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精选11篇)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 篇1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绿色”,代表一种象征,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并能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环保理念的建筑,亦或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1]。“绿色建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间的平衡。
2 世界各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 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提出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提上日程。绿色建筑的前身是“生态建筑学”,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1]。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需协调发展,同时对如何建造生态建筑的方法进行了试探性地分析[2]。
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后,英国建筑界首先关注建筑节能问题,建造了一批节能住宅,对与节能有关的因素进行了探索。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益成熟,并在工业发达国家应用广泛。虽然节能建筑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但节能建筑的研究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90年代对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步入正轨。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994年英国政界最先出台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举措为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做出了表率。1994年,德国基本法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列为国家发展目标。1996年由联邦德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德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目标报告[3],该报告使德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策略。1996年最初由加拿大发起绿色建筑挑战[4],当时有英、美、法等14个国家参加,各参与国对多达35个项目进行了研究与交流,这一举措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为以后加拿大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
2.2 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的探索实践阶段
英国建筑研究院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公认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筑环境评估法》[5],简称BREEAM,是同类评估中较为成功的典范,为以后各国家制定本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简称LEED,就是在仿效该法案的基础上形成的,欧洲其他国家也是纷纷模仿才制定了各自的评估体系。
1998年,加拿大建立了GB Tool绿色建筑工具,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了统一的国际化平台,推动了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能源问题一直是日本政府的棘手工作,所以日本很早就关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研究。日本于1990年制定了“环境共生住宅认定标准”,并于1998年开始认证工作。节能标准也分别于1992年、1999年对其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对节能要求愈来愈严。随后在2001年成立了构筑可持续建筑理念、开发建筑物环境评价工具的委员会,简称JSBC。JSBC起草了《建筑物综合环境效率评价体系》,简称CASBEE,并于2002年完成了最早的评价工具CASBEE—事务所版[6]。
美国于1993年成立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简称USGBC。1994年,该组织起草了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简称LEED,对美国现存建筑进行生态评估。经过进一步深化后,终于在1998年的USGBC峰会上,正式开始执行LEED 1.0版本的试验性计划。继LEED 1.0版本的成功推行,于2000年3月LEED 2.0版本正式发布。2002年11月发行了LEED 2.1版本,2005年11月发行了LEED 2.2版本[7]。LEED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建筑行业和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力求所有场所最终成为绿色建筑。LEED是当今世界第一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The sustainable strategies of earthquake temporary housing
KANG Zhuang1
(1.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School,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2.Civil Engineering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mporary housing situations after disasters and exposed problems at home and abroad,and summarized the countermeasures,at the same time,based on the idea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roposed such as leasing,as storage rooms after refurbishing and other recycle modes.Revealed should give enough consideration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later reuse in the height of strategy when temporary housing pre-disaster planning and design.
2.3 21世纪初期以来的逐步扩展阶段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绿色建筑广泛细致的研究,各国家相继公布了一系列的标准与法规,以促进绿色建筑的深入发展。
2006年英国出台的《可持续住宅法规》,对住宅评估内容及标准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规定。从2007年年末开始,英国正式引入由政府颁发的“能耗性能证书”,与此同时,欧盟众多成员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007年,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组织德国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开发了德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8],简称DGNB。DGNB是当今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美国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在2000年时全美还未超过10项,迄今已有超过450项政策,适宜的政策有效地促进美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05能源政策法案》是美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能源政策之一,该法案对建筑节能环保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09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经济刺激法案,法案指出有超过25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建筑的推广中,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目前,LEED是美国最为广泛流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鉴于资源匮乏的劣势,日本政府一直加紧本国节能环保与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该国的CASBEE的评价对象扩展到街区建设以外的环境性能,于2008年对节能法进行最新的修订,2009年4月1日CASBEE正式更名为《建筑环境综合性能评价体系》。伴随奖惩并重的评价体制,该标准在日本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是日本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新加坡在倡导绿色建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公布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奖励对可持续建筑发展做出不同贡献的企业和开发商。2006年第一轮《绿色建筑总体规划》颁布,随着推广的成功,第二轮《绿色建筑总体规划》于2009年出台,针对既有建筑、新建建筑等不同类别及特殊类别的建筑,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其评价体系不断的细化与完善[9]。2011年新加坡建设局还设置了针对公共部门和开发商的新奖项。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获得良好的评价,引起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关注。
中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较国外晚,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2007年8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随后又对其进行了补充。评价标准自实施以来,我国绿色建筑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各地区纷纷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基准,制定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或规范,但尚未得到广泛推广。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
