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无障碍

2024-05-27

信息无障碍(共11篇)

信息无障碍 篇1

信息无障碍主要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全部人无障碍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其精髓在于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消除那些由于生理功能退化或者丧失的人们在获取、接受信息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即不管是肢体健全人或是残疾人,不管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均可从信息技术中获益,可以更加平等、便捷、无障碍地获取所需信息。而图书馆的信息无障碍服务是合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并顾及残疾读者的特殊性,为他们提供获取信息所需的相关特殊服务,确保其可实现学习、科研的权利,达到公平享用各种信息的目的。

一、图书馆实现信息无障碍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1.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无障碍服务之基础。凭借大量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寻找、评价并合理利用信息解答各种问题的技术及能力即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通过现代各国信息学家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其内容逐渐扩展为信息意识、知识、技能及道德四个层面。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养,它是现代人享受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乃至人类文明成果的不可或缺技能。图书馆推行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基础,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提高自身收集整理、辨别应用各种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继而为其融入信息化社会提供有利条件[1]。

2.信息化社会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及交往形式。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丧失了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备利用互联网获得所需信息的基本技能,才能抓住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图书馆作为主要的社会教育基地,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教育职能,这种职能也是图书馆自身的一种社会义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推行信息素养教育,进一步提升人们获取、识别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既是现代人们的心声,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图书馆实现信息无障碍服务的措施

1.增强信息无障碍服务意识。早在2008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曾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指出图书馆为中国社会通往知识的大门,理应坚持对全社会各界人士开放的发展理念,肩负起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差距的职责。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即图书馆应该努力消除社会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信息的障碍,为所有读者提供便利化、人性化的信息服务[2]。照此推理,图书馆为残疾读者群体提供特殊的服务,以便于其获得所需信息,是图书馆自身的职责。这要求图书馆馆员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为残疾读者提供无障碍信息服务的意识,主动热情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进而形成一个平等、和谐、通畅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对部分存在获取信息障碍的读者进行简单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以便于他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此外,还要教会他们应用图书馆查阅所需信息的方法,以便于其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

2.完善强信息无障碍服务制度与模式。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这本书中曾明确指出:“全体社会公众都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且不受种族、国籍、年龄及性别、语言……的限制”。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距离图书馆很远或者身心残疾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一部分读者难以享受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故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予以保证。制度的完善和服务的开展二者密不可分,制度可以确保服务顺利开展,同时服务式制度的确立提供实践参考[3]。故图书馆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充分结合自身的管理、服务模式,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制度。同时,图书馆还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模式,确保信息无障碍服务顺利实施。很多图书馆在为人们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时积极地和社会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像:残疾人服务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具体合作方式有:与外界社会机构签订相关协议联合开展活动;借助外部机构建立图书流动站提供服务等。另外,图书馆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信息无障碍服务模式,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水平。比如:推行有声化OPAC服务,免费开办电脑培训班,提供阅读辅助设施等。

3.强化信息无障碍服务软件与硬件建设。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基础即软件与硬件设施,故若想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必须强化软件与硬件建设。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不但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不管是建设新图书馆还是改造旧图书馆,在购买现代化信息服务设备时,均需依照科学比例拨利用经费建设,切忌盲目建立扶梯、盲道等硬件设施,在购买语音电话、盲文电脑及残疾人专用工具设备时必须注明无障碍标识。据最新统计数据,我省目前拥有省级盲文与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42 个,地市级283 个,相比之下,图书馆为残疾读者群体建立的专门阅览室较少。故图书馆应该进一步为残疾读者群体建立专业化阅览室,并且还要为视力残疾读者配备必要的盲人专用电脑、与之相关的辅助软件,定期开展网络信息利用培训活动,进而为实现无障碍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三、图书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1.丰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首先,图书馆的相关服务人员可以加强读者群体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思维模式的培养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读者群体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促使他们独立、准确、高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次,重视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道德。在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系统中拥有浩瀚的知识,其中也不乏有害于社会安定、个体发展的信息,故十分有必要加强对读者群体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及自尊心、诚实等各种品质的培养。在信息社会,尊重每一位公民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但却不欢迎道德素质低下的公民,提高公民的信息道德素养,可以确保其不从事非法活动,并预防计算机病毒,从事计算机犯罪活动等。最后,人们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还牵涉到诸多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经济与法律方面的问题,故图书馆在推行信息素养教育时,需要将当前世界认可的各种条例与法律法规知识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意识中,让他们了解到各种电子文献资料的下载限制,引证各种学术论文时需要遵守的道德法规等,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可以正确应用所需信息。

2.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将互联网作为基础,它也是现代人们的“三个世界”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未出现互联网之前,人们主要在两个世界的时空环境中生活,即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促使上述二者越来越分离,即理论脱离实际[4]。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现实世界(第三世界),这个世界正在逐渐变成沟通前两个世界的主要桥梁,利用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世界,正确引导读者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利用各种信息的协作性、创造性。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得以普及应用,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这种劳动强度大、效率不高的教育模式,将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融为一体,促使教育过程中各种资源的科学配置,达到信息素养知识广泛传播的目的。

3.举办读书活动与设立信息资源导航。虽然数据库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信息知识包容力,但图书依旧是现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图书内容全面、系统、可靠且信息量庞大,其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源,一直是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信息源。鉴于此,图书馆可以合理凭借自身所拥有的图书资源,定期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读书活动。也可邀请社会各界的名人推荐他们认为的经典图书,以为读者选择有益图书提供有益指导[5]。同时,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核心,如何将自身拥有的有效信息推荐给用户使用,从而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呢?可设立信息资源导航,并将其分成学科资源导航与其他资源导航,其中学科资源导航包括不同专业数据库、网络资源、专业人士博客、学术期刊、各种专业论坛等,便于文化素养高的人士查找所需信息。其他资源导航包括线上新闻、网络书店、求职资讯、线上词典等,便于广泛的社会大众了解世界变化的各种信息。

信息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就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图书馆一直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理想园地,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宝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图书馆永远是人类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在当今信息社会,图书馆传递信息知识的作用更加明显。图书馆只有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进而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信息无障碍 篇2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根据军队的信息安全产品的采购要求,拟向军队销售的信息安全产品应当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检测并获得《军用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证书》。

1、技术壁垒

终端安全管理市场、数据安全管理市场和安全管理平台市场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其中,终端安全管理产品和数据安全管理产品应与用户网络中终端安装的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厂商不仅需要对操作系统底层开发技术十分熟悉,而且还必须拥有大规模网络系统综合运行保障和维护经验。同时,为保持大型网络用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厂商必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安全管理平台因为客户的需求个性化,功能展现形态不一致,厂商需要掌握多级图形化动态告警展示等技术,对新进入者形成较大的障碍。

2、资质管理的市场准入壁垒 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境内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销售许可证制度,信息安全企业销售信息安全产品需要取得公安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申领销售许可证,必须对其产品进行安全功能检测和认定。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根据国家保密局发布的《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办法》、《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等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用于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产品应当经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检测并获得《涉密信息系统产品检测证书》。

根据军队的信息安全产品的采购要求,拟向军队销售的信息安全产品应当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检测并获得《军用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证书》。

根据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布的《商用密码产品生产管理规定》和《商用密码产品销售管理规定》,商用密码产品由国家密码管理局指定的单位生产,未经指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商用密码产品。国家对商用密码产品销售实行许可制度,销售商用密码产品应当取得《商用密码产品销售许可证》。

此外,由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及金融、能源等敏感行业的信息安全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第三级以上(含)信息系统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应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厂商产品。

上述有关市场准入的资质管理对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和国外厂商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

呼唤“促进信息无障碍产业”议案 篇3

如今,IT技术已经深入应用到各个行业、整个社会都在走向信息化、网络业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不过正常人自由享受这些技术时,还有大量的残障人士徘徊在信息无障碍的门外。有数据显示,国内的视觉残障人有1200多万,只有千分之一的视觉残障人使用电脑上网。

目前,中国残疾人数量近8300万。而在“信息无障碍”的定义中,还有更多人在圈定范围内,包括身体机能差异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基础环境差异人群(贫困、贫困边缘人群)、文化环境差异人群、行为习惯差异人群、以及特定时间和地点获取信息有障碍的正常人群,如开车时无法打电话,移动中无法使用互联网等。按这样细致的划分,未来还有许多其他人群和应用场景被纳入“信息无障碍”的范畴。

