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

2024-05-27

信息资源共享(精选12篇)

信息资源共享 篇1

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 传统的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资源共享不仅仅是资源, 它还包括了各种文献资料, 已经出版的图书等。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 积累大量的数字资源, 主要包括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的整理繁杂, 找书过程的繁琐是缠绕人类的最大难度。协调整合馆藏信息资源, 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图书馆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之下, 图书馆数据和信息资源可以得到高效、有序、快捷的分享, 安全方便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信息资源具有流动性、共享性、开发性、价值不定性等特点,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 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过程之中最有效, 最为便捷的方法。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 是一些特有书刊的珍藏馆,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社会文化记录收藏中有独立地位。进入网络时代, 图书馆的资源载体由以前的书籍纸张逐步转变为网络数字形式。信息资源共享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的重要举措。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三部分。共知是指各图书馆互通有无, 扬长补短;共建是指充分发挥各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 完善资源的种类和内容,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共享是指各图书馆互为体系中信息资源的共享者。

2 构建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遵循的原则

2.1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图书馆是一个长期为学者提供知识信息的场所,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存在, 因此在图书馆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国家信息化指导方针, 由国家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筹划, 组建一个协调管理机构, 发挥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组织协调作用, 建立健全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问题。

2.1.1 因地制宜, 分步实施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程序上来说应该是先易后难, 先要总结图书馆实际情况, 在结合实际中分步实施。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不均,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分别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2.1.2 资金合理配置, 讲求实效

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大多数图书馆在资源共建中的主要投入也是政府的经费。而对于有限的经费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 要讲求实效, 注重资金的合理配置。

2.2 法制化、标准化建设

我国图书馆法尚不完善, 版权保护、标准化问题等主要问题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有利于信息共享的调控和资源共享的规范。国家各馆应联成一个“整体”, 这就面临着一个不同机种、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异构型分布式处理环境。

2.3 以利益调节共建共享

利益是当前社会的基础, 看清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前提,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种种困难来判断其影响因素。要做到在不损害大众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不可能是个别图书馆的行为, 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建设。共享体系中各成员馆经费来源、馆藏基础、设备条件等方面各有差异, 因此必须解决成员馆之间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 以利益调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共建, 主要包括参建馆与读者个体等社会用户群的利益、参建馆自身利益与其他参建馆之间的利益、参建馆内部人员的利益等。

3 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策略

为了提升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基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问题,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众多学者、专家、教授及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和相关理论, 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提升理论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 健全法规制度和共享体系, 统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 加强资金多元化投入, 更新共享观念, 以及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教育等。

4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4.1 所谓网络化图书馆

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在其上面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新一步的改进和改造。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具体地说, 网络图书馆是由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组成, 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4.2 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特点

从载体形式上看, 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有的文献以书籍为载体, 有的以纸张为载体等等。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看, 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在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中, 文献资料由原先的纸张书籍载体转变为当前的光盘, U盘等载体。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 不仅有本地馆藏文献信息资料, 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 电子文献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 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功能看, 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 服务效率更高。

4.3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

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 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 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 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 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资源除外。从地理位置上讲, 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 因而具有间接性。

5 结论

随着当期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络化, 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加快, 图书馆信息资源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当前先进文化知识的聚集场所。因此, 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 要不断寻求新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方法, 新的服务平台, 新的信息服务项目, 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的扩大和深入, 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近几年来发展之中, 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的扎入各个不同的领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图书馆逐步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通过对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提出一些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 篇2

近期,市信息中心针对全市目前存在的政务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对照国家和省要求,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的要求部署,紧紧抓住建设智慧城市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有利契机,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推动网络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全市政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一)加快推动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夯实光网城市接入能力。实现市内主城区光纤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光纤,已覆盖全市 4937 个城区点位、1514 个乡村点位,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 7330G。167 个热点区域和全市 5000 多辆公交车实现免费 WIFI 网络覆盖。二是市政务外网基本建成。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已形成上链国家和省,下链区县,横链市直各部门的一张

网,市直单位政务外网全覆盖,各单位实现统一互联网出口,合计带宽 4.5G。政务外网区县所属单位覆盖率为 96%,街道、乡镇为 92%,社区、村为 79%。三是推进 5G 试点。年初获批全国首批 5G 通信组网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信号覆盖、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快了建设步伐,其中移动已建成 5G 基站 141 个,联通 49 个,电信 20个。四是市政务云平台有效利用。目前承载全市 45 个部门的 89 个业务系统。市政务云的 CPU 算力、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等使用率均已超过 75%。市政务云还与东网云、华为城市产业云、联通苏北云、移动北云进行连接,实现部分服务资源的接入,为政务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二)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初见成效。

。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取得进展。全市已梳理资源目录 3974 条,发布资源目录 3750 条,其中无条件共享目录 1257 条,有条件共享目录 1964 条,不共享目录 529条。二是基础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其中常住人口库 908 万条,法人库 77.4 万条,建筑物库 16 万条,房屋库 408 万条,车辆库 40 万条。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接入单位 339家,归集数据累计 3898 万条,向社会公示行政许可 82 万条,行政处罚 3.6 万条,国家、省级各领域红黑名单信息 6万余条。三是主题数据库加快建设。建设市区两级统一的电子证照库,目前生成各类电子证照 14.1 万个,日均新增300 个;政务云数字认证安全服务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身份验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服务等一体化安

全服务。目前发放数字证书 2.4 万个,电子印章 5554 个。四是推动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经采集整合了 29 个单位(机构改革后)的数据。存储数据 7 亿多条,月均交换数据 3500 万条。积极对接国务院各部委数据库,目前有 16 个国家部委共计 45 个数据库可供我市申请链接查询;完成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级联工作,为各单位查询数据提供方便。

(三)加快推动智慧应用平台建设,政务和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是多规合一平台已受理 2000 余个建设项目,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总审批时间控制在 85 个工作日内,较原时间压缩 50%。二是安管平台接入 27 个部门的 56 个系统,确保了安管中心与相关部门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双向互动。三是环保 110 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环境治理市区两级联动,对各个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控,环境信访案件办理时限由 60 天缩短为 10 天。四是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覆盖面积 1600平方公里,划分责任网格 1094 个,实现了发现、立案、派遣、结案、监管、核查的工作闭环。五是正风肃纪监督平台建立了 86 个原生数据库,通过比对分析技术实施精准监督。六是建成了人口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停车、智慧旅游等一批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惠民成效不断显现。

此外,加快推进政府网站群、政务 APP、政务服务热线集约建设。截至目前,纳入政府网站群网站总计 73 家,其中上线运行 47 家,试运行 8 家,待开发 18 家。建设易行、智慧医保等20余个政务APP,拓展了政民互动的信息交互渠道。整合“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暨营商环境诉求平台”,更加方便有效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

