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障碍

2024-10-21

发展障碍(精选12篇)

发展障碍 篇1

2010年11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 同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中, 也充分肯定了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和意义。可几年过去了, 在社会医疗资源中, 公立医院一家独大, 民营医院难成气候的局面仍远未得到改观。

时至今日, 公立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依然故我, 而大量综合性的民营医院仍然面临各种压力, 发展后劲不足。从各地的情况来看, 发展民营医疗机构, 需要解决的障碍大致有三:

一是人才障碍。从人员流动看, 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到民营医院去工作, 但要从民营医院回到公立医院则不那么容易;想担任离开公立医院时同样级别的职务就更难了。由于缺乏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 民营医院从业人员大多由退休医生、护士和新招聘的年轻医务人员组成, 年龄结构难以合理, 势必影响医院的持续发展。

二是政策障碍。为了让民营医院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国务院2010年下发的《通知》, 贵州省发布的《意见》, 分别出台了相关政策, 但是人力资源、税收、财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却没有跟上, 以致落实起来有很多困难。比如对于“无主病人”, 公立医院可以到民政部门申请相应的补助, 民营医院则想都不敢想, 更别说能有如此“待遇”了。

三是机制障碍。现在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医保政策支持还有不小的差距, 民营医院的发票就和公立医院不同, 这就造成不少医保病人报销难或者根本无法报销。不能进入医保体系, 就无法在现有的医疗机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造成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之一。

盘活民营医疗资源, 需要冲破上述三个障碍。关键在于从政策上对民营医院像公立医院一样一视同仁, 弱化民营与公立医院的身份差异, 不论是人员流动、培训进修还是医保报销, 都要一一“接轨”。即便对“三无病人”的公益性救治, 也应像“交通事故救助金政策”那样, 由政府设立相应的基金, 将民营医院纳入到公益性的救助体系中来, 为民营医院开展及时的救治创造条件, 让民营医院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发展障碍 篇2

看上去不够忠诚

路障级别:

“早晨打不到车,真郁闷,恨不得辞职算了”,“某某公司福利比咱们好多了”,“加班真累啊,我一定要在五年之内当上全职太太”……牢骚是员工的影子。然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男人与女人发牢骚的形式有很大不同。男性习惯于就事论事,而女性更喜欢由点及面,赌气说出最为严重的结果。在办公室中,女性说辞职、跳槽的几率比男性高得多,尽管可能她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公司,却无意给上司造成了“她对公司缺乏忠诚,可能很快就会离开”的印象。

升职箴言:没有上司愿意给缺乏忠诚度的职员升职。

情绪化

路障级别: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女老板手下工作的职员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因为她们容易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令员工无所适从。 “我并不知道她失恋了,否则就不会把那么重要的工作交给她。”痛失订单的DAVIE对于女下属的情绪化无可奈何,他认为女人更加重视生活,因此生活中的不快对女人影响更大。“雷曼兄弟商界女性中心”在调查61家欧洲公司后得出结论,8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会因为担心女员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敢对她们委以重任。

迷恋窝里斗

路障级别:☆

“女员工好麻烦,你跟这个说多一句话,那一个就马上闹脾气。”证券公司经理LION如此感叹,他的下属中,女性职员占54%。女人细心敏感,过于在意上司或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容易陷于人事纠纷。伦敦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业绩中上、升职欲望强烈的女职员很难跟同事搞好关系,因为她们总担心他人抢自己的职位,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好职位永远与她无缘。

升职箴言:职场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回避斗争就是回避风险。

思维影响能力

路障级别:☆☆

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这样的测试,男性与女性划分为两个组,被吩咐去街头便利店调查热狗的价格。男性那一组中,90%的调查者在弄清了热狗的价格后,还注意到那家店里出售三明治、蛋糕及全麦面包,并且记住了价格,而女性这一组中,所有人都只记住了热狗的价格。“按照领导的指令工作”并没有错,然而,如果想升职,不仅要能够执行指令,还要明白上司下一步想做什么,提前做出充分准备。

升职箴言:得失上,永远比别人想得少一点;工作中,永远比别人想得多一点。

她们似乎天生对于改变与升职缺乏热情

“女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做熟练后,往往不愿意尝试另外的岗位。她们似乎天生对于改变与升职缺乏热情。”这当然是男上司的误解。女职员迷恋工作的延续性,害怕改变,不喜欢接受挑战,然而这不代表她们不想升职,“如果能够按部就班,水到渠成就好了”是OL的心声。然而,领导永远更喜欢那些愿意经历多个职位考验的人。

升职箴言:如果你想有所发展,就不要为了安全而放弃机会。

习惯性抱怨

路障级别:☆☆☆

“一个人,想得到,首先要能承受失去。我喜欢与员工讨论,但不喜欢倾听他们的抱怨。”许多老板与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一样,对“抱怨”深恶痛绝。绝大多数办公室的男性会选择将不快压在心底,或者下班后去酒吧找朋友倾诉。不幸的是,女性往往嘴巴比思维走得更快。“谁都知道,我只是随便抱怨一下。”的确,女人爱抱怨是天经地义,即使在裁员期间,她们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工作。正因如此,这恰恰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晋升路障。

升职箴言:如果最初将爱抱怨当成小问题,它最终一定会成为大难题。

结语:当大家都在危机中求生存,女性在职场中被保护的权利正在逐渐失结语去,相反,她们的感性、情绪化、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质,在这个暂时看不到终点的白领冰河期,会显得格外突出。

二、职场女性晋升的6个技巧

1、晋升要有足够的理由

想要升职不是给上司送礼就可以成功晋升的,首先自己要有能力,还要让自己善于说话的技巧。足够的理由能够让上司心服口服并且立马令你升职。不要忽视了口才的重要性,在社交场合中,口才可是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自己的晋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善于指出自己的长处

自己的优点不要被自己所埋没了,善于指出自己的优点,但是不能够骄傲自满。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优点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给彰显出来,那么才能有晋升的机会,反之有可能面临被炒鱿鱼的风险。

3、不给上司施压

无论自己的能够有多强或者是在工作上能够独担一面都不要给自己的上司施加任何的压力。在表现自己能力的时候要学会利用一些技巧,不能够 太过于的夸大自我。在小细节的地方让上司看见自己的工作能力。

4、接受失败

女人不仅仅要让自己成功也要让自己接受失败,失败才能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从失败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敢于面对失败。不要让自己一味的沉积在消极的状态中,面对工作上的任何事情都要积极的去对待,才会让自己不断的成长和成熟。

5、穿衣搭配

女人在穿着上,一定要彰显出优雅与干练的一面。不要过分的性感,有时候衣着太过的暴露一定会给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超短裙更是忌讳出现在职场中,白领女性要记住“穿超短裙有损形象”。服饰要简约大方又能凸显时尚与自己独特的气质。

6、自我风格

女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但是一定不能够失去亲和力,不然会给人很强势的感觉,上司一定不会晋升比较强势的女人,要有风格但是一定不能够强势,自我风格的体现也要张弛有度。

扫除发展私营经济的深层障碍 篇3

然而,在我们这个社会上,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私营经济作用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法律障碍并没有完全消除。为了将党和国家发展私营经济、鼓励创造财富的政策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还必须扫除这三种障碍:

扫除思想障碍在全社会建立起健康的财富观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生活的逐步展开,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一些人总是认为富人是非法致富的,富人剥夺了穷人,是富者愈富导致了贫者愈贫。2002年刘晓庆偷税案出现以后,有些人看《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富豪们,似乎个个像“刘晓庆”,从而形成了对富人财富积累方式的强烈质疑,一种“仇富”的社会情绪逐步蔓延。2003年1月22日至1月12日这短短三周内,我国连续发生三起杀害富豪惨案,更是兴起一股“仇富”思潮。特别是山西富豪李海仓突然被害之后,使许多人似乎找到了对一切富人质疑和宣泄的出口,怀疑、谩骂和批判一时铺天盖地。这些悲剧的发生和“仇富”思潮的兴起,促使人们思考:财富是不是万恶之源?有钱人是不是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对于经历了诸多波折的中国私营经济来说,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在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富人是历经艰难困苦,一步步跋涉而来的,他们是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致富的。李海仓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穷过、苦过,有过要把一分钱掰八瓣花的日子,但在商海的实践和锤炼中,他历经1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商业神话和钢铁王国,为民族工业的振兴,为家乡父老的共同富裕,作出了相当了不起的贡献,凡了解、熟悉他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诚然,在市场经济初期,确有一些人是靠非法手段致富的,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对于这些非法致富者,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打击。而对于占绝大多数的那些合法致富者,我们应该以积极的、人文的、共享财富的心态去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看看他们的财富是怎么得来的,他们拥有财富之后又是怎样认识财富和使用财富的。那种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的主观武断和批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悲哀和不幸,只能导致对于财富及财富创造的扼杀。时至今日,如果个人财富仍然是“罪恶”,而不是人的能力和人生价值的体现,社会仍然让财富创造者心有余悸,那么,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穷人的贫困并不是由富人的财富造成的,而是由致富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创造公正、平等的创业环境,为社会个体提供平等的创富机会才是应对收入差距的良药,而不应该把更多的指责和脏水泼在富人身上。杀富济贫并不能使穷人变富,只有社会拥有了更多的财富,政府才会有更多的财源来扶持贫困者。容许富人的存在,财富可以集中于一部分人之手,可减少对于财富的非生产性消耗,扩大生产投资;可以产生富人的示范效应,激发穷则思变、奋起直追的昂扬斗志,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当前,我国富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而且富裕的程度也是很低的。《福布斯》2002年度美国富豪排行榜中,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以210亿美元排名第三,而同时公布的2002年度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前100名富豪的资产总额才达190亿美元。所以,我国目前的富人与发达国家的富人,无论人数比重,还是富裕程度,都是无法比拟的。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对待财富是否有健康的心态,关系着这个社会能否发展,这个民族能否昌盛。当渴望财富、敬重富人、以富为荣,以正当的方式创造财富,同时又以正当的方式使用财富、积累财富时,便会形成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社会状态;当鄙视财富、仇视富人、以富为耻、以贫为荣甚至劫富杀富,或者虽然崇拜财富,但却“不仁而富”,反过来又“为富不仁”时,便会形成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社会。

扫除政策障碍全面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针对私营经济面临的实际问题,应该着重在融资环境、创业扶持、市场准入、工商登记、技术创新、产品出口、境外投资等方面,从政策上对于私人创业者给予全面支持。

这里侧重说说市场准入问题。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1999-2001这三年我国私营企业纳税额年均增长24.65%,但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却逐年下降,1999年为5%,2001年下降到3.6%。为什么?一方面,私营企业大量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竞争性产业,许多企业在过度竞争中拼争;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过高的门槛把私营经济拒之于门外,私营经济不能分享那些由于政策保护而形成的垄断半垄断行业的极高的利润率。那些高利润行业为国有经济所垄断,人为地造成供需的长期不平衡,并导致整个行业丧失应有的发展能力,而急欲获得新的生长空间的私营经济却不得不在一个狭小的市场里拼命寻找利润源泉。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有人估计全国现有20万亿元,可利用的约10万亿元)在寻找稳定、可靠的投资项目,有钱没地方投;另一方面,一些需要投资的领域又限制私营企业进入,民间资本想进进不去,由此导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可喜的是,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里所蕴含的就是一种“不禁止则自由”的新思路,意味着非公有资本的天地越来越广阔。2003年9月,烟台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由浙江的一个民营企业——中天建设集团以5438万元的价格全资买断,在全国首开地市级城市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先河。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的政府管制理论,所谓“市场准入”不仅是投资领域的开放,还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补贴要取消。政府对国有企业补贴实际上就是市场准入的不公平。二是行政许可要减少。这就是要改革审批制度。审批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用得太滥。三是配套条件要公平。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如果给私营企业的原材料价格高于国有企业的价格,就会削弱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配套品和代用品的政策也得一视同仁,否则也会制约企业的公平竞争。四是限定价格应制止。政府采取限定价格的办法,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是不利的,因为新的企业要竞争,价格是很重要的手段,如果限定价格就难以竞争。

扫除法律障碍全力保护私有财产

我国现行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对公有财产的保护,而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却一直没有明确、有力的规定。在保护私有财产与保护公有财产、外商财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现行法律制度似乎有一堵墙,把私有财产排斥在严格保护的范围之外。我国宪法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和损害国家与集体的财产”,但却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和损害私有财产”;宪法还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居民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及其它部分财产”,这里对私人财产仍然重在生活资料,而且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明,也没有提到“私有财产”;三个外资企业法中有两个明确规定,“对外国资本的投资不实行国有化”,可是针对国内企业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不对私有财产实行国有化。”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都采取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绝对保护私人利益的“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国家已成为过去。当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时,应当允许国家对私有财产征收,但征收要依据法律给予补偿。国际上有关投资保护的规定是,对征收应给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我国三个外资企业法中规定的是“相应的补偿”,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是“适当补偿”。“相应”、“适当”与“充分”差别很大,在实践中掌握的标准可能差异更大。我国的有关法律应当修订、完善,国家征用私有财产应该给予私有财产者以“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

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对于本国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够明确、不尽合理,在措施上不够自觉、缺乏力度,与公有财产甚至外商财产的保护处于不对称状态。没有把公有、私有财产都当作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财富去看,而是机械地把公有、私有财产分别贴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签,从而戴上有色眼镜,重“公”轻“私”、扬“公”抑“私”。正是这种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导致对我国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一直处于弱势。这不利于私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不少私有投资者总是担心自己的财产缺乏保障,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不愿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甚至出现“见好就收”或将资本向国外转移等情况。早在10年前的广东,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就纷纷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取得外籍身份。现在,这股风潮正蔓延到江浙沪甚至中西部地区。常州国旅集团出入境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他们办理的公民移民业务中,企业老板占80%以上。在这当中,保障财产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是国内企业家们海外移民的动力之一。一切个人对于社会有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诉求:一是人身安全保护,二是财产安全保护,两者缺一不可。从法律上讲,就是要保护人身权和私有财产权。如果这两种权利没有切实保障,社会根基就不会稳固,社会不稳定性就会增强。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在党的文献上还是第一次提出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具有明确的“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表述,“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这些都反映了进一步发展私营经济的内在要求。这对于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私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我们绝不能将保护私有财产权理解为只是保护富人、保护老板的财产权。私有财产权绝不只是富人的权利,更是穷人的权利,穷人更需要这种保护,因为他们在社会中的权势十分有限,只有私有财产权牢不可破,他们基本的经济权益甚至政治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市场经济也才能得以有效运转。被拖欠了工资的民工,被打了白条的农民,被拖欠了薪金的教师,不正是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不到位的结果吗?18世纪中叶英国一位首相老威廉皮特这样形容过私有财产权对于穷苦人的重要性:有了私有财产权,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踏进这间门槛已经破损了的房子。

老龄产业发展障碍及对策 篇4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8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消费群体, 这是一个正在迅速膨胀、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 对于当前中国不断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刺激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增长是一个有利因素。因而发展老龄产业不仅对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老龄产业概述

老龄产业当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认可并广泛使用的统一定义, 我国很多学者针对老龄产业都有过定义。有的学者把凡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的行业和企业都称为老龄产业, 有的学者把凡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单位都称为老龄产业, 笔者认为这都是存在偏差的, 因为这些企业或行业既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 也可以给非老年人提供。

在笔者看来, 所谓的老龄产业就是要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生产、经营商品或提供劳务服务的行业、部门或企业、单位。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老龄产业必须是指一定的行业, 有一定的部门、单位、企业等组织机构;二是这个行业必须是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商品或服务, 只有这两条都具备才能是老龄产业。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上也对老龄产业下了定义:“老龄产业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 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处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 因而老龄产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特征的产业。但是, 不能仅仅强调老年产业的公益性, 产业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因而老年产业是带有公益特征的经济活动。

二、老龄产业的发展障碍

我国的老龄产业刚刚起步, 其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老年人口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发展速度。从政府到公众, 从观念到行为, 我们都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准备, 老龄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 老龄产业投资动力不足。

任何一个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愿意投资兴办老龄产业都期望获得回报, 老龄产业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公益性的一面, 难以从中谋取高额利润。因而在当前中国公益思想不普及、慈善事业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下, 政府必然要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但是, “养老是一种福利性很强的产业, 与政府的招商引资、投工生产等经济行为或斥资修建公路、完善市政设施等显性工程相比, 养老投入时间周期长、见效慢”, 对于同样是“经济体”的地方政府来说, 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一种负担。虽然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完善老龄产业政策, 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政府文件中扶持老龄产业的政策很笼统, 缺少操作层面的具体办法, 针对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现象较为普遍, 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 政府的政策支持难以在现实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最终导致老龄产业的投资动力不足, 影响到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 老年人强大的购买力变成了储蓄, 老年消费难以起到拉动作用。

