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促进

2024-08-19

推动促进(共12篇)

推动促进 篇1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科技部党员干部紧紧围绕“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管理方式、落实规划纲要、实现重点突破”的实践载体, 认真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更深层次上对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共识, 在科技实践中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 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到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科情的深刻变化, 进一步增强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从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来看。当前, 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一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发展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学科交叉融合,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纳米尺度下物质世界奇异性质的发现, 量子理论与信息科学的融合, 生物科学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揭示, 海洋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突破微观、宇观和时空尺度。这些方面的探索和进展, 必将对未来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重大需求。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历史经验表明, 解决这些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三是许多国家都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2006年, 我国召开全国科技大会, 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2007年8月, 美国通过《美国竞争法》, 提出要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继续领先世界。同年6月, 日本通过《“创新25”科技长期战略方针》, 提出面向2025年的创新型国家远景目标。2008年3月, 英国发布《创新国家》白皮书。俄罗斯、韩国、印度、巴西等国也都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计划和行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要求我们把握重大科技创新机遇,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努力掌握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 这对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 面临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这也对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城乡统筹, 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 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都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科学发展之路。

从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科技发展的任务来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长期压力,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 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科技事业发展路径和目标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科技发展为了人, 落实科技发展依靠人, 突出科技发展培养人, 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科学技术有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 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 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 国内和国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 让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 使自主创新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从经济总量上看, 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 但是在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还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还不高。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科技创新是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 也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和先导力量。能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影响和支撑作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

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技成果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以人为本, 围绕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 切实加强民生科技工作, 努力解决人口健康、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互动和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 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推进、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

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我国是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科技活动人员和全时研究开发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这是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宝贵力量。要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加快构建有利于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 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 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局面。

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也对我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 强调要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 把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把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发挥各方面科技力量的优势,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的各项措施和政策,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对当前扩大内需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已有较好基础、可以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重点任务, 优先安排, 加快实施进度, 力争早出成果、快见成效。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服务企业, 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 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对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通信、新材料、绿色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形成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构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引导、带动和支持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使科技成为实现标本兼治的有力杠杆。科技创新既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手段, 也是调结构、上水平的根本途径。我们既要发挥科技在应对当前经济困难中的有效作用, 又要发挥科技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市场的变化, 导致外部需求减少, 对我们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状态。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时机,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使科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效地依靠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

充分把握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历史经验表明, 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从而孕育新的产业, 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我们要抓住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的机遇, 准确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规律, 在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最活跃的领域, 加大原始性创新力度, 实现我国科技的新突破和新跨越。要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机遇准确把握国际上研究开发活动和科技创新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 更广泛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科技需求迅速扩大的机遇, 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任务, 着眼未来, 超前部署跨越发展,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国家竞争新优势。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技工作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为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推动促进 篇2

【推动造句】

1、这次大会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组织教师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教学改革。

3、大力引进资金和人才,推动西部大开发。

4、为了推动新的政策,政府千方百计的发出各种说帖。

5、两国政府首脑的互访将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6、革命和人推动历史前进。

7、源源不绝的`水流推动着水轮发电机,就产生了强大的电流。

8、世界足坛人才辈出,推动足球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9、自从政府推动十大建设后,国家的发展一日千里。

10、解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促进造句】

1、经济政策的改革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2、商品交换可以互通有无,促进经济发展。

3、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每个人都从中获的了好处。

4、严格的管理制度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5、党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6、多晒太阳可以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7、“争先创优”活动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8、慢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健康。

9、不少工厂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了产品的纲举目张。

科技推动创新 创新促进发展 篇3

包头国税局何以获得如此殊荣?

解放思想,观念创新是关键。为深入开展创新工作,包头市国税局及时成立了创新项目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评估推荐创新项目,调查复核创新项目成效,宣传推广创新项目的经验做法,协调解决评估事项等,定期对创新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实地调研和跟踪问效,全力抓好创新工作。包头市国税局从具体工作入手,针对亟需更新的思想观念、亟需改革的体制机制、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大胆探索,寻求突破,注重创新的系统化,全面树立系统的创新观。围绕开拓工作思路,增强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行观念创新;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机制创新;围绕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行管理创新;围绕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进行方式方法创新,营造了创新文化,激发了创新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

建章立制,健全制度是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国税系统创新项目的引导服务、评估推荐和应用推广,确保创新工作有新突破,包头市国税局机关各科室和各基层局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创新工作大力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对已申报登记的创新项目实施责任包干制,从市局领导起,将抓创新管理责任到人,要求各基层征管局、各部门均要结合实际和工作需求积极开展创新项目调研和论证,认真检验创新项目的立项可行性和成果,市局包干领导定期带领专项小组深入一线,进行创新工作督导检查,同时包头市国税局建立健全了创新工作考核机制,年终对创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全面促进创新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重点突出,信息技术是支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包头市国税局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思路,探索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动技术服务核心团队建设工作,建立了人才吸引和培训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目前全局技术服务核心团队已有各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30多名,同时注重强化技术交流协作,积极开展应用服务,在实战中切实提高了技术服务水平,为实现信息管税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包头市国税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针对行政管理、税收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传统征管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先后研发了“综合绩效考评管理应用系统”、“移动短信服务平台”、“普通发票查询举报系统”、“二手车发票开票系统”、“通用平推机打发票开票系统”,以及“出口退税预警评估”、“所得税电子台账”、“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资源综合利用”、“车辆购置税电子档案”、“税务稽查计算机辅助选案”、“煤炭行业预警评估”等一系列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应用系统,并在全市国税系统进行了推广运用,提高了征管数据的增值利用率,堵塞了征管漏洞,提升了管理水平,对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还在全自治区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推进全区国税事业全面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

