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渴望

2024-07-19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渴望(精选4篇)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渴望 篇1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发展”,将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别于以往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更注重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效益型增长,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即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走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变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就地转换、农村土地和其他要素禀赋的转变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业以其天然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促进城镇化过程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实现金融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作用,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目前,学者们对农村金融业关注主要仍集中于金融供给,强调信贷资金投入总量的增长、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及政策扶持等问题。然而供给来源于需求,金融服务模式好坏要取决于对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城镇化发展所引发的农村金融需求,既不同于当前以大城市、大企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体系,也不同于以传统农户生产或消费为扶助对象的政策性农村贷款制度下的金融服务机制。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能够承担的金融制度成本以及给金融制度带来风险的可控程度,既不符合城市商业金融体系的存在逻辑,也不符合传统政策性农贷的存在逻辑,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异质性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

( 一) 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城镇能源、供水、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投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有限,而各地区政府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仅靠财政资金支持是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因此,从投资方向到具体的管理,再到具体的筹资、融资机制,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 二) 土地流转带来金融新需求

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集约式生产成为可能。土地流转之前,土地经营者对资金的需求仅限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金额小,总量少,期限短,农户小额贷款就能基本满足。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之后,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农民等都可参与投资取得土地,由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1. 失地农民依托宅基地、自建住房等作为原始资本进行创业,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等经营权进行资产化,中小企业主需要将拥有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资本化,以获得流动资金,支持生产的连续进行。亟待有金融机构对农村要素禀赋的提升灵活地进行产品创新。2. 大量小企业、居民创业企业和涉农企业聚集在镇( 村) 社区工业园区,产生了典型的小额信贷需求,这些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抵抗风险能力弱,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时,需要抵押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金融机构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也需要信贷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服务。3.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迫切需要现代农业保险的保障。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大,巨灾风险也相应增大,农户经营资本大都是通过借贷取得的,抵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营遇到灾害性天气就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商业保险是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农户产业化经营中急需拥有抵抗巨大灾害风险的保险产品。

( 三) 农民生活城市化的金融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城市化,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对金融的需求也将从传统的存贷款、汇兑业务向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信用卡、金融咨询、保险、信托、有价证券买卖等更广泛的领域转变。农村城镇化所引致的金融需求,其金融交易特性可概括为:

1. 工业制造业替代传统农业占据经济支配地位,其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阶段初期,众多小企业、新创办企业以及涉农企业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相关的金融交易表现为典型的小额融资需求。

2. 新创办企业缺乏声誉积淀和资信积累,众多小企业对于会计制度执行状况、对于法律规范的执行效果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不理想,小企业经营的“硬”信息不足,金融契约环境不够完善,金融交易必然处于极端的“软”信息不对称状态。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大批企业所需的融资借贷单户金额虽然相对较少、周转时间较短,但这类借贷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风险控制制度、信用评级体系以及融资担保机制的缺乏是制约解决异质性金融需求问题的瓶颈。

我国现行金融服务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农村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审批程序复杂,借贷手续极其繁琐,根本无法满足众多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 定位于大城市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利润目标、经营成本、准入机制以及服务对象等原因,大多趋向于将服务网点设置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大金融机构资金面对风险可控程度高的政府项目或者单笔收益高的大项目已经应接不暇,更无暇顾及既存在高信息不对称风险、又存在高成本刚性的小企业融资项目。因此,强迫大金融机构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小企业乃至居民创业企业发放信贷,无异其制度成本太大。

四、村镇银行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给的优势分析

自2007 年3 月1 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村镇银行持续稳健较快发展。截至2013 年10 月13 日,我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了1000 家,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主力军。与大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支持小微企业。从信贷技术方面看,小微企业大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银行在做小微企业贷款决策时主要依赖企业主的人品和经营能力等软信息,即使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村镇银行区域性特点突出,便于与当地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获取软信息和扩展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便捷和手续简化等优势。从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看,三五个亿的注册资本,已经是村镇银行中的“大”块头。尽管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是一级法人机构,组织结构相对更加简单,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机制灵活,服务流程可以有效缩短,能够及时发放额度较小的贷款,以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第三,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小微企业客户的特点,及时设计和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及时满足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区域市场的占有率。

第四,村镇银行将“便捷”打造为自身的又一项比较优势。目前多家村镇银行均延长了服务时间,基本实行全年节假日无休的工作方式,并且配备全能柜员,使走进来的每一位客户,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业务,极大地满足了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金融服务仍然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三农”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与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金融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微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村镇银行的建设发展,对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渴望 篇2

