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2024-10-10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精选11篇)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1

产业是企业活动的表现形式, 由企业活动组成, 产业发展主要是由企业推动的, 是通过企业活动完成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的内涵是指园区通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企业集群的集聚与扩散作用、产业层次的提升以及技术扩散带动新企业的形成和入驻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没有产业, 园区发展将无从谈起, 园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 产业立园就是企业立园。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是壮大已有产业, 形成新的产业, 促进企业集群的能力, 也是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最基本的能力。

1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特点

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它广泛采用以工程 (机械) 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群为主导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土地、劳动生产率较高,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农业商品率的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作为从事现代农业的企业, 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建立有现代企业制度。

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必须以新兴的现代企业作为载体, 农业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对融入农业科技园区的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进行聚集和整合, 让货币资本与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融合, 通过管理和运作, 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1.2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科技企业。

首先表现在企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和职工的总体素质远远高于传统农业产业, 人才的结构比较合理, 并不断注重引进、吸收和培养新型人才。其次, 表现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企业注重不断增加引进科技成果和资金的投入, 不仅重视硬件的开发, 而且还重视软件的开发, 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人才, 迅速地把先进的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组装集成, 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占领目标市场。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注重不断追求人才和技术创新。

1.3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是产学研和技贸工农一体化的联合体。

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擅长把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合同把农户联在一起, 使农业科技园聚集的各种要素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而且由于企业同其它产业和农户的纵横向联系加强, 通过科技示范和龙头带动, 能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满足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注重高投入、高效益。

由于农业科技园采用的是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一般比传统农业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 而且其高投入伴随着高风险, 但由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高附加性和高创新性, 农业科技园的企业一旦获得成功, 其产生的经济收益大大高于传统农业企业。

1.5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对市场和信息高度重视。

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农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集合载体, 因此农业科技园企业一般比从事传统农业的企业和农户更加注重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并注重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 以便对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出迅速的反映。

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的形成

2.1 技术转移形成新产业。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的载体。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 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 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例如, 广泛采用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基础上形成的育种繁种、集约栽培、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先进技术, 不断地以最新的先进实用技术替代原有农业生产技术。近年来的转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农业科技园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和创新发展的落脚点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植现代农业产业的新生长点, 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农业科技园投入运营以后, 会产生两大结果: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 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 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 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二是通过新产品开发, 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从而形成新的支柱产业。这二者综合的总结果, 通过技术转移, 在园区形成和构建成功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如图1所示。

2.2 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

弗里曼等认为, 一项技术创新可以影响到几个产业。一个基本创新和一组小创新为许多产业提供了变革的机会, 产业将呈现剧烈变化, 引起产业创新。有超额利润的新产业有“成集效应”, 即刺激出产业的规模化, 并通过过程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士产业进一步得到巩固, 市场饱和以后, 市场利润机会消失, 创新浪潮消退, 等待着下一次的技术创新的出现, 如图2。

技术创新呈现波浪前进的过程是创新—扩散—创新的过程, 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业, 也改变了产业结构。2.3延长产业链来形成新产业。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向广阔生产领域发展的载体。农业科技园的经营不仅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而且还涉及到种子种苗、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产业。单细胞蛋白、海洋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科技园的新的产业生长点, 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农业科技园中不断改变, 工农商贸将融入一体, 其界限渐趋模糊。农业科技园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载体。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和机械化的实行,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仅农艺分工和产品种类上的分工越来越细致, 越来越明晰, 而且形成了生产程序上的分工。比如, 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分工以及产中主要作业工序上的分工等等。它们各自延伸成为独立的产业, 形成农业产业新的关联产业群, 如前文图1。实行专业化经营, 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农业企业或农户提供服务, 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3.1 建立孵化器, 技术孵化产业。

园区设立创业服务中心或产业孵化器, 将农业技术孵化当成一种新兴的产业来做。所谓技术孵化, 是指对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具有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进行技术孵化;农业技术孵化不同于开发, 开发是技术孵化的前提, 而大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开发阶段, 真正到了技术孵化这一阶段, 风险已经很小了, 农业技术孵化产业则是画龙点睛的产业。

农业技术孵化产业是一项将涉农科技、资金、人才、市场和管理五大要素高度综合的一项高智力的涉农产业。另外, 农业技术孵化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将上述五大要素于一身的科技帅才出任这一产业的掌舵人, 这样的帅才及其领导的技术孵化团队就是技术孵化出的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将新孵化的产业办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因此, 培育科技企业家是农业科技园区孵化器重要或首要的任务。

孵化器作为一个创新型组织, 中心任务是帮助创业者开创和发展企业, 孵化器的产品是健康发展的创新企业, 它通过创新企业最终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或产业孵化器通过技术孵化产业的步骤为:其一, 通过相关合约吸纳融合社会的资金和农业科教单位的科技发明人才;其二, 组建技术孵化产业机构, 搭建整合平台;其三, 提供融资手段, 吸引人才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孵化, 包括市场调研、科技情报获取与分析、知识产权的申报和保密、成果评估与作价、实验室建设、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管理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财务管理等, 这是本步骤中最重要的;其四, 充分利用园区的推广机制如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专业协会、科技下乡活动、园区科技培训和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扩散, 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资本兑现。

3.2 延长园区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 在这一类产业链中, 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 并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来说, 不同的农产品往往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 (产品链) , 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奶制品产业链等。

促进新产业形成, 要抓住关键环节, 延长产业链。园区产业链功能的优劣, 最终能通过自身各个环节及组合的整体效果表现出来。延长产业链就是以效益为中心, 科技运用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综合潜能。

因此, 农业科技园区可以构建这样几种产业链: (1) 园区内的封闭的产业链;某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都在园区内完成。 (2) 园区内的产业链中某一产业同时加入园区外的某一产业链;种苗和加工在园区内, 生产种植在区外,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实现。 (3) 根据园区内某些优势条件所形成的某一产业, 可以完全加入到园区外的某一产业链中去, 而与园区内的其他产业链无关。如单纯的种苗产业或单纯的加工产业直接与园区外产业相关联。

3.3 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集群, 也称企业集群、产业群和簇群等, 用来定义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Porter, 1998) 。农业科技园区的集群不但是相关产业中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 而且是其它组织 (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 在地理位置的集中, 集群中存在一个生产网络即大批中小企业, 存在一个知 (下转P16) (上接P13) 识网络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参与, 另外还有政府规划、中介组织服务等社会网络的支持。

园区产业集群能力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园区产业带动, 形成园区规模和集聚效应。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对园区管委会而言, 其主要任务就是与政府协商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企业群的生存环境。从产业政策上看, 首先要选取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然后在扶持大企业的同时, 利用各种政策深化企业间的分工, 为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创建条件, 指导中小企业朝专业化道路发展。

