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

2024-08-09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共10篇)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钢琴艺术发展,描述了当代钢琴艺术的发展概貌,分析了当代钢琴艺术新音响、新音色和演奏新技巧等特点。

关键词:当代钢琴艺术 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

前言

在西方钢琴音乐史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巅峰;即使在巴赫的宗教音乐创作中,依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理想;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钢琴奏鸣曲,昭示出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与创作风格,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人的钢琴作品与演奏技术折射出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和灿烂光辉。而现代钢琴艺术无疑真实地纪录反映了20世纪为丰富变化的音乐思潮、审美价值取向及其音乐语言特征,而且经常成为某些在当代音乐史册上占据特殊地位的重要流派宣示其创作主张和技法的先声。

下面,我们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中的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作一概览,以追溯研究现代钢琴艺术在20世纪音乐中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印象主义钢琴艺术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20世纪初,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以各种手段——包括全音阶、半音阶和五声音阶的运用,新的和弦结构与和声音响,由精巧微妙的触键和频繁变换对比的力度所导致的不同寻常的音色、踏板、音区的精心调节安排,等等,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的钢琴音乐(音响)。这在他的《版画集》(1930)、《意象集》I、II(分别作于1905、1907)、《前奏曲集》I、II(作于1910—1913)等作品中得到集中和深刻的体现。如在被认为是最具印象主义特征、最为简洁精致的两集24首前奏曲中,借鉴印象主义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为表现物体在短暂瞬间给予人们的感官印象而诉诸于对变幻闪烁的光和色彩的视觉感受方式。德彪西以音色的丰富变化对应光线投射物体时的色彩变幻,以音响力度的强弱表现自然界光线的明暗,以降低音量和减少色度的途径获得朦胧的意象和效果,从而用最精炼的形式昭示了最为明确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理想。美国钢琴家P·佛劳斯·哈芒德在她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一书中指出,德彪西具有“某种改变音质以创造出恰当的音色气氛的能力”,他所“涉及的技巧也就是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该书还提出:德彪西所代表的印象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新音响的探索、认识和接受。这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精辟地概括总结了德彪西为现代钢琴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为后继的作曲家确立了现代音乐的一些基本的新音响原则;2.对力度(实际上也就是对音色)进行严密有序的控制调节。对第一点,人们有比较普遍的共同认识,本文不再复述;对后者,则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和理解,我们只要浏览一下24首前奏曲乐谱上那密密麻麻、井然有序、频繁变换的力度符号,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深刻印象——它开启对音乐表现所有要素进行富于逻辑性的控制的大门,是20世纪一些重要音乐流派(如整体序列主义)创作理念与手法的预示和先声,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后威伯恩、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的创作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和验证。

作为钢琴音乐作曲家可以与德彪西相媲美的拉威尔,创作了许多堪称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典范如《水波嬉戏》(1901)、《镜子》(1905,它包括:夜间飞蛾、忧郁岛、海上孤岛、小丑的晨曲、钟之谷等5首乐曲)、《夜神》(包括:小精、绞刑架、斯卡波等3首乐曲)等。其中《水波嬉戏》被认为是印象主义作曲家所写的一系列描写水的作品中的第一首,在音色处理、和声运用、音区安排等方面走在了德彪西之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拉威尔在其创作中后期将目光投向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前期的一些音乐体裁和形式,音乐语言日趋严谨简洁朴素。在此期间创作的几部钢琴作品,如《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1911)、《库泊兰的坟墓》(1917)等,均表现出这种倾向。特别是后者,采用了17、18世纪常用的舞曲体裁(共包括前奏曲、赋格曲、弗尔兰舞曲、利戈顿舞曲、小步舞曲、托卡塔等6首乐曲),具有优美典雅的巴洛克风格气质,被《西方音乐史》《牛津音乐史》等权威音乐史论著评论为新古典主义——20世纪又一重要音乐流派的发轫之作! 其次,我们分析表现主义钢琴艺术的主要特色。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新维也纳乐派所创立的十二音作曲技法是20世纪产生的最为重要、严密而完备的创作理论体系之一,它在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一理论体系开始恰恰正是通过钢琴作为媒介得以形成和确立。1923年,勋伯格在《钢琴作品五首》(0P.23)中,第一次将他花费十余年、经过许多失败尝试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十二音作曲方法用于创作实践,写了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它是这部作品的第五首乐曲)。尽管这只是一首小的作品,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极其巨大的,正像彼得·斯·汉森在《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中所言,“它是在悠久的音乐史中向前迈出的最引起人们争议和震惊的一步”,并将其与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相提并论。此外,勋伯格创作后期的代表作——《钢琴协奏曲》(0P.42.1942)也由于在织体、结构、节奏以及音色、音区等方面独具匠心的安排处理,而被列入20世纪钢琴音乐经典文献。

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法国当代作曲家奥利维尔·梅西安以极富个性色彩的独特音乐语言所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是20世纪钢琴艺术园地的奇葩异蕾,为现代音乐增添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他基于勋伯格的弟子威伯恩的某些创作思维而作于1949年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它是《四首节奏练习曲》中的第一首),被公认为是对音乐构成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的第一部作品。它由36个音符组合的三个十二音音高序列、一个24种时值的节奏序列、一个7个等级的力度序列和一个7种出音方式的音色列写作而成。这首钢琴曲由作曲家本人在西方现代音乐圣地——德国的达姆施塔特成功演奏之后,立即轰动西方乐坛,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开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极其广泛影响的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的先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梅西安创作后期所写的一些钢琴作品,也为现代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气息。如大型钢琴套曲《百鸟录》(1956—1958,《钢琴艺术三百年》将其推荐为20世纪经典钢琴作品);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鸟的苏醒》(1953)、《异国的鸟》(1955—1956)等。在这些作品中,梅西安将各种鸟鸣声作为素材,借鉴心理学中视觉、听觉相联系的“通感”原理而把音、色融为一体,并吸收了古希腊、印度节奏,运用独特的对位手法创造出具有一系列新的键盘音色和新的节奏组合节奏扩充的钢琴音乐。《牛津简明音乐辞典》称颂梅西安的音乐是“本世纪最有影响、最有个性的音乐”,确实恰如其分。而他的两位最出色的学生,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与法国作曲家布列兹更将这种竭力追求个性音乐语言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创作的一些钢琴作品——如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I、XI》(1952—1956)、双钢琴曲《波兰人》(1969)、为三架钢琴作的《博览会》(1969—1970);布列兹的《第二钢琴奏鸣曲》(1948)、《第三钢琴奏鸣曲》(1955—1957)、双钢琴曲《结构I》(1951—1952)、《结构II》(1956—1961)等均已由于高度的独创性、探索性与演奏技巧而名垂20世纪现代音乐史册!

