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

2024-06-29

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精选8篇)

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 篇1

1 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框架

商务一词被定义为商务伙伴之间展开交易活动, 而电子商务则描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交易活动的过程。kalakota和Whinston (1997) 对电子商务从通信、业务流程、服务、在线等4个方面的观点下了定义:从通信角度看, EC是借助包括电话、计算机网络等任何电子媒介进行信息、产品或服务传递、支付的过程;从业务流程角度看, EC是将技术应用于企业交易和工作流程以实现自动化的过程;从服务观点看, EC是传达公司、消费者和管理者的需求, 降低服务费用、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速度的工具;从在线观点看, EC提供了在线购买、销售产品和服务的能力。Efraim Turban (2002) 又从合作和社区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补充:从合作观点看, EC是在组织间和组织内部进行合作的框架;从社区观点看, EC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易和合作的集会场所。

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迅速发展, 增长速度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 同比增长29.9%。其中, 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 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 同比增长42.8%。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结构中, B2B电子商务占比80.4%;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市场份额达到17.6%;网络团购占比0.6%;其他占比1.4%。2014年9月19日, 中国电子商务代表企业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 开盘价92.7美元, 市值2285亿美元, 超过Facebook、亚马逊等企业, 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的成功运营导致公众将电子商务与网络零售联系起来, 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建立WEB站点进行在线购物。实际上电子商务不局限于此, 电子商务应用广泛, 包括在线购物、股票买卖、求职、拍卖、中介服务、在线研发、全球贸易等等。

电子商务作为目前参与国民经济的主要要素, 除了探讨其应用的广泛性, 电子商务也在改变消费者、企业参与经济的行为, 从组织层面改变企业架构, 进而对市场结构, 并从宏观层面对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制定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电子商务的架构提出了不同看法, 其中比较系统的有以下几种:Robert J.Kauffman和Eric A.Walden (2001) 将电子商务的研究分为五个方面的层次:技术层面 (包括数据库定价、EC智能代理、搜索成本和工具、EC标准) ;产品层面 (包括数字产品定价、互联网产品特点、捆绑、共享、差异化、采纳和网络外部性) ;业务流程层面 (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管理和交易定位、EC投资评价、EC业务模型) ;市场层面 (包括中介、传统和在线市场差异、在线拍卖、网络外部性和市场效率、在线市场设计、EC信任) ;宏观经济层面 (包括数字经济测量、EC劳动力市场、电子货币、EC税收和法规、经济转型、电子政务、国际EC) 。Ngai, E.W.T., 和F.K.T.Wat (2002) 将电子商务研究框架分为EC应用、技术、支持与实施和其他层面, 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Ngai, E.W.T., and F.K.T.Wa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Vol.39 (2002) , pp.415–429.

Turban, E.King, D., Lee, J., and Viehland, D (2004) 说明了电子商务的应用以基础设施作为支持, 电子商务的成功实现依赖于5个独立的领域:人、公共政策、市场营销和广告、业务伙伴以及支持服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Turban, E.King, D., Lee, J., and Viehland, D..Electronic Commerce: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2004) , Prentice Hall.

由上述可知, 电子商务涉及到从技术、产品、企业、消费者、市场、宏观经济的各个层面, 需要大量软硬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各种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支持, 在新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下, 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电子商务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机遇, 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

2 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

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推进策略

2014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 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 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在党的十八大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具体来说,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策略包括统筹协调、转型升级、生态文明、集聚紧凑等四个方面。单卓然, 黄亚平 (2013) 从新型城镇化的四个核心策略出发, 探讨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实施要点,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单卓然, 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 城市规划学刊, 2013年第2期。

2.2 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

2.2.1 电子商务对统筹协调的推动

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协调策略强调城乡间的区域协调, 体现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农民工市民化, 区域及城乡产业差异化、有序化发展。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前, 城乡之间以及小城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状态和地方保护主义, 电子商务的流通环节将城乡市场乃至全国市场连接起来, 促进产品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刺激经济活力。同时,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区域市场不发达, 居民的消费长期受到抑制, 电子商务零售网站为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新兴的市场, 在线零售市场产品类目丰富, 竞争激烈导致价格实惠, 具有强大的比价和推荐系统, 购物便利, 这些优势能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 在线的统一零售市场最终使得城乡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趋同。再者, 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的就业机会大大小于城镇, 但电子商务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带来的新的契机, 比如一度引发广泛关注的“淘宝村”现象, “淘宝村”以网商为核心, 也带动了快递企业、配件企业、原材料供应、包装企业、代运营企业的发展, 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提高了居民收入。

2.2.2 电子商务对转型升级的推动

新型城镇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强调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和服务业规模化, 并向城镇各级中心集中。电子商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深远, 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性, 电子商务使得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对接, 利用电商平台的大市场优势把农业散户组织在一起, 有效解决了大市场和小农户之间的矛盾;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零售网站、网络社区和其他网站页面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组织安排生产, 降低市场风险。

同时, 电子商务使工业生产的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有效推动工业集群化:其一, 大市场的统一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迫使企业转型升级, 研发新产品, 提高质量并改善服务;其二, 支持电子商务的物流、信息系统使得企业间、产业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通追求边际产出最优化, 提高效率并在产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其三, 信息爆炸不仅带来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也加速了新兴技术和创新的涌现, 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基础支持。其四, 电子商务使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生产商之间, 生产商与供应商、金融公司之间形成长期商业联盟, 供应链管理也可以从外联网中获益。综上所述, 这些电子商务带来的市场扩大、信息指导、效率提升、战略合作、研发创新上的优势推动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群式的发展。

2.2.3 电子商务对生态文明的推动

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要积极推动绿色城镇建设, 保护资源, 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商务活动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和消费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能更方便地交流与合作。电子商务的在线展览、电子采购、网络交易、网络贸易、在线支付等商务模式能节约交易时间、公关、会计成本、提高效率, 因此, 电子商务新型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更少, 更加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2.2.4 电子商务对集聚紧凑的推动

新型城镇化的集聚紧凑策略, 除了要推进产业集聚, 还要依托公共交通导向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土地应用, 这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是和谐共生的。2013年8月, 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将“宽带中国”计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知提出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即:到2015年, 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 (3G/LTE) 用户普及率达到32.5%, 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 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 (Mbps) 和4Mbps, 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 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 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 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 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吉比特每秒 (Gbps) ;宽带应用深度融入生产生活, 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带宽战略会推动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也会推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 进一步带动物流仓储业发展, 这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节点城市和卫星城形成产业支撑, 促进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市聚集, 增加大城市和城市群对广大区域的辐射力, 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龙头, 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城市群的形成。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带来了大量机遇, 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 在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方面, 中国电子市场格局的演变趋势是B2C模式在将来会主导电子商务的发展, 个体网商所占的销售份额会持续萎缩, 小微零售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而小微网商在转型过程中, 会面临人才、资金短缺, 技术升级困难、基础设施配套难以跟上等障碍。第二, 从企业层面来看, 电子商务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在抓住机遇改进技术、改善流程、提高效率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 也有形成垄断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会伤害市场。同时,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低, 缺乏标准化农产品, 不利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第三, 从区域层面来看, 电子商务的推广过程中, 生产要素追求其边际产出最优的流动规律, 会导致资源向某些地区和产业集聚, 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第四, 从市场环境看, 尽管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 但由于农村和小城镇相对落后的经济形态, 导致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 相关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电子商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企业的商务活动、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第五, 从电子商务应用面临的普遍问题来看, 其发展面临着网络交易、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电子商务的前台WEB管理和后台信息系统管理需要改进的问题;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和手段的缺乏标准的问题;有关于电子商务的合同法律缺失的问题等。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电子商务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从企业层面

第一, 企业要适应电子商务经济形态大环境, 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改变其研发、采购、管理、销售等方式, 并采用合适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以最大限度利用市场信息调整最优经验策略;第二, 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 从而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第三, 小微企业加快品牌建设, 在电子商务形成的统一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特色, 适应电子商务趋势向B2C发展。

3.2 从政府层面

第一, 要积极引导农民的电子商务意识, 对成功的农民网商进行宣传, 并注重对电商人才的培养, 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第二,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确保物流、信息流的畅通, 最大限度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第三, 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预防电子商务的资源聚集效应带来的垄断和区域不均衡发展, 在形成产业集聚的同时引导城乡的优势产业互补。

摘要:目前,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经济要素, 作为电子商务基础的网络化计算也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级都面临着电子商务化的机遇与挑战。文中在明确电子商务的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框架, 结合新型城镇化策略, 分析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并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电子商务推广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Ngai, E.W.T., F.K.T.Wa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 39.

