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信息平台

2024-09-23

共享信息平台(精选12篇)

共享信息平台 篇1

1 引言

中宣部在全国推送文化资源共享是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开展此项工程最初是利用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向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传送, 实践结果是投资大、用户少、收效低、普及推广困难。其主要原因为:一是每个农户必须申办开通一个互联网终端, 购买计算机并配齐相关设备, 每年还得交网络使用费, 投资较大;二是操作使用不方便。因此, 单靠通信网络实现不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普及推送和发展。

2“辽宁模式”的平台系统设计

总体网络结构应具备技术先进性、开发升级性、安全可靠性、高性价比、互联互通性、操作实用方便且快捷等。

“辽宁模式”的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从系统结构上, 可分为省级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四大部分。省网前端系统主要负责内容推送, 集合了国家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提供给辽宁省的大量资源, 极大丰富了农村的科技普及信息, 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到需要的信息成果。

首先要对不同制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传输和接收。如果把几万个文件一起推送下去, 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多格式、多渠道的数据将导致必然的信号衰减, 此外还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校正、重新接收等工作。

为了全面解决上述问题, 以茁壮网络的Push VoD技术为基础, 推送前端能够按照广电采、编、审、播流程, 对图文、音视频等内容进行管理并实施高效的推送。由于终端机顶盒中带有160 Gbyte的硬盘存储容量, 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将庞大的信息内容推送到具有大容量硬盘存储能力的机顶盒中。广大农村用户还能够通过机顶盒点播自己喜欢的视频节目和各类信息。当前, 辽宁省已为农村用户提供了近百小时的视频节目与500多万字的电子图书, 供用户选择。

系统中的重要设备是推送式机顶盒。推送式机顶盒主要特点包括:1) 符合DVB-C标准;2) 超薄机型, 外观时尚、美观、大方, 且具有待机和工作指示灯;3) 支持有线数字电视的“清流”播放;4) 接收灵敏度应满足40~80 dBμV;5) 视频播放支持本地磁盘的视频文件播放, 播放过程中具有快进、快退、暂停、恢复、查找定位等功能、播放倍数支持±2倍, ±4倍, ±8倍, ±16倍, ±32倍, 慢放可选1/2, 1/4, 音量有增、减、静音调节;6) 阅读电子图书灵活方便;7) 机顶盒待机功耗小于1 W, 待机时支持唤醒;8) 支持RS-232串口和远程升级;9) 射频有线电视信号输入、环路输出将有线电视信号环通, 连于其他接收设备;10) 电源工作电压适应于交流100~240 V, 50 Hz。

此外, “辽宁模式”的推送式机顶盒在内容上设置了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育园地等栏目。

“辽宁模式”很受百姓欢迎, 因为它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很多问题。一些农民兄弟渴望享受文化大餐,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买不起电脑, 通过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就能够使他们分享更多的技术和资源。与此同时, 电视机的简单操作也使农民在点播节目时感到方便。

3 系统推广与应用

为了解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覆盖和普及, 辽宁全省统一规定用Z-9频道传送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目前有两种接收方式:一是广播收看, 各地县广播电视网络前端通过省网Z-9频道提取出音视频信号, 在系统中增加专用频道 (各县自定频道) 模拟传送文化共享资源节目, 农民用电视机直接收看, 主要问题是完成覆盖;二是点播方式, 辽宁全省统一规定用Z-9频道传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 用户在有线电视模拟网络中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专用接收机顶盒, 音视频输出接到电视机AV输入端口, 按照机顶盒提示操作要求, 点播选择收看节目。目前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部分农户家中都可以点播收看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

“辽宁模式”目前应用在有线电视单向网络中, 完成广播收看和点播方式。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Push VoD不仅在单向网络上可以接收, 在有线双向网、无线网络、直播卫星等不同的传播方式中也得到推广。

依据目前网络传输和农民接收收看的实际情况, 辽宁两种接收方式符合农民愿望, 解决了实际问题。广播收看与点播方式共存解决了因机顶盒投放不足满足不了农民收看需要的问题。没有机顶盒的农民照样可以收看到广播方式传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当有了机顶盒时, 只要将有线电视网络信号分支到机顶盒上, 电视机AV转换, 便可以收看到点播文化信息共享节目。用户收看正常有线电视节目, 只要将电视机信号输入转换到电视机 (关掉AV视频) 状态即可。

4 运营分析与实践总结

文化共享节目在通信互联网络中传送, 对已经拥有计算机而且已经开通互联网的用户是方便快捷的。但这些用户大都居住在城镇内, 不关心农村和农民的事, 了解信息的途径也很多, 没有必要专门点击文化共享节目, 因而在通信互联网中推送文化共享节目较困难。

文化共享节目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目前广电网络占有较强的用户优势:一是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好, 有线电视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屯全网上下贯通, 完成HFC网络改造和建设;二是广电网络有线电视用户普及, 电视机拥有率约90%, 1户有2台电视机的也很多, 基本实现电视机的普及;三是收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有线电视节目收看操作简单方便容易掌握, 人人都会使用;五是广电网络建设管理维护专业队伍强大;六是广电网络使用收费较低 (目前约10元/月) , 农民可以接受。

“辽宁模式”成功推出, 主要是根据辽宁广电网络全省当前实际情况, 首先解决普及, 然后再推广提高。广播方式解决普及问题, 推送方式是今后发展方向和推广重点。机顶盒派送, 农民不增加收视费就可收看到文化共享节目, 极大推动农民收看积极性。

县、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推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丰富了网络节目资源, 有利于广电网络的巩固发展。

文化共享节目在辽宁成功推送, 重要的是选对了在广电网络中传送这条路, 农民及时了解中央、省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 及时掌握方法措施得到实惠, 这样才能受到农民的欢迎。

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只是一个开始, 在今后推广普及中, 应加大省前端播出平台信息量以满足终端农民用户需求。免费机顶盒投放数量与普及推广至关重要。发挥广电网络优势大力推进和发挥广电网络综合效能, 还需认真研究、探索、实践。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必须纳入广电网络管理, 省统管市县网络是重要保障。只有政府政策资金扶持, 才能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利推进, 让更多农民利用点播方式享受到文化信息共享的更多知识。

共享信息平台 篇2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由于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患者到不同医院就医就得接受不同医院的检查,甚至出现患者去几家医院就得做几个ct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双向转诊难以实施。为了更加方便群众就医,近几年各地普遍建立了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但由于互相转诊的医疗机构信息不通畅,资源无法共享,缺乏双向转诊的基础,双向转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

