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跨越(共12篇)
障碍跨越 篇1
解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过程, 而解题所需要的信息必需依靠解题者通过审题来完成.审题过程是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的发现、辨认、转译的过程, 它是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 并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 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自己, 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努力做到:眼到、手到、脑到, 另一方面要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眼到”是前提:这一过程中要认真细心地审好题中的关键性字词、重要条件、重要语句.要逐字逐句地读, 读的过程中不妨用笔把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重要条件、重要语句划下来, 圈出来, 以提醒自己, 引起重视.
表示限定条件的字词:“短周期”还是“同周期”;“前18号元素”还是“前20号元素”;“酸性条件下”还是“pH=0的溶液中”还是“能够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标准状况下”还是“通常状况下”;“常温”还是“……温度下”;“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还是“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缩聚反应”还是“加聚反应”;“pH=7的溶液”还是“C (H+) =C (OH-) 的溶液”等等.
表示限定程度的字词:“小心加热”还是“加热蒸干并灼烧”;“减压蒸发”还是“蒸发”;“煮沸”还是“加热”还是“灼烧”;“过量”还是“适量”;“足量”还是“少量”;“倒入”还是“逐滴加入”;“在……中加入”还是“加入……溶液”还是“加到……溶液中”;“一定能……”还是“一定不能……”还是“能……”.
表示限定的要求:“由大变小”还是“由小变大”;“依次增强”还是“依次减弱”;“依次增大”还是“呈增大趋势”:“由强到弱”还是“由弱到强”;“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有气体生成”还是“有……气体生成”;“电极反应式”还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电子式”还是“结构式”还是“化学式”;“约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现象”还是“目的”.
“手到”是方法:对上面提到的关键性的字词、特殊字句、条件, 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再有就是对题目中出现的化学情景、化学流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和变化的过程.运用“手画”方法画出草图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 使过程更为直观.草画图形, 搞清变化过程, 还原化学流程, 找出题目的关键之处, 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脑到”是关键:在做到“眼到”、“手到”这两点后, 下面就是要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 一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的题目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隐藏在图形、图表、曲线、生产实践或题目给予的新信息中.被隐藏的条件, 可能是研究对象, 也可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 仔细阅读题干, 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
例: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Na+、Pb2+、NO-3、SOundefined、Cl-该溶液放在用惰性电极材料做电极的电解槽中, 通电片刻, 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之比为 ( )
(A) 35.5∶108 (B) 16∶207
(C) 108∶35.5 (D) 8∶1
析:这一题好多同学考虑到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合液时, 溶液中阴离子在阳极的放电顺序, 阳离子在阴极的放电顺序, 对溶液中几种离子进行比较得出:阳极是Cl-、阴极是Ag+放电, 这样就得出了一错误答案.其实本题中隐藏着:Ag+与Cl-, Pb2+与SOundefined都结合成沉淀.电解这一溶液实质上是电解NaNO3水溶液, 因此实质上是电解水.
例:将KCl和CrCl3两种固体混合物共熔制得化合物X, X由K、Cl、Cr元素组成.将1.892gX中Cr元素全部氧化成Cr2Oundefined, Cr2Oundefined可从过量的KI中氧化出2.667g I2, 反应的离了方程式是:Cr2Oundefined+6I-+14H+=2Cr3++3I2+7H2O, 如果取溶有1.892g X的溶液, 加入过量的AgNO3, 可得4.520g AgCl沉淀, 则表示x组成的化学式为 ( )
(A) K3Cr2Cl9 (B) K3Cr2Cl5
(C) K3Cr2Cl7 (D) K2CrCl4
析:本题给出了两组计算数据, 这其实就是干扰因素, 同学如果运算这两组数据进行计算那就上当了.其实化合物X是KCl和CrCl3两种固体熔制所得, 也就是化合得到的, 那么它的化学组成应符合n (KCl) ·m (CrCl3) , 我们只要把各选项变形一下, 符合n (KCl) ·m (CrCl3) 的结果的只有A.
“脑到”过程中三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定势思维的负迁移干扰.所谓思维定势, 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 都会使人们形成认识的固定倾向, 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 形成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更多情况下, 思维定势表现出其消极性, 容易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 使思维产生惰性, 从而限制对问题的全面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 学生平时在做无机推导题时遇得多的是电解NaCl的水溶液, 电解产物是三种物质.在后来的练习中他们只要是看到电解某物质的水溶液生成三种物质的, 都以为是电解NaCl的水溶液.这就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其实电解水溶液生成三种物质的物质多着呢, 还可以是CuSO4溶液、AgNO3溶液等, 如果只想到NaCl那就是过分依赖经验了.
在化学解题审题中, 应当根据思维定势的特点, 利用其积极的一面,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克服消极性,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脑到”过程除了这三点注意点外, 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易忽略因素;注意题目中的易错概念;注意联系化学反应实际;注意防止题目中的“陷阱”;注意类比思维方法的应用.
总之, 教会学生审清题意是致胜的前提.告诉学生“粗心就等于把成功推向你的竞争对手”.因此考试时要细之又细, 慎之又慎, 滴“分”不漏.
障碍跨越 篇2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生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时,自我消沉,自我堕落,选择了跳楼。十七岁的花季,美好的青春就此终结。
然而,我面对一次次失败与挫折,时而乐观,时而消沉。还记得小时候,我因不小心而把脚扭伤了。那时,没有大人在身边,只能靠自己走路回家。我从地上站起来了,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走去,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疼,心里很矛盾,还是放弃吧!在这里等父母也许会好一些,可是还要等多久呢?还是继续走吧!挺一挺,咬牙就过去了,坚强一点,后来我在一瘸一拐的情况下,回到了家。我这种情况不正像文中在雨里的小男孩吗?如果他没有继续往前走,而是停下来或到姑妈家,他很可能因此而得病或摔跤,结果可能会更悲观。
“走是灯笼,等是窟窿”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一直提醒着我,对于漫长的人生岁月,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一切挫折,我们都不要退却,咬咬牙,挺一挺就过去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的那一盏灯笼已经熄灭!我们永远要知道,没有过不去坎,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等是窟窿”,无论在顺利的时候,还是不顺利的时候,我们都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生自灭,自甘坠落,都要勇敢地跨越生命的障碍。
像马一样跨越障碍 篇3
俱乐部简介
四川省豪威马术俱乐部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位于华阳五项赛事中心。目前拥有欧洲温血马、纯血马、国产改良马共40余匹。马匹年龄大都在4岁-6岁之间,马匹体高在1.62-1.72米之间,并经过著名的马术教练精心调教和训练,每天由专人打理并进行系统训练,配备专业兽医、钉掌师、饲养员、马工等对马匹进行全方位护理。同时,还有用于展示马术文化和交流的会所、马具用品店等。
打小李刚就喜欢运动,工作后也不例外。自从5年前,经朋友介绍第一次接触了马术,便迷上了这项运动,平日里只要有时间都会去马场骑两圈。最初,他只是作为俱乐部的会员去骑马,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愈发地喜欢这项运动。于是,便有了转行的冲动。2011年底,他放弃了之前让人羡慕的工作,来到豪威马术俱乐部担任总经理,同时还兼任四川省青少年马术培训中心、皇家骑士联盟摄影基地总经理,管理着俱乐部大大小小的事情。用他的话说:“这算是回归老本行了!”
