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通用12篇)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1
前言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全面建设的过程中,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政策, 建筑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一过程中, 我国呈现出了资源消耗大、工程效率低的缺陷,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较低的资源利用率,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 严重忽视了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积极提出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该理念在应用过程中, 极大的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并促使我国全面发展的效率得以提升。
1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1.1 转变城市建设中对资源严重掠夺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全国各地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绿色建筑的产生以及广泛应用, 将节能环保理念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其运行过程中, 可以充分循环应用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等内容, 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一来, 可以有效转变城市建设中对资源严重掠夺的现状。将绿色建筑同城市规划进行充分的结合, 有助于促进当地低碳以及绿色等理念的发展, 可以促使当地的文化当中逐渐形成浓厚的环保观念, 而这一观念也将继续推动建筑业的进步, 并且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主要意义。
1.2 有效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我国自2013年起, 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纳入到了我国事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 截止于2013年, 我国已经拥有绿色建筑面积高于10亿m2, 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含量1900万t, 减少煤炭资源的利用1000万t[1]。然而, 但从福建地区来看,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绿色建筑建设。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应对绿色建筑的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促使绿色建筑紫安构建过程中能够同当地的经济、生态等多种因素保持吻合, 促使周边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得到推动和促进, 从而促使当地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1.3 绿色建筑规划方法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加强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从生态城市的构建转变成低碳城市, 且这一规模正在扩大, 至2015年全国已经拥有低碳城市300余个。低碳城市的构建同绿色建筑是分不开的, 后者是支持前者发展的动态功能细胞。2015年, 我国共评定绿色建筑约900个, 拥有9000万m2建筑面积,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 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及绿色建筑规划是充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交通系统等的关键, 在科学的规划下, 绿色建筑的规划将得到更高的可控性, 是低碳城市构建的基础 (如图1) 。
2 我国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2.1 过度重视形象建设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展示理念影响严重, 城市设计及规划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为了体现城市形象, 在城市中的某个位置集中对某一功能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这一过程中却严重忽视了该规划以及功能的广泛影响力。例如, 某些城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将文化广场同市政府相邻建设, 前者较大的规模将周边存在的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内容显得过于渺小, 导致构建出来的整体效果呈现出忽视人们日常生活实际需求的居民, 不利于该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业降低了城市运行及发展的效率。同时, 部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 相关建筑的建设重视造型的夸张性, 实现这一特点的过程中, 需要对人工照明以及机械的通风等进行充分的利用, 这种新奇的效果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的, 无法对绿色及环保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典型的实例如安徽省构建的“鸟巢”场馆, 该场馆在构建过程中拥有独特的外形, 但是成本较高, 导致其在进行五年的构建以后, 仍无法提供人们进行使用。
2.2 过度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 我国部分城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认为只有花费大量的成本才能够构建出绿色的建筑, 这一思想就是将高科技特点在绿色建筑中进行了过于突出的表现, 在积极进行绿色建筑构建过程中, 往往无法实现。例如, 我国福建省多个城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进行了应用, 然而实际上, 在阳光非常充足的厦门地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类技术的投资成本进行有效回收, 然而现阶段该省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呈现出每年递减的趋势, 因此事实上, 上杭以及永安等地对该技术的大面积使用是非常不科学的。还有部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人员, 在进行绿色建设的设计过程中, 公分强调其“节能”的成果, 因此将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于供热充足的地区, 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促使供热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还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了当地的经济负担, 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由此可见, 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过分的注重形象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是不科学的。
3 加强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途径
3.1 提升规划设计整体性
在实施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针对我国现阶段部分城市建设中过度重视形象的问题, 相关设计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趋势, 在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收到的过程比重, 促使城市的内涵在外形中进行更加完美的体现。
例如, 泉州市在积极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提出了具体的空间结构设计原则, 即“一区、两翼和多支点”。这一过程中, 当地优先发展的地区为晋江, 生态保护区为惠安等。不同的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不同的需要, 也将形成不同的发展形状。针对晋江来讲, 当地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下, 已经构建了优先发展的优势, 即以街道形式发展的梅岭和西园等。针对惠安的生态保护区来讲, 积极构建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等。通过一系列建设措施, 促使泉州市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其城市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上, 同时还将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3.2 加大对城市客观地理因素的理解
在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应根据城市不同的地理位置有针对性的展开设计, 相关客观影响因素包括气候以及地形等。例如, 我国福建地区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 就需要面对临海的现状, 并对充足的雨水以及宜人的气候等进行了解, 其拥有800mm左右的年平均降水量, 同时夏季属于集中降水时间, 最高可达到500mm[3]。针对植被而言, 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 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季雨林为主, 乡土树木种类繁多。
因此, 在对该城市进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这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故而无法忽视其生态保护而单纯的强度工业生产。例如, 树冠较大时乔木类树木的主要特点, 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 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并实现城市气候改善以及遮阴的功能;而矮小的灌木树冠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构建多种形态, 因此可以应用于园林和绿化地的构建, 起到防沙以及防尘的作用等。这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能够促使城市建筑构建同绿色植物有机融合, 提升城市独特韵味。
4 结论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 绿色建筑的功能不容忽视,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功能越来越明显, 其在使用过程中, 能够促使城市建设的效率提升, 并拥有较低的能源消耗程度, 在对不同环保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 可以促使城市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 并加快城市发展的速度, 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中多种问题,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而城市建设过程中,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与此同时, 近年来,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绿色建筑的产生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 积极将绿色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势在必行。有效实施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可以促使城市发展中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形象, 有效吸引投资者, 并给予当地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等, 在这种情况下, 本文积极加强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张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王虹光.基于实证的绿色建筑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 2013.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2
听说过“城市窑洞”吗?听说过混凝土也能保温吗?
