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共享平台

2024-11-25

开放共享平台(通用12篇)

开放共享平台 篇1

一、我国政务资源共享开放现状

近年来, 我国致力于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加快了政务资源的共享开放进度, 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和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政务资源共享开放方面, 主要采取了政务信息公众开放平台、政务信息增值服务、标准共享数据中心及政务流程管理等4 种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59 个国务院部门、26 个省级行政单位和43 个较大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测评, 并发布了《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 (2012) 》。结果显示, 在信息公开目录、年度报告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基本考核指标方面, 行政机关交白卷的现象明显减少。

作为政务资源共享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透明度一直为社会所关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全国选取了81 个城市样本做了研究并发布《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 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总体处于不及格的状态。

二、政务资源共享开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 我国的政务资源开放共享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9 成政务网站不公开项目审批进展情况, 70%城市环保网站不发布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公民申请政府机关干部任免情况信息公开的难度很大;4 成部委网站未提供红头文件废止信息, 等等。这些问题, 可以从行政体系、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三个大的方面来追本溯源。

三、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务资源共享开放

所谓云计算, 指的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将云计算应用于政务资源共享开放领域,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云计算有利于破解行政部门壁垒。一方面, 云计算可以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云计算将分散在不同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统一起来提供一站式服务, 可有效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共享的范围和效率。 另一方面, 云计算还可以满足政务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云计算可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 整合微信、微博、百科等服务技术和模式, 有助于政府有的放矢地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2. 云计算有利于从顶层完善规章标准。云计算可为政务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统一的设备、技术和管理平台, 无需用户从自身业务架构出发单设一套系统, 可实现顶层架构的标准和规范化。

3. 云计算有利于节约技术和安全成本。云计算可对政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权限分配、均衡负载、部署软件和控制安全, 并进行可靠的安全实时监测等, 可有效保障数据安全。 用户端可在不改变设备与技术的条件下, 将技术和安全成本精简到最低限度, 以小成本即可获取所需信息。

架构在云计算之上的政务资源共享开放平台, 即为政务资源云平台。 该平台的建成运作, 可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有效提高政府在城市管理服务、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在技术实现上, 政务资源云平台无需完全另起炉灶, 可依托已有的信息化平台进行建设。总体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层、数据即服务层、平台即服务层、软件即服务层、管理及标准规范体系、安全和运维体系。

基础设施即服务层:基础设施层资源池主要包括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网络资源池, 通过资源的池化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再分配和回收, 为数据服务层提供支撑。

数据即服务层: 通过数据的集中比对、处理和融合共享, 为城市的综合管理服务、产业经济管理服务, 也为城市各管理部门的专业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平台即服务层:依托于云计算基础架构, 把基础架构资源变成平台环境提供给用户进行快速开发、测试和运行。 在将各业务信息系统功能纳入统一面向服务的架构平台后, 还可有效利用和编排组织内部的应用服务构件。

软件即服务层: 方便用户通过WEB浏览器、移动客户端等各种方式, 方便地获取各类服务。

管理及标准规范体系:管理制度包括政务资源云平台的维护、数据管理、应用系统开发监管、应用效果评价等;标准规范则包括云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和应用的标准规范等。

安全和运维体系: 包括政务资源云平台的数据存储、访问权限安全设定、资源管理和调度、监控及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

四、构建云平台之上的政务资源共享开放对策建议

(一) 建设模式上, 应以外包为主, 自建为辅

政务资源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可采取自建或服务外包, 相比自建, 采取服务外包模式来建设政务资源云平台, 更有利于创新投资、运维和服务模式。 通过实行公司化的运作, 可提供专业化的内容服务, 形成新的利益平衡, 破除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信息孤岛”。 从长远来看, 应更多地采取外包为主、自建为辅的建设模式。

(二) 管理模式上, 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构, 对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政务资源云平台需要实行统一管理, 成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构来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包括明确政府监管部门与市场化运营单位之间的管理与分工、政务资源云平台运行管理、安全和隐私保障等问题, 以确保云平台的自主、可控和安全。

(三) 推进策略上, 采取 “增量优先、先易后难、先共性后特殊”的方式逐步推进

所谓“增量优先”, 是指将那些新建、改造的电子政务系统优先部署到政务资源云平台上。 “先易后难”, 指的是将技术上实施起来简单、 部门间协调起来容易的系统先行建设。 “先共性后特殊”, 是指业务性质上先迁移各部门共有的对象, 再迁移具有特殊要求的对象; 先考虑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对象, 再考虑对安全要求高的对象。

(四) 具体做法上, 分步骤、 有计划地将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和业务系统迁移到政务资源云平台

第一步, 对基础数据库实现一体化部署。 在数据即服务层, 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实现一体化部署, 将这些与部门内部业务联系不是最密切、具有部门间共性特征的基础数据资源迁移到政务云平台, 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存储、检索、开发与共享服务;第二步, 统一迁移办公系统和网站。在软件即服务层, 将各部门办公系统、分散建设的部门网站统一迁移到政务云平台, 包括邮件系统、即时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培训系统、考核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等, 通过云平台统一提供服务, 减少各部门购买软件、维护和升级的成本;第三步, 将各部门业务数据库和业务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资源云平台。 在前面两步实现的基础上, 分步骤、有计划地将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和业务系统迁移到政务资源云平台, 真正实现业务上的融合共享。

摘要:文章概述了当前我国政务资源共享开放的现状, 从行政体系、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三方面分析了政务资源共享开放难得原因及由此导致的问题。引入云计算概念, 给出了政务资源云平台之上的政府-企业-公众互动模型和总体架构。最后, 给出了政务资源云平台的若干对策建议:在建设模式上, 应以外包为主, 自建为辅;在管理模式上, 需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构, 对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在推进策略上, 应采取“增量优先、先易后难、先共性后特殊”的方式逐步推进。

关键词:云计算,政务资源,共享开放

参考文献

[4]王锐等.政务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 2013 (02) .

[6]吕元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04) .

[7]牛力等.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3 (05) .

[8]蔡立辉等.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地方政府与绩效管理创新研究丛书[M].人民出版社, 2012.

[9]吕欣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安全风险分析[J].管理评论, 2013 (06) .

开放共享平台 篇2

●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

一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四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

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

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发挥作用。同时,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事关发展全局的理念变革,正在进行着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发展实践创新,这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总书记所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理直气壮地把国有企业搞好、做大做强做优

我国建立和发展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具有巨大优越性。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60多年的经验,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这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搞好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经济是其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具有多层次性,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关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保持国有经济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还应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搞好国有经济,不断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社会福利建设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它要求所有人都按照同一标准,例如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有人都能逐步富裕起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这就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长期探索的成果,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领域的根本制度。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违背甚至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至于具体的经济体制机制,则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改革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需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但前几年仍然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的声音。这是因为一些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一提改革就是发展私营经济,一看到国有经济发展了,就说是“国进民退”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克服这种错误认识,促进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自从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制度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在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的。正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公有制占主体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然而,有人片面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忽视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认为既然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就没有必要强调哪种是主体。事实上,越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越要注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巩固的。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引导国民经济朝着预定方向发展。国有经济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二是国有经济可以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各种所有制经济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它们统一的一面;但它们又存在矛盾的一面,需要运用国有经济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把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调节多了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党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属于运行机制范畴,而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明确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说清楚以下三个原则问题:第一,既然市场经济是方法、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同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区别开来了。第二,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是否运用市场经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必须运用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哪种方法,绝不能迷信“市场经济万能论”。第三,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它就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东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既要采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手段,又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规范、引导市场经济的作用方向。后面两条,是我们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根本区别。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按照这一错误逻辑,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目的是想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怎么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呢?我国国有企业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企业仅仅是一个计划执行单位,这样的体制当然不能同市场经济相容。但这不等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国家所有制不是只有“国家所有、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一种实现形式,还可以有其他实现形式。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只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就能够成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也就是说,公有制、国有企业是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实际上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不搞私有化,而是改变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把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国家保持生产资料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在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明晰。但是,一些人却竭力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方向上去。如何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产权界定,不能把反映私有制的产权看作唯一合理有效的产权,用这种产权界定来看待公有制的产权实现形式。其次,产权即财产的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也包括使用权,使用权就是经营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是清晰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现代企业制度里讲的“产权清晰”,并不是指所有权要明晰化,而是要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即经营权)分开,把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交给企业,使企业能够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市场主体。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遵循。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通过改革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民日报论法:政府“简政” 百姓“减证”

□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近日,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于公民身份证明可以证明和有关部门可以核实解决的20类事项,不必要求群众再去派出所开具证明了。这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遏制各类奇葩证明,解决群众办事难,值得点赞。

