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信息模型

2024-05-14

共享信息模型(精选12篇)

共享信息模型 篇1

1引言

供应链, 也称物流网络, 由所有加盟的结点企业组成, 通过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链条中的高效流动,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从而发挥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放大的牛鞭效应。信息流在整个供应链运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必须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 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快速的信息交换可以缩短对顾客需求的响应时间, 大幅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库存, 提高生产与运作的效率, 降低成本。

从传统的直链式的信息传递, 到网状的信息共享, 再到如今所提出的集成式信息网络,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模式不断改进, 共享效率不断提高。然而, 目前的集成式信息网络虽然较有效的实现了供应链中信息的实时共享, 但目前提供的还主要是被动的信息服务, 由各节点企业依据一定的授权机制自行从网络中攫取所需信息, 这一方面加重了节点企业信息检索的负担, 另一方面, 随着共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使得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本文简要的比较了几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重点研究了集成式的信息网络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全新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即对各节点企业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信息源标识, 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共享信息知识库;同时根据节点企业的“兴趣”, 建立相应的节点企业个人兴趣库, 由信息中心动态的向节点企业发送与其兴趣相匹配的信息, 从而变被动的信息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 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 降低节点企业信息获取的复杂度, 以求达到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最优化运作。

2直链式信息传递模型

在这种信息传递模型中, 信息主要在相邻的节点间传递, 在顾客、零售商、经销商、生产商和供应商这条链中逐级进行传递。

在这种逐级的链式信息传递模式下, 除了与顾客相邻的零售商节点外, 其他节点要获得需求信息都必须经过至少一个中间节点的传递, 这种信息获得的滞后导致各节点反应的延迟和异步, 严重阻碍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而且每个节点对需求信息的传递是有误差的, 这就导致了信息传递中“牛鞭效应”的出现,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误差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而且在这种模式下, 非相邻节点的信息无法直接交换, 信息沟通有限, 整体协调性较差。

3网状的信息共享模型

直链式的信息传递模型大大降低了供应链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具有灵活而快速的反应, 逐级的信息传递已无法满足要求, 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能和其他各成员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换, 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各节点间能够建立起快速的信息通道, 于是, 传统的链式信息传递方式便演化成了一种网络状的信息传递方式 (见图1) 。

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克服了直链式的缺陷, 解决了直链式模型下的信息滞后和信息扭曲的问题, 但其信息交流还主要是以节点为单位, 局限在两两节点之间, 整体协调性较差;而且每个节点要处理如此多的信息, 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处理的成本, 也使得每个节点的工作任务大为增加。

4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4.1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节点的网状信息共享方式逐渐演变成了集成式的信息共享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一个独立于供应链外的节点 (信息集成中心) 来完成, 该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与发送。供应链中各节点把需共享的需求、库存、及定单处理等各种信息, 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 形成信息共享源, 由信息中心负责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 各节点企业可随时从这些共享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时的做出决策 (见图2) 。

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把节点企业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信息中心负责, 减轻了节点企业的工作负荷, 使得各节点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上;更为重要的是, 当外部需求信息发生变化时, 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瞬间传送到整个供应链,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该方式为各物理上分散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 使供应链由原来的分散决策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 大大提高了其整体协调能力。

4.2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信息共享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服务方式, 即信息的被动服务 (Passive Services) 和信息的主动服务 (Active Services) 。由源端 (服务器端) 发起的信息递送服务属于主动服务, 由终端 (客户端) 发起的信息请求行为属于信息的被动服务 (相对于服务器端来说) 。可见, 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为各节点企业提供的还主要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服务, 各节点根据一定的授权机制, 从信息中心的信息库中搜索, 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 其加盟的节点企业日益增加, 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复杂,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一个突出问题将是信息量过于庞大, 由于难于针对特定节点进行信息的筛选和发送, 节点企业较难从日益膨胀的信息海洋中准确、方便、迅速的找到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容易出现所谓的“信息过载”和“信息迷向”等问题, 使得信息发布和共享的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为此, 基于信息资源标识和用户个人肖像的主动信息服务方式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2.1 供应链中共享信息知识库的建立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仅具有鲜明的共享性, 能够被各节点企业所获得和理解, 不会因其传播而从信息母体中失去他;而且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各节点企业由于其角色和分工的不同, 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不同。为此, 首先要对各节点企业所发布的各种信息按统一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索引和标识, 以便于对信息的识别、定位、检索与选择。

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种类大致包括: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定单处理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产品信息、运输信息等等。信息发布主体主要包括:顾客、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商、供应商等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某信息发布主体在特定的时间所发布的特定种类和主题的信息, 就构成了一条信息源, 具有特定的信息属性, 信息处理中心可给予其一个信息标识码, 存入不断增加的信息库, 以方便进行信息的处理、过滤与存储, 根据不同的节点需求, 提供推送式的主动信息服务。信息中心通过信息标识方法, 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分类、加工、提炼, 形成不断发展的信息知识库。

4.2.2 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建立

用户肖像是对信息个性化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化描述手段, 不同用户依据其不同的偏好, 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户肖像模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实现方法, 如可以采用兴趣矢量定义个性化的用户肖像模型。在兴趣矢量中每一维数量代表一个用户兴趣点, 进而可以进行兴趣匹配计算, 确定该用户对此信息的关联度, 方便信息高度智能化的采集与获取。在供应链中, 我们也可说每个节点企业即对应一个用户, 都是依据其“兴趣”获取所需的信息。掌握不同节点的兴趣爱好, 建立相应的兴趣知识库, 有选择的向各节点推荐、发送信息, 可以提高信息的访问效率,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的最优化运作。

初始兴趣知识库时, 首先要确定各节点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例如, 对于生产商来说, 其感兴趣的共享信息可能包括:供应商的库存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价格信息、所定原材料的运输信息及定单处理信息、分销商及零售商的产品库存信息、销售信息、顾客的需求信息等等。然后, 我们根据不同信息对其的重要程度,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值。重要程度越高, 权值越大, 从而建立起各节点的兴趣库。信息发布主体把信息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后, 信息中心对其进行分类、编码、过滤, 然后与节点兴趣库中的信息需求进行比较, 如果相匹配, 则发送给相应的节点存储器, 权值大的优先处理, 从而各节点可以实时的得到供应链中的最新信息, 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

我们还应看到, 供应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处在不同的调整与优化中, 因此各节点需要的共享信息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兴趣知识库当然也应该随着节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各节点获取信息时, 信息中心的处理器 (我们可称之为用户智能代理Agent) 应自动的把其要求的信息类别与其兴趣库中的进行比较, 如果没有相匹配的, 则在兴趣知识库中加入一条新的记录, 赋予一定的初始权值;如果存在相匹配的, 则加大其权值。权值越大, 表明该节点对该类信息越感兴趣, 从而不仅可以依据兴趣知识库给各节点推荐信息, 而且可以跟踪节点用户的检索过程, 并反馈到兴趣库中, 使之更为准确的反映节点的需求, 提高信息共享与处理的有效性。

