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

2024-06-10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通用8篇)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 篇1

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

结合国家最新政策,针对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建筑业的巨大需求,阐述了绿色建筑相关理念,介绍了环保部履约中心项目在推行绿色建筑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绿色施工的概念,介绍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集成技术为体现绿色施工的要求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展望了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保护环境,追求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建筑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全文介绍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与特征,随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建筑能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绿色低碳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

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低碳建筑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正被国人接受,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和排放大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该文根据我国建筑能耗和排放现状,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合适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发展策略,为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从节能墙体谈起

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建筑行业谈起,介绍了节能墙体的结构性能、构造、优缺点和墙体的物理、热工性能。

节能减排 加快实施建筑节能步伐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能源消耗明显增加。而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实施建筑节能和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已迫在眉睫。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减排、适宜居住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研究——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为例

为研究降低农村建筑能耗,提高居住舒适度的适宜性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特选取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桐庐分水镇百岁坊村农宅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测量、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农民居住现状、生活方式与能耗。根据地形、气候,提出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结合节能各项措施的建筑设计方案。经ecotect日照、pkpm节能软件验证,该方案节约能耗78.56%,居住适宜,具有推广价值。

建筑工程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空调各种冷热源设备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了空调冷热源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空调冷热源方案的确定除了要考虑设备性能特点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最适合目标建筑的空调冷热源方案。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 篇2

一、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完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发 展目标。2014年6月,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由我委等六部门制定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对绿色和装配式建筑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绿色建筑方面:今后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按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按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50%。装配式建筑方面: 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2015年不少于50%,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外环线以外的装配式面积比率要超过50%,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40%。二是构建保障体系。成立了由蒋卓庆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市建管委、市发改委、市规土局、市房管局、市财政局等市政府20余家委办局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大大提升了政策制订的协调力度和落实的有效性。三是首次公开发布《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4)》。 报告涵盖本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管理组织架构、专项政策及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展现2014年本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成果、发展方向及遇到的问题 , 为本市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了解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提供一本专业参考资料,对管理、 研发、规划、设计、产业、教育等方面的全行业互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政策效应。一是提出“双控”推进机制。即:继续在土地供应环节落实好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和预制装配率(简称“两个强制比率”)的同时, 我们在2014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又对不同类型项目提出超过一定建设规模时必须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具体讲, 政府投资的总建筑面积2万㎡以上的新建(扩建)学校(含校舍)、 医院、养老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等适合装配式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5万㎡以上的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暂不包括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的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项目)和总建筑面积10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以上的新建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项目100% 全部要按装配式要求建设。通过“双控”措施, 大大提升了装配式建筑落地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大激励力度。对获得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或者既有建筑改造节能标准达到50% 及以上等 , 每平方米补贴60元;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以上、 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0% 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 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 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 的容积率奖励;对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墙体部分,不计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计算范围,装配式保障房,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力度,提升建筑性能的若干规定》中,我们进一步对新建装配式商品住房项目预售形象进度进行了调整,并对装配式建筑的分层、分阶段验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既大大降低了装配式建筑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后续工程的建设进度。

(三)优化监管机制。一是建立标准体系。截止目前,《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公共建筑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保障性住宅标准套型图集》、《预制夹心保温墙体应用技术规程》 等多份标准和图集已正式发布。 从全国来看,上海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是较为完善的,已涵盖设计、施工、 构件生产、质量验收等建设和生产环节,基本能够满足本市现阶段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二是整合管理资源。我委已完成建管信息系统的调整工作,按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要求,在报建、施工图审查、 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并在施工图审查备案证书、 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上标注绿色建筑星级等级、装配式建筑面积、 结构形式、预制率、装配率等信息,确保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管。同时, 我委还先后出台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深度规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管要点》等文件, 通过明确各阶段质量监管程序、 内容、要求,规范各方行为。三是加强监督考核。要求市、区县两级监管部门加大对施工图设计文件、预制构件生产、现场安装的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的力度, 严格落实责任,对达不到设计或施工标准要求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项目不予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竣工验收备案,确保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质量可控。同时。 我们还通过稽查制度,加强了对各区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任务落实的考核力度。

(四)加强示范宣传。一是加强试点示范。截至目前,累计有145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38万㎡),获得上海市绿色建筑或节能建筑示范称号;虹桥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已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申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已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评审;今年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组还通过了“上海市申报 ‘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的评审;近期,上海市建管委正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加快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交流合作。我委通过支持相关协会搭建 “上海国际绿色论坛”、“上海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开发、 设计、施工、部品件生产、研究、 专业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围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开展宣贯培训。我委已或正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编制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各类培训教材,建立施工人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积极宣传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加快行业从业单位和人员能力,尤其是施工劳务人员岗位技能水平的提升。

应该说上海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仅从2014年看,本市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项目70个,建筑面积达670万㎡(其中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84%), 全市绿色建筑总量近1500万㎡,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末,我们还将完成700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中400万㎡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 的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2014年全市装配式建筑任务落实量达到303万㎡,是2013年(134万㎡)的两倍以上。 按比率落实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在大多数区县都得到较好落实,闸北、杨浦、嘉定等区走在前列。

