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2024-10-12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共10篇)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1

李、赵校长:因忙。草成一纸,不成体统!请细读、补充、斧正还在路上!

榆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在路上”专题征文之

对定边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定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李松林 赵红梅 黑彩霞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空心化、农村兼业化、农村劳动力妇孺老龄化的矛盾日益严峻,农村劳动力供给关系已经进入了结构性与区域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总书记指出:“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多年来定边也存在和全国其他地区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农民、培育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定边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就定边农村劳动力存在的问题以及职业农民培育作一些探讨。

一、定边县特色农业发展及劳动力现状

(一)定边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地带,全县辖20个乡镇、335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农耕地370万亩,基本农田28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达13.2亩。定边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是榆林市乃至陕西省特色农业发展资源优势大县。近年来,我县按照“稳粮油、优菜薯、兴种业”和“立支柱、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扎实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特色品牌,使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马铃薯、玉米、特色蔬菜、名优小杂粮、优质油料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定边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县”、“世界著名红花荞麦原产地保护县”、“全国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全国春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农业发展百强县”等称号。特色农业发展成就显著、势头强劲。但是也暴露出了诸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等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现状 定边县现有农业人口2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4.3%。,据2013年统计资料,全县16周岁以上劳动力人数20.2万人,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69.4%,表面上看,劳动力比较充足。但是,农村的现状是: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新生代务农者基本没有,农村农业男劳力中,五零后年龄在60岁左右,逐渐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六零后年龄在50左右,游弋在城乡之间,有空则务农,但只是捎带;七零后年龄在40岁左右,根本不愿意种地,基本不在农村生活,没有务农经历;八零后年龄在30岁左右,厌农、弃农、藐视农业农民,根本就不愿也不会种地;九零后年龄在20岁左右,认为呆在农村没出息,务农更是一种耻辱;新世纪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还没有成为劳动力,即使进入劳动年龄,也别指望去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空心化、老人化日趋严重,列举两个事例佐证,单位同事家父去世,回乡下请乡邻修墓室安葬,在原100多人的村庄跑了大半天,也才找到了4个人,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堆子梁镇,67岁的薛丕忠一家14口人,只有他、老伴和一个孙子在自 己家里,其他十一口人都离开农村,外出打工或上学。

据一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定边100户农民中,劳动力255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104人,占40.9%;初中文化程度128人,占50.2%;高中及中专23人,占9%;大专以上0人。可以看出,定边县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下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素质偏低,科技意识差,推广农业技术难度较大。当前问题突出,未来问题更大。

二、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刚刚起步,2014年上级下达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50人,学校以生产经营和地域为主,分设4个专业5个班,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按“一班一案”,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开展培训。分批分班对职业农民开展理论和实训技能培训,其中每个专业进行集中培训10天,课时80学时,微信平台学习120学时,根据农时和学员实际需求,进行集中实训,分散实训,交流参观等400学时。截至目前为止,培育任务全部完成,结业137人,结业率91%,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专业生产技能水平显著改善,培育跟踪服务也正在开展,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制约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任重道远。当前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受资金、扶持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艰巨。2014年,榆林市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定边县承担了并完成了150人的培育认定任务。全县耕地面积370万亩,按照1名新型职业农民种植100亩土地计算,我县仅种植业就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3.7万名,还有1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400多家涉农企业,依目前的培育能力、规模和进度,短期内难以实现农民职业化,这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更与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远不适应。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国家、省还尚未出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种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标准低、种粮比较效益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三是培育资金严重不足。从设立培育1名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看,每人为3000元经费,可谓杯水车薪,严重不足。农广校作为事业单位下拨经费往往只能维持单位的日常开销和正常运转,不能及时更新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而项目资金到位滞后,更影响培育工作正常有序推进。

(五)培训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农广校现有在编教职工总人数为 人,师资力量有限。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相关的农业部门临时抽调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农民参训需求了解还有差距,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偏少,注重理论辅导,授课经验不很丰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四、对定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二)强化服务保障

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特别是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财政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后劲。建立专项资金,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门制定一套扶持奖励办法,对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返乡创业的农业类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扶持补贴,为职业农民搭建一个而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强化法律保障

一是要制定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业标准;二是要参照其他行业制定出该行业的各项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三是要重点从制度上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通过这些制度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并能够依靠这个职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和社会认同及尊重。