注重运用,创新显效是目的。在大力开展创新项目研发的同时,包头市国税局高度重视创新项目的推广运用和经验总结,保证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促进了税收收入增长。各项创新措施实施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税收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全市国税收入“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429.5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了278.43亿元,增长184.23%,年均增长16.46%,2011年一季度,全市国税系统累计组织入库各项税收28.56亿元,同比增收4.25亿元,增幅17.47%。税收收入呈现连年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各项创新项目的实施功不可没。

二是提高了征管质量。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明晰了岗位职责,优化了工作流程,加强了征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2010年,全市国税系统申报率为98.57%,较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税款入库率为99.90%,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加收滞纳金入库率为99.63%,较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处罚率保持100%。2010年,包头市国税局依托各应用系统,不断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累计查补税款2.3亿元。通过出口退税预警评估管理系统,及时对77户有疑点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共查补税款23万元,有效防止了骗取出口退税案件的发生。依托所得税电子台账强化所得税管理,2009年度企業亏损面为13.5%,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广大税干的学习热情,全系统学业务、比技能的氛围日趋浓厚,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越来越成为广大国税干部的自觉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国税系统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5%,400余人取得了各类专业技术职称,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做好各项税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四是提升了国税形象。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绩效管理,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税企关系更加和谐,得到了包头市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广泛认可。经过多年的努力包头市国税局市局机关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包头市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市局取得了连续两年免评、连续两年名列执法类单位第一名的好成绩,市局党组连续两次荣获全区国税系统“好班子”称号,市国税局被评为“人民满意行政执法单位标兵”,全系统所有基层局均被评为“人民满意行政执法单位”,6个基层局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兵”、4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4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2个基层局被命名为全市“十佳文明示范窗口”,直属分局办税服务厅还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国税形象。

推动促进 篇4

细化措施,扎实推进跳绳运动

1.全员参与,教师先行。学校自2012年引入跳绳项目之后,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学习跳绳,并在教职工中组织开展“跳出速度,跳出想法”的跳绳比赛。基于此,通过教师跳绳影响带动学生跳绳。

2.普查检验,竞赛推进。每学期初都要对每位学生的基本跳绳项目掌握情况进行普查,并根据反馈的情况制订相应的促进措施;每学期要求体育教师和各班班主任配合在各班内进行2次小组间跳绳比赛,并将比赛结果上报学校;每月开展小型跳绳竞赛活动,并评选跳绳优秀班级和舞绳小能手;每学年都要开展一次“校级跳绳节”、一次全校性的跳绳运动会、一次花样跳绳比赛,并要求师生人人参与。

3.制订标准,多渠道实施。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各年级段花样跳绳的要求与考核标准,并将跳绳运动纳入教学计划,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教学;同时,结合每天一小时的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此外,每周还会安排2节融入了跳绳元素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4.鼓励创新,推广发展。学校要求在班内和学校的跳绳比赛中,都必须安排个人和小组自编花样跳绳动作的展示,并把好的动作加以推广。这样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花样跳绳有了新的内容,学生对花样跳绳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增强了科学锻炼意识,为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政策扶持,适当补助。针对体育教师早上和下午要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实际情况,学校在超时工作方面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在评优评先方面将体育教师列为首选。

加强梯队建设,创新促进提高

1.明确选拔要求,完善梯队建设。为了加强梯队建设,学校不仅组建了学校花样跳绳代表队,还组建了班级花样跳绳代表队。在队员的选拔方面,不仅要求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跳绳天赋;并且要求学习成绩优秀,能够吃苦。校运动队训练坚持每天两练,时间为每天早上7:00~8:00和下午4:00~5:00,具体由教练员负责。目前,经过训练已经做到人人有绝技、班班有特色。

2.加强研究,创新跳法。教练员为了创新跳法,收集并反复研究了1000多个国内外各种跳绳的视频,创新形成了半蹲跳跳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跳绳速度。同时,教练员在花样跳绳中融入体操、舞蹈、武术等元素,花样达到100多种,由此不仅提高了跳绳的难度,而且提高了跳绳的观赏度。

推动班组建设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篇5

【摘 要】班组建设是一项筑基工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加强班组建设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成就卓越企业的重要抓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班组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班组建设的核心内容,科学构建班组建设的组织体系,充分利用班组建设的载体,建立班组建设的长效机制,避免班组建设流于形式,切实将班组建设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全面推进卓越班组建设。

【关键词】建设;班组文化;促进

班组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组织,是企业从事生产技术经营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单位,是企业的细胞、基础。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一个活力且具有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的班组是基本前提,因此搞好班组管理工作,支持信任班组长,并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班组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才能够让企业的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这点上来看,加强企业的班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在企业的品牌建设中同样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分析班组建设在发展企业的重要作用,并简单分析了当前企业在班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的措施。加强班组建设要重视全员参与,搞好班组成员的团结

