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校园

2024-07-22

无障碍校园(精选5篇)

无障碍校园 篇1

研究资料表明, 比赛中技术水平发挥不好的运动员中, 由于赛前心理准备不足, 产生心理障碍造成比赛失败的占70%;由于训练水平、技术准备不足而导致失败的占20%。因此, 要在足球比赛中发挥应有的水平, 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训练, 消除心理障碍非常重要。

一、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1) 赛前过度紧张、焦虑。通过访谈, 发现大多数足球运动员赛前都会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 这不仅是因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本人对比赛成绩要求过高, 而且大赛前的紧张气氛、媒体报道及正常的生活和训练秩序被打破也会引起运动员心理上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 (2) 缺乏自信心。足球运动是一项强对抗的集体性的运动项目, 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强等特征。在赛前, 运动员要克服超过一般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 情绪易受波动, 良好的心理状态易受干扰, 会出现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迎战强队或曾战胜自己的队时, 运动员容易出现缺乏信心、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3) 意志力薄弱。足球比赛中, 场上情况瞬息万变, 无论在处理球、控制球的过程中, 还是在实施攻守战术中, 都要求运动员具有适应场上变化、克服极端困难条件的心理适应力和情绪稳定性。但是赛前, 由于运动员过度疲劳、伤病未愈、比赛任务重、受前场比赛失利影响等, 易出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斗志不强的现象, 这将会影响到运动员的临场发挥。 (4) 主客场效应。主队的球员赛前易产生想赢怕输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迎战势均力敌的对手以及关键的场次, 过多考虑比赛结果, 情绪易受波动。客队的球员赛前易受到客场观众的干扰, 以及过多担心裁判因素的影响, 表现为缺乏自信心, 过度紧张、焦虑。

二、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内容

(1) 明确参赛目的和任务, 激发运动员良好的动机。赛前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和水平, 确定参赛目的和任务, 制定适宜的目标, 即运动员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同时, 运动员应形成积极动机, 想赢怕输与人的动机发展水平有关, 当成就动机MS> 焦虑失败动机maf时, 运动员表现出积极的完成比赛任务、敢于胜利的意向;当MS<maf时, 运动员表现出想赢怕输、甚至不敢比赛的倾向。因此, 赛前可通过目标设置、合理思维, 激发认知内驱动力等手段, 激发运动员良好的动机, 树立“想赢不怕输”的正确心理定向。 (2) 提高抗干扰能力。“人为”和“自然”两大方面的因素会使比赛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干扰情况, 这在客场制的比赛中尤为明显, 这种干扰主要来自观众的情绪、行为及裁判的判罚尺度。比如, 观众的叫喊声、喝彩声, 裁判的误判漏判等, 这些干扰会使运动员的注意力分散, 导致失误频繁。反之, 如果运动员抗干扰能力强, 动作技术准确性就会提高, 在比赛中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 (3) 赛前保持适宜的兴奋性的控制能力。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 兴奋过度 (赛前过分激动状态) 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兴奋性低 (赛前淡漠状态) 也不能发挥最佳水平, 只有把兴奋性控制在最适宜状态 (战斗准备状态) , 才能创造佳绩。赛前应训练足球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 排除一切杂念, 使机体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年轻运动员比赛经验少, 心理素质训练也较缺乏, 容易发生“怯场”现象。可见, 保持适宜的兴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整个赛前心理训练中占有着主要地位。

三、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

(1) 表象训练。表象训练又称念动训练、心理演练等, 是在运动员意识支配下, 按程序在脑海中重复再现原有形式的动作表象, 引起相应动作部位产生肌肉活动力定型, 从而达到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 加深动作记忆的一种训练方法。足球运动员的模仿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 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在教学训练中让他们观看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技战术运用及赛场上表现的各个画面, 能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足球比赛的理解对技战术使用的巩固。 (2) 模拟训练。在赛前应针对比赛的对手和比赛的实景, 创造一些与比赛相似的条件, 制造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如模拟观众的喝彩、叫喊, 模拟裁判判罚, 让运动员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实景练习, 以达到较佳的实战效果。另外, 利用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语言和形象的表象来描述赛场情景, 让运动员形成与比赛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状态, 增强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训练比赛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 为了消除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 首先要了解心理障碍的成因, 对症下药, 在足球训练中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从而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众鸣, 龚波, 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2) .