4.2.3 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 这种信息共享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共享信息知识库和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了在以往的共享方式下, 节点企业需要什么, 就自己去寻找什么的方式, 实现了节点企业需要什么, 系统就实时的提供什么的信息服务。其大致的模型构建如图3所示。

①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发布界面把相关信息发送到信息中心。

②信息中心的信息存储处理器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标识后存入信息知识库。

③信息中心的信息发送处理器不断的从信息知识库和个人兴趣库中读取信息, 并对他们进行关联性比较。

④信息发送处理器把匹配后的信息, 也就是各节点企业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实时的发送给各节点企业。

⑤除了得到存储在兴趣库中的特定信息需求外, 节点企业也可根据需要, 发送信息需求给信息中心的信息获取处理器, 自行从信息库中检索到所需信息。

⑥信息获取处理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

⑦信息获取处理器把检索到的信息返回给节点企业。

⑧同时, 信息获取处理器还把节点企业所需的信息类别发送给信息中心的智能代理。

⑨智能代理从节点企业兴趣知识库中获取存储在其内的该节点原来的信息需求。

⑩智能代理在进行比较后, 对节点企业兴趣知识库进行修改, 使其反映最新的用户需求。

该信息共享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主动性。不需要各节点企业的及时请求而主动的随时把各种相关信息传送给节点企业。

个性化。通过建立个人兴趣库, 可随时针对节点企业的特定信息需求进行信息的检索、加工和传送。

灵活性。不仅可以进行信息的主动发送, 而且可以及时处理节点企业的其他信息获取请求。

标准化。信息的分类、标识有一套严密、统一的标准, 便于信息的存储、检索。

智能、高效性。信息的存储和发送通过信息中心的信息存储处理器、发送处理器、获取处理器和智能代理高效、有序的进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效能。

5结语

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表明,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分散的决策体系, 提高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消除信息扭曲的“牛鞭效应”的影响, 提高供应链成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谢斌, 卢震, 黄小原.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8 (3) :260-262.

[3]范林根, 刘仲英.供应链信息流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 2003, (5) :54-56.

[4]马卫东.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信息共享传播技术[J].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3, 1 (2) :66-70.

[5]殷信义, 刘锦高, 吴添华.智能网站Agents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2, 5 (1) :42-43.

[6]Mason Jones R, Towill D.Information enrichment:designing theSupply Chain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997, 2 (4) :137-148.

共享信息模型 篇2

摘要: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其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共享模型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决定。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与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

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期望关系、期望贡献”。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在知识分类中,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

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值,各层面的’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L)、组合信度(,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05;CR>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5结束语

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因素众多,单纯依靠IT平台建设,无法让企业产生知识共享动机,需要重视设计链成员间关系以及研发设计过程的协同合作。具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和信任关系时,会增加共享其敏感性知识的可能性(Hansen)。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会议、互访),加强设计链成员间的学习,促进知识共享。另外,设计链知识共享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知识经过共享、扩散、储存和再利用后,会产生新知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知识共享,如此循环达到创造知识的目的。如何达到持续知识共享也是值得研究的议题之一。

论文发表

论文格式

共享信息模型 篇3

关键词:资源共享;RBAC;信息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务院颁发的〔2014〕19号文件中第十八条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在国务院颁发的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的第十一条也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规范和审查认证标准,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目前很多院校都已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与本科类高等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由于本身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在资源共享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种类资源繁多、利用率不高、共享率低等问题[2]。

本文依托所在职业院校,通过分析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分析开展面向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策略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现有资源共享平台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开发的多但是用的少”。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中重视资源本身而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虽然目前的很多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学生及教师在利用资源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具有指导意义的“重点资源”,从而削弱了人们利用资源平台的积极性。本文针对该问题在分析了角色访问控制(RBAC)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系统研究设计框架。

二、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方法简介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思想是由美国的学者Ravi S Sandhu最先提出的[3],他提出的该模型包括了三个实体:分别是用户、角色以及访问的权限。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用户通过角色获得访问系统功能的权限,所有的用户不能够与系统的资源直接进行权限相关,而是通过角色,角色在确定时需要与某个权限进行关联。2001年Ferraiolo与Kuhn对该模型提出了几点建议[4],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NIST RBAC模型。该模型指出,一个用户可以指定一个或者若干个角色;每个角色也可以指定给若干个用户,角色需要分配一些不同的操作。由于该模型建设的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权限资源利用率,而且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此目前很多的大型信息系统都采用了该模型。职业院校的角色更加复杂概括起来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而教师又包括不同专业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管理人员包括不同部门,如:教务处,财务处等这些部门的各类职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策略构建可以随时满足不同用户方便获取资源的共享管理系统。

三、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

1.资源共享系统的功能需求

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各个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但不同职业院校对资源共享系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系统的复用性、扩展性,本文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调研了所在学校,而且走访了所在职教集团的其他院校。通过调研本文所开发的资源共享系统的功能需求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本文开发设计的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大的功能模块:

(1)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该模块作为整个资源共享平台的核心,主要为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提供满足需求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如实训室,实训设备等;网络资源,如经过规范化后的文档、视频、网页等网络资源;自建教学资源,如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由教师积累起来的教案、大纲、参考资料等;资源使用分析主要通过分析不同角色对资源的需求情况,并对用户潜在的资源需求进行挖掘。

(2)科研成果共享平台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在科研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并对各类科研成果进行共享,这些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利、项目等等。

(3)管理经验共享平台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从事各类管理工作,如: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类经验资源进行共享。平台通过收集不同角色在从事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成功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共享等信息,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4)平台管理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资源搜索、角色访问控制。这些功能主要是保证整个平台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3.2角色访问控制策略设计

角色访问控制策略的主要功能是给不同角色的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资源访问控制方法,通过该策略,用户仅仅能够访问到权限容许的各种资源。本文设计的资源共享管理系统角色访问控制设计如图2所示。

不同类型的用户首先通过图2中的身份认证系统进行验证,系统会根据所登录的用户信息进入到角色管理模块。角色管理模块将根据角色信息从权限库中构建该用户的权限列表。最终通过资源库检索到该用户能够访问到的各类资源。通过该策略系统能够极大的提高资源的安全性。

总结

本文通过了解目前资源共享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系统。首先介绍了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策略的相关背景,其次分析了所在院校及职教集团内部其他院校对资源共享系统的功能需求,最终介绍了本文设计的基于角色控制的资源共享系统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2]贺婷.高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

[3]Ravi Sandhu,Edward Coyne,Hal Feinstein,et al.Role-based acess control models[J].IEEE Computer,1996,29(2):38-47.