(四)完善培训体系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整合现有的分散的涉农培训资源和资金,采取“学校+基地”的培训模式,进行“理论+实践操作”的培训,促使参训学员迅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一是确定好培训学习内容。根据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设计符合其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简洁实用、便于掌握。二是掌握好培训学习方法。除了课堂讲授方法外,还可以采取巡回辅导讲座、典型示范带动等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灵活培训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培训和学习效果,加快提升我县新型职业农培育工作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五)强化宣传引导

一是要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和配套政策,及时总结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示范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和尊重的氛围。

总之,通过培育当地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适应定边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型、专业型、职业型的引领者、带头人,着力构建“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职业技能实用”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真正实现让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定边广阔的土地上,让他们真正发展成为有作为的定边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定边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 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共筑“定边现代农业梦”。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定边县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调查报告》 安徽大学 刘静(硕士论文)

2、《在榆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上的讲话》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宏岩

3、《定边县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陕西党建网,2013年8月

4、《定边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定边县统计局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2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对上没能引起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下没能激起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一是认识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县乡一级没有把这项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没有提出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而农民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没有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二是机制问题,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从纵向层面来看,我县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农机、劳动、扶贫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是各自为政。

2)培训部门授课质量不高。一是师资问题,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很难得到保障,主要是临时聘请各相关部门职能科室的技术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二是经费问题,我县在农民教育培训上基本没有经费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专项经费进行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培训对象问题,留守农村的人群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有的只看眼前利益,认为学习耽误生产、来培训还得给误工费。如果培训以这些既无愿望又无能力的留守人员为对象,效果就有所折扣。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1)争取支持,加强培育基地建设。一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县情相结合,配合县情热点开展培育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引起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比如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等。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按照“一主多元”的模式,充分发挥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一个窗口”对外、“一支队伍”不散、“一批模式”到底、“一套制度”归总。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同时也确定了农业部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注重调研,了解培育民意。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最好的方法,了解真实情况,作出正确的结论,做到有的放矢。培训前组成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与农民座谈,了解培训需求;与经营主体座谈,了解发展重点;与村镇干部座谈,确定培训计划。

3)夯实基础,加强培育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雄厚的师资队伍。充分吸纳高技术人才、行业精英以及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用前沿技术、成功事例引领和激发农民培训创业的热情。二是建立强力的监管队伍。建立由县委办牵头,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组成的监管工作组,在农业局内部相应成立由纪检组长挂帅、财务股、科教股组成的跟踪监管小组,把培育整个过程置于严密的监管之中。三是建立优质的服务队伍。注重在培训过程中,竭诚做好生活、后勤、安保服务,尽力做好跟踪、配套服务。同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财务管理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管理制度》等十大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4)创新思维,加强培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和内容格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所需求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统一。在管理、经济、法律、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针对性的培育。二是注重实习培育,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三是注重后期跟踪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实行农技指导员制度,一个指导员联系5到10个学员,进行后期跟踪服务,并定期反映服务成效。

5)部门协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3

一、 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就应该体现出“新型”“职业”,即接受过一定培训,具有较高素质、以农民为职业的,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田管理者和经营者。他必须有别于传统农民,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市场调控为基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制订科学规划。

1.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一是强化社会舆论引导,树立农民职业平等观念。二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提升农产品价格水平。三是制订出台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四是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让职业农民能够体面从业,促进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五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

2. 筛选好培育对象。应该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学生村官、种植养殖大户等,他们具备了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可以通过对他们先培训先引导,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发展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农民。

3. 构建教育培训体系。要总结分析多年来我们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好的经验,利用和发展好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一是财政要舍得投入。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公共产品,国家应该安排专项资金。二是要构建形式多样的职业农民教育机构和培训组织体系。三是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要做到送一批学员进大学,选一批大学生进农村,真正实现产、学、研于一体。

三、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权益

一是要制定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业标准;二是要参照其他行业制定出该行业的各项权益保障制度;三是要重点从制度上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通过这些制度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并能够依靠这个职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和社会认同及尊重。

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做好服务。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二是项目支持。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三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应包括财政的、金融的、保险的等等方面,这就要求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是以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农民轻装上阵,顺势发展。