3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共性及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早,并且发展相当迅速,各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相似,使得它们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式方面也有共性,如建立完善的政策及评估标准体系;建立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非营利机构、基金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提供灵活多样的公共财政支持。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的发挥了市场的作用。相比之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起步晚,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还不太成熟完善。绿色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国内外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势必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同时只有“绿色建筑”的理念根植于民众与政府的意识中,才能从本质上发展绿色建筑。
4 结语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念,正处于动态的发展中,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绿色理念将融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维护、政策等方面。可以预测,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建筑模式。
浅析绿色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工业、建筑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人类社会的不断扩大,使得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沙漠区域的增加,降水强度的增加,空气质量变差,水土流失严重等恶劣气候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种种情况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才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就使得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站在了人们的眼前。
1.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不是指一般概念中的建筑是绿色的,如楼顶花园,建筑立体化绿色等,而是指此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时充分考虑的环境的因素,对环境产生了最少的影响,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布局,充分有效的利用阳光,减少使用合成材料,使得居住者可以有更接近自然的感觉。因而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与“节能环保建筑”。又由于此建筑方式使得环境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所以又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2.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在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并深刻反思生活消费方式的背景下,在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国家率先提出来的一种理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分为两点:1.提供给使用者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和有益分健康的建筑环境;2. 就是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种确保环境得到最大保护的同时又使得人们获得最大限度最舒适的生存活动空间,并保持二者之间动态平衡的实践活动。
3.绿色建筑的特征
3.1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它有着相较传统建筑行业大幅降低能耗的优点。
3.2绿色建筑因地而异,采用的是建筑本地的原材料,这就相对于传统建筑的商業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样式大同小异的建筑而言更增加了建筑当地的人文、自然成分在建筑中的特点,更突出了绿色建筑变的特色。
3.3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封闭式,由于它的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有效利用阳光,使其建筑风格有更好的采光、朝向和通风,使得居住环境更舒适、健康。
3.4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环境负责,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维护,甚至废弃再利用都从保护环境为主的角度考虑。
4.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应用与误区
4.1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从20世纪 90年代,引入了绿色建筑的概念,而后为保证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从2001年开始,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相继制定和推出了相应的评估手册、技术导则、评价标准等评估体系,推动了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到招投标、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4.2绿色建筑的误区
4.2.1价格高、成本高
人们常认为,绿色建筑因为有充分有效的采光、采暖和通风,绿地面积大,所以一定会造价高昂。然而绿色并不是因高价格和高成本才建成的。北京、天津地区的四合院就是中国式的绿色建筑,其造价就不高;长江以南地区的屋檐出挑的开方式格局,也属于绿色建筑;黄土高坡的窑洞,不仅是绿色建筑还是达到零耗能的建筑。因此与环境统一、协调并节地、节水、节电、节省一切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4.2.2绿色建筑只限于城市新建筑
由于我国国情导致,我国的建设发展研究相对比较系统的是城市。实际上,农村的建筑更具有地域色彩,是我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农村的建筑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的利用强于城市建筑,其中就有很多绿色建筑的思想。如福建民居、吊脚楼、竹楼、蒙古包等,是零耗能绿色建筑的典范。
4.2.3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
我国的绿色建筑还只是一个开始阶段,判别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并不是现在许多楼盘开发商打的“绿色”旗号,不是以他们所称的绿地面积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指标。
4.2.4建筑节能主体不明晰
绿色建筑不应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和大企业、大城市的阶段,应该将此概念变成百姓的共识,只有百姓了解了什么是绿色建筑,如何才会保护建筑本身的节能、环保性能。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绿色建筑市场,才能推广绿色建筑在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5.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5.1加强绿色意识,加大绿色宣传,加速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
我国的绿色建筑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现在还未完全普及绿色建筑理念。应该使得绿色建筑深入人心,使主建筑节能的主体变为广大百姓,这样可以更好更快的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5.2完善法规,建立机制与评估系统
我国现在的绿色建筑执行力还不够。因此完善法规,建立机制是刺激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一。
5.3开展交流,深切研发
与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领域多合作与交流,多借鉴国外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并多进行自主研发。可以尽快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理念研究 篇3
人类进步的过程中, 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 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 人们建造了赖以生存的栖息之所———建筑。建筑起初仅仅是简单的住所。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明与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也发生着变化, 经历了多次变革, 创造了建筑文明。随着建筑工业化、科技发达的现代, 建筑技术飞速发展, 趋于成熟, 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另一方面, 环境却在日益恶化, 污染严重, 给自然带来了威胁。这些状况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安于现状的良知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这种时候, 如何能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并为人们提供适合的使用空间, 建筑“绿色化”,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逐渐被人们重视。实现绿色建筑的理念也随之诞生。
1 绿色建筑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 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将生态学与建筑学相联系, 首次提出绿色建筑概念。随之, 世界众多有识之士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与探索, 为绿色建筑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 建筑师探索与创造了许多有关“绿色”的建筑,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绿色建筑”也在时代的推动下, 不断地成熟化、系统化、完善化。
现如今, 不同地区逐渐开始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 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主流。
2 绿色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有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生态建筑三大类提法, 其中每种建筑类型各有侧重点, 也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1) 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满足室内环境质量的条件下, 一方面是节约资源, 节能节水节材。另一方面是开发利用, 高性能高品质, 可充分回收利用。特征:a.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差异、生活习俗、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差别;b.随着时间的不同, 建筑能耗会有一定的变化;c.节能建筑造价不宜过高, 否则即是本末倒置。
2) 环保建筑:使用环保材料, 保护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以及通风。
