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024-11-03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共11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2)城市规划建设不断扩大规模,缺乏合理科学界定,城市中工业用地价格低廉。不少地方领导缺乏综合性的长远观点,热衷于建造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府大楼与宾馆建设过度奢华,与我国国情完全背道而驰。特别是我国那些超大城市(人口大于500万人)每年仍在不断扩大,基本建设到处铺摊子,投资失误,造成用地失控,无序蔓延(见表1)。“十一五”期间,全国土地出让每年平均达660万亩,还有农林水各部门每年占用近千万亩良田,这对于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各地区纷纷提出高指标的城镇化率作为政府的政绩目标,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快速增长,并在开发区、新城建设上互相攀比,形成了盲目竞争与发展之势,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与监督管理。周干峙院士认为政府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我国许多地方的建设浪费惊人。在我国东部沿海很多城市的领导都把城市开发新区当作自己的政绩,每一届政府都要搞一个新区,如:南京城区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四面出击,许多都是“半拉子工程”,甚至把中科院原来的中央研究院旧址搬迁到荒郊野外,几个刚刚建成的研究大楼又要搬迁,浪费极大,群众意见极大。

(3)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过快。近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城市规划应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划实施期限,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要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但很多城市领导一换,规划也在改变,不断求大,盲目蔓延。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但人口增长仅有36%。不少地方的市长都奢望将自己管辖的城市规模越做越大,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脱离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农业耕地,粮食安全存在一定问题。

(4)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不仅要解决大量农转非后的就业人员,尤其是每年还得安排大专院校毕业生、研究生超过75 0多万人的就业,复员退伍军人还有60多万,就业问题很突出。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 99 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1 2年的91 8万人,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与下岗工人“就业难”,带来很多社会安全问题。,今后如何动员大学生到西部工作,到基层工作,值得研究解决。

(5)城乡关系不协调,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解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对于弱势群体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不少地区城市里的奢侈豪华与农村中的贫困落后形成鲜明对照。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内没有大规模贫民窟,没有明显城市内的二元结构,城市化的质量很高。在仍然处在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城市化率高或低,城市化的质量都不高,在城市化的人口中,存在一个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的群体。城市内的二元结构,使城市更难治理,国家更难发展。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大量增加,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密度加大,在冬季时节,像北京、唐山、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大城市的雾霾现象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北方城市沙尘暴

表1 我国若干特大城市用地(建成区)面积及扩展情况(1952~2011年)

面积:平方千米

城市名称***320052011扩大倍数(60年间)

上海78.5125.6412.0610.0819.0998.712.7北京65.4190.4488.0580.0950.01231.318.8广州16.968.5266.7410.0735.0

990.158.6

天津37.790.8380.0420.0530.0

710.618.8

南尿32.678.4198.0260.0512.0

637.119.5

杭州8.528.3105.0196.0310.0

432.950.9

重庆12.558.3190.0280.0582.01034.982.8西安16.483.9162.0245.0280.0

342.520.9

资料来源:姚士谋,李广宇,燕月,陈爽,陈振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人文地理,2012,05:48-53。

天数不断增加,南方城市水灾造成损失越来越大。许多基础设施与住宅小区建设质量不断出现严重问题,危害人民生活的安全。市政设施质量与住房一时难以解决,工程投资损失与浪费的资金很多,加大了社会成本与环境成本。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3 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作为1 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 00位以后,更严峻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因此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追求质量为内涵,通过区域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集约利用与低碳经济以及生态文明来实现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之路。具体应考虑以下三点:

1.结合中国国情,要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新思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意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自然及经济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节约、合理、高效利用水、土、能源等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的城镇用地,特别是开发区与小城镇建设中,要提高我国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用地的紧凑度,倡导混合使用土地的新理念,切实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最大效能。合理节约用地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长远方针,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

2.要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的城市发展的健康之路。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谋求发展的方式,通过强有力的规划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城镇工业布局,走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

