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2024-07-20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精选12篇)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1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大战略, 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发展, 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这就必然需要金融的支持。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在县域地区。然而, 受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影响, 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明显滞后, 困境重重, 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配套政策的缺乏导致金融机构动力不足。近年来, 政府决策部门对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意识有所增强, 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信贷倾斜政策, 但由于配套的实施细则并不完善, 对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的信贷指导和协调, 且财税部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也亟待出台,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导致战略规划滞后, 在执行中缺乏趋动力。

第二、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前些年, 多家银行陆续撤并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 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缩小, 受文化教育、消费理念、支付模式、通讯基础设施不足等影响, 一些落后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存取款业务都无处办理。据湖南银监局的调查, 截止2010年3月末, 湖南省有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35个。而另一方面, 县域金融机构又存在资金运用不足和严重外流的情况, 在一些县, 很多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都不足50%, 资产业务空心化问题比较突出。与此同时, 农村的有效信贷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第三、金融资本不足、政策体制制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测算, 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将需要增加4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自然是杯水车薪, 受当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约束, 直接融资渠道受限, 作为间接融资的金融资本必须要发挥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参与城镇建设是必不可少而且颇为关键的。然而, 在现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框架下, 受借款主体、担保物、地方政府融资能力有限等因素限制, 城镇化进程的融资需求难以获得充足有效的供给。同时, 金融机构自身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局限性, 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但对农业基地的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长短不一这一因素, 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对此都未充分考虑, 更未对市场作进一步细分, 进而设计相应产品, 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另外, 县域金融机构考核制度不适应县域金融业的发展, 受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容忍度偏低, 普遍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第四、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速, 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 农业工业化背景下, 农村土地资本化、农业规模生产的风险防范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 进城农民开始期待和关注涉及就业、创业、居住、消费、理财等方面的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面对诸多新变化, 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多元化需求。同时, 当前金融改革步伐和应对措施也相对滞后, 在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上, 金融机构并未随着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探索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多样化服务, 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 其产品研究开发职能更多的集中在总行层面, 分支机构很难实现产品区域化、客户化。一方面, 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趋同问题, 传统的存贷服务比较普遍, 咨询类服务不足;单一工具运用较多, 组合工具使用较少。另一方面, 信贷之外的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手段很少发挥作用, 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抑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业面临的困境, 当务之急是应找准定位,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立新型金融服务体系, 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和客体牵线搭桥, 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一、建立多层次的城镇金融组织体系

面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异质化金融服务需求, 应尽快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可考虑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 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适度调整农发行的业务范围, 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 尝试开办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业企业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并加大对涉及城镇民生等具有较强公益性领域的金融支持;允许国开行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 专门满足城镇化中涉及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第二, 引导商业金融积极拓展城镇市场, 找准支持城镇化的着力点, 逐步出台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 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大型商业银行可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 以大型基础设施、城镇大企业为主要市场定位。邮政储蓄银行应更强化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 通过积极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城镇居民就业创业, 通过完善中间业务优化城镇基础金融服务。第三, 建立和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有序扩大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试

浅析云阳县基层文化建设

李林云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综合文化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基层、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关键;而我们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 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 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在农村这片富有“希望的田野”上, 农民不但迫切需要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更需要“精神食粮”香满院。因此,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搞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县情及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云阳县, 全县幅员面积3649平方公里, 辖43个乡镇, 人口130万。县情特点:人口大县——是重庆市8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区县 (市) 之一;移民大县——兴建三峡工程, 全县动迁16万人, 是国定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尽管是贫困县, 但近几年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基层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 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阵

点。第四, 改变市场准入条件, 对民间资本加以疏导, 发挥民间金融在城镇化中的补充作用。第五, 引入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 逐步将单一金融产品转变为综合性金融产品。

二、培育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主体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 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市场主体缺失引起的金融不匹配问题, 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 按市场规律办事, 整合城乡资源, 培育金融支持的有效主体。第一, 弱化城镇化建设的政府融资平台模式。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信用基础的市场主体, 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 已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监管部门已进行了严格控制;第二, 引导地方政府放开对市场准入的管制,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领域;第三, 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 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转变;第四, 加强征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

三、整合多元化的城镇化融资渠道

我国现有“土地财政+融资平台贷款”的城镇化融资模式, 不仅因土地稀缺而难以持续、因过度负债而蕴含较大金融风险, 还会因过高地价推高房价, 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可多考虑结合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特点, 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实现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转变, 向体制外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如可以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原则,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一些可以实现“使用者付费”的基础设施, 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如, 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 由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县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为乡镇及街道文化站43个, 文化专干150人, 乡镇级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但全县80%以上的村没有真正的文化室, 43个乡镇文化站大部分只有中宣部捐赠的“万村书库”图书及共享工程配置的电子阅览室等, 再无新增基层文化配套设施, 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单调。其次, 基层文化工作质量不高, 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严重滞后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有一大批专兼职文化骨干队伍, 但受历史原因和地方政策的影响, 基层农村文化活动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乡镇文化活动经费不足。村镇经济基础薄弱, 基层领导不够重视, 人口居住分散,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2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一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 乡镇文化干部大多为兼职, 有的常年工作不姓文, 造成闲时有人问, 忙时无人管的局面。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 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

金融机构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城市公共投资基金, 并发行公共建设基金债券, 按市场规律运作, 包括城市中的自来水、电力、公共交通、垃圾回收等方面都可以用这些资金运行;可以探索发行市政债券, 探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产证券化;还可探索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吸引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建设。对资信等级较高的城镇龙头企业, 推动其在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 推动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票据融资。

四、创新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

金融部门应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 大力发展农地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农地金融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土地金融制度,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以土地资产为主体的金融产品创新, 逐步盘活沉淀生产要素、破解融资难题。

五、建立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财政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对参与城镇化建设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 在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贷款规模、风险偏好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相关金融市场准入、新金融业务开办、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投入运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扩大央行贴息贷款政策范围, 对城镇化建设薄弱环节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通过给予财政奖励与补贴、税收优惠、建立信贷损失分担和补偿、农业保险扶持、农业贷款担保扶持等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城镇化, 同时也促进大量农村资金的回流, 实现金融与财政的互补, 金融大环境的良性发展。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2

图为1998年以前的芜湖市容(图片来源:中国专题图片库)。

姓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凯 旋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国开行支持的内蒙古小额贷款,为当地百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

作为我国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多年来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支持城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本报今天刊发这篇报道,介绍国开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编 者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将城镇化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国家开发银行近日召开的工作会上传来消息,2013年该行将把50%以上的新增贷款投向城镇化及配套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这不禁让人对金融机构在我国城镇化浪潮中发挥的作用充满期待。

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将转向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在这些地方推进城镇化,不仅缺资金,更缺吸引资金可持续进入的体制机制。国开行董事长陈元表示,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该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发挥开发性金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作用,主动建设市场、建设制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模式

启动经济增长引擎

“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这句古诗描写的是安徽省芜湖市的秀美景色。位于长江南岸的芜湖市,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膏腴之地。而这座城市与国开行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世纪90年代末,与整个中国一样,芜湖也处于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起飞期,城市基础设施亟待推进。但由于城建类项目自身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财力不足,资金紧张成为制约芜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安徽省签署合作协议,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银政合作关系,核心就是将国开行的融资优势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这一思路率先在芜湖进行了实践。

