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体系

2024-11-06

自主创新体系(共12篇)

自主创新体系 篇1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各个创新主体因其自身的特性, 分别承担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提供创新环境和创新服务等不同的创新职能, 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形成自主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

自主创新体系 篇2

构建高职院校自主创新体系之管见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大学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构建高职院校自主创新体系,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提升高校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水平,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树立科学的`创新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努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作 者:陈家颐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719.21关键词:高职院校 自主创新 地位 目标 策略

建设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的探讨 篇3

一、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学习能力是主体性要素建设的重点。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创新学习,积累知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构筑人才高地是资源性要素建设的核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河南的主要任务是在稳定和加强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突出强调对企业家和中介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育。三是制度优化是环境性要素建设的关键。相对于创新的硬环境而言,软环境在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不仅问题突出,而且尤为迫切。因此,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形成鼓励冒险、鼓励开拓的文化氛围。四是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需要多管齐下,需要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多种产业的融合能力等多种渠道共同推进。

二、加快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环境建设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孵化器,要孵化出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企业以及整体社会自主创新氛围。一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二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开发的法制环境。三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四要建立创新型中介服务体系。五要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六要倡导创新文化,形成激励创新、敢于作为、宽容失败、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强化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改进政府业绩考核标准

鼓励自主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首先是制度上的激励,激励创新的政策是提高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制定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和企业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改变以往“唯GDP是从”的发展路径,充当发展助推器的应该是“自主创新”。应该设立地方政府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考核指标。

(三)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施地方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政策

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的麻烦是难以接受的经济风险、过高的创新成本以及缺乏合适的资金来源,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启动创新计划的主要障碍。我们除了中央政府增加补贴之外,也要加大地方財政补贴和地方税收的减免力度以及贷款优惠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增加企业的R&D投入。同时,对项目、政策实施的效果应当有绩效评价,通过不断健全财政税收政策的监管与评价制度,提高政策的运用效果。

(四)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占领创新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当今的创新出现了新趋势,创新的上游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许多主要的原始创新来源于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研究成果。我们既要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也要重视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引进技术,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提高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五)培育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致力于创新工作的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一是加强培育科技人才,传播科技知识与创新文化。二是培育创新素质。创新者必须富于创新意识、有实干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和面对失败,并具有很强的需求预测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三是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创业精神,营造“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氛围。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使人才有为本地区服务的意愿,以服务本地区为荣。

【本文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2009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自主创新体系 篇4

从区域层面看, 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关键在于建设一个要素完备、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也指出:“我国将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是摆脱区域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 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的关键着力点, 也是获取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是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一般而言,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区域内由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 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 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 为技术创新提供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 并直接参与公共产品及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主体, 主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是服务支持主体, 从事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管理咨询等活动, 有利于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集群是创新空间载体, 发挥集群创新优势, 集聚创新要素, 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优化科技企业创新的“小环境”。

河南省出台了区域性质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 这对于河南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推动中原崛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对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在看到河南省在自主创新领域所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河南省自主创新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并就此对河南省2009-2020年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都有了详细的部署和规划。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 《规划》清楚认识并突出强调了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作用、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产学研合作以及产业集聚区等自主创新载体建设的重要性。总体上说, 《规划》既符合河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 也考虑了河南省的发展潜力, 是一个定位明确、措施具体、内容丰富的高起点、高水平、高层次的统筹发展的规划方案。在具体实施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强调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职能分工与互动。国家创新体系重在“前”——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高”——战略性高技术;“大”——大工程、大项目。区域创新体系重在“实”——考虑本地资源优势和针对发展实际的需求;“用”——强调技术推广和应用;“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形成少数特色的产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问题上, 采取“地方为主, 国家支持”的模式,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整合地方、中央和周边的科技资源优势。

第二,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创新主体, 除了参与公共产品及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 提供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规划》提出了“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求, 并规划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具体来讲, 需要进一步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做到尊重创业者, 保护纳税人, 重商、安商、亲商, 从“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 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第三, 要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除了机构实体如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之外, 还有支撑体系, 创新文化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由创新文化构成的经济文化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软因素”和“软实力”, 它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对创新活动中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主体产生作用, 影响区域创新体系中各机构实体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有效性, 以及创新知识、技术扩散的途径。《规划》强调“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塑造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 具体来说要做到:弘扬创业文化, 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弘扬创新文化, 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转变;弘扬合作文化, 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 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益的转变, 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弘扬开放文化, 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 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

