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共12篇)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1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使得我国的农业相较于其他的各行各业来说一直都处于较低地位, 比较脆弱, 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们更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地位也不高。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 就将农业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旨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粮食紧缺问题。截止到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但是却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下面将进行详细阐述。
1 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将产品生产的前、中、后都联系结合起来, 形成计划、生产和销售合为一体的模式。然而, 我国的计划经济使得这一模式的三部分分裂开来, 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背道而驰, 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生产农产品之前, 需要提供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农业生产的过程被分割之后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农业资料, 使相关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应用。譬如,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还没有实现播种机、收割机之类的机械操作, 仍然依靠的是人力。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 农产品也不例外, 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 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 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 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 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 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 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 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 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 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 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 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 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 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 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 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 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 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 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 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 自从加入WTO之后,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 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 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 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大力推广农产品, 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 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 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 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 不太懂得技术, 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 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 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 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 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 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 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 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 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 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 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 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 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 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 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 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农民增加收入, 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 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这个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 缩小城乡差距,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为农村提供全面而充足的社会性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农村, 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 以上所提及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便于借鉴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何绮云, 郑业鲁, 韩威威.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技, 2011, 8.
[2]林伟君, 骆浩文, 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技, 2005, 6.
[3]周森林, 刘文辉.浅谈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J].吉林农业, 2011, 6.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2
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取决于农业组织创新的方向、形式和程度.当前,可供选择的农业组织模式主要有合同生产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公司企业模式等多种,各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条件.要使农业组织创新取得成效,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措施.
作 者:王能应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年,卷(期):“”(4)分类号:F303.2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一体化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迎来春天 篇3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局长朱桢、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刘亚清、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等各界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农业作为体现生物技术的产业,正迎来新世纪的春天。
农业生物技术风起云涌
在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生物技术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近期内能提供新的产业,而且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方面(如人口和食物、能源和资源等等)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科学的主体在于研究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未来农业在人工塑造新物种、构建栽培与养殖环境、开辟食品和资源利用新领域等方面,必将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一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从而带来一场新的农业产业革命。
经过20多年发展,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这些转变使得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已经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开始由在杂交育种技术、基因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农业生物技术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最小的优势领域,而中关村地区更拥有全球最为密集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资源。在研究创新和技术支撑方面,聚集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研究机构;在成果转化实体方面,汇集了大北农集团、奥瑞金种业和中农大康种业等行业知名企业;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优惠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诸多优势条件的具备,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中关村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化进展成绩斐然
目前,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转基因农作物和超级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兽用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用材料等方面。
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已进入大面积产业化推广阶段。高产优势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因水稻劣质造成的积压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累计种植371万公顷,每公顷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750kg以上,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加社会效益近30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国家,已有转基因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甜椒和辣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等6种转基因植物通过了商品化生产许可,并有20余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环境释放阶段。其中在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进展最为迅速: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等办法,2004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70万公顷,占当年棉田面积的66%,其中国产抗虫棉占市场份额的60%。每公顷抗虫棉能节水增收2100元左右,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50亿元以上。此外还极大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在动物生物技术领域,我国转基因鱼已进入控制性生产,中国科学家培育出的三倍体鱼湘云鲫(鲤)已推广至全国23个省、直辖市,中试期间共生产湘云鲫(鲤)鱼苗1.9亿尾和复花鱼种3580万尾,获纯利457万元。
在农业微生物技术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分离了一批杀虫新基因,构建了一批多功能工程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制出新型高效多功能固氮菌肥3个,并获得肥料登记证和AA级绿色食品认定推荐证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研制的单胃畜禽用植酸酶和中性植酸酶2002年7月获得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总局等6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产品证书(2002ED326007)。“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生产植酸酶”技术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建成了一个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的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正逐步带动一个以保持我国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的新型农药、肥料和饲料微生物产业群的形成。