3. 健康档案建立难度比较大,也不能有效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例如辽宁省锦州市早在xx年就启动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但由于建档手段单一,只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调查方式进行,一方面入户难度大,即使持续了近三年,但建档率只达到了70%;另一方面建档质量不高,受到一些条件限制,信息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即使建好的健康档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由于孤立建立档案,不能实现健康档案和医院电子病历的有效衔接,健康档案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也不能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需要。4.因信息不畅出现的医疗过失时有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病例中,有30%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在美国医疗过失死亡是第八大主要死因。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但不合理用药比比皆是,因药物和其他方面医疗过失而发生的死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让业内人士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医患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是目前卫生行业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制约医改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重视。

xx年,美国总统布什就提出,将健康记录计算机化,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降低费用,提高医疗水平。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53页描述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并投入200亿美元来实现这一目标。国内专家也指出,中国的医改能不能成功,信息化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医改,作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治本措施。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让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纳入到国家规划。

国家相关部门应按照医改方案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建设指南和推进措施,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统筹规划好本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规范高效。近年来,各地和各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各地新农合信息平台、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以及医疗机构本身的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系统等。这些应该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也是建好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利资源。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也可以提高效率。

三、保证投入,梯度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既解决医疗卫生行业面临诸多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规划,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像对待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那样来抓信息平台建设,中央有投入,地方有配套,从而保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资金。

共享信息平台 篇3

加快建设基于大数据的

社会信用信息体系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形成真正统一的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大数据征信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步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多年的业务积累,均获有大量企业、个人的资信信息,积累了各自成型的业务数据库,但因受到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现状以及技术条件制约,形成了数据孤岛和多重技术标准,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信用数据的跨系统整合,信用平台建设缺乏统一、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信用体系的建设面临数据源瓶颈。建议分步骤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二、采集应用互联网数据,建设信用数据第二轨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感知数据,形成了多元化的数据源。信用数据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信贷、保险、信用历史等金融领域,也不限于线下交易数据、公共事业、商业信用、社会信用等社会机构的组织内数据,更扩展到电子商务、社交数据、网络行为等领域。一方面这些数据的加以利用,大幅拓展了信用数据源,为信用评价的完整性、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海量、非结构化、动态增长的互联网数据大幅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可从海量且价值密度低的互联网数据中提炼、转化高价值的互联网信用数据,并通过组织内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比对,挖掘信用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描绘信用主体信用全貌,通过更全面的数据来综合评判信用主体,实现数据的全面性和数据保真。

建议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电子商务、社交数据、媒体信息、网络行为、互动评价等互联网公开信息,建设信用数据第二轨。将互联网数据纳入综合信用信息平台中,实现政务组织数据、社会组织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数据融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

三、政府积极培育大数据征信产业

首先,建立政府授权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机制。

企业与社会组织、互联网平台掌握着大量信用信息数据,因为数据权属关系不清,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导致大数据征信产业在数据采集中遇到障碍。要通过政府授权和市场化手段来规范数据的采集,对于纳入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由政府依据有关法规、参照信用信息采集目录,授权大数据采集机构予以采集。对于超出此范围的行,由数据采集机构与数据权所有者、数据拥有者要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

其次,要建立大数据采集机构准入机制。

数据事关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公民隐私,国家要建立数据采集机构的准入机制,建立许可证制度,许可国资或者具有国资背景的可信机构负责数据采集。

第三,国家要支持、鼓励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链发展。

国家要通过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加快发展涵盖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服务、数据交易、数据应用的产业链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并答复:

积极回应代表关切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一、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是连接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开展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和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正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建立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研究制定统一的信用指标目录和建设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成型的业务数据库,降低系统新建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通过互联网数据技术打破条块分割、数据割裂,促使各部门内部、跨部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及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一期)及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试点工程项目建议书,研究提出了《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委托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分别负责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信用信息分类、地方政务信用信息目录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梳理形成了第一批信用信息共享目录,成立了专题研究和规章建设、标准化、需求协调、共享技术、联合惩戒机制协调等5个专门工作小组,分别由证监会、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信息中心和工商总局牵头。同时,先期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了部际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网站,推动实施部委间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目前已接入了36个部委,组织力量建设了“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各成员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及信用知识,使用和查询信用信息等提供便利。

二、关于互联网数据采集

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数据主要来自各级行政、司法机关及经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征信机构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

关于将互联网数据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议,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将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考虑其可行性。

三、关于大数据征信业发展

人民银行积极履行征信业管理职责,引导具有征信经营业务资格的征信机构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依法采集、加工、制作、应用来自电子商务、社交、网络行为等领域的信息,支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征信产品和服务,鼓励拥有大数据的机构进入征信业,批准阿里、腾讯、拉卡拉等互联网公司和平安等金融集团公司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征信业抓住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推动征信业与大数据深度结合,进而丰富征信产品供给,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

四、关于国家要支持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与推进产业链发展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大数据战略及行动纲要,推进各行业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社会治理价值。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上报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并正式印发。这为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推进“智能”监管,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提供更有效服务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篇4

建设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

建设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体现在理论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等方面。

1992年, 美国曾提出一个被称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以下简称IC) 的概念。尽管IC的概念表述不一, 但其基本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即IC作为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 整合了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 在教师、计算机专家、图书馆管理员的共同指导下, 可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IC概念的理论模型包括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方面。物理层指可伸缩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与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指协作学习社区、在线通讯、网络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支持层指各类训练有素的参考咨询员、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模型的三个层级实际上包含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和信息技术中心所提供或将要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内容与资源环境。

示范性建设的现实, 日益显现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图书期刊购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 而共建图文信息平台可节省经费、整合资源, 并在知识、人才和技术上相互支撑, 形成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数字化校园网络。因此, 以示范性建设成果的收集与共享为契机, 逐步搭建以成果应用为目的的图文信息共享平台是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操作性方面,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和知识库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只需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和信息技术中心合并, 成立图文信息中心, 除保留少数管理职能部门和功能性服务部门外, 其余都可作为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支撑与管理服务部门。事实上, 一些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成了图文信息中心, 并正在积极探索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与建设途径。

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框架与内容设计

统一、高效、安全的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实现须依托图文信息中心的建设, 而图文信息中心可由网络中心、计算中心、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部等五个部分组成, 并可在深度参与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网络中心负责网络建设运行及管理、统一门户信息及认证管理、数据中心管理等;计算中心负责机房、网站、网络通信的运行与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培训;资源建设部负责图文资源的采编、学报编辑、网络课程支持、特色资源建设、网络教学与应用的管理等;读者服务部负责图书期刊借阅、资料典藏阅览、读者咨询及各服务场所的管理;技术服务部负责设备维护与维修, 以及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学术报告厅等的建设和管理。这五个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支撑图文信息中心。

