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2024-08-15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精选12篇)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篇1

绿色建筑是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 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演变, 如何打造出更为优质的建筑很值得研究探讨。本文将谈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1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形态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形态非常多样, 几种最为典型的形态如下:1) 节能节地建筑。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 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2) 生土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 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 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 并且洁净、安全等, 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3) 新陈代谢建筑。该设计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 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 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 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4) 少费多用建筑。这种设计形态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 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 能量自给自足, 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 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 居住舒适。5) 高技术建筑。可以说这是一种智能建筑, 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 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 成为建筑的“皮肤0, 可以进行自由呼吸, 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 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2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2.1 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门涵盖多学科、多理论的综合技术, 这项技术中不仅会利用到能量流转规律、气候变换规律、物种循环规律以及建筑内外部的环境热湿交换规律等, 这种建筑技术也具备一些非常显著的优势。首先, 绿色建筑技术非常注重建筑的节能降耗, 会让这一设计理念贯穿与整个设计的始终, 因此, 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物能耗, 并且提供更为舒适的内在环境。其次, 该技术在采用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会很严格, 新型材料往往能够更好的满足绿色建筑的设计需求, 例如, 越来越多的传统砖石已经被各种更轻便的墙体和结构取代, 各种高强度合金钢、高强度混凝土以及高强度玻璃等也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

2.2 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技术

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很好的为绿色建筑技术提供了基石, 各类原生自然能源也成为绿色建筑的首选。首先, 太阳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绿色建筑中, 利用太阳能不仅能够进行室内采暖、降温以及干燥, 还能够很好的降低整个建筑物的能耗。其次, 丰富的地热能源也可以成为绿色建筑的一项重要资源, 地热不仅储量丰富, 而且污染小, 非常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此外, 循环利用也是绿色建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无论是对于材质的循环还是对能源的循环, 这些都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成本, 节省能耗, 并且非常环保。

3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路径

3.1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有一些非常典型的路径选择, 首先, 人性化的建筑设计便是一个重要典范, 在建筑中凸显“人本理念”无疑是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于绿色建筑的一种非常好的诠释。一方面, 建筑设计的一些传统规律应当勇于突破创新, 随着人们对于个性化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越来越看重, 设计中应当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考虑, 这才能够更符合当下人们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理念。另一方面, 建筑设计中应当逐渐融入更多的艺术原素, 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需求与体现, 这也能够让整个建筑的附加价值得到提升。

3.2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于原生态居住环境的日趋向往, 这也可以很好的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化的建筑设计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 在这样的理念下打造的产品也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进而实现建筑物与环境间的良好融合。生态化建筑既可以体现在设计概念上, 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中的用材上。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化建筑在打造时要充分而全面的考量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 设计时要充分和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综合环境相融合, 这才是生态化的建筑设计中应当凸显的标准与理念。

3.3 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从横向来看建筑设计应当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不应当一味的改造环境, 而是应当融入特定的环境中。从纵向来看建筑设计应当实现当下与未来的一体化, 这也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秉承。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应当既满足人们目前的居住需求, 长远上也不会损害建筑物周边的生态环境, 能够良好的与环境和谐共处才是生态文明视域下优质的绿色建筑。

4 结语

绿色建筑理念不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如何打造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优质绿色建筑, 这个问题也很值得研究。绿色建筑应当在满足人们日趋演变的居住要求的同时, 也能够很好的与自然环境间实现良好融合, 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符合生态文明视域的优质建筑。

参考文献

[1]胡锦和, 陆梅.城市建设及建筑设计的生态性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5 (02)

[2]李晓绯, 许赫男.生态化建筑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 (06)

[3]李林芝.生态住宅设计方法在住宅节能改造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 (24)

[4]王鑫, 郑卫.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2011 (05)

[5]汪永涛.基于生态建设论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09 (22)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篇2

牛文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人类在生产领域中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够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全球、国家、区域的发展原则是:不损害、不削弱、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另外人类在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共识,必须要服从公平、合作、共建共享的总原则。在上述两大基础上,生态文明用“有序、循环、协调、共生、和谐、简约、高效”等元素的总和,参与人类共同形成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以此去规范我们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

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我们通常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是就是对于两大主线的认知,第一主线要求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应当处理好人和资源、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里面讲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提炼。生态文明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这个“索取”包括了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整体环境,包括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包括了在实现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生态服务与生态演进。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大量索取了自然的各类财富,我们对自然本身回馈的水平和强度是不是抵消了这种不断的索取?这是生态文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实现不了“索取”与“回馈”的平衡,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必然受到加倍的惩罚。

第二主线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区际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互相损害、尔虞我诈,还是互利和谐、共建共享?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还是通过协调达到“双赢、多赢或共赢”?这些均可从生态文明中得到借鉴。

可持续发展理论贯穿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这两大主线。而这两大主线在生态文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升华和凝炼。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承载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全世界在100多年工业革命进程当中,对自然界的资源、能源以及自然环境方面的掠夺和干扰,应当超出此前的几百倍。现在经常提到干部的政绩,我们过去比较清楚的是最好不出现“财政赤字”,知道借了钱将来要还,银行的贷款将来要还。但要是问一个干部“生态赤字”怎么样,他就会基本不管,留给后代。我们通常讲借债要还,父债子还,我们留下的生态债务,后代也一定是要还的。因此生态赤字要逐渐和财政赤字一样引起中国未来发展的充分注意。这两大赤字将来都应当作为衡量国家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

