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水平(精选5篇)
检修水平 篇1
一、前言
设备的可靠运行既离不开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 也离不开检修质量、合理的运行操作方式和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测等, 只有加强设备缺陷的预测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的设备维护检修体制, 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确保生产稳定与正常运行。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华鲁恒升集团) 结合实际情况, 在创新设备管理机制基础上, 全面构建综合设备维护检修管理体系, 加强与完善设备管理绩效考核架构,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降低设备维修费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设备管理整体水平等方面, 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措施及经验
针对生产线上设备数量多、运行强度大和危险性高等特点, 华鲁恒升集团的设备管理开展是以“设备精度管理”为方针, 以“完善设备功能, 提升设备精度”为核心, 以“受控、高效、零缺陷”为目标, 从建立样板维护检修路线、推进TPM自主保全、定期开展设备运行分析、建立设备润滑台账, 以及坚持每月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微缺陷治理和标准化维护等方面入手, 通过对生产组织、安全管理、物资与设备保障、现场执行情况反馈等进行有效监控, 完善和确立了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的机制、理念和模式, 优化了设备综合管理工作流程, 保证了设备安全与高效运行, 以及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1. 建立样板点检路线, 扎实推进维护检修工作
针对岗位巡检和专业点检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由各车间点检作业负责人 (主任工程师、班组长、车间主任) 牵头, 确立一条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的线路做为样板维护检修路线, 并实行“八定”管理, 即:定设备台账、定维护检修和润滑标准、定最佳维护检修方式、定点检周期、定最佳检测方法、定设备责任人、定点检维护检修记录格式与内容、定缺陷管理和检修管理流程。具体做法是: (1)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网络, 完善操作规程, 明确设备管理的责任人。 (2) 实行设备责任人挂牌制, 将设备现场管理承包到人, 把设备的操作和管理制度、巡检点和润滑点等制成提示牌放置现场, 既方便员工的工作, 又便于管理人员监督。 (3) 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PDCA) 编制了点检定修的业务流程。建立起的设备综合维护检修管理体系, 是以现场检查 (点检) 为起点, 以点检人员为主导, 以预防维修为宗旨的综合性管理体系, 包含了现场信息搜集与整理、维修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过程监督和质量验收等内容。
2. 扎实推进TPM自主保全活动, 形成全员自主管理设备新局面
为建立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 开展了“检修分离”的体制创新, 深化以预防为主的“点检定修制”内涵, 科学调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 合理制定出每台设备的经济指标等。例如, 以点检定修制为核心, 就是采用事前预防、事故预知和事后维修等多种手段并存的维修策略, 同时辅以全员参与的TPM岗位点检活动, 逐步形成点检、检修和技术保障于一体的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采取的方式是: (1) 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检修作业项目要求, 应灵活启动检修流程方式。 (2) 检修系统应通过设定柔性检修模型, 来科学控制检修空间和时间。 (3) 为规范检修工作, 应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要求。 (4) 技术保障系统应依靠自身技术优势, 通过以建立样板点检路线、推进TPM自主保全、开展设备运行分析等为抓手, 为点检、检修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不断完善设备功能缺陷和维修难点管理等机制。
通过详细制订TPM自主保全工作推进计划, 着力培养员工对设备自主改善及发现问题的意识, 开展的点检技能培训、点检困难地点改善以及焦点问题攻关等, 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3. 实现设备精细化管理目标