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 成立中介服务机构。“中介参与”是农业科技园区运转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园区通过成立非赢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 企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业务、管理方面的咨询以及人员培训, 或是在技术创新方面给予帮助, 甚至与企业合作创新。中介机构不仅能获得物质利益, 还能和企业、科教单位一起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是营建良好的园区产业文化。中小企业集群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产业群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区域产业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内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 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就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 (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 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

四是加强园区产业专业化与分工合作。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的主要环节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子种苗产业、种植养殖产业和加工贮藏产业。这三个主要环节构成农业产业链的主链, 缺少一个主要环节都使该产业链变得不完整, 主链中的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产业则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产业。农业科技园区的运销、中介机构和科技、政府结构则是这条产业链上的辅助环节, 有些可以延伸发展为产业链的支链, 如运销企业、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企业形成的第三产业, 与主链有机结合, 形成产业集群, 进行集群创新。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没有产业, 园区发展将无从谈起, 产业带动能力是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总结了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的特点, 分析了园区产业的形成途径, 并对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王忠昆等.建设中的沈阳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J].科技成果纵横, 2005, (2) .

[3]蒋和平, 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项目执行情况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004.

[4]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2

1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基本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移和产业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1政府主导的科技开发区模式政府组织资金与人员进行示范推广,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其主要模式是“优秀科技企业+完备的技术开发区+高效率的服务队伍+优秀项目培育辐射区”。其优点是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展示、培训、研讨、推广、辐射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和完备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宜于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集群转化、集中展示和实施。缺点是,要求条件过高,绝大部分地区难以达到,同时,因大部分计划为科研人员或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与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相距较远,农户只能被动接受,应付现象较为突出。

1.2政府引导服务型模式政府引导服务型模式是把县级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科技特派员制度)。

1.3企业主导的经济共同体模式企业主导的经济共同体模式是市场主导下的成果转化模式,以“农业科技成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农户”为特征。其优点是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推广,缺点是农户参与的盲目性较大,公司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农户与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利益分派不均,农户常为利益受损的主体。

1.4专业协会主导的合作社模式专业协会主导的合作社模式以“农业科技成果+示范产区+合作+示范农户”为特征,具有同类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合作的同质性、产供销一体性、产品生产与加工领域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把分散的、个体的农民组织起来,有计划、有规模地将农产品打入市场,交易费用低,市场化程度高。

1.5农户主导的家庭农场模式农户主导的家庭农场模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模式。研究开发以农户核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我国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其特点是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其缺点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准确把握成果的适应性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发展前景,盲目性大,失败的可能性也大。

1.6科研单位主导的示范基地模式以“科研单位+示范农户+现场推介”为主要特征,要求科研成果实用性强,具备显着的增收效果。其缺点是示范作用有限,多适用于新成果的展示。

1.7非政府推广合作组织国外许多国家以此为主要的农技推广组织,是以农户自愿为基础的微利型公司,也是我国今后应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尚处于多种转化形式共存,相互补充阶段,但不论何种转化方式,均对农村经济与农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2.1“三农”问题截至底,全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94.7%。农村人口9亿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目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导致“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也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2.1.1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人口多,贫困人口集中,素质差。全国9亿农民,实际在农村生活的人口占53.4%,文化技术水平低。贫困县592个,贫困人口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其中,山西省总人口3400万人,农业人口2393万人,全省国定贫困县35个(2300元/人年),省定贫困县22个(1550元/人年),贫困村10863个。贫困人口27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1.8%。(2)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青壮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3)收入水平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其中贫困县农民纯收入3274元,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

2.1.2农业问题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虽然中央政府明确耕地面积控制红线1.2亿hm2的目标不动摇,但事实上存在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保证粮食等农产品生产面临挑战。其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多数仍然是自给自足或小规模经营,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差。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另外,劳动生产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靠天吃饭仍然是农业主要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

2.1.3农村问题农村体制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足。例如,20,农村为国家贡献的税收占国家税收的26%,得到的财政拨款仅占9%,农村存款占银行存款的1/3,贷款却只占9%。加大农村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比如,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流通、金融服务、医疗与文化等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

2.2影响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是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农业科技推广,行政倾向性强、市场导向性差。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5%~40%,而发达国家达70%~80%。黄革新,奥小平农业科技产业转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刊E-mail:bjb@sxinfo.net决策参考(2)农民文化素质差,合作组织发展缓慢。我国6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二、三产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能力差,市场意识缺乏,影响了对成果的接受吸收能力。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规模小,结构松散,稳定性差,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购销、资金、加工、储备等多样化的服务。(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是全国农业GDP的0.2%~0.5%,推广经费更少,而且和生产、产后相脱节。据农业部统计,全国20个县286个专业技术推广站中只有13%可以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其余87%不具备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的技术与资金,许多机构已经名存实亡。(4)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低。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推广人员仅占技术推广人员总数的28%,其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10%,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仅占3.7%。(5)农业科技信息传递手段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至20底,全国已建立农信通网站近2万个,但这些网站集中分布于北京及沿海城市,西部很少,即使西部所建网站,其信息资源规模较小,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能力弱,信息时效性较差。为此,山西省科技厅联合多个部门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以下简称JICA)合作,以构建改善雁门关地区生态环境,引导农户脱贫致富的“生态与经济共举”的模式为目标,开展了“中日技术合作山西省雁门关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扶贫项目”(下简称“雁门关项目”),构建了“参与式PDCA项目管理模式”。

3参与式PDCA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3.1参与式方法简介

参与式方法的内涵:参与式的核心是项目的主体是受益群体,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外来援助者是发展项目的协调者。基本原则: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重视项目实施过程,只有受益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加强,他们的责、权、利得到明晰,这样的项目才是可持续的。参与式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见图1。因应用领域和目的不同,参与式工具较多,常用工具见图2。不过,常用的PRA工具主要是半结构访谈、资源图、剖面图、问题树等。

3.2参与式PDCA项目周期模式管理框架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实施)、Check(评估)和Ac(t改进)的第一个字母,PDCA周期模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雁门关项目采用PDCA周期管理模式用于项目制订计划和实施,开展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反映在修改的计划中,使项目的日常监测与阶段性的评估有机结合,形成项目管理的体系,从而使计划更能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合理。项目的PDCA周期模式管理见图3。

3.3参与式方法的运用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3

一是科技项目促农业经济发展。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特色,重点筛选储备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后劲足、竞争力强的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积极做好向上对口衔接工作,主动到省市主管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为项目争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到项目跟踪,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共带动农业科技龙头企业8家,科技型合作社20家,扶持企业和合作社获得科技立项27项,得到科技经费支持1059万元,