要正确认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了解这样的背景:世界上国土面积在7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有6个,包括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在这6个国家中,中国的资源总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总体上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所有优势被13亿人口这个分母一除之后,基本上变为了劣势。中国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我们要在这上面建设、发展,当然要比平地付出的艰辛更多。中国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区荒漠区,70%的国土上每年遭受到典型的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东亚季风给中国带来的自然灾害在世界大国中是罕见的。我们有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大陆的平均高度是世界大陆平均高度的1.83倍,我们是在一个高平台上搞建设,这样它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很高。我们有13亿人,以每年土壤和岩石的搬运量和运输量的总和作为一个指标,世界有一个统计,每年中国总强度是380.17亿吨,每人大概是33吨左右,而世界人口平均是15.6吨,也就是说中国平均翻动地表面的频率和总量是世界其他国家的2倍还要多。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中国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这个频率的次数是以每损失多少财产,死了多少人,损失多少面积来算的--大约1500年前的隋代,每年1.6次,逐渐加大到现在每年的3.9次,从现在到未来的30年当中,我们还可能增长到4.1次。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环境污染。目前,中国的CO2排放超过50亿吨(居全球第二),SO2排放2500万吨(居全球第一),COD排放1200万吨,废水排放量482亿吨,中国665座城市中有41.1%的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达到1800万吨。

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6%左右。2006年,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1%,草原退化速率平均每年200万公顷。中国的黄土高原(如陕西安塞)近25万年以来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退化。这种现象有自然侵蚀的原因,自然侵蚀再加上人类不断增加的活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共同造成了这种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干扰的现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五个基本瓶颈

(一)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背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人口的再生产数量很高,物质再生产没有跟得上去,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短缺经济,尤其是粮食的短缺,使得中国整体的发展构不成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当人口总量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永远不可能是生态型的社会。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的再生产之间产生了良性的好转。但是不要忘记,现在中国的人口列车仍以巨大的惯性每年800万-1000万的增量向前奔腾,还要延续30年左右。我们如何保证这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生态型社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背离。过去我们过分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把它的生态价值,特别是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忽略了。忽略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于生态型社会的体会比较浅,而且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联合国曾经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做过一个实验,把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叫在一起,在热带雨林当中砍掉了1公顷的树木,然后计算它的价值。如果造纸或者是做家具等等,它们能够换来的价值是多少?生态学家就把这片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能力,它对水、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等等都算进去,最后计算的结果是生态价值高出生产价值31%,二者之比是1:1.31左右。大家可以看,在过分强调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它的生态价值之后,我们实际上欠了大自然的债。

(三)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和自觉养护的失衡。我们每天的生产生活当中,都要把自己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抛弃到自然环境之中,你丢我丢,丢来丢去,直到最后环境容量无法消纳这些东西。一直到现在,我们一些企业、生产者仍然对于环境容量还是抱有无偿占有的心态。什么时候它和自觉养护、自觉维护、自觉的保持,自觉的回馈相平衡的时候,那么生态型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四)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失衡。过去我们注重效率当然非常必要,但是公平就不重要了吗?我们通常讲可持续的发展有三大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发展动力,用高效率或者是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们单位时间的产出等等。第二个元素是发展质量。质量主要是考虑在生产过程当中,从源头到末端,整体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是怎样的,如果破坏超出了环境容量,那么这种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个元素就是公平,也就是说发展的成果要有利于或者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知道经济的增长是有区域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西北地区和东部一样,产出那么高,这个是不争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谁经济产出高就应当独自享受,必须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应当享受社会提供的基本界限以上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说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五)经济运行成本的外部化必须得到克服。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如果你在生产过程当中该付出的成本你却不付,而推到社会上让别人付出的话,作为企业公民是不合格的,这将会导致制度失灵。总之,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要以生态型经济和生态型社会的完整图景作为前提。

三、从生态文明到制度建设

构建生态文明,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完善的规范性制度。

一是产业补偿制度。这个十分复杂,应当把每一个产业在它的产业链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它对环境

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链本身的位置及其所作出的对财富积累的贡献和对自然状况的干扰的净值来计算。世界上已经开始做了,我们也在研究。在不同链条当中你对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的能力,以及你自己的水平要算出来,这样算出你所作的贡献和你造成破坏的差值,如果有的话,你就需要补偿。包括第二产业当中的源头产业和后续产业之间的基本关系。一旦我们建立起来了,我们对战略环境评价也好,生态补偿也好就有了一个定量的依据。

二是生态补偿制度。我们有区域的,包括东部、中部,对于西部的生态屏障、脆弱地区的生态补偿,这是一个面上的。从一个线上讲,大江上游对中游下游的关系怎么处理。从一个点上讲,比如对水源地周边居民的生态补偿。我们从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生态补偿中,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和谐的关系。通常我们移民的时候为什么矛盾那么大,就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不合理引发的。

三是灾害补偿制度。灾害大家都不愿意发生,但肯定要发生。在某一个地方是随机的,在全国大局面来讲又是必然的。这种灾害发生在哪里,实际上不应该只由那个地区去承受,应该是整体社会都要分担,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四是社会补偿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对于贫困地区、对于整体的低收入阶层等等人群的补偿。

从整体来讲,我们只有从战略上和根本上把握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生态精神、生态理念和不超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我们的服务价值、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力这样前提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

作者简介

倡导生态文明 推动绿色发展 篇3

一、秉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一带一路”综合园区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与升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景与行动。多年来,中国不断创新和丰富可持续发展内涵,在极大改善中国人民福祉的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的未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2013年2月,在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会议上,通过了宣传《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一些国外专家学者指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进一步的认同与支持。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大地扎实推进。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综合园区能有效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各类园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推进综合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将“绿色化”贯穿到园区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一带一路”综合园区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已成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综合园区建设中的高度共识,在此类园区建设中,要从生态空间、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方面总体筹划,协同推进,实现园区的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要明确综合园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资源能源有效利用、推动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以园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当前,亟须统筹规划综合园区绿色新兴战略产业,规范投资建设,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发展区域试点,实施绿色经济工程示范,推动园区集群式、循环式、低碳化发展。

二是建立绿色创新体系。综合园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实施园区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绿色技术、参与绿色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业体系。