3) 生态建筑: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视为整体系统, 综合利用资源, 循环利用, 犹如一个生命系统。总的来说, 节能建筑是通过节能材料的应用, 先进技术的使用, 合理设计的调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环保建筑是使用环保材料与环保涂料达到对环境减少破坏的目的, 保证相对合理的循环。而生态建筑, 则是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 使之符合人类居住, 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 尽可能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作。
3 环境布局
绿色建筑的布局可大致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1) 室内环境。日光照明:合理的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阳光, 使得每一个房间满足充足的日照要求。温度:考虑地域、气候的不同, 使用合适的方式。噪声:舒适的声环境可有利于身心健康, 合理的功能分区, 可以减少噪声的干扰。
2) 室外环境。环境绿化:绿色建筑的环境, 既包括自然环境, 也包括人工环境, 考虑文化、地域、气候的不同, 使用合适的绿化手法, 将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和谐化、自然化。自然通风:根据地域、气候等因素, 利用自然风向, 保证适宜的室内环境。其次, 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气候, 不同的文化, 对于环境的要求与处理手法也不尽相同。各区域要按照人文、生态、资源特点进行编制。深入挖掘, 突出人文特色。以人为本, 尊重民俗, 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等, 赋予人文景观特色和民俗特点, 赋予建筑生气与灵魂。要因地制宜, 突出生态特色,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保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依托优势, 突出资源特色。根据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围绕资源开发利用, 打造资源特色。
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定体系是推进绿色建筑的主要措施, 具有法规性、规范性的特点, 是用于控制建筑物建造、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准则。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1) 节地与室外环境:包括节约建筑场地, 降低环境负荷, 绿化, 交通设施。
2) 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降低建筑能耗, 提高用能效率, 使用可再生能源。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节水规划, 提高用水效率, 污水综合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包括节材, 使用绿色建材。
5) 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热环境, 光环境, 声环境, 室内空气品质。
6) 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包括智能化系统, 资源管理, 改造利用, 环境管理体系。
绿色建筑评定的涵义是对建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绿色要素的综合评价。研究绿色评定体系, 以明确评定涵义为基础, 掌握依据为要点, 拓展评定要素为中心, 认识评定作用,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5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 即可持续发展建筑, 涉及环境生态, 资源, 建筑三大体系, 是一种以生态学的方式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的构筑物。其设计要满足节约能源、节约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 回归自然,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与环境和谐统一。
建筑不应该千篇一律, 而是在绿色的理论之下, 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根据地域性、气候性的差异, 设计合理的布局,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 自然通风, 使得绿色建筑能源消耗少;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中, 合理使用资源, 节约资源,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要相融相生, 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互补互融, 创造舒适健康的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理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在正确的思想领导下, 才能推动绿色建筑。就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的真理, 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是意识的表现;理念是具有引导性, 引导着某一方面的前进与发展。所以, 绿色建筑理念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结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体现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实现建筑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率循环、建筑功能灵活多样、人居健康舒适的目标, 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保障社会的发展。
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 从“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建设模式, 转变为“高效益、高效率、低能耗、环保型”推进绿色建筑事业快速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绿色建筑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与发展的经验, 应参考先进的做法, 并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自然环境的不同,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具有时代感, 科学性和可行性。
区域、人文、自然特点是研究绿色建筑发展的重点, 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 注重结合区域、人文、自然特点, 传承并弘扬千百年来聚积的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合理使用民族独有的“背景观野”, 有利于推行生态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敏, 张伟.绿色智能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蔡军.民族地区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研究——以攀西地区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12) :129-130.
[4]朱国庆, 郜华.浅析绿色建筑在旧建筑改造的应用[J].城市建筑, 2013 (16) :77-78.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 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绿色节能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以及节能设计的内涵与特征,明确了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我国现代建筑绿色节能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针对性措施。通过在空间组织、屋顶、墙体、门窗等设计中融入绿色节能理念,采用绿色节能材料与方式等措施,促进我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引用绿色节能设计理念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应用
1引言
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增强了生态发展的思想意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建筑中体现绿色节能的设计受到了重视和支持。同时,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宣传和推广绿色节能设计,降低环境的影响,创造舒适生态的人文环境十分重要。
2绿色建筑及节能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与发展 篇5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绿色节能理念所力求达到的目标就是采用多样化节能技术手段,进行人居系统受限的空间管制、功能组织、容量调控和资源配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安全、健康的共生关系,以有度的消耗地球资源,最优高效的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宜居、舒适生存空间。本文探讨了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与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发展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最大限度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是指以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一、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所堅持的应用原则
1、建筑设计要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
建筑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中。因此,建筑物必须融入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通过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互动达到动态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为此,设计时必须强调采用本地文化、原材料以及建筑资源,尊重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让建筑展现出地域特色。注重建筑寿命周期的含义是,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有,不仅要考虑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的环境因素,还应将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确保其运行阶段能给人提供舒适、健康、无害、低耗的空间。
2、体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中,建筑设计工程师应对工程周边的地形、地貌、自然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加以综合应用,在维持景观与文化的连续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周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后果,如降低废弃物、有害气体排放等。