通过开展设备运行定期分析工作, 专业点检、技术以及作业人员能每周对设备劣化趋势、备件材料消耗等进行分析, 及时制订和调整设备检修计划, 以及材料、备件申报和费用控制计划等。建立了备件、材料的合理储备定额, 并将费用指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位点检员身上。主要做法如下。
(1) 收集基础数据和完善原始资料。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详细记录现场数据, 通过采集设备实时状态数据、定期测试和统计试验数据, 以形成完整的原始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能够定期分析、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检修措施。
(2) 完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和加强异常状态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 对机组上的主要生产设备都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 如合成气压缩机汽轮机机组的振摆度和转子的间隙测量装置, 甲醛、膜分离、节能回收装置的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 氮肥8#输送机的运行监控装置, 乙二醇装置的有毒气体报警系统, 易燃易爆气体报警仪, 热动系统的烟气监测装置, 反应器、己二酸氧化釜与塔类设备的过限自动报警装置, 以及风机系统的振动、温度和压力检测装置等。通过进行异常状态分析和重点跟踪监督, 寻找到了劣化变化规律和故障根源, 并利用小修机会进行了根除。
(3)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维修保养对设备运行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反应器、釜与塔类设备的正常维护置换及反应废弃物处理, 润滑油加注, 设备轮换运行以及机电设备吹灰等, 均不可小视。为此, 对润滑油质要求较高的机组, 采取了加强现场管理的办法;对存在缺陷的设备, 做到大缺陷不过天, 小缺陷不过班等, 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
(4) 应用统计数据预测设备状态。主要做法是: (1) 找出统计数字与机组状态参数之间的联系, 并进行统一协调与管理。例如, 在对反应器、釜与塔类设备的运行小时数、工作状况、启停机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时, 发现有些设备虽然已到检修周期, 但运行小时累计数比其他设备要少, 于是适当延长了大修周期。 (2) 有些虽然未到大修周期, 但运行时间已超过计划小时数, 则适当地提前进行小修。 (3) 发现重大缺陷时必须及时处理。通过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 极大缩短了检修时间。
(5) 合理确定检修项目和缩短检修工期。以往机组维修时采取的都是全拆的方式, 即将维修体吊出后再进行维修, 如没有问题再重新装复回去, 不但检修时间过长, 而且工作量也较大。通过对设备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状态监督和技术分析, 掌握了实际运行情况后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检修项目。现在维修时只需拆到故障部位, 不但减少了大量检修时间, 也未发生过临时性再修问题。
4. 建立设备润滑台账
为了确保润滑点按期换油和加油, 便于了解润滑情况和监控润滑质量, 设备部将润滑台账从设备动态台账中分离出来, 专门建立了设备润滑台账。各级设备管理人员坚持每月对设备润滑情况进行检查, 实行设备分级管理和定润与抽润相结合等方式, 对润滑工作形成了闭环式管理。
(1) 实行分级管理, 就是将设备分为三个等级, 即关键设备、重要设备和一般设备。关键设备是指出现故障后会造成装置全部或部分停产的设备。重要设备是指承担重要功能, 但又有备用的设备, 出现故障后可进行不停产修理。一般设备是指出现故障时对生产影响不大的设备。不同级别的设备, 采取的是不同级别的润滑管理策略, 但工作重点主要是放在关键和重要设备上。
(2) 实行按质换油和定润与抽润相结合方式, 就是采取大型机组按质换油与小型机组定期换油相结合的润滑策略。在规范大型机组润滑计划管理基础上, 结合设备使用手册和运行规律, 详细制定年度润滑计划, 明确各类润滑油的润滑周期和指标范围;对关键设备, 除按润滑周期进行定时润滑外, 还通过定润与抽润相结合等方式, 以保证润滑工作的及时与到位。
5. 坚持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坚持每月对保全、电仪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考试, 不仅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技术水平, 增强对突发性事故的抢修及日常维护能力, 也可提高设备的运转效率。采取方式是: (1) 对重要及关键设备, 利用检修、巡检、维护等时机进行现场培训, 或邀请生产厂家的专家讲解工作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维修要求等, 并采取现场操作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使员工能很快掌握“四懂三会”等基本知识。 (2) 每日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润滑情况等进行仔细检查, 对现场维护需做到“三勤一定”, 即勤检查、勤擦扫、勤保养和定时记录。要严格执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设备维护十字操作法。 (3) 现场巡检时, 需严格遵循“听、摸、闻、比、看”五字巡检法, 通过“四件宝”, 即扳手 (紧) 、抹布 (擦) 、听诊器 (听) 、检测器 (测) 能及时发现隐患。 (4) 应确保设备运行时的“四不准” (不准超温、超压、超速和超负荷) 和“四不漏” (不漏水、漏气、漏油和漏液) , 彻底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6. 全面加强微缺陷治理和标准化维护