3.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要合理配置资源,尤其是土地的发展权、征地权,改变廉价征用农用土地,“以乡养城”的社会状况,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推进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创新,消除城乡隔阂,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梳理我国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我们认为,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思维导向应该包括以下几条:①大城市的综合城市功能弱化,去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②大中城市产业转型有由二产向三产的过渡。③大中城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的转型。④注重资源集约化、节约型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化转型。⑤城乡绿化建设与市区公共交通的全覆盖,倡导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发展。作者:陆大道;姚士谋;余成;陈振光;李广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COSO

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简称COSO委员会)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这个系统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 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 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直至18世纪产业革命, 法国科学管理大师法约尔 (Henri Fayol) 才在其《一般工业管理》中把风险管理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体系内, 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与方法。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 则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1930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 (S.S.Huebner) 博士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关于风险管理的定义, 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比较权威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威廉 (C.A.Williams) 和汉斯 (R.M.Heins) 在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一书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 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的管理方法”。这个定义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 (1)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效果。 (2) 企业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衡量和控制几个环节组成。 (3) 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控制。

一、改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议

推进和改进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是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在激励方式上, 除了要突破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有效方案, 给予管理层股票或股票期权。在约束方面, 必须树立以制度约束人的观念, 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把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不仅仅在于方便投资者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判断来减少投资风险, 更主要的是将公司治理的现状和改进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借助于社会监督的力量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披露可以结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并采取强制的详细披露。为了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审核报告。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 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因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 董事会和总经理分别代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两者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如果重叠这种关系, 那么这种制衡局面就会被打破, 从而使得经营者处于无监管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分配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 避免人员重叠。

二、建设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 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 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 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 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 因此, 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 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 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 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 进行风险预警。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3) 风险紧急处理机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 控制经营风险

控制经营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控制供应风险。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是拥有充足的资源供给, 企业的供应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货物质量风险、存货风险。 (2) 控制生产风险。企业的生产风险, 是指存在于企业将各生产要素组合形成产品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组织风险、生产安全风险、生产质量风险等。 (3) 控制销售风险。企业的销售风险, 是指企业由于市场开发、产品销售 (包括劳务提供) 、市场竞争等环节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销售风险主要包括:市场开发风险、市场营销策略风险、赊销信用风险等。

3. 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 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 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 这对于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 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 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 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 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但是, 若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 这时, 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 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 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 使企业发生亏损, 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

我们说控制或规避风险, 不是简单地消极逃避风险, 应做的事情不做。其实, 对企业来说, 不能抓住机遇, 得过且过, 错失良机, 是最大的风险。尽管机遇背后可能隐藏风险, 但风险也往往孕育着希望和收获。理论上和实证都证明, 在有效资本市场的条件下, 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 低风险低收益, 高风险高回报。同时,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 企业要敢于认知和分析风险, 并采取积极、创新的风险管理措施, 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吴水澎, 陈汉文, 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0, 5:10-11.

[2]朱荣恩, 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 2003, 6:5-8.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3

关键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区域协调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现象,一些城镇只考虑表面繁荣,忽视了城镇的内涵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国土的3.5%,但人口占到全国的27%,GDP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目前全国有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整个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现行中国城市发展,经过从2005—2015年连续10年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两个五年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据统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12年达到了52.6%,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达7.31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代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化的质量也很高。而我国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城镇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有限的农业耕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已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在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处理好人和城市的关系,把人口城镇化和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由点到面,由量到质,可分类分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让有愿意、有能力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城镇,并让这一部分人口真正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最大化的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托产业园的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解决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的就业,吸引居民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和区域已有的优势,促进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效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方面必须做好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能盲目追求高、快、大、宽、亮等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与开发平衡,产业与就业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资源节约的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资源是有限的,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以实现“土地城镇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单纯注重城市建成区的规模,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而要根据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限资源,将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资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推动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以提高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尽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实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超标住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按市场原则退还给集体,使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使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及时,收费标准合理,监督管理到位,保障农民利益。从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形成。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产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而资金的筹集,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引进PPP模式等先进做法,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打开通道,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同时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娜、王爱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 2015(6)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4