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内容设计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户、两个体系、三个中心”。“一个门户”指全校图文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门户;“两个体系”包括高效的图文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与安全的数字化校园体系;“三个中心”是力图成为学习中心、数据中心、资源中心。

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

图文信息共享平台应基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丰富的图文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网技术和优雅的图文信息中心环境而逐步推进建设。

人员和机构准备

图文信息共享平台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主要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多媒体技术与制作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相关专业教师等组成。这些人才在各高职院校都有储备, 要合理、高效、灵活地进行配置, 一般采取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与培训进修的发展模式。首先, 成立图文信息平台建设小组, 负责将图书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预先整合。其次, 对各职能部门与示范性项目建设小组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 并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适时建设图文信息中心, 完成校内图文信息共享平台, 最终目标是将百所高职院校的图文信息共享平台联结成大型数据库, 并由一个信息协作组织按照网络营销模式运作与发展。

图文信息资源是共享平台建设的核心

图文信息资源不仅需要长期的收集与累积, 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挖掘与创新。各种资源的建设, 特别是国家与省级示范性及特色性专业建设, 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资源, 以及各类标准、视频、动画、教材、设计、考试、实验、实训等网络资源尤其要加快建设。同时, 还应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制定各类资源的格式标准, 以便后期修改、发布、搜索和应用等开放式的存取管理。因此, 建立内容丰富、存取自由、安全快捷、结构合理的资源体系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

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网技术为共享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国内外专业公司的不断创新研发, 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网技术日新月异, 应该说保证目前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和应用支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还应考虑到共享平台的高效与可靠、扩展与兼容、安全与开放以及完整系统技术的被动引用和主动开发等问题。

优雅的图文信息中心环境是共享平台建设的物质保证

不管是门户、体系还是中心, 既有虚拟层次的集成, 又有物理层次的集中, 图文信息中心的框架必须在统一的建筑物内才能实现。因此, 图文信息中心环境既包括内蕴学院文化和办学理念的建筑物本身, 更应包括学习中心、资源中心和数据中心所需的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装潢舒适的诸多体现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如计算中心、电子阅览室、小组讨论室、多媒体制作室、咨询查询室、办公设备自动化服务室等, 从而体现虚拟环境与实体空间的完美结合。

图文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它的建设过程必然推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图文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可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综合应用能力, 进而提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技能型学习资源的建设水平, 为社会化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应用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理论性、现实性、可操作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 提出统一、高效、安全的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框架, 以及“一个门户、两个体系、三个中心”的内容设计, 从人员和机构准备、图文信息资源建设、平台开发模式、图文信息中心实体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图文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文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任树怀, 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3) .

[2]何显红.积极构建基于大图书馆概念的图文信息中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1) .

共享信息平台 篇5

对山东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考

通过阐述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山东省气象信息共享及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山东省气象信息共享及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对策及建议.

作 者:王素香 Wang Suxiang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局,济南,250031刊 名:山东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METEOROLOGY年,卷(期):200929(3)分类号:P49关键词:气象信息 共享 平台构建

共享信息平台 篇6

浙江是我国专业市场发育最早,也是我国轻纺专业市场最为发达的省份。在浙江有着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宁波轻纺城、长兴国际贸易轻纺城、浙北轻纺市场、中国染料城、大唐轻纺市场、华东棉纱市场、南方丝绸市场、中国家纺装饰城、浙江世贸布艺城、浙江汇宇棉纱市场、湖州织里棉布市场、湖州丝绸城等众多轻纺专业市场。其中,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宁波轻纺城等入选2005年中国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50强。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已突破300亿元、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年交易额110多亿元、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年交易额已达150多亿元等。

近年来,由于受到产业结构变迁,企业一体化销售网络的建立,全国各地轻纺专业市场和现代流通业兴起等挑战,浙江轻纺专业市场持续多年的迅猛发展势头开始减缓。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基本结束,各项承诺实施后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对外经济政策背景及其对本地区的影响,将对浙江轻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浙江轻纺专业市场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强专业市场网络高效、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优势。

二、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发挥浙江轻纺产品的产销优势,进一步改善商贸流通体系,需要共同培育、建设轻纺专业市场,建立轻纺行业和企业信息发布以及预测、判断近中远期及周期性变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把浙江这些轻纺市场有效地联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强大的市场效应,降低交易费用,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为浙江轻纺专业市场的交易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要使浙江轻纺专业市场成为全球轻纺商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就必须加快市场转型和市场升级的步伐,由传统集贸式市场向现代商贸型市场转变。在市场内建立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发布渠道,在各市场之间建立信息对流和联网,降低交易风险和信息集聚成本,实现专业市场信息集聚和传递功能创新,使轻纺专业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市场知名度,吸引资金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层次。

三、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策略

1.加强政府合作,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得到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推动,需要浙江各轻纺专业市场、各纺织工业协会的通力合作。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浙江轻纺专业市场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尤其是强化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2.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浙江轻纺专业市场联盟

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各地纺织工业协会的配合下,建立浙江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形成浙江轻纺专业市场联盟。建立市场联盟的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聚合分散在各专业市场的信息资源孤岛,将各轻纺专业市场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资讯平台,在行业信息、产品展示、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各方面为联盟成员提供服务;促进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的沟通,为联盟成员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空间。

3.整合轻纺专业市场现有的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需保护各轻纺专业市场现有的资源,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投资进行整合。为集成分散的各大轻纺专业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分布式信息共享平台,需要设计一个分层次、综合的网络信息系统架构,并根据信息与应用的异域、异构、分布等特征,分别从事务完整性、网络交互协议、元数据动态导航、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4.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研究和设计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必须综合应用各种信息共享技术,以满足系统的需求。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用于建立、管理、维护和使用数据仓库。在建立信息共享数据仓库时,既要将分散的数据源集成为统一的视图,又要保证数据仓库的分布性,同时还要尽量的让大部分用户的查询操作作用在本地数据仓库上,以减少网络流量,增加系统稳定性。综合应用元数据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智能代理技术等,并整合专业市场上的各种应用,建立基于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

四、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的构想

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可采用多层 B/S体系结构,B/S结构是以 TCP/IP协议为基础,以 Web为核心应用的信息交换平台。用户可通过WWW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上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通过WWW浏览器在客户机上执行。B/S体系结构提供了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的开放性基础。

