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业务

2024-08-18

云平台业务(共12篇)

云平台业务 篇1

0 引言

随着中国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 全国具备双向交互能力的数字电视用户逐年增多, 加之IPTV和互联网电视的用户进一步扩大, 广电和电信运营商面临一个空前繁荣和快速发展的市场。与此同时, 运营商也不得不在运营电视增值业务时, 需要克服平台技术选型、用户需求及消费行为培养、调动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积极性等诸多问题。

1. 电视用户:

伴随着年轻一代用户被电脑、手机、PAD等终端逐渐分流, 用户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样化, 造成电视机的开机率不断降低。同时, 互动电视 (DTV/IPTV) 杀手级应用缺乏、交互体验较差等储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电视用户使用增值业务的积极性。

2. 运营商:

终端性能技术制约, 升级改造资金巨大, 发展互动电视增值业务时面临技术突破、内容引进、资金投入多方的压力。普通机顶盒在硬件性能上无法满足高品质应用对数据计算和展示效果的要求, 业务移植需面对终端种类多样, 技术标准复杂, 升级改造智能终端的资金投入巨大, 覆盖不同终端时增值业务的差异加剧运营难度等问题。

3.CP/SP:

互动电视用户量小、平台封闭, 业务移植技术复杂, 互动电视活跃用户量远低于互联网和手机用户, 却在业务移植的繁杂性上远超过PC、Phone或PAD。终端硬件计算能力低、表示效果差、严重影响了互动电视增值业务的用户体验, 难以打造适合电视用户使用习惯的杀手级应用。

1 视频云计算工作原理及技术优势

视频云计算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在视频云计算系统中应用程序的处理、显示图像的渲染等在云端完成, 之后将运行结果以音视频流的方式通过网络传送到终端, 终端完成音视频的解码并进行结果呈现。用户的操作指令通过网络传送到云端运行的应用, 应用处理后将响应结果再次以视音频的形式下发, 见图1。

“视频云计算”已逐步被运营商所接受并应用于DTV/IPTV的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 用以解决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的八大难题。

问题1:终端性能

面临现状:增值业务的UI/UE严重依赖终端的处理性能和计算能力, 不同类型终端的增值业务难以全面覆盖并统一运营。

解决之道:应用运行在云计算中心, 终端仅需具备网络接入、视频解码和交互处理能力, 可以覆盖标清STB、高清STB、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电视。运营商不必更换已投放的机顶盒, 就可以达到智能终端般的体验效果。保护已有投资, 避免更换终端的繁琐, 提高覆盖用户的数量, 加速增值业务的上线。

问题2:运营维护

面临现状:终端类型种类多, 设备易故障;业务上下线需要在线升级, 受限于网络状况及用户开机时间, 业务更新难以同步。

解决之道:终端免升级和维护。剥离了计算能力的终端只需要处理最基本的视音频播放和用户操作反馈, 甚至完全只由一个芯片来实现, 因而终端变得更加稳定可靠, 用户应用故障减少, 不但可显著提高用户满意度, 运营商也可以做到免维护, 免升级。

问题3:展示效果

面临现状:标清机顶盒、高清机顶盒、智能终端等类型的STB, 由于计算能力的区别导致业务UE展示效果各不相同, 嵌入式STB的展示效果较差。

解决之道:应用展现效果强。视频云计算摆脱终端计算能力的局限, 应用服务器可支持广泛的应用类型, 例如Windows平台上运行丰富的2D/3D游戏, 办公软件等;Linux、Android平台运行智能终端设备上最流行的应用;甚至建立游戏主机应用服务器运行Xbox/PS3的游戏��让用户体验互动电视高品质的视觉盛宴。

问题4:业务上线快

面临现状:不论是标清机顶盒、高清机顶盒, 还是智能终端, 应用的更新和上线大多需要通过网络安装到终端上才可以实现, 受限于用户开机时间、网络状态等原因, 难以做到统一部署和快速到达。

解决之道:应用开发部署快速。由于应用服务器是基于PC架构的, 目前大量的应用开发者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程序可以在视频云计算平台基本无缝运行, 并且基于PC架构开发新应用更加容易。这不仅解决了运营商在不同机顶盒平台进行应用部署的问题, 更能调动内容合作伙伴的积极性。

问题5:系统安全

面临现状:应用程序和内容安装在终端STB上, 难免会被复制、篡改和破解, 即使是Apple的终端产品上的应用服务也难避免此问题, 运营商和服务合作伙伴的利益难以有效保护。

解决之道:版权保护无懈可击。视频云计算对应用的运营安全和版权保护具有完全可控可管的天然优势。由于在终端机顶盒上不安装任何程序或插件, 只是显示应用运行播出的视频结果, 所以用户无法对应用程序进行篡改或复制, 既保护了平台的安全性, 也保护了增值业务的版权。

问题6:能效利用

面临问题:若为开展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增值业务, 能为每个用户配备一台智能终端, 这无形中对原有机顶盒的投资是个巨大浪费, 并且面临投资得不到快速回报的尴尬和有效保障。

解决之道:资源统一有效利用。视频云计算的特点就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服务。在用户规模小时, 云计算中心可以只开启部分应用服务器, 在用户规模大时, 可以开启全部的应用服务器。运营商可以按实际并发量来配置云计算资源, 确保云计算中心的计算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问题7:多屏互动

面临问题:运营商在开展增值业务运营和引进时需要考虑各类型机顶盒之间的差异, 更要适配PC、手机、PAD与STB等终端分辨率, 面临分别独立运营的困境, 更难以实现跨终端间的数据同步和服务同步。

解决之道:完美实现多屏互动。视频云计算技术强大的终端适应能力, 可实现用户在不同位置、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的终端设备访问相同的视频云计算中心入口, 实现多屏合一和多屏互动, 让用户随时获得相同的视频云计算在线服务。

问题8:平台开放

面临问题:技术标准不统一、平台封闭, 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的业务移植工作量大, 时间周期长。

解决之道:业务应用移植便利。以视频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运营平台极具开放性, 可以兼容Windows、Linux、Android等平台的应用, 利于程序开发者在自己擅长的平台上专心研究, 挖掘出电视用户的交互和使用需求, 摆脱跨平台开发的困扰。

2 与其他解决方案对比

运营商目前为实现使互动电视终端呈现更丰富应用的运营目的, 普遍热议智能终端的未来发展。为使已投放普通终端可以屏蔽平台间的技术差异也采用了中间件的解决方案, 那么视频云计算技术与这些解决方案相比, 具备哪些显著的优势呢?

视频云计算技术与其他方案的比较如图2所示。发展STB中间件、智能终端的初衷都是运营商看到了现在STB不论从技术平台还是终端计算能力上讲, 都难以适应电视增值业务发展的需要, 而电视用户却被PC、手机或Pad等终端上的丰富应用不断分流。而运营商为让电视炫起来, 不得不面对将终端性能升级的局面, 即要终端“智能化”。

视频云计算是将终端的“智能化”从STB转移到云端服务器, 而覆盖大规模的用户也无需为每个家庭用户都配置计算资源。只需要根据增值业务可能使用的人数计算出最大并发量, 提供可以支撑这个并发量级的云端服务器即可实现对大规模用户的覆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极大节省运营商提升终端性能的投资, 并将已发放的终端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在智能终端上才可以运营的服务。

3 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

视频云计算技术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和鲜明特色普遍被运营商所看好, 以视频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打造的云时代增值业务运营平台成为互动电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1. 建立多屏互动增值业务运营平台

“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由中心平台管理系统、中心业务管理系统、统一Portal系统、分前端业务管理、应用运行平台、终端控制等模块组成。

2. 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特色

1) 多姿多彩:业务层面多姿多彩, 可为运营商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在不更换和改造原机顶盒的基础上, 提供堪比智能终端和PC才能支持的丰富应用。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支持开放运营, 可兼容多家视频云计算厂商的应用服务器, 促使运营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运营开放、内容开放、合作开放、硬件开放式的运营模式。

2) 互联互通:技术层面互联互通, 全面支持多屏互动, 跨终端业务运营, 打造统一品牌形象。云计算中心的应用服务统一以视频形式下传, 凡是具备交互能力、视频播放能力和网络通讯能力的终端都可以享受相同内容服务。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资源调度, 允许不同类型终端设备访问相同的应用接入地址, 达到各类型终端跨网络、跨设备的互联互通。

3) 可管可控:除传统增值业务平台所应具备的管控功能以外, 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的优势之一体现在对内容和服务的版权保护。由于应用和内容统一部署在云计算中心, 并以视频数据的形式下传给用户使用, 在终端上不安装和存放任何数据, 因此用户无法对内容进行复制或篡改。这一优势不但摆脱对终端设备硬件性能的依赖、保障了运营商网络的安全, 更保护了合作伙伴的内容版权、促进运营商付费服务的良性发展。

4) 全程全网:业务由终端发起, 通过云管理平台和DTV/IPTV网络平台协作后返回终端, 所有服务的内容和交互都在网络上进行。全程全网保障了运营商可以提供按需取用的可计量服务, 同时避免了应用部署到终端被破解后无法计量收费的困扰。全程全网的运营服务模式可以最大化的保障运营商对终端和服务内容的管理与控制, 脱离网络的终端将不具备价值, 从而促进运营商服务地位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3. 开放式系统架构和管理

基于开放式架构, 视频云计算技术支持国内外多家主流云端服务器, 可以使运营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云端服务器的品牌自由组合出自己的系统架构, 并且做到在统一的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上进行管理和维护, 真正做到从内容合作到硬件部署的全开放式架构, 避免运营商在逃离终端垄断后又陷入云端垄断的尴尬。

4. 支持丰富的外接控制设备

平台支持包括:电视遥控器、PC键盘、电脑鼠标、通用及专用游戏手柄、体感设备、智能手机等丰富的外接交互设备, 可以让用户根据不同应用或游戏来享受最佳的交互体验。

5. 增值业务应用场景举例

1) 游戏娱乐:FLASH游戏、3D游戏、体感游戏、Xbox/PS3等。

2) 远程教育:将PC、PAD、智能终端的教育资源移植到DTV/IPTV。

3)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可服务于智慧旅游、商家展示等。

4) 商务办公:可在互动电视内提供基于PC的商务办公软件服务。

4 应用案例——南京有线

2011年江苏有线启动研发云媒体电视项目, 其研发的目标就是把“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互联网新媒体、平面媒体通过电视大屏幕, 融合起来”, 希望通过电视机, 不仅可以看电视, 还能听广播、看报纸、上网等, 并可以引入娱乐游戏、互动教育等更多的增值业务 (图3) 。江苏有线最重要的工作将定位为做好平台, 计费、用户鉴权等支撑性的工作, 在内容方面做好管控, 把业务能力对外开放。