班组建设不仅是班长个人的事情,更是班组全体成员的事情,必须要充分调动起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一个班组,最重要的就是团结,最需要的就是凝聚力。而关心班员生活是抓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班组成员之间相互团结的纽带。物质生活我们暂且不说,精神生活的贫困也会让人精神空虚,人心不稳,“穷则思变”,但“变”却不一定“通”,所以很有必要加以关心。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在所难免,如果闹着情绪来工作,显然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安排,影响工作质量,一些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班长要用心观察班员的状态,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地看问题,要引导他们做对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对,在失误和挫折面前,用乐观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掌握改进之道,通过沟通,自我反省,积蓄经验,把工作做得更实更好。同时可以多多举行一些班组娱乐活动,丰富班员的精神生活。加强班组建设要重视学习型班组的建设

班组建设要持之以恒就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每一名职工必须加强业务理论、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业务知识技能和文明服务水平;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陶冶情操,提升自身修养。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有目的的学习,不能只为学而学,防止学习和解决问题相脱离。提高业务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班长首先得以身作则,有过硬的业务水准,才能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比较权威地检查全班人员的工作质量操作规范,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处理。班长应以实际行动带动班组成员全面提高业务知识,把知识点尽可能地分门别类,帮助组员熟悉掌握。也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有目的的开展如业务交流、技术探讨等活动,使班组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还可以鼓励员工不断地自我充值,不断地丰富文化内涵,那样每个组员都会感觉到其实工作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一天,都是上进的一天,是收获的一天,都会感受到成长与发展的快乐。加强班组建设要重视班员思想建设以及搞好群众关系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思想是人的灵魂”。思想健康灵魂才健康。班长要带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轻视自己的能力,也不轻视自己的岗位。其实不管岗位如何,大家都要确信,我们的工作是有利于企业,有利于社会的。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本职工作为荣,以尽职尽责为荣。强化班组安全从严管理,提高战斗力

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做到常抓不懈。班组坚持开展工作标准的规定和“安全互查活动”。对规范班里职工作业行为、提升职工安全技能、夯实车间安全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班组标准的规定工作。班组工作标准是安全标准化管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班组安全从严管理工作中,统一了思想,使之变为自觉地行动,使班里职工熟悉了从严管理是维持正常工作持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是对他们高度负责的体现。

(2)“安全互查”活动,即由不同的工序或岗位间相互开展安全检查活动,指出该职工的不足和不对,这种活动形式,有利于职工发现一些熟视无睹的安全隐患。以上两个方面贵在坚持。

【参考文献】

推动促进 篇6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欢聚一堂,参加今天的盛会。首先祝贺《演艺科技》杂志社成立十周年,同时也对即将受到表彰的优秀论文作者、最佳合作伙伴,和为杂志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专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熊主编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杂志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此,大家都是感同身受。《演艺科技》杂志诞生、成长、发展、壮大到今天,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应该说,这十年来,她在行业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不断提高,逐步取得了行业内权威媒体的地位。我觉得,这一点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凝聚着杂志社广大同仁的辛勤汗水、聪明智慧,还有他们改革创新的精神;同时,也饱含着社会各界、行业专家、读者、企业界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更体现了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对杂志的爱护、正确的引导,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投入。对于所有关心杂志成长的人们,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据我所知,《演艺科技》杂志是我们文化系统创办的为数不多的、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的行业科技类杂志。十年来,这本杂志在加强行业内部的业务和交流,推进技术进步、科技和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快速地向生产力转变等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上,我们都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新产品、高科技产品,我觉得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在我们这一行业里的大量运用,使行业的整体实力得以提升。作为行业有影力的《演艺科技》杂志,她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经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在不断地跟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足迹,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才能借助科技的力量,如虎添翼,快速发展。文化也是一样,文化部和科技部最近正在进行合作,采取很多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来推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这方面的工作,文化部是由文化科技司来推进,今天文化科技司的王丰副司长也参加了会议。《演艺科技》杂志在探索文化和科技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希望杂志继续秉持高端的科技定位,发挥行业的资源优势,继续探索和开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渠道,借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这股东风,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继续谱写未来十年新的辉煌!

再过两天,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在这里,借这个机会我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推动促进 篇7

一、完善三级教研网络

我县教育发展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教育质量不均衡。

我县自2012年秋季起在全县打造两个教研共同体:校本教研共同体和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两个三级教研网络, 即在大型 (中心小学及以上) 学校构建“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的小三级教研网络和在全县构建“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学科区域教研组———学科教师”的大三级教研网络。

2012年9月, 为充分发挥琼中思源实验学校这一省级课改样本校和教研基地校的作用, 由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组织成立了学科区域教研组。由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在中、小学段挑选出各科优秀骨干教师80名 (小学段另从县一小选出40名骨干教师) , 分学科学段成立若干个学科区域教研组, 一个学科区域教研组15~20人, 由思源学校和县一小的教师担任组长, 有关学校的教研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各学科区域教研组组成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 由县教研员担任各学科中心教研组长。

二、完善教研管理机制

1. 充分发挥校内三级教研网络的作用。

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县教育局出台的《教科研常规工作考评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学常规要求》制定本校具体细则, 组织校级教研活动。