当前中国有近两亿的老年人口, 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 这个消费群体可以带来很多的消费机会。在日本、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社会, 它的消费主要是靠老人来支撑的, 只是在当前中国老年人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没有转化为强大的购买力。首先, 由于老年人大多已经退休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 老年人的劳动收入会大幅度减少, 老年人不能拿钱去消费;其次, 由于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养老保险金低、医疗保险范围窄、商业保险少, 老人时时处于风险中, 社会安全感差, 不得不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不敢把自己的钱用来消费;最后, 由于现实的压力,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一直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变迁。传统的“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孙, 轻自身, 重物质生存、轻精神享受”老年人消费观念造成老龄人口消费结构单一和消费需求不足, 老年人不愿意消费, 最终老年人应有的购买力变成了储蓄, 难以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 老年用品、服务及休闲文化领域发展滞后, 难以拉动老年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 可自由支配收入高, 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 当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老年用品店少、服务类别少, 休闲、娱乐场所少, 社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小孩、年轻人身上, 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首先, 由于厂家缺乏对老年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查, 认为老年用品批量少、利润薄, 导致老年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领域长期受到忽视, 老年产品单一, 数量少;其次, 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需要投入经费较高, 市场风险大, 因此缺乏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产品;再次, 当前主要研发的是针对医疗、养生、保健品方面的产品, 而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的特别少, 因而价格昂贵, 一般老年人难以接受;最后, 涉老行业的企业规模小, 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 缺少品牌, 专业水平低, 最终导致老年产品的社会接受度低。

(四) 传统观念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 人们广泛接受老龄产业还需要一个过程, 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首先, 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社会和老年人对政府期待过高, 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退休老人, 长期依靠国家、依靠政府的养老传统难以改变, 容易形成福利依赖过度的问题, 不能接受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事物;其次,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长期以来, 人们相信政府、相信党、相信国有企业、相信公有制的观念还具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害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办养老机构人满为患、民办机构门可罗雀”的不正常现象;最后, 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 老年人更愿意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总之, 传统观念不是一下就可以改变的, 它是有一定惯性的, 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五) 老龄产业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 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众多的老龄产业管理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护理、医学、保健、养生、康复等老年学、老年医学知识, 还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不但要有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 更要有服务意识、慈善意识、公益思想。当前从事老龄产业的人才缺乏, 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也因待遇低、发展前景不好、社会认可度低等原因改行, 当前老年行业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教育或培训, 视野狭窄, 观念落后, 难以适应老龄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老龄产业是朝阳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消费观念的转变, 老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将起到重要影响。

(一) 强调政府责任, 重在政策的落实。

老龄产业涉及民政、社保、教育、卫生、工商、税务、房产等各部门, 在具体的实施中难免会出现“有利可图大家都上, 无利可图大家都让”的局面, 政府要统筹规划, 责权分明, 需要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政策制定要有前瞻性, 不能“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老龄产业是新兴事物,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 必然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 政策的制定要群策群议, 建立并不断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政策能够落实, 笔者认为通过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能促进老龄政策落到实处, 实现老龄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提高老年人的购买力。

消费决定生产, 拓展老年消费结构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关键, 但是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 因而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将成为了关键。首先, 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 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 让老年人有钱花、敢花钱;其次, 进行老年教育, 宣传老年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等知识, 逐渐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让老年人愿意花钱消费;最后, 在全社会宣扬“孝”观念, 形成尊老、爱老、重老的社会氛围, 让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

(三) 加大对老龄产业投入力度, 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逐步发展”的方针,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逐步形成符合我国老年人特点, 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产业。首先, 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提高老年产品的社会认可度;其次, 大力倡导民营资本的投入, 增加老龄产品的有效供给, 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再次, 培育公众的慈善意识、志愿精神, 运用公益思想引导老龄产业的合理发展;最后, 发挥老龄产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四) 加大老年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老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比较少, 招生也不理想, 老龄人才缺乏。笔者认为, 提高老年行业人员素质, 逐步提高老年行业工资标准, 让老年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 要与大专院校、培训基地合作, 一方面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培养老年行业的专门性后备人才。其次, 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 提高入职门槛,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老年行业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最后, 提高老年行业的工资标准, 待遇留人、待遇引人, 让老年行业成为让社会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文范.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老龄产业发展[J].人口与市场——第一次老龄产业座谈会论文, 1997.3.

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篇5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有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陕西公路网不完善,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陕西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情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

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市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

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企业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报),,(3):22―27.

[2] 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报),2000,(2):85―89.

[3] 陈嘉桢,世纪伟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原作者: 不详

发展障碍 篇6

不少人认为手机电视是电视网下一个最大的发展契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借此电视节目得以出现在街道、公共汽车站、候机室、公园以及家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受众群,他们希望在上下班或者吃中饭的时候享受娱乐和信息服务。对于电视台而言,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机会,它不但可以为其节目和品牌创造独特的受众,也可以大大拓展收入来源的渠道。但也有不少人对手机电视的前景表示怀疑。作为一个还未成型的产业,手机电视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比如统一传输技术、找到合适的内容、了解用户的态度和行为、建立技术和商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前景看好的手机电视依然有可能失败。

就手机电视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笔者最近采访了美国PRTM管理咨询公司通讯业务集团的主管艾耶 ( Anand Iyer ) 博士,主要邀请他讨论了手机电视的发展动力、发展障碍、价值链结构及发展前景等议题。艾耶博士是PRTM公司无线技术业务的核心领军人物。他与无线产业价值链的各方面进行合作,帮助媒体、金融、医疗等许多领域的公司及机构有效利用因特网和无线技术,以发展一个合作性的发展战略及创造性的盈利模式。在加入PRTM之前,艾耶博士在Bell Northern Research及Nortel Networks工作。他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同时拥有该校的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下面是访谈的节选,内容有编辑。

邵:在你看来,手机电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艾耶:手机电视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动力因素,其中包括技术的、社会的、顾客偏好的和服务提供商方面的。让我来一一解释这些。技术支持因素指的是新一代因特网和高速宽带网络的兴起。你将有足够的网络、足够的覆盖面来支持用户将视频和电视内容下载到手机上。比如,弗莱森已在美国的许多城市开始提供手机电视内容,即所说的V-cast服务。

第二个动力我称之为社会性的。历史上,人类是游动的。他们不停地迁移;他们不建大的房子;为了使迁移变得更加简单,他们不积累固定的资产。当社会日益进化、永恒性的概念也渐入人心,人们开始建房子,开始在家里或工作场所装固定电话。但现在,我们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即永恒性和所谓的Y一代(年轻一代)的许多方面开始冲突。想想这个问题:在伦敦、纽约或者香港找到新工作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装有固定电话?大部分都没有。越来越多的情况是:他们只有手机。社会学家已注意到全球结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他们都反映永恒性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减少这个趋势。很明显,在家里某个固定地方摆一台固定电视已不是将来所需要的东西!

第三个动力因素是顾客的偏好。我们习惯于(甚至依然)购买电视(大的电视、平面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但这无法告诉我们我们想看什么、什么时候收看、在哪里收看。内容普遍是固定的;你在电视机旁边看电视,一切都平白而简单。但是今天,人们想接触电视内容,无论他们身处何方,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家里、宾馆或者其他固定场所。事实上,人们想在任何地方看到电视节目。

最后一个动力指的是服务提供商方面的。这涉及所说的技术融合现象。 随着电视、因特网、无线和有线的融合(即三重或四重功能的融合),服务商开始向用户一站式的多重服务,而且他们会朝更高程度融合的方向继续发展。你能同时提供电视、因特网、声音和数据服务。想想AT&T:该公司的重新崛起在于他们将重点放在移动业务的整合方面。当我们回顾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我们会发现是它们在不断推动人们对手机电视的需求。

邵:那么你认为发展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所面临什么样的障碍?

艾耶: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简单来说障碍包括CAPEX(数字内容版权管理)以及在法院所打的关于“网络中立性”的官司。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些障碍和手机运营商进一个新市场所面临的障碍有些相似。比如说,人们是否只想为特定频道付费?你是否指望只关注自己喜爱频道的观众为你所有的节目付费,还是实行部分频道的免费?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消费这些内容。他们也可以到网上免费下载三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的视频,这样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收看。人们也喜欢在手机上享受类似于DVR的服务,即可以预先录制或预先注册内容。人们喜欢拥有这样一种能力,即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都能看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这意味着怎样的挑战?我认为障碍在于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我是说,如果每个人需要不同的东西,那么服务商将很难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提供成本低但回报高的服务。因此,发展手机电视的障碍在于个人化服务所需要的程度、提供个人化服务所需的成本、以及迎合非常多样之市场需求的能力。

邵:价格呢?手机电视现在的服务价格是不是过高?

