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跨越时期

2024-09-25

转型跨越时期(共8篇)

转型跨越时期 篇1

山西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胡玉亭上任伊始, 就在全委办公会议上提出“要抓好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指出:课题研究是最基础的工作, 每年要选择四五个有超前性、共性、探索性的跟综改试验区结合在一起的, 又是我们经信委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开展研究。要围绕当前确实困惑我们的重大的、战略性的、前瞻性的问题开展超前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破题, 创造出一种模式。

根据胡主任的指示精神, 山西省经信委于2月14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调研的实施方案”, 组织“山西省技术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 就全省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情况, 特别是围绕转型跨越发展中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综改试验区建设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问题进行了一次全省范围的调研。

本次调研共召开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座谈会11次, 走访全省大中型企业及技术中心50余家, 全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20余位专家参与了调研, 形成系列专家调研报告三份。本期, 我们将围绕胡主任关于调研要选好题、破难题、交成果、成机制、创模式的要求, 刊登本次调研报告, 供大家讨论借鉴。

转型跨越时期 篇2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赶超发展纪实

中共九江市委政研室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7月,是江西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近年来尤其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加速发展转型,推进体制创新,用激情演绎赶超,以苦干争得地位。短短几年,全区发展不断提速,活力不断增强,位次不断前移,成为全市园区发展的“火车头”、赶超发展的急先锋。

——发展速度,实现由常规化增长向裂变式发展跨越。从1992设区到2008年,九江开发区足足用了十六年时间才迈上工业主营收入百亿大关,此时全区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2009年到2010年,仅仅两年时间,工业主营收入便突破200亿台阶,2010年达到223.7亿元,财政收入7.59亿元,实现双翻番;2011年,工业主营收入将突破400亿台阶,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出口达到6亿美元,一年时间可实现“三个翻番”;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工业主营收入将超千亿,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长江中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产业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跨越。近年来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产业竞争力

得到全面提升。

——体制机制,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创新型跨越。通过争取扩大自主权、实行封闭式运行、推行企业化管理、整合“三区”、精简机构等一系列改革,管理职能明显转变,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园区形象,实现由省级向国家级跨越。近两年区域面积扩大了1.6倍,就业人员增加了3.2倍。2010年获得“全省先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10全省先进工业园区”殊荣,跃入了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奋起赶超,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1992年,肩负江西开放前沿使命,踏着九江工业振兴鼓点,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多年来,一路铿锵,一路豪情,九江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九江人民开拓了一片充满生机希望的土地。可是,到二十世纪末,因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加之98'洪灾侵袭等诸多原因,九江开发区曾一度陷入低谷,在全省重点园区的排位掉到了20多位。面对严峻形势,2006年新一届开发区班子受命于危难之时,决心开始二次创业。

好风凭借力,恰逢创业时。正当九江开发区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宏图之际,九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工”新时代。2008年12月,市委书记钟利贵上任伊始就来到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考

察调研,提出 “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战略思路,要求九江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的主战场。“三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财政收入10亿”,市委、市政府给九江开发区定下发展目标,同时作出决定,给予开发区前所未有的发展自主权。从此,九江开发区赶超动力更足,发展活力倍增。

面对市委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发展的新机遇,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班子带头,在全区上下开展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作为全市工业赶超的主力军,九江开发区必须以超常之举建非常之功,他们提出了“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 一切以项目为中心,一切为企业谋发展”的新理念,亮出了综合实力跻身全省重点园区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为九江赶超发展、争得应有地位作出开发区应有的贡献。从此,九江开发区开始了绝地反击,步入新一轮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抢占发展新高点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九江开发区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发展刚开始提速之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园区发展陷入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九江开发区一班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认识到金融危机既是一场弱势企业的淘汰赛,同时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次新机遇。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决定将产业主攻

方向定位“4+1”模式,即大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

1、主攻新能源,打造世界级光伏城。2008年,得知拥有世界最先进硅片技术的旭阳雷迪股东正在作项目落户考察的信息,开发区主要领导便主动跟进,无数次的协商洽谈,在用地、环评、办证等关键问题上表现出的诚意和决心,感动了董事长和大股东们,最终使已在外地注册签约的项目转到九江。现在旭阳雷迪已完成两期投资60亿元,三期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主营收入将超300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因为旭阳雷迪的带动,上海超日、爱康、赛翡蓝宝等一批光伏项目在这里开始快速集结,到“十二五”期末,九江开发区将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建设世界级光伏产业城。

2、做强新材料,建设国内大型玻纤基地。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是九江的优势传统产业,为促进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九江开发区重点围绕巨石玻纤项目搞服务、做文章,积极争取并促成玻纤行业“世界第一”的巨石集团落户区内。目前,已完成投资47亿元、形成年产17万吨生产能力。5年内将形成年产35万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24亿元以上。在巨石玻纤引领下,目前开发区已引进相关企业34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产业集群逐渐显现,九江正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玻纤及其复合材料集散地。

3、建设光学数码城,培育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2010

年,该区新引进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代工企业——台湾华硕旗下的佳能相机,总投资1.5亿美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2000万台的产能,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同时,借势发展电子产业,近年来相继引进了长怡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德福电子、欧威电子、恒盛科技、清华同方、佳能数码相机、明阳线路板等50多个电子信息项目相继落户,已有36家投产,从业人员近万人,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九江开发区正朝着打造国内外知名IT产业群而努力。

4、推进“3231”工程,全面提升汽车产业水平。九江昌河汽车公司1997年在开发区落户,多年来一直发展徘徊。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新一轮强强联合,长安集团整体兼并重组昌铃汽车,九江开发区敏锐抓住汽车产业发展又一世纪机遇,全力支持长安汽车(九江)靠大联强,大力实施 “3231”工程(即年产发动机30万台,汽车20万辆,通过3年努力年产值超100亿)。目前发动机扩能改造项目已正式启动,今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超过50亿。

