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制度

2024-07-01

检修制度(共12篇)

检修制度 篇1

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以及货运量的迅猛增长, 铁路货车车辆的技术质量状态要求必须保持正常。因此, 本着“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质量保安全”思想, 对车辆进行必要的、适时可靠的维修工作于铁路运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对于保持铁路运输连续正常的工作意义重大。无规矩不成方圆, 所以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对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 随着检修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日益暴露出不少弊端, 维修不足、维修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但安全性缺乏保证, 还极大地影响了铁路的运输效率及效益。因此, 对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车辆检修制度中检修原则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依据以及现行的修理方式, 深入地探讨了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的完善。

1 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上的基本问题

1.1 我国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基本原则的确定

在车辆的运用中, 制造与检修并存;运用是目的, 但同时必然会造成磨损。磨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向检修过程转化。检修工作必须依据车辆具体的磨损状态进行, 先检查磨损后修复磨损, 两者紧密相关。车辆检修制度的基本原则在确立下来的时候, 必须考虑车辆质量的可靠性和检修的计划性与经济性等3方面的因素。

1.1.1 以质量的可靠性为前提

作为铁路主要的移动设备, 车辆担负着运输客、货的重大任务, 为确保大动脉畅通无碍、安全正点, 必须在车辆的质量上严格把关。否则, 车辆频繁地发生热轴、断轴、临修, 势必扰乱铁路的运输秩序和运输效益。

1.1.2 保持较强的计划性

铁路运输车辆为高度集中和统一指挥的联动机, 其计划性非常强, 相关运用部门定要按列车的运行图及时提供质量稳定的车辆。这也赋予了车辆的检修工作较强的计划性, 要求检修的车辆按时扣修、交车, 确保运输的畅通和安全。

1.1.3 符合较好的经济性

车辆检修原则的确定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经济效益是确定车辆的检修原则应当考虑到的问题, 尤其是在当下铁路面临经营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更要尽量降低燃料、材料等成本, 努力提高劳动效率, 大力推进技术更新改造, 综合降低修理费用。

1.2 修理方式

修理方式构成了车辆检修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主要分为3种:预防修、状态修和事后修。1) 预防修:属于强制性修理方式, 只要预修的规定时间一到, 不管技术状态怎样, 都要按照规定进行修理工作, 这样很好掌握修理时机与修理计划, 也方便、明确地组织管理工作;2) 状态修:按照车辆实际技术状态确定修理时机, 它不规定车辆修理的时间和拆卸分解范围, 在检查、测试了其技术状态之后才确定最佳的修理时机, 这种按需修理方式促进了车辆工作能力的充分发挥, 提高了运用效率, 降低了修理工作量, 减少了人为失误;3) 事后修:车辆事故发生后进行修理, 没有控制修理时机, 在实践中, 某些部件、零件就算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安全使用, 造成恶果, 或是故障很小, 做事后修理反而更经济更合理。综上, 这3种修理方式各有利弊, 详情见表1。

然而, 一种良好的检修制度不能只是单一的某个修理方式, 只看到某种修理方式的优越性而替代其它所有的修理方式, 因此, 在实践中的车辆修理需要综合这3种修理方式, 有重点有主次、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分配, 实践出真知, 所以必须借鉴以往大量的修理实践, 依据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原则, 根据零部件重要程度, 产生的故障模式、故障后果, 以及检查判断难易程度等综合分析, 做出正确恰当的选择。例如, 针对车辆故障模式是磨损型以及很难检查判断技术情况的零部件 (像车钩、制动机、电子组件) 应当采取计划性地预防修方式, 定期检查确保行车安全;对主要功能部件 (像缓冲器、闸调器) 以及偶然发生故障的关键零部件应当采取状态检修方式;事后修则适用于不重要的部件以及事故后不危及安全行车的部件。

2 建立完善的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以及科技水平的显著提高, 人们已经开始普遍关注铁路车辆修理的综合效益, 即使费用再小, 也希望实现最高的运行可靠程度和使用效率。随着旧的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中采取的检修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要求, 改革的力量必然破茧而出。因此, 全世界各国均致力于潜心研究更为科学和合理的维修方法、维修制度。

显然, 当前我国实行的货车检修制度距离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旧货车检修制度的修订工作必须提到议程上来。这项复杂的课题若缺乏专门的调研和试验工作, 很难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由此, 一方面借鉴国外的客货车检修经验, 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 完美结合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2.1 国外铁路货车车辆的检修制度

2.1.1 美国

美国对铁路车辆最早实行状态检修, 主要按照车辆的状态与运用情况决定修理时机、修理方式、维修频率, 并有相关文件详细规定了诸多维修问题, 还包括具体的车辆设计制造、各部缺陷以及实际的测量标准。状态修的执行是在车辆每次到车站后, 进修人员都要检查, 一旦发现故障, 便现场或甩车进行维修。一般不采取定期检修, 除去那些货运专列和个别的专用车。车辆检修技术的诊断手段比较可靠, 保证车辆运用技术状态的同时, 有效延长检修周期, 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1.2 德国

作为世界上铁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具备较强的客货运输能力, 它主要采取周期修理制度即以计划修为主、状态修为辅, 修理周期按照走行公里数确定, 同时规定年限。

2.1.3 日本

车辆的修理主要实行计划预防修, 规定各种检修级别相对应的检修周期与走行公里数, 辅以临时的状态修和事后修。

2.1.4 印度

经济基础及人口条件与我国比较相似, 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研究参考。而国营铁路的车辆制造水平较低, 性能较差, 因此, 在计划预防修基础上开始改革维修制度, 逐步转变为状态修以及主要零部件的集中修, 值得我们学习。总之, 目前几乎世界上不少国家实行车辆的计划预防检修制,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以美国为首实行的车辆的实际状态检修克服了计划预防检修的弊端, 正在被推广。因此, 车辆检修制度向更为经济合理的状态修制的过渡是科技发展促使检修工作越发科学合理的必然结果。

2.2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铁路也是近几年才在车辆的检修工作上试行状态修。从分析国外几个国家采取的铁路货车检修周期、检修方式、发展方向看, 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车辆检修制度应当朝状态修转化。德国某些客车的使用条件同我国相似, 加上检修制度比较合理, 宜用来参考借鉴制订我国的客车检修制度;在朝状态修过渡期间要吸取美国等一些国家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主要采取计划预防修的检修制度, 同国外相比, 检修周期短, 修理频率过高, 对此, 唯有大力提升车辆的基础质量方能延长检修周期, 并且实行检修时间间隔和走行公里数并存的检修制度, 两者相互协调和制约, 真正保证其技术质量;没有限制车辆的使用寿命, 出现无限循环修理现象, 对此, 需规定其经济使用寿命, 增进车辆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安全可靠性。

2.3 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通过对国外车辆检修制度进行细致的研究, 全面总结我国检修制度存在的种种不足, 可以看出对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实施改革势在必行, 并且状态检修制度的推广是我国铁路车辆检修正要努力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大量应用, 铁路货车车辆在技术性能上有了大幅提高, 其整体安全性能也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现代检测与检修手段应用, 我国车辆的检修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同时, 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也随之建立起来, 安全、可靠作为车辆检修制度两项基本原则, 它对产品安全性、使用和检修周期的确定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车辆检修制度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检修的经济性, 在向状态检修的过渡转变过程中, 车辆及部件使用寿命的合理确定, 设备的及时更新, 都有助于降低修理周期和费用。

综上, 我国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的改革与修理效益的提高应抓好几项工作:1) 提高车辆的基础质量是首要问题;2) 应用将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完善车辆检修, 实现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全路网络管理, 把车辆具体的技术状态和运用、检修情况, 以及主要零部件寿命管理情况全部纳入网络管理范围, 对其进行追踪管理, 车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支撑主要零部件实施状态检修;3) 逐步扩大状态检修的应用范围以及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修管制度, 将“造、修、配”科学合理地联系起来;4) 配件供应渠道充足、畅通;5) 对可靠性、价值工程进行系统研究, 理论结合实践促进状态修管理体制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总之, 对车辆的检修制度进行制订和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关键课题, 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务必做到先统筹规划、再分步实施, 并积极进行试点。并且谨记车辆检修方式和检修制度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管理和技术手段的提高而完善。

摘要: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以及货运量的迅猛增长, 旧的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中采取的检修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要求, 改革的力量必然破茧而出。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车辆检修制度中检修原则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依据以及现行的修理方式, 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完善的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

关键词: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经济性,可靠性,状态修

参考文献

[1]段建奎.铁路货车车辆修理制度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林文锋.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改革的探讨[J].铁道车辆, 2005 (12) .

检修制度 篇2

为了加强设备检修安全管理,确保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特制定如下检修挂牌制度:

一、设备检修挂牌的基本原则:

1、“必须挂牌”原则——检修任何运行、运转设备,若有可能危及人员或设备的安全时,必须执行“停机挂牌”制度,停止相应设备的运行、运转,摘下“设备状态牌”并挂好“检修人员牌”与“设备检修牌”以后,方可进行设备检修。

(1)要求设备检修期间检修现场至少有两人同时在场。

(2)设备检修中,若待修设备相邻的其它设备的运行会影响待修设备整备人员的安全时,则待修设备与相邻设备必须同时挂“检修牌”。

(3)设备点检、清扫时,若设备的运行可能会影响点检、清扫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按设备检修挂牌制度进行停机挂牌。

2、“谁挂谁取”原则——谁要检修,由谁挂牌;谁挂的牌,由谁取牌。设备检修人员必须使用有自己名字的“检修人员牌”,亲自挂牌取牌。严禁其他任何人代替设备检修人员去挂牌。严禁任何人摘取正在起警示作用的“检修牌”。

3、“安全确认”原则——(1)整备人员必须确认“所检修的设备已可靠停止,并挂好检修牌”以后,方可开始检修设备。(2)操作人员必须确认“所检修的设备已具备启机条件,检修设备危险区内无人,检修牌已取下,方可启动该设备。

二、设备检修挂牌的操作程序:

整备间备置一本《设备检修情况登记本》和一块“设备检修栏”。

“设备检修栏”里面标明了该操作区所有设备的名称。“设备检修栏”挂有“设备检修,禁止操作”字样的一块标牌,该牌称作“设备检修牌”。

“设备检修牌”

