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业务平台

2024-10-10

开放业务平台(共7篇)

开放业务平台 篇1

0引言

作为广播电台网络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文稿系统已在很多电台中得到广泛运用, 成为广播新闻节目制播必不可少的应用系统。广播新闻文稿系统从最早的简单稿件浏览器到满足单一采编部门使用的具有写稿、发稿、审稿、新闻排序功能的文稿采编系统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

随着新闻业务的发展, 节目制作特点和使用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1.节目对新闻稿源的需求大量增加;

2.不同媒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提高, 要求互相为对方提供可以使用的稿源;

3.手机、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表现方式不断涌现, 新闻资源信息不仅仅停留在播出环节, 在播出后还可以在其他媒体进行及时发布;

4.声音、视频、照片等多媒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并在业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单一的、封闭式的广播新闻文稿系统已经跟不上当前新闻业务形式的发展, 因此设计一个以新闻文稿为主线, 具有自助、开放和多源特点的广播新闻业务平台, 可以更好的适应广播新闻类节目制作和播出业务发展的需要。

本文结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实践应用, 对广播新闻业务平台的自助、开放、多源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1自助

广播媒体在不断地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不同时期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上海为例, 广播新闻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 从解放初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到之后的1992年、2002年、2005年、2010年, 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 每次变化都使新闻节目业务流程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和不同时期对新闻宣传的要求, 各类节目需要进行定期地调整、改版, 周期越来越短, 不同节目对系统的需求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系统能进行相应的快速调整。

根据上述情况, 要求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业务平台能快速地调整, 以适应并跟上这些变化, 从而保证新闻节目的正常播出;

2.新闻业务平台的这些调整, 也能让不同岗位的人员如记者、节目编辑、节目审核领导快速适应和接受, 以减少对节目制播的影响。

自助性要使系统管理员有足够的系统操作权限, 以响应随时需要的各类调整, 而不必每次重新修改应用程序。这样不仅能快速调整软件功能满足节目制播流程的需要, 同时使用户界面和操作习惯几乎不发生变化, 能够让使用的记者、编辑、节目审核人员很快地适应并掌握。

为满足以上要求, 业务平台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分析, 如灵活的工作流配置、权限的控制等自助性功能的设计。

系统管理员自助性的操作在设计时考虑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稿件流程由系统管理员定义。每篇稿件从写稿、发稿、审稿、编辑取稿、编排入节目、节目审核等的流程,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节目、不同部门的需要任意调整或增减;

2.稿件流程中途径的部门、稿库等节点, 由系统管理员定义。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 部门可以下设多子部门, 稿库下可以设置多子稿库;

3.各部门、各稿库的权限, 由系统管理员定义。由于存在多部门使用, 必然有稿件共享、独享等权限上的分配需求, 这个操作必须交给系统管理员, 以便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4.由于是多部门、多节目, 对稿件相关信息 (即稿签) 的要求不同, 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能根据各部门、各节目的要求定义数据库的字段;

5.不同部门、不同节目的稿件相关信息 (即稿签) 不同, 相应稿件在输入时的显示格式和打印出来的格式也不相同, 系统管理员需要根据具体部门、节目来定义不同的输入模板和打印模板;

6.用户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定义。

2开放

如引言所讲, 新闻业务平台不仅要具备采编功能, 同时还要实现和其他媒体平台的共享、交互以及向手机、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这就要求系统平台设计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减少二次开发成本和周期。系统平台具有开放性, 首先要做到模块化设计和标准接口设计, 各模块间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 这样就能让新闻业务平台可灵活的和其他系统进行对接, 实现数据方便地进出。

由于新闻节目制作时要用到大量的外部信息如新华社稿件等, 而且外部信息会不断的增加, 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可按照常用的新闻稿件来源进行标准接口设计, 这样就可以灵活地增加外部稿件进入系统内部, 对进入的稿件, 可以根据分类定义几种格式标准, 例如:新华社稿件、各类报纸电子版、电视新闻稿件、其他兄弟电台的稿件等。通过各自的入库分稿接口进入新闻业务平台。

系统输出或者说提供给其他系统、兄弟电台交流共享用的稿件, 同样也可以定义一种或几种标准, 程序设计时预留标准接口, 然后输出到指定的地方, 并开放相应的权限。

新闻稿件能加载附件, 也是开放性的另一个特点。传统的稿件只有文字, 现在电脑硬件有了很大发展, 在普通电脑上进行音频编辑、图片编辑等已很容易实现, 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自己把“录音报道”等制作成音频文件, 发稿时在稿件中加载相关的音频、图片等多媒体附件, 跟随文字稿一同传递, 在审稿、编辑选用稿件、系统输出稿件时附件一直跟随文字稿一起移动。

3多源

稿件的多源包括两部分, 一是尽可能收集多种类的外部稿源, 为节目编辑提供尽可能多的节目素材;二是尽可能拓宽内部记者发稿的渠道, 使记者随时能通过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把稿件发回。

1.外部稿源的多种类

广播用得最多最基本的稿件是新华社稿件, 常用的新华社稿件分类为:综合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英文稿等几大类。随着对新闻节目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滚动新闻开播后, 对新闻稿件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了, 以上海广播的滚动新闻为例, 每20分钟一档滚动新闻, 一天大约有40档新闻, 仅靠基本的新华社稿和本台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 很难满足节目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积极扩大稿件种类和来源, 这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方便的通道, 尽可能多的让各类稿源能顺利、方便地自动进入系统供编辑使用。