不仅管人 还要管马
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李刚说,在这里,管理人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管理马。俱乐部里大约有四十匹马,很多都是百万级以上,每一匹都可谓“身价不菲”。
据李刚介绍,衡量一匹马的价值,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首先是血统,其次就是它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如果它的血统纯正,出生的时候身价就可以高达四五十万。
照顾它们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这些“贵族”们吃很讲究。草是内蒙古草原上每年九十月份收割的新草,料也很丰富,包括玉米、鸡蛋、苹果、胡萝卜……这绝对是一盘儿大菜。
汉子的柔情
作为一个西北爷们儿,李刚对马可是十分细心。每天他都会把自己的三匹马牵到场地上去跑跑,给它们刷刷毛打理一下,为了保证它们的竞技状态,每天还有半小时的调校、训练,然后再牵回来洗澡。夏天,为了防止马被蚊蝇叮咬,要穿上特制的马衣;冬天则要给马加上一件暖和的“棉衣”。
生病,是李刚最怕遇到的问题。照顾一匹马可不比照顾一个孩子轻松。“至少孩子会说话,知道自己哪儿疼、哪儿不舒服,可是马就不一样了。”
由于马术这项比赛现在在中国还不是很普及,所以相匹配的条件也不完善。平时要有个感冒之类的小毛病,李刚都十分紧张。
为了推广这项运动,李刚花了很多心思。会员人数的增加,马匹数量的增多、场地面积的扩大……现在,这里是四川省唯一一家能在一个场地内举办现代五项比赛的场馆。他希望将来能在国际赛场上看到中国骑手的身影。
障碍跨越 篇4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 是与客观世界对话 (文化性实践) 、与他人对话 (社会性实践) 、与自我对话 (反思性实践) 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这也是本课设计的理念, 学生在练习与思考中与客观世界对话 (不断思考问题) , 破解疑惑, 提高自身水平。
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对话, 定位自身在合作中的位置, 在小组中接受他人的帮助, 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或帮助他人实现整体的提高, 以及在小组的练习、在比赛中检验和比对, 实现与自我对话, 反思自身的问题与缺陷, 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肌肉力量和协调灵敏性也较强,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挑战欲望, 但面对单调的练习内容, 注意力差。因此, 在学练过程中, 他们一会儿扮演器材的角色, 一会儿又变成练习者, 并进行分组轮换练习, 每名学生在每1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练习任务, 不论是跨越障碍, 还是搭建障碍,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进程中, 身心高度参与, 体现了真正的互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运动负荷。
三、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的运动项目。
通过练习, 不仅能够发展学生身体的各方面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 树立自信心, 通过合作与交流,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游戏:找伙伴 (确定造型1、造型2、造型3动作) →学习障碍跑:跨过障碍 (学习造型1动作, 学习造型2动作, 学习造型3动作) →学练模式:体验、发现、练习、对比、突破、定位→组合练习:障碍跑接力放松练习 (韧带拉伸) →总结点评。
试教感受:
创设真情境追求真实效
一、亮点
1.重实践、重合作、重反思。本次课充分体现了指导思想中的3个对话, 对话所体现的就是实践, 通过跨越障碍的活动实现文化性实践, 通过合作实现社会性实践, 通过自我选择一定难度的障碍实现反思性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梯度性强。教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着跨越障碍进行,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准备部分的“找伙伴”游戏中, 找好了整节课的合作伙伴, 各种造型又为本次课的练习作好了辅垫。其次再通过跨越一定高度与宽度的障碍, 使学生明白跨与跳的区别, 最后通过障碍跑拉力, 使已学的动作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问题思考
1.学习的实效性。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45%左右, 但学生真正跨越障碍41次, 模仿跨越14次, 为什么跨越的次数不多呢?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决定的, 首先看似练习密度不低, 但准备部分占了一半, 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只有20.8%;其次, 学生练习的时间虽接近19.5% (见下页表) , 但没有进行主要技术的学习, 而是在持棒做障碍。
如果将棒改为小体操垫, 通过横放 (宽度) 、竖放 (高度) , 将持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那本次课跨越障碍的次数将明显增加, 学生练习的时间将达到25min左右, 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
2.合作的真效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合作不是简单的2名学生或者多名学生一起练习, 毛振明认为:“合作学习是2名学生以上的人群有意识地、善心善意地、为了能帮助对方而形成的交互学习行为, 这种合作学习的本意不是索取、不是被要求、不是无奈, 而是一种发自善意地互相帮助。”合作也有许多层次, 我们培养的是“给予别人方便和力量的合作”, 以及“只要有人需要帮助, 我就会伸出援手”的合作态度、精神与习惯。为此, 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深度的合作真情境, 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发的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习惯, 使合作成为一种常态。
3.组织的简便性。本次课实施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组织比较繁琐, 学生对棒的高低、宽度、稳定性比较难把握, 执教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和纠正学生持棒时出现的问题, 还有许多学生不明确如何持棒,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游戏中。课中往往出现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练习方法, 学生练习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保证的现象。如果将棒改为小的体操垫将使组织更便捷, 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
4.安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只看到一句“注意安全, 交替练习”的提醒, 显得比较单调与空洞。
本次课的练习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如, 当学生在练习跨越时, 辅助学生随意地调整棒的高度 (课中就有学生出现) , 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必须注明安全的具体措施, 如:拿棒的学生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棒的高度, 不能随意扩大棒的宽度, 不能随意移动棒的位置等,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了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上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施后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有许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王老师的设计意图, 有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学体”名师团队专家库成员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点评:关注教法的多样性, 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认真研读课时计划, 感受到王老师对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的认识较深, 在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 在教法上更具灵活性, 在学习体验上注重趣味性。
1.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王老师在围绕跨越障碍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所呈现的智慧。其设计不是直入主题, 让学生直接认识障碍后再进行练习, 而是在循序渐进中通过小组合作, 一步步发现和攻克动作1、动作2、动作3的教学重点。最后在学生掌握越过一定高度和宽度的障碍后, 以游戏的形式, 进行障碍 (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 接力比赛。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注意力时刻被教师握在手中,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难度和所带来的挑战所激发。教师驾驭课堂则变得游刃有余, 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教法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在关注“教”的同时, 更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和思考需要学生运用智慧去不断克服障碍的高度和难度;小组展示和比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师生间的评价则需要学生有不断观察、发现和归纳的能力。本课的教法不是生硬的, 而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越过障碍的动作, 掌握动作的方法和技巧等, 对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3.学习的趣味性, 确保课堂得以生成。本课可以从多个视角下发现趣味性的存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体验、合作、比赛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挑战和内心的快乐;二是以学生和纸棒不断组合搭建成的障碍, 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运动体验和合作时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三是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纸棒高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旦学生自己战胜了自己, 学习快乐的源泉则会源源不断,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本节课王老师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高度的“横杆”和不同障碍难度的接力跑中, 都可以让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观测。
从本课的设计流程来看, 本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本教案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小体操垫进行落地时缓冲, 在大多数练习中, 体操垫是作为一个标志物 (起跳点或“横杆”) 出现的, 而不是作为保护设施用于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器材摆放不仅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本课主要是下肢练习, 学生在长时间、高密度的练习下, 疲惫感较明显, 如果能在障碍跑接力中进行一些改变, 可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学习过程的安全性;三是本课教与学的方法不明, 活动占据了主体, 王老师在教法的引领上缺乏具体的方法, 感觉稍有遗憾。
以上是本人根据王老师的课时计划而发表的个人见解, 难免有浅薄之处, 请王老师及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点评人:“学体”名师团队领衔专家申克才
跨越障碍小学六年级作文 篇5
“没有长辈,何谈你我”这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正如元朝时的四等分化吧,这些封建思想几时才走出我们的心房呢?辈分的思想,在老人眼里无比的珍贵,然而我觉得辈分是唤起界限,就没有了心与心的交谈,就像一个劣质品。老师也常在学校里给予我们这种思想,不过这不是全无道理的。正如,不能与长辈大喊大叫——我们也没理由去与大人评理……固然这是对长辈的尊敬,但是这样会影响我们的成长——做什么都是由长辈来决定的,否则就是不敬不孝(在很多大人眼里是这样认为的)。
身处这样世界的我们无力反对,或许说我们都是虚荣心很强的人——怕别人说我不敬不孝吧。我不想让长辈来指挥我,我想拥有我自己的安排,却被一下子PASS了,或许那平等是很遥远的事了。
我想我和“诗仙”李白肯定有缘,我们都是渴望自由的人,“我寄愁心与明月”又能怎样?一生“穷困潦倒”又能怎样、又能少几分拥有呢?李白他十四岁下三峡,近中原,而我却只能在这明亮的日光灯下,一点一点的“浪费墨水”,也只能盼有一天能够“仰天大笑出门去”。
跨越O2O的障碍 篇6
第一个障碍来自企业最引以为豪的门店资源。盘点企业的门店资源,其实并非完全是自己的,只有少数是直营店。以国内领先的家纺企业富安娜公司为例,富安娜拥有门店约2,400家,其中直营店只占四分之一。在线上和线下两条战线中,“如何协调经销商与公司的利益分割问题,是眼下推广O2O模式的主要难点”,富安娜董秘胡振超说。
第二个障碍来自人口和流量。在传统零售模式下,人口和流量来源于在商业区卡位的旺铺。那么,网上的入口怎么布局?流量从何而来?仅仅靠自己开一个网上商城或者到天猫开一个店,流量并不会自动跑进来。
第三个障碍来自交付。如何提高顾客收货的便利性,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和交付能力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困难,所以O2O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企业仍旧停留在造概念或谨慎试点阶段,真正能够全渠道大规模铺开,挖掘到O2O富矿的企业并不多。在本期,我们就要介绍一个O2O的成功范例——广州合生元公司。
合生元是国内领先的婴幼儿营养品及护理品制造商,2013年的销售额为45.6亿元。根据尼尔森的统计,在2013年,合生元占中国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约27.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很有意思的是,合生元公司起初是抗拒电商的,上文所述的第一个障碍就困住了它的步伐。合生元授权的婴童店、商超及药店数量有近2.5万家,其中婴童店近17,000家。这2万多家门店中没有一家是合生元的直营店。合生元早就注意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但迟迟未有动作,就是因为顾及线下庞大的门店体系,不愿伤及价值链伙伴的利益。为了保护线下零售终端,合生元还曾经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打电商,因为总有网店通过非正常途径搞到货源,拿到网上去卖,而且价格要低于线下会员店。