面临挑战,重任在肩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成果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特征是公益性强,以公共机构为投资主体,公众受益,知识和成果全球共享。而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却带有明显的垄断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特点。由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较差,科研导向有些偏差,致使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跟踪模仿的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的研究意识。这使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
科技投入不足,且急功近利。在美国支持生物技术研究的政府部门至少有13家,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农业部、能源部、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其生物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总投资在70-150亿美元,其中国家投资保持在40亿美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大约在15%以上,且近几年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同期我国“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平均每年投资生物技术研究仅人民币1亿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比例在20%左右,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投资力度太小。
国家缺少对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扶植政策。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对有风险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能力较低。国内有竞争势力的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迟迟难以出现,而国外有实力的农业生物技术知名大公司却趁此纷纷进入中国,强占中国市场份额,使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面临一个严峻的国际竞争势态。
缺乏转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渠道不畅通。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水平在很多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因成果无法转化或不能及时转化,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五年工作规划
2006初,由大北农集团、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奥瑞金种业、伟嘉集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试室、中牧股份、德青源农业科技公司、德农种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锦绣大地农业公司等联合发起,开始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分会成立的筹备工作。首批加入协会的会员单位有70多家。此次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首届理事会,推举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为理事长。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农业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更体现了从农业向生命农业的方向发展。我国需要两村牵手,就是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和引领广大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更加坚强有力,更加体现了我们企业的联姻、联合,特别是企业在从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特点,更体现了高新技术如何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要推出一批在高新农业中做给农民看,更重要的是农民能学新型的实用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想科技是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一定会以市场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委基础,以效益为纽带,它将使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立足根本,为将来的发展方向设计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2007年度:奠定基础,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建立信息网络体系;成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专家委员会;建立发展论坛;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树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协会”形象。
2008年度:论证“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欧盟、北美地区生物技术行业协会建立联络机制。
2009年度:在国内联络3——4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促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龙头产品3——5个;与国内主要农业省建立有效地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互动机制;拟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行业标准。
2010年度: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为国家“十二五计划”如何做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提供科学、系统论证;在国内及北京促进建立2——3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
2011年度:建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产业、销售、服务、宣传等一体化网络体系;力争使中关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技术创业基地。
2007年的春天来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春天也悄然在路。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诚如邵根伙博士所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也必在这个新世纪的春天里播种,开出灿烂的花。
创新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三个本质的规定,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规模效益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产业化的做法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有效的途径。
1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支柱企业是农业技术引进者、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首先,支柱企业通过设立生产基地,针对农业原始产品和生产基础的供求,给农民讲解技术、做好生产指导;第二,通过再加工的过程,把新工艺流程、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和科技含量;第三,通过科技配备的功能,以解决生产标准化,技术推广、规模化经营问题,从而解决小农产、大生产的产业链;第四,支柱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等级,继续发展生存,迫使企业要不断地对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正是因为企业发展的需要,造就了和推动企业进入农业,带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支柱企业越多,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效应越明显,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会更快。
支柱企业可以引导农产品市场化,支柱企业的推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效和规模。支柱企业是起主导作用最关键的环节,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与市场的对接最紧密,是连接市场和农产品的纽带[1]。支柱企业不仅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流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配置农业资源,还可以将农产品加以集中,通过加工的多层次,实现大幅度增值;它不仅从质上改变了农产品的原始形态,而且从量上形成较大的商品规模,适应了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以支柱企业为平台,将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通过储藏、保鲜、加工转换,既可以形成批量和持续输出,使之具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调节需求品种的变化和需求层次的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弱质农业发展的难点是,在比较利益规律的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效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导致农业投入严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重复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2]。
3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组织化的重要平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借助中介组织的有效力量,将农民的采购、生产、销售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告诉农民怎么种,即提倡科学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告诉农民种什么,解决了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买难、卖难问题。三是在经营机制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四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3]。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4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土地流转与集中的过程,即产业规模化可以为土地流转与集中提供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土地流转与集中,使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起来,让种植大户或支柱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生产与经营,实现农业的连片生产,推进机械耕种、管理、收割,使现代农业生产在大范围内进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4]。
农业产业化通过土地的流转与集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民的身份转变为自由“产业工人”。这不仅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基础,也为农业现代化储备了产业发展后备军。
土地集中流转后,拥有土地经营权的经营者按照市场要求及其区域布局,通过产品结构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还实行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利益联结契约化、风险分散化,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最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5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是,将地方农业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5]。这一过程也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资源配置格局,必然会导致生产规模化、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正是农业现代化所要求:高产出、高品质、高商品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
6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提高科技进步
农业产业化之所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还体现在传统农业逐渐转变成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化肥、农机等投入水平还是处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要因地制宜,重点依靠科技改良品种、增施有机肥、实施土地节约型技术,而不依赖于资本使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产业化是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优良品种推广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胡芷境.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探析[J].南方农机,2016,47(4):53+96.
[2]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8):37-48.
