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2024-10-06

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共8篇)

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篇1

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邹士年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内容摘要:城镇化战略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我国拉动内需的必然选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各级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不能清醒认识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用传统思维和方法去推进当前城镇化,就很难实现我们新型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必须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机制、改革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改变分税制下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状况和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户籍制度 政绩考核 土地财政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抛弃过去那种粗放式用地、用能的城镇化模式,推动城镇化由偏重规模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规划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房地产市场、产业发展和城市资源、环境等问题。但传统的体制机制下,城镇化的二元机制突出,地方政府在地方政绩考核机制下容易比拼GDP和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而不注重 1邹士年: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房地产经济等。人的城镇化。如果新型城镇化不注重机制体制改革,还是容易重走老路,无法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一、我国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

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如果按照城镇户籍的人数,即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而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城镇打工的有2.63亿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大概不到1%在城市购房,其余的都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他们不能真正属于城镇居民。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接近80%的水平,差距就是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缓慢,外部需求仍然疲软,而城镇化能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缓解我国经济下滑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未来7-8年,中国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包括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将超过40万亿元。城镇化还可以带来以消费为目的的投资,一般来讲,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倍。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会带来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所以,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指明方向。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镇化基本都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这种模式对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1.传统城镇化发展机制导致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遇阻

传统的城镇化在政府的主导下,导致城乡居民在户籍、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导致新型城镇化在向前推进中遇到多方面障碍。户籍方面,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限制了户籍流动的自由,越是大的城市落户越难,虽然有控制大城市人口扩张的理由,但是主要还是保护户籍背后的种种利益。东南沿海一些省份的积分落户政策对本省户籍农民工有特殊照顾,但对外省籍的农民工则没有照顾。主要原因是,过高的落户社会成本难以负担。另外,全国虽已有近2/3的省份取消了农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但是配套政策大多没有跟进,养老、医疗、低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落实。

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保障房申请等方面都还没有享受平等待遇。尤其很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设计一般只针对本地户籍人口。而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早期公租房供给少的时候,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后期则要逐渐退出。

另外,在土地管理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人的自由流动与土地要素的不可自由流动流转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至今未能理顺,这已经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等级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低等级城镇获取土地指标非常困难,制约了较低等级的城镇的发展。2.不合理的政绩考核观导致地方政府盲目推动新城建设

地方政府官员,尤其是一把手为了政绩盲目推动新城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大潮中,类似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还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这其中,有多少都是盲目的只有靠时间来检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对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贵州、陕西等12个省区调研时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打造新城建设模式,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这种盲目扩张,缺乏规划,配套设施和公共资源不完整;过度依附母城,缺乏支撑产业;交通滞后。同时,盲目扩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盖了楼没人住,修了路没人走,征了地没人用,建了商店亏本。再者,从投资回报来看,若政府和开发商没协调好,会造成双输的局面。一片没任何配套设施的空地,很难激起开发商的投资欲;开发商若将自己的能力无限放大,也会造成城市建设社会功能的缺失。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打着建设新城的旗号,违规大搞圈地运动或房产开发,侵占耕地资源,甚至出现土地审批不规划、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等现象,这就容易引发群众不满和社会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3.当前的分税制背景下政府成为高房价的推手

在我国分税制下的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权与事权极不匹配,导致政府纷纷通过卖地敛财,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高房价的推手。我国自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普遍税收不足,土地出让收入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些地方热衷于“土地财政”,无形中推动了地价飞涨。房地产企业将这一高昂成本转嫁至房价,土地成本的不断上涨,又推动了房价上涨。而房地产开发环节征收的各类税费高达100多项,其成本加起来占到房价的三分之一以上,最终也转嫁给了购商品房的消费者。“十一五”时期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累计超过7万亿,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占比从2006年的38.9%,增长到2010年的65.9%。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有的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附着在土地上的收入,还有名目繁多的费。土地从征用、出让到规划建设等环节,土地管理、房产、财政、水利、交通、人防等部门,都会收取不菲的费用。4.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往往不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产业是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所以各地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都注意吸引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区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有所不同,地方政府在产业的选择和引导上需要深入分析。尤其在选择、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在部分行业或环节,作为本地区重点投资、优先发展的支柱。前期城镇化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在支柱产业选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注重产业基础研究,缺乏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往往地方领导拍板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再次,追赶时尚或者是地区间攀比,如前段时间一窝蜂地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根本没注意到自身发展该产业的优劣势;其次,各地区,尤其是相邻地区的产业选择趋同性较强,而不是互补性较强,造成相互竞争激烈,既不能形成特色产业,又不能和周边地区进行错位发展。再次,没有充分考虑技术因素。如果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不考虑技术动力、技术发展、技术人才、技术环境、技术层级等因素,是注定没有前途的。

三、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应该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思路,加大机制体制改革,以城镇化促进我国改革的深化,保障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新型的城镇化要求地方政府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主体意识,通过机构调整、职能转换等方式,推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

首当其冲应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继续落实中央已经制定的相关政策,放宽落户条件。研究落实跨省农民工落户的成本分摊机制,逐步取消城乡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方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其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农民工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率、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再次,完善保障房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应该没有户籍的限制,应该针对社会中所有的最低收入的城市弱势群体。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保障房建设较为完备的融资、供地模式和合理的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

