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2024-10-26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精选8篇)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篇1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栗彦卿

摘要:体制机制创新,就是在落实群众路线上,在科学与民主上,在追求实事求是上,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敢为人先,不断地开拓进取。跨越式发展,就是切实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与要求,切实地落实“四个重在”和“三基两具一抓手”的指示,认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务实深化,认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两个的基础上,认真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认真推动和谐稳定社会的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小康社会。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跨越式发展;群众路线;郑州

体制机制创新,与新兴战略性产业构建,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个核心支柱。因为任何的改革进取,都是先行简政放权,管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公权力的主体的扩大,以此来逐步发展提高社会公平与正义,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人翁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进步,因为政治文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些负责任的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人们达成的共识,就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无它,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落后。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一语中的。在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中期,邓小平又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对于改革,在党内、国家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但是真正反对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我们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政治体制的与时俱进改革,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统一在发展之中。

深圳改革三十年,部分专家指出,身为改革开放标杆的经济特区,近年来明显出现了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改革阻力加大的现象,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缓,改革先锋的优势已失,接下来关键需要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 的新的突破,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应先行。在改革开放发展中,之所以有前进,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匹配共进;之所以有动力弱化、阻力加大现象,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少数权势既得利益群体强大,阻碍政改的继续深化,不能适应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前段日子胡锦涛总书记的深圳三十年纪念讲话也着重指出,深圳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表达了鼓励深圳特区“先行先试”、全面推进改革的愿望。特区的现状并不仅仅代表特区,实际上也在昭示着我们的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期存在着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缺陷问题,由此积累的社会问题如腐败、侵害弱势群体、贫富两极分化等十分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党的执政力公信力,现在到了关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到了政治体制改革跟进深水区了。我们中部地区,要想在同样的时代,相对还要落后的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面对新的共同的问题,一是资源与环境的有限承载力,与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前三十年沿海的快速发展,是以中西部的资源、环境过度透资和大量低廉人力为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廉价劳动力和不健康的劳资关系,是导致内需严重不足和社会矛盾积累的核心根源之一。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内需的主导拉动地位,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主要依赖自主创新,走向集约式发展,和劳动力价格上升是大势所趋。二是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所面临的经贸形势已发生大的变化。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和必走的阶段节省不了,但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已不能再以出口加工为核心,必须着重于开发内需市场,适应于中西部发展特色的城镇化新时代。三是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甚至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和共同的优势,是中央的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新农合覆盖全部农村,宏观调控房地产,改革完善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等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我们要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仅靠加大对社会基础工程的大额投资和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淘汰的产业转移还不行,仅靠类似于过去与深圳沿海发展前期相似的优惠政策已经不行,还必须继承东部发展前期的继续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充当先行官的角色,比如邓州的村民自治“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比如河南高院的欢迎媒体介入司法过程、判决书上网和网上直播审判全过程,比如郑州启动网络问政做法,等等,以此保证执政的科学和理性,保证服务型 政府的正确角色转换,为郑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高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的首位度,为中部的快速和谐崛起创建优质平台。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郑州的开拓进取,务必做到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现代科学理性服务型政府构建

邓州2005年创建并践行的“4+2”工作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开创了村民自治的新时代,使农村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5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在全省村级组织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的决定》。张立勇自2007年12月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以来,不断探索法院建设改革,首先,与各级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媒体对庭审的报道,使法院的审判过程公开化,同时,积极主动向新闻媒体发布和提供各种审判信息,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其次,列出时间表,要求全省各级法院的所有判决书都上网,第三,海选网友,请网友当面“拍砖”、“灌水”,并说“网络现在已经起到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可以说,现在脱离网络就是脱离群众。”第四,开通了网络直播系统,等等,都将成为制度固定下来,努力促进阳光司法,公正司法,为河南法院司法的公正公开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为河南的一方平安打造了基础性的法制保障。卢展工书记2009年12月主政河南之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四个重在”指示,提出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力的“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不过度追求增速,而强调“持续”,尤其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河南科学发展。2010年河南“两会”期间,卢展工书记明确要求媒体减少领导活动报道,对常委以上领导参加各组活动,只使用标题新闻、滚动字幕的形式,而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代表、委员,以充分报道代表、委员的心声,展示民意。这种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百姓观”、务实、不搞形式主义的“执政为民”行为和理念,为中原官场带来一股破旧除弊的新风,为河南政府提高自身建设树立了典范,也必将为中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崛起铺设新的奠基。连维良书记2010年7月主政郑州,认真贯彻卢展工书记“四个重在”精神,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科学方法,第一,启动郑州网络问政,网络发言人“ZZIC”欢迎拍砖,第二,以严厉打击军警车、公务车违章,严肃处理违反交通规则的公职人员为起点,掀起一场全民治堵行动。这种狠抓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作风民主、务实、富有开拓精神的创举,充分释放大家的聪明才智,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郑州跨越式发展上来。如此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的党建工程,促进了河南、郑州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科学理性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有如此的领导带动,有如此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相信,三化两型新郑州都市区建设指日可待。

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县乡人大代表的直选工作,县乡主要领导的直选工作,人大委员的专职工作试点,不断把“4+2”工作法推向县乡基层政府,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以民众评议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形成根本性的法律规章制度,以此根治官僚主义和腐败,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推向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和谐稳定郑州创建健实的阳光大道。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科技人文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积极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郑州都市区的发展

