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2024-09-19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共12篇)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篇1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 全国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4 0 0亿平方米, 我国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相对比较高, 而且今后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16~20亿平方米, 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近200亿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中国建筑能耗还将持续增加, 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 不但对中国2020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有重要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 0 0 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发展绿色建筑不但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还可以节省有关能源的投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保障能源安全、减少贫困、改善当地和建筑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带动就业等等, 因此,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 尽管如此,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推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依托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节能专项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建立了一整套机制、体制, 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 并大力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通过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实施了一些效益比较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重大行动计划, 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十一五”的前四年我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了13%,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达到10%左右, 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节能作为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通力配合, 积极创新思路、机制和管理模式, 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2009年底, 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到2 0 0 0多万平方米,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设计阶段达到99%, 施工阶段达到90%, 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以及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 形成了每年节约7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 0 0万吨的能力。但是, 中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节能技术综合普及率仍然比较低, 改变这种现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要将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立足国情, 考虑长远, 统筹规划城镇和区域的总体布局, 努力降低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 从规划、标准、建设、运行、科技、政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综合研究,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引导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稳步健康发展。

要建立有效的政府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 要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探索适合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 推进建筑用能产品能效分级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 推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要大力培育绿色建筑产业, 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全寿命周期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 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行业的发展。

一年一度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国际盛会为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几年来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了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 增进了社会各界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了解, 推动了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同时强化了中国开展建筑节能减排的良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对推动中国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标准体系的完善、先进适用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的讲话”)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篇2

关键词: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设备 移动破碎站

中意矿机经过技术专家的不断研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发成功国内首台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设备,解决了未来社会建筑垃圾处理的难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并填补了国内破碎设备在移动装备技术领域的空白。该移动破碎站处理专业用于建筑垃圾处理领域,其在冶金、矿山、建材、水电、高速铁路、公路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

针对建筑垃圾回收处理技术,郑州中意矿山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设备可用来破碎和分离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实现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中意矿机将独立研发的移动建筑垃圾破碎设备,不仅考虑到由于建筑垃圾的堆放复杂,而且处于城市中的各个角落,所以设计成为移动式的机器设备,更具有在城市中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了使用过程中携带式的问题,而且移动破碎站占地面积小,设备灵活、方便,机动性强,节省大量基建及迁址费用。能够对物料进行现场破碎而不必将物料运离现场再破碎,并可随原料开采面的推进而移动,从而大量降低了物料的运输费用。移动破碎站配置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现场设计改型或特殊性移动破碎站,非常适合建筑垃圾破碎。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篇3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在人口数量的激增,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能源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各国发展的脚步。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超前意识,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满足建筑住户节能环保需求。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出现绿色建筑设计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建筑行业在绿色建筑应用方面提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建筑;设计措施;思考

前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而绿色更离不开我们,尤其我们现在作为地球的主宰者,既然作为主宰者,从身体立场角度分析,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来实现绿色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其在满足其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节能环保的需求,在绿色建筑设计是以绿色节能建筑原则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对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建筑发展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发展绿色建筑设计重要意义,分析绿色建筑设计应用与发展现状,探讨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为建筑行业在绿色建筑设计与应用方面提供借鉴。

一、绿色建筑设计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与日俱增,这造成了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在建筑行业中应用和发展绿色建筑,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实现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绿色建筑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源和资源消耗量过大成为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难题,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也逐渐显现。因此,只有贯彻和落实节能环保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充分、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才能够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有利于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气候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必须重视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降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三是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绿色建筑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高建筑的品质与技术含量,革新传统的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使建筑行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设计重点探讨

1、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1.1减少建筑材料的能耗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的基础,所以建筑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建筑材料构成的居住环境是对人体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一定要选择低消耗,低毒或者无毒的材料。绿色材料的概念主要是材料的性能指标对人体伤害的参数,选择绿色材料在成本上肯定要高一些,但是不要为了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在建筑材料运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运输的能耗以及成本因素。对于绿色材料的选择,要在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结构安全的状况下,提高绿色性能指标。

1.2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还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这主要与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有关。在设计阶段,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全面了解现场资料,对于材料的使用要合理规划,减少浪费。要熟悉当地的气候状况,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保证室内的温度。在通风换气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室内的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能源的消耗,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2、节地与室外环境

城市的废弃地包括不可建设用地(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盐碱地,沼泽地等),仓库与工厂废弃地等。这些用地对城市而言,应是节地的首选措施。绿色建筑场地选择优先考虑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对废弃场地,做相应处理后方可使用。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在节地方面,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容积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3、合理利用资源

3.1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全球的能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环境污染也变得更加严重,所以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阶段,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较大,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尽量的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源等,这是绿色设计中的重要手段。

3.2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在建筑达到使用寿命时,就会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建筑垃圾中还会有很多可再次利用的材料,所以为了减少建筑材料的成本支出,可以对废旧的建筑材料分类整理,然后回收利用,不仅降低了建筑的成本投入,而且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建筑中加大木材、废纸、纤维保温材料等可再生材料的利用,不仅减少建筑的投资,还可减轻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在过去的传统建筑工业发展中,人们往往对材料的利用概念十分模糊,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逐渐更新。可再生的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可再生意味着材料的多级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可以减少材料的成本,也可以在对环境损害较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节省材料。但是不能无限时的索取,需要在环境承载量可以接受的同时使用可再生材料。

4、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1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建筑材料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建筑师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具备生态和经济的意识,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材料。

4.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不仅仅是施工者的任务,更是设计者需要设计出的一个环节,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影响着材料的利用与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在施工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筑垃圾的分类、减少污水排放量等来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5、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5.1选用耐久性材料

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虽然耐久性高的材料往往成本较大,但是如果加大投资力度,从长远来看,往往可以带来日后维修的投资量的减少,不仅对于消费者是一个便利,而且对投资者的评价与信用又是一个很好的外在表现,给投资者帶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5.2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