最后,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与房价密切相关的问题。要合理规划,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提高;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大力拓展城镇化发展用地新空间;完善土地市场体系,改革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等。另外,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其土地审批力度。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迷恋GDP,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这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极大影响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广大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新城建设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做法增加GDP速度快,效果明显。当前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体系应该选取更多的指标,降低经济指标权重,更多考虑社会和环境的指标,当前尤其要防止在新型城镇化热潮下将城镇化率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剧造城运动。建立全面衡量考核官员的的指标体系,注重绿色发展、强调社会经济文化总体协调。另外,在干部考核体系里,增加群众意见、群众评价的权重,在官员政绩考核环节里突出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强化经济综合实力、群众生活水平、社会协调发展等指标考核,并将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加快分税制改革,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规范土地征收行为。减少土地出让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一方面改变目前地方政府少卖地卖高价地的现状,在增加土地供应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土地竞标者的投标方案,而非单纯地以价格高者得地的方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更多地发展新兴产业,在弱化房地产行业的支柱地位的同时,也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在目前财政金融体制尚不完善,地方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不该管也管不好的领域坚决退出,更多利用市场化机制发展社会事业;财政要引入“经营财政”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实现财政闲置资金的高效运行;进一步开放投资、融资领域,鼓励市场的资本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取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事业,走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社会联动”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政府融资道路,彻底摆脱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四)新型城镇化政府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城镇化的过程是由于产业升级的内生力导致产业转移,从而带动产业承受地相关行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成功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城镇化的推力。这里,我们要强调政府的参与要有度。新型城镇化是在新的背景下产生的,面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迁移,作为东部地区应该考虑产业输出因素,政府应该理顺机制,促进科研有效投入以及商业环境的规范,推动科技产业化,使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科技以及服务业发展,增加产业溢出以及转移的内在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向上发展。

中西部城镇化水平提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内容,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带。这些年,国家大力投资不断完善基础交通物流体系,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基础,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产业转移的承受地也就是我们城镇化的目的地。对于产业输入地,当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增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有序引导促进产业转移的进程。具体而言,政府要认清当地的比较优势,找准定位,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产业转移和集聚。同时要做好环境治理保护,提高行政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吸引企业家以及产业人才。这样,产业转移过来了,人才留下来了,就业稳定了,相关服务性产业也就跟着发展起来,城镇化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邹士年)

参考文献:1.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12.12。

2.迟福林,《推进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中国合作经济》,2013.12 3.曾红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2(31)。

4.张占斌,《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12-11-15。

邹士年,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房地产经济等。

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篇2

面对《规划》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目标,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理清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充分利用好山西省转型综改区先行先试的最大政策逐一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努力使山西省走上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高效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分析

资源配置的行政管理体制、户籍制度所隐含的城乡二元化公共服务体制等体制机制障碍,既是城镇化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存在的原因,又是持续、健康、平稳地推进城镇化必须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概括讲,影响山西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有:

1. 等级化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畅通。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明确提出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和市场化发展中国家“极端大城市化”的城市化道路的弊端,是完全符合我国实际、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我国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使得较高行政级别的城市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政策资源,从而在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等方面的竞争中具有更大的权力优势,挤占了中小城市发展的经济和政策资源,制约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各种资源向高等级城市集中的现象,不利于不同城市之间公平竞争,更不利于中小城市发展壮大,制约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畅通。

2. 审批制的户籍制度决定了城镇化模式的“特殊性”。从“农民市民化”角度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农民主导型”,这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另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即农民不是自然融入而是被接纳、被市民化。这又有两种形态,一是农民已进入城市如农民工但要转化为市民却需政府的审批,二是农民尚不具备市民化的条件,但却因政府土地城市化而被“市民化”。这正是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伴随着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民本该自然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市民”。然而,在我国这一自然的进程被人为割裂。“政府主导型”城镇化的基本工具,就是审批制的户籍制度。户籍制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审批制”。在我国,户籍审批制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强制性,户籍管理部门是具有强制力的公安机关而非具有服务力的民政部门;其二是指标化层级管制,层层下指标,一年能有多少农民“市民化”,完全受指标制约,无视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的自然进程。

3.城乡“二元化”公共服务体制影响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同步。靠户籍制度分割城乡居民身份,其隐含的是巨大差异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因此,农民市民化会给城市政府增加巨大的公共服务支出,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成本,这也是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原因所在。据《山西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山西省城镇人口已经超过1909.38万,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是拥有城镇户籍并享有公共福利的人口仅占35%左右,约三分之一实际居住在城镇而没有当地户籍的人口,不能享有户籍人口所享有的医疗卫生、教育及其他公共福利。

4. 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障碍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推进。影响城镇化的土地管理制度障碍存在诸多方面,比如土地的所有权制度、土地所有权转换机制、土地所有权补偿机制、土地的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市场化机制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集体、国有土地使用性质的规定和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土地、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的一系列合法不合理制度。这些制度,既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却又是城镇化无序发展的根源。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工业化靠的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了原始积累,而城镇化则主要靠的是集体、国有土地的价格差解决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这对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超自然地把农民由“有产者”变成了“无产者”,或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能力,也影响了农民融入城市的动力;二是人为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割断了产业演进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城市产业空洞化,影响进城农民获得稳定就业机会。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

