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数据库平台

2024-10-14

开放的数据库平台(共10篇)

开放的数据库平台 篇1

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构成了电力系统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中,数量最多的是变电站。电力系统所需的数据大部分均来自变电站,变电站所提供数据的精度、可信度、时效性、经济性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

目前,90%以上的变电站都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来源于保护测控装置。保护测控装置采集的开关场信息一方面供自身装置使用,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至计算机监控系统。

但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缺乏一个统一的综合数据平台,数据源配置的复杂性、多重性、非开放性不仅限制了变电站功能的有效扩充,而且增加了变电站的投资,不利于节约高效型社会的建设。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据系统现状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网络,并拥有完整的数据库,采用了“站控层+间隔层”的集中分布式体系结构,间隔层的二次设备采集开关场的信息,通过网络上传至计算机监控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再通过站际网络与调度中心通信,各级控制命令则按相反方向下发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直至间隔层设备,由间隔层设备对开关场的一次设备进行控制,参见图1。

这种结构模式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以太网的高速度、高可靠、高自动性等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不足之一是数据平台缺乏统一性,间隔层的保护测控装置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任何二次设备都要与一次设备建立独立的信息通道,数据采集各自为阵,相互之间不进行横向数据交流。电压、电流互感器要设置多个绕组,开关设备要设置数十个辅助接点,以满足各种二次设备的需要。以电流互感器的配置为例,最早的互感器只需要配置1个保护绕组、1个测(计)量绕组,随着对系统要求的提高,逐渐扩展到5个、7个、9个绕组。例如,继电保护,从起初简单的过流保护、单套配置,逐渐发展到现在复杂的反向比率保护、各侧差动保护,并且一些保护需双套(多套)配置,往往还需要备用一两个绕组,以防后续功能增加。电力系统的功能在不断地扩展与完善,若继续采用此类增加绕组的方法,将难以满足系统的发展,其成本也将越来越高。

不足之二在于数据平台缺乏开放性,二次设备采集数据之后,不能很好地提供给其他二次设备使用,数据无法充分共享。

数据共享不充分的原因首先是网络硬件的问题,目前的交换机和网络通信口在流量和可靠性上还存在技术瓶颈。其次是当前的通信规约缺乏开放性。通信规约是构建网络的纽带,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广泛采用了IEC 60870系列规约。在此系列的规约里面,通信和功能应用是一体的,功能应用直接被编译在通信报文里面,这使得功能应用牵制于具体的网络类型和通信协议,功能的扩展与改变必须牵涉具体报文的调整。此外,对于相同的应用,不同厂商有不用的定义,即使都按照IEC 60870构造的数据模型,不同厂商的模型之间也是无法通用的。这两个因素使得IEC 60870规约缺乏开放性,给变电站的配置带来许多问题。

(1) IEC 60870需要“对点”。“对点”是监控系统中对数据配置和数据维护的俗称。目前,变电站内部采用IEC60870-5-103规约(以下简称103),调度端采用IEC60870-5-104规约(以下简称104),按照103和104打包的报文,其本身只是在通信层面上对帧格式、传输控制、校验等进行了规范,变电站自身的信息模型在报文里只是一个个没有明显含义的数据。对于任何一个数据或一个数据包,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事先约定,并一一对应,在工程验收时必须使每一个信息点动作一次,以验证其正确性[10]。一旦有任何微小的调整,比如间隔扩充或改造,从站内监控系统到调度端的每一个数据点都必须作相应的增补和修改,重新约定,对于系统维护而言,是一项永无终结的劳动,而且增加了工程投资。

(2) IEC 60870难以“互操作”。因为IEC 60870报文需要事先约定,不同厂商可以有不同的约定方式,造成不同厂商的设备无法相互操作。当前,为了实现多个厂商设备之间的通信,监控系统需要配置昂贵的规约转换器,然而规约转换器只能对特定的规约进行转换,并且影响了传输速度和信息可靠性。

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可否利用IEC 60870标准建立数据平台?由于各厂家IEC 60870版本不统一,能不能把各厂商之间的版本严格统一起来,以实现数据平台的统一性、开放性?答案是否定的。IEC 60870的关键问题在于其本身将通信和应用绑定在一起,即使严格统一规约版本,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功能的扩充,仍需要不断更新规约版本,这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不适应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

为了适应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发展,IEC TC 57工作组制定了IEC 61850系列标准[1],该标准具备以下特点:分层的智能电子设备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根据电力系统生产过程的特点,制定了满足实时信息和其他信息传输要求的服务模型;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特定通信服务映射以适应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采用对象建模及面向设备建模和自我描述以适应应用功能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应用开放互操作性要求;快速传输变化值;采用配置语言,配备配置工具,在信息源定义数据和数据属性;定义和传输元数据,扩充数据和设备管理功能;传输采样值等。

IEC 61850标准的制定,为搭建一个开放的变电站数据平台带来了曙光。

2 开放数据平台要素之一——标准建模

标准建模是IEC 61850系列标准的核心。IEC 61850对变电站内所有设备按照功能建模,包括过流保护、分合断路器、绝缘监视等涵盖继电保护、自动控制、在线监测在内的所有功能都按照面向对象和面向设备的原则进行建模。模型的标准化非常重要,只有标准的模型才能被相互解释和互操作。在IEC61850-1中明确提出了对数据建模进行标准化的必要性[1]。

IEC 61850-7-2定义了服务器模型(Server),服务器由逻辑设备(Logical Device)构成,逻辑设备也在IEC 61850-7-2中定义,逻辑设备由逻辑节点(Logical Node)构成。逻辑节点是功能的最基本单位,逻辑节点中的数据对逻辑节点本身进行自描述[2],比如继电保护类逻辑节点就包含该逻辑节点的名称、位置、定值、可操作性等属性的自描述。IEC 61850-7-4定义了88个兼容逻辑节点[4],如断路器(XCBR)、差动保护(PDIF)。差动保护又分为线路差动PLDF、不完全接地PNDF、变压器差动PRDF、母线差动PBDF、电动机差动PMDF、比相差动PPDF。图2显示了服务器、逻辑设备、逻辑节点的隶属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树状结构,对任何数据的访问不再需要像IEC 60870那样事先约定、逐个“对点”,而是按照“服务器→逻辑设备→逻辑节点→数据→数据属性”的顺序逐级分解,顺藤摸瓜,结构清晰、路径简洁。图1的左侧是对变电站模型访问所采取的服务、通过Get Server Directory收集每个数据对象中有多少逻辑设备和文件名,通过Get LD Directory收集每个逻辑设备中有多少个逻辑节点名,通过Get LN Directory收集每个逻辑节点中有多少个数据对象名,通过Get Data Diretory收集每个数据对象中有多少个数据对象属性名,通过Get Data Definition服务分别读取全部或一个数据对象属性定义。通过这样的服务,建立起完整的分层数据库模型[9]。

虽然IEC 61850中只定义了88个兼容逻辑节点,但用户完全可根据需要扩充并定义新的逻辑节点,不过扩充必须按照IEC 61850中规定的逻辑节点类的基本语义和句法进行标准化建模。由此可见,IEC 61850是一个可以不断改进、扩充、完善的标准,这也是IEC 61850的生命力所在。

上述分层数据库模型对各个制造厂的设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访问,这种功能方法可用于重构配置,很容易获得新加入的设备名称[9],为变电站的改造、扩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对点”的问题,大大减少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

3 开放数据平台要素之二——通信、应用相互独立

除了标准建模之外,IEC 61850还支持通信和应用相互独立。

电力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各类不同的子系统、子功能对网络实时性、带宽、可靠性的要求各不相同,并且这种不同总是在不断变化着。IEC 61850根据电力系统生产的特点,总结出电力系统所必需的信息模型和传输服务,定义了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它独立于具体的应用层协议,和具体采用的网络类型无关,当需要与具体的网络接口时,只需采用特定的通信服务映射[11]。

首先是“抽象”,ACSI仅建模真实设备和真实功能,同时只对设备间信息交换作概念性的定义,并不定义信息传输时的具体报文编码[2][12]。图1中的ACSI服务,如Get Server Directory,只表明了“获取服务器目录”这一概念,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该怎么获取,还需根据具体使用的网络类型作特定的映射。

其次是“特定”,模型之间需要交换信息,以获取各自需要的数据,这就需要将“抽象”的通信服务和“具体”的网络相接口。为此,IEC 61850制定了特定的通信服务映射SCSM(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所谓“特定”,即是将IEC 61850中的模型利用“具体”的“特定”类型网络和“特定”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

目前的IEC 61850版本推荐的主体应用层协议是制造报文规范(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MMS)[6,7]。MMS是ISO/IEC 9506标准所定义的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层通信协议,通过这一“特定”映射,MMS即作为IEC 61850应用层的协议。

表1中列举了典型的IEC 61850对象到MMS对象的映射。

与之对应,各种信息交换服务也随之映射到MMS服务。表2中列举了部分典型的ACSI服务到MMS服务的映射。各种ACSI服务都通过SCSM映射到具体的服务规范和协议规范,在IEC 61850-8-1定义详细的ACSI对MMS及ISO/IEC8802-3的映射办法,通过这一映射,ACSI中各种服务都通过具体的通信协议得到实现。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为IEC 61850带来了足够的开放性,若ACSI需要其他的网络类型,只要改变具体的SCSM即可。假如IEC 61850需用另一种协议替换目前的MMS,只要定义ACSI到该协议的SCSM即可,并不需改变IEC 61850已经定义好的各种数据模型。同理,IEC 61850若要对模型进行扩充、升级,也不需要改变已采用的通信协议,提高了网络的适应能力,实现了网络的开放。

4 开放的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

IEC 61850通过标准建模,支持应用与通信相互独立,实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高度开放性,为变电站的扩充、改造以及电力系统的数据维护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开放的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具备以下优点。

(1)可扩充性强。如图2所示,IEC 61850标准数据模型是扩充性及其良好的树状结构,同一节点上的数据体是并联关系,横向模型之间不相互牵连,理论上可随意扩充。

(2)免维护。IEC 61850在开放的数据结构上还具备完善的自描述性,标准数据模型是能被IEC 61850系统中的任意一个设备识别的模型,不需要对点,不需要人工维护。

(3)增加电力系统的综合效益。综合数据平台的搭建,变电站只需要一个数据源,数据的设备只需从数据平台上获取,互感器只需满足数据平台的需求即可,变电站功能的扩展不再受到互感器、开关配置的限制,既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又增加了系统的经济性,综合效益大大提高。

(4)为数字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变电站是构成电力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数量多,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将是电力系统基本的数据来源,变电站内数据平台的标准性、开放性无疑是电力系统数据标准性、开放性的保障。而且,IEC 61850在制定过程中已考虑到了这一点,IEC TC57工作组在建立无缝通信系统体系过程中,强调了整个通信体系以IEC 61850为基础,变电站内、变电站到调度中心的接口都使用IEC 61850,IEC 61970 (EMS应用程序接口)在制定过程中都需和IEC 61850的数据模型协调[8,9],保证从SCADA数据库到过程对象的统一建模,实现全系统的开放性。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IEC 61850对于建设开放的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的重要意义,但IEC 61850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标准,与中国电力市场的接口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内国际许多著名厂商已经推出了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例如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NS3000系统、南京新宁光电自动化有限公司的X7000系统、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PCS9700系统),国调中心主持的互操作性实验也顺利进行[13],但IEC 61850本身各种模型的细化及细化后的统一还在进一步磨合中。就最核心的应用层协议MMS来说,IEC61850对MMS的SCSM还存在一定的矛盾[14],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解决办法。

