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标准

2024-09-18

绿色建筑标准(精选12篇)

绿色建筑标准 篇1

2010年9月,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规划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0~2012年),全部新建建筑,5000m2(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以上的改建、扩建建筑应达到一星级标准及以上;第二阶段(2012年以后),全部新建建筑,5000m2(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以上的改建、扩建建筑应达到二星级标准及以上。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B/T50378-2006,绿色建筑除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外,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详见表1和表2。

在绿色建筑的定义中,我们需要把握“全寿命周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几个关键词。我们需要认识到,绿色建筑并非由各种产品和技术堆砌而成,更不是高成本的代名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很多都是普遍、合理的设计原则。例如,要求根据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本就是基本的设计原则,从这条标准和原则中,我们应该知道,应尽量避免漫无目的地设计出体型奇异、东西朝向、大面积玻璃等违反基本设计原则的建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绿色建筑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建立绿色建筑观念,理解绿色建筑对建设事业的良性推动作用,继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自流,避免出现阳奉阴违或弄虚作假的状况。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政策制定到立项、规划、设计,再到施工、运营等各个方面,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要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而设计作为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的先头部队,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根据《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关于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相关的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进行解读,分别从政策文件的制定、条文理解的疑问和设计实操的建议三个角度开展探讨,并对广州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住宅建筑

1. 政策文件制定的建议

(1)在“4.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项中,除4.1.4条外,满足其余项的要求并不难,而4.1.4条要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须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的相关要求。让我们看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0.2条对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广州为IV建筑气候区的大城市,应满足大寒日不少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以下简称《广州细则》),我们以建筑间距要求最高的密度3、4区为例,探讨建筑高度为100米的住宅建筑日照情况。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大寒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约为51°,图1为大寒日正午广州日照情况示意,两栋建筑均为南北朝向,根据《广州细则》计算出南北建筑间距为71m,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正午,北面建筑依然有约12.3m左右的高度无法照射到阳光,即首层至四层住宅肯定无法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考虑到不同时段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密度1、2区更小的建筑间距等因素,则无法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住宅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上述情况将促使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重新审视《广州细则》的相关规定,否则将出现满足了《广州细则》,但不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的情况,对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产生不利影响。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广州属亚热带地区,气候夏热冬暖,对日照的要求远没有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迫切,是否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规定的3.2.2条,明确4.1.4条不参与评价,需要主管部门在制定本市绿色建筑技术指引、验收细则和评估标准时综合考虑。

(2)“4.5室内环境质量”的一般项4.5.7条规定,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此条文是指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应采取措施解决内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广州地区冬季极少会出现结露现象,但在每年3、4月份暖湿气流加强时,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骤然增大,而建筑物墙体、地板的表面温度较低,极易凝结成水珠,也就是俗称的“回潮”或者“回南”。如果单纯从条文字面来看,广州绝大多数住宅建筑无法满足4.5.7条,但从条文所指的室内外温差情况来看,针对的是冬季室外冷、室内热的情况,又与广州“回潮”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和执行此条文,需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加以考虑。

(3)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丰富、水量充沛,广州地区以往并未重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系统的应用,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需加强对非传统水源利用的重视程度。广州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雨水无疑是广州非传统水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主管部门可在综合比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后,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对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做出明确规定。

2. 标准条文理解的疑问

“4.5室内环境质量”一般项的4.5.9条关于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的规定,由于广州住宅建筑较少采用集中空调,条文中所指空调系统(设备)是否包括分体空调?若包括,则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是可以实现的,即满足条文要求;若不包括,当住宅采用分体空调时,则4.5.9条不参与评价。

3. 设计实操的建议

(1)在“4.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一般项中,4.1.9公共服务设施、4.1.13住区风环境、4.1.14植物栽植要求和4.1.15住区出入口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较容易实现,满足此四项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若需达到二星级,则可考虑实现4.1.16透水地面面积比,增加透水地面面积,不但可以改善环境小气候,还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另外三项中的可利用的旧建筑、住区环境噪声控制、日平均热岛强度等受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较大,并非每个项目都能具备。