艾耶: 我认为是的。今天的模式中,还没有出现一个成功的有关下载大量数据(比如电视片段)的价格模式。另外,手机电视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拥有“关键大众”的临界点。让我回到人的行为层面,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我的日常作息就是一个例子。我上班、回家、招呼小孩、吃晚餐、然后打开电视。在手机电视环境中,人们据说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收看手机电视。然后,有多少人敢在工作的时候看电视。他们不会,因为那样做会遭到解雇!但是,比如说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活动或者当地的紧急事件,人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在于电视以及收看电视和固定时间固定场所高度相关。这塑造了以前的商业模式。当我们分配什么时候看电视、看什么内容,这个商业模式随之也发生改变。所以,如果手机电视价格过高,我宁愿用原先的固定电视,因为我大部分时间在家里看电视。除非出现这样一个大的市场需求,即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收看电视,否则手机电视的价格不会下降到一个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水平。

邵:如果我们用价值链模式来分析手机电视,你能简要谈谈这个价值链中的主要角色吗?

艾耶: 如果你将同样的手机价值链结构运用到手机电视,我认为你会得到同样的价值链组成因素,其中包括内容生产者、内容聚合者、服务提供者、网络提供者、终端设备和顾客。关于这个价值链,一个大的问题是控制力在哪里?谁在这个价值链中拥有最大的影响力? 比如说新闻。如果我想看财经报道,我可能上CNN的网站,或者彭博通讯社的网站。你们可以直接同这些渠道获知财经信息。我也可以登录陆Yahoo的网站,去看那些聚合的内容。另外,在我的AT&T电话、Singular电话或者弗莱森的电话上,我也能得到股票变动的信息。问题是在这个价值链中,谁将拥有最佳的位置?谁有可能提供最可靠、最新鲜、或最相关的内容。我认为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我认为市场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以至于我们能裁定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邵:那你认为怎样的合作关系于手机电视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艾耶: 我认为最关键的合作是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另外,全球内容的整合也是合作关系重要的一面。比如弗莱森、AT&T和其他大的运营商:他们已建立了大的全球内容合作关系,所以有机会为顾客提供最好的内容。我认为这些合作关系对于商业成功及行业规模至关重要。他们的商业模式会包括收入共享模式,而且会取得成功。此外还有其他的合作机会,比如内容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合作。许多内容提供商和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制造商合作,为顾客提供游戏服务。这些游戏是存在手机设备里面的,而不是基于网络的。我认为在某些电视内容(比如新闻和教育节目)的提供方面,你会发现在原本分开的因素之间产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合作关系,但这是合作关系较小的一面。最大的合作关系将产生于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

邵:那么在手机电视的价值链上,收入该怎样分享呢?

艾耶: 收入共享是件有趣的事。有人说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收入分享模式。现在大部分的协议是建立在固定收费、用户订购基础之上的。想想那些手机服务,比如说基于当地的服务(LBS)所带入的收入:这个收入不会与任何别的机构分享,它完全属于无线运营商,除了可能会付一个固定的费用给地图或其他内容公司。我认为手机电视的内容提供商最初也会碰到类似的挑战。但从宽带角度以及广播时间的角度来讲,电视拥有最大的消费群。如果无线运营商拒绝妥协,电视界也许就不愿意和他们进行谈判。

邵:那么电视机构如何将这个价值链塑造成最有利于它们的一面呢?

艾耶: 非常好的问题。我可以给你几个不同的角度,但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我也不确定哪个是最好的,但都存在可能性。一种可能是电视运营商自己变成无线运营商。那么电视提供无线服务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在这方面是个例子:他们提供电视节目,同时也提供数据服务。他们可以从无线运营商那里购买数据,然后将其重新出售。同时他们也可以重新出售电视节目。另一种方式是电视运营商从无线运营商那里获得一定股份。现在他们正在按这种方式赚钱。它也许是基于订阅基础、营业收入基础之上的。这是电视运营商在价值链上获得更大控制力的两种方式。此外还有一种选择是和无线运营商建立排他性的合作关系。我认为这种排他关系有助于在短期内占领市场,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一个开放的体系。

邵:你怎样看待手机电视的前景?你认为它会高速增长吗?

艾耶: 是的,但不会一夜发生。想想2006足球世界杯的决赛。据估计,全球共有30亿以上的人观收看了决赛,但地球上的电视不会有30亿台,实际上是少很多很多。所以剩下的人是在他们的电脑或手机上看决赛的。再想想那些新兴的经济体,比如中国、印度、泰国等。对于这些国家的许多人来说,他们的首次电视经验可能发生在手机上。这都显示手机电视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实证会计研究障碍及其发展建议 篇7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障碍,建议

0 引言

实证会计学于60年代产生于美国会计界, 到80年代已成了美国会计学界研究的主流派, 进入90年代以后, 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 但我国的实证会计学发展较晚, 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介入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 最近几年少数学者也曾尝试进行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这些结论对于实践却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分析目前国内情况, 无论是股票市场方面, 企业管理方面还是准则制定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有待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本文通过剖析目前国内实证会计研究的问题和难点, 提出国内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几点建议, 旨在希望未来的实证会计研究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能够切实解决一些社会及企业的实际问题。

1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从发展的眼光看, 依然存在以下障碍或问题:

1.1 研究资料的取得较为困难。实证会计研究需要搜集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 然而, 在当前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资料的取得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完善, 使得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受到一定的局限。许多真实情况如上市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政策的动机、经营管理层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 难以通过具体的资料反映出来, 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事论事, 表像的东西多, 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同时, 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有关证券市场的全面完整的数据库, 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依据主要是各种报刊上公开的有关信息, 而通过报刊搜集资料不仅耗时费力, 而且还可能挂一漏万。

1.2 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由于最近几年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波动很大, 如94年的经济通货膨胀率较高, 而1998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年的会计资料, 尤其一些增长指标存在很大差异。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正在建设过程中, 每年都有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出台, 这也导致各年的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

1.3 目前国内会计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是规范会计研究, 并且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 如有人认为, 实证分析就是搞数据分析, 也有人认为, 实证分析就是搞问卷调查。因此, 对实证会计研究也就成了数据分析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 以至于在数据和问卷本身就不符合实证研究目的时还在盲目地进行所谓的研究, 其结果自然不会精确。

1.4 实证会计研究过程都需要建立适当的模型, 而模型的建立与检验需要大量的数量分析知识, 国内广大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数量分析的基础不够扎实, 虽然中国学生的数学功底要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扎实, 但我国数学的传统教育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 使得许多研究人员在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时一筹莫展, 这就增加了实证会计研究的难度。

1.5 实证会计研究离不开数据的收集, 但国内研究人员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很难收集相关数据, 数据拥有者往往对于问卷、采访等或者不理解, 或者不愿如实回答, 使得研究人员由于数据不真或不全面很难进行精确的实证研究。

1.6 缺乏适应我国特点的研究模型。我国现有的实证会计研究, 主要是利用西方的模型和研究方法, 还没有自己的模型, 而西方模型是否适合我国还有待我们商榷。同时, 我国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都不大一样, 西方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会计现象也值得我们怀疑。

1.7 缺乏对制度背景因素的分析。我国现有实证会计研究比较缺乏运用相关的财务和经济理论分析制度背景的复杂性及相关因素, 因此, 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对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无法认识会计现象的规律性。

1.8 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尚不完全适应实证会计研究的需要。当前, 现有会计研究人员大多为会计专业背景, 其知识结构上的突出缺陷在于定量分析能力不高。因此, 研究人员难以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采集到有代表性的资料, 难以选取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资料并对假设作出检验, 这将极大地制约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

1.9 投资者个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不高。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不注重会计信息或其投资决策行为对会计信息的有效依赖程度不高, 这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也会影响到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

2 对发展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建议

2.1 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实证会计研究的重大意义, 支持其发展。鉴于实证会计研究的特殊性, 最重要的是能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使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顺利立项。在我国科研体制的大环境一时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可从各方面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资助。

2.2 结合中国实际, 发展有创新的实证会计研究。会计的实证研究的目的在于以规范研究结果为前提, 验证规范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进而解释和预测会计、审计实务。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 而应更多地根据我国的实情, 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2.3 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信息数据库。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问题, 应抓紧上市公司会计规范的实施和修订工作, 加大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及处罚力度,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监管中的监督和鉴证作用。另外要建立网上有偿查询的各种数据库, 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资料。