以上海为例, 目前广播新闻业务平台中除了新华社稿、本台记者稿外, 还引入了部分其他城市的报纸电子版、上海的电视新闻稿、电视财经节目稿等。报纸电子版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四川等地的日报、晨报、晚报十余种。电视新闻稿包括上海电视的二十档新闻节目的文字稿。

有了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 如果再有其他种类的稿件, 如兄弟电台、其他媒体的交流稿件都可方便的引入系统。这些稿件引入新闻业务平台中后, 对新闻编辑来说操作、选用非常方便;对新闻节目来说, 不仅丰富了稿源, 更丰富了各档新闻的版面内容。

2.记者发稿的多渠道

记者除了传统常规的必须在台里登录新闻业务平台提交稿件外, 利用当前技术手段, 充分发挥个人最熟悉的手边各种通讯方式、通讯工具的作用, 还要能提供给他们多渠道多终端的报稿方式, 使得记者、编辑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信息的发送, 提高他们工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1) 短信发稿

随着手机等移动通讯的发展, 手机成了随身必备之物, 平时外出笔记本电脑不一定带, 但手机一定是随身带的, “短信发稿”是一种比较快捷方便的发稿方式。记者遇到突发事件, 可以用手机短信方式发送到指定手机号码, 通过短信猫接收, 并由短信接口分稿进入新闻业务平台。

“短信发稿”有字数限制的问题, 如果是超长短信, 会被短信系统自动分割, 查看稍有不便。经过研究测试, 大多数类型的手机发超长短信, 接收系统能做到自动合并, 其余少量不能合并的短信可以适当控制稿件的长度, 或者先用短信发回“快讯”, 详细情况稍后再报道。

2) 网站发稿

随着互联网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已非常普及, 通过“网站发稿”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并且不受篇幅限制。记者在外需要发稿又没有带笔记本电脑, 这种情况下, 找一家网吧, 或者找一个能上网的电脑, 进入指定的网址, 把稿件提交到网站, 然后由网站稿件接口自动定时地分稿进入新闻业务平台。

作为“网站发稿”的主体的网站服务器, 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 如:发稿人的身份验证、发到网站上的稿件的安全、以及发稿人登录帐号的信息安全问题等。

3) wap发稿

手机wap上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使用, 采用手机wap方式发稿, 综合了手机的使用方便、网站发稿不受篇幅限制的优点, 也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发稿方式。“wap发稿”与“网站发稿”只是发稿途径有所不同, 网站后台以及自动分稿进入新闻业务平台部分, 可以与网站公用。

4结束语

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已经使用两年了, 目前供广播新闻中心下属上广编播部、东广编播部、滚动新闻部等三个编辑部、采访部、专题节目, 第一财经广播的所有节目, 如新闻、专题、证券节目以及浦江之声节目使用。已播新闻节目的稿件自动输出, 供给台内其他媒体和网站使用。新闻业务平台的以上特点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开放业务平台 篇2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在体制、技术等多方面都存在变革的需求。只有“开放”才能促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这里的开放包括政策的开放、心理的开放、系统和技术的开放等方面。政策的开放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能制定出符合三网融合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 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心理的开放需要三网融合参与各方能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三网融合面临的新事物和新情况, 要打破原先的思维禁锢;系统和技术的开放主要是打破现存的技术封闭导致产业链不繁荣的局面。系统和技术的开放是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是直接推动三网融合试点的原动力。IPTV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等视频业务是三网融合的一项核心业务, 本文将以这些视频应用为例, 探讨在三网融合下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1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分析

1.1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架构

在目前的技术体系下, 一个典型的视频业务平台主要的组成部分见图1。

内容头端系统:主要是实现视音频点播和直播内容的制作, 以及将视频内容转码成CDN (内容分发网络) 系统和终端系统能使用的格式。同时通过与业务管理平台间的内容接口, 将视音频内容相关信息发布至业务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将用于在整个视频业务平台内对内容的管理以及用户侧的呈现。

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是视频业务系统的管理核心。主要负责内容管理、业务管理、产品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鉴权、终端管理、统计分析、日志管理等。该系统与内容头端系统、CDN系统和终端系统间有接口。该系统还具备提供与其他第三方增值业务系统间的接口, 通过该接口可以使视频业务平台具备一定的业务扩展性。

CDN系统:是视音频内容存储分发的系统, 是整个视频业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一般采用多级架构组成, 系统中有一个中心节点, 一个中心节点可下挂多个区域中心节点, 一个区域中心节点又可以下挂多个边缘节点。通过一定的分发算法, CDN系统可将热门的视音频内容尽可能分发至靠近用户侧的边缘节点。

网络承载系统:该系统负责视频业务平台各系统间、CDN系统各节点间的互联。网络承载系统可以依托运营商现有网络构建, 也可以采用专网方式构建。但不管以哪种方式构建, 其核心要求就是保障视音频内容在整个平台内的安全、可靠, 保质的传输。

终端系统:由各种用户端设备组成, 可以是计算机、手机、机顶盒加电视机或其他的终端 (如i Pad等) 。各种用户终端通过网络接入视频业务平台, 在经过业务管理系统鉴权认证后使用平台提供的各项业务。