但同时,上海市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比如,在绿色建筑方面,仍以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为主,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建筑节能服务公司等市场力量发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机制推进绿色建筑的要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部分区县未能很好贯彻“区域统筹、相对集中”的原则,项目落地规模和结构不够合理;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在观望,转型步伐不够快, 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设计能力、 预制构件等配套生产能力与需求规模不相适应;随着建筑建造方式的根本转变,相应的政府监管模式未能及时调整并与之适应。

二、下一阶段推进工作设想

(一)以依法管理为目标, 推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常态化发展

一是开展《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立法调研。在现有《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将对建筑节能的管理依法向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等领域拓展,从法规制度层面建立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保障绿色新建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循环使用等各项工作的推进和管理力度。今年,我委已会同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联合委托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开展立法的前期调研,力争2016年,通过立法程序将《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 列入修订计划并更名为《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

二是开展十三五专项规划研究。我委在确定今年工作安排时已将《上海市绿色建筑2016— 2020年发展规划》、《上海市建筑工业化2016—2020年发展规划》作为我委重点领域研究的课题。力求在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发展瓶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5年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发展规划》将更加注重政策的“引、逼”效应、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培育,更加注重行业的能力建设、更加注重监管机制的整合和完善,规划研究计划于今年10月份左右完成。

三是发挥建筑能耗监管平台的作用。根据市政府进一步推进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2015年要在全面完成 “1+17+1”的能耗监测平台体系建设和验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楼能耗数据及时上传的机制。目前, 已有951栋建筑完成了能耗监测装置的安装并实现了与市级平台的数据联网,覆盖建筑面积4248万㎡,其中,国家机关办公建筑105栋,覆盖建筑面积195万㎡, 大型公共建筑846栋,覆盖建筑面积4053万㎡。下一步,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信息的收集面, 加强信息的分析、比对、归类, 并开展《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研究》,为今后更好地以经济、 市场的杠杆加快推动公共建筑的节能、绿色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二)以创新发展为引领, 不断拓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和深度

一是拓展发展深度。装配式建筑在发展初期,我们瞄准了技术难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加以重点研究、重点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着手研究如何把钢结构、钢 - 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纳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同时,我们还将在住宅、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装配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求所有工业建筑都要按装配式建筑要求进行建设。市政工程也要在现有隧道工程、排水工程实施装配化的基础上,在桥梁主体结构建设中探索、完善装配化的技术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

二是提升 发展品质。 我们将会同市房管部门进一步明确: 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装配式商品住宅应同步实施全装修,鼓励室内装修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以推动整体卫浴、橱柜收纳等装饰装修部品的集成使用。同时,为更好地解决门窗、墙体渗水,外饰面砖易脱落等质量问题,我们还将规定: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外墙内保温项目除外),装配式建筑外墙与保温材料、外窗、外墙面砖饰面等部品构件应一体化预制。除此以外,我们将对建筑外门窗的传热系数、门窗气密性能、 楼板厚度及隔声要求、排水管道降噪、建筑外遮阳等提出明确指标要求,以进一步提升建筑品质。

三是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经过前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已成功研发了将电厂排放的废渣、废粉尘转化为建筑可使用的粉煤灰、脱硫石膏。 2014年,粉煤灰、脱硫石膏每年在建筑的应用量分别达到410万吨和88万吨,利用率分别达到100% 和97.34%,化废为宝,减少了天然资源的开采,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最近,我委正抓紧研究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将在近期出台《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管理暂行规定》,从建筑废弃物强制回收、合理处置、鼓励资源化利用、 推广再生建材应用等一系列制度入手,推动收、运、处、用一体化运作新模式的加快形成。

(三)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技术进步

一是加快形成产业链。近年来,我们从鼓励建筑企业创新转型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万科、 现代、建工、城建等企业做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韩正书记在去年8月7日对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了专题调研后,全市各有关方面对推动装配式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创建国家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建筑产业化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件生产、研究、 专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 开展技术、管理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强化能力建设。要编制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的示范文本,进一步强化对设计、 施工、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市、 区县两级监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建筑一线工人的宣传、培训,促进建筑农民工向建筑产业技术工人转型。要针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采用。在预制场生产能力方面,要通过加快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本市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同时,还要通过政策限制,避免技术能力低、小作坊式的预制构件厂遍地开花。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大规模扩张,建筑业蓬勃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消耗、环境高污染、资金高投入低收益等问题,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和高质量的生存空间,是人与自然的谐统一。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指建筑的存在不能对环境构成破坏,环境自然资源在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也不破坏基本的生态平衡,它是一个概念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的一种建筑。建筑节能是指在建设中,建筑材料的生产、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和工艺,在满足同等需要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筑在一系列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以相关建筑节能标准为原则,采用节能型的建材和设备,加强节能设备的管理以及合理设计建筑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提高建筑在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各项功能正常和室内环境质量良好的基础上,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