然而,这项公益性极强的产业,发展却异常缓慢。记者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每年遇到的都是相同的企业、相同的人物,感叹也大同小异:都几年了,国内的信息无障碍产业依然举步维艰。

探究这个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首当其冲还是标准滞后。美国早在1998年就规定,IT产品服务供应商必须满足信息无障碍的标准,其后德国、英国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法案,日本在2004年也对信息无障碍的标准做出了相关规定。如今,在这些国家,信息无障碍产业的发展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中。

回看国内,2006年,我国才开始着手建立《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框架》,而直到2008年,针对残疾人的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才正式发布,整体的体系框架的出台依然遥遥无期。对任何一个产业来说,标准是产业链形成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标准,更勿论依照标准而生的各项应用。

作为产业而言,“信息无障碍”对企业而言还处在投入巨大、回报很小的时期。而政策支持的缺位更让这些企业要么望而却步,要么蜻蜓点水。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有心无力。一而那些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尝试阶段,还有不少只是借“信息无障碍”作作秀,打打公益形象,真正下定决心要深入挖掘其商业价值的企业屈指可数。

更让人揪心的是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信息无障碍的投机态度。乘着2008年残奥会的东风,针对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应用一度增加飞快,那一时期的发展景象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语音读屏软件、盲文刻录机、生产点显器等也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奥运一过,这些话题就与“信息无障碍”一起迅速冷却下来。

应用系统的信息无障碍设计要求 篇4

为使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能广泛满足人类能力的多样性和范围, 我们将人类能力粗略地分为两个宽泛的类别:

●生理变化

●心理变化

每个分类存在多种变化, 每个个体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 而且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这些水平也会变化。有时水平可能暂时下降, 如由于事故或疲劳等原因;有时水平可能被外界环境影响, 如嘈杂的街道。个体的年龄将会影响许多功能, 有时某种能力将会减弱或消失。

对于生理变化,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可以在感官输入机制和物理控制输出系统之间进一步的区分。感官输入机制很大程度上是视觉、听觉和触觉 (其他感觉形式一般没有在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 ;物理控制输出系统目前主要是物理动力交互和语言通信。

心理变化很难从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中概括出来, 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一些问题至今难以理解, 例如从诵读困难这种相对小的问题到极其严重的学习困难 (与情绪相关的整类问题) ;还有一类问题与损伤并无直接关系, 而跟环境有更大关系, 例如老人, 尤其是离开工作岗位之后的老人, 他们不可能身处不断迅速变化的技术进步环境中, 因此, 即使他们特别聪明能干, 也无法学习并理解新一类信息技术产品的原理, 以至于在此方面处于劣势或彻底被“隔离”。同样, 如先天性耳聋的感官损伤会在儿童时期影响自然语言的采集, 因此成年后即使智力上毫无损伤, 在阅读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虽然有人提出“万能设计”的概念, 但是一般来讲, 不可能有产品实现完全的覆盖。此外, 为了设计满足更大范围能力的产品, 则需要减弱其部分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了产品能够高度实用且不妨碍大部分人群的访问, 产品需与一系列的适配设备 (统称为辅助技术) 结合使用。

辅助技术的开发, 用于补充产品中某些特定使用的需求。辅助技术, 可帮助用户将信息输入到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也可以帮助实现产品和服务中信息的生成或传输。

实现无障碍访问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总体目标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用户不使用视力的情况下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

●视觉灵敏度小于6/21 (等于USA量度标准中的20/70) 的用户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

●缺乏颜色视力的用户访问产品中所有视觉功能;

●用户不使用听力的情况下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

●听力有限的用户访问产品的所有音频功能;●用户不讲话的情况下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伸手或力量有限, 或伸手和力量不能同时作用的用户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

●用户在不与产品有物理接触的情况下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

●认知、语言或学习有困难的用户或没有机会学习操作产品所需概念的用户访问产品的所有功能。

根据上述目标, 以下从系统的一般设计、硬/软件要求和实现、运维四个方面分别描述具体的要求。

2 一般设计要求

以下具体描述系统设计的一般无障碍需求, 当信息技术产品遵循时, 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1) 保密功能

由于政策约束或技术局限性等各种原因, 产品的某一功能是保密的, 那么该保密功能必须保证满足条件的残疾人对产品的访问和操作, 并且辅助技术的相关服务不能应用于该功能。并且下列需求不能应用于该功能:

●所有非文本对象;

●人类语言;

●连接目标;

●信息和关系;

●用户界面组件;

●辅助技术互操作性;

●可访问性服务。

(2) 生物特征识别标识

如果产品使用生物特征识别形式的用户标识, 该标识建立的基础是每个人拥有一个唯一的生物特征, 而一些人可能不具备该生物特征, 则必须提供备选 (生物识别或非生物识别) 访问方法给不能使用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标识的用户。指纹和虹膜模式就是“某些可能没有的特有生物特征”的两个实例。

在非生物特征识别形式的标识、控制和激活整合成科学的最佳解决方案之前, 必须开发出支持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系统。或者, 在可以供所有人使用的解决方案出现之前, 应采用同时支持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或非生物特征识别的系统。指纹和视网膜模式是两个实例。同时失去指纹和视网膜比失去一种的可能性小。然而, 即使提供多种生物特征识别, 也需给不能使用其中任一种的人 (在政策和实现中) 提供备选方法。例如, 如果一些人没有视网膜也没有指纹, 则需要另一种物理辅助程序提供类似的访问。

(3) 传递

产品应保留可访问性信息, 该信息按非专有的工业标准代码、传送协议或格式发送。使用编码、信号压缩、格式转换或类似技术时不得删除访问需要的信息, 或者应在交付时恢复该信息。传递实时音频信息的防火墙、路由器、网关和其他产品必须同时传递实时的文本通信信号 (包括语音和实时文本的混合) , 在一些国家的标准中, 该信号的失真或错误率不允许超过1%。

在以上三方面外, 还需考虑音频信息、视觉信息、颜色、文本大小等。

3 硬件技术要求

3.1 图例的反射比和被动显示

如果在设备上被动照明的显示、主要图例或指令是传送信息的唯一方法, 则反射比至少为3:1。

如果设备上的图例或指令是传送信息的唯一方法, 则亮度比至少是3:1。

●如果在图标或指令中存在其他传送信息的方式, 则不需应用反射比设备;

●反射比 (RC) 计算方法:RC= (RH+0.02) / (RL+0.02) , 其中RH=高 (明亮) 元素反射, RL=低 (暗) 元素的反射, 且反射介于0与1之间。

3.2 闪烁

产品每秒闪烁的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除非软件或内容引起的闪烁满足相关要求。对于硬件创建的闪烁, 闪烁要素连同从产品相连的表面反射的闪烁要低于一般闪烁和红色闪烁的阀值。

3.3 机械控制器

所有机械操作的控制器和按键:在不激活控制器和按键的条件下即可辨识;一只手可操作, 不需要挤压、扭转手腕、紧握, 或同时发起动作。激活控制器与按键需要的力量最大值为22.2 N。

如果支持重复按键, 重复之间的延迟应可调整到至少2 s。按键重复速度应可调整到2 s/bit。

所有的锁定或触发控制或按键的状态应是视觉、触摸或声音可辨别的。

3.4 触摸操作控制器

如果产品使用触摸屏或触摸操作控制器, 那么它应提供满足机械控制的需求且无需用户说话的等价功能的备选操作方法, 至少有一种等价功能的备选操作方法不需要视觉, 并且至少有一种等价功能的备选操作方法不需要细致的动力控制。

3.5 已安装或独立的产品

在一个位置使用的已安装或独立的非便携产品应将用于访问完整功能的所有控制器放在可触及的位置。

4 软件技术要求

这些需求应用于软件、Web用户界面、包括Web页面的电子内容。具体包括:颜色、对比、大小、形状、位置、用户优先权、颜色调节、非文字对象、人类语言、零件语言、暂停、闪烁、一致标识、音频关闭、阅读顺序、链接目标、信息和关系、用户界面部件、访问中断特征、定时、键盘操作、焦点指示等。以下对辅助技术互操作性和可访问性服务进行具体分析。

4.1 辅助技术互操作性

支持辅助技术互操作的平台若提供可访问性服务, 则该平台应提供:

(1) 包含对象信息的辅助技术, 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角色、状态、边界、名称、描述;

(2) 部件所在的行和列以及部件行和列的表头——如果部件在有行或列表头的表格里;