二、存在问题 市电子政务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交换共享、政府效能提升、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政策和规划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信息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但由于规划落实不到位,加之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缺乏电子政务等专项规划,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间的交换共享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问题,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年审计调查的 130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的有 40 个,占比 30.8%;完全不共享的有 26 个,占比 20%;共享范围为处室内部的有 17 个,占比 13.8%;共享范围为部门内部的有 37 个,占比 28.5%;单机运行的系统10 个,占比 7.7%。

二是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壁垒。

。政府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部门内部和系统内部,国家的金税、金关、金审、金盾等信息工程以及省市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在横向部门之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一些单位过分夸大本部门

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人为形成难以横向跨越的信息壁垒。目前有19个国家部委自建系统、1个省级自建系统,还没有实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三是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足。

。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问题,部分单位担心共享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导致目前归集的政务资源目录不全,数据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共享交换需求。截至5月底,54个市直部门仅上报资源目录 526 条,其中上报超过 10 条的仅有 12 个部门,有 21个部门上报数为 0。而在其他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济南、青岛市级部门分别填报了 4000、4300、2800 余条资源目录,差距极其明显。因上报目录少,造成征集数据偏少。目前市共享交换平台归集数据资源 7 亿条,其中,水、电、气数据 5 亿条左右,占数据资源总量的 76%,其它数据资源主要是民政、公安、人社、房产、市场监督管理、公积金等部门数据。截至年底,杭州市归集数据 293.6 亿条,深圳市龙岗区归集数据 200 亿条。

四是规范标准尚未统一。

。我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选择的逻辑架构、应用管理规范等尚未统一,存在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等问题。数据采集规范尚未形成,无法保证稳定及时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更新,造成目前政务基础数据库数据种类不全、质量不高、更新周期过长。比如,同样的“性别”字段,公安局人口数据表0代表男,1代表女;民政局人口数据表1代表男,2代表女,两部门在进行数据共享无法直接进行数据比对,还需二次沟通。

五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各部门政务信息化项目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业务系统后续使用、效能评估、共享情况监督考核不到位,导致我市在政务外网覆盖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政务一体化服务建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等方面的一些工作落后于国家和省的目标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需要。

六是安全防护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应用系统(网站)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薄弱,我们抽查的 121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仅有 8 个开展过等级保护测评工作;重要数据信息无异地备份、存在丢失泄露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网站防护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多个市直部门办公网络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一旦出现病毒传播,不仅易造成本单位局部网络瘫痪,甚至会导致所连接的整个网络瘫痪;安全防护设备设置的策略不全面,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联动。

三、措施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五个统一”(统一工程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备案管理、统一审计监督、统一评价体系)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借鉴海南省(数据、人员、资金、管理、技术“五集中”),山东省(机构、规划、网

络、软件“四统一”),深圳龙岗区(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运维、保障“六统一”)等先进地区经验模式,加快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信息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议在政策规划、网络支撑、共享交换、规范标准、绩效评估、安全保障等方面,实行“六个统筹”。

(一)统筹政策规划。

。一是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于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布局,由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具体负责,结合国家、省关于政务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编制市数字政府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体系、保障措施及时间表、路线图。目前市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党政机关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建议适时调整并注重发挥智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政务信息化等工作,强化工作推进、监督考核,使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以创城的精神破解“信息孤岛”问题。三是加快搭建数字政府系统平台。建议借鉴深圳、上海、杭州等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数字大脑”方面建设经验,立足实际,完善和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加快构建统一安全的政务云、政务网,加快建设开放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上接国家和省、下联区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目前信息中心已初步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期技术框架设计,正推进专家审议。

(二)统筹网络支撑。

。一是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针对部分县区政务外网尚未达到 100%覆盖的问题,要加快推进“纵向到底”网络建设,由区县(市)负责,加大投入,按规定要求,力争 2019 年底前实现 100%覆盖。二是加快政务专网迁移整合。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落实配合,除有文件明确说明系统、数据属于涉及国家秘密或要求不得接入政务外网外,市、区县(市)两级政务部门各类业务专网均要向政务外网迁移。三是进一步提升市政务云平台承载能力。由信息中心负责,针对市政务云可用空间不足的情况,以采购产品或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扩容;对市政务云平台各类资源以及承载的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调配、监督和管理,实现计算、存储和安全等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动态调配;抓紧梳理和清查各部门现有机房、服务器等资源,除保留必要的网络设备空间外,关停一批规模小、能耗高、管理维护水平低的机房。四是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由信息中心负责,实现全网 IP 地址的统一管理,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统筹考虑各类政务信息系统的 IPV6 访问需求,实现 IPV6 能力建设与网络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

(三)统筹共享交换。

。一是重新梳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

目录。由市信息中心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共同负责,针对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调整情况,编制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等。二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参照任务分工,由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完善信息资源库,充实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数据,加快形成自然资源、交通设施、公共资源交易等各类主题信息资源库。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配合,整合相关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及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各类专业系统和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三是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由市大数据局负责组织协调,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以政务数据为基础,以市现有的开放平台和网站为依托,在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鼓励社会各方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四是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各责任部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落实,整合后按要求分别接入市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四)统筹规范标准。

。一是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由信息中心负责,参照国家政务信息化总体标准,制定我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范、数据转换标准等系列标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二是建立数据访问机制。由信息中心负责,开发政务数据综合查询功能,方便政务数据的检索查询,实现政务数据的实时、全量上传至市政务共享交换平台中心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行集约化运维模式。2019 年全市电子政务集中运维项目总计 300个,其中 190 个项目由信息中心负责集中运维占比 63.3%,没有纳入集中运维的项目有 110 个占比 36.7%。市级信息系统由市信息中心负责构建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运维框架,将分散的运维资源整合为一套有机整体,统筹提供标准统一的管家式服务。

(五)统筹绩效评估。

。一是制定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估框架和标准。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数据共享、使用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评价、运维经费约束联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管控力度。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市信息中心配合,对未完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任务的单位,从严控制新建项目,从源头上杜绝“边整合共享、边新建孤岛”现象。三是建立审计监督机制。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掌握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信息,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六)统筹安全保障。一是强化技术保障。由网信办牵头,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建设覆盖全市政务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中心,不断提高感知预警、安全分析、动态防护、全面检测、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不断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浅谈 篇3