共享信息模型 篇4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赤峰市水利局注重在水利工程建设时,信息化项目同步推进,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遵循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矿企业水资源远程监控、地下水监测、节水增粮等水利业务系统,在提高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负责实施的软件企业不同,采用的技术方案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共享和集成,分散建设的业务应用和数据库导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数据异构严重,业务协同难以实现,“数据孤岛”问题凸显。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全市12个旗县区的系统由2家软件公司负责实施,需进行整合集成。

为有效破解“数据孤岛”问题,赤峰市水利局迫切需要搭建多业务综合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运行基础架构,实现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为此提出基于元数据和模型驱动的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从技术体系架构上保证软件的灵活性,在应用上具有“快速适应水利业务变化,深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1元数据与模型驱动概念

元数据描述的是数据的背景、内容、结构及生命周期管理,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及检索工具[1]。作为平台开发语言,元数据被定义为通过其数据的修改改变程序行为的数据,在支撑快速开发平台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作为描述语言,在水利科学数据共享[3]、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4]方面,也起到资源发现、知识管理的作用。随着数字资源的猛增,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发现和使用数据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于2001年提出模型驱动架构(MDA,Model-Driven Architecture) 的软件开发方式[5],模型驱动是指利用模型指导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包括系统理解、设计、开发、架构、部署、集成、维护等系统生命周期相关的全过程[6],将业务逻辑封装在模型中,并将这些模型应用到开发、代码生成、测试及维护中。模型驱动开发是一种能够将模型与实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软件开发的抽象层次,增强了软件的可移植性、维护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

2水利信息共享平台方案

2.1平台架构及功能

按照水利信息化“五统一”的要求,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基于J2EE技术规范,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集开发与运行环境于一体,构建具有较强开放性和扩展性的水利信息共享平台。

2.1.1平台架构

水利信息共享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有以下6个层次:

1)表示层。根据定义的业务表示模型自动绘制生成水利业务系统的用户页面。

2)控制层。是水利信息共享平台的指挥中枢, 接收Web用户向平台发出的请求进行集中管理,根据指令调用相应的业务服务,发送平台对Web用户请求做出的响应。

3)业务服务层。按功能模块实现水利业务逻辑的封装,为外界提供访问接口。

4)系统安全层。实现水利用户登录的合法性验证,提供基于角色的多层次多粒度访问控制机制, 全过程监控用户操作记录。

5)数据访问层。利用数据维护、检索引擎完成各种水利业务数据的维护和查询。

6)物理数据层。负责水利数据的存储,包括元和业务数据,支持多种主流数据库。

2.1.2平台功能

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内嵌多种系统工具,采用Model-View-Control(MVC)框架,快速构建水利业务系统,完成数据实体的定义、用户界面的设计、 业务流程的设计、业务逻辑的扩展、系统的配置和发布。另外,开放的体系架构能实现与已有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实现开发、运行、维护的“一站式”服务,大大缩短软件项目的实施周期。

2.2平台关键技术

2.2.1基于元数据的水利业务系统模型体系

1)业务实体元数据模型。包含业务对象和逻辑,元数据模型定义了业务对象字段的基本属性 (数据类型、长度、标签、显示格式等)和扩展属性(是否必录、启用等);描述了业务逻辑,封装了业务规则和完整性约束,业务规则作用于业务对象,业务对象遵从业务规则进行运作。完整性约束是对业务对象的数据一致性、规则的强制性规定与约束,是平台正常运转的保障。另外,在已有业务实体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复用方式创建新的业务实体,支持业务实体之间的继承、关联关系。针对当前水利业务系统中数据不统一、规范的问题,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有关规范和标准,规范数据库设计, 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互操作。

2)页面展现元数据模型。定义页面视图(包括布局信息、表单控件属性)、操作及元素的授权, 将页面的逻辑、表示和数据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与平台无关的抽象页面定义。根据水利业务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平台基于元数据模型提供了多种页面模板,页面布局管理器根据用户授权、页面模板动态加载页面,灵活控制页面展示方式,定制出个性化表单页面,易于维护。

3)业务流程元数据模型。包括工作流过程的定义和活动,转移信息,工作流相关数据,参与者和应用程序的声明等。在元数据模型中,过程定义与活动、工作流相关数据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即1个工作流定义由多个活动与工作流相关数据组成。业务流程定义的结果以元数据的方式保存在数据库中,运行时由工作流引擎根据元数据的描述驱动业务流程。

水利业务系统是在执行引擎和3种元数据模型基础上搭建的,执行引擎是支撑水利业务系统即时运行的内核,元数据模型为水利业务系统逻辑结构提供了直观易懂的描述信息。当收到水利业务系统的调用请求时,执行引擎将业务系统元数据转化成响应程序的运行实例,完成相应的信息处理功能。 执行引擎由数据处理、权限控制、页面交互、Web服务、报表生成等部件协同工作,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2.2.2基于模型驱动的水利业务系统构建技术

在基于模型驱动的水利业务系统构建过程中, 综合运用以下5种关键技术:

1)EJB(Enterprise Java Bean)组件技术。EJB组件定义remote和home接口,开发人员将重点放在水利业务逻辑规则实现上,通过配置的部署文件对EJB组件进行描述,打包后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通过标准接口向外界发布服务供客户端调用。 EJB组件技术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实现了模块间高聚合、低耦合的设计目标。

2)代码自动生成技术。基于模型驱动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以水利业务系统的数据模型为基础, 参照对类和对象的详细设计中的规范说明信息,代码生成引擎根据不同的代码模板自动生成可执行的代码,实现基本的数据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代码自动生成技术将业务开发和系统开发分离,避免重复开发,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

3)基于Web Service的信息集成技术。Web Service使用XML和HTTP等成熟的标准及技术, 描述、发现、配置、协调和发布水利业务系统,为水利业务系统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提供通用机制。 基于Web Service的信息集成技术具有松耦合、跨平台、易扩展等特点,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水利业务系统之间,无论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帮助用户轻松实现水利业务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集成。

4)对象—关系映射技术(O/R Mapping)。平台通过O/R Mapping的方式封装了对水利数据库的访问,实现了面向对象的数据访问方式,简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程序中与数据持久化相关的编程任务,使开发人员能够将开发重点专注于实现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和逻辑,避免通过写SQL语句创建或维护数据表,同时还为实现多数据库的支持建立良好基础。

5)基于单点登录的访问控制技术。单点登录提供统一的机制管理用户的身份验证,在多个水利业务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1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业务系统,可使用多个系统的资源。基于单点登录的访问控制技术提高了网络用户的效率, 减少了网络操作的成本,增强了网络安全性。

3结语

人口信息共享方案 篇5

好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抓好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确保各相关部门人员人口信息保持相对一致。在县人口计生局、公安局、卫生局、民政局在县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领导的领导下,对人口信息的登记和通报管理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形成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做好协调配合和信息通报工作,形成人口信息变更及时准确,资源同步共享,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人口信息资源共享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客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力求最先、相互补充,地位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

二、明确部门职责,严格操作规程

公安、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提供在各自行政职权内的人口信息,充分共享人口信息资源,确保同一个人在个部门中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时间、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的一致性。

(一)工作职责

计生办:

1、负责协助召开好相关部门参加的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会议。

2、将各部门收集报送的情况与各村上报情况进行核对,核对后将村级未掌管的人口变动信息交给村计生专干填报村级月报

单。

3、把核对后有异常情况的出生人口信息通报给卫生院。

4、将当月的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异常信息和其它人口信息反馈给派出所。

5、将已结婚未办理结婚登记家庭的基本信息反馈给民政办。

6、负责本乡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考核。

卫生院:

1、按时参加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联席会议。

2、乡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村级卫生室、私人诊所要登记好人口出生信息和避孕节育手术信息,由卫生院收集整理后报送乡计生办。

3、及时落实计生部门反馈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资源相关工作,并将落实情况于当月联系会议上报送乡计生办。

4、要求实行中期以上(妊娠14周岁以上)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的,技术服务机构必须及时通知计生服务所,经核定批准后方可施行手术。

派出所:

1、按时参加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联系会议。

2、负责收集每月入户、死亡、迁入、迁出等人口相关信息,填报相关表格后统一报送乡计生办。

3、对计生办通报的异常人口信息在当月内做好变更。

4、配合计生办核对人口户籍信息,不吻合的做好变更工作。民政办:

1、按时参加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联系会议。

2、向计生办通报当月登记结婚、离婚和办理收养手续人员的基本信息。

3、出具婚姻状况相关依据时应与计生办沟通。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任务、严格督促检查

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为制定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工作规划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对乡、村两级相关部门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派出所、民政办、卫生院、计生办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保证所需设施和办公经费;三是对相关人员加强业务培训,统一口径,确保信息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PACS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篇6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09年开始使用PACS系统进行临床影像管理。在硬件环境方面,PACS系统服务器采用HP Proliant DL380 G5,客户端为HP DC7800 Core 2 Duo E6750、医用3M显示器,网络采用接入-汇聚-核心三层架构,到桌面的铜缆为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接入层交换机通过单模或多模光缆与汇聚交换机相连,汇聚交换机与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连接的光模块为万兆,数据存放在EMC的存储系统上。PACS系统软件环境采用上海岱嘉图形图像管理及应用系统,以及MS SQL2008数据库。

PACS系统采用以下工作流程:门诊医生开具电子申请后,患者凭就诊卡、电子申请单直接交费,影像学科登记工作站读取到患者就诊卡的基本信息及申请单信息后上传至RIS服务器,在预约、登记成功后,患者即可去做检查。

影像科技师在完成患者的影像检查后,将影像上传至PACS服务器。这时,报告工作站的医生可从RIS服务器获取患者的相关检查信息,并从PACS服务器下载患者的检查影像来进行诊断。医生在完成影像检查报告后将报告上传至RIS服务器。审核完成后的报告通过打印机进行输出,之后由医师签字后提交,同时,诊断报告上传至主服务器存储备份。

PACS系统建成后,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以对比考察PACS系统的应用效果。我们在门诊随机抽取了50名患者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在以往传统胶片模式下,患者完成一次检查约需30分钟(平均拍摄1.6部位/次),而采用PACS系统后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和等候时间,并可按照患者的需要决定是否打印胶片,患者的电子影像图像则保存在服务器上,减少了患者复诊时因丢失胶片而进行多次拍摄的麻烦,不仅降低了医疗费用,也节省了时间。

由于申请信息实现电子化,避免了医生手工书写模糊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在医生完成报告提交的同时,任何一台医生工作站都可实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及查看报告结果,并准确处置,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在现有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高清医学数字图像和诊疗信息进行远程会诊,进而实现异地图像共享,方便分析病情,以提高有效预防或尽快治愈的可能。我院曾有一病例,就是通过PACS系统及远程会诊系统,将患者的MR数字影像、诊疗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至北京军区总医院,经专家的远程准确会诊,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共享信息模型 篇7

HL7 (Health Level Seven, 健康信息交换第七层协议) 组织是一家非盈利性质的世界性组织, 主要从事卫生保健环境临床和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的标准开发。HL7也是这个标准的名称, “Level Seven”的意思是ISO-OSI第七层 (应用层) , HL7组织参考了国际标准组织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s) , 采用开放式系统互连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通讯模式, 将HL7纳为最高的一层, 也就是应用层。自1987年第一版诞生以来, 发展迅速, 1988年通过v2.0版, 1994年出版v2.2版。这个版本得到了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 (ANSI) 的认可, 并逐渐在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医院中使用。1996年又发布了v2.3版。现在, 最新的版本基于XML的3.0版本的草稿已经公布了。

H L7可以规范临床医学和管理信息格式, 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成本, 提高医院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在美国及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 HL7被用作医疗系统中文字及数字信息的标准接口。而HL7在国内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这是因为囊括医院各管理模块的综合型HIS产品还是市场的主流。但是,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 (CIS) 转变, 随着专业化细分的发展, 以HL7标准实现系统互连将成为必然趋势。

2 电子病历文档模型 (图1)

文档共享的基本架构包括:一个文档定位服务, 一个患者身份标识服务和一个或多个文档库。

文档定位服务使用共享域共同的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 为使用者提供搜索查询某个患者电子病历的服务。

文档库接受电子病历发布请求, 负责报告的长期安全保存, 以及响应电子病历使用者的报告索取要求, 为使用者传回电子病历。

患者身份标识服务管理在一个文档共享环境中用于患者标识目的的患者标识域。患者标识服务也提供一个患者标识符转换功能, 用以帮助确定同一个患者在一个患者标识域与另一个患者标识域之间的患者标识符映射关系。例如:使用本地患者标识符来获取患者在共享域共同的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 用于查询或发布临床电子病历。本文提供的是一个基于文档的, 在各使用方之间共享临床电子病历的技术文档。

3 模型角色:

电子病历源:Emr Results Source

产生一个临床电子病历, 并且发布这个报告供其他角色共享。另外, 也扮演电图1电子病历文档共享模型子病历的审核角色, 通过发布新版报告控制报告修订确认周期。

电子病历库:Emr Report Repository

从电子病历源处接收并安全保存临床电子病历。另外, 电子病历库在文档查询角色上登记该报告, 以便其他角色可以通过查询电子病历定位者角色找到所需要的报告。

电子病历定位者:Emr Report Loca-t o r

接受电子病历登记 (包括修改和废除) , 以及在它的数据库中更新电子病历信息, 查询角色按照查询需求, 在其收录的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查询。

电子病历使用者:Emr Results Con-sumer

通过一系列查询条件向电子病历定位者角色提出所需电子病历的查询要求, 然后从保存这些报告的电子病历库中下载这些报告。

患者标识号转换:Patient Identifier Converter

把本地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转换成同一个患者在AD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

患者身份信息源:Patient Identity Source

在它所管理的患者标识域内登记患者, 管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 并且维护这些记录。

4 互操作行为描述:

共享文档提供与注册:Document Provider Register Transaction

文档资料管理定义了文档共享系统。该交易与文档内容无关。下图描述了文档注册的流程 (图2) 。

文档通知交易:Document Avai Emrility Notification Transaction

提供了文档共享系统中文档就绪通知的机制。

患者注册

P I X查询交易:P a t i e n t I d e n t i f i e rCross-Reference Tran saction (PIX)

定义了在不同患者身份标识域之间映射同一个患者的身份标识符的服务, 例如从某个本地域映射到AD标识域。

PDQ查询交易:Pat ien t D emo g ra p h-ics Query Tran saction (PDQ)

定义了获取详细患者身份信息 (例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等) 和标识信息的服务。

5 基于Hl7的通信流程 (图4)

6 结语

本系统提出了医院电子病历共享的基本模式, 使得病历信息能够共享。本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摘要:网络互联和数据的共享已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电子病历的应用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和达到信息共享目的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HL7技术的电子病历系统信息共享模型, 通过HL7接口引擎将医院的电子病历信息集中到数据中心, 实现了电子病历的共享。

关键词:HL7,RIM,EMR,卫生信息,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

[1]张福林.跨医疗体系信息交换标准HL7入门手册2005.

