农业自主创新

2024-07-09

农业自主创新(共12篇)

农业自主创新 篇1

纵观当今世界,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以色列、波兰、丹麦、荷兰等一些国家都十分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现代农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8年底的农业就业人口306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9.6%,然而通过统计,2008年我国农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落后,生产率不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激励农业自主创新对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自主创新激励的实施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总的看,自实施“十五”规划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达到48%。同时,对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和快速发展,大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具体表现在:

1. 资金方面。

国家对农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加大,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建立以及多元化投入格局的形成,减轻了以往农业自主创新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压力。国家近年来对农业自主创新的投入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有利于激励农业自主创新。此外,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和聚合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创业融资难、贷款难等突出问题。

2. 科研队伍建设方面。

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和农业科研体系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科技队伍得到加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这为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定方面。

强化了配套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农业自主创新的支持。目前,国家制订了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融资政策、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技术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关税保护政策等多项政策来鼓励农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

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科技服务方面。

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科技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在全国部分地区,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已经出现了许多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形成在促进自主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外,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保障农业自主创新的推广及应用。

二、存在的不足

1. 各级政府作为农业投资主体作用有限。

首先,从我国对农业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我国的投入偏低,对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不足。其次,从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占国家科技总投入的比重上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资金及科技人员的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据统计,2006年到2008年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比重分别为2.28%、1.40%、1.04%,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后,由于农业自身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自主创新的高风险性,当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减少时,对银行资本和社会资金发挥的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 农业自主创新仍面临融资难题。

虽然已经形成了国家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经费及其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其主要资金来源仍是国家财政投入和企业经营积累资金,资金结构相对单一,筹资渠道窄,激励力量不足。另外,当前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有下降趋势。通过对国家科技年鉴中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从中看出2004~2007年国家主体性计划中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逐年下降,2007年仅为22亿元,到2008年才有所提高。

3. 农业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积极性较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是农业企业的数量较少。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需要面对较大的自然风险,有些企业也正在将主业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农业企业中专门从事农业或者主要业务为农业的企业非常有限。二是农业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较小。通过对部分农业上市公司对自主创新的研发人员投入进行统计,2009年这些农业上市公司中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数量较少,农业自主创新激励不足。三是当前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农业自主创新成果无法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农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效用难以广泛地发挥,也难以在短期内体现出来,降低了农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4. 缺少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一是农业自主创新人才的数量规模小。近些年国家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的减少,造成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二是大多数农业自主创新人员素质不高,研发能力有限。据2009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完成重大科技成果中,农林牧渔业完成重大科技成果项目数仅占13.9%。高水平的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人员中所占比重过低直接影响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另外,农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也影响了农业创新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5. 缺乏健全的人才激励体制。

创新需要创新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不对其进行充分的激励,则很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创新者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在创新中最特殊、最稀缺也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它在增强农业自主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且合理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然而,我国在对农业自主创新人才的激励上,并未能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在激励过程中,存在着激励的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合理的考评指标与考评体系,激励的手段单一,未能实现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并重等问题。

6. 成果推广迟滞阻碍整个链条顺利循环。

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的小生产规模以及中介培训服务的不到位等情况都使得农业自主创新成果的难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在开始创新活动并最终取得成果的过程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等资源,因此,推广的迟滞很容易导致进一步创新中可利用的资源大大减少了。

7.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是东部地区的激励机制实施成绩显著。主要原因是国家每年都通过各种科技计划等向东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其进行自主创新。二是中部地区对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略显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情况有些逊色。不仅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本地区的经济水平较落后,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小,同时,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创新人员的投入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加强。三是国家对西部地区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刚刚开始,其引导和促进社会资金流向农业自主创新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对策建议

1. 加大政府对农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健全农业自主创新融资体系。

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财政资金中应用于农业自主创新的比例来提高国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国家还应制定相关的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积极构建和发展农业自主创新风险投资体系,鼓励农业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以支持我国农业自主创新。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保证农业科研的经费需求。

2. 注重对农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保持和激励。

首先,要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总量。制定相关政策,在福利和工资待遇方面鼓励一部分人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参与到农业科研之中,或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人才的广泛参与。另外,可以通过对创新人才进行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来提高科研人员的研发水平。同时,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在农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并向高层次研发人才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制定合理的、尤其是鼓励技术要素的参与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3. 促进农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一是在确定研发项目时,应将农业自主创新项目与成果推广、农民和市场紧密结合,建立符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创新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主体开发出适应需求的实用技术。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即农业企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针对农业市场的相关需求及时地做出反应,并且对于其创新成果的推广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二是在对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时,应选择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高的技术特派员、农技人员等专业化技术服务人员,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的水平。

4. 重视创新文化和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作用于研究开发、以及机构间的合作并产生良性经济效益,凭借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不断增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可以使农业自主创新活动更好的进行。另外,创新的氛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应用创新成果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创新的良性循环。通过政策与文化进行激励,需要建立一种重视人力资源的文化氛围,将创新人才视为“社会人”、“决策人”,充分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参考文献

[1]李霞银.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8(6):11-12

[2]陈秀兰,徐学荣,魏远竹.关于农业科技投入研究的综述[J].科技和产业,2009(10):100-104

[3]唐小见,杨梦婷.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360-361

[4]陈丽佳.广东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广东科技,2009(8)1:03-108