3、创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中应该对居民的物质和精神要求进行综合的考虑,尽可能的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室内舒适度。同时,降低环境污染亦是为建筑工程自身施工创造适应条件。绿色节能理念建筑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其使用功能,就是宜于居住、办公及其他需在室内从事的活动,这是建筑物之为建筑物的价值所在,不宜居不成为建筑物,这是建筑设计的归宿。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好采光、通风、换气、采暖、降温以及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问题,做到污水和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确保居住环境的良好状态。
4、节约资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在构建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对太阳能或者风能的充分利用。在确保任何季节中主导风向在建筑中的有效发挥和利用。除了设计,建筑的建造和应用材料的选择,也都要充分地重视到资源合理利用和分配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一切水资源、电力资源等,为资源可持续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5、坚持经济、高效的原则
绿色节能建筑最好选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还兼顾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不盲目地求大、求全,做到适宜投资、适宜成本和适宜消费的建筑,其功能应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绿色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和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
二、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与发展
1、合理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对于环境和谐和节能节地具有全局性影响。建筑占据土地的方式和形体设计是总体布局阶段最关键的判断。尽管用地比较宽裕,但设计首先否决了“摊大饼”式的布局,而是将建筑做足5层(24m高),靠近用地南侧集中布置,与相邻地块待建项目形成紧凑的群体。北侧则留出完整的场地,形成集绿化、园区公共集会和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滨河开敞空间。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形体设计既不宜过分分散造成冬季能耗过大,又必须考虑建筑外墙有足够的可开启面,利于过渡季节的室内通风散热,尤其是对盛行风的利用。建筑体量被设计成上下两个正方盒体旋转叠合的形式,上部盒体逆时针旋转15°,后叠置在下方的“水盒”上,以保证上下盒体分别顺应河道与道路的走向。下部的“水盒”基座与城市干道平行,基座的屋面与建筑西部主入口场地标高连通,在土方工程最小化前提下化解了现状低洼地造成的局促感和场地交通组织困境,并使建筑最长的西晒立面处于挡土墙的遮蔽之下。上部体量与河道平行,使内部空间获得指向河道及其东岸自然丘陵景观的最大视野。特征鲜明的正方几何体也使信息中心以较小的体量获得了其在园区内必要的标识性。
2、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就显得高效、重要。而对于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有可无。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应该在建筑保温材料上多花钱、多投入,而南方炎热地区则更多的是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产生眩光。某种建筑平面或户型在一个地区也许是适合气候特点的典范之作,而搬到另一个地区则会成为最蹩脚的抄袭。
3、尊重基地环境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4、新型材料的应用
事实上,由于绿色建筑对于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十分苛刻,大部分的天然材料都无法满足其建筑要求,因此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大量新型材料被研制出来,而各种传统的建材都有其新的发展。传统的混凝土衍生出高强度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等三种新材料,它们分别具有高强度、自重轻、抗拉强度高的特点。而金属材料(如钢材、铝合金等)也再向重量更轻、强度更强、热绝缘更好的趋势发展。现在高强低合金钢、高强钢丝以及高强预应力钢筋己在工程中廣泛使用,目前国外研制的高强钢筋的屈服强度已在500 以上。这些新型材料与天然材料配合,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合理利用资源
(1)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正在逐渐普及,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在很多住宅项目上都用的比较多,在某些公共建筑中如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光电玻璃、太阳能电力墙等也逐渐尝试采用。风能是另一种开发利用较为方便的清洁能源,除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屋顶无动力自然风机的应用外,还可以采用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
(2)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和积极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均是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投入及废弃物产出的有效措施。例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加工好的钢筋因图纸修改而无法使用,混凝土浇筑后个别部位模板取不出来等问题,这就需要设计和施工单位积极配合,采取钢筋代换和优化设计图纸等技术措施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而建筑拆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建筑材料,如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钢材、砖石、保温材料等,在经过加工和改造后,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条件下,也可以重新利用到新的建筑工程中。
(3)建筑中可以适当加大木材、纤维保温材料等可再生建筑材料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同时还可减轻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6、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总而言之,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结果,从而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李宁,张红川,付佳珊,付祥钊,何福春,居发礼,张谦. 宜居建筑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J].钢铁技术.2010(05)
[2]付云松,倪金卫,蒋正跃. 现代建筑转向生态建筑[J].华中建筑.2010(02)
[3]汪洁. 论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4)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 篇6
绿色建筑最开始在欧洲国家叫生态建筑, 但其本身的概念相差无几。相关的国家也颁布了很多绿色评估体系, 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的认证。我国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既参考了国外标准, 又结合了中国国内的情况制定。标准执行之后, 到今天为止, 中国有多少绿色建筑?孙主任说, 据2014年4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节能减排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3年, 全国共有1446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在这些获得标识的绿色建筑中又包含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 只有获得运行标识的建筑才算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而在1446个获得标识的建筑中, 只有7%是通过的, 可以说, 中国的绿色建筑少之又少, 需要各方继续努力。
绿色评价标准助力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生态区的建设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一星级以上的评价标准, 其中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要达到30%, 以后这个区域叫绿色生态城区, 为何叫绿色生态城区?孙主任说, 绿色建筑是在绿色生态城区里包括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 总的评价标识要达到二星级的30%, 而在这个规定中, 世界范围内是没有的。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是住房和城乡建筑部主抓的方向, 因此, 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的标准支持, 所以在此方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正在组织编制标准, 以便在标准上给予支持与指导。绿色生态城区要成规模化、效益化, 对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也给予了许多政策与物质上的支持, 如绿色生态区方面给予每个项目5000万元~8000万元的补贴;同时, 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鼓励。
绿色建筑应植入智能化的基因
有人说, 绿色建筑的成本很高, 孙主任持不同意见, 并举例说明, 现在一星级居住面积1m2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可能要25元, 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是30元, 二星级与传统相比, 1m2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可能要达到70元, 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达到131元;如果, 国家在二星级弥补40元, 差不多弥补了成本增量的50%, 也就是说, 如果政策执行下去, 做绿色建筑的各方都能得到很大的实惠,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 实现绿色建筑并不是一件难事。绿色建筑必须植入智能化的基因, 从其设计、运行、管理、维护过程中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口号由国家信息部提出, 涉及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九大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3年提出智慧城市, 这里面跟智能化都有关系, 不管是智能还是智慧, 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对的, 就是用网络技术改变它, 所以,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 就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将家中各种设备加以控制, 实现其节能。以智能化的手段植入到绿色建筑里, 让绿色建筑走得更远、更好。