与“检修人员牌”统称为“检修牌”,“检修人员牌”随身携带。

1、挂牌停机。设备检修时,整备人员从“设备检修栏”内取下“设备检修牌”。

随即整备人员通知操作人员即将检修,等操作人员可靠地断开该设备的控制开关或阀门,停止该设备的运行运转后,将“检修人员牌”挂在该设备的控制开关(阀门)位上,将“设备检修牌”挂于设备显眼处。

2、确认登记。整备人员确认:(1)待修设备已可靠停机。(2)“检修人员牌”“设备检修牌”已挂好。

整备人员及操作人员记录检修开始时间。

3、检修。开始检修设备。

4、取牌登记。整备人员检修完毕后,整备人员告诉操作人员:“设备已检修完”,然后从设备控制开关位取下“检修人员牌”,接着取下“设备检修牌”。

整备人员、操作人员记录检修过程及结束时间。

5、启机。如需启机,操作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确认:所检修的设备已具备启机条件,检修设备危险区内无人,检修牌已取下。在现场有人监护的前提下,方可启机。“检修牌”没有取下时,任何人不能开启设备。

三、职责与考核:

1、整备人员对设备检修过程的停机挂牌、安全全面负责。

2、生产系长、各工序担当负责部门现场安全检查和协调。

3、整备人员对部门挂牌、拉闸、安全巡逻检查,发现违章人员及时制止并按安全管理制度扣绩效分,体现于本月绩效中。

4、整备人员(电气)负责全厂电源拉闸挂牌。根据检修方案(计划)要求,电气人员对待修设备进行拉闸并挂牌。

5、设备检修中,到了交接班时间,交班人将检修项目详细情况交给接班人,接班人在检修设备挂牌登记本上进行登记。

6、设备检修完毕,整备人员必须及时取下“检修牌”,以免影响生产。设备检修完毕,整备人员未取牌,就离开检修现场导致设备无法启机,影响生产时间按先关规定考核。由操作人员报告生产系长、担当,生产系长、担当与整备系长、担当协调,整备人员到检修现场检查,确认检修设备无人检修,由整备人员亲自取牌,并在检修挂牌登记本上进行登记,方可启机恢复生产。

7、整备人员丢失检修人员牌由整备人员负责并考核50元/块,操作人员丢失电、钳人员的检修人员牌由操作人员负责并考核50元/块,设备牌丢失的考核操作人员50元/块,补领新牌。

8、违反以上制度,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按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处罚。

检修人员牌

每人一个长*宽=100*120

不锈钢制,可放入工服上衣口袋内。可在背面黏贴姓名照片或体现于正面。

设备检修牌

是否需要两牌同挂?

设备检修牌

设备检修

禁止操作

XXXX部整备系

检修制度 篇3

关键词:状态检修;变电设备;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M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06-02

变电设备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网的稳定、可靠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信息可知,近些年来电力企业频频发生的事故多数与变电系统有关,因此及时发现、解决变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状态检修逐步成为配电网检测的主要手段,状态检修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获取的参数信息分析设备的异常状态及可能出现的故障,以便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 状态检修技术的特点

状态检修技术是一种通过对电力设备全天候、多方位的监测及数据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1 智能化

依托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问题、寻找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解决方案的准确性,使人们能够很准确的把握电力设备的实时信息,实现了对电力设备高效、科学的掌控。

1.2 数字化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实现了电力设备数据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加工,有效避免了数据损坏和误报的现象。

1.3 理论化

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是依托数据信息库,具有十分庞大的数据源,一旦数据出现异常,能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匹配案例,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根据这些防范,检修人员能够高效、精准的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异常问题。

2 基于状态检修模式的关键检修技术

2.1 设备状态的监测技术

设备状态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在线监测、解体点检和离线监测。在线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及分散控制体系,通过对这些体系的实施监测,能及时掌握变电设备的状态参数,并通过状态参数了解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解体点检是指在变电设备处于检修、运行及停运状态时,根据设备的工艺需求和检修准则,必要情况下对设备进行解体,精准把握设备的状态,及时发现对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的异常因素;离线检测是指通过采取相关设备,如超声波检漏仪等,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或者非定期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所获取的运行参数,了解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及状态。

2.2 状态的预测技术

状态预测主要是指根据状态监测获得的运行参数和供电需求,对电力设备的特征向量进行预测,并根据这些汇总结果设置出电变电设备处于异常状态的报警阈值,以便能实现对电力设备的有效监控和未来的状态进行预测。

目前常用的预测模型有了两种:一种主要依托BP神经网络;另一种依托灰色体系理论。依托BP神经网络的预测技术具有很好的拟合精度,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挖掘能力非常强,除此之外,还具有相当高的容错能力,因此是目前变电设备的重要预测技术;依托灰色理论体系的预测技术对变电设备的短期预测具有很好的效果,也不会对电力设备造成磨损,通常被用在断路器的设备检测等方面。

2.3 故障诊断技术

变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故障诊断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判断:其一,比较法;其二,综合法。

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射线、震动及污染等多种诊断技术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并将获取的诊断数据与数据库存储的正常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若两种数据差异不大,说明变电设备运行状态完全正常,没有明显的缺陷或故障。

综合法主要是首先采集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如变压器的负荷、绝缘、运行温度、设备开关的离线数据等,获取这些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与之前建立的专家系统匹配,最后根据匹配结果获取诊断结果。

2.4 检修技术结构

就变电设备运行状态来说,检修技术的结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状态监测及时获取变电设备的运行参数和信息,获取的信息通过结构进行感知,利用传感器和数据库实现连接,即感知层。网络层主要有光缆、光端等组成,能够实现分级控制,对于不同的主机,采取的信息处理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主站对于不同数据信息的处理也存在差别,这是与传统数据传递最大的区别,还具有存储、提取等功能,对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层的作用如下:

①通过相关设备获取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并对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可靠度评价,根据结果编制检修对策;

②若振动传感装置处在不稳定的运行环境中,传感器的接线可能出现震动,进而引发变电设备的引线发生震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其他设备的震动判断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

③若传感器所处的周围环境温差变化较大,此时必须多次取值,尽量通过使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进行检测,根据环境情况灵活转变,然而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与以往的数据进行比较,以便能得到准确检测结果;

④当变电设备出现漏油、放电等现象时,油面会发生对应的变化,此时获得的检测结果要根据变电设备的液面、流量的传感器获取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确保结果的有效性。

3 基于状态检修模式的检修技术注意事项

3.1 带电作业的注意事项

带电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操练,只有规程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带电操作过程中必须在专人监护下实施;带电作业必须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一旦出现宜昌天气必须停止作业;带电作业工具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出现损坏要立即维修或更换,作业过程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確保作业的安全进行。

3.2 接头发热的处理

接头发热时,必须高度重视,同时可参考下述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①根据以往的运行记录,得到过热点的最高、最低负荷值,并仔细研究判断这些数据,同时对发热接头的外部现象观察,判断损坏程度;

②当软母线接头出现发热,要及时对损坏位置进行处理;

③当硬母线接头出现发热且损坏比较严重,要及时对铜、铝排更换。

3.3 预防设备热故障的处理

预防设备热故障,具体可做好下述几方面。

3.3.1 确保设备质量良好

变电设备所选取的金具产品,热稳定性和载流量必须严格符合要求,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3.3.2 防氧化措施

对变电设备的接触表面要进行防氧化处理,可采用电力复合脂涂抹在接触表面。

3.3.3 紧固压力的控制

大部分作业人员认为,连接螺栓接头越近越好,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铝制母线并没有很高的弹性系数,一旦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接触面变形,从而增加了接触电阻,因此紧固螺栓的紧固压力要适可而止。

3.3.4 运行监视

设备检测人员要定期对这些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状态要及时进行处理。

3.4 接地引下线的维护

加强变电设备的外观检查工作,一旦出现腐蚀要及时进行处理。对接地引下线的连接,可通过接地网和引下线的直流电阻值进行确定,测量时可能会受到外电场的干扰,此时要及时增加电流,消除干扰。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继电保护二次接线盒的接地引下线必须完整。

4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研究证明,基于状态检修模式的变电检修技术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停电时间,确保供电稳定性和供电质量。相关检修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状态检修,大力创新检修技术,确保状态检修质量和效果,促进变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肖笑.状态检修模式下探析变电检修技术[J].低碳世界,2014,2(17):

123-125.

[2] 王相偉.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对比和分析[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12):133-134.

[3] 韩晓霞,李莉.关于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研究[J].青海电力,2012(3):

天津地铁车辆检修制度探讨 篇4

1 地铁车辆维修方式

(1) 计划维修。地铁车辆计划维修方式的原则是预防修, 以车辆的技术水平为基本出发点, 结合车辆所有部件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 确定车辆所需修程, 进一步制定车辆各修程的检修规程, 编制车辆各部件检修的工艺文件。计划维修的特点是计划性强, 检修内容随之固定;其工作量一目了然, 所用的工装设备相对固定, 可以提前准备检修所需的备品备件、设备及人力。车辆产生磨损和发生故障的规律和车辆的技术水平、运行条件、检修技术密切相关。

(2) 故障维修。故障维修指地铁车辆运行中出现故障后的维修。包括运营中的车辆故障抢险和故障车辆的检修修复。

(3) 均衡维修。均衡维修也称为状态维修, 其前提是结合运营实践对车辆状态及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采用现代的检测诊断技术对车辆重要部件、故障频繁部件的状态进行跟踪, 从而系统的了解车辆运用情况, 确定车辆技术状态, 按照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适度维修。

均衡维修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多拆装与零部件更换, 从而避免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体制下的大量过剩修。与此同时, 均衡维修借助于故障统计分析和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 基于车辆的技术状态进行经济、有效地维修, 确保车辆的良好技术状态与运行可靠性。

(4) 委外维修。委外维修是地铁车辆高级别修程中常用的方式。由于车辆高级别修程涉及的专业繁多, 技术含量高, 需要配备大量的设备及人力资源。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作为车辆运用单位, 其维修能力受到地铁车辆基地功能和人力的限制, 通常不能完成全车的部件的维修。而委托车辆厂家负责高修程的维修, 可以充分利用车辆厂家的车辆制造技术的优势, 整合资源, 减少维修人员和设备的配置。