再次,我们来论述爵士音乐、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和其他钢琴音乐艺术的特点。

《二十世纪音乐概论》曾评论说:“美国对20世纪音乐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爵士乐和流行音乐方面”。可以说,在钢琴艺术领域同样如此。在钢琴家、作曲家乔治·格什温无疑在这方面享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他将爵士音乐语言和节奏融合贯通,并使之与自己的旋律天赋有机结合,运用到钢琴和交响乐的创作中。他的此类作品主要包括:为钢琴与乐队作的《蓝色狂想曲》(1924)、《4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第二狂想曲》(1931)、《变奏曲》(1934)等,以及1926年写的《钢琴前奏曲三首》。正是由于格什温和其他美国作曲家此类作品的不断问世,一种把黑人音乐的原始气质和现代音乐风格融于一体的、具有美国特色的钢琴音乐逐步形成并走向世界,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现代音乐。

在20世纪音乐史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纪念的艺术现象,那就是二三十年代起在“回到巴赫”旗帜下影响深远的新古典主义思潮。钢琴艺术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当时作曲家纷纷以巴赫作品为典范进行创作,除了前文提及的作为新古典主义先声的拉威尔的钢琴曲《库泊兰的坟墓》(它由各种古老的巴洛克音乐体裁构成),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等人模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分别创了《调性游戏》《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集》等,使这种形式在巴赫逝世近2之后得以再生和复兴。这不能不说是钢琴艺术为20世纪现代音乐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20世纪钢琴艺术的丰富变化发展还体现在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演奏方法,如哑键演奏、手指拨弦演奏、在钢琴机芯内加入异物以改变音色演奏、为演奏音簇音块音群而用手掌、手臂或肘部触键。与之相适应,新的记谱方法与大量新符号的不断出现,它们创造出一些前人无法想象的新颖音响。尽管其中一部分含有猎奇之意,但有些确实为我们开启了钢琴的音响之门,它们的创新探索意义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 篇2

展望未来面向消费电子的S o C设计, 我们将面临着一个日益复杂的电子系统, 就像今天我们打开笔记本电脑, 不管我们用什么东西, 反正我们要把操作系统安装上, 然后在上面运行应用软件。我们面临这样的系统就是在微软、英特尔之间不断把资源堆积起来, 这是一个资源高度浪费的系统。这样系统的复杂度不断的上升, 今天推广计算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不是成本, 而是知识, 因为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和维护计算机。计算机装机运行还可能会带来病毒的泛滥和盗版的盛行。

来自:SIA/WSTS

今天, 基于硬件芯片、BIOS、驱动程序、操作系统、网络和应用架构的电子系统有四大毒瘤-资源浪费, 维护困难, 病毒泛滥和盗版盛行。很多人认为没有办法解决, 如果换一个思路, 我们设计有这样的系统;一个包含So C的芯片的最小硬件系统、一个非常小的操作系统和一个下载的应用接口,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系统, 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可能需要用到某些特定的软件就下载下去, 如果不需要我们就扔掉, 这样软件的安排是按需选择, 它的维护变得的简单, 也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因为应用软件是从专门的服务器下载的, 所以没有病毒, 因此也没有盗版。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伴随半导体制造工艺从6 5 n m向32nm发展, 未来软件的作用在芯片设计和销售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未来的设计不仅包含了硬件, 还要包含很大规模的软件, 传统的软、硬件划分准则不再生效, 芯片销售将包括驱动程序, 监控程序和标准的应用接口, 还可能包括一个简单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的增值会给设计公司很大的收入, 设计思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今天是SoC的时代, 因此软件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 是重要的一个部分。看看过去的几十年Mcrosoft和英特尔的关系, 软件和硬件的互动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功耗问题是今天SoC发展的更大的限制和挑战, 我们已经看到功耗的问题变得非常的重要, 以至于今天其实面临和80年代、90年代一样的危机, 那时我们出现了双极性向CMOS转移的过程, 主要的问题就是功耗的问题。今天也碰到了功耗问题, 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可替代的东西, 如果继续让CMOS演绎过去的神话, 科学和工程界需要跨越包括材料、工艺等方面障碍, 功耗的问题导致了我们对整个器件要做一些全新的调整。消费电子的蓬勃发展将驱动集成电路的架构创新, 软件在芯片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行的集成电路设计思想必须革新, 培养集成电路行业的软件工程师成为最紧迫的工作, 功耗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EDA工具的发展和SoC发展密切相关。

美国学校课程的几个特点 篇3

[摘要]美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在三个方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超越学科的课程、大学预科课程、大量的辅导课程。

[关键词]美国学校课程;“阅读第一”;“社会研究”;大学预科;辅导课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5—0046-03

课程是教育最基本的语言,是教育思想最明确的表征,因此,关注一个国家学校课程的特点,能更直观地把握该国教育的特质。2008年11月,我在带领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22位校长赴美国学习考察期间,对美国的学校课程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与感受。由于本人的视野和对美国教育的了解有限,所看到的素材也有限,故仅选美国学校课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特点与大家交流。

一、“阅读第一”和“社会研究”课程——超越学科的桎梏

在中国学校的教学安排中,一直存在课时之争、主科与副科之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超越学科的综合课程开始出现并在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对于综合课程的意义,我们还需要不断加深理解。在这次接触美国学校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两类有代表性的超越学科的课程:一类是因其基础性而超越学科的综合课程,如“阅读第一”;另一类是在解决某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相关学科所提供的不同的概念和思维图示的价值而开设的综合课程,如“社会研究(socialstudy)”。

