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2024-07-23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共2篇)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篇1

河北省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

[摘 要]河北省已进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中期阶段,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外向型工业化为中心动力、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规模扩张为发展方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投入为驱动要素的传统城镇化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比较分散。这种城镇化模式直接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空间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反思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无疑对河北省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模式;国际经验;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40-0077-03

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对其界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高效发展的多元化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基本目标是城乡和谐的城市化,其基本模式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表明,新型城镇化最早就是源于对传统工业化和传统城市化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提出的。人们普遍认为,建立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的城镇化过程,在耗竭自然资源存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

2 新型城镇化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2.1 城乡发展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

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也相应地较为发达。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城乡总体布局,力图避免“贫民区”现象的出现,在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关系方面较为成功,政府在关注三大都市圈发展的同时,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鸿沟。而巴西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2.2 重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化的速度差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成为发展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早在19世纪,德国便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如在1881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就标志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以后几年又相继通过了关于建立医疗保险、事故保险以及伤残和老年保险的立法,1969年又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制定了《农民养老金法案》,自此,德国正式建立了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构成的社会保障网。英国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英国政府制定了《老年赡养法》、《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法案,到20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3 注重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及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如美国的帕洛阿尔托小城镇,全镇只有5.6万人,在发展过程中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发展以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该镇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发达国家也非常注重城市特色,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和钢铁城匹兹堡、法国的葡萄酒城波尔多、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等城市,均以独特的城市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

2.4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也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化”。

2.5 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合理,必须集中与分散结合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过程,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集中型的城市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分散型的城市化使城市人口适度分散到中小城市,大城市适度分散到郊区和卫星城。国际经验表明: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集中越好、越多越好,城市过少、过小、过于分散,就会影响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硬性的城市化规模政策,既要考虑大城市较大的人均产出,又要考虑大城市较高的劳动力、土地和军民生活费用;既不鼓励大城市的发展,也不抑制大城市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使标准的制造业生产活动分散到中小城市,而使大都市地区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服务、研发以及非标准化的制造业上。因此,城市必须合理布局,集中与分散必须恰当结合,使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搭配适当。

3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3.1 城乡定位不准确

由于受行政区经济影响,河北城市发展仍各自为政,致使城市定位不准、角色混乱,进一步加重了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矛盾。乡村发展定位仍以自然经济时期自给自足的乡村居民点功能为主,使乡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城乡功能定位不准,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城乡产业发展脱节,使乡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根本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

3.2 城乡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城乡体系结构仍存在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乡村规模过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的河北省城市首位度仅有1.254,说明首位城市经济实力偏小,经济辐射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相应的核心城市,从而加重了河北省内城市间以及城乡间协调发展的矛盾。同时,河北省乡村居民点的规模小、耕作半径有限,已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导致农民工两栖型生活方式长期存在。

3.3 城乡产业不衔接

城市功能定位不准,区域内城市发展目标大体相似,导致城市经济结构雷同,城市间联系不紧,难以融合。无差别竞争,行业与企业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低水平竞争激烈,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各城市间的竞争明显大于联合,摩擦高于融合,分力大于合力,严重削弱了区域综合发展能力,抑制了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高。城乡地位不准,城乡发展各行其道,城乡产业发展脱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区域内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城乡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城乡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城乡生态不耦合

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定位不准确、城乡产业不衔接,城乡发展各行其道,导致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脱离,城乡生态不耦合。城市发展呈摊大饼式无限拓展蔓延,导致耕作区、水域等生态功能面积不断缩小,河流等生态廊道遭到极大破坏,严重阻断了土地的呼吸,植物的生长,水系的循环,尤其是生态流的转换。与此同时,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缺乏应有财力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三废”物质进行有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乡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致使城乡生态环境不耦合,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

4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对策

4.1 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优化城乡结构体系

统筹区域发展资源,突出重点地区,把构建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布局的主体形态。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主体,构筑环首都城市群;以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市为主体,构筑冀中南城市群;以秦皇岛、唐山、沧州市为主体,构筑沿海城市带。重点加强石家庄、唐山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在保证县城(县级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建设,严格科学选址,科学预测发展规模,提供合理的产业支撑,与中心镇乃至县城进行有效衔接,建设年限可不做具体要求。

4.2 以新型工业化为纽带,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为纽带,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和二三产业的有效集聚,将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稳定的工作岗位,才能保证农民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能够长期定居城镇。同时,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粮食加工业还是拉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价值、走“工业兴粮”之路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地、贷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3 以城乡资源开发为基础,完善城乡体系结构

城乡统筹的基础是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完善的城乡体系结构。通过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效对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目标,最终使城乡得到共同提高,表现为城市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再度发展,以及乡村经济、社会方面的积极提高。城乡统筹互动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是其最永恒的动力。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生态流的畅通无阻是城乡统筹发展、良性互动的支撑体系。

4.4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经济要发展,环境是保障。实践已经证明,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当前,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地区之间经济竞争、形象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焦点,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都在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抢抓发展先机。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的之一。

4.5 以“四化”协调发展为引领,有序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进程

纵向看河北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工业比重低、城镇化水平低、信息获得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为此,必须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加快信息化,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使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真正在城镇就业生活,才能使他们原有的农村土地得以流转,农用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还将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红根.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农村经济,(11).

