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2024-11-07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通用6篇)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篇1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系列评论之一

“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加快推进,使云南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刚刚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要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使云南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车道,开创全面发展新时代。这是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一项实际行动,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

近些年来,云南改革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1.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速,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纵向比,与我们自己的昨天比,成绩和进步鼓舞人心;但横向比,与发达地区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可以说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睡不着觉”。特别是云南到处是山,人们习惯于把目光停留在周围的群山内,视野不开阔,容易自满自足,安于现状,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云南最硬的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风浪都不能受影响。”并强调要不断增强发展的勇气,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壮大发展的实力,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发展的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既纵向比较看成绩,增强发展信心,横向比较找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这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是创造美好生活、提高各族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要求。

迈开跨越发展步伐,最不能缺少的是勇气。当前,我们许多地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不是没有跨越发展的条件,也不是干部群众没有能力,而是缺少勇气。总觉得摆在自己面前的都是困难,都是不利条件,生怕跨出去后会失败。“狭路相逢勇者胜”,推动跨越发展,需要胆识气魄,需要“亮剑”精神。尤其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清除各种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坚实。

跨越发展得有“招”。“招”就是谋略,就是思路、措施、办法,就是战略战术。有勇有谋,方能不断胜利。就当前的任务看,如何针对“三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民生保障、改革开放等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创新发展思路,采取一些突破性措施?如何把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培育增大支柱产业,壮大发展实力?如何围绕“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这个关键,加强耕地保护,转变用地方式,走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如何大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运、通信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保障水平?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招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履行好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需要良好精神状态。正如省委书记秦光荣说的那样:“不仅需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我们要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坚定执着、勇于担当、一往无前,推进云南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开创彩云之南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云南日报评论员)

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

——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系列评论之二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认真学习沿海开放经验,大胆创造沿边开放奇迹,开创云南全面发展新时代。”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以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精神,做好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学习借鉴沿海经验十分重要。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发展的经验,凝聚着无数创业创新的智慧。他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宽阔高远的思想境界,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懈奋斗的文化品格,以及富而思进的时代风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学习沿海经验,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式,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投入工作,我们才能承担好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断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来重新布局和构建云南对外开放新格局。这就是要按照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的要求,以大手笔书写奇迹。要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三大目标,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安宁、环境更加优美的“七彩云南”;打通我国从西南方向联系世界、沿海与陆路互为补充的对外贸易大通道,创造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在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国家商品展等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三大市场的新的交易平台;着力推进和深化同周边国家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合作,把云南建设成为向外展示中华文化、对内推介邻国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窗口;加强民族团结,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筑牢云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内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沿边开放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要从全省大局出发进行统筹和协调,加快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以滇中为重点的六大城市群、七条对外对内开放经济走廊的空间生产力布局。打好对外开放、绿色经济、扶贫攻坚、民族团结四张牌,进一步彰显云南的影响力。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先进经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文明、以开放促开明,就一定能创造沿边开放奇迹,谱写彩云之南跨越发展新篇章。(云南日报评论员)

让幸福绽放高原

——写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前

七彩云南,四时花开不断,四季风物宜人,山川河流雄奇壮美,民族风情多彩多姿。这里被视为“秘境天堂”,是人们向往追求的乐土,羡慕称道的福地。

交相辉映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让云南以美丽、神奇、丰饶著称于世,然而仅靠大自然的馈赠和特色文化的传承是不够的,云南之美,还要有美好的生活才名至实归;物阜民丰、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幸福家园,才是真正的云南魅力和云南形象。

云南美丽神奇,但也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发展任务艰巨,幸福云南建设任重道远。通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着云南人民的幸福品质,不断充实和丰富着现代云南的全新内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维护并巩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安宁的良好局面,成就鼓舞人心,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通过全省人民的生动实践和埋头苦干,云岭大地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以空前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三分之二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一项接一项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以不断刷新的速度和力度,向被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就医难困扰的城乡推进,为高原儿女送去温暖与希望。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全省唱响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强音,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人,藏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云南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人民群众不断增进的幸福感真真切切挂在脸上。

尽管成绩喜人、可圈可点,但我们切不可小富即安、固步自封、陶然自乐、安于现状。建设开放云南、和谐边疆、幸福家园,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省各族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更是进一步提升云南魅力、塑造云南形象的必然要求。

千方百计增进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云南成为和谐、安全、优美、舒适的福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云南发展进入又一个新起点和新阶段的时候,省委明确提出了更加务实、更加美好也更加体现人本情怀的目标。共建幸福家园,无疑是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这是生活更加富足的幸福家园。我们要着力推进富民强省,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努力让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缩小城乡差距,重点推进教改、医改、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要多谋富民之策、多行惠民之举、多求利民之效,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家庭、落实到每一个边疆群众,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是环境更加优美的幸福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优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更大力度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更大力度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并发展好云南资源禀赋优越的绿水青山。