[2]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无障碍校园 篇2

五月的太阳一改它往日的懒散和煦,以更加炙热的方式点燃了远处那群“勇士”的激情。5月13日下午在音乐广场上,由共青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委员会主办,院学生会、各系学生会承办的“第二届体育文化节校园吉尼斯之勇往直前障碍赛跑(女子组)” 进行的如火如荼。

下午五点整,一声清脆的哨声过后,第一组女参赛选手在广场北面率先开始了比赛,蛙跳了十几步以后,她们迅速得从地上拿起了一只乒乓球拍,并用单手托起一个篮球后向前努力地奔跑着,将球拍与球放在盆中折返,跨过最后两个跨栏后,她们冲刺回到了终点。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次比赛的六强选手也顺利产生,并分别获得了精美的小礼品。

无障碍校园 篇3

从世界足球强国, 特别是冰岛足球的成功看: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青少年参与足球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改变我国足球的发展现状, 促进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 校园足球活动率先在44个布局城市中开展, 截止到2013年, 已经有49个国家级足球布局城市、11个省级布局城市、3个试点县。2016年6月7日, 教育部公布了4 755所中小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1个县 (区) 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区) ”。全国各级学校都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校园足球的建设发展, 发展校园足球的理念已经开始在广大师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2.1 应试教育的阻碍

在应试教育环境之下, 考试升学占绝对主导地位, 虽然强调素质教育重于应试教育, 但真正落实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学校为达到目标的升学率, 往往给学生大量课堂和课外作业, 有的学校甚至把体育课改成自习课。同时, 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影响下又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辅导班。虽然开展校园足球已势在必行, 但很多家长反而担心如果孩子参加校园足球活动会不会影响到文化课程而学习成绩下降。学校的行为与家长的担心成为校园足球建设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2.2 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校园足球的落实与管理过程中, 往往缺少监督机制的监管。很多学校看上去很重视校园足球, 实际上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并没有真正落实好校园足球的普及和传播工作。处理好校园足球活动与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保证所制定的开展目标得以实行, 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检查监督,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相互推卸责任, 达到有效问责的目的。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在互不干涉的同时相互合作, 共同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

2.3 资金短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已经成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性因素。目前, 校园足球的发展经费一般都是靠政府拨款。最初每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从彩票公益金中拨款4 000万投入到校园足球的开展和日常管理中, 后来由4 000万增加至5 600万。可是这四五千万平均到全国, 每个学校可以分得不足2万元, 甚至某些地区学校仅有几千元的活动经费, 用于校园足球服装、裁判员、饮水、场地维护等, 可算是杯水车薪, 更无法解决足球场地建设问题。在资金投入上我国与国外足球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 如德国每年在校园足球活动中投入的资金高达7 000万欧元。。

3 保障校园足球发展的措施

3.1 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校园足球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 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但是由于升学率要求、学生可支配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执行的还是应试教育。推行校园足球的发展首先要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把学校的校园足球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 通过制度变革来保障校园足球得以实施, 使校园足球的发展不再是“口号”上的发展,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并发挥作用。没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变革, 校园足球就无法发挥自身的最大效能。

3.2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监督机制

校园足球要想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制度保障, 所以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如改革保障措施、激励机制、安全保险、社会参与等。改善校园足球场地的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 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时合理流动, 加强校园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 发挥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体育运动学校等多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用。同时也要健全监督机制。对校园足球开展质量进行监督, 对校园足球实施的过程、活动经费使用、教育质量评估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只有全方位的健全监督机制才能使校园足球活动正常运转, 把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监督机制联合起来, 才能使校园足球不会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3.3 拓宽经费来源