摘要:城镇化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是继工业化后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动能。我们要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区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未来城镇建设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和产业布局。

关键词:城镇化 同城化 交通布局 产业调整 机制保障

城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是继工业化后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动能。我区在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向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还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走出一条具有雁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镇科学发展

未来几年,随着成渝经济圈、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及成渝客运专线带来的“同城效应”,我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进入快车道。我们要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区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未来城镇建设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和产业布局。

(一)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坚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细化完善城东新区商业网点、城区教育布局等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根据我区城镇发展定位,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加快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抓好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利用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城镇发展、交通布局、产业分布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特别是要结合省级示范小城镇中和镇工业重镇的定位,着力完善中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旧城商住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形成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逐步形成以老城区和城东新区双向互动发展为中心,沿成渝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主轴线,沿资乐路、资资路、资安路、板永路为城镇发展次轴线,普通场镇、新村聚居点为支撑的呈梯级扩散的四级城镇发展体系。

(二)优化交通路网布局。围绕加快形成“多线发展、互通成网、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完善形成多种交通模式有机衔接的区域性转换中心。全面对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围绕天府新区和成都新机场建设,规划完善成渝、遂资眉、成都第二机场连接通道及配套连接线,形成与区内循环公路相衔接的辐射路网,打通城镇发展动脉。依托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重要乡镇连接公路、通村通畅公路,优化小伍南、丹中保、临丰祥三大经济环线路网,畅通区域内部交通循环,夯实城镇协调发展基础。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理念,将产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城东新区为中心,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医药、食品、物流等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商住聚集区、行政商务区、工业发展区、沿江休闲娱乐区四大特色功能区,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经济服务功能增强对全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以侯家坪工业园、城东医药食品园、城东(中和)中小企业园为依托,促进经济产业布局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围绕乡镇资源禀赋,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力争每个乡镇都形成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主导产品,加速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强城镇发展内生动力。

二、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城镇发展支撑

项目建设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项目承载功能,搭借外力,激活内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加快新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新城。坚持把城东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阵地,紧扣“五年成规模”的发展目标,加快由构建城市框架向提升内涵转变,全力推进新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区交通路网、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和配套管网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依托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资阳城东新区物流业,加快推进医药、食品、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并早日产生效益,为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围绕高铁片区、行政中心片区2个高端中央商务区,着力打造一批新兴城市综合体,加快商业商住开发,不断优化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加速凝聚商机人气注入活力。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特色内涵,优先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以省级示范小城镇中和镇申报全国重点小城镇为契机,加快推进城镇道路、污水处理、场镇风貌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城东(中和)工业园道路、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夯实基础,引领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结合乡镇规划定位和新农村改造项目,加快场镇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场镇地块改造和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场镇承载能力。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把农村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末梢神经,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和新村聚居点项目。结合乡镇自身优势,精心打造优质粮油、现代畜牧、绿色果蔬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生猪、林下养殖、名优水产等特色种养殖业,加速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1095个新村聚居点规划,加快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引导农村新建房屋向集中居住点集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房风貌塑造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三、以民生为根本,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群众和富裕群众。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改善人居环境。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继续加大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将农民工住房保障需求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统筹考虑,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明确建设的任务、指标、区域、标准、政策保障等内容,持续增强城乡住房保障能力。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对新建建筑和立面装饰管理和引导,对已有建筑立面进行清理,对店招广告进行规范,以“整洁、规范、有序”为重点,引领带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加强就业保障。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强的优势,突出抓好服务业发展,在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提质转型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商贸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推进就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进一步优化就业公共服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城镇化人口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推进就业平台建设,将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行政村,建成覆盖全区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加强公共服务。把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教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改善教育设施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校点布局,努力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教育发展格局。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区、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平台建设,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

四、以机制为保障,激发内在发展潜力

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着力完善决策、对接、管理机制,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能力。