但是,线下价值链利益总归抵挡不住滚滚奔流的电商大势。合生元公司认识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公司不能违背大势。电商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对合生元来说,做电商必须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怎么避免与线下会员店冲突,甚至有没有可能给它们创造更多利益;怎么利用现有庞大的顾客会员体系;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购物新趋势。综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合生元最终的方案是自建电商平台,采用“线上下单,门店送货”的O2O模式。另外,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是未来趋势,合生元放弃了PC端,直接从移动端切入,推出“妈妈100”APP。
合生元的“线上下单,门店送货”模式只是跨越了O2O的第一个障碍,对于其他障碍,合生元也在后续的经营中一一攻克,从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的一年问,来自线上的订单达到了124万笔。(参见本期《合生元:这才是O2O》)
饶有意味的是,合生元O2O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企业不断突破自我、变得越来越开放的过程。比如,合生元如今也到第三方电商平台开旗舰店;由于婴童店不仅销售合生元产品,也代理其他母婴品牌,它们希望能把店里的其他商品也放到O2O平台上去卖,2014年11月,合生元宣布开放“妈妈100”O2O商家中心平台,面向婴童渠道开放会员、商品、营销和支付……合生元还坚持去中心化,让“妈妈100”O2O平台与微信、微博、天猫、摇篮网、辣妈帮等更多外部平台进行融合,构建一个共生共存的垂直生态。而这些正是传统企业在商业新生代中必须要经历的进化过程。未来,唯有商业新物种才能生存。
试论在外企工作如何跨越文化障碍 篇7
1 充分理解跨文化障碍
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 强化跨文化理念已经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理解跨文化障碍是克服跨文化障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的跨文化障碍是指在国际环境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以其本土文化为基础, 当从事对外交流或合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所产生的系列障碍。在管理学中, 将跨文化障碍归结为跨文化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在学习过程中, 跨文化障碍则是一种学习上的阻碍因素, 当然, 在跨国交流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弊端。文化发展是长期思想意识所凝结的充分体现,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社会、体制、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跨文化障碍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障碍的基本特征。
总结跨文化障碍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跨文化障碍具有国际性。这种国际性主要体现在现阶段各国文化差异比较明显, 并且随着各国思想意识的增强, 文化差异虽有融合的体现, 但是局部的差异越发激化也不可避免, 所以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跨文化障碍的国际性。其次, 跨文化障碍具有持续性。我们知道, 跨文化障碍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 也就是说在跨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障碍会持续一段时间, 随思想意识的淡薄而逐步淡化, 所以, 跨文化障碍的持续性体现在每个国家, 甚至每个民族和地区。最后, 跨文化障碍具有普遍性。除了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之外, 跨文化障碍在空间上也有所扩张, 这种普遍性主要是指跨文化障碍体现在世界发展的每个角落, 对每一种社会事务都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经济发展, 还是文化交流、政治交往等都会受到这种障碍的影响。
2 跨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跨文化障碍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对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笔者从事与中亚国家相关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各种案例发现, 在交流合作中, 跨国公司应对跨文化障碍作出更大的努力。
2.1 沟通障碍
所谓的沟通障碍是指文化沟通障碍和沟通所产生的误会方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跨文化障碍风险的出现。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甚至严重的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一般情况下, 在我国, 点头示意是同意一种观点或者赞成一种看法, 但是在日本人的点头示意中, 只是表示理解了对方的基本阐述, 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也不需要做出一定的承诺, 也就是说在跨文化障碍的影响下, 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发生。此外, 在沟通的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模式下的沟通方式不同, 也会产生一定沟通上的障碍。
2.2 种族优越感上的文化冲突
从上文中我们知道, 产生跨文化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意识方面的差异, 而这种意识差异来源于种族优越感,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是不同的。来自同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会有相同的种族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认为他们在行为等方式上都优于他人, 对他人的基本观点也会有所偏见, 并且在个人优越感的基础上同样会产生集团优越感。跨国公司在所在国家内的一切经营活动都会受到这种优越感的影响, 这是跨文化障碍的重要表现。如笔者在与中亚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发现, 每个国家的合作伙伴都认为他们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最为优越, 没有任何一种标准能够超越。因此, 我国的基本管理理念就很难渗透, 要实现我国管理方式的主导, 难度极大。
2.3 跨文化管理障碍
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 实现科学、规范化运行, 必然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并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管理方式的执行和贯彻。但是, 不同文化导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一国的管理理念中认为本国的管理理念是最为先进的, 同时在处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时有其自由的优点, 或是在如何同领导相处的艺术方面等, 但是如果另外一种管理文化进行渗透则必然会触动这种原有的管理思维, 产生一定的风险。在与中亚国家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中, 这一点体现得较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种管理差异在跨文化障碍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像是在中石油这种企业的管理理念中, 我们的管理方式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但在与中亚国家的交易和合作中, 势必受到中亚国家管理文化的冲击, 如何平衡两国管理文化对世界各国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跨文化障碍对跨国公司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障碍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 文化上的障碍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的进一步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在实践中表现较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文化交流过程中, 不同地域的员工、管理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一个手势的不同理解、一个词语的不同理解, 都会产生一定的误会, 进而影响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在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员工不能和培训者积极配合, 各种文化优越感占据上风, 则不能使培训得到良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有较为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思路进行指导。其次, 跨文化障碍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发展规模发展缓慢, 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低下。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必然导致公司内部的核心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指导, 而在这个过程中, 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是致命性的。所以, 应该极度重视核心员工的文化引导。在核心员工之外的管理层, 要实现较为优化的管理, 有必要对管理层进行文化统筹, 也就是说应该在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的文化指引下进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对跨国公司的发展有较大的辅助作用, 而不至于起到相反的作用。
4 克服跨文化障碍的相关策略
跨文化障碍对跨国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在现阶段的表现较为明显, 对于跨国企业的管理层而言, 如何克服跨文化障碍的各种影响,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文化。同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仍然需要对这种跨文化障碍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分析, 达到交流目的的最优化目标。
4.1 提高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素养
跨文化障碍主要体现在各国的文化以及思维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说, 人才是跨国公司最为重要的资源, 也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个重要筹码, 人才的管理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跨文化障碍凸显的国际经济贸易中, 实现跨国公司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要提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文化认知能力, 也就是说在实现跨国管理和培训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由实施管理和培训的人员对域外文化有充分的认知, 提升吸收和接纳能力, 如中国管理人员到中亚工作, 就应该充分理解当地的文化、社会风俗等特征, 适应那里的文化环境, 为实施培训和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要增强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文化认知动力, 即融入其他文化的愿望和激情。有的人积极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而有的人却不积极, 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认知动力, 尽快地融入到域外公司管理过程中。
4.2 要培养多元文化发展意识, 正确处理文化障碍
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同, 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客观事实, 并且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所以应该对这种文化进行充分地认识, 并且在自身的文化理念上形成多元的文化体系, 包容国外文化的一般性, 并且从中总结出与我国文化的契合点, 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从中国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看, 一方面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高, 另一方面又倾向于远权利距离, 这就导致了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所以, 企业的管理层形成多元文化意识, 对实现跨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3 努力促进双方或多方文化的融合
跨国公司要想真正搞好跨文化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 必须根据民族文化维度理论所提供的不同文化的特质, 采取一系列步骤和措施整合不同的文化, 融合各种文化中的优秀特质, 建立起一套适合跨文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 最终目的是把双方或多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这个过程如果搞不好, 最终会导致企业跨国经营的失败。对于跨国公司而言, 注入新的思想观念比注入资金更重要, 因为陈旧的观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也是文化融合的最大阻力。企业员工必须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5 结语
跨文化障碍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在国外的管理与培训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或障碍, 所以克服跨文化障碍对于公司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多元文化发展模式, 增强管理层与核心员工的跨文化发展理念, 在管理与培训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运营能力的提升。本文寄希望于这样的研究能够对跨国公司解决跨文化发展障碍以及跨国公司员工如何应对跨文化障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引。
摘要: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形下, 如何实现企业发展科学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 要实现发展的迅速升级, 必然要以国际化标准进行企业培训和管理, 使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跨国企业或外企工作的人员都有跨文化思维障碍, 只有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些基本跨文化障碍, 并运用合理方式进行必要的克服, 才能实现在外企工作的顺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外企员工,跨国文化,培训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彬, 黄卫星.我国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J].对外传播, 2011 (8) .