二是搭建平台促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搭建科技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和推广。同时,扶持企业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转化新成果,提升企业科技层次。截至目前,共有4家县内龙头企业与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达成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

三是出台政策促科技示范推广。对县内科技示范基地出台了“无偿提供种苗,无偿提供培训,无偿提供技术,无偿提供服务,择优选拔乡土专家”的“四无偿一择优”扶持政策。免费为基地提供有机水稻稻种、大叶芹种子等1000公斤,聘请专家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100余次,帮助基地企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近百项,选拔乡土专家加入到科技特派队伍中,成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截至目前,共扶持建设山野菜、有机水稻、柞蚕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00万多元。

四川: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市县

6月29日,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市县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启动新一轮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的重大举措,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保障,将现代农业示范市县建设作为带动全局工作的抓手,力争“十三五”期间打造一批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市县。

四川地域广、发展类型多样,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形成分层分级推动的工作格局和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的重点突破口,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典型示范、率先突破。通过3~5年努力,示范市县要有长足发展,在农业发展理念和产业、产品、主体、科技、装备、服务层次及保障能力等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领先全省,为全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示范标杆,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探索示范路径,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搭建示范平台,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示范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市县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健全技术装备、资源环境和政策资金“三大支撑”,强化组织领导、队伍能力和社会氛围“三大保障”,在调结构促升级、补短板提效益、抓科技促创新、抓品牌拓市场、抓融合促转型、建机制带农民六个方面聚焦发力,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引领四川不同区域模式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4

1 重点推广四大关键技术

1.1 推广适合承德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

2011年, 根据承德地区的农作物栽培气候条件, 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试验, 从通系929、九稻39、丰优307、长选12、松辽7、松辽6、吉粳88、富源四、松粳9等9个近年在农业生产上表现较好的水稻品种中筛选出长选12、松辽6两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进行综合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其中长选12平均亩产848.57kg, 比对照增产29.01%;松辽6平均亩产835.60kg, 比对照增产27.04%。

1.2 推广适宜的水稻种植密度

2011年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开展了水稻适宜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试验对象为长选12, 设计了4个不同密度处理, 分别是A:30cm×10cm;B:30cm×13cm;C:30cm×16.5cm;D:30cm×20cm。经研究, 不同密度对穗数、穗粒数、空秕率和千粒重都有影响。最后确定承德地区水稻适宜种植密度为30cm×10cm, 按此密度种植水稻, 产量表现最好。

1.3 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全市一直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长期、多地、不同季节的田间观测调查, 以及深入细致的种类鉴定, 摸清了承德地区当前水稻生产上病害的种类主要有5种: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稻曲病;虫害的种类主要有5种:稻水象甲、稻潜叶蝇、稻负泥虫、二化螟、中华稻蝗。其中病害以稻瘟病对水稻的生产威胁最为严重;虫害以中华稻蝗危害范围最广。为此, 全市进行了以稻瘟病和中华稻蝗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在确保防效的前提下, 突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降低农药使用量。

1.3.1 稻瘟病的防治

通过对25%咪鲜胺乳油、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丙环·咪鲜胺水剂、40%异稻·稻瘟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农药的田间试验效果调查, 在水稻处于分蘖盛期前施用25%咪鲜胺乳油平均防效达91.43%, 能够很好的防止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1.3.2 中华稻蝗的防治

通过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5%锐劲特悬浮剂等6种农药的田间试验效果调查, 在中华稻蝗3龄前施用5%氯虫苯甲酰胺+2.5%溴氰菊酯复混药剂防效达94.44%, 能够很好的防止中华稻蝗的发生。

1.3.3 灭虫灯防治水稻害虫

通过对FWS-DBL-2型太阳能灭虫灯诱杀水稻害虫的试验研究, FWS-DBL-2太阳能灭虫灯诱杀的昆虫分别属于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缨翅目和蜻蜓目等8个目共14种, 其中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灰飞虱、白背飞虱、小绿叶蝉和金龟子的诱杀量最大, 白背飞虱总虫口增减率达到-79.3%, 灰飞虱-60.9%, 稻纵卷叶螟-80.4%。每个灭虫灯控制面积700m2,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 放灯区较化防区少用2次农药。

1.4 推广合理施肥技术

为改进农民长期以来在水稻种植上超量使用化肥, 氮肥用量过高的传统施肥习惯, 以有机肥料盛满丰1号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对施用盛满丰1号的效果调查, 底肥中亩增施盛满丰1号5kg可提高水稻穗数、穗粒数、降低空秕率, 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增产幅度达到15.4%~25.8%。另外, 盛满丰1号对水稻抗倒伏也有作用。

2 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协调配合

为体现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支持小组, 为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各关键环节不出现漏洞、脱节, 制定了目标责任制落实任务分工, 做到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2.2 建立示范基地, 展示技术成效

为更好的展示技术成果, 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功效, 让农民真实、贴近地感受到示范区内采用的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效果和影响。示范区选择在种植面积集中、交通便利、有代表性的地区设立, 将各单项技术成果在示范区集中展示。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建立10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

2.3 开展技术推广, 推进成果转化

在技术推广形式上主要采用集中办技术培训班和印刷技术手册、明白纸两种。主要技术人员在水稻产区集中办培训班授课, 在水稻生长主要阶段派技术人员进行巡回指导。在技术推广内容上, 本着让农民一看就会、一看就懂的原则, 将复杂理论知识直接简化为田间操作方法。在技术推广对象上突出重点, 提高实效。重点培训技术能手, 这些人掌握技术比较快, 让他们在生产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能较快产生推动效用。

2.4 坚持深入基层, 落实各项任务

为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实际生产环节中, 技术人员克服困难, 在水稻各生长关键环节坚决驻守在示范基地, 及时掌握各生长发育动态, 随时随地的指导生产操作。为确保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 所有调查都由技术人员亲自完成, 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气象变化、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条件及时调整技术方案, 确定最适宜播种时期、施肥时期和施药时期。同时加强与当地农民的沟通交流, 增进感情, 向农民学习实践生产经验, 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要, 不断提高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本领。

3 取得成效

常德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答疑文件 篇5

湖南广大天平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您好:

我司关于《常德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概念规划设计招标任务书》有以下几点疑问,敬请解答。

关于设计内容:

1.项目建设内容中对4个重点项目的规模均有规定的用地规模。

问:是否可以根据项目定位及策划的研究重新确定4个重点项目的规模?

2.对各功能区内的各分项工程科学论证,明确工程内容和规模。

问:规模论证的深度如何?

3.科研中心包含为大专院校、知名企业合作提供服务场所等用地

问:是否已有合作意向单位的信息?