[2]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 (2003年8月) , 深圳市卫生信息网完整解决方案 (MHII) 方案建议书V1.0b.

[3]曾霓, 李包罗.基于XML及内容管理平台的电子病历模型, 2004.

[4]Michael Mrissa, Djamal Benslimane and Chirine Ghedira, Zakaria Maamar, A Mediation Framework for web services in a Distributed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2004.

[5]HL7标准2.3版本说明书, http://www.hl7.org.

[6]HL7国际组织网站, http://www.h l7.org.

共享信息模型 篇8

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促进实物服务的开展,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但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服务过程中专业性更强,信息服务、实物服务和知识服务交替进行。本文重点研究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化和服务过程如何交互,并研究互动过程模型、互动的机理和共享服务阶段的特点,阐述模型适用范围,以及两个过程互动中的因素,以期为自然科技资源如何进行共享和服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特点

很多专家学者对自然科技资源概念和其涵盖的资源领域已经有较多的论述,如“自然科技资源是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指自然生成、有人类科学研究活动加于其上,并对人类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进步起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的物质材料。”[1]

自然科技资源服务是指自然科技资源保存管理机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为满足用户对自然科技资源获取和利用的需求所开展的全部服务活动。自然科技资源服务有如下特点:

(1)供给的多层次性。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用户可以分为四大类:社会公众、科研教学人员、科研管理机构和科技新企业。各类用户所产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科普用户对科技资源的服务需求主要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增长知识等方面;科研人员对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实现其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的研究目标;科研管理组织主要是行使对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的管理监督职能;企业用户对自然科技资源的需求多是为满足企业创新或者产品开发,因而常常带有极强的商业目的。[2]

(2)公益化服务为主导。目前我国现有的大量自然科技资源主要是以国家投资管理为主,这部分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每位公民都有利用这些公共财政投资建设的资源的权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这些资源,享受服务。正是由于自然科技资源所体现出的准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决定了这些资源拥有和建设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

(3)服务要素的智力密集性。蕴含在自然科技资源生产与组织过程中的信息、知识是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创新的重要基础。自然科技资源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对于自然科技资源以及其附带的知识能够被解构、重组以创造价值具有新的有价值的服务,带来各类自然科技资源价值的创造、增值与升华。

(4)服务内容高专业性。自然科技资源服务既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内容,如针对公众用户所开展的展示、租借、借阅等,同时更多是面向企业的合作研究和针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提供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需求,如实验、检测和标准认定等。服务的高专业性广泛渗透于服务的各个层面,自然科技资源的专业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2 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和实物服务互动过程模型

因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具有的供给多层次性、高专业性、知识密集性等特征,自然科技资源服务与信息共享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互联网络扩大了用户群体的范围,信息共享为服务拓展出一个全新的服务空间,使实物资源服务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物流传递过程,而是向各个方面延伸和扩展。

自然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过程是信息、知识和实物的高度交融,信息共享和实物服务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和互相支持,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资源服务,最终使服务更加完善。自然科技资源实物资源服务与信息共享的互动过程模型见图1。

横向上模型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科技资源实物服务、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和用户的行为。信息共享作为实物资源服务与用户之间的媒介,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将服务机构和用户连接起来。资源保藏服务机构在互联网中建立的服务平台是信息共享的窗口,将服务机构的信息推送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信息服务系统获得所需的实物资源信息和各项服务内容。

从纵向上看,实物资源服务和信息共享的互动过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不同阶段中实物资源服务和信息共享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所不同。下面介绍三个阶段的互动过程流程图。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此阶段面向用户的实物服务还未开始,实物资源的保藏机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机构将实物资源信息化并进入信息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实物资源信息查询,此时信息共享已经开始了。服务机构还需要在实施服务之前完成服务制度的建设,划定服务范围、明确服务标准以及细化具体的服务规章,这些服务制度也可以放置在服务平台上供用户了解和查询。

实物资源信息化是促进服务的第一个互动环节,该环节为此后服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信息互动流程图见图2。

第二阶段,服务中阶段。

本阶段是服务机构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实物服务的过程。实物服务过程大致有三个步骤:服务申请和审核、服务协议签订、服务实施和过程监督。这个阶段服务机构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活动频繁,用户向机构提出服务申请,机构在接到申请后审核通过就可以通知用户签订相关的合同,明确彼此在实物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最终完成用户所提出的服务内容。整个服务过程可以被信息系统完整的记录下来,以供服务机构和用户进行服务监督。

服务中阶段所实施的信息共享与实物服务的互动,主要可以实现实物服务的全程控制和透明,从而增强自然科技资源实物服务过程的公开性,并且进一步加强服务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信息化的资源数据、知识已通过服务过程信息,都在此阶段开始推送给用户。服务中阶段的信息共享与实物服务互动流程图见图3。

第三阶段,服务后阶段。

该阶段中,服务机构获取用户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反馈。信息共享流程的加入使服务机构可以与用户保持及时的联系,将用户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反馈意见及时收集整理,也可以对不同的服务设计不同的服务反馈机制,例如问卷调查、邮件调查等。服务后阶段的服务反馈流程见图4。

3 个体服务方式和服务联盟方式互动模型的区别

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3],当资源单位通过资源的互补和服务的协同,其产生的效益将大于个体服务的价值。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会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里,人才、技术和创新将会迅速发展[4]。自然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服务,通过结成共享联盟,协同对外服务,其产生的效益将大于单个资源单位的服务价值。图1所展示的自然科技资源实物服务和信息共享互动过程模型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可以应用到单个资源保藏机构的服务方式中,也同样适用于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之间的协同联盟服务。参与联盟服务的资源保藏服务机构称之为会员,那么多个会员单位将在联盟服务平台上统一调配,从用户来的服务协议由参与的资源单位进行协商和分工配合,实现资源和技术上互补、互相支持。联盟服务方式与个体服务方式的互动模型不同,其参与方是多对多的方式,图5所示是单一资源单位服务和联盟服务的区别。

4 互动过程模型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互动过程模型实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自然科技资源服务过程的改进与重组;其二是服务机构信息技术能力;其三是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积极性和效率。