5、坚持“双轮驱动”,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该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园区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努力形成“一核二带三片”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21世纪家居广场、港区综合大市场、改造

提升五金市场,规划发展各园区商业集聚区的项目,打造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化危为机闯出路,潜龙跃渊乘势飞。“4+1”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终于使九江开发区走出低谷,经济在错位发展中取得了高端突破,产业在快速扩张中进一步优化。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将形成以四大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6家、超30亿元的企业10家的大工业格局,成为引领未来九江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脱胎换骨,再造开放开发新优势

开放带来活力,制度彰显优势。九江开发区组建初期参照沿海发达地区做法,也曾实行过封闭管理的特殊体制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机制的桎梏逐渐显现:园区建设缺乏资金,行政机构有增无减,办事效率低,项目推进慢,批办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章、跑十多个单位……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九江开发区的发展。

为进一步舞活开发区这一“龙头”,打造园区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着力为开发区发展助力。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带头多次深入九江开发区调研,数次带队到沿海发达地市学习取经,给开发区管理上松绑、发展上放权、工作上支持:实行“三区合一”,扩大开发区项目

注册登记、规划许可、土地出让、建设许可、环保审批等方面自主权,支持开发区通过经营土地、银行融资、市场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此,开发区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发展动力倍增,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进一步提升区机关服务效能,激活内生动力,自2007年始,九江开发区强力推进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进一步精简机构,将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1个压缩为7个,机关内设科室由原来的35个精简为28个,机关由原来的200多人精简到110人;实行班子成员评议分工、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全员聘任,有3名处级干部和18名科级干部落岗,4名副职得到提拔重用;全面推行企业化的绩效工资制度,收入与考核挂钩,实现了“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完全不一样”。

通过几年不断改革创新,全区干部作风有了根本性转变,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声音讲话,一个拳头出击”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跑项目,分管领导每年有2/3的时间在外跑项目,“5+2”、“白加黑”工作作风蔚然成风,项目推进速度和服务效率成倍提高。

攻坚克难,打造中部地区发展新高地

随着各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拼资

源、拼投资、拼政策转向拼人才、拼环境、拼效率。近年来,九江开发区努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创新软硬环境,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发展高地。

实行全程代办,破解企业办证难。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在全市率先实行企业代办员制度。按照“受理-代办-督办-回复-存档”的代办程序,对落户项目做到“全程式”服务。正展光电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朝阳电子2010年12月份落户,今年3月份即投产。

强化领导责任,破解项目推进难。坚持 “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一定3年持续推进。实行区领导小组“一月一调度”、园区“半月一调度”制度,将目标、责任、进度公开,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做好招工安工,破解企业用工难。全区建立了招工四级平台、八大网络和“以培带招、招培互动”的招工模式,区财政拿出2000余万元作为招工专项补贴,每年安排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基金500万元,对高管研发人才给予收入分配上的支持奖励,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加强用工配送服务,今年共组织各类招聘会46场,为佳能铨讯电子等多家企业招聘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构建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今年区财政为融资担保中心新增3000万元注册资金,已引进并投入营运3家,引资20亿元。尤其是对产业龙头项目,千方百计

为其解决融资困难。该区为旭阳雷迪担保融资3亿元,并协调风投公司为其提供设备融资租赁,关键时刻为企业解决了资金瓶颈。

坚持集约用地,破解项目用地难。该区规定项目投资强度从100万元/亩提高到不低于300万元/亩,除四大产业配套项目外,一般项目投资规模提高到10亿元以上,并出台了“五个不准引进”(凡不符合产业规划、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投资规模小、财源贡献缺少五类项目不准入园)。两年来,共依法清理回收土地523亩。

乌海:壮年转型的历史跨越 篇3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乌海人从来不缺乏推动发展的视野和胆略。今天的乌海依旧充满豪情,在资源尚未枯竭的时候,实施“壮年”转型,让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实现有机统一。

2014年,乌海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亿元,增长1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优势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90%以上,焦炉煤气年处理能力达30亿立方米,煤焦油深加工达90万吨、硝铵达18万吨。宝化万辰煤焦油深加工一期、华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二期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华信、源通焦炉煤气制LNG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互融互促格局初步形成。

过去各焦化厂白白烧掉的焦炉煤气,在华油天然气公司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只能用来“点天灯”的“废气”变成了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让乌海在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循环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以陕汽新能源重卡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实施。中钰镁轮毂等项目签约落地,鼎晶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稳步实施,有机硅化工、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集聚协同发展效应逐渐凸显。

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增企业1214户,同比增长50.43%,预计完成增加值4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主要动力。黄河能源、源通煤化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君正能源等8家企业跻身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创新简政放权

改革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有效推进各项改革,乌海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6个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简政放权,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有效手段。乌海市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规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3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1项,行政审批事项和事业性收费缩减率分别达到55%和68%,并将审批时间压缩了1/3以上,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行政审批费用大幅降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效能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组织职能,统一纳入交易中心,做到了交易信息、场所等资源共享和决策、监管、执行“三分离”,真正让公共资源进入市场公开交易,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立竿见影,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迅速增加。在研发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创新的驱动下,乌海市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嬗变。

恒业成公司自主创新的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可与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商道康宁公司相媲美;佳瑞米公司草铵膦拥有全球独家生产技术;君正集团、黑猫炭黑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杜邦、拜耳、巴斯夫等世界顶级化学化工企业与乌海企业达成固定合作供应和科技协作关系……经济新常态下,各类企业创新百花齐放,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已成转型发展必由之路。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乌海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财力用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这一年,乌海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74.6%。这是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超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七成的第六个年头。民生支出的触角正延伸至社会每一个角落,落在每一位市民身上。