充足的经费是校园足球得以长久发展的基础, 没有资金供给, 校园足球就只是空谈。可是我国政府对校园足球的财政拨款是有限的, 这样一来就需要寻找其他方式来筹集资金。如:商业性赞助、社会公益赞助、学校财政资助等。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才能提供更好软硬件校园足球设施, 进而为广大校园足球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足球环境。

4 校园足球的推广策略

4.1 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

足球进校园活动是指在校园内宣传和推广校园足球的理念, 给广大青少年足球爱好者普及足球相关知识和提高足球运动训练技能, 发扬足球文化精神, 使更多的青少年对校园足球感兴趣并且愿意投身于足球运动之中, 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足球进校园活动主要是让国家队的教练员或队员、国奥队的教练员或队员以及精英教练员进入校园并进行定点训练。通过足球进校园活动, 可以调动广大青少年对校园足球的积极性, 提高校园足球的参与度。

4.2 开办校园足球训练营

校园足球训练营主要有夏令营和冬令营。其主要的推广形式有: (1) 比赛, 包括分组循环赛和“城市约战”; (2) 文艺活动, 包括英语演讲、歌咏比赛、有奖征文、绘画比赛、文化展示和汇报表演等; (3) 培训交流, 知名教练技术指导、知识讲座、名人论坛和管理人员交流; (4) 后备人才选拔, 校园足球训练营为广大青少年足球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良好方式, 在与小伙伴愉快玩耍中参与足球、学习足球。

4.3 建立校园足球联赛

2014年, 教育部提出将逐步建立健全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四级校园足球联赛机制, 并联合其他相关的体育部门颁布各项举措, 争取校园足球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校园足球联赛是指以学校队伍作为参加比赛的单位进行足球比赛 (一般指市级的足球联赛) , 并且大多是在已经开展校园足球的城市。随着校园足球的不断推广, 也包括在学校内部举办的班级、年级、省级、赛区以及全国性的比赛。通过校园足球联赛, 可以使广大学生投身于足球运动中, 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校园内进行足球比赛也会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竞争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5 结语

综上所述, 落实和发展好校园足球在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时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监督机制。应该积极开创校园足球运动的新模式,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足球爱好者投身于足球运动中。采用多种渠道筹措活动资金, 使得其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不能让“形式主义倾向”成为校园足球发展的绊脚石, 纸上谈兵来不得, 校园足球要发展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真真正正的去实施, 去成长, 为日后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强大的后备军。

摘要: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对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落实和发展校园足球的策略。主要障碍有:应试教育的阻碍;监督机制不完善;资金短缺等。提出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监督机制、拓宽经费来源等对策, 并提出了校园足球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校园足球,障碍性因素,推广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长江, 严春辉, 孙荣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5) :80-82.

[2]李卫东, 张廷安, 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5 (5) :22-31.

[3]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张洪瑞.探析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足球的重要性[D].山东大学, 2013.

浅谈无障碍设计 篇4

无障碍设计主要包括外部环境设计和内部环境设计两个方面。

1 外部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1)人行道入口、大门周围。

道路应设置有防护设施等安全的人车分离形式。电线杆、渗井盖、矗立式标志牌等应尽量不设置在人行道上,或者将其规划好,使其不成为阻碍人行的要素。从道路至建筑物出入口通路部分应做成水平面或者平缓的斜面。人行道或出入口的通路部分不应都设置有高低差的台阶,在非设不可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考虑其安全性。人行道或出入口的通路部分的路面应平坦且不打滑。室外通路的最小宽度不小于1.5 m,最大坡度为1∶20。大门口或入口的前面需设置轮椅可以停止或回转的空间。在门前应设置遮阳雨篷。如需要还可在门厅前设置轮椅清洗装置。

2)停车场、车库。

应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附近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场。残疾人专用停车车位的坡度不应大于1/50,停车位一侧设宽不小于1.2 m的轮椅通道,使乘轮椅者从轮椅通道直接进入人行通道到达建筑入口。残疾人专用停车车位应明显地标出其用途。

3)屋顶、平台、阳台。

屋顶、平台、阳台也应设计成残疾人可用的空间,其面积不应小于残疾人轮椅可以回转的范围。室内外的结合部应设计成便于轮椅通行的形式。门扇开启净宽度应大于0.8 m,室内外高差不大于15 mm。栏杆和扶手应注意防护设计(针对幼儿)。