通过分析浙江轻纺专业市场对整合现有信息系统的需求,建立支持异构数据库、独立于操作系统的分布式信息共享平台来集成分散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并在分布式的局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结构框架。在此结构框架中,应用程序首先对元数据进行查询,确定要访问的对象。然后通过客户端应用接口,将对该对象的操作传输到服务器公共网关接口,确定处理这个请求的数据服务器。经过数据服务器控制的操作被传送到局部数据库,完成该数据操作,并将结果返回到用户应用程序中。此框架利用元数据动态导航功能,使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使用标准的客户端应用接口,方便各种用户接入;进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复制,保持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

五、结束语

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将促进浙江轻纺专业市场电子化,以信息化推进市场化、以电子化促进现代化;增强市场的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发挥传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使轻纺专业市场在交易、服务、管理等运作系统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市场运转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将为浙江轻纺专业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辽宁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篇7

2009年5月,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计划, 以坚强网架为基础, 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 以智能控制为手段, 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1], 可见实行电网信息化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途径[2], 建设通信信息平台尤为重要。2013年,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正式出版《中国电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 明确提出了电力系统信息化对各种电网信息资源进行多元整合、协同处理, 为电网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等各阶段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多元数字化信息。因此, 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能够满足当前电网需求并对电网未来发展具有充分扩展性、达到电网全覆盖性的信息平台, 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3]。

电网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系统环境中, 设计建设了各自的信息平台, 不同平台互相独立, 难以互通, 随着时间推移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4,5];而电网详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数据存储于这些信息平台中, 由于这些平台建设过程中, 缺乏总体规划, 平台之间无法互通共享, 因此存在严重的数据冗余和信息多源差异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建设信息平台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标准以及统一的网络系统平台[6]。

鉴于上述情况及现状, 辽宁电力公司将设计并建设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将电网公司的运营、控制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整合, 满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条件, 同时也提升智能电网中的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7,8]。

1 电网信息共享平台概述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 以及当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为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突破传统技术上的制约以及开发先进的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基础[9]。电力生产和使用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性和电网公司管理上的复杂性, 决定了电网的分布式和分层式的运营和控制管理结构[10]。基于上述现状, 针对现阶段电网公司中信息资源整合和电力系统控制管理等问题, 提出在电网中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从而整合不同电网业务子系统的数据[11]。电网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为电力企业提供统一控制、管理[12]。所谓统一, 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网络平台、统一设计标准, 其意义有:贯彻国家电网建设精神, 避免组网模式混乱, 网络结构不统一;解决设备互连、网络互联、应用系统互连等问题, 实现信息共享;节约投资成本, 确保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网络构造思想的合理性。

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之处就是数据的整合, 从数据整合出发, 需要实现基础数据定义的统一化、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和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结合上述要求, 现有IEC61970/61968 CIM模型可满足数据整合的要求, 利用CIM信息模型描绘典型情况下电力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所含的电力企业全部对象, 可实现规范基础数据定义、指导数据库设计等功能, 并为电力系统信息资源提供统一的编码方案[13,14]。可基于CIM模型构建所设想的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达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15]。CIM电网信息模型如图1所示。

2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析

2.1 平台设计思想及功能

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了解辽宁电网的信息管理现状, 结合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软件模型, 实现电网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将电力公司物资采购、生活生产等常规工作通过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记录;功能基本覆盖电网信息的常规管理过程;实现数据的存储、共享、复制转移等, 为电力企业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16]。

平台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功能, 具体内容如下。

1) 基础知识录入。将原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将具体信息资源进行模板化规范, 包括标题、内容、格式等, 按照规范发布到知识管理系统内。

2) 对资源架构分类, 形成资源地图。构建项目资源库、产品资源库、技术资源库等结构体系。

3) 构建资源权限体系。将企业人员、组织架构信息接入系统, 形成安全共享的知识体系。

4) 资源库积累。建立日常机制, 确定管理流程, 实现知识的日常积累, 保证资源库的常用常新。

5) 全面建立企业知识统计分析机制。通过审查资源共享平台内的资源情况, 对企业信息资源评估, 确保企业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2.2 平台设计原则

从平台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 该平台的整体设计需要考虑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 平台定位。在建设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时, 要明确目标平台的服务对象是辽宁电网, 平台主要完成信息资源数据存储、管理、共享等工作。

2) 平台开发技术的先进性与应用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希望所开发的平台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但在实际的设计中, 应综合考虑开发费用, 在保证技术先进、应用合理基础上, 达到较高的性价比。

3) 平台的开放性、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开放的平台, 支持多种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平台设计采用分层结构, 方便进行功能扩展;平台对管理者以及用户提供维护工具, 以便对授权数据进行增、减、删、改等。

4) 平台安全性。这是开发平台最核心的技术, 要保证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安全, 必须对所有账号进行管理, 提供安全保证机制。

5) 平台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要求用户在进行数据操作时, 有形象、直观的用户界面。

2.3 平台总体架构

辽宁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参考CIM电网信息模型, 通过电网公司服务总线以及数据抽取、转换、装载 (Extract-TransformLoad, ETL) 技术, 联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电网信息化系统, 进行数据互通共享。通过可视化报表、决策支撑功能单元与电网门户互动, 实现可视化信息的展现。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 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能够有效解决现网数据格式不统一、质量不可控的问题, 同时也方便跨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

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 需要采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接口, 与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能量信息系统 (Energy Information System, EIS) 、GIS、规划系统对接。利用标准的CIM模型实现电网资源、资产设备、用电客户、拓扑连接、量测资源等相关逻辑资源的设计和抽象。利用关系模式设计统一存储数据的数据库, 通过标准的SOA适配器与电网服务总线相连。在适配接口处, 对逻辑模型的实体类、属性及关系进行转换。在所辖各业务系统中, 根据统一电网信息模型要求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 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需求, 大部分业务系统数据均采用经过抽取后的准实时数据。

在信息资源安全方面, 目前辽宁电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 并且为此构建了双网物理隔离的方式, 防止信息资源外泄以及非法入侵。在所设计的电网资源共享平台中, 应考虑“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防护、多层防御”等安全防范特征。

2.4 平台分层结构

目标平台为4层结构[17,18], 分别为显示层、数据访问层、动态链接库层及数据库层,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层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1) 数据库层主要实现针对电网信息资源数据的整合, 针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规范、不同类别数据库的格式性差异, 通过统一的数据清洗, 剔除不符合规范的数据元素, 确保高层能够正确处理。