设计师所设计的绿色建筑不能单一毫无特点,而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中更不能与传统建筑完全一致,因为传统建筑行业缺乏的是对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设计者不仅需要转变设计手法,更要灵活的使用材料,使每一份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增加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材料的损失,从而减少材料成本的投入。

三、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鉴于绿色建筑在目前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我们在未来发展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宣传和推广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建筑理念,增强群众的接受度。另外,要因地制宜的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保障;三是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补贴,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促进绿色建筑不断发展的激励机制;四是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供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在结合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应用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加强技术的研发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为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原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的主题。要想更好的满足这一主题,就应该对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进行分析,毕竟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绿色节能建筑,而绿色节能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绿色设汁提供相应依据。建筑设计单位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到绿色建筑设计质量。深入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创新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是今后建筑行业在绿色建筑的应用方面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程肖琼.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J].四川建材,2009,04:99-100.

[2]许吉航,刘潇,肖大威.绿色建筑设计是适宜性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创新[J].南方建筑,2010,01:57-59.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篇4

2010年重点工作共六个方面:

1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以组织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促进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实施,强化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实现由抓项目向抓体制机制建设的转变

1)加大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和稽查,继续做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并纳入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重点抓好民用建筑信息公示制度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加快建设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

2)督促和指导北方各省市制定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计划和方案。

3)加快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制定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启动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4)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督促省级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建设标准和配套的政策措施,继续组织实施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

5)推进农村地区建筑节能。组织实施县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和建筑节能示范。

6)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推广应用政策。扶植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建设新型墙体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基地,组织编制并发布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加强建筑节能材料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

7)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宣传活动。制定宣传培训方案,坚持普及宣传与专业培训相结合。

2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主要抓手,加快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评价机制,广泛推广评价标识制度

1)加快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加强对地方评价标识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市尽快建立评价制度,开展评价标识工作。

2)扩大绿色建筑示范规模。扩大部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面积,力争达到1000万平方米。

3)加快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组织申报“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织开展低碳生态城分级评价标准、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4)研究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和数据库。梳理和整合现有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数据,初步完成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体系框架设计,搭建管理信息平台和仿真平台。

5)扩大绿色与低碳技术合作交流。开展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办好“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

3 抓好重大科技项目。

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城镇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促进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

1)强化水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两个主题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核查项目(课题)进度和质量。

2)编制水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调研“十二五”期间城镇供水和治污减排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需求,确定水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两个主题“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明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

3)组织实施“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科技重大专项。开展“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可行性论证,编制和论证各课题实施方案,落实承担单位,制定实施计划,编制预算并签订合同。

4 强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管理。

加强后期管理,提炼技术成果,形成成套技术、工艺和产品设备

做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后期管理和验收管理。根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严格做好验收工作。

5 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为重点领域,以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合作交流

1)做好国际科技合作规划和组织工作。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城镇防灾减灾与应急体系、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领域,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指南》。

2)积极落实政府间合作协议。根据《中美建筑与社区节能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抓紧与美国能源部开展建筑节能领域的合作;促成中欧《关于建筑能效与质量的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的落实,推进能效标识、能源效率及低碳技术项目的实施;落实中法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住宅建筑节能有关活动。

3)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完成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情况调研和战略对策研究,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座谈会,做好《“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4)组织实施好既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对“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国终端能效项目”和“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等项目的监督管理,开展年度审计、结题审查以及成果总结、宣传、扩散等工作。

5)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策划新项目。策划设计中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二期并签署执行协议。继续做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

6 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统筹部署,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筑节能和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工作

1)编制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行业科技发展需求,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研讨,明确“十二五”科技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规划编制以及立项的前期工作,引导科技创新,支撑节能减排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绿色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篇5

近几年来,益阳市强化节能减排,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新技术和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措施,“十一五”期间以年均7.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13.6%的经济增长,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并逐渐成为一个在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生态城市。

一、益阳市“两型社会”发展现状

(一)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益阳市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33家和上市公司24家,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2.3%。东部新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南益阳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沅江船舶制造工业园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2010年,全市船舶制造产业产能达40万载重吨,产值近60亿元,占全省造船业市场份额50%以上。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纺织、造纸、竹制品、建材、矿冶五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0.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几年全市先后关停138家造纸企业、8家涉锑企业、25家炼钒企业、41家苎麻脱胶企业。

(二)推进节能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工业节能由结构性节能向技术节能转变。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上下游物料的对接和梯度利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益阳市确定5个园区、5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目前,全市形成了一批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建材产品、以废旧塑料和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包装袋及有色金属产品、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的环保木炭和纤维板等产品,循环经济企业达120多家,年产值50多亿元。

(三)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益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也渐成雏形,包括以晶鑫新能源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中科恒源为代表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制造产业;以凯迪生物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再生产业等。此外,一批新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光互补路灯、LED路灯、生物质能发电等示范项目的相继投入使用,以及大力推进核电建设,积极开展桃花江核电项目前期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益阳市“两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益阳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83吨标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益阳电厂、东方水泥、沅江纸业、金北顺纸厂、林源纸业等高能耗企业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0%。经济结构偏重,2010年,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高能耗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较高,工业发展对其依赖性较强。

二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2011年1-5月,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高达51.5%,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3.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所占比重明显大于产出所占比重,2011年1-5月,电力、建材、造纸、化工、有色、钢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的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的20%,而综合能耗占比高达77.2%。由于短时期难以改变益阳市结构性高能耗等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新上较多高能耗项目,将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带来较大阻力。三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高达80%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3倍。煤炭热值低、能源利用效率差,益阳市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对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很大挑战。

四是低碳技术应用有待加强。低碳技术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不够,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三、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推进节能降耗