2.4 拓宽实证会计研究的领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实证会计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大有可为。首先, 今后证券市场一些新的管理规定和会计规范将会不断出台, 上市公司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 加之一些经济业务超前于会计规范, 必将带来许多新的会计现象。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 使得许多变量发生改变, 已经得出的结论随之不再适用, 亟待重新研究。其次是会计准则研究。为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规范, 就必须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运作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会计系统的运行效率等问题。

2.5 加强高校基础教育和实证会计研究人员的再培训, 为实证会计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使今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能长足发展, 建议在各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设数理统计、概率论、高等数学为必修课。

发展障碍 篇8

非洲有潜在巨大可开发的水力资源, 特别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 (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是指北非地区以外的国家 (除了南非) 。北非地区又叫做白非洲, 包括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突尼斯、西撒哈拉。) 的国家中拥有世界12% 的水力资源, 但已被利用的只有17.6%。多数的非洲大陆贫民分散在农村贫民区, 而国家电网输电线路传送和分布到这些贫民区的费用高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分散的农村人口用电问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微型和小型水电的使用是解决分散地区用电问题的一个理想办法, 它被认为是许多非洲农村地区的技术选择之一, 小水电技术可靠, 属于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工程。本文主要通过非洲的水电发展和农村电气化状况分析, 分析各种区域的电业结构、市场预测、供求情况、障碍和限制对小型水电和农村电气化发展的影响, 分析非洲农村地区小型水电发展障碍和发展前景。

1 非洲电力发展状况

1.1 非洲电力情况

非洲大陆人口大约8.32亿, 非洲的能源行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 只有 34.3% 的非洲人已经用上电, 只有 16.9% 农村人口能连接到输电网。非洲北部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人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人口总数接近非洲大陆的80%, 大约80%的农村人口使用传统能源, 主要是未加工的燃料, 在一些国家中传统燃料占能源供应70%~90%。表1是非洲通电率与世界平均通电率的比较。

电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非洲的北方和南部区域, 2001 年, 南非发电量大约是非洲总发电量的45.8% (465.6 TWh) 。埃及是第二个发电大国, 发电量约占18% (82.7 TWh) 。南非电力主要 (超过 90%) 来自煤电, 而且可以利用核能发电, 非洲其他地区的电力来自水电、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能。南非国家用电量接近非洲总电量的一半 (46%) , 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占30%甚至更多。非洲大多数地区用电量相当的低, 一些国家平均每人年度用电只有 24 kWh。

注:资料来源IEA WEO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

1.2 电力市场供应与需求情况

很多非洲国家只有不到20%的人能用上电, 在一些国家这一比例只有5%, 而农村地区的用电比例仅有1%。非洲的人均年用电量为1 167~24 kWh之间, 而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年用电量在1.5万kWh以上, 是非洲人均年用电量的12~160倍。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 大致统计总人口达到6.57亿, 有5.23亿人用不上现代能源。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通电率仅只有22.6%, 低于亚洲的67.3%、拉美的86.6%、中东的91.1%。

最近几年, 非洲致力于能源改革, 取得了初步成果。私人资本参与非洲电力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最近5年的私人投资每年递增10%。根据统计, 10多年来, 非洲在建设发电设备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努力。如:自1991-1997年, 马里、几内亚比绍的电力消费量增长了3.5倍, 布尔基纳法索增长了2.5倍, 尼日利亚增长了2倍。但其中的受益者主要是城市化发展较快的乡村, 政府为这些新兴城市利用水流建造水力发电站, 或建造使用燃油或天然气的火力发电站。但各国也面临着应对近年来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一系列挑战:未来20年电力需求预计平均每年增长5%, 以与5%的经济增长率和快速的人口增长相适应, 将需要更多的投资。8亿人口的非洲能源市场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这个市场的开发受到国际金融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非洲各地区电力分配情况见表2, 电力市场情况见表3。

注:南部非洲:6% 核能;东非:5%地热能。

2 非洲电力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造成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国家通电率及电气化程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当地能源的政策、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关键性因素讨论如下。

2.1 电价问题

总体来说, 非洲的市场电价虽然一直比较高, 但仍然低于生产价。对个人用户来说, 通常实施一种较低的费率, 而为小用户设立基本用电量费率, 这是基于社会的原因。电价普遍太低也是制约非洲电力工业发展的又一障碍。普遍认为长期以来, 以市场价低于生产价供电对各国电力公司财务具有很大影响。

2.2 季节问题

中部和东部非洲发电量70%以上来自水力发电。这里地处热带, 终年高温。夏季潮湿多雨, 冬季干燥少雨, 为热带干湿季气候区。降水的80%以上集中在夏季5-9月, 而11月至翌年3月则几乎没有降水。进入旱季时, 雨量不充沛, 河水减少, 加上主要河流的水资源除了用于发电外还用于农业、工业、娱乐等活动, 流量不足, 水电生产不正常。

2.3 配电网运转管理不力

目前非洲许多电力公司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人们自行用不安全的方法联网, 这不但不安全, 而且还有人偷电。喀麦隆港口城市都阿拉 (DOUALA) 地区平均每周停电3-4次, 有时停电持续几个小时到1天。电力严重不足, 不但工农业生产得不到正常电能供应, 连生活用电也难以保证, 电力发展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妨碍喀麦隆经济发展的瓶颈。

2.4 电力损耗严重

电力公司在电网上都出现了巨大损耗。例如在莫桑比克有些地区的网损率高达35%, 这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非技术的原因。非技术的原因包括抄表、寄账单和付款。就技术原因所造成的损失来说, 除其他原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电表校准错误, 另外, 还有非法接线、短路或用大头针更换保险丝或其他方法。

大多数非洲公司也有同样的电力损失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支付维护和维修费的资金迟迟不到位, 糟糕的财务管理, 缺乏从用户处收费的激励机制。电力公司已经开始采用降低技术和非技术损失的方法。

2.5 投资短缺

电气化所需投入费用大, 但投资来源少。缺少资金是非洲电力生产的主要障碍。为了拓宽投资渠道, 很多国家开始了电力改革, 改变电力工业长期由国家垄断的状况, 允许私人资本开发电力, 以弥补国家资金的不足。一些国家已成功地对国有企业实行私营化改制。私人资本参与非洲电力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最近5年的私人投资每年递增10%。

2.6 电力服务质量不高

输变电线路同样严重老化和不足, 许多停电是由于线路故障造成的。广大农村没有供电保证, 即使中心城市供电质量也极低。尽管发电和输电在很多情形下运转良好, 但维护和配电则与之相反。与用户的沟通、抄表、寄账单和收费等效率低下, 服务差、电压不稳并且常常停电引起用户的不满, 即使是收的电费不高, 用户也不太乐意付钱。

3 农村小型水电发展的主要障碍

3.1 非洲水电发展状况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有两大区域拥有特别丰富的水电资源: 从肯尼亚到赞比亚的周围地区, 和大西洋海岸线从几内亚到安哥拉。这两个地域拥有将近非洲总水电资源的 60% 。到1999 底, 非洲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估计为 3 876 TWh/ a, 几乎完全地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区域, 这些区域中大约有49%水电资源被确认为技术上可开发。 非洲的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据了解大约是相应世界总数59.13%。 根据国际水电协会 (IHA) 资料, 非洲目前水电资源的开发只占技术可开发资源的7%。

截至2001年, 在世界水电的发电量中非洲只占3% 。水电占非洲电力供应的16%。在许多非洲国家, 如安哥拉, 布隆迪, 喀麦隆, 刚果, 埃塞俄比亚, 莫桑比克, 那米比亚, 卢旺达和乌干达, 水电已经是主要的电量来源。非洲较低用电率給水电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非洲在2001年水电装机总容量大约是 20.3 GW, 只有0.3 GW 来自小型水力发电 (少于10 MW的标准) , 占非洲水电装机总容量的1.5%, 而在全世界, 小型水电装机总容量是水电装机总容量的5%~6%。非洲许多农村地区具有充足的水资源, 小水电是一个有竞争力的能源, 其开发成本不断降低。因此, 非洲需要为小型水力发电的开发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3.2 非洲小水电发展障碍

就发展小型水电和农村电气化来说, 事实上各国能源部门需要足够能力以及私人投资者参与到一些非赢利性项目中来。同时, 也需要相关的法律的支持, 促进小型电力的发展。总体来说, 各非洲国家所遇到的阻碍归纳如下。