2014年,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38元,增长9.5%;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25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居全区首位,钱袋子越来越鼓。

乌海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全国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国家级试点城市。大病保险补偿比例、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门诊报销比例均保持在自治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实现同城同待遇,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乌海先后出台一系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涵盖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创业场地等多个方面,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医疗卫生取得长足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交惠民力度加大,老年人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一个收入持续增加、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幸福的美好愿景,正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4年,乌海城市转型实现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11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逐渐形成,萦绕乌海人60年的“水利梦”终于梦圆。

多年来,乌海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目前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075亩,绿化覆盖率达41.9%;完成造林面积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5%,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乌海湖东西两岸的滨河新区是按照以水为魂、一城两中心来规划的,将来西岸的乌达亲水性比东岸的海勃湾更好。”只要有上级领导或外地客商来乌海考察调研,市委书记侯凤岐有机会就会主动当起乌海湖的“推销员”。

如今的滨河新区,树绿了,环境变好了。特别是乌海湖形成以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长河落日、碧水金沙”的壮美景观,让这座位于沙漠边缘的城市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塞上江南”。2014年,乌海市旅游总收入达24.8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业已成为乌海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造就了乌海优美壮观的景致;以书法艺术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在乌海,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和机关等处,研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现场挥毫的爱好者随处可见,书法已经成为乌海人难以割舍的文化习惯。在公园,在广场,在建筑物外立面,甚至是主要街道的商招店招和路灯上,书法文化元素溢满整座城市。

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馆的第一个月里,就吸引了超过6万人前来参观,其中包括不少专程驱车前来游览的外地人。

书法文化与旅游资源在这里相映成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临汾转型跨越势正劲 篇4

9月16日,袁纯清书记亲自带队的观摩组一行来到临汾市,这正是临汾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市区街道两侧,成熟的柿子、石榴、梨等果实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总是让置身其中的外来人流连忘返,“花果城”的居民则畅享安详与自在。

广袤的平阳大地,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在项目工地现场、开发区、工业园区,有现代化大型企业挥汗如雨的青年创业者、有现代农业综改示范园的新型农民,他们满怀热情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

新高中、新医院、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城区段工程、晋国博物馆等项目的建成;山西国际陆港园区、甘亭新型工业园区、曲沃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标志着临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临汾所属17县市(区)无论是山区或是平川,大家你追我赶相互比超,一组组数据不断增长,一个个项目建设不断刷新着“临汾速度”。

今年以来,临汾继续坚持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为龙头,重点抓住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一批在建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型材料、新能源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市新兴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增速达到70.8%。

1—8月份,临汾全市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分别完成17624亿、2071亿、1076.07亿、1066.38亿、892.52亿、684.04亿元。

从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看,上半年GDP完成610.4亿元,同比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861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4420元,增长12.3%。

观摩组对临汾的印象深刻,他们先后对临汾的尧都区、侯马、曲沃、洪洞等地16个点进行观摩点评,“亮点多,变化大”,是观摩组成员最大的感受

发展滞后曾是临汾的最大短板

时间追溯到2009年,一直以来依靠能源产业一枝独秀支撑的临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几乎陷于停滞。让临汾这块素有“膏腴之地”美誉的资源大市风光不再,当年各项经济发展指数跌入低谷,GDP增长仅为4.2%,加之国际国内经济低迷,临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面对困局,临汾审时度势,在全省煤矿资源整合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交了一份几乎完美的答卷。

煤矿资源整合后的临汾路在何方?这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临汾的经济运行排名一度排在全省的倒数第二,这让临汾这个资源大市陷入了无限的阵痛和沉思。痛定思痛,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的“爱树建”活动,这场由临汾市委宣传部具体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大讨论、大实践”活动,迅速在全市上下掀起了热潮,弘扬临汾精神,提升全民素质,奉献临汾发展,重振临汾雄风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2010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临汾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山西省“转型综改实验区”的设立,为临汾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临汾突出“百公里汾河新型工业城镇走廊”,推进“产业素质、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五大提升。

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发展滞后是临汾的最大短板,加快发展是临汾的首要任务”。

短短3年的时间,临汾市委、市政府宏伟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省委这次组织的观摩活动,是对临汾3年来各项工作的检验,也是临汾市委、市政府向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上的一份写满了成绩的答卷。

观摩中,记者深有感触,日益变化的临汾正向世界张开双臂。临汾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设立了招商联谊点,组织举办了“临汾长三角地区(上海)招商引资推介会,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带队招商,全市19个县市区中有14个组织了自。主招商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成为工作常态。

这次观摩中大项目群起扎堆,正在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共铺开产业转型项目142个,总投资1894.69亿元,侯马经济开发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投资40亿元,建设“中国云码头”,奥特莱斯“芭蕾雨”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洪洞广胜寺景区扩建总投资48亿元;同时,100个社会事业项目全面铺开,总投资492.06亿元,重点推进27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以及市传染病医院、高铁站站前广场、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奥体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等项目。

厚积薄发,大发展将带来大变革,临汾已积蓄了力量,加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转型已成态势,发展速度惊人。临汾重点抓住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型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一批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市委书记罗清宇说,近年来我们加快发展新型产业,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增长模式,迈上了产业高端提升的新台阶。

三个新兴产业园区,包括海尔物流产业园、中铁集装箱运输,中远国际货运等600余家大中型商贸物流企业入驻发展,开发区引资20亿元,建设了锦茂国际高新产业孵化中心,建邦国际总部中心等;同时,先后引进新百佳数码、惠科液晶显示器、志盛光伏、铃木电梯、旺旺食品等30余个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近90亿。

