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对策(共12篇)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1
摘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新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全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当前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县域经济实力弱、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提出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发展跨区域口岸经济、发展现代农牧业等对策。
关键词:新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解决新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缩小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快新疆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一) 县域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疆经济增长
新疆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县域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从2000年的963. 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132. 9亿元, 增长了3. 3倍,年均增长14. 2%( 如图1) 。截至2011年末,新疆县域GDP占全区GDP的62. 5%,县域内人均GDP为21337. 6元,GDP超过百亿元的县市达13个。县域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59. 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65. 7亿元,增长了6. 8倍,年均增长20. 6% ( 如图2) 。截至2011年低,新疆县域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的64. 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疆县域经济占据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以上,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增长。
( 二) 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2000年新疆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29. 7% ;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73. 1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38. 7%;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4. 3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31. 6%。到2011年底,新疆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117. 6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27%;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55. 6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42. 5%;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59. 7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30. 5%。从图3可以看出,2000—2011年,新疆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说明新疆县域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内工业增加值不断增加,县域经济结构有所调整。
( 三)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新疆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0年新疆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9. 2亿元,占全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9. 1%,到2011年末,新疆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达3337.5亿元,增长了9.1倍,年均增长23.4%,占全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79.4%,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不断提高,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县域GDP比重也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34.2%增加到2011年的80.8%,随着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县域的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大幅增长,县域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见表1)。
( 四)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随着新疆县域经济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不断改善,尤其是在中央提出实现新疆跨越式大发展的背景下,批准设立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新疆县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较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2000年新疆县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仅有547万美元,占全疆利用外商投资额的28. 4%,到2011年,新疆县域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20283万美元,增长了36. 1倍,占全疆利用外商投资额的比重为60. 6%, 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县域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区域。
( 五)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11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比2000年的1618元增长了2. 4倍,比2010年增加了780元,同比增长16. 8%。
( 六) 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现代化程度。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新疆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2年,新疆的城镇化率为33. 84% ,2011年上升至43. 54% ,10年间新疆城镇人口增加了近3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9. 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0. 97%。
二、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弱,整体发展滞后
近年来,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东中部地区发达的县域经济相比,差距明显,总体实力还比较弱,发展规模也相对偏小,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竞争力不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评出的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 中,新疆只有1个,而江苏省有29个,浙江省为24个,河南省有6个。
( 二) 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新疆县域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发展不协调。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县( 市) 和一些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建设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总量较大,经济较发达; 地处南疆和边疆地区的县市, 多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落后。
( 三) 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新疆县域内的主导产业还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大多数县市都属于农牧业型县市,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二产业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 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落后。2011年,全疆县域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例为27: 42. 5: 30. 5,同期全疆为17. 2: 48. 8: 34,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要比全疆高出10. 22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的比重要比全疆低6. 3个百分点和3. 5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百强县三次产业比的平均值为7. 66∶ 58. 83∶ 33. 51,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达92% 以上。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近几年虽有所优化,但与全国百强县和全疆的产业结构相比, 还是不尽合理。
( 四) 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及产业集聚效应弱
2011年末,新疆城镇化率为43. 5% ,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1. 3%,浙江省城镇化率为62. 3%,全国百强县的城镇化率平均值为55. 83%。新疆城镇化率与全国比低了7. 8个百分点,与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相比低了18. 8个百分点,与全国百强县平均值相比低了12. 3个百分点。 可见,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新疆城镇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县域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更低,县域面积较大,人口聚集力不强,缺少产业集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 五) 对外开放程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慢
近几年新疆县域实际利用外资额不断增加,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新疆县域对外开放度仍偏低,且县域内利用外资不均衡。新疆外商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县域内利用外资很少,且主要集中在昌吉、喀什、哈密等个别经济较发达县级市,大多数县市招商项目少,县域内外商投资不均衡。其次,县域内经济外向度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慢,新疆外向型经济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和一些主要的县级市中,县域经济在新疆外向型经济中的贡献率偏低,没有发挥好其地缘优势。
三、促进新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古人云: “郡县治,天下安”。强县乃强区之基,新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新疆县域经济要谋求新跨越,实现大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县域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地缘优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措施和政策。
(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县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新疆地域广阔,县域众多,各个县市的区位、交通、资源状况各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 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实施分类指导,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正确把握新疆县域发展现状,充分认识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规划,并始终如一按规划实施。
( 二) 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矿产和农牧产品等资源,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大力开发,使之形成资源优势,进而通过集中生产,不断强化资源优势,使其逐步转变成区位优势,形成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对县域经济的极化作用,吸引其它地区的更多资源; 要选择那些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广阔、关联效应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 提倡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培育特色经济,实现优势产业率先跨越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 三) 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跨区域口岸经济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通道。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位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建设,新疆已形成沿边开放大口岸格局,目前已拥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 包括2个国际航空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和喀什机场) 和13个二类口岸,这些口岸连接着亚欧大市场和国内沿海地区,带动了新疆第三产业繁荣与口岸经济的发展,有效发挥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作用。各类口岸是新疆边境县域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与窗口,也推动了新疆沿边地区经济的振兴,促进了沿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从而促进了新疆县域经济的发展。新疆的众多口岸拥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将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大好机遇, 加大对边贸口岸的投资力度与建设,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实现跨区域合作,进一步促进新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大发展。
( 四)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新疆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证。农牧业是新疆大多数县域的基础性产业和优势产业,但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优化完善农牧业产业布局,加大对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 五)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新疆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疆应积极利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政策,借助对口援疆这一契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城带镇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牧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先导,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乡县,撤乡建镇、撤县建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使之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2
信息来源:长春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06-8-31阅读:763次
浅谈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第二十二届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发改委主任联席会会议资料,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06年的40多年来,拉萨市各族人民在党和国家、内地兄弟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为西藏制定的“两个长期不变”和“两个为主”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1994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及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确定了全国支援西藏的策略,并加大了对西藏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资力度,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78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96元,比“九五”末增长59%;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4.05%,年均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6.63%;2001年到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亿元,其中市属完成99亿元,比“九五”增加73亿元。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全区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区三分之一以上。建成了一批农牧林水、生态环保、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农村电网覆盖率达81%,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首府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必将对西藏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开发西藏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扩大边境贸易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就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贯彻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和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实施工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的战略,促进拉萨经济的发展