总之,IEC 61850在构造思路上具备了充分的开放性,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条新颖的变革思路,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IEC 61850的普及过程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国际标准的生产潜力。

摘要:20世纪90年代,电力系统领域掀起了微机化革命,变电站建立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系统广泛采用了IEC 60870系列规约,但此规约缺乏充分的开放性,使得目前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效益差、维护麻烦,不利于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21世纪初,IEC 61850系列标准进入市场,该标准在标准性、开放性等方面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为建立一个开放的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运行开放的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文章深入剖析IEC 60870和IEC 61850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建立开放的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的方法,总结了开放的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后归纳出建立该平台与推行IEC 61850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开放性,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IEC 60870,IEC 61850

开放的数据库平台 篇2

摘 要:数据是平台核心价值所在,数据开放和共享是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开放性视角将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分为基础数据、共享数据和专属数据,并分层、分类探讨平台数据及数据流的设计,最后以“网络教研”应用接入为案例说明设计的可行性。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51-05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类型多样、关系复杂、容量大。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强调互联互通和众筹共建,以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交流,促进资源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研究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及数据流的设计和应用,强化数据顶层设计,有助于理顺“国家—省—市—县—校”各级平台之间、理顺平台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提升平台性能和提高平台数据安全。

一、从开放性视角梳理平台数据

只有数据开放,才有可能促进互联互通,才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开放平台,形成开放体系,既符合互联网平台技术发展的趋势,也能满足用户对资源应用的多样性需求。如图1所示,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开放性视角可将数据分为基础数据、共享数据和专属数据,各类数据经开放平台交换。

如表1所示,基础数据、共享数据和专属数据是依据开放平台和第三方应用的读写权限来区分的。基础数据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维护,供第三方应用读取;共享数据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应用共同维护;专属数据由第三方应用自行维护。

同时第三方应用的专属数据经开放平台许可路由后,可供其它第三方应用读写,具体规则由第三方应用之间协商。

二、开放性视角下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流的设计

如图2所示,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用户、资源、统计和空间等数据,向下与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能力厂商实现云服务、资源转码、统一搜索、消息互通等各种能力的系统集成;向上与各类第三方应用对接;两翼与相应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内容实现联通,实现公共服务和互联互通两大体系构建。

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电信云部署、第三方资源转码服务、平台与接入应用的资源和信息统一搜索、应用国家平台用户统一消息机制;接入包括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平台在内的14个浙江特色应用和12个国家平台落地部署应用;与浙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用户数据统一,上联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下通过“同构、异构、映射”三种模式推进全网融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导航系统对接引入近400万条国家优质资源,通过Solr企业级搜索应用服务接口全网搜索包含区域平台和第三方应用在内的资源信息。

1.数据和数据流设计的原则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模型称为“核式模型”,既要保证核心数据内容对第三方应用、平台、资源的接入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也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供第三方应用、平台、资源开展数据设计。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设计的重点在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数据流设计坚持“边界清晰、安全至上、精准高效”的原则。

(1)边界清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内部用户、资源、统计、空间之间采用内部接口调用,不直接读数据库数据,外部与应用、平台、资源之间采用外部接口调用,保持边界清晰,有利于模块化开发,便于故障分析。

(2)安全至上

开放性带来的数据安全不容小觑,设计坚持“最小权限原则”,每个第三方应用或平台只能访问当下所必需的数据,赋予每一个合法动作最小的权限,避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受到错误或者恶意行为的破坏。

(3)精准高效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设计以精准为出发点,既便于数据维护,降低数据设计的复杂程度,也为开放接口高效调用的实现提供基础。要求99%的接口单次服务请求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单台服务器支持HTTP连接并发请求数多于1000个。

2.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设计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主要包括用户、资源、统计和空间数据。

(1)用户数据流设计

对于第三方平台和应用而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用户数据属于基础数据,第三方平台和应用只有读权限,没有写权限。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大部分用户数据(包括机构和用户关系)从浙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同步读取,不再管理维护,实现“三通两平台”中的“两平台”的初步融通,避免重复数据录入和清洗,保证用户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新增用户(包括机构和用户关系)称为自建用户数据,仅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维护。第三方平台和应用的新增用户数据以及相关的用户权限和角色分配由各第三方平台和应用自行管理维护。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用户授权采用OAuth2.0安全认证机制,用户帐号、密码等信息对第三方应用不可见,第三方通过令牌访问用户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受权资源,授权流程如图3所示。

OAuth认证的优势在于用户授权第三方应用,而不是平台授权第三方应用获取用户存放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资源。OAuth认证为教育资源市场化运营,为“政府规范引导、企业竞争参与、用户自主选择”的资源应用新机制探索和实施打下基础。

(2)资源数据流设计

资源数据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共享数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围绕资源展开功能设计和开发。资源数据元数据规范和目录编码作为基础数据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本身管理维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服务系统提供统一搜索、资源转码、流媒体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由第三方企业提供。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导航系统提供接口下发国家资源,区域资源平台通过报送和报审两种方式向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资源。报送是常态化流程,按区域层级逐级上报优质资源;报审是活动性流程,区域平台按活动要求上报资源评审;同样,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既可以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报送和报审资源,也可向区域资源平台推送资源供区域资源平台选择。第三方平台和应用可根据平台或应用的特点获取相关资源,如学科教研根据学科不同获取不同的学科资源;第三方平台和应用可将优质资源报送给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3)统计数据流设计

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计数据包括内部统计数据和共享统计数据。内部统计数据属基础数据,包括各类资源总量、资源使用情况等,供第三方平台和应用在资源调用时读取;共享统计数据属共享数据,目前主要指积分、经验值和虚拟币等针对用户平台使用绩效体现和平台运营的统计数据。第三方平台和应用按照双方认可的规则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用户操作行为推送积分、经验值、虚拟币等数据信息。

(4)空间数据流设计

空间数据是共享数据,空间数据开放度越高,空间展现的可控性和灵活性就越好,相应空间使用的用户体验就越好。

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数据流如图4所示。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同构、异构、映射”三种服务模式推进全网融通,其中映射服务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映射服务确保用户空间唯一性。映射服务分虚拟映射和实体映射。虚拟映射服务直接使用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有功能,包括用户、资源、统计、空间和应用,使用虚拟映射服务的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需要通过开放平台获取空间数据。实体映射直接使用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空间服务,但自建用户、资源、统计、应用等功能的一项或多项,在自建功能中需要获取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平台通过映射服务提供的空间数据。

实体映射平台可将自建应用在开放平台中通过模块注册的方式接入空间展示,实现区域门户、区域内所有用户空间展现该自建应用的相应信息,也可通过分享转发将空间数据在自建应用中加工使用。

3.开放平台数据流调控的实现

开放平台将自身的数据、服务等封装成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并向外界提供API,以吸引第三方的应用开发者开发程序,使用平台服务(包括资源和能力)或增加平台功能。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平台(http://open.zjer.cn)不仅提供标准化接口和数据,还提供数据授权、数据流调控和数据调用监控。

(1)开放平台标准化透明开放接口

接口在开发平台中标准化透明公布,任何第三方区域平台或应用提供商均可获得与接口有关的功能描述、接口调用说明、请求参数说明、返回参数说明。目前已有的接口类型与数量如表2所示。

开放平台提供接口的检索和搜索功能,为每一个接口提供编号和应用示范案例,方便沟通交流。同时开放平台提供Java、JS、 PHP、 C#、 C++五个版本的SDK开发包,方便开发者开发和调用。

(2)开放平台提供接口数据调控

如图5所示,开放平台“多轮审核、多层筛选”立体防护数据安全。开发者基于自身所开发应用的需求向平台注册和申请API接口列表,平台管理员审核开发者身份和API列表申请的合理性。

同时,开放平台可对第三方平台或应用调用服务器的IP地址进行白名单限制,确保调用来源地址的合法性;可对开发者调用参数合法性设置范围,确保第三方平台或应用只能对数据授权范围内的数据进行读取和管理;可对任一许可的API设置日调用频度进行流量控制,超出流控额的API调用不被许可,以促使第三方平台或应用尽可能完善本平台或应用的数据体系,应用数据缓存机制,避免高频度调用平台资源和能力,增加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压力,影响其它第三方平台和应用的服务调用。

(3)开放平台管理空间应用展示模块

门户和空间是各类应用信息的汇聚地,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课、学习课程、交流协作、评价课程等功能,为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课程创建、课程管理、课程答疑、课程测试、教学活动组织等功能。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平台为各类应用展示模块提供申请、审核、复测、上线等功能。允许第三方应用通过开放平台接口能力开发和接入应用相匹配的特色展现模块。

第三方应用在开放平台后台填写模块名称、父应用、平台区域(显示的尺寸和主要方式)、模块介绍、流量范围、运行URL等信息后,经接入审核、接入测试后上线。第三方应用和管理员可指定应用注册模块的可见范围,范围包括省级平台、区域平台、甚至学校。

上线后的应用模块,显示在用户空间设置的“应用模块”中,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在空间显示。在空间页面渲染时,会将与用户相关的个人票据动态加密传递给第三方应用模块,第三方应用模块根据用户的身份、区域、学科等信息推送给空间,真正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空间应用环境。

(4)开放平台路由第三方接口

开放平台允许第三方应用软件将其开发的接口向开放平台注册,所开放的接口纳入API接口列表中,其它第三方平台或应用可按照开放平台的接口调用规则调用相关接口,以获取相应的数据服务。

如图6所示,网络教研平台提供“获取学科公开课”接口,第三方平台或应用在开放平台的授权下,可根据开放接口描述的方式获取到相关学科、学段、播放时段等相关信息筛选下的公开课列表。

(5)开放平台实现接口数据调用监控

接口数据调用的统计和监控,便于及时对数据流进行管控,进而加强数据传输的安全和性能。

总体监控数据包括:活跃API、API调用平均数、API调用最高值、API调用平均响应时间、API调用最长响应时间。及时观察监控动态,对活跃API需要重点关注并开展接口性能优化;对长响应时间的API调用需要分析是否是突发值的还是持续值,对持续响应时间长的API调用需要在优化性能的基础上降低调用频度。

开放平台在提供日志记录的基础上,可具体监控到单个应用、应用模块和接口的运行情况。单个应用每个接口当前的使用状态、调用频度、调用峰值和数据流值;单个应用模块用户的浏览次数、用户订阅数、调用频度、调用峰值和数据流值;单个接口在所有应用中的使用状态、调用频度、调用峰值和数据流值。

平台管理者从宏观和不同颗粒度层面的微观对平台接口的调用进行全面把控,促进开放平台稳定、可持续发展,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和性能。