(3) 当前值和任何最小或最大值——如果部件表达了一个值域中的值;

(4) 本部件具有的作为另一个部件标签 (或正被另一个部件标记) 的关系;

(5) 父元素或包含的元素, 以及任何子元素;

(6) 文字内容、文字属性和呈递给显示器的文字边界。为了满足本条, 需注意的是, a.由软件处理的交互式元素编码的数据需要结合足够的信息以确定交互式元素的角色、状态、名称、描述, 从而软件自己可以方便的得到交互式元素;b.给辅助技术提供具有一列可在对象上执行的活动, 并允许辅助技术编程上执行任一上述活动;c.允许辅助技术跟踪和修改焦点、文字插入点, 并选择用户界面部件的属性。

给辅助技术提供与用户交互有关的事件通知, 包括但不限定于部件状态、值、名称等。

4.2 可访问性建议

设计信息无障碍软件应:

(1) 提供用户简化界面的机制, 包括修改或隐藏命令按钮, 也应提供恢复缺省用户界面的方法。

(2) 作者在创建对残障人士可访问性的内容时应该:

●组织内容以服务于读者的需要, 考虑他们的任务和目标;

●使用清晰、直接传达含义的日常用语;

●使用短小、简单的语句;

●包含有用的标题;

●使用列表和表格以简化复杂的材料。

(3) 设计对残障人士可访问的交互方式, 包括:提供撤销动作方法, 例如将表单重设为初始信息;提供过程中回退一步的方法, 以在最终提交前可以修改错误、检查答案或取消动作。

(4) 使用置标语言实现的内容具有完整开始和结束标签的元素 (除了规范允许的例外) , 并按它们的规范嵌套。

(5) 提供不同于视觉交互模式、可以影响人类感觉功能的用户界面 (例如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 应该提供允许用户停止和控制哪些功能的设置。

5 实现、运行和维护

5.1 可访问性配置

产品应被配置成对残障人士可访问或可用, 同时符合产品的功能。可访问性特征应该不会自动使任何功能失效, 除非是为了优化可访问性特征。

5.2 其他考虑

信息无障碍希望残疾人尽量与非残障人士一样及时、准确、完整、有效地访问和使用信息与数据。

(1) 及时表示残障人士能够像非残障人士一样同时获得信息和数据, 但不排除基于个人的情况标题/字幕有轻微的延迟或其他时间上的合理差别。

(2) 准确表示信息和数据反映了预期的含义, 尤其是在转换成其他形式或媒体时。

(3) 完整表示所有关键信息和数据在被辅助技术访问或转换成其他形式或媒体时都呈现。

(4) 有效意味着残障人在适用电子和信息技术时与非残障人发挥了适度相似或可比较的努力 (基于当前辅助技术的能力) 。

(5) 访问可能通过内建访问特征呈现或与辅助技术兼容。需要注意的是, 及时、准确、完整和高效不是一个可以计量的测量。

摘要:从分析实现无障碍访问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总体目标着手,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应用系统的一般设计, 硬/软件要求和实现、运维四个方面的要求。

汉英翻译中的信息障碍 篇5

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对接。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特定文化的需求。根据一般概念,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个概念只提及语言的信息,未提到文化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的概念。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给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翻译中是否应当考虑文化因素?汉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是什么?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之间的关系?这些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两种文化差异

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汉英翻译实践证明,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传递的翻译,很难真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如:若仔细挑选,在廉价商店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译文:you can buy very cheap products at discount stores if you shop with care.汉语中“很便宜的东西”不一定是指价格很低,而有时是指物超所值或者很划算的东西。如果有人说“你花30万元买的这套房子很便宜”。当然是说,你出的钱得到了超值汇报,而不是指这套房子价格很低。如果我们把“若仔细挑选,在廉价商店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字面之外“物超所值”的文化寓意考虑进去,这句话按英语表达习惯应该这样译:you can find bargains at discount stores if you shop with care.

Bargain一词恰如其分地传递出“物超所值”的便宜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的内容来源于文化。

二、文化差异与习惯表达的关系

人们发现,语言是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主要手段,在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取决于民族的思维方式。同是说明一种事物,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逻辑安排语言结构,结果引起语际障碍。

中国学生感到英语表达手段过于笼统,汉语里的称谓关系泾渭分明,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同样地,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

中国学生又感到英语表达手段过于具体,难以驾驭。朋友新婚,我们说一声“恭喜”,翻译成英文“Congratulation!”该是十分准确的,然而,这对新郎可以用,但对新娘来说却不能用,因为用此词仅表示对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说的,若用来祝贺新娘,无疑是说,“经多方能力,总算是被你抓住了一个男人,我们祝贺你有这种成功!”岂不是让新娘听了很难受吗?所以英语应为“I hope you will be happy! 或I wish you every happiness!”

三、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人类学家泰勒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他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事物的总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翻译是语言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文化群体的语言是其文化沉淀和储存的结果,是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传递语言信息。用一种文化概念来构造另一种文字的语句,必然会拼凑出诸多的信息失真。译者的任务不仅是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只转换语言符号,而把非语言符号信息照搬给读者的翻译必然是缺损的翻译,也是带有信息传递障碍的翻译。

四、排除语言障碍的途径

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汉英互译的实践中,要想使我们的译文更贴切原文,首先我们要对英汉思维方式进行细致地比较研究,在熟悉英语抽象词广泛内涵的同时,掌握英语词义抽象化的手段,做英译汉时,能化虚为实,汉译英时,能化实为虚。

2.提高主体和客体意识。由于汉民族注重以主体为本的意念观念,不拘泥与形式程式,因此,我们在汉英互译时,应特别注意这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做到英译汉时,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译英时严格区分主动与被动。

3.增强形式逻辑观念。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对语法形式极其重视,一个合格的英文句子,往往要求所有的句子成分都得以体现。而汉语缺乏英语的形式机制,它对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译英时注意语言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在英译汉时尽量符合汉语“流散”、“疏散”的表达特点。

[1]刘宓庆.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信息无障碍 篇6

关键词:信息无障碍,技术,产业

1 关于信息无障碍

信息无障碍源于无障碍设计 (barrier free design) 理念。无障碍设计理念最初产生于环境设计领域, 指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 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 (如老年人) 的使用需求。延伸到信息技术领域, 便产生信息无障碍的理念, 又叫做信息可访问性, 具体是指任何人 (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近年来,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普通人享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而一些弱势人群, 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 受身体条件、教育程度、经济实力等因素的限制, 获取和利用信息技术成本很高, 他们特殊的需求被忽视, 有被隔离在信息社会之外的趋势, 进一步弱化、边缘化。信息无障碍提倡人们在设计和提供信息通信产品和服务时全面考虑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的统一需求, 让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能以平等的机会和差异不大的成本, 分享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 让更多的弱势人群融入主流社会, 享受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2 技术发展

信息无障碍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本身的无障碍设计以及辅助产品和技术, 以及应用无障碍及它们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兼容性。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信息无障碍理念普及较早, 法律法规比较完善, 标准制定、产品研发应用和产业链建立各方面都相对成熟。在我国, 信息无障碍的理念在近五年才为人们所知, 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中。在政府的支持下, 有不少研究机构投入到信息无障碍标准和技术的研究中, 产生了不少的成果, 但与残障人士需求差距还较大, 整个产业尚处于建立发展的初级阶段。

信息无障碍涉及面非常广, 牵涉到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诸多技术领域, 另外残障人士的残障类型不同, 需求也多种多样。目前主要考虑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的需求, 社会对语音处理、语音浏览器和手语合成等几项技术的发展比较关注。

2.1 语音处理技术

语音处理技术是使用户能够用自然语言的方式与Web对话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 ASR (自动语音识别) 技术是让机器“听懂”人类口述的声音。这里听懂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将这种口述语言逐词逐句地转换为相应的书面语言 (即文字) , 第二种是对口述语言中所包含的要求或询问做出正确的响应, 而不拘泥于所有词的正确转换为书面文字。在人机交互系统中主要是第二种, 能使得应用系统能够识别电话用户的语音输入, 将这些声音以波形的形式缓存起来, 然后用专用的切割算法将波形切割为一个个音素, 再将这些音素的特征值提取出来, 与系统中存放的标准 (经过训练) 的参数进行比较, 如果相似 (当然要定一个最大似然比) , 则识别成功, 否则失败。目前, 最好的ASR系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自然语言的识别。虽然由于技术的局限和中国多方言多口音的特征, 使得ASR系统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ASR技术仍然在不断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也在开始使用语音的方式与电话语音应用系统进行交流。