这是民族更加团结的幸福家园。我们要更加重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促使区域协调取得重要进展。必须坚持以统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施好第三轮“兴边富民工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培育等“十大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边民定补”补助等“十项保障”体系,努力让边疆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尽快好起来;认真编制实施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规划,全面落实《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努力让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更加巩固。

这是社会更加稳定的幸福家园。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大胆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手段、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发扬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各种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洁净社会风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环境,坚决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云南发展已进入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共建和谐边疆、幸福家园,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只要砥砺奋进、扎实苦干、不断进取,云南各族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丽的云南将更具魅力,七彩云南的形象将更加美好。

让我们为彩云之南各族人民的美好未来而祝福!(云南日报 南耀平)

立足新起点 共谋新发展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艳阳高照,海鸥翱翔。全省人民热切关注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今日在昆明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我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会议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及取得的经验,对我省今后5年的工作作出战略部署,选举产生中共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这对于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顺利推进“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桥头堡战略,推动我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我省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5年。5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面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严峻挑战,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审时度势,勤奋工作,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胜利完成了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实现重点突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这是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5年,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社会和谐稳定的5年。全省各族人民为此倍感振奋和自豪。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省委在深化省情认识中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在贯彻宏观调控中抢抓政策机遇,在扩大开放中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幸福新云南打下坚实基础。

这次大会,将确定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云南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开放文明富裕幸福新云南的宏伟蓝图。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对盛会充满期盼、寄予厚望。为迎接党代会的召开,全省各行各业、各族干部群众以高涨的热情,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扎实苦干,以实际行动为党代会献上了一份份厚礼,为开好党代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的深情关切和大力支持,我们的蓝图将更加壮丽宏伟,我们的目标将更加振奋人心,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深信,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代表,一定能不负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重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任务,把这次大会开成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在云南跨越发展的征程上谱写壮美新篇章。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云南日报)

吹响云岭大地跨越的号角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于昨日隆重召开,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处于重要历史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盛会的召开,恰逢“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一宏伟蓝图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因而意义非同凡响,给人以无限憧憬和期待。

很多人说起云南,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继而想到的可能是“这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前一种评价世所公认,后一种评价虽囿于种种成见而有失偏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共和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伟大历史征程上,我们的确在不少方面落后于先进地区,迄今为止还处在奋力追赶的位置。

封闭的对立面是开放。其实,云南人从不缺少开放的胸襟和走出去的勇气。早在2000多年前,当中原百姓祖祖辈辈还靠着一方水土讨生活的时候,云南的先民们就开始走出大山,迈出了通向外部世界的脚步,足迹延伸至我国西藏及印度、尼泊尔乃至更远的地方。那些镌刻在云南千山万壑中的一个个清晰的马蹄印,那些回荡在岁月深处的清脆马铃声,无不记录着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的开拓历程。茶马古道音尘绝,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秦光荣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历史性地把云南省从对外开放的末梢推向前沿——这是一次重要而宝贵的历史机遇,为云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提供了强大引擎,古老而美丽的云岭大地终于迎来了破茧成蝶、再创辉煌的发展良机。

值此重要历史关口,仅有豪情壮志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当机遇出现时,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的理性规划。

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执政者的冷静和清醒。秦光荣指出,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没有明显缓解、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凡此种种,皆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中,较之先进地区客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能够看到差距并承认差距,直面困难和挑战,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难能可贵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正是一个执政党走向成熟、值得信赖的标志。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来都不是单行线,靠某个领域的单兵突进,不可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桥头堡战略大幕拉开,给云南经济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彩云之南的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代会工作报告已经交上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生态立省和文化兴省的既定方针并未动摇,而且有了更进一步的、更为详尽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此外,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科教兴滇、人才强省等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都写了执政党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相信这些理性而又富有远见卓识的规划,可以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最为突出、最振奋人心的亮点,是明确提出,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比2011年增加一倍以上。这“两个倍增”是民生福祉最直观的体现,与此相关的还有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全面推进。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下,云南人民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党代会会期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却为云南今后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段指明了发展和前进方向。这是一声嘹亮的号角,云岭大地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由此我们可以期待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世人在提起云南时,不仅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会说,这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一个开放文明的地方,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一个人人享有幸福、尊严的人间天堂。(云南日报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早日实现富民强滇夙愿 省第九次党代会隆重开幕,秦光荣作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文近2万字,凝结着云南5年来全体人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份报告将是指导云南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报告充盈开拓之气。字里行间,不墨守成规,报告要求“坚持立足云南、着眼全局,以宏大的气魄谋划云南改革发展。眼界绘宏图,魄力铸伟业”。在划时代的发展机遇面前,云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卓越的胆识,敢于摆脱束缚、推倒围墙、打破框框,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总体格局中定位,放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中谋划,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报告中,“四个翻番”、“两个倍增”、“滇企出境”、“央企入滇”、“森林云南”、“兴边富民”、“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八出省四出境铁路网”、“七出省四出境公路网”、“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等关键词,构成了云南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格局。

