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建筑(精选12篇)
城市绿色建筑 篇1
2014年7月8日,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到会并做了题为《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城市》的发言。他说,“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酬城雜型发展势在必行”,“绿色生态城市是绿色建筑规觀:麵_、觀果”……
1 绿色发展的宏观背景
1.1 世界城市化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城镇化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球城市化率现状如图1所示。
1.2 气候与城市化的关系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互交织、与城市化模式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1980-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0.6摄氏度,气候变暖严重威胁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安全,是人类最新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则直接体现了城市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在创造全球80%以上GDP的同时,也同时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见图2)。
1.3 我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应注重: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见图3)。
综合考虑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矛盾,遵循现阶段发展趋势,将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争取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见图4)。
2 绿色建筑国家行动
2.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态势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30%,并有增长趋势,减排潜力很大。2008年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兴起,我国绿色建筑也经历了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成长历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1446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270万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1342项,占总数的92.8%,建筑面积为14995.1万m2运行标识项目104项,占总数的7.2%,建筑面积为1275.6万m2。2013年绿建标识数量(704个)、面积(8689m2)同比增长分别为81.0%,112.2%(见图5)。同时,2012年绿建标识数量、面积是2008-2011年四年总和的110%,117.4%。2013年绿建标识数量、面积是2008-2012年五年总和的94.9%,114.6%(见图6)。
2.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相关政策
2.2.1 国家政策导向
201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首次将绿色建筑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月对外公布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m2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m2,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绿色建筑顺应社会的自然的发展趋势,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更显重要。绿色建筑从单体向区域发展,从城市向村镇发展,从产品到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有可能实现一星级建筑变为强制性,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强制成为绿色建筑。
2.2.2 地方政策导向
在发展目标方面,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15个省市制定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目标,明确了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要求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的具体要求。如:深圳市、北京市分别要求从2013年5月、6月起,所有新建建筑项目基本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江苏省提出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级以上绿建标准设计建造。
在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优惠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对取得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分别减免50%、70%、100%;青海省、海南省对取得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分别减免20%、40%。
在容积率返还激励方面,贵州省对获得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按建筑面积的3%以内给予奖励;南京市对于超过1万m2的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规划审批时可以给予一定容积率奖励。
在贷款利率优惠方面,安徽省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的消费贷款利率可下浮0.5%、开发贷款利率可下浮1%。专项基金优惠方面,河南省、武汉市、南京市针对绿色建筑还提出了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还的优惠。
在精神鼓励方面,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将绿色建筑作为各种奖项评选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实施绿色建筑的企业年检、企业资质升级方面予以优先或加分。
绿色建筑乃至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目标越来越高,已出现了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零垃圾的发展目标。绿色建筑发展展现出不仅仅关注新建建筑,而且更多关注既有建筑改造的发展势头。
3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3.1 我国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
绿色生态城市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绿色建筑是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最好抓手。当前我国的绿色生态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成就,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从目标、技术、政策和示范体系等层面进行系统的设计。
低碳、生态和绿色既是理想目标又是行动过程,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城乡空间和发展模式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褐色增长方式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增长方式;从线性发展方式向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从粗放、无序、非均衡的城乡空间蔓延发展向集约、有序、均衡的紧凑发展转变;从英美发展模式转变为中国发展模式(见图7)。绿色城市的建设重点如图8所示。
3.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实践
我国的生态城镇建设始自1986年江西宜春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规划建设。截至2012年7月,97.6%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2012年10月,住建部批准了长沙梅溪湖新城、昆明呈贡新区等8个新城区作为首批获得国家财政补助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见图9)。
在当前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中,应当注重目标、技术和政策上的系统设计和重点突破,考虑到各个地方的本土化和地域性需求,通过平台搭建和论坛交流等途径来促进理论对实践探索的支撑作用,同时需要加强与国外合作,借鉴国外在建设生态城市上的经验和教训(见图10)。
在绿色生态、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方面,应涵盖理念体系、目标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示范体系等。当前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包括被动式技术、微循环、微能源、TOD、低冲击开发、微降解与源分离、城市矿山、分区真空管道收集、生态修复、环境模拟评估、碳审计以及法定实施手段等等。
综合来看,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市,其发展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绿色发展的理念重于技术,机制重于目标,标准重于样板。同时,绿色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复合生态理论作支撑,以本地化、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最后,绿色发展需要多元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等)的共同推进,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适时进行评估,以免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城市绿色建筑 篇2
2013年中国绿色城市建筑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建设事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
第二节 城乡建设概况
第三节 城镇建设地区分布的差异 第四节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建筑事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需求的压力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提高质量的需求
第四节 国家战略对建筑业提出的要求
第三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 第一节 绿色建筑的定义 第二节 绿色建筑溯源
第三节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第四节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控制与实施
第四章
绿色建筑发展
第一节 2012年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情况
第二节 我国建筑节能状况和实现节能目标的途径 第三节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协调发展
第四节 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的定位思考 第五节 关于碳排放计算的一点设想
第六节 住宅类绿色建筑项目的节地相关指标性能分析 第七节 性能化设计方法推进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第八节 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趋势展望——思维的突破 第九节 世界绿色建筑概况与发展重点
第五章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成 第二节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推进成效 第四节 绿色建筑战略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绿色建筑引领绿色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绿色建筑引领建筑材料产业发展 第二节 绿色建筑引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绿色建筑引领照明产业发展 第四节 绿色建筑引领节水产业发展
第七章 绿色城市化研究要点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具有独特性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将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三节 绿色城市化政策
一、提高效率与节约资源将降低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消耗
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
三、保护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