TTS技术则和ASR技术相反, TTS是先将要求输出的文本进行规范化, 然后进行基于规则的文本标注, 将文本解析为基于匹配基元的程序可识别的标准文本, 再根据这些标注检索这些基元的发音, 按照一定的拼接算法将一个个基元进行拼接, 对韵律进行修饰后达到一定的自然度, 然后输出合成语音。TTS技术相对于AS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更成熟。目前, 较好的TTS系统已经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可懂度和自然度。TTS技术是使互联网信息流向公用电话网的关键技术, 它可以将诸如时事新闻等文本信息转换成语音格式并通过电话播放给用户, 从而摆脱了电话用户只能收听到预先录制的录音的传统使用方式。而ASR技术和TTS技术结合就可以将双手解放出来, 使人和机器可以像人与人交流那样流畅和自然, 如果识别率和合成语音自然度比较高的话可以抛弃键盘和鼠标。

DTMF (双音多频) 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DTMF系统通过电话网络中的硬件和软件对按键式输入进行翻译, 实现音频播放 (这里的音频是已经录制好的真人语音, 不同于TTS系统灵活合成的方法) 。目前的电话机基本上都有键盘, 每个按键都能够产生一个可被识别的唯一的音频。它使得用户可以使用电话键盘将数字信息输入到语音标记语言 (e.g.VoiceXML) 应用程序, 并且由程序负责接受和理解这些数字信息。

2.2 语音应用的标记语言

如同HTML是用来创建可视化应用程序的标记语言一样, 基于Web的语音应用程序也需要用来创建语音应用的标记语言。这种标记语言能够支持语音交互访问Web功能。

建立于XML规范之上的VoiceXML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VoiceXML于2000年被提出, 是语音浏览技术的核心, 而因为它同样是一种XML描述语言, 与数据库、HTML、WML以及其他文档处理和发布系统的资料交换几乎没有障碍。VoiceXML已经成为研制交互语音应用最受欢迎的工具, VoiceXML可以显著简化交互应用系统的研制、修改和维护过程。

2.3 语音浏览器

在语音应用标记语言应用程序顺利提供语音标记语言文档 (e.g.VoiceXML文档) 之后, 语音网关就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交互访问Web的功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语音浏览器。有些语音浏览器驻留在客户端, 但也可以托管在服务器端的语音网关里。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客户端减肥, 方便应用部署;坏处是服务器端的负担变重。

语音浏览器解析语音应用标记语言文档引导和控制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作用, 通过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等语音处理技术进行人机交互, 从而实现语音访问Web。

2.4 手语识别及合成技术

手语识别是要将听力障碍者的手语转换成正常人能够理解的语音或文字的技术。从手语输入设备来看, 手语识别系统主要分为基于数据手套的识别和基于视觉 (图像) 的手语识别系统。基于数据手套的手语识别系统, 是利用数据手套和位置跟踪测量手势在空间运动的轨迹和时序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系统的识别率高;缺点是打手语的人要穿戴复杂的数据手套和位置跟踪器, 并且输入设备比较昂贵。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是利用摄像机采集手势信息, 并进行识别。该方法的优点是输入设备比较便宜, 但识别率比较底, 实时性较差, 特别是很难用于大词汇量的手语录的识别。从识别技术来看, 以往手语识别系统主要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 (ANN) 及基于隐Markov模型 (HMM) 等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分类特性及抗干扰性, 然而由于其处理时间序列的能力不强, 目前广泛用于静态手势的识别。著名的Fels的Glove Talk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方法作为识别技术。对于分析区间内的手语信号, 通常采取HMM方法进行模型化。尽管已经实现了一些手语识别系统, 但中国手语识别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性课题, 如手势不变特征的提取、手势之间的过度模型、手语识别的最小识别基元、自动分割识别基元、词汇量可扩展的识别方法、手语识别的辅助信息、非特定人的手语识别问题、混合手指语和手势语的手语识别以及中国手势语语法等。

手语合成是聋人会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是将正常人话语自动转换成聋哑人可以理解的手语。在手语合成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文本输入部分、文本切分部分、文本的分析与手语码转换、手语库的建立与基于手语词的手语合成和手语的显示。

文本输入部分的功能是编辑输入汉语句子。文本的切分将句子分成词, 标点符合单独成词。系统的分词过程首先采用最大匹配法切分, 然后利用第一步分词结果通过查找词条的歧义标志位调用词规则, 进而进行歧义校正。

文本分析与手语码转换是手语合成的重要部分。虽然中国手语是参考汉语制定的, 但是两种语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表达形态、基本词汇、句子结构和构词方法。在语言表达形态上:汉语是靠语音/听觉交际的有声语言。中国手语是一种靠动作/视觉交际的可视化语言。在基本词汇上:汉语的词汇大约有近五万多个字组成, 总的词汇量可达十万多个。中国手语的词汇仅由3 330个手势语组成。中国手语的手势词语与汉语的词语不完全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手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词序有所不同, 此外还省略了日常语言的某些词如量词。因此从汉语转换到中国手语, 主要解决的是基本词汇上的差别, 同时考虑部分词汇的差别。

手语词库记录了每个手语词的手语运动信息, 是手语合成的重要基础。建立手语词库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其质量也直接影响合成手语的结果。目前建立手语词库的方法有两种:运动跟踪方法和手工编辑方法。也有人综合使用这两种方式。运动跟踪的方法是对腕关节及各手指关节的运动由数据手套获取, 肩关节与肘关节的运动由位置跟踪传感器获取。而手工的方法是通过手工实验来获取手势的参数。手语是一种可视语言, 合成的手语只有显示出来, 观察者才能“读”取手语的信息与意义。

手语的合成与显示的实现的方法是:在VRML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用于描述三维人体模型H-Anim标准, 根据此标准对虚拟人的定义, 一个虚人有47关节96个自由度, 只要确定这96个自由度的角度值, 应用运动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图形学的方法, 就可以计算出虚拟人每个肢体的位置和方向, 由此确定虚拟人的一个姿态。一个手语运动是一个人体手势的序列, 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显示一个手语运动中的每一个手势, 即可以生成对应的手语运动。

3 产业发展

3.1 国际产业现状

在发达国家, 信息无障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政府主导研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策略, 企业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 信息无障碍亦发展成一大产业。

以业内最著名的美国《康复法》第508节 (俗称508法案) 为例, 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及地方办公室必须使用无障碍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 并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在组织、采购、维护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时, 应保证身心障碍者与普通用户有同等机会与能力获取公共信息内容与服务。如果网站某项技术能够做到所有残疾用户与普通用户一样有效的使用, 那么这项技术就被认为是可以获取的。为维护残疾用户的信息权, 该法案还指定总监察长每两年对政府网站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可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并呈递书面报告给总统, 同时, 赋予残疾用户在美国联邦法庭检举和控诉违规地方政府的权力。该法案的出台得到美国各州的响应, 纷纷以州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目前, 全美大约有100多个专门开发残疾人用品和服务市场的网站。信息无障碍的许多措施已经使得很多残障人士、老年人能够在残疾的情况下或退休后继续工作, 通过互联网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弱化他们对政府的依赖度, 减轻国家的负担。

在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引导下, 制定了与法律法规相适应的技术要求, 企业、协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

在法规的引导和标准的指导下, 国外的信息无障碍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信息无障碍软硬件产品种类、数目较多。特别是美国, 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 开发了许多软硬件产品帮助他们进行数字化信息交互。对于盲人和弱视者, 主要从盲文、语音技术、屏幕字体放大技术、导航技术等方面开发电脑软件、手机软硬件等产品, 如盲文翻译机、屏幕阅读器、盲人搜索引擎、带GPS定位导航的设备等, 覆盖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帮助他们进行信息的交互等。对于聋哑残疾人, 主要开发语音、文字、手语之间互译的技术, 帮助他们与正常人交流。对于肢体残疾人, 主要开发了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的软硬件替代品, 方便他们进行信息交流。