[关键词] 档案信息 资源共享

一、信息化与信息资源共享

1、信息化:信息化是进入二十世纪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显著、最激烈也是最具冲击力的变化,是档案信息使用的又一次巨变。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信息化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信息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涉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也涉及经济运作方式,管理体制、法律规章、思想观念和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档案信息化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是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2、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享用的已经公开化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是由社会信息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信息资源可同时为众多的使用者所享用,而信息资源交换之后则可以同时为双方所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有两个条件:一是档案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其中优良的质量是资源社会共享的内在要素,充足的数量是确保档案资源共享的外在条件。二是档案资源的社会认知程度,档案资源的社会认知程度越高,档案资源共享的范围就越广。只有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才能成为可能。

3、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关于档案信息化目前国内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从纯技术视角认为,档案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档案信息化就是网络化,档案信息化就是通讯现代化。这种观点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文基础因素未能引起高度注意,并且对信息技术运用可能引发的档案因素未能引起高度注,对档案信息技术运用中可能引发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和管理原则与方法的变化等也缺乏应有认识。把档案信息化变成了冷硬僵化的纯技术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的内容不包括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运用而且也包括信息技术运用的观念基础与人文基础,并要求重视对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丰富。因此,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报务。

二、制约信息化社会共享的因素

1、观念问题: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信息资源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领导对档案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档案在推进整个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档案工作者也有不思进取、墨守陈规和等、靠、要的惰性,有的人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缺乏创新思维,认识不到档案资源共享的重性。

2、共享的安全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触角不断深入各个领域。网络环境下,影响档案保密和档案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人为因素,档案部门安全和保密意识不强,往往在自己的档案网页上随意发布信息,对发布的信息缺入严格的审查和管理;二是技术问题,当前电脑病毒“瘟疫”横行,再加上黑客的恶意攻击,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工作受到威胁,所有这些必须旨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3、技术水平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技术、设备、方法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需要有一定的档案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档案信息化工作。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紧缺的是既懂得现代化档案管理基本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技术,能熟练操作微机,掌握网络知识又能灵活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胜任文档存储、编辑、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

三、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1、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是核心,只有建立起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工作才有可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快速及时传输,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没有这个核心和根本,档案资源共享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面对纸质档案大量存在并源源不断形成、电子档案应运而生并与时俱进,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档案载体如电子档案、缩微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软盘档案多媒体档案等不断涌现,使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不在是档案馆藏的纸质档案,社会对档案工作也不仅仅是馆藏档案的数量与规模水平,而是逐渐看重档案馆提供信息(包括网上信息)的能力和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2、工作标准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对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档案信息采集、利用网络化的条件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存取海量信息的有效性,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制作才能使多元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顺利存储、管理、利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电子公文、电子档案的接收、归档、管理、,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信息发展迅速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升级换代日益加快,为适应新旧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兼容性,满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需要,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开展工作彻底改变在传统档案工作条件下各搞各的、标准各异的档案管理状况。

3、人员专业化:要想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就要有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自由流动的。由于档案部门和其他行业相比待遇偏低,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改变,这将给档案部门吸引和留住需要的人才增加很大的难度。这就应对在职的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大力度,如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学术研讨、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方面想办法,使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积极运用学到的新知识提高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的电子政务建设,同时也满足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崔丽君 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当代经理人》,2006.6.

[2] 曹纫兰 档案信息化与档案工作的创新,《机电兵船档案》,2009.3.

[3] 杨小红 关于档案信息化的思考,《辽宁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因特网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正在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将使世界各国图书馆连结成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共同体, 建设跨国界、跨地域的虚拟图书馆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有机结合及运用, 促使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新阶段。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了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将来自分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联结成一个庞大的具有海量信息存贮的网络信息资源库, 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也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1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形式记录, 以多媒体形式表达, 存贮在计算机网络上的磁介质、光介质及其他各类通信介质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 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种类繁多, 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取、传递、利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社会网络化日益普及不断发展进步, 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及利用信息的模式正发生极大的变化。网络仿佛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 能够给人们提供无所不包的信息和知识, 任何人只要拥有PC机和信息通道连接, 就可以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漫游信息世界。各种先进的网上搜索引擎, SCOM、YAHOO、搜狐等工具的面世, 使人们只需轻轻点击一下, 就可以坐在家里漫游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能够较好的满足读者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的需求, 并且消除了传统图书馆中一些人为的负面影响。它以“快、专、精、准”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上网。

网络资源和虚拟图书馆建设呈社会化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但是, 在网络环境中,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建设始终优于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因此,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没有真正完善数字化技术, 馆藏文献的文本内容还无法实现完全数字化。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仍有很大的延续, 新技术只是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范围, 而不是立即消灭、取代原有的手段。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将长期生存, 互相依赖共同发展。

2 现代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为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使资源共享进入新境地。网络环境下, 文献信息共享模式从传统的“馆际互借”发展到现代“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并重”的转变。使图书馆藏的内涵超越了传统馆藏的印刷文本、缩微资料、视听资料范畴, 其范围已扩展到各种电子出版物、数字化信息资源及其他信息资源。包含了各种信息格式:录像带、磁带、软盘、CD-ROM光盘等, 还有其他信息类型:应用软件、节目文档、多媒体、超文本等。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式、多元化趋势及“馆藏虚拟化”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的内涵, 拓宽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范围,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 图书馆整体结构将趋向于向社会全面开放, 其服务功能将趋向于多元化。除传统利用馆藏文献的借阅、查询服务外, 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展各种信息服务。如为读者提供联机目录查询、开展网上联机检索、馆际互借、网络信息导航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运用, 为高水平、高层次的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与因特网连结, 读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到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数字化技术是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关键。与促进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还包括存贮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目前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技术, 并具有交互功能, 密切结合计算机、通讯、网络及信息存贮等众多领域的科学技术。

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仅仅局限于馆际之间印刷型文献的互补互惠、包际互借、协调采购等有限的资源互补分享。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 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约束, 打破了地域和组织机构的局限, 使用户在任何地方, 都能随意访问全球图书馆及情报资料中心的电子信息资源。

3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趋势

信息资源社会化及网络环境的持续不断变化对图书馆情报部门资源共享产生了深刻影响。虚拟图书馆将成为全球互联网上的一个终端或节点。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整体化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从重分工、重拥有转变为重存取、重利用, 并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取、传递和利用, 这种模式将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活动模式。

图书馆信息网络的共建与共享改变了图书馆业务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使图书馆日常工作内部的各道工序互相融合, 部门科室之间的职能更加相近、界限变得模糊、服务内容将走向集成化、整体化。许多图书馆业务活动借助于网络进行, 如网上编目、网上查询、网上互借、知识导航等。基本实现了采编一体化、借阅一体化、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一体化。

因此, 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中心必须建立社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彻底转变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 “以读者为第一”的观念。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 依据自身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建立特色馆藏, 特色数据库,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作用。

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传输的枢纽, 其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美国学者贝克 (S.K.Baker) 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 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中的一部分, 必须摆脱自己自足的状态, 必须发展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形式。必须准备将自己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图书馆。”