三是培育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协调统一,取决于如何布局产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园区品质的重点。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统筹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园区产业要素优化重组。要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以绿色产业为主导,培养耦合共生的产业集群。要特别重视园区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把“互联网+”引入园区产业构成中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提升园区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各类综合园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高地,要借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在园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绿色金融体制、人才引入和培育制度、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形成系统完整、综合配套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

三、打造高品质综合园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惯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园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认识不足,以为实现GDP增长就能实现园区发展。这种传统思维惯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冲动,在一些地区和少数领导干部中仍然很强烈。有少数园区贪大求洋,盲目上项目,产业布局凌乱,缺乏核心竞争力,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很多园区正在走出粗放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浐灞生态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年来,浐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高标准落实其综合园区相关规划,快速推进国际商贸区建设,规划布局国际总部区、贸易区和低碳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会展、旅游、商贸、健康养老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作为浐灞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园区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快速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且是浐灞生态区完善功能、挖掘潜力的重要突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参与国际分工的着力点,也是我国构筑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大平台。

近几年,浐灞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践证明,浐灞生态区是坚持生态文明、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绿色典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浐灞综合园区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的新标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绿色发展案例。这类高起点的综合园区应当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逐步由点到面、区域成片,带动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看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总体较为脆弱,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严重。地处陕西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面向干旱和半干旱农业的科技研发体系和推广模式,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相关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和辐射带动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国许多园区,特别是中西部的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是可以充分推广借鉴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建立起的合作渠道,积极争取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借力影响日益广泛的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快绿色发展,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公约履行机制、联合预警机制,协同推进重大跨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综合园区的国际化步伐。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篇4

1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

绿色建筑, 又称为绿建筑, 这里不是指园林绿化, 花园城市这种传统意义上, 我们日常生活中称呼的绿色, 而是对于环境友好, 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消耗, 最大限度的减少消耗自然界的原材料 (钢铁、水泥等建材, 石油、煤炭等能源) , 最大限度减少释放对于环境有害的物质 (甲醛、还有一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 , 最大限度节能环保。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践行最小消耗, 追求完美的零消耗, 和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施工的建材最好使用垃圾再生材料, 建筑的施工做到无粉尘、低噪声, 建筑的使用做到对环境友好, 充分利用太阳光, 减少对于外界电能的使用, 建筑的寿命终结的拆除要做到回归自然, 物尽其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生态文明的思潮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一大趋势, 尤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过度消耗自然环境的消费至上的理念, 当代的生态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消费过度的结果, 因此, 走生态社会主义是必然道路,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理论。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 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步兴起, 但是, 各种思潮, 各种设计理念鱼龙混杂, 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 各个国家努力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在罗伯特·瓦特森先生的发起下, 在2003年开始推行了绿色环境与节能领导标准 (Leader 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简称LEED) , 这个标准规范了绿色建筑设计概念, 成为比较恰当的评价绿色建筑的一个规范评价工具。可喜的是美国联邦的部分州和部分国家已经以这个标准定位法定的建筑强制标准。美国的LEED标准也逐步丰富, 从最初的只针对公共建筑, 发展到可用于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标准LEED-EB、商业建筑绿色装修标准LEED-CI、目前正在致力于开发专用于住宅建筑的LEED-RB。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参照美国LEED标准, 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 高于美国LEED的标准, 比如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

我国为了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 负责具体工作, 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这一个标准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指导。从这里开始,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逐步进入千家万户, 形成一大批绿色公共建筑, 绿色住宅建筑, 绿色社区。

2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案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 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 城内绿色建筑比例将为100%, 美国LEED创始人罗伯特·瓦特森表示“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示范新城, 已经制定出了很高的生态环境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 LEED可以成为一个手段。另外, LEED这套标准目前是国际上最被广泛认可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生态城要达到其建设目标, 也需要得到一个国际标准体系的验证。”因此, 本文选取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

2.1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特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部 (原汉沽区) , 设计之初就选取了不占耕地的盐碱地, 建立在节约用地, 节约用水, 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从一开始就选取了生态比较脆弱, 植被比较稀疏, 环境退化较严重的地区, 因此, 绿色建筑在中新生态城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有以下三点: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建筑节能环保贯彻始终, 可再生材料的充分利用等等。

2.1.1 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中新生态城选址之初就考虑到依托大城市, 会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 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 建立独立的各类能源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会造成浪费。中新生态城依托天津中心城区, 滨海新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网, 最大限度利用了城市污水处理, 中水回收等基础设施, 真正实现了经济、高效、生态绿色建筑。

2.1.2 建筑节能环保贯彻始终

中新生态城从能源的源头上就选取可再生能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建设了大规模的区域性太阳能发电站, 海滨风力发电站, 生物质发电站, 并且, 结合国家首批智能电网试点的优势, 鼓励区域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结合中新生态城实际情况, 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 规定确定了生态城住宅的单位能耗不高于78 k Wh/ (m2·年) , 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不高于110 k Wh/ (m2·年) 。该项指标实现了生态城的低碳目标, 减少CO2的排放, 这个指标硬性规定, 实现了生态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生态文明目标一致。

2.1.3 可再生材料的充分利用

中新生态城建设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 征地拆迁把原有的汉沽碱厂的建筑垃圾, 回收利用, 做成混凝土材料以供后期建设使用, 中新生态城三个片区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充分利用各种当地随处可取资源, 海盐、芦苇等等。对于挖掘的表土进行合理配置, 最大限度节省自然资源。

2.2 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具体到建筑, 中新生态城从设计之初就秉承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筑布局设计比较合理;被动节能措施主要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 利用自然风;主动节能措施是回收热风系统, 使用节能灯具等等。本文主要以中新生态城某中学建设设计为例探讨低碳环保的设计情况。