2. 充分发挥区域教研组作用。

(1) 成立学科区域教研共同体 (教研组) 。县教育局制定了《学科区域教研共同体管理制度》。 (2) 实行首席负责制。在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统一指导下, 学科区域教研组长对本组教师进行组织管理、指导评议和评价鉴定, 相关学校领导积极支持区域学科教研组的活动。 (3) 实行统一的教研活动管理机制。每学期初始, 县教育局和教师培训管理中心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分管教学教研的学校领导进行学期教研和课改动员部署与培训会议, 会后根据统一部署, 由学科区域教研组长召集本教研组成员研究制订学期教研与课改活动计划。一般要求: (1) 集中培训:学习思源学校教研与新课改方式方法, 学习杜郎口等全国课改名校教改理念与办法, 结合各校实际研究制订本校本学科教研与课改办法。 (2) 集体备课:组织学习思源学校一课四备的操作办法, 每月选取一个素材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和说课, 轮流确定中心发言人, 再统一备课稿印发全组。要求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 (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研教材、研教法、研学法, 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评价) , 备课组主要就教学中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促进常规教学教研与新课改工作。 (3) 上示范课:由思源学校和县一小的骨干教师上课, 学科组教师共同观摩学习、评议, 再反思创新。 (4) 上对比课:通过示范课引领, 骨干教师 (组长) 到相关学校, 与本组教师上对比研讨课, 再集中评议, 由骨干教师对组员进行评分评价, 组员也要对上对比课的骨干教师进行评分评价。 (5) 上过关课:对比课不达标的教师要上过关课, 组长重点帮扶, 并由组长最终评分评价, 决定该教师是否过关。 (6) 依托网络建立学科区域教研组的“教师博客群”、“教师QQ群”、“教师微信群”, 组织教师围绕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开展网上常态化研讨活动。 (7) 结果应用:学科区域教研组长对本组教师的上课评分评价结果和教研活动的考勤记载、活动记录、学习笔记、备课及听评课检查结果汇总, 全组排序。

3. 充分发挥县教研室教研员的作用。

县教研员是本学科全县中心教研组长, 负责各区域教研组和校本教研组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评。每学期初始组织各区域教研组长和副组长研究部署教研与课改活动, 组织本中心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教研与新课改集中培训, 督促学科区域教研组进行分组培训, 督查学科区域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参与其活动, 期末要对教师的评分评价表汇总审核, 组织学科区域教研组长进行集中评议, 确定教师期末评价结果, 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各种评比的重要依据。

三、落实三大工程, 为区域教研与课改提供理论与实践平台

1. 干部教师全员培训工程。

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进行课改通识培训, 课改领导与指导中心组成员进行课改技术培训, 一线教师进行课改实践培训。

2. 三级论坛与赛课工程。

2015年开始, 教育局将组织校长和教研员课改论坛及赛课, 教师培训管理中心组织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课改论坛及赛课, 学校组织班主任和教师课改论坛及赛课。论坛实行评分评价, 发现好文章要上报, 好作者要奖励, 好经验要推广, 论坛评分直接与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3. 增量考核评价工程。

逐步由原来的结果评价向增量评价转变。一是学校实行增量评比。把全县学校分成县城学校、原农场学校、原地方学校等三类, 实行同类学校竞争, 不同类学校攀比的机制。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 定期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发展性增量评比, 并以此为依据对校长实行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教师实行增量评价。我们以琼中思源为实验区, 引导全县学校逐步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发展性增量评价。三是学生实行增量评级。

4. 坚持“四主推动” (行政主推、校长主管、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

经过两年多的新课改实践和探索, 我县的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有兴趣, 学有所获;三是实施新课改以来, 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迅速;在学科区域教研组这个平台上, 纳入教研, 就形成了教研网络;纳入教师培训, 就能成为师培网络;纳入教育科研, 就能形成科研网络。我们计划依托此平台, 将教研、科研和师培工作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综合大网络。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县教育局要求全县中小学在公用经费中必须单列教研培训与课改经费, 总额不得低于公用经费的10%。为抓好区域教研共同体活动, 充分发挥课改样本校和教研基地校作用, 县财政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教师培训费400万元, 支持教研与课改活动以及外出培训学习。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 我们做到了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组织一次教学教研与课改工作月查, 学科中心教研组每学期组织1~2次大型教研活动。两个三级教研网络机制的构建, 月月有目标、有措施、有督导、有评价、有激励, 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教学教研与新课改工作的深入发展。近两年中考, 我县成绩在全省19个市县中从2012年的15位到2013年的14位再到2014年的第9位, 小学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均有提高。

推动促进 篇8

1 制定《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科技风险投资是指向科技型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或者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科技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之间紧密互动的关系历来为许多创新型国家所重视,美国、丹麦、英国、德国等国家都制定了鼓励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微软、苹果电脑等一大批企业快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公司,都与科技风险投资的支持密不可分,电讯、半导体、计算机、药品、医疗设备等高科技领域处处都可以看到科技风险投资的“身影”。近年来,太原市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成就显著,但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也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我国沿海城市已逐步蔓延到了内陆地区。无论从太原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来看,通过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带动社会资源进入科技创新中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对策。