三、“网络教研”应用接入案例

“浙江省中小学网络教研”(访问地址:http://jys.zjer.cn,以下简称“网络教研”)包括教研门户、学科协作组、天天公开课、教学评比等一系列子应用,目前已实现与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用户、资源、统计和空间的互联互通。下面以“网络教研”应用接入为案例,具体说明开放性视角下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及数据流的设计和应用。

1.用户身份认证

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第三方应用实现相同的用户身份认识机制,利用动态令牌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网络教研”调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的页面头部和页部,实现以用户消息机制为中心的平台统一格局,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到资源、社区、应用等应用模块,定位到发现、搜索等将资源寻找模块,定位到区域、学校、班级等区域位置,定位至站内消息、个人中心等个人信息模块,同时实现应用统计、版权信息、用户帮助的统一链接标识。

用户在应用头部点击用户登录按钮,进入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登录界面输帐号与密码验证,合法用户携带动态令牌回应用界面。网络教研应用根据ticket验证结果获取用户相关信息形成页面头部和尾部,登陆成功,保存session。同时,网络教研应用可在一定的时效内,凭有效令牌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获取授权范围内的相关数据。

用户凭有效令牌可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应用之间跳转,用户各应用使用权限由各应用分别授权。用户退出时session注销,同时调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使ticket失效。

2.资源共享融通

网络教研实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统一搜索和资源报送订阅。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记录网络教研产生的资源目录结构和保存网络教研产生的资源实体,仅通过接口调用以记录网络教研产生的资源记录,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搜索。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搜索获得网络教研上传的资源,点击资源链接回到网络教研资源显示页,是否允许搜索用户下载该资源,取决于该搜索用户在网络教研中是否有相应的权限。网络教研优质资源管理可报送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报送资源经平台审核通过后入库。同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以“云资源”形式显示在网络教研中。

3.积分按动作推送

积分按动作推送,用户在个人中心可实时查询到积分变更结果。

为提升积分推送的效率,提高积分推送的可靠性,网络教研积分规则只限定于资源、活动和论坛相关动作,积分规则需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审定并配置后生效。

4.空间信息汇聚

网络教研在用户个人空间智能推送与用户学科属性相配套的通知通告、论坛新贴、最新资源、教研活动等信息。

用户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登录后,进入个人空间,空间携带用户动态令牌信息调取网络教研特定url,网络教研根据来访动态令牌生成展示数据在用户的个人工作(或学习)空间显示。显示内容由网络教研根据业务需要确定,可及时调整和动态刷新。

当前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开放还处于初期阶段,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开放性视角下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及数据流的设计和应用,将有助于打造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生态环境,推动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系统外各企业群策群力,真正推进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雨程.基于Oauth2.0的认证授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2.12.

[2]刘大红,刘明.第三方应用与开放平台OAuth认证互连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

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思路 篇3

1 数据开放平台组成

图1显示了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功能模块及上下游系统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到完整数据开放平台的全貌, 最顶层的是上游系统, 上游系统是数据源, 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数据适配层的数据转换, 把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下游系统通过数据开放平台提供的数据同步服务取得数据资源。由此可见数据适配器及数据同步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数据开放平台重点建设的功能模块。

2 数据适配器的设计思路。

由于数据由多个上游系统产生。不同的上游系统提供的硬件设施、网络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 业务支撑系统、业务规范等很有可能都不一样, 单一的依赖传统系统软件或工具已不能满足数据同步的需求, 迫切需要设计一种企业级的应用解决方案, 能够屏蔽复杂的数据结构和业务关系, 使不同的网元间数据简单顺畅的流动到企业数据开放平台。数据适配器主要功能就是对上游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 对下直接与企业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库交互。

2.1 在系统支撑上数据适配器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与平台无关性:无论上游数据库管理系统处于何种环境, 都能通过调用平台开放的接口, 把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

可扩展性:设计的适配器能满足后续业务的扩展。如:能在不改变现有接口的协议上支持数据中心表字段的增加。

可复用性:设计的适配器除了满足现有的接入的上游系统之外, 能满足后续更多接入的上游系统。

2.2 在业务及管理上数据适配器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支持数据规则的配置。系统能灵活支持不同的上游系统不同的数据过滤规则。数据适配器在接收到上游系统的数据时, 从配置规则里匹对所需要的数据, 只有复合规则的数据才进行入库保存。

支持数据的转换。上游系统通过适配器同步数据时, 对于特殊字段的值能够根据配置的转换逻辑进行个性处理, 以便兼容到上游系统的特殊业务。

支持数据的加工。上流系统同步数据时, 对于不完整的数据, 适配器能够自动根据配置的数据加工逻辑, 对数据进行自动填充处理, 使数据达到完整性。

不能随便变更数据中心的业务约束。业务数据的业务规则应以数据中心的为准。当上游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业务约束有冲突时, 数据中心应该把这部分数据进行屏蔽或过滤处理。

3 数据同步的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下游系统, 是数据消费者。下游系统通过数据开放平台的同步机制来获取数据, 因此设计可靠稳定及时的数据同步机制是数据同步建设的目标。数据同步建设的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 对于所有下游系统必须经过合法授权才能访问数据。

(2) 对于所有下游系统必须要限定访问数据的范围和访问的频率, 防止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及过于频繁的请求访问, 造成数据中心服务器压力问题。

(3) 数据中心不允许下游系统反向更新数据, 数据的录入及更新都在数据中心的上游系统执行。

3.1 同步机制的选择, 以下两种是业界常用的数据同步方案

3.1.1 主动同步的方案具体来说由数据中心主动发起同步流程如下

(1) 数据中心向下游系统发通知, 告知下游系统数据有更新;

(2) 下游系统收到通知后向数据更新请求数据;

(3) 数据中心收到请求数据后, 向下游系统发送数据;

(4) 下游系统收到数据后进行入库保存。

3.1.2 被动同步方案具体来说由下游系统主动发起数据同步的请求流程如下

(1) 下游系统向数据中心发起数据更新请求;

(2) 数据中心收到请求后, 向下游系统发送数据;

(3) 下游系统收到数据后进行入库保存。

数据同步模块应该建立监控机制。监控包括性能监控、业务监控、预警等, 主要监控数据请求、数据处理、系统压力三个方面。并提供预警机制, 通过配置相关预警规则、实现业务异常的展现及处理等。

4 规范管理

4.1 制定标准接口协议规范

Web service是一个平台独立的, 低耦合的, 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 可使用开放的XML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 标准来描述、发布、发现、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 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对于数据适配器及数据同步接口非常适合采Web service的形式。

4.2 制定全流程管理规范

无论是上游系统、还是下游系统从零开始到成功接入到数据开放平台必定会有涉及以下内容:

(1) 业务评估。对于上游系统, 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必须充分评估上游系统的数据是否是数据中心需要的数据。对于下游系统, 企业数据开放平台应该协助下游系统, 评估数据中心的提供数据能否满足下游系统的业务要求。

(2) 同步方案的选择。原则上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系统, 均以数据开放平台的标准接口协议来实现数据的同步。不允许为了某个下游系统而改变现有的同步机制。但如果某个上游系统过于强势, 已经有成熟的数据同步解决方案时, 可以在数据适配器与此上游系统之间架设一层数据中转后台, 这个数据中转后台等于为此上游系统单独服务的, 用于平滑它的接入, 数据适配器直接对接这个数据中转后台。

(3) 接入配置。系统应该设计有接入方的管理功能, 对于上游系统能够配置数据适配置器的过滤规则、数据的转换规则、容错处理规则等。对于下游系统能够配置数据消费者需要哪些数据、数据消费者的授权码, 数据加密的密钥、消费者IP等等。

(4) 配合上下游系统的开发联调实施。对于上游系统接入, 需要验证上游系统同步过来的数据是否正确入库, 入库的数据能否正常流转到下游系统。如果开放平台还为上游系统独立开发了数据中转后台, 还需要验证上游的业务系统是否正确的把数据同步到数据中转后台。对于下游系统, 一般需要验证数据中心的数据是否正常流转到下游系统, 一般而言开发的联调工作在于下游系统, 但也需要数据开放平台配合实施。

(5) 上线前数据割接。对于上游接入的系统, 需要把上游存量数据做一次割接。上游系统割接数据之后, 数据中心会把数据复制多份给下游系统, 系统顺间暴发巨量的数据同步, 对于数据中心性能会是一个考验。因此割接宜在系统压力最轻的时间段内执行 (如晚上10点过后) 。另外在割接上游系统的数据时务必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如果数据割接存在问题那么造成数据回滚的成本会相当大。对于下游系统, 系统上线前宜采用文件的形式做一次历史数据的全量割接, 这样对数据中心的压力是最小的。

(6) 上线后的运营管理。无论是上游系统, 还是下游系统, 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提出很多优化建议或业务需求。对于这些建议或需求, 在不影响企业数据开放平台架构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的进行功能整改或优化升级。对于数据中心而言, 直接面对的客户就是下游系统, 当客户提出建议时有必要满足他们的诉求。另外在运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 系统报障或者服务中断等突发事件, 应该要建立一个管理的规范, 其目的就是让接入的系统能按照制定的流程进行处理, 提高沟效率。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营及发展, 与外围平台间的数据共享越来越密切, 越来越多的企业信息系统将会开放内部核心数据资源, 提供给第三方系统接入, 便于共同开发数据资源。那么设计一个开放数据提供平台, 把自己的数据资源准确及时的推送给第三方系统尤为迫切。企业数据开放平台的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系统中各类数据的维护与管理, 其中数据同步模块是企业数据开放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锋 开放共享平台的打造者 篇4

他认为要攻克国际轮胎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实现中国轮胎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就必须拥有中国人自己的大型综合轮胎试验场。

他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责任担当,投资11.33亿元、以国际最高标准,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室外综合轮胎试验场。

他又以服务全行业的心态,将试验场全权交给国际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运营管理,打造开放共享的行业平台。

他,就是山东玲珑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锋!