人们在建设中通过各种手段向自然索取资源、消耗资源,以达到舒适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但是,只有索取而没有回馈,肯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因此,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就是索取与回馈之间的矛盾。在严格控制和减少占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就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实践活动,建筑设计不但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建造时也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材料,确保自然索取与回馈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现状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尤其在“十一五”期间,逐步被人们了解和认识并得到推广,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慢慢地应用到建设中,国家也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为应对环境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国首次把绿色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认证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加大已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继续推进新建筑节能稳步向前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鼓励使用绿色材料 ,发展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新型建材及制品。总的来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数量相对较少,呈点状分布,发展不集中。受经济水平影响,地域发展不平衡,绿色建筑的发展存在南快北慢,东部沿海迅速、西部地区缓慢等问题,与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要求差距较大。而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

目前,我国的办公建筑已经开始向低碳、生态、绿色的建设模式转型,建筑节能工程也从最初的节能项目示范点到公用及民用建筑工程,由点到面地迅速展开。初步培养了一批懂得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支建筑节能队伍。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与设计开发,在实用价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筑节能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建筑节能产业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我国大力促进建筑节能的工程项目,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三、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关系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出现,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发展源于建筑对环境的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的出现,就是建筑在环境作用下的新形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带动下,建筑的反映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开始审视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影响。

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相比较,前者的要求相对更高,是更高层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后者主要强调节能,而绿色建筑除节能外,还要求节水、节地和节材,其本质是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建筑未必是绿色建筑,但绿色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

多年来,我国在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法规制度、组织管理体系、推进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筑节能在全社会得到认识和推广,逐渐形成共识。随着建筑节能工作在建设中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已取得很大成就,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的方向。

四、加快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新建城区中绿色建筑的数量

加大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 提高绿色建筑在城市新城区建设、城中村改造中的比例,在城市总规划中融入环境保护、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思想,建设生态城市,并以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制定出更为详细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还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加強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当今社会,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建筑能耗所占社会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也在持续增加。如果要改变公共建筑能耗大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各城镇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采取可行的措施,最大化地节约能源。在居民适用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本低投入,总结和借鉴先进经验,对采暖通风、供配电、节能照明以及监控系统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 进而使改造所产生的费用在能耗降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能得到回收,最终使人们认识到绿色节能建筑的优势。由此可见,节能改造的潜力非常大,前景也很好,它服务和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成效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加快改造供暖计量的速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生方面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民生建筑的能源消耗远远大于生产能源消耗,北方供暖系统尤为明显,如果不采取有效合理的改造措施,每年消耗的能源成本会继续增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城市总耗能的降低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就需要大力推行民生建筑供热计量的改造,以室内散热器整体数量和室温质量不发生改变为前提,改造民生建筑中的采暖形式,将新型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应用到供热计量节能改造中,不但可以降低能耗,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區

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一套先进科学的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并要求示范区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能确保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体系的实施;第二,以低碳生态为目标,使污水和废品得到妥善处理;第三,尝试从乡村城镇逐渐向大城市发展,建立三网合一的通讯网络;第四,在示范区建立起新型能源的供应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第五,在示范区内建设商业广场和娱乐设施,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第六, 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增强当地公共建筑的居住功能,不断增大服务功能,提高当地人口的集聚程度, 推动经济发展。

(五)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行

一方面,绿色建筑要有相关技术作为支撑,就要求成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专项;另一方面,国家既要从经济上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还要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在政策法规上支持绿色建筑的示范性建设,增大推广力度;最后, 还要注重绿色建筑的人才培养,以高校、科研机构等为依托,加大绿色建筑人才方面的建设,使绿色建筑节能、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得到强有力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使城市焕发出无限活力,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与自然及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源.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4,(11):247-249.

[2]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12):19-24.

[3]霍亚琳.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趋势[J].建筑·建材·装饰.2015,(16)

[4]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2012,(14):13-14.

作者简介:

邢台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篇4

管理办法

(草拟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建筑节能,建设低碳海绵城市,打造生态文明宜居环境,根据《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邢台市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建筑节能的实施意见》及国家、省、市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自2017年5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居住建筑均执行75%节能标准;新建民用建筑均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普及一星级绿色建筑,鼓励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创新三星级绿色建筑,2018年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及以上。

(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二)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第三条 我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和

和绿色建筑的要求。

第八条 国土部门在土地出让、租赁或者划拨时,应当将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确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

第九条 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排放、公用设备减震隔音措施、室内外环境质量监控、光污等指标的落实。

第十条 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项目周边环境等有关资料的指导、审核。

第十一条 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完成我市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任务,建立及公共建筑能效监控及测评制度,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对新建、改扩建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要进行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负责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日常监管工作和能耗监测平台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必要保障。

第十三条 建设部门负责新建工程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绿色建筑评价、节能材料产品和技术的专项抽测检查力度,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到位。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的

推广应用,加强节能材料、产品、工艺、技术的日常管理,建立备案登记公示制度,及时公布最新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

第三章 设计和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来委托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按规定需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还应按绿色建筑标准委托设计与施工,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施工等单位违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设计、施工。

第十五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有关要求进行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有关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未经审查或经审查不符合规定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使用。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施工,编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对施工现场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材料等进行查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不得使用。

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并应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信息进行公示。

第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对施工活动实施监理。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鼓励取得设计标识的绿色建筑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运营标识。项目单位在绿色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一年后,由各相关单位出具运行监测报告,向市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申报绿色建筑运营评价标识。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城管部门应当牵头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负责完成我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目标任务,加强技术指导。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当具体组织系统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第二十八条