2) 动态链接库层为基础性的数据提供标准的数据索引, 并在此针对管理者提供快速检索、查询的数据优化组织结构。

3) 数据访问层重点考虑数据对外的接口形态, 通过标准的数据模型, 提供显示层进行展现。

3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地区供电局与所辖厂站及市县供电局进行信息共享的纽带, 为电力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公布电网信息的途径。所设计的电网数据信息管理主要涉及运行管理、设备管理、图纸管理、投招标管理、项目管理、用户管理。

3.1 运行管理

1) 变电站信息。电网的分区结构方式形成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区域, 并经联络线与相邻区域相连。各变电站相互独立, 同时又可互相支援。平台设计了变电站管理模块, 管理地区所属变电站数据信息, 保证查阅辽宁地区电网的输、配电信息的便利性与时效性。

2) 运行检修信息。运行检修信息管理为电网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电网运行、电网检修动态信息查询、检索与分析的功能, 以达到充分利用电网信息数据调整生产运行、方便设备检修, 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2 设备管理

1) 基本设备信息。基本设备信息管理的对象是整个辽宁电网输配电过程中的各种主设备, 实现对主设备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存储、管理, 形成辅助的管理系统, 以不断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2) 二次设备信息。二次设备是指整个地区参与电网输、配电生产过程的各种辅助设备, 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预防电力事故有重大作用。二次设备信息管理是对二次设备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存储、管理。

3.3 图纸管理

图纸管理包括纸质图纸及其电子版, 以及软件绘制图纸的管理。电力图纸的使用和管理涉及电网公司众多部门的数据信息集合、处理及应用, 工程图纸的电子化、集成化是提高管理、查阅效率、保护电网数据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

3.4 投招标管理

对辽宁电力公司的投标、招标项目各环节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整理, 存储投招标书纸质版照片以及电子版, 方便查阅, 为以后的投招标工作提供辅助。

3.5 项目管理

对辽宁电力公司参与项目的各环节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整理, 存储项目合同书、技术要求、详细设计、验收报告纸质版照片以及电子版, 方便后期项目审查以及事故追责等。

3.6 用户管理

提供用户账户信息修改、管理等功能。本平台的数据库是网络数据库, 数据信息对所有合法用户共享。对于不同单位、部门的用户, 只能在权限范围内浏览本单位、本部门信息管理中的数据, 从而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结语

共享信息平台 篇8

1 接口需求

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业务协作,对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挖掘、分析、比对,同时,也要为各个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查询、查证、核实和信息引用等服务。通过使用数据抽取工具,来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同时采用服务和请求的方式来实现业务协作。

2 建立模型

依据系统接口需求,人口基础数据库系统接口非常复杂,并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将不断变化,因此接口必须建模。接口模型是技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与互操作。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基础数据库大部分系统架构采用组件服务器模式,系统为松耦合分布式系统,接口的建设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基础数据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务信息网,搭建数据交换平台,为分布式人口基础数据库之间,以及与各个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基础。采用请求与服务方法实现信息交换与互操作功能。由于接口复杂易变,可以考虑采用接口平台实现而不是具体编程,平台中配置接口服务和服务方式,并对服务的信息内容进行定义。

建模需要满足“接口和实现分开”、“接口参数自适应”等要求,保证接口的相对稳定和与业务的最大无关性,这样才能使系统的适应性和复用性得到加强。

2.1 请求服务应用平台的扩展

系统开发除包含大量的信息交换外,还包含大量的信息互操作,因此我们需要对请求服务进行扩展。支撑平台的请求服务系统的功能包括:1)信息共享服务;2)信息交换服务;3)分布式信息查询服务。

由于支撑平台的请求服务系统功能强大,设计复杂,建议采用跨平台、跨中间件技术、跨语言的WEB SERVICES技术来扩展实现信息交换与互操作业务。请求方可以请求Web Services开放的各种服务。原理图如图1。

XML Web Service可以非常详细地说明其接口,这使用户能够创建客户端应用程序与它们进行通信。这种说明通常包含在称为Web服务说明语言(WSDL)文档的XML文档中。

互相之间通讯的请求报文和结果报文遵循XML格式。其中的调用报文和响应报文都是一个XML格式的字符串。

服务器解析调用报文,执行与调用报文中包含的谓词对应的服务功能,生成结果报文,以XML格式返回给请求者。请求者拿到结果报文,进行解析,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2.2 请求报文格式

3 接口模型具体实现

3.1 请求协议

遵循SOAP技术,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协议进行通讯。相互之间通讯的请求报文和结果报文遵循XML格式。

请求者可以以如下格式发出请求:

http://服务器名/提供服务的网页?xml=调用报文

其中的调用报文是一个XML格式的字符串。

服务器解析调用报文,执行与调用报文中包含的谓词对应的服务功能,生成结果报文,以XML格式页返回给请求者。请求者拿到结果报文,进行解析,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3.2 请求报文

条件参数树是一个可以嵌套的结构,如图2所示。

Condition的格式如下:

格式说明:

1)Type类型可为“与”,“或”

2)Operator关系运算符(“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类似于”)。

3)用*号表示通配符。如值为’张*’表示所有以张开头的字符串。

4)值参数用于传递不作为条件组成部分的参数,格式如下:

参数名1参数值1

参数名2参数值2

以此类推。

5)请求报文中一般得包含如下几个信息:服务名,如:人员基本信息查询;请求类,如:查询,分组统计,计数;查询过滤条件;参数类;行政区;统计字段(在请求类为分组统计时);返回最大记录数;用户帐号;用户密码。

3.3 响应报文

返回结果可以有多种,用结果名区分。具体返回项随着结果名不同而不同。

4 小结

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是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其接口技术也是极其复杂的,特别是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扩冲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怡新.XML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筑 篇9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发

一、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整体结构

科技信息实现其资源共享需要先进行架构设计, 它的平台主要由硬件、数据、管理、门户四个层面组成, 并且每一个子系统成员之间都是独立的, 通过平台共享资源, 常见的子系统有共同认证系统、共同检索系统、联合编目系统等, 他们通过对应的服务门户提供统一的整体服务, 使每个系统的资源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各层面如下所示:

1) 硬件层面。硬件层面是共享平台实现共建的硬件设施, 是为其更好服务的硬件基础之一, 主要由大容积存储设备、服务器和网络平台等组成。2) 数据层面。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论文期刊等各种馆藏和资源数据库等。此外, 还并包含各种自建以及引进的其他有特色的数据库及能够进行统一认证的数据库, 如像联合目录这样的共建资源库等等。这些都是共享得以实现的内容基础。3) 服务层面。服务层面是为各个层面服务的, 它为整个共享体系提供了组织保证。作为共享平台的特殊服务层, 主要包括对原数据和数字对象如何加工与管理, 实现联机合作编目, 合理管理用户权限和对服务进行评估等多个方面。为体系中技术层、数字层、管理层等各个层面提供服务。该层以所有分布在各个地方的数字资源为基础, 透过分散型数据访问, 通过对各数据进行挖掘研究, 将资源进行过滤和整合, 合理利用管理资源, 使机制得到更有效运行, 从而使共享体系能够更好的实施。4) 应用标准以及协议层面。应用标准以及协议层面是共享平台共建的窗口, 该体系通过这一窗口为用户统一提供服务, 在共享平台中发挥了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信息和服务的整合, 使共享平台有了更加便利的服务窗口。综合门户这个平台将不同类型的专业信息和文献两种服务进行整合, 并经统一认证。对各个单位成员用户进行个性化管理并对其访问进行有效控制, 使各用户以及服务点在数字资源环境中达到资源共享。

二、共享平台中的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措施

(一) 信息数据的正规化

对信息数据进行标准化, 使得数据能够在多种系统平台中被提取出来。形成馆藏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对有关科技信息的资源进行整体协调并恰当调配, 并有针对性、抓住重点地构建起科技信息资源, 这样才能整体地对共享网络实现信息服务, 从而利用群里优势, 发挥规模效益。

为更好得做好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 我们统一对图书馆的图书目录采用CALIS:联合目录检索。需要相关单位上报标准的MARC:机读编目格式标准, 责成专人收集信息并疏理清晰, 定期对编目数据进行上传, 建立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并不断加以完善, 从而建立起联合目录, 最终使数据库之间实现交换、兼容、转换, 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能够实现共享。这种方式能够轻松实现。对于数字资源的非标准化状况, 利用不同资源的自身优势, 可以使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来解决非标准化数据之间检索的难题。在后面的技术研究中将对这一应用技术进行深入解读。

(二) 在科技支撑下的平台建设

同构跨库检索能够更好的整合资源, 它是资源整合系统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数字资源与跨库检索之间的低端整合, 无法使学术文献之间实现相互关联。在C2/+) 1的模式下, 使用同构跨库检索系统, 上面提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这也为资源整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构跨库检索技术中有数据萃取的功能, 利用这一功能, 能够整合资源内部的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在内的分布、各种不同的、异构数字信息资源以及许多格式、不同标准甚至是不按照标准建立的数据库, 像中外文数据库, 如超星、同方、方正、万方等。

同构跨库检索不受数据库的格式、标准的限制, 只要是能够显示的网页, 就可以获得同构跨库检索技术的支持。并且, 非标准或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及各种外部系统的沟通协议也都被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所支持。包括XML, IS02709 (例如MARC21, CMARC等) 、NISO/ANSIZ39.85, 等;也支持包括HTTP.Z39.50等标准检索协议规范。资源门户对符合要求的信息描述, 资源和组织联合操纵的标准等具有开放性的体系结构予以支持。

三、建设信息平台共享科技资源, 实现整合目标

(一) 一站式检索系统查找资源更加快捷

根据资料类别的不同, 数字资源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视频、学术论文等不同的标准, 进行资源搜索时可以在所有分类中进行, 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类别进行, 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 要根据我们的信息资源来定, 方便快捷最重要。

如果通过跨库方式来查找资源信息, 资源信息的正文部分依然存储于各自的资源数据库中, 每一个资源数据库都有接口, 方便同构跨库检索系统的接入。在查阅信息资源的时候, 人们只需要在同构跨库检索系统的页面输入用户名进行登录就能够进入其他的数据库, 不需要进行多次登录, 更加方便。人们常用的检索词有关键词、作者、发表时间、文献出处、论文题目、文字主题、期刊名称及刊号等, 输入这些检索词就能够在所有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即使某一个资源数据库的链接不通畅也不会影响检索效果。有了一站式的检索系统, 人们查找信息会更加方便, 效率更高, 查找的范围也更加全面。

(二) 资源信息不同的数据库之间能够智能检索跳转

因为资源信息存在于不同的数据库, 人们要登录多个数据库, 打开和关闭多个页面, 每一次都要输入一次关键词, 非常麻烦, 不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之间能够进行智能转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不需要多次输入关键词, 人们同样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 多个文献数据库只需要一个信息检索词就可以, 而且定位快速而准确, 能够依据汉语直接检索到同意的西文, 检索句段能够直接进行智能拆分与分析。

(三) 对检索结果进行优化并进行分类

同构跨库检索系统的使用为人们检索信息提供了便利, 而且其自带的优化功能让检索结果更加准确。举例说明, 根据文章发表时间、需要检索的语段、学科类别、文章出处、关联度等不同分类导航来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缩小了检索的范围, 检索结果更加准确。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 系统还可以与其配置合适的句段检索, 中文资源信息依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成了四种类型, 使其查找的范围更小, 查找结果更加准确, 有助于用户找到合适的信息, 为其进行专题研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赵开才.基于网格技术构建黑龙江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共享信息平台 篇10

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处于“校校建库”模式,即学校各自建立独立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仅供本校师生使用。 “校校建库”模式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经费由教育主管部门按生均划拨到每个学校,主要由在职教师完成资源开发。虽然有的学校委托公司开发资源,但其支付模式采用的是“一次性支付”,即在企业开发完成后支付所有费用,企业开发完成获得费用后,不再过问后续资源开发,不利于教育信息资源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校校建库”开发建设及“一次性支付”模式,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分散、教育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使用率低等问题[1]。然而“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互换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2],在教育主管部门投入总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将经费投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称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经费,另一部分用来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称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资源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开发建设经费,学校通过不断鼓励师生使用资源,从而获得 更多的信 息化环境 建设经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在验证资源共建共享可行性的同时,也为真实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提供预测,并节约成本。

1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主要为了仿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效果,包括用户使用资源情况、资源被利用情况等。通过模拟仿真,验证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可行性,并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预测及节约成本。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中,主要通过对资金划拨方式的调整,达到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及使用效率的目的。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将经费拨付给学校分散使用,而是将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总经费划分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费和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两部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费主要用于购买优质资源,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其中, 用户使用量作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费及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划拨的依据,使得资源开发建设经费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达到动态平衡[4],如图1所示。