从建厂初期, 管理层就强调了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公司业务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主管领导和设备部经理亲自参与下, 对建立设备管理与维修体系等进行了广泛讨论, 确定了精益维修的战略框架。即以现场TPM (全员维护) 为基础, 以计算机维护管理信息系统 (SAP/PM) 为现场和专业技术维护的载体, 以预测诊断、可靠性分析等为技术手段, 构建了设备运行状态综合预警和精益维护体系。 (1) “三维一体”的设备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专业维修人员的预防性维修保养体系 (PM) , 全员参与的生产性维修体系 (TPM) 和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状态监测体系 (CM) 。 (2) 计算机维护管理信息系统 (SAP) , 主要是记录设备管理和维修活动, 分析维修成本和备件费用, 在设备整个使用周期内进行动态跟踪。 (3) “一体化”外包维修商管理模式, 是在非核心业务的后勤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 采用外包并由维修商进行管理, 既为提高工作效率, 又可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4) 通过对设备进行全面排查, 详细掌握运行状况和统计、归类、登记功能缺失现象及原因, 整理出各种微缺陷项明细并指派专人限期整改。
三、效果
自实施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以来, 不但促进了生产过程精细化、生产流程智能化、生产工艺最优化的转变, 实现了信息流、工作流的高度集成和统一, 也使点检、检修、技术保障三大系统间的配合更为默契。例如, 组织技术人员对所有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排查, 共整理出各种微缺陷1968项, 通过进行统计、归类、登记和指派专人负责, 均在规定时间内得到了整改。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均有明显提升, 周检定修计划和日检修计划兑现率均达到100%, 重、特大设备事故为零, 主体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均好于历年考核指标, 设备完好率达到99.16%, 大大降低了外委维修费用。实现了维修与备件费用的稳定受控, 其他管理费用的均衡、经济和高效等生产目标, 促进了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实现了设备的经济、可靠与安全运行。
四、结语
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全员设备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预防、主动的设备检查方式, 通过开展检查、诊断和加强维保等工作, 能及时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科学分析劣化趋势, 及早发现故障隐患或异常现象。建立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是一长期性工作, 应在实践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不断增强职工的责任、质量和服务意识, 应不断寻求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创新, 实现以最优的设备运行、维护与保养成本, 能最大限度地促使设备潜能的充分发挥。
摘要:介绍建立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的主要做法、措施和效果, 及其在设备可靠运行、确保检修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点检定修制,样板维护检修,设备精度管理,微缺陷治理
检修水平 篇2
关键词:离心泵检修 常见故障及处理
离心泵检修过程分:①故障诊断;②安全措施;③拆卸清理、检查;④组装、调整四个阶段。
1 故障诊断
离心泵故障发生的种类:
①由于各种原因使泵的性能(流量、扬程等)达不到生产上要求。(如叶轮或吸入管堵塞、汽蚀等)。
②由于液体的腐蚀或机械磨损所发生的故障(如轴承磨损叶轮腐蚀等)。
③填料密封或机械密封损坏而发生的故障。
④其他各种机械事故所造成的故障(如轴承安装不当,无游隙,温升后烧坏,联轴管找中不良引起振动等)。
⑤零部件加工误差造成的影响(如托架体两轴承孔不同心,而缩短使用周期等)。
2 离心泵检修的安全技术