1.2 现有视频业务平台的分析

目前的视频业务平台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头端系统输出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是与CDN系统和终端系统相绑定的, 即CDN系统中流媒体服务器所能识别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以及终端系统所能解码的格式决定了内容头端系统的输出格式;二是终端系统是与CDN系统绑定的, 终端系统的解码方式是由CDN系统中流媒体服务器的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决定的。

这些特点就导致如果平台是为某一特定编码格式和封装协议的流媒体服务而设计的, 那么从端到端整个平台就相对封闭了, 很难实现完全开放式的适配。我们以IPTV业务平台中的CDN系统为例进行分析会发现, 该系统是内容分发、流媒体服务器和EPG (电子节目指南) 服务器相结合的一个系统。所以, 确切地讲, 这样一个CDN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系统, 而是一个集内容分发与服务为一体的内容分发服务系统, 所以一些厂家也称之为VDN (视频内容分发网络) 以区别传统的通用CDN。经过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架构的形成, 主要是现有CDN系统的设计构架决定的。

这样的一个封闭平台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采用了谁家的CDN系统也就决定了你可以选择的内容头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终端系统范围。虽然不一定是由一个厂家提供, 但是其他系统的提供厂家必须要遵照CDN系统厂家的相关技术规范。

虽然电信运营商、国家相关标准化组织都在组织制定整个平台的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使这样一个平台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 但由于无法构建一个统一CDN的标准, 使整个视频平台并未实现完全开放, 融合视频业务平台还只是停留于展望阶段, 这极大限制了产业链的繁荣。

2 开放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2.1 基于开放CDN融合视频业务平台架构

通过上述分析, 构建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CDN系统。如何构建支持融合视频业务的开放的CDN系统, 目前各技术厂家和电信运营商都倾向于基于统一CDN构建融合视频平台的方案。这些方案都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编码格式、统一的封装协议来整合现网的视频业务网络, 建设一个全程全网的具备提供基础视讯业务能力的业务网络, 并基于该业务网络能统一开展IPTV、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视频增值业务。

综合起来, 这些方案都具备以下特点:

1) 寻求一种统一的视频媒体格式, 将各种纷繁的头端编码格式统一成单一格式, 简化整个系统架构在媒体格式识别上的复杂度。

2) 将现有各视频分发系统进行能力集的重新封装, 能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最大限度将现有各视频分发系统间的差异封装在能力集内, 简化因为进行统一业务管理带来的开发复杂度。

3) 基于这两点之后, 建立统一的CDN业务管理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数据模型, 支持对用户及其业务的统一认证和管理, 支持对用户消费行为的统一统计和管理, 支持对视音频等内容的统一接入和管理, 支持对多视频业务的统一承载和分发, 支持多种终端的统一接入和管理。

4) 寻求一个统一的信令, 使各系统间的交互能统一。目前业界倾向于采用SIP (会话启动协议) 。

5) 寻求一个动态适配机制, 能对面向各种用户终端提供相适配业务呈现。

这是一个完美的开放式融合视频平台解决方案, 但是从实际看, 暂时无法有商用系统能做到上述5条标准。虽然一些厂家的系统已经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但是其实现起来太复杂。而且由于涉及到的技术和产业面很广, 在无法形成产业标准的时候, 很难奢求技术厂家能加快这一技术进程。

是否有其他技术方式能构建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CDN是一个经过策略性部署的整体系统, 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网络请求的重定向和内容管理等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IP网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 将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 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 解决IP网络拥塞状况, 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从技术上全面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用户访问内容时响应速度慢的根本原因。

CDN原本是只是将用户所需内容缓存到靠近用户侧的节点上, 由于现实中CDN是为某一特定类型的视频业务服务, 厂家为了使CDN能更好地为这一业务服务, 对CDN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和改造, 这些改造包括信令、业务流程、分发与服务相结合等多个方面。正是这样的优化给CDN系统贴上了不同业务, 甚至是不同技术厂家的标签, 导致了现在CDN系统的封闭。

所以从某一角度讲, 构建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还有一个技术路径就是还CDN系统的本来面目, 构建一个开放的CDN系统, 让其只作内容的存储和分发, 而不用管上面分发的是什么格式的内容。服务交由最终的服务节点来完成。将呈现和服务从原有视频业务平台中的CDN系统中剥离出来, 形成呈现和服务系统。开放的融合视频平台中CDN系统只负责将不同格式的内容分发到靠近用户的边缘节点, 并通过呈现和服务系统上不同的业务服务器向不同的终端用户提供所适配的业务服务。

基于这样一个开放的CDN系统构建的开放的融合视讯平台架构见图2。

2.2 开放CDN的融合视频业务平台的优化

传统封闭的CDN一个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某一类服务做了针对性的优化。基于这样一个开放的CDN系统构件的融合视频平台, 如果想要在即保持开放性, 又要获得与传统封闭视频平台一样的分发和服务效能, 就需要对上述平台进行优化。优化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如何提高分发效率, 另一方面是如何提升服务效能。