既有非节能建筑,除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外,在组织实施旧城改造、平改坡、政府直管公房及学生宿舍提质改造等项目时,应当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

实施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优先采用建筑外遮阳、节能门窗、屋顶和外墙保温节能改造以及用能设备改造等经济合理的改造措施。

鼓励既有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改造后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绿色建筑评价识。

第二十九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要求实施,改造完成后,节能改造实施主体应当按照相关标准组织验收。

第五章 保障和激励措施

第三十条

我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

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研发生产与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以及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等。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由本级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

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从事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企业,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分享因能源消耗降低带来的收益。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对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和绿色建筑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第三十二条 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建筑项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生产、使用列入推广目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新材料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可根据情况予以扶持。

第六章 附 则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 篇5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在很多人理解中说的是一回事,在媒体上也常常能看到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标题讨论建筑问题。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低碳经济是不同的课题,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界定讨论的问题对指导具体工作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试图对三者的关系做一个简单分析和讨论。

一、建筑节能

节能在许多人看来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费——“让电表少走字!”,我国实施的30%,50%,65%递进的建筑节能标准也给人建筑能耗越来越少的印象。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存在片面性或是误区的,建筑节能包括更广义的目标指向,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建筑使用了多少能源,更主要的是要解决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其他行业的节能问题也是一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将会持续增长,尤其是建筑能耗在总体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会有所增加,但这并不一定表明我们节能工作的失败。

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如果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最终的状态只能是一片寂静。小到一幢住宅,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都是不可能正常运转的。实际上地球上蕴藏和可能得到的各种能源也足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我们遇到的真正困境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采使用,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个:

第一就是发展清洁能源,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包括消除化石燃料污染的碳捕获-碳储藏(CCS)技术等。极端的说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廉价生产清洁能源,就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气候变化等等绝大多数问题,可惜这还是一个相当遥远的事情。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正是建筑节能的意义所在。迄今为止我们所使用几乎所有耗能设备都还没达到理论上的效率极限,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机器设备、工艺过程、运输工具、照明器材等等都存在着提高能源利用(转化)效率的可能。通过提高能效,我们可以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减缓甚至制止能源消费的过渡增长,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这方面,建筑节能确实有着极大的潜力。建筑运行中所需能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低温热能,诸如采暖、制冷和生活热水等能源需求,这种低品位能源在其他行业难以利用,例如我们很难想象用60度热水蕴含的能量去开动一辆汽车,但用在建筑系统却非常合适。所以从能源的梯级利用的思路出发,在更大的尺度上规划能源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的总效率。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提出甚至实现了建筑能耗绝对总量的逐步降低,但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不能与其简单类比。达到富裕水平的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口接近零增长;居住面积和住宅设施标准已经普遍达到舒适健康的要求,住房建设处在简单更新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先进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可以实现建筑能耗总量的下降。

而在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是中国当前的住房舒适标准偏低,夏热冬冷地区的住房普遍不设采暖设备,普通住宅很少有生活热水供应,多层住宅楼通常没有电梯等等。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住宅的设施标准必然逐步提高,相应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也会有所增加。第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20年或更长的时间,城市住房的总量和保有量势必会相应的持续增长;基于改善性的需求,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也会继续增加,这同样会导致建筑总能耗的增加。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住房建设尚处在脱困型、改善型阶段,远还未达到舒适型、享乐型阶段。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建筑能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论是能耗总量还是单位面积强度都有可能继续增长,现在就提出建筑总能耗要减少多少亿吨标准煤的指标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强化政策法规的完善、执行,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建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遏制我国建筑行业建造与运行能耗的过快增长。一个摆脱了贫困生活的中国家庭,从人均居住面积5平米的棚户区搬进人均20平米的新房,冬天有暖气供应,每天能够洗上热水澡,家里还第一次安装了空调,他家电表走的字肯定会比以前多,但这不代表他的新家不是节能建筑。

二、绿色建筑

世界各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解释各有不同,如果要找到一个高度概括的词来表达它的科学定义,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可能是更准确的表述。也有学者将生态建筑视为绿色建筑的同义语,同样表达了这类建筑对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地球生物圈的尊重和响应。尽管从传统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它是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生物群落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理、气候环境,而不是要干预或是人工构建生态系统。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显然绿色建筑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建筑节能广泛得多。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明确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个方面的绿色建筑特征指标和技术要求,应该说颇具中国特色。同样,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含的具体内容、要求、权重、评价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也都会强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的负荷越小,建筑也就越“绿色”,可以说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就是环境友好:人造的建筑物在何种尺度内,与自然环境能否构成一个可循环,可持续的依存关系。由此也可以认为,绿色建筑标准中的“保护环境”是一个有些牵强的说法,因为除了一些特定的修复环境的工程项目外,一般建设项目最多不过是能够追求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能耗往往是构成各类型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而且对于一般民用建筑,保温隔热的低能耗围护结构体系还是实现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低能耗也意味着更少的污染污染物排放,可以说,节能是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