(1) 体制上的障碍。

大多数国家的机构改革及法律体制刚刚建成或仍在建设中, 因此改革在几年后才会初显成效;而且新建立起来的电气化机构正在不懈努力, 他们还没有能力影响有关再生能源技术和人类资源建设方面的政策, 因为他们无法给政府施加足够的压力让政府投资和进行工作人员的培训。

(2) 缺乏规章制度。

对相关能源规章制度的忽视是小型电力发展的一个阻碍因素。一些国家正致力于改善小型电力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然而立法工作并不完善, 不得不通过具体的声明来使这些法律永久生效。另外, 某些政治不稳定或面临内战的国家还没有开始改革, 法律咨询类服务应该会有利于这些国家法律的健全。

(3) 缺少投资。

非洲大多数国都较为贫穷, 缺乏充足的资金。小型电力项目所需要的集中投资一般都超乎当地投资者的能力。所以农村小水电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国家招商引资的能力, 取决于国家是否能吸引私人投资者或者从国际组织获得财政支持。

(4) 缺乏激励机制。

除了立法, 还应制定诸如财政和关税方面的激励政策来鼓励投资。

(5) 缺乏专家及技术。

各国普遍缺乏资金与技术, 这是发展小型电力项目最大的障碍。能源部门要求有特殊的条件, 但就当前看来边远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各国家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私人部门需加强与小型电力发展有关的机构、制度、执行等各方面能力, 国家也应给予相应的补助以及教育支持, 进行诸如专业的项目管理方面的人力培训。

4 小型水电在非洲农村发展的前景

在非洲地区, 消除贫困、饥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为了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并向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 国际社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决定采取如下行动和方案。

在明确的资源义务和承诺下, 为了尽快推进“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 (NEPAD) 全面的实施, 有必要建立相关的机制, 促进在区域、次区域、国家、地区层面上资金、技术的伙伴关系, 人类以及制度能力建设的发展。

为非洲, 尤其是乡村地区至迟在2005年实现可支付和多样化能源来源目标提出一个全球优先行动。

提高国际基金组织, 包括GEF对非洲农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非洲区域内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以及以可支付价格转让农业研究成果。

保证GEF的第三补充结果成功, 通过更加快捷有序的程序提高基金的管理以便GEF能更加有效的应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关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 (Global Environmental Facility) 把向非洲农村地区供应电能当作一项优先发展的战略计划, 因为发展农村的电能不仅可以多方位地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 也可以制止破坏森林侵蚀土壤的风气。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200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启动首次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农村微/小型水电发展与投资项目 (First Regional Micro/Mini Hydropower Capacity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Electricity Access in Sub-Saharan Africa) 。支持该项目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全球环境基金GEF、法语国家能源组织IEPF、非洲开发银行AfDB及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该项目由85个微、小型电力系统组成, 容量在50 kW到200 kW之间。项目除了在11个国家开展之外还有可能扩展到另外9个国家。每个项目至少会使3 000个居民受益 (或者至少500个家庭)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农村微、小型水电发展与投资项目, 致力于消除微、小型水电技术广泛普及的障碍, 并为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做出贡献。

预期该项目将花费大约1.4亿美元, 31%或4 300万美元将由不同的基金会提供, 其中GEF基金会将提供1 850万美元, 其他主要合作资金来源于他们的政府 (1 900万美元) 和UNDP (500万美元) , 非洲开发银行将为其提供9 6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该项目的投资。

由于小水电的开发有利于满足分散的农村人口对能源的需求, 小型水电是非洲未来能源需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对风能, 太阳能和其他电量来源, 小型水力发电在为遥远区域的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电能方面有很大优势。非洲各种不同非政府组织的投资者努力证明小型水电能对遥远的乡下社区的提供能源之需。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在这一个领域有一些经验, 已经经历的约束是财政管理, 尤其是已经发展的项目的关税和收费问题。尽管小型水力发电在世界各地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在非洲发展趋势仍然很慢。值得关注的是非洲农村地区工业规模小严重低, 难以接受小型水电成本。这表明近期非洲农村电气在大程度上还是将靠大电网延伸方式。

事实上大型的水电将对满足非洲大批的电能需求具有经济性。 因为大型的水力发电比较容易管理, 所以许多国家电力公司宁愿选择发展大型的水力发电。因此非洲水电投资主要还是集中于大型水电项目上。许多非洲国家农村电气化最典型模式是从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国家大电网连接到乡下的村庄和遥远的区域。 国家大电网不断地延伸, 到达城镇和住宅区时增加了成本费用, 人口稀少的偏僻地区最后得到供电。因此, 在许多偏僻的住宅区经常使用柴油机发电, 或一个地方性的配电网。

在非洲农村, 许多可再生能源技术太昂贵和复杂, 对当地居民来说很难承担并且运行操作和维修。 缺乏维修和维护能力是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使用的最严重的障碍。 这事实恰恰与许多可再生能源技术宣传者的判断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支持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将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逐渐趋向成熟、简单且容易操作。

5 结 语

非洲的水电发展具有很大潜能, 但至今只有 7.0%的潜在能源被开发利用。 传统的水电站是许多非洲国家的电力扩充基础。非洲的8亿人口将为这些新的线路提供一个较大的商业机会。

在这些情况中, 其他可再生的能源技术配置如小水电将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补充角色;无论如何它将需要下列各项援助:①长期的可再生的能源政策规划的落实。②长期的可再生的能源教育和生产力体系计划的建立。③引进灵活的融资机制。

这些因素对传统的发展和集聚非洲的能源系统也是有效的。 通过能源合作和综合小型水力技术也将成为发展的远景。 这些需要极大的资金投资, 外交和国内都将因此增加沉重的债务负担。 此外, 非洲与拉丁美洲, 亚洲和东欧的经济投资处在竞争阶段, 除非非洲的能源资源将通过市场获得利润, 否则能源工程将无法得到继续的发展。小型水电是解决分散的农村人口能源需要的一个办法。

参考文献

[1]Goufo Yemtsa, 刘应宗, 周雷.喀麦隆国家电力市场分析[J].国际电力, 2005 (6) :4-5.

[2]Karekezi, Stephen.Renewable in Africa-Meeting the EnergyNeeds of the Poor[J].Energy Policy Journal, Vol.30, Nos.11-12, Pgs.1059-1069, Elsevier, Oxford, 2002.

[3]Turkson, J K.Power Sector Reform in Sub-Saharan Africa[N].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New York, St.Martin PressInc, 2000.

[4]Kalitsi, E A K.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Africa, Problemsand Prospects[C].Workshop for African Energy Experts on theNEPAD Energy Initiative, Dakar, Senegal, 2003.

[5]WEC, The Potential for Regionally Integrated Energy Develop-ment in Africa Discussion Document[C].World Energy Council, London, UK, 2003.

[6]World Bank, Promoting Regional Power Trade-the SouthernAfrican Power Pool[R].Volume 1, 2000.

[7]潘大庆.欧洲的小水电实践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6) :108-111.

电子病历发展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篇9

关键词:电子病历,发展障碍,对策

电子病历是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20世纪80年代,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医院开始研究病案系统, 为实现电子病历奠定了基础。1992年国际上成立了电子病历学会, 目的在于使电子病历完全取代现在的低效率、占库存的纸质病历, 实现海量的病案信息保存于电子病历中, 利于规范病历书写, 信息检索和信息交换, 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也为医保全球化提供帮助[1]。

1 电子病历发展障碍分析

1.1 医学信息标准化问题

所谓信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术语、信息表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软件工程、数据库、网络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化, 其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而使上述活动达到统一。目的是为了保证必需的秩序和效率[2]。医学信息标准化特指信息标准化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对电子病历而言, 如果不能做到医学信息的标准化, 大范围的推广将有困难, 从而不能实现病历信息在不同系统、医院、社区、城市甚至是国家之间的传输与共享。目前医学信息标准化的不统一势必会阻碍电子病历的发展。

1.2 医院内IT人才缺失

据有关文献报道, 美国的拥有1500张床位的医院平均拥有50~100名信息技术人员, 这与我们普遍的几个人、十几个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美国医院的信息技术人员只负责维护, 不从事开发[3], 而我们还要将有限的人力细分到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如果说我们目前几人、十几人的数量还能基本满足需求, 但随着我国医院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进行, 这方面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也会越来越强烈。