目前CDN的分发技术主要是由CDN管理平台中集中的调度算法服务器来进行内容分发策略、内容老化策略、服务重定向策略的调度和控制,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发效率。而P2P (点对点) 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原有服务器/客户端这样的模式, 主要是借助客户端间的对等交互来减少对服务器端的依赖, 从而加快文件传输效率。所以将P2P技术引入到CDN节点间的调度, 可以加快节点间内容和服务的调度效能。但是在如何与P2P技术结合上, 存在多种方案。我们根据在CDN实际建设和运营中取得的相关数据, 提出了引入“云化”理念的一种CDN优化架构。我们将传统核心节点、区域中心和边缘节点三级架构规划为核心CDN云和边缘CDN云两级云化的架构, 具体架构见图3。

CDN核心云由核心节点和区域中心节点组成, CDN边缘云由同一区域内的边缘节点组成。一个CDN核心云可以下挂多个CDN边缘云。云内各节点间的调度采用P2P技术, 以加快内容和服务在节点的调度和重定向效能。云间调度由CDN核心管理平台来完成, 由于通过云化将三级调度CDN架构简化为两级调度, 所以提升了调度效能。CDN边缘云中各节点服务器组成服务器集群, 集群间服务能力和存储空间动态共享。这种动态共享机制保证了CDN系统内全部的热门内容甚至是全部的内容分散在边缘云中的各服务器。从而保证了边缘云所服务区域的用户在不用调度出本区域边缘云就可获得及时的服务响应。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引入P2P技术和云计的开放式CDN架构, 提升了CDN的分发能力和服务效能。

同时由于服务器刀片化进程的加速, 使得服务器和存储能够以板卡的形式与传统网络设备相结合, 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业务服务交换的新型设备。这样可以减少服务器的投入成本。由于和传统网络设备相结合, 也使得服务器间数据交换效能提升。并且也易于将流媒体服务器下沉至靠近用户端的网络设备上。目前这样的新型设备已经出现, 但是预计完全商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能在CDN边缘云与业务服务交换机间做好呈现和服务适配, 使用户的服务请求能根据用户终端的属性将所请求的内容以与用户终端适配的格式和页面呈现方式及时下发给用户, 我们在CDN边缘云中设立CDN边缘集群控制器进行集中计算、控制和调度, 来优化CDN系统与呈现服务系统间的交互。

总体来说, 这样的优化架构通过云化将传统CDN架构分化成简单的两极架构, 简化了云间调度的复杂性。通过引入P2P算法, 简化了云间各节点间的调度效能。通过边缘云的集群化共享, 在提高服务效能的同时, 还可节约CDN存储的投资成本。通过引入业务服务交换机, 节约了流媒体服务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也便于服务器向用户侧下沉。通过在边缘云中引入独立的集群控制器, 实现云化的CDN与业务服务交换机间快速调度, 保障了开放式CDN和特定内容服务器间的服务对应关系。通过这些优化措施, 最终保证了系统既兼顾开放性又保障了内容分发、服务效能。

3 结束语

开放业务平台 篇3

吴基传:后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改变服务模式和平台

中国电子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基传。首次面向业界提出信息行业将进入后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在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架构、以及合作模式, 使其更加集中化、智能化、服务化并以无线接入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 我国电信运营商已经不再是原有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构成的小三角的竞争。而是面对着由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运营商、和走向服务的IT设备商所构成的大三角综合服务中的博弈。

另一方面, 在后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是互联网在前, 移动互联网在后。

在后互联网时代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与发展, 不单单是信息服务模式上的云化, 更重要是使网络的云化, 设备的云化, 基站碎片化成为大势所趋。电信运营商能否顺应潮流, 加强技术, 创新和加快企业的转型, 使其在后互联网时代重新洗牌中能否胜出的关键。

刘利华: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当前,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移动化、融合化、宽带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截至2012年7月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62亿户, 其中3G用户数达到1.84亿户。消费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上网的习惯逐渐形成, 手机已超过其它终端, 成为第一大上网方式。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应注意到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核心器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相对落后, 应用程序商店体系分散、规模不足;部分商业模式盲目追求规模、缺乏创新等。作为行业管理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产业战略布局, 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 维护市场秩序,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为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 要加快移动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 要建立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三是, 要加强创新, 不断丰富移动互联网应用。四是, 要更加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

奚国华:无线上网业务成拉动运营商增长重要力量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奚国华。无线上网业务成为拉动运营商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智能终端和云计算运用加速推进IT和ICT的融合, 促进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到2012年6月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3.88亿户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用户。

移动互联网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信息服务、移动社交、数字出版、移动商务等新的产业开始发展。电信服务, 互联网服务逐步融合, 随着用户数量不断增加, 不仅使人们生活、生产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而且对经济、社会、文化都带来的深刻的影响。

同时, 必须看到全球运营商面临着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巨大压力, 互联网业务加剧了传统运营模式转型的压力。如何做好数据流量经营, 如何应对互联网业务的替代, 如何维护通信行业的价值, 是全球运营商面临共性问题。

中国移动顺应产业变革方向和移动互联网规律, 加快推动战略转型, 通过构建智能管道、搭建开放平台、打造特色业务、展现友好等措施, 积极实现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创新思路。

沈红群:中国移动彩云年底前商用第三阶段将向第三方开放

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沈红群。中国移动的彩云已经在8月1日正式向客户试点推广, 我们计划在年底前全面商用, 提供图片、文档、通讯录等9大功能。