[2]Turban, E.King, D., Lee, J., Viehland, D..Electronic Commerce: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Prentice Hall, 2004.

[3]葛殊.电子商务助推城镇化进程——基于农村消费能力提升的视角[J].特区经济, 2013, (8) .

[4]张晓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0) .

[5]单卓然, 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2) .

新型城镇化 篇2

房地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其中一点是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有两个意思:一是产业是支撑,没有产业支撑老百姓就业难,没有就业就无法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问题;二是就业的地方和住的地方最好要融合,而不是像现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大城市老百姓买的房子是不住的,成为了“睡城”。为了解决产城融合的问题,老百姓住的地方和就业的地方起码要有便利的交通,这样才能达到产城融合。其中,第一是以人为核心,第二是产业有支撑,第三是城市用地增加和农村土地减少挂钩。

微话题

任志强:新型城镇化就是“蒙人”的

素有“大炮”之称的任志强在2013年12月初语出惊人——“新型城镇化就是‘蒙人’的”。接连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对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做出了部署,把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虽然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如此重视,但任志强仍坚称新型城镇化是“蒙人”的。

李晓林:有住房是城镇化基础 保障房也要考虑夹心层

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称保障房也要考虑一下中间夹心层人群,三中全会以后房地产的改变就是淡化但不会淡出。就房价而言,政府卖地的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因为地方政府需要钱来做建设,而扶植一个产业的发展再取得财政收入比较慢。有的地区一年才10亿元财政收入,卖两块地就能收入几亿元。开发商卖房子,企业需要利润,土地的成本高进不去。所以房价是不太好降下来的。对于城镇化,我认为是解决他们的居住环境,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房子问题。因为住房环境太艰苦了,他们的住房条件太差,只有把这些房子改变掉,城镇化才有基础。

叶檀:最好的前景是通过房地产推动城镇化

房地产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引擎。“因为房地产和中国经济关系太密切了。不管有多少人唱衰房地产,房地产崩盘一定是中国经济最后的一个板块。”叶檀认为,未来最好的前景是通过房地产推动城镇化,房地产是其进程的主要引擎。

公司

首创置业六折抛售北京商业地块63%股权

首创置业囊中的一块北京核心商业用地,仅在口袋里捂了 11个月便对外售让股权。首创置地2013年12月26日宣布,以1.46亿美元的价格(8.86亿元人民币)向工银国际抛售该地块项目公司63%股权。转让股权并不稀奇,但令人不解的是,按项目公司净资产估值22.37亿元计算,首创置业以8.86亿元抛售其63%股权,相当于打了“六折”。该项目公司所拥有的地块是首创置业2013年1月份以21.8亿元的代价拿下的。首创方面披露,此次向工银国际出售的项目公司——北京天城永泰置业有限公司主要资产为,北京市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的F-02地块土地使用权。据了解,该项目规划建设为办公大楼以及零售商场,总地上建筑面积约为14.99万平方米,预期将于2017年完成施工。

绿地集团斥资40亿元打造宁波大目湾地标建筑

据报道,上海绿地集团近日签约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将在大目湾兴建商业大厦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包括高档写字楼、服务型公寓、影剧院、商业及配套设施等。据了解,上海绿地集团这个项目是落户大目湾的第18个重大项目。至目前,大目湾新城已落户中国铁建、上海世茂、中国普天、北京华美、香港汤臣、上海亲和源、香港恒丰等一大批高端企业,涉及住宅、商业、办公、旅游、娱乐、购物、教育等多个领域。而于2013年12月19日,绿地集团才宣布与广西及南宁就金融合作、空港产业新城开发等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同日,绿地集团进驻南宁的首个项目,由绿地香港投建的南宁绿地中心也正式开工奠基。项目占地面积约58亩,规划总建筑面约32万平方米,将由绿地香港投资25亿元建设。项目规划为总部基地办公建筑群,包括一栋200米的超高层5A写字楼。

万达旗下院线IPO完成 融资3.32亿美元

2013年12月18日,大连万达集团旗下院线A M C Entertainment Holdings Inc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完成IPO(首次公开募股)。其发行定价为18美元,共发行1842万股A类股票,融资额共计3.32亿美元。据AMC提交给SEC(美国证监会)的文件显示,其公司股票代码为AMC。其所得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同时用于公司的一般运营。IPO完成后,大连万达集团仍持有AMC共79.77%股份,据此计算,AMC市值约为17亿美元。根据AMC此前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在万达收购AMC前一年的2011年度,AMC亏损8270万美元。而截至2013年6月30日,该年上半年AMC已扭亏为盈,营业收入达26.9亿美元。

商业地产

泛海拟不超2亿美元收购洛杉矶商业地产项目

2013年12月26日,泛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泛海建设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通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拟与FIG CENTRAL FEE OWNER LLC签订《购买销售协议及联合托管指令》,以不超过2亿美元收购美国洛杉矶Fig Central(菲戈罗亚中心)项目。公告称,Fig Central项目地块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重要城市洛杉矶市中心区域,“L.A.LIVE”娱乐区域的入口,斯台普斯中心对面(斯台普斯球馆是NBA洛杉矶湖人队与洛杉矶快船队的共同主场),为商业综合体开发用地。

英特宜家2014年起运营中国三个购物中心

2013年12月17日,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宣布北京、无锡和武汉的三个购物中心预计将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投入运营。据悉,这三个项目总租赁面积53.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5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的购物中心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商业综合区,目标是将其建设成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一站式超区域型购物中心,预计可辐射约860万消费人口。此外,无锡购物中心也将在2014年5月开幕,预计每年会有3000万人次的客流量及近30亿元人民币的社会零售销售额。

nlc202309031223

红星美凯龙开建湖南总部项目

2013年11月20日,红星美凯龙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大道和岳华路交会处的总部项目正式举行开工奠基仪式,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约47.5亩,由一栋地下2层、地上7层的大卖场和2栋28层塔楼组成,拟建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13.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万平方米。按计划,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家居生活旗舰店之一,预计将于2014年底开始营业,填补河西高档家居卖场的空白。截至目前,红星美凯龙集团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长沙、重庆、成都等90座城市开办了124家大型商场,总规模超过1200万平方米。

2013年12月北京房贷交易量降20% 降温趋势明显

据京城多家房贷中介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12月北京房贷市场降温趋势明显。京城个贷机构伟嘉安捷数据显示,12月北京房贷市场交易量环比11月跌幅在20%左右。专家指出,银行新增贷款需求的减少及大众对于2014年政策心理预期的加重是房贷市场交易量下滑的主因。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25日,12月北京二手房签约套数为8464套,11月同期则为9182套,同比下调了8%。预计12月二手房成交量将出现环比同比均下调情况。北京中原地产市场部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北京二手房市场出现明显的报价调整,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房地产供需结构明显缓解,银行放贷难度加大,贷款的优惠折扣减少,导致购房者入市难度增加,特别是刚需购房者,不得不面对全款购房的压力。

土地

北京2013年土地市场收官 出让金破1800亿元创纪录

2013年12月28日,北京朝阳北路优质自住型地块招标出让,3家企业参与了投标。该宗地是新土地出让模式的第一次尝试。该宗地的出让底价为21.88亿元,三家参与投标的企业中,北京建工的报价低于出让底价。报价最高的为金隅嘉业的22.0043亿元,按照金隅的报价计算,该宗地的平均楼面价约为1.22万元/平方米。至此,2013年北京土地市场经营性用地收官,年内土地出让金合计达到了1819.57亿元,31日还有3宗工业用地出让,合计土地出让金将达到1821.8亿元,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中铁置业拿海南三亚市中心26亩商服用地