关于成果要求:

4.图件成果中的重点地段鸟瞰图,没有指出重点地段的数目和范围

问:重点地段是否由设计方根据方案自行确定

5.成果要求中“包含上述所有文字说明和图件内容的电子文件1套,文字为WORD格式文件”。

问:由于同济院的文本排版是由Indesign完成的,导出文件形式为JPG和pdf,没有word格式文件。电子文件是否可以提供pdf文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6

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创业,中心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52项科研成果,其中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专利,6项国家省市一等奖和珠海农业科研重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90%。中心现拥有4名博士(其中一名是生物学留美博士),硕士3名,包含研究员、副研究员在内的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5人,助工及技术人员55人,具有很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拥固定资产1.5亿元,净值6000多万元(不含土地),年生产总值达55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其中农业观光旅游所收入达1200万元,年出口创汇达1300万美元,位居珠海市五大农业龙头企业之一,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中心的“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2001年成为“广东省(珠海)农业区域性试验中心”,2002年成为“广东省(珠海)农业科技园”和“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一、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点,搞好基地发展规划,实现科技示范、农技推广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2000年,中心2000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省、市1200万元的拨款支持,无疑为中心发展“拓宽新领域,再上新台阶”添加了推进器,中心发展实现了以大项目为支撑的“产业升级”,由一个地市级的农科院所上升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园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希望通过项目建设来促动农业经济和农技推广的深化发展。目前,中心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基地、区内道路(含登山石路)、环境、农田、排灌水系统、电网通讯设备、信息网络等的高标准开发和整治,进行了农业科技大广场、农业科普推广、实践营区、20亩高等级无土栽培花卉、蔬菜生产温室大棚、网式温室、1000亩优良果树品种园、改造基地大门等的建设,智能化温室、育苗工厂的自动化育苗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之中,预计今年9月可投入使用。该项目2000年度启动建设至今,中心总共投入2000余万元,其中包含了对名优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种苗的引进、扩繁、技术工艺引进、种植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投入。

中心以2000亩示范园核心区为发射平台,继续扩大、完善珠海西区斗门镇八甲基地、金湾区红旗乡湖东基地等二级示范点,以期实现层层推广和网状辐射。如今,我们在斗门八甲村建立的“珠海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由前年的500亩发展到近1000亩,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符合省DB44/102.1-102.3-1999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形成“农科牌蔬菜”,获得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认证。该基地不但生产的农产品已普遍供应香港、澳门市场及珠海、深圳大型超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与香港投资商共同组建“珠海吉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今年珠海农业招商会上签订了每日出口量为60t,年贸易总额达3504万元的农产品出口合同。与珠海市白蕉镇人民镇府签订了“联合建立4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合同。由于有良好经济效益驱动,现在,基地带动周边300农户开展科技种田,农业辐射面积已达5000亩,进一步完善了“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2000亩“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将在明年底建成开园,它将不仅成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凤台”,更成为“调整珠海(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农村稳定”的推进器。

二、继续深化挖掘园区综合效应,不断拓宽、完善、提高技术输出的质量、水平、规模和档次,技术输出成为中心经济创收一枝花

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形成的独特生态景观,开发了旅游、商贸、餐饮、科教培训等行业,为现代农业科技提供了一个靓丽的宣传、推广、示范窗口,打响了中心农业科技示范的品牌。中心开创的“科研成果+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技术输出模式,通过不断地发展完善,《珍奇蔬菜瓜果园》、《荫生花卉植物园》、《沙漠植物园》等项目工程已多次输出省内外,成为中心巡回展示推广的品牌。中心先后承接了解江苏省吴县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果场“荔枝世界观光园”、广州“第四届国际园林花卉艺术博览会”、江苏徐州“国际农业科技园”,湖北荆门“农业科技观光园”、湖南衡阳“现代农业科技园”、无锡都市“农艺大观园”、吉林“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博会”等多个项目的技术输出,技术输出的经济总量达7000余万元,影响辐射到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广西、香港等国内多个省市地区乃至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促进“三高”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突出技术、品种、品牌优势,主攻重点项目,抓好适销产品的市场转化

中心的技术优势主要在于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手段,进行名、优、稀、特花卉、蔬菜、水果及三大类农作物的良种引进、选育、生产、示范和推广。为有效避免“普遍撒网,重点打捞”、“贪多求全”、“形象、政绩工程”这一类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中心本着“突出特色,追求精品”、“因地制宜,效用先行”、“低成本,高效益”,“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产业化一个”的实用、实效原则,贴近市场寻发展,选择合适的项目。目前,中心拳头项目蝴蝶兰项目年产盆花350万盆,年产值已达4300万元,已打开了美国、欧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在继续保持蝴蝶兰花卉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开拓外规模外,中心又陆续研试石斛兰、文心兰引种、培育及产业化研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增添了中心“亚热带兰花生产示范基地”品种资源库的多样化。如今,中心重点进行国家农发办“珠海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珠海蔬果采后处理中心”、国家科技部“珠海绿色蔬菜产业化”、国家外专局“热带兰花生产基地”、国家人事部“苏云金杆菌杀虫制剂研究”、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重大专项“珠海蔬菜花卉种苗中心建设”、省科技厅“石斛兰花期调控与产业化”等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发,先后获得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开发的生物保健茶项目,如甜菊茶、甘茶蔓,醒酒茶、东川茶,产品畅销欧美及澳门、东南亚市场,去年出口创汇达1300万美元。

四、注重农科教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示范、服务职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在市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中心加挂“珠海市农渔业推广总站”牌子,2002年5月,受市农业局委托代管了市属七个推广站的业务工作,统一为农业技术推广站,担负起珠海农业的技术推广、服务职责。为此,中心充分利用自有的科技资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农技推广计划,并极积跟进落实,同时启动“绿证工程”,下乡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定期定人开展培训,培训农民达10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例如:花卉站推广帮助湾仔花卉交易中心年花销售额超过50万,指导当地花卉专业户吴辉球花木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扶持龙头港辉水产贸易有限公司从2000万元/年的交易额上升到8000万/年,辐射带动养殖户就达3000~4000户,配合南水镇政府申请绿色食品证书的工作,使“南水蟹”取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青蟹成为珠海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果树站推广的调花素、增果灵、稳果灵系列控梢促花药物及配套使用技术,推广面积达四千多亩,应用此项技术增产幅度达10%~20%;蔬菜站为白腾湖现代农业公司“省无公害蔬菜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使场内900农户每户年增收入达11000元。西区农民在各推广站人员的技术指导、培训、服务下,农业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中心还建成珠海首家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让农民通过上网就能迅速了解、掌握和发送国内外农产品生产、贸易的动态信息,加快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上马优良种种子种苗培育工厂,论证市场适销的农业项目,指导农民从事高效创汇农业。中心农技推广、服务覆盖水产、畜牧、果树、花卉、蔬菜、水稻等各个领域,影响、辐射面积达60000亩,产值超2.5亿元,为快速推动珠海“三高”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依托技术创新平台,内引外联,继续探索旅游商贸等多元化经营之路