2.2.1 建筑布局设计合理

教学楼、综合楼、操场环状环抱, 让学生在5 min以内去教室读书, 做实验, 去操场活动, 教学楼总体设计呈之字状, 教学楼朝阳的房间用作教室, 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 充分利用太阳能, 教室背面的房间用做实验室, 走班教室, 东西向的房间用作行政办公用房, 减少了冬季风对于建筑的影响。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在操场下面建设有地下车库区, 以供学生走读使用, 所有建筑的地下都连同一起, 最大限度实现了建筑的一体化。

2.2.2 被动节能措施

所有建筑都建设有良好的围护系统, 最大限度降低取暖的能耗, 墙体保温采取了绝热、保温、防火等措施。建筑外墙使用了混凝土砌块加气, 石棉构造。所有外墙玻璃采用双层中空钢化玻璃, 设置真空层, 有效避免了热量的散失。

教学楼都设置了可调节遮阳的措施, 在不影响室内采光的前提下, 自动调节遮阳板, 保温、透光。教学楼的所有走廊都设置了透光的设置, 充分利用太阳光, 在部分区域实施了开天窗的设置。教学楼部分室内活动区, 有大面积的可开窗户, 夏季可以充分开启, 冬季可以关闭保温。

2.2.3 主动节能措施

该校空调系统的设计, 充分回收了循环空气, 教室一般不设新风系统, 为了保证学校通风的需求, 教室采用了热回收功能, 在地下室及一楼到五楼设置了多个回收热的智能环保回收空气机组, 充分保障热量不散失, 又可以满足空气质量的需求。

在庭院中使用高效节能的LED灯具, 提供夜间照明, 在部分区域使用太阳能发电功能, 白天储存的电力, 晚上使用。此外, 还使用了雨水回收利用, 雨水和中水作为景观用水。

3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方兴未艾, 目前, 各地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使用的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很多标准是引用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条目, 这些规范和标准本身就是尚存许多问题的, 如日照标准。现行的日照标准以一年中冬至日和大寒日的日照时间作为日照审核的依据, 但这其实并不能完整反映全年的日照情况, 有些项目中冬至日和大寒日的日照时间符合要求, 但是在全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达不到要求的。虽然这些项目符合规定, 可以实施, 但是以此标准兴建的建筑是否能够称之为绿色建筑有待商榷。GB 50378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应该逐步完善和细化自身的评价指标, 其中的日照标准不但应满足GB 50180的规定, 同时还应结合绿色建筑的特点, 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绿色建筑不仅要节能, 还要宜居。

4 绿色建筑设计几点启示

绿色建筑经过数十年的实践, 逐渐摸索出来一些可行的做法, 比如, 加强绿色意识, 加大力度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 积极完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实施, 加强整个建筑行业的绿色规划等等。

4.1 积极完善相关绿色建筑配套法规

要加大力度完善相关的绿色建筑的配套法规, 逐渐从有立法权限的市开始试点, 制定相应的规章、法规, 逐步形成省人大层面上的地区法律, 逐步形成国家部委层面的指导配套法规, 最后建立国家人大层面的绿色建筑法, 强制性规定我国的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的标准。另一方面,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实施对环境友好的建筑, 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践行最小消耗, 追求完美的零消耗, 和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施工的建材最好使用垃圾再生材料, 建筑的施工做到无粉尘、低噪声, 建筑的使用做到对环境友好, 充分利用太阳光, 减少对于外界电能的使用, 建筑的寿命终结的拆除要做到回归自然, 物尽其用。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国家的基本发展纲要和战略规划, 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要件,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将绿色、环保的设计规划理念植根于建筑领域, 必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 对于土地的使用, 建筑设计的规划, 施工队伍的资质, 国家都应从宏观角度去把握, 给予支持和引导。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建筑节能规范, 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较低, 各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应设立执法监督机构, 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 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制订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通过示范工程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市场, 明确政策导向, 吸引投资帮助绿色建筑的发展。

4.2 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目前,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主要是跨国评估机构的代理公司或者是合作公司, 往往不能独立于母公司进行评估, 进行评估中不能基于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因此, 应该尽快建立我国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 依据我国国情, 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应尽快完善绿色建筑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评估标准, 实施绿色建筑及相关产品标识制度, 建立评价监管体系, 规范评估机制, 切实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强急需人才培养对急需熟知绿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人才, 可通过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 或增加绿色建筑相关课程, 来培养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性人才。可通过定期组织绿色建筑相关培训, 提高各行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应用能力;还可在建筑师资格认证或行业资质相关评审中, 适当增加对绿色建筑知识的考核, 提高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素养。

4.3 加强建筑产业的规划

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整体的规划, 由于房地产行业推向市场以后, 快速的繁荣下, 隐藏着种种的隐患, 追求经济利益, 往往忽略了对于生活环境的保护, 即使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 往往不能严格落实对于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的绿色建筑。因此, 加强建筑产业的规划十分有必要。

现在建筑行业在逐步完善发展之中, 但还是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行业内恶意竞争、暗箱操作的情况依然存在, 一些资质不足的小型建筑企业依然大量存在。不足规模的建筑企业在设计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后期维护上肯定有所局限, 再加上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很难保证建筑设计环保科学, 因此, 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行业运行规定管理的条例和规范, 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同时对于资质不佳的企业进行行业整顿, 必要时取消其公司。

5 结语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 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在目前情况下, 绿色建筑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或许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使用,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 只要我们秉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宗旨和理念, 利用经济、科技、文化的一切力量, 就能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世界在环保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翟燕涛.浅谈新世纪建筑设计文化发展[J].同煤科技, 2009 (3) :79-80.

[2]胡婷婷.海南炼化项目生产管理区的建筑设计[J].石油化工设计, 2009 (2) :101-102.

[3]绿色生态城的思考路径[J].世界环境, 2008 (2) :16-17.

[4]王孝东, 孙振男.浅谈绿色施工[J].华章, 2011 (9) :64-65.