1998年冬天,国开行与芜湖建设投资公司签订了10.8亿元十年期贷款协议,资金主要用于芜湖市公路建设、城市供水系统改善以及废物处理填埋场建设等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后,这种合作方式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成为国开行支持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模式。

国开行与芜湖的合作效果显著。该市通过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建筑、建材、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芜湖建投也从成立初期总资产3.19亿元、单一从事政府指定项目的办事机构,发展成为一家总资产超650亿元、拥有奇瑞汽车、徽商银行等股权的多元化企业。

在国开行的支持下,芜湖市2012年财政收入337亿元,较1998年增长近18倍,财政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建设财力大幅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此,时任芜湖市代市长、现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詹夏来不无感慨地说:“国开行的贷款对当时的芜湖市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这笔贷款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后,芜湖的城市化、工业化甚至整体经济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国开行这一新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各相关方开创性地运用各自优势,充分挖掘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既提高了政府信用,也保证了国开行贷款成为优质资产。同时,构建了良性循环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培育了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载体,打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通道,引领了商业银行等社会资金的积极介入,为持续、快速、高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雄厚基础。

一枝独秀不是春。1998年以后,该模式如星火燎原般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银行融资支持城建的标准“模板”,形成了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对此,陈元说,国开行将城投公司改造为规范的融资平台,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为破解我国城建融资难题,缓解城镇化发展资金瓶颈找到了突破口,形成了“银政双赢”的局面。

天津案例也值得一提。2003年,国开行与天津市签订了合同金额50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主要用于市区快速路网、海河水域综合治理改造、环境绿化综合治理、地铁建设、土地资源收购整理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这是当时我国金融机构中数额最大的单笔贷款。2006年,天津获得国开行大额贷款支持三年之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70.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5%提高到81%,全市GDP增长1613亿元,增幅78.6%。

国开行与天津的此次合作,实现了两个“有机结合”:将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与土地增值收益有机结合,将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与“经营城市”理念有机结合。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评价说,国开行支持的不是一个项目,一个行业,而是支持开发一个地区、一座城市。

天津案例的核心是把国际先进金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建融资新模式,在我国城镇化建设提速的大潮中彰显了开发性金融的先锋、先导和先进性作用。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认为,开发性金融实现了政府组织优势与银行融资优势有机结合,积极建设市场和培育市场,探索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

随着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成熟,国开行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大幅提升,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12年底,国开行城镇化贷款余额3.2万亿元,位居同业第一,占该行贷款余额的66%,不良贷款率低于0.3%。借力开发性金融,我国城镇化步伐大为加快,各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建设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先行

融资助力城乡一体化

“我们现在是按照科学规划来发展,决策更有底气了,目标也更清晰,这些居住区和农田的布局,都是经过仔细规划的。”四川省新津县兴义镇党委书记周敏兴致勃勃地介绍全镇的新貌:居民区一排排小楼整齐排列,附近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则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兴义镇是国开行与成都市推动村镇规划合作的五个试点镇之一,在该行3.4亿元承诺贷款支

持下,兴义镇有机生态农业小镇发展初具规模。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城乡一体化,强调以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过来,只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的原理之一,国开行将这一原理广泛运用到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2007年,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那时起,国开行抓住规划这个源头,深度介入成都的试点工作,助力成都以“城乡统筹、全域成都”的理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该行与成都市密切合作,选择了包括新津县兴义镇在内的几个村镇为试点,按照“产业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原则,在规划方面给予支持。经过两年的努力,双方总结制订了《成都市村镇规划技术导则》,以科学规划为成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打开了门路。

在“规划先行”的指导下,国开行与成都市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双方以小城镇特别是远郊市县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以新成立的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采用“统一评审、单项承诺、逐个签订合同”的模式,推动34个子项目统一融资、统一建设。国开行为这些项目累计发放贷款31.5亿元。目前,国开行贷款支持的农村新型社区全部竣工,覆盖成都市大部分区县,建筑面积超过250万平方米,支持7万多名农民入住新居,新增流转土地约6万余亩,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国开行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同样稳步推进。为支持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丹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该行对丹阳市政府融资平台丹阳投资集团进行扶植,通过信用建设构造均衡现金流,不断增强其活力和融资能力。在国开行的支持下,丹投集团总资产不断攀升,从成立初期账面资金仅有1万元,发展到资产近200亿元,由当初商业银行“不敢沾”变为金融机构的“座上宾”。丹投集团的发展,使得丹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年,通过丹阳投资平台,开发性金融长期大额资金不断注入丹阳城建领域,同时引导多方资金共同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各个领域,丹阳市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日新月异。丹阳与国开行的合作,已经成为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样本。

常熟市古里镇是江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名镇,也是国开行支持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试点之地。围绕农民社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古村落保护工程等项目,该行进一步深化与乡镇政府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如何调动城乡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寻找与银行融资的契合点,实现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的,确实需要精心规划。国开行积极探索,构建了集“规划引领、融资推动、综合开发”于一体的小城镇融资新模式,通过引入民营企业和集体经济,打造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有效落实还款来源,实现了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新型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为缩小城乡差距,结合江南文化名镇保护与建设的特色,该行重点支持了古里农业产业化、地方文化保护、农民

生活社区化等项目。目前,国开行已授信4.6亿元、发放2.2亿元支持古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古里成为苏南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践的典型案例。

改善民生

实现“人的城镇化”

一提到城镇化,许多人会联想到这样的场景:林立的高楼,平整的沥青路面,完善的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的产业等等。诚然,这些硬件条件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但中国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远远不止这些。城镇化必然带来人的集聚,人的集聚也必然产生各种民生问题。搞好民生建设,正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不能这边高楼,那边棚户。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从辽宁抚顺市区往东南方向驱车十几分钟,就会看到一大片黄白相间的楼房。这片叫做莫地沟的居民区看上去与普通小区没有什么区别,但这里的居民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小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莫地沟原先是一片棚户区,棚改前,为了取暖,整天要扒火炕里的积灰,要么就是打煤坯,指缝和手纹总是黑的,咋洗也洗不干净。”

对于老工业基地辽宁而言,像莫地沟这样建在城市边缘、矿区、厂区的低矮棚户区,一直是地方政府心中的痛。虽然多年来不断改造,但直到2004年底,辽宁仍有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848万平方米,有近160万人住在几十年前遗留下来的棚户区里,预计需投入改造资金达187亿元。棚户区问题处理不好,势必阻碍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棚户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像辽宁抚顺、本溪、阜新等地的棚户区甚至位于采煤沉陷区,土地开发价值低,很难吸引商业信贷资金进入,“缺钱”成为各地政府解决棚户区问题的最大障碍。“政府热点,雪中送炭”,是开发性金融的重要内容。国开行充分发挥中长期投融资的优势,以辽宁棚改为突破口,逐步走出了一条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新路。

2005年初春,一场彻底改变棚户区面貌的“一号工程”在辽宁省各地拉开了帷幕,尘封多年的棚改梦想开始绽放。这年3月,国开行发放首笔30亿元贷款,给辽宁棚户区改造注入了启动资金,开启了我国银行业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先河。在各方的大力配合下,辽宁的棚户区以每天1万平方米的速度迅速消失,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仅在莫地沟地区,就动迁棚户区居民1487户,建新楼106栋,安置回迁居民6000多户、1.6万余人。到2006年底,辽宁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改提前一年结束,全省11个城市约120万棚户区居民从低矮破败的棚户房迁入宽敞明亮的新楼房,百姓纷纷盛赞这项民心工程。同时,棚户区改造项目盘活了城市土地资源,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形象。