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益阳市属于经济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能源水平相对较低(2010年,益阳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标煤/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通过加快发展实现节能降耗是更为积极可行的措施。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经济总量,尽可能以较少的能源消费获得更多的产出;二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消费量。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据测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万元GDP能耗就会下降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万元GDP能耗下降将超过1%。第三产业的万元增加值消耗能源只有第二产业的七分之一。

要加快益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贸、饮食、住宿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两区两园两带”(“两区”即高新区和东部新区;“两园”即长春工业园和龙岭工业园;“两带”即益沅产业带和益桃产业带),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实行差别发展战略,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格局。引导企业向优势地区转移集聚。打造船舶制造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棉麻生产基地。扶持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使益阳成为全省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努力开发节能产品,开发清洁能源产品,降低GDP能耗,支撑益阳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四,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加速低碳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启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适合益阳市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质农业、旅游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及优质有机茶、优质安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打造研发型总部经济。大力吸引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中心;通过有效的产权、技术、贸易等控制手段,把企业总部留在益阳市;利用研发与企业总部的捆绑关系,以研发中心为起点,引导企业从设立地区研发中心向功能完备的地区总部形态过渡,推动益阳市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循环。

第五,打造宜居城市,推进集约型城乡规划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要求,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格局,我们要通过建设集约型城市确保可持续发展道路,塑造理想人居环境。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核心理念拓展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倡导顺应经济转型的发展态势,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勘察设计咨询业等的发展升级,倡导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模式的转型,倡导集约宜居型城乡规划建设。

第六,积极推动“创森”工作,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目前,益阳市森林覆盖率54.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1%,绿地率38.12%。要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契机,积极推动实施城市中心区绿化美化工程、环城生态屏障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绿色模范单位创建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森林生态文化工程等六大工程。加速推进“绿色家园、富裕新村”建设步伐,全面提高绿化总量,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建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与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对接。

倡导生态文明 推动绿色发展 篇6

一、秉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一带一路”综合园区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与升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景与行动。多年来,中国不断创新和丰富可持续发展内涵,在极大改善中国人民福祉的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的未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2013年2月,在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会议上,通过了宣传《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一些国外专家学者指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进一步的认同与支持。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大地扎实推进。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综合园区能有效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各类园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推进综合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将“绿色化”贯穿到园区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一带一路”综合园区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已成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综合园区建设中的高度共识,在此类园区建设中,要从生态空间、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方面总体筹划,协同推进,实现园区的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要明确综合园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资源能源有效利用、推动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以园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当前,亟须统筹规划综合园区绿色新兴战略产业,规范投资建设,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发展区域试点,实施绿色经济工程示范,推动园区集群式、循环式、低碳化发展。

二是建立绿色创新体系。综合园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实施园区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绿色技术、参与绿色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业体系。

三是培育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协调统一,取决于如何布局产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园区品质的重点。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统筹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园区产业要素优化重组。要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以绿色产业为主导,培养耦合共生的产业集群。要特别重视园区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把“互联网+”引入园区产业构成中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提升园区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各类综合园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高地,要借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在园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绿色金融体制、人才引入和培育制度、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形成系统完整、综合配套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

三、打造高品质综合园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惯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园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认识不足,以为实现GDP增长就能实现园区发展。这种传统思维惯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冲动,在一些地区和少数领导干部中仍然很强烈。有少数园区贪大求洋,盲目上项目,产业布局凌乱,缺乏核心竞争力,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很多园区正在走出粗放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浐灞生态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年来,浐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高标准落实其综合园区相关规划,快速推进国际商贸区建设,规划布局国际总部区、贸易区和低碳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会展、旅游、商贸、健康养老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作为浐灞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园区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快速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且是浐灞生态区完善功能、挖掘潜力的重要突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参与国际分工的着力点,也是我国构筑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大平台。

近几年,浐灞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践证明,浐灞生态区是坚持生态文明、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绿色典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浐灞综合园区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的新标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绿色发展案例。这类高起点的综合园区应当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逐步由点到面、区域成片,带动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看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总体较为脆弱,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严重。地处陕西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面向干旱和半干旱农业的科技研发体系和推广模式,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相关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和辐射带动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国许多园区,特别是中西部的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是可以充分推广借鉴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建立起的合作渠道,积极争取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借力影响日益广泛的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快绿色发展,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公约履行机制、联合预警机制,协同推进重大跨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综合园区的国际化步伐。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篇7

一、充分认识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 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 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 贵州省装配式建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在全省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以来,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下, 贵州绿色建筑发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全省绿色建筑上报省住方和城乡建设厅备案的项目达284个, 共计3107.8万平方米, 已获得标识证书的项目92个, 面积1337万平方米, 其中2016年前三季度已获得标识证书的项目23个, 面积236万平方米。在贵州深入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之际,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 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 推动贵州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

二、贵州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 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是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等融合发展的产业。2016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 建立了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了贵州省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贵州省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贵州省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协调组, 研究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目标和任务, 组织具体实施,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一是拟定《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 研究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二是开展《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含绿色建筑发展篇章) 立法工作, 2015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三是印发《关于实行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制度的通知》, 加快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建设。四是拟定《关于全面推进贵州省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关于加强节能门窗应用管理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中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稳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五是实施绿色建筑发展绩效目标考核, 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重点工作季报制度。六是编制印发《贵州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2016年工作要点》, 引导全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三) 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启动编制贵州省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 支持企业编制标准, 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二是编制发布《贵州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试行)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贵州省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以及《贵州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技术规范》, 组织修订《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试行) 》等, 从设计到施工、评价, 从点到面健全贵州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四) 狠抓试点示范带动。