网络环境下为做好信息服务,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散化及文献所载信息的高度集中化、高度和谐平衡是现代文献资源共享的基本方法, 这种模式不仅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可协调性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而且,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发展使“馆藏”的局限性扩展到计算机网络, 使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可利用的资源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文献信息的可获知能力 (accessibility) , 可获得能力 (availability) 作为重要概念将取代“文献资源保障率”, 同时, 文献资源保障不再拥有 (ownership) 的同义记号, 它结合了可获知能力于可获得能力并运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网络将来自馆藏及其他不同媒体的丰富信息资源经数字化处理、存贮, 其数量和种类都是十分可观的。因此, 对这些海量信息资源要重新进行识别、发现、删除、分组整合、加工处理, 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整合及研究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广、快、精、准”的报导系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有利于促使知识信息创造出更大的使用价值。美国研究图书馆中心主任辛普森 (D.B.Simpson) 指出:“有效的资源共享计划是存取和拥有的总和”, 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资源共享的理解, 有利于我们规划各种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宣春.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6) .[1]刘宣春.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6) .

[2]廖潘.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哲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6) .[2]廖潘.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哲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6) .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 篇5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指的是和具体的实现技术无关,实施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解决方案或者顶层设计,其实质是根据环保档案运动的规律,梳理分析档案管理的共享模式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规则及规范,以及不同用户在该框架下的业务流程等。有效处理包括环保档案形成者、环保档案的保管者和管理者以及使用者等利益共享主题之间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关系。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式直接指导标准及规范编制以及资源整合、软件开发的依据。

(2)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总体模式

根据调研分析,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用户包括:环保部门单位内部的员工,环保系统上下级单位、同级兄弟单位用户、其他部委相关单位用户以及社会公众等。这些用户可以进一步归为三大类:本单位用户、环保系统内其它单位用户和环保系统外用户。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模式采用分布式的共享模式,即通过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各级环保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各级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自治管理、安全交换和分级共享。各级环保档案管理部门通过本部门环保档案共享系统的自治实现面向内部人员的资源共享。为了确保上级对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的监督指导,下级单位需通过互操作技术实时或定时的向上级进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的交换,同级部门为了实现环境应急,也可进行数据交换,社会公众等外部用户只能通过环保档案信息共享系统进行环保档案的查阅。

(3)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及规范体系是保障信息交换、共享、用户权限使用等活动的核心。标准和规范约束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确保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有效、有序、安全、优质的被充分共享利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体系架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是指导性标准,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性标准。指导性标准旨在为共享提供指导性或者参考性的依据,比如环保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等。通用性标准是指信息共享过程中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条款,比如共享条例。专用性标准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应用,具有专用性条款的标准,比如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

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来看,这些标准又可以被进一步的归纳为:档案信息资源采集或者管理标准、交换标准、共享标准和其他基础性标准等。

参考文献:

[1]诸云强,徐敏,朱琦,吴品才,张树梅.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02).

[2]诸云强,徐敏,朱琦,冯敏,宋佳,杜佳.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04).

[3]刘瑞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模式研究[J].城建档案,2008(03).

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 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資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丽. 基于云计算理论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12(33):23-26.

信息资源共享 篇7

一、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

网络信息资源是以数字化记录的, 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 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 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给图书馆履行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和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 知识仓库设计, 职能检索,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这应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正视的课题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机构采用以市场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 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检索和传递, 快速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本馆或其他馆以及全世界各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从理论到实践, 从探索到实施, 信息共享空间正在逐渐成长为新时期图书馆建设中无法避开的话题之一,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对现有数字馆藏的认识与分析, 结合高校自身馆特点, 有效事例各类信息资源共享, 为高校师生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环境和馆藏

当前, 图书馆资源常可以划分为非数字化资源和数字资源两大类。非数字化资源即传统的印刷型纸质资源及工具书等, 而以这部分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占图书馆服务的70%。显然, 非数字化资源依然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体, 人们依然将长期依赖于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 这类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而数字化资源则是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专业数据库, 影像文件及网络等外部信息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这两种形式的资源都将长期并存, 互为补充, 为读者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物理层, 虚拟层和支持层, 也就是简单说的, 空间、资源和服务。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时, 信息资源是空间建设的基础与实质。当前, 我国大学图书馆, 尤其是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建设经费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等, 很明显, 我国各高校都在为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而努力, 尤其是在数字资源的投入建设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中信息资源, 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模式, 因此, 除了具有传统纸质资源外, 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必须具备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字库、影像文件及网络等信息资源。各种印刷资源、电子资源再加上网络资源, 三种资源三位一体, 注重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利用与创新。同时, 电子资源与网络资源必须连图各种软件, 高端工作站和打印机, 多媒体装备等各种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工具。要求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专家人员必须不断地扩充、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多媒体, 搞好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搜集、检索、筛选与整合, 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满足高校学生的要求, 更好地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多, 因此必须更新观念, 在加强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同时, 提高馆员的读者的网络信息素养。

更新观念, 强化网络资源建设的领导,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一个共识的观念作为基础, 应提倡和推行全局观念, 资源观念, 合作观念, 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首先强化决策者的共建共享意识, 通过小范围的局部共享实践, 为大多数图书馆提供直观感受信息资源共享的优越性, 通过宣传, 学习, 研究等多种手段把此观念内化为所有图书馆人的共识。同时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基础在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 只有从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上统一规划, 分工协作, 从而形成不同的馆藏特色, 才能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将成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提供快捷便利的通道, 实现网络、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三者关系的有机结合, 才能显示信息资源网络存在的价值。如果图书馆只是从网络中索取信息, 而不能向网络输送信息, 那么网络也推动了存在的意义。各高校图书馆应集中技术优势,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合作研制和开发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 全文技术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共建联合目录数据库, 在加紧网络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把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软件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使各个图书馆不但索取, 而且输出, 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快速健康地发展。

同时对提高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素养也要重视起来, 因此要求馆员要熟悉本馆馆藏资源情况, 通晓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知识,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 熟悉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库, 指导读者正确使用检索语言, 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准确判断信息质量及利用价值, 提供快、新、准的信息。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利用多种渠道, 提供多种形式对读者进行培训和指导, 使不同层次的师生都了解图书馆, 学会利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 在当今时代利用网络信息, 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各高校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存储合并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稳健发展, 高校图书馆要依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结合高校数字科研的实际需求, 构建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科研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学术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讨论主要以硬件空间建设为主, 对深入挖掘信息馆藏涉汲不多。高校图书馆应在网络资源利用上, 加大开发与利用力度, 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效的信息服务, 特别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慰慈,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十个热点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3) 6