4)公园、游乐场。

公园、游乐场出入口的宽度应大于1.5 m,不设台阶,如有高低差时应设置斜面坡道。游园路应该至少有一条可以使用轮椅。游园路上的排水沟、集水槽应加盖。公园的椅凳、桌子、饮水器等应设计成便于轮椅者使用的形式,同时,其位置不得阻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2 室内无障碍设计

1)入口大厅。

残疾人进入建筑物内的入口应为主要入口,从入口大厅要能够看到建筑物内的主要部分,特别是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在一般人经常出入的建筑物入口大厅也应设置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的内部信息板。

2)走廊、过道尽可能地做成直交形式。

非常时的避难通道应尽可能的缩短,并且应便于轮椅通行。走廊的拐角做成斜面或曲面。如有高差,不应大于15 mm,并应以斜面过渡。走廊的两侧设置扶手,地面应平整、不光滑、不松动、不积水。层数或房间名等标志应该同时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

3)坡道较长时应与楼梯、电梯等配合使用。

坡道可设计成直线形、L形、U字形,最大坡度应为1/12,露天坡道应为1/20以下。根据不同坡度,当坡道水平长度过长时应设1.50 m的休息平台。在坡道的起始或终端应设置可供轮椅回转的水平空间。至少在单面设置连续的扶手,扶手的起始或终端部分应水平延长0.3 m以上。坡道侧面凌空时,坡道的边缘应设置50 m以上的安全挡台。

4)楼梯、扶手。

主要楼梯不要设计成螺旋形,避免踢脚板漏空或踏面过于凸出的设计。同时应注意楼梯的防滑设计,如果没有侧墙时,应设置边缘石。至少在单面设置连续的扶手,扶手的做法与坡道相同。如果允许可同时设置幼儿用的低扶手。扶手是一种辅助设施,其目的是为了支持身体、防止跌倒或方便移动,避免接近危险物,连续设置扶手,起到导向作用。扶手应设计成容易抓握的形状。扶手的方向与身体的移动方向并行为宜。

5)出入口及窗户周围。

在门前应确保进深1.5 m以上的水平面。门下方应设置高0.35 m的护门板,自由开启式门上应设置可视窗,门把手应便于使用。门槛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 mm。在设计防火门时,防火门的自动关闭部分,应设计成关闭后仍可以使轮椅使用者通行的形式。视觉障碍者对窗户的要求更为强烈,推拉式窗户容易使用,旋转式窗户容易撞伤视觉障碍者。玻璃窗应容易擦拭,并注意铝合金等尖角刃状的细部处理。遮阳板、百叶窗、窗帘等的控制应该方便乘坐轮椅者的操作。

6)厨房、开水房。

轮椅不便横向移动,因此厨房设备应布置成L形或U字形。如设计成一字形时需要考虑轮椅能够横向挪动的空间。厨房操作台面距地面0.75 m~0.8 m的高度,操作台和洗碗池的下边应该有可以使操作者膝盖伸进去的空间。煤气灶的控制开关应设置在前面,控制阀调节火候应便于观察。碗橱柜等收藏空间的设置应考虑轮椅使用者伸手可及的范围。在使用煤气等危险物时,注意必须设置自动灭火装置或保险丝等安全装置。

7)厕所、洗脸间、浴室、沐浴间。

无论什么建筑物都必须分别设置男女轮椅使用者可使用的厕位、洗面器等卫生器具各一处以上。厕所出入口的有效宽度应大于0.8 m,内外高差应小于15 mm。厕所中应有可以保证轮椅回转的空间。残疾人可以使用的厕位应设置坐便器,同时设置扶手等支撑物。小便器应设置扶手等支撑物。轮椅使用者可使用的洗面器下面,应设计成有能将膝盖伸进去的空间。大便器或小便器的冲洗装置以及洗面器的水龙头等应设置成上肢残疾者也便于操作的形状。洗面器的供热水管应注意使用保温材料保温。洗面器上方应设置轮椅使用者可使用的镜面。擦手巾也应便于轮椅使用者。残疾人使用的厕位应设置意外事故发生时使用的呼救警铃。浴室中应确保轮椅可以回转的空间。浴盆、淋浴器具等应设计成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形状。设置扶手、攥握棒等。