1、拉萨要全力推进经济的工业化。拉萨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工业化水平太低,过低的工业化水平就无法形成较高的资源转化率,也就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全面提高工业化水平无疑就成为拉萨当务之急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推进拉萨经济的工业化,一定要把农牧业的产业化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各县(区)发展特色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的初步分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逐步实现制度的合理化。同时,坚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衔接,以科技进步、信息化和政策服务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特色工业发展之路
2、拉萨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的进程。西藏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低的省区,当然,这种状况与西藏的一些特殊因素有关。但拉萨在今后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市场调节和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力度。一是要实施援藏工作机制的全面创新。在援藏建设中最大限度引入市场机制。二是不仅要在竞争性产业领域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性部门以及垄断性行业内,如果能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就要毫不犹豫地用市场化的办法加以处理和解决。三是加快各类市场建设。除了加快各类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的建设外,还要培养产权市场的建设。四是要在重塑微观基础上下功夫。可以说过去甚至现在西藏的微观经济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竞争动力等多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今后要以市场化为原则重新构筑企业的产权结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已达到612家,注册资本5.54亿元,增长36.6%,非公有制经济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个体工商户达到22389户,从业人员3.96万人,注册资本5.02亿元。虽然,拉萨的民营经济是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发展的,但这也表明拉萨的民营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拉萨应当在大力发展民营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这是拉萨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重要方面。
3、强化拉萨经济社会的信息化。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及由信息化引致的各种虚拟资源将会在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信息化方面落后一步,就有被自动地划出高效率的交往、交易的领域,并且在先进者加速先进的状态下,而使落后者进一步落后。因此,只有紧紧跟住信息化这一时代步伐,才有可能降低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拉萨应当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各事业单位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内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二、实施“科教兴藏”战略,重视资本、人力资源,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的缺乏较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
1、强化引进“外资”与培育自我“造血”功能。积极吸引区外资本进入拉萨则更显重要。应该说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如果能够将一部分资金引进西藏、引进拉萨,让他们有钱赚,看到在西藏投资的前景与希望,从而就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拉萨发展中的资金压力。今后,我市将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堆龙德庆县、达孜县、曲水县工业园建设,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经济发展的增长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市场开拓的带动区、城市空间的拓展区。同时,还要着重完善和落实政策服务体系,扎实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主导产业崛起工程和品牌名牌创造工程,以扶持和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企业为突破口,逐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引进“外资”十分重要,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则更为重要。在通过引进“外资”扩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自有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其赢利能力,提高其发展后劲。
2、实施人才工程,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开发现有人才、培养后续人才、引进短缺人才,促进人才资源总量、素质、结构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强化人力资源意识,完善人才市场体制,加快人事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还得靠自我培养,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建立全方位的立体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更要重视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并且要重视人才的合理利用和人才的激励措施的综合使用。
3、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拉萨自然资源和农畜产品研究、开发、推广的科技平台,积极吸纳和培养科技实用人才,集成区内外科技资源,构建开放的、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基地。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着重普及推广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致富所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科技实体,培育和引进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强化技术水平的升级与提高。
三、培育支柱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特色工业、商贸业,创造更强的市域经济综合实力,从而,更高地提升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围绕建设旅游胜地和国际性高原旅游城市的目标,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型主导产业。一是多渠道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将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旅游景点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而是强化区外旅游合作,加快融入陕甘青旅游圈、西南旅游圈和东南亚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市场。三是依靠旅游业窗口作用开拓民族手工业、藏医藏药业、高原珍贵营养品、绿色保健食品的市场,在市场的竞争中积蓄特色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带动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区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西南五省市的经济协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泛珠江三角区,开展区域合作。加强与陕甘青藏经济协作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青藏铁路、公路的纽带作用,促进拉萨中部经济区的发展,把拉萨建设成为陕甘青藏经济协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影响带动辐射整个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南亚经济协作区的发展,以亚东口岸开放为契机,以樟木口岸为重点,大力加强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经贸协作,努力把拉萨建设成为南亚经济协作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交流平台和最佳旅游目的地。
五、实施开放和开发并重的“双开战略”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实践证明,一个封闭的地区,一个封闭的民族,都是没有出路的。西藏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打破封闭局面,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提高开放水平。今后,拉萨一定要把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放在首位,建立拉萨经济与全国经济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积极稳妥地对国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促进全市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企业建设,立足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拳头产品,扩大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带,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邻国贸易,促进国际贸易持续发展。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促进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开发一批旅游区和线路,逐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线、景结合,集文化观光、科学探险、康复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格局,拓展国际、国内两个旅游市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第三产业和对外开放的支柱产业。第三,实行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发挥资源优势,增强经济活力。西藏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结构复杂,种类多,数量大,具有空间组合良好的特点。但是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开发的条件,必须采取非均衡开发的模式,选准突破口,使资源潜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跨越式发展”之惑 篇3
结论显然不会这么简单。请看另一组统计: 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超过全球排名第2位到第20位的钢铁大国产量之和,而且,绝大部分的产量都由中国自己消耗了。2009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17.5%;而同期中国GDP为3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54万亿美元比重的8.7%。2010年,中国用电量达到4.19亿千瓦时,超过美国同期的4.15亿千瓦时,成为全球用电量最大的国家。显而易见,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没人能够否认中国经济以及装备制造产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只不过,目前的这种增长方式到了必须进行根本性转变的时候了,而这种转变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或者是规划中。
遗憾的是,现实中,“跨越式发展”这样的用词,仍会在对装备制造领域强势企业的夸赞中被经常采用。只是,那其中所能包括的内涵并不能经得起推敲。一切可以靠投资解决的产能问题,更容易引发企业的兴奋与冲动,“跑马圈地”式的铺摊子模式随处可见,缺乏产业及技术背景下的跨行业投资司空见惯。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核心制造能力的普遍缺失,使技术“空心化”成为一种常态,而具备“自主集成能力”的托词则成为了这种缺失的遮羞布。就连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也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患上了两种“病”——“心脏病”和“神经病”。如果这种比喻是业内人士对产业内质的一种客观表达的话,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国装备制造产业的体质难道还不令人担心吗?
细致观察并不难发现,急功近利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主流价值观。资本也好,企业也好,即使是在科技领域无不如此。近12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就八次空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现行科技领域发展思路,难以避免出现短期行为的倾向,进而使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被边缘化。而自上世纪末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后,涉及产业层面的共性技术研究也遭受到极大的削弱。或许,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会是一种不错的解释,不过,企业的创新过程更关注实际应用是必然的,而没有基础性研究的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摆脱不掉二流、三流的命运。装备制造业所患的两种“病”就是证明。而在这样背景下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还不能说是浪费的话,起码也是极不经济的。
显然,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结构性转型和升级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然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体系支撑。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4
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基于高师院校、政府、市场的互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政府推动和主导的, 高师院校目前既在市场中发展又处于政府主导的计划发展中, 是市场与计划的“混合物”。因而, 高等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既不是高师院校自身所能单独解决的, 又不是政府和市场所能单独推动的, 需要三者良性互动。但在三者互动中, 政府的作用特别突出。因为市场化改革是政府设计和推进的, 高师院校是政府投资主办的。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 高师院校应当充分依靠自身的能动性,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 使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使自身得到壮大,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现实中, 各高师院校都在全力谋发展, 如在筹资方面, 既努力争取更多的政府投资, 又努力拓宽投资渠道, 同时注意内部管理的市场化水平提升, 像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即准市场化改革等。这些都表明, 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身已经形成师范院校、政府和市场互动的基本机制。但是, 这种互动机制还不够健全。下面, 我们尝试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高师院校的内部改革两个维度来探索河南高等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的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高等师范教育发展, 科学的教育政策可以在宏观上引导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 扫除制约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一) 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
在现实性上, 政府应当调整与高师院校的关系, 赋予高师院校在法律范围内更多或全部自主办学的权力, 并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关系, 在不同的时代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师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既需要政府管理, 又需要依赖于院校自我发展, 市场与计划协调结合, 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但是, 在现实中, 高师院校在很多方面仍是以政府管理为主的。如何充分发挥高师院校自身的主动性、扩大办学自主权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出路有两条:其一, 政府领导人转变观念, 支持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其二, 以地方法规形式把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固定下来, 不因政府领导人的变换而更改。笔者以为, 两条途径都很现实, 但是扩大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更是当务之急。不然, “以不变应万变”或“以小变应大变”都是不行的。而高师院校要“以万变应万变”, 就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否则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 自主办学不是无政府的, 而是在政府指导下的, 划清哪些方面高师院校是自主的、哪些是需要政府调控的。同时应当注意, 不能把权力都归政府, 把义务都给高师院校, 而应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二) 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投资体制
河南近年的教育投资有所增长, 2009年总投入为763.3亿元, 比上年增加107.1亿元。但是, 与教育发展对投入的需要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比如, 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日常办学经费紧张, 贷款数额大, 还款压力大, 每年需要还的利息数额很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在于:积极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及政府缺乏与扩招政策配套的足够投入。试想, 如果没有扩招政策, 或者政府按照扩招规模加大投入, 高师院校就根本不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高校是化债工作的责任主体, 要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学校资源, 积极偿还债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是政府举办的, 高校欠债主要是因为执行国家扩招政策和政府投资不足造成的, 因而化债主体不应是高校, 而应是政府。对于债务问题, 在总体上应当是“谁举办谁负责”。此外, “统筹学校资源”之说, 对于高师院校也没有实际意义, 因为除了土地与教学设施, 高师院校不可能像工科院校那样有其他资源 (如技术专利、技术实体等) , 而土地与教学设施是国有资产, 高师院校并没有处置权。或者说, 在总体上高师院校是无力通过“统筹学校资源”化解债务的, 不具备现实的化债能力, 其不可或缺的公益性内在地要求国家在财政政策和具体投入上给予倾斜。
首先, 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师范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高等师范教育因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准公共性, 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建立完善的教育专款专用财政制度体系。同时, 政府应当与高师院校一起把“化债责任”担当起来, 这样不仅有利于“化债”, 更重要的是在人才与人的素质上有利于“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 对于河南建设小康社会十分有益。