第四, 要进一步强调中介机构的重要性, 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中介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 在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适应于自主创新体系需要的市场体系结构应该是将过去的“政府-市场或企业”的二元市场结构转变为“政府-中介组织 (中间服务体系) -市场或企业”的三元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体系结构下, 以官产学研合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整体推进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一批面向市场,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 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一是促进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形成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商标和版权代理中心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大力发展人才中介和职业培训机构,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特别需要明晰和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 实现行业协会职能的回归。强化各类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 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体系结构, 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 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我相信, 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 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逐步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河南省一定能够实现到2020年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的目标, 使河南创新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区域内由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作用, 创新驱动的体系。

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创新主体, 更重要的是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自主创新体系 篇5

王文光

把民科纳入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系,是正义的呼声。

政府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科热,民科也热。从宏观管理上看,眼下实在是冷了民科。

十多年来,中国人天天讲创新,这其中有国家领导人,有政府官员,有企业家,有科研人员;城市人讲创新,农村人讲创新,各级学校都讲创新;少林寺的方丈讲创新,五台山的僧侣讲创新;各类媒体的创新报道与大块文章,更是铺天盖地。中国大地上的创新热是全民的、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创新热呼唤着科技管理的变革与强化,呼唤着能与历史上四大发明比翼的重大发现、重大发明的早日出现。

一,民间科研人士困难重重

我国有这样一批创造创新人:他们创新在家里,他们创新在农村,他们创新在离职之后,他们创新在离退休之后,他们创新在业余之时。许多人在汗水与泪水中创新,在妻离子散之后继续创新。<深圳特区报>2007年6月7日,在报道四位退伍军人搞发明时指出,民间发明人的“三多”“三难”现象,即穷人多、光棍多、离婚的多;立项难、贷款难、鉴定难。总之,他们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发明创新。社会上有些人对在册的、有主管部门的、有创研经费的人的成果认定、热爱;他们对不在册的、无主管部门的、无创研经费的人的成果冷待甚至排斥,这就把民间从事科研的同胞置于更加困难的境地。如此对待后者是不对的。对发明创新人应不问学历、不问出身;对发明创新成果应不问姓“私”还是姓“公”,该报道的要报道,该资助的要资助,该评议的要评议,该奖励的要奖励,这样作是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这里我说一件中国科技界压制民科的典型事件。陆家羲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他业余研究数学,论文始终得不到发表,中国数学界对他始终是冷眼傍观,无赖至极致使他在穷困潦倒中含冤去世。他早在1961年已解决了科克曼系列问题,而世界公认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威尔逊和乔得赫里于1971年发表的论文。现在还有个民科“正”议论与官科“反”议论的“蒋春暄现象”,争议十多年了,国外发表他的著作,国内就是不理。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北京,都发生在科技管理的上层部门。陆家羲的事例不能再演了。科技界出了这类事例,难道科技管理者没有责任吗。为此我们再次呼吁科技管理部门,真正的把民间科技事业管理起来,让民间科技人士有效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二,建设“231”工程体系,不能少了民科

我国要实施自主创新,科技要有重大、重要突破,有许多工作要作,最重要的是要改革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从宏观上、整体上要打破框框,实行变革。没有宏观管理的创新,科技就不会有整体的集成的重大突破。

关于创新的议论热潮是不会持久的,议论的社会效益也是很有限的,只有制度才能产生长久的创新功能,只有创新制度的建设,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

根据媒体近几年来的报道,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健全“231”工程。“2”指创新有两个主体;“3”指创新有三个要素;“1”指一个创新链。

两个创新主体是,一个国科,一个民科。现在的向题是要把民间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民科管理起来。官民结合成果定增。

三个创新要素指,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有同志把这三要素称为“金三角”,可见这个三角是珍贵的。企业中有国企与民企,科研中有国科与民科。分散在民间的民科群体,是一类不可忽视的资源。在这个“金三角”中,政府是核心是改革者是领导者,是先进的宏观政策制订者,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深圳市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新城市,在这里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政府科技经费的80%投向企业,深圳的竟争力在全国50个城市中名排第三。三要素在深圳的模式,是非常有利于创新的。

一个创新链是:革新管理体制-转变人才观念-自主创新研究-国科、民科结合-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成果研发-成果商业化。在这个链条中,革新现在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关键。创新的最大阻力是革自已的命,管理不创新就是不否旧,就只能用旧办法管理旧事物,新事物就不会入流,就造成了当前民科无人管的现状。转变人才观念是基础,要作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要眼睛向内,首先把中国的人才发掘出来,才能真正的实现自主创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每年总投入1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力资源,可见他们非常重视人才。我们资金有限,我们应该制订对压制人才的惩罚政策,制订广揽贤才的人事制度。不惩罚压制人才的人,就默认他们继续压制人才。