一、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需求状况

1.资金需求总规模增加。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 这必将为城镇带来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同时, 为支持城镇化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均会导致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从郑汴新区规划的实施可以看到, 以现在的发展状况, 到2015年末郑汴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就将超过600万, 并在2020年达到800-1000万。有研究表明, 以2万人的小城镇规模为例, 基础设施建设将达到人均约1万元, 如果按照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中所述的2020年河南省新增城镇人口1100万计算, 河南省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到2020年的资金需求就将达到1100万, 由此增加的资金需求相当可观。

2.资金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首先, 在城镇化建设中, 公共事业方面的建设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公共事业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需求大、经济收益有限, 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非常突出。其次,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资金需求大幅增加。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 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必然需要解决居住问题。再其次, 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新的资金需求。以河南省新野县为例, 截止2013年8月,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22家, 注册资本总计9518万元。新野的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 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后, 新型城镇化居民的资金需求结构发生改变。农村转移人口的个人生产经营型需求将有所增加, 同时消费需求将大幅增加。以消费需求为例:新型城镇化新增的城镇居民在居住、交通、娱乐、教育方面的需求都将增长, 进而在个人住房及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以及汽车消费贷款等方面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二、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供给状况

1.投资主体单一。目前, 河南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和银行信贷。土地财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自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推广以来, 各地经济发展模式均转换为以土地财政为主, 具体而言是由土地开发与市政建设带动土地升值, 然后转让或拍卖土地获取大量资金, 而城市建设的资金多来源于此。土地财政实行多年,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致使土地收入不断下滑, 政府的财力也逐步被削弱。与此同时, 城镇化建设中诸如基础设施建设一类的公用性项目由于投资回收期比较长, 经济效益又比较低, 加上盈利模式受到政府制约, 使得其他资本的引入较为困难。因此, 如何搭建投融资平台, 解决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2.地方政府融资受限。地方政府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主要投资主体, 但是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有限, 面对庞大的城镇化发展资金需求, 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目前, 融资的现状是:第一, 随着金融机构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收紧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加码, 政府的融资渠道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 河南省不属于地方债的发行试点, 地方债融资发展受到法律和政策的限制;第三,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化, 因此, 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受限。综上所述, 地方政府目前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信贷、中央财政代地方发债、城投公司发债等, 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 创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

1.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地方税体系, 重点在于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同时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这两项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增强意义重大, 可以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匹配度, 有了充足的资金, 政府便可以更好的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就地方税改革而言, 原有地方税体系的第一大税—营业税随着“营改增”进程的推进收入将逐步减少,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什么税种能够成地方主体税种。就河南省目前的状况而言, 加快房地产税改革迫在眉睫, 如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增值的房地产和土地征收财产税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长远来说, 如何围绕房地产税解决政府的资金来源, 替代原有的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为主的融资模式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另外, 还应积极探索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税体系, 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2.推进城市资源的资本化。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 城市资源资本化是解决城镇化资金短缺不错的出路。城市资源目前主要有:土地、特许经营、无形资产等。在土地资源的资本化方面, 可以盘活土地资本存量, 以土地生财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探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在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方面进行尝试, 以期达到土地收益最大化目标。在特许经营方面, 主要是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具体而言, 可以将公共道路、绿地等的保洁权以及公共停车场、垃圾处理中心、城市公交线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 让个人或企业取得经营权。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 可以将街道、文体场馆、桥梁、公交站牌以及标志性建筑等的冠名权进行公开招标或者拍卖, 在城市举行重大活动时, 将活动的广告发布权和赞助权等进行拍卖或者公开招标, 这些均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资金来源。

3.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筹资渠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可以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改制, 将原有的事业单位组织形式逐步转变为企业化经营模式。在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吸引各类投资主体用于解决单纯依靠市场无法实施的、单纯依靠政府财力不足的公共服务项目, 例如: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配套设施等。此外, 政府可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 包括养老、公共卫生、教育、残疾人康复等, 购买的资金也应纳入公共预算统一管理。

4.建立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合理分工的筹资机制。 (1) 尝试发行市政债券。目前, 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动员财政性资源来满足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 因此, 财政制度亟待创新, 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要扩大城市政府的财权, 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安排, 从而更高效地配置城市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是要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市政债券与城镇化建设融资特点相匹配, 在期限上可以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期限配合, 从而比其他融资方式或融资工具更有优势, 在融资安排和风险防范上也更易于操作。 (2) 改革城市投融资模式。 在改革城市投融资模式方面, 河南省已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例如: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的设立, 它是由省政府联合几家银行在2014年12月26日设立的, 这个基金的设立旨在确保政府性债务在可控的前提下,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 总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 (3)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的作用。正确发挥金融机构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无论是对于政府、小城镇金融消费者还是金融机构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渴望 篇3