“阅读第一”。美国基础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里所说的阅读。在他们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阅读被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性的能力,获得了超越学科的地位。《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基础,是学生获得平等教育的关键。该法案规定,连续5年拨付9亿美元用于“阅读第一”项目。

这个项目的适用对象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具体目的是保证美国所有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前学会阅读。为此,美国教育部授权研究组织展开研究,确定了评估学生阅读能力的5项核心指标:语音意识、语音、词汇发展、流利阅读、阅读理解策略;规定要及时进行起始评估、进步指导评估(每周、每月、每季度进行评估,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诊断评估(针对那些不能达标的学生进行)、结果评估(在年底进行),并进行相应的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同时,教育部授权有能力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不仅在小学,而且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阅读在美国课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研究”。美国“社会研究”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经济、政府和公民等多学科领域,但其内容编排不是拼盘式的,而是强调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美国纽约州编写的《社会研究》教师指导用书,对这一课程的教和学的维度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思维方式

☆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深度和广度

☆多元文化和多个视角

☆组织材料的方式

☆多个渠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习和评价

这种超越学科的课程设计的思想在美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而逐渐形成的。1961年,贝拉克在《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一文中就提到,课程设计要特别考虑“应付相似问题或现象的同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描述和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由于有这样一个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大拼盘,每种学科又以多样化的概念图示和方法为特点,这就使得课程编制人员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发展一种使社会科学互相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教学结构,避免不应有的知识分割。”

二、大学先修课程——为“流动性”提供“通道”

我们还了解到,许多中学都开设了大学预科(AP)课程,中学生可以免费选修大学课程,课程的成绩会得到大学的认可。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升入大学后免修这些课程从而节省了学费,又可以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而进一步了解大学的学习情况,大大调动其现阶段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许多中学都开设了大学预科课程,所以许多在高中学校任教的教师同时也是在大学任教的教师。这种大学与中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受到了十分有效的升学教育与指导。

“流动性”被美国人看做是制度的弹性与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课程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流动性”提供了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课程为美国的优秀中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可能,这是与美国重视英才教育的传统一脉相承的。

三、大量的辅导课程——对每一位学生“一包到底”

美国学校大量的学生辅导课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有一对一的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和辅导室,有专门的升学指导办公室和专业人员。

除了提供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指导以外,美国学校还提供考试方法的辅导、职业倾向的辅导、大学选择的辅导等。弗兰克艺术高中向我们展示了该校用于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系列手册:《健康的约会交往关系》、《约会暴力》、《领导技能》等。

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辅导,在学校配备了专门负责一对一辅导的助教(这个制度是1965年法案提出后产生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干预教师的辅导。这些辅导教师是一个学区共享的,工资由政府直接提供。

美国的学生辅导制度对所有学生全面呵护,一包到底,充分落实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的要求,可以说是政府在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埋单(这与中国学生在学习困难时需要家长请家教或到校外机构补习的状况不同)。

这种辅导制度的建立也说明美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很大的,而且主要投在了教学及相关的人员开支上。笔者所看到的一所公立学校的实际经费支出比例报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课堂教学61.1%,教学支持15.4%,督导支持13.7%,其他支持服务4.9%,建设服务4.3%。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国教育的任务不同,但是,尽量将经费用在优秀教师的选拔和使用上,用在教学和相关的研究支持等我们所说的内涵发展上,显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教育在硬件投入上所造成的浪费真的让人心疼。

英语新闻报刊用词的几个特点 篇4

英语新闻报刊用词的几个特点

新闻英语是英语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因其自身特点和传播功能在语言应用上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点.特别在用词上,讲究用词新颖,精巧别致.本文从英语新闻报刊的`用词倾向着手,举例并讨论了其用词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作 者:李玫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8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新闻报刊英语 新闻文体 用词特点

加拿大应对金融危机的几个特点 篇5

2009.12.03 14:00 来源: 《红旗文稿》

期号:

作者: 杨令侠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

加拿大是西方七强之一,由于地缘政治的缘故,历史上又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世界上与美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然而,由于加拿大金融体制监管严格,加之危机中政府不断推出各种措施,减轻了危机对加拿大经济的冲击,稳定了其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加拿大是西方七国集团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加拿大主动应对金融危机

加拿大和美国长期特殊的“伙伴关系”在二战后愈结愈紧,1989年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和1994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两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更为加深。加拿大是一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而其出口总量中的85%是销往美国的。近年来,美国经济疲软已经导致加拿大出口明显减少,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美国房地产市场危机导致对木材需求大幅减少,对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加拿大木材出口业是个重创。全球经济衰退的加剧,使加拿大的矿产、材料商品、林业和能源等行业也面临严峻形势。2008年底加拿大出现了失业率增加和裁员风潮。

不过,金融危机中加拿大破产率非常低,这是因为它具有与美国完全不一样的经济体系。长期以来,加拿大在许多方面模仿、追捧美国的模式。然而,在过去的15年,加拿大不仅没有仿效美国和欧洲放松对金融的管制,相反认为加拿大老式的金融规则才是行之有效的,并称之为减震器。加拿大的金融体制非常有特点,长期以来以其保守、稳健的风格凸显在G7中,比如金融机构监管与限制较多、房贷门槛较高等,并因此多受“守旧”之贬讽。然而,今天再观察这个特点,便可发现其优势。无论有无政府的贷款担保,加拿大的银行对财务稳健、资本充足率有很高的要求,金融衍生工具少,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大的次级贷款危机和金融机构破产。当然,由于美国金融风暴的持续冲击,也使得加拿大的股市汇市连创新低,消费者的信心大幅下降。

面对金融风暴的袭来,加拿大政府不仅未雨绸缪,及早拿出方案,而且多方位主动出击,在有限的调控空间里,变被动为主动。为防备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加拿大政府及时研究和采取综合应对措施。