河南农业比重大、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有些资源多但有些资源相对较少,科学发展任务繁重,这是基本省情,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使大学区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在经济发展上,要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在城市发展上,要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郑州新区,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好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总体来讲,郑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生产力发展尚处于中等水平,尚需要以大量的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科研与经贸的合作,推动科技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郑州的大学科研教育总体实力尚不强,对比西安、武汉要逊色一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继续加大对科研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国民素质教育,科研横向联合和科研突破,政府、高校、企业有机结合,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继续推进创新教育,理论创新与普及,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吸收外来尖端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撑;继续权力下放,落实四权,充分发挥科研生产一线民众的主人翁积极主动性,以此改革当前教育界的严重行政化体制和僵硬的应试教育,以此去除读 书做官论和官本位陈旧价值观念,依次遏制权力的高度腐败,以此激励聪明才智的发挥和创新型人才的辈出。我们可以这样说,制度好可以使科教兴国兴省兴市优先发展战略切实贯彻,可以使人人锥处囊中,颖脱而出,制度不好可以使才智浪费,老死巷间,以至湮灭。中原为华夏文明发源之地,历来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关键是通过选人用人上的体制机制创新,以优厚的条件和公开公正合理的制度,大胆选拔引进中外良才,积极轮岗培训,高校进修,异地取经,媒体和群众监督督促,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正常发挥,形成做磊落人办老实事干大事业的大环境,并以公正公开的淘汰机制,待遇与实际岗位贡献挂钩,民主评议,妥善处理不称职人员,转岗人员,改观论资排辈现象,严惩学术腐败,让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郑州本处于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是必有的内涵。多年来,物流与商贸批发也在逐步上规格。所以,以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中第三产业的快速上升来判断郑州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所处的阶段,不可能准确。必须依赖工业化的实际进度。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除了与时俱进的公正公开公平的规章制度也是第一生产力外,我们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我们中原属对比于东南沿海还要相对靠后的后发展地区,二,承接东南沿海及港澳台等的产业转移,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有效调整我们的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并较快地增加就业,繁荣中原经济。但是代工厂的地位与作用在沿海已现,我们需有所选择,更需高瞻远瞩,不能盲目乐观。三,我们在向工业化的发展转型中向知识经济时代靠近,需要通过比、学、赶、帮、超,通过创新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包括省发改委已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七大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高综合实力,推动跨越式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靠钱买不来,必须自主创新为主。四,大力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规模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扩展,并构建循环绿色经济体系。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城区科学规划多中心布局,有效缓解城市拥堵;及早结束中部区域间的高速公路收费,多省联手,便捷中原经济区及中部贸易区的形成

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郑州目前又好又快发展、制约郑州投资环境改善、制约郑州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郑州交通拥堵的首选措施。公交运行线路需更加优化,在二环建立类似BRT 中转站的公交中转站,以此减少进火车站公交线路,并有效提高公交容效。但是,前提是城市功能区的科学合理布局。在日益提速的城市化过程中,火车站区段为中心的一个中心模式必须改变,基本的原则是,合理分布省市政府所在区、大型企事业办公地区、大型医院、学校、商贸零售和批发繁华地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型公交车站、大型停车场暨服务区流动人口密集地区,使得城市区域的布局多中心化,忙闲趋均等化,去局部超繁华现象。多中心布局已势所必然。火车站区段的长途汽车站、大型公交站只留一个,其余合并外迁,敦睦路、钱塘、银基、锦荣、世贸等批发市场搬迁至南环或西环,减少人为人口流动的局部高度密集。建成区内的建筑物用途改变,凡涉及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都必须申报规划局批准,不得擅自行动。超市社区化。打通一些主干道与市郊的连接,增加四至六个出市口。继续以治理公务车和公职人员使之模范遵守交通秩序为带动,各个单位对违章考核管理与交警治理相结合,督促全民动员,倡导绿色出行,构建优质交通环境。

还要关注一个课题,就是后发展国家及地区的当代现代化发展,跨越式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力量,越来越趋于大区域化、抱团化,以达到互利共赢,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与民主体制创新的力量,胆大就能发财的暴发户时代早已结束。一是现代高科技的攻关趋于多领域整体化、尖端化、复杂化,需要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二是唯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有效对抗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贸易壁垒与经济文化侵略。欧盟是这样,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是这样,东盟是这样,北美自由贸易区、拉美一体化协会和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等是这样,非洲统一组织也是如此。所以,关于郑州的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破除地域之见和地方保护主义,抛弃急功近利,在省内要谋划郑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在中部大区域要谋划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奠基,以交通、商贸和科技合作为纽带,上下衔接、左右逢源,与周边地区城市互动联动、形成板块。一,加快郑汴新区规划建设和郑洛产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链接,尽快实现郑州发展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的对接,积极推进中原大郑州都市圈建设,带动推动全省融合发展;二,加快与周边重镇石家庄、徐州、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的合作,以及与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友好承接,加快培育中部现代产业链条体系和有中部特色的产业体系,积极助推中部崛起。

在城际公交、铁路和周边城市客运专线、铁路、高速公路等的支持下,必 须改革缩减降低各种交通收费,尽早结束高速公路收费,为中原经济区的繁荣,为中部大经济区的健康合作发展准备合理的交通费物流费。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原的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厚重。在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许多团结和睦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优秀传统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有许多虚怀若谷善于借鉴勇于创新的优秀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有许多保家卫国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需要我们代代光大。同时,随着时代的转换,随着科学与民主的不断发展,努力摈弃一些帝王将相等个人英雄主义和世袭特权主义封建味浓厚的历史剧,努力洗刷一些愚昧迷信寻花问柳超级享乐等历史沉渣和现代垃圾味为主的低俗文化。这是我们的历史与发展的起点。白求恩之所以千里迢迢不远万里支援中国革命,在于对公平合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钱学森之所以想千方设百计放弃优厚物质待遇,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在于对公平合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和对家乡富裕祖国强大的亲情与梦想;袁隆平之所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研究父系杂交水稻,在于人民对科学研究的宽容和大力支持,拥有一个为着共同理想而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些事例都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离不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学民主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大环境。所以,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在郑州博大和谐开放创新的构建过程中,以新的科学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对待中原厚重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和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近现代文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能单单以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门牌,科学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是重中之重,领导干部的带头模范引导是关键之关键,在当代社会里形成人人参与的积极态势,在政府主导型社会里形成上行下效上下一致的良好趋向。以此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平台,作为大力招商引资的背景,作为台胞和华侨归乡省亲建设祖国的基础。我们生活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民主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目前郑州市的商品房均价已迈过5000元/平米大关,并接近于6000元。而据统计部门的调查,六成的市民能够承受3000元/平米以下的价格。所以要继续加大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并酝酿房产税的征收调节,乃至于收回土地的市场化导向,以作为抑制房地产泡沫,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加中产阶级,构建纺锤形稳定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尽快出台对二套房三套房的征收财产税政策,以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性稀缺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蔬菜重点基地建设,完善“绿色通道”,扩大规模产 业和信息化体系服务,严厉打击不论国资或者民资三资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串谋炒作涨价等不法行为,稳定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随着对东南沿海产业的转移承接,我省的就业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会有所好转。还要大力促进基层就业创业,扩大对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的财政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改革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办教育、投资医疗事业,努力提高新农合标准。总之,财政收入向民生倾斜,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工程基础服务基本保障倾斜,努力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目的,是扩大内需市场,合理协调内需、投资和外贸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保持郑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体制改革,小的目标是两条: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公平正义和谐,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大的总的目标是一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美好家园。