(一)创新工作机制。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6大重点和5项改革,按照“分线负责”的原则,继续完善 “6+5”工作模式,统筹协调、分线推进各项工作。将区政府土地审批例会和城乡规划建设例会合并召开,进一步加强力量整合,避免工作断档。同时,由于我区市辖区体制的特殊性,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建立了市区规划工作联席例会、市区国土工作联席例会以及与市开发区的定期对接会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新的对接机制,市区一体合力破解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按照“建管并重”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对非法占地、违法建设的治理打击力度,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管理秩序。

(二)强化要素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有效整合城镇开发、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资金压力。加强区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提高融资能力。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组卷上报力度,优先保障城东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5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达8亿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关系到农民目前和将来的生活安全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必须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基本任务.

作 者:韩俊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刊 名:中国发展观察英文刊名: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6

我镇位于嫩江县西南部,有13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总人口33,496口人,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农村集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迅速完善镇村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城镇建设进程,着力打造实力更强、环境更美、生活更优的新型乡镇。

一、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新村建设,而是涵盖“三农”方方面面的工作,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仅仅是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全面目标,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全面内容。新农村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它不仅是项阶段性工作,更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确立长远目标,通过渐进式的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也要结合实际,抓住有利时机,有选择、有重点地深化突破。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也不仅仅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是全社会共同任务和责任,是项全局性事业。

二、坚持科学定位,不断做强特色产业

伊拉哈镇位于嫩江县西南部,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农村集镇。集镇建设虽然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农户家庭以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收入为主,农民增收困难。在重点镇村建设中,我们将立足镇情,以农业的产业化为基

础,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化工业,努力彰显本镇产业特色。一是持续扩面增量。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狠抓项目开发,坚持种养结合,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点面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确保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落到实处。二是努力提档升级。围绕本镇奶牛养殖,努力在养殖业上下功夫。注重引进加工项目落户本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鼓励发展农村运销服务业,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努力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围绕打造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化承载功能。加快推进道路、通讯、广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城市配套设施存在很大不足,城市排污工程建设是改善雨天满街污水横流的根本方式。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落实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营造整洁优美的镇村环境。

三、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提高城镇水平

作为联结城市的一个板块,我们将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坚持以快补晚,好中求快。一是注重规划引领与集镇开发并进。以镇村规划为指导,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要求,高品位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新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二是注重设施建设与功能拓展协调。一方面按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采取内资与外资结合,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建的方式,全面实施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完善集镇配套功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二是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形象统一。按照镇区与社区,重点村与一般村,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逐步集中、建管并重,努力使小城镇规模在扩大的同时,集镇的整体水平同样得到提高,集镇的对外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坚持民生为本,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重点镇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创业富民、保障安民、发展惠民工程,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惠及民生。一是坚持创业富民。积极动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投身重点镇村建设,以典型引路,大力推介创业经验,因

村因人制宜,鼓励自主创业,动员返乡创业,全面掀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促进各次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保障安民。将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作为重点镇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侧重抓好城乡社会保障的全覆盖。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三是坚持发展惠民。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扎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实施环境整治针对当前农民居住较为分散,镇容村貌较为落后的实际,认真制定镇村环境整治方案,分年、分段抓好镇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全面落实保洁责任,努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实施好各项惠民工程。重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全面实施好宣传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关注群众“热”“难”问题,加快完善服务体系。

五、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我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好,为我镇下一步实现互联网进村入户创造了有利条件。13个行政村均已配备互联网配套设施,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其一,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严重不足。我镇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严重不足。各村所配备的互联网设备基本上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我镇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还较低,农民直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比较低。其三,现有的农业信息都是由镇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农业技术人员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信息繁杂、真伪难辨。急需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甄别、鉴定、筛选及整理机制,使

这些信息可行、适用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一、实施内容及步骤

本项目根据我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信息化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按照以镇信息网站建设为基础,推动各村信息平台建