考虑到美国经济恶化对加拿大可能产生的影响,加拿大财政部自2008年9月份以来,多次表明为保护经济和金融体系愿意采取任何措施;从各银行收购加拿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债券250亿加元,以增加银行借贷量和流动性。加拿大各大银行随后降低了各自的最优惠贷款利率。10月12日,加拿大财政部长吉姆·弗莱厄蒂宣布,加拿大政府将在本财政年度结束前再购买500亿加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以进一步稳定信贷市场。10月21日,加拿大中央银行在一个月内第二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降至2.25%,达到四年多来的最低水平。10月23日联邦政府宣布建立加拿大借贷保证机构,为银行之间贷款提供保证,并使银行储蓄更加保险。10月24日,加拿大政府宣布成立名为“借贷保证基金”的专门机构,在今后六个月内为银行间借贷提供担保。为了银行间借贷提供资金支持,以保证金融借贷市场的活力,除央行10月份两度降息外,联邦政府还加强了2008年财政预算减税和救助行动,决定之后五年减税额超过2000亿加元;联邦的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到15%;2008年用210亿加元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包括29亿加元建立个人退休金免税储蓄账户;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减免约102亿加元;另10亿元提高制造业和加工业企业折旧支出比例。此外,政府还增加拨款在支持减少碳排放措施、加强食品、消费品和健康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等领域。

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2009年1月27日加拿大政府提前公布2009年度预算案,并提出刺激经济计划——《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除增加各项刺激经济的公共支出外,该计划在税收方面的改革幅度较大,其措施主要包括:从2009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额由原来的9600加元提高到10320加元;增加子女抵免和养老金抵免;2009年住宅革新临时税收抵免;首次购房抵免;继续按原计划逐步降低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扩大适用优惠税率的中小企业范围等。2009年2月初,加拿大政府在新财年预算中推出一项为期两年、耗资400亿加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为120亿加元,主要用于道路、桥梁和宽带互联网等建设。同时,降低公司所得税,并拨出专款保障融资渠道畅通,支持企业在投资、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进行融资。加拿大政府预计,这项计划到2011年可创造19万个工作机会。此外,政府将拿出75亿加元对汽车业、林业和制造业提供财政支持,以避免这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关厂裁员。

加拿大政府还把保护就业机会的努力延伸到外交领域。美国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的“购买美国货”条款曝光后,加拿大政府担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影响美加两国贸易,最终对加拿大就业造成不利影响,立即通过外交等不同渠道表达强烈不满,同时社会各界也都予以口诛笔伐,认为这一条款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加拿大超过80%的出口商品流向美国,每天的双边贸易额在20亿美元左右。在各方压力下,美国国会最终在“购买美国货”条款上有所软化,给加拿大、欧盟等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留了一定“豁免权”空间。

与此同时,完善失业救助措施、鼓励失业者接受新的技能培训和争取再就业,也是加拿大政府努力减少经济危机影响的一个重点。为此,在新财年预算中,联邦政府承诺将在这方面提供超过80亿加元的资金。同时,将失业保险领取期限增加到最短19周、最长50周,并承诺向因企业破产而失业的工人支付数周的离职金等。

尽管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但加拿大长期形成的稳健的金融监管体制提高了自身的抗击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到目前为止,加拿大金融体系运作良好,信贷市场也保持平稳。

二、加拿大的金融监管模式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加拿大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在金融系统管理方面的实力。截至2009年1月31日,加拿大五大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道明银行、丰业银行、帝国银行和蒙特利尔银行)全部盈利,合计27亿加元。从2007年夏信贷紧缩开始至2009年1月31日,加拿大五大银行已经盈利189亿加元,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安全性最高的银行。

加拿大银行的信誉与其金融监管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银行本身有着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关风险管理政策及规章制度相当细致。例如,房贷条件严格规定,贷款总额超过房价80%则必须购买保险、房贷利息不享受免税待遇等,从而提高了购房门槛,这些都是使加拿大避免出现美国式次贷危机的原因。其次,银行业务比较全面,带有全能银行性质,比如加大贸易融资的产品类型和服务品种、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从而保证银行总体收益。第三,银行有充足的资本金。在严格的监管下,银行资本中传统储户资本占大部分。

到2009年7月为止,加拿大银行体系基本稳定,房价没有出现大幅下跌,信贷市场也保持平稳。2008年10月,在“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调查中,加拿大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位居全球第一,远胜排在第40位的美国和第44位的英国;其中,成立于1969年的加拿大皇家银行被评为“全球最稳健的银行”之一。这家曾一度被视为过于“保守”的银行,目前是加拿大市值最大、资产最多的银行。

不可否认,加拿大银行系统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也受到冲击,由此产生亏损和资产减值在所难免。但相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而言,加拿大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在金融海啸下,全球各大银行都饱受摧残,不断出现政府为拯救银行疲于奔命的新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拿大没有这类震撼市场的消息。加拿大还是七国集团中唯一至今仍未需要政府斥资拯救银行业的国家,而且仍有盈利。加拿大银行体系之所以稳健,重要原因是没有大量涉足衍生金融产品,说到底,是金融监管机制成熟的结果。

三、加拿大“免疫”金融危机的政治和文化原因

由于受美国影响太深,加拿大人经常自嘲“美国一打喷嚏,加拿大就感冒”。然而,在这次金融危机水深火热之时,加拿大金融体系能保持冷静、平稳的态势,除了上述其金融监管机制保守、稳健、成熟等原因外,还与加拿大政治传统、联邦政府的快速反应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有关。

在金融危机中,加拿大联邦政府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与加拿大政治传统是相一致的。早在19世纪后半期加拿大联邦之父规划自治蓝图时,就决定宁可牺牲自由,也要拥有强大的中央政府。他们提倡的“和平、秩序和良好的政府”的理念包含着服从和安宁的涵义。加拿大人崇尚管理和秩序,长期以来形成了既不断进取,又求稳怕乱的思维习惯。