基于以上目标, 江苏有线南京分公司经过多轮论证与测试, 采用了“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运营平台”解决方案。

4.1 系统部署

系统可采用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两种方式, 南京有线项目基础架构平台一期采用集中部署模式, 二期根据用户量的增加, 采用分布部署方式。一期建设如图4所示。

系统部署完成后实现对云媒体系统内的前端管理服务器、分前端管理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内部连接;能实现与现有控制网络、推流网信息回传和媒体流的推送, 实现万兆级的媒体流在推流网的推送;同时部署一套控制网络, 控制网络与推流网络互相独立。

4.2 技术要点

1. 低时延视频编解码

从用户发起交互操作到云端响应后将应用运行结果经视频编码下发给终端解码展示, 全部过程要求时延低于100ms才可使用户没有画面延迟感。视博云在服务器端的快速编码, 终端的快速解码等环节与包括芯片、终端、CPU和显卡等厂家的紧密合作达到了技术性的突破, 满足了对低时延编解码的技术要求。

2. 高并发的应用平台

根据云端运行应用程序的区别, 视博云针对2D、3D等应用类型分别推出了多种应用服务器, 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单台应用服务器并发运行应用程序的性能, 从而保证系统在云端服务器的高效利用, 并为系统整体部署节省大量资金投入。

3. 兼容丰富的交互设备

为满足数字电视上运营娱乐游戏、互动教育等增值业务的需要, 终端适配了包括遥控器、鼠标键盘、游戏手柄、智能手机、体感手柄等交互设备, 用户可以方便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交互设备体验视频云计算上的应用服务。

4.3 实施效果

南京有线采用了视频云计算平台之后, 在不改造终端硬件的基础上, 让全部终端具备了智能终端级别的运营能力, 不仅对原有普通机顶盒是一次价值提升, 更可以通过视频云计算技术实现覆盖标清STB、高清STB、智能终端、互联网电视、手机、PC等终端的能力, 为运营增值业务实现全网覆盖、多屏互动、平台开放、统一运营的目标打好基础。

5 结束语

视频云计算技术作为云计算在互动电视领域的创新应用, 不但可以促使运营商最大限度的屏蔽各类型电视机顶盒终端的差异, 更能为将来全面覆盖Phone、Pad、PC等跨电视终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运营商使用视频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增值业务运营平台, 无需把现网的终端升级为智能终端即可开展智能终端才能运营的应用和增值业务, 这不仅对原有投资是个巨大节约, 更规避了大规模升级智能终端而带来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还做到业务统一, 用户管理统一, 品牌形象统一, 希望本文能对业界同仁有借鉴意义。

云平台业务 篇2

背景:

本文档作为合作伙伴和阿里巴巴共建云数据中心项目指导文档。作为后续项目实施(包括机房机架,网络部署、设备采购以及平台搭建)的依据,本文档不涉及双方商务内容,主要用于指导合作伙伴自有机房匹配云业务相应的要求标准及规范。

适用范围

本文档阅读人员:合作伙伴及阿里巴巴IDC合作项目相关成员

本文档本规范由阿里巴巴集团-技术保障部-IDC建设团队负责制定、解释、修订、执行,本文档(包括任何附件)可能含有机密资料并受法律保护,请不要将本文档及相关资料进行复制并用作本项目外任何其他用途

定义与缩略语

须:本文档中使用“须”字说明的要求,在通常情况下,这些要求是必须满足的。

应:本文档中使用“应”字说明的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希望这些要求得到满足。

一、IDC建设规模需求

同一个IDC机房须满足最小业务部署单元机柜数量即不少于50个5kw/rack或72个4kw/rack的标准机柜,并具备一定的扩容条件IDC需求标准

云计算业务为主的IDC机房属于非常重要设备机房,应按照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A级或《TIA942》的T3+标准建设;IDC机房应满足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扩展灵活等条件,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可用性99.99%以上。

二、IDC建设要求

IDC机房建设要求主要包括:机房基础条件要求、供电设施要求、制冷设施要求、消防设施要求、机柜及桥架要求、网络设施要求、其他设施要求等。

3.1 IDC建筑条件要求

1、IT机房楼板荷载不小于10kN/m2,UPS电池间不低于16kN/m2,具体机房承重设计需经过设计院结构承载荷载计算确认;

2、机房主体结构具有耐久、抗震、防火、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性能,抗震设计应满足相关防震抗震的规范要求;

3、机房内需要设置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标志等,其照度不低于0.5LX;

4、机房内的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并且设于机房的两端,满足疏散距离的要求。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走廊、楼梯间应畅通并有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

5、机房内各门尺寸均应保证计算机设备运输方便,门高度不应小于2400mm,材质应选用钢化面板材料;

6、机房主搬运和主维护通道尺寸不低于1500mm;

7、机房附近不应有污染气体、强电磁场、强震动源、强噪声源以及所有危害系统正常操作或运行的因素,机房附近500米半径内不应有污染性化工厂,危险性的化工原料,加油站等;

8、机房所有门窗应密封,以减少尘埃及噪音等外来干扰;

9、静态条件下,直径大于0.5μm的灰尘粒子浓度≤18000粒/升;直径大于5μm的灰尘粒子浓度≤300粒/升;

10、机房需要做抗静电接地处理,以满足机房的设计规范;

11、单个机房应为一个独立区域,与其他功能区块分开;

12、机房位置应避开地址自然灾害和自然条件对机房运行有安全隐患的区域;

3.2供电设施要求

1、机房电力按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重点保证,一类市电引入,整个配电系统可用性应满足99.999%以上;

2、高压进线需要两路完全独立的双路由市电接入机房变压器系统并配备相应容量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后备电源。

3、机房变压器系统需要采用一主一备模式,通过母联方式可将负荷切换至另外一台变压器上;

4、机房柴油发电机应采用一台油机对应一台变压器方式或者多台油机集中保障,油机负载能支撑系统容量需求,另外还需要至少一台备份油机以提高可靠性;储油罐位置需要考虑到建筑物安全距离,油料储备不小于8小时,并有持续供应协议和保障;

5、每台油机应配置日用油箱,以及相应管道联通室外储油罐,保障每台油机自带油箱油料消耗完毕后,可自动手动通过管道从室外储油罐获得油料补充;

6、机房UPS系统设计需要考虑2N的交流UPS系统以及外置维修旁路设计或者240V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系统设备应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

7、采用大型冷冻水系统,冷冻水空调末端风机需要考虑UPS或EPS供电保障风机在断电情况下正常运转,时间考虑不低于5分钟,能保证冷水主机系统的断电停机重启时间内的不间断供冷;

8、UPS电池配置一般以30分钟设计,满足系统最大容量的放电要求;

9、机房内计算机设备前端要求加装三级防雷装置,防雷系统在接地、连接等方面须满足国家标准规范要求,机房建筑物满足3级或以上防雷标准;

10、供电系统中各级断路器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整定,整定值需要满足线路各级负载保护要求;

11、机房供电系统投入运行前必须经过联合调试,需要提供调试通过合格文档;

3.3制冷设施要求

1、机房空调配电柜需采用双路供电,通过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ATS),保证每台精密空调末端配电柜2路市电接入;

2、空调末端配置:根据每个独立空间区域的热负荷进行计算,配置的N的空调制冷量除了满足机房内部IT设备外,还应有20%以上的余量;空调的冗余备份:按N+1冗余配置,N要求小于等于5;

3、机房制冷设备应根据性价比,可用性等进行选择,优先考虑环保节能高效的设备;对于小型机房,可以选择分期扩容的风冷模块机房空调系统,对于中大型机房,优选能效比更有优势的冷冻水空调系统;

4、如果采用冷冻水或水冷空调系统,系统中的冷却塔/冷水主机、冷却与冷冻水泵等关键设备均需要考虑N+1配置,N建议不大于3;冷却水系统和冷冻水系统管路应选择双管路或者环路设计,保证一路管路检修或维护时的不间断供水;

5、机房若采用液体制冷方案,需考虑相应的防泄露和应急泄水措施;

6、机房空调末端设备优选EC风机及沉降到地板下送风措施;

7、机房内部需做好冷热通道封闭措施以及机房保温措施,并根据机房的实际密封情况调整送回风温度以降低空调能耗,冷通道最热点建议不高于24℃;

8、冷通道封闭顶板建议采用顶部透明、带消防气体自动入口,冷通道封闭门参考尺寸宽×高:1200×2200,前后门推拉式、钢制、带透视窗、带副柜,材质需具备防火要求

9、机房建议采用空调群控系统,自动控制空调温、湿度数据的设置值,自动优化空调工作性能和状态;

10、变压室、油机室、UPS电池室等需要考虑新风系统,满足维护人员的新风需求和降低有害物浓度;

11、机房架空地板、机房顶部需要进行保温处理以防止能源浪费;

12、机房若考虑冷水机组作为制冷方式,需考虑相应的储冷设施,储冷时间建议不低于10分钟,并有应急补水措施;

13、机房制冷系统投入运行前必须经过联合调试,需要提供调试通过合格文档;

3.4消防设施要求

1、机房消防模式应选用气体消防,优先采用七氟丙烷、IG541等不造成人身安全隐患的气体;

2、机房根据消防要求设置独立防火分区,疏散通道等;

3、机房防火类别应满足IDC机房需求;

4、机房、楼道应安装温度烟雾感应消防系统,防火报警探测头,遇火情自动告警,并启动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灭火;

5、机房内部应配置相应数量的手动灭火设备;

6、机房内部应配置相应数量的防毒面具;

7、机房内应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机房防护区内应有声光报警装置;

8、机房灭火系统启动方式:自动,按钮手动,机械手动都应具备;

9、机房内灭火系统需要与空调送排风系统设置联动;