8)电梯的位置应设置在从主要通路容易看到的地方。

门开启净宽度不小于0.8 m,轿厢深度不小于1.4 m,宽不小于1.1 m。轿厢正面和侧面应设置高度为0.80 m~0.85 m的扶手;轿厢正面应设置高0.9 m处至顶部的镜子。操作按钮一侧地板之间的缝隙不应超过15 mm,此外,进出电梯时电梯内外高差应在同一水平面上。

无障碍设计是公共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表现。如今全世界越来越关注无障碍设计,它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推进无障碍设计,大力建设无障碍环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摘要: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分析,从起源和内外部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方面进行了论述,说明了其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和培养全民公共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广无障碍设计。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人性化理念

参考文献

[1]李鸿铭.城市无障碍设施(标志)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及改造技术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

[2]刘连新.无障碍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3]刘亮,彭重华,王建兵.浅谈居住区的室外无障碍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6,32(3):14-15.

无障碍校园 篇5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目标,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1]。为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连续性强、标示性突出的无障碍服务系统,各种交通方式的转乘均做到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的顺利通达。

2 认识新加坡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计系统

2.1 交通枢纽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为地铁、轻轨、公交车。公共交通方式承担了60%的日常出行量,这源于住宅、商业、办公的安全、连续的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且各个交通的衔接处,均设置醒目的标识,特殊情况时设置指示牌提醒民众缓行。

2.2 休憩设施

在商场、地铁站、公交站等地点无论是正在路上还是停下脚步,都可以感受到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周全的考虑,细致的处理。无障碍座椅、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出入口等设置,在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外出中,起到人性化的关怀。

2.3 坡道

新加坡无障碍坡道的设置,在场地的设计上均满足实际需求,且实用性强,标示性强,是以一种“本质”就应该存在的方式,融入到整体的项目设计中。如乌节路上的公交车站(图1),商场等出入口的无障碍坡道。

2.4 盲道的设置

新加坡的盲道的设置在于合理性和适用性,体现盲道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精髓[2]。如轨道交通站台上,一般只从无障碍垂直电梯口铺设到无障碍专用车厢,减少非残障人士的行走障碍。而我国盲道铺设是习惯性铺设,没有真正理解盲道的意义[3]。新加坡盲道的适用性,将给我国设计者带来很大的启发。

3 认识新加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的细则

3.1 人行道的安全防护

人行道是连续性的,除盲道只铺设在交叉口、道路沿线车行出入口设置盲道警示砖外,防撞柱的设置,在新加坡的道路路口及交叉口处极为明显,从防撞柱的高度数量、规格、材质使用上,均能安全有效地保障行人安全。

3.2 人行道的信号灯

信号灯,在新加坡的人行道的设置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非交叉路口的无信号灯或者是道路交叉口的左转设置斑马线及黄色警示灯。第二种是在道路交叉口行人直行过街处,画双虚线,行人过街时按下按钮(图2),否则信号灯一直为红色,不能过街,在行人灯绿时,所有车辆必须让人,安全避免冲突[4]。

3.3 公交车的无障碍连接板

在公交车站除了注意防滑设有轮椅的停靠区,残障人士在此处可以通过公交车上的连接板独立上下车,真正做到全程全城无障碍。因政府及全社会的一致推广下,希望在我国也能实现这样的公交无障碍上下车。老人轮椅、婴儿车可以从小区的绿地,推到更远的公园。

4 结合考察项目,学习新加坡无障碍设计

4.1 住宅类

案例:新加坡最高组屋(Pinnacle@Duxton)达士岭组屋(2010年世界建筑节庆大奖及2010年新总统设计奖)。

该建筑超过50层楼高的公共房屋,由7座住宅大楼共1848个单元。在实地的项目考察中,主入口的无障碍设计坡道,结合整体的建筑外墙及中庭景观设计,将坡道沿着城市界面一侧,进行了统一设计,坡道本身就像一个“绿坡”,形成了自然而然的风景。