报告释放进取之心。“开放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是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报告要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一个“新奇迹”,云南的进取之心表露无遗。“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沿海地区敢闯敢试的开放经验,克服眼界不宽、固守本土的封闭观念,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解决重招商轻服务的突出问题,消除制约和影响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拓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报告不回避在大开放中的思想问题,提出在“八大”领域实现突破,实乃治本之举。

报告建树创新之意。虽然省委领导之前在不同场合,对云南的定位和发展有过精彩阐述,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或者新名词首次出现在省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让人欣喜,高屋建瓴如“城镇上山”、“兴产业”、“大兴敬商重商之风”等。细微处如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让尝尽干旱之苦的云南增加抵抗力。而“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和“沿边开放经济带”等战略思路,同样是首次写进省党代会报告,为滇中城市群、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及滇西北、滇西南“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指明了方向,上升为全省意志,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

报告立足务实之为。本次党代会的报告,不仅引领方向,还出现了一些操作性、指导性极强的工作任务安排,诸如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央企入滇和有实力的民企入滇,加快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培育近10户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实施园区升级工程,提高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产业集群打造工程,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增强配套能力,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其中涉及多项任务指标,这在过去的党代会报告中极为罕见,显示出决策者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报告展露亲民之范。增收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安、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福„„未来5年,云南将在增收、就业、保障、教育、健康等方面全力发力,“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进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把兴边先富民、强滇先富民、富省先富民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各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对百姓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也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作出回应,要求“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加大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力度,保障各族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报告践行庄严之诺。“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党”。秦光荣用了近3000字的篇幅,着重阐述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针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基层基础薄弱、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极腐败等6类问题,承诺在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继续强化。报告要求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研读、解析报告,新意迭出,让人信心倍增。云南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为指针,把“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为4000多万人共同的奋斗目标,未来5年的图景,清晰夺目。

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就在眼前!(云南日报)

记者观察:差距·责任

差距,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大家议论的热词,背后却透着深深的思考。代表们从报告中读出了鼓舞人心的信息,也读出了其中的凝重。几乎每一位代表,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份差距,关注着这份差距。从他们目光的凝注中,传递出一种忧患意识,更传递出他们的责任意识。

“放眼周边省区,原来跟云南发展条件相当的或不如云南的,现在都在赶超云南。所以跨越发展确实是对今后整个发展方式的定位,不快则慢,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排位会逐年下降。”

“云南的GDP排位在全国靠后,落后了。云南如果不跨越发展,不要说赶上全国,保住现有排位都不可能。只有坚持跨越发展,才能缩小云南与全国的差距。”

“听了报告,最深切的感受是,过去这5年,自己和自己比较,很自豪;横向比,应该看到我们的差距,云南人再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了,我们已经落后了。”

“如何谋划好今后5年的发展,是这次党代会最重要的话题和任务。面前是一个美好的宏伟蓝图,但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任务繁重艰巨,感觉到压力和挑战。我们和西部省份、邻近省份相比,差距在拉大,形势不容乐观。” 在省级机关代表的讨论中,记者明显感受到,“面对差距,云南必须跨越发展。”已成为代表们的共识。怎么跨越发展,代表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话语中透露出代表们对云南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明天负责的坚决态度和正面能量。(云南日报 记者 吴清泉)

万众一心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伴随激越的鼓点,满载丰收的硕果,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是一次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大会。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围绕主题畅所欲言,集中精力共谋未来。会议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庄重、民主团结、求真务实、昂扬向上的浓郁氛围,展现出良好的会风和新的气象。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凝心聚力、与时俱进的大会。大会高度评价秦光荣同志代表八届省委所作的报告,认为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5年的成绩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云南基本省情、现实省情和发展省情,对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既体现中央精神,又切合云南实际,凝炼了全省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智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新突破,充分体现了省委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九届省委和省纪委,代表了全省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引领未来发展的好报告,众望所归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是大会取得的两大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描绘了宏伟蓝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未来5年,是我省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以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努力奋斗。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必须牢牢把握桥头堡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云南的区位优势,拓展了云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学习沿海地区的开放经验,克服两眼向内、固守本土的封闭观念,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以宏大气魄构建云南对外开放新格局,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谱写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必须抓住跨越发展这个关键。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是我们的现实省情,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是我们的发展省情。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生动局面;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尽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关键在党。我们要针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基层基础薄弱、制度落实不到位以及消极腐败等问题,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着力强化奋起直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美好蓝图激动人心,跨越风帆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一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万众一心,奋力赶超,向着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云南日报)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篇2