加拿大能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其审慎的国民性格和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加拿大是一个舒缓、平和的国度。虽同处北美大陆,但加拿大人与美国人有许多不同的性格,比如对举债一贯采取谨慎态度。当美国房地产陷入危机、大批贷款者把跌价房交给银行时,加拿大的房地产依然平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买房的人都是自己住,没有多少人是住一套买三套的投资者。加拿大人审慎的性格对企业文化影响至深。正如加拿大财政部长弗莱厄蒂在2008年8月访问中国期间所说,加拿大的银行有着非常好的文化传统——保持审慎的经营策略;尽管保守看起来非常乏味,但过去两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保守是有效的。弗莱厄蒂还认为,加拿大卷入风暴的可能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加国金融业一向谨慎;像雷曼这样大的盘子,加国几家大银行中除一家有少量涉足外,其他都未直接与雷曼有生意往来;实施金融监管也并不完全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各金融机构管理者也有理由成为金融监管的积极实施者,而一些金融机构保守的管理文化,目前看起来也是必要的。弗莱厄蒂财长准确地道出了企业文化对加拿大金融业的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不仅需要对体系本身实施监管,还应当将监管者列入监管范围。弗莱厄蒂曾提出成立一家国际监管机构来认证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想法,并引起了西方主要经济体高层的兴趣。总之,金融危机以来,与欧美同行相比,加拿大银行业被认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又在情理之中。

面对未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加拿大不容乐观与放松。目前,无论从房地产、政府财政或金融部门来看,加拿大经济体制健康,没有出现与美国同样的情况。但展望前景,加拿大在短时期内无法摆脱与美国经贸金融紧密的联系,更无法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反对党的呼声也日渐响亮。加拿大的制造业和能源出口两大强项,指向均为美国,这种严重捆绑式的经济发展增大了受冲击的危险系数。加拿大未来的经济安全,需要寄托在多边平衡的经济模式之中。不过,加拿大除了是发达工业国,还是一个资源出口国,并且也是农业大国。加拿大东部以制造业为主,西部近年以能源经济为主,中部是农业重镇,不仅石油红利很多,农业也受益于近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加拿大有较强的预算和贸易平衡功能,这不仅使它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也能使其更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 篇6

整个数学复习,高等数学是占分值最大的,复习的时候,要以高等数学为主。同时线性代数和概率为辅,不管原来熟悉不熟悉,必须要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要复习好。中公考研名师提醒大家高等数学它比较灵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几章,一个是所谓的未定式极限的运算,再有一个是微分总值定理,还有积分的应用,特别是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高等数学的下半部分多元函数微分法、求偏导数,还有数学的线面积分,这都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应该出大题。

线性代数的大题主要是参数问题,第一步是用证明的方法求参数,第二步就用书上例题的基本办法来计算。概率统计大家不要只依靠记忆公式,要把公式定理和题目有机的结合起来。

数学也要考察考生能力和应用。数学复习的时间越多,不会的题往往是越多,逐渐积累起来,目前很多的同学就面临一个很困难的情况。一个是参考书里面积累了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自己学习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所以在这段期间考生都面临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要有一个强化和提高。高等数学的复习内容比较多,题目也比较难,大家下的功夫也比较大,但是往往感觉效果不是很好。

中公考研名师指出,数学复习有几个特点。第一,注意考点。数学的考试的核心是大纲里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往往距离考试的题目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考点对于大家解题来说,往往是比较方便的,而且是快捷的。线性代数他的内容比较少一些,但是要注意线性代数不同章节内容的转换,线性代数内容比较抽象,一开始在做计算题的时候比较容易掌握,后面再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处理起来感觉有难度。

谈谈我国民族舞蹈的几个特点 篇7

民族舞蹈又被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 它流传于民间,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制约着民族舞蹈的特点, 主要以自娱为功能的相对稳定的即兴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反映了其民族的不同心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存环境、经济基础、宗教信仰等文化现象, 所以, 各民族在表演技巧、表现形式、风格上都各具其特点。

二、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各个民族的舞蹈因为文化、宗教、习俗、环境的影响, 其舞蹈特点也不同。所以对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来说, 各民族的舞蹈其特点也都别具一格。正如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也就是说在不同区域, 其民族舞蹈的特点也是迥然不同的。

1. 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特点

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是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主要特点。舞蹈中, 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 而昂首、挺胸、直腰是其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其它特点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膝部动作会出现连续性的微颤, 或者在变换动作前出现瞬间的微颤, 这些动作使得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更加柔美, 衔接更加自然; (2) 舞蹈旋转较快而具有特色, 舞姿丰富多彩, 时而快时而慢; (3) 常用切分音、符点节奏伴奏, 弱拍处, 多用强奏处理, 以彰显其民族舞蹈的风韵和特色。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萨玛舞、纳孜尔库姆、手鼓舞等其他表演性舞蹈。

2. 藏族民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中融合了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 是藏族民族舞蹈的主要特点。藏族舞蹈强调舞蹈形象的刻画、伴唱曲调的旋律, 还有歌词意义;而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民族舞蹈的牧区色彩更加鲜明。典型代表有:“孔雀吃水”、半农半牧区中的“锅庄”;除此之外, 藏族民族舞蹈的另一特点是, 农耕生活的气息表现强烈, 如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的舞蹈表演。

孔雀被称为是藏族人民心中喜爱的鸟类, 象征着吉祥, 栖息在檀香树上, 以有毒的叶子为食物。其中的寓意为, 把恶劣转变成美好, 化解灾难。藏族人们的舞蹈歌词一般都以问答式为主, 它表达了藏族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其曲调优美, 对歌动听, 而舞蹈形象自然、优美, 充满了幸福与希望。在“孔雀吃水”的后半部分, 男子扮演孔雀, 他掀起长袍并张开双臂, 抬起他的一条腿, 一步步地向前或退后旋转, 会唱出“热、瓦、冈、该、托、模”这些唱词。藏族人们比较喜欢这些唱词, 因为其代表着吉祥如意, 舞者随着这些富有吉祥意义歌词的音乐起舞, 舞姿好比雄鹰展翅一般。因为藏族人民把鹰作为神鸟, 所以, 藏族人民在跳歌颂孔雀的舞蹈时, 会经常出现模仿鹰的动作。由此可以看出, 藏族的舞蹈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宗教文化, 主要表达了藏族对宗教的虔诚, 以及人们对美好幸福的向往, 从而表现了藏族舞蹈农、牧、宗教三者一体的特点。