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内容的高专业性使其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由专业人员对服务过程梳理清晰,对实物服务流程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改进。可以参与重组和改进的服务内容包括:服务流程、服务费用规定、服务的用户群体、服务人员分配等。不能参与重组和改进的服务内容包括:资源的质量要求、资源处理的基本操作规程、服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科学标准、服务人员所需要遵守的服务道德等。简化和优化的服务流程使服务过程便于实现,稳定的用户群体和合理的费用促进了自然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合理分配技术支持人员和稳定、高水平的专业服务队伍都促进服务业务的开展和深入。

服务机构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共享和实物资源服务互动的基本保障。信息共享系统是互动服务实现的平台,服务机构的信息技术能力直接决定了该机构的信息共享水平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如服务机构提供科技资源的高质量的数据、图片、多媒体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平台等,都直接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在信息共享和实物资源服务过程交互中,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否最大限度利用信息平台,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对资源保藏机构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互动服务方式需要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走进网络,通过系统中设置的服务项目和功能提供实时或是定时的服务。服务意识、与用户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能力等是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如何在网络平台上快速处理服务请求、快速反应、正确处理,是服务质量的保障。

5 结语

本文站在自然科技资源保藏单位和用户的角度,对自然科技资源在信息共享和实物服务的互动过程模型进行研究总结,并建立起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与实物服务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的互动模型。本文研究的模型已经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实物服务互动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期望也能为更多的自然科技资源保藏单位开展服务提供参考,从而有效促进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化共享和实物服务,使自然科技资源更加广泛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全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东阳.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法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运红,吴霞,赵伟.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用户及共享特点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

[3]安德鲁.坎贝尔.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伦德朗.共赢: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5]王喆,卢兵友.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EB/OL].[2009-07-01].http://www.most.gov.cn/gjkjjctjptjs/zhxx/200408/t20040825_17965.htm

共享信息模型 篇9

物流标准化是指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按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各子系统的各类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活动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之间的工作标准;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要求[1]。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也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等标准已相继制定。

1 我国物流标准化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据统计,在我国现已制定颁布的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已有近千个。从部门的角度来看,中国与物流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部门均制定了一系列与物流有关的标准,特别是制定了许多作为国家标准系列中比较欠缺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2]。

(2)建立了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以国家技术监督局为首的全国性的标准化研究管理机构体系,而这中间有许多机构和组织从事着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工作。

(3)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与物流有关的各技术委员会与技术处等多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了多项物流标准化的制定。

(4)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方面的近百个国家标准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公路水路运输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5%;在铁路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20%:在车辆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

(5)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在加入WTO的今天,中国物流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实现我国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大系统顺利接轨,关键在于物流标准化。至此,物流标准化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全国不少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工作当中[3]。

尽管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的标准化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着诸

多问题,具体如表1所示。

2 物流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模式及与标准化组织信息共享模型

2.1 企业标准化信息协同模式

企业中的物流系统不仅仅是成品物流,它包含供应商管理、在制品流通管理和成品销售流通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管理。为了使这个系统协调、高效率的运转,必须有效地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而物流标准化系统正是它的基础。图1物流与标准化信息协同流程图勾勒出企业物流及信息流传输过程,以及企业与标准化组织相互信息交流与服务过程。目的就是合理地调度人、财、物及设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物流是物资实体在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上的移动。随着物流活动的进行,不断地产生着反映物流活动的信息,包括物流信息和商流信息,如计划、价格、调运量、库存量等[4]。此外,物流系统由于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有关上级领导的意见,供需状况的变化,运输能力等,企业物流活动还应与系统外组织(特别标准化组织)进行广泛的标准信息交换。这些内外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构成了标准信息流。物流和标准信息流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如果将物流标准化视为研究对象,那么标准信息流就是研究对象的伴随物。研究标准信息流归根结底还是为研究物流标准化服务[5]。由于现在逆向物流的兴起改变了以前物流是单向的简单定位,考虑标准信息流是单双向结合因此企业物流标准化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组织通过企业反馈过来的标准化信息,制定相应的标准,而企业来推动这些物流标准化应用,在这个流程中我们将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的物流管理结合起来,将物流标准化嵌入整个系统中,从整个企业系统的高度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将管理功能向企业上下游延伸,并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或ERP系统,以达到物流效益最佳、成本最低、服务最好。

这种协同流程有以下几点好处:

(1)构建出无缝信息流降低企业成本。利用物流标准化信息系统将整个销售、生产以及发货过程都整合一体,利用因特网联系全球供应商选择标准化一致、成本低、信誉好的供应商。减少传统供货双方繁琐过程,并能使管理者以各种方式访问、跟踪并交流物资流通链中的有关信息。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顾客改变需求、更改订单、取消订单、在运转过程中调整购货量或者改变发货地点等。

(2)该流程模式能提高物流质量。通过信息反馈对合作关系进行优化,使物资流动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各个物资流动情况得到改善,提高透明度,缩短发货时间和降低运输成本。形成动态决策,传统企业采用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合同方式沿着供应链传递物资的方法,使物资流动涉及许多环节和仓库。其中许多环节是不必要的。而企业实现协同流程模式后可以将整个系统变成整合型电子商务系统,使相关者能够看到供应链的运转状态。借助这样的系统能够提出建议,修改库存的物资流动,并对操作做出相应修改。

(3)该模式使企业部分流程虚拟化。企业要致力于提高对顾客反应能力,满足其要求,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交付准确的产品。该模式不仅考虑到订货合同、运货模式及路径等,还要求在整个供应体系中实现高透明度。企业主管可以实时监控分配部门、库房以及在此供应链上转移着的物资状况和库存。并且也为顾客提供柔性,方便顾客的选择。同时企业通过获取的标准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通过获得的国际标准修订自身产品,以便达到国际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促进部门间、贸易伙伴间的协调。由于部门间工作有时可能出现不一致,此时该模式能正确反映出部门间信息,通过标准化信息反馈统一部门间步调减少不必要周转,加强部门间协作关系。现如今逆向物流问题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物流标准化信息系统可以很容易对退货的控制,提高服务档次,加强了贸易伙伴间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复杂任务如:回呼、升级换代或修理、作价货物或退款等)。

2.2 企业与标准化组织信息共享博弈模型

在这个协同模式中,标准化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有效的标准化信息使得企业物流运作流畅,而标准化组织可以从企业获取信息反馈为标准的制定获取一手资料。因此这是信息共享互惠互利过程。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参与双方如何通过博弈达成这种信息共享,也就是获得信息共享需要什么条件。因此我们构建合作博弈模型来探讨如何实现这种双赢关系。

我们把企业与标准化组织推动物流标准化这个行为看成具有支付函数的决策时,这个决策具有战略博弈相似的特征。首先,参与协作标准化组织一般在一个区域只有一个,而其他与它合作的企业通常有多个企业或组织,为了简化研究,我们只考虑一对一博弈模式,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在现实中我们知道这个博弈过程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因为企业在信息共享前对于标准化组织提供的标准知识的数量和价值不一定确知。其中知识共享的每一方(行或列)都必须独立地做出决策,即选择“共享”或选择“不共享”。如果双方选择共享,他们都获得收益R;当双方都不共享时,其收益均为P;如果其中有一方共享而另一方不共享,则选择共享的一方收益为S,而选择不共享的一方收益为T。不失一般性可以得出:

在这种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即使重复进行博弈的可能性和持续时间不能事先确定,但只要这种重复博弈的概率超过一定值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实现知识共享的可能性。有限次重复博弈不能产生共享的重要原因,就是共享主体受单方面效用最大化的驱使而采取不共享的策略,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另外一个共享主体也抱有同样的效用最大化想法,彼此不信任使得他们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用T。既然共享主体是理性的,他们都明白如果永远不共享,不仅不能得到最大的效用T,连较好的效用R都得不到-T>R>P-,每进行一次博弈,他们就拥有一次不低于R--P-的损益。只有当他们确信重复共享的概率超过一定的数值时,双方才乐于共享,因为重复共享所带来的长期增益R--P-远远超过在数次不共享中拥有的短期增益Vmax[6]。所以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理性的共享决策取决于重复共享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与有限次不共享所带来的短期收益之间的差值。为了方便起见,先假定博弈要加上一个不确定性因素a,它表示博弈将以a的概率重复进行[7]。很显然a∈0,-1-,当a=0时为一次性博弈;当a-1时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当0<a<l,就是我们一般要考虑的重复博弈的概率超过一定值时的情况。如果行为主体永远都不共享。则不共享时的损益为R--P-。而这种损益完全可以通过有更多机会的重复博弈来调整。换句话说,赢的机会是一定有的,而将来的失去取决于多次重复博弈的可能性。这样能够计算出与在共享与不共享之间取舍一致的a价值。因为博弈将以a的概率重复进行。下一次共享的增益可能为R--P-a,再下一次共享的增益可能为R--P-a2,如此类推下去,从时期2开始到时期t进行共享的未来价值为--R P--a+a2+…+an-=R--P--1-an-a。如果R--P--1-an-a>Vmax就进行共享。结果如下:

如果双方考虑到至少有a的机会可以重复进行博弈,它们就愿意进行共享。由式(3)和(4),当n=2时,

通过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知识共享主题的博弈行为和产生的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标准化组织与企业实现标准信息共享存在极大可能,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事情。

3 结论

本文在分析国内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识到物流标准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因此构建物流与信息流协同模式,从整个企业系统的高度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将管理功能向企业上下游延伸,并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或ERP系统,以达到物流效益最佳、成本最低、服务最好。提高企业物流效率,促进企业与国际化接轨,提高其竞争力。在这一协同流程中标准化组织对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不仅向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而且通过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应用获得更多反馈信息加强标准化的制定修改,通过博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很容易达成互利互惠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青.物流标准化的定义演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6):20-21.

[2]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熊明华.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与构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0):21-23.

[4]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闵华,陈一天,俞国燕.物流标准化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21-23.

[6]张毅,等.关于R&D联合开发决策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43-45.

共享信息模型 篇10

伴随经济拓展, 电网范畴以内的多重企业, 各个层级内的部门, 需要顺畅互通关涉的信息。只有建构了顺畅态势下的互通路径, 才能预设高效协同的总机制, 提升原有的商务智能。CIM特有的模型, 促动了统一架构下的信息分享。它带有互操作这样的特性, 可被随时延展。抽象框架之内的这种模型, 覆盖住了电力关涉的一切对象。供应了对象类范畴以内的属性, 用建构起来的特殊关联, 来表征整合着的电网资源。这就集成了细分出来的多重系统, 促动了联合路径下的电网运行。

概要的建模路径

电网企业惯常交换的信息, 依循CIM特有的总模型, 妥善予以共享。公共信息特性的这种模型, 也即CIM, 被划归成抽象特性的电网模型。它预设了面向对象这一总体路径, 来描画将被交换着的信息对象。它供应了本源的对象类、附带着的多重属性;在这种根基上, 表征着互通情形下的信息状态。

总体架构下的表示方式

CIM特有的面向对象, 带有建模技术的特性。采纳电网范畴以内的规范语言, 拟定了统一特性的这种语言。把CIM细分出来的每一分支, 设定成细节特性的共享平台。拟定好的每种组包, 都涵盖着多重类图。用描画出来的精准图形, 来表征一切类关系。

明辨逻辑框架

信息互通特性的电网建模, 描画着交换态势下的电网信息;这样建构起来的图形, 被看成全面态势下的逻辑视图。如上的构架定义, 明晰了公用特性的属性、关联着的类等;除此以外, 还明辨了附带着的多样关联。

拟定好的类包, 涵盖着固有的类属性、继承过来的这种属性、原初的类关联、继承过来的类关联。依循这种关联添加着的作用, 细分了多样关联。依循拟定出来的定义, 来明辨这些关联特性。UML架构下的预设规则, 会把细化特性的这些类别, 涵盖进子包以内。

实时特性的侧重技术

预设的描述框架

带有资源描述特性的建模架构, 接纳了W3C特有的建议, 来描画电网这一范畴的资源框架。具体而言, 电网框架配有的多重资源, 都有着明晰的身份特性。通常来看, 统一架构下的资源标识, 添加着可选特性的片断标识, 可以表征着电网范畴以内的任何资源。信息互通的时段中, 拟定出来的交换对象、关涉的对象类别, 都应经由ID特有的多重编码, 统一予以明晰。

对象自带着的性质, 表征着可描画的独特属性。如电网企业预设的多重客户, 都拥有附带着的固有名称号码、固有的地址。搜集得来的这些性质, 也被涵盖进预设的资源范畴以内。为此, 对选出来的这一资源, 也应明晰它独有的ID。建模架构之内的性质值, 被设定成本源的数值单位。它表征着某情形之下的字符串、带有整数特性的关联文本。有些时候, 它也可表征引用着的电网资源。

开放态势的分布运算

带有开放特性的、分布式架构下的运算结构, 也即CORBA这一结构, 带有异构环境这样的特性。经由开放态势下的分布计算, 选出来的应用程序, 能予以互通并通信。给出来的互通路径, 忽略掉了原初的节点位置、编程特性的拟定语言、系统配有的原初平台。

CORBA明晰了更高层级内的分布式运算, 创设了开放特性的本源框架。在电网企业创设出来的应用层级中间, 实现透明态势的互通关联。企业不用明辨软硬件特有的调配, 也不用考量特有的对象状态。

互通必备的接口

CIM架构以内的信息分享, 是经由公共特性的数值接口, 访问体系范畴内的GDA。衔接着的这种接口, 应能考量真实态势下的企业情形。描画出来的信息资源, 应当依循标准化特性的框架, 审慎予以描绘。GDA供应出来的对象, 涵盖着资源独有的属性、某一拟定的数值、查验得来的数值结果。GDA的本源意图, 是供应关涉资源的多重数值。拟定好的某一资源, 带有多样化架构下的性质值。