其次, 建立有效机制激励非教育机构投资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高师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就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寻求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之外的其他财政来源。政府应当给高师院校政策, 鼓励其通过市场融资。比如, 像“体育彩票”“福利彩票”那样使“师范教育彩票”也成为一种“彩票”, 这样就会有利于高师院校建设, 有利于我省全民素质的提升。依我们的观点, “师范教育彩票”对民族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 比现有的“彩票”更有战略意义。再如, 从政策上激励非教育机构投资高等师范教育, 对高师院校实行鼓励社会捐助投资的特殊政策, 如实施高等师范教育投资专项税减免以及有关奖励政策, 对捐助的企业、个人在税收上给予更多的减免和优惠, 并可给予“冠名”的权利等。
此外, 政府应支持高师院校适度强化“市场化公益活动”, 即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服务等, 以获取自我发展的资金。
(三) 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这一评价体系既应在同类院校间引入竞争机制, 又应避免与非师范类院校“齐一化”。因为, 高师院校在市场体制下是最具“公共教育”本质的高校。“公共教育”的本质是高师院校的深层本质, 这是高等师范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为高师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 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是着眼于民族未来的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共性, 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群体。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艰苦行业和高师院校学生有专业奖学金的话, 那么现在更应该有。除了普通的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学生, 政府还应当对占有“公共教育”本质的高师院校给予坚定支持。这种支持除资金投入外, 更重要的是评价支持。而目前评价高校的尺度却“齐一化”, 把科研成果等摆在优先位置。高师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师资, 而不是研究, 教师当然要创新, 但不是科学家那种创新, 而是如何教或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 只要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在教学实践中创新, 把作为民族未来的中小学生都培养成有创新意识的人, 高师院校就非常成功了。因此, 评价高师院校不能与评价其他高校用同一尺度。我省高师院校在发展中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政府对高师院校的评价应取“师范尺度”, 而非其他。
二、高师院校的内部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除了政府的扶持, 更需要从内部改革为自身发展开拓渠道, 理顺办学思路, 确定办学指导方针, 更新教育观念, 加大创新力度, 更新教育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 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高师院校应在坚持其“公共教育”本质规定性的同时, 在法律范围内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度, 运用各种有效措施追求“合理的功利”, 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丰富的可支配的教育资源。
扩大高师院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市场进程中高等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经济效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社会有经济效益, 二是对自身有经济效益。第一个方面主要是高师院校应当发展非师范专业, 特别是与经济建设直接有关的专业, 为所在地区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服务所在地区和河南经济发展。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对自身有经济效益。这并不是否定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品质, 而是为这一品质的巩固奠定更扎实的经济基础。政府对高师院校投资不足, 高师院校自己又不能有经济效益, 就会使“公共教育”品质越来越淡化, 更谈不上发展。高师院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开发新型教育教学软件、设备和工具,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集团化路径, 扩充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进行各种师资培训等, 以增强自身筹集发展资金的能力,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积极开展经济活动。
(二) 加强内部学科建设, 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专业基础
高师院校必须加大内部改革力度, 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人事分配制度、学生培养与就业、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创新, 增强内部活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和专业建设。包括高师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或存在价值是学校的学科和专业, 正由于此, 才有诸如“水木清华”之说。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内部的一切改革都是围绕并服务于学科和专业建设的, 如果学科和专业建设搞不好, 那么其他改革也将失去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 高师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至少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重视“传统师范学科”建设。“传统师范学科”既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优势, 也是高师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优势互补并竞争取胜的根本所在, 建设一个强大的“传统师范学科”是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一般而言, “传统师范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初中、高中提供高素质的师资。但现实中, 招教的小学、初中、高中对新进教师的要求极为“苛刻”。这表明, “传统师范学科”按部就班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要求。毕业的师范生合格不合格, 实际上不是由高师院校评价的, 而是由招教的小学、初中、高中来评价的。因此, 高师院校必须对“传统师范学科”加以改革, 培养出小学、初中、高中欢迎的师范生, 而且在培养方案、目标、过程等方面要分别以小学、初中、高中的要求来制定。舍此, “传统师范学科”的优势将不再。对此, 许多高师院校认识不够明确, 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调研, 改革现有“传统师范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既重视基础课程, 又重视实用课程;既重视师范学科优秀传统的发扬, 又重视对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传统师范学科的改革, 建设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师范学科”群。
其二, 重视“非传统师范学科”建设。当前, 我省不少地方的小学、初中、高中对师资的需求都不强烈, 甚至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岗位已经“饱和”。因此, 包括所有高师院校在内的所谓“传统师范学科”在就业现实中已经不具优势。但是, 与小学、初中、高中对师资需求低迷不同, 职业技术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幼儿教育和各种培训机构等对师资的需求却相对强烈。因此, 高师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传统师范学科”的同时, 应当重视为职业技术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幼儿教育和各种培训机构等培养教师的“非传统师范学科”建设。在这方面, 高师院校具有一定优势, 如师范教育类的公共课基础往往比较好, 可直接用于“非传统师范学科”教学。但是, 切不可以将“非传统师范学科”作为“传统师范学科”的“机械”延伸, 而必须对“非传统师范学科”专业设置认真论证, 选好方向, 否则就会返回“传统师范学科”的老路, 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发展。
其三, 重视“非师范学科”建设。“非师范学科”的提法由来已久, “传统师范学科”在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已经萎缩, 国内一些知名师范大学也都在全力发展“传统师范学科”外的学科。但这并不表明高师院校的“非师范学科”建设已经做得比较好。现实中, 许多高师院校的“非师范学科”都只是“传统师范学科”的一种延伸。执教于这些“非师范学科”的教师往往是“传统师范学科”教师, 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将“传统师范学科”的教学思想、方法等贯穿在“非师范学科”的教学中, 使“非师范学科”名不副实。因而, 建设“非师范学科”, 首先是教师问题。大量引进“传统师范学科”的高学历教师, 对高师院校的长远发展很不利, 高师院校要采取措施, 吸引“非师范学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乃至优秀的本科生) 。这就要在引进人才时转变观念, 不应一味专注“传统师范学科”师资的吸引。只有解决了师资问题, “非师范学科”才能真正建设起来。但是, 高师院校究竟引进哪些专业的师资, 以及开设哪些“非师范学科”专业, 是需要认真论证的, 不能盲目。对此, 可借鉴发达地区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经验, 将“非师范学科”专业的培育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新支柱、新增长点。比如, 发达地区许多高师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早在多年前就将工科等专业作为新的支柱专业发展。只有真正扩大“非师范学科”专业, 高师院校才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三)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这个问题与所有高校具有共性, 也是高师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是, 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中的班子建设与其他高校不同。如果说, “发展方向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那么, 高师院校领导班子在成员的结构上至少不宜是“纯师范”背景, 宜增加其他专业背景的成员, 如此其办学思路才会更开阔、更活跃, 从而突破传统师范模式的桎梏。高师院校领导班子要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 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努力进取,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跨越式发展 篇5
推动装卸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铁路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科技进步、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是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装卸企业,在装卸机械化比重不断提高的今天,科技进步成为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最主要手段。只有抓住机遇,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装卸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
1、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中国进入世贸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加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装卸企业也将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有力挑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2、行业进步的要求
在现今的社会中,铁路运输成为重要的运输组成部分,而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作为货物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转。为了提高装卸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各国的相关企业分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装卸行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比如在一些大的港口和货运站,实行了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每件货物、每辆车辆的状态和位置等信息都能得以及时传递,使管理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极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如何推进装卸企业的科技进步
1、推进主要装备现代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衡量装卸企业技术是否先进的标志之一是其装卸机械科技含量的高低。装卸机械作为从事装卸搬运工作的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推进装卸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实现主要装备现代化,要坚持铁道部制定的“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原则,即采用世界范围内先进、定型的技术,达到综合成本低,符合国情和需要,性能稳定,能保证安全。作为使用单位,今后在购置和使用设备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执行上述原则,同时开展技术改造活动,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如近几年来,我们装卸系统陆续引进了装载机、叉车、输送机,并有满洲里装卸的360吨龙门起重机设备,为俄罗斯进口大型货物立下了汗马功劳,使装卸企业科学技术含量大大得到了提高。
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装卸企业要按铁道部总体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行动态实时管理,及时更新人员、固定资产、生产、财务收支等情况,还可以及时接受上级文件、电报、命令等指示,随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汇报工作。从而利用科技创造的便利提高管理水平,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3、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科技以人为本。现代化的装备需要掌握现代技术的员工使用。比如在集装箱专用门式起重机上采用的设备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对用、管、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更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人和技师。所以不仅要加强职工的在职培训,更要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劳动用工、收入分配等制度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在精神、物质上鼓励员工勇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每名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装卸企业的发展。此外,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缺人员,带动员工队伍整体的提高。
4、解放思想认清形势
“跨越式”发展的营销机遇 篇6
从2000年开始,唐·舒尔茨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定期旅行,并且参加各种讲座、会议和培训班,与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相关人士交流。他在思索中国企业应该如何理解和学习跨国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方法,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与各大营销组织竞争和获胜的方法与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些思索又能否丰富他的理论。
现在有许多中国公司在学习跨国公司的营销手法,许多跨国公司的做法都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你认为这种追捧式学习是否必要?中国公司应该如何建立适合自身的营销模式?
中国公司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学习,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体系有着很好的传承,许多公司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建立了自己公司的一套营销体系。中国公司最紧要的是确认公司应该做什么,面对的是哪一部分消费者。
另外,西方公司的领先程度并不是中国公司想象得那么大。西方公司也正在试图进行改变,因为它们意识到它们创立于半个世纪前甚至更久的营销方法和技巧与现在的市场需求并不十分吻合,但是它们要改变却并不十分容易。
我想中国的公司大都试图模仿西方公司正在做的,但它们模仿的东西很多是西方公司的坏习惯。为什么你有机会一开始就可以改变,但还要去拾起别人的坏习惯呢?所以我建议中国公司可以向西方公司学习,但不要犯它们已经犯的错误,他们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可以建立新平台而不是重建老的平台。
西方公司建立得不好的东西,也是它们正在试图摆脱的东西。如果你在早一些时候模仿,你并不会知道这些弊端。所以对中国企业而言,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在一旁看看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需要迈开第一步的,而不是拷贝一些马上就要改变的东西。
你也可以看到很多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市场上试图改变,一位跨国公司的高层对我说:“我们长期坚持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市场上并不能正常运转,我们必须改变它们。中国的营销方式与西方世界的很不一样。”
IMC的观点正被中国企业广泛使用,特别是家电行业和通讯行业的许多企业都受益匪浅,但其使用主要是体现在营销传播方面,在系统性营销模式构建方面没有什么进展,你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整合营销传播(IMC)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非常注意与本地文化的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合作,比西方市场更注重关系。我认为中国公司的一个优势在于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不必象西方公司那样不得不遵循一些既定的规则。从一开始它们就可以寻求一些新的运营模式,而不必完全遵守西方已有的模式,它们可以学习西方公司先进的东西,但是它们不需要走西方公司已经走过的弯路。
正如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公司热衷于向西方学习营销方法的时候,西方公司大都认为质量不是最重要的,而日本的公司却并没有一味追随西方公司的脚步,相反日本的公司非常重视质量,而现在西方的公司都力求在质量上赶上日本公司。
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越来越快,顾客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善变,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者分析,对消费者有效分类?