农业自主创新 篇2

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需求,加强自主创新的科技攻关,培育新兴产业,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一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开展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以及良种繁育技术开发、集成示范,大力培植一批花木开发、畜禽良种繁育为龙头的企业和基地,不断提升我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例如我区繁华兔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现为宁波市第四大獭兔场。獭兔良种繁育场新建无公害兔粪堆场800平方米;新增种兔及配套设施2400套;商品兔笼13292套;兔舍降温设备2套;80kv供电设施1套;河水净化设施1套;小型冷库1座。整个繁育场养殖环境将有非常明显的提升。通过本项目实施,年可提供6万只优质獭兔,预计可带动宁波兔农100户、外地农户100余户从事獭兔养殖,可带动农民增收800万元。目前,部分兔舍已新建完成,近期引进的拌料机和新型兔笼也已开始投入使用,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二是加强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攻关。重点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农作物立体种养等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生产可控性和安全性。今年我区的宁波市甬丰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成立甬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以此为实施主体,组织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工作,以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区水稻病虫害防控能力和整体水平,进一步保障我区粮食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江北区晚稻专业化统防统治参与农户95户,涉及慈城镇12个村,实施面积共计6410.3亩,其中单季晚稻5467.5亩,连作晚稻942.8亩,辐射面积1.8万亩以上。

培育自主品牌,重在自主创新 篇3

品牌兴贸,贸之大计。品牌作为绵延百年货物贸易区隔商品的“符号”,是贸易创造效应中效率最高、效益最好、效力最强的无+形资产。未来10年是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关键时期,实现外贸强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中国自主品牌的拥有量和在世界100强品牌排名中的拥有量比重。在倡导自主创新的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外贸发展与改革处于新的国际环境和新的起点,我们要把培育自主品牌作为新时期外贸转型升级的重点,把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自主创新力视为当代中国企业与转型同进、与外贸同兴的时代使命。

外贸转型升级重点在自主品牌

“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贸易模式向新兴贸易方式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升级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自主品牌是促进外贸结构整体优化提升的纽带和载体。在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品牌在大国崛起和大国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世界级的产品品牌,形成了世界级的品牌竞争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用其自有的世界级产品品牌,在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中产生出极高的产品附加值,使国家获得了高额的税收,给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让企业全体成员得到了高额的薪酬。欧美日贸易强国的跨国公司,正是就轻驾熟的利用“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及其拥有的世界级的品牌,从全球贸易中赚取了满盆满钵的高额利润。从品牌附加值理念上讲,拥有世界级自主品牌及其国际市场份额的多少,应是新时期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含金量的试金石。

工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和稳定出口赖以依托的主体。2011年,我国制造业总值占世界的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外贸的转型升级;无论是稳定出口增长,还是推动内需,都需要加大培育自主品牌的力度。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大品牌企业集团和中小国际品牌企业的拥有量,以及名牌企业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中的拥有量比重;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能力、自主品牌拥有量和在世界500强、100强、10强品牌排名中的拥有量比重,均是新时期考量制造业和外贸转型升级水平的关键标志。努力实现自主品牌培育的国际性目标和提高创建能力,对巩固外贸大国地位和推动外贸强国进程更是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30年和入世10年来,我国外贸在助推出口产品品牌自主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外贸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2011年10月,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主办的“2011年全球竞争力品牌暨中国TOP10评选活动”在美国硅谷举行。经过近六个月数万名专业人士的公开网络投票,主办方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等权威数据的严格甄选,以及来自全球知名品牌厂商、企业品牌资深战略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第三方专业评审委员会的专业评选,从候选的中国37个中国品牌中,最终评出了中石化、中石油、联想、中信、海尔、TCL、华为等10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作为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向世界的标杆。其中海尔的品牌价值达到了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市场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的榜首。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我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等出席评选揭晓活动并发表演讲,他们强调指出,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世界级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的塑造、积累和培育。这是对中国企业诚挚而厚重的祝福,也是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的方向,是亮点也是难点。在当今世界10个最有价值的世界级品牌中、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名牌中,我国无一个自主品牌步入其中。改变这一局面是我国制造业和外贸转型升级面临难点中的难点;摆脱传统贴牌主导出口增长的模式,是外贸中期转型升级中需攻克的重要难点;突破合资自主品牌对国内市场控制的格局,是我国企业中短期转型升级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培育自主品牌关键在自主创新

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水平,是决定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按照先进品牌创建方法及标准进行自主创新,坚持走自主创新中国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应是新时期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和培育自主品牌的目标和方向。

(一)培育自主品牌的国际差距逐步缩小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8.8万亿元,在500多种产品中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上在全球品牌价链中处于中低端,许多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难以步入国际市场。据国内品牌管理机构的预测估计,在我国2011年出口总额中,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约占15%,同欧美日贸易强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75%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悬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而贸易强国都平均在4%以上,这是企业自主品牌培育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除此,同培育自主品牌相匹配的产业链要素自供率不高,一些关键技术、高端材料、成套装备、核心原器件和重要基础件要依赖进口。我国是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2011年企业花了7000多亿人民币从国外进口重大技术装备,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5%、轿车制造装备、高精数控机床、胶印设备的70%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装备制造业是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手段,在大力培育装备制造业自主品牌的同时,为了提高自主品牌制造的质量和水平,今后仍然要从欧美日贸易强国进口一些高技术装备。在国际品牌国内化与国内自主品牌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工业企业与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增强。企业内与企业之前同步创新的国际差距在逐步缩小,2011年,我国自主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6700项,同美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相比,其差距已由2009年的1:6缩小到1:3。