四、通过绿色财政、透明度及责任制,促进政策落实
第八章 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第一节 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几个阶段
一、从建筑节能逐步向发展绿色建筑迈进
1、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不断完善
2、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
二、由单体的绿色节能建筑向示范小区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1、太阳能综合应用的探索实践
2、低碳生态城市的探索实践
3、建筑企业在低碳生态城建设中的实践
第二节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
1、绿色建筑建设意识欠缺,没有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2、缺乏有效的政府运行要素,导致各方参与积极性低
3、产业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
4、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尚未成熟,人才缺乏,难以保证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
5、市场手段运用不足,资金缺口巨大,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标准性法规和监测机制
7、生产环节与施工使用环节衔接不够
二、低碳生态城市在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城市内涵理解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
2、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注重形式,缺少地方特色
3、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研究工作相对薄弱
4、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
第三节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展绿色建筑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
2、发展绿色建筑要抓住绿色新型材料等的开发与生产关键环节
(1)发展绿色建筑有赖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新型建材
(2)政府要积极扶持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环保产品及可再生利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发展绿色建筑要切实抓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1)发展绿色建筑,抓好建筑节能是关键
(2)绿色建筑工程在立项时应引进绿色节能环保理念(3)绿色建筑的推广可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4)政府要引导建立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
4、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1)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手段,加大对绿色建筑产业的激励和引导
(2)加快发展高端节能服务业,形成完善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
(3)对不符合环保节能绿色要求及质量低劣建材产品的限制使用和淘汰
(4)探索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
(5)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
5、加快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学科研究,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
(1)加大建筑与城市科学的力度,组织专家、学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攻关
(2)加大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3)制定和完善绿色技术发展的人才机制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1、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制定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宏观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3、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4、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5、扩大对生态及环境科技的投入,加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
6、低碳生态城市要因地制宜,分类型、分步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第九章 节能与能源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第三节 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效率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第五节 绿色照明
第十章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节水 第三节 建筑中水 第四节 雨水利用 第五节 海水利用
第十一章 节地与室外环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规划节地政策 第三节 建筑节地技术 第四节 建筑室外环境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二章 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节材主要技术应用现状 第三节 建筑节材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室内环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室内空气品质 第三节 室内热环境 第四节 室内声环境 第五节 室内光环境
第十四章 运营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运营管理技术 第三节 智能化系统 第四节 发展前景
第十五章 绿色施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第三节 资源节约
第四节 建筑垃圾减量化回收利用 第五节 模板工程
第十六章
国家政策与标准
第一节
公共建筑节能纲要
第二节
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概述与启示 第三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调研与分析 第四节
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比分析 第五节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研究
第六节
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编制情况介绍
第七节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编制介绍 第八节
学会标准《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编制要点和框架
第十七章
地方发展情况
第一节 北京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二节 天津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三节 上海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四节 江苏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五节 浙江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六节 福建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七节 厦门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八节 山东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九节 湖北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节 海南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一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二节 深圳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三节 重庆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八章
科研技术
第一节 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二节 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第三节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第四节 新型建筑节能围护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第五节 水源地源热泵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六节 大型公共建筑能量管理与节能诊断技术研究 第七节 太阳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第八节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研究 第九节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节 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优化保障技术研究
第十一节 居住区与室内环境噪声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二节 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
第十三节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四节 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五节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十六节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
第十七节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
第十九章
工程应用
第一节 万科中心(万科总部)项目
第二节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馆 第三节 东方海港国际大厦 第四节 合肥鹏远住工办公楼 第五节 成都和芯科技研发中心C座 第六节 苏州·朗诗国际街区
第七节 天津中节能远景城四期项目
第八节 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绿地新江桥城)第九节 典型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简介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城镇化与建筑业统计数据 附录二 工程实践选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附录三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政策法规
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三、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试行)
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五、绿色施工导则
附录四 中国绿色建筑大事记
网 址:
城市绿色建筑 篇3
关键词:BIM技术 绿色建筑 生态城市
作为项目管理者,学习项目管理的前沿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国内外的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等变得十分必要。学习建筑领域的先进理念,尤其是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方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1.2 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根据需要,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裝修图纸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它直观、形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1.3 BIM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
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BIM做为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1.4 掌握BIM技术,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就象CAD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也一样,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引领方向。
2 绿色建筑