国外某些大型企业对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数字化交互领域也做了很多研究。早在1950年, IBM就开始研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产品, 当时推出的遥控键盘使半身瘫痪的人能够在打字机上打出文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 IBM又陆续推出了用途各异的辅助产品和技术。Viavoice技术使得有运动机能障碍的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就可以操作计算机。读屏软件Home Page Reader使盲人和弱视用户能够上网冲浪, 该软件获得了多项大奖。Via Scribe软件利用语音到文本的转换技术, 在讲话过程中即时加注字幕并记录讲稿, 可以帮助聋人或听力有障碍的人更好地获取信息。Easy Web Browsing软件向初学者或弱视人士提供了友好的网页界面, 可放大字体, 朗读网页内容, 通过改变字体和背景色等方式对网页进行优化。网页自适应浏览技术 (Web Adaptation Technology) 可以帮助有视力、智力或手部活动障碍的人对网页展示的方式进行定制, 该软件获得了美国国家商业和残疾人委员会颁发的“年度最佳产品”奖。此外, 2006年3月, IBM还研制出了针对手部震颤患者的新型鼠标适配器。

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 发达国家亦发展比较成熟。在欧洲和美国, 政府网站必须满足网站无障碍要求, 政府业已建立了完善的残疾人信息基础库, 作为各种信息无障碍服务的支撑。此外,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 它们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收集并维护残疾人的基础信息库以及丰富的扩展库, 在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 为残疾人提供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如美国盲人基金会就有一个专门面向盲人的“职业和技术信息库”, 详细记录了盲人所从事的工作,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北欧的一些国家也建立了各种信息库来支撑残疾人事业, 如专门针对残疾人保险的专业数据库等。

3.2 国内产业现状

自《东京宣言》发布十年来, 信息无障碍概念在我国也逐渐被认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 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应用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法律制定方面, 2008年4月24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残疾人保障法》修订案。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强化了无障碍建设, 特别是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的内容。

在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 不少发达省份开始着手建设并已初步形成一些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残疾人基础信息库。浙江、上海等沿海发达省市已经在残疾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方面做了较多的积累, 初步形成了面向全省或全市的残疾人基础信息库。当然, 我国残疾人的基础信息库建设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方面, 基础信息库还很不完善, 内容不够丰富, 对面向残疾人的各种信息化服务缺乏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 各省市的信息库建设缺乏有效的协同,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不利于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服务的推广和应用。

在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数字化交互方面, 国内也有不少厂商致力于信息无障碍数字化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熊猫电子集团研发盲用信息终端技术, 解决视障残疾人和弱视者使用移动信息终端的问题。浙江省残联为盲人提供阅读报纸的一键阅读器, 该阅读器可以扫描一份报纸, 并在屏幕上显示盲文, 帮助盲人阅读。杭州昂特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与运营商合作研发针对盲人的电话机, 为盲人提供语音“一键服务”, 通过这种电话机盲人可以呼叫、享受省残联提供的各种服务。

在具体应用方面, 2008年残奥会是推进信息无障碍事业的一个契机, 通过政府部门的推动和业内各方的积极参与, 完成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键影响力的网站信息无障碍化的改造及若干信息无障碍技术服务示范应用, 如多语种盲用辅助软件、盲文电子显示器、蓝牙无线读屏装置、听力补偿辅助系统, 为残疾人运动员、官员、来宾和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无障碍服务, 受到了多方好评。政府各个部门也积极设立相关项目支持我国无障碍事业发展。

这些年来我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相对发达国家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 不能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要求, 残疾人对信息的需求也远未得到满足。信息无障碍产业从无障碍产品的开发商、产品经销商到服务商, 整个链条都没有形成。

总体来说, 目前国内辅助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数字化交互的软硬件产品的数目和种类不足, 参与研发这类产品的企业还很少。大陆地区还没有真正的无障碍网站, 专业开发残疾人用品和服务的网站也相对较少。能够适合残障人群使用的商业化电子信息产品还不多, 信息无障碍产品的研发、经销和销售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为残障人士和老年儿童专门开发的电信业务还比较少, 应用不普遍。

信息无障碍 篇7

通过实现网页无障碍,加大社会宣传,促进政府、企业相关部门加大建设信息无障碍力度,可以使得更多的人群在信息社会中收益。通过实现网页无障碍的相关新闻、最新政策的发布,中国信息无障碍行业标准技术发表,无障碍发展的特点介绍等,提高政府、企业相关部门对信息无障碍的认识、呼吁全社会关心信息无障碍事业,加速网站无障碍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讲,信息无障碍建设事业的推广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探讨了几种主流的语音合成技术,比较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且考录到在Web网站中是否可以实现中文朗读、客户端的环境配置等各种因素,最终将语音合成技术应用于Web网站中,实现信息无障碍化。

1 语音合成技术

语音合成,又称文本语音转换(Text to Speech)技术,能将任意文字信息实施转化为标准的流畅的语音朗读出来,相当于给机器转上了“人工嘴巴”。语音合成技术涉及声学、语音学、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技术,是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一向前沿技术,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文字信息转换为可听的声音信息,也即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开口说话。语音合成的原理如图1所示。

1.1 语音合成的实践

1)Java Script调用TTS语音

TTS(Text-To-Speech)是将文字形式的信息转换成自然语音的一种技术,它能很好的帮助残障人士,可以帮助盲人获取文字信息。

TTS支持中英文切换,支持数字读出,支持分词阅读,阅读时,对每个词汇进行分词,这样读取出来的内容更容易被人接受,减小了造成语音的歧义的可能。同时对句与句之间还有停顿,处理单音字,多单字,轻声,变调的问题。

语音的后退可以在短时间帮助解决听不懂的现象,我们通过将语音读取的字符串进行分句处理,然后点击后退就可以进行上句的阅读,采用把文本内容提供给TTS的方式,很容易实现这一功能。

首先,我们将字符串以标点的方式进行分隔,然后将每句都交给TTS来阅读,当用户需要进行重听的时候则去将上一句提供给TTS,这样用户的语音体验会得到很大的提升[1,2]。

2)Java Speech API

Java Speech API是Java通过调用Free-TTS组件javax.speech和javax.speech.synthesis的类和接口实现的。javax.speech包含了用于产生语音引擎的一些类和接口,javax.speech.synthesis包含了语音合成用到的类和接口。Free-TTS属于第三方免费语音合成java组件,由Speech Interation Group of Sun Microsystems Laboratiories和来自IBM的Speech for Java两公司合作开发[3,4,5]。

如图2所示实现的是在Text Area中输入将要朗读的内容,点击朗读按钮,可以实现文字发音。

3).Net语音合成

.Net语音合成,必须先安装Speech Application SDK(SASDK),最新版本是SAPI 5.1。需要安装这两个文件Speech SDK 5.1和中文语言补丁包5.1 Language Pack[6]。其中5.1 Language Pack可以选择安装支持的语言。安装完Speech Application SDK之后,打开控制面板点击语音,在这里我们可以指定对何种语言进行识别或者合成,还可以配置相关的硬件设备以及控制语速[7,8,9]。

图3所示的是.Net实现的语音合成效果展示。首先在输入区输入想要实现语音朗读的内容,点击朗读,就可以实现语音朗读输入的内容。点击生成音频文件(wav)就会生成.wav的音频文件。

4)E-Speak

e-Speak是一个开放源码软件的语音合成器,其官方网站是:http://espeak.sourceforge.net。e-Speak软件的语音合成器,在除了服务器电脑之外的所有电脑都无法使用,也就是不适用于Web,即使装了客户端,其他电脑依然无法实现语音合成。适合于个人使用,而不是用于Web开发。

1.2 应用于Web中的优缺点比较

Java Speech API相对Java Script这种方法更加的灵活。Free-TTS基于java的特点,该组件是跨平台的。但是,目前freetts-1.2.2-bin.zip仅支持英文的语音合成,中文还无法读取。Net语音合成可以实现中文语音合成。将.Net作为Web网站开发的后台,就可以将.Net语音合成应用到Web中。

Java Script调用TTS语音,Java Script是依赖于浏览器本身与操作环境无关,只要能运行浏览器并且浏览器支持Java Script的客户端就可正确执行。Java Script调用TTS语音这种方法同样也有着自身的缺点,Java Script语言过于依赖浏览器,因此,使得这种语言仅Web中应用的非常广泛,限制了Java Script使用与发展空间。这种方法需要调用TTS,同时还需要应用到Active X控件,共同实现语音合成。目前Active X控件仅有IE浏览器支持。

鉴于以上优缺点的比较,我们将Java Script调用TTS语音技术应用到信息无障碍资讯交流平台中,以实现信息无障碍化。

2 语音Web页面实现

语音合成实践流程如下图:

网站实现过程如图4所示,实现过程如下:

1)确定信息无障碍为网站主题,将网站命名为“信息无障碍资讯交流平台”。

2)搜集各类国际、国内的最新的动态内容,以及特殊人群所关心的话题与信息。

3)网站制作,将Java Script调用TTS这种方法应用于网站中

下面是使用Java Script调用TTS进行语音合成的部分代码

4)由于语音合成出来的语音较正常人说话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语音的后退可以帮助使用者解决听不懂的现象,我们通过将语音读取的字符串进行分句处理。然后点击后退就可以进行上句的阅读,采用把文本内容提供给TTS的方式,实现代码如下:

5)当盲人使用时无法看到前几后退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又在网页中有加载了快捷键的设置。”←”为后退,”→”为前进。网页中的部分代码如下:

6)在网站制作完成之后,电脑必须装有微软TTS中文引擎,大约是1.5MB。下载地址:http://tts.softonic.cn/。

7)调整IE的安全级别,在工具中点击Internet选项,会弹出Internet选项的属性框,进入安全中点击自定义级别,选中对未标记为可安全执行脚本的Active X控件初始化并执行脚本。

图5为Java Script调用TTS在Web中的应用效果图。

3 结论

目前的Web语音合成主要应用Active X控件与TTS,而Active X这个控件目前只有IE浏览器支持。Active X控件有较强的功能,但也存在被人利用的隐患,网页中的恶意代码往往就是利用这写控件编写小程序,只要打开网页就会被运行。所以要避免恶意网页的攻击一般都会禁止Active X控件的运行。

Web语音开发技术仍然不够成熟,语音朗读发声机器化,没有感情,听着会让使用者很不舒服。语音朗读调用的数据库中文方面的还非常少,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缺。下一步工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语音合成功能,在朗读的时候添加暂停、快进、后退等功能。如果能够在网页中实现语音识别技术,将更大程度上方便用户使用Web,语音技术在信息无障碍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廖日坤,纪越峰,黄小迅.基于TTS文语转换的Web语音浏览器[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13(2):10-13.

[2]邢敬宏,赵双萍,刘军.基于WEB的TTS应用编程实现[J].甘肃科技,2007(3),23(3):78-80.

[3]倪素萍,董滨,赵庆卫,颜永红.基于Java Speech API规范的语音识别引擎的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2005(3),26(2):168-172.

[4]The Java Speech API,[EB/OL].http://www.onjava.com/pub/a/onjava/2003/08/06/jsapi.html.

[5]陈晓林.基于Free TTS的语音合成技术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1(4):46-48.

[6]林育曼.将TTS引擎技术应用于Web页面实现中文朗读[J].电脑学习,2004,8,(4):11-12.

[7]彭腾,孙萍.基于C#语音合成的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12.

[8]郑竞华.用VC#编程实现语音合成[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25(12):80-82.

信息无障碍 篇8

一、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信息需求分析

1. 需求内容分析。

(1) 政府公开信息。自2007年4月5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以来, 政府信息公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公开信息涵盖了行政机关行使职能的方方面面, 人们可以通过政府公开信息了解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现状;还可以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信息弱势群体同样需要政府公开信息, 通过关注政府部门的动态信息以达到了解社会发展动向、维护自身的权益的目的。 (2) 科学知识信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个人社会竞争力息息相关, 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也印证了知识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针对信息弱势群体这个特殊人群, 大量掌握科学知识信息不仅是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方式;还是摆脱信息贫乏现状, 改变自身竞争劣势的重要方式之一。 (3) 其他有用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日渐成为人们解疑答疑、求职就业、娱乐休闲的主要来源。网络信息具有储量大、更新快、辐射面广的特点, 不仅包括时事政治、社会新闻, 还涉及网上自学、资料下载、购物消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信息弱势群体尽管因个人信息技能受限而无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但是正因为网络信息时效性较强、内容涵盖广泛也将同样越来越备受其青睐。

2. 需求特点分析。

(1) 行为被动性。由于信息弱势群体受自身和外部因素的限制, 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社会能够提供的信息, 被动地等待社会提供信息援助。与正常人群相较之下, 信息弱势群体缺乏一种信息占有意识。因而,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这种信息行为上的被动性无疑导致了“弱者更弱, 强者更强”的局面。 (2) 利益相关性。无论是普通大众, 还是信息弱势群体对信息的需求不外乎与自身利益相关, 信息弱势群体同样迫切需要了解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包括求职就业、医疗健康、法律维权、社会服务、休闲娱乐等方面与自身发展、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信息。面对社会竞争中的各种劣势, 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主要是围绕实际生活进行, 获取政府公开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和其他有用信息。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也即呈现出以“生存”为中心的特点。

二、信息弱势群体公共信息获取障碍分析

1. 主观障碍。

(1) 身体障碍。身体障碍主要是针对残障人士而言, 主要是指生理上的缺陷, 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等。无论哪一方面的身体机能出现缺陷, 都会直接影响到残障人士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实际生活中, 虽然有设置各种绿色通道为残障人士获取信息提供保障, 如少数政府门户网站设置的“无障碍通道”, 图书馆及某些公共建筑修建的残疾人专用通道, 社会公益事业机构研究开发的无障碍软件等, 但因为操作的复杂性和范围的局限性, 残障人士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上总体仍然处于劣势。 (2) 经济障碍。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效率。信息弱势群体的经济能力往往处于低下水平, 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 信息弱势群体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境下难以通过上网、咨询、阅读等方式获取到其所需的信息, 从而导致其信息拥有状况日趋恶化, 形成“贫困”—“信息贫困”的恶性循环。 (3) 技能障碍。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多种, 包括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式两种。其中传统方式主要有口头询问、书刊浏览、广播电视收听等;而现代化方式是指通过互联网络查找、搜集相关资料。随着电子化产品的普及, 现代化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要选择。不同知识层次的信息需求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知识层次较高的人能够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扩大信息的搜集范围, 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充分利用获取到的信息;相较而言, 知识层次较低的人获取信息的意识较弱, 利用信息的质量也不高。信息弱势群体大多缺乏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匮乏, 使其成为信息社会的“边缘人”和“贫困者”。

2. 客观障碍。

(1) 基础设施障碍。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东部发达地区, 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率较高, 掌握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更为方便、快捷;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人们获取信息极为不易;区域经济差异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贫富分化,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弱势群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 信息匮乏障碍。信息弱势群体所拥有的信息主要通过阅读、咨询、收听广播、看电视等渠道获得, 因为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从而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无法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此外, 信息弱势群体受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局限, 无法及时、高效地主动向社会索取信息, 而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信息的发布上往往具有时间差, 甚至缺乏向信息弱势群体主动提供信息的意识, 因而信息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范围极大受限, 信息来源得不到保障。 (3) 权益保障障碍。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 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不断加快, 公众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知情权的维护。但是, 在现行法律中并没有相关条文明确规定该如何保障信息弱势群体的知情权。在现有的研究中, 仅有学者提出保护弱势群体的信息权益应当遵循“非歧视性原则、倾斜性原则和利益平衡[2]”三个原则, 而对于加强立法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弱势群体的劣势现状却少有提及。

三、保障信息弱势群体公共信息需求的对策

1. 从内因入手, 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面对各种公共信息需求障碍, 信息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成为信息获取和利用困难的关键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除了部分信息弱势群体存在身体机能方面的先天障碍无法改变外, 其他人往往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及外部辅助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能。在信息获取上, 信息弱势群体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公益设施, 如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盲人阅览室 (馆) 查找所需信息。目前, 中国有2000多家图书馆, 有100多家设立了盲人阅览室。2011年2月9日, 北京首家民间盲人图书馆“心目图书馆”挂牌成立[3]。另外, 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也可以通过办理免费借阅证到农村图书室 (馆) 或者其他公共图书馆有效获取信息。在信息利用上, 信息弱势群体应当主动到政府机构或者公益机构进行咨询, 积极参加各类公益培训, 提高自身分辨识别能力, 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如发生在2012年10月和11月的贵阳云岩区的离婚潮事件[4], 就是人们对《云岩区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子确权实施细则》中“原则上按‘一户一宅’进行确权;每户住所确权的操控规范为:不超越用地面积130平方米, 修建面积240平方米”等政策信息的获取不完整, 而产生理解偏差, 造成的一场闹剧, 政府部门出台确实权方针, 本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但因政策信息传达不畅, 人们对信息理解能力不强, 导致解读错误, 从而出现不该发生的离婚潮事件, 让“惠民”变“扰民”。