公司的注意力可以划分为对产品的关注和对消费者的关注,我想企业必须顺应两方面的改变:一种是供应模式的改变,现在大多数公司都奉行本地化生产;另一种在于关注于消费者,过去制造商都倡导“消费者请注意”,但现在已经被“请注意消费者”所取代,我认为将注意力集中在消费者身上的公司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企业要重视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他们在做什么?是否大量消费公司的产品?他们是否只在本地消费?他们喜欢到百货大楼消费还是喜欢到小的专卖店消费?关注他们的行为方式以求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
观察消费者行为的基础是让他们自由地选择目标,而不是引导他们去选择预先定下的目标。营销人员应将有相似行为的主体集中起来编为一组,这些人可能使用产品的方式很类似,也可能是以相当接近的方式处理外部信息,每组情况都各不相同。
因此,整合营销传播事实上超越了以前的市场细分概念,而是根据个人群体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归类。我们必须识别消费者的行动与做法,然后把它们变成自然形成的市场群体。例如营销人员可以找出有哪些客户或公司团体购买、怎么买、什么时候买、买了多少、未来可能买多少。
你提到“企业必须关注所有顾客的接触点,而不仅仅是顾客付费的接触点。”但是完全以顾客为中心、倾听顾客的意见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必然会增加开支,这也是企业在这方面差强人意的原因所在。企业应该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关注所有的顾客接触点可以从好几个角度产生价值:帮助公司的市场计划更有效;帮助公司更有效率;帮助公司了解什么样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了解怎样与消费者建立更好的关系。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可以考查短期效益、长期效益、消费者价值,从而产生品牌的综合效益。
关注所有的消费者接触点,要考查的就不只是消费者对广告的反映如何,考查的不是卖出了什么,而是什么对消费者来说是有效的?消费者关注什么?公司要试图去理解消费者的观点,去了解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什么观点反映出来,有时也包括消费者心理分析。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7
泰安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泰安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 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广泛几个方面。但是由于受历史、地缘、政府宏观调控、国际分工、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泰安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水平, 与山东省及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明显偏低, 开放型经济对泰安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总体乏力。
(一) 对外贸易规模偏小, 外贸贡献度低
近年来, 泰安对外贸易规模从纵向上看有了明显提高, 但与国内发达地区比, 甚至与山东省内部各地市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2009-2011年泰安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0.76亿美元、15.89亿美元、18.21亿美元, 增长幅度分别为47.7%、14.6%, 进出口总额排名连续3年山东省倒数第二。2012年, 泰安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 1-11月份完成20.63亿美元, 其中出口11.24亿美元、进口9.21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24%、64.9%, 分别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0.7、60.2个百分点, 增幅均居山东省首位, 进出口总额排名晋升至15位。由于进出口规模小, 泰安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低下, 外贸依存度一直在5%左右徘徊, 2009-2012年分别为4.3%、5.2%、5.1%, 5%, 低于全国近年来50%~60%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低, 一方面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低、经济开放程度低,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外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对经济发展拉动能力低, 因此, 从泰安的实际情况看, 跨越式发展开放型经济, 提高对外贸易对泰安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 利用外资数量少、质量低, 难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虽然泰安长期以来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但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质量不高, 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泰安GDP在山东省的排名不相匹配, 这充分说明, 泰安在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从利用外资总体情况看。泰安近期外资的引进呈上扬态势, 但在山东省排名落后的局面仍未得以彻底改变。2009年-2011年, 泰安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2.78亿美元、13.06亿美元、13.3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金额分别为0.88亿美元、1.19亿美元、1.0亿美元, 在山东省各地市排名中分别为16、13、14位。2012年, 泰安利用外资实现突破性增长, 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家, 同比增长68%;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24亿美元, 同比增长66.96%;实际到账外资1.748亿美元, 同比增长74.5%, 增幅均居山东省第3位。奥特莱斯、麦德龙、新加坡泺亨集团、正大集团、益海嘉里等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泰安。
二是从外商直接投资看。泰安利用FDI业绩差, 吸纳外资的能力和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极不匹配, 有待大幅度的提高。根据《山东省17地市利用FDI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5期) 和《山东省利用外资与经济发展效应研究》 (天津大学, 曹欣) 提供的数据, 2000-2002年泰安利用FDI业绩指数山东省排名第16位, 2003-2007年排名第17位。对于近几年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测算, 但结果仍不理想。我们根据UNCTAD“业绩指数”的定义, 可以将山东省各地市利用FDI业绩指数定义为:一个地市利用FDI业绩指数, 就是该市在一定时期内FDI流入量占山东省FDI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市GDP占山东省GDP的比例的比值, 数学表达式为:
INDi= (FDIi/FDIT) / (GDPi/GDPT)
其中, INDi为第i个地市利用FDI业绩指数;FDIi为第i个地市FDI流入量:FDIT为山东省FDI流入量、GDPi为第i个地市的GDP;GDP为山东省GDP总量。根据公式对2010年、2011年山东省17地市的数据所测算的结果, 泰安利用外资业绩指数分别排名第17位、第16位。
三是从外资依存度和FDI占固定资产的比值看。外资对泰安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 没有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2012年泰安的GDP分别为1715.7亿元、2051.7亿元、2304.3亿元、26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030.5亿元、1270.5亿元、1473.7亿元、17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0.88亿美元、1.19亿美元、1.0亿美元、1.6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每个年份的外资依存度分别为0.35%、0.39%、0.28%、0.39%, 均远低于近年山东省1.59%的平均水平;FDI占固定资产的比值为0.46%、0.63%、0.44%、0.56%, 均不及山东省平均2.78%零头。
(三)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 泰安对外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 截止到2012年年底, 泰安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文化合作关系, 与14个国家的1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2009-2011年, 对外承包劳务合同数分别为1218个、1210个、1300个, 营业额分别达3.8亿美元、5.65亿美元、6.56亿美元;接待国际游客240602人次、298290人次、352602人次, 实现外汇收入1.51亿美元、1.84亿美元、2.19亿美元。2012年, 在“引进来”的同时, 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海外泰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承包工程进展顺利, 2012年1-11月份完成营业额1.6亿美元, 同比增长107.3%, 增幅居山东省第2位, 总量居山东省第9位。境外投资成效明显, 累计完成境外投资项目6个, 中方协议投资额3870万美元, 同比增长47.1%。同外贸与利用外资相比, 泰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相对比较突出, 但仍处于山东省中游水平, 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后危机时代泰安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挑战
(一)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 跨越式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国际看, 进入21世纪后, 世界经济失衡最终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 形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危机。目前, 危机有所缓和, 呈现出趋稳的状态。但是, 由于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 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因此, 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态化,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上升, 经贸摩擦将进入高峰期, 新一轮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各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规则、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 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另一方面, 中高端产业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在增多,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 欧洲推出“2020战略”, 日本推出“重生战略”, 俄罗斯推出“创新俄罗斯———2020”, 巴西推出“壮大巴西计划”, 旨在重塑各自未来竞争新优势。国际经贸关系发生深刻调整, 各国在多哈谈判受阻情况下, 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 强化区域次区域合作。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将未来开放的重点聚焦到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 全力打造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 将对太平洋地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带来较大影响。
从国内看, 改革开放后, 特别经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余年的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 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基础和条件, 国外对我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也寄予更高期望。同时, 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传统优势被削弱, 新优势尚未建立, 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 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增大, 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 从内部条件看, 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缺乏有吸引力的对接点。与省会城市群的其他市相比, 泰安经济总量小、产业门类少、人均GDP低。受此制约, 泰安能够推出吸引外商合作的对接点不多, 尚不具备吸引国际大公司、大财团大规模投资的经济环境, 缺乏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市场主体不强。多数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差, 对外商的吸引力小, 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低, 有实力能“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开展跨国投资的少之又少。三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多数企业负责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和工作经历, 企业缺少外向型人才, 无法开展外经贸活动。党政干部缺乏利用外资的知识和经验。目前泰安各层面的招商队伍达300余人, 但外语水平普遍较低, 外语好、懂项目、善谈判、了解国际经贸情况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 尤其缺乏精通日、韩、法、德、俄语的招商人员。四是招商信息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为:缺乏对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情况的深入了解, 导致招商存在盲目性;尚未建立起客商、项目信息的交流平台, 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的匮乏使招商引资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五是开放意识不强, 对开放型经济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泰安市各方面条件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 行政意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封闭”的烙印, 存在保守、消极、畏难倾向,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思想不够解放, 开放观念淡薄, 缺乏开拓意识, 不敢干, 不敢闯, 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上的差距表现在实际行动上, 就是工作力度不大, 措施不到位, 联动机制不完善, 没有把做好开放型经济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对新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以上这些新挑战和制约因素, 泰安只有切实转变观念,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才能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才能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泰安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泰安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和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 泰安要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