生产上下一门清

“对于轮胎生产的所有工序,董事长都是清清楚楚的。他是一位对生产一门清的CEO。”当谈及玲珑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锋时,这是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孙松涛跟笔者说的第一句话。

玲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琦也表示,只要有时间,王锋就会到生产车间去了解生产情况,检查每一道生产工序。因为有着一线操作工的工作经历,王锋对轮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烂熟于心。

据了解,王锋在1993年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进了当时的烟台轮胎厂,一头扎进了在当时工作环境恶劣的硫化车间,40多℃的高温下,王锋一干就是两年。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王锋从普通的操作工,一步步升任班组长、车间副主任、主任、出口经理……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王锋于1998年被调到镇政府工作,成为当时招远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工作深得同事及领导的好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当得知烟台轮胎厂靠传统斜交胎与其他厂家的新型子午轮胎艰难抗衡、企业发展步履艰难的时候,王锋毅然放弃了在政府的工作,回到阔别两年的轮胎厂,着手进行子午胎项目的市场调研和前期考察工作,并在销售和资金方面力图打开局面。

2001年,为深化体制改革,烟台轮胎厂实行股份制改造,成为了后来的玲珑轮胎。当时年仅29岁的王锋,凭借多年来优异的工作表现,被董事会一致推举为集团总经理,成为玲珑轮胎的“少帅掌门”。

除了生产,曾担任过出口经理的王锋也同样在市场销售方面取得过骄人成绩。为了接待客户、与身处不同地区的客户进行对接,王锋跑遍了全国各地,甚至曾在同一天内跑5个城市会见8位客户。为了与海外客户形成良好沟通,王锋经常要工作到凌晨,这也使他每天的休息时间少于5个小时。而这样的作息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通过他的努力,近年来,玲珑集团在市场开拓上取得良好业绩。目前,玲珑在国内已经建立起横跨南北、纵贯东西、俯瞰中原的大市场网络,成为国内五十多家知名汽车厂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玲珑也与国际一流的轮胎营销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开国内轮胎行业欧美配套市场先河。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日常汇报工作的时候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只要出现任何、哪怕是细微的生产方面的不合理解释,董事长都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没有什么是能糊弄过去的。”孙松涛笑着说道。

热心公益报社会

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事业辉煌的同时,在合适的时机回馈社会,才能真正被称作“企业家”。

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厚爱。作为玲珑的掌舵人,王锋从来没有忘记过企业在社会上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担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心于公益性事业。作为对社会的回报和对人才的重视,玲珑长期设立玲珑助学基金、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捐建希望小学、帮助困难学生圆梦大学、积极参与爱心捐助。

自2006年至今,在王锋的授意之下,玲珑集团在山东省招远市、青岛市等多地的希望学校、高中和高校设立了“玲珑轮胎专项奖学金”、“玲珑轮胎助学基金”等多项专项奖学金,每年资助条件困难的学生,帮其减免各类学杂费,助其圆梦。王锋个人也为其母校山东大学捐赠110万元用于助学,王锋还并带领下属企业发起“爱在玲珑.金秋助学”活动,从小学、中学、大学中挑选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在西藏捐助藏区希望小学……

在他的带领下,玲珑集团还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援建“希望工程”,接收安置破产企业职工2500人;投资建设了钢圈厂和橡塑厂两个福利企业,帮助9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发生之后,在灾区都能见到玲珑团队向灾区捐赠现金物资、安排救援车、为救援车免费更换轮胎及相关服务的身影。

通过以身作则的公益表率行为,王锋带领玲珑用切实的行动回报社会,履行着作为企业家对社会的担当。

推动创新建平台

“玲珑是目前国内同行业第一个实现‘每天研发2个新产品’的企业。”在说起玲珑轮胎的创新工作时,王锋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在王锋的追求和努力下,玲瓏轮胎现已形成以玲珑本部研发中心为核心,并拥有北美研发中心、北京研发中心的研发格局;建立了玲珑轮胎院士工作站、哈工大玲珑轮胎研究中心,并斥巨资购进动态印痕实验机、滚动阻力试验机、LMS系统等世界领先试验检测设备,为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研发及性能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2015年7月,泰国玲珑全钢产品全线投产,这也是中国轮胎行业在海外生产的第一条卡车子午线轮胎。凭借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以及对当地经济作出的贡献,王锋荣获“2015年泰国年度风云人物”。2016年1月19日,玲珑轮胎也获得了由东盟商务理事会颁发的“2015中国走进东盟十大成功企业”的荣誉。

2016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节油轮胎用高性能橡胶纳米符合材料的设计及制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王锋作为项目参与人,接受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等领导人的颁奖。

2016年3月,德国ADAC汽车协会对包括米其林、普利司通、玲珑Infinity等16个品牌的185/65R15夏季轮胎进行了全面测试。玲珑Infinity Ecosis以2.8的总成绩获得“满意”评级,测试结果与米其林比肩,优于普利司通。

nlc202309090522

其实,玲珑轮胎一直没有停止过创新的步伐,玲珑的发展,就是要追求以最先进的技术获得最高的产品附加值。现在,玲珑轮胎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5%。完善的研发体系和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让玲珑的技术满足了整车厂商对轮胎产品功能与质量的最新要求。“我们的低滚阻轮胎可实现节约油耗3%~5%,雨季胎的湿地抓地力非常好,冬季胎的刹车距离更短,更加安全。我们希望在轮胎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在安全性还是经济性上。”王锋说道。

王锋对技术的不断追求,也使玲珑轮胎在全球市场获得了更多的认可。2016年10月,玲珑的轮胎产品通过了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供应商评审,符合德国大众的采购标准及技术要求。通过不断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玲珑依托自身强劲的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获得了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认可。

在做好企业外,王锋把视线放到了全行业。中国作为世界轮胎生产大国,却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大型室外综合轮胎试验场,新产品每次都要送到国外去检测。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几代轮胎人尝试筹建试验场,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由于近年针对中国轮胎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越来越多,轮胎产业未来对公共服务平台检测平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出于一个民族轮胎企业的责任,同时也为了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技术提升,我们决定投资建大型室外轮胎综合试验场,彻底解决没有试验场的诸多问题。”

在王锋的坚持下,玲珑轮胎于2013年与世界顶级轮胎试验检测公司——西班牙IDIADA签订了中亚轮胎试验场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并于2016年10月18日投入运营,填补了中国作为轮胎大国却没有大型室外轮胎试验场的空白。

在中亚轮胎试验场立项之初,王锋就已经决定,这不仅仅是玲珑的室外轮胎试验场,而且还是国内全轮胎行业的室外轮胎试验场,是全行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平台。为保证试验场运营的公平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王锋毅然放弃了中亚轮胎试验场的管理权,将试验场交由西班牙IDIADA全权经营管理。王锋用这样一个大气的决策,为全行业带来了创新的新希望。

紧抓党建不放松

“不能在政治素质上和业务能力上胜人一筹,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作为玲珑集团的党委书记,王锋在带领玲珑大步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身为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在本次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对300个基层党组织予以表彰,并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由中共中央授予,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只有300个党组织获此殊荣。而由王锋领导的玲珑集团党委就位列其中。

这是2016年这一年中王锋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2016年1月8日,王锋在这里刚刚领取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而这也不是玲珑集团党委第一次获得表彰。在2008年和2011年,玲珑集团党委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由中组部在上海召开的省辖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王锋就玲珑集团党委作了典型发言。

据了解,玲珑集团党委下设2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党员553名。近年来,玲珑集团党委秉承“党建为魂、发展为本”理念,积极推进“两学一做”,着力搭建“双航”党建模式,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2016年成功上市以后,玲珑集团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带领广大员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王锋表示,一直以来,玲珑集团党委都坚持加大党建工作投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党建做足保障文章。党委持续深化“双向培养”活动,坚持把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管理骨干。到目前為止,集团85%以上的党员都成为了中层干部和生产骨干。

此外,王锋还优化了集团党委考核评比体系,实行党员岗位同岗同考、专岗专考,广泛开展了“党员责任区”“五好党员”评比等活动,先后有52名党员登上了企业光荣墙。王锋的努力,激发了党员生产工作活力和服务奉献动力,让玲珑集团党委活力四射。

瞄准全球奔十强

创业者的脚步永不停息,在攀登轮胎事业高峰的征途上,王锋永远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这位曾经的“少帅”,如今的掌舵人,在走过风风雨雨后,仍然踏实、务实、稳扎稳打。面对日趋紧张激烈的行业竞争,王锋继续带领玲珑轮胎以“国际化”为定位,巩固优势、迎接挑战、正视困难、迎难而上。

“以‘品牌+资本’的全新发展模式,力争‘十三五’期间轮胎年产销量达到8000万套,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轮胎企业。”带着这样的目标,王锋与玲珑一起,朝着世界轮胎前十强的战略目标持续奋进。

(责编:张志国)

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平台研究 篇5

一、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的内容

1.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向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资源之前,首先应当检索这些对外开放的数据资源,这项技术能力在高校图书馆的各种服务类型之中最为人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文献资源的检索,还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将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图书馆把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作为一门课程来对本校的大学生开设[1]。所以,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数据资源检索的服务也是其比较擅长的。但是,高校图书馆并不能因此故步自封,需要通过不断地总结研究,丰富检索信息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满足用户对开放的数据资源不同信息的需求。

2.发现服务。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在检索和获取数据资源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对互联网上与本校专业学科内容相关的且已经存在的数据资源或者用户需要的其他特定数据资源,进行检索、整合和存储,形成一个集合本校科研服务与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的开放性数据资源体系。以此为基础,将开放数据资源的发现服务向用户提供,增加其有效利用率和访问量。用户也可以通过访问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渠道,发现所需要的数据资源内容,进而下载获取,实现开放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3.申请服务。假如用户在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不能查询和获取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源,或是资源量过大,用户不方便通过网站进行直接下载之时,可以向平台上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或相关申请窗口提交申请[2]。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上的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在接到用户提交的申请之后,会及时进行申请信息的处理和结果反馈。用户可以通过进入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中心或信息反馈空间,查询到高校图书馆给出的答复信息或所申请的相关数据资源信息,最终满足用户对数据资源的申请需求。

4.获取服务。通常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开放都是免费的全文开放。一般不会存在资源获取困难的问题。而对于如何获取较为全面的开放性数据资源,用户大多没有掌握准确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完善用户获取资源方面的服务。加上一些非主观因素的制约,部分用户在获取数据资源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开放数据资源的提供者设置了相关的获取条件限制,这些条件限制包括用户注册、积分充值等方式。因此,高校图书馆能够在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给用户提供无障碍获取服务。

5.管理服务。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信息,当这些资源向社会全面开放时,需要加以妥善的管理。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而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数据资源管理服务。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的管理服务主要包括数据资源的分类、验证、整合、建设、链接、维护、更新和使用反馈等[3]。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借鉴一些知名大学图书馆开放数据管理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对本地的资源特色进行融入和优化,最终能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开放数据资源管理服务。

6.关联服务。各类文献资料的内容与科学数据之间往往会有密切的联系,高校图书馆根据这一联系可以向用户提供文献资料与科学数据关联的服务。相关研究表明,学术文献与科学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关联是有作用的。目前这种关联形成的服务主要是文献单方面关联数据,也就是从论文或文章链接到数据。高校图书馆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相关团体的合作,整合文献资料和科学数据,建立二者之间的链接桥梁,提高数据资源的可解释性与易发现性。

7.传递服务。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数据资源传递的服务基于其丰富的资源含量,也只有通过传递和流通,数据资源才能实现其利用价值,彰显其潜在的再利用价值。这一服务主要针对那些特殊的数据用户而言,当用户由于网络受限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便于自己直接下载所需要的数据资源时,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邮箱发送等方式将数据资源传递到用户的手中。

8.存储服务。目前高校建立开放数据资源存档的仓储库越来越多,学术期刊等机构建议作者将自己论文中相关的数据信息提交到公共仓储的现象也开始增多。因为学科和数据量十分庞大复杂,数据信息的存储库也非常庞杂,所以用户选择起来就会愈加困难。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数据资源存储服务包括网盘、资源库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用户在保存重要数据资源时遇到的困难。