“231”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建设难度很大。只要政府管理部门作起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三,精英与“草根”之辨

近十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了,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进行调控。人格差距不能拉大,因为我们要遵循人本论、人性论和人权论。多年来媒体频繁出现:洋人与国人、海归与本土、大款与小民、城市工与农民工……,社会对前者比较关爱。这些词的出现不但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证明人格价值的差距拉大了,这类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弊大于利。我认为不应过分强调为精英制造舆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句名言: “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时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不到30年,10亿、100亿的大款已不少,他们其中有些人,可说已经是贵族了。这其中有他们个人因素,而重要的是政府、银行帮了大忙。洛克菲勤的名言,已经被中国人改写了,有人几亿财富的到手,只用了不到10年,一代人的时间都不到。

自主创新体系 篇6

【关键词】科技政策;自主创新;ICT企业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21世纪国家间综合实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政策,实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国家宏观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ICT(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ICT企业具有巨大的自主创新空间,与党和国家的现行科技政策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

1.我国ICT企业自主创新及其对现行科技政策体系反馈的现状

1.1我国ICT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随着信息通信业的快速发展,中国ICT在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光通信、移动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数据通信等领域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早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中国还发展了如小米、华为、中兴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CT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成功实施人才、技术、专利三大战略,不断提高了自主创新力。这些企业在NGN、4G、数字集群等通信领域上的技术早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产品也远销近百个国家和的确,逐渐成为了我国计算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不过,这些ICT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如苹果、三星等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整体上看,我国的ICT企业还处在集成创新的阶段,距离上升到原始创新还有一段距离。

1.2ICT企业对现行科技政策体系反馈的现状

为了将我国ICT企业的自主创新推向更高的台阶,提高其自主创新力,我国科技部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平台建设、统筹协调、人才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科技政策,形成了科技政策体系,并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构建科学的科技政策体系,强化了ICT企业的自主创新作用,巩固了其在技术领域中的地位,其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过从多少ICT企业对科技政策的反馈上得知,ICT企业对财政税收、科技投入、金融支持等资金需求关联性较强的政策认知度更高,其根源主要为:①与资金需求相关的政策操作和规则都较简单,而对应市场需求的政策则相对复杂。以政府采购为例,从招投标、签订合同、评审、实施、验收、评估的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极为繁琐。②与资金需求相关的政策虽然存在与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情况,但财税口仍然掌握了主导权,而对应市场需求的政策是多部门协调配合下的结果。以“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需求信息公开”为例,该政策不仅与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相关,还涉及到了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

2.ICT企業的不同科技政策反馈及促使其自主创新的政策性建议

2.1财税政策反馈及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现行的财税政策包括了对企业在技术研发、硬件购买等活动中的税收补贴,对中介服务结构从事科技创新投资和服务的税收优惠。相关研究表明,ICT企业对直接针对企业自身财税补偿和优惠的政策认知度较高,而对间接政策了解不多,且主观认识不高[1]。而就如何促进ICT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强扶持ICT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力度,调整财税政策的平衡性。加大对民用产品自主创新基础研究的科技投入,对从事经济效益外溢性较大的基础研究,其实际研发费用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科技资金扶持,如银行贷款贴息、科技经费无偿拨款等。另一方面,结合多种财税政策,提高ICT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不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式,设立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计划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资金等;要购买更多利用企业资产创新的设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国内的创新技术、产品和品牌。

2.2金融政策反馈及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金融政策对ICT企业的支持包括了资本市场调节、提高ICT企业的保险服务水平以及资金支持等。相关研究表明,大中型ICT企业对金融政策的认知度较高,能有效利用金融政策为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而即便现行金融政策有针对性的中小企业政策,但小型企业的认知度仍然不高,其资金问题更依赖与国家的科技资助和境内外风险投资。而就如何促进ICT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上,可以通过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体系、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以及拓展融资渠道,加快资本与项目的对接等手段入手。

2.3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反馈及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纲要》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向,也有有关促使推动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内容。当前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企业也更加重视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和尊重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因此,ICT企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反馈结果较好,一些企业甚至提出了提高目录更新频率的建议。如何促进ICT企业提高与知识产权政策相适应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纳入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外,还应该确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确立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为例,要不断鼓励企业遵循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工作制度,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同时,要不断拓展示范企业的要求,扩大专利示范的范围,促使专利示范的整体化和全面化。

2.4政府政策反馈及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在ICT领域,政府政策下的相关技术产品支持的政府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建设,对市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纲要》中有关政府采购政策主要是一些管理类的方法,严格规定了政府采购的预算、评审等各环节,以免出现不规范的操作。相关研究表明,ICT企业虽然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度较高,但对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疑虑,一些企业认为政府信息化项目的信息通道不顺畅会制约自主创新产品的发展。对此,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即要全面把握企业对政府政策的具体需求,要不断完善政府政策的监督反馈机制,要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执行力,要促使产学研的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健全的现代技术要求市场服务体系,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

3.结语

总之,我国现行的科技政策体系对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ICT自主创新企业对当前的各项科技政策反馈不一。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要根据ICT行业的实际情况及其对各项科技政策的具体需求来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国平,孔欣欣.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3(0,2):15-16.