(二)应用“品牌锁定”理念进行自主创新

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品牌培育能力,是外贸和工业转型升级的一直方向,以自主创新带动自主品牌培育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依托、政府为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要科学运用“品牌销定”的时代创牌理念,坚持走“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国际标准化、标准促成品牌化”的创建路径,这是我国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自主品牌培育水平的高端策略和前进方向。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获得的核心技术,要及时申请国际专利。同时要千方百计将核心技术转化国际标准和国别标准,并同时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将自主国际标准注入自主品牌,用自主品牌锁定市场。让自主品牌在国内、国际和国别的品牌竞争中,不断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份额和品牌强度。企业要在转型升级中要着力将中国品牌文化的柔性理念,融入到西方品牌文化的刚性理念中去,创造刚柔相济的中国特色品牌文化。只要企业坚守这一品牌创建模式,并不断创新“品牌锁定”的前沿理念和科学内涵,我国企业进入世界百强名牌之列的时日不会太遥远。

(三)依托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品牌创新

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建成了10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80多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6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科技兴贸、外贸转型升级专业示范出口基地。这些基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作为国家级基地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培育国家级自主品牌在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上,应率先探索与先行示范推广。一是,依托园区基地的产业聚集效力,建立自主品牌集群培育平台。通过平台的统筹和协调,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品牌培育、创新及出口推广的示范工程。通过平台的技术集成,培育一批创建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品牌策略联盟。针对基地内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需要,平台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以及品牌实验检测设备和仪器上,为园区基地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及其服务能力的转型升级。发展是解决园区基地成长的总钥匙,而企业则是成就园区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既要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又要处理好速度与增强自主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之间的关系。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和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市场导向原则,着力提升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份额。二是,创建自主品牌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自主品牌的资产价值,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估,有利于企业合理地配置品牌要素资源,能有效地提升品牌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水平。品牌资产一般是指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和企业内等对品牌的联想和行为,及其所集成的附加价值。品牌资产分为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文化浸注度、品牌联想度和其他资产(专利权、商标、营销渠道关系等)。作为高度社会化管理分工的产物,品牌的发展壮大,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三大园区基地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方法的同时,创新一个国家级的自主品牌资产价值评估委员会,利用园区基地专家学者的力量,评估国家级自主品牌培育的成果及其资产价值。英国的英特品牌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品牌价值的机构,它对世界品牌的评估具有公认的权威性。目前,国际上有太多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而英国的英特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是现代品牌价值评估中最通行、最经典的评估方法。三是,强化培育自主品牌的人才保障机制。品牌建设人才是决定自主品牌培育水平及其资产价值高低的关键性要素,要通过园区基地与内在企业的共同努力,提高全员对培育自主品牌重要性的认识和品牌建设知识的认知水平,推进园区基地自主品牌专业建设人才资源总量的不断增长,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创建力的品牌大师和领军人才。力争三大基地中每万人品牌管理工程师的比例,要接近或达到欧美日品牌强国的水平。

培育自主品牌与贴牌转型相结合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是新时期外贸转型升级和培育自主品牌极其重要的环节。加工贸易及其贴牌加工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务实处理好培育自主品牌与贴牌加工同步转型升级的关系,依然是我国外贸稳中求进与维系外贸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贴牌生产”是指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与其生产拥有品牌自主权的产品。“贴牌生产”实际上就是国际通行的OEM合作生产模式,即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含义是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本质上是有品牌自主权的生产企业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具有关键核心知识产权的品牌,负责研发新产品品牌,控制营销渠道,具体的生产加工交给别的企业去做。OEM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产物,OEM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依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欧美日贸易强国在推动“制造业回归”的同时仍采取OEM的合作模式,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加工能力,保护本国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的品牌收益。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国家的企业,通过OEM的贴牌生产,可以降低自主品牌培育的成本和风险,投入少收效快。贴牌加工贸易是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主流力量。2011年全贸加工贸易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降到43%以下,机电产品出口占全贸出口的比重已超过57%,其中贴牌加工出口占机电产品总出口的60%以上。贴牌加工生产不仅在外贸中低端出口产品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中高端贴牌工业加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贴牌转包生产,从1980年由西飞公司与加拿大航空制造公司合作的CL-215森林灭火飞机的七个部件开始,至今已分别与波音、空客德国、空客法国、空客美国、意大利阿莱尼亚、巴西航空,以及GE、罗·罗、惠普、霍尼韦尔等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建立了航空零部件贴牌合作生产关系。

经过30年的发展,OEM在对我国外贸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出来,贴牌生产企业收益低、缺乏技术发展后劲,限制了培育自主品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永远处于低端品牌价值链跟从者和被动者的地位。自主品牌与贴牌生产转型升级同步共进的格局,依然是新时期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层面。加快外贸出口增长由贴牌主导向自主品牌主导和贴牌加工相结合转变,是全球化下中国外贸发展的务实性选择。在推动企业从OEM向ODM(原始品牌设计制造商)和OBM(自主品牌制造商)转型升级的同时,要积极推动贴牌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向贴牌深加工结转,不断提高贴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含量,用自主品牌要素改进、改型贴牌产品。

以开放式创牌面对合资品牌挑战

纵观全球汽车产业,强大的自主创牌能力是跨国汽车公司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强势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培育汽车自主品牌是新时期我国工业、汽车产业和外贸转型升级中的最大亮点,也是难点。作为全球的第一大汽车市场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中资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培育和建设,正面临着来自在华合资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如东风日产、一汽奥迪、北京奔驰、上海通用等名牌汽车)、在华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品牌(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等)和进口国际名牌汽车(如宝马等)的挑战和挤压。2011年,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上合资企业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42%,进口车品牌销量占比约为8%,在华外商融资汽车零部件自主品牌的配套件,销量超过65%。由于国内对发动机与零部件合资企业没有股比限制,外资企业大量在中国投资设厂,从参股向控股、从合资向独资、从占有市场向垄断市场快捷转变。中资汽车企业轿车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9%,而其出口比重却在2011年创历史新高达到了67%。主要出口品牌是大客乘用车、货车和轿车等,排在出口前10名的是奇瑞、长城、东风、上汽、吉利、长安、广汽、华晨、江淮、北汽等。