二、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的优势

1.开放数据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职业专业能力的范围扩展。经过长期对纸质文献资料进行的分类、整册、分卷和内容分析等不同层次的管理和组织,高校图书馆渐渐具备了数据资源管理和组织的职业专业能力[4]。这种职业专业能力通过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已经延续到对数据文献资源的组织管理之中,例如对数据文献资源进行的检索、下载、传送、存储等组织管理。这一职业专业能力也就成为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平台的固有优势。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对开放数据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

2. 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数据资源具有可靠性和专业性。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学科馆员都与学校各院系长期保持稳定的联系,他们十分熟悉自己对口服务的专业学科教育所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内容。在将专业性的数据资源服务向用户提供时,他们对数据资源的内容和类型选择方面具有很高的教学使用度与专业吻合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开放数据资源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开放数据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诸多的问题和风险。一些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平台会对用户进行位置信息的采取和身份账号的认证。这就容易造成读者个人隐私的泄露。除此之外,黑客的攻击也是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后果严重的话不仅会对数据资源造成毁坏,而且用户的个人隐私乃至财产安全都有可能受到侵犯[5]。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加强开放数据平台的安全性建设,在为用户提供数据资源服务的同时,注重好用户隐私权的保护。

2.保障开放数据资源的安全。以网络为基础进行的信息资源传播是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最主要的特点,而那些为用户提供的数据服务容易成为受攻击的目标。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平台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信息资源高度集中,如果受到攻击就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损失。高校图书馆一旦实现高度的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很多网络黑客都能轻易利用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数据窃取或破坏数据资源等活动。有些高校图书馆将数据资源利用云存储技术进行存储,虽然达到了灵活、高效的目的,但是相对带来的信息资源安全威胁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开放数据资源必须要做好安全问题的保障。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经常对服务平台进行维护和检测,及时处理一些隐在的风险,才能保证为用户提供的开放数据资源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提升数据资源开放的透明度。高校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平台应当结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合理地对数据资源开放的内容和对象进行甄别和筛选,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公开透明的原则。高校图书馆应当取消访问权限和内容等方面的有关限制,全面对外开放,为社会各机构团体和个人提供数据资源服务[6]93。如果某些数据资源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等重要性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以设定相关限制,保障开放数据服务符合法律制度规范。而对于涉及公民隐私的数据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和服务平台周期性检测等方式来确保公民隐私不被盗取和滥用。

总之,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局限于校园服务的结构框架之内。开放数据服务是实现其资源充分利用和创新服务模式的最佳选择,也是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十分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高校图书馆要想革新传统的数据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围的广度,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必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服务流程,保障数据资源的安全和用户的隐私权,公开向社会全面开放。开放数据服务平台也是高校图书馆顺应当代潮流所做出的正确决策,这一决策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就其前景来看,只要高校图书馆结合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身服务,在未来的数字时代社会中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芳.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2).

[2]杨莉.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阮菊红,李勇,吴宗敏等.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4]马晓亭,尚庆生.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平台与开放数据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5).

[5]刘春丽,徐跃权.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中专业图书馆的新角色[J].图书馆建设,2014(2).

开放的数据库平台 篇6

1 开放平台概述及其意义

开放平台 (Open Platform) , 通常是指在软件业和网络中, 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或函数 (function) 来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 或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资源, 而不需要更改该软件系统的源代码[1]。对开放平台而言, 开放是根本, 平台是基础。开放平台就是提供一个开发者可以在其上以应用形式施展才华的舞台。

自2007年Facebook开放应用平台及2008年Google发布开放平台战略以来, 互联网企业已普遍接受了开放平台。开放平台之中, 根据所服务的主体不同, 也将开放平台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心化开放平台, 以Facebook、百度等为代表的开放平台, 平台所提供的API主要是针对自身的网站提供应用开发接口, 与之对接的应用只为自身网站服务;还有一种是分布式开放平台, 以Google提出的开放标准为代表, 这类平台在提供一个标准API后, 即可将平台上的多个应用推向所有支持该标准的网站[2]。

开放平台中, 开放API是目前最常见的开放形式。企业将自身的数据、服务封装并以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形式公开, 第三方开发者可以通过开放的接口从平台获取需要的功能或内容并将对应的服务提供给自己的终端用户。很多国内企业已经选择这种形式与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合作。

开放平台带来了整个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 原来的独立网站式的小作坊生产走向基于开放平台的大规模协作, 无数身居幕后的开发者、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走到台前, 直接参与到开放平台的运作中, 带出新的开发者经济时代, 为整个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动力[3]。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的构建, 为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现风采、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 实现从吃“套餐”到吃“自助餐”, 甚至是吃“自助炊”的转变, 较好地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 促成教务管理系统应用的定制与微定制、创新与微创新, 不断进化, 推动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系统。

2 WCF数据服务概述

WCF数据服务使用开放式数据协议 (OData) 创建和使用数据服务, 它可以将数据公开为通过URI进行寻址的资源。这就能够以具象状态传输 (REST) 方式来访问和更改数据, 也就是以标准HTTP谓词GET、PUT、POST和DELETE作为资源的通用接口, 通过它们访问资源。WCF数据服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以资源形式对数据进行寻址。OData将数据公开为可通过URI寻址的资源。在OData中, 实体资源地址的形式为包含实体类型实例的实体集。

2) 可互操作的数据访问。OData是基于标准Internet协议构建的, 从而使数据服务能够与不使用.NETFramework的应用程序进行互操作。可以从任何可分析和访问通过标准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的客户端访问这些服务。

3) WCF数据服务与ADO.NET实体框架相集成, 可以方便地创建公开关系数据的数据服务

4) 自定义业务逻辑。使用WCF数据服务, 可以轻松通过服务操作和侦听器将自定义业务逻辑添加到数据服务[4]。服务操作是在可通过URI (采用与数据资源相同的形式) 进行寻址的服务器上定义的方法。利用侦听器, 可以将自定义应用程序逻辑集成到数据服务对请求或响应消息的处理中。在指定的实体集上执行查询、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时, 将调用相应的侦听器。然后, 侦听器可能会更改数据、执行授权策略或者甚至终止操作。

3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技术架构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 业务规则集中到WCF数据服务层, 该层充当客户端和教务管理数据源之间的中间层。而数据服务提供程序提供与数据存储层的交互, 并可以适应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基于OData的WCF数据服务是REST式架构, 具有RESTful架构的优点。

4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的开放内容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是在继续提供传统基础服务、主体服务的基础上, 提供一个开放性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将基本的、主要的教务管理业务及相关数据提供给教职员工和大学生们以及校内各部门, 方便其依自己的需要进行定制开发, 实现自身工作所需的特殊功能。对于继续提供的传统业务, 此处不需要再行赘述。对于开放平台, 此处做一简要的分析。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应提供开放教务数据、开放业务内容、开放校内接入标准等开放内容。

4.1 开放教务数据

以Open API形式开放教务数据, 也就是将教务管理系统的可公开、应公开或可有限公开的数据开放, 让教职员工、大学生们或校内其它部门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 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为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目的, 其中部分数据采取认证后授权开放的方式对外提供。

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与师生们关系最紧密的数据应包括教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班级信息、课程信息、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新闻公告、网上评教等。

1) 学生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学生基本信息查询、修改、补充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学生信息, 也针对学生个人和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授权开放功能。

2) 教师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教师基本信息查询、修改、补充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教师信息, 也针对教师个人和相关部门提供教师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授权开放功能, 以保证教师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全面。

3) 班级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班级基本信息查询、修改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班级信息, 也针对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班级信息的补充、修改、删除等授权开放功能。

4) 课程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课程基本信息查询、修改、补充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课程信息, 也针对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课程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授权开放功能。

5) 成绩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成绩基本信息查询、录入、修改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成绩信息, 也针对教师个人和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成绩信息的修改、删除等严格授权开放功能。

6) 课表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课表基本信息查询、调整、安排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课表信息, 也针对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课表信息的调整、安排等授权开放功能。

7) 评教信息API。该类API提供了评教基本信息查询、评教、修改等功能。主要功能是查询评教信息, 也针对学生个人和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评教信息的录入、添加、修改、删除等授权开放功能。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教学计划、教务通知等类的API。

4.2 开放教务账号

通过开放教务账号, 既可以保证校内第三方应用对开放平台的安全访问, 也可以作为统一登录账号, 实现校内单点登录, 以便于校内各类资源的访问, 免除多个账号带来的麻烦和安全等诸多问题。

1) 授权式账号开放, 可访问开放平台资源

授权式账号开放的具体实现应遵循开放授权协议。开放授权协议 (oAuth) 是一个开放标准, 是允许用户安全使用第三方应用的验证授权系统。使用oAuth登陆不需要在第三方程序输入密码, 只需要点击相应的链接到网站首页对此第三方应用进行授权, 即可等同于在第三方应用登陆了网站。

授权后的http通信中不再传输用户信息而是以数字签名和访问令牌 (Access Token) 取代, 即使截到数据包, 也无法还原出用户的登录信息[5]。这是oAuth最大的优点, 也是它得以逐渐成为现在通用的授权标准的原因。

oAuth对用户来说方便、安全;对第三方网站和应用来说, oAuth可以使它们能够得到用户基本信息外的其他信息资料和账户部分使用权限;对各类平台来说, oAuth可以完美的解决用户的账户安全和开发者授权的平衡问题。因此oAuth协议确定后就获得了包括国外Twitter、Facebook和Google等认可, 之后在国内也得到了有效跟进。

目前互联网很多服务 (如Open Platform) 、很多公司 (如Google, Yahoo, Microsoft等) 都提供了oAuth认证服务, 这也表明o Auth标准已逐渐成为开放资源授权的标准。

2) 登录式账号开放, 不授权, 不可访问开放平台资源

与大学内各类应用系统相比较, 教务管理系统的账号数据应该是最为全面完整的, 如果计入系统的历史数据的话, 就更是如此。因此, 基于教务账号实现单点登录最具“先天优势”。

登录式账号开放功能可通过扩展oAuth实现, 与授权方式基本相同, 主要差别是不须授予开放平台资源访问权。当然, 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登录式账号开放。

4.3 开放业务活动

部分教务管理业务活动可以考虑开放, 如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学术活动等, 具体形式上, 可以采用接受信息反馈、共享部门资源、允许符合标准的子站接入等。

5 结束语

基于WCF数据服务构建的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开放平台, 具有灵活性强、伸缩性好、兼容度大等特性, 它既可以全面提升整个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 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 并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开放平台[EB/OL].[2012-08-31].http://baike.baidu.com/view/4039572.htm.

[2]开放平台知多少:盘点国内各大主流开放平台[EB/OL].[2011-06-01].http://www.chinaz.com/news/2011/0601/185286.shtml.

[3]马琳, 宋俊德, 宋美娜.开放平台:运营模式与技术架构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 2012 (6) :125.

[4]WCF数据服务概述[EB/OL].[2012-10-16].http://msdn.microsoft.com/zh-cn/library/cc668794 (v=vs.103) .aspx.