作者简介

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篇7

创新能力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竞争力,外贸依存度较大,不利于扩大内需,又造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关键作用。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分析

增长方式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问题,我国经济建设长期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粗放特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较长的高经济增长期。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看,尽管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度共识,但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过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带动基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投资显著增加。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运行的潜在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我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的“加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扩张。发展背后,是对我国形成资源环境的压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进一步深化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了新时期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增长率不应成为衡量经济成就的唯一指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矛盾和新问题,党中央提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而且包括把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发展”代替“增长”,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代替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也由“又快又好发展”改变为“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报告也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过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大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二是转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稳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局面。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二、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当前,全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不变。自主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自主创新有利于克服资源、环境的制约,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自主创新有利于克服资源、环境的制约,构建“两型”社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意味着中国要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中国经济保持20多年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另外,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巨大。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2005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 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可见,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当让自主创新成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生态效益、有效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只有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率才能提高,单位GDP对环境的影响才会大幅减少。

(二)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内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决定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资源富饶和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转变为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作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可以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而劳动力成本和资源廉价只是短期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竞争的主要工具。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30个,欧洲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器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大都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此可见,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通过自主创新,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降低外贸依存度,扩大国内需求。

(三)自主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多年来,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产业结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可是,传统的着眼生产能力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法很难见效,新的思路和途径就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通过自主创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此,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对外开放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上尽快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首先,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要站在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力求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科技成果和专利,进而开发更多的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使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开展协作创新。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作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共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智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要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水平上台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要通过共同研究、技术指导、专利和科研器械共用等途径,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采取联合、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能量,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制,促进科技力量和产业力量相结合,实现双赢共荣。

(二)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构建国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优化成长环境,促进科技、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确立技术创新投资是战略投资的理念,持续增加国家对基础、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竞争前沿的创新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再次,通过科研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对自主品牌、本土产品给予有力的支持。第四,调整经济结构,规范竞争秩序,营造和优化有利于自主品牌发育、成长、壮大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机制。第五,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激励创新的法规体系,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科技中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率。第六,建立法规法律加强支持产权保护,推动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七,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扶持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市场运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指导、上市融资、产权和股权交易、私募资本市场、中短期借贷市场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这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三)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新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没有人力资本的提升,没有人才的大量涌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是一句空话。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外学有所成的创新型人才回国,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

文化传承和发展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要大力倡导营造鼓励创新、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文化氛围,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平等开放、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和文化理念,形成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明确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优化自主创新对外开放环境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面向世界开放,是自主创新必需的外部环境,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无论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都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决不要片面地理解为自我创新、封闭创新。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核心和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对于比我们先进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能引进的可引进,关键是要在高起点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可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围绕核心大力开展技术自主研发,缺乏的配套技术可以利用国外配套技术以加快集成创新。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我国企业、科研院所及大学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和组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多渠道地引进高新技术。鼓励外资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鼓励和引导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为我服务,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摘要:相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同时也是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现实要求。创新能力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起关键作用。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创新人才,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自主创新对外开放环境是以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孝兵.改革开放3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2]顾海兵.近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量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12).

[3]刘学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2).

[4]程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J].生产力研究,2006(2).

[5]张立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程[J].改革,2005(12).

[6]崔相宝.对创新理论的再认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7]吴增基.论自主创新的条件[J].社会科学,2004(10).

[8]张景安.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3).