2004年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以来,太原市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在每年的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设立了科技风险投资专项,累计投入4 000万元,在冶金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投资支持了47个项目,拉动企业投资1.8亿元。截止目前,这批项目已申请和受理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在科技风险投资的支持下,万峻公司、优特奥科电子、创隆制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城市以及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仍然明显滞后,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少。在省城约200家投资公司中,开展科技风险投资的不足10家,与发展需要差距较大。二是资金来源渠道窄。目前从事科技风险投资的企业,主要是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引导资金,还没有形成政府引导下的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完善、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而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我国中小企业板2004年6月启动起来,已有260余家企业挂牌上市,但其中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尚无一家企业,这与科技风险投资业发展滞后不无关系。三是投资规模较小。目前,深圳、武汉、长沙、柳州、合肥等城市设立的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分别达到151亿元、30亿元、10亿元、3亿元、1亿元,而太原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科技风险投资资金4年累计2 600万元,难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源源不断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深圳市3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资金来源于科技风险投资,而太原市只有不足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获得过信贷或风险投资的支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乃至解决制约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源源不断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必须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下,把科技风险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同产业升级、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科技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又保证了经济发展对科技风险投资的促进,实现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良性循环。为此,太原市人大、太原市人民政府对科技风险投资立法工作高度重视。2008年3月,太原市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研究确定“关于对我市科技风险投资立法的建议”为2008年第4号议案后,经太原市人民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通过,太原市人大常务会主任会议决定,被增补列入当年的立法计划,省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6月通过了《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

2《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保障

《条例》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支持政策导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并且是又好又快发展。《条例》有一系列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性规定,为太原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引。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依法完善和保障科技风险投资的机构设立、风险化解、成本控制、利益回报等环节,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从而解决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将严峻的经济形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把科技风险投资发展作为抓手,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社会生产力,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加大对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条例》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这点,必须坚决冲破、改变、革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目前,由于科技风险投资滞后致使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慢的问题成为太原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瓶颈,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同时也使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受挫。只有依法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及时有效转化,从而进一步保护创新热情、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实践,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得到发挥。

《条例》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责无旁贷地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充分发挥引领、支撑和服务的作用。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必须依靠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建立起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发展机制,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提供支撑。为此,《条例》规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为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条例》共七章、四十五条,分为总则、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服务、鼓励与扶持、法律责任和附则。与国内其他省市相关政策相比,《条例》在加强机构管理、强化政府引导、规范运行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明确扶持措施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是明确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方式及业务范围。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支持、业务范围不规范是制约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条例》第八条规定,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在本市创办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或直接从事科技风险投资。《条例》第九条明确,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采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合伙企业等组织形式。《条例》第十一条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业务范围做出了界定,这为科技风险投资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是强化了政府对科技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条例》第五条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工作纳入本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研究解决科技风险投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实施备案管理,并对备案具备的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条例》第十九条要求,太原市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并在第二十五条规定,专项投资可以采取股本投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方式。此外,《条例》还对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和科技型创业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分别做出了规定。

三是规范了科技风险投资的运行方式。《条例》第十八条和第十五条规定,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注册资本可以分期到位,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以其全额资本进行投资,也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科技风险投资可以采用股票市场上市、企业回购、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

四是突出了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的作用。中介服务是科技风险投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从发达国家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是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中介服务的方式、地位以及从业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应是本法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条例》规定了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开展项目推荐、项目评估、投资策划、委托管理科技风险投资等服务,为科技风险投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依法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可以为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及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五是提出了扶持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制订具体措施,支持科技风险投资;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对科技风险机构投资所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向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推荐投资项目,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利用科技风险投资提供服务。

摘要:阐述了《太原市科技风险促进条例》颁布实施的背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保障,并分析了《太原市科技风险促进条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推动促进 篇9

要切实加强终身教育的法制建设, 认真研究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措施

终身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原则, 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把这种理念和原则转化为实践、制度, 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 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同时, 要认真研究制定好相应的政策措施, 努力从教育体制上搭建起以终身教育为纽带的连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立交桥, 从而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立起一个制度架构, 提供制度和组织的保证。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教育部已经把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起草《终身学习法》摆上了议事日程。我们必须抓紧工作, 切实做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 使之成为发展终身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两年来的努力, 教育部已经完成了制定《终身学习法》的第一阶段工作, 在对国内外有关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进行《终身学习法》立法的可行性报告, 并拟定了一个《终身学习法》的草稿, 下一步要组织专家对草稿作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切实加快《终身学习法》的立法进程。在做好这两部法律的修订和研究制定工作的同时, 我们必须抓紧对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 尽快出台一些政策性文件, 以指导和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工作的实践。

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 以在职学习提高为重点, 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提出了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新目标, 这为我们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发展继续教育是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要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 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和努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在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中,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这一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 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 以在职学习提高为重点, 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特别是要把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与成人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要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 继续深入开展社区教育, 加强全国和省市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的建设, 加强城区、街道和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建设,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建设网络化的社区学习平台。要以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 兼顾青少年校外教育和老年人文化休闲的需求, 努力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要大力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 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举办各类业余学校、夜校, 开展全员培训, 及时总结推广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积极推进社会化培训, 进一步规范培训市场, 探索灵活开放的成人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

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扎实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 以乡村成人学校、普通中小学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开展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建构

推动促进 篇10

一、外向型农业的特征及其独特意义

外向型农业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通过进入国际市场, 借助国际分工来实现农业的再生产。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出发点主要是在国际市场, 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相互交流, 通过国际市场来完成农业的再生产循环, 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相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 形成具有国际规范的, 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

(一)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主体农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自身的产业的特征主要有:

1、由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国际市场上产品消费需求以及相应的结构模式来作为主要的依据, 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外向型农业的产品出口的结构,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并由此影响着主体农业的结构变化。

2、由比较利益的原则决定。

发展外向型农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进行更多的外汇收入, 主要依据的是比较利益的原则,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这和主体农业当中所强调的不同的产品均衡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但是就目前来说, 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产业是在不断变化的, 因此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