结束语
中国国情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 篇7
1 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以美国的奥杜邦协会总部为代表, 它是纽约曼哈顿最节能的建筑物, 被认为是建筑环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谓绿色生态建筑。目前, 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 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等方面。
1.1 健康
人们对于“健康建筑”的重视, 主要是由于出现了“建筑综合症”, 其产生的原因有:
(1) 建筑材料。尤其是现代名目繁多的室内装饰, 装修材料和室内用具的存在, 使新装修的房屋室内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气、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 影响人体的健康。
(2) 厨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油烟, 主要成分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
1.2 水资源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我国北方城市的资源性缺水, 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到了对经济和社会亮红灯的程度。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 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 也包括水质问题, 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
(1) 在小区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环概念, 自来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 均要统一列入考虑范围, 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2) 由于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同样严重, 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如实行分段, 梯级提高水价, 对耗水量大的设备、器具要强制淘汰并强制推行节水设施等。
(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管道直接饮用水已经进入小区, 形成了第二水厂, 它达到了提供优质直接饮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双重目的。
(4) 小区应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 缺水地区应设立小区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
1.3 节地
众所周知, “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 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近几年来, 我国因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2耕地, 由建国50年人均耕地面积0.2hm2多减少到0.1hm2, 故有关节约土地的方针十分重要。
(1) 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改革, 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 鼓励采用绿色建材。采用各种板材, 空心砖砌块等来减少墙体厚度, 并对墙体进行合理设计, 以先进的建筑结构来增加使用面积, 节约用地。
(2) 旧城区改造要有新模式, 以便节地, 严格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是一项长期的措施。
1.4 节能
我国是一个能源储量并不丰富的国家, 又存在着能源利用低, 浪费严重等问题。
(1) 我国一些工业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4倍, 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 美国的3倍, 韩国的4.5倍。
(2) 能源结构不合理, 煤占70%, 由于清洁煤技术尚未普及, 空气污染严重。
(3)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5%, 住宅每平方米能耗为相同气候能耗国家的3倍。
(4) 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 可开采的只有206年, 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1.5 治污
要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 达到利废、节约、环保的目的。
2 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标准和政策
事实说明:要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 还处于试点、发展阶段。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建筑、是影响今后中国建筑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 基础差, 理论研究不足, 工程实践少。建设部虽已先后颁布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标准, 初步形成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但工业建筑节能标准尚未出台, 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规体系, 还没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不能照搬国外的形式。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
加强全程监管, 强制执行四节和环保标准;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 及时、系统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发展, 对我们少走弯路, 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建筑进程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与自然和谐相关的绿色建筑;对老建筑进行改造, 普及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 是围绕着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 同时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而展开的, 最受益的仍是广大民众, 因此它离不开全民参与。通过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努力, 我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走上一条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罗双凤.浅谈住宅设计中的生态环境[J].山西建筑, 2008, (1) :53-54.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策略研究 篇8
1. 观念意识与政策制度
2005年,国家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对绿色建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定义在限定时间维度的基础上,从节约、环保、需求以及与自然关系这四个角度界定了绿色建筑,明晰其基本概念,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各界对绿色建筑的片面理解仍然存在。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而政府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也使大众头脑中的“绿色建筑”概念更加狭隘。由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开发商受经济指挥棒指引的方向存在差异,开发商所推崇的“锋尚”、“Moma”等明星楼盘中的奢华绿色理念明显又与政府强制推行的以节能省地住宅为核心的绿色政策相悖,消费者夹在“奢华”与“朴素”中间,对绿色建筑概念更加模糊不清。
绿色建筑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国家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政策,制订一系列惩罚性条例,但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却没有配套跟进,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仅仅依靠法律规范、惩罚性措施和公共道德意识难以使绿色建筑迅速推广。
2. 设计能力与技术水平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的讨论始终热烈,但对众多一线建筑师来说,绿色建筑设计仍然是较为陌生的领域,他们尚不具备系统、专业的设计能力,无法掌控绿色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施工乃至后期运营的全部设计内容。造成这一情况有多种原因,首先,绿色建筑是新生事物,多数建筑师缺少实践的机会,他们积累的多是与节能技术相关的设计经验,而绿色建筑整体设计对设计者的能力要求较高,设计者不但要了解与“四节一环保”相关的技术细则,还要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新技术信息。由于我国建筑教育体制尚存在缺陷,从事设计的执业人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绿色建筑设计涉及的全寿命周期内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拆毁等多个阶段,则需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技术知识。其次,各专业分割设置、缺少协作,结构和设备等专业往往介入得过晚,不利于绿色建筑的整体设计和技术优化。
目前,我国对政策制度、评价标准、创新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技术研究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转化为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并将其大量地应用于实际建设中,已成为重要的课题。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开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则成为另一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国内施工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传统建筑业、住宅产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市场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迫切需求,造就了一批新兴产业,却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
二、从“浅绿”走向“深绿”