中心利用农业科研、生产资源,发展旅游、商贸、科普培训等,形成了珠海模式的“都市农业”,在珠三角洲乃至省内同行中素有盛誉,成为全国各省、市地区前往考察学习的典范。近年来,中心年均接待游客35万人次,前往中心考察学习的各省市兄弟单位达10万人次,先后接待了李鹏、李瑞环、刘华清、尉建行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中心视察,80多个国家的元首、官员政要参观访问,中心成为省、市对外开放的宣传窗口。随着“都市生态农业旅游业”在省内外形成了燎原之势,为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中心及时扩大并丰富了自已的发展“盘子”,在原有已开发的247亩土地的基础上,又成功向市政府申请增划1700亩土地,形成了连片的2000亩基地。中心由此提出建设“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课题,并获国家批准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依托这个科技创新的平台,中心加强农业旅游景观的设施建设,陆续在园区里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大广场”、“自动化育苗工厂”、“智能化温室”、“蔬果采后处理中心”、“亚热带兰花花卉组培中心”、“奇花异卉园”等既具有科研、生产功能,又极具旅游、观赏、休闲、娱乐、商贸、培训等多重性能的大型设施;建设大型会务会所、休闲娱乐设施、农产品销售中心、动物园、绿色餐厅,以及可同时容纳1000名青少年学生食、宿、学习、培训的大型“学生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和景点。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心苦练“内功”,内引外联,吸收外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合力。

为不断丰富和加快更新农业科技旅游资源的观赏内容,中心致力于科技创新,在名优水果、蔬菜、花卉的新品种引进、选育、开发及生物工程的研究上逐渐形成了优势。1999年,中心“冬季荷花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获得成功,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填补了我国冬季反季节栽培荷花的空白”,它不但在澳门回归祖国之际一展风采,此后还成为澳门年逢春节重大节日庆典的特色景观,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经过激烈的国际竞争,广东省在瓜果菜类方面共获五个大奖,而本中心摘取了其中三项桂冠,即金、银、铜奖各一;2001年广州世界园林花卉艺术博览会上,中心培育的瓜果菜类又获得金、银、铜三项大奖。中心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先后成功举办“珠海第一、二届南瓜文化艺术节”、“珍稀蔬菜文化节”、“西甜瓜节”等大型农业文化活动,取得了相当热烈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2000亩“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的建设,不仅成为中心科技创新的摇篮和孵化器,更为中心挤出当前都市生态农业旅游业已饱荷的发展瓶颈,继续打造中心农业旅游的品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开拓了新天地。

六、存在问题

1.科研事业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科研主体与企业实体明确析离,财政经费拨放改“养人”为“养事”,实行全员竞岗聘用制。

2.国家示范园区开发资金缺口大,难于全面细致地铺开示范园基地建设。如今,要使2000亩基地基本形成规模并启动使用,还需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3.农技推广经费匮乏,基本的办公条件如简单的科研仪器、培训设备、示范场地、办公地点、农技推广用车、下乡津贴等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影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七、今后的发展与设想

1.将示范园建设成既是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中心,又是广东省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风景区,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排名前列的经典工程。

2.投入620万元新建2万m2的大型育苗工厂和智能温室,该育苗工厂具有年生产种苗5000万株的能力,以每株0.35元的价格计算,年产值可达1700万元左右。我们拟在三年内逐步确立种子种苗基地优势,将“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优良蔬菜、花卉、果木优良种子种苗的孵化基地之一。该项目已列入中心产业化发展再上台阶的近期规划,它将成为中心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支柱与基石。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7

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概况

据统计调查, 2006年实施的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计划中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项目或课题168项, 共投入科技人员1 564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投入595人, 自治区级计划项目投入969人;2007年实施235项, 共投入科技人员2 127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投入369人, 自治区级计划项目投入1 758人;2008年实施289项, 共投入科技人员2 690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投入838人, 自治区级计划项目投入1 852人。以科技活动人员的工作量计, 2006、2007、2008年分别为607、667、797人·年。从表1可以看出, 宁夏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人员投入中, 不论是人员数量还是实际工作量, 都逐年增加, 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从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或素质看, 2006—2008年,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在33.2%~37.2%, 平均为35.0%;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在34.9%~37.9%, 平均为36.1%;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重从5.4%增加到6.8%, 硕士学位人员比重由13.2%增加到16.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超过70%, 博士、硕士人员比重超过20%, 表明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高。

2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结构分析

2.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R&D与非R&D活动人员投入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R&D活动人力投入由2006年的453人增加到2008年的1 213人, 2年内增加了1.7倍, 增加幅度很大, R&D活动科技人员投入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的比重由28.9%增加到45.1%, 比重大幅增加;非R&D活动人员投入由2006年的111人增加到2008年的1 477人, 增加幅度也较大, 非R&D活动科技人员投入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的比重由71.1%减少到54.9%, 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数据表明, R&D活动和非R&D活动科技人员投入的规模在逐年增加, R&D活动投入占全部科技活动投入的比重有所增加, 这意味着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水平不断提升。

从人员构成看,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R&D活动人员中,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340人增加到2008年的862人, 增加1.5倍, 占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74.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183人增加到2008年的492人, 增加1.7倍, 占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36.1%;非R&D活动人员中,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799人增加到2008年的969人, 增加21.3%, 占非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68.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1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6人, 增加24.8%, 占非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12.5%。由此可见, R&D活动人员中高中级技术职称、博硕人员的增幅及比重都明显高于非R&D活动。

2.2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部门分布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活动按第一承担单位可分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4个执行部门。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参加人员数量看, 近3年来, 各部门投入的科技人员资源量都逐年增加, 2006—2008年累计投入科技人员数量最多的是科研院所, 共投入2 016人, 占全部人员的31.6%;其次为事业及其他单位, 共投入1 996人, 占全部人员的31.3%;第三为企业, 共投入1 224人, 占全部人员的19.2%;投入最少的是大学, 共投入1 145人, 占全部人员的17.9% (图1) 。

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看, 大学投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中,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69.2%,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52.8%;科研院所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74.9%,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25%;企业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60.9%,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7.8%;事业及其他单位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70.9%,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7.3%。上述数据说明, 大学和科研院所投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比企业和事业及其他单位的高。