5. 规划体制不健全及日趋软化制约了城镇品质的提升。受现行规划体系部门分割、城乡分割问题影响,城镇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缺失和不衔接的现象,严重妨碍了城镇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从而导致了城郊结合部建设混乱,产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城市郊区病”等现象。城镇规划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城镇空间布局混乱和城市无序竞争的局面。规划科学性不强、前瞻性不足,缺少空间布局和产业支撑的统筹考虑,不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结构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影响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水平不高、深度不够,影响了其指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甚至一些规划编制贪大求全、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的实际需要。规划过软,执行的刚性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修编和调整程序不规范,规划内容朝令夕改,一届政府一个规划思路,行政权大于规划权,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受到挑战。

6. 财税体制不合理影响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现行的以分税制、事权与财权脱节为主要特征的财税体制,严重制约了城市政府的建设能力。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相当多的城市基层政权限于财政困境,不得不以“经营城市”为名出售土地。近年来,山西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投资在快速增加,仅2014年就投入430亿元,但与需求相比仍显严重不足,尤其是小城镇没有独立财政,建制镇财政缺乏城镇建设的资金积累,建设水平仍处于小、散、弱状态。如山西省一些产煤城镇一直依靠当地煤炭企业的分红进行城镇建设,经过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没有了这项预算外收入,又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多个规划好的项目因缺资金一直无法实施。现行的财税体制,还严重影响着城镇经济的专业化发展。

二、结论

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3

郑州市政府研究室成立十多年来,克服任务重、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在推进本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高质量完成市级立项重点研究课题近350项,高质量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1项。一大批研究成果进入本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多次参与或承担国务院有关部门、河南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大课题研究;常年承担省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情况反馈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参与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谋划建设郑州国际商都、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郑州国际陆港、郑州跨境E贸易试点建设、申建郑州跨境E贸易综合实验区、推进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市申建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决策的前期研究。近5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承担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提议案(提案)和建议参考要点的研究拟定工作。

加强河南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党中央和河南省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切实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决策咨询和风险评估工作,迫切需要明确全省政府系统决策研究机构(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研究室)规格、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工作人员编制,解决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严重匮乏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更好的服务配合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问题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建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省政府研究室尽快组成课题组,开展“全省政府系统决策研究机构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重新研究确定“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决策研究机制、进一步整合决策研究资源、加强对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篇4

关键词:丽江 新型城镇化 耦合机制

一、丽江印象

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同时气候变化显著。全区总面积206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 ;山区19017.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3%,全市有111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海拔一般都在2 000米以上。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2个世居民族,20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561815人,占总人口的55.7%,纳西族212 223人,占总人口的21%,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称。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城区离昆明502公里,距攀枝花市280公里,至下关市201公里,至兰坪金顶206公里,至香格里拉县城198公里。

兼容并蓄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纳西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延续保持下来的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宝贵的遗产。

地势多山少地,少数民族聚居,西南交通动脉,东巴文化独特,古城历史悠久等独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丽江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定富有“地方性特色”。

二、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十二五期间,丽江市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城镇化率从27.8%提高到35.6%。玉龙县“四规合一”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山地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开发低丘缓坡土地1774.5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改造城市棚户区380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3907户。开展4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30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96.5万亩,解决5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电移民搬迁安置31189人。扶贫投入26.1亿元,实施宁蒗和永胜2个县连片综合开发、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9个贫困乡整乡推进、96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五年共减少18.6万贫困人口。

(二)2016年丽江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16年力争年内城镇化率达到37%。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加快特色城镇发展,积极建设智慧小镇、互联网小镇。落实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力争城镇化率达到37%。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各项权益。继续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强坝区农田保护,因地制宜推进城镇上山。积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增强城市宜居性。围绕打造生态、低碳、乐居的山水田园城市。丽江制定了“138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个中心城市3个次中心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和30个特色城镇,的城镇空间结构。

(三)十三五期间丽江市要打造协调发展新空间,推进城乡统筹显特色

“十三五”期间,丽江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5%。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两片一带”区域发展新空间,把丽江主城区建成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核心;把华坪建成以清洁载能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区;加大宁蒗和永胜两个片区扶贫开发力度,依托程海生态经济园区和泸沽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金沙江经济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城镇布局,形成1个中心、3个次中心、4条发展轴线、8个重点中心镇和30个特色城镇的城镇空间布局,走出一条丽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和支撑能力,精准脱贫,确保2016年玉龙县脱贫摘帽,2017年永胜县脱贫摘帽,2018年宁蒗县脱贫摘帽,2019年现行标准下全市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管理。丽江城市边缘,自身的土地利用具有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在与城市逐渐接轨的过程中,较多变为城市指向的用地,原有的郊区农田特性渐渐消失。部分不适宜进行建设的农耕用地,如冲沟、坡地也被过度开发。