2.1 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生产绿色建筑,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2 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节约能源,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年颁布了企业标准,<绿色施工指导细则>,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2.3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国家提倡绿色建筑,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2007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2.4 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称号。如:河北燕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3 生态城市
3.1 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楼高、路宽、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做到保护。
3.2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社会上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思想状态千变万化,差异较大,但向往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才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建立服务意识。服务人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们看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变化。最后,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尊重科学技术,广开言路,多加听证与论证。在规划设计阶段尽求完美与完善,实施阶段精益求精,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下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生态城市将傲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昭示着东方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绿色建筑与宜居城市 篇4
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 但是数据和科学研究显示期望与现实还是存在差距。背后的原因在于, 目前城市化的进程仍没有遵循能够创造更佳城市、邻里和建筑的基本准则。事实上, 最常见的问题在于把建筑作为创建更美好、更宜居城市的“救世军”。这一观点有可能是正确的, 因为建筑被认为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但是, 解决问题的驱动因素在于基础设施规划和可持续性战略规划。
必须说明和理解的一点在于, 可持续城市、绿色建筑、生态城市、低碳社会、生态文明等都是战略总体规划支持的理念。因此, 问题的本质在于规划设计的尺度和关键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规划与可持续性规划不同之处在于在功能分区与建筑体块的设计方式方面。混合功能综合开发与综合性基础设施已与现代崭新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也带来诸多裨益。但居民如何从可持续性总体规划和绿色建筑中获得红利?案例研究分析显示, 居民、城市及各方投资者都在从科学的规划中获得利益。
概括的说, 生态城市所能带来的红利包括:污染少, 更健康的城市化环境, 更高效地利用资源的综合基础设施, 更强劲、更多样化的经济 (税收增加、吸引商机,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鼓励创新) , 最终形成城市名片效应。在这种环境下, 投资者能够预见到自己的投资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并且能够保证收益的长期性和安全性。居民所得到的红利在于能够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 更少的污染和更高的生活品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公共休闲空间能够为各个产业带来增长的机遇。因此, 更科学的规划不仅仅是关于分区等术语, 而是形成能够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可持续性总体规划及其规划设计的尺度 (从规划至绿色建筑设计层面) 涵盖有形的要素, 如:资金、能源、废弃物、水, 以及无形要素, 如:生活品质、舒适度、声誉。无形要素 (不可衡量) 能够为项目带来额外价值, 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种规划设计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各个尺度构思项目:线性规划与综合规划之间的区别。传统的规划以建筑师为中心, 而把终端用户 (生活品质) 作为规划设计过程的末端来考虑。综合性的规划设计把项目、终端用户和有关各方 (政府与公民) 置于中心的位置, 通过各方协同驱动和信息反馈获得更佳效果。创新型的战略总体规划或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信息反馈回转机制, 即规划设计的每一步骤都需要和原始数据进行比对, 从而评估最终采取的干预策略。
从广义上讲, 综合设计法, 如上所述, 是关于用地规划与基础设施, 但不止如此。事实上, 在合理的规划或设计后, 需要运用措施与工具来衡量和论证新的规划、设计是否比旧的更宜居、更美好。
用以衡量的环境指标包括:环境绩效的监测数据, 生态足迹, 关键绩效指标, 案例研究与分析 (其他案例或城市的经验与教训, 及是否适用于某个具体的项目) 。数据收集和通过与指标比对分析后, 需进一步教育居民如何居住和使用新设计的环境。此为综合规划设计法的信息反馈运用过程。
信息还要被放在现代和技术的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发达的城市信息系统能够为市民带来实时信息。例如, 对于不同用户群体 (住宅、商业、工业) 产生的能源与水消耗以及废弃物的监测可以带来两种结果。一是能够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 二是提供了根据消耗量向居民征收费用的可能性。最后, 这些信息有助于今后决策和措施制定。
综合性规划设计还要求对市民进行培训教育。社区居民参与总体规划或建筑设计是成功的关键。理解当地居民面临的问题和诉求, 对其他城市案例的经验教训总结以及当地之前的信息反馈汇总对制定更科学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色建筑 篇5
中国城市及建筑照明技术应用论坛聚焦绿色照明
11月11日,“2011中国城市及建筑照明技术应用论坛——暨中国照明学会室外照明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杭州市萧山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集聚萧山,聚焦绿色照明,研讨节能照明、城市建筑照明技术,为推动照明行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赵建平、萧山区委常委谭勤奋、中国照明协会副秘书长窦林平等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随后,上海市政府顾问、上海照明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宾;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总经理许东亮;江西中业景观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胡志华;国际照明委员会光和辐 射测量分部中国技术委员潘建根;重庆照明学会理事长、重庆大学城规学院教授杨春宇;杭州城管委亮灯处副处长韩明清;上海市路灯管理所总工王小明;飞利浦照 明(中国)技术总监姚梦明等也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城市绿色建筑 篇6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分析;问题现状;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当前的趋势之下,不仅应当增强规划,同时还应当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更好的增强建筑设计的水准。总的来讲,高质量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需要有设计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保障,其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以及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准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在实践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之中也应当全面的遵循其中的原则,以健全的思想和成熟的理念稳步的实现设计水准的改进。在工作当中应当及时的对传统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完善,以更好的实现设计效益的提升。
1.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概念和价值
在当前现代化的建筑事业发展前提基础之上,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工作的细致分析,以更好的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之中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真正意义上实现健康的建筑事业发展,为促进建筑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之中不仅应当加强施工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引入,同时还应当大力的推广新型的设备和新的材料技术,以更好的促进新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在当前不断地减少资源使用的基础之上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益,同时对今后的改革基本方向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另外,还应当在市场之中广泛的推广一些相关的低成本技术策略,同时还应当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更好的符合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和建设的趋势,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工作的主导方向,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事业改革和健全的关键点,故还应当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规划的方法尚未获得共识,也缺少文献的具体阐述,原因如下。首先,当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本身还不成熟,规划技术体系和技术方法仍在探索,绿色建筑规划作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子系统,因绿色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技术体系构成,决定了其规划目标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城市能源系统、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绿色交通等低碳生态内容相协调,如何保证各规划子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次,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因建筑类型、绿色建筑等级和气候资源条件的不同,具体可实施的技术路径存在差异。
物质性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
3.建議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理念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的改革重点和改革难点。下文将针对主要的对策和工作的开展方向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设计水准的增强。
3.1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的完善
规划理论对于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效应。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在设计之中,还应当注重建筑的建设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制定出科学性的布局结构,总的来讲绿色建筑产业是当前工作的主导方向,应当尽可能的降低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应当始终的坚持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观念,避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设计之中应当首先考虑到利民的原则,注重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避免与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相互违背。此外还应当始终的追求和谐的基本原则,加强经济性的投入力度,以更好的实现最终的产业目标,以更好的增强建筑设计的水准。真正意义上达到统筹兼顾的标准和工作方向。
3.2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式设计