关键词:资金平衡,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资金产出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也经历着飞速的发展。据相关统计显示, 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3年的53.7%, 提高了近35.8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 由于过分注重追求扩大城市规模和扩张城市空间, 使得“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到位、大量耕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城乡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产业与人口集聚不足等一些问题。

为科学合理解决过去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一个国家战略。我国新型城镇化将以人为核心, 以改革为动力,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居民在教育、交通、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的同步发展, 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布局合理化, 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顺利实现作出贡献。

2 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平衡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物质基础, 因此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将有力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有序发展, 进而逐步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性和社会性设施。如城市道路、桥梁、公共交通设施、市政地下管网、市政公用设施、文教卫体设施、公园绿地等。

资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 城镇化率每提高1%, 则相应的会新增超过1 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 而每一个新进城人口所需的配套投资成本大约为9万元, 也就是说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配套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根据肯锡预测, 2010年—2015年中国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金额累计可达74万亿元;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研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预测, 我国2013年—2015年公共投资在13万亿元~22.4万亿元之间;根据《“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测试研究》预测, 我国“十二五”时期公共投资规模在29.3万亿元~33.9万亿元之间。因此,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为此,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平衡问题就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规划和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能否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规划实施的经济可行性。本文的资金平衡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与项目的资金产出能否保持平衡。

资金投入-资金产出≥0, 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存在资金上盈余或平衡, 政府可以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资金投入-资金产出<0, 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存在资金上的缺口, 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 可能就难以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中主要资金投入和产出内容见表1。

3 案例

3.1 某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区现状以农田和旧村庄为主, 项目建设涉及4个村1 958户村民的277 348 m2房屋征收、1 273亩农村集体土地征收。

项目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15.03 hm2, 规划定位为以行政服务、公共文化、商业配套、生活居住为主题的某市城市中心区;规划居住人口总量控制在8.8万人。

按照建设要求, 该项目建设周期按5年安排。

3.2 项目资金平衡分析

3.2.1 项目资金投入分析

项目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征地费用、房屋征收补偿费用、市政道路工程投资、安置房工程投资、公园绿地及广场工程投资、河道工程投资、建设期利息等。

经测算, 该项目总投入为835 173万元, 其中工程费用326 231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47 174万元, 预备费33 670万元, 财务成本128 098万元 (见表2) 。

3.2.2 项目资金产出分析

项目资金产出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安置房置换收入。项目区可以出让用地面积为612.3亩, 可建设建筑面积为1 407 118 m2;开发安置房建筑面积493 200 m2。

经测算, 该项目资金总产出841 542万元, 其中土地出让收入593 572万元, 安置房置换收入247 970万元。

3.2.3 项目资金平衡分析

经以上分析, 该项目区:资金总产出-资金总投入=841 542万元-835 173万元=6 369万元。

通过以上资金平衡分析可知, 该项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盈余资金6 369万元, 可以实现资金平衡。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科学研判形势, 为科学合理解决过去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并为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考虑到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研究资金平衡问题, 使项目从经济角度具有可行性, 以便更好、更快、更顺利的指导新型城镇化项目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3.

[2]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 (投资) 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2.

[3]李晨飞.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路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4.

[4]刘勇, 林家彬.“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2) :85-89.

[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13) :3-25.

[6]石忆邵.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及其来源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 :3-11.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渴望 篇4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需求因素分析

(一)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即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必须建立一个涵盖五级城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 建设资金需求巨大。与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巨大的资金量相比, 河南省地方财力明显不足, 原因在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总体来看仍是的欠发达地区,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2014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568 845亿元。《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 截至2013年底, 初步核算, 河南省全省生产总值32 155.86亿元, 人均GDP为34 208.3617元 (按河南省第6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 其常住人口9 400多万) , 粗略估计全国排名在二十三位。2013年河南财政总收入3 686.8亿元增长12.3%, 人均财政收入排名仍靠后。有关研究认为, 近年来每增加一位城镇人口, 至少需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 (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等) 。根据规划, 2015年河南省要实城镇化率达到48%的目标, 每年所需城市建设投资1 700亿元。

(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通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城镇化。近年来, 河南省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河南省财政厅公布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 河南省争取中央基建投资222.3亿元, 落实省级配套资金17.5亿元,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1亿元, 投入35亿元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然而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与实际需要仍差距较大, 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一方面,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 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在交通、通讯、水电、燃料、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投入和运作效率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县、乡两级筹资能力较弱,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 民间融资存在制度性障碍, 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工作仍举步维艰。