[9]马凯.以“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2007(12).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篇8

一、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 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 以产业集聚区为重要载体, 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 以集中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 以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为基础,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切实增强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具体而言,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 有利于培育区域自主创新的环境。

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内在活力的增加, 更来自于良好的创新环境, 既包括基础设施等硬环境, 也包括像金融、税收和贸易政策等方面的软环境, 以及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求发展的社会环境。培育和完善创新环境, 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 把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 形成一个局部优化的产业化环境;各种形式的创新机构都必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保证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积极开拓科技创新的投资渠道, 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 政府投入为引导, 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 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因此, 应把培育区域自主创新环境作为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 有利于激活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

目前, 河南省的产业发展很多还是沿袭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模式, 产业技术发展也是以跟踪模仿为主。一味跟踪模仿, 只能进一步拉大河南省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并且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 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统计数据表明, 占河南省企业数量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 其产品主要靠模仿。从总体状况看, 河南省企业的技术创新层次相对较低, 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企业技改投入远高于其科技投入, 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远高于R&D经费支出, 企业技术引进以硬技术的引进为主, 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例偏低;企业虽然普遍建立了研发机构, 但研发机构普遍规模不大, 人员层次不高, 研发能力较弱;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 来料加工业务比重较高, 原创性、自主性产品较少。因此, 激活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应该是构建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3. 有利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尖端的技术, 是当代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一个国家或地区尽管在一定时期可能凭借其他因素取得较快发展, 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做后盾, 没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支持, 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基础和后劲将十分脆弱。因此, 在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该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高效率的、适应当地实际的区域性创新动力源, 是一个以创新应用为核心, 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高效率的开放型系统。具体到河南省, 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1. 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

目前, 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的创新能力较弱, 只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强系统间的区际和国际联系, 吸引国内外的创新资源, 才能迅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当然, 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应与自主开发相结合, 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脱节的问题。

2. 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多元合作。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主要取决于创新体系内各要素间联结的广度和密切程度。一些重大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是单个企业或机构难以胜任的, 只有跨越组织界限, 通过众多创新主体要素的集成和合作, 形成协作机制, 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因此, 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 必须重视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推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 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 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协作的氛围, 这是实现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在创新要素的联结上, 必须抓好3个关键环节: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协作关系, 即产学研合作关系。二是科技中介机构在各个创新构成要素间的桥梁作用。三是政府在创新中的政策引导作用以及政府各部门在工作职能中的协作与集成作用。

3. 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创新激励机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市场对创新的激励。二是政府对创新的激励, 建立规则, 利益诱导。

4.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长期以来, 河南省的资源配置是以以研究机构为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计划机制为基础的。目前, 这种科技体制的弊端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因此, 河南省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改造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即让企业作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让市场作为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基础,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市场的创新导向性。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说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但是地方政府在创新体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地方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整合作用更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 政府的创新政策和市场的力量在创新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三、加快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1. 建设开放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要积极实现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对接,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基地和能力的建设, 加强与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机构的合作, 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从经济科技发达地区引进大院大所、大企业和著名高校, 共建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载体;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实验室;建设国际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吸纳国外科技资源为河南省的经济、科技发展服务。

2. 建设支撑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升级需要产业集聚区创新网络的支持。一些区域自发形成的传统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各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河南省未来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空间载体。建设支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区域利技创新体系, 关键是形成有龙头企业支撑、集群共性技术平台完善、技术服务活跃的组合型产业技术体系, 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微观目标, 以形成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中观目标, 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宏观目标,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3. 建设结构合理、环境优化、运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深圳迈瑞自主创新体系研究 篇9

2010年4月1日, 世界知名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将“2010年度欧洲监护市场全球战略卓越奖”授予迈瑞公司, 以表彰迈瑞监护仪在欧洲市场以及全球化方面的卓越表现。这是继2006年获得“全球监护市场渗透领袖奖”后, 迈瑞第四次获得该机构殊荣……

深圳迈瑞起源于国外医疗产品代理, 成熟于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 从最初的监护产品代理, 到如今的全球监护仪行业的领军人, 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产业的拓荒者和领军者, 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这些成功均得益迈瑞近年来打造成型的一套不断夯实的自主创新体系。为探寻其成功之道, 本文将就其自主创新体系进行分析。

一、迈瑞自主创新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 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得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这里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并不必然发展成为企业自主创新。明确了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后, 我们对迈瑞生物科技公司的自主创新体系进行概括。

企业的自主创新属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主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而建立的网络。迈瑞的自主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 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三要素联结而成。主体要素主要是迈瑞生物科技公司本身, 自主创新活动是由迈瑞主导的;功能要素是指促使自主创新活动取得成效的要素, 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迈瑞的自主创新是由迈瑞通过技术、管理和营销三方面的创新, 在政策利导和社会有利需求的协助下, 完成商品化, 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 具体表述如图1所示。