1.1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中,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经费主要由用户使用量决定,用户使用资源量越多,企业获得的开发建设经费越多。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支付采用“一次性支付”,在企业开发完成后即支付所有费用,不利于资源质量的提升。在该平台的支付模式中,摒弃了传统的“一次性支付”方式,而是由用户的使用量来决定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经费[5]。用户使用资源量越多,开发该资源的企业所获得的经费越多,所以企业为了吸引用户使用其开发的资源,就会对资源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这种方式使得资源开发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在资源购买和用户反馈之间形成良性动态循环。对于资源建设来说,用户对资源的使用量,直接决定该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费,促使资源开发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不断提高资源质量,使得资源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1.2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中,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由该校师生使用资源量决定,师生使用资源越多,学校获得的环境建设经费越多。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经费是按照学校在校生人数划拨,学校人数越多,所获经费越多。由于学校人数有差异,按生均划拨方式,容易造成经费划拨不合理,使得校与校之间差异逐渐拉大。对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而言,摒弃了传统的按学校人数划拨经费的方式,而是根据用户资源使用率给学校划拨相应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6]。学校在鼓励学生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不断地获得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学校通过获得更多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逐渐缩小学校之间信息环境建设差距。对于学校而言,师生使用资源量直接决定该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使得学校在经费的激励下,鼓励师生积极使用资源,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设计

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资金投入模式中,主要包括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经费和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 其中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经费促进资源质量提升,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促进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由此可知,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和四大模块,一部分是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提升,一部分是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四大模块为用户模块、教育信息资源模块、学校模块、企业模块。企业开发教育信息资源, 资源供学校用户使用,企业根据其所开发资源的使用量获得资源开发经费,学校根据其用户使用资源量获取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通过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学校可以了解每个用户使用资源情况;企业可以了解其所开发资源的利用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学校用户使用情况划拨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依据企业资源利用情况支付资源开发经费。

2.1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提升

2.1.1企业模块设计

企业模块中,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竞标方式来决定由哪些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公司开发。企业根据其开发的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时长,获得相应积分。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编号、企业名称、企业开发资源、资源使用累计积分等。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企业开发的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情况,为该企业划拨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费,同时根据资源累计积分,企业可以随时掌握资源使用情况及所获开发经费情况。企业所获开发资源经费不再“一次性支付”,而是根据其开发资源质量及使用量来决定。若企业所开发资源使用量过低,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开发经费,则会不断改进和完善资源质量,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资源,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在提升教育信息资源质量的同时,也激励企业开发、维护、改进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

2.1.2资源模块设计

教育信息资源模块包括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时长,该教育信息资源获得相应积分并累计。教育信息资源基本信息包括:资源代码、资源名称、资源类型、所属年级、所属课程、开发企业、资源使用累计积 分等。用户使用 教育信息 资源过程 中,在一定结算周期内,根据每个教育信息资源被使用情况,对资源优劣进行分类,保留优质资源。在教育信息资源模块中,该仿真平台可以查看任意资源使用情况以及使用该资源的累计积分。根据资源累计积分,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各资源使用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向开发企业支付相应费用。根据资源使用情况,优胜劣汰,淘汰部分使用量过低的资源,以便加入更好的资源。资源由企业开发, 企业可以掌握其所开发的资源使用情况,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费,便会不断改进资源质量,以便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从而提高了教育信息资源质量。

2.2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

2.2.1学校模块设计

学校模块包括基础教育所有学校。根据学校所有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时长,该学校获得相应积分。学校基本信息包括学校编号、学校名称等。在学校模块中,可以查看任意学校任意用户资源使用情况及资源使用累计积分及学校总积分。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累计积分,给该学校划拨相应的学校环境建设经费,同时学校可以随时掌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的获得情况。若学校用户的教育信息资源使用量过低,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则会鼓励校内师生积极使用教育信息资源。依据用户使用量支付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摒弃了现有的按在校生人数的划拨方式。学校所获经费不再按在校人数来划拨,而是根据校内师生教育信息资源使用量来决定。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则鼓励全校师生使用教育信息资源。

2.2.2用户模块设计

用户模块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用户基本信息包括所属学校、年级、学号、姓名、资源累计积分等。学生用户通过在线观看、浏览或者下载相关资源的方式获得积分, 并累计到个人及其使用资源的积分中;教师用户基本信息包括教师代码、姓名、性别、职称、所属学校、所属年级、教授课程、注册时间、资源累计积分等,教师用户通过在线观看、浏览或者下载相关资源的方式获得积分,并累计到个人及其使用资源的积分中。在用户模块中,可以任意查看每个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情况及其累计积分。学校可以掌握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便会不断 督促在校 师生使用 教育信息 资源。师生在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

3结语

基于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模式,其建设和使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资源利用率却不高,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由此可见, 在教育信息资源经费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本文主要根据“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资源开发与建设模式,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资金投入模式,设计了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所需模块。在该仿真平台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掌握学校使用资源情况、企业资源利用情况,学校可以掌握在校师生使用 资源情况,企业可以 掌握资源 利用情况。通过把总经费分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费和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从而激励企业开发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并鼓励学校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与利用率。同时,该仿真平台可以验 证教育信 息资源共 建共享的 可行性,还可以为开发真实平台提供预测。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40-44.

[2]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3][4]熊才平,杨文正,张文超.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2013(11):107-113.

[5]周杰,熊才平,杨文正,等.基于用户反馈的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服务计量模型与仿真[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2-67.

共享信息平台 篇11

关键词:网络平台;共建共享;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1

The Sharing of the Docu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Network

Shan Yo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Shenyang110838,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further application of document data,the traditional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reading will meet great challenge.How to adjust to the social trend of informatization and change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document management will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Keywords:Network platform;Sharing;Information resources

网络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共享知识财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网络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在网络信息服务领域实现横向联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内外文献信息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不仅为文献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向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同时也要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向网络化共享发展。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辟一条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途径,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之路。从发展态势上看,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从不同地区、不同系统正在全国迅速推进,已经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大环境。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性网络建设,特别是情报系统的网络建设起步早、见效快,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措施

网络文献信息可以被精确而快速地低成本复制出来,成为成百上千份相同的信息。这使得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极为方便,使得信息膨胀成为现实,使得信息时代的到来成为可能。我认为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完善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

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成立一个具有统一规划、协调开展工作的监管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开展采购协调、联合编目,不断扩大文献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提升网络的文献信息传递速度。坚持统一规划,宏观调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不断丰富科技信息资源的内容,增强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特色与创新。

用先进的手段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之具有海量的存储功能。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努力实现印刷版和电子版、网络版资源互补。例如:如果档案馆的信息联合图书馆的技术.借助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已有的经验、成果和商业化推广,将档案信息融入其中.必将取得双赢的结果。