在一些欧洲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近年来更加入了社会、人文的评价内容,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思想有些不谋而合。的确,提倡有节制的消费理念,鼓励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效而且是零成本的节能环保措施,而这些理念都可以通过绿色的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宣示、引导、鼓励和实现。

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自愿实施的先进建筑系统,政府通常可以采用财政、税收的倾斜政策鼓励开发企业参与绿色建筑的实践。而真正推动、普及绿色建筑的动力是来自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将绿色建筑作为参与项目投标的条件也是各国常有的作法,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造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往往会明确要求达到LEED认证标准,这对商业开发市场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有一种呼声要求用行政法规强制推行绿色建筑认证,相信持这种意见的人初衷是好的,期望绿色建筑在中国得到更快地普及发展,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建设工程强制标准代表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侧重对社会公众利益和消费者个人安全、健康的保护;而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强调参与者对环境的关注和承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它的内容、条文要求应该比强制法规更广泛,更全面,更严格,以代表设计理论和建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起到探索方向,引导市场的作用,二者不应混为一谈。即使是政府的投资建设项目设置了绿色建筑认证达标要求,也应该在招标过程中保证公平的商业竞争规则。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低碳建筑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低碳经济在国内迅速变成了一个热点词汇,更有专家引申出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等新概念,似乎所有节能问题、环境问题、城市问题都可以或是需要用“低碳”来重新定义。

我们知道,“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贡献,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战略路线图,自2003年提出后,迅速为学术界和世界各国政府所认同,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模型。

气候变化无疑是人类目前面临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当前处在气候学研究主流地位的一个警示是: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如果平均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地球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变化,遏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被认为是制止气候变暖的唯一有效措施。

大气中的一部分温室气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人类开采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全球每年高达300亿吨以上,地球上的森林、海洋已经无法吸收、转化、存储这么多的二氧化碳,从而造成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可见“低碳”首先是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核心是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费增长。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核能发电,增加森林覆盖率,CCS技术等都被认为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同样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也是缓解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节能与低碳确实是有联系的。

但我们仍不能将二者简单的等同,因为建筑物并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用燃气灶烧水做饭的时候会有一些),但它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会有各种形式的能源消耗,与之相关的碳排放大部分会发生在建材生产厂,供热厂、发电厂等等地方,可见“建筑物”或者说“建筑节能”与碳排放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否需要,如何把建筑的性能评价与碳排放联系起来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来“零碳建筑”“碳中和建筑”也是业内常常讨论的热点话题,细看对它下的定义,可以发现它和“零能耗建筑”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受热力学定律的限定,世界上任何一座“零碳建筑”或是“零能耗建筑”都一定要附带可再生能源生产装置,不论是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电池,还是发电风车或是沼气发生器等等,否则这座建筑是无法运行使用的。我能想到的唯一反例是地处北极的挪威国家生物种质库,它在建成之后就几乎不再耗能,只需要寒冷黑暗的环境保护植物种子的发芽能力,但毕竟这只是一个特例。

零能耗建筑不仅是造价昂贵,而且一般需要更大的占地空间实现能源循环。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了在现阶段,我们的城市居住形态只能是以高密度集合住宅为主,这样的建筑形式很难有足够的空间采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以要求一般建筑实现零能耗、零碳排放显然不切实际,我们应该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我们现在看到有国内研究机构已经编制出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这种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可喜的,低碳问题应该得到充分关注,我们也需要针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挑战思考新的对策。只是科学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我们不必为追赶潮流而去发明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尽管有一些发达国家认为这一承诺不具约束力和可执行性,但公正的说这种承诺是符合中国的发展状况的,同时也是很有挑战性的目标。

中国经济如果保持8%的增长率,到2020年GDP总量还会增加约1.2倍,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 意味着我们要在能源消费只能增加30% 的条件下支撑经济规模的成倍增长。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生产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能源供给,但在现阶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综合投资成本还是成倍高于火电,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先进技术和巨额投资,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则是更直接,更具体,更现实,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三大前景 篇6

三是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注重性能的可视性。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可视化和可比化。试想,未来每天一打开手机,一起床或者一出门就在社区一个小电子屏幕上看到我家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水、雨水利用、空气质量是处在同类建筑的第几位?有哪些改进余地?研究表明,仅仅是由于节能、节水的可视性,就可以将节约程度提升15%以上。

四是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这个新兴产业着重于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用等方面。以上这四个方面一般不为只熟悉清洁与安保的传统物业管理者所熟知,但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例如,把雨水进行收集,中水进行回用,使其在建筑内部循环利用,即可实现节水35%以上。经过初步测算,如果北京市2/3的建筑都能够做到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就可以节省超过南水北调的供水量。同时,良好的绿色物业管理还可以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管理和改造过程之中。

发展前景之二:互联网与绿色建筑相融合的“互联网+绿色建筑”。

一是设计互联网化。目前,我国引进或自主研发的建筑节能软件数量庞杂,但缺少将其整合的云计算平台软件。今后不仅要注重利用云平台进行整合,同时要在建筑新部件、绿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艺、管理营运新模式等方面大量应用数据化和网络化新技术。