在计划经济时期, 应县依靠国家投资, 先后办成陶瓷、麻纺、水泥、糖厂、酒厂等8个国营工业企业和10多家五小手工业, 工业资产总额不足2亿元。改革开放后, 原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 产权也逐渐明晰,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限制, 工业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经营困难, 先后有5家国企关停破产。其它国营企业也囿于自身条件, 只能按部就班, 小打小闹;五小手工业企业, 更是东一榔头, 西一榔头, 产产停停。发展到2004年年底, 应县工业资产总额也不足3.5亿元。工业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缓慢, 使应县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色”。工业发展滞后, 县域经济发展受阻, 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招商引资资源贫乏县发展的必然抉择

发展工业, 需要巨额投资。应县原有工业十分弱小, 很难积累巨额财富;虽然农业比较发达, 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 资金积累小而分散, 很难集中起来办大事。面对这种情况, 应县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 最终把发展工业的路子锁定在了招商引资上。从2004年开始, 应县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成功引进投资5亿元的雅士利乳业集团, 以此发端, 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落户应县, 应县迈出了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招商引资, 从项目的洽谈、土地的征用、手续的办理以及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亲自过问, 县四大班子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全程服务, 严格按照项目的时间、进度跟踪, 通过协办、督办, 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查, 召开现场促进会、协调会, 解决工程进展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保证了各大项目的如期竣工投产。

通过主要领导带头, 各部门协同配合这一有力的工作形式, 应县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从2004年到现在, 应县三任县委书记、县长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 一任接着一任干, 上下拧成一股绳, 大招商, 招大商, 诚信招商、环境招商、待遇招商, 亲情、友情、感情招商, 招商引资现已成为应县工作的最大靓点, 应县也成了外商投资看好的一片热土。

从2004年到现在, 应县已经成功引进工业项目28个, 投资总额达198亿元, 其中建成投产的项目有15个, 投资总额75亿元, 正在建设的项目有13个, 投资总额达到123亿元。

产业集群工业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态势

在这些项目中, 高新技术和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 工业瓷、纳米功能瓷等新材料产业, 在应县已初步形成两大产业集群。

在高新技术产业上, 应县引进了投资30亿元的晶都太阳能、投资1.1亿元的吉呈生物、投资1.2亿的赛特电梯和投资1.1亿元的科通化工等, 初步形成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山西晶都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拥有硕士、博士27人, 公司已获2项国家专利, 4项实用型专利证书, 6项软件著作权。“大直径单晶硅生产新型热场工艺研究”被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太阳能电池用低氧碳高寿命直拉硅工艺研究”是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项目。该公司建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待三期项目建成后, 晶都将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光伏产业城, 拥有国家级单晶硅研发中心;投资1.1亿元的山西吉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拥有普鲁兰多糖空心胶囊及纤维素空心胶囊核心技术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申请了技术专利。是目前全球第二家从事植物空心胶囊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填补了我国在此生产领域中的空白, 产品全部销往北美和欧洲市场;山西赛特电梯公司, 拥有国际一流技术, 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之一, 填补了山西省电梯工业的多项空白, 产值、产量均进入中国电梯行业前列。

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 应县开工建设了投资27亿元的白马石风力发电项目和投资2.4969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此外, 应县还狠抓项目储备。如, 投资55亿元的山西银光2×600兆瓦热电联供, 投资24亿元的大唐光伏发电, 投资13.5亿元的中海油风电项目以及年产30万方粉煤灰标砖, 15万方混凝土加气砖项目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有望于年内开工。

除此之外, 应县近几年还引进并建成投产了许多大项目, 如拥有亚洲最大的喷粉塔, 企业进入正常运营状态, 去年上交了税金4 000多万元;投资3亿元的中粮集团日处理3 000吨甜菜加工项目, 主要产品有绵白糖、酒精、颗粒粕, 其中颗粒粕出口日本等国。

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助推转型跨越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应县, 应县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初现端倪。2011年, 应县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规划建设三个园区。

瑞东食品工业园, 规划占地1.5万亩, 承载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现入园企业7家:山西雅士利乳业、中粮糖业、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年加工15万吨玉米的玉雄淀粉、吉呈生物药用空心植物胶囊等;到“十二五”末, 该园区规划入驻企业20家, 产值上百亿, 上交税金5亿元。