此次观摩所看到的16个观摩点,很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如山西铃木电梯有限公司,集产品设计开发,市场拓展及售后服务为一体,产品覆盖中高速乘客电梯、观光电梯、货梯等几十种规格品种,总投资15亿元。目前,生产车间已投入使用,80米高的电梯实验塔正在建设。

在经济化全球的今天,航空产业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临汾民航机场复航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空中通道将连接临汾和世界的距离,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自然构筑成型。为临汾融入全球经济的快速通道提供便利,对带动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发挥绿色运输方式,将会极大地拉动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恰逢其实。在临汾市区北部,临汾奥特莱斯·芭蕾雨现代服务产业园项目由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交通便利,西临大运高速公路和大西高铁,东距临汾民航机场8公里。按照整体规划,建设奥特莱斯商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生态休闲住宅群。以世界名牌折扣店为中心,打造低碳宜居社区;利用汾河湿地,打造要道主题公园。目前,风情购物小镇已正式开工。

现代农业曲沃县太子滩万亩盐碱地(一期3500亩)综合治理工程,共涉及2个乡镇、是曲沃县针对太子滩附近万亩盐碱地长期无法耕种的现实,由山西立恒钢铁公司投资8亿元以租用方式流转土地进行连片治理,整个工程分为南鱼北引示范区、双千亩莲鱼共养区、生态湿地保护区等;洪洞现代农业综改转型示范园项目总投资40亿元,以现代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为主,将惠泽6个行政村的1.6万农民。

漳泽电力股份公司投资建设侯马2×300MW热电联合项目,工程实施热电联产,综合利用城市污水,具有绿色、环保、节能等突出优点,年发电量可达33亿千瓦,年产值约为11亿元。

尧都区、侯马、曲沃、洪洞以及其他各县区、开发区都把发展工业新区作为重点。全力打造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园区,马庄新型装备制造园区等。

山西恒富集团和广东佛山市美尔美陶瓷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新型建材企业,主要生产墙砖、地板砖等新型建筑陶瓷,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已完成投资4亿元,项目竣工后,年生产能力可达1亿平方米,物流运输达600万吨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信息网络领域,侯马经济开发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商务部授予的全国首批34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是山西目前唯一的示范基地。山西新百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国内知名数码科技公司共同投资,致力于打造中国IT业民族第一品牌的高新电子科技产业,目前,主要生产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数码相框、移动电影本、移动电源等,是韩国现代电子中国唯一授权生产企业,并拥有晋百佳、梦芝宝两个自主品牌。

省委书记袁纯清对侯马的很多电子企业聚集高度赞扬,他认为,这些电子产业已经同深圳的电子产业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深圳电子产业未来也要进行转移,转移地会首选临汾,像这样的产业今后会形成聚集,形成扩大效应。

新型经济“走廊”引领转型发展

在此次观摩检查中,袁纯清书记对“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高度评价,他说,“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从提出到目前推进,到将来的成型,不仅对临汾,而且对山西都具有全局性意义。

袁书记肯定地说,临汾提出围绕汾河来发展,是一个智慧之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认知。这条带集聚75%的经济总量,聚集70%以上的人口。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洪洞段共涉及大槐树、甘亭、辛村3个乡镇、11个行政村,全长13.975公里,总投资12亿元。

与正在加紧建设的洪洞——襄汾68公里快速路现场,改水、修路、绿化同步进行。

标准化的道路建设和河道改造,为临汾插上腾飞的双翼。

涝河洰河生态建设工程是山西省“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临汾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位于“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核心区,西接汾河,北临空港,南倚东城、东跨108国道,治理修复面积16.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景观建设面积5.9平方公里。工程投资37.94亿元,更重要的是,以奥特莱斯芭蕾雨等高端项目的入驻,为汾河岸畔增加亮丽的风景线,按规划将建设五个景观湖泊、六大主题公园、七大特色核心产业。整体形成“三河五湖六园”格局。休闲宜居样板区和都市经济增长极2015年底将全面实现。曾经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汾河面目全新。经过修复、治理、保护,正在或已经为临汾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转型跨越发展的山西经济 篇5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独到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在已经批准的这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他同时表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一些支持。

三、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四个方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将从四方面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第二,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

第三,进行生态修复。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2009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2010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2010年的1-11月,下降为0.19。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另外,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从各个方面支持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进程。

四、做好“再造新山西”的文章

“再造一个新山西”,除了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山西还要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主要是做好“地下”和“地上”两篇文章:“地下”的文章就是要清洁挖煤,安全挖煤,延长相关产业链,走好循环经济之路。尽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文章,一是拓展山西的旅游资源,做旅游景点,拉动旅游,把旅游变为一大产业,去年山西的旅游产业总的收入突破一千亿。二是可以做一篇物流的大文章。我们现在山西是全国第一物流大省,去年光是来回的物流量11亿吨,第三篇文章就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煤炭装备基地。比如山西现在有很大的市场,我要挖媒就得要机械,要信息管理,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有市场需求,我们就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机械的基地。这就是新山西的第一个——绿色山西。第二个应该是一个平安的山西,我认为对于山西来讲,安全生产同样是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什么做不成。第三个是富裕的山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村民都住进楼房,生活水平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就是现代山西。我们由挖掘文明到制造文明,这属于现代的范畴。在现代第一就是工业要新型化,包括循环经济,以科技来支撑。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就是要市域城镇化。

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任务,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进绿色经济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的实践,山西将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示范区。远期目标就是,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全面转型,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新的生态环境,是新山西的体现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过去只是挖煤卖煤,是黑经济,现在山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路子,发展“绿”经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把实施生态兴省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君说,山西提出“绿化山西、生态立省,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每年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

五、国家对于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

如果说到国家就这项改革试验还给一些什么优惠的政策:第一个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在这个大的概念下,赋予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邯钢转型升级的壮美跨越 篇6

