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战略(共12篇)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1
一、国有企业的性质, 责任与目标
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拥有、经营或控制的生产经营单位。市场虽然能够通过竞争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通过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市场的缺陷是市场自身所无法克服的, 政府作为中性利益的实体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市场失灵修复者的角色。纵观目前西方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手段, 国有化一直都处于一种重要的地位。因此, 国有企业的出现和产生, 是市场失灵的结果, 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完善和发展, 是一种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的工具与手段, 是政府针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而代表公众利益所采取的诸多政策举措的一种。
国有企业的目标就是保证整个国家、全局的利益最大化。所谓国有企业, 就是国家所有企业, 其所有者是国家, 当然要为国家服务, 就像私有企业理所当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追求的是私人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 当国家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就要以国家的目标为目标, 完成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任务, 所以把国有企业当作一般的企业, 把企业的盈利当作唯一的目标就违背了其所有者的意愿。当然, 国家也是一个利益主体, 盈利自然也是其目标之一, 但作为一个国家, 还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 盈利就不能是其唯一的目标了, 有的时候为了大局着想, 甚至要放弃盈利这个目标。具体来说, 国有企业除了盈利外的社会目标有: (1) 服务宏观经济, 弥补市场失灵, 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服务。 (2)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保障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 (3) 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实现经济合理布局。 (4) 实现政府的其他重要政策目标。国有企业的上述社会功能, 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缺少的, 也是无法替代的。正确发挥国有企业的这些重要的功能, 对保障正常经济秩序, 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西藏国有企业除了具有一般国有企业的共同特征之外, 还有其特殊的一面, 即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 这包括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此, 西藏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除了要考虑国有企业一般的特征之外, 还应考虑西藏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二、西藏国有企业发展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
西藏土地辽阔,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地貌分为极高山、高山、中高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六种类型,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气候从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的呈现垂直变化。青藏高原素以“世界屋脊”著称, 亦称“地球第三极”。从自然资源储备状况来看, 西藏能源蕴藏十分丰富, 水利、矿产、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储量丰富, 地热蕴藏量居全国之首, 太阳能、水能、风能也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备丰富, 西藏发现的矿种达90多种, 11种的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由于高原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从而导致植被情况千差万别。现已查明:青藏高原计有藏药植物191科682属2892种;此外尚有动物药57科11属159种, 矿物药70余种, 总计3125种。而且, 草场资源丰富, 草场面积12.4亩。
(2) 西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西藏是中国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 呈现出民族文化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特点。西藏地处与南亚、东亚及西亚交叉处。西藏的文化特点因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开放吸纳或封闭内敛而呈现出十分复杂和独特的特征, 既有非常独特的一体性特征, 又有文化多元荟萃、兼容并蓄的一面。同时它又处于海拔极高的青藏高原, 地缘环境对它的文化的塑造十分明显。西藏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 包括了艺术、宗教、建筑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等, 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西藏不仅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
(3) 西藏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偏低
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牧民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游牧于藏北草原之上, 农民多散居于狭长的河谷地带, 城镇少而小, 交通、通讯极不便利,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 使得教学点必然分散, 无法形成教育规模优势, 这种分散的办学方式使得西藏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也使得对西藏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成本投入有限。同时, 西藏人口贫困面很大, 贫困程度深, 缺乏基本的教育支持力。人们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教育的观念, 对智力投资缺乏深刻的认识, 积极性不高, 造成中小学入学率不高。由于西藏科技、信息、资本等要素投入严重不足, 生产要素严重缺位, 在低水平的生产活动中, 无法体现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价值, 其后果是对人力资源数量的过度追求, 人们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而愿意增加孩子数量, 使得人口增长了, 人力资源质量却下降了。此外, 由于教育投资回收期长, 回报滞后, 对教育的投资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 这也使得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缺乏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投资的热情和决心。真正关心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领导干部很少, 他们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见效快、更显政绩的项目上。这种意识难以保证教育水平的提高, 也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质量。
(4) 西藏国有企业管理落后
西藏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大多素质不高, 缺乏创新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及其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管理者大多文化素质偏低, 思想观念陈旧, 管理方法落后, 对诸如资本经营和现代营销策略知之甚少。主要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 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产品上档次、开发新产品考虑不多。另一方面西藏国有企业官僚主义严重, 家长式作风盛行。缺乏民主制衡与科学决策机制, 缺乏国际化的经营人才和贴近国际市场的决策机制,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运作。长期以来, 西藏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的选拔实行落后的选拔制度, 受此影响, 大多数企业家目光短浅, 短期行为现象相当普遍, 缺乏长远的发展的战略意识。具体来讲是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缺乏较深厚的社会知识, 缺乏市场经济下发展企业的知识。
(5) 西藏国有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由于西藏国有企业管理基础和资金的限制, 整体上国有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比较缓慢。西藏国有企业普遍都以实用为导向, 尽管短期来说, 实用为导向可以为西藏国有企业节约大量资金, 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但不关心那些未来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系统建设可能会导致长期利益受损。
三、西藏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构想
西藏国有企业所处的以上环境特点决定了其效率低下, 竞争力不强, 与市场经济不能很好的融合等缺陷。要想让西藏国有企业发挥自己优势, 扬长避短, 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下是对西藏国有企业提高发展速度的设想。
(1) 西藏国有企业不应把盈利当成唯一目标, 更要注重其社会职责
西藏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主要是西藏国有经济与私人经济所组成, 私人经济是市场的主导, 承担着产品的供应、政府的税收、经济增长等一系列责任;西藏国有经济是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缺陷, 两者各司其责, 任何角色串位的行为, 都会对西藏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损害。因此, 西藏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等同起来, 私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经营目标, 而西藏国有企业则在追求利润的基础上,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此外, 由于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的最前线, 因此, 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西藏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西藏国有企业拥有大量藏族等少数民族员工, 如果企业在日常运营当中处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决策取向, 如果不考虑员工的利益, 不考虑当地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则很有可能大大增加社会成本甚至引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问题。
(2) 加快特色优势产品开发, 发挥西藏资源优势
特色产品是西藏地区国有企业特色经济形成的基础。培育和开发特色产品是增强西藏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目前, 西藏人口少, 空白多, 资源丰富而独特, 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明显的后发优势。200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76万人, 仅相当于内地一个地级市的人口规模。西藏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从西藏的资源和市场的实际出发, 研制开发出一批能够适应区内外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西藏的特色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开发潜力和市场潜力都很大。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交通、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特色产品没有更多地开发和销售出去。 (3) 重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提高人力资源文化素质
西藏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提高是有效利用西藏自然资源, 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差距的关键。解决西藏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提高的进度缓慢, 从根本上讲, 就得依靠开展各种形式培训与开发活动, 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 培训的机会, 提高员工素质, 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学习型的个人。同时, 针对西藏的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 要重视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和发挥信息化手段在西藏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的巨大作用。
(4) 转变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
西藏国有企业不断的机制改革, 但是, 还保留很多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人才思想变化了的市场环境。更准确地说, 西藏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改变这种命令式, 以权利来管理企业的方式, 而是转变到以人文管理理念为指导,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治理企业, 实现人性式的发展。同时, 要结合西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包括了艺术、宗教、建筑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等管理企业。
(5) 加大西藏国有企业信息化的投资, 提高企业发展速度
西藏国有企业信息化是运用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工具和手段, 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存储和传递等功能, 同时具有预测、控制、组织和决策等功能的系统。它能帮助管理者作出有效决策, 扩展企业经营活动的范畴。同时, 实现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网上交易及在线电子支付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 利用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企业员工联系在一起。
总之, 西藏国有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存,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西藏国有企业要坚持与全国企业发展框架上一致, 体制上衔接, 做到统一思想, 总揽全局, 加强协调, 扎实工作, 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同时,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各种优势, 扬长避短, 不断改进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 不断挖掘内部潜力,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化的优势, 能很快实现西藏的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2]、朱水林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继刚论西藏国有企业民营化战略调整2008
[4]、江郑伟对西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06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2
龙游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黄利荣
龙游作为全省25个欠发达县之一,要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立足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开放兴县),三管齐下着力推进龙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
强化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建立运作网络、构筑招商平台、创新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注重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规模企业,通过产业的对接和产业链的拉长,形成龙游的产业特色和产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完善驻外招商制度,通过以商招商,动员外地企业到龙游落户。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面广、量大、成本低的优势,采取组团外出、参加各种农博会、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等形式,拓展招商新领域。
加快工业立县步伐。按照“大开放、大发展、大手笔、大气魄”的要求,突出县工业开发区的龙头地位,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规划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基础,着力形成合力扶园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投入机制,坚持按照“谁收费、谁投资”的原则,搞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重视工业园区的软环境建设,在“现场办公+全程代理”运作机制基础上,推行“简化、集中、代理、放松、让利”服务,探索无费区的操作思路,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规划,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实行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二、实施“旅游名县”战略,促进旅游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普。充分发挥龙游旅游资源优势,以建设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以三区(龙游石窟核心旅游区、浙西大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区、龙游生态文化游览区)、两线(龙北文化旅游线、龙南生态旅游线)、一中心(龙游县城文化旅游中心和客源接待中心)为格局的文化旅游业。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构筑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目标,坚持在城市规划中做足文章,发掘文化特色,将山水风光融入城市,把城市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
三、实施“开放兴县”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狠抓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环节,切实把全程代理制落到实处;发挥大工业服务体系作用。当前,龙游县已建立了以全民招商工作体系、工业园区建设体系、重点技改和重点项目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培育服务体系为重点内容的工业服务体系。下一步关键是形成合力,抓好落实;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对确定的重点项目,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并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各个项目按照责任制要求如期竣工。