[4]毛圆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5
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智能农业或信息化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农业形态,其显著特征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信息流调控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在智能农业环境下,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投入主体,并能大幅度提高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投入效率,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在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农业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高级阶段
1.1 智能农业的基本特征
托普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它集成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等学科,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是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的跨世纪工程。
智能农业产品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土壤温度、CO2浓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智能农业还包括智能粮库系统,该系统通过将粮库内温湿度变化的感知与计算机或手机的连接进行实时观察,记录现场情况以保证量粮库的温湿度平衡。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渐变过程。智能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高效、集约,其核心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在农业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1.2 智能农业的产业特征
智能农业是一个产业,它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人的经验与智慧的结合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新的农业形态。在智能农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可最大限度地把人的智慧转变为先进生
产力,通过知识要素的融入,实现有限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效应最大化,使得信息、知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使农业增长方式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转变。因此,智能农业也是低碳经济时代农业发展形态的必然选择,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愿望。1.3 现代的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被列入政府主导推动的新兴产业,表明智能农业时代的到来,智能农业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使现代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时代性更加鲜明,先进性更加突出,必将极大地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农业的重要支撑
物联网是以感知、识别、传递、分析、测控等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活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其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既是智能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强大技术支撑,同时,智能农业的发展也将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无限广阔的市场。
物联网四大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智能装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等技术是实现农业集约、高效、安全的重要支撑。
这些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可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等环节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数据共享,以保证产前正确规划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中精细管理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产后高效流通并实现安全追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解决一系列在广域空间分布的信息获取、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与互联、面向不同应用需求和不同应用环境的智能决策系统集成的科学技术问题,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也将为培育物联网农业应用相关新兴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无限的商机。农业物联网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农业系统构造图
2.2 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
应用各种感应芯片和传感器,广泛地采集人和自然界各种属性信息,然后借助有线、无线和互联网络,实现各级政府管理者、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等“人与人”相联,进而拓展到土、肥、水、气,作物、仓储和物流等“人与物”相连,以及农业数字化机械,自动温室控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物与物”之间相联,并实现即时感知、互联互通和高度智能化。2.3 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管理水平
在农业生产环节,利用农业智能传感器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利用自组织智能物联网对采集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农业生产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土壤养分、pH 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 浓度等,为农作物大田生产和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不仅可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可提高水资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2.4 物联网技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在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领域,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不仅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数字化物流,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
2.5 物联网技术推动新农村建设
通过互联网长距离信息传输与接近终端小范围无线传感节点物联网的结合,可实现农村信息最后落脚点的解决,真正让信息进村入户,把农村远程教育培训、数字图书馆推送到偏远村庄,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农村科技文化的普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智能农业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3.1 农业的重要地位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稳定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理念营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3.2 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家在加快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本身是“露天工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生长因子的控制水平不高,农业生产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动物疫情变化的突发性难以掌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确定,农民收益不稳定。
二是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的农业高效规模化水平不高;农业组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总体上看,生产与消费脱节,经营与市场分离,土地利用分散,农民与市民分隔等状况还未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还未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紧密链接,生产、流通、消费相互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不够广泛,缺少典型示范。智能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压力较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难以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五是农业的功能单一,农业的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等综合功能远未协调发展起来,农业服务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外延功能潜力有待大力挖掘和开发利用,着力提高农业的品牌效应、区域特色和综合竞争力。
农业信息技术和智能农业的应用将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有效手段。在江苏农业资源十分匮乏、劳动力资源十分紧缺的省情下,加强智能农业的应用,对于突破江苏农业产业发展瓶颈,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生产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智能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构建以物联网技术装备为基础、高新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4.1 农业自然资源与产地环境智能监测研究与应用
充分应用物联网感知、监测与智能评估等关键技术,建立农产品生产源头自然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网络,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域特征和类别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估模型,集成开发作物生长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综合知识系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保障。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关键技术适用于大田环境的关键参数传感器产业化集成技术,服务于传感器网络优化的地理环境参数的提取与重构技,复杂地理环境下农业物联网多维模型的实时交互与协同技术基于空基传感器组网的区域尺度农业主要灾害因子快速获取技术空地传感器网络支持下的农业多源数据同化与时空尺度转换技术。
4.2 农作物生产生命周期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建设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为目标,以有机粮食生产、设施园艺生产(蔬菜、食用菌、花卉)、设施养殖业生产(畜禽、水产)等为实施对象,集成应用物联网实时感知与监测技术、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智能管理决策技术、综合信息服务技术、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等,建设较大规模的以物联网技术装备综合应用为显著特征、与高效集约、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相结合的高水平智能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对主要作物生长信息实时感知、智能诊断、精确调控与智慧管理,以引领设施作物向高产出、高效益、安全优质、低碳环保方向发展。4.3 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技术研究
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目标,应用物联网溯源与质量控制技术,对示范区农业资源与生长环境
实施智能监控,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对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实施全程智能跟踪标识,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集中管控质量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安全保障。4.3 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技术研究