绿色生态文明作文 篇5

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周围环境良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可是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空气污染十分严重,人们出行都要戴着防霾口罩;土地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森林面积减少、温室效应向人们逼来,生物多样灭绝……人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

现代社会,几乎每家都有车,排出的废气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在绿树环绕中,人们可以镇定神经,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降低血压,解除疲劳,还能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菌……除此之外,树本还可以调节气候、防风降噪、蓄水防旱,是人类的最好的朋友。可是人们却乱砍乱伐,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我们要珍爱树木,在植树节的时候多多种树,加强绿化。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不破坏生态资源等等。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建设优美的环境。

树木参天,小草嫩绿,鸟语花香,空气无污染,湖水碧绿,鱼儿自由的游着,从此再也看不见干涸的湖水,矮小的树桩,遍地的垃圾,河上漂浮的鱼骨,被人折断的树枝,被摘的光秃秃的花茎,浑浊的水源,塑料袋在天空中飞舞……如果我们能爱护生态环境,那么这些美好的愿望都会实现。

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文明 篇6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意识

首先,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部署。衢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加大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在生态建设上为全省建设多作贡献。其次,始终把思想统一到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大目标”上来。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特色,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促进,实现“双赢”。第三,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上来。我们树立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强化环保意识,体现生态效益。高度重视林业经济,把林业摆在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大效益,使林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花卉苗木示范园区、绿色无公害林产品基地等,积极打造青山绿水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

衢州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总体要求。处理好两对关系、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项目标。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环境治理与社会稳定的两对关系;做到生态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三个相结合;确保实现完成生态省建设省、市目标责任书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年度任务;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考核验收;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重点断面和出境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计划等四项目标。

(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体系。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作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农业方面。建成了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开化县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 开化县、江山市和龙游县进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生态林业方面。近几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6.59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30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的较高水平;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264公里,建成花卉苗木基地9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96个和工业原料林基地8万亩,建成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个省级森林公园和48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生态工业方面。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近两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5%。生态旅游方面。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生态城镇方面。“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确立“盆景式城市”的特色理念,致力于做精、做美、做特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09个。生态文化方面。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孔子、棋子“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提高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生态衢州建设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

(三)完成生态市建设预期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衢州市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一是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2006年衢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12项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各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实现了全市“一片绿”。二是污染防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衢州市、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启动,衢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全市建成了2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近900个村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50.2%。三是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衢州市先后关闭了1.24万只竹料腌塘和41家土法造纸企业、完成了12家氨氮重点企业的治理、淘汰了小化工企业60多家、拆除水泥机立窑90多条、关闭小矿山170多个、小石灰窑520多个、实施了15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领导明确措施有效保障生态市建设顺利进行

衢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衢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市建设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确定“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的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同时,将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再由各县(市、区)分解到基层,形成了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统一完整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机制,使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到实处。

(二)编制规划,确立项目,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是林业。近年来,衢州市完成了城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规划、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100个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建立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村10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等,形成了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五大百亿”工程、“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载体,整合资源,突出项目的生态含量,编制、推荐项目,做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另一方面,认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市建成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万亩,二是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工程。全市完成100万亩。三是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00公里。

(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衢州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示范区带动作用,努力培育一批绿色单位和生态示范乡镇和村。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强化指导、积极扶持、严格考核、表彰奖励等创建程序,全市有74家企业获省级“绿色企业”称号;建成90个省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25个。

(四)创新思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在激励机制上,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奖励;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对实行清洁生产和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落实退税政策。在投入机制上,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在监督机制上,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群众参与机制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奖励、补助、规划、宣传、调研等。

(五)强化宣传,全面发动,营造氛围。生态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衢州市为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提出了建设“浙江绿源”的口号。通过邀请国家、省生态专家开办生态建设知识讲座和环保课。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了宣传专栏,举办生态摄影比赛,制作宣传光碟,汇编生态建设文献,举办 “中国(衢州)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设立宣传牌,开通“浙江绿源-衢州生态市建设网站”等形式,扩大衢州创建生态市建设的影响,展示了衢州良好生态形象,打响了衢州生态品牌。

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 篇7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 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且有利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各方应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为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矿产区的莱比锡市市长博卡德荣格。加大了对轻工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力度, 在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 还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 把劳动力更多的从矿产开采上转移出来, 并加大对新就业岗位的提供力度。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贵阳的发展突出城市生态特色,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而是选择了一条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 推进环境的生态化。结合贵阳的山地特色建设山地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第二, 推进建筑的绿色化。强化节能减排的综合管理, 使新的建筑节能材料达到整个城市建筑材料的50%以上;第三, 推动交通的清洁化。实施低碳交通工程, 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第四, 推进生活低碳化。建立低碳社区、步行通道, 向市民普及低碳知识来强化这种低碳意识。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中国政府正在以PM2.5为主, 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PM2.5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既打攻坚战, 也打持久战。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中国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通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国际上有许多理念值得我们重视, 比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爱护自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环保从孩子抓起, 从身边做起, 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等等。我们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种方式代价太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道路,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顺应低碳发展国际潮流的大势所趋, 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篇8

《方案》中首先指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及原则, 随后明确了于2020年之前必须建立健全的八大体系及制度。总体来讲, 《方案》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修复进一步推进。《方案》中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将从改革中受益。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指导。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空间均衡的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

值得重视的是, 《方案》中强调了市县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意义。规划编制前, 必须首先开展总体环境评价, 确保人口、工业结构及经济增长在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方案》还规定, 规划编制过程中, 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当地居民的意见, 最终经当地人大审议通过。对于一份中国政府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而言, 这种细节并不常见。这表明,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公众参与。

此外, 《方案》还预示了一些重要决定或未来发展方向, 例如:将逐步取消对化石能源的普遍性补贴。这一做法为全世界做出了榜样。目前, 全球每年有5万亿美元用于补贴此类污染能源, 这一支出相当于全球GDP的6.5%。