2. 以外因为辅, 打破信息不公局面。

信息不公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不公和信息分配不公两个方面。对于信息弱势群体而言, 自身存在的各种障碍使其在信息获取的质量与数量上都大打折扣, 从而与正常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进一步扩大;加之, 社会对其信息权利的忽视使得信息成为信息弱势群体眼中的奢侈品。信息资源作为全社会所共有的宝贵资源, 具有共享性、公益性和文化性性质。笔者认为, 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生产者, 应当对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配, 实行公益性的共享政策;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对信息弱势群体的投入应当适当增加, 从整体上协调平衡;而对于立法上存在的空白, 应当以相关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 防止社会歧视, 以保证信息弱势群体平等的获取信息。

总之, 保障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信息需求是实现信息公平和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环节。只有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信息需求及其中存在的障碍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才能针对性地提高信息弱势群体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效率。在结合信息弱势群体和政府部门、公益机构等内外力量的基础上, 消除信息获取障碍, 实现信息社会的和谐。

摘要:文章从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信息需求出发, 着重分析信息弱势群体在实际生活中获取信息存在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从信息弱势群体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提高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技能以及打破信息不公的局面。

关键词:信息弱势群体,公共信息需求,获取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婷婷.信息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情报探索, 2010 (10) :53-55.

[2]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保障研究——一种基于权利表达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5) :52-55.

[3]中国台湾网.北京首家盲人图书馆成立[EB/OL].[2011-02-16].http://news.cntv.cn/20110216/101586.shtml.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其障碍 篇9

一、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我国文化部1956年拟定、并发行了《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其核心内容是推行“馆际互借”, 可见我国对“资源共享”早有举措。我国图书馆界依据国家布置和用户需求, 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已多年, 各馆结合地区具体情况, 推行了馆际互借、馆际协作、资料交换;编制了分类馆藏联合目录。针对在“资源共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对策, 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效益。但问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比如:“管理体系”、“技术手段”、“地区划分”等因素的制约, 所以, 要全面推广“文献资源共享”, 还需做大量工作。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多数图书馆开始建立、使用局域网, 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内、国际联网。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资源共享”工作;国家图书馆 (1991年) 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专题会议;还在 (2000年) 新开办了“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专职指导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近10年来, 全国文献资源共享形成了新的态势, 主要表现在数字图书馆和跨行业网络协作实行资源共建共享;启动了国家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分馆建设和全国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启动了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成立了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建设等。这一系列重要项目的实施, 使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又上了新的台阶。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由于受“地域区分”、“行政建制”等局限性的困扰, 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了或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文献收藏共有特征, 表现为:“重复性”共有、“空白性”共有、误导“用户需求低满足性”共有;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 使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 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当今社会, 争夺信息资源是国际竞争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我国,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贮藏的主要成员, 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传统图书馆馆藏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与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含量已无法比较。网络的快速发展, 使用户对提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功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再是衡量图书馆硬件规模和服务质量的硬性指标, 能否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终端上获得最需的国内外信息资源, 是当今时代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因此, 图书馆要在不断更新信息资源建设理念、不断提升信息资源战略高度上下功夫, 充分理顺信息需求和网络环境下用户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1.人才技术障碍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 涉及的技术问题较多, 主要有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信息存储、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标准化处理、智能Agent、数据采掘等技术问题。在这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上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人才匮乏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 部分现有的高端人才因地区差别和硬件环境等原因, 逐步向其他领域流出。

2.“信息过量”障碍

网络的开放性、公开性和自由性, 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 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化存储与分散化管理并存, 这样, 在用户访问、检索、利用网络资源时, 就会造成查准率和资源利用率下滑。

3.信息污染障碍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信息失去控制, 产生了信息异化现象, 虚假、失真、黄色、反动、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充斥着网络。这些有害信息不仅引起了网络的信息污染, 而且严重影响着用户的身心健康,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资源分布不均障碍

从世界范围来讲, 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网络普及水准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在我国, 西部地区的网络利用水准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区域发展的失衡, 造成了网络利用水准的差异和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 从而产生了部分信息资源的垄断现象。受环境、资金、设备、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落后地区急需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为所需用户共享利用, 这些是我国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发展的障碍, 也是加大区域之间经济、文化等差距的重要原因, 数字鸿沟的形成, 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5.语言障碍

我国有数字庞大的网络用户, 语言障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与美国及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准远远落后, 由于历史和技术等诸多原因, 网络中90%以上的信息资源都是英文信息, 中文信息资源非常匮乏, 使我国用户对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

1.加强信息来源的规范化建设

首先, 图书馆要加强审查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 鉴别不同信息发布者的声誉及出版能力等因素, 充分利用文献的分散规律和引用规律的研究成果, 确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以保证重要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其次, 要合理调配书刊结构,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需针对各馆的类型、性质和任务, 确定收藏重点。既要保证一定的数量, 又要保证一定的质量。第三, 要加速文献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可使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加快文献的印刷和编目速度;依靠缩微胶卷和光盘等媒体解决文献信息的海量存储;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 扩大本馆的文献信息源。

2.加强图书馆信息标准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 它具有分布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 用户或用户团体可对系统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访问, 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为了便于用户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共享, 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组织时, 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以便使组织出来的信息在各数据库、各网络平台之间自由流动。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关键。目前, 我国的数字化信息组织的标准化研究已经开展, 中文资源的元数据标准正在制定之中。例如,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已制定了《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通用格式》, 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程也正在进行“中文Metadata标准研究”等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 必然会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我国图书馆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书刊的借阅与用户开展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在信息时代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应在做好传统的服务工作的同时,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 提高文献信息传递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以取得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另外, 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工作, 如咨询服务、参考服务、定题服务、信息经纪人服务等。要综合利用各种交流渠道, 扩展服务方式。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培养, 提高服务水平, 尽量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人为干扰因素。要培养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意识, 能从用户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满足其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对用户实行服务承诺等。

五、结束语

英语教学信息化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中学英语教学;障碍;对策;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障碍,本文通过对目前英语教学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信息化与中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整合,共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学英语教学信息化面临的障碍

在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信息化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

1、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随着信息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英语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方法,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通过多媒体或者是视频、音频来完成,然而现代教师一般计算机知识有限,编制电子课件的高难度和高强度使一些教师直接采用商业的课件,如《中学英语》等光盘,这些教学内容可能没有传统的授课方式更适合学生记忆和掌握,有些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太符合现代英语教学的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形式上可能还会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衔接英语教学的内容,从而使中学英语教学缺乏个性和创意,也不能融入教师即时的思想和想法,不能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过多使用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也不能与学生之间形成更多的语言交流和情感表达,因此就不能体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利于学生更好更实际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学习能力。

2、造成思想障碍,形成习惯性思维

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是中学英语教学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障碍,由于现代英语教育者都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他们经常想着搜集大量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来学习,因此忽视了中学生实际吸收和接受能力,然而教师可能急于教学的“最好论”,对教学的目的可能会出现偏差,时间长久之后,就会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各自的思维习惯,教师一味地提供信息量,学生一味地接受,他们都在思维上形成一种定性和习惯性,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练习实际英语的学习。

3、片面强调机器的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日益采用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手段,然而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都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把英语课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也许中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但是真正学到和掌握的内容却很少,因为他们大部分只是对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或者是中间穿插的视频、图片感兴趣,而对多媒体所展示的英语内容却不能把握,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因此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为中学生所适用。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听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语言环境下的交流,才能够学好和讲好英语,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对于单词的认识和发音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多媒体展示的文中情景和有声语言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的实际交流,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取代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二、对于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障碍的对策

1、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培训

信息化英语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培训,有的中学不是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只是简单地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熟不知其中的韵味。学校应该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使教师有更好的机会来学习计算机的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他们采用商业课件和不科学使用多媒体和科技手段教学的障碍,这也能够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设计适合中学生特点和个性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能使中学生在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感兴趣和感觉新鲜的基础上更好地强化他们的学习和更多地掌握英语知识。

2、增强教师的紧迫感,转变思想观念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思想比较滞后,思想容易形成定式和习惯性,认为中学的英语课程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思维模式比较落后,因此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教师感到紧迫感和竞争力,这就要求英语教育者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适当地融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同时要总结英语教学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不能盲目攀比和急功近利,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实施信息化英语教学方法。

3、充分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中学生主要是学习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师范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灵活地将信息技术的因素融入教学活动中,要把信息化作为自己教学的辅助工具,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将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完美,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和合作,真正从实际上起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作用。