[2]涂岩.论发达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启示[J].理论界,(2).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73

新型城镇化是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重庆自直辖以来,经济和社会都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依托了城镇化的红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重庆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依然不太高,和全国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重庆城镇化的步伐,是重庆现代化发展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

2.1城镇化发展绝对值偏低,但发展迅速

进入21世纪,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绝后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协调和管理好城镇化。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起点较低、发展滞后,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仅为48.3%,与相邻省会城市相比,城镇化率是最低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13年全市GDP 1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城镇化率58.3%,与上年相比,上升1.3%。虽然重庆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值偏低,但重庆城镇化率由直辖初的31%增加到2013年的58.3%,16年时间内增长27.3%,年均增长1.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也高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平均增速,重庆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2区域发展不平衡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但是,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既有大都市圈等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也有渝东北、渝东南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尤其还有1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重点区县,城乡、区域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占重庆市总人口18.71%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达到72.46%,占总人口50.16%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城镇化率只达到了29%。2010年三大经济区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中,包含23个区县的“一圈”地区最高,达64.4%,其中由九大主城区组成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达到84%;渝东北翼11个区县的城镇化率只有36.9%,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渝东南翼的6个区县才达到30%,刚刚脱离起步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县有23个,占总数的57.5%;全市县级的城镇化率普遍偏低,2010年21个县城镇化率最高42%,低于全市水平11个百分点,最低23.8%,不足30%的有4个县,均在“两翼”地区。在超过平均水平的区县中,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有11个,60%~70%的为0,53%~60%的有6个,可见区县城镇化梯度发展有明显断层,区域差异明显。这将不利于重庆城镇化的持续稳步推进。

2.3重庆城镇化水平虽然在西部有较强的优势,但和其他直辖市相比还有差距

直辖以来,重庆市城镇化建设全面进入加速发展期,从1997年~2011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了55%,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水平,位于西部第二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在西部优势地位明显。虽然重庆整体的城镇化率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和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差距还很大,2010年上海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8.86%,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了86.0%,天津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5%,但是重庆的常住总人口是北京的1.49倍,是天津市的2.26倍,上海市的1.27倍,从此来看重庆市的城镇化的发展任务是比较艰巨的。

2.4人口基数大,城镇化发展任务艰巨

我市人口规模大,特别是农村人口众多,转移困难。多达2/3的农村人口是制约我市经济总体提升的关键。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已不单单是一个农民和农业问题,而是关系我市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方面。

3加快推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大力发展小城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虽然在重庆市主城发达经济圈人口聚集程度较高,但在周边的区县聚集程度较低,这就造成各个区域的人口聚集能力不一,从而与各城镇布局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匹配。在主城发达经济圈聚集太多人口,会使整个城市交通堵塞,影响居民生活的环境,对城市健康快速发展不利。所以,对城镇合理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布局,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口工作居住是发展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重庆市提出了 “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其城镇化的目标在于: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中西部城镇群、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

3.2合理推进土地城镇化,建立土地使用集约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化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 程当中,要满足各区域的用地需求,千方百计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的利用率,需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那么只有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实现。一是健全完善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完善国有土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逐步扩大土地招拍挂出让的范围,成立协调决策机构,科学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以完善土地税费改革为途径,降低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将政府配置公有土地的权利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的利用率;二是要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切实解决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的问题,合理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力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占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在保障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可通过农村居民点复垦来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另外,在城镇化的扩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在土地征收中政府与失地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严重失衡,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征地矛盾日益加大,给城镇化建设带来了社会风险。因此,在城镇化当中,要从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利益分配的问题。endprint

3.3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力

城镇化进程的快慢是有自身规律的和条件的,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不断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第一,优先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一是下大力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认准某些产业和领域,做大做强,从而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二是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的分层分类别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第二,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等产业,着力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

3.4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劳动力有序转移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在城乡之间人口比例、收入状况、商品交换、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别和对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必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推动户籍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大步骤。

3.5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

在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同时,必须对这些配套制度加以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要让从农村转移来的人口有房可住。现在,买房已不受户籍身份的限制,随时都可以通过买房成为城镇市民,但这只是针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还有大部分农村转移来的剩余劳动力是没能力在城里买房的,这就需要政府的调控和统筹。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权等,要用改革的思路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合理的价格退出。一是在建工业园区时,就一起布局开发区和城区之间建农民工公寓,让农民工可以拖家带口一起住进去;二是政府在城区建公共租赁房,让农民工以较低的租金获得住房保障;三是农民工进城工作多年有积蓄了,还可以购买到中低价位的商品房。把与农民工的相关事务处理好,是城市化的重点。除了住房制度改革外,在就业培训、医疗、文化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也需进一步完善,以保证他们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 胡必亮.把握城镇化实质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J].理论参考,2010,(2):34-36.

[2] 肖志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J].湖湘论坛,2004,(2):15-17.

[3] 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党组理论学习制度下一篇:医药类实验室面试必备常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