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始终处于“人在证途”的状态,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经常出现用一个证明去证明另一个证明,最终很可能就被要求办理“我妈是我妈”“无犯罪证明”等各种奇葩证明。这些证明之所以被冠以“奇葩”的标签,是因为它们很多时候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连有关政府部门自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具。说到底,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掌握的审批办理权可能并不大,但“手中有权,心中不慌”,他们对群众上门推三阻四,对办事办证爱搭不理,时间久了,对权力依依不舍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便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范围。一边是权力带来的所谓优越感,另一边往往就是缺乏对日常业务的钻研,以至于当真正需要为民服务时,要么没有规范可循,要么是不熟悉规定程序,于是努力在“依法必须作为”和“确保不担责任”之间找到所谓的平衡——出于“唯证明”的行政管理思维,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手持的权力,实质上是群众依法赋予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群众服务。当前之所以会出现奇葩证明,本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权力观在作祟。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公安部等12部门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之精神,努力扭转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良局面,特别是通过《意见》,既让基层派出所知道“开不开证明”,更让群众明晰“什么时候可以不去派出所”、“需要开的证明找谁开”等一系列问题,让群众可以依法对“奇葩证明”说不。

《意见》出台只是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的一个开端。群众办证办事的事项还有很多,亟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一个现代法治社会,到底需要保留、增加和减少哪些证明,不能单纯依靠碎片化、情绪化的公众表达来回答,而是需要通过全局的高度、法治的方式予以厘清和明确,并且主动告知公众。如今,中央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了诸多规范性意见,关键还在于地方切实行动起来,对于奇葩证明的治理,亟须先从“奇葩要求”着手,只有各地党委政府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原则,加大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管力度,依法惩戒人为“想当然”“设卡添堵”等,才能为政府“简政”和百姓“减证”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此外我们还看到,很多所谓的证明只不过是存在于各部门业务平台里的公民基本信息,但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互不开放,这就造成群众不得不“跑断腿”。各部门应做好政策衔接和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开具证明的需求。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19 版)

纵观该篇署名文章,干货满满,用“四大”意义、“五大”特质,清晰勾勒出了新发展理念的整体理论体系。

“四大”意义

从政治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从理论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意义看,新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

从世界意义看,新发展理念把准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脉,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大”特质

系统性: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高度耦合、协同支撑的发展理念集合体。“这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未来发展图景的顶层设计。”

辩证性:新发展理念是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廓清了前进道路上的迷雾,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标注了正确航向。”

人民性: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

实践性:新发展理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行动纲领。“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是新发展理念的一大特色。”

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理论先导。“新发展理念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为我们攻坚克难、穿越‘历史的三峡’、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指引。”

该署名文章释放出哪些的信号?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人民日报》,刘奇葆发表署名文章尚属首次。该篇署名文章专门就新发展理念进行理论解读,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走向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这场转变重要的时代标志。该篇署名文章引领舆论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意义。

其二,当前,在这场深刻的历史转变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知识短板的问题,该篇文章也提醒着全党同志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开拓进取。

其三,解决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要求,本质上就是怎样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探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和品格,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民日报》密集探讨引爆舆论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份以来,《人民日报》集中刊发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理论文章10余篇,如何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

8月2日刊载于《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时代》邀请了多位专家作为嘉宾,记录了一场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深度对话。该对话以五大关键要素为核心,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展现了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8月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文章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理论上的伟大创新,也对于实践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的《以理念转变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文章聚焦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几大具体问题,将新发展理念与现实难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理论特质和品格》署名文章的刊发,再次引发舆论各界高度关注,形成理论探讨的新高地,新发展理念这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战略引领,绽放出穿云破雾的理论光芒。

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颗卫星被起名为“墨子”,就是为了纪念那位生活于2000多年前,崇尚科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开展光学实验的科学家。

量子科技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上很“接地气”。从常见的CD唱片机到庞大的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从无水涂料到激光制动车闸、从医院的磁共振成像仪到隧道扫描显微镜……量子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量子计算的应用将非常广泛,而这可能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因为量子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的计算机难题,进行气象预报、药物设计、金融分析、石油勘探,而且还能揭示新能源新材料、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等复杂的物理机制。

开放共享平台 篇3

关键词 开放课件;开放课程;OCW;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56-02

根据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定义,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是由高质量高等院校提供的免费数字化课件资源,包含课程计划和授课音视频等。开放课程具备的教学要素则更为全面,它将开放课件资源优化整理,并增加在线讨论、学习反馈、多元化评估等交互方式,营造情境化、个性化、社会化的个人学习环境。自2012年起,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的兴起,开放课件课程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1 开放课件课程的发展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启动开放课件项目,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首个基于网络的大规模优质资源免费开放共享实践(王龙,2009)。至2008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pen Courseware Consortium,简称OCWC)正式成立,全世界已有25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际教育组织参与了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开放课件课程的结构性与交互性也不断提升。

初期的开放课件呈现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对学习过程缺乏动态支持,通常只包含课程大纲、讲课实录、课程教材、测验试卷等内容,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CW项目,这一局限性使其逐渐让位于高度结构化的开放课程。开放课程注重建设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关注组建学习共同体并为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与支持。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汪瑞林、张春铭,2013)。如同伴大学(Peer 2 Peer University)和人民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eople)等本身并不开发课件,而是整合已有开放教育资源与在线交流平台,构建学习社区以实现网络合作学习。

在交互性方面,早期的开放课件多以单向发布学习资源为主,即使提供交互也仅限于浅层的师生交互。如学习者在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的OCW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课程组教师提问,但通常教师只解答其中某些共性问题。随着开放课件课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開始关注交互渠道和工具,以更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和高度互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间的深度交互。如运用内嵌式测试实现及时反馈,构建虚拟实验室提高参与度,或通过同伴评阅、多元化评估、学习社区等促进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

2 开放课件课程的变革与创新

2012年“MOOCs海啸”从美国兴起并席卷全球,世界各大知名学府和新兴的民间教育组织都积极投身其中,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可汗学院、维基学院、Coursera、Udacity等。“MOOCs海啸”在原有开放课件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实现了“开放共享”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多维创新。

“开放共享”教育理念的创新

1)从“课件资源”到“教育全流程”的开放。早期的开放课件课程由于缺乏学习互动与社会认可而无法融入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成为可有可无的“加餐”。MOOCs则已经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全程开放,即从学习资源的搜索、下载、学习,到提问、交流、考试、取得证书,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模式。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同Udacity合作,从201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的线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学习的全程都通过开放课程平台完成。依托创新的MOOCs项目,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公平、教育个性化、教育无国界、教育泛在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全流程”的开放强烈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

2)从教育资源的“共享”到“共建”。传统的开放课件课程是以院校为主体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者与学习者角色分工明确。随着开放共享理念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和Web2.0工具的发展,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日益成为开放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元素。学习者根据兴趣特长,能者为师,充当起学习资源开发者的角色,“消费式学习”转变为“生产创造式学习”(桑新民等,2012),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界限逐渐模糊。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教育资源享用者”与“教育资源开发者”将会有更多的交集,“身兼多职”的个体用户将成为知识网络构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开放共享”教育模式的创新

1)课程内容模块化与微型化。以往的开放课件课程在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上仿照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MOOCs课程则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以学习者和学习过程为中心,课程内容呈现出模块化和微型化的特点,体现了化整为零、零存整取的思想,不仅符合学习者需求,还具有良好延展性,为后续资源进一步丰富留出接口(邓幸涛,2011)。课程内容的松散连接有利于动态重组,使学习过程呈现动态开放的模态。如果说以往的开放课件课程仍然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么MOOCs则已经开始架构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

2)学习方式多样化与个性化。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在兴起之初并未给教与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课件资源主要作为传统课堂学习之外的教学辅助材料,学习者可以自发地进行自学。模块化与微型化的MOOCs课程则既可以成为补充性学习资源,也可以跃升为主体性学习资源,如与传统课堂紧密结合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提供学习资源,MOOCs课程提供的全程开放教育服务也支持了学习模式的创新,学习者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完全依靠MOOCs课程完成某个课程或学科的学习,并获得社会认可。可以说,MOOCs体现了开放课件课程在教育资源、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三个层面的实质性变革与创新。

“开放共享”技术的创新 网络平台兼容性与技术实现难度是影响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参与积极性和开放课程资源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贾义敏,2008)。早期的开放课件资源多以静态文字和图像为主,辅以少量音视频资源,技术上主要支持单向的信息沟通。近期兴起的MOOCs项目不仅实现了视频资源覆盖率100%,更重要的是运用多种先进甚至尖端的技术手段支持自组织学习。如可汗学院在2013年8月最新推出了用户界面上的“学习仪表盘”,使学习者可以及时了解个人的学习进度、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管理和安排,参加学习测试并获得学习反馈等,从而引导高效的自主学习。

3 结语

始于大学的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不仅在结构性和互动性上不断完善,并且已经使“开放共享”的种子顺应网络时代的大潮生长壮大,焕发出无穷的力量。2012年MOOCs的迅猛兴起体现了开放课件课程在“开放共享”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技术等方面的革命性创新,并对传统教育形成了强大冲击。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深入研究开放课件课程如何解决我国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教育的跨域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幸涛.建设·应用·共享:“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1(2):5-9.

[2]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

2012,18(2):9-21.