[2]过言之,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5

[3]成俊颖, 李梅等, 复旦大学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调查卷分析, [J].图书馆杂志, 2007, (7) 39

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篇8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档案信息不仅可以依附于传统的载体, 而且还还能依附于其他的载体。在信息时代中, 档案只有实行共享, 才能得到一定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质上是以网络为工具的。信息共享:数据集中是基础, 网络互通是保障, 标准统一是关键[2]。而在我国, 从目前运行的网上档案馆来看, 大多是将目录信息数据库送上网络, 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信息质量不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没能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档案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率, 从而制约了档案资源共享的发展。

(二) 档案信息系统各自为政

由于档案信息化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 加上档案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 导致不同单位在研发或引进档案信息系统时, 资源共享需要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 而目前的标准秩序相对比较混乱, 给资源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难做到文献的分类、著录、计算机网络规划, 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网络化的发展和实现, 使档案机构协作与共建共享变得难以同步, 影响了档案资源集成共享和利用服务的整体水平。所以, 要想实现各级档案馆对资源共建共享, 必须要做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和进一步的完善技术标准。

(三)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状况不平衡

资源备份也成为了资源共享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企业大都采取实时高效的资源备份方式, 以便在网络崩溃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信息, 以及在灾难恢复的时候起到最大的作用。如果老百姓能运用该系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百度式”检索, 不受时空限制, 便捷地查阅所需档案并下载利用, 那么就能有效提升档案服务民生的能力与水平, 让老百姓享受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检索的便利。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对策

(一) 技术攻关利益协调, 促进档案信息整合互通

积极积累和保存大容量、高密度、联机联网能力强的电子档案。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相互贯通, 必须有规划性的远见和策略。而事实表明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贡献80% 的信息化成功率[3]。导致档案信息在归属上的“地区所有、部门私化”, 这就形成了妨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的格局。可以通过对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来完成。在这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 有偿的共享一切社会资源[5], 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 共同享受经济红利的共享经济发掘了下一个经济蓝海, 创造了富足!

(二) 坚持标准, 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优势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部门首先要完善档案标准体系, 从档案信息采集标准、档案信息加工标准、档案信息安全标准、档案信息化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等入手, 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正在执行的标准加以补充[4]。形成一个由各级档案部门可以共享的具有新标准特色规模的数据库群, 这样就能够充分满足数据用户的效跨库无缝连接和相对高效的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的资源共享标准体系, 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区域共享平台, 能够很好的将各级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

三、结束语

档案具有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和渊源, 在信息大潮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不可或缺的成员。而档案记录具有的社会广泛性又决定了在现代社会人类对它的急需和利用[6]。档案工作的服务性决定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及早利用, 通过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使其达到档案信息利用功能的最大化, 做实做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构建安全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更充分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为人类和社会发展服务。共享经济挖掘了大众群体的多样化资源, 让资源提供者获利、让享用者受益。

摘要:档案信息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形态, 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国家财政不断深化改革,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工作也需要做出重大的改变。随着信息高速崛起, 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交融, 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态势被人们所接受。跟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应运而生, 本文针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红仙.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D].云南大学, 2010.

[2]刘建军.基于集成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3]周晓梅, 王伟国.浅谈如何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J].办公室业务, 2013 (23) .

[4]王蕴.浅谈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城建档案, 2015 (10) .

[5]刘淑媛, 孙健等.多普勒雷达数据处理显示系统[J].气象, 2004 (7) .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篇9

1.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概述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以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为主线, 重点整合科技项目、科研成果、科技基础条件、科技统计数据等资源, 建成以科技主管部门为主体, 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中心, 搭建科技信息交换平台, 形成统一的资源共享服务网络, 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科技业务导航、科技项目咨询、技术成果推广、科技创业孵化等服务, 全方位满足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需求。

2.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1) 整合资源, 提高科技机构服务水平。

科技管理部门产生和发布的科技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较低, 导致信息搜集周期长、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研究将在各职能部门已存有的资源信息化基础上, 对科技信息资源从业务角度进行分析、整合, 建立一个统一、系统化的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个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解决信息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科技信息服务内容单一和个性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 从而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 使各部门间的科技信息得到更有效的沟通和传递, 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决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

(2) 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升政府科技管理能力。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利用信息化手段, 提升支付科技管理能力, 实现科技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科技项目立项、验收评估、成果奖励申报等重要环节的公开化、规范化, 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平台、科技统计数据等规范、统一管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逐步成为科技管理在机构改革、机制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3) 改变沟通模式, 降低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了科技部门的组织界限, 建构了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 不仅可以使客户从不同渠道获取科技信息及服务, 而且方便了各科技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该平台还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成果、科技基础条件等信息的整合与及时公开, 搭建信息管理者与需求者沟通和交流的网络平台, 信息管理者能够在平台上献其所有、信息需求者则能取其所需, 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科研工作开展。此外,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产、学、研各类机构转变科研方式, 开展科研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3.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可能存在的不足

(1) 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以及涉及面宽、影响面广、工作难度大等因素, 且大部分平台建设缺乏统一协调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管理, 出现条块分割、资源短缺和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 因此, 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和投入运行后, 往往会出现重有形、轻无形, 重建设、轻运行等情况, 使得有限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 规划设计问题。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高起点规划, 分阶段实施”, 在初期应做好长期的规划, 平台设计能与时俱进, 并预留足够空间保证平台的更新拓展和功能扩充。但往往由于平台建设复杂、涉及面广, 容易出现规划不足、技术规范不标准等问题, 导致平台功能的直接性和互动性欠缺, 平台设计不便于栏目随时调整拓展及功能添加扩充, 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影响了平台的服务能力。

(3) 资金问题。

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经费保证是关键。在起步阶段, 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用于设备投资、平台开发、共享数据库建设等;在后期维护阶段, 由于该平台资源需要不断更新, 信息提供模式要根据上级部门要求不断调整, 因此后期维护费用也是很多的。国内大部分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分散, 没有形成专门的投入渠道, 后续维护费用也很难跟上, 严重影响平台的建设成效和服务能力。

4.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健全平台的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实施, 必须自上而下建立起完善、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与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宏观调控, 协调整体布局, 确保平台建设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建设过程中, 应严把设计、建设、验收关, 完善平台共建共享的制度条例、经费预算、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文件;制定平台运行和服务的管理政策, 通过科学合理的服务规程和奖惩政策,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向深度和广度健康发展。

(2) 加强平台建设的信息标准应用。

为了保证科技系统内部管理顺畅以及清除与其它部门之间交流的障碍,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能满足不同产品间的兼容性, 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 应尽量采用国际级国家通用标准。对于没有国际或国家标准可参照的情况, 应充分借鉴各地区已有的经验, 争取形成一套系统化、综合性、科学、实用的科技信息服务标准体系, 使科技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利用更加标准、规范, 从而提升整个平台的科技管理水平。

(3) 多途径筹集平台建设和后期维护经费。

为了保证平台的长期正常运行, 应确保前期建设经费和后期维护费用投入。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深度开发等途径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投入;另一方面, 可以按照“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支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 争取更多的社会投资, 用于平台后期维护。

摘要:文章介绍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并对平台实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对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际需要,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宇, 许明金.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湖南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分析[J].现代情报, 2008 (6) .