由于藏族人民劳动生活比较劳累, 以及对宗教礼仪, 习俗有着强烈的信仰, 所以松胯、弓腰、曲背常出现在藏族舞蹈中。从某种程度上, 这些动作还可减轻劳动者的体力负担, 有利于其体力的恢复。而从舞蹈角度看, 这实质上属于一种舞蹈创作。例如, 中甸锅庄舞者腰部, 多合着节奏并有规律地起伏颤动, 给人一种特别安详、和谐的感觉, 且极其富有美感。而膝部松弛结合腰、胯的动作, 使其独有的动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藏族人们的宗教意识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减弱, 但是藏族舞蹈的动律风格, 却成为了其民族舞蹈的独有特点。

3. 蒙古族民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属于能歌善舞的民族, 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为筷子舞、蛊碗舞、鄂尔多斯舞、安代舞等。其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明快, 舞步轻捷, 彪悍雄健, 粗犷豪放, 洋溢了蒙古人的热情、淳朴、粗犷, 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 以及豪放的气质。舞蹈者在跳舞中经常出现的舞蹈动作为抖肩、翻腕, 这两个动作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姑娘热情奔放, 欢喜洒脱的性格。而蒙古族男子也比较优美, 其舞姿造型挺拔豪迈, 豪放洒脱, 充分地展现出了蒙古族男性的威武和力量。总之, 蒙族族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结语: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我国的民族舞蹈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 它是原始舞蹈的扩张, 古代文化的沉淀, 随着我国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其次, 我国的民族舞蹈重视调整和改变舞蹈队形的排列和场面, 即兴创作为我国民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最后, 中国民族舞蹈完美地融合了歌、舞、乐, 这使舞蹈者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向多方面学习、发展。

中国民族舞蹈大部分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因此也容易贴近、融入人们的生活, 让人们真正地理解民族舞蹈的精髓和内涵, 这样才能使中国民族舞蹈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童颖娴.发扬民族舞蹈特点提高舞蹈形象艺术.[J].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5年第2期.

[2]周力澜.谈民族舞蹈风格特征[J].郑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2010年10月.

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篇8

1.目的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让学生完成与文本哪个角度的对话。在这个主问题出现之前,教学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比如,教郭枫的《空山鸟语》,全文写了作者来到深山老林里听鸟叫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世俗的不满。本文语言优美灵性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表达隐而不露。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一下课文,学生是不会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鸟语中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就是主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2.唯一性。从教学目的来看,可以有多种问法,但是,最好的应该只有一个,这一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途径。还是以《空山鸟语》为例。从教学的目的来看,可以有这几种问法:从情感入文,可以问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从标题入手,可以问成:鸟在诉说什么样的语言?从结构入手,可以问成:三个段落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从语言入手,可以问成:到文中圈画最精彩的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这几种主问题的切入口适合于每一篇散文,不具有唯一性。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从语言入手的问法,几乎每一堂课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流行问题。这样教学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忽略了文本的独特性,而只是大众化地教学,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不定性。一线贯穿的教学设计并不适合于每篇课文。一切都要从学生的效果来看,并不是为了一线贯穿的设计而设计。有的课文如果单单设计一个主问题,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就要考虑多个问题层进式推进教学,层层推进,直至文本的深处。比如《囚绿记》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因为喜爱绿,把一株常春藤牵引到窗台里生长的故事。虽然作者很喜爱她,但是常春藤却因为作者的囚禁而失去了健康,而且始终执着地向外生长。从作者的性格和写作背景来看,常春藤象征了当时在敌寇镇压下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作者由爱而囚的行为应该带给学生怎样的启发,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多元性话题。对于这样一篇意象丰富多元解读的课文,如果要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问题,可能性不大。这样的课文适宜板块式教学,用小问题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处。而《台阶》这篇小说,整篇文章就是塑造了一个用毕生心血去建一栋高台阶房屋的父亲的形象。父亲的一生与建一栋高台阶房屋的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高台阶象征着地位,表达了一个农民一生渴求地位的心理。这篇文章情节的精致性和父亲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典型性非常突出,很适宜采用主问题的教学模式。

4.三体合一的最佳契合点。

首先,主问题根植于文本深处。在备课的时候,寻找到唯一的那个主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教者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后才能准确地捕捉得到。可以说,确定怎样的主问题就可以看出教者文本研读的准确与否。以《月迹》为例,作者通过写月光照在竹帘上、地面上、酒杯里、眼睛里的不同情态,来表达对美好的追求。富有童趣的儿童化语言,看似浅显,其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人文情怀地渴望和呼唤——希望每一个人能怀揣一轮明月。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级教师李旭东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月亮在哪里?是怎样的?随着这个主问题的讨论,逐渐地讨论到眼里的月亮,心里的月亮,当讨论到心里的月亮时,“只要你愿意,它就在那里呢!”这句话蕴含的意思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教者呈现的这个主问题恰恰反映了教者对于文本灵魂的把握。也只有这样的主问题,才能够辐射到整篇文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看似切入口很小,但是却牵动了对整篇文章的再阅读与再思索。

其次,主问题应该根植于学生的兴趣点。教者研究文本的深度不一定就是课堂教学的归结点。因为教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教学的起点和终结点。所以,学生的兴趣点是主问题设计的又一个根植点。还是以《月迹》为例,“月亮在哪里?是什么样儿的?”这个主问题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切入口很小,学生容易解决。然而在教者不经意的点拨中又能发现教材的深层内涵。

总之,好的主问题应该是能够将教者、学生、文本三体合一的最佳契合点。教者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者与学生围绕文本的对话,思维不断碰撞,能力不断提高,心灵不断丰满,情感不断丰富,思想不断升华。我们的语文课要借助于这个主问题追求这样的过程。也只有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跨越式发展的几个特点 篇9