开放共享平台 篇4

近日来,教育部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方案,该方案有助于破除高校身份壁垒,促进公平竞争,更有助于调动高校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如何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脱颖而出,保持学校的竞争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们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往往是从其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的规模以及利用率上看的。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恰恰是大型仪器设备,并且大型仪器设备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深层次水平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攻坚作用。因此,寻找大型仪器设备有效利用的方法,提高其利用率,不仅解决了大型仪器设备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保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本设计提出建立一种大型仪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对当前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在对仪器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仅仅发布仪器的一些基本介绍信息,无法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也无法对仪器设备的出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情况,本管理系统研究设计了一种科学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方便主管部门合理管理和监督大型仪器设备,收集并统计仪器的使用数据,并进行综合效益评估。

1 系统技术基础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数据层、应用逻辑层、访问层),使用.NET开发,实现轻量级中间件,遵循XML数据格式。

1.1. NET Framework简介

.NET Framework是一种采用系统虚拟机运行的编程平台,以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为基础,支持多种语言(如C#、C++、VB等)的开发;也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技术,让开发人员能够通过独立于语言和平台的方式来创建并运行下一代应用程序和Web服务。

.NET Framework包含4个组件:第一个是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第二个是Framework类库;第三个是并行计算平台;第四个是动态语言运行时(Dynamic Language Runtime,DLR)。.NET Framework的体系结构(见表1)。

.NET Framework的功能:①提供了一个运行环境,简化软件开发过程,降低版本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尽可能消除脚本语言或解释型语言的性能问题;②确保安全执行代码;③基于行业标准进行所有通信,与非.NET代码集成;④让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独立于语言和平台,确保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体验都是一致的。

1.2 ASP.NET

ASP.NET是基于.NET Framework技术的新一代Web应用程序开发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程序架构,通过该架构可以建立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它提供了统一的Web开发模型,比如开发人员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需的各种服务。ASP.NET是一个基于.NET的环境下的已编译的开发工具,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同时任何ASP.NET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NET Framework,实现了真正的前台用户界面和后台逻辑处理代码的分离。

1.3 C#语言

C#是一种面向对象、类型安全的编程语言,它运行在.NET Framework平台之上。和其他现代编程语言一样,C#也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编程概念,比如:继承、多态、封装和抽象等,同时它借鉴了众多不同的语言,以形成其语法和主要功能,它有语法优雅、类库庞大等特点,所以编程使用C#将会变得更加容易。C#也支持面向组件编程,能够指定自带文档的独立功能单元(组件),因此,编程过程中,只需提供一个模型,就能包含属性、方法、事件以及有关组件的元数据,这就使得创建和使用组件的过程非常自然。

开发人员可以通过C#提供的语言功能利用CLR进行改进。比如垃圾收集功能自动管理内存,可以通过异常处理提供的一种可扩展的结构化方法,能够检查错误并从错误中恢复。C#作为一种类型安全语言,可以避免发生以下情况:变量未被初始化,非法访问内存,将一种类型的数据存储到只能接受另一种类型的地方。

除此之外,C#的语言功能和语法设计还减少了需要编写的代码量,使得代码更加简单,降低了发生常见错误的可能性。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实现了将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网络化,让网上管理仪器得以实现;开放性平台具有网上预约、费用计算、及时支付和仪器监控的功能,能动态反映仪器的使用状况,自动统计有效的机器使用时间,完成仪器的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四大功能模块:系统导航模块、仪器预约管理模块、仪器管理模块、数据查询统计模块。

2.1 系统导航模块

系统导航模块主要提供基于角色的界面管理功能,是一个被系统中所有界面调用的基础模块。为此,不同角色的用户所能访问的界面是不同的,不同角色的用户有不同的界面导航以及其相对应的权限。系统导航模块加载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 仪器预约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仪器预约及预约信息管理功能,分仪器预约子模块和预约信息管理子模块。仪器预约子模块由时间预约、顺序预约、送样预约3个功能模块组成。而预约信息管理子模块则为管理员对无独立操作资格的预约进行预约确定、取消、调整等功能。

2.3 仪器管理模块

仪器管理模块所管理的信息比较多,被划分为4个子模块:仪器入网管理模块、仪器设备监控模块、仪器分类及分类属性管理模块、仪器综合信息管理模块。这4个模块实现了对仪器入网进行相应的审核(准入或拒绝)、实时查看设备的使用状况、对入网仪器进行相应分类及各种信息显示等功能。

2.4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实现仪器在线状态显示、使用时间统计及费用计算支付功能。在线状态子模块让管理员知道仪器的在线状态如何,比如:故障、未上线或其他情况。使用时间统计子模块让管理员知道在某个时间段内任何一个仪器的使用时长情况。同时提供查询、导出任何一个时间段内的每个仪器使用时长的功能。费用计算支付模块根据前面查询到的使用时长进行费用计算及支付。

3 结语

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在实践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网上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网络化操作,诸如网上预约、使用时间统计、费用计算、及时支付和仪器监控的功能,很好地对仪器设备进行运维管理,解决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资源浪费严重、效益较低、维修力度较弱等问题,使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走向科学化、网络化、自动化,提高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

摘要:针对高校中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资源浪费严重、效益较低、维修力度较弱等问题,在深入分析了大型仪器管理业务的流程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大型仪器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大型仪器,管理系统,.NET框架

参考文献

[1][美]Scott J Dorman.C#5.0入门经典[M].刘琦,袁国忠,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张荣梅,赵宝琴,赵彦霞.ASP.NET程序设计实用教程(C#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张子阳..NET之美:.NET关键技术深入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开放共享平台 篇5

县委书记张元明在会上讲话中指出,刚刚过去的一年,泰宁在“旅游兴县”道路上积极拼搏、攻坚前行,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成绩。 张元明书记强调,20,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率先实践、积极作为,引领新一轮旅游产业的发展。

以创新发展开拓“旅游兴县”新路径。要注重顶层设计,不断改革创新,激活旅游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旅游综合体制改革上,继续推动旅游集团上市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旅游营销策略上,坚持营销专业化、市场化,采取景区委托营销的模式,让政府、企业、市场各在其位、各谋其事。

以协调发展构建“旅游兴县”新格局。要顺应休闲度假的潮流,推动泰宁旅游加快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协调并进的格局。要确保明清园(二期)、法尔缦小镇、禅修中心等文化、运动休闲体验项目竣工开业,提升金湖等核心景区,抓紧实施泰宁古城保护与开发,推动“五朵金花”、大源村等乡村旅游发展,推进赛事活动的产品化、产业化、品牌化。

以绿色发展集聚“旅游兴县”新优势。要加强“绿”的保护,加快推进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工程、大金湖清淤、金湖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促进绿色出行。要发展“绿”的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养老、体育、保健、养生等业态和以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为重点的高档休闲度假房地产业。

以开放发展注入“旅游兴县”新动力。要开放合作,在区域协作上,主动当好全市龙头,主动加强与发达旅游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输、抱团发展。在项目建设上,善于资本运作、项目运作,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要开放包容,对游客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服务,让游客玩的开心、玩得舒心。

开放共享平台 篇6

(1)以学习者为中心。要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提供丰富的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以充分的支撑性条件集,灵活地辅助和促进学习者的参与过程;通过恰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习者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2)课程制作精良且开放访问。粗糙低质量的课程会使得学生的在线学习效率低下,没有充分发挥在线课程的优势,所以应该尽可能提供制作精良的课程并且是开放访问的。

(3)教学内容微型化与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趋于小而精,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步地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易于控制教学过程,有及时反馈的优点;单一、僵化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应该课程结构模块化,设置灵活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学习活动的时效性和社交化。学习活动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的消化和理解学习理念和激发创新思维,学习活动的时效性尤为重要;学习活动社交化,学习活动应促进学生之间关注、沟通、分享、交流和互动等行为产生,学习过程更加充分。

(5)自动化评测与同伴互评。作为在线课程一种必备的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可进行自动化测评与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

(6)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分析。学习分析不应是单一的,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形成综合性学习分析。

二、面向共享开放的在线课程建设的需求

(1)内容能够快速迭代。要求已有数字化资源尽快上线,更新速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2)评测中学习活动设计。教师的教学要求体现在给学生的任务序列上,教师通过发布一系列有规划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学任务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该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求。

(3)支持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改革过程中在线课程的动态生成,平台上的在线课程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的更新和替换,与教学改革步伐保持一致。

(4)提供给过程数据用于分析。分析用于反馈,并调整教学过程,也可用于平台反馈,发现教学平台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面向共享开放的在线课程建设首先应了解信息模型,再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及时记录互动信息,最后将分析反馈信息回归应用到了解信息模型这一环节,形成良性循环。

三、在线课程的信息模型

在线课程的信息模型考虑到了在线课程在不同学习平台之间的迁移,以在线课程包的形式展开如下图。

开放共享平台 篇7

1 高等师范学校实验设备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1 实验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作为高校重要资产的实验设备和易耗品,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势在必行, 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理学实验室的最大作用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可是目前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中存在诸如设备的使用单位和管理单位职权不清, 没有相应的制度条款约束使用者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导致一些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科研使用和教学使用混用, 伤害性使用和无损性使用混用, 学生使用和教师使用混用, 甚至出现很多盲目使用的情况, 最终导致设备损坏现象频频发生。药品易耗品的使用更是浪费严重, 某些实验, 药品使用数量极少也是以一个包装单位领取, 导致长时间放置不用, 最后过期浪费。所以每年因为浪费和不规范使用导致的财产损失不可小窥。