2.3 各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

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与设施农业、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中药材、苹果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差别很大。除农业产业公共领域外, 13个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瓜菜与设施农业 (19.0%) 、枸杞产业 (10.4%) 、优质粮食产业 (9.6%) 、中药材产业 (9.5%) 、清真牛羊肉产业 (8.2%) 、马铃薯产业 (7.8%) 、葡萄产业 (5.6%) 、牧草产业 (4.7%) 、奶产业 (3.0%) 、红枣产业 (2.3%) 、淡水鱼产业及制种产业和苹果产业 (3.1%) 。各产业科技人力投入具体情况如图2。

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看, 特色优势产业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比重为70.6%, 博硕学位人员的平均比重为21.2%。瓜菜与设施农业和优质粮食产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略低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中药材产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接近。清真牛羊肉产业、葡萄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奶产业和红枣产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专业素质明显高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平均水平。枸杞产业科技人员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比重为58.0%, 明显低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 但博硕学位人员的平均比重为23.5%, 明显高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马铃薯产业科技人员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比重为73.0%, 明显高于特色优势产业总体水平, 但博硕学位人员的平均比重为8.0%, 明显低于特色优势产业总体水平。

3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存在的问题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水平和专业素质都较高, 但也有差异, 投入科技活动人员较多的瓜菜与设施农业、优质粮食产业、马铃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专业水平或素质低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平均水平, 而投入科技活动人员较少的葡萄产业、牧草产业、奶产业和红枣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专业水平或素质高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平均水平。近3年来, 淡水鱼、制种和苹果产业的科技人员投入规模都很小, 甚至个别年度没有投入, 投入明显不足。

4 建议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的因素。针对部分产业科技人员投入严重不足, 建议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育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是加快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要支持以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为核心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2,3];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作用;重视瓜菜和设施农业、枸杞、马铃薯等产业领域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4];对牧草、红枣、渔业等产业领域要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 通过重大项目和有潜力的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鸿飞.改善农业技术队伍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关于建立县级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议[J].浙江现代农业, 2001 (1) :21-22, 24.

[2]陈伟民, 汤红东, 陈金凤, 等.我国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6) :287-288.

[3]李春宏.关于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97-98.

以科技为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8

关键词:科技,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作用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把农产品生产、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 来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科技进步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农业产业化必须走科技进步之路

1.1 农业产业化需要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管理

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首先要进行科学规划,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 深入研究分析市场需求, 确定当地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产业;其次要坚持效益第一原则, 逐一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 进行成本核算, 测算其投入产出比,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策;第三要在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必须抛弃小农经济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改变农业项目家庭式管理的传统, 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树立现代企业形象。

1.2 农业产业化需要综合配套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一头连接市场, 一头连接农村的千家万户, 其技术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常规性技术, 也有高新技术;既有自然科学技术, 也有社会科学技术。即:“硬技术”与“软技术”。农业产业化的外部主要是通过技术市场中介或者通过合作研究开发, 聘请技术专家咨询服务等方式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技推广机构引进新技术、新成果。

1.3 农业产业化需要高科技、高素质的农民

农业产业化是以科技为先导的, 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要求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 实现质量、结构升级。具体做到:一是加速更新品种, 改善品质, 强化农牧业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工作, 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 淘汰不适销路的低质品种,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 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操作;二是加强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贮藏, 使产品增值;三是龙头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促进产品结构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四是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提高产品合格率;五是积极推行品牌、名牌战略。所有这些都是向农民提出了更高的科技文化知识的要求。

2 农业科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科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体现在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

选择农业主导产业的主要原则是资源优势原则, 它要求选择发展的产业应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资源优势。但当产业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 这种自然优势就会逐渐减少, 甚至消失。继续保持产业规模唯一的出路就是应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工程技术开发、保护这些资源, 再造资源优势。生物技术可使原有的农业资源, 如果木、蔬菜、花卉、林木、中草药材、食用菌等形成新的资源优势, 形成新的产业。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进步, 使大量被人民轻视、抛弃或未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形成新的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产业。

2.2 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中

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正确把握市场动态, 没有经济理论和信息技术作支撑, 就不能为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3 体现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的工程技术中

没有先进的生产、加工、储运等工程技术, 就不能给优势资源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工程技术的提高和改善, 使原来手工作坊和加工工艺大大改善, 使原来分散作业的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使原来无附加值的产品大大增加其附加值, 从而形成新的产业。

3 农业产业化能够加速农业的技术进步

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的规模小, 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差, 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农业生产的科技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农业的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其基础特征之一就是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产业化既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更好地推进科技兴农,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和先进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农民科技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利益机制吸聚千家万户的农民加入产业链, 农民在一体化经营中增加了收入, 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积极性, 就可以促使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另外, 因各种生产要素重组, 农民的生产、劳动空间发生了变化, 农民面临再次社会分工, 要求农民既要熟悉种植业、养殖业, 又要学习加工技术, 懂得经营管理, 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促使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和技术, 学习经营管理等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农业产业将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起来, 与市场连接起来, 提高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规范化技术, 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组织实施。因此,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大大增加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又将通过对新品种、农药、化肥等技术应用进行统一技术指导, 大大提高科技的普及率,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 加速农业的技术进步。

4 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在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进程中, 紧密联系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 从农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环节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1 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先进实用科技成果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科研以产中为主, 不适应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二是传统科技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 不适应提高质量和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三是传统农业科研以常规技术为主, 不适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因此, 必须加快调整科研的方向和任务, 在大力加强产前、产后技术、农产品品质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 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 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市场, 开发先进适应技术,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4.2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并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 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有效的方式。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一般有2种途径:一种是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依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建科技型企业;另一种是农业企业通过与科研教学单位的联合, 引进新技术或开发新技术, 进行商业化生产和经营。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 实现其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应该将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纳入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 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导和扶持。

4.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推广先进技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骨干力量,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形势下, 要进一步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大大拓宽, 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广泛, 这就必须加强农技人员素质培训, 加强知识更新步伐, 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真正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农技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意识, 想农民所想, 急农民所急, 帮农民所需, 爱岗敬业, 深入农业一线, 搞好农技推广服务。

4.4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9

会上,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畜牧部分) 在川岗位专家和四川创新团队13位岗位科学家及13位综合实验站站长分别就国家现代生猪、禽、兔、牛、兔、蜂、牧草等产业体系建设2010年度工作做专题汇报, 并就“十二五”加强畜牧科技支撑推进四川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献言建策, 省局各业务处室、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也分别就“十一五”畜牧科技工作及“十二五”推动现代畜牧科技工作的设想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认为, 四川畜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省畜牧食品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 加强了同参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省草科院的岗位专家和综合实验站站长的联系, 强化了行政管理与科研开发的结合, 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科研开发与生产技术需求相结合, 提高了畜牧兽医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贡献率, 推动了四川畜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希望省财政厅、省畜牧食品局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为四川畜牧行业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好的工作和交流平台, 实现成果互通, 资源共享, 有力推动四川畜牧科技再上新台阶, 促进四川现代畜牧业发展。