二是新部品、新部件、绿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艺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设计师们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种各样符合当地气候条件或国家标准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当前新型建筑材料已经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新阶段。几乎每天都有多种新型建筑材料涌现出来,许多新型的建筑材料不仅安全性、防腐性、隔热性非常优异,还能够吸附有害的气体,甚至够释放出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气体。这些新材料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地在建筑中得到应用。仅新型玻璃一项就处于革命的前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性能优异,能实现高强度、隔热、保温、自动调节光线、冬季与夏季性能反差等等,甚至有些玻璃还可以产能、储能。

三是标识管理互联网化。中国城科会将在本届大会之后的两个月之内推出绿色建筑标识申请咨询监测评估的网络系统,而且提供免费软件,实现标识申请评估管理咨询监管网上一体化和便捷化,能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咨询评估成本。

四是施工互联网化。类似于日本丰田公司发明的敏捷生产系统(Just in time),未来的建绿色建筑施工就像建造汽车那样实现产业化,整个过程由互联网进行严格监管,各部件、部品生产商与物流系统、施工现场、监理等“无缝”联结,使整个系统达到零库存、低污染、高质量和低成本,这是绿色建筑施工必然要发展的方向。

五是运营互联网化。首先要引进物联网的概念,即只要安装了相应的传感器,通过个人的智能手机就可方便地实现建筑的节能、节水或家电的遥控。

通过上图所示传感器,有关室内空气质量的PM2.5、挥发性污染物(Voc)二氧化碳浓度、湿度、温度等五项数据均可测量(图15~图17)。这样一个传感器成本只有40美元,如果把这个传感器与互联网相结合,由互联网的云计算平台进行统一校准,精度会大大提高。通过这样的系统感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对自己的住宅进行监测和操控。今天,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Orlando Ayala先生也出席了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主论坛,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早就已经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建筑运营的远距离掌控,随着IT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迅速下降,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先生那样,远距离掌控自己的住宅性能,而且成本极其低廉。

六是运行标识管理互联网化。未来,要给每一栋绿色建筑装上一个智能芯片,这个芯片包括上面提到的集成传感器及其相关的软件,并将其联接到云端,便于定时收集电耗、燃气、供暖等能耗等数据,同时还要及时运算、比较并警示发布,再加上安全保卫功能,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周到的服务。不久将来国家绿建中心可利用该系统加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定期为用户提供分析、诊断、反馈、改进等服务信息,这在物联网时代已不是梦想,而且成本可以做到很低

小结:未来,首先要把绿色建筑设计互联网化,由用户与设计师合作来精心设计自己的家园。然后通过众多软件(例如BIM),实现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用户参与。这还远不够,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像BIM这样的系统,更全面、更精细化、也更加开源的软件,而且这些软件的普及应用可以实现不同气候区、不同条件下的绿色建筑自适应调节。总之,不久将来每个用户都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显示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和遥控住宅的性能

发展前景之三:建造更加生态友好、更人性化的绿色建筑。

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Smalley逝世前曾列出了人类未来50年所面临的十大挑战问题。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首先是能源,第二是水,第三是食品,第四是环境,第五是贫穷,第六是恐怖主义,第七是战争,第八是疾病,第九是教育,最后是民主与人口。如果把绿色建筑做到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环保,创造出Aquaponics循环模式,就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解决上述前五位和第八位问题

绿色建筑已经延伸出新的理念,在建筑中利用建筑的余能、余水,以及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可以做到与动植物共生,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仿大自然的微循环。例如,在室内培养植物和果蔬,可利用室内绿植调节室内空气的温湿度,同时又可以通过室内园林培育新鲜安全的蔬菜和果实。又如,室内绿植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以及循环利用中水和雨水进行灌溉,植物在吸收室内Voc、PM2.5的同时还提升了环境的美感和空气的湿润度,水中生长的植物还给鱼类提供食物和氧气。鱼类的饲料主要依靠厨余来制作。这正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浙江省永嘉县农户在农宅附近稻田养鱼,已逾千年历史,并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延伸开来,从建筑社区到整个城市都可以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社区内的太阳能、沼气能、垃圾发电能、废水发电能、风能,以及电梯的下降能等,通过能源的物联网,可以实现“自发自用”,盈余部分的电能可以卖给电网,不足部分再由电网补给。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都建设成为一个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的电网系统。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个方案,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都可以作为发电单位来经营,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独立地成为一个能源单位。众所周知,城市消耗了80%的能源,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绿色建筑、物联网、智能电网,把一切可再生能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城市有可能成为发电单位,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未来,绿色建筑通过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水循环利用,并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为紫外波段的LED供能,使建筑物内植物昼夜都可以进行光合反应,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从而实现建筑和植物果树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建造更加生态友好的建筑(图24)。中国的园林,历来讲究与建筑的相生共融,将这一理念与建筑物节能减排的设计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立体园林建筑,这种园林建筑不不仅能使用户的居住质量进一步提升、在闹市区也可享“田园渔耕之乐”,而且必将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态景观

总结:

绿色建筑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事关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未来的绿色建筑要拥抱互联网,把最新的虚拟空间技术与精心设计的建筑实体空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绿色建筑要走出设计室,重视大众创新。这样就能够全面实现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全面地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民众参与、互动和可视化因素,也就使得绿色建筑更加生态和人性化。