5年, 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

从2008年至今, 是凝聚了邯钢人心血与汗水的5年, 是邯钢“科学发展, 追求卓越”变化翻天覆地的5年———

邯钢厂区的西部, 5年前还是一片荒野, 5年后这里崛起了一座投资超过190亿元的现代化钢铁企业, 成为国内钢铁企业的典范之作———邯宝公司;

5年前, 邯钢老区装备水平参差不齐, 5年后老区“蝶变”展现出撼人心魄的壮美, 装备水平赶超国内一流, 厂区环境今非昔比;

5年前, 邯钢刚刚迈出向钢铁行业的高端领域探索的步伐, 5年后, 邯钢在高强系列用钢、汽车用钢等领域实现了突破, 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拳头产品……

而这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和几代邯钢人梦想的实现, 正是源于邯钢装备升级的重要支撑。装备, 是邯钢迈向产业高端的“金刚钻”, 也是筑起魅力“邯钢梦”的“圆梦使者”。

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邯钢

邯宝项目给予了邯钢人太多的期待, 被称之为“生命工程”。这一工程从“降生”到建成, 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与智慧。

发展新区需土地4000余亩, 如此大规模的土地征用难度可想而知。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005年4月份, 位于邯钢西侧的某部队搬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顾问、中国投资协会名誉会长、邯钢老领导石启荣在视察邯钢时, 登高望远, 高兴地指着部队搬迁后留下的土地说:“这真是老天为邯钢发展抛下的大馅饼啊!”

回忆起邯宝公司项目的批复, 依然让人心潮澎湃。2005年12月, 国家发改委核准《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整体规划》, 成为当年国家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之后首个被核准的建设项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邯钢新区明确了建设的原则:装备档次升级、工艺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节能环保并重。为此, 邯宝公司主体装备采用了当今世界冶金工业领先、成熟的前沿技术, 成为国内整体装备最高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企业, 整体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成为我省实施钢铁产业升级的样板和典范工程。

2008年6月30日, 唐钢集团、邯钢集团强强联合组建河北钢铁集团。2008年年底, 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国内钢铁行业带来重创———钢市需求萎靡, 钢材价格迅速下滑。

在集团的正确领导下, 邯钢审时度势, 对邯宝公司建设进行了理性地辩证分析, 最终得出———在经济周期中, 萧条阶段对企业发展而言是挑战更有机遇。这个阶段, 对智者而言, 是设备更新、技术产品创新、资产重组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邯宝公司建设“逆势而行”、不断提速, 承担起河北省结构调整示范的重任, 以及集团产品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

2008年11月17日, 邯宝公司在这个被称作钢铁产业“冬季”的日子, 一期工程全线贯通, 二期工程同时开建。

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装备齐聚邯宝公司这片热土, 争奇斗艳, 尽显“邯钢神奇”, 成为邯钢崭新的名片———

邯宝公司炼铁系统7米焦炉是河北省最大的焦炉之一, 采用了干熄焦余热发电、WSA湿法制浓硫酸等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备;两台360平方米烧结机, 采用了世界一流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配有烟气全脱硫装置, 过程控制水平达国际领先;3200立方米高炉, 采用炉前水冲渣、富氧大喷煤、煤气环缝洗涤系统、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计算机控制等国内领先技术。邯宝公司炼钢系统, 拥有两座260吨转炉, 实现了全工序负能炼钢, 吨钢超过负10千克标煤,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开发出“一键式”全封闭自动炼钢技术, 为河北首创;完备的脱硫装置、LF精炼炉和RH真空脱气装置, 为提高钢水成分命中率、生产低碳合金品种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250毫米热连轧生产线采用了汽化冷却、数字化燃烧等国际领先的加热技术, 可生产精度高、强度大、断面宽的多品种高端热轧系列产品。

从2007年5月开工, 到2008年11月一期工程全线贯通,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 邯钢人以神奇的建设速度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型工程建设工期最短、单体项目投资最少、工程质量最优的世界纪录。

邯宝公司全线贯通不到一年的时间, 迅速实现了达产达效, 40多个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车轮钢占据山东市场三分之一份额, 并远销韩国、英国等国家。投产当年, 邯宝公司就研发出40个新品种, 当年实现盈利, 利润占到了邯钢的“半壁江山”。

被邯钢人称为新区二期工程的2180毫米冷轧项目, 采用了德国西马克最新酸洗冷连轧技术和西门子最新控制技术。其产品冷轧、热镀锌等精品板材, 弥补国内市场空缺、替代进口, 宽度、厚度、强度等级涵盖98%以上汽车用板规格, 完全可以满足汽车面板、汽车用高强板、家电板等高端用户需求。

2010年6月26日10时10分, 邯宝冷轧厂2180毫米冷轧酸轧线现场, 人们怀着期待婴儿降生般的心情焦急地等待着———一卷宽度为1250毫米、厚度为1.2毫米、钢种为SPHCC的冷轧卷从卷取机上“脱下”, “稳坐”在步进梁上, 闪着熠熠的光芒缓缓向人们“走来”, 顿时, 现场沸腾了……邯宝公司二期工程正式投产。

2010年9月30日15时28分, 邯宝冷轧厂连退线第一卷冷轧板成功下线。该生产线是公司第一条集清洗、退火、平整为一体的连续退火生产线, 年产量为100万吨。

2010年10月30日10时58分, 邯宝冷轧厂1号镀锌线成功生产出宽1250毫米、厚0.95毫米的SGCC高档商品卷, 标志着目前国内最宽高强汽车板生产线投运。该生产线生产的镀锌线填补了国内最宽镀锌汽车板的空白, 邯钢由此一举荣升河北省唯一一家可以生产高强汽车板的企业。