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着力培育和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3
回顾历史,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北海,曾经有过人才开发的成功经验,也有过留不住人才、没用好人才的失败教训。
正视现实,北海“欠发达”归根到底是人才“欠发达”。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北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
展望未来,把北海建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
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风生水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北海既有东部地区投资环境,又有西部地区政策优势,未来十年,是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北海市人才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北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强市,以人才发展的“黄金期”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是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并努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以抓第一要务的力度抓第一资源
当前的北海,资金和项目无疑是重要的,但人才更为重要。输掉了项目、输掉了资金,可能会输掉一时一事;但是输掉了人才,却会输掉根本、输掉希望、输掉未来。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惟有人才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惟有人才优势,才是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优势。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不仅需要大项目大投入,更要开发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要通过人才这个核心,把各种发展要素整合起来、调动起来、发挥作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反复强调,抓好了人才,就抓住了发展的根本,要把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要像跑项目、筹资金那样,引人才、聚人才。要以莫大的决心、莫大的责任抓好人才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紧抓在手。切实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优势作为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理解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二、以人才的竞争优势构筑发展的比较优势
现在的北海有着很大的政策优势,国务院批复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国家还启动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能否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归根到底要靠人才。
为了突出抓好人才发展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北海市把人才优先投入摆在重要位置,将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今年,北海市在财政收入不宽裕、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拿出1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并随财政增长幅度逐年提高,专门用于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选拔高层次人才,这一投入数是过去5年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总和的2倍。特别是在面临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只增长26.8%,而科技人才经费却“涨”了48.2%。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为北海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聚集的平台上,北海市突出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领域,构建凝聚人才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平台。特别是围绕 “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 主要任务,重点引进一批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产业、林浆纸、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等全市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高层次人才资本的优先集聚,提升全市科学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注重发挥以北海各大园区为人才创业载体的作用,依托园区引项目,通过项目吸引人才到园区创业,并著手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畅通信息联络,努力将园区建成“外地优秀人才引进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集融孵化、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优秀人才创业基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承载能力,努力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以人才优势化解发展劣势,以人才赶超实现发展赶超。
三、以非常力度开发培养好人才第一资源
北海,作为一个资源优势无法和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媲美的沿海城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市情,对北海引进人才而言是一种现实的劣势。人才从哪来?选怎样的人才?怎么激励人才?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常拷问自己的问题。
坚持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开发现有人才潜能固然重要,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人才非常急需,可现在北海没有,短期内也培养不出来,只能搞“拿来主义”,从外面引进。北海市把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人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出台了加快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地位、不唯学历,凡是事业需要、发展需要的人才,大胆选拔任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仅今年以来,北海市就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了9个批次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选拔和选聘的职位达263个。选拔范围、选拔密度、选拔力度等方面均创历史之最。
注重唯才是用激励人才。在对待人才上,北海市始终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坚持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爱才之心,把人才当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坚持“高级人才、高度支持,特殊人才、特别对待”,在制度设计上向人才倾斜,在效益分配上向人才倾斜,在培养使用上向人才倾斜,坚持用事业聚才,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人才结对子,以及“人才服务110热线”等制度。还制定了涵盖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奖励办法,每两年开展一次北海优秀专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对获得者给予重奖,并每年定期走访慰问专家、组织专家疗养和体检,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急需紧缺人才住房补贴制度和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机制,注重遵循人才的成长和工作规律,提供各类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社会风尚。
突出引育并重培养人才。作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北海,短时间内引进大量的人才不现实。北海市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既突出解决好眼前用人的问题,又注重用长远战略眼光储备人才;既有引才的“招数”,又有育才的“套路”。在大力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积极盘活本地人才,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开发培养新机制。每年都制定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专项计划,坚持开展各类素质提升、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工程,形成人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全市产业发展趋势,提早谋划、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使大批青年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统筹抓好各支队伍建设,安排好知识持续更新、能力持续培养,通过建立“充电”的长效机制,始终保持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充分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自治区外专局以及自治区、中央培训项目,每年选送专业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进行学习培训,以及选派优秀人才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全市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人才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的北海,正紧紧抓住全区创建北部湾经济区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按照中央、自治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制定《北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特区”,以更加开放的人才理念、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更加优越的人才环境,努力把北海建设成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人才高地,广泛聚集八方英才,推动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4
2010年5月17日—19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部署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 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是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相结合的模式, 外部推力表现在举全国之力对口支援新疆和国家加大对新疆的各项投入, 内部动力则体现在新疆经济社会自我积累的发展能力。为推动新形势下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 中央投资继续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倾斜, “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倍多。这对于新疆而言, 可谓规模空前的集约投资, 此举将改变新疆原有的渐进的建设方式。
在推进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 新疆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机会、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来推进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值得新疆企业认真研究。本文以昌吉国投公司为研究样本, 探讨其在跨越式发展下企业的战略问题。
2 昌吉国投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昌吉国投公司是于2008年12月经昌吉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由昌吉州国资委出资设立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 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昌吉国投公司不同于其他一般竞争性公司, 它的特殊性表现在顾客双重性、目标多元化、经营错位化。
2.1 有利的外部环境
(1) 昌吉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投公司带来了机会与市场。2010年5月31日, 昌吉州党委书记指出 (1) :在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 在中央特殊政策的支持下, 在自治区高要求的鞭策下, 昌吉州 (2) 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昌吉州今后十年的任务目标是:保持调整增长, 加速资源大州向工业强州、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向现代服务业跨越, 一年一变样、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 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率先实现民生显著改善、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昌吉州有很多建设项目要推进, 有许多工作要做, 国投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 积极参与到昌吉州工业化和园区建设上来, 充分发挥出州政府“第二财政”的功能。
经过多年的发展, 昌吉州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多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然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来看, 昌吉州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人均GDP为31400元, 而昌吉州为28810元,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 而昌吉州为12159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16元 (3) , 到2015年, 昌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必须保持年均12.6%以上的增速 (4) 。由此可见, 昌吉州国投公司有着无限的市场发展机会。
(2) 昌吉州政府对国投公司的大力支持。昌吉州政府是国投公司的投资主体, 来自于投资主体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州政府、州国资委可以将昌吉地区的国有资产, 包括经营性资产或非经营性资产不断注入国投公司, 从而可以大大提升昌吉国投公司的融资能力及企业规模;二是能为国投公司进入垄断资源性产业提供便利;三是州政府可以不断地为公司提供政策和信息支持, 能使国投公司在最有利的环境下从事投资或经营。
昌吉州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是国投公司发展壮大的最根本保障, 也是国投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本质所在。
(3) 投融资体制改革给国投公司提供了机会。未来国有投资公司的发展机遇, 首先来自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方面, 政府资金将越来越多地退出市场机制, 让民间资本在竞争性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政府必将越来越集中于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等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本来就属于政府所应该投资的领域。这样, 一部分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府资金将进入基础设施, 以及其他需要一定数量政府资金作为引导或种子资金的领域。由于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 (水、电、气等) 等政府投资和其他政府引导性投资领域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需要资金规模较大、投资回收期比较长, 同时具有较强的准入条件, 往往主要是国有投资公司及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注入, 因此, 从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来看, 政府投资领域的转移和变化, 必将为国有投资公司提供很多的投资机会。
(4)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战略性调整, 尤其是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 也将为国有投资公司发展提供机遇。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 部分国有资本将退出竞争性行业和经济效益比较差的企业。于是, 退出的存量资本一部分将留在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集团, 作为经营性资本, 由其进行投资运作;另一部分有可能交由具有投资和资产经营双重职能的国投公司进行运营, 这样, 就会为国投公司增加资产规模, 提高其融资能力, 为其提供新增投资机遇。
(5) 山东、北京等省市政府对国投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山东、北京等省市的国投公司已经步入一种快速良性发展轨道。一方面, 国投公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另一方面, 政府对国投公司越发重视, 给予了国投公司最大力度的支持, 国投公司成为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特殊公司。其主要经验有四个方面 (5) :
第一, 政府向公司注入巨额注册资金。山东省政府向省国投注入资金16亿元,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向国投公司注入资金7.8亿元, 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向国投公司注入资金7.48亿元, 济南市政府向市国投注入资金2亿元。
第二, 国投公司的投资项目选择紧紧围绕并符合当地政府的整体发展思路, 政府再通过注入资源性资产支持国投公司的发展。
第三, 政府交由国投公司承担一定行政区域的土地收储、熟化、基础建设工程。因为当地的国投公司提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 使当地的土地升值很快, 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 也富裕了当地的财政, 国投公司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四, 国资委与国投公司的关系水乳交融, 国资委按照约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监管或服务于国投公司。
2.2 不利的外部因素