在华合资的自主品牌,占据中国轿车市场的一多半份额,其原因有三点:中资占控股地位而合资催生的自主品牌,也作为有中资企业自主企业自主权的品牌,得到了众多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其二,品牌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尽管是在华的合资自主品牌,但是却和母国的汽车品牌“技术同步、品质相源、眼务同网”,其三,有强势的渠道控制力、成本控制力、营销推广力。中资企业的本土自主品牌,同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相比,存在较大国际差距:一是自主品牌存量中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某些关键核心技术没有掌握;二是产业制造基础薄弱;三是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不强。

进入2012年以来,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增速放缓,但是在华合资汽车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合资自主品牌势头依然强劲,其主要目的在于同中资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争夺国内外中低端汽车市场的份额,同其自身的外资品牌协同作战,从高端与低端的两大合资自主品牌层面上夹击中资自主品牌。中资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培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异常严峻。尽管中方控股的合资自主品牌拥有中国的血脉,但它更多的是卖合资方母国的品牌文化与外国品牌的忠诚度和技术稳势。我们反对用民族情绪来培育自主品牌,但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其中商品品牌文化尤其是汽车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具影响力的一枝力量。只有民族的本土自主品牌,方是强大发展的力量,本土强势的自主品牌才是纯正的中国味,伟岸的中华形,不变的中国心。因此有必要把培育中资汽车自主品牌的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不违背WTO原则的框架下,在企业强化自身研发投入培育新兴自主品牌的基础上,要加大国家财税对中资自主品牌创新资金的投入,建立较为雄厚的汽车自主品牌技术创新项目基金;要从激励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产学研联盟和品牌技术共享平台,将投入重点由关注合资自主品牌转向倾力打造中资自主品牌。

农业自主创新 篇4

一﹑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价值特征

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成本是由研制该资产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费用所构成的。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 无形资产同普通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盈利是无形资产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复杂劳动是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源泉。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价值创造的高风险特征

农业企业为了开发知识产权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且投资常与高风险相伴, 一项知识产权要在许多次失败中才能开发成功或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据国外专家分析, 以农业技术型开发为例, 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一般都在5%以上, 高技术产业则高达10%以上;高技术研究项目一般只有57%左右在技术上获得成功, 在技术上成功的项目仅有55%左右能实现商品化, 实现商品化的产品只有38%具有经济效益, 而中国则较低。

2.价值的不可比性

一般说来, 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即便不是大量大批生产的产品, 也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它们的价值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可以进行比较, 至少可以大概地确定其重置成本或公允价值。可是, 无形资产主要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 其生产是创新的、单一的, 在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参照物, 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 又由于有些无形资产仅对特定的企业才有意义, 就更加强了它们在价值上横向比较的困难。

3.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对无形资产价值量的确定方法, 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比较主要的有四种:其一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其三是由垄断价值来决定;其四是由无形资产使用所节约的社会劳动来衡量。第一种观点虽然符合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 但将科研劳动与简单劳动相提并论, 没有看到无形资产开发所从事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 具有单一性和不重复性, 用传统的劳动价值学说解释新生的无形资产价值问题是行不通的。其他几种观点都有一个共性, 认为无形资产价值不能以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单一的衡量尺度, 这样就使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在实践操作中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不确定性。

二﹑知识产权价值计量与其重要性的矛盾

虽然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接受, 但在长达半世纪的时间里, 无形资产的管理、计量、价值确认远远落后于人们对知识产权重要作用的认识。各国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特别是计量和价值确认工作的认识水平较低, 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传统的经济中发展而来的会计体系从稳健的角度出发, 不倾向于将计量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反映在农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各国会计准则普遍只将外购获得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并按其经济寿命或一定期限进行摊销, 而对于农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将其开发费用在各期作为费用处理, 即使该企业所创造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 是企业大量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即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

传统会计制度对于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受到各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强烈批判。由于美国企业间购并现象最为普通, 所以美国通过会计准则受到的抨击最大。有关美国经济界人士指出, 在许多企业购并行为中购并方看重的是被购并企业所拥有的、但并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 而并不是看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有形资产。

国外经济界和学者对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置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为什么投资传统的固定资产可以资本化处理, 而投资日益重要的无形资产却需进行费用化处理。

2.并不随着使用而损耗的无形资产为什么要像固定资产提折旧一样进行摊销?特别是在有些无形资产如商标等可能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更加增值的情况下。

3.外购无形资产可以确认, 为什么自创无形资产却不能确认。

当然, 另一方面各界也认识到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特别是在确认和计量上的难度性,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应当持有必要的谨慎和稳健的态度, 其核心问题在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 即如何才能合理确认无形资产这一特殊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当说无形资产评估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 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是进行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必然要求, 是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进行改革的必要保证。在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实务未取得重要发展的情况下, 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所进行的改革也是无法实现重大突破的。因此, 各国会计界、评估界以及经济研究人员都关注着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

三、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价值确认及评价方法

1. 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知识产权在技术经济寿命期内的预算收益, 并通过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 得到知识产权评估价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的理论基础是效用价值论, 是知识产权转让和投资等知识产权交易中的评估方法, 能反映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潜在价值和超额收益, 体现出技术因素在产出中日益显著的作用。

适用条件:应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可以预测, 并且能用货币计量。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收益, 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只有被企业应用于产品开发或技术服务中, 结合企业的管理、资金、劳动力等各种因素一起形成企业的获利能力, 技术只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预测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时, 必须首先预测知识产权应用企业的销售收入、税后利润或净现金流量。再确定相应的知识产权贡献率, 从而计算知识产权的评估价值。第二, 知识产权在未来商业应用中的风险可以预测并且量化, 风险因素是决定技术评估值大小的一个决定因素。