2、城乡差距和县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全市有一区四县(古城区,玉龙纳西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古城区和宁蒗县,金山乡和大具乡等,县域差异,镇乡差距。永胜县、华坪县,工业及工业附加值产业较为强,而同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则工业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的能力较为薄弱。

3、城镇化建设中古城文化景观过度商业化、原真性缺失。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中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环境仍旧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大研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景观作为一种反映地域历史文化、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重要遗产资源,在当前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现实与保护理论的双重困境。

4、云南自然灾害的频发,人祸不断。水灾与旱灾交替,泥石流多发。丽江市重要城市供水源黑龙,根据丽江水文分局监测,1993年至2015年,黑龙潭共发生八次季节性干涸。人为火灾是丽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大威胁。2009年,“3?31”古城南门新疆饭店火灾;2010年,“2?13”丽江印象古城文苑火灾;2012年,“2?22”火灾早已为丽江古城防火敲响警钟;2013年3月11日,大火烧毁了古城核心区的103间房屋。丽江古城就是一堆堆数百年的干柴垒起来的木房子,一把大火就能让它毁灭,所以火灾防范迫在眉睫。

5、新型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业项目建设、城市地下水过度挖掘、乱扔城市垃圾(含建筑垃圾)等仍然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过度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四、新常态下的丽江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策略

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一个耦合机制,是将涉及面具有的正面因素,积极的相互叠加作用,显现出共同的合力优势。在未来还将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耦合机制所产生的效应为丽江的建设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与现代城市实现时空交融,动态生长。

(一)新型城镇化与政府政策规划,社会舆论耦合

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确立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城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等10项城市专项规划,5年新编6项专项规划,建立了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制定了53个城镇的城镇总体规划和4902个中心村、自然村规划。制定了《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三江并流国家风景名胜区老君山详细规划》、《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丽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送审稿)》。广泛宣传动员,做好城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氛围。

(二)新型城镇化城乡空间、功能耦合

丽江市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周边县域空间逐渐产生关系的这一过程实质上便是“城”与“乡”的耦合过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破解,相互之间的要素交换也趋于频繁,开始了城乡互动发展时期。丽江中心城区及周边除了原有的基本职能外,城市功能不断的外溢与空间的扩张,需要承接城市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成为补充城市核心区功能的腹地。思考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城乡空间、功能耦合关系,也正是需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运用多元争执、动态渐进、整体协同等思维概念,实现空间的多元性,包容性开发。

(三)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环境耦合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耦合,也是乡村地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在城乡结合区域,是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交融渗透、城镇化发生最为剧烈的城市边缘区。丽江自身的土地利用具有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在与城市逐渐耦合的过程中,城镇整体将会成为城市中的?仍登?,变为城市指向的用地,原有的郊区特性渐渐消失。丽江作为依靠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城镇,虽城镇自身具有商贸属性,但也是依赖周边广袤的农田土地而存在的。仍然需要保留农耕用地,保护自身土地利用特征的完整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不涸泽而渔,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与古城保护耦合

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古城历史悠久,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古城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已经对古城内的电力线路、流水河道、排污管网进行“三线入地”和修缮保护,但由于古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不可能随意改变房子的结构,工作重点只能对消防设施不合格的商家进行整改,对住户的行为进行消防规范和管理。同时,制定保护法规,发展文化产业,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推进。

(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耦合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随着全球化所引发的城市竞争,文化策略已经成为了当今城市生存的关键所在。文化根植于一定的时空里,反映在一定的载体上。纳西族的“东巴文”,共1400多个字,被美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经书涉及面丰富,包含舞谱、绘画、祭祀仪式充分展示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古城的商贸文化与纳西文化是空间形态中蕴含的重要精神内涵,需有文化的“核”才能使纳西文化在特殊的时空中真正得到延续。大研古镇内的街巷功能各异,多为普通的民居强化其生活性为要点,优化内部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对其历史功能予以延续再现,保有一份安宁与祥和的生活空间,杜绝过度商业化。

(六)新型城镇化与创新耦合

机制体制改革发言稿 篇5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代表新誉集团参与此次现场会。

新誉集团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新能源、数控设备、现代物流、办公设备业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紧握时代先机,瞄准前沿产业,持续创新投入,强化内部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成为总资产80亿元、集20家子公司于一体、跨行业发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火炬计划轨道产业基地骨干企业、铁道部机车车辆配套重点生产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多年来,新誉集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抢抓发展机遇,弘扬创新精神,高点站位,精心策划,不断完善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探索企业发展新机制,稳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一、创新科学人才机制,着力优化职工团队

