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2024-05-13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精选3篇)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篇1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白一峰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衡阳县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

工业规模是核量工业化的基本标准。工业化首先是一个量的标准,就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工业要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支柱,大部分财政收入来自工业,大部分GTP产生于工业,大部分人员从事工业。以工业化促进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减轻居民和农村村民的负担,增进社会福利。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速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缓解农民人均耕地的不足,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加快实现工业化是由衡阳县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的,我们的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新型工业化是量的突破和质的提高的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它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也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永续受益,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经济发展总是由初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表现出梯度性,渐进性,地区差异性,不可能一步登天,更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力争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优质企业,但现实条件的制约使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带来承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的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兴起,造成了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众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强国由之崛起;以信息产业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就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受惠者。改革开放后,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国沿海迅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制约显现,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或其它第三世界转移是沿海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阳县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各种制约因素更加突出。迎接沿海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各地竞相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巨额的财政补贴,以期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衡阳县近些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了64家规模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衡阳至西渡之间的工业走廊,确立了以西渡经济开发区、界牌陶瓷工业园与演陂建材、库宗家具、关市铁矿、井头石材为重点的“一区一园四基地”的工业布局。但是,引进优质龙头企业相当艰难。一个准备从沿海搬迁的企业,不仅要考虑搬迁的当期成本高低,更要考虑长期的经营成本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考虑基础设施好坏、政务环境优劣、上下游企业是否配套、物流配送是否便捷、原材料和产品购销市场是否发达、融资是否方便„„因此考虑搬迁的企业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寻找投资成本最低、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落户。我们强烈地感到,由于本县财政无力作更大的投入,基础设施、物流配套、政务环境都还存在差距,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引进的龙头企业太少,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举措。

二、产业集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捷径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快速的技术变化、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瓦解,生产从依赖大的一体化公司的内部规模经济,向依赖专业化工业综合体产生的外部经济转变。比方,一辆汽车的几千个零部件,不再象以前由一个或几个工厂生产,而是全球范围内采购,这就使单独某一个汽车部件的生产就可能在某地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减轻生产者交易互动的任务,因为地域接近转化为较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需求能力。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导致大量的采购和销售活动,从而能够吸引各地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相对集中,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产业集聚区提升整体竞争力,有了与大规模企业竞争的独特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的关键的催化因素是规模递增收益,比如熟练劳动力的集中、专业化的投入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发展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需求变化和市场冲击的快速反应,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区位品牌”,从而大大增强集聚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如同磁场一样从国外或其他区域吸引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集聚内部的专门化程度也势必增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合力。产业为什么在甲地集聚而不在乙地集聚?在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三要素中,只有土地不能流动,其它两个要素都能够流动,都会向对自已最为有利的地方流动。资本必然在赢利预期高的地方落户,劳动力一般在谋生环境最好的地方集中。历史已经证明,产业总是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政府管理最优的地方集聚。

产业集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通讯、土地以及相关的配套是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此相对应,由于产业集聚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投入基础设施的能力增强,配套设施也必将日益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为资源流、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提供服务的各类服务载体(市场或中介机构),比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艺设计、品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载体必须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政府强行提供的、高度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产业集聚反过来使服务行业能够相对集中,并有合理的经济回报,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更优的政务环境。需要对所有企业和外来人口都公平的对待、低廉的收费、有效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公平的对待就是人不分亲疏,地不分南北,对所有企业的普惠制而不是对个别企业的挂牌保护。但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难题就是,由于财政短缺,既无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能保障管理部门的正常经费支出,而不得不依靠收费维持机关运转,因而陷入越收越穷、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之中。尤其严重的是,由部门掌握的收费权、审批权往往深陷部门利益之中,而很难跳出部门自利、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也正因为优化政务环境非常之难,在各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优惠的情况下,政务环境的差别成为各地的本质差别,政务环境好的地方成为资本追捧和集聚的洼地。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政务环境的竞争,政务环境好坏,决定产业集聚的成败,决定经济发展快慢。

三、采取过硬措施,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产业集聚

1、把产业集聚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来抓。机会稍纵即逝,衡阳县能否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要用新型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把产业集聚作为实现新型工作化的现实之途。围绕产业集聚抓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抓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集聚抓现代农业。政策向产业龙头倾斜,用地为产业集聚让路,部门为产业集聚服务,财政向产业配套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在土地控制、环境保护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要调整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型企业向资源地靠拢;流通平台向城镇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扩散,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空闲的农居充分利用起来。以形成园区带动,全县联动的工业发展大氛围。