一是推进贵州兴贵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原中城建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组织开展装配式砌体研发及推广应用。二是将贵州剑河园方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列为贵州省装配式建筑示范企业。三是将“贵州省剑河县城江北岸文化创意园项目”、“贵阳市观山湖区上枧安置房”、“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建设项目”等列为贵州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并作为全省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 (绿色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 , 采取装配式建筑施工。四是推进贵阳中天•未来方舟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建设, 2016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组完成了对该项目的考核评估。全区绿色建筑比例力争达到100% (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 ,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覆盖率80%以上, 目前已建成并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 其中二星级333万平方米, 占比达到76%。五是启动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工作, 编制《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 确定贵阳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为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六是贵阳市、安顺市西秀区、威宁自治县、遵义市鸭溪镇分别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区、县、镇, 累计示范任务面积达341万平方米。七是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省级示范, 累计补助支持全省示范项目28个, 示范应用面积157万平方米。八是印发《关于加快贵州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项目建设与验收评估工作的通知》, 加快推进贵阳市、安顺市西秀区、威宁县、遵义市鸭溪镇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 (区、县、镇) 项目及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九是抓住开展全国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试点省机遇, 有序开展试点城市、试点企业、试点工程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

(五) 强化能力建设。

一是开展贵州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征集工作, 现已收到专家推荐20余人。二是修订《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试行) 》, 推进绿色建筑评价向第三方评价方式转变。三是完成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第二批专家征集工作。四是启用贵州省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在线评审系统。五是成立了贵州省绿色建筑与科技发展中心。

(六)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一是组织政府主管部门、省内企业代表、科研院校专家赴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武汉市、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南京市考察调研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并形成专报提出工作建议报省领导。二是组织参加2015中国 (湖南) 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发展论坛暨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第五届中国 (沈阳) 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以及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 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先进经验。三是同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署两省建设领域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四是同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就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立法工作进行交流。

(七) 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2016年6月3日至5日成功举办主题为“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推进城乡绿色发展”的2016首届中国•贵州国际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技术及产品博览会, 同期举办1个主题论坛和6个分论坛。展会涵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三大主题内容, 邀请到国内外嘉宾100多人, 省内外、国内外参展企业200多家, 展出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 实现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145.21亿元。二是承办2016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发现城市之美”主题论坛。论坛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探索‘美丽城市’实践路径”为主题, 将“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最佳案例”汇编成册, 并发布了中国特色“美丽城市”贵阳标准, 为其他城市探索美丽路径提供参考借鉴。三是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中心, 在贵阳召开2016年全国绿色建材技术创新与建筑节能结构技术交流大会, 推动贵州新型建筑建材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四是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 广泛宣传装配式建筑基本知识、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 加强舆论监督, 营造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下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工作思路和重点

(一)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一是抓好政策配套。研究制定贵州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等。二是抓好试点示范。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合理、创新能力强、机械化和装配化水平高的技术研发、部品部件生产、工程建设等示范企业、示范基地。推进示范工程, 以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为切入点, 在政府投资的大型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中确定一定比例采用装配式方式建设。以木制建筑工业化为切入点, 选择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作为推动现代木结构建筑重点示范项目。在贵阳市、黔东南等市、州开展试点示范基地与项目。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

(二) 全民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一是切实贯彻《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加大绿色建筑强制推广力度, 强化绿色建筑质量管理, 加强对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等三类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监督。二是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 引导“100个城市综合体”遵循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三是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 加大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力度, 推广绿色运营模式, 发展绿色物业。四是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工作, 动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及相关信息, 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篇8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深入推进建筑节能,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 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 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 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人民满意度, 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 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 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 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此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文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统一部署,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 制定了实施意见。

绿色建筑的定义

《意见》首先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 指出: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 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意见》指出:推动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尽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

《意见》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 到2020年,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力争到2015年, 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为此, “十二五”期间, 政府将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 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 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则

《意见》指出: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 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积极完善政策体系, 从整体上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 支持重点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 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 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 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 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 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 在发展初期, 以政策激励为主, 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 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 完善约束机制, 切实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措施

《意见》提出了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 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制 (修) 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实际, 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二) 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 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 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 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 率先实行评价标识, 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

(三) 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

培育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 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 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鼓励政策

《意见》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鼓励政策:

(一) 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予以备案, 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的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二) 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 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 (建筑面积, 下同) , 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 规范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 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 对商业性住宅项目, 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四) 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 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

(五) 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 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时, 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六) 在公益性行业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 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 从2014年起, 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要求

《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 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一) 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 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二) 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 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 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如何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 篇9

在当前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在设计建筑方案的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就是节约能源, 将资源反复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这也体现了节约型社会发展的理念。其次, 可以促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普及, 扩大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 用更多的节能环保材料替代当前传统的建筑材料, 用更先进的施工技术替代传统能耗高的落后技术, 有利于建筑行业的推陈出新, 促进众多与建筑环保和建筑节能相关行业的发展。[1]

二、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实际措施

(一) 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环保和节能是绿色建筑材料的两大主要特点, 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 一定要多加注意材料是否具备这两种特点。在进行方案设计时,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需要挑选那些对人类身体无害的材料, 在选择天然石材、油漆、地板时, 要注意这些材料有没有毒性、有没有放射性、容不容易挥发, 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在投入使用前, 还要对它们的毒性、放射性、挥发性进行反复检测, 防止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

一般的小型建筑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安装太阳能, 使用太阳能来为热水器提供能源或发电, 当碰到大型建筑物时, 小型的太阳能派不上用场, 这时可以选择更高级的太阳能幕墙, 这种太阳能幕墙比起小型的太阳能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 将光能装化为电能用来供热或发电。这种太阳能幕墙的使用既节约又环保, 充分符合了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