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目标,应用物联网溯源与质量控制技术,对示范区农业资源与生长环境实施智能监控,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对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实施全程智能跟踪标识,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集中管控质量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安全保障。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溯源需求,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仓储、零售及消费等各环节对农产品状态进行跟踪与控制,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和过程跟踪与追溯。
4.4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针对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综合运用智能推送技术、自组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触摸屏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广大农民,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智能推送服务。主要内容包括:
①开发农村信息智能服务综合管理系统软件,集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农业远程视频诊断、农村信息定制服务、农民电话咨询等功能为一体,切实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②以简化直观、易用方便为特点,以农村社区(村)或农业企业建立信息终端服务站点,以智能触摸屏一体机作为载体,研制适用于农民使用的“农村信息一点通”配套信息服务终端新技术产品;
③以集成化的农业知识库群为信息资源保障,以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构建信息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前台应用系统的数据支持和集中管理,以及信息的发布和内部传递,集信息推送、资源管理、终端远程维护等功能为一体。
④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应用基地,利用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开展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电话热线咨询等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实现对农村社区(村)、专业合作组织
等信息智能推送服务,以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产业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形成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农村信息服务运行机制。4.5 强化农村智能化信息服务
农村信息化服务是发展智能农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始终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着力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为广大农村不断提供现代科技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和先进文化信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信息终端服务体系和网络。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集成化的信息技术产品,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者提供便捷、快速、简易、实用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终端产品。以全省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不断强化信息服务手段,转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农村现代科技服务水平。
三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智能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触摸屏、显示屏等媒介,以村、镇、农村社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科技园区、农村科技服务基地等公共场所为重点,为广大农民和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四是要从政策层面上设计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投入、投资机制和创新、服务激励机制,如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以支持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服务模式创新活动为重点,引导全省科研院所、高校和 IT 企业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向农村汇聚,促进现代信息科技向农村转移,不断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参照农业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办法,建立农村信息服务补贴制度,对开展农村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机构和农村种养殖大户等,政府给予适当的信息资费的补贴。4.6 发展特色智能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在农业产业服务领域,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把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科普等有机结合进来,吸引市民到乡村与村民共同开展参与式农业生产,订制农产品,体验生产劳动,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农民与市民互动,生产与消费联结,推动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业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规划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代农业参与式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认养订购、农耕文化等为特色服务产品,构建生产者、消费者、观光客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链。4.7 创新新型智能农业产业服务商业模式
以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驱动,以市场消费为主导,以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为目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服务商业模式。对示范区域农业相关物理资源和信息资
源进行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构建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物流、经营领域的多元投资建设模式、智能化管理模式、产业化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公众、农民受惠、企业得益的聚合式产业价值链。
4.8 探索智能农业经营业态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6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县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人口165万,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全省农业大县和畜牧业发展重点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大县、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的实际,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依靠农开项目带动、推进畜禽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在服务全县大局中批准结合点
固始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耕地170万亩,连续4年粮食产量突破20亿斤,在畜禽养殖方面拥有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万多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全县50万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入40多亿元。因此,县委、县政府依据自身优势和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把粮油、畜禽和劳务经济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农开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开发战略,明确工作目标方向和重点,在狠抓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开工作的一大重点。坚持“政府扶龙头、项目建基地、产业富群众”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三高固始鸡养殖、淮南猪原种场改扩建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融入到了产业开发之中,找到了农开工作服务支柱产业开发的切入点,发挥了农开项目的综合效益,现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做出新贡献
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效益,我们在实施中坚持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坚持项目、资金、科技服务措施综合配套。通过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铸品牌。一是壮大了龙头企业。这几年,我们把农开项目支柱产业化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固始鸡、豫南黑猪养殖业上,逐步壮大了其龙头企业——三高集团。2007年6000吨固始鸡蛋标准化生产项目和2008年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实施后,年孵化种鸡4000万只,种鸡规模发展到40万套,带动小规模散养蛋鸡专业户4.7万户;固始蛋鸡饲养量突破1100万只,带动农产7.2万户,户均增收5700元;带动养殖合作社11个。目前,三高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猪繁育供种企业,企业总资产达到1.2亿元,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二是扩大了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开发主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建设。为推动三高固始鸡产业化上规模,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区山浅、林地多的优势,在赵岗乡石堰建立了“万亩生态养殖园”,通过散养固始鸡,提升快乐固始鸡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农开项目,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实施了“6000头淮南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工程(即后来的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进行了改扩建,2008年带动基地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规模翻一番。三是打造了品牌。通过实施农开项目,固始鸡规范了农户养殖模式,统一了产品标准,叫响了“固始鸡”、“固始鸡蛋”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在农开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固始淮南猪原种场联合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成功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肉猪新品种“豫南黑猪”,该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10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品种证书,12月19日在郑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叫响了“豫南黑猪”品牌,为下一步大规模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机制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农开工作新路子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并把农开项目与落实上级农业开发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理念上,强化综合开发理念、产业化开发理念,整合项目、资源、资金,力争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建一桌席”的目的,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新亮点。在开发机制上,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制定了“国家支持、自筹配套、滚动开发、积极引导”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千方百计抓好配套资金的筹措,引导广大受益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健全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立项有申请,评审有原则,实施有计划,资金有规定,运行管护有制度,从而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有步骤、有组织进行。在支持产业开发上,坚持共建共管,共见效益,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捆在一起。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农开工作职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新形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开项目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农开项目建设指挥部,对农开项目工作在领导力量、资金整合、技术服务上给予倾斜。农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早规划、早部署,优先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和项目监管,始终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从项目申报、方案制定、组织施工、检查验收,到工程管护,都统一标准,严格把关,确保项目质量,确保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各有关部门和项目区单位围绕农业开发的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有序推进。近几年,全县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超过16万亩,涉及6乡36村,受益人口14万人,促进了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4个,投入开发资金2000多万元,有力地推进了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茶叶、柳编等产业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年,必将为农业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将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局,争取好、实施好农开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早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而努力。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7