2 国内外地铁车辆检修制度

(1) 日本地铁检修制度。日本地铁车辆基地分工厂、修理厂、检修段三个层面[1]。其中大修工厂主要承担车辆大型部件的更换及车体的维修。由修理厂负责车辆的全面检修即重点部件检查。而检修段相当于车辆段和停车场, 车辆的停放、日月检、清洁和运营管理都在检修段进行。日本地铁检修方法以互换修为主, 停修时间短, 检修效率高。

(2) 汉堡地铁检修制度。汉堡地铁采用的是计划性均衡维修制度, 以车辆系统和重要部件为重点。车辆段和停车场的检修库承担了大部分的均衡维修任务, 有少量的维修工作安排在停车点。其他部件修程依据工作量分别在停车场和车辆段的一般维修车间和大修车间进行。有些部件在车辆段的专门车间进行集中维修, 有些部件则委托社会专业机构维修。

(3) 上海地铁车辆检修制度。上海地铁通过运营经验的积累, 车辆检修制度从计划维修, 逐渐过渡到均衡维修方式。上海地铁在充分掌握车辆零部件的最小检修周期和使用期限的基础上, 对定修以下修程内容做了多次调整。第一次是用月检 (A) 和月检 (B) 代替原有的双周检、双月检, 第二次是将定修以下的修程进行综合调整, 用月检1- 月检12 代替原有的定修工作、月检 (A) 、月检 (B) 的车辆检修修程, 并安排在车辆的间隙时间进行车辆的检修工作, 车辆检修停运时间大大减少, 大大提高了出车率。

3 天津地铁车辆检修制度探讨

自天津地铁1 号线2006 年运营开通以来, 天津地铁通过运营经验和车辆维护技术的积累, 车辆检修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不断地革新, 车辆检修制度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多种检修制度并行。

(1) 新开通运营线路。对于新开通的线路, 在车辆运用的技术条件和线路运行条件都不明确的情况下, 可按照计划维修方式, 建设车辆检修设施, 准备检修所需要的配品备件, 并系统的培训参与计划修程的技术人员。

(2) 运营成熟线路。天津地铁1 号线已安全运营9 年, 采用计划维修与均衡修相结合的检修制度。检修修程包括日检、月修A、月修B、定修、架修, 各修程制度完善。月修A为每月月修必做内容, 对与行车安全有关的大部件如转向架、车下箱体以及车上设备等要实行计划维修制, 以保证车辆质量处于完好状态。月修B为月修A的基础上增加的检修内容。通过对车辆重要部件、故障频繁部件的跟踪检查和故障统计分析, 灵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检修规程。对电气柜、管路测试口等进行清洁, 对磨耗较多的贯通道做拆卸检查, 对操作频繁的车门进行隔离功能测试等。这样的检修制度既保证了重点, 又兼顾了全面, 在保证车辆检修可靠性的前提下, 将检修工作量精简。

4 检修制度多元化发展探讨

随着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的日益提升, 轨道车辆产品不断向模块化发展, 集成度也越来越高, 使得车辆的系统部件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互换修的比例大幅提高, 明显缩短了车辆的检修时间, 减轻了运营压力。同时互换维修保证了部件检修质量的可靠性, 保障了车辆系统的运营稳定。车辆部件正朝着少维修、免维修的方向发展, 提高了它们的维修周期[2]。近些年, 故障诊断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的引入, 大幅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检修水平。一些有针对性的在线测试技术的提出, 使得一些部件的检修逐步向状态修转变。

作为运营单位, 应结合每条线的车辆技术条件、运行状况和检修作业的软硬件条件, 确定最合适的修程, 而非固守统一标准。使车辆的检修制度逐步向检修方式多元化, 专业化发展。确定车辆检修制度后, 应做好部件故障和消耗的记录分析工作, 逐步积累车辆运用和检修的实际经验, 深入了解车辆系统和部件状态。在此基础上, 对已有的修程及其检修周期不断调整优化, 合理化检修制度, 更好的为车辆运营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铁车辆维修方式的研究和国内外地铁车辆检修制度的分析, 结合天津地铁车辆检修制度运用情况, 提出了建立地铁车辆高效可靠的检修制度的新思路。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制度,计划维修

参考文献

[1]叶霞飞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对比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

检修制度 篇5

汽包水位检修管理规定

汽包水位检修管理规定

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1.1汽包水位计及正常维护

锅炉汽包水位是现代发电厂锅炉安全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控参数,保持汽包水位正常是保证锅炉和汽轮机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监视和调整汽包水位是运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监视调整不及时,就会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水位过高、过低都会引起水汽品质的恶化甚至造成事故,不仅影响机组的经济性,更对机组安全运行构成极大威胁根据《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为更好的对汽包水位进行检修和维护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适用于检修车间。2.领导机构及职责 2.1领导机构:

2.1.1组长:车间主任、书记 2.1.2副组长:车间热控主任

2.1.3成员:检修车间热控专工、热控一班班长、工作负责人 2.2 职责分工

2.2.1组 长:全面负责汽包水位检修工作管理。人员组织,安全管理,工程管理。2.2.2副组长:具体组织汽包水位检修工作,全面负责汽包水位检修工作管理。2.2.3成 员:热控专工负责安全技术工作,积极配合组长制定检修计划,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措施交底工作,完成好水位计的检修工作。

车间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安全设施、设备工器具的安全状况,现场安全措施执行情况。3.管理内容及要求 3.1施工前的准备方面

3.1.1现场勘查,做好协调,已做好修前准备,办理工作票,联系运行人员隔离关闭汽包水位取样一次门,并打开排污门,泄尽余压。并确认更换水位电极或变送器的位置。3.1.2人员选择合适,有经验的检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安全施工的技术素质符合工程要求。

3.1.3参加检修人员要佩戴好相应的劳保用品和必要的工器具(15寸大扳手、10寸扳手两把、螺丝刀、卡丝钳、合适的螺帽)。

3.1.5工器具在使用前,保管人和使用者共同核查试验日期确在正常范围,并检查工器

具外表的完好情况,使用中必须严格遵守安规和说明书有关规定。

3.1.6工器具使用前,由使用人负责检查是否存在质量缺陷,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的工器具不得使用。3.2施工现场方面

3.2.1现场做好隔离、办好票、措施执行到位。

3.2.2安全技术措施、危险因素控制交底,检查工器具完好、劳保齐全。3.2.3统一指挥,参加检修人员要统一听从负责人安排指挥,不得擅自行动。3.2.4关键点质量监督、安全监督。

3.2.5文明生产,现场所用材料应集中摆放,整齐有序,检修完成后,要对现场的卫生进行清理,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3.3工作的结束与试用、质量跟踪方面

3.3.1施工时要求工程主体单位提供工艺流程工程技术交底,并应有完整的资料。3.3.2在有危险性的生产区域内作业,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机械伤害、烧烫伤时,要制订安全措施,经审批同意后,监察实施。

3.3.3开工时必须自上而下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全体施工人员均掌握工程特点及施工安全措施。

3.3.4复杂的和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应制订单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经工程主体单位审批同意后贯彻落实,必要时可请工程主体单位协助制订安全技术措施。

3.3.5现场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制定的安全、文明生产(施工)规定的有关内容。进入生产区域内施工,还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对规定可以不使用工作票的工作,开工前应得到值班负责人的同意。

3.3.6开工时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上述规程、规定中有关部分后方可进行工作。3.3.7开工时应对施工机械、工器具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一次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3.3.8禁止指派员工单独从事有危险性的工作。若须参加有危险性的工作时,应在有经验的工程主体单位职工带领或监护下进行,并做好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3.3.9作业过程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及劳动保护用品,使用中严禁私自拆卸安全保险装置。

3.3.10参加检修人员按照工程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工作中相互照应,相互帮助。

3.3.11各技术人员要随时给现场检修人员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保证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3.3.12各作业现场领导组成员必须先于作业人员到达现场,晚于作业人员离开现场,全面负责作业现场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及监督检查。

4.汽包水位检修工艺和流程 4.1 电接点水位计

4.1.1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4.1.1.2 水位转换器及显示表的检查与质量要求: a)测量水位转换器相应点的电压应符合制造厂说明书要求。b)通电后,各发光二极管显示无异常。4.1.1.3 绝缘电阻检查:

a)显示表计绝缘电阻应符合要求;电极芯对筒壁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b)线路绝缘电阻检查应满足要求。4.1.1.4 线路检查:

逐根核对电接点至水位转换器或显示表的连接线,应正确无误。4.1.2 校准项目与技术标准: 4.1.2.1 显示模拟法校准:

a)用电阻箱模拟接点导通时的阻值(模拟水阻100k),将电阻箱的一端接于“筒体”端子上(零位),将电阻箱另一端依次接于测量设备的输入信号端子上,接通仪表电源,相应的二极管发光应正常。

b)检查报警接点应动作可靠,触点接触良好。

4.1.2.2 就地水位计对照法。水压试验前主设备进水时,电接点水位计显示与就地水位计显示进行对照,显示应一致,无错号、无混码等异常现象。

4.1.2.3 充水法校准。有条件的电接点水位测量系统,大小修后采用“充水法”在测量筒处充水进行模拟检验,画面显示应正确,无错号、无混码等异常现象。4.1.3 运行维护:

4.1.3.1 投运前的检查与验收:

a)设备大小修后,投运前应冲洗测量筒及连接管路。b)关闭排污阀门,打开测量筒汽侧和水侧一次阀门。c)随着容器上水,对水位计进行零位核对。4.1.3.2 投运:

a)确认原工作回路已恢复后,合上盘内电源开关,合上仪表电源开关,仪表投运。b)缓慢稍开汽侧一次阀,关闭排污阀,检查确认各接头处无泄漏后,全开汽、水侧一次阀门。

c)仪表数字显示应与现场水位计实际显示相符。4.1.3.3 日常与定期维护:

a)电接点筒运行中应定期排污;当水位显示不清楚时,应及时排污。

b)定期检查电接点接地线是否可靠。

c)更换电极时须断开仪表电源,关严汽、水侧一次门,打开排污阀后进行;结束后须对测量筒进行冲洗,冲洗步骤为: 1)关闭水侧一次门,略开汽侧一次门;