[2]张姚尧.留学生口语交际障碍的文化类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 2011 (8) .
[3]蒋海晨.浅议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观察, 2008 (9) .
障碍跨越 篇8
1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概况
2001年8月, 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正式并购美国UAI公司, 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海外上市公司之先河, 中国民营企业开始了海外并购的成长历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去”, 参与跨国并购, 并将逐步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支生力军。
1.1 并购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
民营企业并购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 特别是对传统制造类企业和服务类企业的并购较多。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由民营企业发起完成的33起海外并购中, 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并购为7起, 占全部33起并购的21.2%;对IT和半导体企业的并购有11起, 占全部并购的33.3%, 对互联网、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企业的并购也达到了24.3%。第三产业的并购领域基本上属于高科技领域, 民营企业在这两大领域的并购件数占全部件数的57.6%, 充分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对海外高科技企业的并购热情。另外, 民营企业还有两起对海外零售连锁企业的并购, 说明我国民营企业正在开始以并购方式来掌握海外的销售渠道, 这对于我国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1.2 海外商业银行的并购金额占据各类行业并购首位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 民营企业在各类行业涉及的并购金额中, 7起传统制造业并购金额只有1.9亿美元, 平均每起只有2700多万美元;IT和半导体行业的11起并购的交易金额只有1.5亿美元, 平均每起只有1300多万美元;商业银行并购金额总体达到25.2亿美元。
1.3 并购区域主要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
民营企业在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进行的33起海外并购全部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并购金额来看, 被并购公司主要集中在香港和美国两地, 分别为25.68亿美元和4.5亿美元, 占到总交易金额的77.8%和13.6%, 占到了90%以上;从交易数量来看, 被收购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澳大利亚以及德国, 分别为13起、5起、4起、4起, 占总交易数的39.4%、15.2%、12.1%和12.1%。
1.4 并购的主要动机是获取核心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
民营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是获取核心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 以创新为基础的技术优势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显著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民营企业, 会越来越多地进行以获取核心技术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并购件数占全部件数的57.6%, 这充分展现了民营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迫切需求。
2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分析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面临并购障碍。具体有:
2.1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外部障碍因素
2.1.1 产业发展政策制约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在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 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的制约主要体现为政府政策或管理体制对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限制较多。我国对民营企业在上市融资、市场准入、外汇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歧视, 给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障碍。另外, 民营企业筹资、融资等约束过多。尤其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诸多的限制, 包括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因此, 限制了参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 也使得有些本已具备股票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条件的“走出去”企业错失并购良机。
2.1.2 海外并购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关于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体系残缺不全且多以规定、通知或暂行办法等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的行政性法规为主, 这就会影响实施的效果。作为规范和约束并购行为的反垄断法于2008年才制定且仅在汇源一案上首次用于实践, 而对有关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方面尚无规定;与并购活动相配套的社会保险法、外资外汇法等法案都未出台。而且这些政策法规绝大部分都以国有经济主体为调整对象, 而对民营企业则很少涉及, 妨碍了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
2.1.3 中介机构缺乏且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强大的中介机构不仅可以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目标企业以及所在国政府监管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还能提供诸多法律与业务方面的咨询, 从而大大降低海外并购决策中信息的失真度和运作成本, 为并购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在中国, 中介机构十分缺乏且行为都还很不规范, 其服务水准远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事业的发展。因此, 如何根据跨国并购的发展, 积极培育有关跨国并购的中介机构, 是我国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2.1.4 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
从国际经验来看, 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以及全球化的并购都离不开繁荣的本土资本市场支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 债券市场、场外市场发展滞后, 对股票市场过分依赖, 导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除了极少数换股并购外, 几乎全部以现金支付, 这无疑会放大企业的财务杠杆, 加重国内企业的债务负担。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必然面临汇率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服务品种有限。我国银行机构不能提供成熟的离岸金融业务, 而且在国际上分支机构较少, 加大了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资金约束, 增加了企业境外并购的成本和风险。
2.2 制约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内部障碍因素
2.2.1 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海外并购的要求
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 没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大权往往集中在主要领导人手中, 导致权力过于集中, 缺乏制约, 必然导致腐败和决策失误。在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 而是家族模式的繁衍。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原有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显现出来, 如裙带之风盛行、绩效评价不公平、效率低下、创新受到抑制以及企业发展受限等。
2.2.2 民营企业财力不足且融资和支付方式单一
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并购资金, 主要是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银团贷款等, 少数企业通过到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来融资。我国民营企业的规模有限、自身资金实力单薄, 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很小, 2007年至2009年比重仅为13.36%、13.09%和12.21%。且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不强, 暂时还很难与国外大企业相抗衡。33起并购案例中, 23起是现金支付, 已占到了并购数量的近70%。现金支付导致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使并购最终无法达成, 同时也会给并购公司带来严重的财务负担, 也无法使被并购公司的原股东拥有新公司的股权, 由此给并购公司带来很大的融资压力和财务风险。
3 民营企业跨越海外并购障碍的应对措施
3.1 采取产业扶持政策
第一, 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人、上市融资、外汇管理、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第二, 简化审批手续。改变跨国并购部门多、手续繁的现象, 逐步实行“一站式”审批, 并实行审批限期制, 以提供高效服务, 帮助民营企业抓住稍纵即逝的并购机会。第三, 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应当主动或导向性地为民营企业提供包括风险预警、资产甄别等信息的咨询。同时, 与商务部、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国家驻外使馆的参赞人员等组成跨国并购信息服务部, 为进行跨国并购的民营企业提供各种项目咨询。
3.2 完善海外并购相关法律体系
首先, 建立和完善反垄断法、跨国并购审查法和证券法, 增加有关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相关条款, 适宜放宽民营企业上市的条件和海外上市的条件。其次, 参与制定跨国并购国际规则。尽管至今中国已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签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 并参加了《华盛顿公约》、《汉城公约》等一系列多边国际公约。今后一段时间仍须扩大与其余国家或地区签订的有关双边或多边协定, 此外, 还应积极参加新的有关跨国并购的国际规则的修改和制定。
3.3 着力培育国际性的专业中介机构
政府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资信、有经验的国际性专业中介机构。我们应当利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国际大型中介机构急于进入中国市场之机, 鼓励和推动国内中介机构与国外实力机构合作, 充分利用对方的海外信息渠道和业务网络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 使国内中介机构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参谋。当前的重点是培育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以及跨国并购信息咨询中心等机构, 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事前咨询、并购方案设计、并购融资以及并购后的整合提供智力和财力支持。
3.4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 加强民企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
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贷款;建议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投资公司的作用, 鼓励他们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 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业务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和风险保障。要大力发展和培育股票、票据、债券市场, 拓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外汇市场, 加快开发金融产品, 方便民营企业规避汇率、利率风险。
3.5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明晰企业产权
民营企业要成功地进行跨国并购, 必须首先明晰企业法人产权, 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促进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民营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起易于公司管理的体制和以集团公司为投资中心、以专业公司为利润中心、以生产公司为成本中心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互制衡机制, 以适应规模扩大化、资产社会化、股权分散化、专业知识化的需求。
3.6 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
在海外并购中, 现金支付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除了现金并购,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要多考虑采取定向发股、换股合并、股票支付等多种方式。通过设立海外离岸公司, 利用通过这个中间控股公司享有的低税率 (甚至免税) 和较少的外汇管制便利, 进行间接并购。要积极争取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为并购融资提供便利;除了发行债券融资外, 努力争取通过股票融资。总之, 要拓宽融资渠道, 为海外并购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朱允卫.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8) .