2009年11月, 对于广东省农机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云平工业园内一片刚刚完成平整的土地上, 锣鼓响起、金狮欢舞,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科研产业化重大项目——“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此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广东省农业厅厅长、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谢悦新, 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顾幸伟、郑惠典, 总畜牧兽医师蔡树淦, 副巡视员潘雪芬、陈华富, 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副处长余亮, 广州市萝岗区副区长周军等领导嘉宾出席奠基典礼, 并共同为奠基培土。这一项目建设完成之后, 将有力提升广东省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促进珠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作为广东农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近年来紧密围绕全省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结合广东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 研究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机具供给不足的问题, 积极推进全省农机科研自主创新, 为广东农机化突破了机收、荔枝龙眼深加工、香蕉假茎处理还田等长久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有力推动了广东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的建设, 将为省农机所乃至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发构建更加坚实的平台。该项目是省农机所建所以来最大的投资建设项目, 由省农机所及其下属公司广东弘科农业机械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具体实施。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达42041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2087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458平方米, 主要建筑包括六层楼的研发中心楼和综合楼各1栋, 单层厂房3栋, 三层厂房2栋。预计总投资达1亿元。项目建设规划集科研设计、中试检测、成果转化示范及产业化生产为一体, 总体格局分为研发区、生产制造区、综合服务区和检测试验区。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基本建设的报建和公开招标工作, 建成后, 将为省农机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整合资源、创建品牌、树立形象, 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扩大产业规模等方面搭建一个良好平台;也将为广东省提高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战略联盟的建立, 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装备的研究开发, 发展广东现代农业、珠三角特色农业的机械化提供技术储备和有效供给, 为振兴广东农机工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技术和装备支撑, 对全省农机科技和产业技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谢悦新厅长代表省农业厅、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的奠基致以热烈的祝贺。他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近年来, 中央和广东省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广东省实施省人大扶持农机化发展议案, 有力推动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全省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结构逐步优化, 农机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2008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 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据初步预测, 2009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望达到46.8%, 比增7.4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广东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达到中级化水平, 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 省农业厅高度重视农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把建设“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农”部署, 落实省人大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项目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农机研究所乃至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的一个重要平台, 通过深入调研, 采取有力措施, 排除一切困难, 千方百计推进“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现在终于迎来了奠基典礼, 这来之不易, 是成功的开局。
谢悦新厅长强调, 要抓住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历史性机遇, 乘势而上, 开拓创新, 按照“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加快推进“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努力提高建设水平, 提升省农机研究所在全省农机科研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提升广东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为广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农业厅将把“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纳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方案》, 举全厅之力, 给予重点支持,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林仰南在奠基典礼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 省农机所将发扬“开拓, 创新, 自强, 致远”的企业精神, 坚持“加强自主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的宗旨, 强化“以人为本, 规范管理, 追求实效”的理念,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谋划长远, 扩大规模, 夯实农机科研发展基础, 全力实施以农机科研为龙头、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二次创业”, 打造广东农机科技创新平台, 更好地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方案》, 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8
2007年, 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 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 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选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10个产业开展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到2008年底, 启动建设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设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聘用50位首席科学家, 涉及34个作物产品、11个畜产品及5个水产品。 为此, 中央财政2008年共投入专项资金9.675亿元。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构成为: 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资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 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科学家岗位。 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个功能研究室组成, 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名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科学家岗位。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 在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 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名试验站站长岗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职能有: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 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 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以农产品为单元, 以产业为主线, 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 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明确产业走向, 引领产业创新方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认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少有的成功案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公益性研发机构, 不是简单的科技项目, 是按照产业技术链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技术创新的研发体系, 作用是明确农业产业的未来走向, 引领产业创新方向。 既然体系是个机构, 它就是一个整体, 在科企合作中代表国家公益性机构。 体系的大部分经费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 于是要面向全国开展研发与服务, 还有一部分经费来自国家基金和对口企业等, 所以要继续深化科企合作, 并有效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 ”