(2)“4.2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控制项中,4.2.1建筑节能标准对广州市而言,与《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的要求是一致的,理应满足,另外两条是关于集中空调的规定,广州住宅建筑较少采用集中空调,通常较高端的住宅建筑才会采用,若采用,满足这两条也是理所应当的。一般项中,若采用集中空调,则满足4.2.4合理设计、4.2.5选用高效设备和4.2.7高效照明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若不采用集中空调,则4.2.6和4.2.8不参与评价,根据比例,满足4.2.4和4.2.7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3)“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控制项中,要求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也就是说,只要有景观用水,就必须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中水系统。一般项中,4.3.6雨水径流渗透和4.3.8高效节水灌溉较易实现,但达到一星级标准需满足三项,达到二星级标准需满足四项,换句话说,若不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中水系统,则连一星级的标准都无法达到。结合控制项的要求,可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等室外用水,则可满足4.3.7采用非传统水源和4.3.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4)“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控制项中,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装饰性构件的定义在条文解释中有明确阐述,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女儿墙高度不能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一般项中,由于广州地区已明确要求使用预拌混凝土,以及C50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和HRB400级钢筋的广泛应用,所以满足4.4.3、4.4.4、4.4.5条,达到一星级的标准是不难的,若再满足4.4.8条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装修交楼,即可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5)“4.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中,4.5.1日照标准与“4.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的4.1.4条要求相近,不再赘述,其余条文中关于采光、通风的要求理应满足,需要特别关注的是4.5.3隔声减噪要求和4.5.5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在住宅建筑中,隔声减噪的重要环节通常为临主要街道的窗户、楼板由于撞击产生的噪音,以及电梯运行所产生的噪音,为满足4.5.3条要求,必要时需在上述部位采用中空玻璃及隔声减震材料;在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的项目中,须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包括石材、板材、胶合剂等,以满足4.5.5条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胶合剂,采用低辐射的石材和E1级以上的板材已经是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识,但往往容易忽略对胶合剂的要求,事实上,劣质胶合剂中含有大量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会严重污染室内空气。一般项中,4.5.6居住空间要求和4.5.8外墙内表面温度要求理应满足,即可达到一星级的标准;是否满足二星级标准,将视主管部门对4.5.7条和4.5.9条的具体规定而定(前文已述)。

(6)“4.6运营管理”主要为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要求,但其中也有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条文,如控制项的4.6.2分户分类计量、一般项的4.6.5垃圾站(间)要求、4.6.11设备及管道设置要求、优选项的4.6.12垃圾收集处理用房要求等,在设计时需加以关注和实施。

(7)一星级标准对优选项没有要求,二星级标准要求至少满足三个优选项,在目前的条件下,4.1.17、4.2.10、4.6.12三条关于地下空间利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垃圾收集处理的优选项可以实现,可考虑在满足二星级标准时实施。将来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功能材料等逐步走进我们的设计和生活中,设计、建造和运营更高绿色建筑等级住宅的目标,必将实现。

二、公共建筑

1. 政策文件制定的建议

“5.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优选项中,若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可分别满足优选项5.1.12和5.1.13条的要求,但若场地本身非废弃场地,而且没有可使用的旧建筑,则5.1.12和5.1.13条是否不参与评价,需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进一步明确,若如此,则优选项总数减少至12条,根据比例,满足五个优选项则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2. 标准条文理解的疑问

“5.2节能与能源利用”一般项的5.2.8条关于建筑外窗的气密性标准,条文中引述的《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已于2008年由《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替代,气密性能分级由原来的5级变为8级,原标准中的4级在新标准中应为6级。

3. 设计实操的建议

(1)“5.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中5.1.3条的要求,除了有类似4.1.4条的规定外,还提出了控制光污染的要求。以往公共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镜面玻璃的不在少数,但近年来,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不断深化实施,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玻璃幕墙采用可见光反射率更低、更节能的双层中空Low-E玻璃,有效解决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如珠江新城的广州西塔、林和西路的耀中广场等。在一般项中,满足5.1.9绿化物种选择、5.1.10场地交通组织、5.1.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即可达到一星级的标准,若要达到二星级的标准,可考虑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满足5.1.8条要求。另外两项中的场地环境噪声和周边风速受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并非每个项目都能具备。