[2]高明.跨国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7, (13) .
[3]赵伟, 黄上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 2004, 20 (3) .
[4]周民良.从悍马收购案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选择[J].西部论丛, 2009, (3) .
[5]徐洪才.如何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境外并购[J].西部论丛, 2009, (3) .
[6]郑小芬.浅议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策略[J].经济师, 2009, (3) .
[7]孙晓华.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J].中国金融, 2010, (3) .
[8]吴培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J].河北学刊, 2009, 29 (5) .
[9]邹建卫.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障碍跨越 篇9
1.初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初中函数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为主要内容,性质较少且比较简单,单调性形象化仅仅用增大、减小来反映,与其他知识联系相对简单;而高中函数首先概念理解的难度增大,要深刻研究二次函数,还要学习指数、对数、幂函数教学内容多,知识信息广泛,形式化程度较高,与函数相关的内容关联程度高了许多,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要求更高.初中函数概念没有突出“函数”应当指对应法则本身,而高中函数定义正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在概念教学中,由具体到抽象,尤其多出抽象的“对应法则”这个概念.初中函数仅仅是一个基础,而高中函数则更加丰富多彩,它将通过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众多独特的性质出现在我们面前.
2.高中教材没有涉及与初中函数概念衔接的内容
高中教材编写者也在高中教材的第一节引言中提到:“在初中,我们把函数看成是刻画和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从本节开始,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函数的知识”.虽然提到了初中学过,可是并没有真正将初中内容与高中内容衔接起来,学生只是被提醒学过,可是跟现在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都没有涉及到.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把x称为自变量,把y称为因变量,y是x的函数.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至此,函数的变量说定义已经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深刻印象.那么当学生在高中再次学习函数定义时就会产生疑问,初中已经学习过函数的定义了,高中为何又要重新定义呢两个定义是什么关系谁服从谁呢?在这样的疑惑中学生很难顺利接受新知.
高中教材以三个例子归纳出函数映射说的定义后便直接进入求定义域和值域的例题,没有分析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笔者以为函数定义映射说的固着点正是新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果此处没有深刻具体的对比分析将难以打破旧概念的定势作用,从而不能实现旧概念对新概念的顺应.
3.实现初高中函数概念的衔接的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的1.2.1节内容是函数定义.教材的编写结构是由三个例子归纳出函数定义,而后给出两个例题强化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至此结束本节内容笔者以为教材对初中函数的定义的衔接处理太少,不利于学生的新知识的建构,故而给出实施教学时的具体建议.
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我将说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句名言:“教师要教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是更加百倍的重要.”因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固着点.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鉴于对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处理教学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问题引入
教师给出狄里克雷函数,让学生观察讨论该函数的特点,并且提问这是否是函数,能否用初中的函数概念来描述它.由此发现函数变量说的局限性,从而引出重新定义函数的必要性.这种处理方法是符合函数概念发展历史的.历史上函数定义映射说的产生正是由于数学家狄里克雷给出的狄里克雷函数,迫使函数定义的变量说需要再一次被升华抽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对前人知识的再认识再发现,这样才能顺利而正确的掌握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函数概念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函数发展史上出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函数的定义从变量说抽象到映射说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可见两者在思维上跨越之大,而这种思维的跨越正是今天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认知障碍.正如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函数发展过程中的认知障碍也是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障碍.因此在函数的教学中,需要恰当借鉴历史,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典型情境探究函数概念,使学生在情境的识别与辨析中逐步体会它的形成过程,并亲身感悟逐步抽象函数概念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深刻理解函数概念.
(2)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回顾初中用变量的关系给出的函数概念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中找出一个函数原型,如y=3x,引导学生写出它的定义域、值域.从x和的取值范围中抽象出两个集合,为新旧概念的过渡搭建桥梁.
(3)在对比中建构
在归纳出函数映射说的定义后,将函数定义的变量说与映射说做对比发现异同,体会函数映射说的进一步的抽象性和先进性.通过对比发现二者的关系,实现新旧概念的衔接,从而打破旧概念的定势作用,为新概念建构找到清晰的固着点.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不全面的)概念,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及思维的结论与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认知上的冲突和震撼,改变不平衡的认知结构,促成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如果没有对两个定义进行对比,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的话,那么教师就有将函数映射说强加给学生的嫌疑.“因为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来经验的迁移,迁移量是以学生带到学习情境的原有知识为基础.”正如费赖登塔尔在《数学结构的教学现象学》中告诫我们:“一般来说,人们宁愿教授概念,而不愿教思维对象与思维活动,而这就是我所谓的违反教学理论颠倒的例子.”
(4)数学史知识的介绍
函数概念从萌芽到完善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期间多次更改定义.每次新的定义都是在前一个定义的基础上再抽象再扩张.“由于学习的封闭性,学生很少从课本及习题集以外的途径获取有关函数的知识,所以我国学生对函数关系的前概念知识是贫乏的,难以适应从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模式进而用数学符号或图形表征出来的发展历程.”因此介绍函数发展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从而对函数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函数概念是人类300多年思维的结晶,教学中不求一步到位,应该遵循认识的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细的认知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达到10年时间,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一轮改革中需要所有教师群策群力,践行新课程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须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彭林,童纪元.借助函数概念的发展史引入函数概念[J].中学数学,2011(6).
[2]李红梅,张晓梅.数学概念教学的几个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5).