新型产业科技园。该园区被列为山西省“一市两园”的省级重点工业园, 规划面积2.5万亩, 承载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现在园区有企业15家:晶都太阳能三期、2×12MW生物质能电厂、锦华科技年产2万吨草酸、年产1万吨再生胶、年产3 000万件玻璃瓶及10家陶瓷企业, 10家陶瓷企业有陶瓷生产线17条, 加上刚开工奠基, 投资4亿多元的四个入驻园区的陶瓷企业, 7条陶瓷生产线。届时, 应县的陶瓷年产量可达6.5亿件, 其中明禾无铝骨瓷、正东的高白瓷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和工艺瓷、纳米瓷等新材料产业以及新型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 计划到“十二五”期末, 产值上100亿元, 上交税金10亿元。

煤化工工业园。规划占地2万亩, 承载煤碳和化工产业, 园区现有煤炭洗选企业5家, 化工企业3家, 总产值5亿元, 到“十二五”末, 园区入驻企业15家, 产值达到10亿元。

编后语

绿色发展奏响时代强音 篇3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十三五”时期,绿色经济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引领将让发展更可持续。总理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为中国绿色发展勾勒了新图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发展的优先地位,凸显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中国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部五年规划实质上就是一部绿色规划,充分体现出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没有好的生态环境,纵然腰缠万贯,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丽。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正是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步入循环、低碳的绿色化轨道,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有后劲。在制定新的企业发展规划时,要前瞻性地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期布局,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循环经济、绿色消费、生态农业等方面,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技改创新的努力方向。此外,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企业要抓住供给侧改革契机,把“生态自觉”、“环保自觉”与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闯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要用“绿色”来指导实践,让“绿色”成为行为标准,加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产业,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双赢。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绿色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代表、委员认为,决胜全面小康,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是强劲的推动力。只有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到脑子里,落实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才能让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永葆后劲不衰,取得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金乡奏响工业发展最强音 篇4

2013年09月05日 00:38 中国产经新闻报 我有话说

矢志赶超 跨越崛起

本报记者 钊风荣 刘凌

通讯员 邱钦环 王尊广 王建通报道

长期以来,有“中国大蒜之乡”美誉的山东省金乡县“农业大县”的烙印牢固而深刻。但是,金秋时节,走进金乡大地,所到之处使人耳目一新: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金乡到处激荡着发展工业的热潮,洋溢着振兴经济的激情,涌动着时不我待的崛起渴望,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奏响了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劲乐章。

“指南针”——大战略引领发展方向

金乡的工业也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金乡本土企业在优势资本的冲击下颓势尽显,2007年,金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利润四大主要指标均在济宁市末位徘徊,金乡的整体经济也因此一蹶不振。

思路决定出路。金乡的出路在何方?金乡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经过认真反思、反复讨论、纵横对比,深刻认识到,工业经济落后才是金乡落后的根源和根本,金乡落后就落后在工业,只有工业发展起来,县域经济才有坚强的财力保障,城市建设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富余劳力才有充分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才有重要的发展依托。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新一届金乡县委、县政府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政策向工业倾斜、资源向工业汇集,举全县之力狠抓工业、决战园区、主攻投入、突破项目。该县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大工业运行指挥部,代表县委、县政府负责全县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研究推进工业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县里每年都组织带领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到江浙等工业经济发达的地方实地参观,破除落后传统观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县四大班子领导不分一线二线,经常性深入企业、深入工地,现场办公,指导发展。近千名干部常年工作在项目工地、招商引资一线,“五加二”、“白加黑”,默默奉献,毫无怨言。

该县抓工业经济的决心之大、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历经5年的艰苦奋斗,金乡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2012年,工业增加值实现47亿元,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利税19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2.1倍、2.2倍、2.4倍,三项指标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成为金乡工业投资最多、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5年。

“聚宝盆”——大手笔建设产业园区

“欲致鱼者先通水,水积而鱼聚”。“大手笔建设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工业强县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业集群的主阵地。”基于这种认识,金乡县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先后规划建设了山东金乡经济开发区和济宁食品园区、济宁化工园区“三大工业园区”。坚持“基础先行、配套跟进”,通过BT、BOT等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断完善道路管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园区吸纳重点项目落地的承载能力和水平。几年时间里,三大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完善,吸引了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抱团入驻,实现了“招来一客商,引来一大群”的“磁场效应”。

作为济宁发展高端化工的综合性龙头园区,化工园区设立之初,金乡县就借鉴世界级化工区建设经验,围绕打造高端化工、国内一流、千亿产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实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到2012年,园区总投资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园区也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新型煤基化工产业基地”、“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

济宁食品园区成立之初,金乡县就确立了建设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区的定位,完备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发展理念,先后吸引了稻香村、雨润、中纺、新加坡翱兰、美国益宝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贵阳老干妈、杭州娃哈哈等知名企业也有入园意向。投资32亿元的国际大蒜产业园,更是实现了当年落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出了企业建设的“金乡速度”。

作为金乡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5年落地企业70多家,合同利用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是5年前的5倍多;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是5年前的3倍多,相当于2008年的全县财政总收入;2012年,更是在全省147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排名中上升15个位次,在全市园区考核中位居二类园区第一名。