2.1 熟悉需要检修的结构、物料及周围环境,带好相应的工具。
2.2 由值班人员执行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
①切断电机电源,检查无误后,验电,装设接地线。
②断开检修机组控制开关的操作回路、合闸回路电源。
③检查确认进、出口阀门完全关闭,并切断电源
④设备周边有运行机组时,装设临时遮栏。
⑤根据现场工作需要,悬挂标示牌。
2.3 工作负责人会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次检查所做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符合现场条件。
2.4 工作班人员确认安全措施,分别签名。
2.5 对检修所用天台车、吊具吊索、移动电动工具进行清点,做好开工准备工作。
3 拆卸、清理、检查(以水平中开卧式离心泵为例)
3.1 拆卸步骤
①排空管道、泵腔内的积水。
②拆去电机、水泵联轴器螺栓。
③拆开水泵中开面连接螺栓及填料压盖螺栓
④拆开水泵左右轴承端盖及顶盖,并取下端盖。
⑤检查无连接螺栓后吊起泵盖。
⑥吊起水泵轉子。
3.2 清理、检查
①泵体及底座应无裂纹,泵体内应无杂质,物料残留,无严重汽蚀。
②泵轴不应有腐蚀、裂纹等缺陷、粗糙度应满足装配要求。
③轴套不允许有裂纹,外圈表面不允许有砂眼、气孔、疏松等缺陷,轴套的磨损程度应能满足工作需求,否则予以更换。
④叶轮表面及流道内壁应清理洁净,进出水叶片无穿孔及严重汽蚀。
⑤滚动轴承的磙子与滚道应无坑疤、锈斑等缺陷,保持架完好,接触平滑,转动无杂音。
⑥轴承箱(悬架体)内清洁无杂质。
⑦滑动轴承油环完好,无裂纹,合金无严重脱落,接触面积和斑点符合技术要求。
4 组装、调整
组装顺序原则上按先拆后装的顺序进行。装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泵能否正常运行,并影响泵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参数。
装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保护好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不允许有碰伤或划伤现象。
②轴向固定定位要准确,叶轮安装一定要保证中心位置。
③周向固定零部件要紧固,不允许发生相对错动。
④轴承安装时严禁用手锤直接敲打,并保证装配后间隙符合技术要求,转动灵活无卡涩现象。
⑤装配结束后,盘车试转,转子应灵活,轴向窜动符合规定要求。
⑥同心度找正。一般用百分表进行找正,技术要求径向≦0.10 mm,轴向≦0.20 mm。
5 运行中的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
5.1 振动和噪声
①泵转子或电动机转子不平衡。
处理:将转子重新平衡。
②机泵找中不合要求,同轴度偏差较大。
处理:重新校正同轴度。
③轴承磨损、间隙过大。
处理:修理或更新轴承。
④地脚螺栓松动、基础不实、机座不水平。
处理:垫实机座、校正水平、紧固地脚螺栓。
⑤轴弯曲。
处理:矫直轴或更换新轴。
⑥叶轮中有异物或腐蚀磨损而偏重。
处理:消除异物或更换叶轮。
⑦泵发生汽蚀。
处理:减小吸入口离液面的高度,增大吸入管直径。
5.2 轴承发热
①油量不足或过多,油质不良。
处理:加适量合格的润滑油或脂,油质不好的要更换,加油量一般达到油标划线或平与轴承内圈(下部)的高度即可。
②轴承瓦块刮研不合要求。
处理:重新修理轴瓦或更换。
③轴承间隙过小。
处理:调整轴承间隙。
④轴承安装不正确。
处理:按要求检查安装情况,消除不合要求的因素。
⑤轴承磨损或松动。
处理:修理轴承(滑动轴承)或更换新轴承。
⑥泵轴与电机轴不同轴,造成偏心力,使轴承发热。
处理:校正同轴度。
⑦冷却系统结垢、堵塞,使冷却水供应不足或中断。
处理:定期清垢,疏通管道。
离心泵轴承温度允许值。
滑动轴承 滚动轴承
≦70℃ ≦80℃
5.3 流量不足或扬程太低
①吸入管或泵进口、叶轮处堵塞,吸入管阻力太大,底阀未打开或失灵。
处理:取出堵塞物,检查底阀、叶轮。
②叶轮或吸入口环磨损,间隙过大(密封环)。
处理:更新叶轮或口环,保证间隙在规定范围内。
离心泵叶轮密封间隙 单位:mm
密封环直径 半径方向间隙允许值
50-120 0.06-0.38
120-180 0.07-0.48
180-260 0.09-0.58
260-320 0.10-0.64
③泵的旋转方向不对(或叶轮装反)。
处理:将旋转方向改过来(或重新装叶轮)。
④出口阀没有打开或开启不够。
处理:打开或开足出水阀。
⑤电动机转速不够。
处理:提高电动机转速到泵的额定转速。
⑥泵体或吸入管以及法兰联接处漏气,如泵体砂孔、机封处(负压)漏气。
处理:检查消除漏气处。
⑦吸入管径太小,与泵性能不相符,吸入管安装高度偏高。
处理:增大吸入管管径,减低吸上高度。
⑧未灌泵或灌泵没排净气体,管存储器有气体或壳存储器有气体。
处理:重新灌泵排净气体(如双吸泵)。
参考文献:
[1]李建,晓峰.浅谈多级离心泵检修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2]金广伟.离心泵的维护及检修[J].科技成果纵横,2007(05).
检修水平 篇3
关键词: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水平提升
我国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 大大增加了电能的使用。电力设施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性设施, 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大量地使用电能对我国的电力业有了更高要求。为保证电力业的稳步持续, 就必须提高电力的检修水平, 以匹配电力业的飞速发展。