4.2 教育类

案例:SOTA新加坡艺术学院(WOHA)。

该院校是新加坡一所学术地位界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艺术专科学校。校园主入口大台阶面向广场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场所。在大台阶一侧组合式的景墙,如屏风装饰着大台阶(图3)。过往时,尽是无障碍设计的坡道,如此艺术化的匠心所在,让笔者对该城市的“一流”的无障碍设计用心之处由衷佩服。

4.3 公共景观类

案例:亨德申波浪桥(新加坡LOOK+CPG)(2009年荣获新加坡“总统设计奖”)。

亨德申波浪桥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波浪桥全长274m,最高点离开路面36m,约等于12层楼高的组屋。桥身犹如后浪推前浪,有4个波峰和3个波谷,8m宽的桥身就在波峰浪谷之间穿过。桥身从花柏山向直落布兰雅山攀升,两端落差20 m。该桥采取无障碍设计,没有梯级,设有扶手,桥面防滑,方便老人及坐轮椅者。“天鉴变通途”的壮阔,穿越在树林的顶端,用人类的智慧和胆识展现在工程项目中,因为该桥全程的无障碍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人造的“波澜壮阔”。这是一种人性化、人人平等的理念至始至终贯穿在这个城市的建设项目中。

4.4 公共建筑类

案例:滨海堤坝(全球环境工程卓越奖)。

滨海堤坝的建设主要目的为供水、防洪两项。堤坝由三部分组成“大坝、蓄水池、泵房构筑物。其中泵房构筑物为覆土建筑风格,180°环回绿色旋涡状。有4个足球场大小。循序而上,到达屋顶,依旧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建设成为一个“畅通的绿色通道”的典范案例。新加坡在无障碍设计的建造、监管、维护体系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新加坡居住、生活、出行的无障碍环境的成功关键在于设计与管理的高度结合,而设计环节中,又体现出规划师、建筑师、园艺设计师的密切协作,因此无论建筑形象还是空间创意,直至种植设计都极具匠心。

5 新加坡无障碍设计的意义

国内的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及意义,常常在实际的实施,并未提到重要的高度上。如建筑的前厅入户按国家的建筑规范要求进行,并在验收中,作为强制性规范能够落实到位。而其他高差处的处理,无做到面面到位。希望在实际的项目落成后,人在实际参与活动中,处处都能体现无障碍设计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设计者与管理者能始终贯彻“人性化”的标准。不以眼下的设计繁复或者造价等因素来回避了实质使用者的内在需求。

通过新加坡相关的设计案例,可以清晰地了解无障碍不仅是一个交通体系,一样能够通过设计成为一道无障碍的“爱”的风景,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意义所在。

6 结语

国内无障碍设计的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仍有不足的地方。通过对新加坡无障碍设计、建造、监管、维护体系的考察、学习、分析之后,更加深刻了解城市无障碍设计的意义。交通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便利出行、安全通行,体现城市大家庭的关爱,是城市与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无障碍设计的细致入微、用心关爱,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建造者、城市规划师为居民献上的一份“礼物”,一份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完善的“助力器”。改善出行、改善生活。

新加坡重建局原局长兼总规划师刘太格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大家讲坛”时建议:城市规划师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尊重地形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用心去建造最宜居的城市。

摘要:指出了随着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各种人群工作生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一些交通方式、居住环境给有障碍的人群及看护人员带来了不便,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不仅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而在我国的各项建设项目中,还无法有效落实国家的《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的规范要求。对新加坡城市的无障碍设计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更加深刻理解无障碍设计的意义及可实施性。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交通,弱势群体,坡道,人性化,新加坡

参考文献

[1]张晓,李朝阳,陈启宁.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设计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8).

[2]缑存歌.城市盲道设计现状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性建议[J].美与时代·城市,2015(9).

上一篇:1号机组下一篇:预处理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