概言之,我们要以积极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动郑州的跨越式发展,稳健发展“三化两型”新郑州都市区,新中原。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篇2

一、财政体制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财政是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财政具有资源征集的强制性与使用方式的非市场性特点。财政资金的流入流出可以直接改变和调整经济资源在地区、产业间的分配, 因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调控作用。财政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财政是再分配的主体。目前收入分配和地区差距过大,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财政再分配还没能很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所致。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强化财政再分配的功能, 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财力差距得到合理调节。

二、为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步伐, 各级政府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要进一步增强财政协调区域发展的调控能力。

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财政必须要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一方面应严格执行统一的税法和税政, 依率计征, 强化征管和监督, 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 应加快税费改革, 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 增强收入透明度和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深化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等, 多渠道有效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二) 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和兼顾公平的要求, 打破现行按行政隶属关系简单笼统地划分政府事权的做法,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 能由市场解决的让市场去办。同时, 根据公共产品受益度原则, 公平合理地划分政府间的事权。对受益范围为全体国民的全国性公共产品, 由中央财政供给;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 中央财政程度不同地合理参与, 该集中的集中, 该分散的分散, 真正做到“谁家的孩子谁家抱”, 该谁管的事就由谁管。比如, 国家法律规定公民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 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 为防止因地方财力问题造成义务教育权利和机会的不落实和不平等, 其事权理所当然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根据发达省区的经验,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大、统筹面越广, 其效率就越高, 越有利于消除地区差距, 因而需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统筹范围, 最终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 要切实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融资力度。

改革开放的历史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 环境也是生产力。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融资不足, 软硬环境建设受到制约, 形成不了环境竞争力。在实施现代化建设时期, 为让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国家在投融资、财税政策、体制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 对营造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 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巨大差距, 必须加大财政投融资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帮助中西部地区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公共需要的投入, 进一步支持能源、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和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城市设施建设, 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为资本、人才和项目进入中西部地区创造良好的环境平台和保障机制。

(四)

我区要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扩大开放, 创造好的环境, 吸引人才, 吸引投资, 练好内功, 使好钢用在刀刃上, 加快发展, 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一要以支出管理改革为核心, 加快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改革支出管理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地方财政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充分保证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营造必备的发展环境。应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 强化财政监督,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效率的考核评价体系。二要, 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出改革,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支出标准体系、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等方式, 不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和规范支出行为。三要建立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过去将其定义为预算外资金, 导致其长期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之外, 人为地肢解了财政职能,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具有准税收性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改为税收项目;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予以取消, 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那些体现政府职能的必不可少的收费予以保留, 并按照“征收、预算、支付”三分离方式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

以改革创新推动区域教育跨越发展 篇3

一、认清形势,整体规划谋发展

贺州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社会发展滞后的基本市情及教育基础薄弱、水平不高、“欠账”过多等状况,决定了贺州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先天不足。因此,要发展贺州教育,必须认清形势、立足实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贺州市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行动计划》以及《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意见》《高中教育突破发展工作方案》《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各项教育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各项教育规划的实施。

在教育投入方面,贺州市在统筹用好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的基础上,市、县(区)政府足额落实本级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严格落实“三个增长”,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加强推进重点和特色教育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教育项目、资金,并严格经费预算和拨付程序,杜绝经费的挤占、截留和挪用,切实增强教育发展经费的保障能力。

在教育项目建设上,贺州市依托“全面改薄”“校安工程”等教育专项计划,建立“申报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补充一批、储备一批”的教育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通过深入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学生设备更新、中心城区教育项目建设大会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四大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扩充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夯实了贺州教育发展的根基。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8亿元,新(迁)建了贺州高中、龙山小学、八步三中等10所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7 000个,结束了贺州自2002年建市以来,城区没有新建一所学校的历史。

二、抓住核心,转变理念促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四方。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变化,是坐等其成还是主动适应,考验着一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智慧。实践证明,要转变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把目光瞄向教育发达地区,借助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促进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教育实现优质、跨越发展。

近年来,贺州市通过实施“引智入贺、结对共建”和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借助外力,苦炼内功,走出了一条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新路子。市政府组建了教育顾问团,搭建发展高端服务平台。教育顾问团由国内教育界的10位高水平专家学者组成,定期对贺州市的教育发展进行指导,为全市的教育发展出谋献策。

2014年7月,贺州市教育局与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签订教育改革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借助首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一批本土的优秀校长、教师,进而带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教育顾问团专家的指导下,贺州市还实施了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提升项目,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全市各中小学的办学水平。