设,利用现有的驻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帮扶网络,将有用的信息向广大农户传播和推广,最终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接入网,促进全镇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具体实施步骤为:完成镇中心网站建设,各村实现宽带接入,并在条件较好的1-2个村进行村级多媒体信息中心建设示范 村建成多媒体信息中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级镇中心网站,建立适合农民群众浏览和使用的页面,并在有条件的农户中推广宽带接入。

二、完善镇直互联网内容

正在使用中的镇中心网站包括:党政信息、特色产业、旅游观光、项目招商、政策法规和信息反馈等页面。拟实现以下功能:

1、信息发布功能:旨在实现政府新闻、项目信息、农业技术等动态信息的采编、审核、发布等功能;

2、在线调查功能:获得公众意见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参考依据;

3、信息检索功能:对政策法规、农业信息等文档进行方便 的搜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 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城镇化建设中, 许多人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建设越来越多新的小城镇, 或把原来的小城镇进行扩大或进行旧城改造, 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消除农民的身份。大部分地方推出小城镇建设的量化指标, 即通过把大量的农民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 以此提高城镇化率。因此, 不顾现状与条件, 盲目大拆大建的现象到处可见。

2. 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调研中发现, 有的人谈到“国际化”建设标准的时候, 都会表现出一种不自信的言谈举止, 认为“国际化”离本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太遥远, 甚至还存在“本地哪有外国人来”的观念, 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所谓“国际化”标准, 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现在或将来外国人生活的需求, 而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 如规划设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绿化标准、节能减排标准等应该达到国际通行标准, 以确保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化建设不能仅做表面文章, 现在不少地方为了遮盖已被破坏的山体, 用非植物绿色薄膜进行覆盖, 道路两侧用绿色塑料地皮取代植物绿化等, 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其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3. 小城镇建设思路不明

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建设思路不明确, 这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求短期效应, 盲目拆除房屋, 建设农民集中区或强制农民购买商品房, 这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往往是边拆边规划、拆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 违背建设基本规律, 导致重复建设。

4.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配套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往往是通过融资的方式进行, 前期投入多, 如果不充分考虑到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 仅仅依靠房地产收益很难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是资源集聚、彰显特色的良好契机, 也是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吸引外部投资的良好机会, 但在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中, 这种基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往往被忽视。

二、思考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 但需要有计划、有思路, 稳步推进, 不能盲目跟进, 只讲速度, 不讲效益。城镇化的过程也应是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的过程, 更不能使广大农民失地、失业、失居。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要深思熟虑, 站位高远, 打破制约瓶颈, 打破固有思维, 不能急功近利, 要统筹考虑、稳扎稳打。在城镇化建设中, 至少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要因地制宜, 科学定位

在城镇化建设中, 规划往往被认为是首要任务, 其实不然。对于小城镇建设, 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小城镇的定位即是一种建设思路、建设方向, 定位决定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甚至决定小城镇的生命期。定位应先于规划, 定位也是小城镇建设进行决策的依据。例如, 法兰克福是欧洲的中心和交通枢纽, 但与中国的大城市相比, 规模相当小。二战中法兰克福80%的建筑被摧毁, 可以说法兰克福是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城市。在建设中, 始终围绕世界金融中心的定位进行, 城市中心区林立的高楼折射出法兰克福市依托金融服务业打造独特经济竞争力的努力。法兰克福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成为欧洲乃至全球金融服务机构云集之地, 有200多家德国和国际知名银行在法兰克福罗湖安家。

小城镇建设发展定位的基本思路是结合城镇的现有资源环境、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 理清其发展脉络, 拟定具体的发展路径, 针对地区特点, 寻找发展的着眼点, 规划、设计、建设、招商等各项工作, 都要紧紧围绕既定的定位开展。如南京江宁上坊小城镇建设, 江宁2000年拆县设区后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唯有上坊基本没有变化。上坊南靠江宁开发区、高新园, 北靠麒麟科创园、仙林大学城, 紧临古运粮河、青龙山, 是东山主城区的东大门, 18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有长三角最大的物流市场, 有南京最大的汽车4S园, 有刚刚兴起的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 内有梁武帝陈霸先陵墓故址, 有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祈泽池深”, 可以说是产学研氛围浓厚, 是小城镇建设的绝佳宝地, 经过论证, 最后将其定位为“智慧品质新城, 国际生活社区”, 定位明确后才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