(1) 昌吉国投公司面临着来自民营资本和其他形式的国有资本的激烈竞争。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中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已经放开了投资领域限制, 并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以前只有国有资本并且才能进入的被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 因此, 民营资本将和国有资本处在同一层面上竞争。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期间, 民营资本得到了迅速增长。民间资本向来“不差钱”, 仅浙江一带长期活跃在市场的民间资本超过1万亿元。伴随着西部开发, 尤其是现在新疆处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期, 全国各地的民营资本正大量进入新疆市场。其中温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已经成功进入金融业, 开始经营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6月, 新疆首批审批通过的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始运营, 一年运营下来, 贷款额度高达8亿元。以山西煤老板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已经加入到新疆能源投资热潮中, 由他们掌控的资本高达数千亿元。多领域放宽民营资本的进入, 必将极大地激活民营资本的活力。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新疆各个领域。国投公司正在失去其优势。
(2) 如果国投公司不能按期履行对政府的承诺, 会削弱政府对其支持的力度。昌吉州政府对国投公司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用责任状的方式明确规定了企业应该完成的指标及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很显然, 如果公司能够如期实现州政府对国投公司的期望, 必将得到更多的来自政府社会资本的支持, 但如果不能如期实现或者根本无法实现的话, 则会削弱来自政府社会资本对国投公司的支持。
(3) 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国投公司形成了威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国有投资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投资公司的发展面临挑战。
3 昌吉国投公司竞争力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国投公司具有良好的资信和较强的融资能力
国投公司的特殊性能够让国投公司拥有较大规模的国有资产存量, 因而, 它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同时, 由于其承担对昌吉中小企业和龙头优势企业的小额贷款担保业务, 使其在投行具有较强的资信度, 为其以后的巨额投资融资提供了信用保证。
3.1.2 国投公司具有良好的社会资源
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源作基础。考察一个企业的资源, 可以有多种角度。如把企业的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 (社会) 资源;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特质资源和普通资源;人力资源及各种物质资源等。这就是站在不同角度来探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本文中所指的外部 (社会) 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合作伙伴、各种公共关系 (含政府) 、在社会中形成的口碑、在当地的影响力等。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可以看出国投公司具有良好的社会资源, 这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3.1.3 国投公司班子成员的敬业奉献精神
国投公司成立两年多来, 在董事长的带领下, 公司正在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公司初步形成敬业奉献的文化氛围, 虽然公司管理阶层大都是公务员 (6) 身份并享受的是公务员待遇 (7) , 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得失, 承担着职业经理的风险与责任。
3.2 劣势分析
3.2.1 企业实力弱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司的资产规模太小;二是优良资产少, 资产收益率低;三是固定资产少;四是融资平台规模小, 负债率高。
3.2.2 公司薪酬水平较低
公司薪酬水平较低, 难以引进高素质的管理、资本运营等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昌吉国投公司的业务核心应该体现在投资、融资、资产管理三个方面, 这是企业未来的成长基石, 也是充分体现国投特色的业务领域。然而现有的国投公司缺少这几个方面的人才, 更没有此方面的人才团队。现有的人才结构, 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
形成人才短缺的原因根本就是公司的薪酬水平太低, 用现有的薪酬无法引进所需要的资本运营人才。
3.2.3 公司没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现有项目的规模和赢利能力不理想
公司目前对外投资企业共有13家, 其中国有独资企业两家、国有控股企业两家、国有参股企业9家, 目前正常运营的有8家、政策性关停1家、政策性破产1家、经营不善正在清算的有3家。从公司进入的行业来看, 有典当行业、租赁业、物流业、旅游业等。然而, 这些企业并没有能够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 并且能为公司带来利润的典当行业也在逐渐失去其优势。公司现在没有自己的核心优势项目。
3.2.4 企业缺少长远的战略规划, 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不明确
公司中高层管理者认为, 因为企业缺少战略规划, 让他们感到困惑, 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 各部门仅仅是完成国投公司给他们下达的工作计划, 他们无法预测明年、后年的工作, 更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因此, 他们迫切需要有公司的战略规划来引导他们去工作并规划公司的发展。 (8)
3.2.5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业务重叠, 无法支持各业务单位形成竞争优势
因为企业没有战略规划, 因而没有形成战略导向下的企业组织结构。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业务重叠, 未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 没有自己的核心业务部门。
(3) 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利于企业成长壮大。
目前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是以公司领导班子的分工为主线来设置的, 而良好运行的企业组织设置应该以公司战略为导向, 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框架来设置企业的部门。
4 国投公司企业战略定位及其使命
根据对昌吉国投公司的环境、政府对国投公司的期望及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分析, 确定其战略定位:根据自治区和昌吉州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区域布局政策,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本经营为重点、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导向作用, 使国投公司发展成为昌吉州集资本运营、实体投资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带动昌吉州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为促进昌吉州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的龙头企业。昌吉国投公司应成为:本土一流实力的投资类企业, 重点进入资源性、基础类、国计民生类行业, 能形成自己在投融资领域里绝对优势的企业, 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根据其战略定位, 确定昌吉国投公司的使命——努力打造昌吉州五大平台:战略产业的投资平台;规模发展的融资平台;国企重组的推动平台;国有股权的管理平台;招商引资的优质平台。
5 充分发挥昌吉国投公司对昌吉州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昌吉国投公司要看准市场, 紧盯昌吉州众多的投资项目, 既要当好投融资平台, 又要当好国有股权的管理平台, 为昌吉州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具体而言, 国投公司对昌吉地方经济的发展职能着重应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当地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认为,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保值增值, 保值增值是必须的, 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是片面的。资本的本性就是谋求价值的增值, 保值增值只是反映了所有资本的共性特征和一般要求。国有资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不仅要达到微观目标, 实现保值增值,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履行宏观职责, 为保证昌吉州跨越式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增长而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因而也就有了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因此, 昌吉国投公司就成为州政府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推进器。
它具体通过如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对昌吉州的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兼并, 处置不良资产, 优化昌吉州国有资产结构;二是通过进入与国计民生相关联的行业, 体现国有资产对社会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基础投资性领域。这些领域投资的回收期很长、利润率较低, 并且投资数额大, 民营资本进入有一定困难, 此时的国投公司就能够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 启动政府所需的项目;三是通过培育参股或控股的大企业, 产生国有资本蛛网分布、与其他资本形式互相投资的新局面, 在确保国有资本增值保值的前提下, 促进昌吉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 作为当地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能够很好地落实当地政府的决策, 体现出政府第二财政的作用, 并能有效地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社会环境的变迁、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技术手段的创新等因素导致了中国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新的形势下,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政府显然不能像原来那样直接参与投资。但是, 政府也需要运作的资本来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 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 政府需要国投公司这样一个投融资平台, 来帮助政府实现其管理的目标。
第三, 昌吉州国投公司应该成为昌吉州最优质的招商引资平台。当前, 新疆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然而, 昌吉的基础设施与内地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各县市的投资环境、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等, 还需要极大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改善能给昌吉州政府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好处, 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吸引外来资金和企业;二是增加就业, 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三是促进土地升值, 增加当地财政和税收收入;四是提升当地政府的形象;五是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步伐;六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 积极推进昌吉州国有产权交易市场资源整合、监督、指导以及保障国有产权交易规范运作。
摘要:在推进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 新疆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机会、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来推进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值得认真思考。本文以昌吉国投公司为研究样本, 探究了其环境、优势劣势、战略定位、企业使命等问题, 旨在提升昌吉国投公司的企业竞争力及其在昌吉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国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注释
1 州党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35公里, 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 公里。是天山北坡经济带最重要的区域。
3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9年。
4 李学军书记在州党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5 课题组实地调研所得。
6 国投公司的特殊性决定, 各地国投公司成立之初都有类似的问题。昌吉国投公司正在通过改革打破员工身份的双重性。
7 公司正在进行薪酬制度的重新设计。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5
赴沈阳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考察情况汇报
传媒艺术分院张春诚
根据学院考察组统一安排,结合我分院学科发展和教学情况,我对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了对口实地考察,下面从考察基本情况、经验和启示、几点建议三方面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沈阳大学(以下简称沈大)文化传媒学院组建于2005年7月,现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方向),历史(师范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含播音主持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在校生1533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4人。学院有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沈阳社会科学院清文化研究所)科研机构,现有专兼职研究员15人。由于学院正在搬家没有进行交流。
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始建于1996年,始称商务文秘系,2001年改为文化传播系,2006年改为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教师31人,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8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9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与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广告学专业。自1996年建系以来,已有7届毕业生,共236人。
二、经验和启示
这次考察,我们确定的重点是在整体考察传媒艺术类院系的办学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分院学科实际,重点考察传媒艺术学科设置、办学方式方法、教学设施、师资等问题,为创办传媒艺术本科专业做准备。通过听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参观和查阅资料,我们对两所院校传媒艺术学科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分院刚刚起步的艺术类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的院系和学科发展定位是院系发展的基础
沈大文化传媒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文科类、综合性学院。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办学宗旨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专注于“和谐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本着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当代文化、植根德性伦理、构筑价值理性的教育理念,通过严谨、生动、求实、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学、历史、传媒等人文文化意义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创作型、研究型高级人才的塑造奠定基础。
我们感到他们办学“强调突出地方大学特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沈阳、面向辽宁,不断扩大辐射范围”的办学理念对我们有启发。质量建设上,他们重视从生源状况和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和地方实际出发,科学定位、规范务实,保证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特色建设上,知难图存,鼎新自强。坚持教育内容有特点、有创新,追求学生在校学习有动力、有激励,毕业成才有强项、有专长,就业市场有方向、有保障。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则强调依托于“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学科优势,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本着厚理、明经、务实、用广的办学特点,造就既具有较高的文学文化修养,又懂得经济管理,熟练掌握公关协调、秘书管理、新闻传播、广告媒介运作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综合类院校发展传媒艺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交流中东财新闻传播学院赵院长谈到办学效益问题。传媒艺术类学科学费较高,东财新闻和广告专业是7100元,学费是一般学科的2倍。另外,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在面向社会服务上也有很大操作空间,如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有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公司和礼仪学会,每年都有可观经济效益。
从社会效益看,传媒艺术类教师参与社会活动较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影响。沈大文化传媒学院院长金晓辉教授经常参加沈阳电视台节目制作,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和竞赛获奖对学校也是一种宣传。
另外,通过考察我们感到传媒艺术教育对各学科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的具有很强辐射和补充作用。
(三)传媒艺术类院系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沈大文化传媒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现代的质量观。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在市内外建立了二十余家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出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省、市各项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中坚作用。学院组织创刊《文化传媒周报》培养学生的编采能力、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历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多次组织学生前往各地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实习,实习学生已在大连日报、半岛晨报、锦州日报、本溪日报、时代商报和大连电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近百篇。辽宁电视台在2004年4月对该院进行了专题报道。