信息来源:长春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06-8-31阅读:763次

浅谈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第二十二届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发改委主任联席会会议资料,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06年的40多年来,拉萨市各族人民在党和国家、内地兄弟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为西藏制定的“两个长期不变”和“两个为主”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1994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及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确定了全国支援西藏的策略,并加大了对西藏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资力度,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78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96元,比“九五”末增长59%;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4.05%,年均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6.63%;2001年到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亿元,其中市属完成99亿元,比“九五”增加73亿元。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全区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区三分之一以上。建成了一批农牧林水、生态环保、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农村电网覆盖率达81%,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首府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必将对西藏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开发西藏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扩大边境贸易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就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贯彻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和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实施工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的战略,促进拉萨经济的发展

1、拉萨要全力推进经济的工业化。拉萨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工业化水平太低,过低的工业化水平就无法形成较高的资源转化率,也就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全面提高工业化水平无疑就成为拉萨当务之急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推进拉萨经济的工业化,一定要把农牧业的产业化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各县(区)发展特色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的初步分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逐步实现制度的合理化。同时,坚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衔接,以科技进步、信息化和政策服务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特色工业发展之路

2、拉萨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的进程。西藏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低的省区,当然,这种状况与西藏的一些特殊因素有关。但拉萨在今后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市场调节和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力度。一是要实施援藏工作机制的全面创新。在援藏建设中最大限度引入市场机制。二是不仅要在竞争性产业领域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性部门以及垄断性行业内,如果能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就要毫不犹豫地用市场化的办法加以处理和解决。三是加快各类市场建设。除了加快各类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的建设外,还要培养产权市场的建设。四是要在重塑微观基础上下功夫。可以说过去甚至现在西藏的微观经济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竞争动力等多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今后要以市场化为原则重新构筑企业的产权结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已达到612家,注册资本5.54亿元,增长36.6%,非公有制经济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个体工商户达到22389户,从业人员3.96万人,注册资本5.02亿元。虽然,拉萨的民营经济是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发展的,但这也表明拉萨的民营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拉萨应当在大力发展民营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这是拉萨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重要方面。

3、强化拉萨经济社会的信息化。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及由信息化引致的各种虚拟资源将会在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信息化方面落后一步,就有被自动地划出高效率的交往、交易的领域,并且在先进者加速先进的状态下,而使落后者进一步落后。因此,只有紧紧跟住信息化这一时代步伐,才有可能降低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拉萨应当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各事业单位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内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二、实施“科教兴藏”战略,重视资本、人力资源,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的缺乏较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

1、强化引进“外资”与培育自我“造血”功能。积极吸引区外资本进入拉萨则更显重要。应该说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如果能够将一部分资金引进西藏、引进拉萨,让他们有钱赚,看到在西藏投资的前景与希望,从而就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拉萨发展中的资金压力。今后,我市将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堆龙德庆县、达孜县、曲水县工业园建设,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经济发展的增长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市场开拓的带动区、城市空间的拓展区。同时,还要着重完善和落实政策服务体系,扎实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主导产业崛起工程和品牌名牌创造工程,以扶持和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企业为突破口,逐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引进“外资”十分重要,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则更为重要。在通过引进“外资”扩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自有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其赢利能力,提高其发展后劲。

2、实施人才工程,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开发现有人才、培养后续人才、引进短缺人才,促进人才资源总量、素质、结构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强化人力资源意识,完善人才市场体制,加快人事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还得靠自我培养,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建立全方位的立体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更要重视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并且要重视人才的合理利用和人才的激励措施的综合使用。

3、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拉萨自然资源和农畜产品研究、开发、推广的科技平台,积极吸纳和培养科技实用人才,集成区内外科技资源,构建开放的、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基地。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着重普及推广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致富所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科技实体,培育和引进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强化技术水平的升级与提高。

三、培育支柱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特色工业、商贸业,创造更强的市域经济综合实力,从而,更高地提升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围绕建设旅游胜地和国际性高原旅游城市的目标,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型主导产业。一是多渠道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将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旅游景点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而是强化区外旅游合作,加快融入陕甘青旅游圈、西南旅游圈和东南亚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市场。三是依靠旅游业窗口作用开拓民族手工业、藏医藏药业、高原珍贵营养品、绿色保健食品的市场,在市场的竞争中积蓄特色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带动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区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西南五省市的经济协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泛珠江三角区,开展区域合作。加强与陕甘青藏经济协作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青藏铁路、公路的纽带作用,促进拉萨中部经济区的发展,把拉萨建设成为陕甘青藏经济协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影响带动辐射整个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南亚经济协作区的发展,以亚东口岸开放为契机,以樟木口岸为重点,大力加强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经贸协作,努力把拉萨建设成为南亚经济协作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交流平台和最佳旅游目的地。

五、实施开放和开发并重的“双开战略”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实践证明,一个封闭的地区,一个封闭的民族,都是没有出路的。西藏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打破封闭局面,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提高开放水平。今后,拉萨一定要把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放在首位,建立拉萨经济与全国经济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积极稳妥地对国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促进全市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企业建设,立足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拳头产品,扩大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带,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邻国贸易,促进国际贸易持续发展。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促进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开发一批旅游区和线路,逐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线、景结合,集文化观光、科学探险、康复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格局,拓展国际、国内两个旅游市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第三产业和对外开放的支柱产业。第三,实行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发挥资源优势,增强经济活力。西藏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结构复杂,种类多,数量大,具有空间组合良好的特点。但是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开发的条件,必须采取非均衡开发的模式,选准突破口,使资源潜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影响基层电大发展的几个倾向论文 篇10

[关键词]基层电大 发展 倾向

电大办学系统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基层电大三级电大组成,基层电大即地市级电大及所辖电大工作站。

基层电大处于整个电大系统链条的最底端,从业务上受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双重指导和领导,同时,也是电大重要的办学实体,也就是说在整个电大系统中,基层电大承担着最基本的办学任务,因此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大系统办学质量的好坏。

近年来,随着电大开放教育试点的成功,给基层电大拓展了生存空间,可以说,基层电大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不论是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资源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利益驱动的短视行为,造成一些基层电大在发展中出现了违背办学规律的错误倾向,致使电大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社会声誉下降,这些影响电大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应该引起电大人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1.招生导向倾向。