一、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电力电气设备检修存在不少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同时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合理的对策不做表面的工作, 才能从实处保证电力电气设备的寿命期限。因此,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电力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检修是相当重要的。而且, 未来的电力电气检修方向是在使用诊断性检修技术的基础上运用预知维修法, 以提高电力业的检修水平。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检修方法, 极易造成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不符,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管理者也不能实现电力检修工作的先进科学性。
总的来说, 电力电气检修水平的提升, 满足了我国电力行业“安全基础, 效益中心”的基本原则, 大力保证了电力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同时还能实现企业电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运用科学的检修方法和制度, 能提高电力电气设备检修工作最大化的工作效率, 保证电力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 且提高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我国的电力行业持续发展。
二、电力电气设备检修的现状分析
2.1传统检修工作方式的束缚
传统的电力电气检修方法模式具有古板性和固定性, 它一般是按照传统固定的工作计划时间表进行定期的检修。这种呆板的检修模式, 往往会使工作人员思想消极、工作意识僵化, 只能按部就班进行检修步骤和程序, 毫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就很难发现故障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且, 在传统检修工作方式的束缚下, 检修人员极易忽视潜在的隐患, 故障的防范也无从谈起, 最终导致电力电气设备的故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从而为后续的工作增添了难度, 甚至导致生产不能正常运行。而有些管理人员的思想根本没有职责意识, 发现问题却不愿主动承担责任, 缺乏责任心, 管理意识极其淡化, 对企业管理电力电气设备的检修问题存在极大的隐患。
2.2检修缺乏针对性
由于电力电气设备庞大, 设备项目繁多复杂。而传统的电力电气检修是全面的进行检修, 致使检修的范围较广。现阶段检修工作过程中, 检修设备项目往往没有先后主次之分, 检修的任务制度落后, 致使检修设备项目的工作没有实际针对性。而且面积大范围盲目的进行检修工作,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还使检修的工作效率降低, 使有问题的设备项目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没有问题的项目设备浪费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 当下电力电气设备检修不能及时、完全地发现电力电气设备的问题, 也不能实现有效性和针对性, 达不到检修工作的实际效果, 阻碍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
2.3其他问题
传统检修的方式没有科学性依据。我国大多的发电厂企业沿用的检修工作时间安排为四年或者是六年进行一次检修, 间隔时间一到就必须进行检修。部分检修人员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进行表面性检修, 而每次的检修时间控制在五十至八十天。这种检修计划缺乏科学性, 面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 致使很多设备有潜在问题的存在。在管理层面上, 管理人员的检修技术没有进步和更新。很多管理人员在检修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检修的意识, 不会主动的考虑提升自己的行业水平。更不会参加定期的培训或学习新的检修技术和理念, 致使检修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升, 实现不了检修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意义。最终让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
三、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水平的提升途径
3.1改进传统检修工作方式