《方案》还涵盖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改革, 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政府购买环境保护管理服务;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建立新的全国政府官员环境绩效监督与考核系统。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篇9

一、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绿色是发展的全面要求和转型主线,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三者目标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更为宽泛,涵盖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则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形式, 因此,可以用绿色发展来统一表述。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绿色经济或绿色发展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但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和谐统一, 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十七大强调, 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 “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独立成篇, 进一步彰显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最近,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的文件,是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建立系统完整制度体系的方向性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首次将“绿色化”作为“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要求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和集中体现。

二、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 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当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 但我国工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业仍然是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 据初步核算,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2.6亿吨标准煤, 其中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球一半。 原油进口3.1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9% ; 铁矿石进 口9.33亿吨 , 占国际贸 易量的69%;天然橡胶、铜、镍、铝土矿、铅锌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有的高达85%。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90%、70%, 烟尘、 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的85%以上;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危害严重的非常规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几乎都来源于工业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能效、水效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其中钢铁行业国内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 我国万美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69立方米,还远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韩国的55立方米、英国的89立方米。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的工业文明发展成果丰硕,但是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断缩小与世界领先绿色制造能力的差距,加快赶超国际先进绿色发展水平。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实现生产方式 “绿色化”,既能够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也能够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增强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实现绿色增长。

三、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要求

工业是立国之本, 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 工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幅提高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创造就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被各国广泛采纳。 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重要趋势。 欧盟实施绿色工业发展计划, 投资1 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开始主动干预产业发展方向,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瞄准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利用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 同时,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 不断设置和提高绿色壁垒,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利器。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加之当前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下行压力较大,在全球?“绿色经济”的变革中,要建设制造强国,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迫切需要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增强绿色综合国力,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 这就要求我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建立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这既是强国制造的基本特征,也是制造强国的本质要求。 只有制造业实现了绿色发展,才能既为社会创造“金山银山”的物质财富,又保持自然环境的“青山绿水”,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突出“绿色”主题

绿色、智能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46次。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必须聚焦“绿色”主题,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全面实现“绿色化”,加快构建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制造体系。

一是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 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积极采用高效电机、锅炉等先进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加快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 要广泛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 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

二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努力在新兴领域打造绿色全产业链, 增强企业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绿色运行、绿色回收、绿色再生水平,鼓励应用绿色能源、使用绿色包装、实施绿色营销、开展绿色贸易。 加快发展绿色信息通信产业,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运行能耗,推广无铅化生产工艺,发展绿色新型元器件,有效控制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限用物质含量。 积极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统筹应用节能、节水、降碳效果突出的绿色技术和设备, 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分布式供能。 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应用近净成形、快速成型、表面工程等绿色节材工艺技术,大力研发高性能、轻量化绿色新材料和绿色生物工艺、绿色生物制品。 加快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带动智能电网、智能建筑、多网融合、智能物流等建设,促进节能减碳。

三是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 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 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针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重型矿用载重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实施高端再制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以及通用型复印机、 打印机实施智能再制造,对老旧和性能低下、故障频发、技术落后的在役机电装备实施在役再制造。 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进一步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 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推动建立再制造产品认定国际互认机制,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建设绿色工厂, 推动在重点行业建设千家绿色示范工厂, 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工厂绿色化模式。 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集聚区)按照生态设计理念、清洁生产要求、产业耦合链接方式, 加强园区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培育100家示范意义强、具有鲜明特色的 “零”排放绿色工业园区。 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企业不断完善采购标准和制度, 综合考虑产品设计、 采购、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服务、回收和再利用等多个环节的节能环保因素,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 壮大绿色企业, 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推动发展绿色金融,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应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领域。 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 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践行绿色理念,大力加强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供给能力, 创造绿色需求,带动绿色消费,引领绿色时尚,弘扬绿色文化。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强化绿色科技支撑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 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阵地,是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整体创新水平。 我国工业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支撑国民经济合理增速,又要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化、应对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强化工程科技的支撑地位,才能够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消耗更少、污染更小、排放更低的绿色发展。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预计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未来几年将出现拐点, 进入发展的平台期。 这正是实施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 不能再以简单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去实现发展,而是要大力实施绿色技术创新,下大力气推动生产能力更新和绿色化。

发展绿色农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篇10

一、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 现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一种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 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 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建设生态文明客观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工业文明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同时又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导致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 主要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 人类消耗甚至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衰竭的困境;另一方面, 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生态, 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摆脱发展困境, 世界各国都在反思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弊端, 逐渐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不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而且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部署。从当前来看,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 它不仅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更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首先, 绿色农业强调以科技为支撑,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必然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 绿色农业强调以生态为基础,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提供的是绿色产品, 倡导的是绿色消费, 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善土壤质量和利用生态机制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也就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 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最佳现代农业模式, 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绿色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在我国, 发展绿色农业不仅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绿色农业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 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绿色农业强调以科技为主导, 发展绿色农业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 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农业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 发展绿色农业, 能够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绿色农业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重点, 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绿色农业是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不仅为建立起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而且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公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是推动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绿色农业要求确保资源安全, 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这就会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绿色农业的最终产品是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 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 都要实行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这必然推动绿色农业相关技术的进步, 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同时, 发展绿色农业还有利于促进公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发展绿色农业, 有利于引导广大公民全面认识农业, 正确认识绿色产品, 自觉进行绿色消费, 带动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这必将对我国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的人力支撑。

再次,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生态环境, 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 实现了由高度依赖先进工业装备和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转变, 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选择的最佳农业发展模式。