(2)“5.2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控制项属常规设计内容,理应满足。一般项中,5.2.6总平面设计要求、5.2.7外窗可开启面积要求、5.2.8外窗气密性要求、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也属常规设计内容,满足后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在达到一星级标准的基础上,再满足5.2.10~5.2.12三项关于集中空调要求的其中两项,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中虽然没有必须利用非传统水源的规定,但在一般项的要求中,出现了和住宅建筑类似的情况,5.3.8高效节水灌溉和5.3.10按用途设置水表较易实现,但达到一星级标准需满足三项,达到二星级标准需满足四项,而其余各项都是关于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要求。故可考虑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等室外用水,则可满足5.3.6雨水积蓄处理利用和5.3.7采用非传统水源的要求,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的要求和住宅建筑完全相同,在以往的设计中,公共建筑加高女儿墙,或者在顶部设标志性的大型构件是很常见的,在将来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量应用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一般项中,满足5.4.3就近选用材料、5.4.4采用预拌混凝土、5.4.5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强度钢、5.4.6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不难,但满足5.4.6条需施工单位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作;而5.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旅馆建筑可以做到,但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则存在较大困难,故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只能选择满足5.4.9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如轻钢龙骨隔墙、复合墙板等,至此可满足五项,达到一星级标准。剩下的两项分别是关于可再循环材料的使用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使用方面的要求,必须满足其中一项,方能达到二星级标准。

(5)“5.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中,对节能、空气质量、噪声标准、照明标准等方面,根据相关规范作出了具体规定。一般项中,办公和旅馆类建筑满足5.5.8空调末端要求、5.5.10减少噪声干扰、5.5.12无障碍设施要求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满足5.5.11室内采光系数标准,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商场建筑由于5.5.9和5.5.11条不参与评价,故满足前述三项,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6)“5.6运营管理”中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条文,有控制项的5.6.2废气废水达标、一般项的5.6.6设备及管道设置要求、5.6.8智能化系统要求、5.6.9设备自动监控系统要求、5.6.10办公商场类建筑分类计量收费等。

(7)一星级标准对优选项没有要求,二星级标准要求至少满足六个优选项,在目前的条件下,5.1.14透水地面面积比、5.2.16建筑节能标准、5.2.19照明功率密度、5.5.14空气质量监控、5.6.11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五条优选项可以实现。另外,可考虑实现5.4.12条,要实现此项,需在满足一般项5.4.6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基础上,事先计算使用可再利用材料的重量和工程建筑材料总重量之比,满足大于5%的要求,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及在工程决算材料清单中详细列明相关材料的使用数量。

在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目标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从设计源头对绿色建筑这个系统工程进行控制、引导,为实现绿色建筑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先天不足的设计,会导致将来花费巨额的补救措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本质而言,是与绿色建筑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大纲中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结合现阶段的技术经济水平,在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各个阶段验证设计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切忌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避免“只有高成本,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畸形发展。另外,由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一定数量的条文为定性而非定量条文,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理解不同的影响,建议将来在修订标准或制定技术指引和细则时,尽可能明确定量标准,以利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和执行。

除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除了处罚性的措施外,也可考虑激励性的引导措施。例如,美国旧金山市规划局在2006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新建或改建的项目符合LEED金奖(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能源暨环境领先设计评估准则”,从5个环保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建筑可被定为基本级、银奖、金奖、白金奖4个级别),规划局将提前6个月通过审批,以鼓励开发商们修建绿色建筑。投资额巨大的工程,提前6个月开工意味着资金能够尽快周转,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旧金山有44座绿色建筑获得LEED的认证,跻身“美国十大绿色之城”。由此可见,通过引导、激励和处罚等措施,使有关各方建立绿色建筑观念,理解和关注绿色建筑,为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而努力,是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穗建技函[2010]2047号关于印发《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的函.广州,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北京,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主编.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广州,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JGJ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7106-2008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2008:中国标准出版社.

绿色建筑标准 篇2

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 韩继红 曾捷 杨建荣 方天 培汪维 王静霞 秦佑国 毛志兵 马眷荣 陈立 叶青 徐文龙 林海燕 郎四维 程志军 安宇 张蓓红 范宏武 王玮华 林波荣 赵平于震平郭兴芳 涂英时 刘景立

目 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3.1基本要求……………………………………………………3 3.2评价与等级划分……………………………………………3 4住宅建筑………………………………………………………5 4.1节地与室外环境……………………………………………5 4.2节能与能源利用……………………………………………6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 4.5室内环境质量………………………………………………9 4.6运营管理……………………………………………………11 5公共建筑………………………………………………………12 5.1节地与室外环境……………………………………………12 5.2节能与能源利用……………………………………………13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4 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5 5.5室内环境质量………………………………………………16 5.6运营管理……………………………………………………17

1总 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5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6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1.2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

3.1.4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

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3.2.2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3.2.2-