一是精心聘优。集团从实际出发,成立内、外部专家委员会,精心选聘行业内的高级专家担任集团顾问,力争在高科技技术、高质量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借助外脑谋创新,巧用外力促发展。二是积极引进。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制订人才扶持政策,瞄准有技术、懂管理、善运营的人才和团队,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地引进符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使集团真正成为人才集聚地。三是用心留才。积极营造尊重智慧、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出台住房、子女入学、奖金补贴、职称评定等十项优惠政策,来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迅速聚集一批优秀的行业科技精英,为集团的技术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四是着力提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扩大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规模,全年组织企业职工培训1000人次,培养新技师260名,培训高级工90人。着力培养一支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创新意识强的技术人才队伍,牢固构筑起新誉集团的竞争软实力。五是校企合作。2010年4月,新誉集团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组建“江苏省数控机床检测与维修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优秀人才,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强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集团自2006年成功实施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来,在PDM系统中完整地管理了420套产品,其中,零部件33599个,工艺数据18632个,其他技术文件495个。在保证企业技术资料完整的同时,提高设计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有效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了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集团已全面上线运行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已将PDM系统与ERP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完整的衔接,对所有物料进行了有效的编码,并对部分产品的所有物料实现了单件管理及可追溯性管理。在2007年9月集团实现完整的ERP管理。至此,集团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为今后实现CRM、SCM、BI、OA、HR奠定了基础。企业技术信息化管理,CPC已成功实施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为ERPD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市场竞争服务,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保护,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能力,使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实施重大技术决策、市场竞争决策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创新科技研发机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集团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着力提高风电、装备制造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集团将自主创新和巧借外脑相结合,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协作关系,与世界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努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科技资源为我所用。近年已与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世界著名企业实施强强联合、技术合作。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使新誉集团成为它们的全球供应商。三是加快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密切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铁道科学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14所等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搞好远程控制技术、齿轮箱技术的开发,始终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同时,与国外风电领域的先进研究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展了国际科研合作渠道,最终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的自我开发之路。

四、创新优化平台建设,催生高效生产力

一是做强研发平台。以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积极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大力整合集团各类研究力量,将8个研发设计中心打造成国内一

流的研发机构,加快形成集团内多学科综合交叉、汇聚一流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二是做优生产平台。重点抓好位于高新区、总投资达23亿元的风电工业园建设,形成风机总装、电机生产、大部件机加工、叶片及树脂生产四个核心制造区,确保年内集团制造业全部搬人风电工业园。三是做大物流平台。根据集团整体规划,将遥观厂区作为集团下属新誉能源物流有限公司的基地,加快引进物流企业,把基地打造成集金融服务区、信息交流区、金属交易区、仓储配套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配套基地。

五、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一)打造世界级研发机构,走产品高新化道路

新誉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依托国家级EMC电磁兼容实验室、3.8兆瓦机组出厂地面全性能检测试验台等技术平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构建一个面向国内瓶颈技术及未来发展的多学科综合交叉、汇聚一流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科研环境的创新平台,形成国内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数控设备技术领域致高点,以利于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资源聚集,带动全国轨道交通、风电、数控装备制造业进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拳头产品,推动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

集团紧紧抓住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以创新为动力,抢占科技市场竞争制高点,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以研究中高档数控机床为突破口,以加工中心、数控铣床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863数控机床产业化攻关,使公司在高速主轴及驱动系统设计制造、自动换刀装置、关键零部件加工工艺、可靠性增长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逐步形成了高速、高精、高效的产品格局。完成经营模式从单一产品经营向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三位一体”的成功转型,步入了中国大型机床制造企业集团的行列。

(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车辆技术进步

新誉集团与常牵庞巴迪联合参与投标的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高速重载牵引系统及核心配套部件”已公示。这将是继“轨道交通高速电力机车牵引系统的产业化”、“2-3.5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以来,公司承担的第三个省成果转化项目。将面向中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与节能水平以及高速铁路环境友好性为目的,通过研究

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技术和装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速列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适应并引领世界高速列车牵引传动模式的技术和装备战略转型。

新型城镇化亟待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篇6

发布时间:2014-3-25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土地制度改革要以财税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首先要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让地方政府有与其事权相匹配的财税收入,摆脱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

郑振源

城镇化是三大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在一定制度下不断流动、重组的结果。我们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需要研究支配这些生产要素运动的制度是什么。这制度是在什么思想观念下形成的,它是怎样运作的,所造成的利益结构、利益链是怎样的,矛盾在什么地方,造成矛盾的体制性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们才能找到改革的重点和改革的内容。

现行土地制度对城镇化的贡献

支配城镇化要素流动的制度有三个:一个是财税制度,一个是户籍制度,一个是土地制度。

规定现行的土地制度有两部法律:《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呢?

1985年和1992至1993年我国曾两度出现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这反映了城镇化与农业的矛盾。

于是中央下了一个文件:要用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怎样保护、怎样控制?结果就采用计划配置的办法。在这种思路下就形成了1998年版的《土地管理法》。

这部法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禁止农村宅基地流动,禁止集体土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扩大征地范围,以国家征地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唯一途径,由政府垄断整个建设用地的供给。

二是由中央决定耕地和建设用地配置的指令性控制指标。通过总体规划和计划,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基层,根据这些指标划定土地利用区和确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三是为保证规划计划指标的实现,又规定了一套高度集权的、复杂的行政审批制度,大凡土地用途转用、权属转变都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严格的计划配置的土地制度对城镇化有什么贡献?