7月14日上午,铭基·凤凰城绿色建筑项目汇报会上,首次提出在建筑中使用集承重保温于一身的玻化微珠混凝土,使“城市窑洞”成为可能。这一建筑行业环保技术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铭基·凤凰城的16至19号住宅楼于7月14日奠基,该建筑群由于使用了集承重保温于一身的玻化微珠混凝土技术,成为山西省首个申报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群。
据了解,在建筑中使用玻化微珠混凝土,可改善建筑的热稳定性,提高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有益于居民健康,成为外观上不似窑洞,功能上却胜似窑洞的“城市窑洞”建筑。
该技术发明人李珠教授在会上指出,玻化微珠是以珍珠岩矿砂为原料,经垂直电炉梯级加热后均匀膨胀而形成的无机材料。玻化微珠混凝土是建材科学领域内是对传统混凝土的变革性创新,既可用作建筑物结构承重又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够代替普通混凝土在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得以应用,它是对建筑材料科学的巨大创新。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3
摘要: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然成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本文详细阐述了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和具体思路,从多方面对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要点探析进行了探析和说明。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1 概述
高层建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业内外人士争论的焦点,因为高层建筑在施工建造过程中的确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也耗费大量的能源并排出大量的废弃物,从节能的角度存在较大的弊端。但是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缺情况下,因为高层建筑占地更少,可以节省更多空间进行绿化,并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高层建筑在城市的标志性和象征性使人们对它难以忘怀,它的作用是其它建筑形式无法取代的,因此,有利的一面也相当明显。
当今高层建筑创作中技术表现的一种倾向,就是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高层建筑设计开始“绿色”化,许多建筑师都在以各种方法尝试着将“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新奇的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的外墙做法,不但有效地起到节能功效,而且还增添了建筑外观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科技感”。
应当指出,这种技术表现并不是简单地利用人工设备和各种新型材料去建筑一个“绿色” 建筑,而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高信息、低能耗,可循环性和自调节性的设计理念去创造一个节能的系统,通过“技术性思维”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事实上,当今城市的高层建筑,不论其外在表象的价值取向如何,也不论其从属于哪一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寻求通过技术表现的手段,去表达信息社会的审美意象,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去体现时代感。因此,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然成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
2 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理念
笔者认为,所谓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是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所提供的条件,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采取相应的建筑技术和措施,创造出符合生态规律的建筑形态,从而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办公或居住的建筑模式。因此,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应具备以下设计理念:
2.1 舒适化的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关注建筑功能的舒适性,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成为建筑智能化的主要发展方向。高质量和高效率建筑环境的创造,始终应当是建筑创作的目标。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设计思维。健康舒适的环境概念是指: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应对的建筑设计方法: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减少 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使用,对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的有效抑制,充足的空调换气,对环境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充足合理的桌面照度,防止建筑间的对视以及室内尴尬通视,建筑防噪声干扰,吸声材料的应用等等。
2.2 运用自然体系设计理念
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自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工环境。阳光和空气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照明和空调人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自然体系的运用受到忽视,同时也对建筑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人们如果长期处于人工环境中易出现“病态建筑综合症”及“建筑关联症”,如疲劳、头痛、全身不适、皮肤及黏膜干燥等等。因此,在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与高新技术手段的结合。自然通风可利用现代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风压与热压及二者结合等多种途径实现;在自然采光方面,保证良好的光环境同时,为避免直射眩光和过量的辐射热,可采取多种创新方式。
2.3 自我调节“生命体特征”理念
从高层建筑的“生命周期”来看,从决策过程→设计过程→建造过程→使用过程→拆除过程,表现出类似生命体的那样的产生、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同所有生命体一样,高层建筑应当具备自我调节和组织能力以利于自身整体功能的完善。这种自调节一方面是指建筑具有调节自身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又应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尽量减少自身污染物的排放,包括污水、废气、噪音等。
3 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思路
诚然,建立生态的建筑系统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任务,实际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一直都是建筑师探讨的课题。因此,在生态设计理念下,建筑设计时应注重营造完整的生态系统,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同时最大限度考虑建筑节能,具体思路如下:
3.1 注重生态型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高层建筑空间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建筑空间的组合,庭院空间利用,工作场所的布局特征和空间的经济性问题。而生态设计要求空间分区应进一步考虑节能和舒适度的需求。建筑内部不同的空间对温度、自然光和景观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普通办公室对温度要求苛刻,其次是会议室和多功能厅,门厅、走道和楼梯交往空间等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交往空间可以作为内外环境的缓冲区,它的设定温度可以更接近室外,从而形成了室内外温差的梯度转换。这不但可以优化能源消耗,亦能减轻人们对室内外剧烈的温度变化造成的不适感。生态设计对传统设计实践的发展是:从功能分区、动静分区进一步扩展到光、气、舒适度的环境缓冲分区。生态化设计在确定交通核位置时,不仅仅出于经济性和结构均匀性的考虑,也出于热工效应和环境舒适性的考虑。最有效的平面空间布置是东西向双核,南北为主朝向的模式。这样,电梯厅、楼梯和卫生间有了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及朝外的视野。
3.2 强调建筑物结构体系的生态化
人类的建筑活动自古以来就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涉及生态问题,人类文明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建筑创作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建筑结构形态对自然界的模仿不仅蕴含着高超的技术含量,而且还体现出极富张力的美学特性,采用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结构是最佳的结构形式。
1)树的结构形式:根、树干、树枝组成的支撑体系,不但可以支撑起植物的重量,抵抗水平荷载,以最合理的方式传递力,同时,还保证了植物的健康成长,在错落有致的树枝、树杆间保证每个部分充足的日照。树的形式一直在被不断地反复探索。如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追求的是运用理性的手段传达出结构的动势,他设计的加拿大多伦多 BCE 文化广场中庭采用优雅的刚结构,他通过模擬树干分叉的生长肌理,创造出两边的支柱与顶棚的弧形肋架。结构构件传力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树形组合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观赏者凭借着常识和经验,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类比的心理。
2)竹的结构形式:竹子具有外直中空、劲节挺拔的外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竹子直径与高度之比如此悬殊,而能在劲风中不屈不挠,原因是其中空和节段的结构。李祖源把从竹子“节节相生之形”“空为大川的竹之本质”应用到 101 大楼设计中。101 大楼由 8 层段组成,外形似塔,更似节节相生的竹子。正如“中空”的竹节,大楼内部挑空处理,使其结构可承受 2500 年回归周期的大地震,并可承受 17级 60m/s 以上的风速。
3.3 做好建筑物的“表皮”生态设计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篇4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规划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内容都在不断更新中, 尤其是建筑物正在逐渐的向绿色方向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掌握绿色建筑的特点, 进行合理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项目概况
介休市富康嘉苑二期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建设用地100 000 m2, 城市道路用地25 222 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313 727.82 m2, 其中地上239 600.8 m2, 地下74 127.0 m2, 小区地上布置13栋18层高层住宅楼, 1栋16层高层住宅楼, 2栋17层高层住宅楼, 地块西侧和南侧布置2层沿街商业等配套公建, 地下建筑规划为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 消防设施及配套人防工程。该工程属于二类建筑, 建筑耐火等级为1级,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使用年限为50年。
2 绿色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
2.1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建造建筑物前, 设计者依照建筑任务将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先设想, 并预先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通过文件和图纸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亲身体验, 不能单纯的依靠想象完成设计。没有经过体验和考察而设计出的建筑物就如同海市蜃楼, 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此,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 不仅要具备艺术修养, 而且要考察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 从实际出发, 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和人们需求的绿色建筑。
2.2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对场地的要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城市整体规划可以控制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2) 对城市中详细的规划内容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用地范围和性质的控制, 容积率、覆盖率、建筑高度等多个方面的控制, 这些都会对布局形态造成直接影响, 影响城市的规划。
3 城市规划设计中绿色建筑的具体设计理念
3.1 节能理念
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 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规划应该坚持节能理念, 建筑设备的选择应该以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合理利用为依据, 例如, 在进行风冷系统的设置工作时, 应该对自然通风原理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及掌握, 使建筑在不同的季节均具有主导风向, 除此以外, 还应以城市的气候条件为依据对绿色建筑展开合理的规划。
3.2 节约理念
节约理念同节能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主要考虑了建筑的设计、材料以及建造三个要素, 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选择以及资源的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3.3 自然理念
除了严格要求建筑自身, 绿色建筑也比较重视规划设计同周边环境的统一性, 相当的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切实的达到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实现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4 城市规划中对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城市规划中对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1) 发展理念有待完善, 过于注重眼前利益。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的物质性特征相对明显, 因此, 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 经济理性观念和发展优先思想的地位相对突出。例如, 部分城市在绿化用地以及景观用地等方面虽然投入了较大的力度, 然而这些方面的建设常常只是单纯的在城市空间视觉效果方面的增强, 因此, 发挥的景观作用只是短暂的, 在这种形势下, 环境的人工雕琢色彩就相对浓烈, 器械痕迹比较明显, 景色的天然性特征被破坏。部分城市甚至制定了明确的建设主题, 对城市园林和绿色建筑的建设方向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手段, 不合理的运用对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过去的一些建设在开展阶段就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规划过程中主观的回避了一些非常棘手的生态问题, 在规划过程中对生态问题的调研仅仅作为参考内容, 没有对生态容量以及生态承载分布进行科学分析。规划缺少科学性, 这就导致绿色建筑失去了实际意义。