2. 要注重规划, 细化设计

在明确小城镇定位的基础上, 要在规划和设计上下功夫。在全面的规划完成后, 才能分期推进拆迁改造工作, 规划必须全盘考虑, 规划一旦定下后, 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不能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必须有延续性和长久性。后期的设计、建设应在规划的框架内进行, 设计要精雕细刻, 要在充分考虑到经济收益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 注重人与自然、生态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 统筹好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布局, 如共同管廊、雨污水管网建设等都要考虑在内。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至少应做到“50年不落后, 100年不后悔”,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规划设计注重生活的便利性,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满足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无论是规划, 还是设计, 都要注重整体效应, 不能孤立进行。南京江宁上坊在旧城改造中, 原本将临近的青龙山纳入规划设计范围, 将打造成生态型山水小镇。但由于种种原因将青龙山划归基本成型的麒麟科创园进行开发利用, 这可以说是小城镇建设在规划上的一大败笔, 得山得水的宝地因缺少山体而使得原本为“智慧品质新城, 国际生活社区”的定位大打折扣, 因此定位一旦确立, 规划就得紧紧围绕定位进行。

3. 要挖掘文化, 彰显特色

小城镇的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重点在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故事的城市, 其生命力就必然不强。特色的彰显虽然是建立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 但更在于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充分挖掘。骆新在《反省城市规划》中说, “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 主要就是它的居民。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 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 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 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个大中城市, 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 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 而且连楼盘的符号, 都全盘西化了”。

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建议 篇8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1 概述

随着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成为了重要途径,而“新型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各方所关注的话题。同时,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并为我国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的过程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讲,“城”与“市”这两个概念相互渗透,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市”为“城”提供发展的动力,而“城”为“市”的扩大提供了源泉。一般而言,城镇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资源的自由流动,以此来实现城镇的聚集效应。市场可以调节城市的空间布局,使之趋于合理。与此同时在大型城市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复杂多元的、紧密相关的金融行业,而相互之间关系并不紧密的制造业不仅能够发挥专业化的聚集效应,还能优化周边县区甚至是农村的小城市格局。

总体说来,城市的来源可分为两类。即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是从“城”(“都”政治中心)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则是从“市”(市场)发展成为城市的。 如果将“城”和“市”两个概念剥离开来的话,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城镇化就是要建成一个资源自由流动,市与城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可持续建设之路。

3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

3.1 土地流转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的土地流转必将重新开始,是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国家必将对征地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为广大农民群众争取更多的利益,提高土地增值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为了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用地矛盾,土地配置的市场化和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是以后发展的优化方向。

3.2 户籍改革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根据十八大精神,对现阶段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改革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各省之间的差异,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存在着困难,只能逐渐实施改革。

3.3 “城市群”战略 城镇化建设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在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早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就已经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在2007年的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行补充。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又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步步城镇化的推进和政策的完善都在为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必将坚持“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

4 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到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小到地级和县级城市,都在不断对城市的硬件设施进行扩大和扩张,认为建造了“大”的马路、广场、建筑等就是在进行城镇化建设。同时在软件设施方面则把城市内部进行行业堆砌,进行无规划的“造城运动”。这些行为都将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

4.1 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广大的领土面积,但土地资源却相对来说短缺。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土地浪费情况使得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愈加严重。因为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市化的速度,所以使得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进展出现了“双重二元”这种存在着一定隐患的城市结构。