2、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长期与日本、韩国几所大学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共享专业信息,曾先后有五名教师到日本北九州国际大学、韩国议政府高等学校、韩国水原高等学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3、注重教学质量建设
东财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了网络课程体系,重点课程实现了师生网络交流互动。大学语文课程成功加入“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择业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据统计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文秘与新闻专业都在就业热点排行的前十位,就业率达 92%以上。
东财新闻传播学毕业考研学生比例较大,2008年有27人分别考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和辽宁大学的研究生,有1人被保送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4、注重教学投入
沈大文化传媒学院建有实验中心,包括400平米综合演播厅、影视观摩厅、影视编导训练厅、采访训练厅、镜头前训练室、播音训练室、影视拍
摄实验室、高清影视制作实验室、录音室、三维动画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线性编辑室等。图书资料室现有报刊百余种,藏书两万余册。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建有相关实验室,其中文秘同声打字实验室很有特色。
三、几点建议
(一)要抓住有利时机重点发展传媒艺术类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学院目前联合升本初期,要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深入分析学院现有学科,积极开展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调研活动,以本科专业目录为依据重新整合专业,建立符合学院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为今后学院学科发展建立基本框架,是目前学院一项紧迫而必须的任务。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发展产业,越来越得到各地重视。学院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重点发展传媒艺术类学科。
(二)深入研究分院发展定位,为分院发展打好基础
我分院传播艺术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建设,以人为本,坚持创新、交融优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自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努力实现分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本科专业为核心,以现代应用技术培养为重点,集约原有建设基础好,社会需求好具有和本科专业一定内涵联系的专科专业,围绕艺术传播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组建以现代应用技术优势为特色学科群体,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根据学院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议用五年的时间建立以动漫、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目录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对应)本科专业为主,以广告设计与制作和文秘专科为辅,以培养掌握现代应用技术为特色的基本学科框架。
(三)研究学科发展规律,发挥传播艺术学科群建设优势
学院刚刚建立,以分院现有专业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本专科专业相结合的新的学科群是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后学科和谐发展的关键。做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门类的文学学科如何建设将会对学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
过认真研究考察逐步建立特色艺术传播类学科群,形成动漫、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组成的学科群,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促进专业融合、渗透,这将为学科增强优势和增加活力提供可持续性动力。
(四)根据传媒艺术学科的特殊规律,创造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条件 要打破我院原有对艺术学科的办学方式的认识,按照艺术学科的特殊规律,给艺术类专业特殊政策,创造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条件。比如艺术设计专用教室,班级建制不能超过30人;教师上课评定标准;实训课经费; 系环境建设等。
(五)加强社会交流与合作办学,扩大学科社会影响,提高办学效益加强社会联系和交往,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交流与合作办学活动。根据学科需要建立实用能够满足需要的社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研究探讨多种合作办学方式,充分利用我分院现有教学资源,尽快建立起分院国际联合办学、省内校级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院系合作办学体系,扩大学院办学效益,增强社会影响力。
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篇6
山东潍坊锦程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它绝对是潍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2003年之前,整个潍坊市区北部还没有一所有影响的现代化学校,正是在潍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文教局的领导下,一座占地面积304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总使用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锦程人是绝对能够创造奇迹的一个群体。虽然建校仅有五年的时间,但是因为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有一位具有前瞻眼光和开阔视野的校长,有一群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一年一个台阶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锦程中学采访,随着与校长、老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记者心中的许多疑惑得到冰释。
人文关怀润物无声
“责任重于泰山”。宋光贤校长恰恰是把自己的责任转化成了对教师、学生、对每一个教育细节的人文关怀,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每一个人。
漫步在到处弥漫着浓郁花香的校园中,听着宋校长微微叙说,记者感受着人文关怀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心中禁不住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出身于全国蔬菜之乡的这位农家子弟,对教育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宋校长说:“我是一个受惠于教育的人,深感‘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分量。如果没有优质的教育,我现在或许也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菜农,为你们的餐桌提供富有营养的美味蔬菜。因为教育让我从事了一种让更多人受益的事业,站在校长这个岗位上,我就应该用自己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使命。我想,身为校长,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家的温暖。”
锦程中学是潍坊经济开发区成立以后由原来的几所农村学校改建而来,由于学校招聘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很多老师没有住房,学校先后建设了三栋家属楼,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一部分离家较远的教师,学校也在学生公寓给他们安排了休息的地方,让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妥善解决老师的孩子入托难的问题,宋光贤校长报请教育局批准,在学校附设了幼儿园,解除了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学校对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中去。
为保证教师的身体健康,学校特别做出规定: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教师健身活动时间,并给教师购买了运动鞋,鼓励教师与学生在大课间一起跑步锻炼。冬季,学校教师感冒人次逐年减少,身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每年入冬前,学校都要免费为每位教师做一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同时,学校还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艾滋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等知识讲座,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每年的新生入学报名就开始了。在新生入学前,给每位学生和家长发放《新生入学须知》《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和家长熟悉学校的环境和规章制度,以及入学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在入学当天,有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在校门口迎接新生,并接送到班级,这样,不但让学生有安全感,也让家长放心,而做好事的学生又体验到助人的快乐。这种互相帮助的氛围,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非常好的影响。学校还把对学生的关怀辐射到家庭,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征求办学意见,组织家长学校培训,聘请专家为家长讲座,提升家长的育人素质,形成“大家办教育,办成大教育”浓厚育人氛围。
锦程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孩子和进城务工子女占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为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安心读书,宋光贤校长根据国家“两免一补”的政策,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不仅免除他们的课本费,还给予100~3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费,这样,基本不用家庭负担学生上学的费用。为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保护管理,也为减轻绝大多数家庭为孩子购买服装的负担,学校鼓励学生订购并穿着校服。目前,学生在校内外穿着统一,不但精神面貌好,而且保证了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也为家庭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锦程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周围方圆15里的农村,学生离家较远,加上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时间长,他们多数对孩子不能辅导和无法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让学生有个好的学习活动环境,实行寄宿制管理,建设的两座男女生公寓可容纳1200人住宿,且免费提供水、电、暖。美丽的校园内绿树成荫,既有健身器材,又有足够的体育锻炼场地,还有各种功能活动室供学生使用,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的温馨。
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
宋校长说:“教师是否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工作中,是否能将自己与这个整体融为一体,是推进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勤奋努力的教师,我们缺少的是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关爱每一位教师,让他们享受教育幸福。学校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关键也在教师。任何学校,只有教师的提升,才有学校的发展。”
宋校长始终把教师发展放在第一位,并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
由于学校每年都招聘一批大学生,教师队伍逐年年轻化。如何让这些年轻教师尽快的成长起来?在区文教卫生局侯重海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宋光贤校长为每位教师定期配发有价值、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读物,如《情感读本》《你在为谁工作》《做幸福的班主任》《心灵写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并鼓励教师有选择的购书。宋校长每年都组织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了“一年出样,两年像样,三年榜样”的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年轻教师在感恩、感悟中发展和成长。
在学校发展问题上,宋光贤校长提出目标要高、定位要准、进步要快。为了快速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日常教学中,宋校长一方面引领教师读书,广开眼界,另一方面,他“逼着”年轻教师主动承接公开课、研究课,并亲自帮年轻教师推敲教学的每个环节,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和建议,使年轻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加快了年轻老师的成长速度,很多年轻教师迅速成为了学校的骨干。
学校还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发展。日常教学评价活动中,学校采取三级评价:一是同学科教师互评。每次教研活动时,要求全体参与教师做好全部活动的详细记录并进行系统整理,准备互评活动,由备课组长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汇总,做好对整体效果的把握,对每位教师的评价进行集体公开亮分。二是广泛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对任课教师及学校干部进行评价,教务处负责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设计制定详细的表格,分为“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对待学生、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方面,分“优、良、一般”三个等级对教师进行评价,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教务处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有效的措施。
三是进行家长评教活动。教务处对全校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每学期调查一次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这些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发展及业务的快速提高成效显著。
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什么样的老师,学校领导把每个教师课堂的点滴闪光点作为“赞赏”的鲜花送给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老师们外出学习,不惜重金请专家名家来校给课堂把脉,给每一个教师创设成就自我的机会。教师有了成就感,教师会努力把成就感聚焦于课堂。氛围营造出来了,轰轰烈烈比学赶帮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网上教研让学校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驶入高效创新的快车道。校领导重视备课组教研组建设,深入备课组和教研组,开放课堂,搞好反思性实践研究。从教师中来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备课学案研讨、听评课内容都说到了教师的心坎上,这样的活动最有实效。对教师的考核采用备课组捆绑式评价让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可能,备课组内哪位老师有问题大家都自觉去帮他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为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学校舍得花钱,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培训、研讨活动,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评课赛课和评奖活动。一系列得力措施促进了学校教学能手的脱颖而出,仅仅四年的时间,锦程中学市级教学能手所占教师比例达到全市最高。2008年4月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在锦程中学成功举办,与会专家领导对学校的校本教研给予了高度评价。
让孩子都得到理想的发展
锦程中学建立之初,侯重海局长和宋光贤校长在谋划学校未来发展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让这里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都有锦绣的前程,学校因此而命名。
几年来,宋光贤校长和学校老师们携手并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总体水平高,文化底蕴厚、特色鲜明的山东省一流初级中学。推进学校向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行为规范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现代新型学校发展成为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追求。宋校长说:“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它的基础性、基本素质,在于关注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我们不是追求让个别孩子考上重点高中,而是让多数考入重点高中的同时,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均衡教育,不是为了个别孩子一枝独秀而是为多数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秉承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应对考试升学,既满足家长的升学诉求,又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让他们都得到理想的发展。”
从美好的愿望出发,辅之切实有效的行动,就一定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短短几年的时间,锦程中学就已经凸显了自己的三大亮点:
第一,课堂教学注重学习过程,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模式下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遇到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在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多次获奖。