4、扩大资金投入,开发利用资源

学校在英语信息化教学问题上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信息化教学的设备和设施,同时还要搜集大量的资源和信息,使英语教学能够更加全面和多样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英语信息资源的缺乏和资源获取困难的问题。

三、总结

英语教学信息化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将信息化与英语教学方式相结合,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中学生英语的学习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英语教学信息化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9期下半月刊。

档案潜在信息需求转化的障碍分析 篇11

一、社会的档案意识低下, 用户档案需求表达有限

首先是用户档案需求表达能力的限制。由于用户的年龄、职业、社会背景、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差别, 用户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差别很大, 一些用户常常陷入无法向档案部门清楚详尽表达自己档案需求的困境。很多时候, 由于用户表达失真, 使得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往往不对口, 无法解决档案用户的真正问题。其次是受求尊等利用心理的影响, 用户不愿表达出真实档案需求。档案信息用户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任何档案信息用户在寻求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都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很多用户来档案馆时就带着一定的戒备心理, 害怕自己的隐私会被暴露, 害怕档案工作者态度不好, 言语和行为伤了自己的自尊。这就使用户隐藏了档案信息需求, 成为潜在用户。如果用户对档案信息产生需求的欲望, 档案工作者缺乏主动性的引导或不能准确、及时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 就会对用户需求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对用户的利用档案行为产生阴影, 用户便更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档案需求。由于用户熟悉馆藏的程度有限, 查找起来很困难, 档案工作者如果不能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用户出发, 主动协助, 尽力帮助查找, 就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户的需求得以实现, 也无法克服用户需求表达的障碍。

二、档案工作者队伍素质不高, 服务水平待提升

1. 档案工作者观念有待更新, 档案工作队伍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从我国档案馆总体来看, 有不少老龄档案工作者, 这代人大都经过“文革”, 思想上普遍显得保守, 一些思想观念甚至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 无法适应新时期我国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档案领导队伍中, 很多都是非档案专业人员, 在面临退休或无多大上升空间的时候空降到档案部门。他们已经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精力旺盛、充满斗志, 也很少有想在档案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的斗志, 因此, 他们中也几乎不会有改革档案事业的冲动, 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四平八稳”地维持工作现状, 只图不出差错, 不求有所成就;其他普通的档案工作者终日生活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自成体系地工作着, 养成了他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工作方法, 他们往往也选择和领导一样,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档案工作者这种保守的观念和工作态度显然不利于档案工作的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及锐意进取精神的培养, 而档案潜在信息需求的挖掘正需要对档案事业整个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大的调整, 现在这个四平八稳的工作方法显然是不利的。

2. 档案工作者队伍的文化程度不高, 档案专业人员比例少。

档案队伍的文化素质低及档案专业人员缺乏导致整个档案队伍的档案信息素养不够, 档案工作过程中缺乏抓捕档案信息的敏感度, 与潜在档案信息需求转化过程中深层次文化产品加工的需要不相协调。受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档案工作者队伍素质不高, 文化程度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亟须提高。以2006年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情况统计为例,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公共档案馆工作人员总数为22379人, 其中本科学历的为8340人, 占到总数的37.28%, 具有硕士学历的有109人, 只占到总数的0.49%, 具有博士学历的只有5人, 占总数的0.02%[1]。纵观全国档案馆 (室) , 非档案专业人员占据了绝大部分, 只有少部分档案工作者是专业的档案科班出身。档案虽然非严格的技术活, 看上去没有过高的科技含量, 好像什么人都能干, 但受过正规、系统档案知识教育的人所拥有的档案意识, 对档案的敏感度是非专业人士无法替代的。这样文化素质不高及档案专业人员缺乏的档案队伍, 在面临档案文献深层次编研问题时, 常常会陷入困境, 无法体现高素质档案专业人才才具备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逻辑思维, 因此也无法作出高质量的档案文献编研成果, 这对于打出档案馆的品牌效应, 推出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来吸引档案潜在用户是不利的。

3. 档案工作者服务水平不高。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向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但现实中, 由于档案服务领域相关制度不健全, 档案服务水平还不尽如人意, 显示出极大的地域差。据笔者了解, 首都北京市档案馆的服务质量普遍很高, 但在地方很多市县级档案馆查档仍然会有很多难以逾越的人为设置的障碍:他们之中或者变相收费, 或者以各种借口拒绝查找档案, 或者嫌麻烦不愿意为普通用户查档, 或者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只乐此不疲地接待所谓的重要人物的查档等。同时, 大部分的档案馆在档案开放利用这一块仍然持一种保守观望的姿态, 开放利用工作不积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严重。因为档案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 对开放档案的奖励力度不够, 相反如果开放过度, 对不该开放的档案进行了开放还可能招来麻烦。

三、档案馆藏的局限性

档案形成目的的政治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形成初期主要为政治工作服务, 直接导致馆藏结构不合理, 缺乏社会大众普遍需求的科学、民俗、技术等可供休闲利用的特色档案。同时, 档案的原始性决定了档案形成过程的被动性, 即有什么样的文件 (值得保存的) , 就形成什么样的档案, 不会按社会的特定需求去形成特定的档案。因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在今天看来无保存价值, 在今后或许很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无法形成档案予以保存;二是一些在今后无多少利用价值或利用价值不大的档案却长年享受“优厚待遇”[2]17。由于社会大众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无话语权, 档案的形成及后续的鉴定工作大多靠档案工作者的主观判断, 因此档案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馆藏档案的质量, 决定了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目前, 档案馆馆藏明显呈现单一的状况, 民众普遍反映并非不想去利用档案, 而是没有档案可供利用,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档案馆馆藏的局限性成为档案潜在信息需求转化的主要障碍。

四、档案馆信息化水平不高

首先, 档案馆检索能力未与馆藏信息化速度成正比。主要表现为:虽然馆藏很多档案已经实现数字化, 但由于档案检索目录制作不完善, 检索路径单一、低级、档案馆检索工具智能化水平不高、自动扩检的灵敏度不高等, 使得很多档案都检不出, 无法为用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可以说, 档案馆整体的检索能力并没有随着馆藏信息化速度的攀升而大幅提高, 没有便捷的查档服务便无法留住用户, 更无法吸引大量的潜在用户来馆查档。其次, 档案馆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档案信息, 宣传自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档案其实也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员, 虽然档案不用在市场的环境中进行激烈的竞争, 但是档案馆长期的默默无为终将使其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正所谓抛弃群众的人, 群众也会抛弃他。现阶段我国档案传播和宣传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并没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自身服务, 更好地传播档案信息, 就连对档案馆自身的宣传也孱弱无力。档案信息传播力度不够, 用户知晓的档案信息就少, 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提升的速度就慢, 档案馆也无法实现亲民形象的顺利转变, 这对于档案潜在信息需求的挖掘十分不利。

五、档案编研成果质量不高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具有权威性与凭证性。但正由于档案是最原始的记录, 从知识性的角度来说, 档案与图书、报纸、杂志等比起来往往缺乏系统性, 可以说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 内容上的条理性和抽象性较差, 有时候同一个问题的信息可能会被分割于几个案卷, 不像图书等文献同一专题的信息比较集中,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查阅某一专题的信息。大部分来馆利用档案信息的学者都有利用经过编研开发过的档案的需求, 他们普遍希望档案馆能提供经工作人员在原始档案基础上分析综合后的档案编研产品。加之, 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将档案开发利用的外延扩展到“休闲利用”领域, 提出将利用档案的行为变成人们在闲暇时休闲的选择。人们去档案馆休闲利用, 更多地还是需要档案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编研产品。而纵观我国档案馆的编研成果, 大都层次较低, 缺乏系统性的档案编研规划, 大都是档案工作者根据本馆所拥有的馆藏进行简单的编辑加工, 主观随机性较强, 受开发资金限制, 大都没有能力根据社会普遍的档案信息需求进行高质量的档案文献编研工作。因此, 真正符合社会大众普遍需求的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少之又少, 档案馆没有可供休闲利用的资源, 自然也无法吸引用户前往享受档案信息服务。

摘要:目前, 还存在着一系列阻碍档案潜在信息需求转化的障碍,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低下, 用户档案需求表达有限;档案服务者个人素质不高、服务水平有限;馆藏档案单一;档案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方面。

关键词:档案,潜在需求,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年鉴, 2007.

上一篇:收录情况下一篇: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