张世煌介绍, 在过去8年里,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较好地发挥了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 取得了一些成绩, 今后, 玉米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都要适当调整, 进一步体现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 玉米体系要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 在我国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同时, 产业体系要不断整合资源, 考虑一些跨体系任务, 而资源环境高效利用是跨体系任务的着眼点。 玉米体系还有一个难点任务, 就是要帮助14个特困连片地区脱贫和进入小康。 ”张世煌表示, 8年来,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 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的优质资产, 下一步要在扶贫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对于体系的发展方向, 张世煌认为,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我国稳住了一支覆盖全国的基本农业科技队伍。 现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经稳定, 这样各省的创新团队就能够得到稳定。 尽管国家财政有困难, 压缩了行政事业费支出, 但全额保证了体系经费。 在我国农业面临‘调结构’和 ‘转方式 ’的当下, 我们要做好各方面工作, 优化内部结构。 重点研发和推广创新型品种、技术, 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做出新成绩, 才能扩大社会影响力。 ”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做好国家体系的延伸与补充
地方体系是国家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国家体系与地方团队一起构成农业科研的主要力量。 “加强体系联合, 完成与国家体系的对接是今后的工作内容之一。 ”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薛志省介绍, 在国家技术体系带动下, 山西省地方团队建设迅速启动,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 将重点探索协调山西团队与国家体系的长效合作机制, 合理配置各级人才及科技资源, 有效扩大产业技术覆盖面, 有力提升山西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副调研员单培裕介绍, 2010年1月山西省制定了体系实施方案, 建设17个产业技术体系。 同年5月启动了玉米、 小麦、蔬菜、水果及猪5个体系, 之后于2011年、2012年相继启动了谷子、马铃薯、羊、牛等体系。 到目前实际启动体系11个。 体系建设以来, 各个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 尤其在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研发、引进、服务等方面贡献突出, 对于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及时有效。 5年来, 累计选育、引进新品种700多个, 研发、推广新技术500多项, 培训农民60余万人次。 “尤其在科技项目的攻关上实现了诸多创新, 特别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上实现了很多突破, 如以前谷子种植全靠人工, 播种、间苗等工序很多, 费时费力, 随着机械化的推广普及, 穴盘间苗、精量播种等技术的运用, 解放了大量人工, 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5年谷子的产量、价格都不错, 谷农很开心。 ”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参照国家技术体系的构架设置的, 但是山西的资金力度不够, 一年财政为体系拨款360万~400万元, 每个体系25万~40万元不等。 以玉米产业体系为例, 品种选育需要租地、试验、人工等费用, 同时, 处理应急事件、进行技术培训等也需要费用, 资金短缺致使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于是机构架子大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 精简机构势在必行。 ”薛志省认为, 体系建设形式很好, 专家和农技推广联合起来, 利于技术交流。 “农作物一般区域性较强, 希望国家体系与省内体系的试验站及岗位专家进行融合。 我们已经向农业部提出申请, 希望得到支持, 实现有效连接。 ”他表示, 就目前而言, 体系间凝聚力还是明显不够, 因为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技术应用效果来体现, 见物见技更要见人。 各体系要充分发挥在人才、 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正积极探索一条适应产业技术需求, 以项目实施促进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 能够有效承接国家体系, 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产业技术体系平台路径, 以实现农业优势科技资源的整合联动和高效运转, 加强国家体系与地方团队的协调推进。 ”
单培裕介绍, 专家包县服务是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亮点, 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氛围, 得到社会各界肯定。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与体系专家进一步加强联系, 在项目的衔接和示范推广方面做好服务, 力争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提供发挥平台, 并明确要求各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 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好科技保障, 为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篇9
一、SWOT分析法分析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 优势 (st rengt h)
1、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之首, 某些领域更是进入国际先进领域。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应用花药、子房离体培养再生新植株的单倍体育种及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研究, 发展于七十年代后期的基因工程基础技术研究。据统计2008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380万亩, 位居世界第6位。目前中国已占用世界可种植面积的6%供养了世界人口的20%, 预计未来我国将会成为种植生物技术作物举足轻重的力量。
政府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这也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法宝。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出台了例如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植物等, 使得我国的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和克隆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在国际上都占到了领先位, 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且继抗虫棉之后2009年11月中国味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叶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ISAAA报告认为此项里程碑式的决策不仅对中国, 对亚洲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图1是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可见,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本保障。 (图1)
2、研究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 人力资源和储备持续增大。
人才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之一。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人才远超过10万人;我国也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且其中的一些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上千家科研机构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其中, 北京作为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占全国科研机构的20%-30%, 研发队伍已超过万人。此外, 据有关资料统计, 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占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刊物的25%左右;海外30多万学者中约1/3分布在生物技术和相关领域,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具备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引擎。
(二) 劣势 (weakness)
1、人口基数大, 地理资源匮乏。
我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 号称地大物博。但是, 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致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劣势。2011年我国最新人均耕地种植面积仅有1亩, 还不足世界水平的1/3,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再看我国自己的农业高新产品, 像玉米单产是美国的60%, 绝大部分高品质蔬菜、畜牧的品种资源都来自国外, 农业先进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4%, 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贡献率均在70%以上。因此, 在我国农业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涨等矛盾日益突出的基本国情下, 加之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因此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总体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 虽然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项目研究成果斐然,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除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实现了产业化以外, 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让人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实践相脱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资金严重短缺。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多年来均以政府投资为主。又根据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所限, 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较小, 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 为世界水平的1/5。据最新统计, 我国在农业方面投资占国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 虽然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 但是与国外科研投入相比, 我国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相比, 这些投入更是杯水车薪。因此, 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国家科技部报告, 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0%左右, 形成规模效益的还不足15%, 约80%处于闲置状态。如, 以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 每年诞生近百项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仅徘徊在10%~20%。近几年,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打好环境下, 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到40%左右, 但是总体水平仍需提高。
3、产业化人才紧缺。
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提速, 产业化方面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专家多擅长科学研究, 而对与之相关的产业化问题并不了解。
(三) 机遇 (opport uni t y) 。
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来看,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稳民心, 安天下的产业,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亦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据科技部政策显示农业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 加强农业前沿技术, 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二, 面向现代农业产业, 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第三, 面向市场需求,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三个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现已将重点放在农业科技创新上, 无论是加大创新力度还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均对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来看, 2005年初,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科院、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了《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个产业, 而且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生物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初步考虑将生物农业作为六大产业的发展之首, 并预计开展“兴农工程”等一系列计划。2012年底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发展生物农业的现代农业的决心, 并为此拟定一系列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作为保障。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给我国农业生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而且“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 将会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从世界范围来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 这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机遇。