3.5监控安保系统要求

1、IDC机房配置机房监控管理系统,可以监控到整列机柜设备及个别单机柜的实际电流、功耗数据,可以监控机房的冷热通道温湿度、漏水告警,具有视频安保监控(无死角24小时),并保留三个月录像资料;

2、机房设置门禁系统,能够查询门禁记录,门禁记录建议保持时间≥1年;

3、机房监控系统应能提供通用接口以接入阿里巴巴的监控,做好机房基础设施监控,数据分析,故障分析和告警处理,提升机房运维的可用性;

3.6机柜及桥架

1、机房机柜布局上优先采用采用面对面、背靠背形成冷热通道; 2、5kw机柜机房,冷热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00mm,更高功率密度的机架需增加通道间距以增加通风量;

3、机房普通服务器机柜应选用宽600mm,深1200mm,高度至少为2000mm机架,普通机柜配置10A 的PDU插座不低于19主19备,要求主备路插座均在机架热通道处右边位置,左侧位置为机架理线槽;

4、机房网络机柜应根据具体的网络选型进行实际匹配。阿里巴巴推荐的网络方案:选用宽800mm,深1200mm,高度至少为2000mm机架,每个机架配置一块托盘,挡板承重要求不小于300kg,每个网络机柜需配置4条PDU,每条PDU具备6个C13+6个C19接口

5、普通机架光纤槽深度100mm,宽度130mm,核心网络区域机架光纤槽深度100mm,宽度240mm,出线口要求不小于300mm;

6、5kw服务器机架每U空间为44.5mm+1mm(非标定制机架),L型支架厚度要求1mm,承重40kg,机架顶部前后需要预留4个100mm直径圆形下线孔洞; 7、5KW服务器机架2U位置开始,2U一单元安装一对L型支架,整个机架上18对 L型支架,由下往上第18对挡条后,2U位置再安装一块挡板,支架、挡板不能有毛刺,L型支架净空间必须要求不小于89mm(不含支架厚度),支架、挡板承重要求不小于40kg;

8、每个标准机架需要准备足够数量的盲板,每个机架可暂按照1U盲板10块,2U盲板5块估算,盲板选用卡扣型盲板;机架前门立柱需要有具体U数标示;

9、机房桥架要求覆盖机房内部各通道

10、机房主干光纤槽道宽度要求不小于300mm,深100mm,分支列光纤槽道200mm宽,深100mm;

11、光纤槽道要求采用全圆弧设计,封闭式结构(有盖板),出纤口及各种三通、四通转角过度圆角R≥40mm,光纤槽道的各种部件均由ABS阻燃材料制成,保护光纤的波纹软管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化合物。所有塑料件的阻燃性能均达到GB/T2048-1996中FV-0级,保证在极端环境中不会产生有毒气体;

12、光纤槽道对应每个服务器机架一个(暂时未安装机柜的位置也必须安装)下线软管到机柜内,下线口直径要求不小于50mm,位置处于该机柜覆盖范围以内,不允许跨机柜接波纹管,下线要求配置波纹管,管长要求到机架进线口50mm;

13、核心网络机架要求弱电桥架光纤槽道下线口一个,下线口直径要求不小于200mm,核心机房不需要接波纹管;

14、弱电、强电桥架、光纤槽道位置要求:冷通道侧(机柜正面)部署光纤槽道,中间部署强电桥架(电缆布放到前端),热通道侧(机柜背面)为弱电桥架,光纤槽道要求高度与弱电桥架之间高度不小于150mm;

选对云平台 简化云管理 篇3

“除了在功能上要求满足我们的需求之外,简单、灵活、安全是我们在选择云平台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Radix Technologies亚太区总经理张告诉记者。Radix Technologies 是一家来自瑞典的IT服务商,当这个公司2009年进入中国拓展业务的时候,其数据中心就开始部署云计算,“既为降低IT成本,同时也为其向外提供云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张说。

不过,由于云管理平台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云平台并不多,基本上还是一些传统的管理软件供应商提供。当然,也有些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也选择了自己开发。自己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地定制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同时,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还受限于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了市场上成熟的云平台。

Radix Technologies后来选择了CA Technologies的CA AppLogic 3.0。“这是一款专门面向管理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客户的一站式云平台,能帮助企业方便地定义基础设施、配备、部署和管理应用,为其开展业务奠定很好的基础。”CA Technologies亚太区云计算、虚拟化及服务自动化副总裁Anna Gong表示。

Anna Gong介绍说,为帮助用户,特别是云服务商成功地部署云计算技术。CA Technologies还提出了一套业务服务创新(Business Service Innovation)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包括云服务的建模、服务的装配、自动化、服务保障以及安全。”

据介绍,所谓服务建模是指对于某项服务,明确这个服务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架构,以及有什么样容量需求和多少成本;服务的组合是指把来自不同技术环境的功能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出来给用户;自动化是指把云环境统一整合在一起,对整个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实现云服务的自动提供和迁移等;服务保障则是对云服务进行监控,并预测和分析云环境的可用性、性能,确保服务级别;安全则是确保用户的数据和身份等的安全。

“CA Applogic云平台再加上我们的服务一起可以帮助客户快速实现计算的落地,尽快体现云计算的价值。”Anna Gong说。

云平台业务 篇4

电信运营商传统以电信资源制胜的市场法则已不再适用,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全业务时代的来临, 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资源服务向业务服务的转型?目前运营商已意识到云计算所带来的机遇, 着手利用云计算建设企业内部信息化, 以提高运维、决策效率, 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业务支撑系统 (BOSS) 作为运营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资源平台, 规模每年都快速增长, 然而烟囱式的建设模式造成了平台资源无法共享、系统总体利用率偏低、系统资源配制不合理、维护难度大、成本高等系列问题, 所以为实现业务支撑系统的能力快速交付、灵活调优, 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云平台建设便首当其冲。

稳定可靠是基本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始研究云计算在内部IT系统的运用:中国移动发布大云研究计划, 在IT支撑系统中试点使用云技术;中国电信启动云业务, 着手启动BI云化系统的改造工作;中国联通启动了云计算应用于IT支撑系统的试验工作等。

山西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副总经理王峰表示, 为更好地支撑业务发展, 业务支撑系统正向云计算模式、虚拟化模式转型。

另一方面, 对于运营商, 业务支撑系统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同时云计算作为一项新技术, 还存在不小的挑战, 特别是如果贸然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引入云计算技术会存在巨大的技术和业务风险。在王峰看来, 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云平台建设需遵循三个原则——按需选型、平滑过渡、稳定可靠。

“相比于互联网公司, 电信运营商有更多样的应用场景, 应该根据不同系统的需求进行选择,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王峰说道。在云化改造的同时, “不能以牺牲性能和可靠性为代价”。

三架构层次改造思路

记者从山西移动处了解到, 山西移动按照业务支撑系统应用普遍采用的接入层、中间层 (应用层) 、核心层 (数据层) 的三层架构进行横向整合,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 目前已初步完成云化改造, 正式上线。

在核心层 (BOSS/CRM核心数据库系统) , 包含了关键数据库, 并且应用复杂, 出于对稳定性、高性能、可靠性的考虑, 山西移动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异构平台, 对集中的数据库按照地域和功能进行拆分, 部署松耦合的应用架构, 并减轻单一节点失效的影响。所以在技术选型方面, 此层采用中高端小型机的动态分区模式, 使用专有CPU和IO满足系统对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

在中间层 (中间件、一般数据库及后台应用) , 针对分区数量大、种类多、系统变更快、负载变化快、单一区能力需求可控以及具有通用性和集中部署的特点, 山西移动在该层级实现了软硬件解耦, 使用虚拟化技术从技术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三个方面, 全面提高资源共享度和交付灵活度。在该层主要采用中端小型机, 使用高级虚拟化模式, 在兼顾可靠性和高性能的同时, 提高分区的灵活度, 满足快速部署的需求。

在接入层 (Web Servie服务器和小应用系统) , 因小型应用数量大, 应用自身具备群集运行特点, 对单节点可靠性和性能要求不高, 所以采用了基于linux技术的虚拟化与x86服务器虚拟化方案的结合, 控制了成本, 并有效利用原有设备, 充分发挥了价格优势, 同时还开发基于SaaS层的应用云平台。

未来朝Saa S服务提升

据悉, 山西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基础架构云建设, 在业务支撑系统中间层采用了IBM PowerVM高级虚拟化软硬件解决方案, 在搭建云平台的同时, 还为不同业务系统安全区域服务提供虚拟化资源池, 实现了业务系统的横向整合。目前山西移动已部署了各类业务支撑系统中间件业务, 包括业务渠道中间件、后台应用、非核心数据库、接口系统等共计80余个业务分区。同时, 其业务支撑系统不仅系统资源利用率、系统敏捷性显著提升, 在动态扩展、资源按需使用的灵活性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网络云平台使用总结 篇5

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于是,在网络云平台使用过程中,我每天都用网络云平台学到的知识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在实践中也确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时常对照专家们的指导、引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通过网络云平台使用,我才意识到我原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总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现在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 网络云平台使用中,我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总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就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学生掌握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什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几位老师都提到这样一句话。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网络云平台是一个凭借,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云平台使用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或者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我在网络云平台使用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次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在网络云平台使用中,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1、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以前的课堂,大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抱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次培训,在返岗实习中我每节课后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等方式进行。

3、学会欣赏学生。我认为这是我在网络云平台使用中做得最好的一点。我在教学中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在我的关注中,慢慢喜欢上了我,也喜欢上了我的课,产生了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超过了我以往的任何课堂。

最后,积极实践,不断提升完善。

1、通过网络云平台使用,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观点。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方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元化,多学科的知识都要涉及,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点,方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学。

2、把学到的观念方法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3、向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网络云平台使用,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同行,他们不但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更有着锐意进取的钻研精神,他们不怕苦不怕难,与他们探讨、交流,不仅使自己在业务上有所得,更在思想上时刻提醒自己,化紧迫感和危机感为动力。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只有自己不松懈,坚持学习教育理论,同时在思想品德上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既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更有教师应有的道德情操,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我们要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我们要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感,让自己不再简单粗暴。