此外, 在设备老化损坏过程中由于使用单位对于维修费用不能及时调配, 设备仪器不能及时修理最后导致报废的痛心现象不在少数。

1.2 实验室设备资源共享存在障碍

首先由于各个实验课程所使用的设备是相对独立的, 在购置设备时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对学院各专业的实验设备未做详实的调研, 设备购置重复率过高。再次, 购置设备的时候没有专业科学的论证, 导致购置以后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 存在设备型号偏差, 参数有误, 最后由于各个课程实验的管理模式不同, 开课时间不同, 教学进度不同, 导致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易耗品和仪器设备资源存在既紧缺又闲置的情况。

所以一方面, 在整个宏观方面, 教学仪器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课程需要, 易耗品配给捉襟见肘;另一方面, 个别院系, 课程仪器和易耗品存在使用率极低, 闲置情况严重, 非使用报废率极高的情况。因此, 优化学校的实验设备的资源配置, 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 建设一个开放的, 整合的, 共享的实验设备和易耗品平台显得尤为急迫, 在减轻学校资金投入的同时, 也会促进实验教学活动的的发展, 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2 高等师范学校资源平台建立和管理

2.1 强化论证, 整合资源

长期以来设备和药品的采购都是国家投资, 各学院、实验室层层申报, 易耗品以及仪器使用过程中都试图建立自己独立的实验体系, 这也是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现象、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根源。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的, 统一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 应该做好以下两点。一是结合学院现有专业规划, 组织各个实验室负责人认真论证, 实践探讨。打破以前各个实验室各自为战, 封闭管理的现状, 建立统一的仪器使用领取平台, 建立统一的易耗品配给平台, 彻底改变教学实验室分散的局面, 做到“大, 统, 整”;其次, 严格审核学院上报计划, 以管理杜绝易耗品浪费及设备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对于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要专家对设备的利用率、性能、售后保障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给出论证结果, 杜绝重复购买, 使资源共享落到实处。

2.2 健全制度, 保障落实。

以制度管理代替人为管理, 运营好一个实验资源共享平台的前提就是健全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 规范中应当提出教学使用设备区别科研使用设备, 规范好有偿使用的范畴;并提出指标推进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设备利用率, 并且与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对于大型仪器的保护和使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在贵重仪器使用上落实摄像头监控, 门襟打卡制度, 并对使用者进行试用考核培训, 杜绝探索性使用现象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以制度保证共享机制的落实。

2.3 开放平台, 多元化管理

高等师范学校理学实验中心在时间、空间、对象等方面实行校内全方位开放。打破一个课程一个实验室的思想, 实现全部实验室共享使用, 把选课系统应用到各个实验课和实验老师之中, 学生对于同一门实验课可以有多种教学选择, 因地制宜;课外时间, 实验中心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有条件开放, 对于学生给予预习实验及创新项目试验的支持;平台对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比赛竞赛、校园本科科研活动也给与开放;同时在开放之余本科生参与实验室建设, 研究生参实验室管理, 教师可利用中心的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

综上所述, 伴随着高等师范学校发展, 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中实验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而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合理性都需要探讨和研究, 实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还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字化技术, 最终建成一个高效的, 节约型的实验共享平台, 肯定会让有限的实验资源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春阳, 袁欲彬, 王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5 (3) :18-19, 24.

[2]姜守哲.提高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08, (10) :70-72.

开放共享平台 篇8

2012年7月13日, 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遴选工作会议。经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 江苏职业技术学院 (即我院) 申报的“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成功入围。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由地方政府主导, 按照“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 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职教园等为载体, 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 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 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大型、综合化实训基地。它要求服务产业发展、扶优扶特, 主张“政、行、企、校”共同建设, 致力“产学研用”结合, 注重硬、软件建设同步推进, 彰显资源共享、示范辐射。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国内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较少。但改革不能等待, 发展尤须主动。应自觉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以开放的境界、发展的视野和包容的情怀, 去凝练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成果, 去探寻驱动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外动因, 去求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明晰思路, 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的丰富内容, 去规划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进程。

1 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全新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才能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断增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的自觉性, 努力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为契机, 提升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的资源整合功能,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构建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交织的共同体。同时,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机制, 以合作育人为抓手, 实现区域不同层次建筑类职业教育的永续发展。

应以建设区域共享型建筑实训基地为新的起点, 以服务江苏建筑企业、徐州区域建设行业与产业为宗旨, 以建设资源信息化、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及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平台为特色, 通过实施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 整合现有建筑类专业实训资源, 提升建筑类六大专业群实训室内涵, 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江苏省建筑业、徐州区域建设行业与产业的实践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 服务“从建筑大省走向建筑强省”目标的战略抉择

建筑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 建筑业多年来保持着全国同行中的领先地位。但从综合实力上讲, 江苏省建筑业只能称之为“大”, 不能称之为“强”。不要说与发达国家建筑业相比, 就是与中央建筑企业和兄弟省市的大型民营建筑企业相比, 在人均劳动生产率、科技转化率、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创新、品牌知名度、人才资源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江苏省至今还缺少又大又强的建筑企业“航母”。因此, 通过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从做大走向做强, 成为江苏省建筑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 建筑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 竞争愈加激烈, 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的标准更高, 建筑劳务面临严重紧缺。这些迫切需要建筑经营管理人员切实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补充、更新、拓展知识, 增强创新能力;迫切需要一线操作人员尽快提升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迫切需要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建筑企业工作并实现稳定就业, 加快将数百万计的建筑业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实现建筑业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的转变。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江苏省将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紧缺人才, 在2015年末, 实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的大幅度增长。江苏省建设系统从业人员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将出现显著变化, 传统低层次人员比例将大幅度下降, 同时存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中级职称等中档层次人才较大的缺口。以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例, “十二五”期间将增加36万人。因此, 作为江苏省唯一以建筑命名的国家示范高职学院, 必须承担起建设区域共享开放型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重任, 为江苏省建筑业的全面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3 已有建设成果为实训基地建设夯实了牢固基础

3.1 专业结构日趋合理

多年来, 我院紧紧围绕江苏省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做大做强建筑类专业, 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矿井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建筑大类专业中, 拥有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品牌专业4个。

3.2 师资队伍渐强渐优

建筑类专业教学团队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 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 拥有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必需的人才资源;既重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又重视对引进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每年分层举办“教学基本能力”培训班, 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建立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每年选派20余名教师在企业中兼职, 参与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管理。

3.3 教学改革收获成果

近年来, 我院承担了80余项省市级教研教改课题,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其中特等奖2项;构建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校企共同分担学生培养成本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 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办学之路, 该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获得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 我院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3.4 实训基地内涵提升

我院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 以“集成、共享、开放”为目标, 面向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等专业及专业群, 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建筑设备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展示中心和学生实践创业中心等。现有建筑类实验实训室43个, 实训设备总值5 062.81余万元, 实训场所地面积达50 253 m2。

3.5 技术服务优势初显

近年来, 我院教师依托现有实训基地承担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90余项, 科技服务产值达4 000余万元。其中“苏北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系列科技成果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一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采暖住宅综合节能技术”等8项技术申请专利已被批准, 在建设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开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产品6项, 已在徐州新城区等140万m2的工程中得到应用。

4 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为实训基地建设构筑起强力支撑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 关联度高, 就业容量大, 经济贡献力强, 是徐州市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期间, 江苏省徐州市将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 400亿元, 建筑业较“十一五”末增加值达350亿元, 年均增长18%以上, 建筑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8%以上, 着力打造徐州市第五个千亿元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 徐州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的政策性扶持文件, 为全面提升建筑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进一步提档进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确保“十二五”期间跨入全省建筑业中等发达市的行列。

到2015年底, 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将发展到40万人以上, 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从业人员中技术管理人员比例达到25%以上。要求大型建筑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 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国家级工法和省级工法;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百元产值能耗下降10%, 碳排放降低10%, 新建工程98%达到节能建筑标准, 全行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明显提高。

推进建筑业的发展, 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徐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发文, 全力支持我院建设建筑工程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能不辱使命, 肩负起服务区域和地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5 校企深度合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构筑起广阔平台

我院2005年在省内率先牵头成立了江苏建筑职教集团, 各成员单位主动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优先选择我院毕业生。目前, 集团内特、一级建筑企业60余家, 可以同时安排8 000多名学生顶岗实习。我院本着“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内中南集团、龙信集团、中技桩业国内等特、一级企业共建了“中南学院建工班”“龙信学院建工班”“中技学院建材班”“紫浪订单班”, 与江中集团、大汉集团、沪宁钢机、深圳金鑫等企业在项目开发、联合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全方位合作, 合作项目主要有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共享、互通人员培训、实行订单培养、企业设立奖助学金等。先后与中建八局、江苏江中集团、龙信集团等20余家国家特、一级企业的合作, 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2 000多人。

学院还和区域内的涟水职教中心、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中、高职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 已免费为其培训教师、学生1 000余名, 对合作院校学生开放实训室, 发挥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品格的重要阵地, 也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坚实平台;实训基地的开放共享, 是优化资源、提升绩效和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将坚守“质量是生命, 专业是灵魂, 实训基地是抓手”的信念, 努力探索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 不断增强实践育人的自觉。进一步理清建设思路, 明确建设目标, 完善建设方案, 创新体制机制, 将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打造成素质教育的阵地、教学改革的前沿、创新创业的源头。我们坚信, 有30多年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有“政府为主导,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建设”指导思想的引领, 行业特色凸显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完全有能力肩负起建设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的重任;在江苏从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道路上, 在江苏从教育大省朝着教育强省奋进的征途中,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必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克勤.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32 (5) :65-68.