2.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以知识产权研制开发、专利申请保护以及知识产权交易等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项费用 (含资金成本) 减去知识产权的无形损耗, 得到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价值论。一般适用于:

1企业以资产重置和摊销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2各类知识产权转让底价的评估;3不宜采用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的知识产权评估;4作为收益现值法评估知识产权的辅助方法。

基本公式:PV=Rc-D

其中:PV—知识产权评估现值;

Rc—知识产权重置全价;

D—知识产权无形损耗。

在上式中, D是指知识产权的无形损耗, 它是由知识产权的水平扩散, 知识产权的进步等因素带来的技术价值损耗。仅就知识产权的评估而言, 不存在有形损耗, 因为有形损耗是一种实体的损耗, 一般是相对有形资产而言的, 知识产权只能存在无形损耗。

3. 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的应用。市场比较法是以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已知知识产权的现行交易价格为基础, 进行一系列评估因素修正后, 得到被评估知识产权的价格。其理论依据是交易主体的最大利益原则和资产交易的替代原则。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 生产要素市场十分发达, 技术交易极其活跃, 而且具有高效速捷的交易信息网络, 市场法被评估人员广泛采用。

在使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时, 一般有以下前提条件:a.必须具有一个充分活跃的知识产权市场, 能够为评估知识产权提供参照。b.知识产权的交易行为必须是自愿的, 交易价格是公平的。c.具有发达的知识产权交易信息网, 能够为广大评估人员提供参照的有关参数和交易情报。

从以上前提条件可以看出, 目前市场法的应用很有限。其关键之处在于参照知识产权的选取, 在评估实践中有可能根本无法找到。尤其在处于市场转轨过程中的我国知识产权市场, 知识产权的交易量相对不大, 有关的法规也不健全, 知识产权市场不活跃, 市场法难以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 市场法的适用性逐步增强。

要使用市场法, 评估人员应该在平时就积累有关的参照技术实例, 包括查阅各类媒体信息和有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交易资料, 参加各类知识产权洽谈会和展销会, 以及从评估管理机构和其他评估事务所获取相关知识产权估价案例等。

4. 清算价格法

清算价格法是在不同的清算要求条件下, 将清算资产的变现价格确定为评估价值的资产评估方法。由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通常是企业或研究机构, 当企业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 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知识产权变现时, 知识产权的估价方法就应该采用清算价格法。清算价格法不同于市场法, 此时知识产权不是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进行交易的, 其所有者承担了破产清理和尽快偿还债务的压力。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企业破产清算的最后期限, 破产企业的知识产权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强行变现, 作为企业的破产债权, 参与全体债权人的公平分配。因此知识产权的清算价格通常大大低于公平市场条件下的价格, 是一种非正常价格。

决定知识产权清算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市场价格、知识产权的通用性和知识产权的规定变现时间等因素。

知识产权的市场价格仍然是其清算价格的基础, 市场价格高的资产, 其清算价格也相对高。因此在确定知识产权的清算价格之前, 必须在假设条件下评估其市场价格:1假设知识产权在公平、公正和自愿的正常市场条件下交易并进行评估;2假设知识产权交易的时间为正常所需的时间。确定了知识产权的市场价格, 再考虑由于清理变现所带来的价值损失因素。

知识产权的通用性对其清算价格也很重要, 它决定了技术资产的需求量。通用性越好的技术, 其购买方越多, 知识产权快速变现的风险也越小, 购买方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提高知识产权市场价格。

知识产权的规定变现时间也是影响知识产权清算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规定变现时间的延长, 清算价格必然趋近于市场价格。知识产权清算价格偏低, 主要是因为规定了较短的变现时间, 因此在评估中也必须考虑规定的变现时间。

四、总结

农业自主创新 篇5

导读:以下是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面试考题,仅供参考。

南京农业大学考题:

1.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2.世界上拍摄电影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3.一次微笑动用17块肌肉,一次皱眉能动用多少块?

4.说出《咬文嚼字》编辑部总结的2012十大流行语中的4个。

5.六畜兴旺中的“六畜”,人工驯化最早的是什么?

6.猜拳分组小活动,查看团队合作精神。

农业自主创新 篇6

第一:新奇的导入激发创新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欣赏两张图片让学生进行猜谜游戏,同学们一看就说是键盘和戒指,可仔细想想既然老师让大家猜猜,可能就不是键盘和戒指,于是学生的兴致大大被激发,有猜是巧克力的、有猜是饼干的、有猜是糖果的、有猜是储物罐的等等,当我带着神秘感出示谜底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更强了,原来是造型非常奇特的杯子!此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产生了好的杯子设计需要创新的概念。

第二: 优美的作品启迪创新的理念

美术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作品中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创造美的意念。

杯子作为日用器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经过各个时期艺术家艰苦奋斗,创造出了灿烂多彩的文化。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件古代杯子作品:彩陶觚、饕餮纹爵、合卺杯、鸭式杯,当我给学生们欣赏这四件作品时,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这些杯子在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介绍这些杯子在当时的作用,比如介绍合卺杯时,同学们看到的是两只制作精美的杯子,但深入的研究时发现“合卺”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当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杯子的含义后,更增添了学生在设计杯子时富有文化内涵的理念,从而启迪学生深层次的创新设计思维。

接着让学生欣赏现代生活中功能各异、千奇百怪的杯子,通过学生欣赏和评述,进一步感受杯子作品中因为巧妙的运用了生活中的动物、人物等其他生活用品,使得杯子在杯盖、杯身、杯柄在造型、花纹、功能上有独特的创意美和色彩美,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不经意的使用中,我们还享受到了杯子的艺术美,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的理念。