(二) 将自然能源利用起来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在设计中将这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融入到方案中, 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物运行期对一次能源的消耗。[2]目前人们开发利用起来的能源有不少, 其中风能和太阳能是使用最多的, 太阳能收集方法也比较科学, 将太阳能收集物体置放在楼顶, 当太阳出现时, 它就会自动吸收太阳的光能并存藏起来。用作建筑物的暖通和照明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案, 而为了降低夏季对空调的使用, 可在室内设计中引入新风系统。这种系统实际上就是将室内外的空气进行调换, 首先先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当然引入的空气往往温度较低, 用来给人们解热。然后再将通过已经设置好的系统进行排放, 将室内温度较高的空气排放到室外。这种系统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 既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清新, 减少发生疾病的概率, 又能减少人们使用将空调的频率, 减少环境污染。

(三) 设计结合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的不同, 在设计建筑方案上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和气候条件。在日照充足的地域, 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特点, 在建筑物的楼顶上安装太阳能, 吸收太阳照射的能量, 储存加以利用, 可以发电烧水, 还能吸收大部分的太阳光, 减少建筑物内部的热量。[3]在日照充足的地域, 太阳辐射也很强, 为了降低辐射并贯彻节约能源的理念。可以将建筑物的普通玻璃替换成低辐射玻璃, 并且将普通的墙面材料替换成墙体隔热材料, 提高建筑物内部人们的舒适度, 减少空调等电器的使用, 在另一个方面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四) 设计方案时要考虑长远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时, 应当考虑长期的建筑成本,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物在使用后期阶段, 对那些已经废弃的建筑材料回收起来并加以利用, 而且还要考虑生态技术的适当运用, 在满足住户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在设计阶段允许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优中取优, 力求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佳。

(五) 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水准

建筑的设计方案是建筑施工的蓝本, 如果设计方案本身就存在问题, 相应的施工过程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说建筑设计方案的好坏会对建筑施工的好坏产生影响。[4]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施工建设的各个方面, 如材料使用的是否合理, 如果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这一问题, 就容易导致施工中出现大量材料报废等情况, 造成资源的浪费, 如果没有考虑到建筑布局的问题, 就容易导致出现大量污染物, 造成环境问题。所以在设计方案时, 需要面面俱到, 在设计方案前做好实地考察工作, 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并运用开拓性思维模式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 思考实际施工中方案可不可行。避免因为方案设计上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六) 对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该如何节能, 减少用电照明, 这就涉及到了室内采光问题, 首先在房屋建筑中增加自然光的照射时间, 应当将卧室、客厅、厨房等布置在建筑物平面靠近外墙的部分, 避免暗厅、暗房, 使每一个房间都能够充分采光通风, 最大限度延长日照时间, 从而节约照明电的使用。[5]

结语:

建筑工程设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资源的日益紧张及生态环境的污染, 未来的建筑必须能够满足房屋建筑的施工和使用与资源、环境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符合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可以预见, 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广一定会为我国的建筑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健, 周志华, 吕强.中国北方地区绿色建筑标杆——解析天津建筑节能推广中心设计方案[J].城市住宅, 2007, 12:65-67.

[2]张晓超, 许强.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06:187.

[3]王彦.绿色铁路客站建筑方案设计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探讨[J].铁道经济研究, 2014, 03:41-43.

[4]孙湉.参数化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山·水·人家”方案解析[J].住宅科技, 2014, 08:23-26.

如何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思考

0、引言

伴随着经济水平快速上升、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的同时, “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 而绿色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建筑被国家的相关部门所重视, 被群众所追捧。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推广绿色建筑的意义并不在于绿色建筑自身, 而在于在建筑中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做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和设计内容

绿色建筑是指对环境不产生危害, 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 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 实现生态环境的一种建筑。绿色节能建筑是在建筑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将人文、环境和建筑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通过人工的方法, 为人类营造美好的居住、工作环境,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生态破坏率。

绿色建筑的设计内容是以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为前提的, 通过人为的方式, 合理运用生态原理, 使人、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间维持协调统一的关系, 并在此背景下寻求建设生态环境的设计方法和途径, 更好的体现人、自然、建筑三者与生态环境设计、美学之间的联系, 实现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目的。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建筑行业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重视绿色建筑设计, 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评价全周期, 这就需要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策略研究:

1、国家的宏观把握是根本

对绿色建筑来说, 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遵守绿色节能制度、环境政策等法规。“按标准、规范设计”是我国设计师经常秉承的法则, 也是我国建筑管理审核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绿色建筑的推广, 从标准到实施、检测、认证到监测, 由于专业性强导致各相关方在方法思路上的冲突, 进而导致了标准执行过程中相互推诿, 逃避责任的现象。另一方面,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许多项目在建设初期投入增加、工期延长, 使许多业主对绿色建筑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态度。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 从宏观角度去把握, 理顺这些关系, 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然后加以解决。

2、规范行业标准是重心

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 使得整个行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规范的恶意竞争, 小作坊的企业大量存在。如果不规范市场管理, 不规范企业的设计、施工、检测、评价以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环节, 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因此必须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运行管理的条例和规范, 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采取动态管理, 整顿资质不佳的企业, 末位淘汰制, 必要时取消其公司执业资格, 实行优胜劣汰, 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绿色建筑属于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 需要从事其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绿色建筑设计是全面的系统设计, 设计人员要从全方位去掌握建筑, 需要能够将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转换成系统科学的数据。设计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的绿色设计, 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建筑人才, 才能保障绿色建筑发展壮大。

只有完备了上述策略, 绿色建筑才能得以大力发展和前行, 才能通过建筑的转变来维护并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提倡建筑节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到目前为止,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2004年以前) :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引入中国, 以学术研究为主。在此阶段, 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 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设部于2003年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2) 第二阶段 (2004年至2008年) :这一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技术科研机构的研究为主。建设部于2005年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于2006年颁布了我国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 第三阶段 (2008年以后) :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拓展到了部分开发商和业主。2008年4月, 住建部组织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 发布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 截至2010年底, 已评出114个获得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2010年, 我国颁布了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四、结束语