2)缓慢开排污门直至全开,冲洗10s~20s后,关闭汽侧一次门; 3)略开水侧一次门冲洗数秒钟,关闭排污门;

4)确认各接头处无泄漏后,全开汽、水侧一次阀门,接通电源仪表投运。4.1.3.4 停用:

a)停用检修或停炉检修更换电接点时,应关汽侧和水侧一次阀门,打开排污阀门。b)检修时防止烫伤。

c)在冬季停炉检修时,必须打开排污门,将测量筒的水排尽,防止积水冻坏电极。4.2 差压式水位测量 4.2.1 检修维护:

a)变送器定期进行排污;冬季将临时,检查仪表管路加热装置应工作正常。b)定期检查平衡容器的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必要时采用补偿措施。4.2.2 停用处理:

a)重要水位测量装置因故障,按规定程序退出运行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运行;若不能完成,应制定措施,经总工程师批准后延长工期完成,但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b)长期停用时,必须打开平衡阀,关闭二、一次阀门。

c)在运行中处理汽包差压水位计时,按规定将汽包保护的退出运行,拆除变送器时应先将先打开平衡阀;将取样一、二次门关闭,并打开该变送器的两道排污门,待排污门处无余汽时,开始检查零点和拆校变送器 4.2.3投运:

a)设备大小修后,投运前应冲洗测量筒及连接管路。b)排污阀门关闭,打开测量筒汽侧和水侧一次阀门。c)大修后应对水位计进行零位核对。

d)带有校正补偿的水位测量系统进行热态调整及校核。

e)接通仪表电源,待汽侧凝结水足够后,缓慢稍开水侧二次阀门,检查确认各接头处无泄漏后,关闭平衡阀,打开汽侧阀,仪表即投运。5.考核奖励

5.1根据检修任务的实际情况,工程量,检修工作中担负的责任,检修完毕运行正常后,给予检修人员一定的特种设备的检修奖励。

5.2汽包水位的定期工作的执行由车间统一协调安排,在进行定期工作前,必须汇报运

行值长,征得运行值长许可后方能进行。

5.3对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汽包水位定期工作的,按照《厂管控典型异常二类障碍及以上生产事故管理标准》中”人为责任事故”的条款进行考核。

5.4对不按照制度执行汽包水位的定期工作的,每发现一次考核热控一班班长20元,分管的专工20元,考核分管主任30元。

5.5汽包水位的检修工作执行不到位的每次考核车间0.1分。

5.6由于在汽包水位检修中不认真执行该规定的,造成的事故,除厂进行处罚外,车间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处理。

附加说明:

检修制度 篇6

关键词:电网计划;多级检修模式;周期;不完全检修;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84-2

0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化不断发展,要求逐步完善与提高电网计划中的相关设备与检修模式,相关部门人员逐渐优化多级检修模式下的电网计划检修周期协调方案。在检修的过程中,结合多级检修模式下的电网情况与影响因素,例如:设备运行情况、电网周围环境等,综合分析影响要素,最终确定检修的模式以及时间等。在检修电网过程中,以规范的检修制度为标准,科学管理检修中的每一个环节,面对突发情况,比如:停电等,需要制定合理应对方法,以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保障用户的电力使用。在此过程中,仍需要维护电力正常运行,避免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停电现象。健全的电网检修周期协调优化方案需要用户与检修单位的共同努力,从而高效处理电网计划中出现的问题。

1 电网计划检修模型

在电网计划检修过程中,采用多级检修模式,参考数据主要是有效役龄与故障函数,其中,电网计划中的故障率随着时间有所变化,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发现,其变化在完整的寿命周期中呈现出浴盆式曲线趋势。根据相关的文献信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浴盆式曲线趋势下的电网相对比较稳定,其故障率比较恒定,但在实际应用中,电网受到零部件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化、部件问题故障或者磨损等,因此导致故障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使电网系统面临风险。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电网检修成为了电网计划中的必要环节,它有助于保护电力设备、减少故障中的检修费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维护电网系统的重要方法与措施[1]。设计电网计划检修模型时,考虑其检修方式,分为可完全检修和最小检修两种方式,这两种检修方式所对应的检修后效果分别为“恢复如新”与“恢复如旧”。电网应用的实际过程中,对于电网检修的强度与检修恢复的真正效果有很大关联,通常情况下在“恢复如新”与“恢复如旧”之间,而这个范围成为不完全检修。构建不完全检修模型,存在以下三种类型。首先,以有效役龄为基础的模型,此种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得出检修电网后的瞬时故障率值;其次,以故障率为基础的模型,此种模型可以呈现出检修电网对故障率变化速率方面的影响;最后,混合模型,此种模型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型的优势,在目前的检修中已被广泛应用。

在电力检修设备中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A、B、C、D。A级检修是对设备进行整体性地检修,相对时间较长且彻底;B级检修是针对个别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检修;C级检修是对存在磨损或者老化问题的零部件进行检修,并且及时更换,其周期为每一年一次;D级检修是在正常健康的电网设备运行条件下,对附属系统进行消缺检修。电网中的四个检修等级具有较固定的检修周期,没有了解电网设备基本情况,比如:设备类型、设备自身变化与容量等,将会导致设备出现“检修过度”或者“检修缺乏”的现象。综合而言,A级检修较为全面且彻底,C级检修较为可靠具体,综合来看,A、C级别的检修都十分重要,因此,需要优化多级检修规模下电网计划检修周期协调方案。

2 多级检修模式的相关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电网受到零部件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化、部件问题故障或者磨损等,因此导致故障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使电网系统面临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相关计算,整理多级检修模式下的相关数据。

第一,多级检修故障率。在此模式下通过威布尔函数描述部件或设备老化对于故障率的影响,表明随时间变化电力设备的增长效应。C等级下的检修为不完全检修,A等级下的检修是完全检修[2]。如果电力设备A/C的检修周期比为N,即:C级检修次数为(N-1)次时A级检修次数为1次,并且C级检修先于A级检修,在检修过程中,有效役龄因子与C等级检修次数相关,随着检修次数的增多,设备的改善效果下降。

第二,电网系统指标。主要针对系统中可靠性与经济性指标进行计算。一方面,电网计划中的多级检修模式的系统可靠性指标,系统中存在着失荷率,它与电量不足期望存在着关系,通过获得相关的解析式,获得使系统恢复到静止状态下所对应的最小削弱负荷量;另一方面,电网计划中的多级检修模式的系统经济性指标,在电网计划的系统总成本计算中,包括检修与停电方面的成本,其中检修成本有检修材料与施工过程两方面的成本运算。

第三,多级检修模式下检修优化启发式迭代算法。从灵敏度的角度来看,启发式迭代算法可以连续地获得决策变量,此变量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决策目标,即使是在给定值附近浮动。离散型决策变量对于决策目标有一定影响,所涉及的指标为差分指标。在电网规划中,将灵敏度公式与系统总体成本结合起来,比如:对C级检修中的元件进行周期调整,通过改变A/C等级检修周期比率N,得到其对于系统成本方面的影响数据,最后,得到协调优化方案。将灵敏度与差分的思想运用到计算中,以求实现系统停电损失与检修成本和最小化的目的。

3 多级检修模式下电网计划检修周期协调优化方案

研究在电网规划检修周期协调优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比如:检修恢复因子等,通过系统对于A/C级计划进行检修协调优化研究。

首先,RETS系统。存在两种检修方法,第一种是A/C级检修模型,第二种是检修与停电成本最小化的A/C级协调优化模型。在RETS系统中,A、C等级的检修时间分别为故障发生后检修时间的1.2倍与1.0倍,而A/C级检修时间是故障发生后检修时间的1.5倍/1.2倍。第二种方法具有可靠性的指标参数,并且检修与停电成本也有所降低。

其次,IEEE-RTS79系统。在IEEE-RTS79系统中,A/C级检修时间是故障发生后检修时间的1.6倍/1.4倍,进行协调优化后的系统成本有所减少,可靠性指标参数有所提高[3]。在优化过程中,重点关注充裕度对于电网计划中检修成本的影响。

最后,检修恢复因子影响着多级检修协调优化规律。检修恢复因子影响着电网计划中的可靠性指标。检修恢复因子增大,说明电网计划中检修之后的元件可靠性的恢复效果越不好,在调整检修恢复因子的过程中,研究其对于电网计划的检修协调优化方面的规律影响。随着检修恢复因子的增大,优化C级检修的周期呈上升趋势,A等级检修周期减小,所以A/C检修周期比值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检修恢复因子增加,说明C等级检修的效率下降,会使C等级检修过程时间过长,需要减少C等级过程中的检修次数,从而实现节约检修成本,将其使用到重要的A等级检修过程中,最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检修停电成本和最小化为目的,进行非线性规划,提出与电网多级检修周期协调优化相关的计算方法,参考检修等级,针对故障率建立电力设备模型,分为A级与C级,分别代表完全检修与不完全检修的情况,获得随时间变化故障率的增长效应。由此建立系统中的其它数据,比如:可靠指标、检修和停电成本、C级检修周期等。研究在电网规划检修周期协调优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比如:C级检修恢复因子等,通过系统进行有效验证,最终得出相关结论。第一,启发式迭代优化具有较高的搜索效率与计算速度;第二,电网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电网设备的类型、容量等;第三,研究电网规划检修周期协调优化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即:C级检修恢复因子,从而提高检修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赵渊,张煦,王洁,等.多级检修模式下电网计划检修周期协调优化[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35(6):71-81.

[2] 张煦.基于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的电网计划检修优化

研究[D].重庆大学,2014.