第三:独特的思考渗透设计的意识

设计意识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意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以“如何体现杯子的功能性”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杯子的实用、作用展开探讨,学生能发现杯子设计中一些巧妙之处,对人性化的设计进行一定的分析、评述。学生创作中也体现了一部分对杯子功能的关注。但相对而言,学生更多倾向与对杯子美观性的表现。作为美术课中的“设计 应用”领域,强调以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而进行设计和制作,让学生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创意和设计活动。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大量渗透设计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分析设计、表现设计,在美术创作中体现设计的思想,表现设计的手法,真正地感受到设计与其它美术教学活动的区别。

第四:丰富的生活强化设计的理念

自古到今生活中处处是设计,人类的生活与设计紧密相关。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多选择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同时也将美术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

《杯子的设计》教学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这让学生对杯子的设计充满兴趣。并且我在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前,还增添了这样的环节:出示一组杯子作品,让学生帮老师的家人挑选合适的杯子,如老师的女儿正在读一年级,平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海绵宝宝》,那么她就可以选择带有海绵宝宝图案的杯子,老师的哥哥平时不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听音乐,因此就可以选择带有播放功能的杯子。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在设计杯子时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巧妙的设计,更需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能充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本课因为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许多造型独特、图案精美、功能奇特的杯子,有图案精美的孔雀杯子、造型优美的灯笼杯子,还有极具特色的能将水果瞬间搅拌成果汁、带有钟表可以叫醒、可以储藏零食还可看视频的多功能杯子等,这些都体现学生对美和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表达着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创新设计的能力得到培养。

农业自主创新 篇7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

甘薯病毒病是引起甘薯产量降低和种性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甘薯病毒种类多、危害重、易传播、防控困难。研究我国甘薯病毒的种类、流行规律、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控技术, 对于我国甘

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研制成功了甘薯主要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脱毒新方法, 共培养成功15个甘薯脱毒品种, 脱毒甘薯平均增产可达22.22%;构建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有效防止了危险性病毒病SPVD在我国的扩散蔓延。在河南、江苏、湖北、四川、重庆、山东、山西等甘薯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脱毒品种及综防技术1500多万亩, 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7.8亿元。脱毒甘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减少了农药和

1、对中国甘薯病毒的种类进行了系统鉴定, 共鉴定出20种病毒, 其中, 发现甘薯双生病毒新种4个, 甘薯病毒中国新纪录种6个;明确了我国甘薯上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 首次发现了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SPCSV) 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 共同侵染引起的甘薯复合病毒病 (SPVD) 在我国的发生, 并首次发现SPCSV和SPFMV能通过实生种子传播, 为甘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获得了SPCSV等10种甘薯病毒中国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明确了16种甘薯

病毒的分子变异情况, 发现我国甘薯双生病毒基因组之间存在重组现象。2、研发制备了11种甘薯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建立了相应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6种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 制订了河南省地

方标准《脱毒甘薯种薯 (苗) 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提高了甘薯病毒病害的监测预警水平。3、创建了RNA干扰与茎尖组织培养结合的甘薯脱毒技术新体系和甘薯复合病毒病 (SPVD) 抗性鉴定方法, 培养甘薯脱

毒品种15个, 筛选耐病品种2个。4、制定了以种植脱毒品种、留种田检疫和苗床早期剔除病苗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项目共发表论文36篇, 其

农业自主创新 篇8

从2010年上半年东方红LA-2004型轮式拖拉机的横空出世,到东方红LZ-2704重型轮式拖拉机的隆重下线,标志着中国一拖集团已经拥有和具备了重型轮式拖拉机的研发制造技术。东方红系列重型轮式拖拉机融合了包括动力换挡技术在内的数十项核心专利技术,与目前国内拖拉机常规机型相比,平均节能30%,作业效率提升40%,整体性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据业内技术专家评估,中国一拖重型拖拉机动力换挡技术的诞生,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拖拉机研发制造水平差距缩短了20~30年。

所谓动力换挡技术,就是通过湿式离合器控制变速箱换挡,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实现传动器的不间断换挡、换向操作。动力换挡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械换挡而言的。此前国产拖拉机几乎都是机械换挡。众所周知,拖拉机是农业装备的动力机械,与耕作、收获和播种等各种配套机具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作业机组后才能完成各种不同的生产作业项目。作业机组在耕、种、收等各种不同的作业环境下,对于拖拉机在行进速度、输出功率、输出形式以及行进方向等多方面的输出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每台拖拉机都设置多个挡位,并配置前进、倒退及转向系统。一般来讲,输出功率越大,其挡位设置越多(4~80挡),结构也就越复杂。传统的机械换挡拖拉机在这方面不可能实现各个作业系统的一次性协调操控,驾驶员在驾驶一台大功率拖拉机进行复杂的作业过程中,要同时分别完成作业机组转向、换挡和调整机具等多种操纵系统,不仅作业难度高,而且所完成的作业质量也难以保证,在进行耕地、播种、收获及其他复杂作业时往往会留下一些地头、死角。为此,常常需要重复作业,既不经济,又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动力换挡拖拉机,采用电子控制系统实现了拖拉机不间断换挡、换向,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化为简单的按钮操作,驾驶员可以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轻松完成各种复杂的作业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从而实现了作业效率的提升。