有些变质的“开放”平台 篇7

去年, 中国互联网的开放序幕已被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拉开;随后, 新浪微博平台的迅速崛起, 使基于微博的开放平台风声水起;在3Q大战中深受重创的腾讯, 也坚定不移的扛起开放大旗。眼下, 国内互联网涌现了百度、新浪微博、腾讯和360四大开放平台。在百度刚刚推出开放战略时, 就曾有业内人士质疑其开放的真伪, 在四大开放平台竞相鼓吹“开放”的今天, 对开放平台真伪的争议越来越多。

国内互联网的开放平台是否有些变质?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下“开放”的定义, 再与国外的开放比较一下, 或许能看出一些真迹伪象。

开放平台的特征

作为互联网行业反垄断的重要方式, 开放平台的重要性逐渐被业内人士重视, 开放、融合、包容的平台也是业内发展的主流, 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事实。但是, 开放平台的定义和特征, 国内尚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国外, 开放平台 (Open Platform) 是指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或函数 (function) , 在不必更改该软件系统的源代码情况下, 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或使用其资源。

对于开放平台的定义, 我们从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那里也能得到印证, 微软、Google和英特尔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尤其是微软。

在很多人看来, 微软是一家垄断型的企业。其实不然, 微软是一家“开放”特征很明显的企业。这一点, 我们深入剖析微软的产业链条便可知晓。

众所周知, 微软是一家专注于操作系统的企业, 其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几乎垄断了个人PC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讲, 微软是垄断的。不过我们不要忽视一点:微软用“开放”的理念, 赢得了软件企业和硬件企业的支持。任何一个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 都要与硬件和软件有良好的兼容性才能给用户最佳的体验。所以, 微软的操作系统对软件企业和硬件企业都是完全开放的——如果不开放, Windows操作系统是很难与硬件和软件兼容的。

再看互联网另一巨头Google, 其开放理念也是深得合作伙伴和用户认可的。Google是一家专注于搜索的互联网公司, 而专注于某一领域是开放的前提。环视业内, 每一家倡导开放理念的企业, 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微软专注于操作系统, Google专注于搜索, 英特尔专注于芯片。所以, 开放平台的第一特征是专注, 第二特征才是开放。

真伪开放之争

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开放”起步较晚, 加之国内对“开放”并没有一个鲜明的概念, 这是真伪开放之争的原因所在。对国外“开放”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真伪开放之争会不难发现, 国内的开放确实有些变质。

几大开放平台中, 最具争议的就是腾讯的Q+开放平台。在经历了3Q大战后, 开放成为腾讯的不二选择。今年6月15日, 马化腾高调宣布, 腾讯朋友、QQ空间、腾讯微博、财付通、电子商务、搜搜、彩贝以及Q+八大平台开放。按照腾讯的描述, 腾讯将把6.47亿QQ用户核心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 并将用户流量引入合作企业。从表面来看, 腾讯的Q+平台已经实现了开放, 可为何还有众多企业和业内人士质疑呢?

原因非常简单, 腾讯与倡导开放理念的微软和Google有着最大的本质的区别。在上文中笔者已经说过, 微软和Google是很专注的企业, 专注是开放的一个显著特征, 而腾讯显然不具备这一特征。腾讯是一家“模仿”色彩很浓的企业, 其业务战线很长, 涉及游戏、团购、视频、浏览器、搜索等多个领域, 正因如此, 腾讯被认为是一家极不专注的企业。试想, 腾讯自身有团购, 再搞一个开放的腾讯团购平台, 其开放理念又从何处体现呢?

按照国外对开放平台的定义, 腾讯的开放平台并不具备开放的特征。那么, 其他的开放平台是否也像腾讯一样不完全具备开放平台的特征呢?

就腾讯的竞争对手360来说, 在腾讯开放大会之后, 360也抛出了开放的概念, 并推出了开放性产品——360安全桌面。与腾讯相比, 360是一个专注于计算机安全的公司。也就是说, 360的开放具备了专注的特征。经过几年的发展, 360拥有3亿多用户, 而360的开放平台, 最大亮点就是将这3亿用户分享给合作伙伴。

即便如此, 360的开放同样饱受争议。很多业内人士认为360的开放是为了提高自身产品粘性的开放, 大有伺机牟取利益之迹象, 算不上真正的开放。国内的开放平台, 皆因利益而变了味。

开放标准急需出台

开放已成趋势,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竞相开放之下, 真伪之争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伪开放, 有可能为变相垄断披上外衣。如何避免伪开放, 成为反垄断的难题。笔者认为, 要想真正杜绝伪开放, 首先必须出台一个开放标准。

在国外, 开放尽管也没有统一标准, 但多年的发展已在业内形成了相应的规则。堪称开放典范的Facebook, 为中国互联网展示了一个标准的开放图景:通过开放API打造一个开发平台, 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时刻创造着新的应用。而谷歌Android的开源和开放, 也是其发展势如破竹、遍地开花的不竭动力。

通过Facebook和Andriod的开放可以看出, 国外所倡导的“开放”理念, 是基于开放API的二次研发。再看国内的开放, 无论是QQ开放平台还是360开放平台, 更像是两种资源的对接。严格说来, 新浪微博开放的API, 颇有几分国外的开放之风。行业圈子里不断曝出的内斗, 将国内互联网企业暗战的乱象表露无遗。在这种市场格局下, 依靠企业自律规范“开放”就是空谈。为此, 出台一系列的“开放”标准才是规范国内开放平台的正道。

“开放”标准要像反垄断法一样, 对真伪开放做出一个详细的界定。此外, 政府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引导企业形成正确的“开放”观, 毕竟开放已是趋势。如果企业拒绝开放, 最终的结局将是被对手超越。总的来说, 推进国内互联网的“开放”进程, 一是需要出台标准, 二是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研究 篇8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开放性、分享和协作性、创新性成为当代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特征。移动位置服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属性, 其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位置服务具有很强的融合渗透性, 能够作为基本能力融合到到娱乐、社区、商务等服务中, 并且能不断衍生出新的交叉型业务。目前, 移动位置服务正在与社交网络、搜索、支付、广告、游戏等领域融合, 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全新的业务体验, 是与SNS、IM、浏览器同等重量级的新载体。基于位置的媒体应用和物联网应用日益流行, 位置服务能力社会化开放将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种趋势。打造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接口开放的位置服务开放平台, 实现位置服务能力的高效管理、合作共赢, 才能支撑位置服务业务的快速发展。

本文在研究相关国际标准和深入了解中国电信位置服务网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位置服务开放平台架构。该平台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 通过开放API, 强化能力开放管理, 完善现有的位置服务能力管理功能, 实现位置服务能力应用价值的提升。

2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需求分析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应满足的需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应用开发者角度,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应能覆盖GPS、基站, WIFI、宽带等网络定位能力;支持PC, 手机等智能终端都能使用定位服务能力;定位服务是准确可用的;提供易于使用的软件开发包;支持快速接入。

从运营管理者角度,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应能满足用户和应用认证、计费管理、流量控制、能力管理、定位准确、快速, 服务可用、隐私管理。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总体建设要求是:

(1) 提升能力价值:提供标准通用的、简化的开放接口和SDK, 降低位置服务应用开发/集成的复杂度, 降低开发门槛和开发成本, 缩短位置服务应用开发周期;吸引众多的互联网业、IT业的软件开发商参与到电信业务的价值链中进行业务创新, 为企业创造价值。

(2) 加强能力管理:实现位置服务能力的统一管理, 提供统一的安全认证和控制机制, 提供能力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提供流量控制机制和定位QoS保障机制, 避免大量无效的请求占用能力平台资源, 提高定位成功率。

3 位置服务网及平台总体架构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在位置服务网中通过封装定位、GIS、POI、位置应用等能力, 以API、SDK等形式面向第三方应用实现开放, 促进产生更多的定位应用。另外依托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实现对第三方应用的鉴权和有效管理, 进行应用行为统计与分析, 以实现位置服务能力的合法应用和位置服务能力开放的安全可控, 并为位置服务的业务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在位置服务网中的位置如图1: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与周边系统/平台的接口关系如图2所示。面向应用开发者,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提供Ls接口;位置服务开放平台与终端SDK之间, 即图中的Ltp参考点, 通过一系列消息交互实现定位流程, 对于第三方定位,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通过下发短信到终端, 触发定位流程;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和定位引擎之间, 是Lp参考点, 通过消息交互传递定位测量信息和定位结果。

4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组成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功能包括:位置服务能力接入与开放域、位置服务能力管理域、终端SDK三大部分。如图3:

4.1 位置服务能力接入与开放域

能力接入与开放域将位置服务网中的能力进行封装, 对合作伙伴提供一套简单、统一的访问中国电信位置服务能力的应用开发接口。具体功能包括:接口封装、流量控制、终端能力分析、策略控制、位置信息管理、协议适配等功能。

(1) 接口封装:对位置服务网中的能力进行封装, 对CP/SP提供一套简单、统一的访问中国电信位置服务能力的应用开发接口;

(2) 流量控制: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对所有的流量进行总量控制, 如果定位请求超过允许的数量,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对新进入的定位请求予以丢弃直至系统负荷下降至允许水平;

(3) 终端能力分析:根据终端能力库信息和当前终端上报的信息, 分析当前请求定位的终端所具备的定位能力。

(4) 策略控制:基于多个独立的定位系统、通过定位选择算法和策略, 为应用提供合适的精度、时延;同时最大限度提供定位可用性的技术;

(5) 位置信息管理: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缓存用户上一次定位结果信息和定位请求时间等信息, 在接收到新的定位请求后,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计算被定位用户当前被定位请求时间与上次被定位时间的差值, 如果该时间差值小于所配置的时间值时, 并且上次被定位精度满足本次请求的QoP要求时, 则直接将用户的上次定位结果返回, 否则按照正常的定位流程获取被定位用户位置信息, 并在最后获得用户位置信息后更新缓冲中保存的该用户的上一次被定位时间和定位结果信息。

4.2 位置服务能力管理域

位置服务能力管理域为位置服务能力开放、业务运营提供高效、全面的运营管理和技术支持。具体功能包括:能力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订购、能力计费、服务保障、认证、鉴权、隐私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1) 能力生命周期管理:位置服务能力生命周期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就绪范畴的能力生命周期:包括业务能力的部署、发布、运行、升级、卸载、注销;另外一个是能力运行范畴, 合作伙伴的应用使用位置服务能力的生命周期:包括位置服务能力的订购/签约、使用、修改、注销;

(2) 能力订购:实现面向应用开发者的能力订购, 保存合作伙伴信息, 生成应用认证鉴权信息, 并返回给应用开发者;

(3) 能力计费: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在每次定位处理结束后生成原始统计记录, 定位成功后生成计费话单 (CDR) ;

(4) 隐私管理: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包含用户隐私数据, 有能力在CP/SP对用户进行位置请求的时候, 检查被定位用户是否设置对CP/SP或应用的隐私保护;

(5) 认证鉴权:实现位置服务能力的统一认证鉴权。

4.3 终端SDK

终端SDK为应用开发者提供面向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位置服务开发接口和工具包, 提供定位、地理编码、POI查询功能。