我们更要坚持网络云平台使用,在网络云平台使用中不断成长,努力寻找最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通过网络云平台使用,我发现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从网络云平台中,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课堂,学习同伴长处,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初中物理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云平台业务 篇6

关键词:云计算;教育云平台;高校

[HJ0.9mm][FL(K2][KG2]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陆续开始信息化建设,各高校相继构建出信息化管理网络、校园服务平台、中外文资源检索等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但是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缺乏战略指导和统一规划,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现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且共享性差;設备使用效率低下;信息安全问题凸显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教育云平台构建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借鉴分析,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理念打造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的设计思路,该平台的构建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

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通过利用高校现有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对教育云应用服务做了进一步研究,同时对实现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诸如身份认证方法、动态流程配置技术等进行分析,打造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教育云的高效教育云平台,并将该平台应用到大庆高校,实验表明该平台无论在资源整合率上,还是在建设成本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从而进一步解决区域性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庆高校教育的特点,同时根据应用服务的构建思想和云计算的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将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模型分成三个层次。

1.SaaES层次。

SaaES层,软件即教育服务层,它位于教育云构架的最上层,该层主要包含两类应用服务模式,分别为云资源服务模式和云管理服务模式。其中云资源服务模式拥有大庆各个高校都可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如,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而云管理服务模式的主要功能是为大庆各高校提供可用的资源和信息化的查询,并可以同时使用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在SaaES层次中,服务使用者可以以互联网的方式在任何时间、地点按照规定好的协议要求支付费用并完成该软件的使用。

2.PaaES层次。

PaaES层,平台即教育服务层,其位于SaaES层之下。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服务接入式的开放接口以解决如何将供应商的各个独立的云服务连接到教育云平台中,相当于中间的服务接口层,PaaES层又被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表示层、管理层和中间件层,它们通过提供开发环境平台和各种公用的应用程序接口为教育应用开发人员提供功能。

3.IaaES 层次。

IaaES,基础架构即教育服务层,它位于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最底层。该层将虚拟化实现技术和集群化相关知识用在了存储I/O、内存、设备和计算能力等多方面,然后将它们汇集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以虚拟化环境的形式为互联网的虚拟数据中心提供支撑作用,同时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这样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既可以轻松控制储存空间、选择操作系统和应用的部署等工作,也可以有限制地控制网络组件,而不需要控制或管理任何基础设施。

二、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1.技术支持问题

[JP3]由于大庆各高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并且各个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种类多样,质量不尽相同,在管理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有效整合这些异构系统,并使这些异构系统之间能够协作运行,是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知识产权与资源共享问题

实现整个大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打造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构建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使部分高校对资源的共享情况持消极或者否定的态度。如构建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情况,高校的规模不同,导致各个高校无论在设备条件、资源基础还是参与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3.信息安全问题

无论是云管理还是云存储,这些服务与传统存储数据及方式管理方面相比都更加安全、便利和快捷,但是在服务提供商方面比高校拥有更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管理,因此,所构建的高校教育云平台对于在云端存储的数据比服务提供商更容易存在多种风险,如数据泄露等。

三、结论

针对高校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并构建一种基于云计算理念的大庆高校教育云平台,该教育云平台通过将部署在云应用服务平台上的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租户定制使用,有利于将教育云应用服务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高效整合。该平台的构建可以有效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炯.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6):2.

云计算与运营商的业务平台变革 篇7

全业务运营开始后, 各运营商竞争激烈, 除了话音业务外亦体现在所提供的业务种类上。但是, 近几年运营商在增值业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盲目投资

业务发展预见性差, 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致使发展与资源配置失衡。功能重复建设, 投资效率低, 且用户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和复用。

2) 利用率低

各业务系统设备忙闲不均, 大量处理能力闲置, 资源浪费。

3) 建设模式差

增值业务的需求瞬息万变, 而业务平台建设周期一般超过6个月, 经常出现市场已变但工程必须按原需求完工。更有甚者, 项目建成之日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时, 这种建设模式无法高效捕捉和布署业务, 影响市场发展。

4) 资源共享差

业务平台孤立建设易形成孤岛式的信息体系, 一方面资源利用高的平台持续扩容, 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的平台设备大量闲置。

5) 业务规划难度大

各业务单独规划, 缺乏一致性、协调性。业务上线不同步, 相互间缺少配合, 影响业务效益。

6) 高成本低效益

运营成本高, 部分平台占用动力、传输、网络、机位、人工等资源, 但基本无产出。

7) 系统安全、运维手段差

业务系统可靠性参差不齐, 无统一安全防护手段, 健状性差。很大部分平台未实现容灾防护、漏洞扫描等功能。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的运维手段, 运维效率低, 甚至部分平台未纳入综合网管。

因此, 对业务平台的建设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解决目前业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方面的问题是增值平台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1) 统一规划, 综合考量:关联业务统筹考虑, 从技术、成本、实施等多方面考虑推荐建设思路。

2) 优化建设模式:集中建设基础设施, 同业务部署分开。

3) 优化业务部署模式:缩短布署周期, 提高投资针对性, 实现业务发展与资源配置平衡。

4) 降本增效:整合轻、空载平台, 减少资源占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5) 盘活资产:利用拆旧空闲资源, 支撑有效益的业务。

6) 运维安全:逐步实现一体化运维管理, 提升平台整体可靠性。

2 业务平台改革

云计算是传统IT领域和通信领域不断交融、技术进步、需求推动和商业模式转换共同促进的结果。对电信运营商业务平台系统领域而言, 云计算是个发展契机。采取新的模式,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平台快速响应业务的需求, 实现多租户按需定制化服务;还可提高业务健壮性和可维护性, 能够整合异构基础平台和多源异构数据。同时还能加快新业务创新、孵化和部署的速度, 降低新业务的投入和运维成本,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与其说云计算是一种新技术, 更确切的说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2.1 业务平台改革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业务平台云化, 需要从系统架构、业务调度、服务器管理、存储、网络设备利旧、安全管理和运维管理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系统架构方面, 云平台是基于数据中心建设的, 因此从业务负载均衡、灾备的角度考虑, 应考虑建设双中心, 后期随业务增长再进行扩展。业务调度方面, 业务系统的部署, 需要考虑跨中心的资源调度和应用迁移。

服务器管理方面, 同类指令集的CPU之间进行虚拟化 (X86) 技术成熟, 但应考虑不同的虚拟化技术对服务器也有不同的要求。跨CPU指令集的资源迁移 (如Power到Sparc, 如Intel VT-x到AMD AMD-V) 目前无法实现。

存储方面, 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虚拟化技术需要与云管理平台软件统一考虑, 需要考虑到跨中心的存储同步对业务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方面, 各业务接入系统和资源池之间应需要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为了满足跨中心资源调度, 应考虑L2、L3VPN技术的部署。设备利旧方面, 从IT设备生命周期, 以及小型机、X86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硬件功能限制方面考虑, 部分设备将无法或无须纳入云平台进行管理, 可以不考虑其利旧。

安全管理方面, 对于虚拟机安全和存储安全需全盘考虑, 建立满足云计算和虚拟化要求的安全能力。同时, 从网络的角度要考虑业务系统之间的隔离。运维管理方面, 现有的运维流程一般为自顶向下的, 云平台建设完成后需对现有运维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调整。

2.2 云发展思路

业务平台云化, 考虑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搭建实验云平台, 然后对空、轻载平台整合的同时, 对拟扩容平台和拟新建平台工程云化, 从而实现目标云平台。

搭建实验云平台, 平台需具有高扩展、大容量、小规模的特性。可以考虑存储利旧HDS磁盘阵列。实验平台划分孵化域、测试域和生产域三个功能域, 其中生产域颗粒度可以考虑从通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支撑管理类、集团应用类等四个域组成。通过内网不同的安全域实现相同资源池的共享。同时要建立与云计算相适应的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

空、轻载平台整合, 考虑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 对旧平台应用进行迁移。应用迁移需经过测试和正式上线两个过程。从而完成迁移的平台下线掉电。利旧下线掉电设备扩充云平台, 性能高的设备划分虚机纳入资源池, 性能低的设备以物理机形式纳入资源池, 实现统一调度。存储及网络设备则考虑按需利旧。

拟扩容平台要求计算资源支持虚拟化。按照平台应用云化的原则, 对适合云化的平台进行云化。

拟新建平台先在云平台环境下孵化。具备上线条件后, 直接迁移至正式域对应颗粒度中上线运行。

2.3 实验云平台搭建

实验云平台的搭建需要考虑新建资源池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能力。实验云平台设计能力要与现网空、轻载平台相当, 网络设备按需配置。现主流X86刀片服务器需要考虑20%虚拟化开销、20%冗余、测试及孵化域对资源的占用。

2.3.1 资源池功能区划分

孵化域提供云开发环境, 可基于该环境开发创新业务, 从而避免在传统平台开发后, 仍需在云平台测试区验证的环节。业务在生产域部署前, 需在测试域进行安装验证测试, 测试内容包含:兼容性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生产域是业务正式运行平台, 包含资源分配管理、安全管理、运维管理等, 为业务提供可管理、可扩展的云平台。

2.3.2 统一的运维管理体系

对于现有业务网管系统进行整合, 将独立网管、无网管系统纳入统一的运维管理体系, 实现资源管理、监控、运维流程、服务流程、门户等统一运维管理。

统一的运维管理体系, 可以综合展现资源、告警、性能、配置等多种信息, 并能实现集中的故障监控与管理。在性能方面, 可以进行相关的网络质量和容量的评估参考。

2.3.3 统一的安全体系

在云计算技术出现后, 在安全领域还没有出现针对云计算安全而产生的新技术。从业界的技术发展现状来看, 所说的“云计算安全技术”更多的是指传统安全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综合应用, 并体现为一个安全体系。结合云计算Iaa S技术及服务特点, 以及传统安全保障体系要求, 应采用多种安全技术手段构建层次化的安全防御体系。

数据安全方面, 为保护云计算用户信息的可用性、私隐性和完整性, 应选择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对于数据隔离, 尽可能通过虚拟化层实现虚拟机间存储访问隔离。对于数据备份与恢复, 尽可能支持文件级完整和增量备份、映像级恢复和单个文件的恢复。