“辽宁棚改体现了开发性金融的高能量,其关键在于把不具备贷款条件的项目,变成具备贷款条件的项目,打通融资瓶颈,构造一种可持续的业务模式,最终引领商业资金、社会资金共同进入。”国开行辽宁分行有关人士表示,“通过我们几年的运作,不仅棚改进行顺利,回收贷款也很顺利,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提前偿还贷款,一个公益性项目带来了增值收益,土地被盘活、商业价值显现出来。”

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开发性金融在支持“人的城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套特色鲜明的棚改融资模式也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前,国开行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扩展到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一排排配套齐全的高楼替代了原来的矮工棚、烂土屋,一批批低收入群众陆续告别了棚户区,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在这场关乎数百万居民切身利益的浩大工程中,国开行的社会责任感和融资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

也正是从棚改起步,国开行开启了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之路。“我们运用开发性方法,创新融资模式,不断将支持领域扩展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及棚户区改造等5大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开行评审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2年底,该行累计发放贷款6744亿元,支持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的各类中低收入住房建设,惠及2316万名中低收入群众,市场份额超过整个金融业半壁江山。国开行已经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力银行。

要“安居”,更要“乐业”。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没有稳定的就业,就谈不上城镇化,谈不上城乡一体化。近年来,在支持城市居民创业、再就业等方面,国开行也做出了有益探索。

“国开行是下岗职工的金融后盾。”这是陕西省白水县仓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人杨民侠念念不忘的一句话。几年前,从原单位下岗的杨民侠在国开行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的支持下,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

在四川,国开行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社区金融,融资支持社区弱势群体创业、就业,目前覆盖面日益扩大,受益者遍及四川省8个市(区、县)。许多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和军转干部迸发出巨大的创业热情,开起了一家家花店、茶馆、冷饮店,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善了生活,改变了命运。截至2012年底,国开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9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187万户,创造就业岗位近500万个。

除了住房和就业,国开行还大力支持了医疗、环保、助学、“三农”、应急贷款等民生领域。“增强国力,改善民生”,肩负这一使命的国开行在解千万百姓民生之忧的同时,无形中促进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夯实“软基础”,让“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一理念一步步变为现实。(来源:中国专题图片库)。)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3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支持城镇化建设是县域金融调整经营策略的明智抉择。经济决定金融。县域金融只有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县域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金融扎根于经济”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县域金融才有提高经营效益的经济基础,才能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县域金融的服务优势与新型城镇化方向高度契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只要县域金融立足实际,主动对接当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将大有可为。

二、支持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县域金融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城镇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镇运行的配套功能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推进城镇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将强力拉动建材、建筑、家电、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民进城无论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必将成为县域金融高成长的信贷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发挥县域金融的网点、网络、人员、资金等资源优势,有利于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

三、支持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县域金融创新的强大动力。创新既是县域金融融入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也是把握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县域金融应在把握城镇化金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用创新的办法不断满足城镇化建设多元化金融需求。随着县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县域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权利资产已经可以转让流转;县域工业化发展链条的延伸,企业、园区、基地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户资金需求更加灵活。这些都为县域金融创新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载体的支持,也将为县域金融供给的产品和制度进行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县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市场是县域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县域金融在支持过程中,既要具有战略眼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创新,大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也要把握好市场定位、经营策略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结合县域经济特征,找准信贷市场定位。县域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重组整合后形成的经营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寻求支持城镇化建设与县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有效对接点。一是在区域上,首先要立足县城,努力把县城区业务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业务发展基地和生息赢利基地;其次要向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和城郊结合部渗透扩张;再则要把农村新型城镇建设作为支持的重点。二是在信贷项目上,优先支持城镇建设中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的进入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乡镇龙头公司、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积极支持有市场需求、风险低的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项目以及出让前景好、有增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及开发项目;择优支持具有县域经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各类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等流通体系项目建设。三是在客户对象上,要以县域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信贷服务对象,同时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中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个人信贷业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层次。从金融供给看,县域金融机构应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制度设计、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面向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满足各类城镇经济的金融需求。一是创新信贷管理体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上级行在制定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准入标准时,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使县域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好为城镇化建设服务的职能。二是创新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要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状况以及基层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确定合理授权授信额度。三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对重点客户制定具体的信贷服务措施,度身定做金融产品,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要增强前瞻性,及时发现并积极扶持培育具有成长型、潜力型的客户。四是创新贷款方式。如对市场化运作、有稳定收益、还贷有保证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可实行混合担保、在建工程抵押等担保方式。五是创新信贷营销机制。要选派、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承担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的金融服务工作,建立权责对等的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开拓城镇化建设市场的积极性。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建设信贷市场除具有一般性的信贷风险外,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风险,如行政决策的盲目性以及政策和发展规划重大调整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因此,县域金融在信贷运作上:一要严把信贷准入关。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城镇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和城建有关项目的评估论证,把握信贷工作的主动权,增强信贷决策的科学性。二要切实把好贷款发放关。如对地方政府为体现“政绩”的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盲目扩张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项目等坚决不予贷款。三要严把贷后管理关。要将贷后管理贯穿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对信贷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客户甚至每一笔贷款,都要明确贷后管理主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四要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提前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五要强化信贷监管。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行使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纪律规章和监管制度来约束基层行的信贷行为。

四、加大信贷结构调优力度,大力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市场是引导信贷投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县域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走市场化开拓、效益化优先的路子,积极稳妥地进入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市场。根据县域金融的经营优势和特点,科学制定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采取切实可行的信贷支持方案,准确把握信贷的投向和投量,统筹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新建、扩建、老城改造、提升城镇化功能以及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园区建设等各类金融需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经营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可将城镇的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本逐步推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构建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打破城镇建设由政府和银行、信用社包揽的格局,以分散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信贷风险。县域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协调配合,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优良的行政服务、政策服务、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等,营造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市场环境。

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与创新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融资需求,金融支持,金融创新,绿色金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自“城镇化”提出以来, 截止2012年底,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但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各类“城市病”和“农村病”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城镇化建设要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2014年3月16日, 中共中央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该政策正式将城镇化提高到国家级战略层面。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为本质, 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社会福利的保障质量, 改善生态、文化环境;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 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新型城镇化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资金是否充足, 是否能够高效配置决定了城镇化的进程。

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 财政与金融是重要的资金供给者, 而二者在城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则取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取决于如何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城镇化中大量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我们须要有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蓝图, 由政府引导市场, 推进城镇化建设。然而各级政府财力相差较大, 仅靠财政无法满足建设的开支, 更难以实现全面城镇化。显然, 金融作为另一大资金的提供者, 辅助财政, 增加资金供给, 解决了资金投入与收入现金流期限不对称的问题, 还可通过杠杆作用提高资金利用率。因此, 金融支持必将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支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强调在金融发展中金融体系通过发挥金融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的作用机理基本为, 金融体系通过资本供给与资本配置两个渠道发挥金融功能, 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前者通过储蓄—投资的机制转化资本, 后者通过资本在不同领域选择性流通与配置, 在城镇化中提高资本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的程度与金融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取决于金融总量的增长性与金融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均衡, 特别是市场体制不健全, 信息不对称, 历史因素等制约了金融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强大的资金需求和融资红利, 但金融体系又会出现有效供给不足, 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使得金融创新迫在眉睫。金融市场必然紧随市场需求, 通过金融创新创造金融供给, 在城镇化建设中推进自身的发展。金融创新即金融改革, 可以适当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正确认知城镇化的重要性及发展实质。城镇化并不是一个发展目标, 而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要实现从以“土地”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大力发展民生, 关注人民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规划, 利用好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防止“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和“有速度无质量”的虚假城镇化。