彩云, 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信息银行, 过去人们把票据、钱放在银行里面保管。随着数字生活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电话、短信、图片这样一些隐私重视程度和管理需求逐渐深化, 由于运营商在这个领域具有一个得天独厚专业优势, 彩云就是我们推出面对这样个需求的一个产品, 彩云具有智慧、通信、开放、安全四大特点, 通过跨终端, 跨平台, 跨业务能力, 实现信息的汇聚, 目前已经可以支持5大操作系统, 覆盖的终端超过500款。

彩云充分继承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特有优势, 可以提供虚拟手机, 远程管理, 云端通讯录等运营商特色的功能。彩云是“安全的云”, 中国移动始终把安全放在非常安全位置进行存储。特别在两个层面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是在用户层面, 提供移动特有登陆短信提示, 关键信息, 二次密码保障用户的安全。二是在平台安全层面上, 充分发挥了中国移动电信级运营水平, 建立非常完备安全管理机制。三是彩云还建立了非常完整的容灾备份体系。

段晓东:流量经营, 已规划五大网络能力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网络所所长段晓东, 中国移动流量问题非常严重, 流量数据在5年内增长了60倍, 而且2G网络承担了主要压力。

具统计6%的IM用户消耗了63%的信令资源, 流量不公平使用状况是存在的, 中国移动的网络各个方面都在受到一定的挑战。但流量是数据是未来运营商发展的基石, 也是帮助运营商实现从语音经营向数据经营过渡的基础。

人均流量100M和数据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将会是两个节点。要解决流量成百倍上千倍的增长途径:第一通过网络分流, 包括四网协同发展;第二通过技术进步承载流量;第三个是管控, 依靠流量有效管控来实现;第四个是付费, 针对不同的时段进行区别收费。从网络角度来讲中国移动已经规划了智能疏导、智能感知、智能管控、智能分发和能力开放五大能力。

无线城市建设加速数字需求缺口亟需填充

2012 (第六届) 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 如何更为充分地利用ICT技术, 加速无线城市建设, 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中国经济发展、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已经普遍将智慧城市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了。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还是传统的信息化没有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类别, 而且关联性也是被割裂的, 比如说像一个人的信息、一个地点的信息、一个时空的信息, 信息化在利用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里面既有技术障碍, 也有体制的弊端。”

华为电信软件业务部SDP商业解决方案部部长周可可。无线城市应该可以与互联网、物联网进行结合, 发展智慧城市。为了实现无线城市, 应该有十大举措:深淘滩、做精品、导用户、做规模、强运营、重体验、可引导、拉伙伴、搭平台、铸能力。

美国LSI公司中国区技术支持经理白晓凯。数据洪流产生数据供需缺口 (Data Deluge Gap) , 解决这一缺口需求的最直接有效方式, 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 利用智能技术对现有网络内的数据流动, 进行控制和加速, 并使数据价值实现最大化。

(此稿根据C114中国通信网会议报道整理出来)

2012年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 战略转型成焦点, 是国内业界首个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组织的大型综合研讨会。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 特别是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转型、技术创新、成果展示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已成为目前业界在“云、管、端”各个领域进行交流、分享的有效平台。中国移动为了全面迎接移动互联网的挑战, 除了在“云”计算、智能“管”道、智能终“端”等领域内进行积极创新, 最具特色的业务拓展创新当属有关基地的建设, 即本次大会的要素之一“台”, 一方面展示中国移动各专业基地在互联网产品整合、推广的成果, 另一方面更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本身逐渐平台化的方向。

开放业务平台 篇4

传统电信增值业务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移动智能终端的迅猛增长和OTT市场的繁荣发展带来了移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 为了应对数据流量的巨大增长, 电信运营商纷纷进行网络提速, 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基础网络。然而, 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并未随着网络建设而同比例增长, 主要因为OTT业务中的各类通讯功能减少了用户对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的使用量, OTT增值业务地图和内容功能对于电信运营商的定位业务、彩信业务和彩铃业务等更是致命打击。因此, 传统增值业务市场出现了大幅的负增长, 甚至部分增值业务出现了严重亏损。在全球范围内, OTT业务都在快速占有和代替传统增值业务市场。

电信运营商转型成为OTT的合作者和运营者

面临OTT业务的巨大市场和威胁与挑战, 电信运营商一般采取的策略有保守策略、竞争策略、合作策略和参与策略。如图1所示。

保守策略:采取降低成本的策略, 降低投入维持现有业务的运营。

竞争策略:面临新业务的挑战电信运营商积极部署建设即时通信、应用市场、博客等OTT主导业务与其他公司OTT业务进行竞争, 试图继续独占手机入口。

合作策略:电信运营商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优势建设智能管道通过与OTT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实现电信运营商、OTT运营商和终端用户的三盈局面。

参与策略:电信运营商通过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 转型成为OTT运营商。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服务资源, 发展新型支付方式等, 进而提升用户服务。

从业务运营策略分析, 电信运营商采取消极的保守策略和积极的竞争策略都无法解决当前OTT业务发展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对电信运营商有利的策略应该是积极参与到OTT运营商的合作和实践中, 最终形成互联合作共同赢利的生态体系。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以帮助电信运营商实现增值业务突破和保护现有电信资源投入为目的, 实现电信运营商到OTT运营商的转型, 可助力电信运营商开放业务能力构建生态链并成为OTT合作伙伴。