国内外高速列车检修制度综述 篇7

自第六次全国铁路大提速运营高速列车以来, 我国的高速列车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车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各零部件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和损伤。如何对高速列车进行检修以保证高速列车持续快速、安全、舒适地运行, 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我国的高速列车技术相对来说起步较晚, 因此, 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高速列车检修制度和技术以及丰富的经验, 本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念, 优化我国高速列车的检修体系。

2 国外高速列车检修状况

2.1 德国ICE系列高速列车的检修

德国ICE系列高速动车组的研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经历了由试验型动车组到目前最新一代ICE3型批量生产动车组的漫长发展过程。该系列动车组在设计制造的同时就考虑了列车的维修模式, 并在研制试验以及实际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运营保养经验。

德国ICE系列动车组检修体制实行定期检测保养与状态修相结合、部件互换修和专业化集中修相结合的方法, 分为A、B、C三类 (表1) 。A类负责动车组日常运行检测和主要部件补充检查, B类负责动车组低级修或小规模修并兼作临修, C类负责动车组高级修或大范围修理。

各项目的检修内容如下:

L级检查:检查轮对和走行装置、列车排污、列车外部清洗, 清洗后的列车进行轮对诊断等。

N级检查:L级检查的全部作业内容, 并检修制动系统、通信系统、防滑器等。

IS510级检修:N级检查的全部作业内容, 并检修制动系统、空调设备、厨房设备、座椅、蓄电池、乘客信息系统等。

IS520级检修:IS510级检修的全部作业内容, 并检修牵引电机、轮对轴箱轴承等。

IS530级检修:IS520级检修的全部作业内容, 并检修空压机、牵引变压器的散热系统等。

IS540级检修:IS530级检修的全部作业内容, 并根据车厢的损坏状况进行检修。

Rev级检修:在本段依据列车生产厂的要求进行大修, 如车体翻新、油漆、座椅更换等。

2.2 法国TGV高速列车的检修

法国国营铁路的高速铁路网主要包括巴黎东南线、大西洋线和北方线三大干线。法国国营铁路高速列车的检查与修理的组织是以国内的三条干线为基础, 即分别为每条高速铁路上运行的高速列车设检修段。法国国营铁路高速列车的检查与修理, 共分巴黎东南线高速列车的检修、大西洋高速列车的检修和北方高速列车的检修三部分。

TGV高速列车修程及检修内容见表2。TGV高速列车的维修总政策以下列要素为基础:

(1) 高速列车的设计结合检修作业的限制条件;

(2) 检修的预防性;

(3) 检修人员不仅对自身的工作负责, 而且还应对监督的工作负责和对检修过的设备或部件的未来性能负责。

2.3 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的检修

自l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投入运营以来, 新干线高速铁路技术不断地发展、成熟和完善。为了确保高速列车能够安全、可靠、正点、舒适地运送旅客, 日本新干线铁路建立了一套完备、科学的车辆检修体系。

目前, 日本有新干线业务的铁路客运公司共三家:JR东日本铁路客运公司、JR东海铁路客运公司和JR西日本铁路客运公司。每一家客运公司都有自己的车辆检修基地, 这些检修基地根据检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的检修基地, 有的负责车辆日常检查和周期检查等小范围检修, 有的只负责车辆大修, 而有些基地则建成负责车辆全部修程的综合车辆检修基地。

日本新干线车辆检修采用预防修制度, 即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规定内容的检查、维修, 各个修程的检修内容是根据该修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确定的, 通过定期预防修来保证车辆在进入下一个修程之前运用状态良好。主要分为4个等级的修程:

(1) 日常检查 (日检) :周期为48h, 主要内容为补充易损、易耗件, 补充润滑油, 修时为1h。

(2) 周期检查 (月检) :周期为30天或3万km, 主要内容为各部件功能检查、外观检查, 修时为4h。

(3) 转向架检查 (年检) :周期为12个月或45万km (新造车辆的第1次检查时间为投入使用后的第24个月) , 主要内容为转向架解体检查、维修, 修时为9h。

(4) 全面检查 (大修) :周期为36个月 (新造车辆的第1次检查时间为其投入使用后的第48个月) 或90万km, 主要内容为各个主要部件拆卸分解并全面检查, 修时为10天。

由于新干线车辆采用了先进的故障诊断系统和检测设备, 因此各修程规定的内容都以检查为主。检查周期的确定, 既充分考虑车辆各部件发生故障的概率, 又与其工作方式密切相关。检修周期中时间或运行公里, 哪个先到取哪个, 并且在时间或公里数上只可取负偏差, 不能取正偏差。

3 我国CRH高速动车组的检修

我国拥有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多种型号CRH系列高速动车组, 均命名为“和谐号”, 主要包括CRH1、CRH2、CRH3和CRH5型高速动车组。其中CRH1为基于瑞典C2008系技术平台, CRH2为基于日本新干线E2系技术平台, CRH3为基于德国ICE 3系技术平台, CRH5为基于法国Pendolino系技术平台。

CRH系列高速动车组采用的是计划预防修的检修体制, 即通过对车辆零部件损耗的大量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 把不同损伤规律和损伤速度的零部件, 科学地划分成若干组, 并确定出不同零件的损伤极限, 从而规定了不同修程的修理期限和修理范围。其具体实施可概况为“定期检查、按时保养、计划修理”。

依据计划预防修的技术理念, CRH系列高速动车组的检修均分为5个等级:一级检修和二级检修为日常运用检修, 三级检修、四级检修和五级检修为定期高级检修, 以运行里程或运行时间来确定检修周期。不同技术平台的CRH高速列车, 由于其结构、运行条件和环境的不同, 检修周期和内容各不相同, 各车型检修周期见表3。

动车运用所是动车组日常运用检修的主体, 承担动车组一级、二级检修, 高级修由其制造单位承担。CRH各系列车型除检修周期不相同外, 各级检修的内容差别不大。下面以CRH2型车为例进行介绍。

“和谐号”CRH2型高速动车组是由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四方股份公司) 在引进日本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 国产化自主创新研制开发的高速列车, 并于2007年首批投入运营使用。其相应的维护检修技术随之开始研究, 已逐步形成了适合CRH2型高速列车的检修体系, 检修板块也成为四方股份公司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

(1) 一级检修:列车每次入库均进行检查, 主要包括列车内排污, 车内设施、司机室设备、车载信息系统、车顶设备检查及相关性能试验;

(2) 二级检修:列车每运行3万km进行二级修, 主要包括列车外部清洗, 各电气设备检查及相关性能试验, 车体、裙板、底板、转向架、钩缓连接、制动装置、车端连接等下部状态检查;

(3) 三级检修:周期为距新造或上次三级以上修程运行60万km或不超过1.5年, 主要是对转向架进行分解检修, 轮对轴箱组成、牵引电机、空气弹簧组成、轴箱弹簧组成、油压减振器、速度传感器、制动卡钳等关键部件经过三级检修后保持良好运用状态, 对换气装置进行分解检修, 保证安全运行至下一个高级修程 (期间累计运行里程不超过62万km) 。其余经过状态修的部位保证到下一次二级检修。总修时为24天;

(4) 四级检修:指从新造或上次五级检修起, 每运行90万km或每3年进行一次的修理, 保证车辆的运行可靠性。包括车体清洗、转向架部件分解检修、车辆设备 (车顶高压隔离开关、车下制动装置、蓄电池、空调装置、车端车钩) 分解与检修、车辆部件状态检查等。车体与转向架构架根据实际状态修补油漆。总修时为31天。

(5) 五级检修:距首轮四级检修后运行120万km或从新造起6年进行的检修。包括四级检修的全部内容, 车顶受电弓、车下主变压器、牵引变流器、辅助电源装置等设备拆卸分解检修。总修时为36天。

由于三级检修周期较短, 检修内容相对较少, 为提高三级检修的效率, 减少三级修占用检修资源, 释放检修产能, 四方股份公司与相应铁路局动车段配合, 已建成北京、上海、武汉三大动车检修基地, 主要负责部分车辆的三级检修任务。根据铁路总公司关于动车组检修规划, “动车段以三级修为主, 兼修四级修;主机厂以五级修为主, 兼修四级修”, 四方股份公司成立武汉维保中心公司, 负责武汉动车段部分车辆的四级检修任务。同时, 与各路局动车段进行技术交接, 协助路局尽快实现动车组三级修自主检修。后期动车组三级检修将全部由动车段完成。

4 分析及建议

我国拥有多种型号动车组, 不仅有CRH1、CRH2、CRH3和CRH5型等不同系列, 而仅CRH2型列车又有CRH2A、CRH2B、CRH2C、CRH2E、CRH380A和CRH380AL等不同型号。多技术的集成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动车组难以形成统一的检修技术体系和标准, 不可能套用一种简单的维修模式, 应详细考虑车辆不同牵引质量、不同线路、不同温差、不同环境地域等状况, 对不同系统或部件采用以状态预知维修为主、定期预防和事后维修等多种方式组合的检修模式。例如, 可以通过对转向架状态、牵引电机状态、车轮磨耗、受电弓磨耗等主要维修点进行长期状态跟踪检测, 进行劣化趋势管理, 即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状态预知维修”, 对车内电气系统设备等劣化趋势相对稳定的项目进行“计划预防维修”, 对车上照明系统等辅助项目采用人工点检形式的“事后维修”方式。这样可以防止欠修和过剩修状况, 避免材料、备件、修理工时的浪费, 提高车辆利用率。通过多种维修方式的组合, 可以促进车辆检修管理现代化及状态监测技术、智能检修技术的应用推广。

另外, 应注重科学的确定检修工作的周期和检修级别。采用将运营或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专家系统的方法来确定合理的维修方式, 使检修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检修经验, 从车辆的设计阶段开始, 针对各部件维修周期进行综合考虑, 建立包含车辆履历、运营信息、检修信息、整改信息、故障反馈等全面信息的车辆运营数据库, 并将车辆运营数据库的分析应用到检修工作中, 经过可靠性统计分析后确定维修工作的周期和级别, 使检修工作更合理有效。

5 结束语

国内外高速列车根据各自发展情况的不同, 有着不同的检修体系。高速动车组作为我国新型的运输装备, 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 在检修制度和技术上迫切需要探索并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最大限度发挥动车组经济性的检修模式。因此, 建立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车辆检修制度, 对确保车辆安全运行、降低成本和延长车辆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合理化检修周期及提高检修技术推广的新工艺、新技术等都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双洲.德国ICE高速动车组及其检修技术[J].机车电传动, 2002 (4) :6-9, 23.

[2]张燕.对我国高速列车检修制度的初步设想[J].铁道工程学报, 1999 (3) :16-19.