如今我国步入“十二五”工作时期, 绿色建筑逐步推行, 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设计师们要充分发掘绿色建筑的潜力。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理念, 更多的融入人文理念和科技知识, 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更宜人的生活环境, 让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英娟.谈中国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 2010年第2期

[2]张建.浅谈绿色建筑的“绿”[J].科教创新, 2009年第07期

[3]秦佑国, 发展绿色建筑要考虑中国国情[J].建筑2010年第14期

[4]晓雪《积极推进中国绿色建筑事业》, 中国建设报, 2010年第04期

绿色信贷成为工行发展的推动力 篇11

4000亿;0.5%。对于工行人来说,这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数字。

4000亿——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的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在全部项目贷款中的占比达17%。

0.5%

32行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质量十分优良,不良贷款率在0.5%左右,低于全部项目贷款和普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工行是率先在国内同业制定“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工行行长杨凯生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体现了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引导工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动因。

“工行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推动者,实施‘绿色信贷’有效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同时,工行已将严格坚持信贷环保合规、全面建设‘绿色信贷’银行作为一项长期经营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一家‘绿色信贷’的模范银行。”杨凯生表示,推行绿色信贷也有利于工行优化自身信贷业务结构,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

一家化工公司向工行提出3亿元的融资申请,用于建设“离子膜烧碱”项目。工行在审核其报送的项目融资业务资料时注意到,该项目环评批复明确要求一、二期工程须在钛白粉项目和环氧氯丙烷项目、有机硅项目批准后方可开工。而当时上述三个项目均未获批准,工行立即决定暂停该笔业务审查。

这样的例子在工行还有很多。近年来,工行否决了一批产品高污染、高能耗、维修设备较差、存在破坏生态环境隐患的项目。

在工行看来,“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其中一层含义就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另一层含义则是要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工行授信业务部门深入贯彻绿色信贷评审机制,实行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从严审查环评、土地、项目核准、备案等项目审批文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达不到准入标准的客户和不符合“四个必须”条件(即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必须已通过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必须已通过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贷款。

“工行不仅关注以信贷资产规模扩大、资本回报率提升为中心的企业效益发展,还把贷款项目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影响、环保效益优劣作为决定信贷支持与否的基本前提,同时积极利用行业信贷政策、客户信贷政策等手段,加大行业投向选择和全行信贷结构调整,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贷款,有效实现企业短期效益、长远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工行行长杨凯生说。

在信贷业务发展中,工行遵循“双高标准”,即在选择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时,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不仅要满足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还必须满足节能环保标准,形成符合“绿色信贷”理念、体现绿色信贷要求的决策机制。强化行业信贷政策中的环保要求,对“两高一剩”(即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行业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

据了解,在新建项目贷款评估、审查、审批过程中,工行明确将项目是否通过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是否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作为审查重点,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予以否决。对新建、在建项目,在环保评价报告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前,一律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对有环保违法信息的企业坚决降低信用等级,不增加授信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压缩授信。对于立项时通过环保审批但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发现环境违法的项目,如果不能通过国家环保验收坚决不提供金融支持。

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

以造纸和纸制品加工为主的山东华金集团是工行山东分行泅水支行的贷款大户。这家企业本着“扩产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的发展思路,大力落实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而这一切工作与工行的信贷支持和监督密不可分。

据了解,华金集团为了推行清洁生产、集中污染治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工行山东分行泗水支行提供的2.6亿元融资,为他们解决了资金难题。

同时,为了跟踪华金的排污情况,工行经常派人晚上到排污口进行检查。因为环保指标是波动的,需要对企业的环保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所以信贷员每周都要到企业来检查,晚上经常到排污口直接取样,担心排污不能达标。

严格信贷准入使工行从源头上防范了环保风险,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环保状况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为此,工行建立了相应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并逐步理顺预警管理流程,明确了从环保信息收集、分析、核实、预警,跟踪监督预警企业的环保治理进度、整顿验收情况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

工行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绿色信贷”中的作用。2008年,工行组织全行分支机构开展了对全部有融资余额的境内法人客户环保依法合规情况的全面检查,并根据检查及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的结果,将企业环保信息逐户录入工行CM2002系统中,在全行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对境内有融资余额法人客户环保信息的识别、监控、反馈及处置机制。

工行建立的客户环保信息数据库,按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将贷款客户分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环保合法企业、环保关注企业和环保潜在风险企业共四类9级,分级分类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里的退出类客户实施了计算机系统锁定,加大退出力度。

在全面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工行建立了风险预警提示制度,先后对国家环保部实施“区域限批”及叫停项目和公布“绿色信贷”黑名单企业。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贷的跟踪监测力度,通过建立定期访察制度,积极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

此外,工行与国家环保部等环保主管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联系渠道。自“绿色信贷”计划实施以来,环保部总共已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了约3万家环保违规的企业。

加大信贷“绿色产品”供给

在推行环保一票否决的同时,工行把加大信贷“绿色产品”的供给作为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另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建立信贷支持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从而优化信贷结构。

2007年11月23日,银监会下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跟踪国家确定的节能重点工程、再生能源项目、水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治理、循环经济试点、水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及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环保产业等重点项目,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

持政策等因素,有重点地给予信贷需求的满足,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工行加大了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其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工行还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节能环保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2007年,工行在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环保型企业和项目方面发放贷款400多亿元。

一是重点支持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如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等部门重点支持的金川集团的“中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和淮南矿业集团的“瓦斯综合利用”项目等。

二是大力支持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如广东粤电油页岩发电公司油页岩矿电联营项目、临涣中利发电公司煤泥矸石发电项目和广西中粮生物能源公司“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一期工程”项目等。

三是支持了节能降耗、有助于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的项目。如向山东淄博光大水务公司贷款1.45亿元,支持该公司新建一个年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标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健康和便利,从而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质量十分优良