规划设计方式对于保证最终的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首先应当明确规划和整体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尤其的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建筑设计的布局合理性以及产业之间的协调性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不应当仅仅的取决于科学性的观点,同时还应当注重价值思想的判断以及利益之间的冲突。此外,针对规划的方式,应特别的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加强城市的设计,进而打造出一种个性化的城市容貌。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不断向前稳步的发展,在实践的生活之中人们对居住以及生活的环境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在工作当中应当及时的对传统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绿色建筑设计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当关键,针对土地的使用应当充分的遵循其中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实践的设计之中应当充分并且全面的展现出生态绿色的思想观念,结合周边的地域环境以及居住的条件等等,在实践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之中也应当全面的遵循其中的原则,最大程度之上减少通风以及采光过程之中的资源损耗,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广和传承,为广大居住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并且重点的建设出一个安全、舒适并且和谐的生存环境。所以在实践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之中还应当加强对上述影响因素的重视,真正意义上从居住的条件以及周边的环境等角度着手,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加强服务的质量和水准,并且认真的总结得出相关居住者自身的居住模式,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更好的实现对布局形式的革新。
4.结束语
总的来讲增强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效益,是当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当前的趋势之下,不仅应当增强规划,同时还应当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基本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理念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主导方向和核心的思想理念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设计水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 黄浦丽园建筑规划设计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基本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理念介绍[J]. 住宅科技. 2008(06)
[2] 李东明. 建筑规划设计节地措施的开展研究[J]. 科技资讯. 2008(17)
[3] 马艳红.新时期下建筑规划设计之发展趋势[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3)
[4] 华治宇.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 城市建筑. 2013(18)
[5] 新疆石河子市现代化的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基本现状建筑规划设计院简介[J].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1993(02)
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建筑 篇7
目前, 国内城市建设大多注重硬件建设, 很少顾及生态建设, 也很少关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 每个城市, 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和评价:一是物理方面的, 即城市的硬件建设的物理特性方面, 如道路的合理性、建筑物的技术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性等;二是生态方面的, 即城市的物理结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洽程度, 是否适合于人类自己生活, 是否适应人类未来健康发展, 是否与当地生物和谐共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因此, 城市建设就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将城市建设融入自然中去, 形成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
一、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
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建立在所在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荣的基础上, 而且只有城市生态系统融入本区域的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秩序公平有序, 这个城市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繁华, 否则, 这个城市的繁荣是虚假的。
二、城市建设要顺应自然规律
这一点, 古人在城市建设中, 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充分利用了所在区域的地形、水流、风向、阳光等自然因子。由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代城市建设已经抛弃了这一切, 移山填海已经不再是神话。也正是这种行为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秩序, 我们不得不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来建造各种本来并不需要的公共设施和制冷供暖设备, 来弥补这些缺失。
当代城市建设要顺应自然规律, 城市建设除了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外, 还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社会人文因子。城市建筑物可以依山傍水, 完全不必移山毁林取土, 填海、填河、填湿地;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因子改建, 完全不必毁去重建;城市绿地完全可以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建设, 而不必毁去以重建人造景观。
三、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针对我国资源不很丰富的现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因此, 应该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目前, 国内认为绿色生态建筑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 应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治污、循环利用等方面。
四、绿色生态建筑小区的要求
近年来, 全国都在推进绿色生态建筑小区建设。但是对于绿色生态建筑小区应具备什么条件, 并未有明确概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技术细则,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源系统。
进入小区的能源在一般情况下有电、燃气、煤, 对这些能源要进行优化分析, 采用最佳方案, 对住宅的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 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资源) 。
2. 水环境系统。
对于小区的水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的问题。室外系统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杂排水循环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供水设施宜采用节能节水型, 要强调淘汰耗水型室内水器具, 推行节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 要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 以便提供优质直饮水。
3. 气环境系统。
小区的气环境系统包括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室外空气质量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居住室内达到自然通风, 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 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备, 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 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保障居民的卫生健康。
4. 声环境系统。
小区的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室外声环境系统设计应满足:日间噪声小于50分贝, 夜间小于40分贝。建筑设计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声环境系统满足:日间噪声小于35分贝, 夜间小于30分贝。对于小区周边产生的噪声, 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用降噪措施。
5. 光环境系统。
小区的光环境一般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 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 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 如强光广告、玻璃幕墙等。在室外公共场所地采用节能灯具, 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 热环境系统。
小区的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对住宅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亦提出要求。
7. 绿化系统。
小区的绿化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绿化要求。在建筑旁边进行植树、草坪等绿化, 可起到防风、隔热、防尘和美化环境的效果;另外, 亦可达到节能、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8.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小区的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目的是让小区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管理, 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在国内采用物理化学法、固化法及高温焚烧法等。建议采用动物处理垃圾。管理方面, 政府部门需要在制定法规计划、改革管理机制、建立监督执法、抓好宣传教育等方面通盘考虑综合治理, 鼓励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方式及生活垃圾的收费制度等。
9. 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能够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生态的需要。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生态建筑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 加快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 并引进或提高先进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产品实现多功能化, 可循环或回收利用, 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五、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源将进一步短缺。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 绿色生态建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 它势必成为21世纪建筑的弄潮儿,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 科技、信息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未来的建筑将会更加理想。
住宅, 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 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绿色生态健康住宅是指遵循和谐发展原则, 以生态学和社会学为基础, 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核心, 在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 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使人、建筑物、环境、社会等因子之间和谐共处, 为人类营造自然、舒适、环保、健康、优美、便捷的生活空间。