兰明建副局长在总结中指出, 2010年, 13位岗位专家和13个综合实验站按照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总体规划的要求, 紧密结合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际, 在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前瞻性研究、应急性工作等多个层面开展研发与示范,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要认识到, 我省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矛盾交织, 主要面临四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动物疫病风险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是畜产品安全责任更加艰巨, 三是生态和环境问题更加紧迫, 四是市场风险瞬息万变。“十二五”期间, 畜牧科技工作一定要注重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等“三个面向”。要充分把握我省现代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体, 以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 把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作为着力点, 把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10

我国是农业大国, 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农业作为人类进行生产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产业, 对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我国的工业特别落后, 因此我国的发展模式是重工业、轻农业, 使得今天我们的农业与其他的行业相比, 还相对比较脆弱。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快, 我国各省市房地产开发也越来越快, 导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稳定我国的社会秩序, 政府每年都会花巨额的资金来支持各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的开展, 而且政府每年审批的农业产业科技产业项目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 认真做好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方面的研究, 旨在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科技项目成果的研发、提高我国农业产业方面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意见。

二、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核算人员思想存在误差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科技项目审批的数量越来越多, 在财务核算上面, 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财务核算人员在财务核算工作方面, 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份工作的责任及意义。由于这些人员年龄大小不一、自身知识结构有较大的差别、政治身份及价值取向不同,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的过程中, 部分人员的思想可能会出现误区, 为了自身的利益, 其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 造成项目财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例如, 有些财务核算人员在对项目进行财务核算时, 对熟人的项目往往很随意, 导致了资金的浪费。

(二) 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 在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制度方面, 我国并没有出台非常规范化的统一的核算制度。当前, 我国在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上面, 很多项目核算的制度只有大的框架, 在这些大的框架下面, 并没有进行完善与细化。这样一来, 就可能导致某些单位的财务核算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 比较随意。另一方面, 在岗位设置方面, 有些单位在项目财务核算这一岗位上存在兼容岗及岗位责任不明确的现象。

(三) 财务核算人员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国每年审批的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非常多, 现如今, 很多农业产业单位都可以申请到农业产业科技项目, 因此, 在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人员方面, 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不能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样会打击一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缺少一种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人员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所以, 应该通过科学的评价, 对员工做到奖罚分明。

(四) 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省市数量较多,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扶持力度的增大, 很多单位都可以申请到农业产业科技项目, 因此, 国家科技部、稽查部、财政部及其他的监督机构很难实现对所有地区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即使是在各省市, 也很难做到对本地区的各个项目申请单位财务核算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其充分认识并且自觉承担他们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为了使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人员自觉履行其在项目核算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国各地区政府、项目验收部门、项目审批部门、科技部及相关的单位要联合建立相关的宣传部门, 通过对其所在地区各个相关单位的项目审核人员进行积极的宣传、全方位的教育即深层次的培训等渠道, 使这部分人员慢慢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其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其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 完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方面的制度

制度是基础, 是保障, 良好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运行的环境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障。因此, 我国在农业产业科技项目上应该建立一套适合项目自身特点及需求的项目财务核算的制度体系, 以保障可以对各类项目做到科学合理的核算。在具体的财务核算岗位的设置上, 要做到科学与合理, 岗位在设置的时候, 要以是否够用为原则。在财务核算岗位数量上面, 既不能设置过多, 也不能设置太少, 过多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太少则不利于核算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的财务核算过程中, 要杜绝兼岗兼职现象的发生。农业产业项目管理部门及科技部要不断加强对现行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制度的调查、调整及完善, 对其是否可以满足实际的核算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及时发现目前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制度上存在的优缺点, 针对不足的地方, 积极地进行讨论, 找出解决这一不足的方法, 从而真正做到完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制度。例如, 通过项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项目财务核算制度进行实际的调研考察, 对于一些不利于财务核算工作的财务核算制度要进行废除及调整, 从而保证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制度的科学性、实际可操作性, 最终充分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三) 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 科技部要督促各单位加强对已申请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的财务核算进行监督。首先, 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科技部要与各个大型的农业产业申报的单位代表及相关的社会代表一起制定一套适合各申报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同时在制定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这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 从而可以对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及科学的评价。在具体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 从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指标, 例如, 思想政治表现方面、核算能力方面的表现、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核算及核算准确性方面的表现等, 只有健全评价的指标, 才能更好地对这一部分人员进行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

(四) 加强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监督

科技部要加强督促各个项目申请单位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监督, 定期对单位的项目财务审核工作进行抽查与实地考察, 同时要对这些单位的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好坏进行评价, 对于评价较差的单位, 在2016年乃至今后的审核工作中, 要坚决对这部分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核。另外, 我们应该效仿美国, 建立一种适合提高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网上监督机制。通过比较发达的互联网平台, 督促项目申请单位建设一个关于具体的项目资金使用及核算的各种记录的网页。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得我国的科技部、财政部、全体社会成员及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随时浏览到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的具体细节, 并根据这些来详细评定其项目财务核算的具体情况及财务核算的好坏, 从而方便社会及相应的监督部门了解我国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资金真实的使用情况。例如在美国, 美国的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财务核算的具体细节情况, 居民可以根据查询到的数据, 看看这些单位到底有没有对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进行具体的落实, 从而达到一种全民监督的效果。

四、结论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 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在转变升级当中, 一方面我国的人均消费额在不断的增加, 人民日常消费的食品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变动, 而消费结构的变动也在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着一定的变动;另一方面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小, 而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 并且其所占的份额超过了种植业所占的份额, 以下本文列出我国2000年以来, 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农业总产值份额的变化情况。

注:表中的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 种植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55.7%下降到2011年的51.6%;畜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29.7%上升到2011年的31.7%, 但其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 导致其畜牧业所占的份额并不是逐年增加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着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在不断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升级。

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都在快速推进当中, 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不断的减少, 并逐渐的向第二、三产业中集聚, 这种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劳动人员的工资性收入, 另一方面将工业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农业当中, 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升级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支持, 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这就需要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 只有解决了资金的问题, 农业产业中的机械设备才能得到更新换代进而引发农业的快速增长, 但是从过去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征来看, 我国的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而不是人的城镇化, 大量的农用耕地被占用, 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恶化, 进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 以上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升级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因此, 根据以上简要的分析来看, 从科技、金融、城镇化、工业化多角度出发, 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将显得很有意义。