2013年12月25日,中铁置业竞得海南省三亚市月川片区控规YC4-18-5地块,总面积为25.6亩。据资料显示,此次成交的地块位于三亚市迎宾路与凤凰路交叉路口处,处于通往亚龙湾、大东海道路连线的中心区域。地块性质为商服用地,容积率4.5,限高100米,计容建筑面积为7.70万平方米,评估总价约2.7亿元,要求投资强度(不含土地成本)≥45000元/平方米。据中铁置业方面介绍,上述地块距离中铁子悦薹项目约0.5公里,是目前三亚市中心唯一稀缺土地资源,将建成三亚中心超高层地标级城市综合体。另悉,中铁置业曾于2009年以16.8亿元拿得三亚市区的112亩地块,2011年该项目建成三亚首座国际滨海度假综合体。

金隅7.1亿元摘北京西砂西保障房地块

2013年12月25日,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摘得北京海淀区田村山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地块(西郊砂石厂西地块),成交价7.1亿元,折合经营性楼面价2989元/平方米。据悉,海淀区田村山保障性住房项目位于海淀区砂石厂路18号,西距西五环约1.5公里,东距西四环约3.7公里;总用地面积1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规模25.5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3.74万平方米(公租房面积不低于12.75万平方米)、幼儿园3400平方米、中小学1.44万平方米。

中海地产半月连夺5块地

不足半月,中海地产便砸下85亿元巨资拿地,建筑面积逾210万平方米,其在土地市场上的动作再度令业界侧目。2013年12月13日,中海地产以46.01亿元的总价在沈阳连夺4幅地块,占地面积约5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93万平方米。仅在13天内,中海地产已连续拿下5块地,总投资达85.13亿元。中海地产内部人士表示,东北市场是中海一个重要的战略阵地,将伺机在东北继续新增土地,同时也将关注一些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通道中的三、四线城市。另外,中海目前没有销售及财务压力,补充土地储备是公司快速开发和销售的重要保证。

恒大今年520亿元全国摘得83幅地块

据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信息显示,宜昌楚天恒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13日,以总价7.06亿元成功竞得宜土网挂(2013)57号地块。而这已是恒大地产入驻宜昌之后拿下的第二宗地。公告显示,该地块位于宜昌城东大道与东运路交会处,地块总面积为12.13万平方米,分为A、B、C三区。其中,A区土地面积为8803平方米,B区土地面积为109817平方米,C区土地面积为2696平方米,土地性质为商住用地。据悉,恒大在12月份拿地动作频繁,截至12月4日,恒大在2013年已豪掷520亿元在全国摘83幅地块,总土地面积是758.81万平方米。而在一、二线城市,恒大投入423.08亿元抢得39宗地块,占总拿地金额的81.5%,面积超420万平方米。

政策

国土部正研究起草严守耕地红线相关文件

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统计局于2013年12月30日共同发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数据成果。其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538.5万公顷(20.31亿亩),在耕地18亿亩“红线”之上。且由于技术手段的更新,与基于一次调查数据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相比,多出2亿亩左右。尽管如此,国土部仍然表示,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强调,国土部正在研究起草严守耕地红线的相关文件,以及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顶层设计。

nlc202309031223

财政部2014年将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改革

2013年12月2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署的2014年财政工作中,房地产税立法、资源税改革,消费税制度完善等改革均列入日程。财政部表示,2014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发挥财税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财税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突出长远统筹规划。由于财税在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转型等方面的作用,财税改革对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起到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快营改增改革步伐,推进资源税改革,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税制改革。”

2015年起二手房评估下浮不得超一成

据报道,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 步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地税机关健全存量房(俗称“二手房”)评估工作制度、完善评估技术标准、严格评估值管理,其中明确提出:要逐步缩小评估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在条件允许时应取消下浮比例。自2015年1月1日起,各地下浮比例不得超过10%。对涉嫌违法违纪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列入“黑名单”,在其代理办税时予以严格审核。

金融

2013年前11个月房企海外融资破3000亿元

2013年,房企海外融资热情持续高涨。12月12日,招商地产控股子公司招商局置地发行5亿美元信用增强债券。继2013年5月房企海外融资规模超越2012年全年后,房企海外融资的热情仍然持续发酵。2013年内,多数上市房企已有融资计划或进行了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仅是进入四季度以来,包括万达、旭辉、绿地、雅居乐、中海、恒大在内,已经有超过20家房企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融资,总募集资金大约220亿美元。业内人士表示,较低融资成本是吸引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动因;而在市场调整期吸收廉价资金为下一步扩张做准备,则是终极目标。

中铁置业为8家全资子公司增加44亿元融资担保

2013年12月16日晚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12月13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增加对外担保额度的议案》,同意中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青岛中金渝能置业有限公司等8家全资子公司增加融资担保,额度合计44.08亿元。其中,为青岛中金渝能置业有限公司增加担保的金额为17.56亿元,受益人中原信托有限公司,担保期限自主债务合同生效日起至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止。为蚌埠中铁置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增加担保的金额为7.45亿元,受益人为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担保期限自主债务合同生效日起至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止。

花样年控股8亿元收购深圳物业公司

2013年12月27日,深圳花样年董事会宣布,与深圳市永利鸿盈投资有限公司订立股权及相关债权的转让协议,卖方已同意以人民币8亿元出售公司的81%股本权益及相关债权。完成交易后,目标公司将成为本公司的附属公司。公告显示,收购事项将为在中国深圳进行房地产开发提供良好商机,且收购事项让公司进一步提高其在中国深圳的市场地位。于公告日期起,目标公司持有该幅土地90%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的总占地面积约40000.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8139.32平方米,可供旅游及休闲用途。该幅土地余下10%的土地使用权由一名独立于本公司的第三方持有。深圳市永利鸿盈投资有限公司主要在中国从事物业开发和经营业务,从该公告刊发日期起,其拥有该幅土地90%的土地使用权。

阳光100冲刺赴港上市

2013年12月20日,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通过香港上市。知情者还透露,中金公司和花旗银行有可能成为股票承销商。作为一家专注于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阳光100已经在一些城市储备了大量优质土地。冲刺IPO融资或许意味着,易小迪的阳光100志在突破资本瓶颈为偏重开发综合体而打下基础。上市传闻,一直在易小迪和阳光100身边萦绕。被誉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易小迪在2003年创建阳光100。这家公司在北京仅有位于CBD附近的“阳光100”综合体。其余产品均分布二、三线城市。

市场

2013年三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上涨5.5%

国际房地产顾问莱坊最新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价格指数环比上涨5.5%,这是继2009年三季度以来连续第十七个季度的增长。近三年来,甲级写字楼租金水平实现了翻番增长。与此同时,成交价格指数也有85%的增幅。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北京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北京市甲级写字楼市场租金再次小幅下调0.9%至每月每平方米384元。本季度市场没有新增供应,连续两个季度的零供应促使市场总体空置率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至3.9%,市场空置率继续保持低位。

海外投资

李嘉诚进军韩国地产领域

据韩国媒体报道,香港长江实业董事长李嘉诚部分所有的新加坡亚腾资产管理公司将进军韩国地产领域,收购麦格理集团在韩国的房地产业务。亚腾资产管理公司2013年12月23日的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称其将收购麦格理韩国地产公司,该公司通过两家私有房地产信托管理着5884亿韩元(约33.6亿元人民币)的物业。此外,亚腾还将收购麦格理旗下一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10.02%的股份,但亚腾并未透露交易价格。亚腾首席执行官林惠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收购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韩国房地产领域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富豪涌入法国买酒庄

据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投资者将巨额资金投入到法国葡萄酒庄,当地人的意见出现分歧,反对者呼吁,酒庄应该掌握在法国人手里,支持者则对外来资金表示欢迎,认为能帮助重建基础设施。波尔多地区是法国的名酒产区,共有8000多个酒庄。目前中国投资者已经购入了几十个酒庄,但档次、规模都不大,大都在1000万欧元左右。2009年至2012年间,在波尔多地区,由中国投资者拥有的葡萄酒庄数量从2个迅速上涨到25个。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在50个左右。据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记者简·安森称,投资该地区酒庄的中国人数量持续增多,只要再有5至10个葡萄酒庄被卖给中国投资者,中国人就将超过比利时人,成为波尔多地区拥有酒庄数量最多的外国人。