中国一拖因使命而诞生,因使命而发展,因使命而奋斗前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农业装备项目和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最大的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拖及“东方红”的名字始终和“三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农民的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装备和成套解决方案,是一拖人一刻也不曾忘却的历史使命。从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的诞生,到东方红-180型小四轮红遍大江南北,再到东方红-1884大型轮式拖拉机批量出口欧美,以及今天的东方红LZ-2704重型轮式拖拉机的重装问世,中国一拖沿着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再创新的道路不断前行,始终引领着中国拖拉机乃至整个中国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方向。

回顾中国一拖的拖拉机技术成长进步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它与中国拖拉机产业乃至整个农机工业的发展进程有着高度的吻合。如果说中国一拖在引进、消化、吸收前苏联技术基础上研发的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奠定了中国第一代农机装备技术基础的话,那么,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一拖基于英国里卡多技术研究开发的东方红非道路柴油机以及引进世界农机巨头菲亚特技术创新开发的东方红系列轮式拖拉机,则是新中国第二代农业装备技术的典型代表。目前,中国一拖与美国西南研究院合作开发的重型柴油机技术以及与德国、奥地利等著名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的以动力换挡为核心的重型拖拉机技术,又将中国的农业装备研发制造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拖拉机动力换挡技术的成功开发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是中国农业装备产业由第二代升级到第三代的重要标志,并将对中国农业装备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东方红”动力换挡系列重型拖拉机是中国一拖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联合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农业装备产品,也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产品的成功推出,不仅打破了目前国际农机巨头在重型拖拉机领域的垄断格局,而且也为我国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升级换代构筑了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农机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一拖集团瞄准国际市场高端技术,进一步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步伐。早在2007年,中国一拖就已经开始着手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寻求与欧美等先进国家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实施推进“PST项目”,历经4年的创新历程,终于成功开发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换挡重型轮式拖拉机。

“东方红”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众多技术特性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有3项,分别是电控动力换挡传动系技术、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技术和液压系统闭心负荷传感技术,正是这3项技术使其区别于现今国内生产的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目前国内生产的轮式拖拉机,传动系统、动力系统和液压系统均采用机械或液压技术,产品功率上延和作业效率提升受到诸多限制。然而,在147 kW (200 hp)以上重型拖拉机研发制造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电控技术,拖拉机可一次性完成更为复杂的自动操作和复合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东方红重型轮式拖拉机所采用的电控动力换挡传动系,具有40个前进挡及40个倒退挡,并根据作业工作状况不同,分成6个速度区段,区段内动力自动换挡全部由按钮操纵,具有自动换挡及智能速度匹配功能,区段间同步器换挡由手柄操纵,操作控制和作业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极佳。与之匹配的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扭矩更大,油门反应更快,油耗更低;动力系统通过CAN总线与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连接,实现了拖拉机整机与发动机功率的最佳匹配,作业功效更高,完全满足TierⅢ排放要求,实现了低碳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此外还装配了闭心负荷传感液压系统:节能高效,操纵方便,可实现多达6路液压输出,满足大液压输出流量和功率的要求,可以适应更为广泛的作业方式和作业项目。该机型还装配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悬浮型前驱动桥和全数字仪表以及人性化驾驶室,从而保证了整机的稳定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驾驶过程的舒适性。上述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这对于更好地满足未来国内高端市场需求、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以及适应更高标准的作业环境将产生划时代作用。

不仅如此,动力换挡技术在充分提升拖拉机整体性能、提高作业效率和简化操控作业等功能化优势的同时,还将对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的技术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首先,动力换挡技术必将拉动拖拉机产业乃至整个农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木桶理论,一台拖拉机整体性能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某些个别先进的技术或配置,而更多的是取决于最低端部件和技术的质量与水平。要满足整台拖拉机达到最高的性能要求,必须全面提升所有的配置质量和配置技术。因此,动力换挡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必将很快掀起一场拖拉机乃至整个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的革命,与之配套的关联技术、相关零部件、原材料供应链以及下游的农机具等领域都将因此而获得新一轮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其次,动力换挡技术必将促进拖拉机产品乃至整个农业装备生产研发技术的进步与升级。与之配套的关联产业、零部件、原材料及匹配作业机具的升级必然给技术研发领域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与扩张,相关技术研发领域的进步与升级已经成为必然,并将很快成为现实。

第三,动力换挡技术必将推动拖拉机乃至整个农业装备生产设备及生产制造工艺的进步与升级。动力换挡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的运用,对生产企业的产品设计、部件制造、整机装配、测试手段等生产制造设备及工艺技术的要求极高。许多生产制造环节要求无尘、无氧等作业环境,特别是随着大量电子信息技术在整机上的应用,生产制造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所有这些,既是对生产装备设施、设备及工艺技术的考验,更是推动基础装备与生产工艺、装配技术进步升级的强劲动力。

在上述问题上,作为动力换挡技术开发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中国一拖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一拖新建成的重型拖拉机生产线可以说是国内最先进的拖拉机生产研发基地,如应用MES、PLM、ERP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技术、生产、采购、库存、物流等环节的实时化和可视化管理。环形滑板线、AGV自行导向台车等机械化运输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其助力机械手、机器人喷涂、清洗技术及在线检测等新工艺、新技术,使产品装配工艺和制造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国内最大的农用车桥项目已于2010年8月在一拖工业园区投入生产,为重型拖拉机和工程机械配套的大功率重型柴油机项目也将在近期投产运用。经过数十年的持续消化吸收和创新提升,中国一拖集团在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拖拉机生产研发技术的同时,也搭建了我国最先进的轮式拖拉机生产研发技术平台,并初步形成了以整机产品技术为平台,以“东方红”柴油机、变速箱、车桥和覆盖件等关键要素为链条的大轮拖“黄金供应链”。所有这些,都是支撑拖拉机动力换挡技术研发成功的强力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使“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强调指出要“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大马力拖拉机进口依存度高、小型农机质量差的局面……优先发展73.5 kW (100 hp)以上大型拖拉机”。《意见》所指出的促进中国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性政策与中国一拖数十年来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惊人的吻合,这绝然不是历史的巧合。