统筹“四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科学的推进城镇化, 一方面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发展, 增强区域经济的规模质量, 另一方面又更好的服务农业, 支持农业发展, 促进四化建设。城镇化产生的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动力, 还可以保证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金融业必须明确在城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 更好的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2) 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创新。相对于传统发展的“三高”的特点,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和目标。绿色金融则是把资源环境作为内生变量与项目评估相结合, 开展投融资活动和金融服务;绿色信贷就是典型的例子。金融信贷通过推行“赤道原则”, 将国家环境标准作为投资决策的硬性指标;支持节能减排, 流域治理等方面的项目, 而对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实施限贷, 停贷等措施。同时在政策上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发展绿色信托、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衍生品, 实现金融功能多样化, 推动城镇化发展。

(3)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拓宽地方性融资途径。银行业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但资金的稀缺性将极大的制约城镇化发展。政府要突破传统的金融体制, 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即包含财政, 银行, 信托, 证券, 债券和私人资本等多层面全方位的金融体系, 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巨大的资金缺口。并大力发挥政府和政策性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 积极把大型商行, 股份制银行, 保险, 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到相对落后的区域, 完善政策法规, 并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 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在新型城镇化中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保证。首先,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存款上限的开放, 通过价格机制自身的调节作用, 矫正金融市场功能, 降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成本。其次, 金融监管部门应配套得制定地域性的城镇化制度, 如, 信贷方面的利率优惠;鼓励发展债券市场, 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第三, 各类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 各司其职。如, 政策性银行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大型商行引领农村合作社等机构开展业务, 支持农业现代化;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创新式的合作。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金融支持与创新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要保证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 就要保证资本的供给。资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金融业要通过内部创新和改革提高资金利用率, 发挥金融市场功能, 保证资金供给, 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峥.中国城市化与金融支持.商务印书馆, 2011

[2]邱俊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理论探索, 2013 (4)

[3]曹凤岐.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创新.金融论坛, 2013 (7)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5

关于构建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框架的政策建议

2013年05月15日 17:24《中国农村科技》我有话说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李才元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的空多争论非常激烈,如何转型、如何升级的顶层设计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目前农村科技和农村科技金融的战略价值多被忽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模式是中国出口初级商品和服务获得美元等外币,再用美元等外币进口技术和石油等大宗资源及服务。从地理经济学看,中国经济形成了“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这一模式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等形式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后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并分享了国内稀缺的石油等世界自然资源。这一模式的历史局限在于:能够换来的技术基本换来了,能够买来的自然资源越买越贵了,而且手中的美元、美债等庞大的外汇储备既加剧了国内通胀又承担着贬值风险。

现在,我们不想也不可能继续这一模式了,于是中国经济大局要转变为以内需为取向的调结构。首先要调的就是“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的内外大格局。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上述格局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农村科技落后于城市科技、城市科技落后于国外科技,所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调结构的第一要务。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因此要发展科技还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笔者认为,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要沉到农村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里的农村指的是新型农村,以县级城市为中心和基地。笔者认为,“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是一种“线性双向进出口格局”,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链条。如何建立新的链条?打造“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线性双向上下格局”至关重要。这里的“中小城市”主要指县级城市。通过新格局的构建,实现农村“上到”县级中小城市,大城市“下到”县级中小城市。目前,中国的县城有一个特点、两个可能:中国建制完整的最基层行政单位,一府两院、学校、医院、中介机构等一应俱全,具有引进甚至发明科技的可能和引进甚至创新金融的可能。而村庄和乡镇都不完全具备这个特点和两个可能。最主要的是,相比于大中城市,县级中小城市的土地等成本低,产业相对落后,具有后发优势。所以,县级中小城市是中国农村科技金融最好的主战场。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河南省

一、绪论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本质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的反思和选择,也为新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本质是统筹的,包含人本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的统筹规划、协作、和谐发展。①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河南省目前正是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迅猛发展正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平稳增长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怎样通过构建高效的金融资金保障体制,增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和稳步发展,将是今后河南省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②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会带动农村资源赋性的提高、社会资源要点的再次分配以及城镇经济的昌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带来城镇经济的繁荣、农村资源禀赋的改变和社会资源要素的再分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作为后盾。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巨大,只依靠政府和财政拨款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金融体系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南省金融支持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型城鎮化构建中河南省金融支撑体系存在的不足

在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河南省金融体系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总量不足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报告,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需的每人公共支出不少于10万元。由此可以推算,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大约需要至少1万亿元的配套资金。如果加快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资金需求量会更大。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导致部分农民丧失土地,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农民最基本的生活将无法保障,由此造成民生困难,引起社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将会使我们进行城镇化建设变得毫无意义。③

(二)金融供需矛盾严重,地域差距过大

河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供需矛盾由来已久,所需的供给和需要不能够高效对接,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农村金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支持效果和功效。在新型城镇化进行的过程中,必定造成非常大的资金需求,大量基础设施的信件和翻新成为必然,但是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恰恰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二者背道而驰,成为了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并且河南省农村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在构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供需矛盾会导致地域性差距进一步增大。

(三)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无法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在构建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资金需求总量、时限、行业特点、融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传统银行信贷手段仍是城镇化的金融支撑体制中的主要依靠方式,而直接融资在其中占有的比重十分低,金融市场的构成结构单一。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也仍旧存在同质的问题,担保形式大都分都是房产抵押,分支机构很难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新的金融产品,这样就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融资的要求。传统信贷产品有许多自己的限制,诸如:授信额度低、贷款时限短、利率上浮太大等,而且新兴的金融产品,例如:创业信用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种类很少、推行速度缓慢,不能够满足城镇化发展历程中融资主体多样、融资特征千差万别、信贷要求灵活性和贷款形式多样化的需求。

三、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对于前面提到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构建进程中存在的金融投资总量不足、供需矛盾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我认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尽快建立能够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针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类型和属性,通过探索多种筹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金融服务模式,从而形成新的“市场主导型”资金运行机制。

(1)不断增加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等公益项目的政府财政支出,积极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使用减免税收、贴息等多种方式来激励民间资本进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池中;

(2)传统的间接融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更多其他的方式来进行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加大资本市场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对其介入资本市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及时的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加大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投入。

2.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扩大服务范围等方式来满足在城镇化进程当中不断出现的基础性、消费性乃至投资性的金融需求。

(1)推广电子金融服务创新,加大网上支付、手机支付、微信支付等电子金融服务手段宣传推广,增加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自助服务网点数量,改善原有的人工存取、转账服务体系,向人工智能服务方向转变;(2)针对农民进城后的住房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降低住房信贷的门槛,使农民在进城后能够有房可住;(3)失地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也应列入考虑范围,除了加大对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还应创新个人创业贷款的种类和品种,出台相应政策调动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积极性;(4)失地农民要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子女教育基金等金融服务。④

3.通过改善和创新金融服务,促使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化”协调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成长企业集中出现和产业转移聚集等问题,金融机构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帮扶方法,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能够度过发展最初的困难阶段。