城市绿色建筑 篇8
目前来讲, 很多城市都已经推行75%的建筑节能标准, 这个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在这方面较为先进的德国, 可是, 现实存在的真正的节能建筑却为数不多。这是为何?我认为, 推广、落地绿色建筑, 不是一方所为, 不是一个环节所能决定。这不仅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 还需要各方利益的均衡, 更需要相关政策的严格跟进。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现实情况中, 有一些积极的开发商尝试使用绿色技术, 但囿于传统的住房习惯, 最终消费者并不买账;而大部分开发商为了应付各项审查标准、节约成本、迎合消费者, 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绿色技术的各项指标, 可在实际建设阶段却用了另一套图纸, 这样的现象着实屡见不鲜。绿色建筑从概念到落地, 涉及到技术水平、政策监管、资金成本、消费者认知等方面。而结合现实情况来看,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在国家政策层面加大力度, 做到自上而下的强硬的监督管理。目前, 无论是建筑节能政策, 还是绿色建筑一星级强制政策, 更多的是强调设计阶段达到要求, 至于最终落实结果却没有考核机制, 窄进宽出。对于开发商来讲, 落地绿色建筑会涉及到增加成本。如果国家在政策上能够对真正落地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给予贷款支持或相关奖励, 相信这会对开发商产生无形而有力的引导。同时, 无论开发商还是政府, 都要积极地向民众宣导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功能, 转变消费者的住房观念, 从而从市场端满足消费者的住房功能需求, 保证开发商的利益。当然, 实现绿色建筑, 技术是关键。如果相关技术人员取得了技术突破, 相关政策能够给予一定的奖励, 也是不小的促进。
城市绿色建筑 篇9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全面建设的过程中,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政策, 建筑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一过程中, 我国呈现出了资源消耗大、工程效率低的缺陷,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较低的资源利用率,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 严重忽视了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积极提出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该理念在应用过程中, 极大的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并促使我国全面发展的效率得以提升。
1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1.1 转变城市建设中对资源严重掠夺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全国各地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绿色建筑的产生以及广泛应用, 将节能环保理念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其运行过程中, 可以充分循环应用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等内容, 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一来, 可以有效转变城市建设中对资源严重掠夺的现状。将绿色建筑同城市规划进行充分的结合, 有助于促进当地低碳以及绿色等理念的发展, 可以促使当地的文化当中逐渐形成浓厚的环保观念, 而这一观念也将继续推动建筑业的进步, 并且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主要意义。
1.2 有效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我国自2013年起, 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纳入到了我国事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 截止于2013年, 我国已经拥有绿色建筑面积高于10亿m2, 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含量1900万t, 减少煤炭资源的利用1000万t[1]。然而, 但从福建地区来看,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绿色建筑建设。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应对绿色建筑的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促使绿色建筑紫安构建过程中能够同当地的经济、生态等多种因素保持吻合, 促使周边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得到推动和促进, 从而促使当地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1.3 绿色建筑规划方法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加强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从生态城市的构建转变成低碳城市, 且这一规模正在扩大, 至2015年全国已经拥有低碳城市300余个。低碳城市的构建同绿色建筑是分不开的, 后者是支持前者发展的动态功能细胞。2015年, 我国共评定绿色建筑约900个, 拥有9000万m2建筑面积,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 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及绿色建筑规划是充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交通系统等的关键, 在科学的规划下, 绿色建筑的规划将得到更高的可控性, 是低碳城市构建的基础 (如图1) 。
2 我国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2.1 过度重视形象建设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展示理念影响严重, 城市设计及规划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为了体现城市形象, 在城市中的某个位置集中对某一功能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这一过程中却严重忽视了该规划以及功能的广泛影响力。例如, 某些城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将文化广场同市政府相邻建设, 前者较大的规模将周边存在的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内容显得过于渺小, 导致构建出来的整体效果呈现出忽视人们日常生活实际需求的居民, 不利于该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业降低了城市运行及发展的效率。同时, 部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 相关建筑的建设重视造型的夸张性, 实现这一特点的过程中, 需要对人工照明以及机械的通风等进行充分的利用, 这种新奇的效果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的, 无法对绿色及环保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典型的实例如安徽省构建的“鸟巢”场馆, 该场馆在构建过程中拥有独特的外形, 但是成本较高, 导致其在进行五年的构建以后, 仍无法提供人们进行使用。
2.2 过度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 我国部分城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认为只有花费大量的成本才能够构建出绿色的建筑, 这一思想就是将高科技特点在绿色建筑中进行了过于突出的表现, 在积极进行绿色建筑构建过程中, 往往无法实现。例如, 我国福建省多个城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进行了应用, 然而实际上, 在阳光非常充足的厦门地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类技术的投资成本进行有效回收, 然而现阶段该省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呈现出每年递减的趋势, 因此事实上, 上杭以及永安等地对该技术的大面积使用是非常不科学的。还有部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人员, 在进行绿色建设的设计过程中, 公分强调其“节能”的成果, 因此将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于供热充足的地区, 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促使供热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还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了当地的经济负担, 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由此可见, 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过分的注重形象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是不科学的。
3 加强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途径
3.1 提升规划设计整体性
在实施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针对我国现阶段部分城市建设中过度重视形象的问题, 相关设计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趋势, 在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收到的过程比重, 促使城市的内涵在外形中进行更加完美的体现。
例如, 泉州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提出了具体的空间结构设计原则, 即“一区、两翼和多支点”。这一过程中, 当地优先发展的地区为晋江, 生态保护区为惠安等。不同的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不同的需要, 也将形成不同的发展形状。针对晋江来讲, 当地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下, 已经构建了优先发展的优势, 即以街道形式发展的梅岭和西园等。针对惠安的生态保护区来讲, 积极构建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等。通过一系列建设措施, 促使泉州市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其城市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上, 同时还将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3.2 加大对城市客观地理因素的理解
在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应根据城市不同的地理位置有针对性的展开设计, 相关客观影响因素包括气候以及地形等。例如, 我国福建地区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 就需要面对临海的现状, 并对充足的雨水以及宜人的气候等进行了解, 其拥有800mm左右的年平均降水量, 同时夏季属于集中降水时间, 最高可达到500mm[3]。针对植被而言, 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 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季雨林为主, 乡土树木种类繁多。
因此, 在对该城市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这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故而无法忽视其生态保护而单纯的强度工业生产。例如, 树冠较大时乔木类树木的主要特点, 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 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并实现城市气候改善以及遮阴的功能;而矮小的灌木树冠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构建多种形态, 因此可以应用于园林和绿化地的构建, 起到防沙以及防尘的作用等。这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能够促使城市建筑构建同绿色植物有机融合, 提升城市独特韵味。
4 结论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 绿色建筑的功能不容忽视,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功能越来越明显, 其在使用过程中, 能够促使城市建设的效率提升, 并拥有较低的能源消耗程度, 在对不同环保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 可以促使城市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 并加快城市发展的速度, 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中多种问题,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而城市建设过程中,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与此同时, 近年来,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绿色建筑的产生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 积极将绿色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势在必行。有效实施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可以促使城市发展中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形象, 有效吸引投资者, 并给予当地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等, 在这种情况下, 本文积极加强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张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城市绿色建筑 篇10