今年以来,工行充分把握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契机,大力增加对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加大了对新能源和新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努力尝试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探索从传统金融走向现代化金融的新路子。工行行长杨凯生说。

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的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在全部项目贷款中的占比达17%。目前在工行有贷款余额的6万多户企业中,由国家环保部认定的环境友好企业和环保合格企业的数量及其贷款余额,分别达到全行贷款客户数和贷款余额的98.6%和99%。

工行支持的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类项目主要涉及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综合保护工程等领域。其中超临界燃煤机组、燃煤机组烟气脱硫等火电项目179个,贷款余额604.8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或配套管网建设项目250个,贷款余额171.93亿元;主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7个(如太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贷款余额143.09亿元;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28个,贷款余额24.77亿元。

节能重点工程类项目主要包括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领域。其中区域热电联产工程项目123个,贷款余额437.59亿元;水泥、钢铁等行业余热余压利用工程项目20个,贷款余额53亿元;集中供热或热网工程项目23个,贷款余额19.29亿元。

新能源开发或利用项目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集中于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其中,在已经发改委审批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工商银行给予项目信贷支持的有89个。

此外,工行还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先进环保技术的推广运用项目与其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其中包括对多家交通运输企业更新购置欧III新型环保公交车等项目提供项目贷款19.62亿元。

更令工行人感到自豪的是,通过环保风险管理,工行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质量十分优良,不良贷款率在0.5%左右,低于全部项目贷款和普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绿色信贷成为工行发展的推动力

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经济杠杆就是指政府主要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自愿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对污染进行治理。和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手段具有节省行政成本、优化资金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等多项优点。

连日来,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在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过程中,除了清醒认识到自身作为企业应负有的环保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绿色信贷对银行业务大有裨益:

可以降低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担心,因为如果贷款企业由于环保的原因被停产或关闭,会导致贷出去的款项无法收回;

事实证明,“绿色金融项目”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媒体宣传和社会影响力,是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的有利手段之一;

绿色信贷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将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而工行的绿色信贷实践也证明上述说法。正如工行行长杨凯生所说,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工行优化自身信贷业务结构,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吸纳新的绿色银行理念,处理好支持环保创新和商业经营的关系,既考察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智慧,也昭示着中国经济向可持续转型的前景。

在这个问题上,致力于成为全球“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商业银行的工行人显得信心满满。他们认为,历史经验证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的大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没有一次经济危机不是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带动新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整个社会需求活力,使经济摆脱困境,进入新一轮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产业发展周期。目前,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已经逐渐投入应用领域并日益产业化,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业的迅速成长将有可能改变不久将来世界经济的版图。我国政府在“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中,也突出了“调结构、上水平”的要求,希望走出危机后我国的产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有一个大的提升和跨越。

“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银行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大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杨凯生表示,为此,工行一直在密切关注与跟踪研究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客户准入标准、开发相应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探索全新的风险控制方式,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做好了迎接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业大发展的各项金融服务准备,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在促进国家产业优化升级中创造性地履行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同时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篇12

(一) 绿色建筑的现状。

为了发展绿色建筑, 湖南省住建厅已于2009年指明了湖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同时还启动《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由于湖南省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型, 标准编制组特对同一纬度相似气候的多个地区、城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调研, 为湖南省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 湖南省共有百余个项目通过了绿色建筑的评审, 这几年里, 湖南省有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不过, 在通过绿色建筑审评的项目中, 大多数绿色建筑的级别是一星或者二星, 三星的项目较少, 而且湖南省绿色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 其他地区则相对发展较慢, 这与长株潭地区较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长株潭以外, 一些县市地区也做得十分不错, 比如永州东安县、常德石门县、岳阳平江县均在推动湖南省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是, 如果将湖南省绿色建筑发展较好的长株潭地区, 与珠江三角洲、沪宁杭这些地区进行比较, 我们就可以发现, 湖南省离成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在各方各面都有所欠缺, 其中, 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缺陷又是绿色建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建筑设计是建筑的源头, 没有好的设计必定会产生质量不高的建筑, 所以合理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 绿色建筑设计的现状。

近几年来, 湖南省加大了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 逐步的将人、自然、建筑有机的联系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以达到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这一以环保为核心机制的运行。

目前, 湖南省的绿色建筑着眼于经济、持久耐用、环保、节约节能等方面, 并且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美学、力学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使得绿色建筑不仅在使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艺术角度上也有一定的观赏性。此外, 湖南省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节约建筑材料的原则、节约能源的原则、节约水源的原则以及绿色循环的原则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短短几年之间, 湖南省在绿色建筑的设计方面所获得的成果对绿色建筑的实效性起到了不可预估的作用。

但是, 在绿色建筑设计同样也高速发展的今天, 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着我们去解决。比如: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导致的大量资源浪费;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并没有深刻意识到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而在设计环节的偷工减料以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生态资源的破坏等等, 这一系列的不足都将导致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目前, 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仍是湖南省解决绿色建筑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 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当前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绿色建筑设计内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随着湖南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 建筑是否节能环保成为越来越多业主看中的一点, 小区的绿化水平、良好舒适的窗外景观成为了很多开发商口中的绿色建筑。但是单凭绿化率来断定绿色建筑是片面的, 因为它仅仅是绿色建筑设计内涵中的一小部分。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很多都来自于社会公众以及建造者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的不清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是以不破坏环境的前提, 同时又能保证经济的合理, 带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多层次, 多领域, 多角度的去理解绿色建筑设计的真正内涵以消除这种不必要的误解。只有当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时, 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绿色建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及便利。