3、由国际市场的潜力决定: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是相对于整个国际市场来说的, 对于国际市场来说, 供需量会有一个限度,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农产品以及相应加工产品的对外贸易上不存在着供求问题, 因此, 在国际市场中有着非常大的竞争潜力。这使主体农业的结构调整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二) 外向型农业的独特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外向型农业不仅仅是将农产品出口作为主要的目的的“创汇农业”, 更重要的是指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即“外向型农业 (agriculture for export) ”: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 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再生产的农业。其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是国内市场, 而是国际市场, 同国际市场进行广泛的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双向交流, 借助于国际市场来完成再生产的循环活动;并建立起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 形成符合国际规范、有利于双向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因此, 通过发展外向型农业, 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日益与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结合, 是我国农业落实可续发展观战略的具体举措,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深刻分析国际经济环境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尤其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状况是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国际环境。

(一) 有利环境

1、传统的农产品贸易趋于稳定: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当中, 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将会基本稳定, 而在水产品等产业上将会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对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来说, 将会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2、农产品价格趋于上涨:

农业贸易的改革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这对于出口国是非常有利的。

3、内部贸易速度加快:

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内部贸易的发展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分工的细致, 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贸易发展将会更加深入。

(二) 不利环境

1、保护主义日益严重: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据国际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需求, 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 在国际贸易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不断地利用自身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对于自身的农业产品进行补贴, 同时提高自身的关税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输入。

2、集团化趋势明显:

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 不同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不断地建立贸易集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全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将强,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竞争的局面。具体的表现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欧共体市场的建立不断地加速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更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掀起了高潮。

3、农产品贸易结构升级: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逐渐的从谷物和淀粉类转向了肉蛋类以及蔬菜类, 因此, 畜牧以及水产品的出口产值在农产品的出口比重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加工品的出口逐渐的取代了原材料的出口。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水平及保鲜技术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内条件

经济的全球化,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 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

(一) 有利条件

国际化步伐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从长远的上看, 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 对我国的农业产业调整有了更多的空间, 促进我国能够在区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仅面对国内市场, 更多的是面对世界市场, 为给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国的畜牧业、园艺业以及特色农业的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 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 极大地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 我国按照相应的国际规则, 不断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给以我国的企业很多的优惠政策, 从而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对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断地促进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合作交流。给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不利条件

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状态, 在整体竞争上优势较少, 出口的农产品在质量和生产方式上和国际市场的要求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同时由于农产品贸易当中的技术壁垒的逐渐增多, 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1、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保护率是非常低的, 甚至是在长时间内处于负保护的状态。在我国的相应的农业保护措施当中, 除了对于粮棉油的补贴之外, 对于其他的农业则是没有太多的政策扶持。时间以来, 通过工农产业之间的价格差以及农村的不合理负担等, 使得农业的利润转化为工业生产的累积。在很多的情况下, 我国的农业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 还需要利用一部分的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来发展工业, 而不是为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国际市场作为导向, 不仅仅是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 同时还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发展外向型的农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就目前来说,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于本国的农业进行着不同措施的保护。发达国家在长时间内都给本国的农业发展提供非常多的补贴, 使得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在进行国际化政策指定的过程中又使得农产品处于主导地位。但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非常少的。我国的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同美国相比有着非产大的差距, 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使得我国的农业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经营比较的分散,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效率比较低, 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的投入比较少, 利用效率非常低, 在农业科技的开发投入相对其它的产业来说比较的少, 物质装备水平不高, 品牌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非常慢, 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非常少。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资金、资源以及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上是出于劣势的。就拿美国来说, 其耕地、森林等资源的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在世界前列, 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虽然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全部人口的3%, 但是却有着非常大的生产效率。美国作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由于其自身的农产品物美价廉, 因此很多的出口种类在世界上占据着非常大的份额。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的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之间进行不公平的竞争, 使得我国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压力。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落后状态的, 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的企业非常少的, 即使是先进企业, 规模也比较小的, 组织能力也是比较差的。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处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状态, 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小而且分散, 很难利用合理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即使勉强采用了, 也因为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而收效甚微, 导致农民在进行生产和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采用新技术的方式很少。同国外的大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由于小用户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而导致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问题,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没有广泛的市场认可, 竞争力比较低, 很难进入到大的市场当中。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 组织化的程度比较低, 缺乏相应的行业内部竞争的协调机制, 使得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集团化企业竞争中有着非常大的劣势, 于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 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 使企业的利润大大的降低, 甚至还导致很多的国家进行反倾销制裁。很多的农产品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只是停留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 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使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3、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相符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安全的名义设置贸易壁垒, 成为了我国农产品输出的严重障碍。随着世界各国逐渐的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对于农药残留、污染等等检测指标的严格限制, 检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时常发生, 产生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技术壁垒的产生同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的技术壁垒在本质上就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之间的较量, 虽然有着很多不公平的状况, 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安全以及法律制定等问题上还有待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从进行生产和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当中的标准化程度很低, 很多的综合性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目前的标准和国际标准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近年来,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使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要求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在分析了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后, 我们必须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提供高效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实践可以知道, 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尽快的制定符合国际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 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现管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体制, 统一生产和对外贸易政策, 将农业生产同外贸有机的结合起来, 完善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政策, 提高相应的行政效率和水平。我国政府需要增加对于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 从不同的渠道增加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 让农民抓住机会掌握相应的技术, 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 还需要不断地增加对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 加强对于国外技术标准和法规以及应对技术壁垒措施的研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同时从我国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上考虑, 我国的农业政策首先是要增强透明度、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二)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