1. 认识绿色建筑、走出发展误区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二是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三是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和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
1.1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化、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可谓价廉物美。
1.2 绿色建筑不能只局限于新建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是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得到控制的。但是,对我国现在已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则任务艰巨,这应该是推行绿色建筑的工作重点。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 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间距等与节能的关系。如建筑应选择向阳地段,以最佳的朝向、间距得到更多的日照。利用合理布局,形成优化小气候,建立气候防护单元,以达到节能目的。建筑间距应当保持室内一定的日照量,节约照明与取暖费用。在节能设计时,考虑改善建筑隔热保温性能,通常采用新型的墙体材料,改善门窗的保温效果,设置屋顶隔热保温层等,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2 新型能源利用
一些可再生且不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前景广阔。现在太阳能除将热水用于日常生活外,还可用来加热室内空气或是注入墙体对住宅进行加热,还可发电。风能的利用在国外较为普遍,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新型环保型能源的利用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3 生活垃圾的优化处理
对于生活或工作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应当通过专用管道进行分开处理。对于含污物的水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以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垃圾采用分类处理的方法,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处理,当然这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3. 结语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 篇1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
0.引言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逐日出现,并且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建筑设计,要求其既要满足人们对其基本建筑物功能的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了。绿色节能建筑是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是绿色节能建筑。只有将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建筑设计生态化这一新时代的任务。
1.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周边环境零污染,适合现实生态环境条件的一种建筑模式。绿色建筑的特征是人、建筑和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绿色建筑的优势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绿色节能建筑实施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工方法来创造宜人的居住场所。
2.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基本的内容就是在保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原理及相关方法加以利用,将建筑、自然和人三者间的关系统一协调,以此为基础展开生态建筑环境实现的设计方法,实现自然与人工之间美的结合。绿色建筑设计作为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来说既是基础环节也是关键内容。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为设计建筑形象的简洁性、开放性、动态性、流畅性、亲切性及端庄朴实等。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从建筑的选址到格局布置,从建筑的朝向到风向的确定,从平面布置到立面布置,从间距确定到界面选取,从单体建筑到群体建筑,都要对天然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要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阳光感、体量感及流动感加以重视,注意将生态环保建筑中的相关技术准确地在其中加以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即是绿色节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利用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需要对建筑中的各项资源加以充分而高效的利用,同时要对能源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其中,资源是指土地、水、能源及其他建筑资源。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在建筑中杜绝空气、土壤及水污染的发生。在建筑材料选取上,要尽量选本地建材,保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同时,也可降低运输过程给环境造成的负担。同时,可循环使用的建材是最优选择,在使用完毕后拆除的建筑材料还可以进行循环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合理利用能源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节能环保、平衡生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太阳能已经被众多领域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太阳能资源。例如,合理设计室内采光,保持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对供暖的需求,减少煤炭燃烧,降低环境污染,减弱温室效应。再如,合理设计室内通风,保持通风流畅,减少电扇、空调等的使以节约能源。
2.2资源的有效节约
不管是在建造或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均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充分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而节约水、电等。
2.3自然的回归
绿色建筑理念首先要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相一致,相和谐。做到融洽一致,还要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内部设计方面,不能采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设计的繁杂不合理不行。要使住户感到舒适温馨、采光透亮,空气清新。绿色建筑应该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一般采用的木材、竹材、石灰、油漆等要做到无公害、无污染,有相关部分的检测报告。
绿色建筑还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太阳能采暖、发电等装置,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1系统一致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外界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它可以实现高效、最大合理化的实施。绿色建筑也是与其他科学交叉结合,跨多领域多范围,涉及众多科目的系统工程。
3.2地区性原则
绿色建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人为地理、居民经济状况等条件。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指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规划出与绿色建筑相匹配的对策和方法。
3.3利用率原则
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与能源,尽量减小对土地、水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可采用高利用率、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装备。
3.4自然保护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外部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其破坏性。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
3.5经济健康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为人类生存营造良好的环境。选材取于自然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还要兼顾建筑成本,建筑成本远远高出人民消费,不利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4.绿色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
4.1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绿色节能建筑是顺应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筑趋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在目前的绿色节能建筑中,节能主要体现在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室内的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节能是绿色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随着绿色节能建筑自身的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其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导向及市场导向下,绿色建筑设计必定会不断进行自我改革与更新,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4.2绿色建筑设计是保证绿色节能建筑对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强力措施
现阶段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主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极为有利。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的使用可以使节能建筑中对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水资源、生态规划和绿色植物等可以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使建筑中对空间进行净化、增强空气流通的建设大幅减少,从而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另外,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可以降低节能建筑中建材的消耗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协同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在建筑的整体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和工艺等方面实现环保理念上的发展目标相同。在相同的发展理念中,二者具有相同的本质,需要进行协同合作,使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有机融合,设计出更加环保、更为新型、更适应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建筑物。二者可以协同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融合共生的。
5.结语
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建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大绿色节能建筑的科研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其他物种的原则,创新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共同创建“中国梦”。 [科]
【参考文献】
[1]李辉.环保节能建筑浅论[J].科技信息,2011(18).