去年10月份,金乡县又按照“产城一体、县域园区”的总体构想,有效整合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食品园区、新老城区和商贸物流区等资源,着手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的“大工业园区”,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为国家级千亿工业园区,把金乡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工业新城。目前已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正在编制“大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试验区管委会,具体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擎天柱”——大项目带动“裂变”发展

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金乡县深刻认识到,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金乡县下决心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大项目、大集团、大产业”发展思路,从“饥不择食”型向“追求效益”型转变,从“铺天盖地”型向“顶天立地”型转变,千方百计招引大项目,全力以赴建设大项目。

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严格落实大项目招商责任制,几大班子领导和各镇街、园区、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都有明确的大项目招商任务,每个月都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外出招商,全力以赴主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重点企业。在丹阳、平湖等重点区域设立36个招商办事处,选派46名招商人员长期开展驻点招商、挂职招商。

“全员招商”、“企业招商”敲开了金乡加快发展的大门。2008年,投资52亿元的济矿民生项目的奠基开工结束了金乡没有1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历史,之后一批批过10亿、过50亿元的大项目纷至沓来。目前,总投资52亿元的济矿民生、6.7亿元的国际大蒜产业园一期、11亿元的阳光颜料、10亿元的爱德华机械、5.5亿元的鲁特电工、5.4亿元的宏大食品等18个支撑性产业项目全部投产运营;投资52亿元的盈德气体、51亿元的凯赛生物、38亿元的黑猫炭黑、25亿元的如意印染、14亿元的梅亿电动车、5.5亿元的稻香村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的煤制乙二醇等一批重大项目正积极推进。目前,全县在建续建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92个,总投资额283亿元,其中5亿-10亿元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

这些项目不仅投资规模大,而且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凯赛生物项目,由世界领先的工业生物科技产业公司——上海凯赛生物科技公司投资兴建,为国家863计划“十二五”攻关项目,其生产的绿色尼龙系列产品,成功填补世界生物法生产尼龙产品的空白。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烷烃10万吨、长链二元酸5万吨、赖氨酸20万吨、绿色尼龙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利税18亿元。

盈德气体项目,由亚洲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上海盈德气体公司与恒德化工投资建设,主要生产液体二氧化碳、三聚氰胺树脂以及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利税23亿元。

黑猫炭黑项目,由全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炭黑生产企业、上市公司——江西黑猫炭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产品广泛出口应用至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知名轮胎公司。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3亿元。

随着这些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金乡工业经济将会跨上新的平台,金乡振兴腾飞指日可待。

“引路人”——大扶持成就企业集群

2008年以前,金乡虽然企业不算少,但多数是大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大都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无法支撑起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金乡县把促进现有企业发展作为突破工业的首抓之举,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强势推动企业膨胀规模、提档升级。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全县经济创新赶超争先进位的三十六条规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扶持计划》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并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源建设专项资金、1400万元的科技研发资金、2000万元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着力打造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

步入到三大工业园区,一幢幢现代化的标准厂房,一条条忙碌的生产线,彷佛都在述说着金乡企业发展的历程。鲁特电工原来是一个小型的电力变压器生产企业,从2009年起,金乡县对企业进行了重点帮扶,2012年企业荣获 “山东省电力变压器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称号,产品更是迈出国门,出口到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成长为了变压器行业的金牌明星。

华光集团2008年的时候仅仅是该县鸡黍镇的一个乡镇企业,从事大蒜的贸易流通和粗加工。2009年,企业投资5.4亿元在食品园区建设了大蒜精深加工企业-宏大食品。经过几年的发展,华光集团已经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大蒜精深加工产品,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金人电器、克曼特等企业,都是从小作坊起家,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来,销售过亿元企业数量逐步增多,从2008年初的7家增加到2012年的51家,数量翻了近3番,其中霄云煤矿、东运冷藏去年销售收入突破了5亿元;华光集团、金桥煤矿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9亿元。5年来,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由2008年初的5家增加到2012年的53家;更是有8家企业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强企方阵初步形成。

金乡县在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坚持企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相继成立企业家协会、机电产业协会、大蒜产业集团等行业组织,引导企业进入三大工业园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实现了从“散兵游勇”到“集群作战”的新跨越。如今,以民生煤化、兖矿新科、阳光颜料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华光集团、国际大蒜产业园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金曼克集团、鲁特电工、辉煌科技(24.76, 1.20, 5.09%)

以如意印染、鲁缗纺织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梅亿邦赛电动车、泉达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均已为代表的机电制造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金乡工业崛起的新优势正在加速显现。

“保护伞”——硬举措打造“环境特区”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让企业家在金乡投资放心、生活舒心、发展顺心,才能形成环境洼地、发展高地”,这是金乡县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中始终秉承的理念。