4.2 城市运营效率低下 在现阶段的我国国情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职能机构。由于行政级别越高的政府职能部门手中所能够拥有的权力越大,这些政府职能机构所能够左右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影响也就越大。基于这种社会体制,近些年来政府职能错位,用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建设而日益严重的造城运动,都将对最终的城镇化建设造成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降低了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同时也将造成城市交通不便、运行效率难以提高。

5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5.1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通过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让原先的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障,享受同等的社会服务。减少所谓的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之间所带来的不公正。而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投资费用则需要通过财政改革来解决。

5.2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首先,从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拥有权利开始,要允许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取消征地环节,打破政府垄断,建立个人、集体、法人和政府多方参与的土地一级市场。这项改革对于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价,同时还可以给予农民工更大的实惠,在经济层面上对他们提供帮助。

5.3 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控制 财政改革最为重要的意义是政府和人民如何分配经济资源,同时人民要对政府的财政预算等方面进行监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分税制度之后,地方政府开始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地方政府的收入没有减少,但因为支出日益增多,长年累月之后造成了地方财政对于土地收入的依赖性不断增加,支出不断膨胀直至失控的状态。总体来说,如果地方政府的支出不能够缩减,民众不能对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监督和控制,那么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必将成为民众的巨大负担。

5.4 取消对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性限制 对于资源的相对流动来说,放宽所谓的行政性限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一方面需要放宽对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管制,让其自行调节参与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垄断行业进行适当的开放,要允许资源的自由流动,为市场增加活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裴巨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建议[J].经济工作导刊,2001(05).

机构空间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9

1.标题栏以学校图片为背景,标注股室或学校全称、校训、办学理念等内容。

2.个人信息栏内的照片不用股长或校长个人照片,名字改为股室全称或学校全称。

3.顶部导航栏内建立相关政务、资源网站的链接。(华容县教育局、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堂堂网等)在信推办的机构空间顶部导航栏内有全县机构导航,复制到本校机构空间的顶部导航栏内。

4.本校所有教师空间和班级空间链接到机构空间首页或放顶部导航栏内,方便学校对教师空间和班级空间的检查和管理,也便于老师们利用空间相互沟通交流。

5.在空间首页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等版块,实时推送学校动态。自创栏目版块放到首页中间部分,内容要充实更要真实,做到及时更新、无空缺项目。空间首页的固定栏目可以取消,首页板块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要求视觉效果清爽美观。

6.多数机构空间的好友数量较少,所有机关股室和学校应该相互都成为好友,学校机构空间要加本校全体教师为好友。

7.在我的教研室栏目内分年级分学科建立教研苑,指导教师利用空间开展网络教研。

8.各单位将所有的大学城账号进行清理,闲置的账号交回到技术中心李成。

9.各乡镇的村小还没有建立学校机构空间,将闲置账号或个别年龄偏大、实在是无法建设和使用空间的教师账号调剂给村小作机构空间使用,要求在下周内完成各村小学校机构空间的建设。

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10

(一)更新理念,以人为本,提高品位。税务文化是系统文化,需要人人参与,需要人才互动。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有效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提高税务文化建设的整体效能。其次,要树立“人才资本”理念。人才是事业兴衰的关键,是单位的第一资本,要及时掌握人才资源的利用状况,防止人才浪费和流失,只有涵养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文秘杂烩网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才能提高税务文化的综合品位。

(二)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扩大宣传。税务文化建设要起到促进国税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在视觉上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在心灵上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在思想上给人以强大作用力。而要实现这种效果,在税务文化建设文秘杂烩网的载体上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突出主题、样式灵活,必须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真正起到教育干部、提高素质、展示形象的作用。

(三)立足税收,营造氛围,全面发展。税务文化是一个行业文化,也是税务部门管理文化,有它的独特性。在税务文化建设中,要把重点放在基层,放在直接同纳税人打交道的窗口上;要讴歌税务系统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反映出当代税官的风采;要宣传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典范,在全社会倡导“按章纳税、诚信纳税、和谐纳税”的良好文化氛围。当前的税务文化建设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要与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四)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品牌。税务文化建设,要立足地方本土特色,因地制宜,既能创作出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发人深思的作品,又能总结提炼出具有行业特征、展示团队精神和涵盖地方文化底蕴的税务文化,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显现出宣传效应,使税务文化建设形成品牌。