绿色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感知和操控自己的家园。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请大家准备好迎接和拥抱这个全新的绿色建筑时代!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 篇7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2006年3月7日由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是这样定义绿色建筑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就是说绿色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2]。

2 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

2.1 农村住宅是我国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这些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对于发展绿色建筑,可能很多人认为应该把重心放在城市建筑上,城市建筑固然重要,但就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市场来说,面广量大的住宅仍在农村,农村既有住宅占全国既有住宅总量的78.1%,农村每年新建的住宅占全国每年新建住宅总量的50%。由此可见,农村住宅是我国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是完全必要的。

2.2 目前农村住宅几乎都是非绿色建筑

众所周知,砖结构(主要是实心黏土砖)、砖混结构是非绿色的建筑结构体系,必须逐步限制发展,必须有新型绿色建筑结构体系来逐步取代。在我国农村千百年来用黏土实心砖建造的风格各异、千姿百态的民居,大多没有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的概念,在造成物质资源、能量资源浪费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农村居住聚集地的环境日益恶化,而且不少省市编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用图集》是非绿色建筑——砖混结构建筑。各地农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资源、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条件,因地制宜地从众多的绿色建筑构件体系中择优选择,逐步取代砖混结构建筑是完全必要的。

2.3 农村是绿色建材的原料产地

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仅农作物秸秆资源就达到7亿t,其中2亿t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还有很多林业采伐剩余物资源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农村是绿色建材(木材、竹材、植物纤维如秸杆等)的原料产地,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方便就地取材。如果国家再从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大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那么,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将取得跨越式的发展[4]。

2.4 绿色建筑是实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总人口为13亿,农村人口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4%。农村作为我国绝大多数人的载体,农村建筑面积及宅基地分别是城市的20倍和50倍[5]。面对我国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怎样在我国乡镇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发展绿色建筑,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目前在我国农村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是一项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的任务。

3 新农村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

3.1 培养农村居民的绿色建筑意识

3.1.1 宣传教育

要培养农村居民绿色建筑意识,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向广大农民宣传绿色建筑,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绿色建筑,并参与到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中来。在这方面,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在通过乡镇建管所向广大农民宣传绿色建筑的同时,还可以组织设计师、工程师和科技人员下乡,印发绿色建筑宣传材料,义务为农民上绿色建筑课,讲解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使得农村居民自觉遵循绿色建筑的规律,营造良好绿色建筑的社会环境,从被动的接受绿色建筑转变为自发的要求,从源头上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

3.1.2 建立示范工程

为倡导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居建筑,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全国各地政府正在进行一些新农村建设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示范带头作用。

2001年前后,在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地的富裕乡镇,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试验,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对于延续数十年城乡分割的中国社会来说,这样的变化是巨大且深刻的,成千上万的农民住进公寓楼,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日渐模糊。

2008年10月,在中国美丽乡村节期间,浙江安吉县举办了中国美丽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向全国各地人士征集相关作品,设置了最佳设计大奖、设计贡献奖和可再生能源奖、节能奖、节水奖、节材奖、环保奖等专项奖,这些获奖的作品也将成为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金点子”, 安吉县即将成为新农村建设推广绿色建筑的示范工程。

3.1.3 农村居民的参与

农村能源紧张,人畜粪便与垃圾的管理与处理,是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两大难题。如在农村推广充分再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生物能源技术,农村居民建设住宅时参与进来,对改善自身居住条件和农村的环境卫生,提高农村建筑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2 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

1)对农村居民发展绿色建筑实施补贴政策。

即对消费绿色建筑产品的农村居民进行补贴。这种补贴其实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间接的补贴,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农村居民建设绿色建筑的成本。

2)对农村居民发展绿色建筑实施税收政策。

一方面对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实际上是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者(即农村居民)建设绿色建筑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使用非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者(即农村居民)实行较高强度的收费政策,以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绿色建筑产品。

3.3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制建设

绿色建筑在农村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特别是研究农村绿色建筑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尽快提出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在农村特别应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加强对农村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控制及验收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绿色建筑产业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4 加强绿色建筑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绿色建筑的发展应结合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并以适宜技术为主,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发展和有机集成。同时国家应从各方面加强对农村绿色建筑科研开发。

同时在各类科研基金中设绿色建筑专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科研成果进行示范(包括建筑技术、设计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合成技术等)。

4 结语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业中的体现,是我国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但我们深信通过积极引导和各种政策支持,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取得巨大的进步。

摘要:在理解和谐社会和绿色建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措施,以此推动绿色建筑在我国农村的发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庞建英,樊燕平,王秀珍.基于差异协同原理的和谐社会构建———用协同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1):18-21.

[2]万蓉,刘加平,孔德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2):150-152.

[3]葛盛.浅谈绿色生态住宅[J].山西建筑,2007,33(4):44-45.

[4]章崇任.构建和谐人居———建筑节能篇(之一)又好又快发展绿色建筑[J].江苏科技,2007(5):25.