1、表3.2.2-2确定。

等级

★ ★★ ★★★

等 级

★ ★★ ★★★

表3.2.2-1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一般项数(共40项)

优选项数

节地与 节能与 节水与水 节材与材 室内环 运营

(共9项)

室外环境 能源利用 资源利用 料资源利用 境质量 管理(共8项)(共6项)(共6项)(共7项)(共6项)(共7项)

- 4 2 3 3 2 4 3 4 4 3 5 3 6 4 5 5 4 6 5

表3.2.2-2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一般项数(共43项)

节地与室 节能与能 节水与水 节材与材 室内环 运营 优选项数 外环境 源利用 资源利用 料资源利用 境质量 管理(共14项)(共6项)(共10项)(共6项)(共8项)(共6项)(共7项)

3 5 3 4 6 4 6 4 5 6 5 8 5 7 5 6 10

当本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3.2.3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时方能评为通过。

4住宅建筑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4.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4.1.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 m2、多层不高于28 m2、中高层不高于24 m2、高层不高于15 m2。

4.1.4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5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lm2。4.1.7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4.1.9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4.1.10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4.1.11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4.1.12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4.1.13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4.1.1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革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4.1.15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16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优选项

4.1.17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1.18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4.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4.2.1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4.2.2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4.2.3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一般项

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4.2.6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他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

4.2.8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优选项

4.2.10采暖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4.2.11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4.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4.3.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4.3.3采用节水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4.3.4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4.3.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一般项

4.3.6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4.3.7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4.3.8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4.3.9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4.3.10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集畜及利用方案。4.3.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优选项

4.3.1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4.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4.4.2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一般项

4.4.3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4.4.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4.4.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4.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4.4.7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4.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4.4.9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优选项

4.4.10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4.4.11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4.5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4.5.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4.5.2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规定。

4.5.3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间不大于3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ri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4.5.4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4。5.5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一般项

4.5.6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4.5.7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

4.5.8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4.5.9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4.5.10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4.5.1l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优选项

4.5.12卧室、起居室(厅)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4.6运营管理 控制项

4.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4.6.2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4.6.3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4.6.4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一般项

4.6.5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4.6.6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可靠,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要求。

4.6.7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4.6.8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大于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4.6.9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6.10垃圾分类收集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以上。4·6.11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优选项

4·6·12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5公共建筑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5.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5.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1.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5.1.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5.1.5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5.1.6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5.1.7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5.1.8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

5.1·9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5.1·10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5.1.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问。优选项

5.1.12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5.1.13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5.1.14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5.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5.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

5.2.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5.2.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

5.2.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一般项

5.2.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5.2.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2.8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4级要求。

5.2.9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5.2.10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5.2.11全空气调节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5.2.12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第5.3.26、5.3.27条的规定。

5·2·14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5·2·15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优选项 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5·2·17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lo%,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5.2.19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5.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5.3.2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5.3.3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5.3.4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5.3.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一般项

5.3.6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5.3.7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5.3.8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5.3.9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5.3.10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5.3.11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优选项

5.3.12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5.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5.4.2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一般项

5.4.3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5.4.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5.4.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5.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5.4.7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5.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5.4.9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5.4.10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优选项

5.4.1l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5.4.12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5.5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5.5.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5.5.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5.5.3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设计要求。5.5.4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的有关规定。

5.5.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的相关要求。

5·5·6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有关要求。

一般项

5.5.7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的一级要求。

5.5.10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问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5.5.11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

5.5.1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优选项

5.5.13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5·5·14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5·15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5.6运营管理 控制项

5.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5.6.2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5.6.3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一般项

5.6.4建筑施工兼顾土方平衡和施工道路等设施在运营过程中5·6·5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6.6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5.6.7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5.6.8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5.6.9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5·6·10办公、商场类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优选项

5.6.11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绿色新标准来了 篇3

他举例说,比如依照当前执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厂处理后排放的水是劣五类水,水质比收纳水体差,会造成二次污染。

标准缺失也是绿色发展中不容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北京国能中电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云峰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到,2012年1月起施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却缺少对三氧化硫、氨气、重金属等颗粒型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标准。三氧化硫等排放到空气中后,会与正离子反应生成气溶胶(PM2.5颗粒),成为大气污染的组成部分,所以,三氧化硫的治理对于近地大气污染的治理非常重要,而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林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截至2015年底,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104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64项强制性产品和设备能效标准,但相对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和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标准覆盖面还不够,更新还不及时,标准实施不到位的问题,制约了绿色发展标准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大波新标准即将出台