我国在进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将重点放在具有自身资源优势、专有技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领域。在资源上, 我国地幅辽阔, 有着特殊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优于其他国家, 甚至超过了引种地。因此, 我国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同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增强我国的生产要素, 不断地促进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 我国政府和银行要坚持在发展农业上作出努力, 从而发挥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方面, 我国要注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同时, 在全国进行环境的之力, 从而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更加的优化。

(三) 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

1、制定科研带动的战略目标:

将提高农业科研、生产综合实力作为主要的目标。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加快我国的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实验室的水平。同时, 有重点的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通过加强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通过任务带动人才培养, 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确定提高质量的具体目标:

要通过科学技术, 不断地改良农作物的品种,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我国的科研力量, 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 培养出具有优质、高效的品种, 同时还要加大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力度。要严格的按照国际标准或者是客户要求来进行生产和加工,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 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有着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3、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

作为是外向型农业的窗口, 农业科技园是新技术开发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进一步改造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支持出口龙头企业, 尽快的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 不断地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作为导向, 从现有的基础上开发农产品的相关开发, 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发展向精加工方向发展;

4、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将自然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主要的原则, 在保护的过程中注意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抓住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 优化林种结构, 将恢复和扩大植被的覆盖率同增加农民的收入有机的结合起来, 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推行退耕还林,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总之, 面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实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将国际市场的要求作为主要的前进方向, 将优势产业作为基础, 依靠县级的技术, 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种类和质量, 提升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空间,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体系。将提高质量和利润作为主要目的, 增加我国的农民收入, 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 进一步的优化我国的农产品结构, 优化区域布局, 从而实现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摘要:外向型农业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出发, 全面分析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 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问题,政策

参考文献

[1]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2004年2月

[2]朱允卫.《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11月

[3]祁春节.中国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4) :22-23

[4]姜丽.王生林.山东省外向性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5) :35-37

推动促进 篇11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高考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迎考为重点,以“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和局领导挂钩服务帮扶为主要形式,召开全州规模的高考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点对点、面对面指导基层一线任课教师4 000多人,促进全州教育质量整体提高。2013年高考,全州上线率达99.9%,其中9个县上线率为100%。通过举办心理疏导、健康咨询和志愿填报讲座等,服务辅导考生1.4万人,保障在高考考得好的基础上实现志愿报得好、录得好。

全面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以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为保障,全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步伐,顺利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8所,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幼儿园178所,在209所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全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投入资金2.33亿元,拆除重建D级危房15.1万平方米,加固改造B、C级校舍10.3万平方米;实施洱源地震学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8个,概算投资3 850万元,新建校舍24 414平方米;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下达资金1.42亿元,实施食堂建设项目327个,建筑面积95 531平方米;下达设备配备项目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5 945万元,为396所中小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1 850套,为286所中小学配备多媒体设备1 144套;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教育投资1.39亿元,实施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2个33 653平方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个8 00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38个22 645平方米,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7个25 655平方米。投入资金1 512万元,实施山区教学点特殊重点支持项目,进一步改善山区教学点办学条件。

全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级投入资金1.8亿元,使385 963名学生享受营养餐,初中、小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5%。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享受“两免”学生达417 242人24 674.51万元。扎实抓好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学前教育阶段学生12 823人38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61 582人18 374万元、普通高中学生19 082人2 453.4万元、中职学生42 095人次6 383.86万元、大学生3 643人930万元,为12 07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 062万元,连续第6年精心组织“爱心圆梦”助学活动,筹集资金893万元,资助3 039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圆梦大学。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安排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4 554人、学前教育10 342人。实施“励耕计划”发放补助资金306万元,资助基层特困教师306人。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135万元,有效解决15名大学生创业之需。真正体现了教育事业服务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实质内涵。

水富县多部门联合整治学校周边食品安全本刊讯 (通讯员 孙顺莲) 为切实消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水富县食药监局、工商局、质监局、综合执法局、教育局等部门近期联合开展了一次学校周边食品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

专项整治期间,水富县食药监局、工商局、质监局、综合执法局共检查学校食堂25个、学校周边餐饮服务单位45家,检查辖区校园周边生产销售各类食品的单位和个人633户,县城内中小学周边小作坊20余户,纠正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行为720余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放《监督意见书》64份、《责令整改》5份,《春夏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的公告》70余份,并进行网络发布;立案查处1起。取缔无照经营7户,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7份。督促小作坊切实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各镇(办)共检查学校周边餐饮店、小作坊、副食经营店及小摊点130户,发放食品安全相关资料700余份,督促食品经营户完善相关证件的办理工作,对检查出的过期食品进行了现场销毁,提出书面整改意见10份。

推动促进 篇12

(一) 妇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教育已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体现在古代教育上的“重男轻女”, 由于在传统意识上对女性的轻视和“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一系列错误思想的影响, 我们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忽略、轻视甚至压制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在于:一是历代统治者对广大妇女没有给予甚至不允许、压制其接受教育。在封建社会, 封建皇权御用的化民之道是儒家学说, 而儒家主张的是三从四德, 轻视女性, 所以政府压抑着对女性的教育。二是社会习俗的影响。在古代社会, 我国的妇女出来抛头露面, 就会视为不守妇道, 不准出门, 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三是广大妇女自身缺乏抗争意识, 安于现状。几千年养成的生活习俗, 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 就这样, 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 广大妇女就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二) 妇女教育发展中的补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积极保障广大妇女的权益, 提高广大妇女的素质和地位, 使广大妇女从生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多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从法律上赋予广大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且对妇女的教育工作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注意和补救:

1. 女性扫盲教育。

扫除文盲是新中国下大力气做的一件大事。新中国刚建立时, 妇女的文盲比例高达90%以上。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群众进行扫盲。

2. 女性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我们党和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设施建设, 一直当作大事来抓, 大力兴办学校, 鼓励私人办学, 加强对中小学的监管力度。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 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中, 女性教育的比例较解放前也大大提高。在小学, 1951年, 女生占在校生比例为28%;1980年为44%;2004年上升为49.96%。中学教育中, 女生的比例也由1951年的25.6%上升至2004年的46.59%。总之, 建国以来在基础教育中女性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3. 女性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教育。一是大学教育。建国以来我国的女大学生增长迅速,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大学生人数增长迅速, 但也总是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影响到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影响到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瓶颈就是经济条件。大学时期女性辍学的原因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生辍学绝大多数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经济条件的制约, 致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与高等教育无缘。近几年, 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自建国以来,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 特别是在2004年的一组数据中显示, 女硕士和女博士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4.2%和31.4%, 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13.6和15.9个百分点。三是留学教育。自建国以来, 不少女性应国家建设需要, 被派到国外公费留学。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又有不少人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自费出国留学。尤其在近几年, 想要公费留学的人员自愿报名参加统一的考试, 没有性别差异。在自费留学问题上, 女性就显得更自由了。

4. 女性继续教育。

在女性继续教育方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农村妇女脱盲基础上的技能培训和城市下岗女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一是农村妇女脱盲基础上的技能培训主要是建立在脱离文盲的基础上, 使农村妇女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把她们从最原始的劳动方式中解脱出来, 从而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保护妇女的身体, 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通过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 使全国广大农村妇女也拥有了一技之长, 使她们摆脱了依赖于他人的思想, 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有利于她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维护男女平等的国策, 也有利于她们以更崭新的姿态和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二是城市下岗女职工的再就业培训。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要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而没有被淘汰的企业也要进行结构调整,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下岗”。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女性自身生理上的劣势, 下岗中往往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女性职工。

面对这种状况, 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是帮助下岗女职工调整好心态。二是帮助下岗女职工再就业。三是维护下岗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几代人的奋斗, 现在保障妇女平等受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一些发展妇女教育的制度和政策也逐步完善, 各级各类教育中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妇女教育发展成果显著。

二、妇女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 促进妇女平等接受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中应有之义。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最基本的保障。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也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内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对妇女而言,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利益、发展和命运, 而且更是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妇女如果不能同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就不但会有失社会公平, 而且会催生新的不公平。只有女性与男性平等的享有了受教育权, 才能有效地促进妇女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二) 全面提高妇女文化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通过深化改革, 调动一些积极因素,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那就要注意调动占人类一半的女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要使勤劳而又充满智慧的中国妇女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成果享有者。因此, 全面提高女性文化素质, 不仅是女性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三) 发展妇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妇女是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妇女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妇女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 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推动妇女教育继续发展

(一) 明确妇女教育的发展目标, 科学规划妇女发展。

女性教育的“欠账”太多, 女性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 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根据我国妇女的素质特点结合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情况, 适时地制定、修改出符合实际的目标与规划。

(二) 切实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女性的教育是“重德轻识”, 推崇的是“贤妻良母”、“贞节牌坊”、“三从四德”……一个政权可以被很快推翻, 一个新制度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建立, 然而要改变一个传统、一个习俗、几千年的传统的积淀确实是极其困难的, 要靠全社会的努力, 要靠教育、舆论的潜移默化。有人断言:信息社会的最大受益者是女性。现代女性一定要认清时代的要求, 不断增强自我意识, 努力学习, 增强自己的知识修养, 勇敢地担起历史的责任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三) 树立妇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终生教育观念。

在妇女教育体制中注入终生教育的理念, 使各个阶段的妇女能够及时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是中国妇女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要改善家庭和社会对女性受教育价值的看法和观念, 加强女性的科学素养。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可使科学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密切结合, 培养各个年龄层次的妇女对生产、生活、社会的更明智的决策能力。

(四) 促使女性的职业教育切合需求, 面向未来。

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生活指导、修养教育相结合是妇女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宏观上看, 女性职业教育正是我国的弱项, 城乡广大的失业、下岗、转岗的女性急需加强技术教育。知识女性需要新技术教育, 所以女性职业教育发展更应强调从业技能的训练, 提高应变转岗能力。不同地区文化经济各异, 发展女性职业教育应区别对待, 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另外要在职业指导和就业过程中, 突出女性特点和女性适宜的工种、专业。

(五) 关注女性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应侧重对女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传统文化使女性有许多心理弱势, 如自卑、依附、顺从、妒忌等, 现实又给予女性更多的压力:性别歧视、性骚扰、家庭暴力、单身女性的贫困化与角色冲突, 竞争激烈与优胜劣汰的无情等, 使女性更易困惑、苦闷、焦虑、孤独、忧郁。因此要培养女性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教育中适当举办讲座、谈心、心理咨询等活动。还要注意克服社会世俗偏见, 让女性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敢于竞争, 善于与人相处。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女性更应该放弃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观念和习惯, 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 正视自我价值, 充分实现自我, 发展自我, 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XML数据流下一篇:卫生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