[3]John D Bransford.人类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奠宙数学教学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障碍跨越 篇10
关键词:碳税,环境评价,障碍跨越
1问题的提出
近三四十年以来,每个人都切实体会到了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引起我们不得不对能源调配模式、经济运作模式的如何转变进行深刻地思考。在国际上,从1992年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 《京都议定书》,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到2010年达沃斯年会; 在国内,从2011年的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2年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案,我们都能真切体会到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上。但是,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作为最大的市场失灵恶魔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低碳经济的顺利实施。由于开征碳税可以有效缓解碳排放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性转变,因此,开征碳税就成为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1]。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碳税政策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碳税征收的理论研究,Baumol和Oates引用庇古税理论来分析环境政策的实施和影响。Pearce提出了环境税具有 “双重红利” 的作用。Smith研究环境 税在整个 欧盟地区 的协调和 签订问题。 Baranzini认为碳税是一种被提倡使用的有成本效率的减排方法。Thomas针对包括节能减排涉及的碳税等4种减排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Jon和Bjart[2]对比了碳税制度和限额交易制度的实施问题。Ross[3]提出解决气候问题可以通过碳税方式和碳排放总量限制的方式达到。Reyer和Snorre[4]用环境污染模型来研究碳 税和其他 措施对气 候的外部 影响。S. Niggol[5]提出在世界范围内设立碳税基金,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Minoru研究得出环境税 ( 碳税) 可以使税收总收入保持增长。
关于碳税征收的实证研究,Barker以英国为例, 通过实证模型进一步评估了碳税对低碳经济转变的影响。Mustafa和Patrick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实证分析认为碳减排和碳税政策的实施对欧盟国家经济的各种影响。Camilla和H. Asbjorn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详细研究推行碳税政策的优势和弊端。Greedy和Sleeman实证分析表明由碳税引起的超额边际负担差异很小,并且这种差异可以用碳税收入的再分配来进一步抵消。Wissema发现碳税会显著地改变爱尔兰经济的生产及消费模式,使其转向低碳经济。Lee指出具有成本效率的减少碳排放的方法是碳税。Olga和Anil发现如果碳税税率适当,碳税的实施会增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Sverker和Henrik发现碳税政策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地解决气候变化的趋势。Matthias和Marek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的方法是碳排放交易和碳税。
2.2国内研究综述
魏涛远等研究发现,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主要受到碳税税率和时间维度两大因素的影响。王淑芳在借鉴其他国家开征碳税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碳税制度。苏明,傅志华等提出了我国开征碳税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影响因素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王金南,严刚等[6]认为近期我国开征碳税是可行的,并预估碳税的征收对我国GDP的影响不大。张明文,张金良等分析了碳税的开征对28个省市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收入分配等产生的影响。苏明等分析了我国开征碳税的框架基础。樊纲建议我国开征碳税来应对美国对我国的碳利润的侵占并注重协调国际碳税。茅于轼认为开征碳税是应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案并建议征收碳税不要增加企业的总税负。成思危认为控制CO2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目标。姜克隽认为碳税是一种长期的调整手段,会使部分企业更具竞争力。
2.3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碳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具体地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碳税开征的影响,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碳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视野。但是,专门针对碳税开征环境的研究资料较少,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从碳税的开征环境的全方位的评价入手,系统地分析碳税开征的现实障碍、跨越方式以及政府功用。
3我国碳税开征环境的评价
3. 1碳税开征的国际环境评价
从国际环境来看,由于碳税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发挥重要作用,使得碳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如芬兰、挪威、瑞典、加拿大等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针对各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征不同的碳税。另外,碳税在丹麦、意大利、 荷兰、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既完成了既定的CO2减排目标,也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发展[7]。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选择开征碳税的适宜时机,实现节能减排。可以说,碳税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地接受和采纳。
第一,发达国家的碳税的实施威胁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我国开征碳税,可以加速转变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加快自我变革。
第二,实施碳税,我国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粉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所谓的 “环境督促”,打消美国等国家企图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谋。
第三,碳税的实施会出现能源密集型或高污染企业向境外转移的 “碳泄露”现象,因此,就急需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3.2碳税开征的立法环境评价
3. 2. 1碳税立法政策明确。在国务院印发的 《节能减排 “十二五”规划》和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并积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碳税立法政策明确。
3. 2. 2碳税立法技术可行。在碳税立法的技术层面上,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征碳税的成功经验,来保护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碳税是对碳排放征收的一种税,在每一种化石燃料时,排放的CO2量也是恒定的,因而计量简单、便于检测。 因此说,我国开征碳税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3.3碳税开征的经济环境评价
很明显,碳税的税率越高,碳减排的效果越好, 财政收入就越高。但是,不得不看到,碳税主要是对化石燃料进行征税,碳税的征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的发展速度[8]。因此,开征碳税,不得不认真衡量经济因素。税率过低,作用不大,影响财政规模; 税率过高,则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和财政因素成为合理确定碳税税率的重要权衡指标。
3.4碳税开征的制度环境评价
在制度设计层面上,不难看出,能够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不仅仅只有碳税一种。例如,能源税和碳税就具有一定的同向性,它们都能达到一定的减排目标。但是,碳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征税,能源税是针对具体的品种、使用量等来征税,它们各自作用的对象、手段、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能够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除了征税之外, 还可以采取若干政策手段,甚至还包括法律、经济、 行政管制、碳排放权交易等若干方式。因此,碳税的开征面临一定的制度约束。
3.5碳税开征的社会环境评价
碳税的开征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会受到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阻力。 首先,碳税的开征会增加经济体和个人的负担。其次,社会公众的认同度、实施意义的了解度,都会影响到碳税的开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碳税的实施效果、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都会制约碳税的开征。所以,良好社会环境会促进碳税制度的实施。
4我国开征碳税的现实障碍及跨越方式
4.1我国开征碳税的现实障碍
4. 1. 1碳税开征的现实障碍———短期影响经济发展。首先,碳税影响GDP。已有若干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碳税开征后会影响GDP。因为碳税的征收依据是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者其燃烧时的碳排放量,所以征收碳税会增加化石燃料的价格而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消费和物价并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碳税的税率越高,这种影响会越大[9]。因此,我国碳税的税率应该从低税率水平开始征收,不宜定得过高。
其次,碳税影响CPI。对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者其燃烧时的碳排放量进行征税,使企业逐步向后转嫁成本,最终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尤其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对成本和物价的影响程度会更大。
再有,碳税影响出口。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依赖于原料、能源、劳动力等的低成本。碳税的征收无疑会加大企业成本,势必会导致出口额下降,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尽管从长期看,碳税征收促使企业采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有利于增加竞争实力,但是,短期内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4. 1. 2碳税开征的意识障碍———社会整体认知程度不高。首先,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低下,社会公众对碳税的内容、开征意义和重要作用等等认知程度不高。对碳税的接受能力低,就会增加碳税实施的阻力,增大实施成本。