“‘十三五期间将修订相关标准500多项,支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环保部资料显示,未来环保部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修订锅炉、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特别排放限值,并制修订一批提高排放控制水平的固定源、移动源排放标准,围绕加强水、土壤污染防治总体部署,修订水、土环境质量标准,逐步完善水、土环境监测、评价和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同时,将发布一批支撑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和管理的标准,完善与国家标准互相协调、互相支撑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

另外,《2016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指南》显示,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多晶硅及其制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78项标准计划项目,将开始启动。

节能领域也有一批标准将制定和完善。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工信部将出台《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制修订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船舶等行业节能标准,形成覆盖生产设备节能、节能监测与管理、能源管理与审计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完善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列入议程。”林翎表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和评价等相关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制定工作已启动。由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推动的水效标识制度今年有望实施,国家标准委组织制定了7项强制性用水产品水效国家标准,包括坐便器、水嘴、淋浴器、小便器、蹲便器、便器冲洗阀、电动洗衣机等用水量比较大的设备将像节能标识一样有明确的水效等级标识。

在今年的标准化工作中,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会是一大亮点,采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理念,将节能、节水、低碳、环保等与绿色相关的指标统一在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引导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低碳绿色化,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家电8类、建材5类、电子5类、轻工3类等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更新并发布绿色发展相关标准,推动新兴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发展团体标准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解决当前我国绿色标准缺失、指标滞后的重要手段。

2015年3月之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大多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导致部分由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

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首次提出设立团体标准。本次改革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发展团体标准是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新型标准体系。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能够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国家相关部门已批准第一批39个社团开展团体标准试点,智慧能源互联互通、泛能网等领域的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正在进行中。”林翎表示,国家标准委已经起草完成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将于近期出台,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

学习评价标准 建设绿色建筑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环境

0 引言

原生态的绿色建筑伴随着人类一起成长, 度过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 适应自然的传统建筑, 是先民们长期与自然相处中探索出来的;我国传统的建筑物以土木为主要原料, 土取自于大地, 木伐自于山林, 当建筑寿命结束时, 土木归于大地, 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同时不同地域, 因地制宜的建筑虽然不曾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衣, 却包含了现代建筑技术原理, 如: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建筑具有的冬暖夏凉, 是利用厚重的围护结构蓄能作用, 对于较大的室内外温度变化调节的作用, 四合院建筑的节约用地等。

现代绿色建筑的探索大家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学”新理念, 70年代美国建筑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 并探索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 标志着生态建筑的正式确定, 40多年的现代绿色建筑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评价标准。

从第一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英国BREEM和美国LEED的措施评价体系到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际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组织的GBTOOL到第三代评价体系, 日本CASBEE和中国香港CEPAS的性能评价体系。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标准的发布将引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 健康发展。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水, 节地,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理解评价标准建设绿色建筑

建设绿色建筑应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按照六大系统的要求建造。六大系统:1) 节地与室外环境;2) 节能与能源利用;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 室内环境质质量量;;66) ) 运运营营管管理理。。

1) 节地与室外环境。绿色建筑除考虑建筑本身, 也要兼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外部环境。

节地:在节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为人们建造高质量的室外环境, 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合理使用土地, 不破坏原有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人均土地不超过限制性指标。

室外环境:在规划时应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布置和间距, 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绿化减小维护工作量;合理布置出入口位置, 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对场地原有建筑物合理利用, 减少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2) 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的运行能耗大约是全社会商品用能的1/3,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 有利于冬季日照, 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并组织好夏季通风, 合理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做好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 减少能耗。选用高效的热 (冷) 源设备, 高效光源, 分室调温等,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节电:采用节能变压器, 低压系统采用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电力电容器和谐波抑制器, 以提高功率因数, 减少线路等电能损耗。照明采用节能型灯具, 光源以荧光灯为主, 并选用符合能效标准的高性能电子镇流器, 装饰照明采用LED灯, 室外园林照明可根据需要适当采用太阳能蓄电照明灯具。照明设时间和照度相结合的方式控制灯具开启时间;公共区域的照明控制采用声光控开关。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规划时应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现状水系、市政条件综合考虑, 室内给排水、室外雨水、污水排放、再生水利用方案。雨水、再生水的利用是缺水地区重要的节水措施。