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变后,贺州市又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试点,逐步缩小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体育、美育工作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学校内涵发展,促使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近年来,贺州市创新中小学校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激励等多项机制,通过实施“优招优培”“支教走教”“支持改善”三大计划和“引智入贺”工程,实现了教师队伍增量提质。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贺州市通过“国培”“区培”等五大平台对教师队伍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培训。通过贺州市名师工程、农村教师培训工程以及校长培训工程“三大工程”,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致力于培养一批贺州名师。目前,贺州市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城乡师资配置逐渐趋于均衡,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关注全局,各类教育齐发展

近年来,贺州市秉持“关注全局,重点突破”的发展理念,围绕国家、自治区教育改革的相关部署,结合本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促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一是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坚持学前教育规模扩大与提高保教质量并重,深入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学前教育资源扩张工程,师资补充和素质提升工程,办园行为规范工程”三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乡镇公办园和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园试点和多元普惠幼儿园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优质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薄弱园的保教质量,使全市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享受到了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

二是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南,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出台《贺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资源,逐渐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均衡。同时,推进“学区制”改革,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推动学区内校长、教师交流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择校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超大班额”等难题。

三是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为目标,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大力实施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成功迁建了贺州高中、平桂高中,扩建贺州二高,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优质化。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法、学法,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普通高中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探索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式和办法。近年来,贺州市高考成绩硕果累累,一本上线率、上线人数连年攀升,2016年一本上线人数更是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连续八年保证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四是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制定出台《贺州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整合6所市直中职学校,组建成立贺州职业学院,有效解决了贺州中职学校规模小、专业弱、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同时,围绕本地重点产业发展,全面调整和优化本市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和设置,形成若干服务本市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有力地促进了产教融合,为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了新路子。

……

风正好扬帆,策马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贺州教育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直面挑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继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教育布局、学校管理效能、优质资源供给、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推动全市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完成《贺州市教育强市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平教育,实现贺州教育现代化而继续奋斗!(本文作者系贺州市教育局局长)

(责编 欧金昌)

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篇4

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新疆实施大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建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改革手段、市场手段、政策手段尽快激活、促进新疆各类市场主体,使之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现新疆经济跨跃式的发展.

作 者:丰刚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学院党委组织部长刊 名:理论前沿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ORY FRONT年,卷(期):“”(17)分类号:F127关键词:体制创新 转变职能 跨越式发展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篇5

作者:校长 徐 辉来源:《河海大学报》发布时间:2014-02-28 00:00

为学校保持水利特色与优势提供了支撑;第二大发展机遇是国家提出“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等战略要求,为学校优化布局、提升内涵指明了方向;第三大发展机遇是国家启动实施“2011计划”,为学校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抓手。

新形势呼唤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新发展。根据年初校党委全委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我就学校发展及几项具体工作,谈一些想法:

(一)学校发展的初步设想瞄准一个目标,确保“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早日实现。突出一个抓手,大力实施协同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扣一个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学科、树人才、出硕果。夯实一个根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

1.瞄准一个目标:确保学校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早日实现。

在百年校庆时,要形成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格局,做到水利学科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若干优势学科在国内达到一流,围绕学校特色的支撑及相关学科发展更加协调,整体办学水平位居行业特色大学前列,为建设“水利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夯实基础。

在2020年前后,建成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实现水利学科世界一流,若干优势学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各支撑及相关学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达到国际知名大学的要求。

我坚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勇于创新,敢于大胆改革破解学校发展的难题,河海大学的百年辉煌和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2.突出一个抓手:通过实施协同创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组织科研队伍聚焦前沿科学、重大技术、地方重大需求,进行可持续的研究工作。

(1)积极推进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在前期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继“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和“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之后,最近,“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有望入选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充分反映学校在水安全与水科学、沿海开发、土木交通、力学材料、地质测绘和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凸显出学校在江苏高等教育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说明,只要有敢于争先的意识、苦干实干的精神和精心的组织策划,学校完全能够再上新的台阶。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力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成功。同时,要密切跟踪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开展的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认定工作,争取有新的突破。

(2)扎实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要将“2011”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作为今后的一项重大任务。根据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我们要在3-4年的建设期内建出成效,才能圆满通过评估验收,顺利进入下一建设期继续得到支持。当前,要快速启动已挂牌、已立项 “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工作,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3)充分认识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平台仅是协同创新的载体,全校形成的协同创新意识和氛围才是其核心。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使得学者们能够专注于前沿基础问题、重大技术问题和地方重大需求,形成一流方向、稳定团队和可持续研究的保障体系。在协同创新的机制下设立面向前沿科学、重大技术、地方重大需求的研究机构,通过先进的人才机制吸引、聚集和激励高水平人才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通过服务型科技平台、资源配置、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使得学者们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实现面向重大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由此催生在重大水问题等学科领域和方向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学者,出高水平成果,从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3.紧扣一个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学科、树人才、出硕果。

学科建设是纲。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抓住学科这个主要矛盾,以解决主要矛盾为线索,逐次破解各种问题和矛盾。人才是要。在学科这条纲上,人才是关键,是要点。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就能提起学科这条大纲,推动整个事业发展。成果是本。学科纲举目张,网上来的应该是成果。也就是,人才的节点怎样布局,织成什么样的网孔,最后得到什么样的成果,而成果的积累,又能不断促进学科的发展。

(1)抓学科,就是要明确目标,找出差距,优化途径,加大力度。

要以“水利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学校历史、传承、优势和现状为依据,研判学科的布局态势,明确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优化布局,提升学科整体水平;转型创新,水利学科引领发展;协同创新,高位发展新兴学科;重点突破,冲击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全面提升,第三层次学科快速崛起。

突出目标导向型的学科建设模式。要以目标布局为基准,对照现状,找出差距,明确具体的建设任务。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克服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痼疾,实施快速、高效完成学科建设任务的新机制。通过发展性预算的引导,确保学科实现重大、重点、瓶颈问题上的突破和发展。要通过学院及学科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明确院、系(所)的责权利,强化教师在学院管理和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人人参与谋划、人人尽心尽力的氛围。