(三) 农民收入的增加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一般而言, 在城镇化发展初期, 工业经济的发展往往能迅速带动农村人口向产业聚集区聚集, 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 可以让农民就近创业, 吸引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 实现农民就近城镇化。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也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有很高的比重, 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896元,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其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3个百分点。2013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 475.34元, 工资性收入连续多年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因素, 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2.3%。河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各地产业集聚企业数量规模效益持续好转, 使得农民在当地就业得到收入稳定增加。

(四) 大规模土地整合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

城镇化一般会涉及到房屋的拆迁、土地的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房地产开发等, 需要给予原屋主经济补偿或者购买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设备, 显然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2011年, 河南省全面启动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即“千村整治”示范工程。列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意见》 (豫发[2009]28号) 确定的3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方案》 (豫政[2011]32号) 启动的500个城乡一体化改造的迁村, 并点项目纳入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优先安排。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需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

(五) 落后地区城镇化建设需要相应资金支持

从全国来看, 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低很多, 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2.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17个百分点。但2008—2012年, 河南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1.8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河南省内各地市城镇化推进速度和质量地域性差异显著, 究其本质在于河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原城市群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区域城镇化水平为43.9%, 郑州市2012年城镇化水平为66.3%, 两者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豫西、豫北等地区城镇化率为42.9% (豫北濮阳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黄淮地区为34.4%, 其中周口市的城镇化水平仅为29.7%, 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总体上看,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以及地区差距的缩小, 需要大量公共建设资金投入, 没有资金的保障新型城镇化难以推进。

二、对策及建议

(一)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首先, 建立完善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综合安排一般预算、基金预算、财政专户、转移支付等各类财政资金, 促进财政支出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倾斜。省级财政应运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 扩大财政奖补、贴息政策的范围与力度, 加大资金扶持。其次, 提高财政城镇化建设资金预算, 各级财政城镇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再次, 落实加快城镇化建设税费优惠政策。积极落实企业投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及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加强监管, 确保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取消、停止征收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落到实处。

(二) 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首先, 各类投融资公司向股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方向发展, 引进战略投资者参股投融资公司建设与完善。通过对投融资公司增资、注入优资置产以及重组、上市等方式将投融资公司做大做强。其次, 调动社会资本投入, 开辟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新渠道。通过鼓励民间组织、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建设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再次, 积极探索以股权基金方式来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问题, 鼓励各级设立城镇发展基金, 撬动民间资金投入, 放大政府投入效应。此外, 应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以政府信用和开发性银行信用为基础构筑企业信用, 以企业信用改善为条件, 引导其他商业银行与企业建立信用关系, 帮助企业吸引债券、股票等其他商业资本形式进入。

(三)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模式和经验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模式和经验, 运用新型融资方式、融资产品。近年来,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融资中, 运用了大量新型融资方式、融资产品, 包括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次级债券、BOT、TOT、投资基金、金融租赁、收入债券、特许公司债券等, 使基础设施融资债券方式的选择范围大为拓宽[2]。在此, 以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为例做简单介绍。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 它以基础设施的未来收费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债券融资, 债券的还本付息来源于基础设施的未来收费所得现金流。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可以规避目前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限制, 同时具备信息透明和便于监督等特点,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信贷工具, 降低银行风险。

(四) 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发展公共项目民间融资平台

首先, 适当放开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 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从国际经验看, 地方政府发放市政债券筹集公共服务发展基金已经较为普遍。所以, 未来应当为财政实力强的地方政府规范的借债活动“松绑”, 允许资信能力强、还债有保障的地方政府 (省、部分市一级) 发行债券, 用于地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的资金需要[3]。就河南省而言,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应适当提升,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弥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财政收支差额,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持。

其次, 发展公共项目民间融资平台。一是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禁止的所有产业和领域, 打破行业垄断, 放宽股比限制, 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二是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构建稳定的经济环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基础上,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安全运营的有效保障, 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保障。从政府层面看, 要完善征信体系法律建设、构建公共征信与民营征信和联合征信协同并存的征信服务市场、推进证信息归集统一。

摘要:通过全面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因素, 提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弥补的资金短缺的具体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费优惠政策;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模式和经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发展公共项目民间融资平台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资金短缺,问题,对策,河南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 (豫国土资发[2011]55号) [Z].

[2]苏玉峰.河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

上一篇:表演过程下一篇:与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