(一) 明确泰安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地处内陆的芝加哥之所以成为美国中部的金融中心, 班加罗尔之所以成为印度的硅谷, 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之所以能成功的升级换代, 都在于它们走出了一条与沿海城市媲美不同的独特的开放发展之路。同样, 地处鲁中腹地的泰安也必须准确定位, 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 形成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进一步增强和提高环境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发展推动力、国际竞争力, 突出重点、全方位、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在发展定位上,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支点、以增强支柱产业优势为重点、以协作服务于境外和省内其他地市强势产业为着力点, 通过深化与省会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合作与面向国内外大力招商引资, 努力把泰安打造成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 (汽车及零配件、无机非金属材料、输变电设备、精细化工、纺织服、有机蔬菜) 、其他城市强势产业协作配套的基地、旅游休闲度假的乐园、涉外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的中心、外派劳务的输送站。
(二) 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一是建立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的招商引资项目库。立足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 筛选、滚动推出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二是突出抓好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继续以日韩、美国、东南亚、欧洲、港澳台“五大区域”为重点, 推进全方位的经贸合作。重点突破日韩, 做大、做深、做足借助日韩加快发展这篇大文章;注重研究和组织实施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工作, 着力提升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三是突出重点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把利用外资与培植主导产业结合起来, 围绕汽车及配件、电缆电器、非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等主导产业, 及时推出一批吸引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外资开发旅游景点, 重组、改造、建设旅游饭店, 兴办旅行社或分支机构, 规划建设一批适应境外及周围城市市民消费习惯的休闲度假、康体娱乐设施。继续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领域, 重点利用外资发展有机农业。四是全面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引进外资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业;积极扩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利用外资, 鼓励外资进入交通、市政、水利等行业。支持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 面向外资进行拍卖、出售、转让股权或经营权。加快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要发挥泰安高校、技校较多的优势, 开办小语种外语学习班;广开生源, 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 为周围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三) 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 推进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大力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重点推进机电产品、新材料、有机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规模, 提高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着力抓好出口企业队伍建设, 大力培育、发展获权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积极培植和申报A类企业, 努力增加在出口企业队伍中的比重,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发展深加工、精加工, 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 推进集聚发展, 增强配套能力, 着力提高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要进一步密切与其他地市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合作, 联合参加国际贸易展会, 大力开展为外市企业代理进口原材料业务, 扩大收购外市产品出口业务。
(四) 抓住后危机时代全球区域发展的特点和机遇, 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
要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全球区域贸易壁垒增多加大、亟需外来投资振兴经济的特点和机遇, 引导和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引导和推动泰安的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到非洲、南美洲、南亚地区和国家, 兴办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建材、五金百货类生产企业;鼓励各行业、企业在海外设立集批发、零售、仓储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分销中心, 拓展新的市场渠道和窗口。加快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继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计咨询机构争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 并促进获权企业和有实力的大企业联合开展建筑 (包括古建筑) 、矿产开采、电力工程、路桥工程等业务, 不断扩大对外劳务规模。在继续扩大现有体力技术型劳务种类的同时, 努力开发知识技术型的高端劳务种类。加强与外市在开发劳务资源的合作, 利用泰安在外派劳务合作方面的优势, 扩大招收外市劳务人员。
(五) 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着力推进市场多元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中央根据当今及其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新走向对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出的新要求, 表现在对外贸易上, 就是要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推进市场的多元化。
一是推进货物贸易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和扩大日、韩、美加、欧盟等传统主销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独联体、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更大规模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博览会、专业展会。鼓励企业积极争取输欧、输美纺织品贸易配额, 开拓欧美高端市场。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推进的机遇, 支持企业做大东南亚市场。应对出口退税体制改革, 重点鼓励支持生产型和加工贸易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委托代理贸易。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立与高端专业平台相链接的电子商务平台 (中心) , 广泛推行电子商务等贸易方式。
二是推进服务贸易市场多元化。以扩大外派数量为主, 深度开发20多个传统承包劳务市场, 包括日本和韩国研修生市场, 以色列、新加坡、毛里求斯、阿联酋等国劳务市场以及苏丹、博茨瓦纳等承包工程市场, 增加市场份额;以增加劳务种类为主, 加大对30多个新兴市场的工作力度, 包括韩国 (劳务)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安哥拉、伊拉克、卡塔尔、马来西亚等。
建立泰安市外经贸预警机制和反技术壁垒机制, 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反倾销应诉, 有效规避国外贸易壁垒, 确保已有市场份额。建好汽车配件、纺织服装、蔬菜、建材、机械、化工等出口行业协会, 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搞好服务。
(六) 实施品牌战略, 着力打造具有泰山特色的国际品牌
培育“泰山”出口品牌。落实科技兴贸各项鼓励政策, 以机电产品、新材料、有机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 在技术更新改造、出口产品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泰安出口品牌发展指导意见, 引导和支持企业规划、开发出口品牌, 在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 进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环保认证和产品准入认证。注重培育和扶持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重点出口商品。
加快培育“泰山”劳务品牌。抓好外派劳务基地县建设, 建立一批劳务基地乡镇和专业培训基地;各类劳务业务经营公司, 都要建立自己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或与工厂 (学校) 合作的培训基地, 培植高素质的外派劳务资源, 在国际市场上打响高质量的“泰山”劳务品牌。加强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坚决取缔非法中介机构, 规范外派劳务中介市场, 切实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打响“泰山”特色的招商品牌。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统一制定对外宣传规划, 利用各种传媒打响“投资泰安、稳如泰山”和“全国最具安全可靠性的区域电网”的品牌, 塑造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增强对国内外客商的吸引力。搞好旅游促销宣传和招商引资宣传的有机结合, 着眼“五大区域”, 针对不同市场特点, 高水平制作外宣精品, 突出泰安旅游资源、六大产业和“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建设的整体宣传推介, 努力在国内外打造有影响力的环境品牌。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作用, 组织境外记者对泰安进行专题采访, 提高泰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为泰安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政策支撑。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研究制订一系列关于扩大开放、促进引资、鼓励发展外经贸的新政策、新规定;继续加大对对外经济贸易的投入, 设立对外开放专项基金, 用于开展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对外宣传、培训引进人才、表彰奖励先进等。二是服务支撑。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完善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全力推进“大通关”, 海关、检验检疫、交通、银行、外汇管理、税务、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尽快实现联动互动。不断完善关贸、税贸、银贸、财贸等协作机制, 丰富协作内容, 拓宽协作领域。三是人才支撑。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引进、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全面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高度重视用好现有人才,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着力实施各类人才培训计划, 使各类人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更好地担负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引导企业全面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 熟悉世贸组织规则, 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规范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行为。抓住国际高端人才加快流动的机遇, 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海外侨胞专业人才到泰安创办高技术企业的政策体系, 制定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泰安投资和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 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总之, 只要泰安能够深刻把握和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要求,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结合自身实际,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加快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实现泰安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发展。
摘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区域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泰安开放型经济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与全国先进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 因此, 跨越式发展泰安开放型经济尤为必要和迫切, 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和挑战, 在后危机时代, 泰安要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泰安,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1-8.
[2].侯燕会.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探究[D].内蒙古大学, 2010.
[3].何坚, 等.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分析学理论.2010, (2) .
