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

2024-08-09

跨越发展(共12篇)

跨越发展 篇1

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在历经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后, 我国农用塑料制品产业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农膜生产量世界第一;农膜覆盖面积世界第一, 其中地膜覆盖面积3.8亿亩, 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覆盖面积总和的1.6倍。农膜的应用,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促进种植结构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农膜的出现,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掀起了一场农业生产的革命, 让甘肃的农民克服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 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综合来看, 农膜回收工作、超薄农膜的使用等问题, 依然困扰着农业生产, 从农膜大国到农膜强国,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4月6日, 省质监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笔者提及, 他前两日去了一趟兰州市西固区的一家农膜生产厂家。他介绍说, 该厂农膜生产的工艺并不复杂, 规模和效益也还说得过去, 然而, 由于成本原因, 大规模推广可降解的生物农膜尚需时日。由此, 引发了我们对于农膜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

农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接受。甘肃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推广应用农膜, 到了九十年代, 已经得到了全面普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省地膜覆盖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二, 仅次于新疆。农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白色污染”, 面对这道让人头疼的“难题”, 我省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农膜生产地方标准, 一场环境保卫战或者说是耕地保卫战, 早已打响。

缘起:生态环境决定了农膜的走俏

农膜又叫薄膜塑料, 包括地膜 (也叫农用地膜) , 主要成分是聚乙烯, 用于覆盖农田, 以起到提高地温, 保质土壤湿度, 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快速生长的作用;还有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据了解, 农膜低密度聚乙烯薄膜一般采用吹塑和流延两种工艺制成。农膜流延聚乙烯薄膜的厚度均匀, 但由于价格较高, 目前很少使用。吹塑聚乙烯薄膜是由吹塑级PE颗粒经吹塑机吹制而成的, 成本较低, 所以应用最为广泛。低密度聚乙烯薄膜是一种半透明、有光泽、质地较柔软的薄膜, 农膜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封性、耐水性和防潮性, 耐冷冻, 可水煮。

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 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抑制杂草生长, 减轻病害的作用, 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 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提早开花结果, 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中国部分地区曾利用废旧普通农膜对蔬菜、棉花等作物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 取得一定效果, 但由于经济、技术原因未能得到推广。1978年, 农牧渔业部通过对外科技交流, 从日本引进一整套的地膜覆盖技术, 包括作业方法、专用地膜和覆盖机械。经过几年的消化吸收,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人力和物质条件, 并与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通过对覆盖效应及其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以及作物生理生化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覆盖栽培环境相对稳定效应”的理论, 并总结出不同地区, 不同作物的覆盖栽培技术的经验。1979年试制成功地面覆盖专用膜, 接着又试制成功了多种有色地膜、反光膜、除草膜、光降解膜、耐老化长寿膜、切口膜等新产品。1983年又研制了低压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超薄地膜。1980年试制成功了地膜覆盖机, 1984年已经可以生产不同动力牵引的各种覆盖机共60多种型号, 1984年成立了中国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1985年, 中国地膜覆盖面积跃居世界第一位。地膜覆盖栽培在80多种作物上均获得成功, 有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的覆盖栽培作物亦有40多种。甘肃省从1985年开始使用农膜, 到目前每亩地累计使用农膜超过100公斤。

甘肃省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是全国最先引进和试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省份之一。地膜覆盖促进了甘肃省种植业结构调整, 扩大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范围, 也为高寒阴湿区改变低产面貌开辟了新途径,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肃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十一连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十三五”期间, 农膜市场依然被看好,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农膜的“私人定制”渐成趋势, 开发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农膜迫在眉睫。所谓私人定制, 就是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 特别是高档需求来定制生产农膜。比如生产果蔬类作物需要红光多, 那么就要求农膜厂家提供的棚膜具有转光功能;种植花卉需要散光环境, 棚膜就要求具有散光性能。

《农膜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草案) 》提出, 产品发展方向是:棚膜向长寿、流滴、消雾等功能与寿命同步发展, 推广普及功能与寿命同步的涂覆型流滴、保温棚膜;地膜向保护环境和清洁生产方向努力, 加大功能性地膜的开发和新材料开发应用, 发展普及长寿、流滴、除草、增温、防虫等功能性地膜, 加快新型耐老化地膜的研制与应用。

奇迹:为双垄沟播种技术点赞

干旱, 是我省的基本特征, 全省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 我省积极总结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促进了全省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被称为“白色革命”。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 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 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 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 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 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 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 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

经过多年努力, 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用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 概括起来叫做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正是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 我省农业科技人员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实验, 对普通的地膜覆盖技术作了大的改进和革新, 总结创造了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 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2007年, 我省中东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相关人员在地处中部干旱区的静宁县调研时发现,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 与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庄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凸现了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现场会, 决定将这项技术在全省旱作农业区进行普遍推广。当年全省采用这一技术种植的玉米56万亩, 在遭受6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 增产粮食5万多吨。

随着全省每年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 我省成为国内使用农膜最多的省份之一, 东到庆阳西到酒泉, 农膜无处不在。据调查, 目前全省农膜覆盖面积达1800万亩, 每年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0万吨, 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高达8万吨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认真抓好当前农业春耕生产, 提高临夏市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 帮助指导广大精准扶贫户依靠农业科技增产增收, 近日, 临夏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该市旱作农业区南龙镇罗家湾村、枹罕镇王坪村开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现场培训指导活动, 并结合全省冬季“百天百场、千人千期”精准扶贫与农技推广大培训工作, 开展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服务, 发放补助农膜, 帮助指导春耕生产, 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旱作农业区2个村670余户农户参加了培训活动, 临夏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俊就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品种选择、耕作播种、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肥料投入、适时收获等关键措施技术要点和近几年遇到的常见问题向群众们作了详细具体的讲解, 并组织群众在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示范指导。

近年来, 我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立多部门合作运行机制,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 成功将旱作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粮食增长点。据了解,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1500多万亩中, 秋覆膜1039.9万亩, 顶凌覆膜488.8万亩。从作物种类划分, 玉米1231.4万亩, 马铃薯297.3万亩。玉米平均亩产642.6公斤, 马铃薯平均亩产2097.5公斤, 粮食总产916.03万吨, 同比总增产147.65万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35.9%, 产量却占到全省粮食总产的78.2%, 为实现全省粮食自给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省农牧部门还根据各地实际, 合理规划布局, 并提出相应的增产栽培模式。同时打破行政区划, 开展区域增产模式攻关, 使旱作农业向区域化推进。通过技术推广和创新集成, 我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 多项配套技术为辅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未来:向“白色污染”说不

地膜,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花生、棉花、土豆等作物目前都在使用。但同时, 因大部分聚乙烯地膜不能分解, 长期存留在土壤中, 逐渐对土壤和作物造成影响, 形成白色污染。地膜到底会对土壤和作物造成多大的影响, 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用地膜, 因其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的效果, 所以很快得到了普及, 目前已经应用到几十种农作物的种植上。毫无疑问, 地膜对我国农业产生了积极、重大的作用。但随着地膜应用范围的扩大, 其副作用也随着显现出来, 尤其是土壤中残留地膜的不断累积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并造成农作物减产。