总的来说,基于对未来“无人种田”的思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问题,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让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来,让他们真正发展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实现。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谷分校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4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指导工作,及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公主岭市农广校结合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活动,打好跟踪服务“职业农民”攻坚战。进一步创新跟踪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月18日,公主岭市农广校教师来到南崴子镇温家村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王文革家的蔬菜大棚里,针对学员需要的蔬菜种植技术、防病防害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指导,帮助蔬菜种植大户提高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

学员王文革对于农广校的指导很是感激,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解决了他在生产中遇到的不少难题,并表示要带领周边农民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公主岭市农广校

赵晓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5

一、完成情况

20xx年下达XX县新型职业农民(畜禽养殖)培训人数为120人,按时要求于20xx年3月份以前完成。我局于20xx年3月18日至3月23日举办了“猪禽养殖培训”,培训人员70人。3月25日至3月30日举办了“牛羊养殖培训”,培训人员57人。2期共计培训127人,参加“云上智农”好评率达到90%。

二、主要做法

1、明确责任。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畜牧技术推广站和各乡镇畜牧中心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培训工作由局分管领导王建华副局长总负责,局机关在培训服务、教师协调、教室配置等方面全力配合和支持,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具体承担培训任务,负责组织实施授课培训,乡镇中心负责招生和后期跟踪服务,做到集中培训,分散指导,责任明确,各司其责。

2、创新方法。马头山羊、秦巴黄牛、黑猪养殖是我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这几年我县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产业。我们在教师聘请中采取“请名师、筑基础,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授课,今年聘请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金尔光、宋忠旭、郭万正等专家学者授课,并把专家请到部分养殖场,把脉问诊,实地指导。在实践指导上采取分片包联,分区指导,按期上门,定期回访的形式,让每一位学员学能应用,学有所用。

3、丰富教学。我们严格执行培训方案和期初计划,完全按照“五三二模式”,即理论授课时间50%,实训、见习30%,研讨、考试考核时间20%,培训时间上不缩水。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有教案、有教材,注重互动教学,并安排学员互相交流,实践中注重养殖专业技能、防疫员与养殖户之间的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后期跟踪指导上建立了微信群、电话咨询,保证沟通顺畅,互动活跃,不走形式,不摆样子。

4、规范管理。培训按照训前申请、训中监督、结班验收、拨付资金的流程开展,建专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规范资金使用范围,严禁现金支付,严禁截留挪用。所有报销单据报县农业局和财政审核后报账,做到与培训无关的不予支出,预算中没有项目的不予支出,单据少于2人签字证实的不予支出。按照一班一档,拍照片、留痕迹,签字登记,全程收集,装订成册,入档存放,确保后期有据可查。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养殖从业人员素质。我县是贫困山区,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过去从事畜牧养殖大多是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养羊喂猪。通过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实施,把资金、能人都吸引了进来,从门外汉到行业能手,我县已建设40家规模羊场、20个猪场业主都是40岁左右的青壮年。

2、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培训后的学员接受新观念,运用新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们在养殖场建设标准化圈舍,种植牧草,加工青贮饲料等科学管理上均有提高。在培训期间邀请往期学员现场讲解,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周围传统养殖农户改建圈舍,改良品种,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效益明显增加。

3、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规模养殖场业主自强、自律,遵纪守规意识明显增强,在养殖场的选址规划、粪污利用、档案记载、产品安全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环保和安全意识。培训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互联网营销,助推了三产融合。

四、存在问题

尽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利民惠农政策,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认定不够精确。按照培训要求,学员必须用手机下载“云上智农”手机APP登录申报,在实际招生中,正在从事养殖的农民大多在50岁以上,没有智能手机,有智能手机的因为年龄较大不会操作,只能培训时先报到,在我们的指导下登录申报,但部分学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录入系统,导致培训台账签到人数远远大于系统录入人员,这部分学员又想参加培训,极大的占用了培训资源。

2、后期认定和扶持政策滞后。按照《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需要对“职业农民”进行认定,对认定发证的给予政策扶持和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重培训、轻认定,重宣传、轻扶持。国家、省级农业部门没有专门出台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干事创业的政策和资金,影响该项目实施的初衷,不利于持续开展。

五、下一步打算

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 新路径 篇6

新疆沙湾县农广校自2014年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以来,围绕沙湾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3人,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健全培育体系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体系建设

为切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讨论制定了沙湾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具体要求,强调培训工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林牧水、组织、人社、发改、财政、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并在县农业局设立办公室,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总体负责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培训中的问题,研究讨论工作重点,形成了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的工作格局。