二、迈瑞的自主创新体系分析

(一) 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是指主导自主创新活动的客体, 迈瑞的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素无疑是迈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迈瑞公司主要由以徐航为首的管理层和强大的科研人员群体组成。徐航早在迈瑞经营代理业务时就坚持自主产品开发之道, 他和迈瑞的高层管理凭借远见卓识, 把迈瑞从一个不起眼的外国产品代理公司升级成了全球化企业, 这份企业家精神在迈瑞今天的成绩中是不可或缺的。强大的科研人员是迈瑞公司的中坚力量, 迈瑞的创新实践是来自于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攻坚和一道道行业标准的突破。管理层和科研人员通力合作, 使自主创新不仅停留在战略层面, 还具备了市场研发的可行性。总体来说, 迈瑞公司的实体作为自主创新的主题, 成为了自主创新体系里的基石。

(二) 功能要素

功能要素意指促使自主创新活动取得成效的驱动力, 在整个体系中功能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这些要素, 迈瑞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从而取得今天的辉煌。具体说来, 功能要素分为三个层次, 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互为前提和补充的有机整体。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 将科技潜力转化为营销优势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部门不仅要依靠营销部门提供的有关用户和竞争者的市场最新信息, 也需要管理部门为创新人才及其专利成果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1、技术创新

技术是高科技企业的立身之本, 迈瑞秉承着“自主创新”的理念, 努力攻坚技术难关, 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其成本控制, 标准升级等层面。

迈瑞的研发目标除了便利的高科技医疗器械, 还有相对易于接受的成本。公司对成本的敏感到了几乎歇斯底里的程度。比如在车间进行最后包装的工人都配备有一个扫描仪, 帮助鉴别货物的电源配件是符合美国市场还是欧洲市场的, 以消除差错率降低售后成本;在公司总部, 更是对复印、水电等微乎其微的细节进行严格的控制规定。实践证明, 正是这样不断在高新技术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让迈瑞的产品在全球备受瞩目。

技术标准是以原创性专利技术为主, 由一个专利群来支撑, 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控制, 很快形成排他性的技术垄断, 作为在市场准入方面, 采取许可方式排斥竞争对手的进入, 达到市场垄断的目的的工具, 发达国家政府及跨国公司都在加大力度进行标准化战略研究, 试图在技术标准化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 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为了适应领先企业的技术标准, 将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升级为全球行业标准, 迈瑞中国企业除了主动对话, 更积极参与标准了制定, 顺利地以全球视野的实现了自主产业技术标准升级。自1992年迈瑞成功推出了60余项新产品, 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及900余项专利技术, 其中150余项国际专利技术。同时, 迈瑞还积极支持国家的行业标准建设, 积极承担国家标准组织工作, 参与行业标准升级。

迈瑞在成本方面的有效控制使其运营资金在自主创新体系的其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而借助政策环境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有利条件从而引致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 也大幅度提高了迈瑞人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营销创新

迈瑞自主创新活动离不开营销层面的创新——渠道模式创新。在诸多跨国企业青睐多级分销模式的大环境下, 迈瑞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国际性企业的渠道模式, 选择了简单的一级分销模式。在国际市场营销的一级分销模式运作给迈瑞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渠道差异化。而事实也证明, 差异化的渠道模式小有成功, 不但节约了渠道成本, 为顾客提供了更大的让利空间, 而且也与顾客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方便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 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开发新产品迎合顾客的需求。区别于国际化企业的渠道模式选择, 在迈瑞的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营销创新作为功能要素之一, 是迈瑞的策略执行评价之一。迈瑞的渠道模式创新之所以为创新, 是源自迈瑞敢于挑战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和独特的战略思考。差异化的渠道模式为迈瑞提供了直接的顾客反馈, 让迈瑞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顾客的需求, 以指导自主研发的方向, 促进自主研发的进程, 从而为顾客提供最大的利益, 实现迈瑞在顾客心中的价值。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创新, 而是针对顾客需求的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深入了解顾客的营销战术, 迈瑞才能有今天的自主创新的丰硕成绩。

3、管理创新

迈瑞的管理创新以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和专利保护制度创新为亮点, 管理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使自主创新的过程得以顺利发展。

迈瑞的技术创新来源是人才, 优秀的技术开发团队是迈瑞品牌技术能力的基础。而迈瑞重视人培养, 以“员工的终生大学”为人才培养永恒的理念, 将为每年招来的优秀毕业生提供培训与实习机会, 并且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 使员工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创新人才培养制度让培养型技术人才对企业忠诚度更高, 避免了高端人才的流失。

迈瑞鼓励人才管理创新的同时也将尊重知识产权纳入公司发展产略之一。医疗器械产业竞争中, 知识产权不仅是对开发人员的劳动成果的尊重, 也是对企业利益的一种保护。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竞争, 迈瑞建立规范的专利管理制度, 从立项前的专利查新到后期的专利维护, 形成了严格的管理运作流程。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 正确利用专利技术以及相关文献, 同时运用该制度进行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