使用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管材、管件和高性能阀门, 避免管网漏损;选用节水型的水龙头、淋浴器、坐便器、洗衣机等节水器具和设备。

合理设计供水系统, 避免水压过高和骤变, 设有集中供应热水水系系统统的的建建筑筑, , 应应设设热热水水循循环环系系统统, , 使使用用点点开开启启后后1100 ss内内出出热热水水。。

降低地表径流, 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例如: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采用渗水材质铺装等。

绿化采用喷灌、滴灌以节约绿化用水。喷灌是喷洒器将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散布, 比地面漫灌节水30%~50%。滴灌是通过低压管和滴头等以持续均匀的方式向植物根系输送水分, 比地面漫灌节水50%~70%。

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 缺水地区将污水处理后合理用作冲厕、绿化、景观、道路洒水等。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材料选用无害物质和有害物质限量达标产品, 防止不当选材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

节约建材, 要控制造型要素减少不必要的豪华和浪费, 要就地选材避免长距离运输的能源浪费,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增加结构材料耐久性, 节约材料使用。

5) 室内环境质量。满足居住空间日照、采光、通风、噪声控制和室内控制质量标准, 建造健康的居住空间。

6) 运营管理。建立节能:节水、节电、绿化管理的制度, 实行垃圾分类等, 合理的运营管理是绿色可持续到全寿命周期的重要条件。

学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在理念、规划、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各环节, 自觉运用六大系统自我评价建造绿色建筑。

3 结语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 目前人类面临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日渐枯竭等仍存危机, 在建筑领域中,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践行绿色建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DBJ 04-242-201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2]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山西省工程建设建筑节能系列标准[S].

[4]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

绿色建筑标准 篇5

绿色建筑除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外,更主要的是能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空间,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昨日,银川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银川市已有7个建设项目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而且今后保障房也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建设。

昨日,在一家正在建设的住宅小区绿色建筑体验馆,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在节能、节材、节水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因距离污水处理厂较近,所以小区部分住宅采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污水厂排放的污水作为热源,来解决部分采暖问题,这样无疑降低了能耗。雨水、中水的有效利用,可以满足小区绿化、冲洗道路、景观水系补水的需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二次处理,这样一来,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不用再拉到垃圾场,可在小区就地处理,残余物还可当作肥料。工业废料煤矸石也用在建筑上,新风系统的运用不仅可发挥换气功能,还可以起到加湿器的作用,不受外界温度干扰。“绿色建筑恒温恒湿,住进去人会感到十分舒适。”该工作人员说。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

0.引言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逐日出现,并且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建筑设计,要求其既要满足人们对其基本建筑物功能的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了。绿色节能建筑是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是绿色节能建筑。只有将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建筑设计生态化这一新时代的任务。

1.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周边环境零污染,适合现实生态环境条件的一种建筑模式。绿色建筑的特征是人、建筑和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绿色建筑的优势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绿色节能建筑实施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工方法来创造宜人的居住场所。

2.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基本的内容就是在保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原理及相关方法加以利用,将建筑、自然和人三者间的关系统一协调,以此为基础展开生态建筑环境实现的设计方法,实现自然与人工之间美的结合。绿色建筑设计作为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来说既是基础环节也是关键内容。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为设计建筑形象的简洁性、开放性、动态性、流畅性、亲切性及端庄朴实等。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从建筑的选址到格局布置,从建筑的朝向到风向的确定,从平面布置到立面布置,从间距确定到界面选取,从单体建筑到群体建筑,都要对天然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要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阳光感、体量感及流动感加以重视,注意将生态环保建筑中的相关技术准确地在其中加以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即是绿色节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利用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需要对建筑中的各项资源加以充分而高效的利用,同时要对能源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其中,资源是指土地、水、能源及其他建筑资源。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在建筑中杜绝空气、土壤及水污染的发生。在建筑材料选取上,要尽量选本地建材,保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同时,也可降低运输过程给环境造成的负担。同时,可循环使用的建材是最优选择,在使用完毕后拆除的建筑材料还可以进行循环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合理利用能源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节能环保、平衡生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太阳能已经被众多领域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太阳能资源。例如,合理设计室内采光,保持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对供暖的需求,减少煤炭燃烧,降低环境污染,减弱温室效应。再如,合理设计室内通风,保持通风流畅,减少电扇、空调等的使以节约能源。