[2]范唯, 郭扬, 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2 (12) :62-66.

[3]马树超, 范唯, 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32 (21) :1-6.

[4]霍影.依托地方优势产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50 (6) :184-187, 199.

[5]刘山勋.德美英实训基地建设有高招[J].教育与职业, 2012, 96 (13) :97-99.

开放共享平台 篇9

1.1 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有了新的要求;同时, 学习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这就要求提供上要更多的信息, 而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是社会民众获得更多知情权的重要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必不可少的, 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分配, 让广大社会民众都能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1.2 社会发展和高校进步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虽然文化差异越来越小, 但是来自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竞争却越来越大。高校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必须顺应时代。而开放和共享高校档案资源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高校档案资源从原有的单一封闭的模式改变成综合开放的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促进高校的发展。

2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局限因素

2.1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具有一定的操作局限性。首先, 高校档案资源是以纸质信息为主。但在信息时代, 纸质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究其原因是不仅读者在借还流程中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而且工作人员在人工维护上也占据大量精力。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开放与共享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怎样利用信息时代的科学手段与高科技设施让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2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隐患多

随着教育的发展, 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生源的扩招, 学校扩招带来的就是学区的增加, 这样无形中给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建设增加了压力。要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最重要的是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目前, 许多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不能统一规划, 馆与部门之间没有联系, 资源较分散, 不能有效调控, 甚至重复建设, 大量耗费资源, 这样不仅为统一、科学、有效的进行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留下隐患, 也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

2.3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个别高校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借还服务体系。但这样的情况仅存在于个别学校, 大部分学校在服务上还是利用人工来操作, 自动化办公的程度并不高。大部分高校公开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信息查阅权限有限, 无形中为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加了一定难度。

3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服务观念

档案资源一直是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财富, 而高校档案资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实现高校的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才是社会民众最大知情权的体现。部分高校认为, 高校档案资源是属于自己学校的私有物品, 只有特定的人群, 如本校师生才能借阅, 这种思想就要发生转变。再次,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必然是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要求高校在服务方式上要进行优化, 健全相关制度, 真正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3.2 用数字与网络化的技术保障

信息时代, 数字化和网络化未来在各领域中都被逐渐运用, 而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工作, 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不难发现,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大部分高校都是重藏轻用, 大大限制了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如果采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来实时高校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 一方面, 可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让更多人看到珍贵的档案原件, 避免重要文书损坏的情况;另一方面, 减轻了档案工作者的负担。运用这样的科学手段, 不仅读者和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源的查找更加方便, 还打破了借还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3 确保档案资源信息安全性

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即资源信息的安全性。开放和共享就代表着社会民众都有权利去查阅高校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首先, 要对数字档案的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维护, 网络中时刻有安全隐患, 这就要求涉及到保密性的档案资源不得共享 (或设置一定的权限与安全保障手段) 。其次, 要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直接接触这些档案资源信息, 一方面要让他们快速熟悉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加强他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档案资源的安全性。

摘要:目前,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发展, 社会民众对高校的学校动态、学生就业等事项非常关注。虽然高校资源是一种非独占的资源, 但社会民众缺少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 因此, 有必要将高校档案资源共享。互联网的普及让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成为了可能, 但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开放共享平台 篇10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迅速扩大。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来源多样,包括来自社会大众的各种电子数据,如网络自媒体数据,以及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种政务数据(后文称之为政府数据)。随着各国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工程,政府所拥有的数据在爆炸式增长。政府可以基于政府数据大大推动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进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应用政府数据不仅仅可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政府数据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目前,各国政府都在推动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引导政府数据开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政府数据中包含了很多敏感数据,包括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隐私等,这些数据一旦泄露、破坏或遭到篡改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必须充分考虑其安全保障问题。我们要妥善处理好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规范的关系,探索和完善政府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措施,切实保障政府数据安全。有必要确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边界、原则和流程,并要找到数据开放需求、隐私保护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2 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障现状

2.1 国外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障现状

关于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英美等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各国政府通过专门的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来发布允许公开和共享的数据,以便公众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获取到数据资源。比如,美国在1997年建立了首个全面开放联邦政府数据的网站Fedstsats.gov,公布了包括经济、人口、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数据。同时,美国在2015年上线了data.gov网站,目的是为整合政府各部门和各地方的数据资源,方便数据利用价值的提升。英国在2009年发布《信息权利工作小组报告》,促使政府思考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并通过构建开放数据门户data.gov.uk向全社会开放政府数据。

同时,为了扫除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很多国家正在修订和完善法律体系,比如,美国通过诸如《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令》、《隐私法》等来保障政府数据的开放。为了确保政府数据的安全性,美国对开放政府数据进行某种限制,强调数据的开放必须与国家安全、法律执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达成平衡。英国则通过修订《自由保护法》、发布《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等一系列措施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正为政府开放数据提供监督和强制性的限制,从而给数据再利用带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英国政府在2012年6月发布了《开放数据白皮书:释放潜能》,首次明确其数据权任务,它强调了开放数据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即一方面强调政府部门必须开放应该公开的数据,另一方面也必须防止这些数据被滥用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2.2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障现状

2007年1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2015年,则对该条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为了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7月,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建立国家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出台政府机构数据开放管理规定,提出要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具体做法是要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数据开放、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为了促进政府数据的大规模利用,从而带动整个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方政府都在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管理办法。武汉发布《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提出按照“开放优先、安全例外、分类分级”的原则,对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对数据开放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除法律法规明确不宜公布的公共信息外一律及时向社会公开。2016年1月,贵州省发布《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运用大数据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管理能力、服务改善民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要实行公共数据共享开放风险评估制度。要求提供公共数据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保密、安全管理等规定,对公共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共享开放数据安全。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提出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交易、服务单位应当建立数据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采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确保数据安全。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 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安全问题与挑战

3.1 政府数据权属关系亟需明确

目前,政府数据亟需打破信息“孤岛”,通过交换共享、挖掘分析产生更大的价值,打造创新性政府。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首先遇到的挑战之一是数据权属问题,包括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数据所有权即数据的Owner是谁,是数据采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还是业务主管部门。只有明确数据的Owner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明确数据开放共享的原则、范围、开放模式等。同时,对于数据开放共享除了解决数据的所有权问题,还要解决数据的使用权问题,即什么样数据可以开放给谁使用。目前,我国尚缺少数据确权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3.2 数据分类分级规范尚未建立

明确数据开放共享原则是解决数据能不能开放的前提,也是明确数据开放与安全之间平衡关系的基础。目前我国尚缺少对数据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尚未建立政府数据分类分级的规范和标准,无法有效识别重要数据、敏感数据和隐私数据,缺少针对不同类型数据开放的原则指导。《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数据开放共享的目标、工作任务。但是政府尚未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建立开放共享原则。没有数据开放共享原则就解决不了哪些数据可以在组织内部跨部门共享、哪些数据可以不同单位之间开放共享,哪些数据在什么样前提下可以面向公众开放的问题,也就解决不了数据能不能开放共享的问题。

3.3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亟待解决

目前,数据安全和隐私是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的安全问题包括但不局限于:

(1)过于集中的大数据更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大数据也会成为APT攻击的重灾区;

(2)频繁的数据流转和交换使得数据泄露不再是一次性的事件;

(3)非敏感的数据可以通过二次组合形成敏感数据,通过大数据的聚合分析可能形成更有价值的衍生数据(敏感数据),导致敏感数据泄漏;

(4)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或者成为隐私保护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5)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交换共享平台安全问题等。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隐私法,无法有效识别哪些数据涉及个人隐私,未建立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及保护要求标准依据,同时也缺少大数据安全管理、技术安全和平台安全相关的标准规范。缺乏标准依据可能造成不保护或过度保护。或者因为过度担心隐私问题、或者以隐私保护为由影响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因此数据开放共享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些部门、组织的利益,而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愿不愿意开放的问题。

3.4 不当数据开放共享模式带来的风险

根据对国内外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模式的调研,目前数据开放共享模式主要包括:

(1)政府数据的直接面向公众开放。该类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敏感并且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并且需要保证数据经过二次加工或者聚合分析后仍不会产生敏感数据。