2) 重展示, 轻使用。
在城市规划中, 绿色建筑设计中经常过于注重外观, 经常将一些大型的建筑物进行集中建设, 这样的规划虽然彰显了城市的特征, 但是并没有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在规划设计中往往以建筑的外在形象为前提,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追求外观新颖, 过度的装饰, 浪费了大量的空间、材料、财力。这样高耗能高成本的建筑在应用过程中, 主要依赖空调和人工照明方式维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与绿色建筑理念相违背。
3) 对外来技术的应用过于盲目。
一些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认为国外的先进技术才是最好的, 是最佳选择, 从而对技术进行盲目引用, 造成建筑的成本升高。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我们要着眼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大力推行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材料的应用, 这些材料往往也是我们的传统材料, 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
4) 地方特色缺乏。
一般而言, 城市的人文风格以及发展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城市建筑的特点应该具有独特性, 所以,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对城市的文化、历史以及地域内涵进行深入的考察以及全面综合的考虑, 同时以各种因素为依据, 对绿色建筑设计以及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因此, 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对城市的外观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还要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城市的内涵以及个性, 将城市的魅力充分的显现出来。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中, 很多不同规模的城市对建筑的高度过于重视, 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地域的建筑模式, 导致自身区域内的建筑人文历史受到了极大的忽视, 城市的自身特色被摒弃。
4.2 解决绿色建筑应用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还面临着许多难题, 因此以介休市富康嘉苑二期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为例, 通过对该项目中采取的方式进行分析, 解决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规划主题。
义安新区是介休市北部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导, 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 该小区在空间布局、功能利用等多个方面都对低碳技术进行合理利用并且力求把小区建设成生态模式示范区, 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重新回归到自然, 使人们不仅能够体验到城市的便利, 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该小区的绿地面积高达38 000 m2, 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住宅用户设计。
在住宅户型设计上要“以人为本”, 要考虑介休市当地居民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住宅单体设计在外部造型和内部功能上都需要有所创新, 以满足地方以及国家关于日照的要求。在设计中要对新科技进行合理应用, 对新技术进行推广, 降低成本, 在建筑中要多利用生态住宅原理, 对新型的使用住宅进行设计, 对太阳能进行合理应用, 美化环境, 降低污染。在户型设计上, 单元式户型南北通透、空间丰富, 同时进深比较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在实际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a.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进深, 在设计上可以采取一梯多户 (二户、三户、四户) 的设计方案, 同时气流线的设计要合理, 从而满足客户在通风上的要求。b.套内房间的大小依据业主的需求设计, 确保了建筑的适用性。c.在设计中依据住宅位置的不同设计了多种基本单元, 并且每处住宅中都有标注, 给业主提供了更多选择。
3) 停车设计。
考虑到小区汽车拥有量日益上升, 设计上采取地下停车和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满足业主的停车需求, 在地面停车位上通过植草砖进行绿化, 不仅为业主提供了停车位, 同时也起到了绿化城市的作用。
4) 交通分析。
项目沿经十路, 靠北侧出口设置了小区的换热站, 直接与介休市的集中供热管网供暖相连。地块东南角沿经十一路布置小区垃圾收集站, 每日收集超过50 t, 垃圾站采取的是压缩式, 一共占地面积为100 m2, 车辆回转场地占地面积为200 m2。
城市道路在项目的四周环绕, 交通十分便利, 小区规划过程中一共设置了五个出口, 两个车行出路沿经十一路和十路, 三个人行出口分别规划在沿纬一路和四路上, 车行出口和人行出口分开, 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 而且降低了事故的发生几率。小区内宅间道路宽4 m, 主道宽7 m。在小区的内部依据实际需求, 设有地下车库, 合理的利用了立体空间, 从而最大程度的将地面上的空间提供给用户。地下车库入口的设计需要依据车库的规模进行, 以确保汽车进出地下车库的便捷性, 同时地下车库与主楼地下建筑进行连通, 这样住户在完成停车后可以直接进入住宅, 便捷的设计, 减少了地面中的无谓设计, 小区中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有机结合, 不仅确保了景观的独立性, 而且使小区与外部交通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
5 结语
现代绿色建筑不仅需要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确保建筑的设计能够在低消耗的基础上, 对环境的影响最小。现代城市规划离不开对绿色建筑的应用, 因此要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 为城市规划提供助力。
摘要:以介休市富康嘉苑二期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为例, 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 着重对城市规划中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并从规划主题、住宅用户设计、停车设计、交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规划,设计,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抚英, 厉天数, 赵军.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J].建筑技术, 2013, 44 (3) :212-215.
[2]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J].华中建筑, 2012, 10 (5) :12-13.
[3]余雷, 周嘉慧.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11 (5) :19-21.