(二)根据县域实际,确立培育机构

按照建立“一主多元”的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要求,结合沙湾县农民培训实际,建立了以沙湾县农广校为主体,县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技术指导站等为辅的培训机构,形成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培训系统。

二、建立完善培训信息库

(一)建立了与高校联合开展的开放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

县农广校积极吸收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新疆农科院、自治区农业厅及本县推广机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才,组建了120余人的培育师资资源库和专家指导库。同时,充分发挥邻近的兵团技术专家熟悉本县农业生产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外聘了10名农八师技术人员进行帮扶指导。

(二)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涵盖了沙湾县机采棉花、机采辣椒、加工番茄、设施林果、畜牧养殖、土地流转、合作种植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借鉴。同时,也将其作为沙湾本地职业农民培育师资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基地。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教材资源库

在职业农民培育教材体系建设上,从已摸底统计上来的农民意愿出发,积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具有全县特色、农民乐意接受、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同时,各成员单位也积极从上级部门收集各种形式相关的实用教材,用于职业农民培训中。培训中还会同广电宣传部门,在农民培训、实训现场即时采集编制有关音像教学教材,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最终将创立起能满足沙湾县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多种形式教材资源库。

三、深入开展摸底调查

(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需求调查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初县农广校组织乡镇技术人员,对全县15748个劳动力开展了摸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目前从事的生产经营种类、规模、现状、培训需求等方面。其中从事合作社经营、种养殖大户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农民14753人,以农业雇工、企业工人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农民403人,以农机手、农村经纪人为主的社会服务型农民592人。通过分类调查,总结归纳,建立起了反映农民真实意愿的培训需求信息库。2015年开始,从摸底调查的农户中进行遴选,并最终确定为培育对象进行培训。

(二)开展县域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调查

通过对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调查,切实掌握了沙湾县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培训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并据此建立了培训师资库,认定了一批具备培训资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和实训基地,倡导并鼓励相互间加强合作交流,创业绩、创品牌。

四、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

(一)组建教学班

根据摸底调查结果,按照同类培训需求遴选培训对象,组建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培训,安排实训及评价考核。2015年遴选出363名培训学员,组建了机采棉种植、辣椒种植、农机手、人工防雹作业等8个培训班。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家庭经营需要相结合、基地实训与指导扶持相结合,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在培训中,注重时段培训和课程设计,按照生产季节分段组织培训,闲时理论、忙时实践。课程设计遵循农民文化水平和初中高级职业农民认定要求,系统科学设计,有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之分。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小站等媒体,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制作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依托国家、自治区相关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尤其是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以提升理念、开阔思路、增强能力为目标,开展了以农业政策法规、农民精神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产权改革、创业兴业,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眼界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采取“院校+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积极聘请各院校专家授课,以本县各农口部门专家、县实训基地“乡土专家服务团”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进行链接开展培训,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商户地乡农综站、柳毛湾镇鑫业农机合作社、四道河子镇康旺职业培训学校等各类组织为培训实施主体开展培训,培训采用专家讲授、讨论交流、现场互动,基地实训、观摩交流的培训方式。培训班实行双级管理,培训机构负责教学管理,指派一名班主任安排教学计划、阶段任务、督导考核,县农广校一名干部跟班负责组织纪律管理,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培训注重培训形式和培训时段,运用理论考试、实践和生产经营水平考核等,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效果检验督促,同时对每班培训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有序稳步进行,确保了培训效果。

注重实训教学。为促进实训基地将生产技能尽职尽责传授给培训对象,并履行好管理职能,县农广校坚持从实训基地信息库中选择与理论培训内容相符合的基地开展实训。在实训基地生产经营期间通过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学员进入实训基地,同时签订劳务或用工协议,学员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学习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实训结束后,填写实训报告单。实训基地付给实训对象一定的劳务费,县农广校等培育机构根据实训对象对实训的满意程度,给实训基地予以实训补助,从而创新出了一个相互促进、管理平衡、运行顺畅、动态管理的职业农民实训路径模式。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自2015年1月开始,沙湾县农广校在四道河子镇、商户地乡、安集海镇组织开办了以设施农业、机采棉花、辣椒生产技术为重点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初级)培训班4期,合计培训200人,培训对象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成员等。2015年3月开始,在四道河子镇上野地村、老沙湾镇小东渠村开办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两期,培训学员70人,培训对象为在合作社、种植大户中从事农业生产、拥有一定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2015年3月县农广校开展了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各乡镇防雹作业员53人,农机手40人。