[3]王勇智.日本新干线铁路车辆检修[J].机车电传动, 2003 (5) :27-31.

[4]刘韶庆.我国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模式分析及建议[J].中国铁路, 2005 (5) :22-25.

[5]杨其明.德、法、意高速铁路的技术运用与维修[J].世界铁路, 2002 (2) :47-50.

检修制度 篇8

关键词:铁路货运,检修,现状,发展趋势

1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基本情况

按照货车的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通用货车,一类为专用货车。在2006年以前,货车最大的载重在60吨,以后,便出现了70吨甚至到100吨以上的超级载重车。根据2009年统计的数据,现在我国铁路已经拥有108721辆棚车,406332辆敞车,40584辆平车,33860辆罐车,6895辆保温车,2153辆毒品车,再加上23730辆其他车种共计622275辆货车。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就是为这些车辆服务而诞生的。

1.1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概况

目前,针对这些货运车辆,我们采取的是计划预防修理制度,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根据日常规定进行的常规性的检查和维护,简称为日常维修;其二,以一定时间为周期进行的检查和维修,简称为定期检修。

1.1.1 日常维修

日常维修又称为运用维修,主要目的就是让货车以最好的技术状态,在铁路上安全行驶,最高限度的避免事故的产生。主要责任单位是列检所和站检所。而它的主要工作范畴是对货车的技术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则需要马上进行修理。

1.1.2 定期检修

定期检修的范围和动作都比较大,大概可以分为四个环节:一厂修,是指对货车进行全方位彻底的修整,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改造,来恢复到新车水平;二段修,是在对货车进行全面检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车的走行部、车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进行维护,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三辅修,主要是针对制动装置等的部件进行辅助性的维修,以保证他们的运行状态;四轴检,负责车辆的轴箱油润装置和其他部分的检查,以避免油润装置的意外故障。

1.2 现有检修制度对保障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和作用

目前,铁路运输的发展势头正高,货运量也在迅速的增长中,所以对运输工具进行及时的、准确的检修是非常重要的。铁路检修方面的口号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质量保安全”,这恰恰贯彻了铁路检修制度的中心思想。检修制度对于铁路货运工作的重要性就好比水对于鱼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着运输工作能否正常有序的进行,对我国铁路货车的良性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它即保证了货车的及时到达,又让运输过程变得安全可靠。

2 现有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铁路货车检修制度保障了货运的安全正常的运行,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陈旧的制度必定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些弊端给铁路运输带来了新的问题。制度上的不合理主要表现有:首先,检修周期制定的不合理。这些固定的周期是硬性规定的,灵活性非常的不够。因为现在货运量的不断加大,使得有些货车在没有达到周期性维修点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出现是安全隐患。而有些货运量低的车辆,他们甚至在还没有怎么使用的时候又进入了下一个周期检修点。这就导致了该修的没有及时修,不该修的却在浪费人力和物力。其次,检修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分析我国铁路车辆的体系,现在正处于修与造混乱的局面。其特征是:维修工厂地点过于分散,要求专业配件在专业地点制造,实现专用配件自给自足,而且还得修造兼顾。

2.1 现有检修制度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影响

对我国车辆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不难发现,总体产品的质量偏低。因为不论是在设计、制造方面,还是技术运用发面都达不到发展的要求。所以检修制度对车辆运行安全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因为我们产品的质量有问题,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故障在不断的发生着,这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如果出现车辆配件的过度磨损,就可能导致行驶中的列车出现脱轨的现象,不但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损失,还可能危机他人生命。所以,维修制度的完善直接影响车辆是否能够安全运行。

2.2 现有检修制度对铁路货物运输效率的影响

检修制度和检修体制是求同存异的,其矛盾的冲突点在列检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检修方面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所以列检的工作范围也越来越大,小处到裂纹的检查,大处到螺栓松动,都必须认认真真的完成。不光如此,因为检修制度的硬性规定,装卸站的列检和编组站的列检都必须按照流程一步一步的进行检查,致使许多地方都是重复性的被检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往往造成重要的地方检查不够,而小的地方检查过度的现象。并且大范围的重复作业让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直线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检查过程中用到的设备过于陈旧,只能依靠红外线探测仪,除此之外就得靠人眼来检查,那么就成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作业。虽然目前列检员队伍的人数已经达到车辆职工总数的一半,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3 对国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分析

因为我国的货车检修制度并不完善,所以要针对我们的不足,然后分析国外在这方面取得的有效成果,进而帮助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改革。

3.1 国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概况

其实每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铁路状况和货运状况来决定自己的车辆维修制度的。笼统的讲,国外的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主要是以计划维修的方案为中心,向四周围进行扩散;其二以状态维修为切入点,逐步突破。苏联、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的计划维修方案,主要是在运行过车中,如果发现其车辆零件运转不正常,就会马上进行更换和修复,是以不断的修理和维护,保证车辆安全有效的运行。而美国则钟爱状态维修,他们根据行车状况的不同,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维修方案。这样可以保证货车行驶的基础性安全,以运输为维修的主要出发点。但是美国也会对一些行里数比较多的车辆进行周期性的维修。

3.2 国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国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一次作为我国相关制度改革的基础。其得出的基本原则有:(1)计划性的进行维修,并且将定期维修和状态维修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适时的将状态维修扩大化;(2)零件寿命管理的细化。将零件进行分类,然后尽可能合理的规定出各类零件的使用寿命。那么,车辆是否达到报废的标准,不在以“状态”来决定,而是以“零件的寿命”来决定;(3)将修程和各级修程的技术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让责任更合理化;(4)让维修的工作走集约化的路线,将专业维修、换件维修和集中维修等工作合理的分配给对应的职工,提高工作效率;(5)节约人力成本,将人力密集型作业转换成机械型作业;(6)铁路管理机制也要跟随市场的改革,要摘掉“传统改革”的沉重帽子,轻装进入“科学改革”的时代。

4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发展趋势

4.1 我国检修制度的推广

之所以要采用车辆检修制度主要目的就是要降低成本,当然,这是要建立在保证我们对货车的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安全行驶的基础上的。我们已经从“事后维修”走到了“计划维修”,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我们现行的检修制度中仍然存在了许多弊端,所以我们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那我们的方向就是要从“计划维修”转型到“计划和状态双维修”。这就迫使我们提高自身的条件,让更高的技术、更优质的设备、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投入到铁路检修工作中去。然后从上到下的普及检修制度,让铁路作业的效率更快更高。

4.2 以提高运行可靠性为中心

我国所制造的车辆和零件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维修的环节不完善,导致我们铁路货运的可靠性并不高。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的进行改进,而不能再把眼睛盯在发生过故障的零件上面了。这样,就需要我们运用可靠性高的理论,搜集大量的数据,以真实的经验为案例,对铁路检修系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由铁道部制定出一个可行性高的代码系统,其主要分为工作代码和故障代码,然后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计算和汇总,形成一个有规律可行的指标。最终,将系统得出的报表进行公布,让铁路的每个单位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改进,这将大大提高运行中的可靠性。

4.3 建立车辆检修管理系统

我国现在对铁路检修制度的管理还存在极大的欠缺,所以在进行铁路检修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增强我们铁道系统管理的改革。我们之前的“传统管理”不仅浪费成本,而且导致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都不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向“科学管理”转变。以维修配件的管理为例,应该建立有条理的、层次分明的专库专柜管理,在尽量降低储存成本的前提下,做到取件、用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在我国货运管理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虽然我国铁路货车的检修制度已经有一个成形的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要发现制度上的缺点,然后通过借鉴国外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不断完善铁路管理体系,以更高的姿态,迎接国际性的挑战。为了让这些展望顺利实现,就必须让所有设想真实落地,从国家角度抓起货车车辆的改造和整体布局的调整,建立起适合铁路运输发展需要的新的健全的可靠性高的铁路货车检修制度。

参考文献

[1]韩跃伟.铁路货车用醇酸漆的常见漆膜问题及其防止方法[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1(11).

[2]刘兴红,杨鸣,徐五一,王爱民,曹卫,刘映安.新型重载铁路货车涂装防腐设计技术概论[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1(03).

[3]姚佳,郭宇.支持铁路货车快速设计的知识模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06).

[4]王开云,刘鹏飞.铁路货车通过曲线轨道时的非线性运动稳定性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1(02).

[5]郭宇,姚佳,于跃斌,范国海.基于Quest的铁路货车装配过程仿真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08).

[6]韩跃伟.浅谈水性漆在铁路货车涂装中的应用[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1(06).

[7]姜旭.铁路货车摇枕侧架冷却清理生产线[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1(05).

[8]仰永华.铁路货车检修中制动杠杆错装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检修制度 篇9

配件仓储作业流程是指配件在仓库中从入库开始到出库过程中必须经过的、按一定顺序相互连接的作业环节。按其作业顺序主要经过接运、卸车、检验、入库、存储、保养、装卸搬运、分拣、发运等环节。

总体来说, 配件的仓储作业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入库作业:入库验收, 核对入库单, 登记, 装卸、堆放。

库内作业:配件合理分类, 定期检查库存配件, 确保配件保管条件, 维护仓库清洁。

出库作业:配件出库单据齐全, 数量、规格准确, 出库车辆、路线选择经济, 出库单据归档。

2 配件入库管理

配件入库作业流程图1:

2.1 配件验收

验收程序:验收准备, 凭证核对, 实物验收。

配件的验收入库是仓储的重要内容, 实物验收是验收工作的核心。复核配件数量是否与入库凭证相符、配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配件包装是否保证配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对于有些配件需要进行内在质量和性能的检验, 仓储人员应积极配合检验部门完成验收工作。严格的验收不仅为配件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而且也为可能发生的退换及索赔行为提供依据。经过有效的验收, 可以避免配件积压, 保证配件的质量, 减少经济损失。

2.2 入库验收发现问题的处理

验收过程中发现诸如证件不齐、数量短缺、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 应分不同情况处理。

2.2.1 数量不符:

由收货人在凭证上做好记录, 按实际数量签收。

2.2.2 质量问题:

当配件出现质量问题时, 应同承运方清查检验, 明确责任, 并用承运方编好记录或出具证明, 作为索赔的依据。

2.2.3 包装问题:

包装有水渍、玷污、损坏等情况时, 应进一步检查内部细数和质量, 并做好记录, 单独堆放, 以便处理。

2.2.4 有配件无单据:

及时联系有关部门, 待单据到齐后再验收入库。

2.2.5 有单据无配件:

将单据退回注销。

2.3 入库交接

配件经数量和质量检验合格后, 由管理人员安排卸载配件、入库堆码, 同时办理交接手续, 接收配件和相关文件, 并签署有关单据, 划清运输部门和仓库的责任, 由仓储有关人员进行配件的登帐、建立档案, 以完成入库交接工作。

3 库内作业

3.1 配件的存放方式

配件的存放需要分区域, 分类存放。按照动车组车型的不同, 动车配件的存储分为三大区域:CRH2、CRH5、CRH3。根据配件的特性、包装方式、形状及保管要求, 遵循方便作业及充分利用仓容等原则确定配件的存放方式。配件存放的方式主要有:地面平方式、托盘平放式、直接码垛式托盘堆码和货架存放式。

3.2 盘点

配件经历入库、在库、出库三种状态, 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误差, 会使库存资料数据和实际数据不相符合。为了有效控制配件的数量和质量, 要对配件定期进行清点和测试, 这个过程称为盘点。盘点是仓储环节的重要内容, 通过盘点可以查清库存数量, 使账面数据与实际数据相符, 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改善仓储作业流程和作业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而降低配件的物流成本, 提高人员素质。

盘点的作业内容: (1) 查数量:通过点数计数查明在库货物的实际数量, 核对库存账面资料与实际库存数量是否一致。 (2) 查质量:检查在库配件的质量, 有无超过使用有效期, 必要时需要对配件进行技术检验。 (3) 查保管条件:检查保管条件与配件要求的保管条件是否一致, 如货物堆码是否合理稳固、库内温度及湿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4) 查安全:定期检查消防器械和安全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盘点的方法: (1) 账面盘点法:将每一种配件分别设帐, 对配件的入库和出库详细的记录, 不必实地盘点即能随时从电脑上查悉配件的存量。通常量少单价高的配件适合这种盘点方法。 (2) 实地盘点:根据盘点的时间频度又分为期末盘点及循环盘点。期末盘点是指在期末一起清点所有配件的数量、质量和安全防护设施的状态, 并及时更新账面配件的状态。而循环盘点是在每一天、每周即做少种少量的盘点, 到了月末或者季末对配件进行一次盘点的方法。 (3) 盘点作业流程图如图2:

4 配件出库作业

出库作业流程图如图3:

配件的出库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使配件的仓储时间降到最低, 保证配件的安全性能, 提高仓储管理效力。配件需按以下程序出库: (1) 订单审核:配件的出库凭证, 需由相关业务部门签字或者盖章。仓库接到出库单时, 对数据的内容进行全面核对, 如证件上的印鉴是否齐全, 有无涂改, 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等。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出库信息处理和拣货作业。 (2) 拣货作业:配件的拣货一般需要机动车辆, 根据经济和便捷的方法选取车辆和运输路线, 尽可能迅速、准确的将货物分拣出来。 (3) 配件出库信息处理:得到出库单、送货单后, 将完整的出库信息输入到系统中, 及时更新配件的在库信息, 这是确保库存信息准确无误的基础。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企业生产要素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的日益扩大, 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以降低物流费用和保证产品质量, 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竞争的核心。对于动车段, 如何提高配件仓储工作效率, 降低仓储成本, 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保证配件运用质量, 从而确保动车检修的质量, 已经成为动车段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在以后的生产中, 动车段在配件仓储管理系统上, 会不断地完善配件管理系统, 提高配件管理人员从业素质, 让仓储技术在安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2012年, 北京动车段要完成对CRH2、CRH5、CRH380型动车组三级修自主检修的生产任务, 随着生产要素和维修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如何提高检修质量和效益, 优化资源配置, 改善工作环境, 实现必换件、偶换件、互换件的合理仓储与配送, 成为动车检修配件仓储的首要问题。

检修制度 篇10

企业能否正常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设备的运行是否稳定。目前, 我国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 基本采用人工进行定期检验的方式, 虽然可以在一些层面上起到预防问题, 消除隐患的作用, 但随着电气设备结构愈发复杂, 电气二次设备日益增多, 仅靠定期检验这种检修方式, 不但浪费人力物力, 而且检修时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停机, 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此外, 虽然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开始逐渐兴起, 使保护装置自身能够拥有数据接口, 可对设备进行的状态进行数据采集, 提高了自检水平, 使实行状态检修成为可能,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状态检修在技术上还有待成熟、在应用上还存在模糊。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电气设备检修维修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2 定期维修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 应该明确的一个概念是不同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并不一样, 例如, 国产电气设备较进口相比, 没有达到同一技术层面;同为国产设备, 因其生产商不同, 产品质量也存在差异。因此, 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存在很大差别。此外, 电气设备所处工作环境也不同, 工作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指一些紫外线、灰尘、温度、湿度、等[1], 这些自然因素存在差异;内部环境指电气设备因承担的工作内容不同, 其运行时, 短路电流或运行电压都不尽相同, 所以, 工作环境同样影响着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总结起来, 电气设备在初始运行状况和所处工作环境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而定期检修制度根本不考虑这些差异, 均采用统一的针对方式, 导致从维修结果来看, 存在维修不足或过剩现象。在实际维修过程中, 多为维修过剩, 这种盲目维修引起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某些电气设备, 其运行状况良好, 反而因定期维修增加了设

备的隐患, 甚至由于检修手段和方法错误, 使设备出现了异常和故障。这种状况经常在整个车间整体投入运行的时候得以体现, 往往较大程度的影响车间的正常开车、运行。

2.2 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由于在定期维修时, 需对电气设备进行停机操作, 导致设备的不必要的停运, 延误了企业的工艺生产和正常使用。

2.3 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 用于电气设备维修的费用占很大一部分, 若控制不当, 必然影响其经济效益。因此, 在制定维修策略时, 须改革传统定期维修制度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这个指标。

3 状态维修制度存在的问题

所谓状态维修, 指依据设备工作状态决定是否其对进行维修, 即预知性维修。状态维修运用各种手段, 在对设备的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后, 能够确定故障的早期征兆并对其进行定位, 判断故障严重程度, 确定出设备的维修时间。但是, 以上对状态维修的定义仅仅是从概括性而言, 其具体含义仍处于学术讨论之中。虽然一些企业在维修管理方面尝试了状态维修方式, 但是由于技术上和理论上仍不够完善, 使得状态维修仍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具体而言, 现阶段状态维修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状态维修中缺少过度的技术指标。

例如状态监测技术, 目前的技术无法实时监测所有的状态参数, 所以对与状态维修而言, 状态监测间隔期的选取便显得尤为重要[2]。若间隔期过长, 则会存在漏检威胁, 使得这种预防性维修失去了意义;若间隔期过短, 则会增加维修费用。因此, 状态监测的间隔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状态维修的结果。然而目前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状态监测特征量的选取上, 对像间隔期这样的作为过度的技术指标缺乏重视。

3.2 对状态维修的理解存在混淆。

一些研究把状态维修定位的过于简单化, 误以为延长电气设备检修周期便是状态维修的作用;另一些研究把状态维修定位的过于绝对化, 片面地认为状态维修必须以在线监测为基础, 加大了对实施状态维修的要求。更有甚者, 未搞清状态维修和故障诊断之间的关系, 误认为状态维修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故障诊断, 将故障诊断和状态评估划等号, 想要一步诊断出设备故障出处、时间、程度等, 加大了实施状态维修的难度[3]。

3.3 对电气设备状态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技术有待完善。

目前评估方法为分层加权法 (即基于常权加权法) , 这种方法对设备各个指标首先根据经验公式来进行打分, 之后再根据预先制定的权重逐层加权, 最后得到评估的结果。目前预测技术主要应用与机械领域, 涉及到电力系统方面便因状态参数值的随机性显得捉襟见肘。

4 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替代定期维修的趋势

状态维修可以概括为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 然后对设备进行诊断, 最后生成检修决策。其中设备状态监测尤为重要, 对设备状态实时准确监测是状态检修能够实施的前提, 根据科学的监测和诊断分析, 安排维修时间和维修项目, 可以避免人工定期检验费时费力效率低的缺点, 是未来设备检修发展的潮流。但事实上, 以目前技术而言, 无法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实施状态监测, 即便可以也没有必要, 因为电气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 不同部件对所在设备的影响也存在大小, 并且设备或内部部件的结构和造价成本也不尽相同, 一些造价低, 出现故障影响力小的设备或部件, 完全可以继续应用定期维修制度, 所以,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应该是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存在的局面[4]。

5 结论

电气设备是否稳定运行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就目前而言, 无论是定期维修制度还是状态维修制度, 均存在一定得问题。因此, 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对完善的检修计划。

参考文献

[1]齐浩, 李佳新.我国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发展与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0, (10) ;187-188.[1]齐浩, 李佳新.我国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发展与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0, (10) ;187-188.