[4]王旭岩.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华章, 2011, 11 (9) :31-32.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5
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吉安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吉安市中心城区在2005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再次吹响向国家园林城市进发的号角。吉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房地产业进入发展高潮,并且还在不断上升。现代化使吉安市城乡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宽敞的马路、舒适的住宅和豪华的商场。但是这些变化在带给我们快乐和自豪的同时,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量开采,建筑物的冬季采暖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夏季制冷由于建筑物隔热不良造成的电力浪费,室内空气品质不佳影响人体健康及工作效率。如何节能减排,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健康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发展绿色建筑,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较大的成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建筑业和城市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国家和每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建筑在吉安市显得尤为重要,也为推进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共生共容、永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四节两环保”的建筑。所谓两环保,第一是对外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大自然最低的干扰;第二是对室内环境保护,增进居住人的健康。
我国推进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到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城市,最终达到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以绿色为基调的新型城市化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实现对外和平崛起,对内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目前全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一3倍以上,面对 1 严峻的事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的重要手段。
二、吉安市绿色建筑发展存在问题
1、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
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有关于因房屋装修甲醛超标而使人们不断患有各种病症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病率上升的报道,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安全健康居住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以江南御景园为例,着力于营造一个闹市中的新古典园林,“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低风,不离城获山林之怡,居闹市有林泉之趣……”,成了众多购房者理想的居所之地。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有不少人对绿色建筑的含义、意义不了解,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加些绿化就是绿色建筑。房地产商、建筑公司对于绿色建筑的节能性关注度较高,对于节地的关注度却低。
2、缺乏对绿色建筑的实践
绿色建筑在我国提出时间不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B/T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6年3月颁布出台了,并于2006年6月起正式实施。该标准适用于评价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中的公共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是否达到绿色建筑的水平。绿色建筑对我市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几乎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的实践。
3、绿色建筑设计缺乏整体的系统方式对待,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考虑。
设计过程中没有整体绿色化的考虑,建筑师更多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基本完成后才去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但是单一的讲围护结构节能,或是绿化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体可持续性的提升。
三、发展吉安绿色建筑的对策
绿色建筑应当考虑有效地使用能源和资源:提供优良空气质量、照明、声学和美学特性的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废料和家庭废料;最佳地利用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尽可能采用有益于环境的材料;适应生活方式和需要的变化;经济上可以承受。具体到我市应:
第一、大力宣传推广发展绿色建筑,让人人了解绿色建筑的含义和意义。
第二、大力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加快建筑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培育几个大型基地,研发和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充分利用各类粉煤灰、脱硫石膏、尾矿、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切实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
第三,严格落实建筑节能措施
抓紧制定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标准。在机关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改造,每年降耗5%,为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示范。制定计划,逐年完成能耗问题突出的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推行能效测评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扎实开展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的应用示范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发展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合理推广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鼓励发展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开发污水源热泵系统。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应用的科技攻关、技术支持、产品研发和资源整合,积极促进吉安市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发展。
第四,大力创建绿色建筑工地
强化建筑施工现场的节能减排措施,努力实现建造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加强文明施工监管,建筑工地严格落实“保洁、防尘、降噪”的要求,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施工现场进出道口硬化、冲洗保洁到位率争取达到100%。施工现场裸露渣土覆盖率要有所提升。建设工程施工防尘措施需到位。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减少噪声扰民现象。确保市政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目标,实现重点市政工程文明施工达标率100%。
第五,着力创建绿色建筑企业 逐步加强建筑业企业节能降耗目标管理,制定建筑业企业节能减排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确定建筑业企业施工现场万元产值能耗控制指标,使建筑业企业GDP平均能耗每年下降4.5%,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传统建筑业的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六,积极推行绿色照明
以高效、节能、环保、安全为核心,逐步开展吉安市绿色照明和节电改造示范工程,努力构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照明环境,同规模照明每年节电6%。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吉安市道路和城市绿色照明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第七,打造绿色建筑环境
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治理好滨江、后河,彰显吉安山好、水好、人好、园林生态基础好的城市特色,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吉安市道路绿化及增补绿化工程基本完成的有5段:迎宾大道西段、滨江公园、文天祥大道、青原大道、井冈山大桥东路转盘。市内每一个社区、单位、小区,都力争成为园林街道、园林单位、园林小区。营造一个绿色建筑大环境。
第八,创新绿色建筑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体制、机制及经济激励政策。建立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备案、房屋销售许可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争取设立绿色建筑发展专项基金,促进建设行业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九、积极探索发展能源服务公司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6
关键词:BIM技术 绿色建筑 生态城市
作为项目管理者,学习项目管理的前沿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国内外的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等变得十分必要。学习建筑领域的先进理念,尤其是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方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1.2 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根据需要,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裝修图纸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它直观、形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1.3 BIM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
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BIM做为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1.4 掌握BIM技术,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就象CAD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也一样,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引领方向。
2 绿色建筑
2.1 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生产绿色建筑,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2 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节约能源,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年颁布了企业标准,<绿色施工指导细则>,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2.3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国家提倡绿色建筑,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2007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2.4 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称号。如:河北燕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3 生态城市