第二,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有理有据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展示做到及时即时客观有理有据的评价,及时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困难,让他们的困难不积攒。无分数的等级评价让学生关注的是自己错在哪里、哪里还不会。测验成为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的手段,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老师善于提醒学困生纵比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找出自身进步、后退的地方,让后进生有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让老师在课堂上实现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成为可能。对优等生中程生课堂上通过习题问题分层,让他们吃饱吃好拔高。学生有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也就自然实现。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做到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回答问题开口说话先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小组讨论学习时难度大的问题、重点问题让学生先思考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对错必须说出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注重过程性的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每个学生进入锦程,开学前一周先要接受入学培训,从思想上、心里上进行指导,让他们一入学就有学习的目标方向有一个好的习惯。初三毕业班的人生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引导初三学生100%升人高一级学校,学生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上学有寄托,实现了农村孩子O辍学。每年都有很多外区的孩子慕名来锦程中学求学。而这正是走出锦程中学的学生成了对锦程中学最有说服力的活广告。
第三,在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好选修课,开发实施好课余文化的校本课程组。锦程中学充分利用省级规范化学校所配备的硬件设施,开放各功能室让学生们享受到最优质的资源,微机房、藏书四万多册的图书室不仅全天对师生开放还对社区对家长开放。形式繁多富有实效的家长课程培训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植物绿色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宿舍餐厅文化……这些全方位的无缝隙的育人机制育人环境精细化管理促成了学生长足发展和全面发展。
2008年1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小组合作学习会议在潍坊召开,锦程中学成为全体与会人员参观考察的现场,与会专家对锦程中学给予高度评价,锦程中学也很自然的名传遐迩,走向了全国。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7
继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之后,莱州市农机局适时地把农机化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玉米生产机械化上来,全面组织发动,扎实稳步推进,实现了玉米收获机保有量持续增加,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补贴实施九年来,全市共争取各级财政补贴资金7769.5万元,拉动农民直接投入农机2.2亿元,补贴玉米收获机械1135台,免耕播种机556台,深松机350多台,全市每年更新玉米收获机近百台。2011年,共完成玉米机械化收获65万亩,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68万亩,玉米机械化收获达85%,连续5年获得全省玉米机收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秋利用国家第二批补贴资金再推广玉米收获机150台,玉米机收面积将达到70万亩以上,机收率超过92%,玉米机收水平将再创历史新高,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颠峰时代”。
一、领导重视使好项目如虎添翼。
近几年来,莱州市委、市政府对玉米机收工作十分重视,研究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的发展规划,把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事项,列入到政府考核序列,安排专人负责,层层分解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同时,各镇街包括农机、农业、水利、财政、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建的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玉米机收的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互相协助,配合联动,采取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宣传工作进村委、进农户、进田园,有效加大了全市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推广力度。市政府每年都牵头组织召开玉米机收暨保护性耕作现场会,连续四年为烟台市政府三秋玉米机收工作提供观摩现场,同时,莱州还多次承办了全国玉米机收研讨会,对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强势宣传让玉米机收深入人心。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着农民对玉米收获方式的选择:由于部分农民对自身的劳动力不计成本,加上三秋生产时间充裕,玉米秸秆还田掩埋不好可能导致虚墒,影响小麦播后出苗和生长发育,种种因素造成对玉米机械化生产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为了引导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收上的正确认识,莱州市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宣传,始终坚持一个“早”字。每年自玉米播种开始,市农机部门便组织人员以多种方式对玉米机收进行宣传发动。一方面宣传玉米机收知识,提高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认识。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收的认识和了解,近几年来,共印发宣传材料1万余份,电视、报刊报导宣传30余次,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玉米机收氛围;另一方面宣传科学合理种植模式,引导农民改变旧的种植习惯,使玉米种植行距更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三、示范推广令农民足不出村观赏农机秀。
莱州市农机局每年组织邀请国内著名农机厂家到莱州召开玉米新机具作业演示会。莱州城港路街道、金城镇、朱桥镇等多个镇街拥有400多亩玉米试验田,为新机具的演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全市16处镇街有14处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福田雷沃重工每年都在莱州召开镇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民科技带头户等不同阶层人员参加的玉米机收作业演示会,集中展示包括自走式三行、四行收获机,秸秆还田与秸秆回收型收获机,带剥皮装置的收获机,小麦玉米互换割台式联合收获机等先进适用的玉米收获机系列产品,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新机械的特点与性能,操作手对每种机型都能试操试驾。每年玉米收获机出色的表演秀让广大干群亲眼看到玉米机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功效、促进秸秆还田利用的好处,提高了农民使用玉米收获机械的自觉性,激发了全市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的热情。农机部门也在每年秋季玉米成熟前,选取早熟地块,组织多家农机合作社联合进行玉米机收作业演示,进一步扩大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两年来,全市先后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16场次,展示各类机械185台次,观看群众达3200余人。
四、成熟产品让农民使用玉米机充满信心。
过去,由于玉米收获机产品质量不稳定,性能让人担忧,加上玉米联合收获机型号少,经济适用性差,配套机具缺乏,影响了农民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引导农机手掌握玉米收获机发展情况,莱州市农机部门多方位收集信息,并组织技术人员和经销商外出考察,通过考察论证,对适宜本地区的机型及时组织经销商引进。为尽快推广合适机型,除了组织各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前来举办演示会外,还组织机手和农民群众对各型号的机具进行评价调查,以达到优化选型的效果。2010年以来,先后有7家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的30多个产品落户莱州,为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提供了较多选择。3年来没有进入补贴目录但性能良好的玉米收获机产品在该市销售达180余台。
五、政策拉动掀起一轮又一轮购机狂潮。
为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在历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莱州市农机部门坚决贯彻省市关于重点机械补贴的要求,将玉米收获机列为补贴重点在资金安排上,优先满足玉米收获机的补贴需要,做到能补尽补,对购置动力机械的,必须配套玉米收获机才予以补贴。在政策宣传过程中,不仅到农户到机手,也向经销商大力宣传补贴重点,鼓励经销商积极引进不同型号玉米收获机,供广大农机手充分选择。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2011年,全市补贴玉米收获机116台,2012年第一批补贴就达83台,目前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300台,今年第二批资金将全部用于玉米收获机械的补贴,预计补贴数量将达到150台,玉米收获机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为提高全市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技术创新为玉米机收增添活力。
莱州市农机部门去年起组织开展了“现代农机进万家”活动,通过开展农机示范创新工程,在全市选择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镇街、村庄和农机户,加以引导和扶持,大力开展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市以玉米机收为重点的农机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 走出了自主创新的路子,从试验到推广,从两行机发展到三行机,从背负机发展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实现了玉米机械生产的历史性跨越,打破了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在创新示范工作中,莱州市农机部门联合生产厂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推相结合,深入探讨研究适应莱州市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和农艺规范,共同研究探索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研发生产适合农艺要求的玉米播种和联合收获机械,促进了玉米种植标准化、作业规范化、全程机械化。
七、机艺融合为玉米机收缔结良缘。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8
农业跨越式发展是与历史上农业渐进式、每阶段按次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 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 呈现阶梯型上升的超常规发展模式。农业跨越式发展不单是指落后地区沿着发达地区农业发展轨迹努力模仿、迎头赶上, 更蕴涵着落后地区农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 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发达地区经历的农业发展阶段, 达到某一高度和先进水平。[2]
二、主要理论依据
1.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 (A.Lewis, 1954) 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 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3]此后费景汉、拉尼斯 (H.Fei & G.Ranis, 1964) 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 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 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由此,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了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
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来源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以“发展极”为标志的不均衡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 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4]因此, “增长极”作为一种发展理论, 可作为制订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积极加以实施。
3.后发优势理论
国内学者认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人卫·李嘉图描述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是后发优势理论的先驱。[5]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即指后发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 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 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此理论最先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过程中提出, 后来经过发展逐渐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产业和领域, 如农业领域。
4.优先发展农业理论
第二次大战后,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工业化战赂的过程中, 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落后的传统农业的制约, 从而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后来, 由于舒尔茨等人《改造传统农业》等权威性著作的发表, 农业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舒尔茨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5.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1990年,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现代组织理论认为, 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因此,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 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6.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提出的时间不长, 目前对供应链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而又明确易懂的定义。农业产业链管理 (Agricultural Chain Management) 就是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一致认为它是将农产品由生产推向市场,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四川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适用条件
1.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四川省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①以成德绵等城市经济为代表的是典型的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 而以盆周山区和川西高原农村经济为代表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②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 是劳务输出大省;③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的第一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远低于非农业部门 (二、三产业) 的边际劳动生产力, 70%以上劳动力份额只能创造20%的产出份额, 20%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创造出80%的产出份额;④成都、德阳、绵阳、自贡、宜宾等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 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⑤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因此, 四川农业和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经济发展非均衡
近年来, 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 在西部处于领先水平。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四川全省可分为成都、四川盆地及周边、川西高原山地 (主要为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 三个圈层结构。各地区经济基础各不相同, 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严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 四川省具备了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条件, 应该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突破, 培育四川经济新的增长点, 通过“极化”效应, 形成经济增长中心, 并辐射带动其它领域、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整体上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农业经济落后
由于近年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缓慢, 四川农业越来越缺乏市场竞争力, 农业经济与其它农业大省相比落后较多。2007年, 四川省农业总产值为3377.0亿元, 次于山东省4766.2亿元和河南省3879.9亿元。[2]围绕科技兴农,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 用先进的科技武装农业、先进的理念发展农业, 促进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5.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为四川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加大扶持力度, 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政府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范畴, 农业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保险机构应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的四川省农业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 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从理论分析角度出发, 结合四川实际, 探讨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四川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农业跨越式发展,理论基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岳佐华.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现条件-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04) .