4.积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

(1)积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城镇产业聚集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池中,更快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2)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来促进城镇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3)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加大一些周期长、收益慢项目的投资力度,来调动预算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化财政分配制度。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贴息和削减税收等方式来弥补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作者单位: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商都路分社)

注解:

①朱远思,金融支持优化策略探析,企业导报2012(23):P3-4

②袁晓初,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习与探索2013(8):P122-124

③叶军八,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金融经济,2013(8):P5-6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7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让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的住房群体。据统计,在“十二五”剩下的两年时间内,保障房每年建设资金需求约8000亿元,而每年工程建设资金缺口约3000多亿元。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不能作为借债的主体,必须由政府相应机构或公司,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各地城投公司和专门的保障房建设公司)通过贷款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融得资金大多投入了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中,造成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逐年上升。

在2014年4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更进一步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并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使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城市基础建设工程资金来源有后续保障。

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内涵、特征与市场前景

(一)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内涵与特征

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是由国开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放心保)机构等积极参与,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是国家创新政策性住房融资机制的首次尝试。

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具有的特征:1安全性。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是由国开行成立专门机构发行的,属于国家担保债券的一种,比市场上发行的公司债券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专用性。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筹集的资金,专款专用,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不能用于其他用途。3收益性。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是国开行成立专门的部门作为发行主体,是次于国债的信用担保,其收益率会比国债的收益率要高一些。4集中性。住宅金融债券是由国开行集中发行的,而且有一定的发行规模限额。

(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市场前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据估计整个保障房工程建设资金需求累计约4.8万亿元。去年国务院又提出,从2013年到2017年推进1000万套棚户区改造,而棚户区改造整体建造资金约2.5万亿元,两项安居建设工程资金需求量之大前所未有。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渠道: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资金(10%的土地出让收入)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其余资金地方政府向国开行申请保障房或棚户区开发资金贷款来解决资金缺口。

据了解,国开行的保障房及棚户区改造贷款总规模已占同业半壁江山。据国开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国开行累计发放城镇化贷款约7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累计发放的62% 。在2013年里,国开行共发放城镇化贷款9968亿元,接近该行当年人民币贷款发放的2/3 ;发放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1060亿元,同比增长36%。此次确定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每年的发行规模估计会有千亿元,其市场前景广阔。

三、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机遇

1.化解产能过剩、加速新型城镇化、稳定经济增长

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能够化解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加快城镇化建设,稳定经济增长水平。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正处于产能过剩时期,国家为了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动调节经济结构,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有所下降。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支持安居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消化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商品的积压,从而拉动投资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水平。

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能够为安居建设工程提供可持续资金保障,从而加快安居工程的建设速度,加速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棚户区改造、保障住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的资金需求量,如何保障工程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供给,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改善居民的住房、教育和医疗具有重要影响,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让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进而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拉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2.降低地方债务增量压力和风险

住宅金融专项债券能够减少地方政府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缺口,降低地方债务增量压力和风险。全国多地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金薄弱,使得各地安居工程的,建设资金面临巨大缺口。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地方债来融得资金建设保障房的比比皆是,使得地方债务余额不断上升,地方债务风险持续扩大。

这次所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发行量,据相关机构预测其发行量或超几千亿元规模,该专项债券的发行能够大大缓解地方政府为实现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面临的融资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为建设安居工程而发行的地方债增量压力得到缓解,地方政府新增融资压力的缓解,可以为其消化存量风险提供了空间。

3.降低安居工程建设成本

住宅金融专项债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安居工程建设成本。保障性住房是国家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保障房的租住者基本上都是中低收入人群,其性质决定了其建设方所获得利润会相对比较低。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是国家创新政策性住房融资机制的首次尝试,其发行主体是由国开行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发行,本质上是属于国家信用支撑的专项债券,具有低风险的特征,由于该住宅金融专项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也与保障性建设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低利润的特点相匹配,从而降低了安居工程的建筑成本。

(二)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挑战

1.可能会对现有债券供给有影响

每年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若达到千亿元的体量时,市场中的债券发行量会骤然上升,容易造成债券市场上流通的债券价格下跌,债券发行利率上升,使得债券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使得现有的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困难。

2.可能会对银行等机构投资者造成冲击

住宅金融债券的投资者通常是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住宅金融债券庞大的发行规模造成大量资金投入进去,会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出现紧缺,从而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支持。

四、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建议

(一)制度顶层设计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支持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发行。加快制定发行住宅金融债券的法律法规,使得住宅金融债券发行有法可依,并推出具体的发行运作细则,为发行住宅金融债券的落地实施提供具体指导,使得住宅金融债券发行后的短期效果和中长期效果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加强组织保障

由国开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严格监管。并将国开行已发行的安居工程建设贷款也一并划入该事业部统一管理,其授信评审、会计核算体系以及绩效考核都单独进行,将住宅金融债券的每年发行规模预算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住宅金融债券的发行规模。

(三)实行税收优惠

住宅金融债券的投资收益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甚至减免税收的征收。每年所发行的住宅金融债券的规模估计有千亿的体量,为了住宅金融债券能够顺利的发行,国家税收政策应对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做出适度的税收优惠或者类似于国家已发行的铁路债券实行税收减半政策,以促进住宅金融债券的顺利发行。

(四)创新发行机制

应采用非公开定向发行(PPN)的方式,以消除对现有债券发行的冲击。非公开定向发行,面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大型机构投资,以消除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发行对现有债券市场的冲击,同时也会有助于债券市场收益水平理性回归。

(五) 严格风险管控

加强住宅金融债券的投后风险管理,严格落实安居工程建设投资风险控制。住宅金融债券所募集资金在投资地方建设的安居工程前,要先对安居工程建设做各项科学性的评估,对项目的运作流程、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项目顺利运营,使得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募集资金运营的可持续性。

(六)地方政府配套政策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8

关键词:新疆,城镇化,金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014 年3 月,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该规划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中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亟待解决。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的西部边界省份,与8 个国家接壤,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地区以及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目前新疆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加快推进我国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而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土地扩展、人口迁移和工业化等方面,其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流动。金融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加快推进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新疆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 一) 城镇分布特点

新疆城镇化建设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分散化特征,这主要是由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新疆地区呈“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布局,绝大部分适宜生活、人口聚集的绿洲是在盆地边缘地势较为平坦并具备水源的地区依托盆地存在的,城镇分布沿着河流,交通要道整体上呈现点、线、带分布。新疆长久以来地广人稀,使其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分散性特征。此外,各个城镇之间的距离较为遥远,而且两大沙漠给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也带来了巨大阻碍,导致商品、原材料的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时间过长,一些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尔勒和吐鲁番等地无法发挥其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致使各地区联结性较弱,产业结构单一。人力资源的输送也是一大问题,高级专业化人才过于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乡村区域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与城市发展严重脱离。

( 二)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 年我国新疆地区总人口2298. 4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58. 91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46. 1% ,同比增加51. 98 万人,提高1. 6 个百分点。虽然新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却远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以及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2014年,我国全国城镇人口数量达到74916 万人,城镇化率升至54. 8% ; 山西省和江苏省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4. 0%和65. 2% 。如图1 所示,新疆地区近十年来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呈现上升态势,2009 年之前城镇化率缓慢上升,2009 年之后上升趋势有所加快。选取山西省和江苏省分别作为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省份的代表,从图1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新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较于全国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而与中部和东部地区各省份比较也明显呈落后状态。