3.1 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楼高、路宽、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做到保护。
3.2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社会上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思想状态千变万化,差异较大,但向往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才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建立服务意识。服务人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们看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变化。最后,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尊重科学技术,广开言路,多加听证与论证。在规划设计阶段尽求完美与完善,实施阶段精益求精,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下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生态城市将傲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昭示着东方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7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城市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已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居住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历史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样长。远古时代人类总是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栖居,早期的城市一般出现在河边,这不仅便于得到水源并且有利于运输。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拥有世界22%的人口,但是淡水资源仅占全世界的8%,其总量为28 000亿m3,人均淡水资源仅有2 300 m3,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更少,仅为11 000亿m3左右,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900 m3,并且淡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座,主要是北方和沿海城市。缺水已成为人民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 中水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人均可利用的淡水将越来越少。新的水资源开发工程越来越复杂,造价越来越高,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而设想的大型调水工程,由于工程浩大,需要高昂费用,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不能作为挽救全国或区域水状况的根本办法。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中必须包含中水利用这一新内容,因为它是未来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路径。
2.1 什么是中水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的水质标准,处于二者之间,所以叫做“中水”。
由于“水危机”的困扰,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着手巩固和加强节水意识,研究城市废水再生与回用工作。城市污水回用就是将城市居民生活及生产中使用过的水经过处理后回用。多数国家将污水处理到非饮用的程度,由此引出了中水概念。中水也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用于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2.2 按用途分类
中水按用途分类主要分为建筑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如冲厕、浇洒道路、绿化用水、消防、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冷却用水等。而污水再生利用按用途分类,包括农林牧渔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等。详见表1。
2.3 中水利用的要求
中水利用除满足水量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满足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的水质标准。
(2)卫生安全可靠,无有害物质,其主要衡量指标有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悬浮物量、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
(3)中水还应符合人们的感官要求,即无不快感觉,以解除人们使用中水的心理障碍,主要指标有浊度、色度、臭气、表面活性剂和油脂等。
(4)中水回用的水质不应引起设备、管道等严重腐蚀,不造成维护管理困难,主要指标有pH值、硬度、溶解性固体等。
2.4 水质标准
为了保证中水利用的质量,避免环境污染,建设部于1995年12月8日发布了《施行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对城市中水利用设施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具体要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中水水质标准,对不同用途的中水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中水用作城市杂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的规定。见表2。
(2)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 8921—2002)的规定。
(3)中水用于食物作物、蔬菜浇灌用水时,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水质要求。
(4)中水用于采暖系统补水等其他用途时,其水质应达到相应适用要求的水质标准。
(5)当中水同时满足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3 中水利用的意义
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对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许多有识之士的研究与呼吁,使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一致。1983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的《健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同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决议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1987年,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地球》的报告通过了该委员会的审核,该报告第一次把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之后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相继诞生,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上取得了共识。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中的中水利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根本内涵就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的综合统一体,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即人类在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中水利用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3.1 推翻了旧经济学的短视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性经济。在“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下,人们高强度地开采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污染物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对资源的利用大多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
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学说是对传统学说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不但要求人们建立新的经济模式,而且要求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人行为等都倡导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
3.2 颠覆了旧经济学的模式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的单程线性,使得全球资源环境不断退化甚至无法改善。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效仿生态系统原理,把社会、经济系统组成一个具有物质多次利用和再生循环的网、链结构,使之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流程,具有自适应、自调节功能,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是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高效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3.3 超越了旧经济学的局限
传统经济通过不断把资源变成废物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不仅资源利用效率低,而且污染了水系、空气和土壤,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协调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不退化甚至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
4 结语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必须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城市绿色建筑规划中必须含有中水利用内容的真正意义所在。
摘要: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和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需水量急剧增长,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中水利用作为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水利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意义
参考文献
[1]舒俭民,等.全球环境问题[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2]孙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8
凭借着其惊人的发展速度, 高层建筑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业内外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之谈。高层建筑在美观大气, 节约空间等诸多优点并存的同时, 在建筑过程中的一些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高层建筑是一项技术工序难度大, 工艺流程复杂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在建筑过程中难免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材料, 建筑过程中, 能源的消耗、废弃物的处理以及节能环保问题一直是高层建筑的弊端所在。但在当今土地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面积有限的实际情况下, 高层建筑在节省空间进行绿化、提高生活水平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优势仍然不可取代, 特别是其具有标志性、象征性和艺术性的地位, 在人们心中一直根深蒂固, 因此, 单纯因为建筑过程中能源控制的缺陷而摒弃高层建筑显然不现实。