2.2资源的有效节约

不管是在建造或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均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充分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而节约水、电等。

2.3自然的回归

绿色建筑理念首先要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相一致,相和谐。做到融洽一致,还要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内部设计方面,不能采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设计的繁杂不合理不行。要使住户感到舒适温馨、采光透亮,空气清新。绿色建筑应该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一般采用的木材、竹材、石灰、油漆等要做到无公害、无污染,有相关部分的检测报告。

绿色建筑还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太阳能采暖、发电等装置,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1系统一致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外界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它可以实现高效、最大合理化的实施。绿色建筑也是与其他科学交叉结合,跨多领域多范围,涉及众多科目的系统工程。

3.2地区性原则

绿色建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人为地理、居民经济状况等条件。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指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规划出与绿色建筑相匹配的对策和方法。

3.3利用率原则

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与能源,尽量减小对土地、水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可采用高利用率、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装备。

3.4自然保护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外部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其破坏性。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

3.5经济健康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为人类生存营造良好的环境。选材取于自然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还要兼顾建筑成本,建筑成本远远高出人民消费,不利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4.绿色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

4.1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绿色节能建筑是顺应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筑趋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在目前的绿色节能建筑中,节能主要体现在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室内的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节能是绿色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随着绿色节能建筑自身的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其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导向及市场导向下,绿色建筑设计必定会不断进行自我改革与更新,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4.2绿色建筑设计是保证绿色节能建筑对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强力措施

现阶段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主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极为有利。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的使用可以使节能建筑中对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水资源、生态规划和绿色植物等可以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使建筑中对空间进行净化、增强空气流通的建设大幅减少,从而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另外,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可以降低节能建筑中建材的消耗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协同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在建筑的整体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和工艺等方面实现环保理念上的发展目标相同。在相同的发展理念中,二者具有相同的本质,需要进行协同合作,使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有机融合,设计出更加环保、更为新型、更适应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建筑物。二者可以协同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融合共生的。

5.结语

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建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大绿色节能建筑的科研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其他物种的原则,创新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共同创建“中国梦”。 [科]

【参考文献】

[1]李辉.环保节能建筑浅论[J].科技信息,2011(18).

[2]李瑞研.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办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0(7).

江西省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篇7

厦门市明确承担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日常管理工作机构

厦门

近日, 厦门市建设局、厦门市经济与信息化局明确承担厦门市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日产管理工作机构为厦门市建筑节能管理中心, 具体负责厦门市一、二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机构的备案及监督, 负责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应用的协调和监管, 在信息平台发布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等具体工作。 (信息来源: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

云南省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

云南

2016年4月29日,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云南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 (云建法[2016]245号) 和《关于聘任云南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专家的通知》 (云建法函[2016]204号) 。由云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工业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 明确了云南省建筑节能协会是承担全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日常管理工作的机构, 并提出了云南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要求和机制。同时已受理专家委员会专家申请, 征集云南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专家。 (信息来源: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征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专家及试点评价机构

内蒙古

近日,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工作会议。由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了自治区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协调组及日常管理办事机构。办事机构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科技开发推广中心, 陈久旺担任办公室主任, 张少峰为副主任。并明确了下一阶段自治区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工作重点。日前已经开始征集自治区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机构和专家。 (信息来源: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

浙江省2家评价机构开展绿色建材试点评价工作

浙江

绿色建筑标准 篇8

据介绍,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此外,《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等也已颁布实施,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DGE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一个创新工具,适用于近百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和建筑设计工具,它包括了住宅、酒店、医院、写字楼和商场建筑模块。EDGE能帮助在早期设计阶段找到降低运营费用和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基于用户输入的信息和选择的绿色措施,E D G E可计算出预计节省的运营成本和碳减排量。整体性能为建造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商业案例。E D G E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果选用这些措施,就能降低建筑物的运营能耗、固有能耗和用水量。采取其中的一些措施,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建筑性能,以降低运营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实现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而要符合E D G E标准,建筑物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实现比当地基准高于20%的节约率。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方法与研究 篇9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安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 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基于绿色建筑定义的层面, 可知绿色建筑的使用对人、建筑、资源、环境提出了高层次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建筑、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必须协调统一。并在此前基础上, 保障人类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安全舒适。通过这一方式达到人类与建筑、资源以及环境三部分的有机统一。对绿色建筑科学内涵地解读同样也体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文件之中, 文件指出绿色建筑不仅要考虑到人、建筑、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 还要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段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辅相成, 和谐共生。