二、新疆金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疆地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良好,对乡镇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渐扩大,金融机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张,并且其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均有很大提高。截至2014 年末,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982 亿元,同比增长9. 2% ,其中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在内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分别增至1079 个和75 个,资产总额增速超过20% 。但从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来看,在贷款情况恶化的冲击下,大量不良资产累积,致使坏账规模有所增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省、江苏省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

据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的资料显示,自2010 年开始,新疆存、贷款余额均迅猛发展,先后突破万亿元大关; 截至2014 年末,新疆地区的本外币存款余额15217 亿元,贷款余额12238 亿元。但是由于新疆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大量资金为寻求更高收益持续流向更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地区,造成资源的流失。

近年来新疆的证券业发展比较平稳,2014 年末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 家、证券营业部65 家、期货公司2 家、上市公司40 家。逐步改革证券公司业务模式,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上市企业发展步伐加快,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区域股权市场交易也不断拓展和优化。保险业方面,2014 年新疆保险市场共有30 家经营机构,覆盖财产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和自保公司。新疆保险业无论在保险密度上还是保险深度上都进一步提升,保险密度为1380. 96 元/人,保险深度为3. 43% ,二者都排在我国各省市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前十名之内。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保险业务也加速升级。另外,新疆地区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金融服务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金融发展质量与规模不对称

金融发展质量与发展规模不对称主要表现在: 首先,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坏账规模有反弹趋势。虽然2014年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低位,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面临破产倒闭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有所增加,因此银行资产质量面临着逐渐加大的坏账规模反弹压力。其次,新疆的农业发展在整个自治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农民的保险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风险管理能力较低。

( 二) 金融服务供给城乡不平衡

新疆的大型商业银行以追求高回报率,纷纷撤出县乡市场,将资金转移到能获得更高利益方面,逐渐缩小了对县乡地区的贷款金额,并且撤并了许多经营网点,而村镇银行等小型和新型金融机构由于起点较低,能为县乡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资源有限。此外,农村地区投资、保险、租赁、担保和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严重缺乏,导致金融体系结构单一,经营范围狭小,仍然停留在信贷机构发展的初级阶段。

( 三)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在商业银行撤并网点造成资金来源短缺,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严重匮乏的背景下,县乡地区的金融机构经营业务依然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其他业务如代销理财产品等几乎为零,且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源动力,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背道而驰。

( 四) 农村信贷资产风险较大,金融机构收回资金缺乏保障

一般来说,针对农业的信贷资产具有额度大、分散性大、风险高和期限长的特点,而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抗灾能力弱,生产收益低,使得金融机构收回资金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不良贷款累加,而金融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又缺乏明确保障,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在经济环境较差的农村开展业务的意愿降低。

四、金融服务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大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清理力度

面对新疆乃至全国不良资产的回弹压力,应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多渠道、批量化的方式清理和出售不良资产。一方面可以采取传统的不良资产核销方式,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核销权;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打包出售”方式将不良资产所带来的风险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另外,还需要继续完善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处理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 二) 加快金融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

为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体系格局,不仅要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共同发展的局面,拓展对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还要不断引导民营资本建立和壮大地方股份制银行及新型金融机构。同时,不能忽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担保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县域业务覆盖,逐步实现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对欠发达县区的充分覆盖。

( 三) 结合新疆实际开展金融创新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关键之一在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新疆作为全国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两个层面依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利用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发展特点,开展具有新疆特色的金融创新,实现资源向可持续资本的有效转化,并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加上科技创新的驱动,对传统金融进行优化升级。

( 四)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用保障体系

首先,要完善农村信用结构,健全信用关系。金融行业应通过与政府、企业法人积极联动发展,建立起适用于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关系,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贷款搭建起良好的信用平台,规范融资担保质押措施,以完善城镇化建设中的信用担保体系。其次,加强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建设,利用行政手段建立独立且有针对性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周彦伶,刘卫柏.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4):9-11,15.

[2]李娟.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分析[J].时代金融,2013(12):89.

[3]袁丽君.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58-59.

[4]吴霞.新疆农村城镇化与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新疆:塔里木大学,2014.

[5]王生贵,张杰,龚新蜀.新疆城镇化发展历程、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疆:塔里木大学,2014.

[6]左喜梅,李梅,赵龙.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以哈密、石河子、昌吉、巴州等四地州为例[J].金融发展评论,2014(1):118-127.

[7]李培芬.新疆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新疆财经大学,2011.

[8]韩卒梅.我国金融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4.

[9]李强.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D].市场周刊,2014(9):44-45.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9

一、新型城镇化中农户金融服务的涵义

新型城镇化, 即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协调互动, 推动产成融合, 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农民, 以解决农户问题,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针对农民、农户的金融服务尤为重要。

农户, 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所指的农户即农村住户, 指拥有农村户籍的居民户, 既包括职业农户, 也包括“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出现的兼业农户和放弃土地但仍有农村户籍的个体工商户等。

农户金融服务, 就是指各种金融机构针对这些农户提供的存款、取款、信贷等相关金融服务活动。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建高楼、建广场, 其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即是农民从传统的农民变为新型农民的过程, 强调的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在此过程中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定然与以往有所不同。

二、现阶段农户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户金融服务业务种类少、品种单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较之于城市相对落后, 农村农户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金融产品少, 金融服务种类单调, 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 中间业务和汇兑业务等, 种类很少。抵押、担保、承兑、贴现、承诺、咨询服务、代收代付等业务很少开展, 至于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等业务更为缺乏, 服务功能弱化, 已不能完全满足新阶段农户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

传统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个渠道, 但随着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基本上只剩下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主要还是“存、贷、汇”这三种传统业务以及医疗保险, 而一些新型的金融服务, 如基金托管、委托理财、衍生品避险服务以及一些新兴的保险项目, 如储蓄型保险等, 仍未广泛出现在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服务的种类仍旧单一。

(二) 针对农村农户的保险业滞后。我国是世界上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严重的国家, 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并不理想, 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 我国农业保险曾经得到了较快发展, 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90年代中后期以来, 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保险是空白, 严重影响了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保障。

(三) 农户存款资金严重外流, 难以就地转化信贷资金。改革开放以来, 受商业银行趋利性的影响, 以及农业高风险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要求相矛盾的影响, 农业银行逐步撤离了农村。但是,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和民营企业多的农村, 网点仍在扩张, 它们在农村吸收储蓄存款, 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贷款却又较少, 致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另, 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也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 通过储蓄存款不断地将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 或上存到中国人民银行, 或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比较大的非农领域, 农户的存款资金并没有完全地转化为信贷资金, 使资金脱离农村, 造成农村资金严重短缺。即农户存款外流的问题严重, 难以就地转化信贷资金。

(四) 农村信贷业务存在不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农村资金市场的供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新转化身份的农民为适应新型的生活、生产的需求需要资金支持;留在农村继续农业生产的农民需要进行新型的农业生产, 实现农业现代化, 也需要资金支持。而现实是资金短缺、外流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 我国现在对农村地区投入的贷款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比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 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贷款量更显现出增幅小、总量低的特点。尽管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信贷投入的政策, 效果却不十分明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落后是其中的主要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中提升我国农户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 健全农户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农户金融服务发展比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还较差, 比如说网络、网点、支付清算体系等。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从基础方面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资金清算系统, 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 并支持成立涉及全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 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兑之路, 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 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大力开发、完善农户金融服务设施, 优化服务手段。在硬件方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提高ATM和POS、EPOS机的市场投放数量。开发运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 为农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尽快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 利用网络技术, 向农户提供以存款为基础的汇兑、结算、代理、投资、咨询、评估、理财等业务。