(四) 挑战 (t hreat)
1、农业本身的局限性。
由于农业受气候影响波动性强, 生产周期长, 往往存在产量增加但收入不高的情况, 必须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降低生产成本, 保障丰产增收同步。
2、国际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挑战。
近20年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我国的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排名第4位, 但是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仍与其有十年的差距。且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 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国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未来功能基因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此预计各国对于功能基因争夺呈现白热化, 故此将成为继国土资源后的又一可供争端和占有的战略资源。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一) 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对于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而言, 来自资本市场的融资既可以是以银行贷款或者商业信用获得的债务融资, 也可以是来自外部股权融资或者内部留存盈余获得所需的资金。以下是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现状分析, 如表2所示。 (表2)
(二)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首先,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状况分析。表2是随机抽取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在融资方面农业生物上市公司更偏重于股权融资。留存收益作为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内源融资的中流砥柱。看以上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结构, 其中留存收益这种内源融资近3年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9%、23%和21%, 而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这类外源融资近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7%、87%和75%。, 由此可见, 在股权融资中还是外源融资所占比重较大。
其次,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状况分析。债权融资主要包含借款类等间接融资或者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从表2中这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的情况不难推断出,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债权性融资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我国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流通债权主要有国债和公司债。纵观上述十家上市公司, 债务融资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从其资产负债表可分析出从2010年到2013年间债务融资平均可达30%。
最后,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与国外企业有序融资结构相对照, 目前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的实际融资顺序亦是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 而且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这种状况不难解释, 因为从企业经营者自身来讲, 在目前我国未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股权融资的成本核算是不包括代理成本的, 这样一来股权融资的直接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因为股权融资的主要成本来源于股息分红。我国目前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息分红并不高, 而且股息分红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上, 因此不会给企业带来固定的负担。相反, 债务融资是不论企业盈利与否均要支付固定的利息,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固定负担, 而且一般采取债权性的资金募集, 债权人对投资项目审核较为严苛, 而且对资金投向的约束力有较强的刚性。因此, 在忽略代理成本的假设下, 农业生物企业对股权融资的偏好在合理范围内。
摘要:农业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而生物技术是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可靠保障, 因此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国民亚健康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其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 资金严重短缺所造成的科技创新遇到瓶颈、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已成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运用统计数据总结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 从而发现造成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10
关键词: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在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 依然使用手工或者半机械化设备进行植保操作, 这种方式不仅会使植保成本提高, 也不能保证农作物的质量。目前, 我国的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 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并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严重不符, 因此, 发展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当前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农业航空发展政策体系
农业航空行业与农机、民航、质检、植保等各个部门都有着紧密联系, 但是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我国在对农业航空进行管理时, 使用的依然是民用航空的标准, 然而民用航空的相关体系中的条款结合性不强, 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农业航空中的作业流程和技术标准不够规范和完整, 而且飞行作业的审批手段比较复杂, 不仅使农业航空作业的成本增加, 还容易耽误最佳的飞行作业时机, 或者造成作业的失败。如今, 我国还没有制定与农业航空产业发展相关的有效政策, 也没有做好对机场、飞机采购、燃油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工作, 没有形成行业间的科学发展战略。
1.2 缺乏配套核心技术
目前, 许多面临淘汰的丙类机型依然被应用在农业航空当中, 严重阻碍了农业航空植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的喷施技术、核心技术等研发较少, 缺乏相应的农用机型, 而且更新能力较差, 规模效益的形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造成维护成本的增加和需求量的减少。另外, 喷施设备的性能较低, 雾滴的对靶性较差, 阻碍了农业航空植保产业的发展。
1.3 缺乏高素质的农业航空队伍
我国农业航空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缺乏专业的农业航空知识。在农业航空的工作人员中, 大多数是从其他航空领域和飞行员的替补人员中选取的, 在农业航空方面, 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 我国在农业航空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的机构, 稀少的培训机构无法满足全国农业航空规模的需求, 这也导致了农业航空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
1.4 缺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航空产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组织不全, 融资、推广、保险等一些专业公司的规模较小, 推广力度也不足。另外, 我国还没有建成能够与农业航空发展相适应的机场保障基底, 对农业航空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 中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2.1 采用多样化的机型和作业方式
有人驾驶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喷洒效率, 能够承担更多的液体量, 但是也存在着雾滴控制难度大、高度过高等缺点, 而且容易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作业成本较高, 作业安全性较差。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特点出发, 农业航空保值行业要坚持因地制宜, 实现多种机型相结合, 多种作业方式并举的发展道路。在选择机型时, 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具体状况确定, 对于面积较大、视野比较开阔的农垦地区, 要选用有人驾驶固定翼的机型进行作业;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丘陵和小地块地区, 要选用无人驾驶小型农用机型进行作业。
2.2 优化航空喷施作业的技术参数
根据我国目前使用的机型的不同, 对喷施作业在不同条件下的雾滴状况进行分析, 掌握雾滴的蒸发、漂移和沉降规律, 分析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对雾滴喷施效果的影响, 并且要针对各种机型的特点, 制定严格的雾滴漂移和沉降检测规范。
要进行田间验证和室内风洞试验, 实现航空作业参数的优化, 选择与不同病虫害防治、不同作物相适应的飞机作业参数, 并且进行优化, 主要包括喷雾量、作业压力、雾滴分布、雾滴粒径等主要性能, 还有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导航控制方式和航线规划等数据。
要掌握不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成规律, 并且制定相应的喷施方案, 对作业的参数范围进行确定, 制定与各种机型和农作物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2.3 制定农业航空行业的政策和规范
2.3.1 建立农业航空管理机构
近几年来, 我国现代化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对于农业航空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要想促进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 明确发展思路。因此, 要建立完善的农业航空管理机构, 加强对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的控制和管理。
2.3.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利用政策做好引导, 把中国农业航空飞机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纳入补贴目录, 并且出台机场建设、飞行器具购买、专业化服务、农业航空燃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促进农业航空植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3 促进农业航空产业内部的联合
农业航空应用技术部门和应用技术协会要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促进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的交流, 加强生产厂家、科研院校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从而保证中国农业航空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3 结语
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航空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 但是, 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完善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农业航空产业必将向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志艳, 臧英, 罗锡文, 薛新宇.中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4) :1-10.