资源查验关涉的服务, 是查验反馈得来的电网信息。对资源描画之中涵盖着的请求性质, 予以辨识并判断。带有过滤特性的查询, 执行单独架构下的分支查询。资源特有的更新接口, 可以经由GDA配有的接口, 对模型存留着的电网信息, 予以查验及访问。除此以外, 还可添加及删掉存留着的资源。

平台建构的可行路径

建构在CIM根基之上的数据分享, 电网企业关涉的双方, 都应经由对方安设好的服务器, 获取关涉的数据类别。统一特性的共享平台, 可以搜集得来合规的一切数据。平台存留着的电网信息, 都能经由给出来的流程, 妥善予以交换。通过衔接着的这种平台, 对开放特性的一切资源, 予以管控并访问。为此, CIM预设的信息平台, 整合了本源的系统配置、数值访问依凭的适配器。在这之中, 系统原初的配置, 负责关涉的参数搭配;数据访问依托着的装置, 能查验给出来的数据中心。

封装及数值查验

CIM配有的数据封装, 建构在预设的标准之上。带有封装特性的这种模型, 把适配器存留着的一切数值, 变更成合规的标准数值。封装架构下的这种模块, 安设了单一特性的内在配置。对搜集得来的系统数值, 添加某规格下的封套。把电网企业惯常产生的数值, 调和成与模型契合的公共数据。这样做, 便利了接续的接口实现, 供应过来的数据, 符合企业制备好的统一指标。数据查验及校对, 不发送特有的资源数据。

安全管控中的事宜

CIM预制好的模型, 配有稳固的、可靠特性的安全框架。依循CIS架构下的服务器, 对电网区段之内的一切用户, 予以细化分类。在这种根基上, 分别建构明晰的口令、附带着的账号。这样做, 限定了平日以内的资源访问。

CIM添加进来的新颖性能, 涵盖着建构好的日志管控、系统惯常的状态管控。带有跟踪特性的这种管控, 能够明辨审计平台特有的运行走向。电网架构以内的多重数据, 为保证传递路径下的安全性, 应当经由加密这一处理。这样做, 回避了运送中的泄露, 实现稳妥态势下的远程调用。

结束语

打破信息孤岛 共享涉农数据 篇11

根据《方案》,农业部定于今年起在北京等21个省(区、市)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力争3年左右时间,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建成若干单品种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并在引导市场预期和指导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具体品种包括生猪、柑橘、花生、马铃薯、大蒜、绿叶菜、大闸蟹、普洱茶等8种。

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大数据作为关系居民衣食安全、生态环保、健康医疗、工业生产的本源数据,不仅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具有流程优化和提质增效作用,而且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耦合催化作用。

“但是,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世卫认为,信息共享不足直接制约了跨部门、跨区域和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协作协同和科学决策。

例如,在生产方面,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开展监测。在大宗农产品上,共享的水平相对较好,但是涉及小宗农产品,信息的监测和共享的相对不足,特别是当社会上出现“蒜你狠”“豆你玩”等小宗农产品大幅波动时,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给出准确的信息。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开展升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软硬件资源整合和架构重建,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农业信息共享机制,以共享促共建,制定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相关标准,深化农业专项数据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共建”。

许世卫建议,要明确国家层面农业大数据平台、中心和系统的建设任务,厘清不同层面平台的衔接配合关系,制定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明晰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義务和权利。按照《国家大数据发展纲要》的要求,在2018年之前,完成农业数据共享和发布平台的构建。

同时,围绕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信息进村入户、12316、金农工程等推进时机,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体系。围绕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水平提高,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设施、水资源、农业设施设备、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数据监测体系。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生产资料、市场流通、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

共享信息模型 篇12

一、信息共享有关的一些概念及特征

信息共享就是指不同层次人的进行交流信息量和信息产品的过程, 就是指与他人共享一些重要性的资源。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信用率, 避免多人重复做信息采集、存储、管理等工作, 能够用更少的物力、财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信息共享不同于其他具体的物质上的共享, 具体物质共享就意味着物质的减少, 但是信息共共享方式一般是通过复制得到实现的, 可以把信息共享看成一种映射的关系, 不会改变次序和信息量, 而且没有数量上的最大限度, 对原有的拥有者来说不会造成什么损失。

二、基于信息共享的互补网络结构

在目前的个人通讯信息中, 可以实现与不同人之间的交流, 也就是说, 信息交换结构为信源端与信宿端两者之间提供了信息交流上的方便,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双向传输。通常广播结构上单向传播的, 它提供的服务不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 而是满足公众化的高热度需要。

因此可以把信息交换结构与广播结构结合起来, 解决一些信息传输上的问题。具体就是在移动通信中, 把高热度的共享信息用单向广播来向人们进行告知, 而按照个人需求而设定的服务则可以通过双向传输来实现。这种新型的结构就称为基于信息共享的互补网络结构, 主要通过信息通道各司其职互相补充来更好的服务大众, 双向交互通道中很多业务如语音等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个性需求, 单向广播通道往往满足的是人们如视频、图像、广播等的共性需要。

三、互补网络结构在移动通讯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在一般的移动通讯系统中, 移动终端的设备存储量能力有限, 对于复杂的运算很难进行, 所以往往需要进行信息分析, 明确信息具体可以那种传播方式来进行输送。

互补网络结构是在基于push-based上提供的服务, 也可以通过交换信道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因此网络系统需要同时满足这两种模式, 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查看信息热度和用户的需求。

为了统计信息的热度, 就先要进行信息分类, 明确各种类别信息出现的频率, 由于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需要, 所以信息的热度也可以定义为信息的关注度, 将每个可能被关注的信息记录下来, 并记录统计每一个信息的点击量, 通过这些记录, 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分类与排序, 并划分等级, 对于点击量最高的可以优先考虑广播, 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前广播来缓解宽带的压力。基于push-based的互补网络结构一般倩况下会提供包括低速的上行和高速的下行等多个通道。用户将需要的信息告诉服务器, 服务器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是依照广播调度算法来计算的, 至于广播的数据内容和时间上是用调度器来确定的。

只有把数据广播标准确定了才能实现在移动通讯中完全采用互补网络结构模型, 在模拟的系统中一定要严格确定一些设备的外在接口使得接收端与播出端能够相对应, 同时还要明确的规定处理数字信号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若是不做到这一点, 在连通设备与网络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同时也无法顺利的接收信息信号, 或是接收到了却无法将信息及时的传送出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结构模型在移动通讯上的应用, 能极大地缓解人们对移动通讯的要求在未来的移动通讯中, 但是在未来, 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共性绣球也会有很多改变, 如何在现有的科技基础上满足人们的需要还需要更多的人员去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几乎人人都有了至少一部手机, 大量人群的通讯信息及入网需要, 导致现有的移动通讯等技术经常出现网络堵塞问题, 现有的技术显得比较单一, 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更好的完善移动通讯网络, 本文提出基于信息共享的互补结构模型, 主要具体讲述这一模型的概念、特征, 以及在移动通讯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共享,网络,移动,结构

参考文献

[1]邢玲, 马建国, 刘志文等.移动通信中的信息共享结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08:737-740

上一篇:社区物业消防安全对策下一篇:社区急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