农膜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厚度为0.008毫米, 但市场上销售的有许多是0.004毫米的低标准农膜。使用不合格农膜后, 不但起不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反而极易造成农田“白色污染”。

据介绍, 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要用去几百万吨的农膜。而在生产实际中, 有的农户收了庄稼, 对使用完的地膜置之不管, 也有的只是草草收拾一下, 这样下去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就会越积越多。曾经有计算显示, 一块5年以上应用地膜的耕地, 一亩地残留的地膜将达到3公斤以上。

土壤残留地膜对作物影响明显, 在含有残膜的土壤中, 如果种子发芽生长时遇到残膜遮挡, 则出苗困难。同时, 土壤中分布的部分毛细管因被残膜隔断, 不能畅通, 土壤透气保水性就差, 土质就易发生板结, 作物根部得到的水分和养分减少, 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很难降解, 这是因为, 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膜原料主要是聚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 这类聚合物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 留在土壤中的农膜两三百年都不会腐烂分解。

给农业带来革命的白色农膜应用有变成白色污染的危险,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户已经体会到残留地膜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据介绍, 现在市场上地膜好坏都有, 质量参差不齐。大厂产品, 质量比较好的, 原料是聚乙烯, 透光好, 保温好, 有利种子发芽;小厂产品, 很多就是废旧塑料生产的, 透光保温都不好, 污染也大。目前市场急需可降解的地膜, 但诸如液体地膜、淀粉地膜等, 但是这些地膜因为技术不够成熟, 成本高等原因, 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为了强化废旧地膜污染源头防控, 进一步推进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甘肃省农牧厅等相关部门近年来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法规、政策措施。近日, 甘肃省农牧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禁产禁销禁用超薄地膜的通知》,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地膜。

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在历经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后, 我国农用塑料制品产业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农膜生产量世界第一;农膜覆盖面积世界第一, 其中地膜覆盖面积3.8亿亩, 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覆盖面积总和的1.6倍。我国农塑制品工业只用了27年时间, 就走完了由仿制到自主开发的全过程, 把一个只能生产由树脂做成空白棚膜和空白地膜的国家, 变成了拥有10多个树脂品种、40多个商品名称的农用塑料薄膜和制品大国。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也令人自豪, 不过冷静下来细细一想, 现在还真不到庆功的时候。我国并不是农膜品牌大国, 更不是农膜强国。农膜行业要由大变强, 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十三五”期间, 我国农膜行业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农膜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草案)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一是规模以上农膜企业农膜产量年增长率维持在8%~10%的区间, 通过提质增效, 逐步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率;二是高、中、低端产品产量比例由目前的5%:45%:50%, 达到10%:50%:40%;三是年产农膜万吨以上的企业由目前的42家增加到50家;四是通过开发新产品和设备改造, 使吨产品能耗每年降低2%, 5年共节能降耗10%, 为我国由农膜大国向农膜强国的转变奠定扎实基础。

农用塑料制品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是朝阳产业。目前, 国家正在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2015-2020年将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 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给农用塑料制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塑料企业特别是农膜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 开拓创新, 以实现更大的发展。

相关链接:

有色塑料农膜的使用方法

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 农膜的种类越来越多。科学使用有色农膜能达到增产、防病的良好效果。由于各种有色塑料农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规律不同, 所以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和地温的影响不同, 为此有色塑料农膜应该合理应用。

现将各种有色农膜的科学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红色农膜。能透射红光, 阻止其它不利作物生长的光透过, 以满足作物对红光的需求。用于水稻育秧, 秧苗旺;覆盖甜菜, 含糖多;栽培胡萝卜, 根变粗;栽韭菜, 则叶片厚, 上市早, 产量高。

2.紫色农膜。能使紫光透光率增加, 有利于作物的养分增加和积累, 可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主要用于冬春季或塑料大棚的茄果类和绿叶类蔬菜栽培。

3.银灰色农膜。具有反射紫外线, 驱避蚜虫、白粉虱, 减轻作物病毒病的作用, 对黄曲条跳甲、黄守瓜、象甲等害虫也有驱避作用;还能抑制杂草生长, 且保水效果好。适用于春季或夏秋季防病抗热栽培, 如茄果类、瓜类蔬菜等。

4.黄色农膜。覆盖黄色膜能使黄光增加, 能透过红、黄、橙色光, 能排除青、紫色光。覆盖黄瓜, 可促进现蕾开花, 增产30%以上;覆盖芹菜, 可使植株高大, 延长食用期。

5.黑色农膜。透光率低, 仅在10%以下, 在草多地区覆盖, 能使杂草发芽后得不到必要的阳光而死亡, 灭草效果稳定可靠;黑色膜增温缓慢, 保水性能好。在高温季节覆盖喜凉蔬菜, 热量传入少, 水分蒸发小, 从而促进生长, 如使用遮阳网, 降温效果更明显。适宜范围为夏萝卜、白菜、菠菜、芫荽、秋黄瓜等, 多年生作物或果园除草使用也很好。

6.银色反光膜。具有反光、隔热、以及降低地温的作用。可用作温室、大棚的侧壁, 利用反射光, 能提高作物株行间及果树内膛的光照强度, 促进着色。也可用于温室番茄、葡萄、樱桃、苹果栽培的地面覆盖。

7.黑白双面膜。能增强反射光, 可降低地温, 同时保水与灭草效果良好。主要用于夏秋季蔬菜及瓜类的抗热栽培, 和大棚养殖鸡、鸭、鹅、食用菌。如与遮阳网小拱棚合用, 防虫、防雨、防风、遮荫效果更好。

8.绿色农膜。绿膜能减少可见光, 增加绿光, 因而可降低地膜下杂草的光合作用, 生长受抑制, 从而起到灭草的作用;绿色膜对土壤的增湿作用不如透明膜, 但强于黑色膜, 对作物的地上部分生长有利, 增产效果显著。多用于草莓、瓜类、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上。

9.蓝色农膜。在弱光条件下, 蓝膜透光率高于透明膜;在强光条件下, 又低于透明膜, 所以蓝膜保温性能好, 升温也快, 膜内温度一般高于透明膜2℃~3℃。因此该膜主要用于水稻育秧, 有利于培育矮壮苗, 且栽后返青快, 分蘖多。还可用于种植蔬菜、草莓、花生等作物。对十字花科蔬菜的黑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液态膜的特点和优势

液态地膜主要性能是提高土壤温度, 增加有效积温:喷施液态地膜可在地表面形成一层黑褐色土膜, 使5-15cm的土壤增温1~4℃, 使作物生育期提前3~5天;抑制水分蒸发, 提高水分利用率:蒸发抑制率在30%以上, 土壤含水量提高20%以上, 土壤中水稳定性团粒数量 (>0.25mm) 可增加10%以上;自然降解, 消除污染:液态地膜喷施后, 受光、热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 在90天左右逐渐降解, 降解成腐植酸类有机肥, 从根本上消除“白色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翻压入土后, 能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改善土壤通透性;还可以有效改善土地因长期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板结问题;降低土体中的盐分含量, 0-50cm土体中的含盐量降低50%左右, 土壤容重降低6~10%;提高肥效:液态地膜本身具有肥效, 降解后的产物是优质腐植酸类有机肥, 腐植酸类物质具有刺激植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抗逆性、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等功效, 并能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使不同作物的增产幅度在15%左右;现场喷施造膜, 操作简单, 省工省时:可将相应作物所需要的除草剂掺混到液体膜中一起喷施。喷施后, 作物可以自然出苗, 不用人工引苗放苗, 节省劳动力, 且对地形地貌适应能力强。