5 位置服务开放平台接口体系

在能力开放中, 面向开发者的接口类型主要有:定位能力、信息能力、搜索/推荐能力、组合能力。

(3) 终端区域位置通知:当终端跨越某个地理区域的边界时, 发出通知;

(4) 终端距离通知:当终端距离某一位置大于或小于设定距离的时候, 发出通知。

6 平台应用流程

6.1 定位策略控制

策略控制涉及的参数和数据主要有:

(1) QoP:最低水平精度 (高、中、低) 、最大响应时间 (长、中、短) 、最大终端位置信息的最大有效时间、最低垂直精度

(2) 策略配置库:

(1) 指定一种定位方式

(2) 精度优先策略 (缺省)

AGPS>Wifi>多基站>基站〉IP (可根据每月的运营数据动态调整)

(3) 响应时间优先策略

IP>基站>Wifi>多基站>AGPS (可根据每月的运营数据动态调整)

(3) 终端能力库:保存用户终端定位能力。

策略控制总体流程如图4所示。

6.2 定位流程

位置服务能力使用流程可以分为自主定位流程和第三方定位流程, 这里以基于wifi、基站定位技术的自主定位流程为例, 具体应用流程如图

5。

7 结束语

本文从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需求分析出发, 给出了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业界的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典型代表国外有Google, 国内有驴博士, 但从运营商角度出发建立的完善的位置服务开放平台还比较少, 本文提出的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总体架构对运营商位置服务业务的发展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基于位置的媒体应用和物联网应用日益流行, 位置服务能力社会化开放将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种趋势。文章从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需求分析出发, 给出了位置服务开放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分别从平台组成、开放接口体系和应用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位置服务开放平台,能力开放,能力管理

参考文献

[1] OMA.User plane location protocol.Version 3.0, 2011.5

[2] OMA.SUPL client provisioning.Version 1.0

[3] OMA.management object for SUPL.Version 2.0

[4]中国电信.位置服务开放管理平台技术要求.2011

[5]张昊, 廖建新, 武家春.综合定位平台系统结构和关键问题研究.计算机工程, 2006, 32 (20) :108~110

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生态透视 篇9

基本问题当然还是同一个:以HTML5为代表的Web化浪潮,将带来移动互联网的改朝换代。今年以来的新趋势,或者说沿着原来的趋势,明晰化的新的动态,主要是两个方面:从电信方面说,他们所无法理解的Web化,正以更通俗明了的压力形式,推动他们不自觉地行动,表现为他们拿出资源与所谓的OTT合作;从互联网方面来说,分享经济和A2A趋势,正在形成所谓OTT的新内涵,又在推动OTT向新方向发展。

让我们看看,在这样的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未来走向同以往会有什么不同。

移动互联网是什么的新争论

今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更加深入的一个突出迹象,是人们对“什么是移动互联网”这个问题开始从清楚转向不清楚,表现为原来没有争议的,现在开始有了明显分歧。

一种极端的意见认为,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本来,中立说法是,移动互联网等于电信+互联网。说移动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套到这个式子里,就等于说移动互联网等于电信。那互联网又是什么呢?只能回到电信“远古”的说法: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按这种说法构筑产业生态,就成了互联网企业挣钱,电信企业管钱,互联网企业向电信企业交买路钱——不管价值来自CT还是IT。这是一种“4月心态”(4月电信人密集提出微信收费),只不过把微信替代成整个OTT业务。

另一端的意见认为,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化。同样,其中隐含着去电信化的意思。认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到OTT时代后,互联网对电信再也无所求,电信只能成为管道,互联网企业除了流量费,不必向电信分利。这种看法在电信业也有镜像式的反映,在今年六月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会议上,许多专家忽然一齐对“去电信化”这个说法提出异议。不过听下来,更多是在说,电信争不过互联网,就不要去做互联网的事,还是退回电信,做自己的事,挣自己的钱。这与电信人的4月心态已大相径庭。可算是一种6月心态(6月的时候,微信无法收费的态势已经明朗)。据此构筑移动互联网生态链,电信势必沦为哑管道。

在7月22日的“OTT破冰,运营商与OTT的共赢与创新研讨会”上,两种意见就尖锐地摆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知名专家面前。之所以把这种认识分歧说是“更加深入”,是因为原来自以为很明白的移动互联网定义,认识只不过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级水平上。现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人认为是山,有人认为是水,并不代表认识在退步,只不过是把以前没有发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

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如何从产业链角度定义移动互联网,直接影响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定位和发展。

移动互联网封闭平台为何不可行?

按照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观点,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应是由电信运营商建立的像苹果商店那样的封闭平台,核心资源是电信管道,互联网仅作为App存在,电信运营商掌控产业链的关键在于控制结算平台。这样就可以把互联网的小命牢牢攥在手里。

这种见解充满了书生气,表现在远离实际。首先,封闭平台偏离互联网实际。苹果在App Store模式中控制移动产业链,确实得力于控制应用结算平台,这点比谷歌精明。但苹果对产业链的半封闭控制,首先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拥有Store这一IT核心平台。没有IT平台,App们不会聚集到这里,更无论要通过苹果结算。在移动互联网(ICT)IT平台比CT平台对获取利润(而非规模和收入)更为关键的当下,电信运营商仅靠管道(CT资源),已经搞不定整个产业链。正如互联网专家质疑的那样:互联网App在OTT中(几乎已)无求于电信运营商,他们凭什么要让你控制结算呢?言下之意,莫非你在人家交了流量费(成本)之后,还敢在人家赢利时给人家断网不成?虽然我个人认为App还没有完全到无求于CT的程度,但就获利平台这一点来说,IT平台强于CT平台,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从双方净利润后者急速下滑(例如跌到2.6%左右),前者急速上升(至少两位数以上)就可看出。

这种见解之所以脱离实际,理论上的毛病出在,把赢利的宝,不是押在创造价值上,而是押在分配价值上,由于舍本逐末,自然偏离事实的基本面。正如对财务看得比较透彻的联通张健的说法,电信运营商现在问题“不是收入和规模下降,而是利润增速下降”。从创造价值的观点看,这是典型的投入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我个人认为,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对CT的投入大,对IT的投入小造成。持传统电信思维的人,往往按收入和规模大小,嘲笑互联网。但他们没有看到,电信运营商的收入和规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几乎原地踏步;而互联网企业,几年就超过了联通和电信。症结在于,CT平台利润贡献越来越小,IT平台利润贡献越来越大。电信运营商之所以无法像苹果那样封闭整个产业链,在于他掌控的CT平台,只是ICT中的一半,另一半(IT)敞着口,不受他控制。这是电信运营商对OTT失控的价值根源所在。CT人不愿面对也要面对,否则成书果子了。

其次,封闭平台的思路更偏离了电信运营商的实践。持传统电信思维的人,在处理OTT关系时,不仅偏离ICT的正轨,甚至正在偏离CT的正轨。CT的正轨是什么,只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看看国际上各个运营商在做什么,就不难看清。从2011年3月起,Sprint率先与IT人(谷歌)合作VoIP起;2012年Orange、Telefonica、德国电信纷纷与IT人(Facebook、谷歌、微软等)在OTT上合作;一直到2013年DoCoMo与Line的合作(其中Xi按键一项,就可以让电信运营商将OTT堤内损失,从堤外全捞回来),这一系列战略调整方向是一致的。与国内CT人思路的区别在于,国外电信运营商解决OTT问题的着眼点,不是向互联网人“收费”,而是在IT投入上合作,也就是把重心放在创造价值,而非分配价值上,以做大蛋糕,解决分蛋糕的矛盾。

这个潮流的总方向,我概括为“缺什么补什么”,在ICT中缺IT,于是补IT。由于OTT是IT走强带来的,因此合理对策是自己补强IT,或与IT合作互补。而传统电信思维却是反其道行之,“缺什么不补什么,不缺什么补什么”,表现为在ICT融合中不补IT,反补过剩的CT。在电信花园已被打破的情况下,仍然幻想建立封闭平台,修补自己的土围子。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现实和环境变化的想法。

如果国内CT人真正融入国际CT业的主流思路,移动互联网平台开放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以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开放平台,也将拓宽思路。打开新局面。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认识基础

OTT这个提法是从电信业兴起的,它从根上是不科学的(我们采用OTT只是入乡随俗)。因为它扭曲了ICT的价值创造结构,把IT与CT共同创造价值,歪曲为只有CT创造价值,IT一旦获得价值,一定是从CT那里剥夺价值的结果。

OTT真正的来源,并不是CT管道,而是IT的“管道”即Web。侯自强先生7月22日说得好:“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不论电信还是广电,过去20年就两件事,一是IP化,二是Web,即互联网化。”这点中了传统电信思维的盲区。“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认识,在OTT时代看漏的正是Web。

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核心,就是Web。Web在IT专业角度看,不是口语中那个网页,而专指HTML5。电信人只字不提HTML5,反映了他们的知识结构缺陷。ICT中缺了IT,就跟人缺了钙一样,立不起来。HTML5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灵魂,搞移动互联网连什么是互联网都不懂,抽掉了互联网这个灵魂侈谈移动互联网,难怪这样的与互联网无关的所谓“移动互联网”,在我们互联网人看来,无异于一堆行尸走肉般的皮囊。

HTML5为什么重要呢?在于导致互联网通向应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电信人说越顶传球,说的是越过了CT去接近客户应用。他们脑子想的,还是个李鬼牌的互联网,是电信以自我为中心,对App实施中央控制,把App当作边缘增值节点的传统互联网;HTML5代表的却是李逵牌的互联网,是以客户为中心,App节点自组织、自协调的去中心化的真正的互联网。用侯自强先生的术语表述,CT人只在IP问题上接受了互联网,但在Web问题上没有接受互联网。用老话讲,叫组织上加入了××,思想上没有加入××;身子在后一个阶段,思想还停留在前一个阶段。田舒斌在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会议上的总结一针见血:“对去电信化来说,去中心化是同题所在”。可以说旁观者清。Web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识下,电信人把去中心化误解为别人越过了他们网络“中央集权”的顶,另建了一个中心。他们试图用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把消费者再夺回来。对于OTT背后的A2A潮流来说,这注定药不对症,而且倒行逆施,只能加速最终消费者的流失。其实,去中心化应用(Web App)对互联网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巨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搞了十五年的顺风顺水的李鬼互联网即将终结。IT人与CT人在OTT时代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俗话说,回头是岸。互联网、Web化并不是电信运营商天然的敌人,如果CT、IT双方能沿着时代潮流的正确方向携起手来,将是一个把蛋糕做大的共赢的局面。所谓正确方向,在我看来,就是打造一个以“去中心化应用”(Web App)为新内涵的移动互联网的这一方向。

共生共赢新局面下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

OTT时代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去中心化应用”(Web App)的问题。如果电信人在这里开了窍,就可以同互联网人共生共赢。

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为什么能轻松地绕过电信马其诺防线,造成电信迅速失血沦为管道的危局呢?深层原因在于,App发生了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的变化。以往的应用,是本地应用(或叫原生应用),本质是中心化结构的;未来的应用,是Web App,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表现在现象上,就是具有自组织的特性。例如,微信是以动态通讯录为路由结构(AS)进行自组织的开放平台。