1. 符合国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1)。这一战略目标指向明确,以住宅为绿色建设的突破点,突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室内外环境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宏观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1)。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要以新建筑节能为突破口,同时推进旧建筑的节能改造,这些都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的。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受国际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大环境影响,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强制推行,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惰性。因此,根据我国政治体制、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然要采取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政府在发展初期将扮演主导者的角色,依靠经济效益来促动相关行业与企业的积极性,依靠宣传教育生态环保理念提高民众的接受度,从而达到绿色建筑良性、快速而非一蹴而就的健康发展。同时,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建设,既不能牺牲环境来换取城市建设成果,也不能牺牲发展来满足节能减排,必须要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2. 不同层面的发展战略
随着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绿色建筑实践的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逐步成型,可划分为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建设实践三个层面。
政策法规层面,应继续健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强制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力度,同时推出强制性政策与激励性政策,逐步实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认证制度,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运营导则。
技术创新层面,主要涉及关键技术研发和适宜性技术研发。突破与“四节一环保”相关的关键技术难点,掌握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绿色技术水平并建构整体技术体系。一方面,绿色技术要不断创新,向更加节能、环保、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努力将创新技术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使之成为适应性技术研发的核心,重点研究引进技术本土化、高技术与低技术相结合等方面课题。
建设实践层面,全寿命周期概念的提出使绿色建筑设计突破传统的思维范畴和时限,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拆除都成为需要严格把握的关键环节。
三、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希望能够应对绿色建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
1.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政府对于新建建筑节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来限制,并且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政策不能贯彻到底的现象。如2006年底,各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约为95.7%,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为53.8%,可见,对于施工阶段的强制执行力度仍需加强。随着执行力的深入,新建建筑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必将日益凸显。然而但我国大量已有建筑的能耗问题仍亟待解决,对于既有住宅进行节能改造的难度较大。实验表明,一般性的改造成本为80~120元/m2,产生的节能效益在5年左右收回成本,改造成本由政府和住宅所有人共同承担。由于目前我国是按照建筑面积均摊供热费用,用户得到供热效果与缴纳费用多少无关,因此住户不愿为改造买单。此外还需要解决改造施工影响居住、破坏已有装修等现实问题,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难点在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对于改造的投入和支持,同时也存在一些借改造之名进行豪华装修的现象。
节能改造的首要问题是进行合理的供热改革,建立合理的供热收费系统,使住户意识到通过房屋节能改造能够有效降低每年的供热费用、提高居住的舒适度,争取得到住户的积极配合。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将节能改造推进成果作为政绩评测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低息政策。
2. 建立激励性政策和制度
相对于各种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激励优惠政策配套相对滞后。虽然有强制标准作为依据,但若想要用户和建设方自发追求更好的节能效果,则必须运用经济杠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绿色建筑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以既有建筑改造为例,瑞典有1 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对待改造房屋进行评估,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参照国外先例,我国可制定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激励政策,如减免生产和使用绿色产品企业的税收、对绿色企业或开发商给予低息贷款,政府采购相关产品,对居住节能建筑、使用环保产品的购房者给予财政补贴等等。
3. 多层面推广绿色建筑实践
在建筑设计创新层面,2004年起,建设部为鼓励绿色建筑创作和绿色技术的健康发展,特别设立了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007年,建设部启动“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逐步建成一批以科技应用为主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绿色建筑的建设实践应从建筑与城市两个层面展开。目前,实践活动主要停留在单体建筑实践层面,虽满足了建筑整体的生态环保和节能要求,但并没有从城市系统角度考虑绿色建筑单体间的联系及对城市整体的贡献。绿色建筑实践应尽快从建筑层面进一步上升到生态城市层面,在注重单体设计的同时将城市系统综合考虑进去,达到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共享、经济高效的终极目的。
绿色建筑实践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建筑类型。住宅作为大量开发的建筑类型,建设重点应放在节能、省地方向,不但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环节也应将节能标准贯彻到底,注重室内外环境舒适性的同时要将“经济、适用”放在首位。公共建筑的绿色实践应注重技术示范和节能环保效益示范,具有区域辐射带头作用。由于公共建筑建设投入资金相对充足,可重点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同时公共建筑具有面向大众宣传和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倡导环保意识。
4. 转变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首先,需要及时转变技术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技术思维方式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自然利益置于第一位。其次,技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表现在能源利用理念上,传统的节约思想将向可再生思想发展,从节流转向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技术思维应从注重建筑经济效益转向注重建筑生态效益发展,经济效益方向只是短期利润,而长久的生态共赢才是其真正的目标。
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技术组织模式要求对四节一环保的多项要求做出回应,相对于传统技术组织方式则需要更具灵活可变性。
结语
2009年11月25日,我国正式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由此可见,我国将始终严肃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将低碳战略融入到经济发展计划中,而绿色建筑发展也将从实验性进入快速推广阶段,逐步取代高耗能建筑,成为新时代的建筑潮流,提供更加高效、舒适、低耗、经济的使用空间。■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策略,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绿色建筑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篇9
1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2001年开始进行探索和小范围的推广及应用,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示范推广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规模性推广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国家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并实施了“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在2012年我国达到了35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建筑面积。从统计来看,绿色建筑节约运营成本且节约资源。但需要增加建设成本,从经济投入方面来看绿色建筑技术对我国传统建筑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同时又促进了传统建筑业的进步。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以前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不高,采取绿色建筑示范以来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都很多有益的尝试。
绿色建筑技术的定义在2005年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不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建筑技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且对绿色建筑的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都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把原有的分散的关于绿色建筑基础措施进行了统一,使绿色建筑从研发环节到应用环节都有了明确的体系化的方法。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该评价标准规定了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由低到高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加严格、内容更加广泛、实用性更强”。