在开展上述班次培训的同时,以培训学员为典型,引导参加培训学员发挥作用,带领周围群众学技术,共同致富。同时对于选定的5名青年农场主进行重点跟进,与农技推广部门联合,在项目支持、信息传送、产业指导、物化补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帮扶互动、促进发展、带动辐射的良性循环。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农业生产资源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资源条件,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束缚,这就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因此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既是客观必然选择,又是现实迫切要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主要建设者、最终受益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商品化生产,进行集约生产、规模经营,以获取高效益。这就迫切要求农民尽快进行转变和提升,通过培育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主体。

(三)农业从业队伍更新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迁到城市集镇,转移到二三产业,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再过十年左右,农业生产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将更加严重,农业生产队伍的更新换代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问,甘肃省通渭县依托扶贫培训、“绿证”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有效地增长了农民的见识,提高了农民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等问题,与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差距较大。

(一)认识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上热下不热,县乡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没有提出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而农民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没有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

(二)机制问题

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从纵向层面来看,通渭县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农机、劳动、扶贫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是各自为政。

(三)经费问题

通渭县在农民教育培训上基本没有经费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专项经费进行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四)师资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很难得到保障,主要是临时抽调各相关部门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五)对象问题

留守农村的绝大部分是老人、中年妇女以及上学的孩子,他们的主要任务事实上是看家,绝大多数缺少科技知识,有的年老体弱,从事简单的种植、养殖尚且勉为其难,自主创业就更无从谈起了。有的只看眼前利益,认为学习耽误生产、来培训还得给误工费。如果培训以这些既无愿望又无能力的留守人员为对象,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要加快并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在理顺体制、强化责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创新教育内容等方面下功夫,需要在寻求更适合当前形势发展、更利于现代技术传播、更利于农民接受的方式等方面做文章。

(一)强化政府责任

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是培育新型农民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要认识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要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规划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二)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创新教育培训目标,促进农民由培训技术操作者向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采取政府主导培训、示范户帮带培训、职业学校助推培训、龙头企业自主培训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专题讲座并举方式,培训大批职业农民。健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把学历教育与实用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结合、实时教育与急需教育结合、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

(三)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开放运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五)科学确定教育培训对象

围绕通渭县四大产业培养从事种植、养殖专业化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培养农机手、沼气工、防疫员、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围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及当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功能重点培养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创业农民。当前,可优先选择农村种养殖大户、优秀业主、村组干部、打工返乡户等具备职业农民潜力且急需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农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六)强化政策扶持

一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彰支持和保护。二要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三要实行教育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尤其是对种田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职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对农业大户及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招生培养。四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职业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创新,确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8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甘肃省作为西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地区,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仍然面临观念滞后,任务繁重,机制不全和资金制约等困难。所以,要采取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和改善社会环境等措施来培育新型农民,以促进甘肃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而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西部地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疑是农民,这个“农民”不是“传统”农民,而是“新型农民”。西部地区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甘肃作为西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地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之路。然而,新型农民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还存在缺乏统一的培训规划与长效的培养机制、农民参与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迫切需要结合实际对甘肃新型农民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甘肃省从业农民的现状

甘肃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常驻总人口2590.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10.94万人,占58.32%。,农村劳动力1277.5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727.57万人。近年来,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开办农村教育改革试验班等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教育现状和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据统计资料表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4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活动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创新生产方式的能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影响产业升级;农村经营人才奇缺,经营理念、手段及方法落后,农产品经营效益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2.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部分。而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甘肃当前农村也正在普遍遭遇劳动力老龄化的尴尬。数据显示,甘肃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32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6%。同时,从绝对数量上看,我省有226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73.8%,而这部分老年人目前成了种地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3.思想观念落后

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来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4.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

我省农村劳动力1277.56万人,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全省9所高中及农业职业院校非农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乎是农科专业毕业生的两倍,而到乡以下就业的仅占毕业生总数的9.3%。这种职业状况导致了农民生产技术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二、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任务繁重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甘肃省的城镇化率为38.75%,位列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13.56个百分点,低于西部12省区市5.32个百分点,居西部第9位。因此,甘肃省要对大量的农业人口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任务繁重。