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 篇3

1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与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一样, 中国也在探索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科学布局, 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以及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 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但从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效果来看, 当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1 以人为本、因地施策仍显不够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很多地方拆旧建新, 古旧建筑、人文景观大量被毁, 出现了求高求大、千城一面, 人工化、同质化痕迹明显等现象。增加了离乡人对家乡的陌生感, 湮没了人们关于故乡的独有记忆, 原本家乡的那种亲切感变成了冰冷的建筑森林。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旧危房、脏乱差的乡村面貌需要改变, 但融于山水田园的风光、拥有历史积淀的建筑, 则应该更好地保留。现如今很多地方传统特色与城镇化规划的融合度不高, 忽略了对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 没有充分因地施策, 给新型城镇化建设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如浙江丽水某地是一个千年古镇,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调研发现, 当地对这一独特优势认识不足, 不懂得对这些传统建筑和民俗景观进行保护, 存在着过度破坏的现象。

1.2 城乡统筹、融合共荣仍待加强

新型城镇化, 不能一味地把人口推向城市, 既要建设美丽乡村, 也要打造智慧城市, 让老百姓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 真正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蜕变。当前在城市集聚效应突出的大背景下, 出现了农村空心化、中青年农民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前景堪忧等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 让广大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城市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 参与到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中来, 使大量农村、小城镇居民在本地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这对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共荣是一个全新的阐释。

1.3 融资渠道窄,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

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面临着建设融资渠道窄, 造成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等现象。一方面当前城镇化建设忽视了社会资金的参与, 资金投入仍主要以政府为主, 进展缓慢, 相应的投入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城镇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导致有限资源无法在城镇这个节点上形成张力和集聚效应。另一方面, 由于受资金的限制, 乡镇的基础设施配套缺失, 城镇建设进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一些准公共产品急需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同时由于缺少融资渠道, 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 中小企业在贷款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资金不足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1.4 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仍显不强

由于小城镇规模相对较小, 服务水平低, 使小城镇在资金、人才的引进, 产品技术的提升, 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小城镇通过发展经济虽然吸纳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但人口特别是高层次精英人口的集聚能力远不如大中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但仍有需要工作要做。比如加大城镇化新区产业集聚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引进与培育, 完善产业集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产业集聚的分工协作等, 力争建立起一整套的对策机制。

2 借力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天然适合新型城镇化思路, 应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立面向“互联网+”的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 把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统一起来,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1 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 强化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建设高速宽带等基础设施, 完善面向农村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出台倾斜性政策鼓励电信运营商或其他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主干网络建设和接入网络建设, 建设适合小城镇、农村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 降低农村居民网络使用成本, 提升网络速率。

2.2 加强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培训与培养, 提供知识与人才保障

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意识薄弱的现状, 县域政府应联合互联网企业、高等院校对农村基层干部 (村官) 及青年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组建农业经纪人队伍。普及互联网知识、电子商务操作技能, 引导小城镇居民、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CSA (社区支持农业) 模式。

2.3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培育品牌,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首先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支持、规范和引导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要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成立农村电子商务协会, 协会负责指导、培训以及资源的整合等工作, 发展“农户+公司+协会+网络”模式, 强化农民主导地位, 农户在自己家中, 通过市场化的公共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把农产品直接对接市场。其次是各县域政府要结合地区生态、文化特色, 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对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城镇要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旅游, 提升特色小镇品牌影响力。同时利用电子商务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最后是积极培育“淘宝村”, 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 强化产业集聚。各地政府应积极探索电商产业园建设, 提供优惠的入驻条件和完善的生活配套, 大力帮扶中小微电子商务企业成长, 引进多层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 让农民网商就近入驻, 解决网商发展的空间难题。同时, 要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 构筑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2.4 发展电子商务金融, 增加投融资渠道,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互联网金融为农村金融业注入新活力, 惠及更广大的客户群体, 促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发展电子商务金融, 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放在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用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 坚持市场化导向, 充分发挥第三方平台的作用, 大力建设电子商务金融配套设施。开展电子商务普及教育, 提高电子商务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发挥电子商务金融的引领作用,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村个体户在开放式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店。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网上销售渠道, 主动拓宽产品销路。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快速成长型涉农企业, 对其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与技术支持。其次要发展线上融资,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针对农户贷款难的突出问题, 认真探索一条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线上融资模式。一是尝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网上供应链融资, 以核心企业作担保, 为上游种养户提供生产经营贷款, 从而将金融机构的目标客户群体转化为全程产业链。二是创新产品服务,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甄别功能。借鉴阿里贷款、建行善融商务的在线融资模式, 以客户的账户现金流、在线交易记录为依据, 为客户提供信用贷款, 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最后要发展移动金融, 完善支付基础设施。有序开展移动金融平台建设, 通过与各领域领先企业合作, 拓展服务边界与营销模式, 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 将优秀应用方式吸引到平台上来。

2.5 加大电子商务流通体系发展, 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城乡电子商务的发展, 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壮大,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与之匹配,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出台城乡电子商务物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发展物流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大数据物流信息平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促进物流服务水平提升, 促进村镇民众高质量就业。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率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 有序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比如通过建设强大的农业知识数据库, 实现手机专家问诊, 无线LED电子屏信息推送。搭建“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 向小城镇、农村居民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 建设“数字新城镇”和“智慧乡村”。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模式——以沙集电子商务为例[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 (06) .

[2]王慧.以电子商务为驱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途径研究[J].江苏商论, 2013 (07) .

[3]蓝傅瑜, 王飞.电子商务促进丽水经济发展的效度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06) .

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篇4

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要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 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 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规划还提出进一步推动城乡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体化, 即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切实搞好新型小城镇的建设工作。

目前来说,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然超过50%, 按照每年1.0%—2.0%的增长速度, 有关人士预测, 在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62%。由于农业的增长收益有限,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会逐渐减少, 但是农务人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经营也会降低。在城镇化进程中, 不仅要结合现代中国的国情, 还要借用国外发展的经验完善自身改革。

“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看的见山, 望的见水, 忆得起乡愁”赋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的诠释, 这意味着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应同时推进, 在快速城镇化浪潮中的农村建设, 不应失去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质朴的农耕文明。应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困惑

2.1 规划控制缺失的“国家标准”———人均标准易导致规模失控

农村城市化发展迅速, 部分农村地区已逐渐向城市的生活方式转变.但仍有大量村庄仍保留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 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而依据城市与镇用地分类标准,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不应大于150平米/人, 这一标准不利于对村庄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为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宅基地的面积标准, 因此, 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控制农村土地, 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农村住宅用地的供给途径是以户为标准的。

2.2 农村建设风貌问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保留本村独特的风土与传统。在过去, 多数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以快速达到城镇化要求而发展自身, 却在这发展的路途当中, 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状况。针对过去的这一种现象,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中, 要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 使得农村在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继承并发扬本土文化, 形成城镇特色, 共同建设与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2.3 农村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少, 其本身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就缺乏。在进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 除了吸引外资, 吸引外来务工建设人员外, 相应人员的配套设施应是首要进行的工作。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新型农村的建设势必引来众多的务工人员, 而为了满足这些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又需要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因此, 在农村建设规模扩大过程中应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且形成城镇公共设施共建共享, 提升农村公共配套的服务说平, 且避免重复建设。

2.4 绿化建设问题

广袤的田野是农村生态建设的基质, 然而农村建设往往忽略了生态绿化的建设, 一味的拆迁建设,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使农村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 村容村貌建设应是促进生态文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3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应体现农耕文化

3.1 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保留传统农村劳作的生活方式, 包括院落、院宅建设, 同时加入现代城镇化元素, 两者如何在一个地区和谐共生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例如, 在农村居民点改造中, 不应只是“集中上楼”, 应保留一定的宅院空间, 延续宅院农耕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鼓励农民转变就业模式的同时, 应考虑保留传统的生活习俗。