把传统的计划性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方式转化为状态检修方式。状态检修方式是以状态性质为决定基础, 它是针对设备维修得出的一种检修方式。电力电气设备的好坏是通过对设备检测出来的状态参数而定的。在维修中, 每一个设备都会有一套针对性的检测方式。检测设备的时间不是固定性的, 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检测, 相比于传统的计划性检修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状态检修还可以对电力电气设备的故障出现进行预测, 以防隐患问题产生。状态维修方式具有针对性和周密性, 对电力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降低了人力、财力的成本投入, 还使检修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并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作。
3.2加强检修保养
检修电力电气设备时要进行定期的合适的保养工作。例如对设备上的灰尘和污垢进行吹灰等清理工作, 保持设备的清洁度;给设备加入润滑油, 使设备自由轮换运行, 保证顺畅;还可以使用现场方式的滤油循环方法, 以减少电力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 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地保养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期限, 以保证电力电气设备稳定健康的运行。
3.3尽量缩短检修工期
检修电力电气设备的范围广, 对大型的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会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进而降低企业的效益。这就要求在检修中电力检修部门可以对检修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 进行有效的分析, 对设备分类, 进行针对性的检修设备项目。同时对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对可有可无和不重要的项目可以简略检修, 检修工作的难度和范围能够降低。并减少检修设备的项目数量, 缩短检修工作的耗时。对重要和经常运行的设备进行重点检修和合理的保养, 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使设备生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持续发展。
3.4运用数据分析
电力电气设备的故障存在偶发性, 有些设备还没有到固定间隔的检修时间就出现了故障。对出现的故障检修人员要进行及时的检修和处理, 通过正确有效的方式进行检测, 以保证生产的运行。通过测量的方法分析确定容易出现故障的点, 对设备进行数据分析, 做好每一次小修准备工作, 以缩短检修工作的时间, 提高检修的工作效率。
3.5加强异常情况监测
加强电力电气设备运行过程总的监测工作是改进电力电气设备检修的重要对策。这就要求检修人员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和研究, 把电力电气设备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规律进行参照比较, 从中找出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在确定其相关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设备的全面性排查。对排查后的故障进行全方位检修, 以保证电力电气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
四、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迅猛, 只有将有效的检修措施应用在电力行业中, 才能促进电力行业的更好发展。这些检修措施因传统性制度原则, 使电力电气设备的检修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只有运用好现代的科学的检修技术和措施, 才能保证设备的运行状态, 降低检修的成本费用, 保证生产的安全有效, 也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电力电气设备检修的工作者, 在检修设备的过程中也应有科学的主动性的思想意识, 积极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提高企业效益和电力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家会.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7) .
[2]张国栋, 韩博.探讨如何有效提高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水平[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20) .
[3]吕守向.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02) .
[4]李凤军.浅谈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J].电工文摘, 2014, (01) .
[5]冯志鹏.探讨如何有效提高电力电气设备检修水平[J].科技视界, 2014, (10) .