学科是大学的命脉。要为促进学科建设的超常规发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更大的决心开展建设工作。

(2)树人才,就是要明确定位,规划类型,长效激励,政策保障。

“家有梧桐树,不愁没有金凤凰”。要大力培育河海的“梧桐树”,吸引那些有科学追求、有事业心、有良好学术背景、有扎实学术基础的教学科研人员,为他们创造得心应手、畅心舒气、一展身手的研究环境、学术氛围和生活保障。以一流的环境和保障条件培养、吸引一流的学者和教师。

培养和引进并举,注重国家级人才的培育,选准苗子,营造环境,快速增加领军型人才的数量。充分调动现有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现有人才的群体学术效应,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3)出硕果,就是要需求导向,重点培育,质量优先,科教结合。

要进行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的培育、组织与策划,对准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研发、行业共性问题和地方发展需求,组织优秀团队,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培育、引导、激励高水平论文、高被引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发表,组织谋划国家级重大奖的形成。实现科研成果从量到质的转变,以丰硕的成果稳固水利学科第一的地位,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促进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顶级学科。

出硕果,既有科技创新的内涵,又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内涵。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人才培养成果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育人是大学的根本。在2013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就心目中理想的河海英才,我谈了三点:一是知识与能力兼备;二是智商与情商兼备;三是素质与作风兼备。就如何培养这样的学子,我谈了三点原则:一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二要注重学生知识专业化的培养;三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既要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加大教学投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经费的保障机制,又要通过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优质科研和师资资源引入育人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探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新途径。

4.夯实一个根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的生存根基。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应当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繁荣地方经济为己任。

夯实这个根基,一要找准对接点。未来十年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以问题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围绕行业和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特色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要抓住着力点。以筹备百年校庆为契机,重整合作发展委员会,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围绕国家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开发等领域,加强政策研究、技术储备和团队建设,打造“100个水生态城市建设”等社会服务的品牌项目。

(二)几项具体工作的设想1.关于目标制订和指标分解学校自2010年实施三年任期目标管理以来,通过目标引领,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目标制订与指标分解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大计。在此,我要强调几点:一要毫不动摇地推动目标管理,坚持以目标引领全局;二要科学对待指标,使其符合客观规律、反映时代要求、契合学校和大多数人利益;三要注重学科的差异性,体现出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四要促进质和量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五要将目标、投入和考核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目标导向、投入促进、考核激励的整体作用,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充分、结果透明的管理氛围。

2.关于教师聘期考核和聘用办法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岗位 2011-2013年聘期已满,学院和广大教师都非常关注学校的考核办法和实施结果。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体现聘用工作的严肃性,要严格对照《河海大学 2011-2013年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实施办法》确定的岗位目标任务,将聘期考核工作做实。考核结果要面向全校公布,并作为下一聘期聘用工作的重要依据,让考核真正起到作用,让所有教师感受到责任、压力和动力。

考核工作完成后,要对上一聘期的聘用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下一聘期的聘用办法,同时明确下一聘期的考核原则,有效地将教师聘用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3.关于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河海的学科建设面临“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两大任务。河海的水利特色不能丢,这是我们的优势。单靠水利,河海又成不了气候。为此,除了要有国际一流的水利学科,还应选择我校有一定基础、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各高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科予以重点支持,努力建成若干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具体而言,就是发展海洋科学、农业工程,围绕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发展材料科学,在水土保持、新能源和信息网络等学科领域打开突破口。

南京校区的学科布局:考虑新设海洋学院、农村发展与农业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学院要抓紧挂牌;农业工程要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相契合,着手独立设置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要通过调整,逐步单独设置学院发展特色优势。同时,要大力拓展新的学科方向,加快发展新材料、水生态、水环境、水文明、水文化等学科方向。各学院要进一步凝练重点突破的学科方向。

常州校区学科布局围绕目前的 3个学院开展:机电工程学院结合地方需求,抓住亮点和增长点,办出特色优势。物联网工程学院要抢抓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机,提前布局,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学院需要采取切实举措,争取有所突破。

4.关于校区功能定位通过理性分析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地方税收增长动力机制,学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战略征地的目标。校区功能定位的总体原则是:立足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效益。

在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进程。其中,清凉山校区、江宁校区东区、江宁校区西区完全实现统一管理。对于常州校区,在继续强化“条”的同时,要赋予常州校区党委、管委会更多的管理权限,使其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发挥好“块”的功能,“条”要体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效延伸,“块”要体现和发挥属地管理的优势。

在功能布局方面:清凉山校区布局水文学院、水电学院、港航学院、环境学院、土木学院等水利土木类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宁校区东区以非水利土木类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教育为主;江宁校区西区374亩土地以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为主,拟安排新建学院,并为人文社科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江宁校区西区189亩土地作为校级综合实验平台。常州校区要实现由本科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型。

在校园建设方面:百年校庆前,清凉山校区重点建设留学生楼、校史馆,改造校大门。江宁校区东区将学生生活区、教师公寓建好后,不再新建其他建筑。江宁校区西区374亩土地尽快取得土地证,着手规划建设。常州校区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尽快启动建设研究生综合楼。加快推进江南骏园住宅区和汉口西路改造建设这两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和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

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鼓楼区、常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等地的大学科技园建设,逐步拓展办学空间。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实现2014年目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于实。深化改革推动学校迈上新台阶,关键要一件件抓好落实,一步步加以推进。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的改革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学院和部门的主体作用。

一要把握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做到行动快、指向准、落点实。各部门要切实推进职能转变。同一项工作任务涉及多个部门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部门间要密切协作。学院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两办要及时跟踪了解和督促检查落实分工情况,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逐一落实到位。

二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大学章程,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院一致、责权一体、统筹发展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形成思想统一、责权分明,能够激发学院动力的治理机制。促进学院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明确学院内部决策中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的决策程序和作用,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加强,形成自由、健康、浓厚的学术氛围。