[2]贺娟.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O12 (3) .

[3]蔡晓睿.浅析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向和意义[J].江苏科技信息, 2O10 (8) .

[4]梁建荣.廊坊市城乡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 .

辽宁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篇10

2009年5月,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计划, 以坚强网架为基础, 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 以智能控制为手段, 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1], 可见实行电网信息化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途径[2], 建设通信信息平台尤为重要。2013年,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正式出版《中国电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 明确提出了电力系统信息化对各种电网信息资源进行多元整合、协同处理, 为电网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等各阶段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多元数字化信息。因此, 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能够满足当前电网需求并对电网未来发展具有充分扩展性、达到电网全覆盖性的信息平台, 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3]。

电网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系统环境中, 设计建设了各自的信息平台, 不同平台互相独立, 难以互通, 随着时间推移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4,5];而电网详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数据存储于这些信息平台中, 由于这些平台建设过程中, 缺乏总体规划, 平台之间无法互通共享, 因此存在严重的数据冗余和信息多源差异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建设信息平台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标准以及统一的网络系统平台[6]。

鉴于上述情况及现状, 辽宁电力公司将设计并建设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将电网公司的运营、控制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整合, 满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条件, 同时也提升智能电网中的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7,8]。

1 电网信息共享平台概述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 以及当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为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突破传统技术上的制约以及开发先进的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基础[9]。电力生产和使用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性和电网公司管理上的复杂性, 决定了电网的分布式和分层式的运营和控制管理结构[10]。基于上述现状, 针对现阶段电网公司中信息资源整合和电力系统控制管理等问题, 提出在电网中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从而整合不同电网业务子系统的数据[11]。电网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为电力企业提供统一控制、管理[12]。所谓统一, 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网络平台、统一设计标准, 其意义有:贯彻国家电网建设精神, 避免组网模式混乱, 网络结构不统一;解决设备互连、网络互联、应用系统互连等问题, 实现信息共享;节约投资成本, 确保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网络构造思想的合理性。

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之处就是数据的整合, 从数据整合出发, 需要实现基础数据定义的统一化、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和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结合上述要求, 现有IEC61970/61968 CIM模型可满足数据整合的要求, 利用CIM信息模型描绘典型情况下电力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所含的电力企业全部对象, 可实现规范基础数据定义、指导数据库设计等功能, 并为电力系统信息资源提供统一的编码方案[13,14]。可基于CIM模型构建所设想的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达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15]。CIM电网信息模型如图1所示。

2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析

2.1 平台设计思想及功能

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了解辽宁电网的信息管理现状, 结合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软件模型, 实现电网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将电力公司物资采购、生活生产等常规工作通过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记录;功能基本覆盖电网信息的常规管理过程;实现数据的存储、共享、复制转移等, 为电力企业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16]。

平台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功能, 具体内容如下。

1) 基础知识录入。将原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将具体信息资源进行模板化规范, 包括标题、内容、格式等, 按照规范发布到知识管理系统内。

2) 对资源架构分类, 形成资源地图。构建项目资源库、产品资源库、技术资源库等结构体系。

3) 构建资源权限体系。将企业人员、组织架构信息接入系统, 形成安全共享的知识体系。

4) 资源库积累。建立日常机制, 确定管理流程, 实现知识的日常积累, 保证资源库的常用常新。

5) 全面建立企业知识统计分析机制。通过审查资源共享平台内的资源情况, 对企业信息资源评估, 确保企业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2.2 平台设计原则

从平台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 该平台的整体设计需要考虑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 平台定位。在建设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时, 要明确目标平台的服务对象是辽宁电网, 平台主要完成信息资源数据存储、管理、共享等工作。

2) 平台开发技术的先进性与应用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希望所开发的平台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但在实际的设计中, 应综合考虑开发费用, 在保证技术先进、应用合理基础上, 达到较高的性价比。

3) 平台的开放性、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开放的平台, 支持多种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平台设计采用分层结构, 方便进行功能扩展;平台对管理者以及用户提供维护工具, 以便对授权数据进行增、减、删、改等。

4) 平台安全性。这是开发平台最核心的技术, 要保证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安全, 必须对所有账号进行管理, 提供安全保证机制。

5) 平台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要求用户在进行数据操作时, 有形象、直观的用户界面。

2.3 平台总体架构

辽宁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参考CIM电网信息模型, 通过电网公司服务总线以及数据抽取、转换、装载 (Extract-TransformLoad, ETL) 技术, 联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电网信息化系统, 进行数据互通共享。通过可视化报表、决策支撑功能单元与电网门户互动, 实现可视化信息的展现。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 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能够有效解决现网数据格式不统一、质量不可控的问题, 同时也方便跨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

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 需要采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接口, 与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能量信息系统 (Energy Information System, EIS) 、GIS、规划系统对接。利用标准的CIM模型实现电网资源、资产设备、用电客户、拓扑连接、量测资源等相关逻辑资源的设计和抽象。利用关系模式设计统一存储数据的数据库, 通过标准的SOA适配器与电网服务总线相连。在适配接口处, 对逻辑模型的实体类、属性及关系进行转换。在所辖各业务系统中, 根据统一电网信息模型要求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 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需求, 大部分业务系统数据均采用经过抽取后的准实时数据。

在信息资源安全方面, 目前辽宁电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 并且为此构建了双网物理隔离的方式, 防止信息资源外泄以及非法入侵。在所设计的电网资源共享平台中, 应考虑“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防护、多层防御”等安全防范特征。

2.4 平台分层结构

目标平台为4层结构[17,18], 分别为显示层、数据访问层、动态链接库层及数据库层,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层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1) 数据库层主要实现针对电网信息资源数据的整合, 针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规范、不同类别数据库的格式性差异, 通过统一的数据清洗, 剔除不符合规范的数据元素, 确保高层能够正确处理。

2) 动态链接库层为基础性的数据提供标准的数据索引, 并在此针对管理者提供快速检索、查询的数据优化组织结构。

3) 数据访问层重点考虑数据对外的接口形态, 通过标准的数据模型, 提供显示层进行展现。

3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电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地区供电局与所辖厂站及市县供电局进行信息共享的纽带, 为电力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公布电网信息的途径。所设计的电网数据信息管理主要涉及运行管理、设备管理、图纸管理、投招标管理、项目管理、用户管理。