3.2 合理制定一个农村居民社区的规模

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初期, 要形成区域化的发展模式, 形成大约3000~5000人一个社区, 要满足相应的配套和到生产劳作场地的服务半径要求, 且服务半径不宜过大。过大的服务半径不仅不能及时满足人员需求, 还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交通运输时间长等弊端。

3.3 新型农村社区的景观风貌建设应保留农村地域风貌特色

在建设过程中景观要保留与田园自然镶嵌的肌理、保留古树名木、宅前屋后河溪景观, 建筑材质采用原生态本土材质, 建筑风格保留传统地域风格。保留本土特色, 不仅不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而且还有效地保留了农村本有的乡土风情与风俗文化。结合各村实际, 突出重点, 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 在开发中保护, 保护中建设,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 一村一特色, 彰显美丽乡村, 农村建设可与休闲乡村旅游相结合, 让更多的人能体验农村质朴的文明特色。

3.4 节约土地, 旧村新城共同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开发应节约利用土地, 建议采用多层公寓与联排院落相结合, 不宜全部采用多层公寓, 这样会失去农村风貌特色:也不适宜都采用独栋院落, 这样对土地利用率不高。如此设计的优势是让乡情与现代进行适宜的结合, 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更具有自身特色。

4 总结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城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这历史大潮中, 我们要迎难而上,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与前提, 保护好每一位原著居民的根本利益并发展自身经济, 传播自身特色文化。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农村建设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 近几十年的农村建设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也给新农村建设遗留了很多问题。本文就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陈述与研究, 并为此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 (05) .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 (11) .

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 篇5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在县域地区。然而, 受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影响, 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明显滞后, 困境重重, 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配套政策的缺乏导致金融机构动力不足。近年来, 政府决策部门对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意识有所增强, 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信贷倾斜政策, 但由于配套的实施细则并不完善, 对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的信贷指导和协调, 且财税部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也亟待出台,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导致战略规划滞后, 在执行中缺乏趋动力。

第二、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前些年, 多家银行陆续撤并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 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缩小, 受文化教育、消费理念、支付模式、通讯基础设施不足等影响, 一些落后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存取款业务都无处办理。据湖南银监局的调查, 截止2010年3月末, 湖南省有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35个。而另一方面, 县域金融机构又存在资金运用不足和严重外流的情况, 在一些县, 很多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都不足50%, 资产业务空心化问题比较突出。与此同时, 农村的有效信贷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第三、金融资本不足、政策体制制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测算, 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将需要增加4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自然是杯水车薪, 受当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约束, 直接融资渠道受限, 作为间接融资的金融资本必须要发挥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参与城镇建设是必不可少而且颇为关键的。然而, 在现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框架下, 受借款主体、担保物、地方政府融资能力有限等因素限制, 城镇化进程的融资需求难以获得充足有效的供给。同时, 金融机构自身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局限性, 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但对农业基地的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长短不一这一因素, 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对此都未充分考虑, 更未对市场作进一步细分, 进而设计相应产品, 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另外, 县域金融机构考核制度不适应县域金融业的发展, 受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容忍度偏低, 普遍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第四、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速, 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 农业工业化背景下, 农村土地资本化、农业规模生产的风险防范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 进城农民开始期待和关注涉及就业、创业、居住、消费、理财等方面的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面对诸多新变化, 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多元化需求。同时, 当前金融改革步伐和应对措施也相对滞后, 在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上, 金融机构并未随着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探索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多样化服务, 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 其产品研究开发职能更多的集中在总行层面, 分支机构很难实现产品区域化、客户化。一方面, 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趋同问题, 传统的存贷服务比较普遍, 咨询类服务不足;单一工具运用较多, 组合工具使用较少。另一方面, 信贷之外的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手段很少发挥作用, 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抑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业面临的困境, 当务之急是应找准定位,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立新型金融服务体系, 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和客体牵线搭桥, 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一、建立多层次的城镇金融组织体系

面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异质化金融服务需求, 应尽快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可考虑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 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适度调整农发行的业务范围, 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 尝试开办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业企业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并加大对涉及城镇民生等具有较强公益性领域的金融支持;允许国开行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 专门满足城镇化中涉及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第二, 引导商业金融积极拓展城镇市场, 找准支持城镇化的着力点, 逐步出台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 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大型商业银行可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 以大型基础设施、城镇大企业为主要市场定位。邮政储蓄银行应更强化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 通过积极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城镇居民就业创业, 通过完善中间业务优化城镇基础金融服务。第三, 建立和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有序扩大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试

浅析云阳县基层文化建设

李林云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综合文化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基层、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关键;而我们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 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 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在农村这片富有“希望的田野”上, 农民不但迫切需要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更需要“精神食粮”香满院。因此,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搞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县情及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云阳县, 全县幅员面积3649平方公里, 辖43个乡镇, 人口130万。县情特点:人口大县——是重庆市8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区县 (市) 之一;移民大县——兴建三峡工程, 全县动迁16万人, 是国定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尽管是贫困县, 但近几年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基层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 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阵

点。第四, 改变市场准入条件, 对民间资本加以疏导, 发挥民间金融在城镇化中的补充作用。第五, 引入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 逐步将单一金融产品转变为综合性金融产品。

二、培育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主体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 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市场主体缺失引起的金融不匹配问题, 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 按市场规律办事, 整合城乡资源, 培育金融支持的有效主体。第一, 弱化城镇化建设的政府融资平台模式。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信用基础的市场主体, 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 已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监管部门已进行了严格控制;第二, 引导地方政府放开对市场准入的管制,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领域;第三, 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 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转变;第四, 加强征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

三、整合多元化的城镇化融资渠道

我国现有“土地财政+融资平台贷款”的城镇化融资模式, 不仅因土地稀缺而难以持续、因过度负债而蕴含较大金融风险, 还会因过高地价推高房价, 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可多考虑结合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特点, 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实现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转变, 向体制外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如可以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原则,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一些可以实现“使用者付费”的基础设施, 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如, 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 由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县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为乡镇及街道文化站43个, 文化专干150人, 乡镇级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但全县80%以上的村没有真正的文化室, 43个乡镇文化站大部分只有中宣部捐赠的“万村书库”图书及共享工程配置的电子阅览室等, 再无新增基层文化配套设施, 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单调。其次, 基层文化工作质量不高, 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严重滞后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有一大批专兼职文化骨干队伍, 但受历史原因和地方政策的影响, 基层农村文化活动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乡镇文化活动经费不足。村镇经济基础薄弱, 基层领导不够重视, 人口居住分散,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2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一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 乡镇文化干部大多为兼职, 有的常年工作不姓文, 造成闲时有人问, 忙时无人管的局面。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 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

金融机构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城市公共投资基金, 并发行公共建设基金债券, 按市场规律运作, 包括城市中的自来水、电力、公共交通、垃圾回收等方面都可以用这些资金运行;可以探索发行市政债券, 探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产证券化;还可探索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吸引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建设。对资信等级较高的城镇龙头企业, 推动其在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 推动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票据融资。

四、创新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

金融部门应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 大力发展农地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农地金融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土地金融制度,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以土地资产为主体的金融产品创新, 逐步盘活沉淀生产要素、破解融资难题。

五、建立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 篇6

关键词一:新型城镇化

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指导广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从规划的体系和内容看, 涉及面广, 触及改革发展深层次领域和问题众多, 是一个系统工程。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较于以往的城镇化思路或规划, 新在哪里, 我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人的城镇化。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 围绕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和幸福指数, 注重公平共享, 着力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和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更加重视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更加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更加重视文化传承, 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 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落实。另一方面, 把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中之重,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并享有市民待遇, 推进已在城镇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 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

第二, 注重城镇化质量。前一阶段的城镇化, 我们总体上处于扩大规模、引导集聚、增强辐射带动的层面, 力图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应该说, 这种发展模式与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和水平是较适宜的, 但也在城镇化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必须把城镇化快速增长与完善城镇体系、设施配套相结合, 与提高城镇化质量相结合。

在具体工作中, 为引导各地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 规划提出了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量) 、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等) 、基础设施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污水垃圾处理率等) 、土地利用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等) 和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等六大类26项指标, 既用于规范发展, 也便于考评绩效。