第一,政府通过低价征地,在2003—2012年10年间共征得374万公顷的土地。3万、4万块钱一亩就可以把地拿过来。

第二,农民工不能市民化,这样就维持了2.5亿的廉价劳动力。

第三,通过低价征收、高价出让,10年内政府就吸收了15.2万亿的出让金。这笔出让金刨掉征地成本、一级开发成本后,政府差不多能拿到5.5万亿的净收益。这其中约六成的净收益被用于城市建设。此外,政府拿到地后,还可以将土地抵押贷款。通过这些方式,政府大约可筹到11万亿低成本的资金。

依靠这样廉价的三大生产要素,中国城镇化的进展非常迅速。1981—2010年城镇化率从20%一下提高到50%,花30年时间走了国外50年、100年要走的道路。

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

但这个土地制度造成了六大弊端:

第一,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农村宅基地不能卖、不能转让,禁止集体土地进入建设市场,特别是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样就造成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产权的不平等。

第二,扩大征地范围,把征地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唯一途径,并且低价征地,造成失地农民贫困化。2007年以来强制拆迁的恶性事件不断,原因就是征地价格太低,剥夺了农民的财产。

第三,通过低价征地、高价出让,构建了5万多亿元的“卖地财政”,刺激地方政府多圈地、征地、卖地。现在各地都在大办开发区、大造新城。开发区多了,地方政府的钱也就多了,结果是富了开发商,肥了贪官污吏,扩大了贫富差距。

第四,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给,通过指令性规划计划配置土地资源。有的地方土地资源多,项目却很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有的地方土地指标不够,又申请不到指标,于是造成大量违法用地。

第五,建设用地指标下去后,1/3的指标无偿供给划拨用地,政府办公大楼、大学城、城市里的大马路、大广场都是划拨用地,不用交出让金,结果每个城市都有豪华的政府大楼,禁而不绝。划拨使用造成土地粗放利用,降低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六,尽管2/3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市场出让给开发商,但现在的土地市场是一个行政控制的伪市场。下达的指标,地方政府首先给开发区用,给市政府拉来的项目用。为了争夺投资项目,政府又用行政手段把地价压得很低。因土地便宜,开发商和企业拿到地以后就粗放利用。

结论是:现行计划配置式的土地制度虽然促进了高速度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但是土地配置的效率很低,而且扩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造成许多社会矛盾。这样大规模的低价征地模式、粗放型的建设用地模式不可持续,以“卖地财政”为支撑的城镇化也不可持续,所以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必须由市场来配置土地

土地制度怎么改?我认为现行计划配置式的土地管理制度不可持续,必须改为市场配置。只有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均衡各方面的利益,保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所以我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改计划配置为市场配置。

我认为要搞市场配置第一件工作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第二则是建立适应市场配置的宏观调控体系。

如何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我认为要做四项工作: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哪些是政府办、哪些是市场办,这样才能改变现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为市场主导的城镇化。

第二项工作是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平等保护集体土地产权。

第三项工作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第四项工作是改革征地制度。这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缩小征地范围,缩小到公共利益需要的范围之内,不要为开发商、为企业去征地;

二、要给被征地人公平的补偿,土地、房子值多少钱就补偿多少钱,使被征地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三、要规定并严格执行合意加公示的征地程序。

征地程序包括三个阶段:政府征这块地先发公告,开听证会,让被征的人发表意见,征这块地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不是必须征这块地,最后大家同意了就征。

下一步就进入调查、制定征地补偿方案。补偿方案不是政府来定,要和被征地人平等协商定下补偿价格和补偿方式。达不成协议,交法院仲裁、判决。

达成协议,定下双方合意的补偿方案后,进入下一道程序,先补偿后交地,登记换证。这样才能使征地变成和谐征地。

第二件工作是要建立适应市场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有四种调控手段:第一,要有公众参与式的规划和计划。第二,正确实施土地用途分区。第三,建立能促进节约用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土地收益的财税制度;要使税收、投资、补贴成为国家调控土地的主要手段。第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

最后,土地制度改革要以财税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首先要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让地方政府有与其事权相匹配的财税收入,摆脱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这样,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一项一项地推动。所以,我说土地制度改革要以财税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随着财税制度改革的进度,渐进地、协调地推进各项土地制度改革。

开发区关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 篇7

为进一步激发园区创业活力,壮大产业实力,为实施县委、县政府“三个走在前列、两个确保、一个加快”战略部署提供强劲动力,我区党委、管委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贴实际、科学设计、稳步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全区高度统一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区党委、管委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区体制机制的改革指导思想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大胆先行先试,通过进一步理顺、优化管委会职能职责,推行公司化运作、整合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岗位人事、有效改革绩效薪酬,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职责明晰、运转高效、活力迸发、服务优质、效益优先的园区体制机制,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加速把园区打造成全县新型工业的“集聚区”、创新发展的“试验区”、开放发展的“示范区”。

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整个改革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务必提高政治站位,通过改革,切实改善和加强经开区党委的领导,统筹领导解决全区发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问题,加速推进园区发展;二是职能明晰原则,合理划定、明晰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的职能职责,明确园区主体责任,激发园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三是精简高效原则,按照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效率型、效益型”园区的要求,构建“组织管理高位高效、推进协调快速便捷、政务服务流畅优质、执行监督分离分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市场运作原则,突破政策障碍,创新项目建设、公共资源管理、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五是正向激励原则,实行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浓郁氛围。