跨越发展 篇2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是XX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要求是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承认差异,讲求协调,讲求速度的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将XX未来发展方向同国家战略相结合,为探索中的XX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更将科学发展观同XX省省情相结合,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

近年来,国土XX分局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双赢为目标,以开展“双保工程”为主线,以市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保障与服务,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统筹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为XX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同时,XX分局也清醒地认识到,2012年国家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进一步扩大内需存在较大制约,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较高,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土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耕地保护任务艰巨。2010年XX区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 1

府签定了《XX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2010-2015年),《责任书》明确了我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即201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0.9833万公顷;至201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0.8364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0.3852万公顷。由于XX市区规划调整和XX区建设的快速推进,XX区耕地后备资源进一步稀缺和匮乏。XX区在建设步伐加快又无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耕地保护压力,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任务艰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困难重重。

(三)土地执法形势严峻。随着XX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伴随而来的一大批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项目急需用地,但由于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土地审批周期长、财政资金紧缺等原因,项目用地未正式通过批复即边报边用、未供即用,甚至未报即用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受“城中村”改造、“退二进三”政策影响和各种利益的驱使,违法用地出现一定规模的反弹,土地执法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国土XX分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围绕“保红线,保发展”的国家土地政策,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与“四群”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征求群众意见,倾听民意,根据XX区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土管理政策。进一步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坚决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十二五”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切实履行土地管理责任,管好用好土地。确保按照规划,实现XX区耕地总 2

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坚持“有保有压、先补后占、先保后征”的工作方针报批新增建设用地。

(二)规范管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到实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了XX区的耕地总量为6775.86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是3852.23公顷。为实现保护目标,XX分局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占补平衡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一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二是保护基础档案图件和工作措施,建立基本农田监管体系和基本农田巡查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挖掘潜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多渠道增加补偿耕地指标储备,确保耕地面积动态平衡。

(三)完善规划,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按照“加强坝区优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向山地发展”的要求,以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开展规划实施综合评价,完善XX区 “基本农田下山,建设用地上山”方案,以用地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规划,合理调整用地布局和结构,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腾挪出新的用地空间,做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确保XX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达到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双赢。

(四)打破常规,力争用地保障有新突破。由于部分省、市 3

以上重点项目大量用地选址在XX区,导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下达XX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用地。为有效缓解建设用地压力,针对XX用地供求矛盾突出、用地保障困难的实际,XX分局将加大沟通和协调力度,打破常规,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用地保障:一是做好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工作,确保省、市、区重点项目及民生关注建设项目用地报批顺利推进;二是注重内涵挖潜、盘活存量用地;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节约集约”的要求,重点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尽的土地,通过这些措施有效缓解XX区“十二五”期间的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按照市、区政府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相关要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导职能,继续做好XX区各新增省、市重点项目、接转2011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土地征收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落地建设。

(五)维护权益,进一步规范征地相关工作。针对当前征地难问题,本着促进XX区征地工作,切实有效维护全区社会稳定,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规范征地相关工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征地拆迁资金的监管和引导,杜绝因征地补偿资金分配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发生。

(六)加强执法监管,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面对XX区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大的实际情况,2012年,XX分局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的执法工作机制,以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为重点,前 4

移土地执法监察重心,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

(七)强化批后监管,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一是按照《XX市人民政府关于清理和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XX区批而未征、批而未用、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工作。强化用地批后监管,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XX区土地市场秩序。

(八)提升矿政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一是严格执行矿产资源管理规定,健全矿业权市场配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矿政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继续加大XX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面山矿山关停后的监管工作,防止死灰复燃。严格按照我区“五采区”生态恢复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在严格督促矿山企业开展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的同时,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结合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工作,整合各类资金,扎实做好禁采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科学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二是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早预防、早计划、早部署、早落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患于未然。

(九)夯实基础,实现科学管地目标。一是深入开展乡级规划编制和XX区矿产资源规划,编写县区规划文本、编制规划图件 5

等后续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土地、矿产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并按照XX市人民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及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相关要求,按程序组织实施公开、公示报批规划成果工作。二是全面完成XX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和建库工作,利用二调成果实现以图管地,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依据,为XX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利用二调成果,按照市、区政府确定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发展区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努力完成XX一期工程用地10.95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三是进一步健全土地登记制度,根据《土地登记办法》进一步完善原有土地登记制度,加强对中介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行为。配合市局建立、设立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公告登记制度;完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推行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

(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落实责任、规范考核,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办事程序的“三个规范”制度建设,不断强化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分局内部管理、规范全局干部职工言行。二是扎实开展国土资源系统“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全力以赴保增长、严格规范保红线。三是把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与实施法治政府八项制度、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紧密地、有机地 6

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行政能力;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国土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树立国土资源部门良好形象。

创新党建 跨越发展 篇3

创先争优,风展红旗如画

近年来,普安县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州要求,在全县390个基层党组织和8939名党员中掀起了“创先进争优秀”的热潮。在社区,着力抓好“安居、乐居、友居、福居”工程,投入1000多万元在城镇社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成立老年合唱队、青年舞蹈队、苗苗文艺组,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农村,以“三培两带”为抓手,抓实“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全县1049名农村致富党员能手,兴办各类经济实体630多个,年创产值超过5000万元;530名农村致富能手被培养成为党员,381名党员被培养成为致富能手,240名党员致富能手被培养成为村级干部。在机关,1715名机关党员作出庄严承诺,创建集体先锋岗43个,个人先锋岗267个,党员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在企业,围绕“三化四上”,深入开展“矿群一家亲”、“三心建和谐”等活动,推动企业党建上水平。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实现全覆盖。这些做法得到了中央活动办和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

深入基层,党群关系鱼水亲

为了不断深化“四帮四促”和干部下基层的内涵和实质,普安县立足实际,在全县开展了机关干部挂帮联系群众的“5321”工程,即一名县级领导干部挂帮联系5户家庭,一名正科级干部挂帮联系3户,一名副科级干部挂帮联系2户,一名股级干部挂帮联系1户,对农村中的困难户、计生户、帮导户、产业户、党员户实行“一对一”挂帮。通过“发一张名片,认一门亲戚”、“出一个点子,解一道难题”、“记一本民情,交一份答卷”,机关干部力所能及地对挂帮群众给予资金、技术、物资、信息方面的支持。截至目前,挂帮干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422个,慰问211人次,帮助处理历史遗留问题30多个,化解纠纷50多次。

先行先试,党建创新活力足

创新是党建工作不竭的动力。普安县敢于尝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普安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的意见》和《普安县党代表开展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试行)》,赋予党代表提案权、询问权和质询权、评议权等新的职责和权力,创新和拓展党代表工作链。在各乡镇成立党代表工作联络组,积极推行乡(镇)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向基层延伸,党代表作用进一步激活。