最后,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为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条件。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绿色农业是一种投入较少而收益较大的产业, 可以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积极倡导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作用, 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渠道;绿色农业强调实现产业化经营管理, 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不仅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 而且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这必然对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建设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的共识,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目前, 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不足、观念滞后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此, 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 普及绿色农业知识, 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的共识, 增强各级政府、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广大消费者认识化学农业、“黑色农业”的危害, 认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国情, 自觉拒绝污染和不安全的食品, 增强绿色消费的观念, 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和行为。通过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其次,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农业是一种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 离不开各绿色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区, 比如黑龙江、湖南的水稻生产和加工, 内蒙古的乳品和牛羊肉生产与加工, 新疆的葡萄和番茄生产与加工, 江苏、浙江、福建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等。这些省市区具有发展绿色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 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优势, 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优势, 建好当地的绿色农业科技实验和示范区,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大力促进相关绿色农业科学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示范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带动全地区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 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绿色农业, 建设生态文明, 都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农业相关投资政策, 把绿色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投资的重点, 加大公共财政的投资力度, 为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根据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 结合我国实际, 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主要应集中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扶持绿色农业科技创新,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公共财政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持, 并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将研究重点转向绿色农业, 加快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质量监督检测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大力扶持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财政投资或补贴,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则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强公共财政对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资金扶持, 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另外, 我们还要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等, 增强生态功能,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三是大力扶持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和技术培训,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农民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主体, 而当前我国广大农民不仅缺乏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和了解, 更没有掌握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相关技术, 因此, 应根据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及其绿色农业发展规划, 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提供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 大力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 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 发展绿色农业, 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促进人们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形成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文明,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

[2]孙火喜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第3期

[3]杨兰根张爱民郑立平:《绿色农业及其发展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5期

[4]张秉福叶海芹:《试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误区与对策》,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5]刘伟明:《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世界农业》2004年第8期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篇11

2013年,全省林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兄弟省市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我在多次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时候,总能感受到湖南林业的好名气,觉得很是自豪。下面,我就2014年全省的林业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大力推进生态绿化

一是要大力开展“身边增绿”。“身边增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秀美村庄、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开展“身边增绿”行动,既是一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里子”工程,也是一项愉悦身心、树立形象的“面子”工程。因此,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开展 “身边增绿”摆上重要日程,采取切实措施抓出成效,重点围绕“三边”(路边、村边、城边) 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努力改变全省人居活动环境不佳的局面。要明确目标,统筹推进。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整治城郊结合部环境差、交通干线两厢景观陋、村庄房前屋后绿荫少的问题。要突出特色,打造景观。坚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按照城市森林化、公路林荫化、庭院景观化要求,突出抓好见缝插绿、树种添彩等工作。要广泛发动,形成合力。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短信、微信等舆论工具,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人心,把爱绿、添绿、护绿变成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要整合资金,联动建设。有效整合国家工程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将铁路、公路干线两厢和城市周边绿化美化工作切实做好。与此同时,要广泛开展 “单位联村建绿,大户建绿,群众捐资建绿、集资建绿、认养建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增添新绿。要推广学习娄底、永州 “联村建绿”的经验做法。省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带头联村建绿,将“联村建绿”点建成绿化示范点;各级绿化委员会也要制定规划,将“联村建绿”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乡村。要加强考核,建立机制。从2014年起,“三边”绿化将纳入“湘林杯”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范围,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二是持续推进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森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是加快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系统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林分质量重要举措。从全省现实情况看,虽然森林覆盖率超过57%,但全省森林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低,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全省有453.34万公顷中幼林仍需要我们去挖掘潜力,认真经营。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积极抢抓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科学制定森林经营方案,充分利用好国家加大森林抚育补贴的政策优势,提高全省森林经营水平。

三是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湖南是林业大省,但也是生态脆弱省份。全省“一湖四水”屏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60多万公顷坡耕地还需要退耕,14.67万公顷重金属污染农田还需要治理,40多万公顷矿山还需要造林,生态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全省要充分利用国家今年将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及退化防护林改造试点等机遇,重点开展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山更绿为重点,强力推进山体修复和“矿山复绿”行动;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耕地有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休耕。通过落实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努力使全省的生态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力加强生态保护

十年才能树木,彰显出林业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殊行业,稍有不慎,多年的心血就会化为泡影。现实中的典型案件警示我们:生态保护,一刻也马虎不得。今年,生态保护必须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重点抓好森林防火。森林防火不仅事关森林资源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始终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湖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森林防火和救灾扑火的难度大、成本大、代价大。尤其是森林防火只有现在时和进行时,没有过去时和将来时。我们一定要时刻紧绷“隐患重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根弦,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责任部门全力抓,不断创新森林防火的措施和方法。要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武警森林部队防火突击队、专业队作用,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严格火源管控,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发生和降低灾害损失。二是要重点抓好病虫害防治。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和预防,竹蝗、松毛虫等爆发性灾害的预测预防工作,积极开展林业无公害生物防治,确保成灾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下。三是要重点抓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各地要继续加大对乱猎滥捕野生动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姿态,形成威慑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猎捕候鸟事件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力度,抓住国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的工作契机,积极争取、做出成效。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林业既是生态产业,又是富民产业。加快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是增加绿色资产、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林农家门前创业增收的优势与潜力所在。油茶、楠竹、花卉、种苗是全省的特色林业产业,在全国有优势、有地位,各地一定要紧抓这些有优势、有潜力的特色产业的提速发展,推动林业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一是促进特色示范园区建设。各地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的契机,努力建设一批林业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其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园区转移,力争全省建成100个左右的专业特色园区。

二是要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推动一个产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前期造势,中期推进和后期巩固三个阶段。以油茶为例,全省油茶通过前期发动,这几年已完成新造16.46万公顷,低改29.4万公顷,已从发展前期步入中期。现在面临着中期推进的一系列现实难题,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比如84个油茶品种的选优和评估;比如土壤环境的检测和改良、规模化油茶种植的投入产出分析、油茶病虫害的防治、金融和政策支持等等,实际上产业发展中可能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希望林业部门的同志们认真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省政府准备在今年4月份左右召开一次油茶产业发展中期推进现场会,研究和解决一批影响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请林业厅的同志们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楠竹、花卉苗木产业也同样存在如何加强中期推进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逐个召开中期推进现场会,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实实在在推进发展。