[4].曹欣.山东省利用外资与经济发展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9.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河南省,外贸竞争力,外贸依存度,跨越式发展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外贸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 使得外贸企业出口成本增高, 特别是2007年从美国开始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为此, 政府出台一系列稳外需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增长, 2010年我国外贸出现复苏的势头。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外贸竞争力的变化及如何在中原经济区框架下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以期为河南省外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建议。
一、河南省外贸竞争力现状
外贸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出口产品的形式, 体现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 它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河南省的外贸竞争力水平较低, 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使得河南省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非常小。本文运用外贸进出口规模及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外贸竞争力, 外贸进出口规模从总体上测量一个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 而外贸依存度反映的是一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依赖度, 也可以体现外贸水平与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性。本文对河南省与全国及中部五省的进出口规模及外贸依存度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河南省自2001年以来外贸竞争力的变化。
(一) 河南省与全国进出口规模比较
从表1可知, 2001年全国外贸总额为5096.5亿美元, 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 达到11545.5亿美元;2005年的汇率改革推动了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外贸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达到21737.26亿美元;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外贸总额为22075.35亿美元, 同比2008年下降13.9%;2010年出现复苏迹象, 外贸总额为29739.98亿美元。河南省的外贸总额从2001年的27.93亿美元到2010年的177.92亿美元, 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 其中2007年突破100亿美元, 达到128.05亿美元。2001—2010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不超过0.7%, 与河南省GDP的增长规模表现出极大的不相称。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 河南省与中部地区进出口规模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1年安徽省和湖北省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比河南省高8.22亿美元和7.85亿美元;从2001—2009年安徽省和湖北省的外贸规模一直高于河南省, 河南省的外贸水平在中部地区居于第三位。湖北省2008年取代安徽省跃居中部第一, 河南省与湖北省差距逐步拉大, 2008—2010年二者外贸规模差额分别为32.27亿美元、37.75亿美元和81.14亿美元。江西省2008年外贸总额与河南省的差距为38.61亿美元, 到2009年差距缩小为6.97亿美元, 2010年却超过河南省外贸总额36.61亿美元, 江西省的外贸发展规模首次超过河南省, 河南省外贸在中部六省的地位下滑至第四位。
(三) 河南省与全国及中部省份外贸依存度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最低水平, 从2001—2010年外贸依存度不超过7%;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 安徽省的外贸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2007年安徽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最高值16.46%;而湖南省和河南省处于六省中最低的水平, 其中湖南省的外贸依存度略高于河南省。2001—2010年期间全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65.2%, 是同期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10.3倍。由于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 全国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57.29%下降到2009的44.24%, 但2009年全国外贸依存度仍是河南省同期外贸依存度的近10倍。中部六省的外贸依存度相对于全国而言较低, 表明了中部六省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低, 其外贸发展尚具有较大的空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河南省外贸依存度低和外贸进出口结构有极大的关系;河南省出口产品还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 竞争力较低, 导致进出口规模较小。因此提高河南省外贸竞争力不仅要继续扩大外贸规模, 同时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二、河南省外贸跨越式发展对策
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应从产业、产品和企业三个层面寻找突破点, 后危机时代, 河南省要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 同时创造和利用优势, 实现河南省外贸的跨越式发展, 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提升竞争力。在中原经济区为外贸创造良好大环境的背景下, 积极利用国家政策, 利用要素和区位优势,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 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深度开拓海外市场;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创新服务模式;注重引资质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一) 利用要素和区位优势,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河南省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劳动力和资源等禀赋优势, 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 加快河南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及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要积极按照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要素及市场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一是要素优势, 在劳动力、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要注重项目和要素的结合;二是市场优势, 河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 人口在全国居于首位, 潜在的消费群体及消费能力将推动河南省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三是基础设施的配套优化, 河南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及城市建设等基础条件已明显改善, 可以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 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在对外引资中的平台作用日益增强, 河南省要结合产业规划, 明确产业园区的定位, 实现多元化功能区的建设。加快区内产业配套能力, 提高产业集中度, 引导各地结合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吸引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式、链式转移, 不断完善上下游产品的合作开发, 延长产业链。重大招商项目的引进将带动众多配套企业的落户, 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而且出口能力也会增强。河南省要不断改变现阶段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居于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 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 提高其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提高生产效率, 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发挥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聚和合作功能, 发挥规模效应, 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 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 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借鉴富士康模式, 对新签约的项目进行整理, 筛选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 开展针对性招商, 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开展进出口业务, 进一步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大力开展加工贸易, 充分利用国家出台加工贸易区别性政策的有利时机, 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 有效提升河南省加工贸易的质量和进出口规模;在巩固和深度开发欧盟、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着力扶持开拓东盟、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 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四)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创新服务模式
抓住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机遇, 结合科技兴贸促进政策、技改贴息政策、中部地区外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对外加工贸易等优惠政策, 改进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和资金使用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一是要创新区域资金使用方式, 加大对企业的补贴力度。主要用于引进重大出口型项目补贴、境外展会参展企业的补贴、出口信用保险资助等。二是要建立专项担保资金。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推动中小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形成产业集群。三是要建立进出口孵化中心, 增强对外贸易发展后劲。针对河南省外贸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建立进出口孵化中心, 扩大出口备案登记企业数量, 对新获权企业进行出口业务的培训和指导,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提供企业参加各种交易会、展销会的机会, 不断壮大出口企业队伍。
(五) 注重引资质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河南省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00.73亿美元, 2010年为346.58亿美元, 10年间仅增长了两倍多, 但相比之下利用外资规模仍然较小;目前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 要实现河南省外贸结构的优化, 就要鼓励外商投资第三产业, 特别是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教育等产业, 通过外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于外资分布的领域要本着平衡和协调性的原则, 切实把服务业作为开放着力点, 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 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河南省出口和进口规模都较小, 要提升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必须在发挥出口拉动作用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继续支持河南省紧缺资源和原料的进口, 限制低科技含量要素和产品的进口;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提高消化、转化和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 最终推动河南省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
参考文献
[1]李玉萍.外贸竞争力文献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 2006 (1) .
[2]翟玲玲, 查贵勇.河南省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9) .
[3]李朝民.中部六省贸易依存度比较研究——河南贸易依存度现状分析[J].经济经纬, 2009 (5) .
[4]陈鸿宇.关于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多路径选择问题[J].南方经济, 2009 (12) .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9
近几年来, 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西山片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力度, 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受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山片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群众的生活也始终在温饱线徘徊;加之由于隆阳区不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区, 国家扶贫投入有限。笔者站在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战略高度, 结合实际, 找出西山片区贫穷落后的问题和原因, 认真分析优势因素, 提出制定经济发展对策和措施, 希冀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隆阳西山片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 隆阳西山片区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1. 自然资源丰富, 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地处东径98°50'—99°21', 北纬25°02'—25°38'之间, 东临保山坝, 南接蒲缥镇、道街乡, 西至怒江边, 北交泸水、云龙县。最高海拔3655.9m, 最低海拔680m。西山片属西南季风区, 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 呈现北亚热带和南温带两个气候类型, 垂直变化大, 季节变化小, 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区内大部分以石灰岩和砂页岩风化的黄壤、棕红壤为主, 适宜种植水稻、包谷、小麦、甘蔗、烤烟、香料烟、咖啡、山葵、亚麻、蚕桑、木薯、经济林果和热带水果等。片区内主要河流60多条, 水资源十分丰富, 理论蕴藏量为139593千瓦。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 资源十分丰富, 中草药资源有潞党参、白术、石斛、虫蝼、龙胆草、黄连等;矿产资源丰富, 目前发现有20余种矿产, 其中铁矿储量133万吨、钛矿储量529万吨、铜矿储量1.5万吨、铅锌矿储量178万吨;杨柳盛产的南红玛瑙享誉中外。
2. 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西山片属隆阳区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 区内集聚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人口51148人, 占总人口的52.7%。占全区少数民族区少数民族人口的57.5%。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傈僳族的“刀杆节”“嘟哒哒”“瓜庆”;彝族的“火把节”“打歌”“唢呐”;苗族的“花山节”“唱山歌”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不仅是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文艺形式,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此外, 西山片还有悠久的南方丝绸古道文化、抗战文化、自然文化等。经过深入挖掘整理后, 必将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劳动力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 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较低,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 剩余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 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 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只要加以培训和引导, 就能有效实现劳动力转移, 发展劳务经济。
(二) 隆阳西山片区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1. 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第一产业, 二、三产业滞后。
隆阳区是一个农业大区, 8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村, 农业和农村结构单一, 新兴产业培育困难, 农民增收主要以农业为主, 二、三产业发育不足。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西山片区, 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 广大群众衣、食、住、行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包谷、泡核桃等产业, 农产品结构极其单一, 加之市场发育程度低, 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
2. 社会发育程度低, 人口综合素质差。
群众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科技、文化、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 边远山区与外界沟通较为困难,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导致群众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3.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杨柳乡的罗明坝地处亚热带干热河谷, 气候优势明显, 土地肥沃, 是一个天然温室, 良好的气候、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他民族乡多是典型的山区乡, 高山峡谷相间, 森林茂密, 野生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发展泡核桃、甜柿等优质经济林果;草山、草场资源丰富, 是发展草食畜类生态养殖的理想场所。但是这些优势资源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4. 贫困问题严重, 脱贫难度大。
贫困问题是西山片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不仅贫困面大, 贫困人口数量多, 而且贫困深度也极深。由于自然环境恶劣, 交通不便, 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等环境因素和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边缘状态的社会原因, 以及人们的历史传统、思想意识、素质技能的主观原因, 致使多数群众处于自然环境险恶、社会环境封闭、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文化贫乏、思想观念陈旧、行为方式保守、生活状况困苦的状态。因此, 脱贫难度很大, 需要各方努力多种措施共同发挥作用。
二、西山片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对策
(一) 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资源优势, 是保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 科学分析西山片区的区位优势, 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实现西山片民族集聚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 利用气候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化第一产业。
西山片海拔高差大, 立体气候明显, 应努力打造三大高原特色产业品牌:一是在高海拔地区 (2000m以上) 打造潞党参、虫蝼、石斛、龙胆草、杜仲、红花、秦艽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二是在海拔 (1200—2000m) 的温凉地区打造以红花油茶、山葵、泡核桃、板栗、优质梨、花椒等高附加值的温带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三是低海拔 (680m—1200m) 干热河谷区, 因终年积温高、雨量少、无霜期长、日照时数长, 应努力打造甘蔗、香料烟和热带水果等多种高附加值特色热带作物产业。