应用安全方面, 为保证数据传输安全, 可考虑采用SSH、SSL等方式保障维护管理信息的安全。或者考虑采用数据加密、VPN等技术保障用户数据信息的网络传输安全。

主机安全方面, 主机及管理终端系统尽可能进行安全加固, 进行补丁管理和安全配置。尽可能进行安全防护, 控制蠕虫、病毒、木马在云计算环境内传播, 并进行非法入侵监测。

网络安全方面, 基础网络应进行安全域划分, 部署防火墙实施安全边界防护;应进行异常流量监测与攻击防范, 根据需求部署DDo S攻击防御系统;承载网络应支持设备级、链路级的冗余备份。

2.3.4 应用迁移

平台整合中, 对旧平台应用进行迁移考虑三种方式。方式一:一次迁移, 首先在测试域充分测试现有平台应用, 在生产域上搭建全新业务平台。在此基础上一次性把业务平台全部割接过来, 割接后, 将现业务平台的资源纳入到业务云资源中。方式二:逐步迁移, 首先在测试域充分测试现有平台应用。测试完成后将现有业务平台的部分业务机加载在云资源上, 使得对外呈现一个业务平台。业务平台的扩容都将采用云资源, 现有业务硬件资源可保留, 也可逐步的缩小规模。方式三:共有迁移, 在测试域充分测试现有平台应用, 在生产域上搭建全新业务平台。云平台对外呈现二个业务平台。业务平台的扩容都将采用云资源, 现有业务平台硬件资源可保留, 也可逐步的缩小规模。

2.3.5 利旧

业务平台改革还需要考虑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的利旧问题。

服务器, 主流X86服务器支持标准协议和硬件辅助虚拟化功能。若实现虚拟机的实时迁移, 应保证CPU属于同一厂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尽量使用同一系列芯片。若使用FC SAN, 应至少配置2个HBA端口且能扩展。若使用IP SAN, 应配置支持To E功能的网卡。支持IPMI等服务器远程管理功能。

网络设备中, 三层交换机要支持较高密度10GE端口, 以方便后续扩容。防火墙建议使用支持虚拟防火墙功能的设备, 能够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虚拟防火墙, 实现用户根据其需求能够独立配置和管理其设备的目的。同时, 建议使用支持虚拟负载均衡器的设备, 并选用能够开放API接口、通过脚本进行配置的设备以提供虚拟化管理与负载均衡器配置之间实现联动的基础。

存储设备利旧方面需要支持标准的i SCSI协议、IP协议或者FC协议。

3 总结

云计算是信息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低成本海量数据存储和大规模并行计算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业务平台是电信运营商引入云计算技术的重要切入点, 引入云计算技术有利于快速部署业务, 提高业务平台资源利用率, 节能减排。而平台云化是需要持续相当时期的创新过程, 它不是一个工程, 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建设与运营商业务平台自身相适应的云平台。

摘要:文章分析现有业务平台的现状, 提出利用云计算进行业务平台整合的思路,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加快业务系统开发和上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云计算,业务平台

参考文献

[1]Jay Heiser and Mark Nicolett.Assessing the Security Risks of Cloud Computing[R].June 2008.

[2]张婧, 张瑞, 陈磊.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业务平台整合方案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 2011 (10) :43-46.

[3]项肖锋, 俞赵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运营商合作业务平台实现方案研究[J].移动通信, 2012 (7) :82-85.

[4]谭志远, 宫云平, 陈喜洲.云计算给业务平台的发展与运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电信科学, 2011 (s1) .

云平台业务 篇8

在“三网融合”新形势下, 广电运营商面临着以IPTV、OTT为代表的互联网视频及直播卫星等多重业务的竞争压力。因此, 仅依靠传统数字电视直播及VOD点播业务, 实现用户数及收入增长的发展模式, 已无法维持广电运营商的持续发展。而随着电信、互联网等运营商同质化业务快速发展, 传统广电的用户不断流失。此外, 高速发展的移动智能终端也在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用户的娱乐习惯, 分流了大量的电视用户, 据调查统计, 电视开机率已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 当前广电运营商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机顶盒终端发放已由基本型向高清互动型转变。但由于前端基础设施与机顶盒终端发放分期建设, 存量终端更替缓慢, 客观上造成了广电网覆盖区域内机顶盒厂家众多、终端能力参差不齐的局面。同时广电网络还面临业务内容缺乏、终端技术标准不一、终端对新业务适配周期长等问题, 新业务开展和运营遇到巨大瓶颈。如何让新的增值业务在各类能力参差不齐的终端上快速适配和开展, 成为广电亟待解决一个的问题。

本文拟对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增值业务支撑平台[1,2]中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进行介绍, 以求为各地广电运营商增值业务类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视频云计算技术及其特点

视频云计算是基于云计算技术, 采用视音频作为“云端”向“终端”呈现处理结果的一种云计算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应用在云端服务器上运行, 将运行后的显示输出、声音输出编码后经过网络实时传输给终端, 终端进行实时视音频解码并输出。终端同时可进行交互操作, 通过网络将操作信令实时传送给云端应用运行平台以实现对应用的控制[3]。

通过视频云计算技术的采用, 系统中的终端便可“精简”为仅需具备网络接入能力、视音频解码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的瘦客户端, 因此视频云计算技术可突破广电网内存量终端开展增值业务的瓶颈, 提供一种实现应用和终端“对接”的有效解决方案, 可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广电不断开展的增值业务与存量终端应用运行能力不足的矛盾[4]。基于视频云计算技术的增值业务平台, 具有可灵活支持多种云应用类型、业务更新终端免升级的优势。其利用强大、可扩展的云端应用运行能力, 在不更换和改造存量互动机顶盒的基础上, 提供堪比智能终端和PC才能运行的丰富应用, 如游戏娱乐、远程教育、商务办公、互联网应用、虚拟现实等。该平台不仅可覆盖支持多种类型终端 (如互动机顶盒、手机、PAD等) , 还可兼容多厂商的服务器, 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营开放、内容开放、合作开放、云端终端开放式的运营平台。

平台总体架构

视频云计算平台继承云计算平台的所有特点, 总体采用三层架构设计[5], 如图2所示。

在IT基础设施层:从电力、空间、安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使用虚拟化技术实现CPU、内存、GPU等硬件资源的虚拟池化, 动态管理和调度资源, 并通过链路冗余、负载均衡、智能电源管理及系统安全加固等技术使得平台资源得到高效、安全的利用, 并跨系统平台支持多种类型的终端。

视频云计算能力平台层:其作为核心层, 可对平台所有软硬件优化整合, 实现对底层硬件资源的虚拟化调用, 并对计算及应用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 提供对云应用的运行支撑;实现多用户均衡的并发访问和独立的应用控制;通过云-终端交互协议和低时延编解码及互动传输技术, 保障云应用画面及时送达和用户控制信令的实时操作。该层作为业务运行平台层, 可为多重增值业务的云端运行提供开放的云计算运行能力。

业务管理和展现层:该层为面向用户的云业务集中展示和云应用使用的窗口, 可根据用户权限通过业务管理系统, 为用户呈现个性化云业务门户和云应用使用的界面。

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两大辅助体系, 可为平台提供全面的应用上下线、审核、部署和运营的管理流程, 以确保部署的应用内容和过程可管可控;并通过运营商统一的业务分发平台 (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 SDP) 实现用户AAA认证;通过平台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和保障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硬件平台设计

视频云计算硬件平台逻辑上可支持中心统一调度管理, 及区域分布部署服务节点方式。该方式不仅使终端接入灵活变化, 且云端也容易平滑扩容和升级。在建设初期, 可采用所有硬件设备物理上集中部署。典型的面向广电双向HFC网络的视频云计算硬件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图3所示。

视频云计算硬件平台:主要由中心管理服务器、分前端管理服务器、云应用服务器集群、业务管理服务器等核心服务器及网络设备构成, 并辅以系统监控、中心管理网站服务器以及运营商SDP/BOSS等支撑系统。其中, 中心管理服务器主要负责平台的统一会话调度管理, 并向下管理多个分前端服务器。分前端服务器可部署在各分支区域, 管理该区域内云应用服务器集群, 处理该区域内终端的会话请求, 为接入终端分配云资源提供云服务。应用服务器集群内含2D和3D类应用服务器, 其中2D服务器即为普通应用服务器, 3D应用服务器带有GPU显卡, 专用于需复杂3D图形处理的游戏业务。

云端网络架构设计总体上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物理子网——码流汇聚子网、网管信令子网和SDP接入子网, 分别与运营商对应的专网互联, 每个子网内部均采用链路冗余和负载均衡设计。码流汇聚子网接收云应用服务器推送的视音频UDP/IP码流, 并由万兆端口汇聚发往统一资源管理 (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URM) 系统动态分配的IP QAM目的端口;网管信令子网用于终端和云端之间的信令交互及云端系统网管;SDP接入子网为系统后台网络, 可实现视频云计算平台和运营商支撑系统 (如SDP、URM) 的互联。

Cable互动机顶盒和云端之间基于Cable Modem传输IP信令, 使用DVB-C方式下行接收解码H.264视音频码流。机顶盒可支持多种外设, 包括各种USB HID外设和红外遥控器。对于非Cable接入的IPTV机顶盒或其他移动智能终端, 同样也可使用视频云计算平台, 区别在于不使用下行IPQAM资源, 将直接码流和信令传输融合到同一子网。

软件平台设计

视频云计算软件平台架构设计如图4所示, 总体上由统一会话调度管理系统 (Unified Session Scheduling Management System, USSMS) 、会话资源管理系统 (Sess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SRMS) 、云资源 (Cloud Resources, CR) 、云存储系统 (Cloud Storage System, CSS) 、中心管理网站 (Central Administration Site, CAS) 、业务管理系统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SMS) 、云业务门户以及终端八个部分组成。当前广电运营商的终端主要为互动机顶盒, 外围的有关支撑系统为运营商已有的公共基础平台。

1. 统一会话调度管理系统 (USSMS)

USSMS部署于中心管理服务器, 由全局调度、全局会话和应用数据管理三个模块组成。主要功能为包括:负责对接入的终端用户进行AAA认证和应用鉴权, 通过后为用户分配提供服务的SRMS;负责为每个登录终端创建和维护全局会话信息;自动登录CSS, 为该终端分配一个应用数据在CSS中上传下载的标识码, 作为用户数据上传和下载的认证, 并将该标识码同步至CR, 终端退出平台后, 该标识码失效。