助力运营商构建开放业务能力生态链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通过智能管道建设, 针对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和开放, 引入OAuth2.0等Internet的接入安全认证模式和OTT运营商务模式, 实现与OTT运营商开展深度的合作运营, 形成以用户为导向的互利共赢生态链。

同时, 该平台提供传统电信通信能力的开放和控制, 包括SMS、MMS、WAP PUSH、USSD等消息类的开放, 三方呼叫、放音控制、呼叫通知和用户状态等语音控制的能力开放, Payment、Account Management、Smart payment等移动支付的开放。企业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传统的通信能力与移动用户实现交互。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还可提供对数据流量和Qo S进行开放, 实现付费主体由个人用户转向企业用户, 同时根据内容保证用户的上网质量。对于如导航、流媒体类的OTT业务, 数据流量的消耗则可能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互联网OTT业务提供商帮助用户支付定向OTT业务的流量费, 从而提升业务的用户黏性, 或者对VIP会员提供Qo S保证实现OTT业务的赢利。

此外,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还可通过对商务智能信息进行发掘实现非用户隐私的肖像信息的开放。电信运营商在长期的运营中, 通过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使用的日志, 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信息, 使用合适的数据发掘技术就能建立起准确的消费者用户肖像。当消费者通过移动宽带使用互联网OTT业务时, 业务提供商对来访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来访目的会很感兴趣。

助力运营商完善业务生态环境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为智能终端用户提供互联网入口, 通过流量数据分享、积分、通讯录、话费转账等提升终端用户的服务水平和体验。通过为业务提供开放、开发、测试、发布、托管、下载等功能快速帮助业务提供商完成业务部署。形成以电信运营商、终端用户和业务提供商为中心的互利共赢生态圈。

电信运营商作为OTT服务运营商能够为用户提供数据流量控制服务, 用户能够购买临时数据包、数据包位置或者时段套餐, 分享和转赠数据包, 提升用户上网速度等。

电信运营商提供通讯录服务, 用户能够通过云通讯录实现用户联系号码的安全托管。另外话费转账、小额支付等功能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提供云服务, 为业务的开发提供统一的开发接口, 实现增值业务的快速交付、部署、上线。用户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OTT服务不仅可以获取快捷、统一和优惠的服务, 同时在服务质量、安全性和隐私性方面得到保障。

中兴通讯Any Service能力开放平台所具有多方面优势。

针对运营商:

●采用NFV架构帮助产品的快速部署和升级;

●降低CAPEX和OPEX实现业务的快速上线;

●OAuth2.0认证体系帮助运营商实现业务能力的互联网开放;

●业务网络的改造实现OTT业务的运营和合作;

●提高带宽利用率。

针对第三方合作者

●提供用户特征信息等能力开放方便OTT业务发展;

●提供开发和测试等环境帮助业务的快速开发和上线;

●提供业务发展生态圈帮助用户发现业务。

针对终端用户

●通过电信运营商获取安全和便捷的服务;

京东:向开放平台布局 篇5

正如在一次“京东云开发者大会上”所提出的目标,“希望大家重新认识你们心中的京东,它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作为打造开放云平台的后来者,京东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吸引开发者加盟?又将如何为开发者提供更多便利?

硬件创新试水

在发展的第十年,京东提出了“J D+”计划,携手百度创建起了“创新硬件开放平台”,京东负责硬件分销,百度主攻云端服务,借用娴熟的运营方式,拿电商平台的渠道优势来聚拢行业资源,为智能硬件做铺垫,开始试水服务商开放平台。

智能穿戴概念兴起之后,智能硬件的巨大前景也已成为了市场共识。借助此前长期的代工制造优势,一大批初创的智能硬件公司在国内涌现,但是由于技术或渠道的缺乏,致使大多数厂商还停留在观望阶段徘徊着。作为做智能硬件的公司,产品销量是其第一位的需求,如何将“创客”的概念和想法变成商品,快捷方便地提供给厂商和用户,不仅是硬件创新者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瓶颈。然而对于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智能硬件产品,传统的线下分销渠道却不完全适用,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个产品类别上却有着先天的优势。

据了解,“JD+”计划涉及到智能硬件从上游芯片厂商到终端销售渠道的各个环节,面向产品已经比较成熟的团队,亦或是光有想法或技术、在产品打造环节还存在问题的“创客”,不难看出,京东想在智能硬件层面打造制造业同盟的意图。“JD+”计划目前已经有一些如映趣科技、纳恩博、Misfit等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参与,还拉来了百度和点名时间助阵。其所搭建的“创新硬件开放平台”将在产品孵化、推广等方面集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为加入平台的合作伙伴提供技术、产品、渠道、营销、数据等支持。像前一阵京东手机部门推出的JDPhone,针对时下市场上热卖的智能手机,和中兴、努比亚、诺基亚等品牌公司合作,推出特别的定制计划。在这“千人千面”的销售策略下,京东达到了月40万订单的销售量。

1.2亿注册用户的消费数据是京东对于用户需求理解的一个天然优势,从它的后台数据来看,目前购买智能硬件产品的主要是年轻的家庭用户。正是京东基于这十年来在时尚、智能、个性化产品的营销方面已经积累的电商平台经验,其营销推广、平台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放,以及过亿用户的苛刻检验,第一时间获得的体验反馈……京东从去年开始尝试基于数据分析消费者习惯并作出判断,把这种判断运用到研发、生产环节和组织方式。这对于智能硬件创业者来说,比市场调研更直接而且更有说服力。有业内人士称,对于智能硬件产品来说,在某些众筹网站上放两个月,不如在京东的好位置上放半天。这个说法虽然偏主观,但也确实反映出了直面用户的销售渠道对智能硬件厂商的重要性。