二、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工作实际,科学设计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多次调研研讨、学习先进、解剖典型的基础上,我区就园区体制机制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提出了“六改六化”:

(一)改体制,运作机制科学化。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推进加快经开区体制机制的理顺。经开区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关,按县委、县政府授权切实履行园区发展定位、中长期规划制订、目标任务制订与督查考核、招商引资、服务企业、财政税收以及公司出资人职责;剥离经开区管委会的公共管理及社会事务职能,结合全县行政区划改革,积极推动设立金开街道办事处,承担开发区辖区内征地拆迁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转型升级双峰科技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按照“独立经营、承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及资产经营管理,经开区管委会按照相关政策将相应资产及债务剥离至科技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二)改职能,机构设置精简化。在现有架构基础上,管委会按照工作流程流畅、职能分工明晰、运作效率高效目标,打破职能条块化分割、部门职责交叉重叠现状,去除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弊病及行政化积习,合理优化,精简设置机构。管委会设置经济服务综合部门2个:经贸招商部、产业发展部;党群综合部门2个: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园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一个。转型升级双峰科技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公司设置,建立并完善以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的现代公司管理体系。县直单位派驻经开区机构保留不变,由主管局合理定员,发基本工资,委托经开区管理,一并纳入经开区绩效考核薪酬范畴。

(三)改人事,人员配置优选化。通畅管委会人员进出通道,保持活力和压力。除组织任用人员外,其他新进经开区的公职人员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减少管委会政策性人员安置。为优化现有人员结构,推行优胜劣汰,管委会中层以下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末位淘汰人员不少于2名,连续5年按照“减二进四”(末位淘汰2名,以政府雇员的形式补充4人)的方式“造换血”。

经开区管委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采取政府雇员的方式自主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破解人才不足、人才引进难的瓶颈;建立能上能下和不拘一格用人的人事管理机制,打破身份限制,不惟资历和学历,注重能力和实绩,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化组合,既可以低职高聘,也可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予以选拔任用;县管干部高职低聘的,在管委会机构中免去职务,仅保留相应档案职级。

(四)改审批,代理服务全程化。真正建立投资者“最多跑一次”、项目入园“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告知”、“限期办结”的高效服务、审批机制。经开区所有涉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行政审批许可手续办理先由园区政务服务窗口一站受理,再交县政务中心全程代理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县政务中心要切实优化政务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组织联审联批,按照规定限期办结。

(五)改考核,绩效考核精准化。建立科学的园区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合理设定绩效考核分值比重,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占70%,党建及全局性中心工作完成情况、公众评估等占30%。县对经开区的考核突出财政税收、工业总产值增长、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偿债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比等主要指标,并综合考量经开区在全省省级园区排名、XX科技工业园开发区有限公司的盈亏状况,引导园区走上内涵型增长之路;在此基础上,逐步将社会发展贡献、生态建设等指标纳入进行综合考评。

对内设机构的考核以量化计分制考核、重点工作与交办事项的定性定量考核和负面清单等形式进行。围绕全员业绩考核,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和条件,细化岗位考核,量化指标体系。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为集体影响个人、得分影响薪酬,充分激发干部职工创业干事热情,调动积极性。

(六)改薪酬,岗位绩效差异化。建立和健全全员岗位聘任制下的绩效薪酬机制,坚持岗位靠竞争、薪酬靠绩效。突出薪酬向关键岗位、知识技能型岗位、高强度岗位倾斜。突出岗位差异,工资与岗位责任的大小、与能力素质要求的高低、与岗位实绩贡献的多少挂钩,合理划分岗位系数,合理拉开收入档次差距,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绩定薪。

现有在岗在编的体制内人员采用“政策性工资+绩效奖励”的绩效薪酬模式;雇员、劳务派遣人员采用“岗位工资+绩效奖励”的薪酬模式。自主聘用的技术人员和特殊人才灵活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年薪制等多种分配方法。

三、严明纪律稳步推进,取得改革实施的初步成效

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园区管理再创新、队伍再提质、发展再升级的重要举措。改革牵动发展大局,事关干部职工成长、涉及干部职工薪酬,在区党委的正确引导下,全区干部职工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确保了政令畅通,风清气正。

我区还成立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形成并出台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XX经开区体制改革方案》、《关于XX经开区人事、考核和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XX经济开发区委员会XX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XX科技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XX科技工业园开发区有限公司组建和投融资战略规划实施方案》、《XX科技工业园开发区有限公司人员配置和薪酬改革实施指导方案》、《XX科技工业园开发区有限公司注入工作实施方案》、《XX科技工业园开发区有限公司债务化解与注资工作方案》。

在上述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我区经开新区管理处于7月中旬,合并走马街、印塘、原永丰镇部分村,组建金开街道办事处。XX科技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监事长已经任命履职;公司还加快建章立制,进行职责再梳理,推进流程再构造,细化岗位的职责、条件、关键指标等,制定了岗位、职责、人员“三定方案”以及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开发区将建设管理部、合同监管部职责、人员整体移转公司公司完成了人员定岗定位定责,出台了绩效考核方案和岗位薪酬方案,使公司迅速进入运作状态;管委会与公司厘清的事务正有序交接,公司清产核资、资产注入、银行借贷工作正抓紧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各内设部室人员配置到位,通过边运行、边完善,边总结,边改进,确保新老体制机制的平稳交替,形成了职责明确、工作务实、攻坚克难、履职尽责的工作氛围,从而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释放改革红利。