USSMS的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全局调度模块将终端传入的唯一标识信息 (如机顶盒序列号和智能卡号) , 发送给全局会话模块, 并经过SMS到运营商SDP平台进行终端用户AAA认证, 通过后根据终端类型为其分配合适的SRMS。当终端向USSMS发起登录请求并通过认证后, 全局会话模块将为终端分配系统唯一的会话ID, 并向CSS上报终端登录 (或退出) 信息及向SMS同步消费记录等信息。当用户在门户上启动某云应用时, 全局会话模块负责到SMS进行应用鉴权, 通过后通知SRMS为用户提供视频云服务。

2. 会话资源管理系统 (SRMS)

SRMS部署于分前端管理服务器, 由会话管理、消息网关和云资源管理三个模块组成。主要负责维持和终端的“心跳”, 如维护终端会话的生命周期, 处理终端的所有交互操作, 并为终端分配云资源, 调度合适的云资源来响应用户的交互操作。SRMS的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其中, 消息网关通过转发终端的会话消息, 实现终端与会话管理模块的通信。会话管理模块负责维护终端的会话信息, 实时记录和统计用户操作信息并同步给USSMS, 以作为SMS的计费依据。云资源管理模块用于统一管理、分配和维护CR, 其采用动态资源分配策略, 可根据终端类型为用户分配最合适的资源, 并提供具体的云应用服务, 如登录云应用、启动/停止应用、退出云服务等;在资源异常情况下可通过实时监控CR状态, 为用户实时切换资源。由于SRMS直接影响用户对视频云应用的体验, 因此搭建一个稳定高效的SRMS对平台运营至关重要。

3. 云资源 (CR)

CR部署于应用服务器集群, 是应用运行的真实核心平台, 由虚拟化资源、视音频编码、应用控制代理、终端信令交互和应用数据管理五个模块组成。其主要功能为: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服务器硬件资源统一虚拟化, 形成虚拟硬件资源池以便高效利用;统一接收终端外设的操作信令, 并以桌面为资源单位, 为接入终端在相应分配的虚拟硬件上启动视音频编码资源, 通过应用控制代理实现云应用的实时远程操作。应用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在用户退出云应用和再次启动该应用时, 分别对CSS上传和下载用户的个性化存档数据 (如应用退出前最后一刻的状态数据) 。CR工作流程如图7所示。

4. 云存储系统 (CSS)

CSS为视频云计算平台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负责存储云应用的配置数据, 用户个性化存档和用户账户等信息, 其工作流程如图8所示。CSS以动态库形式与USSMS、CR及SMS直接对接。USSMS自动登录CSS, 为接入用户创建应用存档目录和一个上传下载的标识码, 并标识终端的登录和退出;SMS通过调用CSS实现相关的用户账户管理功能, 如账户的创建、注销及密码修改等;CR则通过调用CSS对用户个性化应用存档数据进行上传 (备份) 和下载 (还原) 。

5. 中心管理网站 (CAS)

CAS基于B/S架构设计, 部署于CAS服务器, 负责对平台的资源和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 在CAS架构的设计中, 实现了部署管理、应用管理、系统管理和平台监控四个子系统。

部署管理实现SRMS配置、服务器资源自动搜集与管理、软件模块的部署和配置、日志管理以及对软件模块的控制功能;应用管理实现云应用的分类创建, 应用部署以及运行参数等信息的管理, 通过指定特定范围的应用服务器, 对应用进行远程批量的安装、升级、卸载操作, 并对已部署应用提供分类、查找、上线、下线等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实现平台的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及密码管理等功能。平台监控实现对平台系统级、硬件设备级和软件模块级的资源实时监控, 并提供必要的服务器软件和模块远程重启等异常处理手段。

6. 业务管理系统 (SMS)

通过SMS可实现云业务系统的统一界面管理, 多角色管理员的管理, 并可为USSMS、CSS、运营商SDP/BOSS等系统提供信息接口 (如图9所示) , 此外, 还可提供对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实际运营的支持。

SMS主要包括运营系统管理、运营支撑系统和业务计费网关三部分功能。其中, 运营系统管理基于B/S架构, 可为管理员提供对云业务的费率、产品信息、用户信息及系统数据字典等信息的统一管理;运营支撑系统可实现与USSMS的应用和消费信息同步, 并为云业务门户提供应用鉴权、产品订购等功能;业务计费网关则提供对到运营商SDP/BOSS的接口, 以实现用户AAA认证、用户查询、产品订购以及核对账单等功能。

7. 云业务门户

也称终端门户, 是视频云计算平台的软资源, 作为一种特殊的云应用, 是用户登录后看到的第一个界面。用户可通过该门户实现云业务订购、应用启动、账户查询等操作。云业务门户相比于传统机顶盒移植库生成EPG方式有明显优势, 可支持较为复杂的用户界面设计和更广泛的应用类型, 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图10所示为江苏有线运营的云游戏业务门户。

8. 终端

终端软件平台主要由云-终端交互协议、视音频解码和外设数据采集构成, 可实现云端和终端的实时交互、云应用 (含门户) 画面呈现的功能。采用低时延USB远程映射技术实现标准USB HID外设和云应用实时交互, 使得需要更多外设支持的应用可在配置较低的终端上使用。云-终端交互协议、外设数据采集以移植库的形式运行, 可实现跨平台移植并运行于多种类型终端, 而视音频解码模块则需要根据相应软硬件平台进行低时延优化。

平台关键技术和性能

视频云计算平台具有高并发、低时延、跨终端支持等特点, 离不开以下几点关键技术:

1.负载均衡和缓存

平台内部对会话管理、资源调度和网络链路多个层面均使用负载均衡策略, 并利用数据缓存和异步消息处理机制提高平台的高并发处理能力。以单台双4核CPU的中心管理服务器为例, 可支持每秒1 000台终端同时请求的接入, 同样配置的每台分前端服务器可支持5 000用户同时在线。

2.低时延编解码

通过对标准H.264编码算法改进, 结合DVB-C传输通道, 采用创新的编码调度算法, 优化3D渲染显示, 降低显示时延;基于Slice技术优化编解码流水线, 可提高编码、发送、解码的速度。该技术可实现云端编码时延不大于50 ms, 终端解码时延不大于60 ms。综合双向网络传输、IPQAM调制等环节, 总时延 (不含电视机显示时延) 不大于140 ms, 用户使用无明显时延感。

3.应用虚拟化

应用虚拟化是视频云计算平台的基石。其采用定制的虚拟化技术, 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实现多用户可以独立运行不同应用而互不影响。尤其通过对开源Xen的底层虚拟化架构的改进, 采用PCI-Passthrough技术实现虚拟机系统对多块显卡的软热插拔和透传调用, 实现了基于3D应用的虚拟化, 大大提高了昂贵显卡资源的利用率。该技术可实现单块普通显卡支持8~10路3D游戏应用。

4.低时延远程USB映射

通过在终端移植USB HID外设采集库, 当有USB HID外设插入终端时, 采集库可自动加载驱动识别该外设, 并用中断方式采集外设的原始数据描述符, 并基于UDP/IP协议快速发送至云端。云端收到信息后进行数据解析还原出外设数据格式, 最终实现对云应用的操作。该技术可实现对所有标准USB HID外设操作数据的低时延网络传输。

小结

视频云计算平台作为云计算技术在有线电视领域的创新应用, 可促使广电运营商深度挖掘现网存量机顶盒的潜在价值, 快速开展丰富的增值业务应用以面对三网融合激烈的业务竞争。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的建设不但规避了大规模部署智能终端而带来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对原有投资也是个很大节约。更能为将来全面覆盖手机、Pad、PC等家庭多屏终端提供有力的支持, 充分利用云端资源, 增强用户黏着度。

参考文献

[1]王伟, 李鑫.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平台研发与实践[J].有线电视技术, 2012 (12) :136-142.

[2]占亿民, 薛留忠.应用云计算技术打造广电网络开放业务平台[J].广播与电视技技术, 2012 (10) :98-104.

[3]李华宇.运营商拓展增值业务利器——视频云计算系统[J].电视技术, 2013, 37 (20) :46-48.

[4]肖阳, 宁艳芝.视频云计算技术打造云时代互动电视增值业务运营平台[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 (3) :117-120.

基于云平台的移动公司业务网建设 篇9

中国电信行业进过2008年重组之后, 宣布进入了全业务时代, 之后, 全业务运营被各个运营商所采用。传统的服务类型性竞争也不在是重点, 各运营商要向个性化服务、差异化运营、快速的提供业务以及精准化管理方向发展。

二、云计算架构

云计算架构包括基础架构和服务架构, 基础云架构提供一个能实现快速部署和灵活扩展的云平台, 而服务云架构在基础云架构的基础上提供各种云服务。这两个架构又可以合并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基础云架构的组成为服务流程一体化、管理自动化、硬件设备资源虚拟化、软件版本标准化, 用户可以接收到平台带来了一定水平的服务。基础云构架由四个子层组成, 分别为企业云计算管理平台、以服务为中心的IT管治、端到端服务请求管理平台以及基础架构。

基础资源网络、存储资源池、SAN以及服务池组成了灵活的基础架构, 并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物理设备内部资源的动态调配和共享;云计算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管理和自由部署, 它能够执行IT资源的管理、回收以及自动分配;复杂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合作问题的是服务请求平台, 他利用工作隐情实现端到端的流程管理, 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划分方法较多, 但最终都可以归纳为三类基本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

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一种将存储和计算能力等基础IT资源作为标准化服务提供给终端用户的手段。各种基础IT资源和其他系统协作处理特定类型的工作负载。

PaaS即为平台服务, 它由两个封装组成, 分别是服务负载和开发环境的抽象, 服务平台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是因为供应商的能力制约, 服务会受到一定影响。软件服务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 它包含多重租用。那么, 什么是多重租用呢, 是指运行于基础层基础设施上的平台层软件实例, 可为多个客户提供服务。