围绕校党委全委会提出的 “改革创新年”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年”主线,学校工作要点确定了7个方面26项工作任务。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工作要点明确了分工方案。年初布置时明确责任,年末就要认真逐项对照检查、考核。要确保每一项改革任务都不落空,动真格、求实效。工作要点和分工方案的讨论稿已经发到各位手中。会后,要在充分吸收会议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正式印发。

7个方面26项工作任务的分工方案:

(一)明确发展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快速发展(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3)推进聘用制改革;(4)大力实施协同创新;(5)完善校区布局;(6)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创新;(7)改革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

(二)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8)强化本科教学基础地位;(9)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10)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教学体系;(11)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12)做好招生和就业工作。

(三)发挥学科龙头牵引作用,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13)围绕学科建设目标任务配置办学资源;

(14)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

(四)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建设科技创新体系(15)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

(16)改革和创新科研体制机制;(17)推动科技创新从数量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18)大力提升学术影响力。

(五)培养领军人才,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

(六)筹备百年校庆,推进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21)构建河海文化体系;(2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23)推进规范管理。

(七)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24)巩固和深化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2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26)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在新的一年里,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校党委提出的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改革创新要“一马当先”,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改革的要求落在实处,以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更上新的台阶,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百年辉煌作出贡献!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共创百年辉煌的同时,要主动谋划下一个百年发展愿景。要考虑河海在新百年的发展思路,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要充分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其对大学发展的新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全球化发展的新格局对大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在此,我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四个问题:(1)根据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如何做强水利学科,创造新优势?(2)在建设国际一流水利学科的同时,如何尽快建设几个国家需要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兴优势学科,如何协同人文经管类学科以及应用理科等有重点的发展?(3)如何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实施管理创新,调整或新建机构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学校发展新格局打下组织基础?(4)围绕百年校庆,研究下一个百年发展怎样的河海?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篇6

是什么力量使该行得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演绎出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一切吸引着一些饶有兴趣的人去探究该行由落后行跨越到先进行的演变轨迹。

找准入点 构筑艰难崛起的强力平台

“困难催生能量,逆境孕育生机。” 2003年底,在危难之时走马上任的新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面对##支行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种种问题,与班子成员共同研究,找原因,想办法,找对策,定措施,并且,在全行开展围绕“行兴我荣,行衰我耻,我为工行献计献策”的征文活动。之后,他们决定以创建文明先进单位为切入点,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创建这一主线,一边抓创建工作,一边抓业务发展,并且围绕发展抓创建,跳出创建抓创建,让发展与创建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此,新上任的该行党支部书记、行长汪毅同志与其他班子成员都对创建工作十分重视,把创建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看作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推进器”,把它作为保证经营发展、带动其他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列为支行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了使创建工作常创常新,取得实效,该行围绕“创”字做工作,围绕“新”字做文章,创建工作突出了三个“新”字。

一是组织领导上有新举措。近年来,该行把搞好创建工作作为外树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该行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的优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行长亲自抓、分管行长协同抓、牵头部室具体抓、其他部室配合抓的工作局面。同时,创建工作始终是该行每次会议重点强调的一项内容,逢会必讲,常抓不懈,文明创建意识明显增强,争先创优观念深入人心。该行的创建工作与其他重点工作一样,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一把手”对创建工作负总责,亲自部署,精心组织,严格督促,狠抓落实。并且,该行把创建工作纳入各二级支行、各部室、各网点主任任职综合目标,同经营工作一道考核,作为干部调整、任用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不抓、不会抓创建工作的干部,不是称职、合格的好干部。把创建工作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赋予了创建工作更加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金融企业特色。

二是思想上有新观念。2004年,该行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有些指标得到了营业部的肯定,被评为省分行金融先进集体。面对荣誉,一些干部员工产生了“缓缓气、松松劲”的思想,甚至个别同志认为,搞创建工作是玩虚的,不如抓经营工作实在。针对这些思想苗头,该行党支部及时在全行组织开展了“巩固新成果,树立新形象,再上新台阶”的大讨论,确定了“一年抓巩固提高,三年进入总行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四年进入全国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奋斗目标。并且,召开了全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使全行干部员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形成了全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创建合力。

三是工作上有新思路。全行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先进单位的奋斗目标,不断用新的工作思路指导新的创建工作实践。2005年,该行提出了“三抓,三个一流”的工作目标。即:抓党风,塑一流行业形象;抓班子,带一流队伍;抓管理,创一流经营业绩。2006年,该行提出了“五抓五讲,五个提高”的工作思路。即:抓经营,讲效益,提高整体盈利水平;抓班子,讲团结,提高核心战斗力;抓培训,讲实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抓服务,讲质量,提高银行社会信誉;抓管理,讲规范,提高防范风险能力。2007年,该行根据上级要求提出建设“六型”基层银行的思路。即:力争在2—3年的时间内,在该行建立起更新型的组织结构、培植型的营销体系、效益型的成本管理、制度型的内控建设、素质型的人力资源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2008年年初,该行提出了“六个推动”的新思路。即:突出经营中心,推动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形成坚强领导核心;强化员工教育培训,推动建设高素质员工单位;改进和加强服务工作,推动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夯实管理基础,推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增强银行凝聚力和创新力。目前,该行积极践行工总行提出的“三最”工作目标,并努力实现把工商银行建设成为“最优秀、最盈利、最受尊重”的国际化大银行的目标。从而,使得该行的创建工作年年有新思路,年年有新措施,年年有新变化,年年

有新进步,逐步使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立足基点 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几年,该行坚持业务经营和创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针,让创建工作与业务经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把创建工作与服务工作相结合该行在服务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原则,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设施。在全行开展让窗口更亮,让服务更优,让牌子更响,让客户更满意的活动,努力使各项服务工作向高品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目标迈进。