2.培育观念滞后,培训起点较低

虽然相对过去,人们对于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积极的认识。但是,毋庸讳言,仍然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式重视,实质轻视;会议讲话重视,具体问题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对于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培训意识淡薄,不太愿意在接受学习培训方面进行投入。同时,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甘肃省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对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而言,都处于下风,这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障碍。

3.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规模小

甘肃大部分地区农民目前接受教育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仍然比较高,到高中阶段,辍学现象更为严重,这对下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另一个是商业化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还未建立。绝大部分地区现在还没有形成和建立专门培养新型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机构。由于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导致培训规模小,加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4.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甘肃省在培训农民方面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民教育培训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要求,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但实际上,培训的费用主要来自政府,培训经费来源单一,有些地方政府感觉经费负担过重。而农民承担费用的能力比较弱,如果让农民承担费用,就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主要对农民开展传统的种植、养殖科技培训较多,而对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技术培训的不多。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

5.培训老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老化

当前我省培训老师,懂教育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教育,教学能力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品种不断涌现,新兴的工种、行业不断产生,许多教师对新的技术知识要么现学现卖,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培训教师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已成为农民培训的主要问题。

6.培训时间过短,教学形式不够灵活

目前全省开展农民培训,主要以课时计算,15~30天的短期培训不多,2个月以上的培训是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很困难。同时,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有70%,现场指导不足30%,而农民更喜欢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跟技术员学习等培训方式。和农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明显跟不上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7.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同一个区域内,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分散,农民培训“一刀切”情况严重,政府部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培训深入发展的瓶颈。

三、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主攻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特别是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2.强化政府主导,巩固公益性地位

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财政部门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培训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投资比例,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个人投资等积极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3.改革培训内容

首先要紧密围绕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科学的种养结构。其次是分类指导,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有关农业政策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技能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4.创新培训方式

要注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采取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家授课,增加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5.整合培训资源

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主体的建立和创新是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省许多地方,农民培训呈多口管理、机构散乱和重复培训的现象。许多部门都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如农业、民政、教育、科协和部分院校等都从各自的工作和业务出发,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但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没有沟通,经费分散,培训重复,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有必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职责,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协调经费使用,提高培训效率。既要立足和利用现有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教育培训机构,还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管理培训机构,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逐步建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的新型农民培育体制和机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不断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充实教师队伍,重点选拔全日制本科学历的青年人作为学历教育的兼职教师,重点选拔既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项目,又有熟练的技术知识或技能,在农民心目中是“能人”和“土专家”,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说服力的农民技术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开展系统的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甘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智奇,齐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12,(15).[2]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兴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3]单剑峰.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探讨[J].人民论坛,2012,(23).[4]李华峰.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作者简介:张芸(1982-),女,籍贯:甘肃会宁,公共管理硕士,中共白银市委党校信息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李荣(1978-),男,籍贯:甘肃平凉,中共白银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社会学。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9

时间:2014-11-28 19:52来源:未知 作者:魄意 点击:221次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3]5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XX区2015年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二)项目主管单位:XX区人民政府

(三)项目实施单位:XX区农业局

(四)项目负责人:韩保胜XX区农业局局长

(五)项目实施地点:XX区。

(六)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万元。

(七)培训年限:2015年3月—2015年12月

(八)培训内容: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技术培训。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XX区基本情况

XX区地处XX西部,地跨东径98°43′-99°26′,北纬24°46′-25°38′,西南距中缅边境240千米,距省会XX487千米,国土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40m,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5℃,最冷月平均温度8.1℃,最热月平均气温21.0℃,年平均降雨966.5mm,年日照时数2307小时,年蒸发量1051.4mm,年有效积温4994℃。由于区内高山与平坝相间,河流纵横交错,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型,使全区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优越的气候资源,造就了XX区丰富的物产,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甘蔗、烤烟、咖啡等经济作物,素有“滇西粮仓”之美称。是全省粮食、烤烟、甘蔗、咖啡、蚕桑、油菜、蔬菜、核桃农作物重要产业区。