(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落实责任。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是搞好文化建设的保证。在组织领导上要探寻切合实际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要确定有特长的同志专人负责税务文化活动,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巡回指导,努力形成党组统一领导、主管科室牵头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11

【关键词】城镇排水规划;问题;建议

一、当前城镇排水规划方面暴漏出来的问题

城镇排水规划关系重大,合理的规划既能够避免排水工程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污染,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够为城镇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通过对当前城镇排水规划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城镇排水规划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城镇当前的排水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排水规划没有考虑城镇的长远发展,规划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城镇排水工程建设不能满足排水要求,在很多城镇,还存在雨天积水横流的情况,这与城镇没有建设雨水排水设施有直接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出行,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城镇排水规划对污水处理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污水往往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道,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城镇排水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城镇排水规划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在城镇排水规划中,既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城镇的经验,走别的城镇的路子,也不能好高骛远,过度超前规划。要充分考虑本身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的规划。首先,在规划时,要考虑城镇的经济条件。对很多城镇来说,排水规划都是一项数额较大的财政支出,如果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盲目照办发达地区的城镇规划经验,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城镇排水规划的流产,使得城镇排水规划最终落空。因此,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规划,把每分钱都用到城镇排水规划中,并尽可能实现规划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其次,要确定城镇排水规划中各项重要的指标。城镇排水规划主要是对生活用水、污水、雨水等的综合排水规划,因此,在规划时,必须要考虑这几个重要的指标,要科学的预测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排水量、工业用水排水量、雨水量和污水处理率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城镇排水的合理指标,而不会造成排水规划的滞后,也不会影响城镇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城镇排水规划必须要以管网建设为切入点,这是排水规划的重要工作。管网是排水最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城镇排水管网建设比较混乱,影响了城镇排水的顺利进行。因此,首先,城镇有关负责部门要加大对排水管网建设的监督力度,要完善城镇排水管网,建立一个包括污水配套管网、雨水管网等在内的一体化管网系統,提高管网的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水平。其次,要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对城镇排水管网划进行检查和维修,城镇排水管网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老化、变形、磨损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管网渗漏,会造成管网内的淤积等,会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行。加大维修和检查力度,能够及时发现城镇排水管网中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的解决,不会造成管网的严重损坏。在检查中要特别注意对雨水口、排水管道的检查,为了保证检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也为了为城市管网建设提供依据,我们倡导建立城镇排水管理的维修和检查档案。此外,在管网规划和建设时,不能只注重新管网的建设,还要加大对旧管网的整改力度,保证旧管网和新管网的协调建设。

(三)城镇排水规划中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排水体制。当前,排水体制主要有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各城镇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排水体制。在选择排水体制时,各城镇要坚持“实用、环保、经济”的六字方针。具体来说,首先,要考虑此套排水体制是否适用于该城镇的实际,是否符合城镇排水系统的布局实际,要考虑选择此套排水体制是否会导致排水规划费用超出预期费用,是否能够实现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的目标等。比如一些城镇在选择排水系统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选择雨水污水合流制,结果造成污水侵入水体,既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也造成了水体污染,总的来说,我们建议城镇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排水设施的建设情况选择排水体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城镇,可以采用截留式合流制,对于一些在改造中的城市则建议选择雨水污水分流制,这样才能有力的保护城镇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排水规划关系到城镇的长远发展,在规划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要切忌鼠目寸光,造成排水规划的滞后,要切实提高排水规划水平,保证城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宝军.小城镇排水管网科学管理与效能提升[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2]李创宇,厉勇,汪望淮.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设计理论与标准问题的探讨——以锡东新城雨水专项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1年04期

上一篇:三基建设自查评估报告下一篇:学滑冰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