(二)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建立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生产不仅面临着市场风险, 而且面临着自然风险, 所以在农村应建立起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 农村土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 更应重视农业保险制度, 避免自然灾害使农业承受巨大的风险威胁。中央文件明确指出, 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这是国家为农业保险提供的政策支持, 当前, 广大农民的保险需求在不断提高, 农村保险市场在逐步扩大, 但是农民参保意识差, 收入水平不高, 保费负担能力比较低, 要根据农村实际, 创新保险产品, 研究开发适合在农村地区销售的险种。一是应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 为农业保险的经营及其参与各方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二是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 由农民、农村经济单位自愿出资形成非盈利性的合作保险组织;三是实行再保险, 国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涉农保险及互助性保险要实行与一般商业保险有区别的再保险。

(三) 拓宽信用贷款业务领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的内涵在不断地更新, 现代新型农民经营的产业和致富的途径也日趋广泛。已涵盖到农、工、商各个方面。因此, 农户贷款的对象、范围也应涵盖所有生活在广大农村以及部分进城的农民。同样, 农户贷款的用途也在不断地拓展, 除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之外, 还包括农户家庭工商业、家庭农庄、农产品的服务、流通、加工业等。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户贷款中家庭工商户、规模种养户是投向的重点, 投量最大的是工商户。因此, 农户信贷业务不能局限于支持传统农业生产, 更需要从当地农户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 找准农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信贷支农的切入点, 增加农户信贷有效投入。农户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消费、经营混为一体, 资金使用投向界限模糊, 互变性强。一般来说, 农户在资金使用上是先生产、后消费;先储蓄, 后经营。从农村的经济现状来看, 目前农户消费贷款的主要用途为购建住房、购买汽车、子女就学、添置耐用消费品、操办红白喜事等费用。目前, 随着农民消费观念的进步, 农户消费贷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适应农户生活消费性贷款的合理需求,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改变固有的以生产贷款为主的传统观念, 适应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对农户的生活消费贷款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 根据农户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给予大力扶持, 不断提升农户的生活层次和质量。

(四)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为了解决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现象, 现有的措施主要是参照国际惯例, 通过由国家规定贷款比例来达到贷款支农目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流向的“非农化”与农村、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有直接联系, 只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资金流向的“非农化”现象就不易消失。所以, 要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继续深化针对农村信用社本身的改革, 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 杜绝政府参股或干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 政府必须放弃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 以释放农村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潜力, 从而恢复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信心和动力。

(五) 完善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 要加强对农户的服务意识, 应当尽可能地简化农民信贷手续, 完善一条龙的信贷服务体系, 同时杜绝农村信贷中的腐败问题, 以此促进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六) 完善民间金融。民间金融主要指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 而又没有官方监管、控制的金融活动。我国农村区域民间金融盛行, 主要表现即村民间借贷, 这是一种直接的、灵活的融资形式, 是现实中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投资渠道, 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其也是对银行信用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为农村经济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但在实际生活中因其借款手续不规范、财务信息掌握不足、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弱等原因, 农村借贷也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规范农村民间借贷, 减少风险因素。首先要完善相关立法, 尽管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可以作为规范农村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依据。但是现有的立法或者是对农村民间借贷缺乏针对性, 或者是法律效力低, 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村民间借贷。为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需要, 国家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实施《民间借贷法》, 对民间借贷的性质、对象、原则、运作方式等用法律条文规定下来, 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其次, 地方政府要积极对农民做好普法教育, 广泛宣传民间借贷的有关规定, 引导农民规范借贷行为, 使农民能够使用规范的手续开展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同时, 通过规范借贷合同的签订环节、重视借款合同的担保等方式加强农村借贷的自我规范。

参考文献

[1]吴承尧.加快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考——基于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的视角[J].金融纵横, 2011.6.

[2]聂勇.中国新型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1.29.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金融创新

一、引言

2012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 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建设的作用, 使其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要求, 助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新要求

(一) 金融支持是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制约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强劲且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这给新型城镇化的资金供给带来挑战。据研究显示, 每增加一名城镇人口, 就需要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等。与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巨大的资金量相比, 地方财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和质量差异。

从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社会性、公益性、超前性等属性, 周期长、投入量大、成本高, 这种特征决定了商业性金融通常不愿涉足。除了商业性金融, 普遍有两种融资模式:一是美国模式, 即由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 由信用担保公司担保, 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种是日本模式, 即中央财政为每个区域设定发展规划, 以直接介入及补贴地方财政的方式参与。但对于我国来说, 用这两种模式来缓解城镇化中的资金困难都受到前提条件的约束。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途径和模式。

(二)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关注产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在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领域、基础产业的建设仍有诸多不足, “三农”、文教卫生、中小企业等民生问题较多桎梏。对于这些领域, 财政融资作用有限;同时, 市场和信用建设不完善, 商业金融也不愿投入其中, 导致资金支持的匮乏。

新型城镇化包括两重涵义: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社会结构模式由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有效转化, 其核心是非农就业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这些都需要发挥金融业的融资支持作用。产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涉及中小企业、医疗、住房、就业、文化、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政府增信, 金融业发挥建设市场、建立机制的作用, 成为国家、社会、公众和市场之间的桥梁, 使各方受益, 将之变成商业可持续的业务领域, 使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转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增长极, 这是金融市场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

(1) 重视城市集群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增加。注重生态发展, 建设节能环保。这样将带来城镇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及城镇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大幅增加。

(2) 新工业化成为发展的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金融需求因产业集聚发展而发生新变化。一是新工业化中, 成长型企业众多、产业转移集聚也将加速, 要求金融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持作用, 创造更多与之相适应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工业园区建设和技术升级创新等领域之于金融的需求将愈加明显。

(3)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切实解决农民“进城”问题, 金融业既要加大农业产业化支持, 也要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同时, 还要解决农民“融入”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公共金融服务、强化生态保护、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力推进娱乐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高标准, 这些都为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政策建议及措施

(一) 完善金融体系, 扩展金融服务领域

第一, 大力推动政策金融、商业金融、民营金融等多元金融业格局的形成, 进一步扩大金融支持与服务的辐射面和受众面。第二, 重视对地域内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的扶持和发展, 在适度范围内加大对中小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第三, 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在内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将服务范围延伸至中小城镇, 为城镇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二) 着力金融创新和融资渠道创新, 用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新型融资品开发, 诸如基建贷款、地方政府城投债、股权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基金,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鼓励发行企业债券、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计划等多种融资模式。发挥平台公司在发行城镇建设债券、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作用。金融机构可考虑在融资投向和服务品种等角度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通过提供信贷授信、融资咨询、担保增信等多种金融服务, 切实起到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和推动, 同时要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风险控制和管理新模式。

(三) 发挥城镇建设的金融支持作用

一是加大对城镇道路改造、物流网络、供水供气等设施的金融支持力度, 增加环境保护、居民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城市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 完善城市群的金融体系和结构, 实现金融资源在城镇共享。积极支持城镇群之间的运输管道建设和道路干线, 强化城市群的集聚作用和辐射能力。因地制宜地给予差异化金融支持。三是重视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 支持生态化城镇发展。