(二)强化共享数据库、统一共享标准

数据库是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是连接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的纽带。因此,必须强化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及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才能实现联机检索资源共建共享。

当前网络信息存储的形式微观上是较有秩序的,而宏观上是较为混乱,还没有统一的形式上的信息存储标准。尤其是在这个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便无法吸引眼球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世界里,信息的传达,往往以特别而吸引人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全国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针对各种形式的资源制定了相关的元数据标准。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第一步。然而更多要做的是要提供稳定而健全的平台,不仅为网页浏览提供方便,更要为应用程序的有效安全接入提供标准接口。统一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标准,加强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三)加强共享规范化、提升共享技术

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重复率高、无序化突出,加之信息发布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导致信息查询和利用的困难。所以应该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规范。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加工与整序。使网络信息资源处于良性状态。便于信息资源的网上传递与检索。使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有效地进行网上免费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除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之外,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信息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化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全面地改造、升级特别是有效整合现有的各自相对独立的传输网络体系.加快建设以光纤通信为主干,以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为辅助的高速巨容的多媒体数字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网络的综合集成和宽带智能化。在这方面,我们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学习他们在数据库建设和共享方面的经验.力图选择和建立合适的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和交流的技术平台。

信息时代即将到来,信息大潮不可逆转。然而我们要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人类缤纷多彩,无比丰富也无比复杂的文化,从具象到抽象,直到今天,其载体将转变成为纯粹的信息。而网络资源共享,使得这样光辉多元的文化得以充分的展示与张扬。然而乐观的同时,我也相信自由的网络上需要建设规范和秩序才能蓬勃发展,承载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

參考文献:

[1]郗沭平.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1998

[2]李鹰.试沦新世纪的档案利用工作.南京大学学报,2005,5

共享信息平台 篇12

然而随着学校网络用户上述应用不断深入, 教师和学生也对学校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如何实现在家也能访问学校的内网资源, 比如学生希望在外网也能选课, 老师希望在家里也能访问O A系统或是备课系统来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 尤其重要的是需要在家或是在外出差或是开会的过程中也要实现能实时的访问校园网内的众多信息平台, 给我们的网络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随着近来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渐加深, 与相关的合作学校需要实现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如上等等的要求如何解决,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也成了我们众多网络建设和维护老师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在防火墙上通过端口映射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相对于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的老师和学生来说使用起来还不尽如人意,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宁愿放弃在外访问的机会,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付费的国外珍藏的文献资料在家根本就无法访问;由于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校外数字图书资源大部分都有限制访问的IP地址范围。比如从校园网出去的IP地址都是认可, 因为校园网出口IP和部分公网I P地址是属于这个有限范围, 所以校园网上的所有上网计算机可以使用。如果教师、学生在家里上网或者一个老师到外地出差需要访问这些电子资源, 数据库服务商认为是非授权用户, 拒绝访问。

要解决图书馆网络化应用, 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接入范围, 就必须找到一种技术手段, 将校外移动用户逻辑上接入校园网, 通过分配校内虚拟地址, 使其能访问校外图书馆。这就需要一套可管理、可认证、可安全的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解决方案, 将校园网当作校外用户访问校外图书馆的中转站, 使校外用户通过鉴权后拥有校内地址再访问校外资源。

当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上述问题以后, 在查阅了众多资料之后, 最终了解到SSL V PN的技术可以很好的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由于SSL VPN技术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 而是利用某种公众网的物理链路资源动态组成的, 在实际应用中, 利用SSL V PN技术, 校外用户在直接使用浏览器接入校园网络, SSL VPN网关会给每个远程用户分配一个校园网IP地址, 从而实现远程用户以校园网用户身份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 即解决了校外访问数字图书馆的问题, 又提高了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

通过在我校部署SSL VPN设备, 我们已经成功的将校园网内部资源通过安全可靠的方式发布到公网上, 而且实现了身份认证, 保证接入用户的合法性, 使用者只需通过IE浏览器即可访问如图1所示。

目前SSL VPN设备主要给我校的校园信息化带来了如下的价值:

(1) 通过将选课系统、校园邮件系统、数字图书馆等资源通过VPN的方式发布, 学生可以在家或是宿舍里就能实现选课和收发邮件, 而且可以很方便就能访问校园网内的数字图书馆, 包括国外的收费文献资料;尤其是在外实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完成论文;

(2) 通过将校园信息平台 (OA) 、课件服务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V P N方式开放, 老师可以在家轻松的备课、批改作业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

(3) 另外对于友校也有极大的用处, 通过我们VPN的分配的公用账号, 友校的专家和学生也可以访问我们教学资源, 包括图书馆资源。

如上所述, SSL VPN的上线确实给我校带来不小的便捷, 解决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SSL VPN能对文件共享/打印、FTP、Ou tlo o k、SQ L、Lo tu s No te s、Sy b a se、O r a c l e、C i t r i x等常用应用程序以及基于TC P、UD P以及ICM P协议层以上的所有应用程序的支持。对于网络维护人员而言, 由于SSL的易用性, 无需部署和维护客户端软件, 极大降低了管理和维护VPN网络的工作量。

我们采用国内某领先厂家的SSL VPN设备, 通过旁路模式部署, 并接入电信和联通的线路, 通过多线路自动选路实现了最快访问, 我们还是用了如下的技术手段来更好的保障我校的远程数据共享。

与LDAP进行联动, 无需在SSL VPN设备上建立LDAP上的用户, 直接将认证的数据转向我校已有L D A P服务器, 让LDAP进行判断。选择实时的进行同步, 从而保证LDAP上的用户与SSL VPN上的用户信息保持同步;根据我校的组织架构, 给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资源;

启用单点登录功能, 登录SSL VPN系统后就可以直接登录到应用系统, 避免再次手动输入用户名密码带来的麻烦, 从而提高访问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单点登录的适用性, 针对不同的资源可以设定不同的单点登录账号, 从而实现不同用户登录不同应用系统采用不同账号进行单点登录, 提高了单点登录的方便性。

通过虚拟IP池的技术保证接入用户都能访问国外收费数据库资源。

目前的VPN的技术和发展已经使得我们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通过部署S S L V P N也确实给我校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也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不断受惠新技术所带来的便捷。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校作为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 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 也非常受益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 使得老师们的上课可以更丰富更有成效, 网络也拓展了同学们学习知识的空间, 不再受限于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互联网为学校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校园网教育应用平台代表了学校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意识, 是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在管理方面的重要装备。

上一篇:综合问题下一篇:职业中专教学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