XX区辖6个镇、2个办事处、10个乡、309个村委会、1690个自然村、3180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总人口91.10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2549万人,有上报耕地面积64.9803万亩,其中田28.2776万亩;旱地36.7027万亩(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耕地面积为136万亩)。全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0.2亿元以上,预计同比增长12.32%,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42亿元,预计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835元以上,增加1197元以上,预计同比增长21.23%。播种粮食99.1万亩(含间套种折纯),预计产量47.3万吨,产值11.61亿元。新植桑园4666亩,累计丰产桑园7.1万亩,预计产鲜茧167.3万公斤,产值6692万元。新植咖啡1.06万亩,累计面积17.56万亩,预计产量1.8万吨,产值2.88亿元。新植甜柿0.49万亩,累计面积4.4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预计产量2.7万吨,产值0.81亿元。透心绿蚕豆5.97万亩,产量638.4万公,产值0.39亿元,增加0.04亿元,增长10%。蔬菜13.19万亩(含两青和复种),产量20万吨,产值5.25亿元。油菜7.46万亩,产量1.22万吨,产值7620万元。甘蔗面积12.98万亩,预计产量62.49万吨,产值3.12亿元。水果3.85万亩(除甜柿),产量2.25万吨,产值0.53亿元。茶园6.37万亩,产茶250万公斤,产值0.66亿元。渔业:产量1.08万吨,产值1.66亿元。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5个,实现现价总产值3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7031万瓦特,农机化作业面积152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1%。

XX区具有较强的农民职业培训师资力量和经验,全区共有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单位15个,其中:有2个培训学校和一个培训站,12个技术推广单位。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人员296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145名。2014年组织培训农民1135场次,培训农户15.2万人次,其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印发技术资料11.5万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1万人,有效地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素质。

三、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任务,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主要目标及任务

根据我区粮、油、糖、茶、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2015年培育新型农民5000人,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我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认定管理办法和政策扶持意见。

结合我区实际,主要围绕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实用新技术及标准化种植示范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求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培训内容分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玉米丰产集成技术栽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马铃薯推广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蚕桑推广桑树桑园规范化管理及科学饲养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等。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工作(2015年3月)。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学习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部署本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开展培训(2015年4-11月)。组织农民开展培训。

(三)总结验收(2015年12月)。对培训工作进行自检自查,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按时报送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XX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农业局负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牵头协调工作,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人才库、落实扶持政策等工作;区委区政府负责督促领导小组成员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推进安排、工作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督促、验收等工作;区财政局要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切实保障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财政资金投入;区人社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区扶持职业农民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措施;区发改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区为职业农民提供粮食代烘代储优先优惠政策;区科技局负责对我区职业农民所进行的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应有和转化,要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各乡镇要落实具体负责人员,负责区域内职业农民的推荐选拔、培训组织、指导服务和日常对接工作。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乡镇、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支持和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目标考核。从2015年起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推广专项工作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各乡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得分。

(四)加强政策引导。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稳定的制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按规定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使用和报账制度,杜绝挤占、挪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及资金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的检查和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篇10

重庆市南川区于2013年启动新型农民培训试点工作, 截止目前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结合阳光工程培训, 已实施培训5600余人。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专技人员担任培训教师, 围绕粮油、蔬菜、中药材和生猪四大产业, 开展种养殖生产技术、高产优质关键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知识培训。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实作和学习考察、参训学员撰写学习体会和经验交流, 更多地发现和解决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并经理论考试和技能鉴定, 合格者发给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统一制作的农业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书。据训后调查, 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拓宽了群众的视野, 更新了大农业的理念, 明显提升了参训学员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南川区农村劳动力状况

1.1 概况

据统计, 南区现有农村人口56万人, 有劳动力36.47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65%。已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0余万人, 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5%。在南川区农村劳动力中, 有农民工近10万人, 这类人员常年外出务工, 以劳务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或唯一来源;有留守土地农民16.4万人, 这类人员以种养殖和农产品销售等农业生产为主, 这些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有流动人员10.1万人, 这类人员农闲时务工, 农忙时务农, 打工收入是家庭重要经济来源, 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较小。

1.2 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基本情况

据16个乡镇127个村的调查数据显示,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进一步下降, 并表现出年龄结构总体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女性劳力多于男性、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参训意愿弱化等特点。

1.2.1 年龄结构总体偏大

36%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有11%, 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更少。年龄结构的失衡, 加之普遍较低的文化程度, 使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教育及推广面临极大困难。

1.2.2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南川区农村留守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9.1年,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9%, 小学文化程度占29%, 文盲及半文盲占2%。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显著特点。