论自主创新与自主创新型企业 篇9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摘要:准确认识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概念对于企业实践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研究,本文得出,自主创新是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则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的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是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型企业,技术知识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4]C.Freeman.创新[C].见: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3-926

自主探索,自主创新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欲望,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伴随着1983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美国经济再次崛起,可见,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最新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用“激情”的方式生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2002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题词是“数学好玩”。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对数学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1. 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一个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就不可能有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问导入,即提出合情合理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再如习题引入、实践导向等,都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科学故事、数学史话、数学趣闻,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欲望。

2002年国际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阁(菲尔兹奖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如下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清数学知识、问题的来源和历史,以及这些知识、问题与别的知识、学科有什么关系,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概念、定理、定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凝聚着许多先辈们的心血。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史话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利用“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个学生产生一个构想,不但引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引起了别人的想象,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脑力激荡的过程中,大家彼此接纳,没有压迫感,没有挫折感,这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所以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的讲、问,学生的思、答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原理、精彩的实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增加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为学生展开思维、发挥想象提供宽阔的空间,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大面积实验之中,其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张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的机会。诚然,学生的发现在数学上一般不可能是全新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次鲜活的体验。在亲身体验发现的有趣、快乐中,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成效。

二、让学生多器官并用,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1. 解放学生的口。

传统教育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讲话,不做小动作,这便是好课堂。从教育发展的情况看,这已不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口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只精讲,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

2. 解放学生的手。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有些学生只动脑,不愿动手,结果手脑脱节,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而学生的实践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证明题、求解题改为学生探索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索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其分析结果的对与错。学生探索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纠正错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3. 解放学生的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会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思考,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动脑的表现,是创新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建立并开设图书馆,提供活动场地和实践动手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的实践性任务等。

2. 建立良好、平等、开放、民主、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传统上不平等的教师以权威者自居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根源,创新教育的时代应建立和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3. 注重感情投资。

创造有情有趣、严肃活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在关爱与鼓励中大胆尝试,在激励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4. 合理组织练习和课外活动。

在教学练习中,要不断地改革内容和形式,变单纯知识型练习为能力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开放型的练习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自己出题,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拓宽学生接受科学技术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环境和显露才能的舞台。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亚萍.教育探索.2001.11.

[2]魏芳.教育导报, 2001.1.19.

从自主走向创新 篇11

【摘要】现代教育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引奇激趣、诱导质疑、驰骋想象、鼓励求异等方面进行阐述,探寻如何通过课堂实现学生从自主走向创新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自主;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新课程的标准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法改革,而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学生的思维总是从兴趣开始的,所以教师要用风趣的新话题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且设计的要巧妙,才能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好奇心。

首先可以巧设悬念。悬念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最好武器,当悬念产生时,学生会不顾一切心有所问的想办法解开其中的奥秘,当想法产生时必然会发挥想象寻找渠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其次可以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时,从描绘春天的意境开始,配合几个春天的画面或幻灯片,脑海浮现出春光明媚,春风浩荡,满眼翠绿的景象。想象起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到有勃勃的生机,无穷的力量。起了起兴、设境、引路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兴趣。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校园网络等辅助设施,设置形真、意远、理蕴、美感、思趣的教学情境,创造一种能激发思维兴趣的条件和氛围。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教学中质疑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拥有创新能力的人的首要条件是肯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有问才有更好的答案,丰富思维的阅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射出创新能力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探究欲的根本途径就是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引起他们观察或者探索的新的情境,提出难易有度、适合学生理解的启发性的新问题,吸引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探究欲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内驱动力。

三、驰骋想象——张开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想象力越丰富,想象的空间越大,思维就越广,创新能力就越强。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想象,想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象来源于灵感,更来源于生活,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的较远,所以想象有所差别,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个误差,想象造成了障碍。所以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例如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或幻灯片,或者是利用讲故事、听音乐、看图片等,更可发挥固有的优势进行讨论,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提出不同的见解,领悟不同的深刻意义。

另外,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填补空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空白就是在讲课时留有填补的余地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填补,发挥创造的能力。例如,在讲一篇关于景色的课文时,教师不要用幻灯片把所有的景物按照自己的思想刻画出来,给与学生死板的接受,设计一个想象的环节诉说自己的想法效果会更佳。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边的,无论学生的想象是对或错,贴切或是无边,都应该给予鼓励,给予评价,人们只因为想象才能探索成功,学生亦如此,只有想象才可拓展思维,素质有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要求。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求异性,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求同,不免缺乏主见,例如传统教学中教学的答案是固定的,答错此答案就没有分,这把好多学生的思维都给束缚掉了,使学生仅局限在固有的模式当中,长此以往无法走出这个圈子,创新就无从

说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求异创新中学到学习、生活上的知识,提高素质。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在实际生活当中,同一件事情会有好多种解决的办法,学习亦如此,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多方面的思考,既锻炼了思维的活跃,又有了不同深入的了解。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是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分支,所以更能提高创新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解课文反映的主题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不同侧面的理解,并深刻的领会。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作为教师还应在语言表达、动手实践、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等能力上给以指导,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自主权还给学生,从而实现从自主走向创新的最终目标。

作者简介:于健,女,1986年生,汉族,吉林白城人,现任职于江苏省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李敏,女,1986年生,汉族,江苏泗阳人,现任职于江苏省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农业自主创新 篇12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煤矿员工下一篇:视觉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