2 文献综述

理论界对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因素和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之间关系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第一, 从消费的角度论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的必要性。熊德平 (2002) 认为, 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就是保持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相适应的的过程。李兴稼 (2004) 认为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动因之一。第二, 从金融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来分析论证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李炳坤 (2000) 认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 这其中包含多种因素在发挥作用, 而金融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吴成颂 (2009) 首先通过已有的事实发现金融方面的支持一直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薄弱环节, 之后从信贷、融资渠道以及保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革和调整金融环节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必要性。李泳 (2006)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出发论证了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张效辉 (2010) 认为引进外商投资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之一, 并且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第三, 从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研究其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宋文献 (2000) 从现有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的矛盾出发, 论述了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战略价值意义。阳立高等 (2009) 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研究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又实证分析了三者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陈志峰等 (2012) 采用函数模型和立方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结构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提出了加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然而上述研究却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往往只是从经济中具体的某一方面出发研究其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很少从多个因素出发来研究论证;二是定性研究的比较多, 深入定量研究的比较少;三是对农业产业结构指标的构建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其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来研究论证科技、金融、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金融、城镇化等因素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升级的作用。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 我们选取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值作为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量, 记为Y;选取M2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变量, 记为Fin;选取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作为代表城镇化的变量, 记为Tow;代表工业化方面的指标很多, 本文选取的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与GDP之间的比值, 记为Ind;代表科技方面的指标我们选取的是劳均农机与设备数, 记为Tec。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金融年鉴, 取样时间段为1978-2011年, 所用到的软件为EVIEWS7.2。为了反映消除物价后畜牧业与农业真实的比值情况, 我们首先对相关的价格指数作了一定的技术处理, 将农业和畜牧业价格指数 (上年=100) , 转换为以1978=100的价格指数, 进而我们将现价种植业总产值与现价畜牧业总产值分别转化为不变价的种植业总产值和不变价的畜牧业总产值。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避免数据的过度波动, 我们将涉及的变量都做了对数化处理。

3.2 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是时序数据, 在对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分析前, 应对模型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中的检验。

注: (C, T, K) 中C代表截距项, T代表趋势项, N代表无趋势项或无截距项, K代表滞后阶数;*代表变量是在1%水平下通过了单位根检验, **代表变量是在5%水平下通过了单位根检验, ***代表变量是在10%水平下通过了单位根检验。

由表2的结果可知, {Yt}、{Fint}、{Indt}、{Towt}、{Tect}都是平稳序列。

3.3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经过的相关检验发现, 所有变量的单位根都小于1, 即都在单位圆内, 所以模型是平稳的, 可以进行相关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

3.4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取

本文选取VAR模型滞后期所用方法是AIC和SC最小化准则, 如表3所示, AIC所确定的VAR模型最小滞后期为3, 而SC准则确认的最小滞后阶数为1, 两者的结果并不一致, 因此, 根据确认滞后期阶数的一贯原则, 本文选择LR方法来确认此VAR模型的滞后阶数, 由表中结果可知, 此模型所选择的的滞后期阶数为2。

3.5 脉冲响应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 VAR模型是一种非理性模型, 所以, 在VAR模型分析中, 当一个误差变化或者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我们称这种分析法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脉冲响应函数衡量来自随机干扰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图1、图2、图3、图4分别是变量、、、指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

首先我们观测的是农业产业结构对金融发展变化的响应情况及其响应路径, 如图1所示, 受到金融发展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后, 农业产业结构首先产生了正效应, 并且这种正效应的刺激作用极大, 在图1的具体表现时期是在13期内, 曲线呈现出一种陡直向上的趋势, 在第3期出现了一个“拐点”, 但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变现出正效应, 之后随着时期的发展, 这种正效应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说明金融的发展会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带来正向的拉动作用。

其次, 研究农业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如图2所示, 农业产业结构受到工业化发展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后, 在1-3期表现为正效应, 并且在第3期作用达到最大化;之后在3-5期内, 正效应的作用强度逐渐减弱, 并在第5期达到最小化;在第5期之后, 正效应的作用强度保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中, 从整体的情况来看,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向前推进, 也带动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第三, 研究农业产业结构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如图3所示, 在受到城镇化发展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后, 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表现出正效应, 并且这种正效应在第2期达到最大化, 之后随着时期的延伸, 农业产业结构出现负效应, 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短期内对农业产业结构产生了正向的刺激作用, 但在长期来看, 反而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迟滞作用。

最后, 研究农业产业结构随着科技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如图4所示, 金融发展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 尽管没有引起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但却表现出缓慢增强、具有明显持续的正向刺激效应, 并且从第4期开始出现了持续稳定的正向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说明科技的发展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但这种带动的强度需要先期不断的积累才能得以实现。

3.6 方差分解

与脉冲响应函数相比, 方差分解提供了另外一种描述系统动态的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系统中一个内生变量对其他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 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进一步分析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 本文根据方差分解技术描述了各个变量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 具体如表4所示。

表4中可以看出, 农业产业结构在第1期只受自身结构变动的影响, 其他变量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要到第2期才能得以显现, 而且在第2期冲击的影响十分微弱, 金融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科技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此时分别为2.775126%、0.647601%、3.239224%、0.317731%;之后, 金融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科技对农业产业结构冲击影响的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 金融发展增加幅度最大, 从第2期的2.775126%到第10期的50.62855%, 科技从第2期的0.317731%到第10期的2.626971%, 值得注意的是, 从第2期到第10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冲击成分并不是一直都在增加, 其中, 工业化方面在第3期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贡献率达到最大, 为4.922686%;城镇化虽然在第10期的贡献率达到最大, 但是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 第3期与第2期相比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冲击影响成分却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而这也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 利用模型中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方法, 研究了我国1978-2011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科技之间的交互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通过相关的实证分析, 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 金融发展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是其转变升级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资金, 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2) 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 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劳动人员的工资性收入, 进而人们在食品方面的消费结构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从原来单一的植物性食物向肉食类食物消费不断增加的方向转变发展。

(3) 从短期来看,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刺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但是从长期来看, 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一方面大量的农村耕地被不合理的使用、占用, 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其他的一些阻碍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 这就导致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受到的损失会更大。

(4) 科技的发展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转变, 但是科技的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 在一段时间内来看, 科技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是缓慢的、稳定的。

结合以上几点结论, 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这也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应该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相关的金融机构对种植业产业化、畜牧业产业化进行信贷扶持;另一方面, 应找准农业、畜牧业和金融的结合点, 金融部门在此应该善于发现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变化特征, 并且结合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 利用金融的集聚效应和善于催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集中力度在农业和畜牧业中的相关产业进行投资,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

(2)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快速推进, 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的增长, 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当中, 如果采取的仅仅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依靠大量的农业耕地面积兼并, 忽略了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则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反而会使其出现停滞。事实上, 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能够增加我国劳动人员的收入, 改善生活状况, 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工业化的相关技术对农业中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机械化,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向前发展。

上一篇:开放业务平台下一篇:汽车工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