2、把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作为产业集聚的首要任务来抓。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条件抓大型龙头项目的引进,领导出面,骨干专抓,拿出诚意,盯住目标,重点突破。这方面,衡阳县在引进新中源项目上已经创造了成功经验。继续支持龙头项目发展壮大。股市创业版即将推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衡阳县有一批象恒生制药、天天见梳篦、尚卿矿业、长丰矿业、三和食品、金鲲米业等成长性好的企业,要鼓励它们实行强强联合,滚动发展,帮助它们把家族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支持它们架通向上发展的桥梁,争取有一批企业在近年包装上市。

3、把构筑流通平台作为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快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放活为企业服务的各种配套行业,适时建设专业市场。将本地产业总体包装,将优惠政策和政府承诺,通过公众媒体对外发布,力争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相关企业主动来投,加速形成产业集聚。

4、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措施来抓。综观全国的产业集聚区,往往最初是由放活形成的。要用低廉的收费和优质的服务促进产业集聚。低廉的收费就是以全国各地为参照系,用最低的税费吸引八方客商和各地人才集聚,而不是以现有的条条框框来界定收费。有效的管理就是各部门各尽其责,使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商业流通等各领域规范有序。良好的服务就是国家机关各部门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有访必接,有求必应,使问题能够尽时解决,使矛盾能够及时化解,使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优化政务环境,干部是决定因素。在我县财政状况短期内还难于根本改善、政务公开机制还不完备、法制监督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更加需要一大批顾大局、识大体、超越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注重整体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型干部。这就必须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将会干事,想干事、不谋私的干部用到关键岗位,以促进我县产业集聚更快形成,促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篇2

一、认真履行职责, 抓好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工作

陕西省政府已审定批准了能源、石化、装备制造、汽车、航空、有色、钢铁、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轻工、纺织和物流等共12个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按照省政府的分工, 省工信厅牵头抓装备制造、汽车、有色、电子信息、航空、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轻工、纺织等8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为了切实落实好以上产业的实施方案, 省工信厅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抓好政策落实。

国务院出台的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政策力度之大, 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原则和方向, 陕西省制定的12个实施方案可以说措施具体, 政策明确,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下一步工信厅将重点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 包括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产品出口政策、兼并重组支持政策以及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政策。

2.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制定发布《陕西省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意见》和《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南》,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陕西省企业技术改造, 提升企业的工艺和装备水平。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 抓好技改项目管理。采取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等形式, 加大专项资金对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今年能提前竣工、形成产能、有利于保增长的工业技改项目, 优先给予支持。

3. 推动企业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实施50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 力争全省开发重点项目30项, 组织开发新产品300项。集中力量, 实现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突破, 全面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要依托大飞机项目, 做大做强飞机制造产业, 加快“一基地五园区”建设, 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推动省内航空企事业单位和研发机构的重组和整合, 大力发展配套产品和现代航空服务业。力争到2011年, 销售收入达到650亿元, 年均增长30%以上。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新兴产业, 省政府已明确安排专项资金, 支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要依托各重点企业,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实施多晶硅生产、硅材料加工、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等八大工程, 加强专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在多晶硅提纯技术、大功率LED光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等领域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力争2012年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元以上, 2015年达到4200亿元, 将陕西省建设成为全国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重要基地。

二、全面推动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是陕西省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和重要抓手。按照省政府出台的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和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科学布局, 重点推进, 坚持“抓龙头、抓配套、抓园区、上水平”, 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突破。

1. 十月底前制定出台20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

进一步明确20个产业集群及子集群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支持政策。建议各市立足本地实际, 制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

2. 优先启动石化、煤及煤化工、

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6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把这6个产业集群做成“全国一流, 世界知名”的目标, 优先制定发布这6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分行业召开产业集群发展专题会议, 全面启动这项工程。各种专项资金的安排要重点支持6个产业集群发展。

3.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确定60-80户规模大、效益好、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作为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 并在直购电、土地供应、专项资金、资产重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料。

4. 抓好产业配套, 延伸产业链。

把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抓好产业集群的重点。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相关转化项目的配置和连接, 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 梳理和选择一批配套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相关配套企业集聚, 提高产品的集成化和系列化水平。

5. 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要搞好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 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提高产业集群承载能力。制定《陕西省工业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办法》, 选取一批定位清晰、带动性强、辐射范围广、资源配置优化的重点工业园区, 认定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对于具备条件的, 积极支持申报成为国家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三、全力以赴, 抓好工业保增长工作

抓好工业保增长是今年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 对于保财政、保就业、保稳定、保大局都具有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作为全省工业主管部门, 我们要按照省政府保工业增长的“十六条”政策措施, 按照“多个部门一起上, 多种措施一起用, 多种机遇一起抓”的总体要求, 积极发挥省政府工业保增长协调指挥中心的作用, 加强部门协作, 抓好监测分析, 加大政策落实, 及时协调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 继续协调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贴息。