3.1 运行管理

1) 变电站信息。电网的分区结构方式形成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区域, 并经联络线与相邻区域相连。各变电站相互独立, 同时又可互相支援。平台设计了变电站管理模块, 管理地区所属变电站数据信息, 保证查阅辽宁地区电网的输、配电信息的便利性与时效性。

2) 运行检修信息。运行检修信息管理为电网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电网运行、电网检修动态信息查询、检索与分析的功能, 以达到充分利用电网信息数据调整生产运行、方便设备检修, 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2 设备管理

1) 基本设备信息。基本设备信息管理的对象是整个辽宁电网输配电过程中的各种主设备, 实现对主设备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存储、管理, 形成辅助的管理系统, 以不断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2) 二次设备信息。二次设备是指整个地区参与电网输、配电生产过程的各种辅助设备, 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预防电力事故有重大作用。二次设备信息管理是对二次设备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存储、管理。

3.3 图纸管理

图纸管理包括纸质图纸及其电子版, 以及软件绘制图纸的管理。电力图纸的使用和管理涉及电网公司众多部门的数据信息集合、处理及应用, 工程图纸的电子化、集成化是提高管理、查阅效率、保护电网数据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

3.4 投招标管理

对辽宁电力公司的投标、招标项目各环节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整理, 存储投招标书纸质版照片以及电子版, 方便查阅, 为以后的投招标工作提供辅助。

3.5 项目管理

对辽宁电力公司参与项目的各环节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整理, 存储项目合同书、技术要求、详细设计、验收报告纸质版照片以及电子版, 方便后期项目审查以及事故追责等。

3.6 用户管理

提供用户账户信息修改、管理等功能。本平台的数据库是网络数据库, 数据信息对所有合法用户共享。对于不同单位、部门的用户, 只能在权限范围内浏览本单位、本部门信息管理中的数据, 从而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结语

信息资源共享 篇11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涵义

网络环境的根本意义就是把分布在各个地点的一些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互联,按照相关的协议互相通信,最终达到软、硬件与相关网络内容资源共享的目的,其基本可分成硬环境以及软环境。高校档案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将其理解成数字化信息库,通过数字化的高校档案资源才可以归类到网络环境下,从而被有效地利用,而且也只有利用一些档案网络应用程序才可以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录入及使用。

从根本上分析,信息资源共享最终是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都可以最大化地使用资源。而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有很大的差异性,后者在共享的环节会伴随使用者的增加而让人均保有量降低,但是,前者会因其能够没有限度地进行复制而有可共享性,也就是和别人分享后不会减少本身的价值。常规意义上信息资源共享是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在区域、时效以及系统上的分布,让信息资源的构架更为合理,让使用方获得最多的信息资源量。

2 模式的建设

2.1 共享的程序。网络环境下发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序,其实就是怎样在国内相关高校档案系统与档案使用方之间构建全面的档案信息共享空间,达到相互连接以及多点共享目的。

2.2 能够进行共享的档案资源

2.2.1 按照相关条款及规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基本包括下述几大类:(1)党群类;(2)行政类;(3)学生类;(4)教学类;(5)科研类;(6)基本建设类;(7)仪器设备类;(8)产品生产类;(9)出版物类;(10)外事类等。

2.2.2 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共享的先决条件是数字化格式的高校档案信息以及常规模式。

2.2.3 馆藏档案全部为目录内容库。基本都是按照学校馆藏各档案的实际情况,利用对案卷目录以及内容目录的类型、全宗、档号、名称以及责任人、构建时间、关键词、摘要等相关情况予以标示,构建以原有档案存储状态为单位的一些内容目录库,它的共享功能为利用计算机查找是否存在此类档案内容,再给出档案的相关原件。

2.2.4 一些数字化档案信息专题内容库,从概念上去分析高校所存储的档案,基本都能够构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专题库,不过在共享的实际环节里,由于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实践以及客观条件等问题还有数字化校园网络构架的影响,一般按照学校的基本管理要求和未来发展的流向,多层次综合同一阶段高校档案利用的特性以及客观条件,主要现构建起数字化档案的专题库。针对教学档案要归纳到下述几种数据库当中:学生的评分档案库、学籍内容档案库、论文以及各类试题档案库、教案档案库。而科研档案上也要归纳到下述几种数据库中:科研档案库、论文档案库、著作档案库、专利档案库以及学术专题档案库等。在人事档案上:要按照人事内容里所显示出的相关情况,构建人事内容信息库。

2.3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主体与范围

2.3.1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档案数据资源共享是依附于资源优化的,且针对师生与社会的全面使用,利用专项的拟定,达到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以及最大化的使用率。常规档案内容的构建核心一般都是档案形成者以及某一些和档案数据相关的使用方,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内容共享的受众主体可以是组织、部门,同时还针对了各类企业以及个人,一种信息对应多种共享主体,而档案信息共享的主体则体现出了多元性特点。例如校园的学生信息内容,对教务系统而言,需要依附于学籍的管理,而财务系统则要实施收费统计,而就业系统则要实施分配管理。

2.3.2 高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局限性,使各类档案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差异化的共享主体,差异化的共享主体影响着各类的共享资源。针对很多非开放的档案信息内容,按照划分等级而影响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限制。档案的非公开性的等级越高,其共享的局限性就越大,同样其共享主体就越少。而且,档案信息的收集主体也影响共享的局限性。

2.3.3 共享需要的相关范围,一般来说,高校档案信息共享内容是通过很多学校所提供的,按照共享范围划分的情况,共享信息化构建的范围基本整理成下述几点:(1)院校内的共享,共享资源是校园里的一些档案信息内容,共享主体针对本校里的职能系统以及教师等,给出档案信息内容客体为校园档案系统,利用校园中网络去完成,且不针对校园以外进行共享。(2)校际的共享,此共享指的就是在学校网络的根本上,一些学校档案系统进行互联,利用教育网络实施信息传播,从而达到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目的。一些学校的档案系统是其他学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基础,而且还是给出本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客体。(3)社会共享,其指的是校园档案系统利用公用信息平台,打破时空局限性,针对差异化档案需求者,给出相应档案信息。此共享是校园档案资源共享最高端,其共享主体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政府、单位、档案系统以及档案管理者等。

2.4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选定

2.4.1 全面式控制体系,所谓的全面式控制体系,指的就是一种常规的控制措施,基本以档案信息数据为核心对共享档案资源实施全面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均录入到性能优异的服务器,共享者要利用网络进入服务器去获得需要的档案数据,相关客户间没有沟通功能。此体系的数据集中度强,且数据开发效率高,其缺点为档案信息内容的更新都要依附于服务器端数据库,其硬盘要有非常高的容量,从而去满足用户持续更新以及采集资料的需要,因此成本也随之提升。