(2)第三方担保的数据交换模式。为有信誉/有关联的实体之间提供一种数据交换机制,由第三方来担保运营一个交换区。各方在交换区中完成数据交换和计算,确保裸数据不能出去。这种数据交换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允许参与方最大程度地直接使用对方的裸数据、原始明细数据,同时也可以确保数据安全。

(3)封装在业务场景中的、闭环的数据共享交换。这种数据交换模式的特点是“把数据加工封装在数据交换流程里面”,从而避免裸数据、敏感数据的传输或暴露。它不是基于数据授权或数据买卖,而是基于业务场景的封装,巧妙地把数据交换和使用加工数据融为一体,通过安全标记、多级授权、基于标准的访问控制、多租户隔离、数据族谱、血缘追宗、安全审计等安全机制构建的安全交换平台空间,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这是目前为止最有效、最安全、最务实的一种公众、政府数据交换模式。

(4)数据明码标价直接用钱进行交易。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提供的主要是这种模式,将经过加工和脱敏后的数据进行明码标价,数据流入买入方,实现交易;数据黑市也主要是这种方式。该种交易模式主要数据权属的转让或买卖,存在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

4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障建议

4.1 研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配套法规

有必要加强政府数据资源相关立法,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法规的制定,确保政府敏感数据和用户个人数据在开放共享中的安全。以法律的形式对政府开放共享的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时规定和约束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内容、形式、时间点、监督管理。

4.2 研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配套标准

要规范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指导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包括政府数据分类分级、政府数据脱敏、政府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等国家或行业标准。数据开放单位,必须邀请专业法律顾问单位,结合数据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签订明确的数据保密义务协议,一方面提升数据服务对象的安全保密意识,另一方面也明确双方权责。

4.3 研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在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同时,有必要研究政府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从而确保涉及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等政府数据的安全。这里要构建包括事前防护、事中检测和事后响应的三位一体政府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在对政府数据进行事前防护时,应对政府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确定每类数据的重要性、敏感等级和面临的安全风险,从而确定各类数据的安全合规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确定数据开放共享的范围,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脱敏,以及脱敏的范围和程度,以及确定数据开放共享的方式,包括直接允许用户下载,或者在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上进行数据的开放共享。对于采用统一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的方式,则需要制定严格的政府数据访问控制策略。在对政府数据进行事中检测时,需要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对政府数据的预处理、存储、处理和销毁等活动进行审计,以便于发现各种危害到政府数据安全的事件。一旦发生针对政府数据的安全事件,则必须有相应的事后响应手段,对安全事件进行定位,对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将安全事件影响降至最小。

4.4 推动建设统一的政府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在当前我国关于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建设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政府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有助于保障政府数据的安全。通过将各种来源和类型的政府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政府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允许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开发针对政府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确保数据不流出政府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对政府数据的有效管控。根据政府数据交换共享的业务需求、安全需求,建设包括多级访问控制、多租户隔离、安全审计、安全标记、多级授权等的政府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基于不同类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业务场景打造“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数据交换空间。

4.5 开展政府数据服务组织安全能力评估工作

负责政府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服务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政府数据服务安全能力,并需要通过第三方测评来评估其政府数据安全防护能力。需要建立政府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从多个维度对政府数据服务组织的安全能力进行评估。对于没有达到相应安全能力的机构,应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停止其政府数据服务业务,从而降低政府数据被滥用或隐私被泄密的风险。

5 结语

开放共享平台 篇11

编者按:戴维·威利(David Wiley) 博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青年科学家奖,是美国杨百翰大学教育心理和技术学系副教授、开放教育研究小组带头人、万豪商学院的社会公益研究员,塞勒基金会的资深战略研究员,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非在籍研究员,犹他州立大学副教授。作为一名社会企业家,他是鲁门公司(Lumen Learning)的聯合创始人兼首席学术官,平世界知识公司(Plat World Knowledge)的首席知识官及顾问,非营利组织知识共享(CC)的教学人员,他还参与创立了Degreed公司和犹他州的开放高级中学。2009 年,威利博士被美国《快速公司》杂志提名 “全球百大创意人”之一。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在2015年和2016年两次采访威利博士,他向我们介绍了优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给出了关于如何鼓励教师和教育机构开放其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议。威利博士还简单介绍了美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现状,与我们着重探讨了许多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教材的有趣话题,并分析了优质开放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

关键词:优质教育;开放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材;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01-05

2015年6月,第一次采访: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以“开放教育中的学习与知识”为主题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夏季国际学术研讨会后。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尊敬的戴维·威利( David Wiley)博士,感谢您接受我们中心的采访。从早期您推动了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开始,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实施和发展,在开放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富,您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下未来几年开放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蓝图?

戴维·威利( David Wiley):我认为在未来的三年中,大学中的所有通识教育都应使用开放教育资源,不再使用付费教材,应该向学生介绍课程需要的全部开放资源,而不是要求学生买一本教材,尤其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中,一定要尽力避免学生购买教材。在美国,我正在致力于这样的工作。使用开放教育资源,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甚至可能还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每年至少节省1000美元,这才是教育的未来。

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在青岛举办了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并发布了《青岛宣言》,其中明确提到了优质资源的重要性,您是怎样理解“优质”的含义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戴维·威利:“优质”这个概念往往被误解。人们认为“优质”通常与教材或是课程相关,比如我们经常说一门优质课程或是一本优质教材。然而这并不是“优质”的含义。“优质”指的是一种人与教材之间或是人与课堂的一种互动。你可以将课堂设计的非常好,可以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然而如若语言不通,这依旧是一个失败的课堂。举个例子,在你用中文教学的课堂中,于我而言,不是一门优质课程,但或许对于一名中国学生来说,这就是一门优质课程,因为他能理解你的语言并且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优质存在于学生与课堂之间,优质不应用来形容一门课程或是一堂课,它应该描述的是一种人与课程间的关系。所以,在优质课程中,互动非常重要,教师要与每位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然而,简单的理解课堂内容并不是优质教育的保障。如若学生因为一些原因讨厌课程,那这门课程对他而言仍旧不是一门优质课程。真正的优质课程,应该满足并适应学习者的情况与需求。因此,一门课程的优质与否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思考如何让更多的课程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首要任务应该是询问我们的学生关心什么,想要学习什么,对哪些内容有兴趣,又对什么感到害怕。如果不能了解学生,你无法使课程满足学生需求。我们必须要花时间了解每位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后,才能够灵活变通——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样的例子。

中心:我们刚刚探讨的都是在课堂中面对面的优质教育,我们又该如何保障开放在线教育的质量呢?

戴维·威利:在线教育中,老师只拥有对课堂的掌控力,而无法控制学生,因而无法保证在线课程的质量。正如我们前面所讲,优质发生在学生与课堂二者之间。在开放教育中,我们同样需要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比如可能是以讨论的形式,或是利用诸如电子邮件等的技术手段。如果不知道教学对象,不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也就无法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无聊的课程绝不在优质之列。

中心:现如今开放教育资源在在线教育中使用较为广泛,但传统教育中还是使用较少。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的比例或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说服更多的教师与机构将成果共享为开放教育资源呢?

戴维·威利:教育是一项“分享的事业”,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分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进行开放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在将受教育的机会普及给更多的人上,这是事半功倍(Open Teaching Multiplies the Benefit but Not the Effort)的做法。我认为教授们道德上有责任和义务去让尽可能多人受益于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在当今科技使这件事成本更低甚至免费的条件下。当然,有些教师或许永远不会和你共享资源,遇见这种情况,你无能为力。但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你可以向他们解释共享资源能够为他们带来的好处以及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如若共享资源,可能会有更多的教师选择使用你编写的教材,这样会增加你的学术声誉,让更多的人认可你是行业内的专家。共享资源可以节省学生的开销,提升学生的成绩表现。你只需向他们说明开放教育资源的优势,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最终由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当然,开放的哲学内涵丰富,但其中有一条就是尊重他人的决定。

中心:我们应该如何说服或鼓励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使用开放教育资源呢?

戴维·威利:通常情况下,我会为他们展示我们的关于由付费教材转为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成果。可能每位老师都会认为自己为所教课程选择的教材质量很好,这是他们选择教材的依据,免费的教材可能质量较差等等。你可以说服这些老师们先在一个班级进行尝试,或许不久之后就可以推行到更多的班級。老师们需要打开思路,也需要有尝试的勇气。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互联网的影响力,积极宣传和推广开放电子课本的使用(比如犹他州的“5美元课本计划”),不断改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和编排质量,同时也要在政策法规上给予开放教育资源一定的保障。

目前在美国,采取开放教育或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学校占比少于1%。一种鼓励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方法是在终身教职的聘用规则中增加关于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评判标准。如果教师为学生节省开销并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这绝对是鼓励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最好方式。但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相当困难。还有其他的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比如学校设立多种基金,200美元或是500美元,由学校提供20个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实践名额,每位教师都可申请,获批者可获得500美金。教师在申请时需要阐述在自己的课堂中如何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来替代付费教材。

中心:您曾经提到 “开放教育学”的概念?应如何理解该概念?其与传统教育有何区别?