(二) 设计不够大众化。

绿色建筑的概念的提出是希望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的共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 目前湖南省却出现了一些投资成本高, 能源消耗大的“绿色建筑”,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设计者缺乏对绿色建筑最根本目的的了解, 而建造出与其根本目的相悖的建筑。这些投入大、耗能高的新颖元素在绿色建筑中由于受到经济和能源上的限制, 很多都无法起到加速和推广绿色建筑的作用。因此,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不能仅仅因为追求新颖而偏离了根本的目标, 应多增加一些经济实在的设计元素, 比如使用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环保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能用在新建的绿色建筑上, 还可以用在已经成型的绿色建筑上, 由于有着多次使用的特点, 这些材料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也能节约资源。将大众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绿色建筑中起到传播绿色建筑理念的作用。

(三) 设计存在“跟风”现象。

由于“可持续发展”、“环保”、“绿色建筑”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重视, 湖南省很多建筑也逐渐开始打出这些字眼来吸引消费者的投资和购买, 但这些建筑却仅仅因为拥有几个小面积的绿化地或是仅有太阳能发电就被冠以绿色建筑的称谓, 曲解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不利于绿色建筑在湖南省的推广和发展。国外很多城市的绿色建筑是十分成功的, 湖南省也开始效仿, 却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偌大的别墅群因少数人口占据着大量的土地面积, 这严重违反绿色建筑中的“节地”概念;再者, 由于远离城市, 大量的业主需要开车往返, 这势必增加了尾气的排放, 污染了环境。湖南省的绿色建筑切莫盲目的跟风, 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条最适合的发展路线。

(四) 建设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现行的湖南省建设管理体制是将连续的建设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 分不同的级别来进行管理与监督。可是这样的建设管理机制却将完整的过程进行了切割, 使得每个不同的阶段之间缺乏自然的连接, 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与设计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很多部门工作人员对绿色建筑含义不理解或是理解的不够全面, 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 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 使得一个有足够能力设计、建造绿色建筑设计师, 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出现问题也无法有效地解决, 进而导致无法全面、全方位的去推动绿色建筑。完善建设管理机制是一个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 但是它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 也应该引起我们的绝对重视。

三、推动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的措施

(一) 因地制宜。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是否因地制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设计能不能成功。由于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环境, 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要因地制宜, 因为一味的照搬只会导致最终的建筑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融合, 无法给业主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而丧失了它的商业价值, 地形不同、气候不同、文化差异都应该成为绿色建筑设计考虑的问题。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应多方面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制冷、保温, 从而减少能耗, 降低对空气的污染。以长株潭地区为例, 6月至10月较为干旱, 此时应该充分的利用在雨季储存的水资源, 一水多用, 将废水通过净化机器使其达到可二次利用的标准。太阳充足的夏季应该加强对太阳能的利用, 使太阳能代替其他能源, 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遮阳板的位置也很重要, 合理的位置能最大限度的达到遮光的效果, 避免光污染。

(二)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湘资源醴、洞庭湖为湖南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但随着社会发展, 用水量不断增加。近几年来, 江面、湖面不断的变窄。水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绿色建筑设计中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因此, 采取节水措施很重要。主要的节水方式有:将污水净化后再利用;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对于污水净化主要针对的是生活用污水, 轻微污染的水, 没有重金属元素以及化学元素的水, 将其进行进化处理之后的水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以及农业用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就是一种我们常见的大型污水处理系统。其稳定性较高, 不随外界环境改变而轻易变化;可操作性强;净化的污水的水平高。湿地既美化了城市, 又起到了节约水的作用。对雨水的再利用是指当雨季来临时巨大的降雨量有利于对雨水的收集与处理, 待到干旱季节时可以加以利用, 这些通过收集起来的雨水同样可以用于工业以及农业灌溉, 使得农作物不至于在干旱季由于缺水而枯死在田间。当降雨过大出现雨水蔓延至街上, 能够及时的收集雨水, 降低地面的雨水量过多, 防止发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节水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 而且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保护了环境又充分的发挥出了绿色建筑的节水功能。

(三) 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湖南省是有色金属之乡, 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但是资源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绝的。正如火力发电对环境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近年来新兴能源的崛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到它们。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等都属于新兴的能源。他们具有存量大、可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太阳能安装至屋顶, 白天吸收的太阳能, 并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其储存起来, 待到需要的时候通过电线就能使它们将之前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照明, 热水器加热水都可以用到它。在株洲, 很多公路两旁的路灯都采用了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的发电装置, 晴天太阳能板吸收太阳能;有风时收集风能。晚上路灯就能利用之前储存的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来照明了。湖南省冬季较为湿冷, 很多地区仍采用烧煤的方式来提高屋内的温度, 但是烧煤产生的气体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且也加快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因此, 建议湖南省可以在特别寒冷的湘北地区提供暖气或者地暖, 通过加热水的方式来将管道中的热量传送至屋内, 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 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 加热过的废水也可以进行二次利用。新兴的能源能够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让建筑节约更多的资源, 减少日常消耗, 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与舒适。

(四) 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高楼大厦的崛起, 湖南省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之一就是土地资源集约化, 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对建筑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当地面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发展地下空间, 如车库、地铁、地下商场等等。同时, 又要考虑到周边的环境, 设计出能让周边建筑的配套设施加以最大程度的利用, 如商场附近空地上的可以建筑居民用房, 这样一来使得原本荒着的大片土地的得到了利用, 又带动了周围的经济, 方便了附近居民。由于城市用地较于农村更加的紧张, 在城市可以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以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一些废弃的材料和设施, 可以对其进行加工或改造, 达到再次使用的目的, 这样做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能源和材料的消耗, 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在湖南省, 很多地方还留着一些多年未用且早已废弃的车间和厂房, 它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面积, 使其土地的得不到开发和利用。绿色建筑设计环节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厂房, 将其改造成小型公园、休闲或娱乐场地。

四、结论

上一篇:英语文化下一篇:朗读训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