总体看, 提高城镇化质量, 可以从以下着手:一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成果。二是优化城镇布局。着力培育发展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 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 加快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行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到2020年, 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000平方公里,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发展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城镇。四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到2020年,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95%, 围绕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景观, 传承文化特色, 推进城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五是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六是健全城镇化体制机制。围绕人的城镇化, 推进户籍、用地、就业社保、财税金融等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着力消除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三, 凸显广西特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的阐述是20个字, 即“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此的表述则是24个字, 即“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比较而言, 广西以城乡一体来凸显特点, 以绿色发展来突出优势, 以多元特色来彰显文化传承和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二:城镇化率

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充分考虑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到2020年的城镇化率。与以往相比, 这次城镇化率从两个口径提出, 一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从2012年的43.53%, 提高到2020年的54%, 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户籍城镇化率, 从2012年的21.93%, 提高到2020年的34.5%。这里所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指的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与全区常住人口总量的比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是指城镇户籍人口占全区人口总量的比率。两者现状差距是21.6个百分点, 目标期的差距是19.5个百分点。

从操作层面看, 我区在2013—2020年8年间, 要实现新增城镇人口700万, 促进600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年均新增87.5万常住人口、75万落户城镇的转移人口, 任务非常艰巨。为此, 我们一是要按照“优先解决存量, 有序引导增量,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思路, 把促进有能力、有意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把落户的重点放在设区市、县城和部分中心镇, 切实解决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二是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合理放开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5个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其他中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 取消落户门槛;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已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培训, 提高素质和技能等问题。

关键词三:主体形态

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 明确提出作为主体形态的四个层次的城市群 (城镇群) :一是城市经济圈。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个核心城市, 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为重点, 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 建设规模大、功能全、带动强、辐射广的现代化都市圈。其余10个设区市, 以壮大经济实力、提升服务功能、集聚吸纳人口、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 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 打造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北部湾城市群。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 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地区, 在广西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处于优先地位。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城市群为目标, 以南宁为核心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同城化, 辐射带动玉林、崇左2市, 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生态文明等方面引领和支撑全区发展, 培育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引擎, 显著提升在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到2020年, 北部湾城市群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 成为我国城镇人口千万级的城市群。三是区域性城镇群。主要包括柳州、来宾2市和河池市部分市县的桂中城镇群, 桂林、贺州2市的桂北城镇群, 梧州、玉林、贵港3市的桂东南城镇群。四是桂西特色城镇带。包括河池、百色、崇左3市, 推动形成南崇城镇带、百色右江河谷城镇带和沿边城镇带。

需要指出的是, 城市群、城镇群的建设, 不是简单的布局和建设一群城市或城镇, 而是着眼于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群, 加紧形成城市经济圈, 突出增强城市 (镇) 间以产业为依托、交通为纽带的内在联系, 使城市群成为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的经济中心。一要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 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 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 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 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要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二要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 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 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 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关键词四:大县城战略

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实施大县城战略, 把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县域城镇一头连着城市, 一头连着农村, 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是重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的关键。从广西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把实施大县城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有利于构建由县级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县城、经济强镇、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六个层级为骨干的县域城镇体系, 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城兴镇强村美民富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新路子。

实施大县城战略, 关键是加快构建新型县域城镇体系。一是做大做强大县城。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 全面推进县城转型升级, 将县域人口100万左右、中心城区10万人以上、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 培育成为中等城市, 发展一批小城市和特色县城。二是做优做特小城镇。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发展, 加强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协调配套, 建设卫星城镇, 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实施重点镇培育计划, 选择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镇进行重点培育, 实施百镇建设示范工程, 努力建成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名镇、特色小镇和边境口岸城镇。三是做实做美新农村。深入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规划, 扎实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乡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沿伸, 建设一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幸福的宜居村庄、新型农村社区。四是促进以产兴城强镇。建立产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加强城镇创业平台特别是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 培育特色产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 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发展关联配套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制定、同步实施, 引领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发展, 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五是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改革;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构建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 用好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深化住房保障机制改革, 将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供应政策范围, 扩大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推进农业转移进城落户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五: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快速、便捷、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调整和优化城镇布局, 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成功经验。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提出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加快城镇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 服务于拉开城市框架, 发展卫星城镇, 形成城市经济区, 促进城市群城镇群的发展。重点分三个层次构建广西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实现城镇群之间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综合交通主枢纽, 推进形成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之间的综合交通主网络, 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 以国省干道为基础, 与民航、水运和管道共同组成的纵贯南北、连接东西、沿海沿边“一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二是促进城镇群内部高效畅通。以满足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构建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 以国省干道、内河水运为基础, 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 建成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客运和大能力货运网络;加快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 逐步形成各城镇群内1小时都市通勤圈。三是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 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加密小城镇密集地区的高等级公路网络, 提升公路网、铁路网覆盖率和技术等级。

关键词六:新型城镇建设

推进集约、绿色、智慧、人文、特色的新型城镇建设, 是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优化空间结构, 建设集约城镇。一手抓城市新区建设, 合理确定各城镇的建设规模, 科学划定城镇的开发边界, 鼓励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式, 合理布局城市各功能区, 推进功能混合使用;一手抓旧城和棚户区改造, 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稳步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独立工矿区改造, 把城镇棚户区改造成为建筑质量优良、功能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二是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绿色城镇, 推动城镇绿化美化、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绿色建筑和节水节能, 让城镇融入自然, 提高生态宜居水平。三是融合“宽带广西”, 建设智慧城镇,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发展相融合, 推动城镇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四是传承历史文脉, 建设人文城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保存城镇历史记忆, 努力在城镇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结合, 使我们的城镇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五是彰显桂风壮韵, 建设特色城镇, 推进城镇建设与三沿特色、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相结合, 挖掘地方的、民族的建筑特色, 深入实施城乡风貌改造, 建设一批体现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风貌建筑群和建筑精品。六是完善配套, 增强城镇承载力。要着力完善城镇管网、环卫设施、生活设施,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创新城市治理, 促进城镇管理信息化。重点是组织实施城乡规划提升、城镇承载力提升百项建设、百镇建设示范、城镇品质提升、城镇管理提质、进城农民安居、宜居村镇建设和绿色建筑发展等工程, 使建设新型城镇的构想变成现实。

关键词七:产城融合

城市的生命根在产业, 城市的活力源于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 必须有序推进产城融合, 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 走产城互融共建、良性发展的城镇化路子。广西新型城镇化对此提出了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增强城镇创新能力、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的任务。在具体工作中, 要加强产城融合。一是要把城镇化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实现特色彰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二是要着力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进一步强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服务业的就业容纳器作用, 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基础作用, 尤其是要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拓宽就业渠道, 加快人口集聚;抓好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支撑、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支撑、消费市场支撑。三是要加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融合发展。改变重产业发展、轻生活配套的观念, 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综合配套功能转变;推进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相互依托、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建立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机联系, 确保建成一个产业园区, 形成一个城市新区。

关键词八:城乡一体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高级形态,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要发挥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 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制度设计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 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三是扎实建设新农村, 持续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四是推进国有农林场城镇建设, 将农林场纳入当地城镇体系规划, 加强农林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对具备独立成为小城镇条件的农林场, 按照重点镇的标准规划建设, 并统筹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除了按照上述四个方面统筹组织实施外, 当前, 迫切需要加强的还有三个方面:

第一, 加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近年来, 我区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 选择南宁、玉林、百色等地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各试点区域从实际出发, 大胆改革创新, 努力突破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确权工作, 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改革,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看, 我区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度和广度不够, 组织实施强力不足, 经验做法总结提升、推广复制乏力。下一步, 很有必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大力度, 扩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覆盖面, 创新试点方式, 完善试点内容, 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 健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使各级试点示范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排头兵, 以点带面, 加快发展。

第二, 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我区普遍存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缺失、乡村规划建设乱象频生、建设无序、安全隐患增多以及有新村无新貌、村屯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 我区各地结合城镇化建设对加强和改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作了积极的探索, 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下一步, 我们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进一步创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 探索建立县级规划建设管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村委会—村屯建设协管员或村屯建设理事会四个层级构成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完善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体制机制, 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乡 (镇) 、村活动和“村屯规划我做主”活动, 试行规划师与乡村规划编制、实施挂钩联系制、建筑工匠领建制、建筑用材本土制、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制。