四、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阶段改革工作思路

目前,我区体制机制的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是平台公司的转型升级同满足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落实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必须稳妥设计,稳步执行,以减少阻力、激发动力、增强活力。

(一)公司转型问题。平台公司要完成市场化转型工作,后续还有巨大工作要做。下阶段一是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按商业化运作的独立市场主体;二是要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公司不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三是要妥善化解公司现有的存量政府隐性债务。

(二)公司资产注入问题。根据相关评估机构的评估办法所知,达到信用评级为A-标准企业净资产需20亿,公司注资的资产还存在不动产登记证没办理到位、部分商业用地的征地拆迁未到位的问题。下阶段必须迅速注资到位。

(三)支持公司发展问题。下阶段要重点在土地取得、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税收、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污水处理特学经营权、垃圾填埋活焚烧发电特许经营权等)、行政许可(加油站建设经营许可、充电桩建设经营许可)等方面,给予公司的扶持政策从而做实、做大、做强。

(四)公司人员补充和绩效薪酬问题。公司现有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要用活政策,打消体制内人员进入公司的编制顾虑,吸纳人才到公司就职;同时要统筹协调解决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确定公司绩效年薪调节系数,进一步明确企业负责人考核指标体系、任期考核指标体系、综合绩效考核总体目标、基本年薪考核办法、薪酬系数考核办法、考核评价系数等内容。另外下阶段开发区人员的绩效奖励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新型城镇化应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篇8

摘要:随着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是重心下移、简捷高效、激励竞争、和谐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对管理层职能进行划分;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思路是优化环境、灵活高效、宏观调控、以人为本。在具体实施中,要以学年学分制为主线,并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运行机制

前言

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所必备的。随着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与时俱进,探索有效、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当下一项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其运作的基本规律,逐渐形成了以全员聘任、以人为本、教师关怀激励、学生学年学分制为主体的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下面笔者将就如何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运行机制进行探析。

一、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

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招收的生源主要为中学毕业的学生及成人进修群体,这部分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较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个体之间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学生的成绩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目的,进而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增加并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的重心偏高,难以实现协调统一,造成了教学质量差、管理效率低;教学计划是指令性文件,不易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更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受不到重视,学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也无法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难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师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年定目标,完全感觉不到压力,这样既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管理体制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现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减少管理层次,简化管理步骤,由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采用院、系两级协调管理的方式,将教务、学生、招生、就业等相关职能部分权力下放到系一级,达到减员增效,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的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层次部门的积极性。院一级主要负责全局性、战略性、监控性管理,考虑如何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为全院制定统筹性、全局性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系作为管理重心,负责对教研室、专业、课程、教师四个层次进行协调管理,并评价教学活动全过程。这种管理方式,层次分明,运行起来简捷、明了、高效。

(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并完善三个方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二是关于授课、实验、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规定;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这些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保证了教学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保证了教学管理各方面的顺利进行,督促和检验了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有效发挥了制度对教学管理体制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三)竞争上岗

致力于营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创设岗位选择机制,遵循有能力就上的竞争原则,激发教师发展的潜能和欲望,鼓励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其教学积极性,激发其潜在的创新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为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供体制上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教师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几点:有奉献精神,具有能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品质;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能够积极地充实完备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够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三、优化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学运行机制

通过对教学运行机制的优化改革,从而使教学运行机制真正顺畅运行起来,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状态,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一)施行学分学年制

施行学分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既规定了学生修业年限,又实行了学分统计。在体现学年制计划性的同时,又发挥了学分制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分制的实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开展各门与学科相关的.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学科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更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的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分学年制的实施能够督促学生学业的完成情况,保证了教师教学进度的顺利实施。

(二)运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难免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对此,笔者认为改革教师教学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通过关怀激励的手段,调动和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评比,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作为评比委员,采取投票方式,对于优秀教师学校予以各种奖励。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激发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

以人事分配为基础,实施教师聘任制。学校可以聘任其他学校的老师作为兼课教师,或者在企业中聘请有经验的、水平较高的技能人员作为本校的任课老师,这些教师在教学手段、技能方面与本校教师有所不同,恰好利用这种不同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对本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带动作用。

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授课时数、教学成果等方面为教师制定工作目标和职责,这种方式能够将每学期的工作分成几个阶段,教师根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完成相应阶段的工作,个个击破,减少了教师对繁重课任工作的压力。对工作优秀的教师实行奖励,对不合格教师施行转岗制度,采取奖罚分明的制度,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公平性。通过目标管理,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从而使教学管理有效地运作起来。

(三)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通过对教学信息收集和处理,及时全面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补救,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监测机制,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和系部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及时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按照相关制度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师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学生学习优秀的有效保障。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创造适合当下教育环境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身上一项重要的责任,更是我们教育面临的一个重点。面对如此重要的责任,成教学院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完善,以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我国高等学校管理权力结构及其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5).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7).

上一篇: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下一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