三、基于云平台业务网的提出

传统的业务网模式重用性差、业务开放能力也不好, 因为管理以及投资费用会随着系统业务规模的扩张而扩大, 所以, 在推荐新产品的周期上往往因为重复建设而加强。业务网也不能很好的将全业务融合, 不适合运营。在各运营商中, 中国移动首先发布了SDA业务网架构, 该架构能够解决部分平台开放能力、管理的统一性问题以及平台定位问题, 但是, 在融合业务指导建设方面很缺乏。

2009年, IT行业最热议的问题就是云计算, 随着计算水平的发展, IT行业推出各种各样的云计算产品, 同时也按照理解不同定义了云计算的概念。那么, 什么是云计算呢?其实云计算是一种资源使用模式、计算模式和资源交付, 它不是一种技术。在云计算模式下,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到资源的应用、服务方式以及数据。

四、业务网建设

各种资源的随需分配和共享是云计算所强调的, 应用层、平台层和基础层组成了云计算架构。业务接入层、应用层以及业务能楼层组成了SDA架构, 快速服务交付和能力开放是业务网架构所强调的。SDA架构的各层强调的平台和能力, 在实现上都是逻辑的概念, 因此SDA架构的三层实际只对应于云计算架构的平台层 (即逻辑实现层) , SDA架构中缺乏基础层和应用层, 虽然SDA也存在应用层, 但更关注应用层的平台和能力, 而非应用层上的应用本身。将云计算模式融入到全业务网, 将全面拓展业务网架构, 并丰富全业务网的内涵。

基于云计算的全业务网架构仍然参照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三层设计思路。

1.基础层。

提供基础软、硬件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动态配置、资源管理与流程管理等功能, 可以为各类平台提供服务。它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全业务网基础层的IT资源。除服务器和存储整合之外, 虚拟化整合系统架构、应用程序基础设施、数据和数据库、接口、网络、桌面系统甚至业务流程, 因而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流程管理包括业务流程和策略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管理主要用于指导业务流程创建, 调用服务;策略流程管理用于调度平台资源, 实现安全性和QoS。

在全业务网架构中继续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将不同的业务能力构造成SOA中的服务。SOA服务不限于各种具体的业务功能模块, 还包括数据、统一的业务控制和触发机制以及基本管理功能和基本运营支撑功能等, 通过向SDA的展现域与支撑域开放Web Services接口, 将促进整个SDA网络向SOA方向的演进。

2.平台层。

各种平台能力的提供在平台层得以实现, 根据业务网需求的功能, 利用SOA方法将业务网功能构架重构, 各种平台能力被整合, 最终可以将平台调用、平台申请以及平台发布能力实现。

SOA方法是基于云计算业务网构架平台层的方法, 服务能力的注册平台是将现有SDA控制域融合而成的, 将注册平台作为其他服务能力调用和发布的中心, 所构成的业务逻辑处理在每个重点平台之间转移。在基于云计算的业务网中, 注册平台和提供服务者和服务需求者是不能直接联系的, 它们之间可以通过SDA接口连接,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方便对流程和访问进行很好的控制。

SOA的服务包括两种类型。公共服务:包括鉴权、认证、计费、用户管理、公共数据库、公共操作维护、统一控制等, 由全业务网架构平台层的注册平台来承载公共服务能力, 并向公共服务引擎开放Web Services接口。专业业务能力:实现某种特定的业务特征, 包括OS定义中的各种业务能力、IMS定义的各种业务能力以及其它非OMA业务的业务能力, 不同的业务能力由不同的平台承载, 并通过各自的业务引擎向注册平台发布其业务能力。Web Services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并不标准化执行平台, 而是标准化互操作消息机制, 任何一个平台既可作为服务请求者申请其他业务能力, 也可以作为服务提供者发布自身的业务能力。

3.应用层。

它能够提供平台服务, 提供给客户最终的应用, 也就是说, 应用层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将服务平台中对应的业务系统应用提供给客户。将应用快速融合起来是业务网架构应用层最大的特点。

五、结论

考虑到移动集团对业务网的规范、架构要求, 分两个方向对业务网进行升级改造, 一是对现有的省内二三类业务系统按照SDA三层三域架构对系统应用和能力进行分离, 虚拟化整合存储及计算资源, 为中、后期整合进云平台做准备, 最终整合进云平台。二是新建云种子平台, 先将新建立的小业务系统直接按照云平台的要求构建在云平台上, 其次将可经过简单系统应用和能力进行分离的现有小型系统整合进云平台。

摘要:分析了现有移动业务网平台架构中的缺陷, 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架构业务网改造的方法。阐述了利用云计算改造业务网各系统功能, 提出了业务网架构中三个层的具体应用, 并说明了其优越性。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云计算,业务网架构

参考文献

[1]边锋.安全服务器“软硬兼施”[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10, (Z2) .

[2]张京彬, 贺志强.基于项目管理的创新型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 .

云平台业务 篇10

文章通过讨论业务平台云计算资源, 把它定位为电信内部Ia a 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的内部私有云, 通常是为电信公司的业务平台提供资源和服务。从云计算发展到现在, 其服务模式越来越成熟, 依据服务类型划分, 不仅包含了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 服务, 还包含了Paa S (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台即服务) 和Saa 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等。

2业务平台云化整合实施策略

2.1业务平台云化适用性

在分析业务平台的云化适用性时, 可以从业务属性和技术属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业务属性时, 不仅要考虑业务量突发特征和业务对资源需求量增长趋势, 还要分析其实时性要求和应用上线周期要求等因素。对于技术方面的属性分析时, 要考虑硬件平台为x86架构还是小型机架构, 考虑其业务属性状况, 还有对业务数据的敏感程度等多个方面。在考虑技术性因素时, 充分考虑其对于特殊硬件的依赖程度, 自身的负载特点、本地FO或者网络吞吐量、云化迁移工作量、平台扩容频度、应用厂商对应用平台虚拟化的技术支撑程度等因素。

2.2业务平台云化迁移策略

对于电信现在的业务平台云化迁移来说, 可以通过“剥洋葱”的方式, 从外部向内部层层递进。从非实时、非关键性业务平台开始引入, 在引进“云计算”技术, 实现对小型应用的聚集和整合, 应用标准化强的B/S, 处理应用重复性标准化都具备的任务, 处理应用可以进行拆分的海量计算任务、应用业务忙闲分布不均匀, 有明显的业务峰值的和可集中整合的应用系统。

3业务网laa S资源池建设方案

3.1业务网laa S资源池技术发展路线

3.1.1动态扩容业务平台资源池

对于业务平台云来说, 它的规模要和初期试点时的云计算技术工程项目资源需求量相适应, 进一步保障有充足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项目的具体需求扩大云计算资源池。

3.1.2虚拟化技术从易到难

按照资源虚拟化的技术水平高低, 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引入业务平台的虚拟化技术。具体来看, 在对于基础资源的虚拟化中, 具体的顺序应该是从PC服务器开始整合, 然后整合存储系统, 最后是小型机和网络。

3.1.3云管理平台

在开始使用云管理平台初期, 可以实现基础性功能, 比如实现动态迁移和弹性容量等等, 后期可以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 实现服务自动化、复杂的业务管理等。

3.1.4容灾备份与安全

在进行备份方面, 资源池建设一开始是借助虚拟机的在线热迁移同时和共享存储相结合, 进一步完成基础的HA功能。对于更高级别的数据异地容灾与备份来说, 可以借助于重复数据删除、数据镜像、数据快照和持续数据保护等技术完成, 在规模引入阶段来实施。对于云安全来说, 在初期可以通过防火墙和虚拟机隔离等技术提高网络安全指数, 维护主机安全, 在规模引入时期可以通过入侵检测与防护、反病毒软件等实现数据的安全运营, 加强安全管理。

3.2建设需求

文章以电信的业务网为基础, 以一个试点的云化整合的需求为例, 分析了资源池的配置方案。通过和业务平台云化适应性分析方法相结合, 进一步选择5个左右的平台为其整合目标进行资源池整合。

3.3资源池硬件设备需求测算方法

3.3.1计算资源池

通过采用区别承载业务的分析方法, 进一步计算服务器的资源需求。总体来讲, 这一分析法是按照现在的网络设备功能定位和负载特点, 相应地在资源池中使用不同配置规格的虚拟机进行承载。很多访问量较高的平台需要配备高水平的虚拟机, 以此作为其前端接入层服务器, 对于应用层和数据库层来说, 只要在其中配备常规的虚拟机即可。对于计算量较大的平台来说, 要进一步配置性能较高的应用层虚拟机, 对于接入层和数据库层来说, 常规配置即可。对于数据处理量较多的平台虚拟化技术来说, 它的支撑点可以在整体高性能上实现数据库层虚拟服务器, 对于接入层和应用层则可以通过常规配置加以体现。对于其他的类型平台来说, 它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较小, 所以通过配置常规的虚拟机就可以满足其需求, 举例来看, 一些小型的互联网应用就可以用常规配置。

3.3.2存储资源池

对于存储资源池来说, 其容量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平台的业务数据量, 还要考虑操作系统的映像文件。另外, 其他的类似虚拟化管理软件的数据区空间、磁盘阵列RAID系数、存储资源冗余系数等条件都要加以考虑。

3.3.3网络资源池

对于网络资源池初期来说, 必须遵循可扩展性的原则。也就是说, 不仅要满足资源池平台的网络资源需求, 还要有足够的拓展空间, 以此来满足多个平台的需求。对于核心的交换机来说, 它的配置主要在背板交换带宽、槽位数量、端口类型及数量等参数方面有所反映。按照规划, 通过资源池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及每个服务器配置的端口数可以进一步计算整体的交换带宽需求, 通过分析服务器网卡端口数和交换机板卡类型和端口密度进一步计算槽位数量。对于防火墙来说, 它的配置主要在整机吞吐量、槽位数量、端口类型及数量等参数上有所体现。通过累加资源池所承载平台的出口带宽需求, 计算出资源池至上层网络的出口带宽。图1是三大支撑系统共建一套资源池示意图。

4结语

在建设业务网时, 可以引入云计算技术, 借助于统一的IT基础资源池完成业务平台的承载工作, 这和电信现在的平台数量多、建设周期太长等问题相适应, 有利于控制维护成本。文章通过分析业务平台云计算资源池定位, 进一步分析业务平台云化整合实施策略, 最后分析业务网Iaa S资源池建设方案。通过分析成本因素和技术发展成熟度, 进一步分析了平台业务属性。对于业务平台的云化整合来说, 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层次地分阶段开展, 通过与平台的特点结合, 进一步分析业务平台云化适用性, 对于云化迁移提供策略。按照Iaa S服务模式的特点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分析Iaa S云资源池的技术架构和分阶段的建设重点, 测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及虚拟化软件的资源需求, 有利于电信业务平台云计算资源池建设。

摘要:由于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所以电信的业务平台规模不断扩大, 在这一背景下, 如果使用过去的从硬件到应用相互独立的“烟囱式”部署方式, 那么不仅IT设备采购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部署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 对于电信公司来说, 要建立好云计算的资源池, 统一承载业务平台, 共享信息资源。

关键词:电信业务,云计算,资源池

参考文献

[1]燕杰, 樊勇兵, 金华敏, 等.电信电信的云计算资源池部署方法概述[J].电信科学, 2011, 27 (10) :24-25.