“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 篇8

绿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困扰我们的“雾霾”,大家关注的PM2.5、低碳生活、南方供暖、空气指数、节能环保、水污染、太阳能甚至我们的身心健康等都能与之沾上边。为此,我对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进行了数月的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中的“居”成为民生重要部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笼罩在我们城市上空的“雾霾”,谈虎色变的PM2.5、公众关心程度极高的水污染、太阳能利用和“地源热泵”技术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有资料显示,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60%为城市垃圾。建筑的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7.8%,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关系到我们每个公民,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

对于这次调查,我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实地考察绿色建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调查时间,同时起到了学习、宣传和推广的作用。调查对象有普通市民或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工作人员。普通市民或居民选择小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主要以企业员工和大学教职工为主;机关工作人员以武昌地区省直机关工作人员为对象。

此次调查共发出纸质调查问卷50份(纸质39份、电子11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随机访问调查10人次,并做了访问记录,供分析与比较时参考。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的整体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房建筑。你对此了解吗?

A. 非常了解 B. 知道一些

C. 不太了解 D. 完全不了解

[非常了解4%

知道一些34%

不太了解48%

完全不了解14%]

问卷调查显示,有过60%的调查对象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绿色建筑”。当随机访问调查有关“绿色建筑”概念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对其不太了解。尽管武汉市是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但市民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2)绿色建筑在我国乃至武汉市尚未全面普及和推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 政府相关部门不重视 B.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C. 全民参与不够 D. 开发商环保意识不强

E. 市民不关心

(3) 你认为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最应该行动起来的是什么?(多选)

A. 政府部门 B. 环保团体

C. 房地产开发商 D. 媒体

E. 全体公民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32.png>

第2、第3问有相关性,合并分析比较。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绿色建筑”未完全普及和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向民众普及主导作用不够。而房地产及相关媒体部门因利益关系,所以成为“绿色建筑”未全面普及和推广的相关责任方。我认为普及和推广最应该行动起来的是全民参与。

(4)你认为绿色建筑主要标志是什么?(多选)

A. 节约资源 B. 节约能源

C. 回归自然 D.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E.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5)你看重绿色建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多选)

A. 提高居住舒适性 B. 减少碳排放

C.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D. 减少电费煤气费

第4、第5问主要是调查“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好处。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市民对节能环保的支持值得肯定。其实节约资源、回归自然等也是绿色建筑的显著特征,需要政府和媒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6)你的所居住的房屋(或办公场所)目前采取了哪些绿色节能措施?

A. 太阳能采暖、热水 B. 自然通风采光

C. 增加遮阳 D. 选用环保材料

E. 循环水利用 F. 地冷地热

G. 建筑保温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6.png>

(7)你希望哪些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

A. 建筑技术 B. 规划设计

C. 太阳能、风能 D. 选用环保材料

E. 循环水利用 F. 地冷地热

G. 建筑保温 H. 信息节能技术

I. 自然通风采光 J. 增加遮阳

设计第6、第7问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民众对身边绿色节能措施的认同达到宣传普及“绿色建筑”新技术的目的。调查对象非常熟悉和认同太阳能、风能、选用环保材料、建筑保温等绿色节能新技术,也对建筑技术、规划设计、信息节能等新技术有了一些基本概念,通过这次创新实践活动,我既宣传了绿色节能新技术,又增加了许多新知识。

nlc202309051545

(8)绿色建筑会增加建设成本和购房费用,你可以接受吗?

A. 增加费用不能接受

B. 给予补贴或减免费税可以接受

C. 保护环境完全接受

D. 不知道

[增加费用不能接受22%][保护环境完全接受24%][不知道10%][给予补贴或减免费

税可以接受44%]

针对绿色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可能会增加市民的住房开支。超过70%调查对象可以接受或部分接受,24%的中高收入人群完全接受,反映市民从内心期待和接受绿色建筑。22%调查对象不能接受,可能为低收入者,也可能对开发商变相涨价表示反感。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都表明,民众普遍建议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或减免税费。

(9)你希望未来武汉市是否应该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

A. 非常支持 B. 支持

C. 不支持 D. 无所谓

[非常支持78%

支持16%

不支持2%

无所谓4%]

高达94%的民众支持武汉市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这个比例让我感到欣慰,这不仅说明市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绿色建筑”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体现了本次“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调查”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次武汉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调查,我学习了许多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知晓了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加强了我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创新实践体验。

虽然武汉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建筑节能工作引人注目,但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不高。为继续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让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我的体会如下:

(1)在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上,政府最应该行动起来,提高全民参与和全社会参与程度,制定福及老百姓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的实惠,实现美丽中国、绿色武汉的美好梦想。

(2)媒体应该成为普及宣传绿色建筑的“宣传队”,传播绿色建筑的新理念,让广大市民及时了解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一件大好事。

(3)开发商和工程建设单位应该成为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先锋队”。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让老百姓分享绿色建筑带来的政策优惠和节约利好,建造出符合中国国情、老百姓容易接受的绿色建筑。

(4)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需要全面参与。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如果老百姓人人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注意到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对个人、社会及未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绿色天使”,积极参与到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的活动中去,从小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智慧来实现“畅想美丽中国、构造绿色武汉”的美好愿景!

上一篇:拉脱维亚工程承包行业员工薪酬福利水平评估报告下一篇:实用的缺点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