2011年1月27日, 邯宝冷轧2号镀锌线投产, 以生产国内高端家电板为主。

邯宝冷轧二期工程项目的陆续投产, 标志着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在邯宝项目的建设中, 邯钢人以分秒必争的“邯钢速度”, 绘就了令世人惊羡与瞩目的鸿篇巨作, 为邯钢转变发展方式、挺进高端市场创造了装备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

老区改造———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5年前, 邯钢已初步实现了装备的大型化和现代化, 一些投产和正在建设的项目, 在工艺上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 邯钢已完成了由建材为主到板材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但是, 邯钢仍有300立方米级高炉和20吨级转炉等落后生产线。

大刀长矛干不过洋枪洋炮。落后的装备和工艺, 在强手如林的钢铁市场, 自然也难以取得最终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公司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进一步加快邯钢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的步伐。尤其是2008年6月30日集团组建以来, 邯钢充分借助整合优势, 发挥协同效应, 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迫切。

2009年5月11日, 邯钢一举拆除4座300立方米级高炉, 一次性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70万吨。它们都伴随着“大钢铁城”发展壮大, 一路奋进, 一路荣歌。可以说, 它们既是邯钢发展的“功勋元老”, 又是邯钢起步的“摇篮”。

邯钢人带着不舍、带着留恋, 怀着理想、怀着希望, 向3座25吨转炉等落后装备深情告别。从4座300立方米级高炉拆除到一炼钢厂3座25吨转炉等落后装备拆除, 邯钢还陆续淘汰了一套650横列式轧机、一套复二重线材轧机、3座18平方米和5座24平方米烧结机、7座白灰窑等一批落后装备。

三炼钢厂1997年建厂, 随着邯钢的发展, 该厂的进口设备已显陈旧。该厂对落后装备改造升级, 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成为邯钢创建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缩影。经过改造, 该厂实现了“负能炼钢”, 自主研发的“转炉炉气分析自动化炼钢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迈入“数字炼钢”新阶段。

每一次重大决策和行动, 无不彰显着邯钢遵循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昭示着加快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 争当河北钢铁航母“先锋号”的铿锵脚步!

凤凰涅磐, 浴火重生。取而代之的, 是扩容改造后的2000立方米高炉、新建的老区3200立方米高炉、100米重轨型钢生产线等现代化、大型化装备。

这是公司科学发展, 转型升级结出的累累硕果!公司依据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围绕“降低成本、改善指标、优化结构”, 继“十五”期间建成薄板坯连铸连轧、年产130万吨1780毫米冷轧薄板生产线等一大批现代化装备后, 投资100亿元, 实施了老区升级改造, 增加了重轨钢、帘线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

2009年6月1日, 第二条200万吨球团生产线投产。

2009年7月6日, 老区3200立方米高炉投入试生产。

2011年3月17日, 公司隆重举行老区钢轧系统升级改造暨能源中心建设项目投入生产。

2011年3月17日, 一炼钢厂异地改造项目投产。

2011年4月17日, 棒材生产线正式投产, 第三个月即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2011年6月底, 线材生产线正式投产, 功能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2011年12月17日, 型钢生产线开坯热负荷试车成功, 2012年6月28日成功轧制出定尺为12米的250×250H型钢成品, 并实现了全线贯通。

2012年12月底, 邯钢第一原料厂改造完成, 投入使用。

……

一个个精彩瞬间, 见证了老区升级改造的铿锵足迹。如今, 通过不停顿的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 老区已是旧貌换新颜, 整体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 成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的重要支撑。

转型升级———完美“蝶变”

为邯宝公司项目倾尽心血的邯钢老领导石启荣, 5年间多次来到邯钢指导工作。今年7月15日至16日, 石老再次来到邯钢, 他感慨道, 经过邯钢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 现在的邯钢已经不是10年前、5年前的邯钢了, 各方面工作已经相当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装备水平现代化、干部职工队伍能征善战、管理团队非常精干、抓问题抓得很准确、发动职工工作十分到位。

装备升级的结果, 带来的是对邯钢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按照集团深入开展全员全方位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邯钢创新发展“邯钢经验”, 以6S为基础, 以精益为方向, 通过单元和系统的持续改善, 追求卓越绩效, 建设起覆盖全员、全过程、全系统的具有邯钢特色的精益管理模式。以6S基础管理、安全管理、标准化管理、班组管理、可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6个模块为基础, 以产品研发SBU、设备TPM、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全面预算管理、环保能源管理、六西格玛管理、项目管理、后勤综治管理、全员营销等11个模块为支撑, 通过实施标杆管理、绩效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知识管理、战略管理等6个综合管理模块, 实现卓越绩效, 推动了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持续提升。

有了装备的支撑, 邯钢产品研发呈现“井喷”, 创出了邯钢“智造”的民族品牌。2011年3月8日, “河北第一板”———DC06汽车面板在邯钢成功下线, 结束了河北省不能生产汽车面板的历史;2012年8月15日, 国内表面最高等级的O5标准DC04汽车面板, 在邯钢实现大批量下线, 产品可替代进口;2013年3月12日, DP780兆帕级汽车双相钢下线, 标志着邯钢在高强度级别汽车板生产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 邯钢已在汽车用钢领域掌握了200余项核心技术, 正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用钢生产基地。邯钢通过了英标管理体系ISO/TS16949认证, 获得了国际认可的汽车原材料供货商资格;形成了7大系列、60余个牌号的汽车用钢系列产品, 产品宽度、厚度、强度等级涵盖98%以上汽车用钢;产品被国内多家汽车企业选用并远销欧美等地。

在管线钢研发上, 邯钢仅用不到5个月时间就成功开发出X70、X80高级别管线钢, 一次性通过中石油认证, 实现批量生产, 成功应用于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 并出口西亚、中东等地区。