管理创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 人才管理创新避免了中坚力量的流失, 为自主研发工程带来了有力保证, 同时人才培养制度也从某个层面激发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为整个自主创新过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专利保护是企业技术的保护伞, 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活力的防护墙, 有效的专利保护制度是自主创新体系发挥成效的重要支持。

(三)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意指企业外部对企业自主创新有促进提升作用的便利条件。在迈瑞公司的自主创新体系中, 环境要素由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构成。两方面结合为迈瑞这个创新主体在发挥功能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支持, 为迈瑞自主创新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社会环境

国家“十一五”计划要求全社会创造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 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迈瑞借此机会在被跨国公司长期垄断的看似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扮演了低价杀手的角色, 并从一开始就对技术研发进行毫不迟疑地投入。徐航意识到迈瑞的机会:跨国公司往往因为要考虑保护已有产品的生命周期, 而不愿意过早推出新的产品;而迈瑞则正可利用这一惰性, 加快产品更新速度。迈瑞在支持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下敢于挑战, 并不断进步, 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政策环境

政策利导促进迈瑞的自主创新取得成效。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 迈瑞产品在卫生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医疗救治体系、各级政府采购、联合国维和部队装备和援外等项目中, 频频中标。此外, 中国政府向来支持中国自主创新技术企业的海外扩张, 同时也出台了一些保护性的产业政策, 提供了很多优惠, 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减免税收, 为迈瑞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来自我发展, 最终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抓住了市场的命脉。

三、结束语

依靠着一套夯实的自主创新体系, 迈瑞自主创新的脚步正在加快;经过国际金融危机洗礼, 面对国内外更加激烈的竞争局势, 迈瑞自主创新力度也在加大。因为越是危机越要坚持自主创新, 应对危机给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抗衡挑战靠实力, 抓住机遇更要靠实力, 而实力就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 即使与国内同等企业相比迈瑞已经先行一步, 目前国内生物医疗器械领域仍没有形成国外那种把研发、管理、财务、采购、技术、生产、营销都用一个流程集中在一起的体系, 而只有形成这样一个更强大的体系, 才能产生更多竞争力强的创新成果, 这是迈瑞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是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摘要:文章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迈瑞的自主创新体系分析框架, 探讨了自主创新体系内主体、功能和环境三要素的内容及其对迈瑞公司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 并得到了相应启示, 试图为企业自主创新思维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迈瑞,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晶晶, 廖方, 胡晓琼.客户需求——创新的开端与终端——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周晓蓉女士访谈[J].新资本, 2007 (2) .

[2]、李娜.迈瑞三部曲[J].IT经理世界, 2007 (8) .

[3]、曾立平.迈瑞全方位创新叫板国际巨头[J].经理人, 2007 (11) .

[4]、张建宇.企业自主创新内在逻辑和竞争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 .

浅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篇10

1 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及特点

近些年来, 很多学者都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定义, 虽然学者们对企业自主创新定义侧重点不同, 但是笔者总结他们对于自主创新的看法是综合他们不同侧重所提出的。总的来说, 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指企业将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对全球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获得对核心技术以及核心技术后续发展的主导权, 并且在这一重要基础之上, 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轨道, 最终使企业发展出具有企业自主概念的新产品,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带来战略性的优势。笔者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导性、主动性以及战略性三个特点。

1.1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导性

企业自主创新主导性是指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对于自身创新产品的创新收益分配以及产权都具有主导权。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是否属于其自身的自主创新, 并不在于这项创新活动的形式是怎样的, 也不在于这项创新在何处进行, 而是在于这项创新的过程以及其结果到底能否为企业自身掌控, 还在于这项创新技术是否能够在企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1.2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动性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是指企业自身要进行主动的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与以往的企业单纯进行技术引进不同, 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摆脱企业对于外来技术的依赖, 企业自主创新强调企业自主、积极、主动地进行能力建设和技术学习。因此, 企业自主创新就有主动性。

1.3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性

企业的自主创新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或者技术, 而是对于技术创新这一个重要能力的培育。将企业自主创新与简单的引进技术相互比较,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以及设备添置等诸多方面加大其投入。因此, 需要企业有一定的战略和规划, 所以, 笔者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性。