跨越发展经济为重 篇4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郡县治, 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对巩固基层政权, 繁荣地方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是促进粤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县域经济, 要因地制宜, 立足于各地的自然禀赋, 延伸“山头、水头、石头、田头”优势产业链,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园区经济、配套经济和劳务经济。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经济。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省67个县域大都地处于欠发达地区, 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偏低, 社会发展水平弱, 因此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 优化发展重化产业、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夯实县域的经济基础。同时, 当前社会已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助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发展。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当前, 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广东海洋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潜力极大。广东14个靠近海洋的城市中, 粤东粤西占了7个, 毗邻南海, 拥有优良的港口和海岸线。因而, 广东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打造海洋经济强省完全有条件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的海洋优势, 整合海湾、海滨、海岛资源, 建设滨海城市和沿海产业集聚区, 培育发展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 打造广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和示范区。

发展文化旅游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对城市经济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同时, 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以文化促进旅游, 以旅游传承文化, 是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2011年广东旅游收入达4835.27亿元, 其中粤东西北占了近四成, 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发潜力大, 前景广阔。因此, 要充分利用海域、海湾、海岛资源, 大力发展蓝色滨海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红色旅游和民族特色旅游。

提升农业经济。鉴于欠发达县域人多地广, 生态优势明显的省情, 现代农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对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珠三角生态大后方意义十分重大。因此, 要优化农业结构, 依托亚热带和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和优势养殖业, 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培育扶强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流通体系。

和谐发展 腾飞跨越 篇5

(XX集团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汇报专题片解说词)随着XX集团煤炭事业的发展,按照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现代化建井格局,1995年8月XX小区在三江大地上拔地而起,2003年1月XX小区改制为XX集团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坐落在XX市XX区,占地面积90、4公顷,建筑面积33、3万平方米,居民3946户,人口2万余人。

公司承担着XX小区居民及市政单位的供水、供电、供暖、污水排放、房屋的修缮维护、物业管理和环境建设等职能。是为XX煤矿提供后勤服务和矿区居民生活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

公司成立至今,紧紧围绕服务矿区发展这个中心,对XX矿区的安全生产、和谐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特别是随着XX集团煤炭事业的迅猛发展及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的需要,XX煤矿后勤服务实施专业化整合管理后,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绿色人文和谐小区为目标,努力探索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实现了长足发展。公司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被省授予“花园式住宅小区”称号、被国家煤炭协会授予“全国煤炭系统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目前,物业公司正步入“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小区发展轨道。

——加强环境建设 倾心营造温馨家园 构建和谐小区,重要的是优化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公司领导倾听居民反映和呼声,改进各项物业工作。

为了更好的美化小区环境,公司制定长远规划,不断加大投入,使矿区环境卫生、绿化美化质量逐年改善。

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对小区环境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公司每年自行培育牵牛花、翠菊、串红、孔雀草等花苗60多个种类8万多株,栽培梧桐树、红瑞木、桃红、垂于、水蜡等树木3000余棵,铺草坪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15万余平方米,在进行花园式的庭院建设过程中,设计了造型不同的绿化板块,做到一楼一景,新颖别致。并在XX小区、XX公园建造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花池40多个,覆盖东荣矿区面积达50%以上。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给人一种像园林、似花园的感觉。

随着XX工业园区的启动及XX的投产,小区住户不断增加,集团公司又投入资金,将荣湖公园扩建为XX公园,增加文化广场、儿童公园、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安装了各种景观灯,并在荣湖公园内种植荷花4500多株,使得小区环境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不胜美景。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品味。每到早晚悠闲散步、锻炼身体的人们不断。湖中碧波荡漾,湖边绿树成荫,透出一种和谐安逸的氛围。

——发挥政治优势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近年来,XX物业公司按照XX党委和XX分公司党委要求,结合工作特点,确定了“业主是亲人、服务是根本”等一系列服务理念,追求零距离服务,进一步明晰了“融入中心促发展,突出特色强党建,创新管理抓队伍,以人为本构和谐”的党委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公司党委十分注重班子建设,利用中心组和党委会等形式,及时学习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各自工作撰写心得体会。针对今年公司整合后的人员增加,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公司党委充分认识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迫在眉睫。对此,采取走出去参加国家及省里举办的物业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同时,聘请有经验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截至目前,公司已有两名中级管理人员取得了全国物业管理经理证书,有20余名初级管理人员取得了全省物业管理上岗证书。在对一线员工的培训上,采取集中授课培训的方式,公司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到车间班组进行“必知必做”现场考问,并将学习及考问结果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素质。目前,一支“服务管理科学化、服务体系规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言行标准化”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正在形成。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公司党委在全公司各岗位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公司每名员工都统一着装、戴牌上岗,使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到小区居民家中走访,征求居民对小区管理服务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按承诺的服务标准及服务的满意度分条列项打分;收费监 察部和水电公司设立党员服务窗口、24小时值班服务电话,以又快又好的服务赢得小区居民的满意。公司班子成员定期深入煤矿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做好回访调查工作,积极改进和不断提高矿工的食品花样和服务质量。

注重抓小区居民参与物业管理能力。要把小区建设成为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幸福家园,必须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物业管理的能力,公司党委组织小区居民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本着团结互助、同创共建的精神,同社区办事处、小区内的学校、医院、银行等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建小区、爱家园、强素质、树形象”的主题活动,定期邀请文艺团体和组织居民开展演出活动,积极营造共建和谐小区的良好氛围,增强小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以人为本 全力打造民心工程

做为承担着2万多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物业管理公司。始终坚持以“用户至上、服务为本”的工作宗旨,努力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完善房屋修缮。过去XX小区居民楼房漏雨是长期困扰居民生活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集团公司站在关注民生的高度,十分重视,2005年,公司实施平改坡工程,将34栋居民楼平屋顶全部换成彩钢瓦,使居民楼房漏雨现象彻底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还对二、三小区部分楼群路面不平整、彩砖损坏严重等问题,进行重新修整和更换,铺设彩砖5.5万多平方米。初步统计,2005年以来集团公司先后为小区投入资金1000多万 元,用于居民楼房维修及环境建设。

建造民心路。小区成立以来,在连接XX农场至小区的公路,看到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闹心路”。2010年在集团公司支持下,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长842米,宽8米的混凝土公路,彻底解决了这个焦点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员工居民的出行和车辆的畅通。

亮起照明灯。今年公司针对小区道路夜晚没有路灯,给矿工上下班带来的不便,公司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集团公司投入资金180万元,为小区道路安装路灯131套,使得小区的夜色更美。公司还针对XX小区老式住宅楼没有声控灯给居民出行带来的不便,今年为34栋住宅楼安装声控灯660个,极大的方便了居民出行,亮化了整个小区环境。

加强“三供一排”配套改造。公司把为小区居民供水、供暖、供电及污水排放的“三供一排”设施改造纳入重要日程,定期对锅炉车间的三台锅炉炉排和主排进行大修。将软化水系统、高压循环和除渣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保证小区居民每年都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季。公司还加及时清理净水池,更换石英砂,保证居民喝上高质量的放心水。