(四) 积极推进产城互动, 以金融引导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升级, 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

新型城镇化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石, 以产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合理统筹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 以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 以产带城, 以城促产”。一是加大对各类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那些符合产业政策、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创新业务, 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和经营难题。二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建设。从融资、结算、资产管理等角度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升服务品质, 满足客户的多元金融需求。三是重视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尝试运用林权抵押、订单农业等新模式解决农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对于区域内从事农业的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 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其扩大经营、提升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重要推动作用。

(五) 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对人口迁移的金融支持, 推动城镇化进程

一是满足新移民自我提升和实现的金融需求。重视城镇新移民在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问题, 切实加大对此方面的金融支持。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扶贫贴息贷、农民工创业贷、联保贷等方便灵活的融资新模式, 支持城镇新移民就业和创业以及城镇失业和就业困难居民实现再就业和创业。二是努力满足城镇新移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加大对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 在审批和利率设定环节, 应给予保障房建设项目适当的倾斜和优惠。在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前提下, 适当调低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门槛, 力争满足城镇新移民首套自居住房的刚性需求。三是不断健全城镇金融服务系统。强化金融支付渠道的建设和维护, 增加区域内ATM、自助银行等设备的数量, 积极推广银行卡的普及。重视对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推广。鼓励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中小城镇的网点数量。

(六) 完善配套机制和政策, 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一是提高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解决城镇产业集群度较低的问题, 对于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应合理布局, 优先发展, 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由此不断吸引稳定充裕的金融资源向新型城镇化建设集聚。二是设计科学的财政投入规划和方案, 进一步完善财税分配体制。对于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较慢的项目建设, 各级财政适度增加其投入占比, 充分发挥政府预算的资金引导作用。三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效率, 在土地审批等行政许可方面应不断简化程序, 减轻投资主体的成本费用负担, 为其提供便利。四是推出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通过贴息、税收减免、返还等方式, 对由信贷风险导致的投资损失给予补偿, 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等各类型资金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五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投融资平台的重要作用, 鼓励平台公司发行新型城镇建设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标准化债券融资产品, 关注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情况和偿债能力, 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远思.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其金融支持优化策略探析[J].企业导报, 2012 (23) .

[2]贺卫华.开发性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分析[N].河南科技报, 2012-8-7.

[3]张瑞怀.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N].金融时报, 2012-11-5.

[4]刘玉红.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度创新金融创新[N].上海证券报, 2012-9-20.

市场对新型城镇化的预期应该降温 篇11

挑战并非来自于反对者,而是来自于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分歧。虽然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个极热的概念,但对于“新型城镇化到底包括什么内涵?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政策?”等多个问题,实际上没有结论。在我们看来,新型城镇化属于发展问题,虽然并无明确的反对者,但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分歧已经对这一战略形成挑战。简而言之,新型城镇化虽然已经有了战略地位,但这个战略却无法变成具体的政策落地。

最新信息显示,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政策拍板在高层仍未定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文件,国家发改委主导的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草案现在仍未公布。时至5月,但被誉为“最高规格”会议的全国城镇化会议召开时间一再推迟。据知情人士透露,会议一再推迟的原因可能是高层对已具雏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不满意,草案可修改的空间还很大。据透露,新型城镇化规划草案有望在7月会审。此后,国内将出台总体规划,各相关部门在年末会推行一批配套政策。

看起来,国家发改委对新型城镇化政策出台已经有时间表,但这是否就代表国内对新型城镇化已形成共识、很清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呢?显然不是。在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中,“人的城镇化”已经成为有共识的核心。这是相对于过去“物的城镇化”、“房地产式的城镇化”而言,但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

虽然国务院已经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列入今年的重要工作安排,但在我们看来,这反而使得新型城镇化成为一种缺乏清晰核心策略的发展理念。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比如:新型城镇化与发展产业是什么关系?新型城镇化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新型城镇化如何解决“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如果涉及大量建设,钱从何来?如何避免新型城镇化走上房地产化的老路?新型城镇化如何应对城镇化率提高带来的风险?在不同的城镇化率之下,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目标应该如何制订?……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型城镇化恐怕很难落地。

安邦研究团队曾经试图梳理出国务院领导心目中的新型城镇化路线图。从信息跟踪研究来看,的确存在这样一张路线图。我们认为,未来的城镇化的扩张部分在农村地区,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必然要利用农民手里的土地。只有拿到了土地,才会有大的投资,也才会推动经济增长。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获得的土地用来做什么?如果仍然用来建楼,那就是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子;如果是用来搞产业,那就算是搞新型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路线图中的两个关键点在于:一是农村的土地,二是要搞产业建设。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应该在中小城镇,而不是在大中城市。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12

一、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金融困境

1. 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城镇功能的全面化,因此需要建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目前来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因为新建的融资渠道门槛较高,对大量民间资本限制过多,民间资本利用率有限,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此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收益期大多比较长,因此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城建项目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镇化建设的脚步。

2. 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落后。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不够健全,区域划分严格,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险的保额较少、商业保险覆盖率低,养老保险支付不足的情况十分普遍,与当前的城镇化水平严重不符。

3. 资金缺乏整体规划、利用率较低。

由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许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沟通,资金调动、资源配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城镇化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方面的资金结算、预算都存在问题,资金发放及使用监管不利、财务管理混算、资金核算不准确、资金违规使用的现象频繁出现,建设施工及相关管理人员在工程开展过程中虚假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项目结算、原材料采购的票据不规范的问题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危害了国家权益。

4. 地方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受到国有商业银行借贷限制,目前来说,我国许多地区的金融资金流向都与城镇化建设不符,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服务水平低、服务方法单一的问题,限制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以及供给,对于区域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二、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的原因

1. 资金监管执行力度不足。

为了保证所有的财政拨款能够充分利用,防止资金滥用、非法挪用资金等不良现象出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保证专款专用,但是当前大多数城镇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的投资意识不足,项目资金拨放等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城镇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许多款项下拨之后都没有对其具体的使用进行监管,资金滥用现象比较频繁,资金投入没有终点,使用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2. 社保体系滞后。

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城镇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的覆盖,但仍有一些农村地区并没有覆盖养老保险,仅仅是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开展了试点工程,且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甚至没有建立农村社保体系,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3. 商业银行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商业银行应该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融资途径,但是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银行方面没有认识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区域金融需求的变化,金融服务也只限于地方政府的资金借贷,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渠道单一。

三、解决对策

1. 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为了保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供应,政府在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政府财政、银行借贷等途径进行融资,还可以通过基金、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民间资金。

2. 加强资金监管。

有效的资金监管制度是提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杜绝资金滥用、非法挪用的有效措施。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项目资金专用账户,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保证所有的财务信息透明,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证专款专用。为了提高监督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成立一个项目监管委员会,所有的监管人员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择,项目监管委员会对城镇化建设项目的所有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督。

3. 调整金融机构的定位。

地方政府首先可以结合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银行等商业银行建立一批骨干金融机构,严格监管项目资金的投放、筹集及使用过程,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为了更好的促进资金的流动,政府还可以立足于城镇化开发,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在增加,这种趋势之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开发适应农村居民应用的理财产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社保体系落后、资金监管不力等等原因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存在着许多资金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推进,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仅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是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就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金融困境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X射线管电压下一篇:讨论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