2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立健全创新信息服务主体

企业构建自身的自主创新体系, 要在建立健全创新信息服务主体之上,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 不同的信息服务主体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创新信息服务主体构建的重要性。因此,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主体的构建成为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企业创新信息服务主体构建的信息主体可能是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的, 也可能是政府主导之下成立的, 还可能是营利性的企业机构等。总之, 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信息服务的主体构建, 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作为政府, 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从根本上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重复建设, 还要对现在创新信息主体缺失这一情况进行弥补, 进而推进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而作为企业, 要进行合理的定位, 从而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2.2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设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进行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要求企业明确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所谓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是能够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平台, 因为, 企业的所有信息活动都要在信息服务平台上面展开。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设备的建设。这里所指的通信网络以及信息设备的建设是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中的硬件部分, 进行通信网络以及信息设备建设需要加大对电子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资。而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进程。信息服务电子化的基础就是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全文数字化, 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快传统文献信息全文数字化进程基础之上, 通过有计划的对现成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产品进行引进, 从而多途径的对科技资源数字化进行建设。还要求企业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完整的共建共享数据库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设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还要求企业进行数据库平台的建设。由于信息服务部门在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这一服务时, 不可能将自己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原封不动的传递给企业, 所以, 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需求, 选择一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专题数据库进行建立, 以便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提供特色的服务。另外, 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图书馆的作用, 使其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3 结论

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要求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产品技术性突破的探索, 对于技术性难关进行突破, 还要求企业在这一基础之上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对创新的后续环节进行推动。本文中, 笔者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接着从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导性、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动性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性这三个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最后, 笔者从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立健全创新信息服务主体以及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设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这两个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张洪涛, 朱卫东, 管仕平.基于证据推理的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自主可控安全体系建设受关注 篇11

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博导王潮教授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其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隐私安全隐患的认识与解读。此外,得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少敏也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她表示,得安是国内最早专注于商用密码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的企业之一,目前得安安全产品体系已覆盖硬件产品、标准接口、认证/授权服务、安全应用等多个层面。面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提出的新的信息安全需求,得安将进一步推出多种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用实力和行动为国家信息安全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从信息安全产业国家政策的制定,到科研院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建设,再到信息安全市场主体核心理念的转变,如今,信息安全产业链中各方协同作战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尤其在应用安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讨论并接受的当下,信息安全架构的一体化设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自主创新体系 篇12

1 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支持主要来自国内合作和国外技术引进, 所以笔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 时刻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和协作, 这就要求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进行企业自身的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 推动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的结合。

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角度, 可将其自主创新路径分为三种:1) 内生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完全依靠内部资源和力量推行自主创新活动, 在此过程中, 企业可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 培育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增加知识总量, 紧紧围绕核心技术, 系统地进行创造性活动;2) 引进创新与国内合作创新相结合。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 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进行技术创新, 解决自主创新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3) 内生创新、合作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或资源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若在研发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过国内合作将问题解决, 而若在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 可从发达国家引进所需技术, 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进行二次创新。可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等实际状况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选择最为合适的自主创新路径。

2 自主创新主体构建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 离不开企业自身作用的发挥, 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当然,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要不断促进企业自身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 使其能够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 企业应考虑如何创造需求, 突破竞争, 比如可建立明确的蓝海战略思维, 积极寻求消费者隐性需求, 同时从自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出发, 进行需求甄选, 发现市场机会,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长期发展的领域中, 以此进行自主创新。其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运行机制, 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管理, 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建设提供保障。再次, 打造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应通过自己的创新精神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氛围, 以自身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第四, 构建虚拟性学习团队, 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使其通过自己专业技能攻克技术难关, 实现资源内聚和外取, 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构建提供动力支持。

3 自主创新机制和体制建设

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创新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主动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全面的保障机制和创新体制, 从而使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发挥, 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要素不断优化配置、自主创新模型不断优化升级。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应强调内部机制建设,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培养机制、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 以开放式的创新理论为基础, 积极吸收外部创新思维和技术, 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机协调和利益共享。另外,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而企业通过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自身能力的建设等, 有利于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 因此, 可建立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双向互动机制, 实现两方的良性互动, 使企业得自主创新不断优化升级。

4 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绩效评价对企业决策、激励等有着重要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应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技术、经济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战略不断创新的背景下,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与传统企业相比, 高新技术企业应更加注重企业战略的发展, 所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是根据企业战略管理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构建的, 应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同时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 应不断更新评价方法, 完善评价标准,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 实施动态化评价, 突出创新性和成长性, 关注无形资产的培育, 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重对企业未来发展潜能的评价, 将评价重点放到衡量高新技术企业长远利益、分析企业未来驱动因素的绩效上, 使评价企业战略创新的绩效水平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以此促使企业形成创新文化, 激发员工创新动力, 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有效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 结论

21世纪,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生存都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高新技术企业应及时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推行自主创新活动,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各个高新技术企业合力, 共同致力于我国国民经济、技术的发展, 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以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山东大学, 2012.

[2]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上一篇:检修水平下一篇: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