近年来,金乡县把 “不作为就是过错”作为机关干部的基本原则,全面建立高效服务体制,落实并联审批、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全程帮办等制度,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办企业所需、解企业所难。2009年,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20多家职能部门进驻办公,企业只需要跑一趟,所有的手续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一次性办妥;对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全力推行“五个一”工作法,即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人马、全程服务、一抓到底,为企业排忧解难。

不仅如此,从2008年开始,该县对收费、罚款、检查评比考核项目进行专项清理,严禁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该取消的彻底取消,该规范的严格规范,能合并的坚决合并。在2009年又专门成立了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统筹推动环境优化工作,着力解决“踢皮球”等问题。这些举措消除了客商和企业家的后顾之忧,金乡县也相继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十佳县”。

一个企业做的大不大、强不强,企业的“掌舵人”至关重要。金乡县不仅十分注重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十分注重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队伍。县里每年都组织企业家们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拔企业家到高等院校充电,学习相关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宏观掌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对有贡献的企业家,分别授予功勋企业家金马奖、银马奖、铜马奖,并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用忠诚奏响奉献的最强音 篇5

——记德山监狱八监区警察汪波

1997年7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汪波子承父业,跨进了监狱人民警察的行列。看着镜中的自己,刚毅的脸庞,坚定的眼神,笔挺的背脊,配上崭新闪亮的警服,心中暗下决心:要争当一名优秀的监狱人民警察。弹指一挥间,14年如风一般地飘逝,在这14年间,汪波同志一直战斗在基层,奋斗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14年的风风雨雨里,汪波同志认真恪守监狱人民警察神圣的使命和职责,以对党的监狱事业的高度忠诚奏响了工作的最强音、奉献的最强音、生活的最强音。

踏踏实实 勤勤肯肯 基层工作显示出扎实基本功

高高的围墙将监狱与外界完全阻隔,多姿多彩只属于这“方圆”之外。年轻同志都渴望外界的喧哗,但他能够静守属于监狱人民警察的那一份平淡。刚参加工作,他便定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干好改造罪犯的工作。基层十几年,他的岗位没少换过,有同事开玩笑说:“汪波呀,你没有呆过一个好的分监区,都是罪犯难管,大家不愿意去的地方,你可真够倒霉的。”可他总是笑着说:“越是这样的环境越能学到东西,越是这样的工作条件越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面对新时期新的要求,他深知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适应新时期管教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为了增强自身素质,汪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监狱法》、《罪犯改造心理学》、《狱内侦查学》等法律法规,同时还经常与同事相互交流管教经验,掌握如何教育转化顽危犯、重点犯,如何物建使用耳目犯等,以达到维护监管安全、稳定改造秩序的目的。2000年,他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在校两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回监狱工作后,他注重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针对罪犯个案管教的摸索分析中,不断更新观念,澄清模糊认识,在如何平衡生产与改造的矛盾、工与学的矛盾,如何辩别罪犯借维权之名行反改造之实,如何理清罪犯故意违规真实意图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许多颇具创意的独特见解。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平凡的工作体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自参加工作以来,汪波始终牢记“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本”的监狱工作方针,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十多年间,成功教育转化了一大批迷途的浪子,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在多年的管教实践中,汪波总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施教,理性地贯彻党的监狱工作方针,始终坚信不管何种性格、有何种思想问题,总能找到解开他心结的办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敢于实践,善于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在个别教育中,善于找到切入点。罪犯张某,认为法院判决不当,一年四季闹申诉,写了一份又一份的申诉书,想通过同犯接见私自送出去。汪波了解情况后,调阅了他的档案,耐心听他讲所谓的证据、理由,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同他一起分析案情,直到说服其按正当程序和途径投递申诉材料。汪波观察到该犯长期只穿一双旧鞋子,特意在他生日那天,给他买了一双新鞋。在长期的跟踪帮教中,他自始至终没表露出厌烦情绪。最后,张犯感 2 动地说:“汪队长,不管申诉有没有改判,我都认命。就冲着你汪队长的这份耐心,今后我一定好好改造”。对那些胡搅蛮缠的无赖犯和危险分子,汪波一身正气,敢于碰硬。罪犯黄某,是一个四进宫的“老口子”,自再次投入改造以后,家人对他失去了信心,不再管他。于是黄犯自暴自弃,经常违反监规纪律,多次受到禁闭处罚,是监狱有名的反改造尖子。在辗转了几个监区以后,2005年黄犯调到了汪波所在的分监区。黄犯调入分监区不久,就托熟人给汪波打招呼、塞红包、请吃饭,但都被他一一婉言拒绝了。黄犯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抗拒改造,甚至公然顶撞、威胁民警,受到了禁闭处罚。从禁闭室出来后,汪波就立即找其谈话:“你过去表现怎样,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你,希望你一切重新开始。你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只要认罪服法、踏实改造,还是有前途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像这样的谈心教育,汪波找黄犯不知有多少次,没有训斥,没有大道理,循循善诱,如同一缕清泉流进了黄犯干枯的心田。渐渐地,黄犯变了,改造情绪稳定了,积极的表现得到了分监区民警的肯定。