解决贫困员工住房难问题。近年来,公司加大扶贫解困工作力度,把解决贫困员工住房问题作为扶贫解困工作的突破口,两年来,在集团公司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下共先后投入45万元,改建贫困员工住房677平方米,解决了12名贫困员工无房居住的困扰。使贫困员工真正体会到党的温暖和企业的关怀。——绘制美好蓝图 和谐小区方兴未艾

作为XX煤炭行业唯一的一家生产与生活相分离模式的小区,功能齐全,前景广阔。现有邮政局、社保局、工商银行、国税局、地税局、学校、医院、派出所、救护大队、信息管理中心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XX工业园区的启动,未来的小区将可容纳4万人住宅。目前的小区配套设施十分齐全,学校现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37平方米,学校的规模可满足1000多名学生就读。医院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是XX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XX总医院的分院,现有医护人员72名,80张床位,可同时满足120名患者就医。

目前小区有3台20吨锅炉,供热面积可达60万平方米,可以满足建筑面积再增加27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

按照XX集团的要求,公司努力对外寻找项目,奋力开拓外部市场,做到“依靠服务争生存,跳出服务求发展”。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项目上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到XX集团进行参观学习,根据XX集团食品加工厂管理经营模式,公司计划将在小区成立面粉加工基地和保健食品加工厂,解决目前各矿食品厂分散问题。

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公司积极扩大养殖业的发展规模,目前一产基地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鸡舍1000平方米,现养鸡1万只;猪舍2304平方米,预计可养殖种猪100头,肥猪年出栏可达2000头,今后还要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满足煤矿员工食堂的需求。公司还积极开发养鱼业,通过对XX “船箱养鱼”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目前已投入280万元,预计当年收回总投资的86%,效益十分可观。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稻花盈盈香满田;这是一个朝阳的产业,生机勃勃欲满园。XX物业公司今后工作要努力实现 “小区花园化”、“宿舍宾馆化”、“食堂酒店化”、“浴池星级化”、“保健多样化”、“队伍军事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公司将不断开拓进取,力争赢得住户信赖、赢得社会口碑、倾心塑造“东荣物业”良好的企业形象,力争用5年时间,把“XX物业”打造成XX煤炭系统物业行业的品牌。

——回首过去,我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展望未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十六年的风雨历程,十六年的惊涛骇浪,积淀了东荣物业人独有的文化底蕴与辉煌业绩!

跨越发展 迎头赶上 篇6

改革正在深化

处于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的纺织工业,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已在全行业建立了门类和 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并逐步形成技术实力雄厚和规模庞大的基础产业。但我们也清醒 地看到,与世界纺织技术强国相比,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在新世 纪用最短时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和增强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显得尤 为紧迫。近日记者就纺织行业技术创新问题采访了部分企业和一些相关人士,在采访中发现 ,很多人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认识仍很模糊,认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小改小革、小发明 小创造等就是技术创新。其实“技术创新”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综合经济学概 念,主要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 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把技术创新概括为5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 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 本经济学家又将这一概念作了一些补充,即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迅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社会经济实力。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 我国实施的技术创新计划来看,技术创新活动是由国家政府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科技 发展趋势制定出计划,再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具体负责实施,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如美国实 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盟建立的“欧洲科研和创新空间”和我国的“863计划、星 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同属于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根据国家的发展计划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采取超越式的发 展模式,遵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较高的技术基点,以我为主抓住重点,扬我所 长避己之短,使我国的纺织工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巨大差距。特别是上世纪的最后10年,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及关键工艺,从五六十年代 的技术水平提高到80年代国际水平甚至是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缩短了与 国外二三十年的差距,提高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从现阶段看,我国纺织科研体系 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仍处在探索改革时期,尚未完全定型,传统计划体 制在很多方面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在向各个方面渗透,与此相关的技术创新体 制和技术创新动力问题也处于变化之中。

纺织科研院所尽管实行了改革,但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计划体制下运行。过去完全由国 家供给经费的研究机构,其事业费的减少不得不从别的方面弥补。一方面,按照国家的科技 政策,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选择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寻 求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渠道,使成果商品化,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接受企业的委托,直 接面向技术的需求者进行技术开发。从总的情况来看,纺织行业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已经开始 走向市场,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

资金来源中市场渠道的比例仍然很小,政府渠道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会的资金和地方 政府的资金)比例很大。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58%的研究机构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资金, 比例占80%以上,57%的研究机构没有生产企业渠道来的科研资助。

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融资手段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尽管财政拨 款的减少已使研究机构不得不走向市场,但是,配套措施并未跟上,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事制 度不适应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管理,我们的多数科研机构跟行政机构一样,人浮于事 ,机构臃肿,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不合理。财政拨款的减少不得不用科研经费来补 充,增加了科研人员的负担。

条块分割的格局仍未彻底打破。纺织行业的多数研究开发机构被过去行政系统分割成部 门和地方条块的机构。虽然在成果转让方面,条块分割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但科研机构的自 主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未完全释放出来,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流动。

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解决。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先天不足,改革后不 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现已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企业没有 积极性去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过去我们一直实行的是科研与生产相脱离的体制 ,企业只管生产,缺乏科研能力,加上包袱太重,使之对技术投入少得可怜。随着改革的深 入进行,这方面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令人担忧。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只 占销售收入的5%,甚至更低,技术活动仅局限在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上,无暇顾及技术创 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活力已经显现

虽然纺织行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更应充分看到,我们的 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正逐步向良好的态势发展。首 先,过去技改项目大都是国家立项、企业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对研制出的成果一经鉴定便 束之高阁,推广使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项目论证调研,项目确定后便组 织人员迅速攻关,缩短了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延长了科技成果的使用寿命。 第二,以往国家技改项目研制经费由国家无偿划拨,负责开发研制项目的机构对经费的使用 ,用于项目的也只占全部经费的70%左右。目前这笔经费由国家、企业共同负担,而且是有 偿使用国家资金,虽说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浪费,明确了职责,使企业 的开发研制的项目更趋于市场目标。第三,在技术项目开发与攻关上,过去一般只选择两三 家单位,有时责任制不明确相互之间出现推诿;现在企业大多是自愿组合,有的甚至是跨行 业联合开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开发研制得以顺利进行。纺织工业的 技术创新活动在走过跨越式发展道路之后,又在朝多方位、多层次兼容并蓄的发展迈进。

民办科技企业已成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不可缺的生力军。近十几年来,纺织行业的民办 科技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科研与经济的结合。虽然民办科技企业的总体规模还不是 很大,但它对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体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民办纺织科技企业是一批自筹资 金、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科研开发、技术贸易为主的个体或股份制企业。这 些企业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攻目标,不断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的结 合。民办纺织科技企业不仅在实践中对科技导入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体制上创造了 一个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新体制,是一个完全依市场规律运作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当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是建立在优势互补、要素有效组合基础之上的共同体。 因此,产品的技术和开发大多借助于OEM方式,即采用配套生产或委托加工的方式。现在世 界上这种联合、配套、分工与协作是在市场机制下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我国与比利时毕加乐公司合作生产的剑杆织机,就是利用他人的高技术为自己生产配套产 品,或为别人生产线作OEM配套,从而使自己置身于高技术密集的环境中或是高技术信息流 动的主要渠道中。通过这样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以拓宽创新开发思路,提高本国的技术层次,更有效、更直接地进入国际大循环。