三是加强扶持,突出打造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重点企业在贷款贴息、产品退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要强化林产品质量的检测指导,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一批精品、名品。

四是要创新机制,积极促进“湘籍”企业家回湘创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生产家具的浏阳籍客商多达200多家,全省在外的“湘籍”企业家更是不计其数。近年来,受多个因素影响,这些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回湘创业欲望。各地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为企业回湘落地创造条件,积极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浅析以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永安 篇12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经济和谐为宗旨, 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要求。

1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淘汰落后的产能、生产工艺和设备以及过度消耗资源, 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 (2) 大力提升民生, 以创建生态社区、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为契机, 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引导民众建立生态环境意识, 实行环境友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3) 深化节能减排, 加大对水、大气、噪声、辐射、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 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4)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创建生态村镇。 (5) 加强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6)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机制。 (7)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2 公民、政府、企业三者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建设生态文明, 公民是主体之一, 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基础是对生态文明的理性认知, 即要知道什么是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有何意义,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每个公民需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重新认识, 要建立新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一方面要对生态环境负责, 另一方面要对我们自身行为负责, 也就是对社会负责。每个公民都应积极参与各种生态环保公益活动, 从身边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小事做起, 自觉抵制和制止对生态环境不友好的行为, 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与自己的公益活动紧密结合。

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 担负别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不可替代的主导功能, 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将发挥重要的生态建设主体作用。政府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科学决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遵循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与自然协调, 达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

企业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 在建设和生产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 在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责任方, 为此要在项目建设、开发、生产中, 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购、设备选型、工艺选择、产品形成等各个环节, 强化环境保护, 持续开展清洁生产, 预防环境污染。这就要求在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淘汰落后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 提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质量, 将科学、合理、友好地利用环境资源作为衡量企业效益的重要依据, 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做到达标、达总量排放。企业还必须重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 要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 建立生态生产工艺, 循环利用废物, 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 以达到经济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企业。

3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突出环境保护, 做到预防治理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永安市作为福建省基础原材料、电力生产地之一, 建材、化工、纺织、印染、林木加工等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 产业结构中原材料加工生产特征明显, 生产过程产生、排放的“三废”较多, 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能耗较高。部分企业在原材料、产品贮存、运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环境风险。有些企业和开发区, 如尼葛开发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上风向且与居民区距离过近, 小陶、洪田镇的化工园区设在文川溪水源保护区的上游, 不仅对环境的压力较大, 环境安全风险也较高。因此, 我市的环保工作必须立足于防, 就是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 严控新上印染、造纸、电镀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所有化工项目都必须进入化工园区, 竹木加工行业的制胶工段, 石板材加工行业的切割、磨边工段要进行整合, 形成几个较大规模集合体, 配套污染物处理设施, 并全部进入专业工业园区。所有新建项目都必须认真落实环评、三同时、环境监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制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积极构建省、地、市三级联网、扩大监控范围, 实行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体系。加强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永安市虽已成立环境应急中心, 但须配足人员和装备, 政府、企业都需制定和完善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和演练, 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危险废物、核辐射安全和重要环境慜感目标的应急保障, 建立全市性应急物质、装备储备中心。同时也要着眼于治, 形成比较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体系。在水污染治理方面, 在扩大污水处理规模的同时, 适当减少污水处理厂建设布点, 如尼葛开发区南部工业、生活污水处理的工程可与我市北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合建, 即可减少建设成本, 又可减少环境风险源;所有工业开发区都必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同步投入使用;结合新农村建设, 要新建设一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就地减量化处理。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 结合节能减排, 重点开展火力发电、水泥制造行业脱硫脱硝, 降低烟粉尘排放量, 脱硝效率要大于60%, 脱硫效率要大于90%;加快淘汰黄标车, 控制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地面扬尘, 严禁桔杆焚烧。只有“防治结合、以治促防”, 才能控制污染,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3.2 突出科技创新, 做到节能减排结合

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经济,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扩大对国、省控和重点行业企业的在线监测、监控能力, 建立地表水、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点。加强环境管理、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监测预警、污染物在线监控。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电磁电离辐射的控制, 要从规划、科研、治理方式、资金上进行支持。要采取行政、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手段推进工业区集中供热, 逐步淘汰20吨以下小锅炉, 全面控制、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面对“十二五”繁重的环保任务, 构建强大的科学支撑体系, 是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新道路的新要求。为此, 我市要大力推进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实现数字环保信息化建设, 加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废物综合利用, 充分发挥永安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更高程度地用好粉煤灰、废渣、竹木边角料等, 将之变成再生能源。加强火电、建材、养殖行业减排项目建设和设施运行。积极建立完善的环保人才培训、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相融合的科技支撑体系, 提高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水平。

3.3 突出民生, 改善环境质量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 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的自然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切实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构筑绿色永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为此必须认真实施《永安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 (2011—2015) 》计划实施的项目任务, 重点落实好既关系到民生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永安、绿色创建、保障措施等各项项目的完成, 真正让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更多民众, 这样广大的民众才能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尝到甜头, 才能自觉地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3.4 突出生态文明制度与重点工程建设

政府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环境、社会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作为对职能部门和下级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 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制度, 实施一批改善生态与民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项目, 持续进行城、镇、村污水、垃圾、绿化工程项目建设, 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沿河两岸一重山、公路、铁路两侧公益林、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老城区改造, 城市绿化, 城市步行道和景观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全面开展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宜居城市创建, 以此带动城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转变。

3.5 突出宣传教育, 做到意识实践相结合

上一篇:云南哈尼族下一篇:法律基础课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