1.3 法律地位亟待解决

首先是电子病历的书面形式问题。所有重要文件, 按照法律规定, 只有书面的形式才具有法律效力。而对于无纸化的电子病历, 通常以数据电文为信息的载体, 由于不采用传统的书面形式, 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证据学上的法律障碍。

其次是电子病历的原件保存问题。当医疗纠纷被提起诉讼后, 法庭必须要对医方提供的病历资料等证据进行质证。对此, 患方的当事人有权要求医疗机构出示原件。而电子病历是难以满足这种法律要求的。因为, 电子病历的数据都记录在计算机内, 打印出来的只能算是"副本"。什么样的电子数据可以被视为符合法律要求的书面形式原件, 无疑需要法律加以明确。

对此, 许多医疗机构在使用和研究开发电子病历的时候, 多采用先用计算机打印出病历, 然后再由医务人员每页手工签字后进行保存。这样做的结果, 使电子病历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真正的电子病历, 仅是医疗机构病历的电子版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实施以来, 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了不少问题, 这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开始, 相信在不久以后会有更加细致全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依法规范电子病历使用行为, 将有利于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发展。

1.4 其它

由于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 助长了个别医生在套用同病种病历模板时, 只替换姓名、年龄, 而不进行及时的问诊、检诊, 以致于同病种病历雷同化比较明显, 尤其是伤者受伤部位上下、左右、前后不分;有时竟会出现男性有月经史等让人费解的记录[5]。以上情况不仅影响了科室和医院医疗指标的准确性, 而且影响了病案质量的内涵, 严重的可构成医疗纠纷, 是潜藏事故的隐患同时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形象。另外资金不足、安全性、保密性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电子病历的发展。

2 对策

2.1 政府立法和引导电子病历势在必行

政府立法和引导电子病历在国外已研究应用多年, 而国内在近几年才开始深入的研究, 这在客观上造成人们对电子病历认识不足。很多医院不知道电子病历是什么, 更不明白电子病历真正能带来什么。有的对电子病历怀有过高的期望, 夸大了电子病历的功能, 认为只要一用, 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提高医院诊疗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门诊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种则认为电子病历用与不用差别不大, 建设电子病历周期长、维护难、花费大, 使用起来又不方便, 干嘛把钱"烧"在这东西上?这种认识又过于低估了电子病历, 用一种畏难甚至是悲观的眼光来对待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事物。产品开发商多是为更快的获得市场而开发产品, 在利益驱动下缺少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医院为追赶时髦, 增加形象而实施电子病历, 买卖双方市场都还没有真正形成。在电子病历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 这些都不是几个人或者公司能够解决的。政府、行业协会应该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立法。这些相关标准和法规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2.2制定相应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是电子病历广泛应用的基础, 没有一套覆盖整个行业的并被广泛认可的信息交换标准, 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病历就是一句空话, 至多只是对于提高局部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益。今年, 国家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中提出电子病历发展中的数据标准:目前卫生领域已有的国际、国内普遍应用的成熟标准, 如国际疾病分类代码 (ICD) 、HL7临床文档架构 (CDA) 等。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的制定应严格遵循卫生部已发布的各项上位标准或相关标准, 如:WS/T 303-2009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 305-2009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WS/T 306-2009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 以及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健康档案数据元分类代码以及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等, 以保证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之间的无歧义衔接[6]。

2.3 医院要能吸引人才, 更要能留住人才

由于医院里的信息技术部门属于"非主流"医技科室, 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不能直接为医院赢利, 与医生在地位、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与社会上其它行业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员也有一定差距, 这一方面造成了医院很难招聘到高端的医学信息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也常常造成现有人员的思想上不稳定, 不少人抱有学到技术就另谋高就的想法。各医院拥有高级职称的信息技术人员相当少,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吸引人、留住人对于医院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医院决策者应将信息化工作提到相当的高度, 在力所能及范围内, 予以充分的资金投入, 思想上关怀, 生活上关心。知才、爱才还要会用才, 为医学信息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我的舞台。鉴于高端医学信息人才的稀缺, 有专家建议选择当前居于医院各级领导岗位且对信息化有兴趣的人进行再教育, 系统补充他们的信息技术、医院信息化管理、医药信息学的知识, 合格者授予学位[7], 这样既培养了高端人才, 又可"利用"其"天然"管理者身份来推行信息化, 一举多得, 可谓是一条捷径。

2.4 医院要投入固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卫生部信息化规范要求将医院收入的5%用于信息化建设, 要制定资金投入的计划。医院一方面响应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实施战略, 切实执行政府决策, 将医院信息化逐步推进;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合本院发展的战略, 规化好每年资金投入比, 从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每年医院预算总额的1%左右投入到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 若遇到突发情况还需要加大投资;而对于投入资金结构比方面, 要仔细研究国情、院情以及资金结构比与之带来的医院最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制定资金在硬件、软件和人员上的合理分配制度, 使得医院信息化建设产出最大化。

2.5 相关法律急需出台

电子病历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发展很快, 但是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虽然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电子病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电子病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安全性问, 保密性问题等其他问题还是没有制定出相关配套法律予以解决, 所以仍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8]。新医改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逐渐建立全民健康档案, 2009年8月4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征求《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等等, 都势必会推动电子病历相关法律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于洋, 凌昌全.中医电子病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 (7) :612.

[2]陈平, 褚华, 主编.软件设计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包罗.影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快速、持续发展的困难与屏障[C/OL]."中国医院信息最小标准数据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资料http://www.chima.org.cn.

[4]李华才.电子病历应用过程中的法律保护问题[J].中国病案, 2001, 002 (004) :41~43.

[5]邓群娣, 何秋苑.电子化病案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病案, 2009, 2 (10) :36~37.

[6]电子病历基本结构架构与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 [Z/OL].医疗装备网http://www.med.cn.

[7]刘晓雷.军队5所三级甲等医院电子病历建设应用现状研究[D].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发展障碍 篇10

某校最近举行了一场现场教学设计比赛,全体教师手持一纸一笔,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几十位老师抓耳挠腮,苦不堪言,一个小时后收卷,竟然有十多位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按时完成的答卷里也半数不合格。评委细问校长,平日里老师们是怎么备课的?校长介绍,老师们都是进行电子化备课,一人主备,众人参与。校长捧来一摞老师们平时集体备课的原件,教研员仔细翻看后,摇摇头,感慨地说:“怪不得他们教学设计水平一般,因为他们平时就基本没有思考过如何教学。这些教学设计几乎都是网上下载的内容。”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难道教师不可以电子备课吗?显然,备课的形式不重要,是否真备课才是问题的关键。教师在享受信息化带来便捷的同时,怎样才能不被海量的信息迷失方向,这才是时下所有学校包括教师应该面对的问题。

说到信息化,现在网上的资源可谓丰富:教师要上公开课了,只要上网一搜索,上百页、千万条信息任你浏览、复制和修改;学生要问到啥问题,上网一搜索,立即弹跳出答案,老师只需要稍加挑选即可转给学生;需要单元测试了,上网一搜索,同步的、不同步的试题练习海洋一般的丰富,任你选用;主任说,上课要生动,需要多制作教学课件,教师登录几个资源网站,几十个不同的课件都可以下载过来;校长说,教师每月需要一篇教学反思,老师只要上网一搜,教学反思立即海量送来……当今的教师进入了从未有过的教学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

享有着网络带来的极大便利,照说,教学应该更加精彩,教师发展应该如虎添翼才对。然而,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一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滋生、蔓延:资源这么丰富,干嘛还要那么费神?即使劳神费力做了,还未必有别人的精彩;与其这样,还不如“拿来”就用,来得方便,落得轻松。于是,教案不用写了,甚至连手抄也免了;课件不要学了,只要学会下载即可;出试卷太费事,直接复制粘贴即可。新课改不是提倡写教学反思吗?我也有啊,每一篇课文我都可以附上一篇教学反思——不过是网上的。诸如此类,教师只要学会复制粘贴,所有任务都可以轻松搞定。

然而,教学真能这样搞定吗?教育教学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使命。一个教师根本没有深入课文去阅读理解,没有进行基本的解析,目标不明,重点难点不清,过程方法没有精心设计,学生能非常轻松愉快又高效地进行学习?这真是匪夷所思。随堂听课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纯粹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根本没有预先设计。课后叫他拿教案,厚厚一本,居然与刚才上课的过程毫无关联!