在这种矛盾愈演愈烈的局面下, 一种生态环保观念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横空出世, 把当代高层建筑创作中技术表现倾向充分的表现出来。高层建筑设计逐渐开始走向绿色化发展道路, 越来越多的设计大师开始尝试将绿色设计的概念运用到建筑设计领域当中。这一点从近年来建设设计中外墙部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诸多类似于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以及能够起到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传入的新兴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节能功效得到发挥的同时, 也给建筑外观创造性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提高了高层建筑的科技感。
应当明确的是, 简单的把这些技术定义为通过人工设备和新兴材料作为手段, 呈现出一个绿色理念的建筑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严格意义上来讲, 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 秉着低能耗、可循环、高信息、可自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去创造一个节能的系统, 把传统的设计观念用技术性思维完成取代。不难看出, 当今城市中的大部分高层建筑, 其外观的价值取向如何, 建筑风格属于哪种流派, 都或多或少的在以技术表现作为主要手段, 去呈现信息社会的审美表象, 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赋予建筑物超现代的感官视觉。由此可见,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了主导力量, 是未来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所在。
2 绿色生态高层建筑设计的理念
2.1 和自然体系相融合
在生态高层建筑设计的体系中引入自然融合的理念, 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把采光、通风等影响人们居住舒适程度的因素最大程度的获取并加以有效的利用, 创造出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阳光、空气和水一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元素, 但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在传统建筑领域地位显赫的阳光和空气逐渐被照明和空调系统所取代, 一味的依靠高端技术使得自然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对于建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 现代科技铸造的人工环境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诸如疲劳头痛、身体不适、皮肤干燥和亚健康状态的建筑关联综合症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 自然的采光和通风成为推动生态建筑设计的动力。在控制风压、热压, 避免眩光直射以及过量紫外线的基础上, 采取创新的通风采光技术是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中重要的一环。
2.2 舒适化的使用感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性商品, 其使用感受的舒适程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善人们生活工作环境, 将建筑物的舒适化、人性化、智能化发挥出来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当代建筑学、生态学、艺术学和相关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 为建筑物舒适化提供了新的设计思维。在健康舒适的环境理念当中, 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照和视觉条件、声环境是比较关键的内容。设计方法上要选取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 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控制辐射、电波等化学危害, 防止建筑间的对视和尴尬的室内通视, 做好降噪防噪工作等等。
2.3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和生命体一样, 建筑物也具有产生、生长、成熟到最后走向消亡的过程。特别是高层建筑, 从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 具有完整的生理周期。因此高层建筑在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 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组织能力, 以便自身功能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能够调节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同时, 要具备自我净化, 减少污水、废气和噪音污染的能力。
3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
3.1 重视高层空间的设计和利用
在高层空间设计方面, 对建筑间的空间组合, 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公用场所的布局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考量。生态设计对于节能和舒适两个方面的需求将会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根据功能分区不同, 建筑物内的空间对于温度、采光和布景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交换空间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当做内外环境的缓冲区, 完成室内外温度的平缓衔接, 一方面可以对能源的消耗起到优化作用, 另一方面还能够减缓人们对于温度差变化所产生的不适感。总体而言, 生态设计相比于传统设计的突破在于, 从功能分区和动静分区两个角度进一步扩展到控制光、气舒适度的环境缓冲分区。生态化设计在选择交通核心方面, 在考虑经济适用和结构布置的基础上, 还要对于热工效应和环境舒适度进行综合的考虑。目前比较常用的成功模板, 是在平面空间上设置东西两个方面的双核, 将南北作为主要的朝向, 这样能够给电梯间、楼梯等公共空间提供采光、通风条件和良好的视野。
3.2 将设计结构体系生态化
自古以来, 人类的文明就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建筑机构的灵感吸取方面, 也应该逐渐借助自然的力量, 这其中不但蕴含着高超的技术, 还体现出极富张力的美学特点。树的结构形式以根、树干、树枝作为结构支撑点, 合理的将外力传递出去, 同时错落有致的树枝能够保证每个部分充分的日照, 因此树系建筑体系不断被建筑师们反复的进行探索。竹式结构具有外直中空的结构特点, 并且挺拔高耸, 直径和高度的比如此悬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在劲风中不屈不挠的状态更是成为建筑艺术中待开发的重要结构资源。
3.3 做好建筑物的“表皮生态”
所谓表皮生态就是指建筑物包括外墙、屋面和架空楼面等为主的外围护结构, 它是遮阳和表面绿化的核心环节, 作为内外空间转换的介质, 对室内外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转换意义重大。可以说表皮生态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室内外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因此, 现代化的绿色生态高层的外墙屋面, 已经不仅仅是装饰和简单的功能作用, 而是发挥着连接介质的重要功效。
4 结束语
不难看出, 绿色生态高层建筑设计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向, 除了绿化范畴之外, 对于建筑物结构设计的“绿化”也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挥, 未来的高层建筑领域, 绿色生态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伟.生态建筑, 生态材料, 发展战略[J].新建筑, 2005 (5) .[1]曹伟.生态建筑, 生态材料, 发展战略[J].新建筑, 2005 (5) .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9
《规划》提出了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工作目标是:各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城区1处, 面积不少于1.5平方公里。到2020年, 各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年建设完成不少于1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样板工程、不少于1处绿色建筑改造样板工程。
《规划》强调, 要切实抓好绿色建筑推广和建筑节能改造。要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强化规划控制, 将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指标体系, 作为约束性规划条件, 实施监管。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新建建筑全面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供热管网改造;在各级机关和教科文卫系统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开展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带动绿色建筑建设改造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城市 篇10
1 绿色发展的宏观背景
1.1 世界城市化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城镇化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球城市化率现状如图1所示。
1.2 气候与城市化的关系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互交织、与城市化模式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1980-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0.6摄氏度,气候变暖严重威胁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安全,是人类最新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则直接体现了城市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在创造全球80%以上GDP的同时,也同时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见图2)。
1.3 我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应注重: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见图3)。
综合考虑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矛盾,遵循现阶段发展趋势,将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争取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见图4)。
2 绿色建筑国家行动
2.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态势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30%,并有增长趋势,减排潜力很大。2008年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兴起,我国绿色建筑也经历了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成长历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1446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270万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1342项,占总数的92.8%,建筑面积为14995.1万m2运行标识项目104项,占总数的7.2%,建筑面积为1275.6万m2。2013年绿建标识数量(704个)、面积(8689m2)同比增长分别为81.0%,112.2%(见图5)。同时,2012年绿建标识数量、面积是2008-2011年四年总和的110%,117.4%。2013年绿建标识数量、面积是2008-2012年五年总和的94.9%,114.6%(见图6)。
2.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相关政策
2.2.1 国家政策导向
201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首次将绿色建筑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月对外公布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m2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m2,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绿色建筑顺应社会的自然的发展趋势,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更显重要。绿色建筑从单体向区域发展,从城市向村镇发展,从产品到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有可能实现一星级建筑变为强制性,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强制成为绿色建筑。