引进消化吸收战略,就是对引进技术加强“反求工程”研究,快速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为我所用。所谓“反求工程”就是运用各种科学对国外引进的技术硬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 的分析研究,从反向探求样机、样品的全部要素,包括图纸、工艺原理、技术性能、工艺参 数、设备材料、装备技术等,进行消化吸收,从中掌握关键技术,然后再组织力量进行创新 ,开发出比引进技术更适合国情的产品,进而赢得高科技的“后发优势”。现在世界各国的 技术成果,有70%是通过反求工程的研究而获得的。其中日本是技术引进的最大获益者,特 别是在近20年里,日本只花60多亿美元,就引进了欧美花费200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成果, 随后进行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而我国的纺织工业也是在走 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为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让企业成为主体

实施技术创新,是纺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 能否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企业。

要建立有效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否活跃,首先取决于企业 是否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即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收益主 体。这需要解决好三个层面问题:

要优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具备了 独立法人资格,建立了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才是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才会基于利润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主动地去追逐技术创新。

要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创新的技术源应主要来自于企 业内部。因为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冷暖”,知道怎样按照市场需要开发创新所需的技术。 目前,我国621%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拥有的研究开发力量只占到379%, 而工业化国家80%左右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内部。在一个行业内部,前几位企业的技术水 平基本上代表着同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一方面,大型企业应建立自 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另一方面,要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形成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 思路,使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技术支持。但 简单地要求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是不妥的,因为“简单进入”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要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是承认和保护创新者“创新产权”,允许创新者凭 借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分得利润,得到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水平的个人收益;承认企业 家对企业创新的贡献,允许企业家得到更多的个人收益和工作及生活上的便利。

企业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可用于创新的 资源有限,同时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中。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

现阶段,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同时要从合作创新中寻找新的出路。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追逐率 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以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 在学习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日后再追逐率先创新。我国多数企业技术能力落 后,资源动员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因此,组织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创新途径。可基于共 同和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 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合作创新,企业才能实现源于 共生经济效应的超常规的共同发展。

注意技术选择。特别是在资产重组中,要注意通过技术重组来追加新的技术。技术选择 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市场需求;技术新度要上档次,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同 时,要与企业的组织效率、可动用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目前,一些企业正 在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这也是创新。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只 进行存量资产的重组,而忽视技术上的重组和追加新的技术,企业仍然不可能跳出困境。技 术重组与追加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反过来打入国内市场,要立足于选择国际先进适用技术。

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机制。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激励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 胜劣汰的经济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说,规范的市场经济是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胜劣 汰的经济制度。创新的持续活跃是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但是,目前我们的市场体系还不健 全,市场运作还不规范,要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 制度。

要培育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非经济机制应适当地退出资源分配领域,让市场力量在资 源分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那些想创新、能创新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需要的更多 资源。否则,稀缺的资源就会在非创新领域被大量地无效占用。

要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真正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方 面规范市场交易,抑制非正当竞争,逐步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要培育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没有激励的经济会使勤人变为懒人,没有监督的经济 会使好人变为坏人。在确保企业经营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政府大有可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企业创新,政府要发挥更大作用。除了通过法制手段完善市 场经济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大力推动国家创新战略。

第一,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创新的技术源问题。目前,企业普遍受困于缺少创新的技 术支持。因此,应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科研院所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实行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思路进入企业;从 人力和资金方面积极扶植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由政府机构出面协调企业从国外引进 有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国内专利技术。

第二,抓紧和加快行业层次的技术能力积累。由行业主管部门出面,集中力量抓行业层 次的技术能力积累,通过加速行业技术能力积累来加快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

第三,实施促进企业创新的国家信息工程。目前,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普遍受阻于信息 短缺。因此,有必要实施引导和服务于企业创新的国家信息工程,国家级和主管部门的信息 中心应免费为对口企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我国市场运作尚未完全规范,不准确的市场信号 往往给企业以误导。如不实行国家信息工程,企业的创新决策难免在黑暗中摸索。

跨越发展任重道远 篇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 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 农村中“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意见指出,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农机所有者、使用者紧密联结起来, 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实践证明,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 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 对于促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同时要求, 至2015年广东省农机合作社总数将达到1500个。

江苏联通:加快发展实现跨越 篇8

四项主要目标

经营业绩明显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实现高速增长。收入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 (EVA) 明显改善。

各项业务快速发展。通过3G业务净增用户超百万户, 收入规模实现大幅度增长, 2G业务收入稳中有升。固网业务和宽带净增用户高速增长, 并保持收入增长与用户增长同步。

网络支撑有效增强。完善发达乡镇以上3G网络覆盖, 优化城区3G网络深度覆盖, 5·17之前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5个重点城市的核心城区开通HSPA+。A类建筑物室内覆盖、新增宽带端口、WLAN覆盖热点大幅提升。

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品牌形象、网络质量、窗口服务、增值业务四项专业满意度持续改善, 3G专属服务和10010热线服务水平集团内领先, 宽带客户满意度排名进入集团全国前15名, 网络质量、资费争议、服务质量等百万用户投诉率明显下降, 全年无重大恶性争议资费案件。

五个提升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2011年江苏联通将全力以赴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实现发展新跨越。

第一, 加大规模发展力度, 奋力提升企业市场份额

实现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明显增长。系统发挥企业在网络、业务、产品等方面的整体竞争优势, 锐意创新、破解难题, 强化3G、融合业务、行业应用为主导的营销转型, 深化有效规模发展, 实现公司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第二, 强化市场拓展能力, 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

通过深入研究市场竞争环境, 加强市场策略的统筹规划, 加强公众、家庭、集团客户市场的协同营销, 合理规划三个市场的营销资源投入, 促进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强化营销策划、销售队伍、网络运营管理、支撑系统平台、服务维系的集中管控和科学优化, 持续推进渠道建设, 强化渠道的创收增效能力。

第三, 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健康高效发展后劲

将通过加强对客户需求和消费行为分析, 立足自身优势, 加大创新力度, 深化资源整合, 强化行业应用平台和新业务的支撑能力, 形成移动产品、应用产品及增值业务三大体系, 进一步提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四,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提升企业服务维系的整体水平

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市场营销、建设维护、资源配置、业务支撑、客户服务、人力资源、渠道、成本佣金等管理体系, 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优化员工队伍结构, 加大正向激励力度, 加强各级管理团队和一线营销团队的能力建设, 推进精兵强企, 进一步增强执行能力。

第五, 以客户满意为中心, 全力打造用户首选的3G品牌

牢固树立“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经营理念, 以提升客户感知为主线, 聚焦关键环节, 解决核心矛盾, 持续打造客户服务价值链, 通过服务内容的整合创新、服务能力的强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满足客户需求, 提升客户价值。

加强管理打造优势跨越发展 篇9

一组数字。公司现占地面积19.6万平方米, 有员工6000余人, 年生产汽车电线束150多万辆份, 固定资产3.5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3亿元, 销售收入17.9亿元, 税金3.5亿元, 出口创汇178.6万美元。