目前, 邯钢已形成中厚板、热轧卷板、型棒线材、深加工产品四系列十二大类高端特色产品结构, 品种钢比例超过70%, 产品结构调整收获了累累硕果。5年来, 邯钢共开发了221个新产品, 其中12类38个牌号产品获得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 97个产品填补河北省空白, 新产品累计增创效益6亿元。产品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京沪高铁、宁波甬江特大桥、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国家重点工程, 远销欧美、东南亚市场, 形成了“邯钢板材, 中国骄傲”的品牌效应。

在装备的支撑下, 邯钢大力实施先进工艺和技术, 掌握了高炉低硅低硫冶炼、板坯动态轻压下等核心技术, 在铁前系统采用“煤调湿”、在炼钢系统采用“少渣炼钢”、在轧钢系统采用“高氢快冷”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依靠科技的力量, 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2012年度, 71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23项进入行业前三名、11项指标居行业第一, 260吨转炉2011年度工序能耗还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标杆, 科技创新能效不断显现。

邯钢大力实施低碳环保技术, 加大厂区综合整治力度。今天的邯钢, 道路宽敞平整、绿树掩映、鲜花怒放, 各种精致的园林景观和现代化厂房相得益彰, 呈现出一幅现代化钢铁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炫美画卷。

推进传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篇7

一、以分类指导抓改革,夯实直属促转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推进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10强直属单位建设初见成效。原18户直属单位中4户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全部转型。关闭6户企业,其中注销4户集体企业,关闭待破产2户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2户,改革重组2户,改革妥善安置职工3户,根据转型后的职能任务新成立4户股份公司,重新登记成立了山西黄河画院。通过改革,剥离不良贷款2.3亿元,支付安置职工成本2100万元,清理职工工资拖欠3200万元,股权投资2786万元。

为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特别提出关注职工基本权益,合同期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费五项基本要求和经营中的“不欠息、不欠税”,“依法治企、以德兴业”的原则和理念。同时我们树立“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新理念。2010年帮助直属企业太行锯条厂,经过艰苦努力争取上了一个山西省废旧家电拆解项目,是环保部、商务部备案的环保节能项目,年拆解能力40万台,2011年12月9日正式开工生产。同时,经商务部审核同意,又新上了“山西省长治市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两个项目都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见效。

近年来,企业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的运城制版集团,全国最大的青铜铸造企业山西宇达集团,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太谷玛钢有限公司,跃居全国民爆雷管生产企业前三名的壶关化工集团,全国无机工业用钾盐产量最大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国内最大的汽车变速箱壳体生产企业山西华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国首饰业“十大龙头”企业定刻花陶瓷、晋城和祁县的玻璃制品、定襄和盂县的铸件、广灵剪纸、交城五金工具等出口产品均享誉海内外。

二、以发展工艺美术为重点,推进转型谋跨越

我们抢抓我省实施“旅游强省、文化强省、一村一品”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手工业向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经过全行业的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十一五”前的3户增加到27户,从业人员由776人增加到6328人,产值由1.12亿元增加到31.59亿元,销售收入由8600万元增加到34.09亿元,利税由400万元增加到4070.95万元,出口交货值由3700万元增加到1.24亿元。工美协会的会员单位,由70多户增加到720多户。2008-2011年,获国家级“金凤凰”杯和“百花杯”金奖17枚、银奖34枚、铜奖45枚、优秀奖68枚。有24项手工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4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宇达青铜工艺品和广灵剪纸还列入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有2名艺人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32名艺人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18名艺人获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截止到2011年底,累计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1700万元,对121个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进行了扶持发展。我们依托争取到的每年500万元山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做大做强重点产品,通过一项政策撬动了一个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省城联社为山西手工业、工艺美术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省级平台。投资1500万元建设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山西省工艺美术馆”,为全省工艺美术产品搭建起集中收藏、展示、交易、服务的平台,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山西工美界多年的夙愿。我们利用省工艺美术馆,先后举办了20期省内外工艺美术专业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先后有60多名省部级领导、200多名市厅级领导和3万余观众考察和参观。全国总社领导均先后来晋考察,肯定了省城联社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转型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二是国内交流交易的平台。争取获得了参加国家级重大展会由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取得全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和百花奖的获奖者给予金奖5万元、银奖2万元、铜奖1万元的奖励。并有14名艺人获得省政府“三晋技术能手”光荣称号。三是国际交易平台。省商务厅支持,从2008年广州秋交会开始,每届广交计划拨两个工艺美术品摊位,山西工美有了国际舞台。

近几年我们多次组织系统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农博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览,并组织到韩国办展。在第六届中国(太原)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我们与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举办了“中部六省城联社系统经济技术合作座谈会”,全国总社钱桂敬副主任与中部六省联社领导均莅临会议。同时我们组织全省数十家手工艺企业及艺人以“手艺山西”为主题参加了中博会。在“迎中博、创环境、争一流”活动中,我们积极筹措百万资金,修建了体现三晋文化浓厚氛围的三晋雕塑(砖雕、石雕、金属雕)文化墙,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去年,受省委党史办委托,山西黄河画院、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还为北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机关大楼承制了大型推光漆画《江山如此多娇》,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大型推光漆画《山西圣境》。

我们利用平台,强化辐射,打造亮点,2011年11月,我社同央企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总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出资5000万元,组建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先行成立山西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并在山西工美大楼开办中工美珍宝馆太原店。山西省委2012年第17次常委会议研究提出了“加快山西工艺美术产业集团组建步伐,确保年内组建完成”的要求。我们结合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由省直机关工委发文,于2012年4月16日至5月3日在省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省直机关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剪纸艺术颂太行精神作品展”,要求省直132个厅局的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期间,省工艺美术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