1.2.3 女性劳力多于男性

出于照顾家庭、带幼儿的需要, 或技能技术相对较弱, 外出务工的妇女劳动力相对较少, 另有部分外出妇女劳动力返乡务农, 留守土地的农村劳动力中, 妇女劳力比例已达58.3%。繁重的家庭生活压力牵扯了她们过多的精力, 影响了她们学技术、用技术和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1.2.4 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

每100名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职称的不足1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留守农民对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弱, 将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弱, 从而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1.2.5 参训意愿弱化

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大量农村劳动力“享受”“入冬休闲、没事打牌”的劳动生活方式, 不愿主动学知识、学技术。即便是涉农部门组织的各类免费培训, 也抱定“有补贴就来, 没补贴就不来, 混国家补贴”的思想。据统计, 有近30%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兴趣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学习。

1.3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三农”工作的影响

由于大量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 客观上形成了“无人种田、种不好田”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 (1)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2) “386199”在村社公路、水利、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组织劳动力比较困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3)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4) 技能人才缺乏, 农业生产表现为人才劳力粗放经营“两缺一粗”; (5) 农村干部难选、难留、难有作为, 工作热情不高, 无心作为、无力作为。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实际上就是具备“以农业为职业, 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料,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 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民。具有适度规模的土地,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具有专业技能, 有较强的经营能力, 具备资本投入, 收入水平同等或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2.1 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内容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 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才能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 才能提高农民务农能力, 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 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 崇尚文明, 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2.2.2 推进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 劳动者是决定因素, 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 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

2.2.3 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 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也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2.2.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没有综合素质高农民, 新农村也就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因此, 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2.2.5 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 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 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经营水平, 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

3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措施

3.1 明确指导思想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遵循“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 以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专业服务人、一线生产能人为重点, 以生产经营实践为主要方式, 以认证管理为手段, 以政策扶持为动力, 以长效机制为保障,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坚持在企业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的路径, 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导向、服务产业;示范引领、注重实效;以人为本、自主自愿。

3.2 锁定培育目标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 以水稻、茶叶、水果、生猪为核心, 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主和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产业制定培育方案, 在生态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粮食高产创建区和南部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50名, 引领带动南川区农业发展。

3.3 明晰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普通农民和骨干农民, 其培育工作紧迫而艰巨,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同时还要明确培养目标、任务和路径, 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支持扶持政策三个方面做到同步协调, 齐头并进。

3.4 发挥主体作用

农业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管单位, 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 整合社会资源, 搭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牵头、统筹、协调和服务的作用, 组织整合各方资源, 推动工作开展。

3.5 充分调动积极性, 做好培训工作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 要将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力量动员起来, 通过绿色证书、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 扩大培训规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3.6 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培训

针对培育对象的不同需求, 灵活选择“进园入社、联户结对、送教上门、田间办班、远程教育”等方式, 方便培育对象。依靠农广校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各类农技推广机构、职教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突出实训能力培养。聘请企业老板、高级管理人员、产业能人等成功人士为实训教师, 打造一支专兼职老师队伍, 提高培训实效。同时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思路, 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目标, 落实培育责任, 科学确定培训内容, 灵活选择培育模式, 大力实施综合素质提升培训。

3.7 制定支持扶持政策

在现代农业经营中,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强烈, 他们要学习实用技术, 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掌握农产品营销知识, 尽快融入到现代农业领域。因此,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是成熟的, 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出台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行政事业性规费政策、产业扶持政策、贷款贴息政策以及企业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扶持政策或充分运用已有的政策,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从而提高他们的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

3.8 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职业农民认定是一项科学而全新的工作, 要制定认定评价办法, 推行认证管理, 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在认定条件、标准、程序、主体、机构、责任等方面建立教学管理和培育管理制度, 加强培育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 完善培训工作资料档案, 紧扣职业农民五大特征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核心要素, 考虑不同产业、不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 按照产业带头人、专业服务人、一线生产能人等不同类型, 分类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职业农民资格评定标准。确保参训农民在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技术技能、劳动生产力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对培育考核合格的职业农民颁发资格证书, 统一建档立卡成库, 实行每3年考核1次的动态考核管理, 促进职业农民队伍形成。

4 结束语

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 增加“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经营水平, 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摘要:分析重庆市南川区农村劳动力状况, 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提出“明确指导思想、锁定培育目标、明晰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积极性、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制定支持扶持政策、建立工作长效机制”等建议。

上一篇:冬防安全知识下一篇:市委总值班室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