戴维·威利:开放教育学指的是只能在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时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在非开放教育资源中是无法展开的。开放教育是在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时能够获得的包括开放资源、开放评价、开放活动及开放任务在内的所有事项。

中心:面对开放教育可能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

戴维·威利:或许在尝试进行开放教育的第一年,你不得不使用付费教材,因为并无开放资源可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你可以将学生的成果全部转化为开放教育资源,这样在第二年,就可以放弃使用付费教材了。每一年的学生成果都可用来改善开放资源,你的课程也会越来越好。此外我认为对于开放教育而言,还有一大挑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如何说服人们将自己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如何劝说他们放弃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赚钱而让它完全免费。

中心:您能为我们简要总结下开放教育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吗?

戴维·威利:我认为在下一阶段,开放教育资源将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随着时间的发展,我认为你们将会见证一种转变。现如今,大多数开放教育资源都由教师开发,但今后,大多数资源将由学生创造。资源由学生开发,但可以由教师增补。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有上百位学生,因此学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教育中,任何人都可能创造任何事物。

中心:您未来在开放教育领域的工作计划是什么呢?

戴维·威利:因为开放教育,我辞去了大学里的全职工作转而成为兼职教师,每一年只教授一门课程,剩余的全部时间,我都会去各个大学访中心并组织工作坊,帮助那里的教师了解并学习开放教育的理念。我的公司,鲁门,致力于帮助大学使用开放教育资源取代付费教材,这就是我的工作。

中心:您现如今的研究兴趣在哪里?

戴维·威利:80%的研究兴趣在开放教育领域,剩下的20%则为学习分析。当学习分析与开放教育二者碰撞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它们二者间能够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一提到学习分析,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通过数据及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中心题,哪些学生产生了学习困难,哪些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等等。然而你也可以利用学习分析找出课堂的问题,比如哪门课程真正帮助学生学习,哪门课程效果不佳。在开放教育还未出现的年代,你无法做出改变。但当开放教育出现,通过学习分析的结果,你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因为你得到了相应的许可。“持续改进”是工业领域里的一个概念,在教育领域中鲜为提及。然而,当我们在学习分析的数据支持下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时,我们就可以达到教育领域内的持续改进。

中心:您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教育领域内的热点话题会有哪些?

戴维·威利:我认为开放教育当然是其中之一,此外学习分析也是一个热点。第三点,我认为可能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动性”指的是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现如今在美国,开发了众多的自适应性电脑系统。这些系统提供一些测试,基于测试结果由电脑为每位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样学生永远不会学会如何进行选择,他们只能学习如何点击“继续“按钮。电脑会为学生做出全部选择。因此学生能够学习学科知识,但绝对无法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我认为使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发展能动性,发展他们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相当重要。

2016年6月,第二次采访:(在2016年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CT in Education)后。

中心:上次采访时您说到“开放教育资源(OER)是教育的未来”,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些OER在全世界的最新进展吗?

戴维·威利:过去几年我的主要研究都在美国,据我所知有两个有趣的进展。第一个是政府的政策。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私人基金组织(如教育部、盖茨基金会等)都开始要求所有用他们的资金创造的东西,比如教材、多媒体材料等,都要变成OER。创建OER的 可持续性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且长远的问题,而政府的这一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年政府投入上亿的资金用来支持研究和开发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在这样做,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

另一件值得激动的事,也是我认为很棒的一个学位项目,叫做“开放教育资源学位(OER Degrees)”。这个学位项目从入学到毕业,其中每一门课程都不再使用商业出版的教材,由OER取代了传统的学习材料,所以你无需购买任何一本课本。这对传统出版业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美国现在有超过50所大学已经拥有或正在创建OER学位。

中心:我们在研究开放教科书时了解到一些优秀的实践案例,比如SmartHistory,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实践呢?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二。

戴维·威利:SmartHistory很有趣,它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现在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类似的项目,其中我觉得很棒的一个是“Include More People”。SmartHistory是由一小群人共同创建和维护的,而OER未来的发展模型我认为可能是“滚雪球式”的,变得越来越大。一开始只是一个人创造的一本开放教材,你在使用的时候希望它包含一些PPT,所以你就去做PPT加进去;另一个人看到这个有PPT的教材觉得还需要一些视频,所以他又制作视频添加进去;又有一个人看到,认为把实验手册放进去会更完整,于是他加了实验手册进去。你们并不是一个共同工作的团队,但是却在进行一种非同步型的合作,每一个人只是做一点、加一点进去。有一个新词称之为“激发工作(Stigmergy)”,这是我认为OER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正确模式。它是生物学里面的一个词汇,描绘了不同人之间非协同式合作的状态,这些人无需相互认识或有某种必然联系,仅仅是进行滚雪球式的激发工作。这才是OER未来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像SmartHistory那种需要太多资金的巨大工程。

中心:现在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都在鼓励创造OER,您认为在推广和促进OER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比如学校领导应该怎样让学校里的老师们创作和使用OER呢?

戴维·威利: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每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至少在美国,每一名教师都要为他们的课程选择使用的教科书。没有人可以告诉他们怎么做,因为这关乎学术自由。所以高校不会去指定教师使用某一本书或者教材,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创造一些激励条件,比如给教师额外的奖金来鼓励他们改变,鼓励他们使用新的OER教材。但是高校也只能做这些,而不能去强制教师。因此,OER的学术领导力关乎为教师创造激励和条件、帮助他们拓宽视野、理解为什么这样很重要、为他们移除障碍,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校长、副校长已经在做这样的努力了。

中心:在开放教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发明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价格比较计算器,用于比较K12教育中使用传统教材和使用CK12开放教科书的经济花费,这是很有趣的一些个小发明,能详细说明吗?

戴维·威利:是的,要想说服教师们去使用OER,你必須把研究结果呈现给他们,告诉他们学生使用OER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他们觉得OER和传统教材相比,因为OER免费所以质量就不行,那他们就不会采用OER。所以我们要用数据说话,展示给他们OER和传统教材一样有用,甚至更好。

你可能几乎没有听到我说过“开放教材(Open Textbook)”,我一般都是说OER,这是因为当一提到教材,人们都会马上联想到书本,那种印刷出来的纸质书,人们还会认为它价格贵,认为它是一本书、是无法被改变的。然后当谈到开放教材,人们会觉得那还是一本书,只不过是免费的,但还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对教材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人们对开放教材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我们知道,教师是可以改变教材的,还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改编教材中的内容。所以说“OER”可能更容易让人理解,避免造成“开放教材不可改编”这样的误解。美国有很多关于开放教材的运动,人们通常一开始都认为开放教材就是免费的教科书,但“Free”的概念远不止于此,所以说“开放教材”容易导致人们只理解了它一半的内涵而忽略了另一半。我更喜欢说“OER”,帮助人们关注它的可改编性、可混用性和可本地化等特点。

中心:近几年一些组织发布了OER的质量标准或评估体系,比如在线课程的质量标准。您认为评价OER的质量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戴维·威利:很多组织创建了质量的标准,比如Achieve等,但我个人比较纠结于“质量”这个概念。人们用这些标准为OER打分,评价其质量好坏,其中并没有一条指标是——“你是否使用了OER,学生使用OER后的学习效果怎样?”,而这却是我最关心的一点,我认为这恰恰是衡量一个OER是否优质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所以我更偏向于研究,研究学生使用OER是否学到了知识,学习效果如何,以此来看一个OER的优质与否,不是用硬性的指标来评价它是否有用。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是他们所教学科的专家,他们可以看看那些自己领域的OER并作出判断,决定是不是要使用它,就像选择传统教材那样。我们对传统教材不是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吗?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在线课程开始,人们想用这样那样的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评判网络课程。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就不需要被这样评价质量,为什么在线课程却要符合这些标准呢?现在OER和传统教材面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归根结底,我认为,人们是否能真的从中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中心:上次访谈您说“OER的质量因人而异”,那么是否有某种机制能够保障OER的质量?

戴维·威利:建立质量评价标准,标准化OER确实是一种提高OER质量和有效性的方式,当然也有其他的方式。“激发工作”中人们没有十分明确的合作,它涉及非常多的人自发参与进来不断改进OER;SmartHistory是另一种基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OER开发。

关于OER的质量概念,假设现在这里有一个OER和一个学生,我们认为质量描述的是OER,其实不然,质量同时描述了OER和学生二者。如果我给你一个很好的法语OER材料,尽管它符合各种质量标准——设计优良、与学习结果关联等等,但它对你来说没用,所以对你而言它就不是优质的,而它对懂法语的人来讲却可能是很优质的一个材料。所以,用“质量”来表示资源的某种特性本身就是不全面的,它应该是某个资源与特定的某个学习者相结合产生的特性,因为不同学习者使用同一材料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中心:我注意到,2012年著名的开放教育资源公司平世界知识(Flat World knowledge)停止了他们的免费资源下载。开放教材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您认为有哪些可行的办法能够支撑和支持OER的开放性?