检修水平 篇4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县公司的农村配网配电网的运维大部分由基础供电所负责, 归口于公司营销部门或农电部, 供电所所负责整个辖区的中低压配网的运维、抢修、工程管理、业扩报装以及营销相关业务, 供电所虽然成立了配电班, 但从事配电运检业务和营销业务的人员没有严格的区分, 仍然存在混岗情况。
当前农村配电网的管理存在以上问题: (1) 运检基础管理薄弱。供电所从事中低压农网业务的运维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基础管理规范性不强, 在农网线路条图、设备管理、设备台账、信息系统方面存在较大的薄弱。 (2) 运检业务开展计划性不强。当前农村配网的运检业务中线路停送电、计划性检修、工程项目的实施等工作仍然存在临时性, 这类的生产计划性不强, 配网调度业务还未能有效的延伸至农配网中。 (3) 运检业务成效不明显, 农网线路状况较差, 树竹障碍情况突出, 由供电所承担线路清障工作, 力度不强、手段不足, 成效不明显, 每年农网的线路故障跳闸率居高不下, 农网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不强, 可靠性较差。 (4) 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压力较大。供电所生产、营销人员混岗现象严重, 存在“几块牌子一班人”的现象, 经了解, 供电所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 大多数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 存在一个农电工人既承担配电抢修、操作、运维等业务又要进行高低压抄表、电费回收催费等事务, 专业化不强, 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2 开展农村配网运维检修集约管理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提高思想认识, 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在推进配网运检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加强对配网运检集约化管理内涵的学习宣传, 使公司上下充分认识到, 农电系统人员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安全管理不到位, 专业管理工作和现场作业的随意性很强, 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推行配网运检集约化管理, 可以解决农村配电网点多面广, 人员分散, 现场作业容易失控等问题, 进一步规范农电安全生产作业环节、作业步骤, 完善、细化作业流程, 有效杜绝作业的随意性, 提高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配网运检集约化管理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2.2 明确管理职责、明确管理界面
全面贯彻上级公司有关农村配网运检集约化管理的要求。成立了公司总经理任组长的配电运检集约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公司分管领导, 相关部室 (部门) 负责人、县公司负责人。制定了《市、县配电运检集约管理模式调整实施方案》, 调整市、县公司运检、营销部门配电设备管理分界点, 成立区域配电队, 明确了供电所和配电队的工作职责和管理界面, 即配电队负责辖区内10k V线路至配变低压侧总开关以上部分设备的运行、维护、改造、检修及抢修服务工作, 供电所负责辖区内配变低压侧总开关至客户电表上桩头测所有0.4k V设备的运维管理以及抢报修工作, 开展配电中压运维业务移交。
2.3 建立市县统一的配电管理体系
(1) 将县公司配电专业管理纳入市公司管理体系, 在制定年度工作规划、年度工程计划时, 统一管理并监督指导县公司落实。 (2) 加强对县公司区域配电队的专业管理, 制定了对配电队的专业管理检查提纲和监督计划表, 定期组织对县公司配电运检专业开展督察活动。 (3) 加强市县公司配电管理专业交流提升。安排县公司配电管理专业人员到市公司配电专业进行交流, 重点学习配网工程设计、低电压治理、外包工程管理以及客户资产移交等内容, 组织市公司配电运检室到县公司了解农村配网现状、通道树障管理、报抢修业务流程等, 通过双向交流, 有效提升了管理的穿透力。
2.4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
市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公司集约化管理实施意见, 仔细梳理专业职责界面和业务流程, 结合农村配网实际运作情况就设备运维管理、安全管理、抢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完成了相关管理制度汇编, 切实指导了实际工作开展。