[2]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11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 产业化 策略
一、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内涵
农业高新技术是有效消除农业增长约束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是一种知识密集、各种先导技术高度综合的人力资本集约型的前沿技术。它具有超前性、综合性、渗透性、长期性和风险性,属于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事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某个领域的农业高新技术自身产业化;或嫁接一个或多个领域内的高新技术使传统农业产业实现高新化和产业化。它是一个动态、不断更新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高新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之中。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产业化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发展速度缓慢。一方面可产业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有效供给不足,“闲置技术”的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很多技术如基因技术等都是模仿别人的,没有知识产权,存在产业化运作的法律风险。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到目前为止,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没有整体规划,缺少一个对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重点建设与一般支持相结合的统筹安排的整体方案。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致使科技人员的成果不易转化,企业难于参与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更不用说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主体。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技术投资力度太小。此外还表现在技术发展受限、产业化渠道不畅通、种业受到冲击等方面。
2.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产业化步伐缓慢
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且研究力量分散、重复、水平低;农业信息技术成果不过硬、应用程度低,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2.3现代农业环境工程技术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如农业节水技术存在节灌设备与工艺落后,产品功能单一,缺乏适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新技术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设备,难以发挥整体节水效益;农牧业生产环境恶化,农畜产品质量差;可控环境技术水平低,设施栽培下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农药用量大。无公害技术与产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尚存较大差距等问题。
三、加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及作用
我国农业发展一直面临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等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较大幅度地下降,农业增长的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低,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地阻碍农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特殊的国情、既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有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造传统农业产生新的经济生长点;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村产业与就业结构;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是调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以市场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按科学或产业为主体进行力量重组,建立相适应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农业科研单位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确立科研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规范科研行为,更好的为我国农业服务。
2.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以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
如制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法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采取“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一些重要领域及有基础的优势领域力争有所突破。如重点扶持农用生物制剂产业、肥料增效技术产业、节水技术产业、设施农业产业等产业;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地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抗逆动植物和微生物良种塑造与快速繁育工程等政策。
3.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体系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化和企业化,企业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这就需要尽快创新运行机制,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现代农业企业特别是鄉镇企业制度的建立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吸引和流动机制,建立起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本运行机制。促使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4.其他策略
如增加投入,防范和化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健全农业推广体系,稳定农业推广队伍,提高高新农技推广绩效;构建农业高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增强农民采用农业高新技术意识;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硅谷” 与科技先导型产业;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模式;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成果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等策略。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篇12
2009年5月20日,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9年度工作会议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召开, 联盟15家成员单位负责人和秘书处代表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 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志出席会议。陈志介绍说, 联盟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多工作成绩, 一是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中一半的课题是由联盟盟员单位牵头;二是以联盟名义建议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大型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具”顺利进入招标阶段;三是有众多农业装备领域单位要求加入联盟。
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新男到会并讲话, 李新男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农机行业必须凝聚核心力量, 形成航空母舰, 将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大国。”“在联盟内, 各成员单位虽然有近期的竞争关系, 但是更有长远的共同利益, 进行互补合作达到产、学、研3个1相加大于3的效果。”李新男提出了加强联盟建设的3点指示:一是强化联盟合作关系, 联盟要更好地代表行业整体利益;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 健全项目的创新条件;三是进一步策划技术创新活动。 (武聪颖)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荐阅读: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07-26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论文06-0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07-24
优势农业产业06-16
农业产业转移07-06
农业内部产业08-01
农业产业安全10-28
传统农业产业11-20
农业产业集群11-22
农业产业集群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