三、以转型跨越促发展,改革创新开新篇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进集体企业关闭和重组,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管和运营”;“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手工业和文化旅游纪念品”;“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省人社厅、财政厅发文《关于妥善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医疗保障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发(2011) 186号),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一次性补助。全系统各市县联社及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政府的目标责任,我社已草拟了一个意见和三个规划:《加快城镇集体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意见(草案)》、《山西省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振兴山西省手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山西省工艺美术“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传统行业转型跨越发展,下一步,我社将探讨同全国总社在山西组建成立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同时以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为依托,吸纳全省各类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农村建设和民营企业先进单位,共同振兴山西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围绕一个中心(转型跨越),突出两个基本点(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做大两个公司(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达到两个目标(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行业的二次振兴)。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总社的要求,省城联社党组提出全省城联系统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实现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1.由单一的集体企业向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型跨越;2.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跨越;3.由封闭单一的行业经济向县域经济转型跨越;4.由二轻行业管理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转型跨越;5.由传统手工业向低碳产业、向一村一品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上转型跨越;6.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7.传统二轻优势行业向我省十大产业链的延伸上转型跨越;8.招商引资向东南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的接续上转型;9.发挥各级联社机关和成员企业区位优势向现代服务业上转型;10.发挥联社合作经济优势向服务城镇化建设上转型。省城联社提出的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得到王君省长的重视并批示,王君省长并提出今年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省集体企业改革。

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

(一)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确立了省城联社的定位、职能、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同,确保了省、市、县三级机构的稳定,这确实来之不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省城联社的转型发展。面对没有集体经济改革政策和自收自支经费来源窘迫的局面,靠强身健体,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靠争取政策,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建立起财政供养和增收创收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并能反哺曾经为城镇集体经济做出贡献而现在陷入困境的企业和职工。

庆城县转型跨越发展浅析 篇8

一、庆城转型跨越发展的优劣势

㈠内部优势明显庆城县作为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区域, 县内资源丰富, 果、菜、畜三大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园区基础设施完善, 驿马工业集中区具有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 西川工业集中区具有矿产优势和土地优势;庆城县作为甘肃“两翼齐飞”中东翼的一部分, 拥有发展的坚强后盾和产品销售的广阔市场。同时,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庆城的特色经济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 这些都为庆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㈡内部劣势突出庆城县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庆阳市和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而言, 县域经济发展层次较低, 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在新一轮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从实际看,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旅游服务业刚刚起步, 现代农业规模偏小;能够带动经济和财政快速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较少;油田搬迁后缺乏新的后续支撑财源, 对国家转移支付的依存度进一步加大;自然条件恶劣, 降水不平衡;人口素质较低, 高素质人才缺乏。这些因素制约着庆城转型跨越发展。

㈢潜在的发展机遇不管是从国家还是省上, 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发展县域经济,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 以及市委、市政府支持庆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都有利于庆城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 “三高一铁”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 加之周祖农耕、岐黄中医、红色革命和黄土民俗旅游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优势明显;城市开发空间较大, 商贸物流和服务业市场活跃, 带动发展的潜力巨大, 为庆城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

㈣外部威胁加大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但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因素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彻底消除, 这些都可纳入威胁因素当中。另外, 周边县区在优势资源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 都在实施赶超战略,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出现争政策、争投资、争项目等现象。2011年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 庆城县7项指标增幅排名靠后, 发展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与周边县区差距拉大, 完成市上下达的指标任务压力大, 同频共振、进位争先的任务重。

总的来说, 庆城发展面临着较多的优势和机遇, 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优势与劣势, 机遇和挑战并存, 要想实现庆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二、庆城转型跨越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庆城县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经过探索与实践表明, 庆城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一项集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最终是解决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㈠以工业经济为支撑, 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我们要抓住一切机遇, 能快则快, 能超则超, 能先则先, 使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省、市平均水平;要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发展方式, 大力培育现代产业,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注重转型升级,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 项目向园区集聚;培育壮大新能源工业, 加快煤炭煤层气勘探开发, 着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 大力发展医药保健工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突破重点项目, 坚持科学谋划项目、积极争取项目、高效推进项目, 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快发展。

2. 发展高效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稳定粮食生产, 持续推进果、菜、畜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 壮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壮大特色旅游业, 抢抓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机遇, 加快基础建设, 丰富景区内涵, 提升服务水平, 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搞活商贸物流业;完善城区生活性服务业配套, 建设各具特色的乡镇商贸物流节点, 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 促进城乡同步繁荣。

㈡以富民强县为目标, 保障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转型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第一指标, 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民生为重的执政行为, 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1.持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的落脚点, 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以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扩大城乡居民低保范围, 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高龄补贴制度, 促进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 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 让群众居住得更安全、更舒适。

2.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 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加大人才与科技市场的开放度, 优化人才、科技项目、技术团队引进政策, 筑巢引凤,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严格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 提高住院病人医药费报销比例。加强食品安全、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工作。持续加强环境保护、统计、档案、老干部等工作, 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3.完善社会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服务职能, 深入推进平安庆城、法治庆城建设。

㈢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生态转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

1.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严格城市规划, 高标准建设, 精细化管理, 加强市容市貌建设和管理, 扩大公共绿地, 着力打造宜居生态新城。

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 加大各项资金统筹力度, 持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全面加强农村水、电、路、田、林、草等基础建设, 整乡推进, 连片开发,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继续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 完善市政功能。着力加强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 完善环卫基础设施, 切实解决脏、乱、差等问题。坚决落实封山禁牧措施, 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村沼气、荒山造林和碳汇林基地等生态建设项目, 加大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力度, 全面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上一篇:税收因素下一篇: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