戴维·威利:软件领域有一家红帽公司(Red Hat),它给Linux开发免费的开源软件,同时也向使用开源软件的学校、商业公司等机构有偿出售服务,如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维护等围绕开源软件的增值服务。在OER领域也是这样,既有非营利性组织,也有营利的公司。 OER只是服务器上的文件,但是如果教师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将OER组合起来使用,如果想要获得关于OER是如何运作的数据或者关于OER是否有效的数据,诸如此类,基于OER还有很多东西,机构可以自己做这些,也可以从其他营利或非营利的组织去购买。提供收费的服务是一种超出政府和基金的OER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

中心:近些年有很多抗议传统教材价格昂贵、呼吁使用OER的活动,有“提供教科书运动(Make Textbooks Affordable Campaign)”、“全球教科书计划(The Global Text Project)”、“大学开放教材(College Open Textbooks)”和“CK12图书馆”等,尤其是在美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拥护。这些活动是否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戴维·威利: CK12创造和制作OER;提供教科书运动为学生们提供信息,是在大学推广OER的普及运动,让他们劝说教师使用OER;大学开放教材和全球教科书计划创建目录收集和整理其他人、其他网站的OER资源。他们是不同类型的关于OER的活动或运动,但我不认为他们有政府的支持。CK12是一个私人的基金会,由一些非常富有的人自发建立;其他的几个运动则是基于群众的、草根的,他们没有很多的资金作为支撑。

如果你要找OER,可以去开放教材图书馆(Open Textbook Library)搜索,它是现有最大的OER图书馆,由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所大学创立,但它里面也只有200多本开放教材,相比大学开设的上千门课程,说明如今开放教材的规模还是相当小的。

中心: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该如何促进OER的发展?

戴维·威利:这个问题要看对象,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对高校的政策制定者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去跟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人谈,那很简单。政府的政策决定的是怎么花政府的经费,而这些钱来自纳税人。制作这些教材的钱是公民出的,如果人们要使用它还需二次付费的话就不合理了,公众出资做的东西当然应该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所用。

如果你去和学校的领导谈,比如大学校长,那就另当别论了。他们要考虑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你可以告诉他们传统的商业出版教材给学生造成多大的经济压力,然后介绍OER,向他们展示相关研究的成果使其信服。你可以鼓励他们启动一些小项目开始尝试OER,比如拿出5,000美元给一些院系让教师使用OER,看看会有怎样的不同,这样改变就会逐渐发生。

中心:在“提供教科书运动”中,学生们是怎样说服教师使用OER的呢?

戴维·威利:不同大学的学生联合会领导(如学生会主席等)之间相互宣传OER,达成开展运动的共识。每周二参加提供教科书运动的学生们穿上红色T恤,抗议价格高昂的教科书,提倡大学课程使用开放教材,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讨论、介绍和宣传OER和开放教材。他们还制作海报在校园和周边书店张贴,借助Twitter等社交媒体宣传,他们的努力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OER在大学校园的普及。但是如果这样的学生运动(学生劝服教师)与学校领导的激励措施(校长奖励教师)从两个方向形成合力,可能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在一所有些教师已经开始使用OER作为教材的大学里,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选了不同教师的相同课程,你的朋友需要花200美金购买教材,而你上的课使用的是OER,那你的朋友一定会抱怨这个问题,甚至向老师、向系领导投诉。换个角度看,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都是老师,你的朋友选择使用昂贵的商业教材,你选择用开放教材,那学生们选课的时候差别就显现了,用开放教材的课马上就会报满,大家排着队要选你的课,而选择你朋友的课的人数则寥寥无几。然后你的朋友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人选他的课是因为其他老师使用开放教材,所以他也会开始改变,开始采用开放教材了。

我还听说了不少类似的案例。很多学生去系主任那里投诉:“我的同学都在用OER上课了,而我却还要付一大笔钱购买教材,这不公平!”这样的事的确会激发学生的不满,他们要求一个说法。

戴维·威利:在中国,学生们在教科书上的花费情况如何?购买教科书会造成学生较大的经济压力吗?

中心:不会,在中国,教科书的价格并不是很贵,不像在欧洲地区和美国那样,所以购买教科书一般来说并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戴维·威利:所以你们更应该关注开放教材的“开放性(Openness)”,对比传统教材的“封闭性(Closeness)”——内容和形式无法改编、不灵活,而不应该着眼于开放教材的“免费性(Free)”。

当然,国外的学生也会通过一些非正规、不合法的途径获得资源,比如通过一些网站下载教科书。如果你去制止他们,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他们会反驳你:“出版商给教材定价如此高昂,我们为了购买课本要花费那么多钱,他们才是不对的,才是不道德的。我有什么错呢,都是被逼无奈,所以我从网上下载教材也无可厚非!”这真的是很有趣的对话。

开放共享平台 篇12

1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服务现状

1.1 基本情况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2005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联合省属科研院所、中央在甘院所、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行业信息中心和企业情报机构等六类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启动建设。2007年正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其宗旨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我省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全省、服务西北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和网络快速传递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甘肃省科技文献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缩小与国内信息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空间的差距,为甘肃的科研、生产、教学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引进、自建和共享等方式,形成了资源结构合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打造基于元数据的学术搜索引擎和基于反向代理的镜像资源引擎,建立了服务功能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用户体验便捷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市(州)、行(产)业服务站建设和跨区域协作共享,构建了覆盖市州县区、渗透行业产业、辐射周边区域的协同服务体系。

1.2 主要特点

1)注重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较为丰富、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引进国内外主要大型数据库系统、整合国内外元数据仓储、自建系列地方特色数据库等方式,形成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引进资源达到16类40个,整合资源达到6.6亿条。

2)自建一批特色数据库。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注重本地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联合联盟单位,集结各单位的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批西部特色学科的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生态学、藏医药、水资源、沙生植物、敦煌学、沙尘暴、四库全书、牦牛、马铃薯、棉花、孜然等特色专题资源,截止目前共有自建数据库105个,已成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与提供服务的基础和标志。

3)重视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发的创新助手是可面向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用户,进行科技信息挖掘、分析和创新能力评估的工具;还自主开发了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透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析及评价国内产学研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的平台,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剖析技术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及科研产出成果。

4)服务形式多元化。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联盟共享,打造了基础服务和知识服务两大功能,构建了以文摘信息“查全、查新”为特点的“学术搜索引擎”,以全文资源“及时获取、满足下载”为特点的“镜像资源引擎”,形成了两套引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文献获取通道。基础服务功能有学术搜索、原文传递、委托服务、参考咨询等;知识服务功能涉及文献聚类、主题趋势、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学者及机构空间等多方面。

5)业务增长迅速。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随着文献业务的不断扩展,在省内14个市州先后设立了服务站,采取“嵌入式、本地化、一站式”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为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用户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有5家用户,2008年快速增加到74家,截止2014年已有集团用户169家。单看原文传递业务,2013年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传递文献原文2365条,2014年传递19173条,比上年增加了七倍多的业务量,实现了飞速增长,高效满足了用户的服务需求,如图1所示。

2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阻滞因素

2.1 资源共建共享力度不强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联盟单位文献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科技文献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联盟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联盟单位共享的文献资源有限、共享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平台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2 特色数据库不够精深

现有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种类较多,但存在分类不够专业精确、重点不突出、创新型不强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马铃薯、中藏药、玉米、牦牛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资源库仍有待细化与深化,甘肃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平台用户的部分文献需求无法满足。

2.3 网络服务环境建设较不足

由于省内的一些僻远县区的网络服务环境建设步伐缓慢,难以保证获取资源所需的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导致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即使有文献服务需求,也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源,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外,近年在服务标准、业务规范、人才培养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制约与影响愈加明显。

3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

3.1 重点打造高质量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是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基础。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扩充文献资源库。通过吸收省内的其它图书机构加入联盟,共建共享更多的文献资源,并积极拓展与各区域图书馆联盟成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已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将平台建设的重点凝聚在打造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上,通过努力开发本单位个性化资源与吸收其他单位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平台资源体系。通过“虚实结合、合作共享”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资源互补,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量化的资源供给,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资源。

3.2 加强知识服务的深度

知识服务可以说是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第二大板块业务。未来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加强对供应渠道的建设管理和知识的挖掘、发现、合成与分析,加强检索数据的揭示深度,使用户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或报告做出有价值的决策和判断。应不断强化文献聚类、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等知识服务功能,实现对文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本文献平台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顺应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针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

3.3 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

共享机制是推动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上。不断完善联盟单位间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加强制度约束,以更好地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将自身馆藏资源贡献出来,从而加快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按照谁服务准受益、统一收费和补贴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等原则管理、协调联盟成员单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3.4 完善信息发现软环境

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发展可借鉴世界最大文献信息机构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简称“OCLC”)的服务模式,使文献服务在资源内容上和传递渠道上不断扩展,以提供更好更快个性化的文献服务。开发手机APP客户端,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文献平台并获得检索、下载电子资源、评论、推荐书目等服务。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的模式开创属于文献检索的DAAS(dataasaservice)模式,使区域性文献平台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实现无缝衔接。

摘要: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作为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自建成以来,文献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用户数量日益增多,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服务产品,在推进区域文献资源开放共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现状,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甘肃

参考文献

[1]鄢小燕.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2]肖瑞兰.河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上一篇:推理评价下一篇:受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