[2]李瑞研.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办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0(7).
城市绿色建筑 篇12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最大优置化的模式下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建筑物。它涉及了能源、美学、科技、环境等相关领域, 以低负荷方式为人类创造出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空间结构。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其本
形象的真实性止于事物的表层, 而是以体现事物更深层的本质性特征为目
陈幼坚是大家熟悉的华人设计师, 他的这个茶屋的标志也是华人设计界堪称经典的作品。 (图2) 以佛手为图形的设计, 本身就带人进入一种禅的意境, 佛拈着一片叶, 是茶叶也许是菩提, 拈花微笑的佛的智慧就藏在这手指拈动的瞬间。这是一个关于
茶的标志, 而品茶, 本身就是禅宗在东方人日常生活中的显现。该标志表达品茗时的闲情逸趣, 并显露出浓浓的东方文化情怀。
2. 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是中国艺术形神论的另一方面。主张由内而外, 以神为本, 真实的表现主体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因而其艺术形象的构成方式是“以神写形”, 允许为了更好地传神对事物进行改造, 追求以“不似似之”的变形效果。现代设计同样追求对客体精神本质的把握, 通过抽象等表现手法达到抓住对象神韵的目的, 现代标志设计对传统符号的继承绝不是停留在传统符号可视的物化形态上, 而是深入传统符号的内在生命力量, 可谓“得意而忘形”。
作为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2004中国网球公开赛, 在大会的会徽 (图3) 设计时选择
了中国式的表达方法——书法艺术。该标志用水墨的笔法表现了网球的特点, 可谓是独具匠心,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抽象的、现代的面孔一下子跃然纸上。可以看出, 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 必身的生命周期里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而且对环境、资源等因素产生最小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是双重性、双环保的建筑物,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自然物质化和可持续化两属性, 而且包括对室内环境保护和室外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田淑芬女士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1:即“Reduce”, 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 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 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人、物、环境相互统一发展的新建筑模式, 是提升城市的品位、文化和风貌,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最早被认为是绿色建筑的是在坦桑尼亚奥尔杜威大峡谷的防风墙, 它是就地取材, 并能够改善室内的温度条件,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卡森从关注杀虫剂延伸到昆虫、鸟类、鱼类、植物类和人类本身等整个的生物链及赖以生存的土地, 提出了一些不可预见的危害, 从而萌动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发了绿色环保的话题。20世纪60年代, 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建筑学与生态学合并并提出了“Arology”即“生态建筑”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 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 让人们懂得为经济而牺牲健康所付出的代价, 环保意识需加强, 须资源节约, 从而节能建筑成为绿色建筑的先导, 至20世纪80年代, 节能建筑的体系逐渐完善, 并在许多发达国家推广。由于建筑密封性的提高, 导致室内环境的定会使标志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 同时也更富有生命力。
3. 形神一体
“形神兼备”不同于以形为本的“以形写神”, 也不同于以神为本的“离形得似”, 而是这两种艺术形神论的重新综合, 是一种理性的提升。“形神兼备”的“形”是一种经过精心选择的, 能够融形于神的形似。艺术形象通过客体的精神契合与沟通而获得深刻的意蕴内涵, 这种意蕴又依着准确、凝练的外形呈现出来, 从而展现出一种形神相融相合的独特而生动的魅力。
如果说“形”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 “意”是对于传统造型的发展和升华。那么“神”高于“形”的描写和“意”的延用, 强调主观意识对于客观物体的感受, 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和感悟。“神”不靠“形”的再现去征服读者, 而是通过“以形传神”的方式, 使“神”超越“意”像在心灵中升华。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比如兴业银行的标志为了避免与大多数银行标志的雷同效果, 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 以“流通”的概念为设计的基础, 创作出了流动性的钱币形态, 由此“活钱”的含义被凸现出来, 其动态的钱币形象也与目前银行业静态的钱币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标识外观上也打破传统了钱币圆形的构图, 塑造出个性化的视觉感受。虽然运用了传统的图形但是经过了较大的变形处理, 同时又传达出了其内在的含义, 可谓是形神一体的手法运用的典范。
参考文献:
[1]蓝江平.汪东梅.从标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
[2]靳埭强.中国平面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陈振旺.传统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
质量急剧下降, 出现了建筑物疾病综合症 (SBS) 和建筑物相关疾病 (BRI) , 所以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话题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高峰会议” (Earth Summit) , 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 促使绿色建筑体系进一步发展, 提出具体的政策和计划, 并在各国进行实践推广。近十几年来, 国际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化, 全球的建筑圈也积极相应, 如国际绿建筑会议 (GB2000) 、健康建筑会议 (HB2003) 等。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从消极的“保护”“节能”, 变为积极的“绿色”“持续”, 绿色建筑已成当今建筑的发展趋势。
三、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 平均每年大约有1600万农民进入城市, 城市的人口耗能较农村人口耗能的3~4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的耗能正在迅速扩大, 特别是城市中的建筑耗能和交通耗能更加明显。对于发达国家, 起步较早, 1996年欧盟就开始实施“能效标识”, 从而加强了对建筑的控制和管理。绿色建筑大大地降低能源的消耗, 甚至可以利用一切可再生能源, 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跃进, 绿色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第一, 从发展进程来看, 绿色建筑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首先, 兴建绿色建筑会促进城市的资金和资源流动, 带动城市的经济进步;其次, 兴建绿色建筑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出发, 追求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低的负荷影响, 对城市环境起到较大的保护作用;再次, 兴建绿色建筑, 会缓解城市人口的居住压力,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为城市社会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最后, 兴建绿色建筑, 会使城市文化和地域的特色得以展现, 提高城市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