[2]张婧, 张瑞, 陈磊, 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业务平台整合方案研究.邮电设计技术, 2011 (10) :76-77.

虚实结合建设私有云平台 篇11

郭宗明介绍说,需求确定后,他们开始寻找方案提供商,在这期间,他们共研究和比较了5家厂商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北大设备部的公开招标,戴尔公司提供的云平台解决方案以最能满足他们的应用需求而中标。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教育行业总经理王珊介绍说,对于北大计算机所的私有云平台项目,他们根据研究所的应用需求,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决定为其建立高效应对各项挑战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主要采用戴尔虚拟集成系统(VIS)解决方案和“互联校园”教育信息化技术。此外,戴尔也通过其专业的服务团队为北大提供完善和全面的服务支持。具体的建设方案包括:采用戴尔PowerEdge-C服务器6100和EqualLogic PS6510X,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机架空间;采用戴尔VIS高级架构管理器(AIM),可以轻松管理虚拟和物理服务器环境,推进虚拟化部署,减少服务器数量,解决电源供应有限的难题;采用戴尔提供的高效基础架构,可以重新定位和平衡物理服务器和虚拟化服务器的工作量;采用戴尔VIS创造器(Creator),可以支持多种管理程序软件的应用,缩短资源请求的反应时间;同时,AIM与Creator均为开放的,同时支持其他厂商的平台,如该项目采用的微软虚拟化技术及System Center管理平台,使用户不会担忧被一家供应商垄断。

基于VIS解决方案的数据中心具有虚实共存、动静结合的特点,即根据北大计算机所数据中心的应用压力,选择同时部署虚拟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并根据应用压力的变化情况将静态架构运行与动态架构运行相结合。通过适当采用动态架构技术不仅保证了数据中心的高效率,也推动了绿色IT的理念。动静结合的数据中心可以更好地管理整个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之间的配比关系,提高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将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更好地整合起来并发挥效能,从而将基于云计算的服务以更流畅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郭宗明介绍说,目前该项目已经上线,正在试用阶段。由于研究所九大研究方向对计算和存储等资源的需求不同,非常适合云模式,由研究所统一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实施的接触和合作中,北大计算所与戴尔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用户和方案供应商的关系,王珊说:“云计算技术还在发展中,其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北大计算所既是用户,更是IT技术的研究者,涉及众多云计算相关的研究方向,因此,双方的合作将会更加深入。”基于此,日前,北大计算所与戴尔共同签署了虚拟集成系统(VIS)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备忘录,并宣布戴尔为北京大学设计并建造的基于戴尔虚拟集成系统(VIS)解决方案的联合实验室正式落成。

云平台业务 篇12

1 迁移设计原则

1.1 数据安全性

迁移过程中需要保证原有数据的安全性, 避免因数据迁移造成原有数据的丢失、损坏。同时, 要求新增存储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具有一定的数据保护措施, 如存储架构冗余。

1.2 业务连续性

由于业务系统的运行要求不同, 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也不同。对于关键的连续性要求较高的业务, 应尽量减少因迁移造成的停机时间, 保证其业务的连续性。

1.3 迁移效率

迁移方式不同, 迁移的效率、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同。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进行评估, 选择满足需求的迁移方案。

1.4 迁移成本

科学预算, 控制成本, 选择适合的迁移方案。

2 数据迁移技术

2.1 网络层数据迁移

卷镜像技术的网络层数据迁移是一种本地化的快速数据迁移技术。

网络层数据迁移使用卷镜像技术和客户现有的本地SAN网络, 通过卷镜像技术, 将数据从原有阵列快速迁移到新的阵列上。数据迁移过程中不需要中断业务。迁移完成后可以根据业务情况, 选择合适的时间停止业务, 切换新旧业务卷。

由于数据迁移采用的是镜像方法, 不会对原始数据产生任何影响。所以, 即使数据迁移失败, 原来的数据也不会丢失。镜像迁移技术如图1所示。

2.2 主机层数据迁移

主机层数据迁移是通过操作系统的卷管理软件 (AIX系统中的LVM或HP-UX的Mirro Disk) , 将客户原有阵列中的数据迁移到新的阵列中;主机层数据迁移需在应用服务器端安装逻辑卷管理软件 (卷镜像软件) , 把原有阵列以及新阵列分配过来的卷资源管理后进行镜像, 主机层数据迁移如图2所示。

2.3 NAS数据迁移

NAS数据迁移通过统一存储系统来实现文件数据的迁移, 将客户原有NAS存储上的文件数据迁移到存储阵列上, 并将业务割接到存储设备上, 以实现新旧NAS设备的替换。

图3基于华为N8000存储系统进行NAS实现数据迁移。

3 服务器迁移技术

使用专业的数据迁移工具 (如Plat Spin Migrate) 把源物理机 (虚拟机) 的操作系统、应用和设置迁移到目标物理机 (虚拟机) 上, 服务器迁移如图4所示。具体有如下3种应用:P2P迁移、P2V迁移、V2V迁移。

P2P (Physical to Physical) 是将物理机转换为物理机的一种技术, 即将物理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及业务软件完整地迁移到一台新的物理服务器上运行。

P2V (Physical to Virtual) 是将物理机转换为虚拟机的一种技术, 即将物理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及业务软件完整地迁移到虚拟化平台上运行。

V2V (Virtual to Virtual) 迁移是在虚拟机之间移动操作系统和数据, 如VMware迁移到KVM, KVM迁移到UVP。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虚拟机从一个VM Host系统移动到另一个VM Host系统。

V2P (Virtual to Physical) 迁移是在虚拟机迁移移动操作系统和数据到物理机上, 如UVP迁移到物理机上, 即将虚拟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及业务软件完整地迁移到一台新的物理服务器上运行。

4 数据库迁移技术

4.1 物理迁移技术

例如, Oracle数据库物理迁移是将Oracle数据库, 在原生产环境执行物理备份, 再将备份集传至目标环境, 如云平台, 最后在云平台进行恢复, 从而还原数据库的方法实现的。

Oracle物理迁移采用的是自带的备份还原工具RMAN。

SQL Server物理迁移由自带的Backup和Restore选项实现数据级别的备份和还原。

该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 可以实现数据库的在线备份, 利用数据库的在线热备特性, 再配合增量备份, 在数据迁移过程中可以大大缩短数据库的停机时间, 对客户应用的影响减至最小。

(2) 对数据库整库级别的备份, 备份文件包含整库信息, 方便传输、恢复。

4.2 逻辑迁移技术

逻辑迁移就是利用EXPORT等工具对数据库对象 (如用户、表、存储过程等) 进行导出, 并利用IMPORT等工具把逻辑备份文件导入到数据库中。

Oracle数据库逻辑迁移是依据Oracle数据库进行逻辑备份, 将逻辑备份文件传至目标端服务器, 在目标端服务器进行恢复, 从而实现数据库的迁移目标。

SQL Server由自带的Backup和Restore选项实现数据级别的备份和还原具有如下特点。

(1) 需要在数据库运行时操作, 导出时要确保对象没有被其他应用访问修改, 以防止迁移后的数据不一致。

(2) 导出对象是表, 操作起来比较灵活, 可以实现跨平台, 跨版本的迁移恢复。

4.3 文件拷贝迁移技术方案

本迁移方式为通过拷贝数据文件的方式完成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迁移, 源端停机状态下, 将数据文件从源端拷贝到目的端, 重新启动数据库。

OS层拷贝迁移的原端和目的端的文件系统版本与数据库版本必须一致, 进行迁移前原端和目的端的数据库处于关闭状态。

4.4 热迁移技术

Oracle数据库热迁移, 是指生产环境在几乎不停机的情况下, 快速迁移至备点的方式。DATA GUARD是Oracle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同步功能, 基本原理是将日志文件从原数据库传输到目标数据库, 然后在目标数据库上应用 (Apply) 这些日志文件, 从而使目标数据库与源数据库保持同步。等适当时机, 进行数据库切换。Data Guard提供了三种日志传输 (Redo Transport) 方式, 分别是ARCH传输、LGWR同步传输和LGWR异步传输。

SQL SERVER的热迁移, 是Logshipping。它将事务日志不间断地从一个数据库 (主数据库) 发送到另一个数据库 (辅助数据库) 。不间断地备份主数据库中的事务日志, 然后将它们复制并还原到辅助数据库, 使辅助数据库与主数据库基本保持同步。目标服务器充当备份服务器, 可以将查询处理从主服务器重新分配到一个或多个只读的辅助服务器。日志传送可与使用完整或大容量日志恢复模式的数据库一起使用。需要迁移时, 通过命令实现接管。

5 结语

云技术日趋成熟, “云”已落地, 将为IT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只有保证传统业务与数据平台和云平台的平滑迁移, 才能保证云技术的有效实施。因此, 业务与数据迁移技术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

摘要:从IT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云平台建设日益俱增, 数据与业务需要平滑的迁移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上, 保证业务连续性是业务迁移的核心要求, 迁移数据的高可靠性是业务迁移成败的关键。因此, 如何实现传统业务、数据平台与云平台的平滑过度, 值得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云平台,数据安全,业务迁移,数据迁移

参考文献

[1]谢长生.统一存储网数据迁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

[2]丁建华, 姚培福, 董伟.存储系统数据迁移技术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4 (9) .

上一篇:持续化管理改善下一篇:多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