[2]张东凯, 王文楷.电气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究[J].电力安全技术, 2012, (01) ;17-18[2]张东凯, 王文楷.电气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究[J].电力安全技术, 2012, (01) ;17-18

[3]彭良玉, 徐长浩.电力设备可靠性维修[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03) ;167-168[3]彭良玉, 徐长浩.电力设备可靠性维修[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03) ;167-168

检修制度 篇11

[关键词]变电检修;注意事项;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知道,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很大程度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变电设备出现的一系列故障等问题最具代表性。针对变电设备所出现的问题,衍生出了对应的检修模式。传统的检修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变电设备的各式故障问题,但随着电网的扩大和复杂化,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相应出现了状态检修模式,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可知,只有在实际应用当中合理的将传统模式和状态检修模式两种模式灵活变通,才能有效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需要。

目前,计算机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实现,而在线监测系统也逐步形成了多状态、多功能的良好特性。随着智能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常规数据的处理已经不再成为让人们困扰的问题,同时状态监测系统与各系统之间的联网也会得到一定的研究和发展。对于设备的维护管理而言,高度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而发挥重大作用的远程设备诊断的信息中心则能够对整体设备的运行和故障问题进行监测,从而依据最优化的状态检修方法对系统设备的运行进行维护,对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变电检修技术的注意事项

1.带电作业的注意事项

带电作业的操作过程中,必须通过专人监护进行实施,且监护人员不能对其它工作进行兼任;带电作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后才能上岗,在停电的模拟设备上进行严格的操练,只有通过规程考试并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带电作业的工作;作业人员必须保证有足够充沛的精神状态,并拥有良好健康的身体;工作负责人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作业人员发生不良状况的进行调整,可使其停止工作。另外,带电作业必须在良好的天气环境下进行操作,随时对天气变化进行观察,必要时立即停止作业。工作实践过程中,确保安全操作的实施,所采用的带电作业专用器具必须符合作业实施的要求,依据相关操作规程严格的执行作业,从而促使带电作劳动效率的有效提高。

2.接头发热的处理

接头发热时,应引起高度注意,同时参考下列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处理。1.通过运行记录的查看,对过热点的最高、最低负荷电流进行掌握,并对两数值进行综合分析;对过热接头的外部现象进行观察,了解接头的损坏程度。2.软母线接头发热时,对导线及烧伤疤痕进行清除,利用0号砂布将其磨平,之后彻底对线缝及线夹表面的硫化物、氧化物进行消除,通过金属清洁剂对金属碎屑的擦洗,最后依据螺丝紧固工艺将其拧紧。如果线夹变形、导线断股,必须对线夹、导线进行及时的更换。当硬母线接头发热时,如果烧伤较为严重,则说明铝、铜排的接触面的温度非常的高,离散疲劳的接触面结构分子使电阻率有所增加,此时应对新的铜、铝排进行更换,以此促使问题的有效处理。

3.预防设备热故障的处理

(1)确保金具质量的良好。依据需求对优质的金具产品进行选择,其动热稳定性能和载流量必须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设备线夹可采用铝、铜扩散焊接工艺的铜铝过渡产品,避免对伪劣产品的使用。

(2)防氧化措施。设备接头的接触表面,要求进行有效的防氧化处理,传统的处理方法为凡士林,目前可替换为电力复合脂对其防氧化措施进行处理。

(3)紧固压力的控制。大多数检修人员认为,接头连接螺栓应越紧越好。然而,铝质母线的弹性系数并不高,螺母的压力超过一定压力值时,材料的接触面就会变形隆起,减少了接触面积使接触电阻有所增大。为此,紧固螺栓时,不能拧得太紧,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力矩扳手对其进行紧固,避免过大压力的施加。

(4)运行监视。设备运行过程中,作为运行值班人员,必须定期的对接头发热情况进行观察。通常情况下,通过观察都能够对连接点过热状况进行确定,如连接点过热,其金属光泽会失去等。

4.接地引下线的维护

对外观检查工作进行加强,发生锈蚀情况时,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接地引下线地面以下30cm至地面以上50cm,依据相关的范化要求,对相等宽度的黄绿间隔条纹漆进行涂刷,促使防锈强度的不断增强。对于接地引下线的连接情况,可以运用接地网与接地引下线与的直流电阻值进行确定。测量过程中,地中往往存在人工电场和自然电场,这些电场的干扰较大,消除干扰必须进一步加大电流,所以应借助直流伏安法,电流的增加为1OA。值得注意的是,继电保护二次接线盒接地的引下线连接必须完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另外,当配网的中性点不接地时,电缆头的接地线就要通过零序CT的铁芯内部,如果连接发生错误,运行人员要掌握该电缆接地的信号就十分困难,此时故障就会不断延续, 从而造成电气火灾的严重现象。所以要依据操作规范,有效的确保连接和安全,维护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建议

先说一下状态检修模式较传统检修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方面,状态检修针对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结构特点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分析,最终评定检修方案是否合理并完善检修针对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状态检修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正常运行下的变电设备检修工作,极大的节省了检修工作的资金投入。此外,状态检修模式打破了原有传统检修模式的迟滞性,实现了对设备的实时检修,为变电设备乃至整个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如果只注重变电检修的工作内容和目标,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就不会认识到检修工作的复杂性、逻辑性和长期性,这对变电检修工作的实施非常不利。为此,变电检修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依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对检修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内容进行掌握,从而深刻了解变电检修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在检修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技术,才能更好的促使整个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此外,也要加强技术的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对设备的运行、检修等重要资料进行提供,以供检修人员学习和参考。各级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应负责的事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有效处理,在经验和规律的积累过程中,对设备的检修经济周期进行分析,确保对电网的发展和维护。

三、结语

作为传统变电设备检修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检修模式和预防性检修在变电设备的检修工作当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后者在现有的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当中依旧在广泛沿用。作为变电检修模式当中的新型种类,状态检修模式也在变电设备乃至整个电网的检修工作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就现代供电公司而言,“服务优质、电网坚强”实现是电网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需要,随着电网主设备要求的不断提出,必须在电网主设备安全运行的实现下,确保设备的完好率和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才能得到可靠的供电和坚强的电网。

参考文献:

[1]韩晓霞,李莉,麻海燕等.关于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研究[J].青海电力,2009(1):13-16.

[2]黄凌洁,王玮,昊振升.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实施技术的研究[J].电气开关,2007(6):4-6.

检修制度 篇12

1 关于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现状的探讨

在我国, 变电检修工作主要是由供电局进行运行维护的, 同时相关检修部门进行反三管理, 各个部门分工合作, 进行变电设备的更改、维护、大修等工作。目前, 虽然电力企业不断发展, 但是我国供电企业的变电检修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检修成本高、检修人员专业技能低、针对性差以及检修技术的分析不精细等问题都是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还没能攻克的难题。因此, 定期的传统的检修模式在新的供电发展形势下, 迫切的需要个革新与提高。所以, 为了提高其检修效率, 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供电企业正在向状态检修方向改进。一般来说, 状态检修由三个等级构成, 它即时性的特点, 很好的解决了定时检查所检测不全面的问题。首先主要是检修人员通过简单的手提式的状态监测设备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 其次是专门的监测系统对变电设备进行永久性、自动化的检测, 部分还配置有报警装置或者负责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第三等级。

2 关于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的分析

变电检修模式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早的一种检修方式, 有着定事定时的特点。其中在定事方面, 由于是我国电力企业组建初期电力部门人力、物力严重不足, 加之领导层对设备检修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 所以传统的检修模式主要是事后进行检查, 检修过程中一般都是有故障才修, 属于非常典型的被动检修方式。因此存在着较大的不可预见性, 一旦发生事故, 就势必会给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甚至在事态严重时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传统的检修模由于需要预备足够多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才能满足检修所需, 所以, 库存的增加又提高了仓储保管费用, 也大大降低检修资金的利用率。最后, 事后检修无法提供可支持的条件, 进行事故的分析和总结, 从而无法对事故作出预判, 这不仅浪费了材料, 又增加了劳动量。于是,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以时间为依据的定期检修, 在检修计划中预先设定检修时间和检修工作内容, 起到了很大的最用, 不过着种检修方式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作业时会停止部分状态良好的设备运行, 加大电网其余部分的承受压力。如果频繁的切断社会, 还会加速设备的老化, 也大大影响了变电检修的工作效率。

3 关于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中状态检修的分析

状态检修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其在变电检修过程中的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给电力设备提供一个以周期较长、稳定性较高、全寿命、优质、全性能、全方位为运行标准的管理和技术的保障体系, 以此来解决变电检修过程中存在的检修不足或检修过剩的问题。将状态检修的方式引入到电力系统的检测当中, 形成变电状态检修,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维修过程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大量投入, 而且还可以为电力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该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变电检修的成本消耗, 使设备运行具有最大可靠性, 针对设备运行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的问题, 定期发现, 定期更新设备, 加速设备折旧, 才是变电检修任务的核心。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就是是在定期检修的传统模式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是根据变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诊断, 通过检修维护来做好工作, 防止事故的发生。与传统的检修方式不同, 这种检修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供电企业的检修成本, 更能提高变电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能, 同时还在停电监测的变电监测工作中, 我国供电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在线监测技术, 其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 对变电设备的各种故障以及潜在问题进行检查, 可以避免造成线损量的增加, 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 也可以有效进行检修及维护, 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也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 变电检修可以对变电设备存在的一些潜在性的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 这就大大的延长了变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也还可以降低变电设备所带来的电能损耗, 为供电企业带来更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我国电力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切实的保障国家以及人民的安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的电力生产企业必须不断迎接挑战, 不仅要保证一定的设备可用率和供电可靠性, 也要降低检修成本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相关的电力企业, 在电力系统设备一旦发生故障的时候, 不但要保护设备以免遭受重大破坏, 也要保证不给各行各业的正常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损失。因此, 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自动化水平、保障供电可靠性、降低设备故障损耗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变电站作为电力能源变送及分配的枢纽载体, 无论是传统的检修模式还是状态检修模式, 都是电力网络系统的主要环节, 都是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都是必须在企业变电检修工作应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本着“事后检修一定期检修一状态检修”这一规律进行。同时, 变电检修技术相对传统模式来讲, 不仅仅可以更好的处理设备隐患, 也能减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最后, 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加强对变电检修技术的研究, 更好的使用变电检修技术。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用电需求量逐步增长, 电网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智能电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也跟随着普及到了电力行业。物联网技术在状态检测中的应用体现在状态检测方式和状态检测方法两个方面, 物联网技术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及经济性方面, 提高变电设备的检修与管理在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直接关系到供电质量问题, 即其为状态检测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而状态检测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 更是一项管理工作, 因此是离不开信息管理与信息决策手段的。本文通过对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简单对比和分析了两种检修方式, 从而讨论在目前变电检修中常见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变电检修,传统检修模式,状态检修模式,物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涌, 马卫东.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1) :134-135.

[2]蒋策.电力设备传统检修的弊端与状态检修方式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0) :88, 92.

[3]熊敏.浅谈发电厂检修模式的发展[J].机电信息, 2010, (24) :4-5.

[4]刘小军.电网设备检修模式的发展及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24) :202-203.

[5]余良红.变电检修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其处理[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9 (12) :266.

上一篇:高强度纤维桩下一篇:空管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