第二, 从因果关系来看,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场所和活动中心, 是人类主观地利用自然环境营造的生存环境, 所以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 需加强对环境质量的评估、减少城市的废弃物和污水加剧的现象、开创清洁生产和生态消费, 从而减少对日后发展的负面影响。优秀的绿色建筑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民精神、完善社会体制和改善城市风貌。绿色建筑, 在科技的指引下, 正确地处理建筑室内外环境, 提供健康安全的活动空间。将发展绿色建筑推广, 形成绿色健康发展的区域化, 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形成。例如在我国上海市, 为了解决城市的能源供给紧缺、资源保障问题、生态环境和旧房改造压力的瓶颈现象, 创建了上海绿色建筑办公示范楼, 其特点有:其综合耗能为普通建筑耗能的1/4;能源再生利用率为建筑耗能的20%;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达到健康、安全的标准2。这就是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总的来说, 绿色建筑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各城市的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等作为理念牵引, 并按照相关规范建造适合的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从大的方面, 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调控, 为绿色建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广阔的背景, 两者是相互依存统一的。所以我们应该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基点, 以“室内环境+建筑环境+区域环境”的模式来牵头, 共同打造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型生态系统。
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如今,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人类面对未知灾难最为理智的战略,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绿色建筑警醒着人们, 维护自然, 就是造就自己。如此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共建美好家园。例如悉尼北部海滩郊区的可持续建筑、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设计等, 就已给绿色建筑的兴建做出了表率。
首先, 要重视整体设计, 即在遵循整体及环境的优化的原则下, 将建筑不再单纯的看作是单一的元素, 而是看作开放的系统, 注重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气候、文化、经济等因素的结合, 从而做到综合设计、整体规划。其一, 城市的规划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引进绿色建筑的理念。一方面将不合理的布局、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和更改, 另一方面将合理的设施进一步拓展, 突出特色, 融入自然。其二, 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多种物质资源。如建筑当地的水系、绿化、土地及气候等, 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通过建筑周围的微气候和水体的控制, 来调节建筑内部的湿度、温度和通风。要重视建筑周围的绿化, 使得建筑外部环境和建筑本身, 具有“立体”的效果, 形成多维的视觉空间。其三, 要合理的控制建筑外部的隐形资源。如飞禽类的叫声、水声、风声、自然光影等,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却能营造非同凡响的氛围。其四、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有选择的运用到建筑外部环境中。如园中的漏景、隔景、借景、分景等处理手法, 会有效地提升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 从而加深建筑的美学理念和时代精神。
其次,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 要重视建筑自身的设计特点, 要符合其节能高效原则和健康安全原则。建筑自身必须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要建造符合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 在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的要求下最大化的避免环境污染。其一, 要做到建筑的节能设计, 本身的材料要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运输, 降低建筑材料的污染。其二, 对于建筑本身的造型要合理化调控, 达到建筑长宽高的比例协调, 降低外面表面积的影响, 以最小的表面积来容纳最大的空间, 比如每层的层高和开窗的大小控制, 提高室内的阳光照射度和照明度等, 会对建筑的耗能和散热及室内空气的流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三, 注重建筑外墙的材料运用, 可以很好地达到建筑的热工性, 起到适合的保温作用, 并且建筑外墙要尽可能与绿色植物结合, 开发建筑的生态功能, 如屋顶花园和攀墙植物的应用, 不仅合理调节室内的环境, 而且提升了建筑的艺术性。其四、对建筑要进行弹性设计, 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可变性、适用性、时代性, 做到内部设施的灵活性, 随着时间的变化, 而能合理的更改和配置, 始终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并且合理地利用吸热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 依据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 来满足使用者的调节需求。其五、最大化的利用基地的资源, 做到建筑的智能设计。一方面要能够利用现代的电子和自动化等科学技术, 实现绿色建筑的物质智能化;另一方面要利用周围的环境因素, 达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 实现绿色建筑的资源智能化。
五、结语
随着人们对“人——建筑——环境”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究, 越来越认识到兴建绿色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到资源的有限和环境的恶化。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倡导兴建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使得绿色建筑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面, 以兴建绿色建筑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并利用机遇, 深刻思考, 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使人、建筑、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打造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型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 2005.12
[2]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pril 1991) “Indoor Air Facts No4 (revised)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http://www.epsa.gov./iaq/pubs/sbs.html.
[3]孟庆林等.泛亚热带地区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华南及香港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徐强、陈汉云、刘少瑜.沪港绿色建筑研究与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城市绿色建筑】推荐阅读: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11-02
绿色城市08-06
绿色智慧城市11-13
绿色城市交通07-24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09-03
城市绿色发展工作汇报06-13
美丽城市绿色家园作文07-23
我心中的绿色城市小学作文05-19
我的绿色城市梦小学生作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