[2][6]吴国权, 杨义群, 朱琪.科技制度创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1) .
[3]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A].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4]约瑟夫.熊彼特 (奥) .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9
1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节能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以节能汽车和节能家用电器为主导, 在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型通用装备、节能型照明器具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
在节能汽车制造方面, 新区聚集了以一汽丰田、松正、长城为代表的节能型汽车研发生产企业, 在小排量、混合动力车研发方面积累了较强技术优势, 已具备批量化生产的条件。
在节能家用电器生产方面, 新区聚集了三星、大宇等国际知名的家电制造商, 节能型产品比重不断加大。此外, 新区还依托高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建设国家节能蓄能产业基地, 将在蓄能、自然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等节能蓄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节能照明器具生产方面, 依托斯坦雷电气等企业, 新区在光电子、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特别是在汽车照明显示装置、广告显示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节能建筑材料方面, 国际知名建筑材料制造商在新区设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代表企业为欧文斯科宁、西控茵诺威达等。
在工业节能装备制造方面, 新区聚集了SEW-传动、西门子电气传动、特变电工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在节能输配电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在节能服务方面, 新区目前已有17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 并建成了国内首个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所。依托中兴能源、中节能、远大低碳等专业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 新区已初步具备了开展一体化节能服务的基础。
2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
经过对国内外节能产业发展趋势和滨海新区节能产业现状分析, 我们提出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为:
依托滨海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节能环保市场, 积极打造以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引领,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为重点, 技术研发、引进、再创新为支撑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坚持外向型发展, 把握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趋势, 充分发挥发达国家参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 吸引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积极入驻, 充分发挥临港优势, 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积极引入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将滨海新区建成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服务综合示范基地, 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装备的产业化基地。
3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1 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广泰达环保公司发展模式, 培育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移交为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集成商, 通过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服务带动上下游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技术研发引进。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重点扶持培育2~3家节能服务龙头单位和8~10家节能服务骨干单位。
3.2 贯彻落实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依托滨海新区八大主导产业和产业聚集区, 以推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节能减排为重点, 规模发展低碳冶炼、余热余压发电、蓄热式加热、冷温锻工艺等工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支持滨海新区电力、冶金、石化等高能耗行业对原有传统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继续推行余热余压发电, 实施IGCC (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示范工程。
3.3 推广普及建筑一体化节能示范
依托滨海新区石化、冶金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轻纺经济区、汉沽、大港为重点发展区域, 继续发展工业废渣、粉煤灰等生产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烧结非粘土薄壁空心砌块、内热煤石烧结砖等新型墙体材料。规模发展非电空调的生产, 发展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蓄冷和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装置, 集中式空调风机水泵变频调速装置生产。规模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产品, 以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旅游区、北塘经济区等为试点, 促进节能墙体与节能装备集成一体的标准化住宅产品推广应用,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制定。
3.4 规模化发展智能电网装备制造
以中新生态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加快发展电动车并网充电系统、大规模电池储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配套装备和产品;依托天津特变电工、SEW-传动设备、霍尼韦尔等创新能力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规模发展智能电表及智能用电终端、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高性能电力电缆、特高压变压器等智能电网产品, 加快节能型输配电设备的普及应用。
3.5 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技术水平高的节能环保产品, 支持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宣传力度, 贯彻落实对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 通过市场和行政双重手段调动企业进行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积极性。
摘要:发展节能产业能为我国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推动我市节能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分析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10
1.1 跨越式发展的涵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 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通过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或某些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 去实现国民财富积累效率的大幅提升。它是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以赶超先进地区或对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提高有特色综合竞争优势, 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加速度形式来实现地区产业、经济、社会的协调性的跨越式发展,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最终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马克思曾经指出,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 只是后来者未来的景象”。国家或区域跨越式发展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赶超, 而是对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赶超和跨越。胡必亮 (2003) 认为, “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质在于,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已有成果, 将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经济发展某些低效、无效乃至负效发展阶段跨越过去。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 无论是地区还是国家, 都有过落后变先进的很多成功经验。在农业社会, 亚洲曾领先于欧洲约一千年左右, 但在工业社会, 欧洲反过来领先于亚洲, 亚洲的工业化起步竟比欧洲要晚一百多年。1781年前, 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但过了90年后至187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1871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法国的62%, 但过了40年后的19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却反过来超过了法国。我国是个文明古国, 远在公元前11世纪, 就已领先于世界。中国曾有辉煌农业时代, 但后来错过了工业化机遇, 中国工业时代起步比本文几乎晚了近200年。
1.2 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西藏跨越式发展不是传统义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不只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而是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凝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因此, 西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积累。杨瑞龙 (2005) 提出, “后起者优势”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后起者优势”, 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 选择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支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 这样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 直接采用新技术,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3 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1) 一种基于科技进步的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在追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中, 借助科技进步和先进制度的助推力, 缩短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甚至超越。美国能长期牢固占据各国竞争力之首,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调整和国民经济及社会的信息化密不可分。以科技进步超常规发展为平台, 国家和区域跨越式发展才得以实现。没有来源于外部科技产业革命的强大动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自明、清以后, 就没有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节拍, 进而丧失了跨越式发展机遇, 导致我国以后长期处于落后被打的地位。而日本正是借助明治维新, 通过学习和引用欧美先进科学技术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一般意义上分析, 区域跨越式发展无一不是在新科技产业革命外生变量作用下的结果。杨瑞龙 (2005) 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使得发展中国家存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促进西藏由前工业社会跨入到基于信息社会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是实现西藏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为, 客观上, 西藏区情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其它地区有很大差距, 具有鲜明的落后性及滞后性。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 西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除以工业排放和环境污染指数构成的区域环境水平名列全国第一外,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社会进步动力, 以及区域教育能力、科技能力、管理能力等都位居全国末端, 西藏的财政自给率仅为9%左右, 自我发展能力仍十分低。在全国大格局中, 西藏仍属于欠发达地区, 概括起来就是经济总量块头小, 农村人口比重大, 市场融入程度低, 基础设施状况差 (张庆黎, 2008) 。西藏要建立起后发优势, 就必须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重组之际, 借助区域科技进步战略和政策去实现跨越式发展, 跨越先进地区过去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与过程, 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甚至经过一定时期的跨越式发展超过某些发达地区。
(2) 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相比于跨越式发展的共性特征, 西藏跨越式发展个性特征十分显著。西藏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跨越式发展个性特征。形成基于西藏发展机遇、资源优势及特色产业优势、区域创新体系等的区域跨越式发展战略, 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西藏跨越式发展不仅要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地区原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 而且要在环境污染代价最小化、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上独树一帜。西藏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 形成速度与效率并重、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另外, 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还表现在, 必须走“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举的综合战略。通过较快的资本积累和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 欠发达国家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林毅夫, 2001) 。
(3) 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 更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常态。赫尔希曼 (Hirschman, A.O., 1958) 提出了非均衡增长战略, 为了使有限的资本发挥最优效果, 发展中国家应把资本投入到联系效应最大的部门上, 如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是非均衡经济形态。中国经济至今仍然是非均衡的经济 (厉以宁, 2009) 。“六五”到“七五”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反思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开始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以经济效率为目标, 以发挥和形成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动力。实践表明, 在现代化进程中, 还没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解决地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方面——特别是像西藏这样地处边陲、高原缺氧、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极其薄弱的地区——在短时间之内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取得如此显著的发展成就。这既是过去西藏发展的经验 (张庆黎, 2006) , 也是未来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基于跨越式的非均衡模式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一般规律。
1.4 超常规、跨越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 也是西藏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正常现象