充满激情 乐于奉献 愧对一个家庭奉献一片赤诚

汪波所在的分监区反改造分子多、老弱病残犯多,管理难度相当大。他深知:在岗一分钟就要尽职一分钟,监管安全才有保障。炎炎夏日,八监区生产车间室内温度高达40℃,很多年轻的值班干警都躲在值班岗亭内吹空调,他却坚持在生产现场走动巡查;看守监区大门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工作,领导安排工作时,很多同志怕担责任,总找理由推脱,他却从不推脱,甚至主动请缨;同事请假,他总是毫无怨言地替人顶班……像这样的“傻事”他还做过很多。特别是监狱

要组建集训队参加特警比武,很多同志嫌苦怕累,不愿意参加,他却连续参加了三届特警比武。

2006年9月,初为人父的喜悦还挂在脸上,汪波就接到了参加岗位练兵特警比武训练的通知。可他并没有以照顾妻儿为由拒绝,而是欣然接受了参训任务。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这是汪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这次比武训练中,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句话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训练刚开始没几天,汪波就因超负荷训练扭伤了脚。起先他没太在意,还是象往常一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每天早晨照常和其他队员一起训练五公里长跑。可没过几天他的脚伤就因为没得到及时治疗而变得十分严重了,右脚的脚踝部位肿得发亮,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队友们把他搀扶着送回了家。可第二天,他倔强地把妻子的担心和劝阻丢在一边,又一瘸一拐地来到训练场上,因为他不想为了他一个人而影响全队的训练计划。以后,他训练得更加刻苦认真,不落下一个训练科目、不放过一次训练机会。就这样,他带着严重的脚伤一直坚持训练。艰苦的训练换来的是训练成绩的稳步提高,到比赛前夕,他的各项训练成绩在队里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

2010年,在监狱组织的技能比武选拔赛中,33岁的汪波又一次脱颖而出,第三次入选监狱组建的技能比武集训队,被队员们戏称是“三朝元老”。在集训队里,他年纪长、资历老,刚组队的时候,队友们都推举他当队长。然而,他却用一句“把机会留给年轻的同志”,硬是把“队长”的头衔让给了别人。虽无队长之名,可在以后的训练中,他却做足了队长之“实”。对此,队友们都打心眼里敬佩这位集训队里的大哥,称赞他是集训队的主心骨。这一次,在汪波和其他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监狱的比武成绩较前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篇6

在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长江小区有一家门脸不大的小超市,经营者武学林是我县万佛湖镇邵院村人。武学林是一位残疾人,20岁那年在苏州打工时因为发生触电事故,他的双腿和一只胳膊都被迫截肢.回到家乡后,武学林先后开过商店,养过鸭,原本也能自食其力,但2003年一场非典让他养鸭亏损了十几万元,这几年他在村里开商店也赚不了多少钱,同村在杭州打工的几个朋友了解情况后决定帮他一把,带他来到杭州开了间小超市。

(同期声:武学林“这边生意好做,民工多,经济比较活跃,这边的生意好做,朋友帮忙找这个店,投资十六万八千元,我自己当时只有三万多元接近四万元”)

在几位同乡的帮助下,武学林的小超市开张了,在杭州做工的徐茂根、徐茂兰夫妇这几年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武学林帮助,平时只要有空他们就来超市看望他。

同期声:徐茂兰“一个正常人这样发展都不容易,完全是靠他毅力,很坚强的,被他的毅力感动了,给他帮帮忙

在杭州这个小区周边有很多大超市,武学林的小超市只能延长时间才能多做点生意,只有一只手臂的他上货、下货、收钱、记账都很困难。

同期声:武学林“每天晚上,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每天晚上要坐到两点半到三点,有时夜里十二点有许多人来买东西,有时要到(货架)上面整箱搬饮料,比较困难。

在店里忙碌的这位女孩是武学林的女儿,因为家庭负担重,初中没毕业就从老家来到杭州帮父亲照看超市。

同期声:武学林“我家两个小孩,大的十六岁替母亲挑了担子,母亲是精神病,也不正常,说普通话也不行,做生意一点不行,没犯病能烧烧饭洗洗衣,犯病就不行了,小儿子才十一岁,我家还有一个

母亲七十五岁了。

尽管武学林身上的担子还很重,但因为有梦想,他还要继续在这个城市打拼。

上一篇:我感谢您,我的母亲下一篇:社团大集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