“千人千面”的产品模式是未来互联网的终极走向,用户需要什么样产品,就会有相匹配的产品出现。作为从硬件销售起家的电商平台,开放、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应对“千人千面”定制需求,实现生产、流通和交易一体化。通过大数据判断市场的方向和节奏,以短时间、高效率实现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过程。在一种新产品价格最优、市场期望值最高的时候,电子商务帮助供应商把高价产品高效率卖出去。京东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建设表示,传统零售与其说要借鉴电商的经验,倒不如多利用数据价值,提供供应链效益。

本质上来说,“JD+”计划正在试图变革了硬件行业从产品设计到市场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当中的各个环节,希望打通了整个智能硬件制造的产业链,用自身平台的优势去变革传统硬件的制造模式。因此,它也更加强调互联网、电商如何参与到生产制造环节,如何在供应链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作用。

云服务商探路

对于“电子平台对传统企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和威胁”这样的观点,张建设给出了回应。在他看来,只不过,京东抓住了客户,从B2C到C2B,过去和未来两个十年的过渡,京东要把客户更加有效地放出来。对于如此忠实于开拓客户市场的京东,今天的布局将开始抢占云计算市场,培育市场,尤其是打造以京东为核心的上下游云产业链生态成为了是京东云的目标所在:通过“电商云”解决方案,为传统零售企业、品牌商提供自有品牌商城、多平台运营、全网营销等服务。

为何推出“电商云”?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何刚表示,传统企业转型做电商的过程中,肯定会去各大电商平台开店,但简单开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库存不能同步,需要登陆很多平台处理订单。此外,传统品牌商希望建立自己的主站去展示品牌,而不仅是将所有业务融入各个平台。这样的策略,正在回归张建设提到“京东是一个借助了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的战略定位。

京东云起步是在2011年,完成内部云化是在2012年,推出电商云平台是2013年。京东希望帮传统品牌打造一站式的多渠道运营管理平台,开始面向京东卖家、物流合作方、电商服务商以及个人开发者,提供京东系统开放接口、服务交易市场、电商应用云托管平台、应用开发云平台、社区生态环境等电商云服务,以打通完整的电商云服务链条。

张建设再次提到京东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物流平台、技术平台和互联网金融这三大业务模块将与电子商务共同成为拉动京东继续向前奔跑的“四驾马车”。而这些都将依赖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来推动,而且,云计算在大数据的业务发展中也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向云商迈步的路上,阿里云总裁王坚曾公开表示,阿里云要做中国的亚马逊+谷歌。而京东的云服务商是不是也要做中国的亚马逊呢?京东借自身开放的自有品牌商城、全网营销体系、多平台运营服务,带着传统企业实现电商业务的高效运营的方向,与亚马逊AWS服务有些类似。不过,京东如今要做的云计算,则是依托电商云平台,联合广大开发者构建开放生态系统,为买家和卖家提供服务。

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思路 篇6

1 数据开放平台组成

图1显示了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功能模块及上下游系统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到完整数据开放平台的全貌, 最顶层的是上游系统, 上游系统是数据源, 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数据适配层的数据转换, 把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下游系统通过数据开放平台提供的数据同步服务取得数据资源。由此可见数据适配器及数据同步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数据开放平台重点建设的功能模块。

2 数据适配器的设计思路。

由于数据由多个上游系统产生。不同的上游系统提供的硬件设施、网络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 业务支撑系统、业务规范等很有可能都不一样, 单一的依赖传统系统软件或工具已不能满足数据同步的需求, 迫切需要设计一种企业级的应用解决方案, 能够屏蔽复杂的数据结构和业务关系, 使不同的网元间数据简单顺畅的流动到企业数据开放平台。数据适配器主要功能就是对上游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 对下直接与企业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库交互。

2.1 在系统支撑上数据适配器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与平台无关性:无论上游数据库管理系统处于何种环境, 都能通过调用平台开放的接口, 把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

可扩展性:设计的适配器能满足后续业务的扩展。如:能在不改变现有接口的协议上支持数据中心表字段的增加。

可复用性:设计的适配器除了满足现有的接入的上游系统之外, 能满足后续更多接入的上游系统。

2.2 在业务及管理上数据适配器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支持数据规则的配置。系统能灵活支持不同的上游系统不同的数据过滤规则。数据适配器在接收到上游系统的数据时, 从配置规则里匹对所需要的数据, 只有复合规则的数据才进行入库保存。

支持数据的转换。上游系统通过适配器同步数据时, 对于特殊字段的值能够根据配置的转换逻辑进行个性处理, 以便兼容到上游系统的特殊业务。

支持数据的加工。上流系统同步数据时, 对于不完整的数据, 适配器能够自动根据配置的数据加工逻辑, 对数据进行自动填充处理, 使数据达到完整性。

不能随便变更数据中心的业务约束。业务数据的业务规则应以数据中心的为准。当上游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业务约束有冲突时, 数据中心应该把这部分数据进行屏蔽或过滤处理。