另外, 西山片有牧场3.4万亩, 结合林间套种营养牧草 (紫花苜蓿、黑麦草) , 加上当地丰富的玉米秆资源, 可用以发展野猪、黄山羊、梅花鹿等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畜牧养殖业。
上述特色产业进行产业化, 品牌化运作, 将使西山片搭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车, 实现西山片区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是: (1) 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贸工农一体化等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增强民族经济发展活力。 (2) 延伸产业链, 做好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附加值, 延伸产业链,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加大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力度, 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引导农民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能人牵头、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技术研究会和流通组织, 开展自我服务, 增加经济收入。
2. 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二产业科技化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第二产业大多高能耗、高污染,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西山片区矿产资源丰富, 盲目地开发必将造成对地方生态极大的破坏, 打造循环工业园, 提高矿物资源使用率是西山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3. 发展旅游业, 第三产业主导化是深化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从经济发达区域看来, 第三产业具有主导地位, 其发展程度是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参考。因此, 西山片民族集聚区经济发展应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在第三产业中, 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 而旅游业的发展少不了文化内涵做支撑。西山片是少数民族集聚区, 自身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只有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才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西山片傈僳族的“刀杆节”“嘟哒哒”“瓜庆”;彝族的“火把节”“打歌”“唢呐”;苗族的“花山节”“唱山歌”等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风情园、民族村落等民族生态旅游项目,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 可有效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 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为第一产业中的特色畜牧业带来了新的创收增长点, 加上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循环工业园也可作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使得西山片三大产业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加大智力扶贫力度,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1. 校政企三位一体, 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 发挥劳动力优势。
现代社会中, 经济发展必然依赖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如果单纯依赖外部的支持和扶助永远无法获得内在的动力, 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 外来的支持和扶助就无法与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地方政府牵头, 招商引资, 依托当地高校资源, 校政企三位一体, 依照产业需求合作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 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之间差距, 实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彻底解决隆阳区西山片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2.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继续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扩大办学规模,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加快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对少数民族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能力。
3. 发展民族集聚区文化。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以各种形式帮助少数民族举办传统文化活动, 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双语教学;加大文化扶贫工作力度, 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 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先进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 抓住“桥头堡”机遇,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灵活投融资模式,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西山片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状况差, 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缺乏。依目前情况来看, 单纯靠农村自身的资金积累, 远远不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其他资金来源。引入“BOT”“TOT”融资模式, 政府以使用收益作抵押融资,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突破少数民族集聚区基础设施落后这一瓶颈。
2. 鼓励民营经济, 盘活区域经济。
西山片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基础薄弱, 企业规模小, 发展民营经济是有效选择。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参股等方式和途径来发展壮大, 使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的主体, 成为乡镇财政的支柱。
3. 吸引投资, 充实民营经济。
实施招商引资的强区战略, 发展区域经济, 建设财源项目。政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 运用市场化手段, 走“一争取、二引进、三盘活”的路子, 千方百计盘活自有资金, 争取上级补助, 吸引民间投资, 引进外来投资, 调动银行资金, 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二是争取金融部门的资金投入;三是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四是盘活资产存量, 拓展资金渠道, 建立多种资本金注入机制。
4. 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需要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服务咨询和技术知识、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 加大融资和财政的支持力度, 还可以通过设立扶持基金、互助基金、搭建融资交流平台等形式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具体措施是: (1) 实施政策倾斜。完善和落实土地、财税支持政策, 依法把民营企业所需生产经营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使用计划和城镇建设规划, 力保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地需要, 并根据投资额大小, 综合运用财税政策, 支持新办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 (2) 优化经营环境。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政府职能部门成立优化经营发展环境领导小组, 从解放思想和转变作风入手, 以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和行业窗口为突破口, 集中排查和处理各职能部门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加大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效能, 为民营企业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3) 建立奖惩机制。为调动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并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前来投资, 应建立和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奖励激励机制, 并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 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摘要:云南隆阳区西山片区是一个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少数民族集聚区, 也是隆阳区乃至整个保山市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特殊片区, 也是隆阳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该区的优势因素和贫穷落后的原因, 并提出制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隆阳区西山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刚.民族地区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研究——以恩施州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魏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张军扩.中国的区域政策和区域发展:回顾与前瞻[J].理论前沿, 2008 (14)
[4].王晔立等.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 2008 (7)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跨越发展,对策,西部地区
党的十八大明确表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西部各省提出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跨越发展, 对于促进西部地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西部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基础薄弱, 农村小学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教育发展理念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薄弱、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是制约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找准小学教育的战略定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教育的黄金阶段, 是人生教育的开端, 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文献表明, 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本教育,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心智开发的宝贵时期。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农村小学教育投入, 使得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因此, 国家和西部地区应将农村小学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当成西部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将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专题纳入五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逐年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入。目前,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制定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012—2020年) 》 (教高[2013]2号) 。但仅仅关注高等教育是不够的, 国家应适时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转型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西部地区各省份应研究制定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对制约本地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逐一破解, 切实推进农村小学教育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二、重新审视小学教育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 小学教育都是在义务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缓慢发展, 教育工作者很少去全面审视小学教育的发展理念。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在硬件和软件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倘若不能在发展理念上取得突破, 是难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 更谈不上追赶其他地区。诚然, 义务教育和应试教育理念对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 世界在变化, 时代在进步, 小学教育理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在理念上领先, 才能在实践中领跑。
要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跨越发展,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发展理念。第一, 要尝试走出义务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固有框架, 重新全面审视小学教育的发展内涵, 构建小学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第二, 归纳影响各子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并对子目标和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解析。我们对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进行了透视, 具体详见表1。
三、精心打造小学教育师资团队
首先, 全面提高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福利水平, 切实提高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的基础工资, 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优惠政策和待遇条款,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国家、省市、县区应联合创建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培训基金、住房基金。近期以国家投入为主,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基金建设, 并加强基金管理监控机制建设。
其次, 切实加强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国家要适时出台《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在岗培训指导意见》, 确定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在岗培训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方针;西部省市要研究制定《XX省 (市) 农村小学教师在岗培训行动计划》, 明确重点推进的区域、学校、学科, 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小学教师在岗培训中心, 确定培训的重点任务、主要内容、实施方式、考核标准以及保障措施;西部县区要研究制定《XX县 (区) 农村小学教师在岗培训行动方案》, 逐条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培训任务, 确定年度培训目标, 制定小学教师在岗培训年度推进工作表, 严格把关小学教师在岗培训的最终考核, 切实推进农村小学教师在岗培训工作。同时, 西部各省市每年都要安排一批西部农村小学教师进入教师培训院校接受专业培训, 选拔一批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观摩教学实践, 鼓励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参加远程继续教育, 鼓励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切实提高鼓励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再次, 积极创新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招考制度。西部各省市应适当拓展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招考名额, 完善福利政策, 建立西部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小学任教, 优化西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 加快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新陈代谢, 促进西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全面加快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
西部省市应积极完善西部农村小学硬件设施, 加快西部农村小学现代化建设步伐, 以国家投入为主,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支持西部农村教育的精神,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加强对西部农村小学的实地考察, 统筹改造教学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教师办公楼、食堂、澡堂、厕所、操场等场所, 补充、更换和升级讲桌、书桌、板凳、教学器材、多媒体设施等教学设施, 充实图书、年鉴、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 购置电脑并配置电脑房等相关信息化设施, 确保西部农村小学的教学需求, 切实提高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五、逐步完善小学教育帮扶机制
国家和西部省市要研究制定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帮扶专项规划, 明确帮扶对象和任务, 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西部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按照定点学校进行定点帮扶, 定期选派干部挂职锻炼, 开展相关培训。西部各省市应加强其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协作帮扶联系, 建立西部百强小学、东部百强小学与西部农村小学对口联系机制, 在教学实践观摩、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西部各省市还应建立西部县区领导干部“一对一”对口帮扶机制, 每年从本县区选定一批农村小学, 实行一对一帮扶。西部各省市还应积极推行城乡帮扶, 建立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鼓励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交替任教,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此外, 西部各省市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慈善组织的作用, 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关注和帮助, 建立西部农村小学支教基金, 专项支持高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西部农村小学广泛开展支教活动, 不断向西部农村小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牛有恒.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发展, 2011 (6) :149.
[2]周国东.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J].创造, 2013 (3) :78—79.
[3]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2 (3) :4—7.
[4]曾想文.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现状浅析[J].华夏教师, 2013 (2) :95—96.
[5]万倩, 简春阳.西部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之初探[J].知识经济, 2011 (13) :141—180.
[6]杨炳波.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7) :222.
[7]牟克孝.西北农村小学教育失衡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 2011 (7) :164—165.