四个率先。在国内同行业内, 率先建立了端子压接横断面切片检测, 高低温环境试验电负荷检测, 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的高尖端中心实验室;率先将汽车电线束产品出口到国外;率先进入韩国现代起亚、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瑞典沃尔沃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全球采购平台;率先实现奥迪100和捷达轿车电线束国产化。

业内所处位置。目前是全国零部件汽车电线束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电机电器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汽车电线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内汽车电线束行业标准编制起草及改版修订单位;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确定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是一汽集团公司等9家汽车生产企业的“A”级供应商、优秀供应商, 一汽集团、一汽轿股上千家配套企业中的核心供应商。

之所以取得这些骄人的业绩, 总结原因, 这主要得益于, 我们一直坚持靠管理立足、用优势说话、凭特色前行。

一、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常抓常新。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 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多年来, 我们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是坚持“管”而有度。一等工匠善建模, 一等管理善建制。管必须有规章, 有制度。这些年来, 我们围绕着企业质量与服务的各个环节, 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生产的各道工序、服务的各个环节, 都制定了一系列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 按程序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没有特殊和例外。借鉴丰田管理模式, 结合本公司实际, 进一步规范了全公司各岗位的工作流程。人定岗, 岗有责, 责联动, 有考核。切实做到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公司决策实行民主化和科学化, 防止盲目性, 使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实行一票否决制。决策“三重一大”的问题, 即重要事项、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大额资金运作, 董事会在讨论时, 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就不能通过, 充分发扬民主, 减少决策失误。对员工特别关心和关注的增长工资问题, 公司首先制定方案, 交给员工、股东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 将每个员工的工资情况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方可执行。

二是坚持“管”而有节。企业管理, 管的对象是人, 理的基础也是人。多年来, 我们公司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来吸引和凝聚员工, 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企业、认同企业、维护企业。注重人文关怀,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通过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使员工以公司为家, “公司兴我荣, 公司衰我耻”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而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创造”, 实行人性化管理。实行“五项补贴”制度, 即对新入厂大中专毕业生发放购房补贴。对住单身宿舍的未婚大中专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 为特殊生活困难员工发放定期困难补助, 为动迁的职工发放补贴, 对无住房的租房户发放居住补贴。强化医疗保险措施, 在全院参加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又为全体员工办理了医保参保手续, 将公司卫生所争取为市医保定点单位。每年换季时节易发各种流行性疾病, 公司免费为职工发放各种药物, 加强预防。在“甲流”高发期, 公司为员工发放了近百万元的口服药品。满足员工就餐需要, 为了保证家在外地员工就餐, 做到吃得好、花得少, 公司对员工食堂予以补贴, 并专门建立了农工食堂, 就餐只收成本费。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公司建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人际氛围, 使每一名员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团体的温暖, 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干事, 和谐共事, 按章办事, 做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 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实践者, 明理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 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

二、注重自主研发

曾经有一段时间, 社会上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卖标准, 二流企业卖技术, 三流企业卖服务, 四流企业卖产品。就是说, 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住脚, 光靠模仿生产是不行的, 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搞自主研发。为了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些年来, 我们始终注重技术创新, 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打造产品优势。自上个世纪80年代, 与一汽CAl41同步进行换型改造后, 我们又先后进行了12次较大的技术引进及技术改造, 引进消化吸收了奥迪、捷达轿车电线束技术, 在全国率先实现奥迪100和捷达轿车电线束国产化。公司先后自主研发了新宝来、哈飞路宝、保定长城酷雄等国内多种车型汽车电线束, 完成了一汽轿车自主品牌配套线束的研发, 完成了红旗HQE高级轿车 (国家领导人国庆60周年阅兵车) 全车电线束的设计开发任务。在研发过程中, 我们实现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调发展, 整合技术资源, 保持了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调发展。

三、视质量为生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多年来, 我们公司在产品质量管理上精益求精。一是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厂部设质检科, 车间设质检员, 建立了从厂部到车间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体系, 把质量管理职责落实到人。获得了ISO9000、VDA6.1、QS9000/TSl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考核规定》、《检验规范》和《产品内控标准》等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 并跟踪国家、行业等产品和分析标准, 及时修订完善, 保证制度的有效性。三是坚持产品质量标准。对每一批产品都层层把关, 从源头进行控制, 严把原材料进厂检验关, 生产过程严格执行PDCA循环模式, 实施生产过程、重要工序全程监控, 加强自检、互检, 发现质量问题, 快速反应, 快速改进, 快速贯彻, 切实保证产品质量。我们还开展“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就是企业的生命”活动, 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追求质量、人人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打造服务品牌

神威药业:文化助推跨越发展 篇10

一、强化质量文化建设,做良心药、放心药、精品药

药品生产是特殊行业,与百姓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神威人强调“药品质量背后是道德,是责任,是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和健康”,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时刻提醒自己把精力放在做好药上。

神威将质量理念融入生产各个环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绿色、天然、无污染的药材种植基地,把好药材进场关;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建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有效、可靠。

神威坚守诚信负责的文化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宁肯赔钱也决不坑害百姓,塑造了医药行业“讲诚信、做好药”的典范。神威药品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多次推广神威质量管理经验。

二、强化严细文化建设,实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神威敏锐意识到,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走正规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之路。

神威大力加强严细文化建设,先后出台《神威人天条》、《神威军规》、《日常行为规范》,用以严明组织纪律,规范员工行为。要求全员做到“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培养高素养员工队伍。神威制定了一套严细、科学、规范的标准化作业程序,实施了生产现场定置管理,设备标识动态管理,岗位操作SOP控制和出入库双人复核等管理措施。

严细文化使神威摆脱了粗放型管理模式,建立了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提高了效率,保障了质量安全,降低了物耗成本。

三、强化人本文化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双赢

神威为全员施展才华搭建平台。神威倡导“品德为首,勤业为本,廉洁为根”的用人理念,坚持“赛马不相马”“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内部竞聘、任职资格认证等晋升渠道,营造简单、透明的人际关系,鼓励员工在合作、敬业的基础上展开公平竞争,帮助员工成长成才,支持员工建功立业。

神威尊重每个人创造的价值。神威每年都举办优秀员工评选活动,获得集团金质奖章的优秀员工将获得重奖。神威坚持“企业的事情员工办,员工的事情企业办”,帮助员工解除后顾之忧,做员工坚强的后盾。2003年成立爱心基金,资助生活遇到困难的员工和家庭。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潜能,员工们争当岗位能手、技术标兵,大量年轻有为的优秀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

四、强化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神威深谙创新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依靠创新、勇于创新、持续创新。

神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1984年实行承包经营,1992年实行股份制改革,1995年买断国有股,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通过体制创新,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桎梏,使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神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制备技术,引入计算机控制技术,将“丸、散、膏、丹”变为颗粒剂、软胶囊、注射剂,实现了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的转变。

神威本着“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大力引进各领域学术带头人、专业科研人才,围绕现代疾病谱进行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已累计完成200余项技术攻关,十余项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实施项目,参与制定及修订多项国家标准,拥有专利技术的产品产值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五、强化感恩文化建设,造福百姓,报效国家

神威是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好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是在消费者的支持下做大做强的。神威牢记饮水思源、感恩回报。