3 数据同步的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下游系统, 是数据消费者。下游系统通过数据开放平台的同步机制来获取数据, 因此设计可靠稳定及时的数据同步机制是数据同步建设的目标。数据同步建设的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 对于所有下游系统必须经过合法授权才能访问数据。

(2) 对于所有下游系统必须要限定访问数据的范围和访问的频率, 防止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及过于频繁的请求访问, 造成数据中心服务器压力问题。

(3) 数据中心不允许下游系统反向更新数据, 数据的录入及更新都在数据中心的上游系统执行。

3.1 同步机制的选择, 以下两种是业界常用的数据同步方案

3.1.1 主动同步的方案具体来说由数据中心主动发起同步流程如下

(1) 数据中心向下游系统发通知, 告知下游系统数据有更新;

(2) 下游系统收到通知后向数据更新请求数据;

(3) 数据中心收到请求数据后, 向下游系统发送数据;

(4) 下游系统收到数据后进行入库保存。

3.1.2 被动同步方案具体来说由下游系统主动发起数据同步的请求流程如下

(1) 下游系统向数据中心发起数据更新请求;

(2) 数据中心收到请求后, 向下游系统发送数据;

(3) 下游系统收到数据后进行入库保存。

数据同步模块应该建立监控机制。监控包括性能监控、业务监控、预警等, 主要监控数据请求、数据处理、系统压力三个方面。并提供预警机制, 通过配置相关预警规则、实现业务异常的展现及处理等。

4 规范管理

4.1 制定标准接口协议规范

Web service是一个平台独立的, 低耦合的, 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 可使用开放的XML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 标准来描述、发布、发现、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 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对于数据适配器及数据同步接口非常适合采Web service的形式。

4.2 制定全流程管理规范

无论是上游系统、还是下游系统从零开始到成功接入到数据开放平台必定会有涉及以下内容:

(1) 业务评估。对于上游系统, 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必须充分评估上游系统的数据是否是数据中心需要的数据。对于下游系统, 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应该协助下游系统, 评估数据中心的提供数据能否满足下游系统的业务要求。

(2) 同步方案的选择。原则上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系统, 均以数据开放平台的标准接口协议来实现数据的同步。不允许为了某个下游系统而改变现有的同步机制。但如果某个上游系统过于强势, 已经有成熟的数据同步解决方案时, 可以在数据适配器与此上游系统之间架设一层数据中转后台, 这个数据中转后台等于为此上游系统单独服务的, 用于平滑它的接入, 数据适配器直接对接这个数据中转后台。

(3) 接入配置。系统应该设计有接入方的管理功能, 对于上游系统能够配置数据适配置器的过滤规则、数据的转换规则、容错处理规则等。对于下游系统能够配置数据消费者需要哪些数据、数据消费者的授权码, 数据加密的密钥、消费者IP等等。

(4) 配合上下游系统的开发联调实施。对于上游系统接入, 需要验证上游系统同步过来的数据是否正确入库, 入库的数据能否正常流转到下游系统。如果开放平台还为上游系统独立开发了数据中转后台, 还需要验证上游的业务系统是否正确的把数据同步到数据中转后台。对于下游系统, 一般需要验证数据中心的数据是否正常流转到下游系统, 一般而言开发的联调工作在于下游系统, 但也需要数据开放平台配合实施。

(5) 上线前数据割接。对于上游接入的系统, 需要把上游存量数据做一次割接。上游系统割接数据之后, 数据中心会把数据复制多份给下游系统, 系统顺间暴发巨量的数据同步, 对于数据中心性能会是一个考验。因此割接宜在系统压力最轻的时间段内执行 (如晚上10点过后) 。另外在割接上游系统的数据时务必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如果数据割接存在问题那么造成数据回滚的成本会相当大。对于下游系统, 系统上线前宜采用文件的形式做一次历史数据的全量割接, 这样对数据中心的压力是最小的。

(6) 上线后的运营管理。无论是上游系统, 还是下游系统, 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提出很多优化建议或业务需求。对于这些建议或需求, 在不影响企业数据开放平台架构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的进行功能整改或优化升级。对于数据中心而言, 直接面对的客户就是下游系统, 当客户提出建议时有必要满足他们的诉求。另外在运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 系统报障或者服务中断等突发事件, 应该要建立一个管理的规范, 其目的就是让接入的系统能按照制定的流程进行处理, 提高沟效率。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营及发展, 与外围平台间的数据共享越来越密切, 越来越多的企业信息系统将会开放内部核心数据资源, 提供给第三方系统接入, 便于共同开发数据资源。那么设计一个开放数据提供平台, 把自己的数据资源准确及时的推送给第三方系统尤为迫切。企业数据开放平台的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系统中各类数据的维护与管理, 其中数据同步模块是企业数据开放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实践平台孵化学生创业梦想 篇7

“学院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十分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台了系列政策。”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院长邱国鹏介绍, 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校内工作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学分认定。此外, 学校还密切关注地方产业发展, 推动校县合作建设。

据了解, 近年来三明学院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400 余项, 仅2015 年就有200 多名学生参与教师专利的研发和申请, 有4 名同学以第一专利人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创业园引进和孵化了21 家企业, 扶持了17 组大学生创业团队, 为三明市培养电子商务基础人才近万人次。

上一篇:腹板裂缝下一篇: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