即把招生数量的多少作为教学绩效评估一个首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来评价的行为。

以此为导向,就自然导致了学校一切工作围绕招生数量的多少来运转,势必造成后续的教学及管理不能正常开展。

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尽管没设门槛,但是并不等于没有门槛,也绝不是泛入的,而从一些基层电大的招生实际情况来看,大有“拾进篮子的就是菜”的感觉,虽有基础学历要求,但是没有进行真正文化课基础测试,尤其专科招生方面更为突出,原因是基础学历造假容易,招生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从开放教育招生宣传导向看,在迎合学员,从学员入学水平测试看,可以说流于形式。

不仅给专科阶段的教学管理带来难度,同时,由于电大本科基本生源来自电大专科继续升本,其带来的教学管理上的负面连锁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知道,按着开放教育的基本招生理念,学校虽不设门槛,但是严格的文化测试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严格的文化基础测试,我们后续教学及管理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完全学分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2.重视学制管理忽视学分管理的倾向。

电大开放教育实施的完全学分制,只有重视完全学分制管理,才能有针对性对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学员的分类管理。

电大学分八年有效,也就是说学员可在八年内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确定自己的每学期的课程学习计划和毕业学分计划。

然而,目前基层电大不论从招生层面或管理层而均强调的是两年(或三年)毕业,而忽视完全学分制,这样从吸引生源看,迎合了有就读愿望的人的心理,但这个模糊概念却给有就读愿望的人提供了一个错误信息,不论自己的基础如何均能在两年(或三年)内毕业并拿到文凭。

也给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个别学员埋下了考试违纪的口实,从而给考试管理带来压力,甚至暴力威胁监考人员,长此以往势必形成考试抄袭、教学无的放矢,教学混乱的无序状态。

笔者在一次毕业综合实践动员时向学员提过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吗?”回答是鲜有人知,当我又提到“你们知道电大学分八年有效吗”,得到的回答是一片嘘声,这就说明,我们的开放教育学员并没有按着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学业,只了解两年(或三年)齐步走毕业。

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教学和管理要求与学员要求存在矛盾冲突,若生源短缺、招生竞争压力加大,校方只好在考试管理上持暖昧态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过分强调学员自主学习的倾向。

电大开放教育模式允许学员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自主学习,但过分的强调就会造成学员缺乏对学校的一种认同,没有归属感,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适合那些学习目的非常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员。

诸如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因为应对这类考试的学员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同时也十分清楚自己知识结构与考试要求之间的差距,因此,他们能够针对考试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做出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并一步一个脚印的实施计划,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可见自主学习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预定目标清晰明确;其二,具备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从电大目前的生源情况看,首先,学习目标是不明确的。

就笔者了解,到电大报名的学员在选择就读专业方面很少考虑是否能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挂钩,绝大多数是询问哪个专业好过关好毕业, (从目前电大在校生人数结构看,文科专业如法律、行政管理等专业占总人数的绝大比重,而经济类、理工类专业人数则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足以说明一个问题――报名者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再加上日前招生竞争也比较激烈,招生人员也只好投其所好,很少引导甚至不加引导。

出于这样一个动机来上学,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不关心自己今后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是再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次,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也不具备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方面,由于历年普通高校的扩招以及外地各种办学形式的出现,造成目前电大生源结构只能由层层筛选后文化课基础薄弱人员构成。

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在此前提下,如果还是教条的强调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特点,而弱化对学员的管理的话,开放教育的自主不学习就是必然的结果。

学员把钱一交,完事大吉。

管他学什么、如何学,反正我交了钱,你就得给我“货”――文凭。

众所周知,电大之所以曾在成人高校中享有盛誉,得益于电大建校初期学员在完成自己的学业过程中电大的严格要求,虽让他们付出了坚韧的努力,但促使他们通过努力不仅收获了知识,并战胜了自我,在自律和他律的双重压力下成就了自我,最终让他们以自己是电大学员而感到骄傲。

可见,在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教条的强调学员自主学习,没有一个严格、完整的学习过程要求,电大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应该通过引导,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加强管理促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绝不是姑息、迁就、迎合。

4.教学过程考核重程序轻操作的倾向。

以开放教育考核为例:开放教育考核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形成性考核,一种是终结性考核。

而形成性考核是对传统教育考核方式的一大突破和创新,是终结性考核的重要补充,实现了由传统教育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向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并举的重大转变。

也是对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过程、效果的检查、督促及评价。

这一过程的完成,绝不仅仅完成作业,而是一项系统。

学生通过形成性考核做到:(1)带着什么问题学习:(2)掌握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老师通过形成性考核应该做到:(3)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4)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5)探索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基层电大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单一,导致形成性考核流于形式;操作不够规范,甚至将形成性考核作为方便学员终结性考核顺利过关的辅助手段。

因此形成性考核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花架子,与传统教育相比只是多了一道程序而已,没有真正发挥出形成性考核应有的作用。

5.重模式建设轻具体落实效果的倾向。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较传统教育无疑是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需要与教学实际结合,与学员的适应能力结合,如果脱离实际,那么再完美的模式也是一纸空文,没有实际意义。

造成这种局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层面分析,过于教条的理解远程开放教育这一教育形式的特点和要求,并根据其特点和要求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模式,而脱离学生适应能力的实际,不能很好的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

从客观层而分析,开放教育实施以来,上级电大各种检查、评估花样繁多,而众多的检查、评估多以指标体系表现,这些指标体系多着眼于考核基层电大是否“有”,而很难做到考核“细”、考核“实”,这也是导致基层电大在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设上下大力气,而不做实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分析,基层电大是电大的组成细胞,透视一些基层电大其办学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把整个电大系统比做长堤,那么一些基层电火的行为将可能成为毁堤的蚁穴,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

电大要可持续发展,必须站在全系统的高度谋划全系统协调发展,走品牌和特色之路,走质量取胜之路,走服务取胜之路。

参考文献

1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主编桑新民,副主编张倩苇,中央广播电大学出版社

2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主编于云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一年级班主任下学期的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朝花夕拾读心得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