多年来,神威先后向社会捐款捐药价值数千万元,用于支援灾区、抗击非典以及支持农村建设、老年事业、教育事业等。国家民政部授予神威“爱心捐助奖”,中国红十字会授予神威“博爱奖章”。

全力加速县域跨越发展 篇11

第一,要在加速县域跨越发展中不断拉升新的标杆。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由“建设”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给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天长市所提出的“三大工程”、“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的目标均如期超额实现。自2011年以来,天长市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三个天长”、奋力实现“两个冲刺”的总体思路。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拉升新的标杆,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新突破、新提升。

第二,要在加速县域跨越发展中不断确立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形势对县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天长市克服了无资源优势、无大城市辐射带动、无国家大项目支撑的因素制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未来,我们将按照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真正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转变。

第三,要在加速县域跨越发展中不断抢抓新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家统筹东、中西部“两个大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等诸多因素为县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和最新内涵,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真正把诸多发展机遇提供的种种可能与机会,转化为县域经濟社会发展的生动现实。

推进传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篇12

一、以分类指导抓改革,夯实直属促转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推进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10强直属单位建设初见成效。原18户直属单位中4户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全部转型。关闭6户企业,其中注销4户集体企业,关闭待破产2户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2户,改革重组2户,改革妥善安置职工3户,根据转型后的职能任务新成立4户股份公司,重新登记成立了山西黄河画院。通过改革,剥离不良贷款2.3亿元,支付安置职工成本2100万元,清理职工工资拖欠3200万元,股权投资2786万元。

为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特别提出关注职工基本权益,合同期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费五项基本要求和经营中的“不欠息、不欠税”,“依法治企、以德兴业”的原则和理念。同时我们树立“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新理念。2010年帮助直属企业太行锯条厂,经过艰苦努力争取上了一个山西省废旧家电拆解项目,是环保部、商务部备案的环保节能项目,年拆解能力40万台,2011年12月9日正式开工生产。同时,经商务部审核同意,又新上了“山西省长治市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两个项目都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见效。

近年来,企业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的运城制版集团,全国最大的青铜铸造企业山西宇达集团,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太谷玛钢有限公司,跃居全国民爆雷管生产企业前三名的壶关化工集团,全国无机工业用钾盐产量最大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国内最大的汽车变速箱壳体生产企业山西华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国首饰业“十大龙头”企业定刻花陶瓷、晋城和祁县的玻璃制品、定襄和盂县的铸件、广灵剪纸、交城五金工具等出口产品均享誉海内外。

二、以发展工艺美术为重点,推进转型谋跨越

我们抢抓我省实施“旅游强省、文化强省、一村一品”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手工业向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经过全行业的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十一五”前的3户增加到27户,从业人员由776人增加到6328人,产值由1.12亿元增加到31.59亿元,销售收入由8600万元增加到34.09亿元,利税由400万元增加到4070.95万元,出口交货值由3700万元增加到1.24亿元。工美协会的会员单位,由70多户增加到720多户。2008-2011年,获国家级“金凤凰”杯和“百花杯”金奖17枚、银奖34枚、铜奖45枚、优秀奖68枚。有24项手工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4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宇达青铜工艺品和广灵剪纸还列入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有2名艺人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32名艺人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18名艺人获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截止到2011年底,累计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1700万元,对121个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进行了扶持发展。我们依托争取到的每年500万元山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做大做强重点产品,通过一项政策撬动了一个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省城联社为山西手工业、工艺美术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省级平台。投资1500万元建设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山西省工艺美术馆”,为全省工艺美术产品搭建起集中收藏、展示、交易、服务的平台,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山西工美界多年的夙愿。我们利用省工艺美术馆,先后举办了20期省内外工艺美术专业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先后有60多名省部级领导、200多名市厅级领导和3万余观众考察和参观。全国总社领导均先后来晋考察,肯定了省城联社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转型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二是国内交流交易的平台。争取获得了参加国家级重大展会由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取得全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和百花奖的获奖者给予金奖5万元、银奖2万元、铜奖1万元的奖励。并有14名艺人获得省政府“三晋技术能手”光荣称号。三是国际交易平台。省商务厅支持,从2008年广州秋交会开始,每届广交计划拨两个工艺美术品摊位,山西工美有了国际舞台。

近几年我们多次组织系统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农博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览,并组织到韩国办展。在第六届中国(太原)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我们与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举办了“中部六省城联社系统经济技术合作座谈会”,全国总社钱桂敬副主任与中部六省联社领导均莅临会议。同时我们组织全省数十家手工艺企业及艺人以“手艺山西”为主题参加了中博会。在“迎中博、创环境、争一流”活动中,我们积极筹措百万资金,修建了体现三晋文化浓厚氛围的三晋雕塑(砖雕、石雕、金属雕)文化墙,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去年,受省委党史办委托,山西黄河画院、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还为北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机关大楼承制了大型推光漆画《江山如此多娇》,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大型推光漆画《山西圣境》。

我们利用平台,强化辐射,打造亮点,2011年11月,我社同央企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总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出资5000万元,组建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先行成立山西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并在山西工美大楼开办中工美珍宝馆太原店。山西省委2012年第17次常委会议研究提出了“加快山西工艺美术产业集团组建步伐,确保年内组建完成”的要求。我们结合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由省直机关工委发文,于2012年4月16日至5月3日在省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省直机关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剪纸艺术颂太行精神作品展”,要求省直132个厅局的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期间,省工艺美术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

三、以转型跨越促发展,改革创新开新篇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进集体企业关闭和重组,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管和运营”;“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手工业和文化旅游纪念品”;“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省人社厅、财政厅发文《关于妥善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医疗保障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发(2011) 186号),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一次性补助。全系统各市县联社及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政府的目标责任,我社已草拟了一个意见和三个规划:《加快城镇集体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意见(草案)》、《山西省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振兴山西省手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山西省工艺美术“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传统行业转型跨越发展,下一步,我社将探讨同全国总社在山西组建成立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同时以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为依托,吸纳全省各类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农村建设和民营企业先进单位,共同振兴山西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围绕一个中心(转型跨越),突出两个基本点(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做大两个公司(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达到两个目标(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行业的二次振兴)。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总社的要求,省城联社党组提出全省城联系统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实现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1.由单一的集体企业向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型跨越;2.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跨越;3.由封闭单一的行业经济向县域经济转型跨越;4.由二轻行业管理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转型跨越;5.由传统手工业向低碳产业、向一村一品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上转型跨越;6.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7.传统二轻优势行业向我省十大产业链的延伸上转型跨越;8.招商引资向东南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的接续上转型;9.发挥各级联社机关和成员企业区位优势向现代服务业上转型;10.发挥联社合作经济优势向服务城镇化建设上转型。省城联社提出的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得到王君省长的重视并批示,王君省长并提出今年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省集体企业改革。

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

(一)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确立了省城联社的定位、职能、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同,确保了省、市、县三级机构的稳定,这确实来之不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省城联社的转型发展。面对没有集体经济改革政策和自收自支经费来源窘迫的局面,靠强身健体,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靠争取政策,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建立起财政供养和增收创收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并能反哺曾经为城镇集体经济做出贡献而现在陷入困境的企业和职工。

上一篇:电力计算下一篇:园林工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