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 西藏经济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7年西藏人均GDP达到12109元, 比1959年增加了11967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长7.0%。1959—2007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786.7亿元, 年均增幅达到15.3%。据统计, 1959年至2008年, 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395.9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65倍, 年均增长8.9%。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但不否认在特殊历史时期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这为建立基于区域科技进步的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传统民族文化在西藏跨越式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跨越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机制创新, 而且也是人的思想与价值观的转型与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虽然许多欠发达国家的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但除了东亚少数几个经济体取得成功外, 大多数并不成功。因此, 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起适应和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区域特色先进文化, 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西藏传统文化, 进一步加强对西藏传统文化的研究, 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更加繁荣和向前发展 (丁玲辉, 2001) 。西藏的建筑艺术、藏医藏药、天文历算、藏密气功、染纺编织等, 就有不少闪光的科学技术成果。跨越式发展是促进西藏传统文化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善于用先进的传统民族文化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支撑起全新的社会氛围。
当然, 西藏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对西藏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提升。跨越式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主体战略选择, 因此, 西藏跨越式发展绩效高低关键是要看其对西藏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大小。而客观上, 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除“传统”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和积累“现代”特征的多元过程。
1.6 政府主导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跨越式发展正在成为本世纪头二十年重大战略机遇期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西藏要不要跨越式发展, 思想认识不成问题, 而能不能实现西藏跨越式则是有分歧的。为此, 政府要成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主体。有证据表明, 英、法、美等国在迅速经济增长初期, 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艾德荣, 2005) 。正如刘易斯所言, “国家越落后, 一个开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围就越大。”作为一个转型地区, 西藏经济发展机制和政治体制背景决定了西藏跨越式发展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自生自发”过程。在很大意义上, 西藏跨越式发展模式要政府为主导, 地方政府在西藏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欠发达地区政府战略选择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空间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没有能够成功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主要根源于它们的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发展战略 (林毅夫, 2001) 。地方政府行为创新还是西藏区域跨越式和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还能提供着区域跨越式发展、科技发展的规划、计划及相应政策的制定、操作等行为, 这决定着西藏地方政府行为转型与创新的执行步骤及程序。世界银行 (1997年) 提出的“有效政府” (Efficient Government) , 对区域跨越式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功能定位和行为调整具有重要借鉴功能。这里所谓的“有效政府”, 强调的不是单纯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和政府规模的最小化, 而是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因此, 地方政府行为绩效影响西藏跨越式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绩效。
2 基于跨越式发展的西藏科技进步战略选择的原则
区域科技进步是科技进步在地区层面上的表现, 它主要是指区域科技进步能力的形成、提升过程及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内在机制。它是指某一区域内, 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行业组织等的有效参与下, 在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网络或系统中所内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它包括了地区科技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微观基础再造和区域创新环境进化等多边综合相互作用形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是当前制约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障碍。这就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基于科技进步的西藏跨越式发展, 是推动西藏由资源驱动向资本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型的前提。
2.1 争取国家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
西藏目前实现的发展, 主要是中央和全国支援西藏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确定的民族工作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制度优势。1984年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实施全国支援西藏的发展战略。13年来, 共有18个省市、61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累计向西藏提供64亿多元的援助资金, 援藏项目1698个。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认为, “没有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和项目的支持, 西藏今天的发展程度, 或许要等20年后才能看到。”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支援的条件下, 西藏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为西藏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1989—2007年, 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22.1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6%提高到2007年6.8%。西藏过去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关心和全国的支援, 西藏跨越式发展也离不开中央的关心和全国的支援, 西藏区域科技进步也离不开中央的关心和全国的支援。
必须指出, 中央和全国对西藏科技进步的支援也要遵循市场机制。如果说中央和全国对西藏的支援是一种西藏区域公共产品, 这也需要建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这突出地体现在如何让中央和全国对西藏的支援促进西藏人民特别是农牧民的“发展愿望”的实现。西藏特殊的区情, 决定了中央和全国对西藏的支援政的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的双重性。一方面, 中央和全国对西藏的支援集中在财政和经济发展的资源, 这既是一种政治活动, 更是一种经济活动。因此, 市场机制很重要。客观上, 目前西藏市场体系不健全, 市场主体发育不足, 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发挥必然导致政府太多的介入干预;另一方面, 没有市场机制的有力支撑中央和全国对西藏的支援难以可持续发展。对科技进步而言, 由于其经济利益导向十分明显, 没有市场机制的保障, 便难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的显现。
2.2 高起点、高标准原则
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跨越的参照系。自然禀赋和环境条件的不同, 当代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能性路径选择也有所不同, 但都必须以高起点和高标准为原则。因为, 领先者处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前沿, 不存在跨越问题, 因而没有跨越参照系。跨越式发展是落后者独有的发展方式, 其主要特征在于后发性, 跨越某些发展阶段, 其目的在于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必须要有超越的对象和目标。为了提高跨越式发展的绩效, 就必须构造出西藏超越的高起点对象和目标。当然, 一定时期内, 西藏地区在资源、环境、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供给上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 其发展的空间也有一个合理的承载边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思想方法, 是一种精神状态, 是一种价值取向。没有思想认识的大飞跃, 没有高起点、高标准的思想解放, 就不可能有西藏经济发展的大跨越。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主要表现为高速度、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地区, 西藏如何运用科技进步实现反梯度推移的技术跨越, 促进跨越式发展, 是西藏后来居上的必然选择。要让基于跨越式发展的科技进步成为西藏主流战略决策和实际行动, 关键的是首先要制定与西藏跨越式发展高起点、高标准的科技进步目标体系与政策环境, 其次要确定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科技进步动力基础和制度环境, 最后要优先解决西藏跨越式发展和科技科技相互促进机制建设过程的相关难题, 包括地方政府官员精神建设问题。另外, 从区域发展成本看, 西藏科技进步也必须实施高起点和高标准的原则。有学者研究表明, 从总体上看, 西藏经济发展成本高具有客观必然性, 西藏经济发展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区域的平均水平, 西藏经济发展成本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0%~170%左右;因此, 要获得等量的产出成果, 西藏的投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50%~70% (郭凤芝, 2007) 。
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技术、制度和管理的跨越发展为基础。马克思指出, “手推磨产生的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资本家的社会”。不同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有力推动。实践表明, 科技进步溢出对区域跨越式发展特别有效, 这必须以必须以技术、制度和管理的跨越发展为基础。我国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城市正是借助空间R&D溢出机制来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 (刘勇, 2007) 。西藏区域科技进步不仅是单纯技术的跨越, 而是技术跨越及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制度和管理的协调跨越。西藏区域科技进步的制度和管理跨越发展会受到利益刚性、传统民族文化惯性、产业结构落后及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等因素的阻碍性影响。这决定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质变性。
2.3 扩大对外开放原则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 也是西藏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提出, “发展经济, 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 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徐全勇 (2007) 提出, 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客观上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西藏科技进步跨越式发展也提供了机遇。其一, 对外开放开放不足与滞后是导致西藏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中部的重要原因。西藏的对外开放, 尤其是对周边国际市场的开放, 既是打破自身封闭半封闭状况的有效途径, 也是区域科技进步的重要渠道;其次, 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其三, 西藏具有对外开放的资源条件。南亚地区毗邻中国西部, 与西藏直接接壤, 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 是西藏对外开放的重要资源。南亚的总人口超过13亿, 其中仅印度的人口已超过10亿,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南亚巨大的消费需求使西藏对外开放具有现实意义, 而西藏与南亚地区明显的产业结构互补性, 与缅甸、孟加拉、印度东部地区之间在贸易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陈继东, 1998) , 更有利于西藏发展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 西藏区域产品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皮毛和藏药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市场前景就很广阔。这还有利于促进西藏的畜牧业向商品经济的转型;其四, 青藏铁路将促进西藏对外开放度更高, 促使以往相对“封闭”的西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西藏正在成为辐射我国西部、中部地区, 通往印度洋、南亚的物流集散地, 成为中国内地联系南亚市场的“桥头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促进科技进步上, 西藏目前还处于“小步慢走”阶段。面对当今世界科技产业革命的新趋势, 西藏跨越式发展是挑战大于机遇。面对区域科技进步能力低下的现实, 只有建立起外向型的科技进步和区域创新体系, 才能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2.4 适用技术优先转移原则
西藏跨越式发展, 实际上是与渐进式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它是西藏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是适用先进技术快速转移与人力资本迅速积累的综合结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指出, “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由于劳动力资源短缺、传统农业社会历史长、第二产业的历史性瓶颈、特殊的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 西藏工业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决定了西藏要努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藏必须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决定着适用技术转移在西藏跨越式发展及科技进步中的特殊作用。
所谓适用技术 (Atkinson & Stiglitz, 1969) 转移, 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适用技术, 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 从适用技术的所有者向使用者流动或转让的过程。客观上, 一个地区要获得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具有对适用先进技术成果的更多和更强的再配置能力。西藏跨越式科技进步不可能是以大规模、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为特征, 而是在资源有限、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科技进步资源供求短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的特殊状态下实现地区域综合创新。这要求, 西藏必须以适应本地特殊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条件的适用技术全面应用进而实现科技投入产出最大化为目标。西藏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技术空间转移和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促进西藏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积累和快速提升。作为欠发展地区, 大力促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 是提高西藏跨越式科技进步的平台条件。
2.5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积累原则
西藏跨越式发展是区域创新能力有效积累的过程和结果。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并不能自动解决西藏科技进步问题, 适应西藏区域科技进步的制度环境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实践。如果说, 西藏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 让其成为我国区域科技进步最缺少要素支撑的区域的话, 而西藏特殊的社会传统文化和体制、制度, 则使西藏成为我国区域科技进步最难的地区之一。科技进步发育迟缓是影响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科技创新文化没有形成区域主流文化, 企业科技进步需求长期低迷, 社区组织化程度低, 财富观念落后, 产业规模和升级能力差等的诸多因素, 都会影响西藏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 西藏跨越式发展绝对不是单纯追求“加速度型”产业扩张的增长模式, 是区域创新能力有效积累的过程和结果。西藏区域创新能力迅速积累必须以建立起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进步和区域创新体系。熊彼得 (Schumpeter, 1934) 强调企业必须通过创造或创新去获得竞争优势。诺迪康、十味蒂达等新型藏药已畅销全国, 走出国门, 大大提高了藏药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西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 科技进步提高了西藏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客观上分析, 区域创新微观组织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没有形成或互动作用弱小, 是导致西藏地区科技进步体系系统失灵的重要原因。提升西藏区域科技进步能力, 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 让企业尽快成为区域科技进步体系中的第一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坚持科技进步的市场导向, 有效整合科技进步资源,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增加科技企业集群与孵化能力, 突出西藏科技进步的企业创新能力积累导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作为西藏科技进步的主体战略, 是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成功的关键。以创业孵化功能优化来提高企业集群能力 (石忆邵, 厉双燕, 2007) 是长三角先进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这要求西藏政府在塑造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累方面有为而有效。