2 绿色建筑技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 技术应用成本较高
我国的绿色建筑成本投入相对较高,而且前期的示范项目投资巨大,使人们认为绿色建筑是生态环保型建筑,环保建筑即“贵族建筑”。因为绿色建筑采用的都是新技术,使用得也是新设备,这都使初期成本增加,比如云南大学实验实训大楼,按绿色一星标准设计,单位造价约为2727元每平方米,建设成本增加360元每平方米。现实中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大的绿色建筑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建设单位尤其是商业楼盘的开发商因为没有经济利益,很难愿意为其增加投资,这就阻碍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
2.2 技术研究与创新不足
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时间长,且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及经验,我们要向外国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又不能照抄照搬的应用在我国。不能只简单地用“拿来主义”,还应该根据我国经济与自然环境条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使国外的先进技术本土化,避免因水土不服形成硬伤。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千差万别,绿色建筑的投入产出与“绿色效应”不尽相同。绿色建筑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行一地一策,乃至一楼一策。而这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投入明显不足,成果不多,集成度不高,导致社会的认同不够和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国家政策,我国有迫切发展绿色建筑行业的需要,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环保经济产业链,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行业的相互配合,比如对廉价高效的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以及绿色建筑社会服务机构及市场的培育、配套激励与约束政策等,只有这些因素都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步伐才能在我国深入地推广绿色建筑,不应走高投资,慢回报的高端道路。
3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对策研究
(1)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及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建筑物类别等因素,对不同的城市的新建绿色建筑和对既有建筑改造进行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分阶段按照不同的层次有计划的逐步推行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励设计、施工及材料生产产业及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绿色建筑行业专业和创业人才队伍。从不同层面推动建设绿色建筑,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因地制宜地推进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和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基础操作。要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及原始建筑特点与类型来建设,不能把一个地方的技术手段照抄照搬到其他地区,比如北方少雨较干旱,房顶大都是平的,为了秋季方便晾晒粮食,而南方多雨,在房顶不便于晾晒东西,且为了雨水能快速地留下来不侵蚀房顶,便把房顶修成了尖顶,我们不能把南方的建筑技术照搬到北方,也不能把北方的建筑技术拿到南方,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
(3)加快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完善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确保绿色建筑的质量。从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生产等环节抓起,用法律来规范绿色建筑建造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细节,建造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只有从开始做好每一步,才会在后面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规范。
(4)要做好建设监督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对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和专项验收工作,要在立项、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等环节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并进行有效控制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绿色建筑要有相应的措施。
(5)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根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建筑建筑面积50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仅4.6亿平方米。对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还任重道远。2016年8月1日起将实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2015。如何实现设计绿色、建造绿色、使用绿色、运用管理绿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通盘考虑。通过制定适宜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检测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引导和规范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继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买卖碳排放权配额、税收激励等政策和措施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通过加强产业融合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市场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4 结论
绿色建筑技术是传统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代表着我国在转型道路上在不断前进的进程。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争取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经济高效的绿色建筑建造管理体系。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能耗仅次于工业位列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持续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文,符攀超.株洲市建筑两型化审查标准探究[J].城市地理,2015(24).
[2]胡家僖,张蕊,张云娟,等.海南省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J].建设科技,2015(22).
论绿色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观。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建筑设计依赖自然提供的能源、建材资源,同时又是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与自然、社会环境休戚相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可持续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自身地域、资源、经济文化优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案,不断提高环境艺术水平,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面对当下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短视的建筑观和设计观,不仅浪费建筑资源,也会潜移默化地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应该引起我们设计师的重视。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保护生存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而提出的。
二、绿色生态建筑的定义
“绿色”一词并不是一个十分精确的修饰词汇,它可以包括许多含义。然而,这并不是说“绿色建筑”全然无法界定,可以让人随意想象它的存在。事实上“绿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及的用语。[1]它既不深奥,亦非建筑所独有,诸如“绿色冰箱”“绿色电脑”“绿色食品”乃至“绿色管理”等等。“绿色生态建筑”本质上与“绿色冰箱”一样,都是供人享有的“绿色产品”。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很容易将它与节能、环保、效率、健康等方面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其约定俗成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便不能仅仅只是一句简单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口号。
三、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方向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它们不仅是物质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改变。绿色可持续的设计原则,要求我们设计师在设计、选材、生产、安装上都要体现“绿色”“可持续”,必须考虑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来,在设计绿色生态建筑时应该考虑如下三个方向:
(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
设计绿色生态建筑时,设计师首先要考虑到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统筹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匠心独运地去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将人的活动空间和建筑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绿色”作为新世纪建筑的主旋律,应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治污的理念。建造绿色生态建筑,既要尽量减少浪费,高效利用如煤、电、水等资源,还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相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将废弃物转换为能源(如回收利用沼气等)。随着新能源由逐步推广利用到全面普及,特别是再生能源广泛用于建筑的降温、保温、隔热、采光、炊事以及其他家居生活管理设施的需要,必然推动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甚至引起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变革。