第三, 加强乡村文化特色传承。除了下力气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 结合城乡风貌改造打造一批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外, 目前最迫切需要引起各级各地注意并大力推进的工作, 是加强国家和自治区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我区目前有国家级传统村落69个、自治区级传统村落233个, 这些传统村落, 都是我区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落,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是记载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是民族文化的DNA。下一步, 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展, 推进城乡建设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民族内涵、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 注重体现区域差异性, 提倡形态多样性, 突出民族特色, 彰显特有神韵, 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乡村、魅力乡村, 积极探索适合广西古镇、古村和特色村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力争到2020年, 完成300个左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建成200个特色名村。与此同时, 加强村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美丽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建设, 建成一批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宜居村庄, 200个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镇、宜居村庄。

键词九:改革创新

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不竭动力。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要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增强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涉及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创新, 内容庞杂、任务繁重, 需要重点关注和抓好的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围绕人的城镇化推进配套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取消城乡分割的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常住户口的办法;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二是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确保其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依法保障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 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把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城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政策覆盖范围;等等。

第二,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守住底线、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新增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一是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 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二是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三是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工矿废弃地、农村废弃集体建设用地、农林场废弃建设用地等综合利用试点。四是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 提高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和容积率门槛。五是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 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 稳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六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多样化实现形式, 稳妥推进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

第三,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健全支持城镇化发展的财税体制, 深入推进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合理确定自治区与市县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 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自治区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三是构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城镇建设融资规模, 创新金融产品, 改进金融服务, 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四是建立规范透明的政府融资机制, 适当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研究建立自治区统一平台, 创建省带县投融资模式。五是放宽城镇建设投资准入, 全面放开县城和小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和运营, 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运营;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第四,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建立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有效保障城镇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住房制度的设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 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 推进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二是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保障性住房财政稳定投入机制, 积极落实资金、土地、税费减免、安置补偿等各项政策措施;在城乡结合部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严格执行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准入和退出制度, 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异地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三是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 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编制城镇住房发展规划, 确定各个城镇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等。

关键词十:开放合作

广西推进新型城镇化, 正处于国家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以及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两区一带”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等多重机遇叠加的最佳时期, 必须抓住机遇,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拓宽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对新型城镇化的开放合作, 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着力提升区域化国际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这里主要指的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桂港桂澳桂台合作机制等重要平台, 拓展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 加快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和桂林、北海国际旅游名城等建设。

第二, 合作共建跨区域城市群。一是携手广东、海南省共建环北部湾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 广东湛江、茂名2市, 海南海口、三亚、儋州3市, 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着这一城市群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对这一城市群的定位为, 坚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 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沿海第四大城市群。二是携手粤港澳共建珠江—西江城镇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点打造的跨区域流域经济带, 汇集粤桂重要城镇并直通港澳。珠江—西江城镇带作为重要平台, 以推进两广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 深化与粤港澳合作, 建设成为支撑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引领区、东西部城镇化合作发展的示范区。到2020年, 珠江—西江城镇带城镇人口超过3800万。前不久, 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 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加快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六问新型城镇化 篇7

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驶入加速快车道。

但下半程伊始, 就面临在紧张的资源环境下如何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 提高城市具有产业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等挑战;以及如何解决上半程遗留的农民半城镇化问题, 应对一些大城市已经显露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顽疾。

面对老问题、新挑战, 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在采访中发现, 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眼中, 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批土地、上项目、搞建设。突出的表现是, 一些地区的城镇化规划只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规划, 对人口导入和农民市民化等关键问题仍缺乏整体考量。

到底什么才是新型城镇化中最关键的要素?中国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健康的城镇化之路?记者深入基层, 探访专家学者, 进行了专题调研。

1“政府”与“市场”谁主导

从国际经验看, 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期。一方面, 面临着保持较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 又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 专家学者们认为, 必须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政策体系支撑, 需要由各级政府进行科学的掌握与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关键是要把握好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 由于行政化的手段过度介入等因素,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现在要使“两化”协调发展, 不能将体制机制一下子全盘放开, 还需要政府有力引导。

但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 地方政府以大量投资、城市扩容为主要内容的低效办法来实现城镇化, 是无法支撑、持续的。政府用大量土地投入和土地抵押资金支撑起来的城镇化, 就是“摊大饼”, 建起来的城镇营运效率低。

“城镇化不可能离开政府, 但是政府需要去思考角色的转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甘藏春认为。

这其中, 两种倾向值得重视, 一些干部因为面临各种瓶颈制约, 存有困惑和畏难情绪, 抱有“等靠要”思想;另一方面, 一些地方在贯彻城镇化战略时盲目攀比, “运动式”推进。

随着中央对城镇化的高度重视, 各地都陆续制定新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 部分省市甚至对城镇化率增幅进行量化考核, 按季度和年度通报。一些基层干部担心, 层层下指标、级级压任务, 最后异化为数字“大跃进”。

“中央提出城镇化符合大的发展趋势, 但地方分批次、分层次推进, 有些地方领导提出要遍地开花, 我们基层有不同看法。”西部某县的住建局局长认为, 对城镇化率不应强行要求。以数字来定“成果”, 容易形成固定模式, 束缚地方因地制宜创造特色。

要发挥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 专家认为, 切忌搞“一刀切”, 要鼓励各地分类型探索, 尤其要鼓励集约型城镇化, 比如旧城改造可有效避免“摊大饼”现象, 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但与建新城相比, 成本高、速度慢, 显性效益不明显, 政策应该有所倾斜。

2 中国城镇化速度多快为宜

我国城镇人口已从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2011年的6.91亿人, 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这是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的时间达到的城镇化水平。尤其是“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分别递增了1.43、1.35和1.39个百分点, 远远高于“六五”、“七五”、“八五”期间0.86、0.54和0.53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年均递增幅度。在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的背景下, 有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太快了, 是城镇化“大跃进”;认为当前再提加快推进城镇化, 会出现超常城镇化问题, 加剧就业、金融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差距, 有可能导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实际上,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指出, 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 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日本城市化率由1950年的37.5%猛增到1955年的56.3%, 5年上升了18.8个百分点, 年均3.766个百分点。

在张占斌看来, 对比德国和日本城市化曾经出现过的高速度, 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并不是独有的, 也不是最高的, 更不能认定为不合理。城镇化是否合理, 主要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作为标准, 而是要看城镇化的健康状况。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城镇并没有出现诸如拉美国家和印度那样严重的“城市病”, 大量的失业人口和大面积的贫民窟。由此可以判断, 中国城镇化速度是基本合适的。

另一方面, 应该理性地看到, 从整体上, 我国城镇化依然滞后, 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某些城市病症状;在城镇化宏观布局上, 还存在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 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张占斌认为, 上述问题亟待通过城镇化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3 推进城镇化关节点在哪里

中国51.3%的城镇化率中, 包括了规模达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这部分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如果按户籍计算, 中国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 远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8.5%的水平。因此, 下一步推进城镇化, 必须破除体制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首当其冲的是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涉及20多个城市的调查表明, 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5%, 八成农民工即便不能转入城市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 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

从现实国情出发, 专家建议, 以户籍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中央的统一规划下, 逐步剥离户口附着的福利功能, 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 及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举家迁徙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 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 全面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 加快放宽大中城市落户限制。

在此基础上,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张占斌认为, 应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作为约束性目标。

进一步来看, 专家认为, 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机制, 切实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保的参保率。保障农民工享有同等医疗卫生服务, 推动社区医疗服务向农民工聚居地延伸。逐步完善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的政策措施, 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问题。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受教育的权利, 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 让1.59亿农民工尽快真正融入城市。

4 农民带土进城是否可行

推进城镇化, 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用地;农民进城, 需要资金保障, 二者如何有机协调?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 一些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带土进城”,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打通土地、资金等城乡要素市场, 为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筹集资金, 促进城镇化发展。以四川省郸县唐昌镇战旗村为例。该村通过就近转移式“带土进城”, 将208亩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后实现土地收益13亿元, 同时吸引外来投资1.8亿余元;重庆市通过各种形式的“带土进城”, 累计为农村筹集了220余亿元建设资金。