2.4.2 依附于档案信息网络共享的网式控制体系,选用P2P(即点对点)的方式,利用系统间的互联去共享档案信息。因为网络里的用户所构成资源节点,因此用户也为对等体,对等体再实施数据传输,因此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还能够给出资源。针对那些跨系统应用的使用方,就无需对数据实施集中以及分析。其缺点为,在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其自身资源只有通过主动共享其余用户才能够使用,其余用户没有办法得到实时的共享资源,从而有碍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管理以及使用。

3 实现的相关机制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机制,也就是利用信息内容共享措施以及手段降低其负面因素带来的副作用,达到高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模式框架的一个环节,要根据技术的革新,通过专门的构建系统,再利用相互制约去确保资源传递途径的顺畅。此传递其中涵盖了学校系统内部的,同时还涵盖不同学校系统间的,其实质是多层次的,确保繁琐的系统间信息流的顺畅,以此达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3.1 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针对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共享运行机制的构建以及发展给出一定的保护,只有构建稳定的保障机制,才可以让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更持久且更有效地协调。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共享运行保障机制基本都集中于规范机制、法律条款机制以及利益制衡机制等。

3.2 激励以及协作机制。深化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共享要通过各个学校的协调努力,也就是要采取协作机制进行控制,同时还要有激励机制的促进。因为很多档案资源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能够自由获得,所以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协议以及合同等,去深化共享的控制力,利用构建协作机制去分出不同高校档案系统的义务及权益。而且构建激励机制,深化沟通,加强了解,第一时间整合信息化构建共享效益,促进学校档案系统参与共享的主动性,因此去延伸共享的品质,为共享模式的顺利运行做好铺垫。

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篇12

1 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云计算始出现于上世纪末, 这一新兴概念辅一出现, 就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并迅速成为最热门的概念。相对于用“网络”这个词来描述互联网来说, 用“云”这个词来描述云计算这门新技术则更加贴切的展示了本身的优点:资源共享的同时按需访问、允许用户基于WEB服务器利用一切开发成果, 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云计算基础上的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云计算的主要优点

云计算主要优点涵盖以下方面:节省硬件开支, 既不需要具有专业级硬件配置来运行相应的程序, 所有的程序均立足于服务器集群, PC终端所要达到的功能仅仅是将云计算结果传输至用户桌面。对用户计算机的CPU、硬盘、内存等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计算与存储能力大幅增长, 云计算的计算与存储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所有处于云计算网络中的终端, 均能按照各自的需要来自由的获取云端的数据、计算结果。存储能力与传统的单机存储也不可同日而语;数据安全性较终端PC更加强大, 传统计算机, 意外的断电、磁碟损坏、误操作、病毒侵害等原因会造成数据的损失、系统的崩溃、信息的外泄等不良后果。而在云内, 单个或者数个PC终端的停摆, 对整个云系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稳定;系统性工作的集成成为可能, 传统的工作模式往往是各自为战, 而在云计算网络中, 一个大型的项目虽然千头万绪, 但每个团队成员, 均可随时获得其他成员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这无形中就促成了分支工作的系统集成;随时、随地、随心的取用相关数据, 云数据, 不管用户身在何地, 何时, 只要用户需要, 均可取用相关信息。一句话“我需要, 我选择”。

3 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技术在革新, 人们对信息资源渴求也越来越迫切, 这就对信息资源的吞吐量、质量、共享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行业各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共享体系构建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但概括说来仍然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3.1 信息资源架构重复信息重叠造成共享率低

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 我们数字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共享体系的集成还处于探索期。很多数字化的技术成果、产品目录、政策法规、专业书籍等信息由不同的组织或者部门或者因地域分别管理。相互之间达不到无缝对接, 信息之间的重叠、重复在所难免。各信息资源数据库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综合维护无法统一步调。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的现状也造成了资源库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相近领域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共享体系的雷同, 不光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也造成了信息检索、信息获取的难度。

3.2 数字化水平的梯度落差造成信息资源共享的困难

评价一个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好与坏、完备与单一, 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的高低、信息化产品的先进与否、共享体系架构的优劣。我国很多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都是分行业, 分部门, 分地域根据各自的承受能力和各自的情况分别建设, 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信息资源的共享。多部门、多行业由于各自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需求不一致, 所以对数字化程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统观全国各类各类共享体系, 应该说初级信息化、过分信息化良莠不齐。这种现状的产生, 造成信息资源共享人为障碍。甚至同行业同部门的不同地域之间的共享体系出现层级递增或者层级递减的现象。

4 云计算基础上信息资源共享云方案

云概念的出现,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全能的数据推送模式。基于IT服务的交互模式、基于互联网统一标准的传输协议、基于电子信息的传输效率都决定了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必将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服务模式, 任何目的需求, 均能灵活、准确、及时到达用户终端。云模式必将完美取代传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造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云方案主要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保证终端网络的畅通无阻, 通讯设备质量过硬, 这样才能保证云端信息资源即时传输到位。终端用户作为云成员, 不同成员间的相似或者相同需求才能被云端服务器, 清晰辨析, 分头传递。其次要保证数据安全, 终端用户对于云端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权威性往往将信将疑。这就需要采用相对优质的方案来取信于用户。从而达到整个云系统内的所有成员间信息资源的有机的契合。再次充分体现对信息资源的保护性措施, 云端信息资源的丰富、数据库规模的扩大需要对信息所有者相关权益的保障, 才能更加有效的扩张。专利权、著作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一切有可能影响用户使用感受的权益, 均应得到有效的保护。如此云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的壮大才会成为可能。

5 云联盟构想

信息资源共享的完美解决方案应该是云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建设的结果。因此云成员间的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方向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同行业内的相关部门或者成员, 应该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联盟, 它的职能应该是从中调处各方利益, 订制合理的服务规范和管制措施, 并且合理分配信息资源共享,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6 结束语

云计算是个全新的理念, 将云计算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云计算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 透过“云”服务平台, 每个终端用户能够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随着云技术的突飞猛进、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的职能管理机构、安全的信息保障、大幅的投资, 未来云共享的发展, 必然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要:云计算概念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也是新兴技术革命的排头兵。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应用也备受关注。简单的客户端, 海量的信息资源, 复杂高效的处理速度和储存, 为这项新技术的应用空间扩展到数以千计的领域。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无疑会实现信息资源的吞吐量和利用效率。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参考文献

[1]尤春花.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挑战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 2011 (4) :66-68.

[2]王平.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 2010 (07) :144-148.

上一篇:信息无障碍下一篇:政府会计改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