一是服务环境上高品位。这几年,该行在费用紧张的情况下,精打细算,舍得投入。逐年加快了各网点装修改造的步伐,基本上达到了净化、美化、亮化的标准。通过规范了办公场地,购买花卉,派专人负责营业间环境卫生,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服务环境。

二是服务创新上高起点。该行遵循“服务经营,科技先行”的工作方针,与时俱进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了更新改造,顺利完成了综合业务系统推广、新业务版本升级、跨行支付系统的开通、会计要素系统的投产、账务上收集中核算、网点拆分等一系列工作改革,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解决了客户排长队等候的问题,方便了客户。同时,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快捷办理银行业务。

三是服务措施上高标准。通过适时调整atm柜员机的取款额度,采取上门服务和延伸柜台到二线等措施分流一线柜面客户,想尽办法减少客户排队办理业务的时间。通过推行公众限时服务,开办贵宾理财室为优质客户提供更为快捷舒适的服务,吸引优质客户。通过评选服务明星,对服务工作做得出色的员工及时奖励,充分调动全体员工优质文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服务内容上高要求。他们把银行的服务工作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使用文明用语,普及、讲究服务礼仪,注重“三声”服务,切实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正做好“八要九不十做到”,竭诚为客户服务,促进了该行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

二、把创建工作与业务开拓相结合该行领导班子把业务开拓作为创建文明单位、走出经营困境与加快业务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他们冷静剖析家底,直面正视困难:一是贷款结构极为单一,信贷资产质量低。该行80%以上的信贷客户是冶金、机械行业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到2003年末,全行不良贷款占比高达60%以上。二是优质客户少。对公存款大户就某电业局1家,在电力系统资金集中上划的那次改革中,该行对公存款几日之内垮掉了“半壁江山”。三是收入渠道单一。该行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和上存收入,两项合计占比高达96%,中间业务等新型业务发展缓慢,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3.5%,这种格局难以适应未来竞争发展的需要。

针对当时的现状,该行把着力点主要放在调整客户结构,积极争取优质客户和积极发展转型业务上。他们及时制定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退出一批,营销一批,争揽一批”的营销措施。对现有客户按优质客户、限制客户、一般客户、潜力客户进行分类,有选择地实行市场进入和退出。他们抓住长株潭一体化和长株潭实行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捕捉信息主动出击,创新营销服务方式,积极参与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的竞争。在对公存款方面培育了某体育彩票中心等多个存款过亿元的优质大户,逐步改变了该行对公存款过度依赖某一重点大户的局面。在新增贷款投入方面,该行在坚持将新增贷款全部向a级以上企业投入的前提下,牢牢锁住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建设、优质房地产项目等支柱产业,并以服务和效率赢得了客户,争取到了长株高速公路等几个优质贷款项目,以此彻底改变了该行以冶金、机械行业为主的单一贷款结构。与此同时,他们在巩固与扩大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证劵三方存管、账户扩面、代理保险、代理基金和大个金等新型业务,不断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提高新型业务收入的占比,加快了业务转型的步伐

三、把创建工作与防范风险相结合在防范风险方面,该行做好“四个加强”:一是各部门、各网点“一把手”的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该行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各网点的“一把手”是风险防范的第一责任人,既要抓人员管理、抓业务发展,更要抓风险防范。二是关键岗位和关键业务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各营业经理、网点负责人对现场操作严格监管,特别是对自办业务、权限卡、反交易、错帐冲正、账户管理、会计要素、虚假按揭、电子银行、信用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监管。三是视频监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该行增配了1名专职录像监控人员,严格按视频监控“四定”要求,加强视频监控工作。四是对风险点的排查力度进一步加强。该行经常对网点头寸交接、食堂用水用电、办公机房等14个风险点的进行安全排查。

突出重点 打造凝聚人心的“人本工程”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年来,该行针对员工士气低落,把加强“人本工程”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稳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营与发展的全过程,实行人性化管理,增强支行凝聚力,构建和谐银行。

一是坚持正面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支行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干部员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三观”、“三德”教育、生存发展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十字”行风教育、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他们经常运用党课、答卷、板报、电教片、主题活动、知识抢答赛等吸引力大、渗透性强的有效形式,用科学发展观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服务教育。新员工入行,都要进行为期30天岗前学习,行领导还找他们逐个谈心,进行政治理论、支行历史、服务宗旨和行风行规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各项业务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本职岗位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努力使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经营业绩。由此,营造了人心思进、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培训,用现代科学知识充实人。该行采取分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地对干部员工进行现代商业银行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新制度、新规则的培训。他们结合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升级和金融新产品的推广,先后组织广大员工参加会计结算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银行综合业务等多种业务培训班和业务技能考核,让员工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促进了全体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该行加快业务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领导示范,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凝聚人。该行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班子成员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事事率先垂范,勤政为民。他们从思想上关心员工的成长,在工作上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在生活上为员工排忧解难。该行党支部书记、行长汪毅同志为人诚实,作风扎实,工作务实,他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经营中的新情况、新困难、新问题,在员工中树立了较高威信。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体制机制转换,模式创新

在当前“以青年创业带动全民创业”口号的召唤下,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政策以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大高校也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孵化服务,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1]。2013年万达集团推出支持大学生创业十年计划,从2013年至2022年,每年投入5 000万元,并拿出50个万达广场的商铺用于支持100名大学生创业。

1 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意义

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率先出台政策、建设孵化基地、重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例子[2]。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他人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下面列出三条较为重要的意义。

1.1 有助于实现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转换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能够将高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创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科技人才的创新提供专业力量和创业的契机;有助于开展和支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校企进行有效连接,缩短由科技到生产力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有效地提升知识的利用率。高校创业孵化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生产力的转换和创新,还能够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通过校园的创业建设带动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创新,进而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2 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具有独特的创业保障机制,那就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完备且免费的办公场地、合理的资源配置,再加上项目之间的相互扶持,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创业成本,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较好的初期保障。此外,学校配备的教师和专业的指导队伍,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避免学生创业的盲目性,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此外,加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更进一步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负担。这些激励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帮助创业团队朝着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发展[3]。