其次,碳税的开征会受到个别当地政府的抵制。 碳税开征的初期会增加含碳化石能源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会降低,进而影响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些当地政府甚至会无视相关环保法规的规定,降低环境和资源限制,一味的谋求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指标和良好政治功绩,对高耗能、高CO2排放的企业进行招商引资,无视它们污染环境。 由于碳税的开征会影响个别地方政府的所谓的业绩, 受到的压力是也想而知的。
最后,碳税的开征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尽管从长远看,碳税的开征会实现碳减排,有利于环境保护,更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但是从短期看, 碳税的开征会影响物价、就业,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4. 1. 3碳税开征的制度障碍———现实制度冲突。一方面,碳税税制的设计会涉及到其与其他环境政策工具的关系选择。开征碳税,势必与现行的资源税、 消费税等税种的征收对象有一定的重复。是开征一个新的税种碳税,还是将减排任务融入到现行的资源税、消费税? 这是摆在制度设计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碳税的征收还受到财政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税收收入存在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3种类型。碳税归属于哪一种类型? 如何调配各方利益分配比例? 碳税的收入比例的确定是一个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大问题,这是摆在制度设计者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4. 1. 4碳税征收的技术障碍———碳排放量的测算。 从技术层面上考虑,碳税的征收首先需要对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者燃烧时的碳排放量进行确定,但是, 要想准确界定化石燃料燃烧时的碳排放量,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 为了避免税务部门在碳税征管过程中难以界定碳排放量而影响碳税的实施,就要在把这个技术上的障碍因素考虑到碳税立法的过程中。此外,除了考虑碳排放量的技术测算难点之外,纳税人的管理、计征方式的权衡等因素也应该考虑。
4.2国外解决碳税开征障碍的途径选择
在我国碳税的开征过程中会遇到经济上、意识上、制度上、技术上等等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已经实施碳税的其他国家在实施碳税过程中也会遇到相类似的障碍,只不过障碍的阻力大小不同而已。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言比较落后,碳税的开征对经济的影响会比较大; 同时,由于我国民众对碳税的关注度和认同度比较低,甚至个别地方政府由于地方利益会阻碍碳税的开征,因此,碳税实施的阻力会更大。国外解决碳税障碍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 见表1 ) ,我国可以 考虑进行 适当地借鉴。
4.3我国开征碳税的障碍跨越方式
4. 3. 1障碍跨越方式一: 借鉴荷兰、芬兰的碳税机制。荷兰和芬兰在征收碳税时主要是针对生产部门来征收,并且对生产部门和能源密集型部门不实行税收宽免政策。在碳税税收的利用方面,则全部纳入政府财政收入,碳税所得绝不用于补贴生产。
我国如果采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碳税的征收可以以含碳量为计税依据。尤其对生产部门和能源密集型部门设置消费上限,分阶段提高税率。 实行这种碳税机制的好处是最能体现碳税征收的初衷,对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能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碳税机制能够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压力,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更大幅度地控制CO2的排放量,满足碳税的初衷。
4. 3. 2障碍跨越方式二: 借鉴瑞典的碳税机制。瑞典在征收碳税时也和荷兰、芬兰一样,主要针对生产部门实行统一税率并且对能源密集型部门没有任何的宽免政策。但是,与荷兰、芬兰不同的是,对生产部门会实行税收的宽免政策,并且生产部门的税率只相当于居民部门税率的1 /4。瑞典的碳税税收的利用方面也和荷兰、芬兰一样,税收收入全部纳入政府财政收入,碳税所得绝不用于补贴生产。
我国如果采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可以缓解我国 “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促使企业淘汰有关 “三高”的落后技术,加快脱碳、储碳技术的清洁煤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符合目前我国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这种碳税机制的好处是对生产部门实行稍微宽松的税收政策,对生产企业的出口、国际贸易等的影响适当减少一些[10]。
4. 3. 3障碍跨越方式三: 借鉴挪威的碳税机制。挪威在征收碳税时对生产部门实行的是具有差异化的税率,同时,对于生产部门和能源密集型部门实行不同的税收宽免政策。挪威的碳税税收的利用方面也和荷兰、芬兰一样,税收收入全部纳入政府财政收入,碳税所得绝不用于补贴生产。
我国如果采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可以考虑把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学等行业设为免税部门,对传统、大型工业的影响尽可能缩小。当然, 我国也可以考虑将碳税收入划归政府所有,由政府进行统一的调拨。虽然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也有一些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税种如消费税、资源税等,但是它们是针对资源、消费有关问题开征的税种,对环境起到的保护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如果采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对深化我国税制体制改革,优化我国税制结构必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3. 4障碍跨越方式四: 借鉴丹麦的碳税机制。 丹麦在征收碳税时和挪威是一样的,就是对生产部门实行的是具有差异化的税率,同时,对于生产部门和能源密集型部门实行不同的税收的宽免政策。 但是,在碳税税收的利用方面所实行的政策是一部分税收归政府所有,一部分税收用于补贴生产。这种碳税政策的特点是对现行经济的影响尽可能缩小。
我国如果采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可以消除碳关税问题。因为既开征碳税又征收碳关税,违反了WTO中禁止双重征税的有关规定。同时,为了使新税不给国内的生产和消费带来较大的冲击,可以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来尽量减少增加的税负, 从而真正达到经济与环境的 “双重红利”。因此, 开征碳税既避免了碳关税的问题,减少了国际贸易中的潜在危险,又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
4. 3. 5障碍跨越方式五: 借鉴日本的 “清洁发展机制”。我国可以考虑借鉴 《京都议定书》 中所确立的 “清洁发展机制”。在清洁发展机制下,我国的减排技术和资金相对比较优越的沿海地区的企业, 可以为减排技术和资金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企业的碳减排任务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我国如果采用这种碳税障碍跨越方式,可以促进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企业实现CO2减排任务并且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企业所获取的成效转化为对沿海地区企业的碳税返还从而实现双赢。
5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
5.1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碳税制度设计
设计科学、合理的碳税税制,非政府莫属。上文所提到的碳税开征的现实障碍、意识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都直接与碳税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合理的碳税税率的设计可以减少对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可以缓和征税对象的实施阻力, 可以解决碳税实施的技术和制度障碍。因此,消除碳税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障碍,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全方位的协调才能做得到。
5.2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碳税时机选择
选择科学、合理的碳税开征时间,非政府莫属。 碳税开征的合理时机的选择需要考虑整个经济、社会实际运行的综合情况。选择适合的碳税开征的时机能够为开征碳税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能够减弱碳税开征障碍。基于此,选择适合的碳税开征时机,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综合协调才能做得到。
5.3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碳税法规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碳税法律法规建设,非政府莫属。碳税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可以减少碳税实施的阻力,可以协调碳税制度与其他碳减排措施的矛盾,可以提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财政制度的效力层次。基于此,建设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完善的碳税法律法规体系, 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全面协调才能做得到。
5.4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碳税征管能力建设
加强财政、碳税征管部门的能力建设,非政府莫属。一方面,财政和碳税征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预案措施,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 提升自身的税收征管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配合和积极应 对国家的 碳税制度 和减排政 策的实施[11]。基于此,有必要站在政府的角度加大和提升财政、碳税征管部门的能力建设。
5.5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碳税宣传机制建设
碳税的顺利推行一定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强碳税的宣传机制建设,非政府莫属。碳税作为新税种,碳税征收涉及各方利益,它的推行势必会对一部分利益群体带来损害,还会存在实施阻力,这就要对碳税开征的积极意义进行有效的宣传。 一方面,大力宣传碳税开征的内容、目的、意义, 使社会公众逐步接受碳税的开征; 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节能、低碳、环保的氛围,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稳过渡期来调整能源结构,能保障碳税征收的顺利推行。基于此,有必要站在政府的角度来加大宣传力度。
5.6我国碳税开征的政府功用——国际税收协调机制
跨越信用证结算中银行收费障碍 篇11
收费名目繁多
参与信用证业务的银行可能有开证行、通知行、议付行、付款行、承兑行、保兑行、偿付行、转让行、交单行等。与此相对应的收费项目有开证费、改证费、撤证费、通知费、议付费、付款手续费、承兑费、保兑费、偿付费、转证费、电报费、审单费、邮递费和手续费等。该收费清单一直处在“更新中”,比如增加了不符点费、无兑换手续费、不符单据保管费等。
其中多数费用是按信用证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比如开证费、议付费等;有些费用是定额收取,比如通知费、不符点费等;有部分费用除按比例收取以外,还会按时间循环收取,比如承兑费、保兑费。
世界各地的银行收费标准不一,相对而言,海外银行的收费普遍比国内银行高出许多,令我国的出口企业不堪重负。例如,国内某出口企业的一份金额为USD581000的信用证,在收汇时被中东某银行扣除了高达USD6951的银行费用(保兑费USD4358、通知费USD581、修改费USD200、SWIFT费用USD200、付款手续费USD450、议付费USD1162),占交易总额的1.2%。
银行的不良做法