记者实地调研了解, “带土进城”涉及的农村权益和国家及地方政策性优惠待遇超过35种, 有的地区接近40种。其中与土地有关的权益十余种, 与身份有关的权益20余种。归纳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 核心离不开两点:一是政府创造必要条件和搭建平台, 打通城乡两个要素市场, 让这些权益能够变现、变股;有条件的农民可自愿选择转户进城变现、变股, 也可以选择转户进城留地、留房或留股, 不因进城丧失原来的农村权益。农民进城后, 还可考虑给予相应的医疗、社保、住房、教育、就业等市民待遇。二是, 农民与“农村户籍”相关的各项权益, 包括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共有资产处置收益权, 甚至相对宽松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惠农政策等, 都长期保留不变或设定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

面对各地的积极试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 土地制度必须改革, 但既要考虑提高土地的要素利用效率, 也要考虑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 “在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上必须格外清醒”。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 政府要与土地经营脱钩, “农地进城”不一定非得变成国有土地。只要经过批准, “农转非”的土地同样可进入一级市场。关键是要压缩公益性征地范围, 价格实行市场化。对非公益性征地, 卖不卖、卖给谁、卖多少价格, 农民都应有自主权。

“农民进城”的核心是要稳妥处理好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防止城镇化土地成本过快上涨之间的关系, 张占斌认为。

为了规范“带土进城”, 专家们建议, 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梳理, 制定实施细节, 做好城乡制度衔接, 区分不同情况, 确定合理的过渡期, 明确哪些政策可以长期甚至终生保留, 哪些经过三年或五年过渡期后不再享受。

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重要而敏感, 进一步来看, 专家建议以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流转为重点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 切实推进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积极探索符合规划、经批准使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的城镇经营性项目由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土地开发经营的有效形式。

5 如何避免“空中楼阁”

城镇化要有足够产业支撑, 否则将是“空中楼阁”。

专家认为, 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亟待从“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有的地方不注意提升城市内在功能, 把城镇化当成大蛋糕, 热衷建园区争项目”。1996年以来,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是城镇化速度的3倍。

“关键要研究产业对人的带动作用, 做到产城融合, 防止新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和园区空心化。”专家提醒, 另一方面, 应该注意的是, 如果过于强调城镇硬件建设, 可能会使产业过剩局面“雪上加霜”, 打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过分突出“工业优先”, 会使经济发展更加依赖“投资拉动”, 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采访中, 不少专家对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产业园区化”倾向表示担忧。马晓河说, 当前中国许多产业已严重过剩, 去年中国生产鞋130多亿双, 服装245亿件、手机11亿部以上。一味新上产业搞园区建设, 最后只能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和新的产能过剩。

“单纯搞城镇建设不是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首先需要的是各项制度改革。如果政府考核还以GDP、招商引资为主要指标, 而不注重科技、教育、环境等民生指标, 那盲目建园区上项目的‘伪城镇化’就不会停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6 大城市如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重要的布局之一是着力推进形成城市群。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为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国启动了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城市集群建设,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以大带小”, 加快区域一体化。目前, 武汉城市圈内部分城市已实现了产业转移、税收共享, 部分医疗机构间开展了“双向转诊和院际会诊”协作。

然而, 记者采访了解到, 目前在这些城市集群内仍存在城市规模不尽合理、产业结构相似、软件弱于硬件等问题。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较强,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 但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逐渐显现。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的“两极分立”现象严重。

从全国来看, 2000年制定的“十五”计划就明确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但十余年下来, 结果并非如此。我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最高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曾达到27%, 约8100万;到2010年, 小城镇人口数量在增长, 约1.38亿, 但是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却降到了20.7%。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滞后, 普遍面临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难题。

另一方面, 从大城市的发展来看, “北上广”等城市已经“严重超载”, 各种“城市病”愈演愈烈, 超大城市模式已经弊端频现。

从现实国情出发, 不能忽视小城镇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 目前“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等级化城镇管理模式, 造成资源更多地集中于中心城市, 低行政级别的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无法获取充足的公共资源、享有充分的公共管理职能。专家建议稳步探索改革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变“以大管小”为“以大带小”, 促使各类资源自由流动, 实施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圈”、“城市群”战略。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范毅认为,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产业发展倾向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且进入门槛较高, 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农民工进城定居的主要载体。应鼓励通过下放资源等形式“以大带小”, 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人口“蓄水池”作用。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篇8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注重的是人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它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保定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 拥有较为辽阔的土地面积, 现已有3区4市18县, 在所有人口中农业人口超过了70%。笔者经过走访调研发现, 保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着人地失衡、城乡失衡等问题, 城镇化率较低, 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来说, 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拉动经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 收入增长和消费转化。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目前我国总人口中的50%为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的消费水平较高, 他们对拉动消费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相关部门测算, 每提高1%的城市化水平, 则会拉动1.6%的消费增长, 这样会有效降低人们的投资成本, 市场需求会向多元化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此外,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那些存在于城市中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行业会实现与传统业态深度融合, 从而激发出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将会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二) 促进社会和谐。

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 不仅对自身的需要有所关注, 而且也关注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需要。为了确保生产关系的和谐, 每一个人都需要满足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在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社会各个阶层的构成比例要合理, 要实现人们社会地位的公平, 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 体现着社会和谐。《富国论》一书也对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做出了严谨的解释, 城市的发展为农村的产品提供了巨大而便利的市场, 使农村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摆脱传统关系的束缚, 从而使农村的发展更有秩序。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改善生产关系的重要工作, 它可以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经济发展成果, 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而实现城乡共荣、社会和谐。

(三) 拓展文化空间。

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直接受文化方式的影响, 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调整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确保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从而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 使其不断创造出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此外, 作为文化载体的城镇, 它对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但使人们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还为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提供了空间。

(四) 提升人力资本。

近年来, 我国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不断下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可以通过较高水平的教育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想、行为等进行转变, 使其成长为新市民, 从而适应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 在转变过程中, 他们的知识结构、文明意识、应用技能等得到完善和增强, 保障了城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有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 保障生态安全。

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仅要利用自然, 更要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但是, 纵观全球, 人们的发展在透支着自然的承载力, 直接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 抑制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可以实现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通过不断的开发新能源, 实现生产的循环发展, 不仅保障了生态安全, 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近年来, 保定市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较快, 县城经济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当地政府在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并加快了与京津地区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 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

(一)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他们的付出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待遇, 这不仅使得城镇化发展缓慢, 而且还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 要加快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首先,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目前, “农户”和“非农户”的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对立, 为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歧视, 户口登记要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主, 要建立统一、平等的新型户籍制度。其次,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农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 对土地的承包、使用和收益是农民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利。因此, 要制定一套有利于农民工的土地流转制度, 健全法制和发展土地市场, 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确保农民工能够稳定获取收益。

(二)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没有地域、民族、收入、身份的区别, 统一享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在其中要起到主导作用, 引导全社会各类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确保社会公民平等的享有公共服务。首先, 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要以人为本,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要做好对政府职能的监督和约束, 确保政府的行为在法律范围和人民意愿下进行;其次, 建立健全公共财产体系。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依据, 划清中央与地方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界限,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 使双方积极地开展工作。此外, 建立一套公开、规范的预算体制, 增强政府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做好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管, 确保资金有效运用到公共服务上。

(三) 统筹城乡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做好体制的深入改革, 同时要合理调整资源要素结构, 在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放在同一位置, 使其平等发展。首先, 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但还需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构建起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渠道, 促进城乡二元社会快速高效地转向城乡一体社会, 在土地流转、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向农民工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使其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保障;其次, 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渠道。城市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 大量的资源要素配备给了城市, 这是不合理的, 国家需改变资源要素单向配置的现象,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使人才、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合理配置, 确保城乡之间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使资源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点, 以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它能够促进人与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城镇化的成果必然要被人民所共享。

参考文献

[1]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8.

[2]马晓河.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4.

上一篇:通信工程设计创新下一篇:防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