2.6 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从西藏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进步, 既是提高西藏区域科技进步绩效的重要条件, 也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政府是否能够根据比较优势, 制订和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后进国家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林毅夫, 1994) 。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 从本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找到特色产业开发、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的切点。客观上, 西藏利用世界新科技革命来获得跨越式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西藏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和落后性, 先进技术受到西藏落后经济需求、生产条件、劳动者素质、企业微观基础活动、本土技术创新匹配、政府主导模式等因素的长期存在, 都看起来影响西藏跨越式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提高西藏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必须提高政府高科技计划的市场导向,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提高西藏本土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篇11
坚持民族融合的发展理念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我国是历史从未中断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这种持续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通过长期交流与不断融合,形成了牢固的经济、血缘、文化和政治联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民族融合是不同民族在长期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民族。民族融合不是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而是各个民族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彼此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文化交流,逐步融为一体的社会进步。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民族融合保持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捷径。淡化汉族和少数民族界限,鼓励各民族自由迁徙和混居通婚,实现人口、资源和文化的广泛交流,既有利于迅速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又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民族融合。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四川少数民族聚集区,大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限制开发区。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要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包括:鼓励少数民族儿童到内地接受教育;鼓励经过职业培训的少数民族青年到内地就业;鼓励少数民族家庭向内地迁徙等。通过减少分母迅速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与此同时,要把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配合草场保护和畜牧方式变革,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定居点,鼓励牧民定居。以建设高水平寄宿制学校为龙头,配套建设高水平的医疗、市政、民生设施,完善城镇功能和增强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通过人口合理迁徙,大幅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坚持共享发展
以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广泛参与为主要标准,努力改善发展条件,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的发展成果,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发展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在扩大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努力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适度发展高山种植业、优质畜产品、林下产品等特色农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艺品。对资源不可再生、环境影响大和少数民族群众一时难以参与的矿产开发,采取减少采矿权颁发,提高资源环境补偿标准等措施,严格加以控制。
坚持低碳发展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又是全国三大林区和五大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碳汇资源。要抓住国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利机遇,利用资源优势,有序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积极参与碳减排交易和节能量交易,使清洁能源尽快成为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柱,形成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跨越式发展战略 篇12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新疆抓住战略机遇和发展契机, 利用资源、能源优势, 取得纵深发展骄人业绩。“十二五”规划期间, 中央将向西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 大力支持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各省市积极援助新疆建设。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凭借其资源能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腾飞, 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但同时, 因地处中国西部边塞,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多年发展中存在一些积弊问题, 给内地公众留下贫穷落后、沙漠荒凉、治安堪虞印象。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 国内各地区逐步以竞争与合作求发展, 在区域经济高歌猛进的过程中, 形象好坏影响着生产要素向着各自有利方向流动。“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 形象好的区域, 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 许多人怀揣创业梦想, 纷拥踏至南方城市, 使其持续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
区域形象并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沽名钓誉、劳民伤财、浮华无效, 标榜政绩的工程。而区域形象常因其重要而被高度重视。于个人而言, 良好形象可以拉近友谊、令人产生愉悦感;于区域形象则如一张名片, 它使投资者驻足, 旅游者留步, 居民怡然自得, 产生自豪感。
新疆区域形象有褒有贬, 但对东部公众而言, 因了解渠道有限, 信息传递不对称, 加上许久以来边疆印象, 造成了很多误解。在向西开放与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 新疆应主动出击, 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推进区域形象营销, 实施区域形象战略管理, 使新疆的良好形象跟随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新疆, 让新疆走向世界。
二、新疆区域形象战略研究背景
1.新疆区域形象战略研究的理论背景
(1) 区域形象与战略
区域形象是指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秩序状况在广大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投射, 形成的综合评价和总体看法。
区域形象战略 (RIS) 又称区域形象识别系统是以设计和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区域营销策略手段。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理念识别系统 (MI) 、行为识别系统 (BI) 、视觉识别系统 (VI) 、文化识别系统 (CI) 。
(2) 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的价值
区域是各种资源的集合, 应该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区域。区域经营就是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使其增值的过程。区域形象是一种资源和生产力, 能够创造财富, 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形象塑造一旦内化为区内公众自觉行为, 必然会把这种热情高涨与聪明智慧汇集到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进步上来。
2. 新疆向西开放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背景
新疆自古以来便有“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方贸易, 使新疆作为“中转站”形象地位颇为显赫。2010年5月,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 加大实施沿边开放力度, 在喀什成立特殊经济开发区, 加快新疆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 努力把新疆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基地。
新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充分发挥新疆连接内地和周边国家的桥梁堡优势, 新疆区域形象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 不仅影响着吸引外来生产要素流入, 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还涉及我国的国家体面、关系着向西开放中的国家形象。
三、新疆区域形象战略定位
新疆区域形象战略定位是在分析、判断、识别新疆特色的基础上, 树立疆内外社会公众心目中应具有的形象地位, 以确定其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的过程。该定位根据吴必虎的观点可以分解为前期基础性工作和后期显示性工作两个步骤。
1. 新疆区域形象的地方性研究
(1) 自然地理背景。新疆位于西北边陲, 面积广阔, 资源丰富;周边与八国接壤, 边境线绵长;地形“三山夹两盆”特点明显;水土光热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生物物种种类繁多。
(2) 历史文化传统。新疆古称西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四大文明汇聚地只有一个, 那就是新疆。
(3) 社会心理沉淀。受历史沿袭、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新疆人的社会心理沉淀有鲜明的特征。新疆汉族人多内迁于此, 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 经过多年的交流与融合,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新疆少数民族民风彪悍、热情奔放, 大多能歌善舞, 各民族普遍性格憨直, 为人豪爽, 热情好客。
(4) 经济发展水平。新疆将是未来中国西部地区乃至中国的新经济增长极。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下, 经过多年建设, 新疆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已初具规模, 经济实力增强, 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2. 新疆区域形象的构成要素
根据新疆区域形象的现状分析和地方性研究, 本文提出“新疆形象”, 并以五个传播口号进行区域形象塑造, 即“美丽, 友好, 开放, 包容, 平安”, 以此来构建和谐新疆, 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 美丽新疆。新疆地貌多样, 既有广阔无垠的戈壁沙滩, 也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天山南北风景秀丽, 伊犁河谷土地肥沃。曾有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天山南北好风光”。美丽新疆的印象在上个世纪曾经深入人心, 享誉千家万户, 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新疆投身西部建设。
(2) 平安新疆。在东部地区公众眼中, 边疆地区、民族众多, 宗教冲突聚集。受“七·五”事件影响, 新疆良好的区域形象下降, 治安状况印象也令人堪虞, 这与信息传递不对称有关, 造成大众误读。但实际上, 新疆的治安在全国名列前茅, 建设平安新疆事关百姓福祉与安居乐业。
(3) 友好新疆。很多内地公众认为新疆人不友好, 其原因在于有那么一小撮人流窜在车站小巷, 做一些苟且之事。总体而言, 新疆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 多数汉族人原籍各省而内迁过来。新疆人不仅友善, 而且好客。
(4) 包容新疆。新疆居住着49个民族, 三大宗教云集, 四大文化汇聚, 造就了复杂状况。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 暗藏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本就敏感, 解决之道在于沟通, 而不是冲突;在于平等交往, 而不是相互歧视。新疆应该是包容的, 能够让各个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相互包容, 彼此容忍,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5) 开放新疆。“落后封闭”曾是东部公众对西部的认识, 但随着交通工具逐步发达, 火车提速、飞机便捷, 已经拉近了东西部人民之间的距离。在向西开放的环境下, 沿边口岸开放, 新疆应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 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大批人才来疆投身生产建设。
四、新疆区域形象传播与提升对策
在传统观念中“酒香不怕巷子深”, 认为好东西即使不宣传, 也可以流传大街小巷, 但不要忘记“好事不出门, 恶事行千里”, 所以应做好做足宣传工作, 主动扭转负面形象, 将良好的新疆形象展示于公众面前。
1. 媒体正面报道。
通过媒体对援疆及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或新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人物事迹等进行宣传报道, 倡导爱国爱疆美德, 弘扬新疆文明形象。在充分发挥本地媒体作用下, 还要善于借助疆外媒体之势, 以他人之口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2. 公众传播途径。
疆内公众应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积极参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各种提升区域形象的活动, 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知晓权和传播权, 向疆外公众身体力行地宣传新疆形象、展现新疆魅力。
3. 企业品牌创建。
新疆企业走创建品牌之路, 可以重塑新疆形象。新疆本土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名牌居多, 出现许多地理标识, 如新疆棉花、吐鲁番葡萄、哈密瓜等等。在企业创出名牌的同时, 也为新疆形象打上了很好的名片效应。新疆企业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取得客户信赖、赢得市场竞争。企业好口碑就是新疆好口碑, 新疆好形象也会为企业创造优良的社会网络环境。
4. 政府形象公关。
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或重大负面问题及时向公众公布, 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络等媒体传播, 正确引导舆论监督, 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以维护新疆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德业.区域形象浪潮.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2]张慧文.浅淡西部地区形象与西部经济发展.哈尔滨:北方经贸, 2002 (12) .
[3]吴艳.立足本土文化塑造民族形象.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4]吴必虎, 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长沙:经济地理, 2001.21.
【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跨越式发展05-13
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08-30
跨越式发展对策08-02
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06-03
西藏水利的跨越式发展10-07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08-09
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集结号”10-05
口碑营销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利器10-23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10-27
优化路网环境,促进襄阳跨越式发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