费用分担不合理开证行及进口商往往利用其开证的优势地位将大部分银行费用乃至开证费均转嫁给出口商承担。比如,常见的MT700/71B:All banking charges except for opening charges are for the account of beneficiary,(除开证费以外的所有银行费用由受益人承担。)
模糊“消费”
事前未能在信用证中明确列明受益人承担的费用项目及费率,事后也没有扣费详单。这种做法导致大量随意扣费的行为发生,因为受益人根本无法预知将会扣除何种费用及其数额,拿到账单后有时也只是显示一个海外扣费总额,如果想查询具体详单,还得被迫再次支付相关查询的电报费。
肆意提高收费标准以不符点费为例,历经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顾出口商的极力反对和业界的质疑,银行界终于“成功地”将收取不符点费演变成“惯例”。而且其收费标准从最初的25美元逐年递增至目前的上百美元,更有甚者,按每个不符点而不是每套单据收取若干不符点费,极大地激发了银行查找不符点的工作热情,拒付率也随之攀升。
来看一个新近来自某南亚国家信用证中出现的不符点扣费条款:A discrepancy fee of USD 100 plus government levies as applicable(at present government levies a service tax at 10.30 percent)will be deducted from the bill proceeds for each presentation of discrepant documents under this documentary credit, not withstanding any instructions to the contrary, this charge shall be for the account of the beneficiary.不符点费属于银行的收入,政府会对其课税,现在银行要将其自身的税赋转嫁给出口商,以便让自己得到的是税后收入。如若缺乏有效反抗及制止,这种做法将很快被效仿,进而成为惯例,实在令人堪忧。
巧立收费名目比如,上述不符点费就属于一种典型的不合理收费。据称,该收费是针对处理不符单据导致额外工作的一种补偿。但是看不出银行在审核含有不符点的单据时会导致什么样的额外工作。即使有,那也属正常范围之内,况且银行已经收取了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
更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无兑换手续费(CILE,Commission in lieu of exchange),据称是在无需换汇时使得银行失去了赚取汇差的机会而收取的费用。银行对此未提供任何服务,却堂而皇之地大肆收费。
有的信用证规定如果提交的单据中包含多套运输单据,银行将分别收费。由于信用证的高额费用使得受益人为了节省费用,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台并交单。如此一来则断了银行的不少财路,加入上述条款是银行的“反规避策略”。
由于担心信用证金额太小,银行针对一些按比例收费的项目均会设定最低收费标准,却鲜见银行针对大额信用证设定最高收费标准。
肥水不流外人田无论国内的出口企业位于何地,也不顾出口企业事先指定的通知行为何人,一些海外银行总是一意孤行地将信用证先开到其在上海的分行,再由上海的通知行通知给出口企业或第二通知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无外乎是让开证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赚取一笔唾手可得的通知费,同时积累客户信息。有些通知行担心收不到通知费,要求受益人先付费,后寄信用证。
除了在通知环节捞一把,通知行还想在交单环节有所作为,无视UCP600赋予受益人交单的选择权,以及通知行本身承担的确保所通知信用证完整性的义务,在通知面函乃至修改信用证条款上,表明通知行对单据处理拥有来自开证行的特殊指示,要求必须向其交单。
殊不知,银行的上述做法大大地增加了出口企业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成本,同时也使得信用证的使用成本呈现攀高的趋势,已有不少出口企业表示将尽可能地少用乃至不用信用证。如果势态进一步恶化,信用证从贸易的促进者演变成障碍。
UCP600确立的费用分担规则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本,信用证项下的银行费用到底该由谁承担?
作为信用证领域的基本规则,UCP600在相关条款中对银行费用的分担有明确约定。
第37条a款:为了执行申请人的指示,银行利用其他银行的服务,其费用和风险由申请人承担。
第37条c款:指示另一银行提供服务的银行,有责任负担被指示方因执行指示而发生的任何佣金、手续费、成本或开支。如果信用证规定费用由受益人负担,而该费用未能收取或从信用证款项中扣除,开证行依然承担支付此费用的责任。信用证或其修改不应规定向受益人的通知以通知行或第二通知行收到其费用为条件。
UCP600第13条规定偿付费由开证行承担。此外,第38条明确规定了转证费用由第一受益人承担。
上述条款清楚地确立了信用证银行费用的分担原则:谁指示,谁付费。基于上述银行费用的分担原则,SWIFT开证格式MT700中71B(费用)栏目的使用规则是:如果信用证没有明确约定费用由何方承担,则除议付费及转证费外的所有费用由开证申请人承担。
出口企业应争取权益
如何让信用证真正成为出口企业行之有效的结算及融资工具,而不是反受其累,就银行费用问题而言,出口企业应注意争取自己的权益。
一是熟悉信用证的游戏规则。出口企业要明白信用证项下的大多数银行费用本应由进口商承担。即使要由出口商承担,也应事先在合同当中明确,以便将其计入交易成本。此外还要在信用证中列明费用种类及费率。
二是明确并合理分担银行费用。比如改证费,该费用其实属于开证行的费用,本应由申请人承担,出口商坚持的底线是应按过错原则分担,不可一味地承担所有改证费用。
为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约定好信用证的通知线路和交单线路(兑用银行及兑用方式的选择),尽量减少其他银行介入,拉直并简化通知和交单线路。
由于保兑费用不菲,慎重考虑是否需要保兑信用证。
三是选择资信佳、业务精、作风好的出口地银行。银行费用大体可分为本地银行费用和海外银行费用,其中本地银行费用可与之协商,争取达成一揽子银行服务安排,获得优惠费率。
另外,在遭受国外不合理扣费时,本地银行是否愿意为出口商积极追讨、据理力争亦显重要。
四是仔细审证、精心制单。审核信用证中的费用分担条款,通过合同约定及审核开证申请书的方式避免改证费的产生。要精心制单,以免不必要的不符点费。
障碍跨越 篇12
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明确规定了评标的条件: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投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二是为能够满足招投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最低, 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此法的实施为我国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实行“最低投标价中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 但是接踵而来却给许多投标单位带来了所谓的“心理障碍”, 自从实行了经评审的最低投价中标后, 一些投标单位萌生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就是要报出低于成本的最低价才能中标的错误认识, 由此对自身引发了束手束脚、不知如何报价的心理障碍。
1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性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是我国招投标法中明文规定的中标条件之一, 此办法有条件地引入了最充分的合理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即是通过市场的供需平衡来确定工程建设的投资,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适应了市场经济竞争规律, 使工程招投标制度建设得到了完善, 也使招投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的实施,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化、透明化的具体实现, 它使目前我国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非法投标、多家“结盟单位”围标、投资方与施工单位暗箱操作中标、买标卖标等诸多不良现象得到了遏制, 因此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是我国今后招投标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必然方向。
2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与最低价中标的区别
最低价中标是按照投标单位的报价从高到低依次排定顺序, 取报价数额最小的单位为中标单位的一种方法, 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并不是单纯地以投标报价的数额来确定中标单位, 它的关键在于对“经评审”三个字的理解。在投招标过程中, 决定中标人的有招标人、评标委员会, 评标委员会或招标人确定中标人,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不仅仅以投标单位的报价来衡量, 而是从投标单位的资质、业绩、响应招标文件的程度、合理化建议的采纳、以及中标后履行合同的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平衡, 以确定最适合中标的单位,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与报价最低价无论从量上, 还是从质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投标过程中绝不能混为一谈。
3划清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与低于成本价的界限
以低于成本价报价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自身的施工成本、施工管理水平不清楚, 报价水平低, 或者是对市场信息不了解, 导致报价失误;二是为了占邻市场或急需工程来维持施工经营, 有意识报低价, 不论那种原因报出的低于成本价, 都与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是不同的。成本对于各投标单位来说都是不同的, 是各投标单位的实际水平体现, 是个别成本, 而招标委员会在评审最低投标价时, 并不是通过个别成本的底线来确定最低投标价, 而是通过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所反映的“宏观成本”来评审最低投标价, 并结合各投标单位的技术组织方案的优越性, 分析投标单位的履行合同的能力等综合指标来确定最低投标价, 所以投标时应以各综合指标来衡量报价,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于成本报价。
4结 论
总而言之,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就是从工程建设实施方的技术、经济、诚信、应急措施等多方面来确定最合理的报价, 投标单位只有认真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正确认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 摆脱必须以低于成本价报价才能中标的思想包袱, 科学合理地依法报价,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舵远航, 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影响因素也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但是此办法必将成为我国在今后招投标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方式。 [ID:7273]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评标的条件: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投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二是为能够满足招投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并且经评审的的投标价最低, 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此法的实施为我国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实行“最低投标价中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 但是接踵而来却给许多投标单位带来了所谓的“心理障碍”。
【障碍跨越】推荐阅读:
跨越审题的障碍11-05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跨越障碍》10-21
幼儿园跨越障碍说课稿09-23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09-24
跨越论12-14
历史跨越05-10
跨越论06-10
心理跨越07-02
跨越发展08-09
实现跨越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