良治驱动跨越式发展 篇11
不断健全公司治理,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总资产增长110%至152.68亿元,利润总额增长117%至8.62亿元,天然气销售总量增长208.4%至15.02亿立方米。
改善股权结构,激发企业活力。深圳燃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建立了激励和监督相结合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我们2004年引入战略投资者: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和新希望集团。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在城市燃气发展中经验丰富,可为公司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行业技术;新希望集团可为公司注入民企的活力与敏锐的市场意识。2009年深圳燃气上市,目前深圳市国资委、香港中华煤气和新希望各持股50.87%、26.90%、6.81%,其余部分为社会公众股份。这样的股权结构确保了公司作为公用事业的效益和公益的相互兼顾,既避免了股东互相扯皮,又使大股东能有效倾听其他股东的意见。
发挥董事会决策职责,助力公司发展。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为确保董事成员来源多样化、结构合理且具有独立性,15名董事中,独立董事5人,三家主要股东派出的董事分别是6人、3人、1人。我们高度重视董事会有效履行决策职责,成立了战略、审计、薪酬与考核、提名委员会;除战略委员会外,其余委员会主任均由独董担任,各委员会充分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作用,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董事会基于天然气的良好市场前景,准确把握燃气行业发展方向,制定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提出公司从“城市燃气运营商”向“清洁能源综合运营商”的战略转型,在关键节点上做出了战略性决策。一是2005年,在深圳本地燃气业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内燃气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董事会作出大力投资异地燃气项目的决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输出品牌,至今成功投资39个独立法人企业,取得28个异地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逐步由区域城市燃气公司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燃气运营商。二是2006年,董事会全力支持公司启动深圳地区天然气转换,由于前期引进气源价格较低,大大降低了用户用气成本,使公司天然气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至2015年管道燃气营业收入占比超60%,天然气的全面启用助力公司实现了转型升级。三是2010年,上年度销气量仅4亿立方米的情况下,董事会做出引进40亿元立方米天然气的决策,与中石油签订天然气购销协议,解决了后续发展的气源瓶颈问题。
确保监事会独立运行,促进公司合规经营。监事共五人,监事会主席由深圳市国资委派驻,不在公司领取薪酬,股东香港中华煤气和新希望集团各派一名监事,从公司内部选派两位熟悉业务的职工监事,从而在制度、体制、机制上确保监事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了公司内部自我约束,有效促进了规范化经营,监督公司进行查错防弊,利于内部明确权责、规范运作,保证了公司可持续发展。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留住精英人才。知识经济时代,高层管理者是公司的核心和灵魂,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当下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各行各业,外资企业高管团队的属地化已成趋势,国企管理团队由于报酬与业绩不符合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外资企业寻觅的最佳对象。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深圳燃气2012年实施长效激励,激励对象为6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行权的主要业绩条件包括:2013-2015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较2011年增长不低于50%、75%、100%;2013-2015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2%;主营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不低于90%。面对净利润4年倍增等较高的行权条件,我们全力以赴、迎难而上,2013年度、2014年度均达到当期行权的条件,迄今已有激励对象76人次完成超过670万股的行权。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将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将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进行绑定,留住了精英人才,推动了各项经营指标的持续向好。
建立融洽互信的投资者关系,保护投资者权益。公司十分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关系管理,IPO前就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订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上市后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工作,措施主要包括:指定董秘担任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处为相关工作职能部门;在公司网站上设立“投资者关系”专栏;设立投资者关系专线电话;跟踪投资者及分析证券分析师的相关意见;开通全景网“投资者互动平台”,及时、详细回复投资者的问题;热情接待调研的投资者,在确保公平信息披露原则下,充分与投资者沟通;认真听取投资者提出的信息披露工作意见和建议,及时向管理层反映。2012年以来,公司每年举办“投资者开放日”活动,董事长、总裁、分管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总会计师、董秘等高管与投资者座谈,并邀请投资者到公司燃气场站现场参观,进一步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增强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努力得到认同,上海证券交易所多次给予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评价A类(最高)结果、给予董秘“优秀”考核等级。此外,按《公司章程》规定,每年分红不低于当年实现可分配净利润的25%。实际执行中,公司高度重视对股东的回报,2011年至2015年,分红分别占当年可分配净利润的42.35%、50.97%、40.06%、43.18%、33.02%,远高于章程规定的25%,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肯定。
弘扬企业核心价值观,彰显公用事业企业责任担当。优秀的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坚持弘扬“责任、担当、创新、共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保障气源供应、确保安全绿色运营、提供优质服务、发展低碳经济、悉心关爱员工、积极回报社会。
跨越式发展对策 篇12
一、山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 银行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阻碍了融资活动的进行, 比如快速成长中的企业资金非常短缺, 资金利润率也很高, 而银行资金十分充裕并满足于稳定的收益。虽然市场交易仍然会发生, 但是交易的数量和规模受到了限制。同样, 因为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企业可能为了积累生产经验, 在知道既定项目可能要失败或成功的希望很渺茫的情况下, 仍继续创业活动, 致使银行的许多项目资金到位后, 并没有按银行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投资。
2.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且缺少向中小企业融资的倾斜政策。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要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实施评估审贷, 这样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颇少。加之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要经过评估、审贷等繁杂手续, 交易成本非常高, 一定程度上也在影响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动因。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服务效率相应也较高。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仍具有国有企业自身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使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带有行政色彩, 缺乏改善经营和提高效率的动力。与高度市场化了的民营企业相比, 在政府保护和支配下成长起来的现有金融机构, 很难满足与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1) 。
(二) 担保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相应地提高了中小企业借贷的上浮利率的幅度, 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从数量上来看, 目前贷款担保机构分布数量有限, 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3%左右, 难以满足为数众多融资难的中小企业的需求。
2.从资金规模及业务量上来看, 当前贷款担保机构的可运用资金规模不大, 累计担保责任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5倍左右, 业务量有很有限, 在担保责任余额为可运用资金总额的1.3倍左右, 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3.从业务品种上来看, 贷款担保机构的业务品种有限, 据调查大约有55%的贷款担保机构对企业只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 既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又提供其他形式贷款担保的机构不到40%,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4.从风险防范方式上来看, 提供抵押或质押的贷款担保服务机构占60%, 只提供有抵押的贷款担保服务机构占25%以上, 要求有第三方互保才提供担保服务的贷款担保公司占23%, 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仅占20%, 大部分贷款担保公司还没有提供完全意义的信用担保, 需要与金融机构进一步磨合。
(三) 信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普遍淡漠, 信息披露真实性意识差, 财务信息有虚假现象,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 有报表账册不全的问题。一个企业多套报表的现象、赖账现象、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2.由于信用缺失,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普遍上收;由于信用缺失, 出现银行惜贷现象;由于信用缺失, 导致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高昂。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的结果是, 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 对贷款手续变得越来越严格, 对担保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最终严重制约山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感。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 经营业绩不稳定, 容易给投资者带来风险;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不够普及, 个别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影响了整体的信用形象;有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生产不稳定, 贷款担保条件不完备, 必然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在银行中的信用。
2.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老化。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 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 领导者集权问题严重。
3.中小企业财务控制方面管理薄弱。表现为:其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其二是应收账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其三是存货控制薄弱, 造成资金呆滞。有些企业账目不清, 管理混乱, 致使银行对企业的实际账目难以弄清, 放贷不放心。
二、解决山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银行业应大力发展融资创新,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1.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 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 简化审批程序, 或实行先贷后审制度, 适应中小企业资金“要的急、频率高” (2) 的特点, 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也就是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贷款办法。
2.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资产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应该划出一定规模的信贷资产, 支持有市场前景的、高成长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 进行封闭运作,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保证贷款本息, 并通过合同约定持有借款人一定比例的干股、期股, 可以享有其权益资本升值的股差, 来补偿贷款的风险。另外, 商业银行还应该合理调整贷款利率结构, 真正降低中小企业利息负担。
3.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山西应该发展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政策性中小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股份制银行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 建立健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建立完善省、地市和县三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积极发展商业性、民间性信用担保机构。促进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协作关系, 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 努力扩大担保贷款的规模。 (3) 进一步落实对担保机构的相关政策, 加强指导和监管, 规范经营, 逐步扩大担保业务的覆盖面, 帮助中小企业做好间接融资。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例如保险单贷款和抵押贷款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保险贷款。
(三) 建立信用识别制度,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困难是难以分清中小企业的信用度, 这就需要从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应该从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入手, 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并使用中小企业的征信产品, 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同时, 对失信企业从法律的方面和经济方面进行严重惩处, 使山西省的信用环境有实质性的变化。
(四) 通过改善中小企业自身解决融资问题
1.中小企业应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中小企业不应一味地抱怨贷款难, 而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合法经营, 规范管理;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讲信誉、重质量;实施战略管理。
2.中小企业应提高创新能力, 提升竞争力。大力发展技术创新, 开发特色品牌, 把山西的小产品搞成特色产品, 并提高产品的质量, 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当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后, 企业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时, 银行会主动为中小企业服务, 这是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机构支持的关键。
3.中小企业应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中小企业必须把筹措到的资金马上投放到生产经营中, 争取利用筹措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为企业获取最大收益。把所融资金数量控制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的最低需求量。
4.中小企业要树立良好信誉, 扩大长期融资规模。当前, 中小企业的信誉比较差, 造成各类融资渠道都比较谨慎。中小企业应该抓好自身管理, 保质保量运作投资项目, 珍惜每次得到的长期融资机会。
(五) 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社会服务
1.政府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 需要政府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更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发展环境。政府要加快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找准产品、找准市场, 提高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资信评估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收费行为的监管,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科学管理。
3.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中小企业资金上的支持, 利用各种优惠条件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 应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现、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方式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劣, 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转型跨越发展形势下,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山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从山西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入手, 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环境,对策
注释
1 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 2003 (5)
2 张英, 诸鸿飞.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参考, 1999 (11)
【跨越式发展对策】推荐阅读:
跨越式发展05-13
跨越式发展战略09-11
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06-03
西藏水利的跨越式发展10-07
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08-30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08-09
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集结号”10-05
口碑营销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利器10-23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10-27
优化路网环境,促进襄阳跨越式发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