2.2.2 地方政策导向
在发展目标方面,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15个省市制定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目标,明确了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要求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的具体要求。如:深圳市、北京市分别要求从2013年5月、6月起,所有新建建筑项目基本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江苏省提出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级以上绿建标准设计建造。
在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优惠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对取得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分别减免50%、70%、100%;青海省、海南省对取得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分别减免20%、40%。
在容积率返还激励方面,贵州省对获得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按建筑面积的3%以内给予奖励;南京市对于超过1万m2的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规划审批时可以给予一定容积率奖励。
在贷款利率优惠方面,安徽省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的消费贷款利率可下浮0.5%、开发贷款利率可下浮1%。专项基金优惠方面,河南省、武汉市、南京市针对绿色建筑还提出了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还的优惠。
在精神鼓励方面,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将绿色建筑作为各种奖项评选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实施绿色建筑的企业年检、企业资质升级方面予以优先或加分。
绿色建筑乃至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目标越来越高,已出现了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零垃圾的发展目标。绿色建筑发展展现出不仅仅关注新建建筑,而且更多关注既有建筑改造的发展势头。
3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3.1 我国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
绿色生态城市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绿色建筑是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最好抓手。当前我国的绿色生态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成就,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从目标、技术、政策和示范体系等层面进行系统的设计。
低碳、生态和绿色既是理想目标又是行动过程,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城乡空间和发展模式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褐色增长方式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增长方式;从线性发展方式向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从粗放、无序、非均衡的城乡空间蔓延发展向集约、有序、均衡的紧凑发展转变;从英美发展模式转变为中国发展模式(见图7)。绿色城市的建设重点如图8所示。
3.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实践
我国的生态城镇建设始自1986年江西宜春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规划建设。截至2012年7月,97.6%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2012年10月,住建部批准了长沙梅溪湖新城、昆明呈贡新区等8个新城区作为首批获得国家财政补助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见图9)。
在当前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中,应当注重目标、技术和政策上的系统设计和重点突破,考虑到各个地方的本土化和地域性需求,通过平台搭建和论坛交流等途径来促进理论对实践探索的支撑作用,同时需要加强与国外合作,借鉴国外在建设生态城市上的经验和教训(见图10)。
在绿色生态、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方面,应涵盖理念体系、目标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示范体系等。当前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包括被动式技术、微循环、微能源、TOD、低冲击开发、微降解与源分离、城市矿山、分区真空管道收集、生态修复、环境模拟评估、碳审计以及法定实施手段等等。
浅谈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设计 篇11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升温,就要求设计者对什么是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的建造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节能环保、经济适宜、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绿色建筑设计是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的建筑;绿色建筑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因素的要求。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尊重当地人文,适应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等,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与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较传统建筑的优势在于:(1)低碳环保,并且可回收利用性强。绿色建筑在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低碳环保性材料,与传统建筑相比,对人体危害程度大大降低。即使被拆除后的材料,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2)拆除时及拆除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可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原貌。。因绿色建筑所用材料为低碳环保性材料,拆除时所产生的粉尘及噪音等污染比较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原貌。如果需要在原址进行其他的工程时,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人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
4.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还应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建成后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应重点从建筑本身来做好节能设计,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都与建筑的节能效果有很大关系。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对建筑节能有着重大意义。
4.2合理利用资源
清洁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可加强太阳能的利用,如设计并建造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建筑本身需要的电能和热能。此外,风能也是一种开发利用较为方更的一种清洁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风外,还可以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将风能转化为建筑内可直接使用的能源。充分、合理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并将其转化为建筑所需要的有效能源,是绿色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
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加大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尽可能地降低能源和物质投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这是绿色建筑体系最重要的内在机制。可将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如木地板、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铁器、钢材、砖石、保温材料等,经过加工和改造,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利用到新建筑中。
4.3 环境负荷最小化
降低环境负荷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而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因此,建筑师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具备并增强生态和经济的意识,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材料,如生态水泥、绿化混凝土、高性能长寿建筑材料、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以及使用预制模数构件来减少建筑垃圾,将对环境所造成的负荷降低到最小限度。
4.4设计手法多样化
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 ,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应当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投资成本要高很多,这也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之一。其实从长远来看,如果加强绿色建筑的管理,采取综合性的设计,可大大降低建筑的建造和后期运行的费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减少传统建筑,加大绿色建筑面积及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能提高使用的舒适性,节约资源和降低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并降低环境负荷,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解决能源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故建筑设计者应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贯彻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2009(5).
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2005(1).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篇12
《若干意见》强调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建材, 指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 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若干意见》还对工程质量、建筑安全、城市节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指出: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要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推荐阅读:
城市绿色建筑08-31
绿色城市08-06
绿色城市交通07-24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09-03
城市绿色发展工作汇报06-13
美丽城市绿色家园作文07-23
我心中的绿色城市小学作文05-19
我的绿色城市梦小学生作文05-12
建筑空间绿色设计07-25
绿色医院建筑规划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