这将引发一场应用重组的变革。应用重组的平台重心,落在IT而不是CT上。我预言这场变革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与CT、IT的合作共赢密切相关:

一是分享经济的兴起。

分享型经济(Sharing Economy)的要点是“使用所有权”(access over ownership),俗称以租代买,技术上叫云计算(例如SaaS中软件所有权开放,通过使用权收回租金)。这将带来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理念。电信业的基础设施(电信网)与互联网业的基础设施(Web网,即语义网)都将以IaaS的模式运作。电信业除了获得流量费之外,通过与互联网业合作,可以通过按使用收费的方式,获得一些新的电信级OTT服务收入,(如VERIZON的“提速服务”,香港PCCW的“定向流量包”等)。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企业不依赖电信运营商是相对的,“不依赖”只是针对基础流量而言,是指交个令CT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流量费。但如果双方肯在高端用户上合作,互联网企业还是有求于电信运营商的(德国电信与Spotify合作就是例子,将来中国在Web游戏上会形成大的增值市场)。除此之外,在大数据背景下,IT与CT还可以携手开辟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就是在主机托管式的低附加值业务之上,面向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的初加工服务。从全产业链视角看,CT与IT的关系,也可以沿分享型经济方式,形成产业大合作。利益点在于CT以保值增值定位着眼于基础设施投入,同IT的高风险高收益定位的轻资产运作,形成互补关系。

二是自组织结构平台的兴起。

这一点是整个平台的重心,又是CT的盲区。以往平台是中心化的,现在从结构上转变为自组织结构,对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微信可以说是第一个以自组织为核心特征的平台,下一步的OTT探索还会向自组织支付、自组织广告……自组织管理的方向深化。企业组织将向海尔模式现在的管理3.0方向演化,以适应平台的演化。同以往平台的根本不同在于,节点开始全息地具备以往平台特有的调集资源的功能。例如,百度现在的开发应用策略,就正在向这个方向演化。DoCoMo提供自媒体服务时,就开始从提供服务,向提供自服务功能转向。DoCoMo能做到,说明电信运营商在OTT时代也可以争取主动。

三是平台的生态化。

阿里提出的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模式,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如果只考虑建平台,却不致力于生态建设,OTT成本承受力与可扩张性就无法保障。生态化首先在技术上意味着要向语义智能化方向求发展,从生产力上解决原有平台不能实现低成本差异化的问题,在这方面,IBM“智慧运算”的思路值得借鉴;其次在业务上,资源利用模式的着眼点,应从面向企业内部,向面向整个生态转,通过广泛分享资源,调动合作伙伴的轻资产潜力。前段时间电信运营商进入互联网增值业务过深,有许多教训,不打不成交,将来也许会成为合作的财富。

四是应用服务的支撑业务的机会。首先,CT与IT应共同致力于双方交界地带的业务拓展,主要包括基础技术支撑层、基础业务支撑层和应用服务支撑层的拓展,延长产业链,以撑大做蛋糕的架子,电信运营商与支付宝等电子商务业务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情况;其次,CT和IT可以向业务性质拓展上求新增长点,例如,目前挣ICT的钱只是小钱,OTT要求ICT服务商从技术服务商,向数据应用服务提供商转型,这里存在十倍速增长的新空间。

五是应用的感应化。

开放的数据库平台 篇10

作为广播电台网络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文稿系统已在很多电台中得到广泛运用, 成为广播新闻节目制播必不可少的应用系统。广播新闻文稿系统从最早的简单稿件浏览器到满足单一采编部门使用的具有写稿、发稿、审稿、新闻排序功能的文稿采编系统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

随着新闻业务的发展, 节目制作特点和使用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1.节目对新闻稿源的需求大量增加;

2.不同媒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提高, 要求互相为对方提供可以使用的稿源;

3.手机、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表现方式不断涌现, 新闻资源信息不仅仅停留在播出环节, 在播出后还可以在其他媒体进行及时发布;

4.声音、视频、照片等多媒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并在业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单一的、封闭式的广播新闻文稿系统已经跟不上当前新闻业务形式的发展, 因此设计一个以新闻文稿为主线, 具有自助、开放和多源特点的广播新闻业务平台, 可以更好的适应广播新闻类节目制作和播出业务发展的需要。

本文结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实践应用, 对广播新闻业务平台的自助、开放、多源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1自助

广播媒体在不断地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不同时期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上海为例, 广播新闻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 从解放初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到之后的1992年、2002年、2005年、2010年, 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 每次变化都使新闻节目业务流程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和不同时期对新闻宣传的要求, 各类节目需要进行定期地调整、改版, 周期越来越短, 不同节目对系统的需求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系统能进行相应的快速调整。

根据上述情况, 要求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业务平台能快速地调整, 以适应并跟上这些变化, 从而保证新闻节目的正常播出;

2.新闻业务平台的这些调整, 也能让不同岗位的人员如记者、节目编辑、节目审核领导快速适应和接受, 以减少对节目制播的影响。

自助性要使系统管理员有足够的系统操作权限, 以响应随时需要的各类调整, 而不必每次重新修改应用程序。这样不仅能快速调整软件功能满足节目制播流程的需要, 同时使用户界面和操作习惯几乎不发生变化, 能够让使用的记者、编辑、节目审核人员很快地适应并掌握。

为满足以上要求, 业务平台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分析, 如灵活的工作流配置、权限的控制等自助性功能的设计。

系统管理员自助性的操作在设计时考虑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稿件流程由系统管理员定义。每篇稿件从写稿、发稿、审稿、编辑取稿、编排入节目、节目审核等的流程,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节目、不同部门的需要任意调整或增减;

2.稿件流程中途径的部门、稿库等节点, 由系统管理员定义。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 部门可以下设多子部门, 稿库下可以设置多子稿库;

3.各部门、各稿库的权限, 由系统管理员定义。由于存在多部门使用, 必然有稿件共享、独享等权限上的分配需求, 这个操作必须交给系统管理员, 以便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4.由于是多部门、多节目, 对稿件相关信息 (即稿签) 的要求不同, 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能根据各部门、各节目的要求定义数据库的字段;

5.不同部门、不同节目的稿件相关信息 (即稿签) 不同, 相应稿件在输入时的显示格式和打印出来的格式也不相同, 系统管理员需要根据具体部门、节目来定义不同的输入模板和打印模板;

6.用户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定义。

2开放

如引言所讲, 新闻业务平台不仅要具备采编功能, 同时还要实现和其他媒体平台的共享、交互以及向手机、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这就要求系统平台设计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减少二次开发成本和周期。系统平台具有开放性, 首先要做到模块化设计和标准接口设计, 各模块间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 这样就能让新闻业务平台可灵活的和其他系统进行对接, 实现数据方便地进出。

由于新闻节目制作时要用到大量的外部信息如新华社稿件等, 而且外部信息会不断的增加, 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可按照常用的新闻稿件来源进行标准接口设计, 这样就可以灵活地增加外部稿件进入系统内部, 对进入的稿件, 可以根据分类定义几种格式标准, 例如:新华社稿件、各类报纸电子版、电视新闻稿件、其他兄弟电台的稿件等。通过各自的入库分稿接口进入新闻业务平台。

系统输出或者说提供给其他系统、兄弟电台交流共享用的稿件, 同样也可以定义一种或几种标准, 程序设计时预留标准接口, 然后输出到指定的地方, 并开放相应的权限。

新闻稿件能加载附件, 也是开放性的另一个特点。传统的稿件只有文字, 现在电脑硬件有了很大发展, 在普通电脑上进行音频编辑、图片编辑等已很容易实现, 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自己把“录音报道”等制作成音频文件, 发稿时在稿件中加载相关的音频、图片等多媒体附件, 跟随文字稿一同传递, 在审稿、编辑选用稿件、系统输出稿件时附件一直跟随文字稿一起移动。

3多源

稿件的多源包括两部分, 一是尽可能收集多种类的外部稿源, 为节目编辑提供尽可能多的节目素材;二是尽可能拓宽内部记者发稿的渠道, 使记者随时能通过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把稿件发回。

1.外部稿源的多种类

广播用得最多最基本的稿件是新华社稿件, 常用的新华社稿件分类为:综合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英文稿等几大类。随着对新闻节目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滚动新闻开播后, 对新闻稿件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了, 以上海广播的滚动新闻为例, 每20分钟一档滚动新闻, 一天大约有40档新闻, 仅靠基本的新华社稿和本台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 很难满足节目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积极扩大稿件种类和来源, 这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方便的通道, 尽可能多的让各类稿源能顺利、方便地自动进入系统供编辑使用。

以上海为例, 目前广播新闻业务平台中除了新华社稿、本台记者稿外, 还引入了部分其他城市的报纸电子版、上海的电视新闻稿、电视财经节目稿等。报纸电子版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四川等地的日报、晨报、晚报十余种。电视新闻稿包括上海电视的二十档新闻节目的文字稿。

有了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 如果再有其他种类的稿件, 如兄弟电台、其他媒体的交流稿件都可方便的引入系统。这些稿件引入新闻业务平台中后, 对新闻编辑来说操作、选用非常方便;对新闻节目来说, 不仅丰富了稿源, 更丰富了各档新闻的版面内容。

2.记者发稿的多渠道

记者除了传统常规的必须在台里登录新闻业务平台提交稿件外, 利用当前技术手段, 充分发挥个人最熟悉的手边各种通讯方式、通讯工具的作用, 还要能提供给他们多渠道多终端的报稿方式, 使得记者、编辑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信息的发送, 提高他们工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1) 短信发稿

随着手机等移动通讯的发展, 手机成了随身必备之物, 平时外出笔记本电脑不一定带, 但手机一定是随身带的, “短信发稿”是一种比较快捷方便的发稿方式。记者遇到突发事件, 可以用手机短信方式发送到指定手机号码, 通过短信猫接收, 并由短信接口分稿进入新闻业务平台。

“短信发稿”有字数限制的问题, 如果是超长短信, 会被短信系统自动分割, 查看稍有不便。经过研究测试, 大多数类型的手机发超长短信, 接收系统能做到自动合并, 其余少量不能合并的短信可以适当控制稿件的长度, 或者先用短信发回“快讯”, 详细情况稍后再报道。

2) 网站发稿

随着互联网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已非常普及, 通过“网站发稿”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并且不受篇幅限制。记者在外需要发稿又没有带笔记本电脑, 这种情况下, 找一家网吧, 或者找一个能上网的电脑, 进入指定的网址, 把稿件提交到网站, 然后由网站稿件接口自动定时地分稿进入新闻业务平台。

作为“网站发稿”的主体的网站服务器, 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 如:发稿人的身份验证、发到网站上的稿件的安全、以及发稿人登录帐号的信息安全问题等。

3) wap发稿

手机wap上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使用, 采用手机wap方式发稿, 综合了手机的使用方便、网站发稿不受篇幅限制的优点, 也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发稿方式。“wap发稿”与“网站发稿”只是发稿途径有所不同, 网站后台以及自动分稿进入新闻业务平台部分, 可以与网站公用。

4结束语

上一篇:农村老年下一篇:底板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