网络资源丰富,使用便捷,对刻苦好学的人,无疑是助飞的翅膀,可以搏击更高远的天空;而对懒惰颓废的人,它分明是可以偷懒的安乐窝,可以尽情消费科技带来的所有方便和安乐,使好奇心逐渐泯灭,思考探究能力退化,上进的热情消退,创新的意识淡薄,在“享受”中一步步走向专业生命的萎退与消亡。

企业竞合的发展障碍和解决方法 篇11

关键词:企业竞合;发展障碍;对策;分析

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单独的企业已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去慢慢积累各种成功的要素,于是企业从战略的角度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构建起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这已形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联合的时代潮流。然而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很高。当然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种高失败率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随着战略联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如何发掘出这些问题,并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将是构建好战略联盟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战略联盟的发展障碍分析

(一)联盟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引发负效应

企业在结成战略联盟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固化的关系,形成路径依赖性。所谓路径依赖性是指与决策和成果相关的承诺,它通常是以高变化成本为特性的,路径依赖性能放大那些管理者所熟知的具有潜在危险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位置锁定性偏袒和逐步增长的承诺效应。前者指的是企业的决策制定者们通常倾向坚持当前的战略而不选择更有吸引力的战略的现象。这是因为采用新的战略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也会使机会成本增加。身为决策制定者的高层管理者人员为了减少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降低推行新战略所冒的风险并且减少其工作量,一般倾向于维持现状,坚持现有的战略。而后者是指管理者在面对负反馈时,通常会感到一种证实投入到联盟中的时间和资金是明智的需要。当企业和别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高层管理者为了证实联盟决策的正确性,往往会支持现有联盟并给予其资源上的保障,即便有更好的战略出现,高层管理者一般也不会放弃这种思路,仍执着于现有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建立后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而一旦形成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负效应,从而使战略联盟失败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战略联盟容易引发不合作行为

战略联盟一般是以联盟各方企业签署的共同协议为基础,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联盟成员应当在战略与行动上都要合作,然而联盟本身的松散性,成员之间在战略、组织、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合作行为在战略联盟中极容易产生,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联盟各方竞争地位的失衡导致联盟不合作的产生。企业竞争地位的平衡是维持联盟的一个关键要素,当联盟开展后,随着各方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可能会造成某一方竞争实力提高,而另一方相对竞争位势下降,平衡被打破,自然就容易造成不合作。

2.联盟各方收益的不完全对称破坏企业的平等合作。由于联盟所得收益构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联盟企业共享,另一部分按照各企业对联盟贡献的大小等指标加以分配。从而有的企业受短期利益影响,不惜损害共同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视联盟的整体利益,从而破坏联盟的融洽,造成对方不满。

3.联盟企业为保护自身的核心能力设置障碍,影响整个联盟的合作关系。事实上,在战略联盟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为防止核心知识不被联盟伙伴窃取而设置种种障碍,这种行为很容易引发彼此间一系列的不信任与不合作。

4.联盟伙伴的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联盟认识不同也容易引发不合作行为。这是因为往往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了联盟的好处与重要性,而中下层管理者从本部门出发,并不认同这一点,从而联盟的执行仅停留在战略层次,而中下层管理者并不合作。

5.战略联盟伙伴具有文化、组织、战略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联盟运行中冲突的出现。

(三)战略联盟增加了组织管理上的难度,使得一般的管理很难跟上

联盟是一种非股权式的松散的合作体,其运作存在着行政与市场的双重机制,由于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来解决各方的利益与冲突,所以要求按市场规律建立并运行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这对于单一企业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

(四)战略联盟容易引发文化的冲突

战略联盟不仅是业务上的联合,也存在文化上的融合与交流。然而不同组织的文化融合是很难的。由于各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转化为经营管理上的差异,从而加大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当联盟企业各方的文化出现冲突而文化的交流并不能使它们有效融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弱化企业文化,降低联盟伙伴的文化凝聚力。

(五)联盟内部往往缺乏相互信任

战略联盟通常以目标、任务、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的共同协议为基础,它要求联盟成员应当在战略联盟与行动上积极合作,然而由于战略联盟伙伴是独立实体,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组织、战略目标来理解和看待联盟问题,从而容易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面,联盟各方在参与合作中,担心由于联盟而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往往会采取一些保护和防范措施,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联盟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使联盟的效果受到极大的抑制。

二、克服战略联盟发展障碍的几种具体的对策分析

克服战略联盟发展障碍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注意建立新型的组织关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组织关系,这是确保战略联盟高效运作的保证,它必须注意:

1.对联盟的管理与执行要在战略与执行两个层面上展开,使高层与中层管理人员都参与到联盟的管理与执行中来,统一它们的思想,以保证战略联盟的战略能有效的执行,防止出现执行者采取一些与战略制定者的目标不相符的行为。

2.要增加战略联盟的柔性。由于战略联盟具有路径依赖性,它降低了战略的柔性,使得企业不能有效适应环境的复杂变化而在竞争中归于失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强调创新,建立一种愿景式的联盟成为保持联盟灵活性,使之柔性化的良好手段。

3.建立完整的信息沟通网络。联盟企业间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尽可能保持本企业发展目标与合作目标的高度一致,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沟通网络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

4.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具有这样一种逻辑思维:组织间接触的广度成为合作的关键,从而企业不能把合作停留在简单的金钱交换关系上,要努力创建伙伴间非交易性的,事业导向层面的关系,加强组织内技术与能力的交流。

(二)注意选择合适的联盟对象

选择联盟伙伴必须具有长远的目标,必须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首先在明确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机后,依据动机选择可能的合作企业,在仔细审查了其技术、市场、风险承担力等与本企业相关的因素后,依据与其能否产生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的效应,予以确认。一般认为可以根据兼容性、能力和投入三方面因素来选择战略联盟伙伴。

(三)注意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

企业一般可以通过采取几种方法进行风险的防范:建立并完善合作企业的自身监控机制,在成立之初就针对联盟的运行,设立监督机制,以便随时了解联盟系统内部生产要素的生产运转和转移情况,保证联盟发展目标系统与经营目标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设立独立的实体,以便于进行个别的监督与控制;在许可证转让中制定反向许可安排;在联盟规划中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四)注意战略联盟内部的协调、信任和沟通

首先,必须保持联盟伙伴的长期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当然这并不是说其各方目标必须完全一致,由于它们的目标冲突难以避免,如何缩短或消除目标差距与冲突成为保证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手段。

其次,必须建立信任。信任可以促使联盟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尤其当联盟的运作出现各种危机时,信任成为使其克服困难最为重要的因素,相互猜疑的必然后果是联盟的瓦解。

最后,沟通有助于建立联盟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沟通必须随时、随处进行,从而保证整个联盟处于动态适应变化的状态。

(五)注意联盟企业文化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与对策 篇12

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

1. 农民重视短期效益

农民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 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 看是否能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 如经营者能多注意环境和生态的效益, 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 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改善,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环境方面的效益便能转变成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得到维持和加强。循环经济的思想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而, 因此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就要依靠全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但农民对循环经济的理念及实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 也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 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就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2. 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而我国的农村循环经济还是刚刚起步, 存在政府职能部门与产生废弃物单位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与农民之间及农村循环型企业与农民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制订。即使制订了, 也不能保证其有效性与针对性。目前, 我国农村循环经济除了为了扶持试点地区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资金外, 其它地区对农村循环经济的生产者不但没有给予一定的补贴, 而且连一些普通的金融政策也没有享受到。

3. 循环经济技术落后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不仅要有公众的参与、政策的保障, 而且还需要先进适用的循环型技术。由于从事循环型技术工艺研究的科研院所对有关废弃物信息的掌握处于不完全状态, 这势必影响到循环型技术的研究与攻关, 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循环型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对策

1.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

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大量投入为代价, 农村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味地以不正确的政绩观等指导农村工作, 农村的资源消耗过快, 资源瓶颈和供给问题日益凸显, 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农村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会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 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发挥环保部门推动者和先行者作用的前提下, 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下, 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2.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要把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纳入到农村发展规划中去, 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研究工作。对一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取得的经验, 要不断扩大范围, 把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到全国各地。在能源利用方面, 要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 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另外, 在研究上还要重视、制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各项指标体系、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在统计中体现出这些指标, 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衡量标准。

3. 政府加大循环经济建设投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 加大经济发展空间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中央财政应该在预算中安排专门的支出计划, 以确保资金的正常支付。地方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挥好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乡镇企业要重视自身的积累, 每年留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探索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 促进农村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另外, 还要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促进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要注重运用财政、货币、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手段, 引导乡镇企业、广大农民摒弃以前各种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生活行为, 走循环经济之路。

三、结论

上一篇: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论文下一篇:山区建筑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