(三)营造周边自然生态
目前,国内不少建筑都是“先建楼后造景”,在小区内设置大面积的人工环境,如大型的铺地广场、硬质的道路地表、枯山死水等。“其实这种人为地、片面地追求环境景观的气势和新意的做法,是逆自然的,并不利于住宅区内小环境的正常生态循环,反而会增加日后环境的护养管理费用。”[2]建设绿色生态建筑,一定要注重研究建筑区内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各种生物之间的共生共荣、互相依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自然法则来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营造和谐的小区环境。
注释:
[1] 参见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新建筑》1998年第2期。
[2] 杨子江:《绿色生态刍议》,《工业建筑》2004年第2期。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 篇11
绿色节能建筑不仅具有绿色建筑的特征, 还有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功能。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是一种崭新的设计理念, 它强调使用本地材料, 符合当地自然环境,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绿色建筑有三大要素及三大益。
2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和谐原则
这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 在进行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时候要全面的考虑到施工对于四周环境的影响, 在详细把握和了解施工场地各种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绿色节能设计, 保证建筑物的性能固然重要, 但是同时不能忽略施工场地的生态环境, 要对其进行保护, 谋求工程施工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2 节约原则
节约原则力求通过最少的成本投入换取工程施工的最大回报,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就地取材, 建筑材料最好要从施工当地选取, 将建筑材料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节约能源资源, 降低能源消耗, 实现建筑施工各方面的效益。
2.3 舒适性原则
人们的收入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无论是生活环境, 还是工作场所, 人们都希望它们是舒适的, 这样会愉悦人们的身心, 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 高层建筑在建造的时候要想到这一点, 提高室内和室外环境的舒适程度, 这就需要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 在高层建筑的通风、采光、供暖等各个方面下足功夫, 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正式的施工过程中要使用无污染的施工材料, 不要使用那些没有质量标准的材料, 这样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污染。
3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策略
3.1 绿色建筑整体设计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来说, 其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建筑的整体设计, 而且实现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做好对建筑物整体的设计, 一旦在进行建筑选址的时候发生些许的错误, 当建筑物建成之后就会带来诸多的麻烦甚至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后果, 所以, 在进行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从建筑物的选址、外部环境设计以及建筑整体设计等几个方面着手, 力求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
3.1.1 选择合理的建筑地址。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 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 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 所以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是很少的, 同时, 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和尖锐, 对此, 在进行建筑选址的时候要注意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对建筑物的朝向和规模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采光、通风方面做到最好。
3.1.2 合理进行外部环境设计。
影响建筑物能源消耗量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及其构件, 附近的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举例来说, 如果能够将一定数量的植被、花草或者水体布置在建筑周遭, 将会实现对环境的美化, 减轻热岛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此, 设计单位应该加大建筑施工区域的植被覆盖率, 为了加大对雨水的回收利用, 应该设置储水池,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家宜居的生存环境。
3.1.3 科学进行建筑整体设计。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 要充分利用夏季主导风向、避免冬季不利风向。
3.2 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门窗、屋顶以及墙壁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围护结构主要负责对建筑物的保温与隔热, 并且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室内的环境质量、房屋的舒适程度等各个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实际数据证明, 建筑物外墙的能源消耗量占到整个建筑物能源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 而改善各种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占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五, 节约能源可以占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不难发现, 绿色建筑设计中, 对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投资, 完全可以从节约能源所获收益中得以补偿。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地理位置等选择围护结构隔热, 利用材料的热惰性加强墙体的蓄热性, 以增加围护结构向室内传热的延迟时间, 将室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与建筑使用时间错开。
3.3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建筑绿色设计中重要措施之一, 在以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为代表的各种清洁无污染能源的利用之下, 建筑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最近几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太阳能的功能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应用和推广, 这种能源集美观性、实用性、成本低、无污染等各种优点于一身, 光和热在太阳能的使用之下都不成问题。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电力, 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 为发电机提供动力, 将太阳能的自然光用来室内照明和路面照明, 可以实现对冷水的加热, 所以自然能源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例如:太阳能供暖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通过集热设备采集太阳光的热量, 再通过热导循环系统将热量导入至换热中心, 然后将热水导入地板采暖系统, 通过电子控制仪器控制室内水温。在阴雨雪天气系统自动切换至燃气锅炉辅助加热让冬天的太阳能供暖得以完美的实现。春夏秋季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生产大量的免费热水。
3.4 立体绿化和建筑设计相结合
就目前来讲, 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不足, 建筑物的密度过大超出了城市的承受能力, 这不仅不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反而会阻碍城市的持续性发展和快速进步, 对此, 将立体绿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举措, 例如, 可以在建筑物的顶部建造花园, 并种植花草等具有观赏性的植被, 一方面缓解了热岛效应, 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欣赏价值。
4 结束语
总结全文, 绿色建筑旨在引导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自然共同发展, 建筑行业赋予建筑设计以绿色、环保理念也是大势所趋, 因为绿色设计不但能节约能源资源, 而且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顺应了低碳环保理念, 在我国推广建筑绿色设计更是势在必行。因此, 在建筑的实际设计与施工中, 我们要加强对绿色设计的重视, 不断提升绿色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比例, 创新设计, 实现建筑工程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做好建筑的结构设计, 使用先进的无污染的施工材料, 保证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质量, 并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伯悦, 赖明, 谢飞鸿.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状况[J].建筑技术, 2006, 10.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推荐阅读: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展望07-16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研究07-15
绿色建筑的发展论文08-30
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轨06-04
我国发展下的绿色建筑08-27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08-20
绿色建筑与绿色技术10-09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09-19
绿色建筑体系研究07-29
绿色建筑发展新趋势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