1.3 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理论教育和项目实践能力具有双重推动作用,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高校能够依靠创业孵化平台打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综合性的帮助。再加上校企合作的背景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模式,并在合作期间逐渐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潜在创业家。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实现自身创业事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机制的成效

2.1 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根据当前的情况可知,高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很高,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抱有强烈的自信心,再加上创业孵化平台和政策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以及对应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思维等创业的基本素养。

2.2 大力宣传了创业信息

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政策及创业信息的了解,多是通过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大赛以及学校的创业组织获得的。而创业孵化平台的搭建,拓宽了学生了解创业信息的渠道,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及时、真实且可行性较高的相关信息。此外,要切实加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度,还是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双重努力。

2.3 开展了创业教育

创业孵化平台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的同时,大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

2.4 发挥了孵化平台的创业引领示范作用

当前,创业孵化平台已经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并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初期所需的设备、场地等资源,解决了创业起步初期的“硬件问题”,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对国内的自主创业事业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

3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机制面临的挑战

3.1 大学生的创业期望值过高,能力偏低

虽然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很高,也拥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且经过创业孵化平台的指导之后,其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毕竟缺乏一些相应的经验和实践,总体创业能力不容乐观。这也与学校的创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高校总体情况来看,学校的创业教育偏重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创业的实践教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高,使得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不够,创业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信心不足,面对困难容易退缩,只能望而却步。

3.2 创业政策不完善

政府和社会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校园内的自治创业浪潮无法产生大规模的影响,也无法在社会范围内产生浓厚的创业氛围。虽然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自主创业优惠政策,而且很多政策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但从当前的情况可知,政府的导向还不够明显,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大学生提供服务,而且担心亏本,也不愿意与大学生合作,很多银行也不会轻易向大学生贷款,即使愿意,贷款的金额和期限也是小额和短期。

3.3 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思维

由于对创业环境和创业活动的不了解,再加上创业路是一条艰辛之路,很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并不高。再加上传统价值观念和就业理念的束缚,很多学生存在“求安稳”的就业心理,更多地倾向于“铁饭碗”,希望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创业对刚出校园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冒险,风险较大,相较而言,学生的家长也更希望孩子能从事更为稳定、风险较小的工作。

3.4 学校的创业教育未跟上步伐

在当前巨大的创业浪潮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依旧停留在传统理念上,就业首选是国家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等一类较为稳定的工作,其次是大型民营企业和继续读书深造,最后才是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对学生创业的鼓励和支持并不多,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接触也就不会多。学校的教师也大多只会教授专业知识,关注点大多是学生的就业率,而且教师自身也缺乏创业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指导。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创业激情不会太高,创业能力也不会很强。

4 推动创业孵化平台体制机制转换与模式创新分析

4.1 推动大学生创业孵化模式创新

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目前有三种模式,即实体模式、校内虚拟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体模式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设备、资源等基础设施,并为已经注册成立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可靠服务和管理。校内虚拟模式则主要是将高校大学生的技术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学生的创业机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则是充分发挥技术与生产力的转换功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可靠且真实的创业合作平台。此外,还应当积极探索不同的创业孵化模式,敢于创新,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新模式。从大范围来看,全真和仿真是创业孵化平台的两种最基本模式。

4.2 建设多层级孵化平台机制

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创业缺乏场地、设备、资源配置等基础设施的问题,应积极推进层级递进、梯级向上的创业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一中心,多基地”的高校创业孵化格局。其次,通过虚拟手段搭建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如各大门户网站和网上商城,以及各种APP,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网上创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的“0成本创业”成为可能。再其次,不断完善“一中心,多基地”的孵化格局,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并兴建各种孵化基地,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最后,建立大学生创业加速孵化基地,甚至可以建设创业大学——一种以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为主的新型培训机构。

4.3 从学校和学生方面推动创业孵化平台的发展

完善学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培养综合创业人才。在大学课程中增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并添加创业成功案例分析方面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实战经营三个阶段,做好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工作,让学生稳扎稳打,层层递进。可以向创业孵化中心聘请专门的讲师为学生讲解当前的创业形式、创业政策和创业成功案例,让学生搞清楚学生与创业孵化平台之间的关系。综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如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考意识、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充分发挥孵化功能,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亲身感受入驻企业的发展历程,并以先进的成功案例给予学生信心,形成勇于拼搏、敢于尝试的创业理念。

4.4 多方面,分阶段,打造高效的孵化平台服务体系

从大范围来说,一个完整的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体系是学校、政府、企业三者的有效集合,这三者决定了创业孵化平台功能的完整性。高校是孵化平台的阵地,是聚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师资力量,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阵地。企业提供商业氛围和创业氛围,为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实践和一定的资金支撑。政府提供相应的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创业增加了相应的风险和压力。只有这三者实现良好的衔接,创业孵化平台才能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

5 结语

随着各地创业孵化平台的不断兴起,我国迎来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潮。高校大学生的创业事业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件,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虽然当前的创业孵化平台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孵化平台的深入发展,将会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创业服务,更好地帮助青年人创造财富,缓解就业形势。孵化体系也将不断迎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逐渐成为主导大学生创业孵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多层级孵化平台托举创业梦[N].青岛日报,2014-12-03.

[2]黎祖荣.高职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30-31.

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跨越 篇8

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思路。推动教育发展,破解难题,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机制,迎难而上。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纲要,还是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其核心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最大的教育民生。教育规划纲要设计得好,但能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解决了多少个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先行先试,有序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十大改革试点,既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强大内生动力。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目前,425个改革试点项目全部启动。这些改革大多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我们攻坚克难。教育部加强对试点项目的分类指导,同时对地方申请的政策突破或政策支持,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

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教育改革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增强改革信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化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以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上一篇:经典益智的儿童故事下一篇:房地产抵押合同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