加大银企协调工作力度, 积极扩大企业贷款规模, 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发挥现有产能, 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要在已落实流动资金贷款120亿元基础上, 通过贴息, 引导和撬动银行再新增流动资金贷款100亿元。

2. 进一步做好大宗工业品储备工作。

为缓解市场压力, 解决部分重点企业产能无法充分发挥等问题, 经省政府同意, 我们及时采取了金融机构提供封闭贷款、政府给予财政贴息的方式, 支持重点企业做好工业品储备工作。目前, 第一批增储已拨付贷款贴息资金7315万元, 已增储成品油47万吨、原油50万吨, 尿素22万吨、磷铵8万吨, 锌8000吨、铅7800吨, 钢材20万吨。第二批增储计划也已提出, 预计两批增储可增加产值约150亿元。下一步, 按照《陕西省工业品储备贷款贴息有关问题的通知》, 尽快落实增储计划, 进一步加大增储力度, 争取全年新增产值200亿元。

3. 加大工业产品促销力度。

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 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并下发了《陕西省工业品促销奖励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 陕汽、比亚迪、秦川集团等12户企业和安康市蚕丝绸行业, 作为首批工业品促销超额奖励项目已确定, 奖励额达4865万元, 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151亿元左右。下一步我们将采取现场协调会、产品推介会、参加洽谈会等多种方式, 进一步做好工业品促销工作, 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力争全年增加销售额500亿元以上。

4. 加快提前竣工项目建设, 形成新的产能。

选择一批可提前竣工投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形式给予大力支持, 促其早日建成投产, 形成一块新的产能。计划分两批安排60-80个提前竣工项目建设。继续做好重点工业项目跟踪服务, 对在建项目进行进一步梳理, 分类对资金、运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力争工业建设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陕西省工信厅将坚决贯彻“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 与各部门、各地市, 通力合作, 为夺取今年工业保增长胜利和持续较快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篇3

一、产业集聚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城市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发展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创造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二、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原则

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发展。集聚区是更高层次的园区,不仅要求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而且要求企业通过产业链式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聚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有机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三是资源集约利用。集聚区在建设中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通过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模式提供示范。四是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集聚区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又可以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进而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完善,不断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

在集聚区规划建设中,必须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科学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高水平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其他重大规划紧密銜接,实现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二是融合发展。优化集聚区功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三是创新发展。推进集聚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增强发展活力。四是开放带动。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协作,创新招商模式,推进战略合作,是集聚区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主导区。五是可持续发展。坚持聚集增长与布局调整两手抓,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环境容量、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减排增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完善规划体系,增强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

在高品位上发挥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科学发展示范作用,基础工作是优化空间布局、科学编制规划。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规划体系,增强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一要形成合力,着力构建集聚区规划体系。由于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强大的撬动力量,各级政府都倍加重视,所以必须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坚持总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规合一”,着力构建集聚区规划体系。二要坚持体制创新,着力构建集聚区发展长效机制。加快集聚区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集中要素资源,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有利于集聚区加快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三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着力增强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集聚区起步工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保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重点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四要坚持集约集聚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把集聚区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平台,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向集聚区集中布局。五要坚持配合联动,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为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由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参加的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四、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

建设产业集聚区有两大任务,即承接世界的产业转移和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放眼世界和未来,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服务结构调整。

我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了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获得了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现已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

国际第四次产业转移对于我国来说,无论是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都是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发挥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人工成本低、居民储蓄率高等,结合得好,我们就会发展得更快、更长远。二是有利于打破某些产业的瓶颈制约,实现某些领域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增强产业竞争力。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改变这种现状,努力增强产业集群效益。因此,在承接本次产业转移的时候,标准也不能降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就业,但一定要拒绝淘汰落后的技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目光瞄向世界500强企业和高端技术企业,才能拉长产业链条,造福一方。要办到这一切,关键是要建设好产业集聚区,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使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五、发挥特色优势培育主导产业

作为产业集聚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使之能够产生出强大的带动作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产业集聚区有不同的产业优势,这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科技水平、资源特点紧密相连。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们要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发挥这些特色优势,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

特色优势是集聚区发展壮大的保证,也是主导产业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发挥特色优势的目的是要培育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的成败关键在于有没有核心技术引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强有力的纵向领导体制和各部门高效联动的横向协调机制,引导和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积聚与集成;建立健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创新投入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调动技术及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国家或地方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上一篇: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下一篇:卢沟桥作文800字左右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