县公司配电队的日常考勤、工作计划、成本报销均需经运检部审核、审批。运检部以同业对标指标如运检类投诉、线路跳闸等指标, 对各配电队工作进行工作成效考量并考核兑现。最后, 在领导小组的布置下, 由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牵头, 运维检修部、安全监察质量部、营销部、人资部、财务部等部门根据省公司各部门要求, 修编配电队相关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日常考核、工程、物资、工器具及应急等各项管理办法, 并最终形成了县域配电队管理制度汇编, 指导配电队日常业务的开展。
3 成效
3.1 设备运维故障明显减少
开展市县配电运检集约化管理以后, 县公司配电运检管理从运维标准、状态检修、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得到加强, 由运维质量引起的10k V配网设备故障得到有效控制。
3.2 工程计划和质量有所保证
县公司农网改造和技改大修工程纳入市公司运检部统一管理, 由市公司工程专责、配网专责对有关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实施内容和资金概算进行审核, 保证了工程资金的有效使用。
3.3 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市县配网运检专业化管理的不断深入, 县公司配网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锻炼, 业务流程和作业规范得到改善, 县公司配网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4 配电基础管理得以规范
市县配网运检集约化管理将配网运维管理各种相关记录、整理完善各种相关资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其中一个必备的环节来控制, 县公司配网规范化管理得到有效加强。通过PMS2.0系统建设、营配调贯通工作推进、生产实时管控系统、配变监测管控平台的应用, 农村配网的线路条图、设备台账、异动管理均按照城网同标准在维护, 配电队对管辖的设备有了准确的掌握和动态维护的机制, 基础管理水平和能力明显增加。
3.5 县域配网不停电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由运检部牵头, 制定《10k V不停电作业向县域配网延伸实施方案》, 指导配网不停电作业向县公司拓展, 从不停电作业计划、现场勘察、实施方案、流程管理、现场作业、安全管控等全过程、全方面指导县公司不停电作业专业化发展, 要求县公司提供不停电作业需求计划, 依托市公司人员、作业车辆、工器具开展一、二类不停电作业, 有效的提升市、县不停电作业水平, 提升农网不停电作业化率。
3.6 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依托市县公司优质资源, 统筹开展农网抢修业务, 农网的故障抢修、效率提升,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4 问题改进
(1) 配电队建设运作后, 现有办公电脑配备不足, 生产服务用车数量不足, 需进一步补充配置。
(2) 配电队在推进带电检测和技术监督工作中, 仪器仪表配置目前没有完全配置到位, 今后在运检装备中增加零购项目费用, 逐步充实配电队运检仪器仪表。
(3) 配电队人员结构老化, 他们对信息化办公不习惯, 电脑操作水平相对较差, 影响办公效率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农电工进出代谢机制, 保证农电工队伍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配电网的基础比较薄弱, 管理水平相对城市配电网落后较多, 基层供电所的生产、营销业务没有完全分离, 不利于农村配电网的建设发展。开展农村配网运维检修集约管理工作, 改变现有管理模式, 提高了农村配网的建设、运行、维护能力和质量, 确保农村配网安全管理、优质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全面推进市郊配网、县域农村配网运维检修集约管理建设, 不断提高农村配网管理水平, 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检修水平 篇5
目前以特高压电网为主的跨区电网重要输电通道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命脉。针对传统人工巡线模式和劳动强度难以满足如三大直流满负荷运行保电等大型活动的特巡保电质量和频率的要求,以及外损源追溯难以管控的难题,目前,国网上海检修公司研制出适合野外环境条件下的二维码标志嵌入式铭牌和输电线路精益化运维智能手机App专用软件。
该公司通过在每个铁塔上的粘贴二维码标志,内嵌上对应铁塔的位置和日常运维信息,按照风筝、机械施工、苗圃和大棚等4类隐患,建立铁塔外力隐患点数据库,依据时段和季节两个维度对隐患点进行评级,构建输电网络的动态评估及最优巡视策略,通过“点、线、面”3个维度对输电线路运维工作进行智能信息推送。截止8月底,已覆盖上海境内1 000 k V特高压交流线路铁塔40基,220 k V输电线路铁塔5 500基。应用该系统后,1 ~ 7月,上海输电线路应急抢修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外损故障率同比下降40%。
另外,此款App运用手机号码和手机物理地址绑定技术,对所有铁塔数据按照不同权限分级推送,确保相关信息安全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