1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科学内涵

基于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做到以下标准:

(1) 绿色建筑应尊重历史与当地的人文景观, 提高建筑对资源的使用, 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 减轻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 绿色建筑要保证人居住环境安全舒适, 因此可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 有条件甚至可将自然空间引入到建筑空间中, 形成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的居住环境。

(3) 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绿色建筑空间及使用功能符合当代特征, 建筑有应具备弹性空间, 同时具备包容性,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特点。

(4) 绿色建筑不仅应当具备地域性特色, 还应当具备独特的建筑风格、艺术表达形式。把生态文化和审美意识通过建筑的语言渗入到现代生活环境中, 形成现代与传统对立统一。

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制定出绿色建筑设计设计原则和目标时, 应当充分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及复杂的社会因素。通过这些设计原则和目标可对绿色建筑宏观发展水平进行调控。在设计中, 要充分的把握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人居环境为保障, 对设计原则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

2.1 局部与整体环境优化原则

在整个建筑设计环境中, 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其设计因子都应与其所属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形成完整的系统。这样建筑在才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相互统一。因此, 在设计建筑时, 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 区域特色, 能尊重场地现状, 挖掘出场地独特的优势, 达到与周围环境相融, 突出传统环境特色, 保护传统生态环境的三大效果。

2.2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不同等级标准的绿色建筑对能源的利用都有不同的标准, 最高效的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避免带来传统建筑的一系列污染。如柏林的“被动式节能住宅”, 这种绿色节能建筑通过再生能源, 提供相应的材料, 辅以相应的设计施工手段就可实现, 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此外, 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提高建筑的的包容性, 增加建筑的其他功能, 打破传统建筑的弱点。

2.3 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的原则, 在设计中,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让人们在健康舒适的建筑里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设计队伍对建筑的通风, 采光等技术方面有严格的把控标准, 从而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

3 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3.1 建筑单体设计方法

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 不仅仅要保证建筑单体外观的美观效果, 更重的是要结合以上原则, 达到绿色建筑科学内涵的标准。因此, 对建筑的选址, 采光等方面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以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让建筑的采光、通风更好, 避免后期能耗加大。此外,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 需要对层高进行控制, 尽量降低建筑物体型的凹凸变化程度。

3.2 区域建筑总体环境设计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应不仅仅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设计, 更重要的是对该地区的总体建筑进行分析解读。从整体环境出发,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 结合区域特征、场地特点、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使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与城市相辅相融。

(1) 保留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

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在区域空间上进行划分, 可以确保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历史文脉得到长久的沿袭。为避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流失, 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 应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 人文环境, 让其与城市一同发展。

(2) 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

不同的场地有不同的地理特征, 不同的用户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同。建筑师在设计中应结合不同的环境特点, 采取适应地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 提高建筑的使用周期, 增加使用的功能, 达到即满足功能要求, 又与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建筑濒临水域或附近有优质的自然风景资源时, 可设计一些视线通廊, 把自然引申到建筑内部, 让用户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感。

3.3 生态环保型设计手段

生产建筑的过程必然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大量的负担,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 应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相关要求, 避免使用能耗大的建筑, 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生态材料, 如生态水泥、高性能长寿建筑材料、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 还可使用预制的建筑构件来减少传统房屋建筑设计中所产生的垃圾。

结语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召开, 智慧城市理念掀起了新的浪潮, 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核心理念就是坚持生态原则, 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建设。绿色建筑作为城市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环节是确保绿色建筑发展重要环节之一, 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为保证绿色建筑的稳步发展,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 不断创新, 我国建筑事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摘要:十三五规划的召开对我国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提出为我国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行了初步探讨, 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了提供了新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标准

参考文献

[1]朱海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7) :181.

谈太原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篇10

近年来, 由于空气质量的恶化, 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呼唤“绿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课题。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绿色建筑应当成为全球性环境管理的趋势之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1]。推动和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社会共识, 但由于当前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还不完善, 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也不成熟, 成本增加相对较高[2], 因此有意购买绿色建筑的消费者不多, 开发绿色建筑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这些内外原因都影响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 进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建设部于2006年6月起实施, 该标准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规范的具体的指导, 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明确的技术原则。2007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该细则是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技术应用、设计原则、评价方法上的解释与说明[3]。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08年6月、2009年9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4]《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5]两项补充性条文, 这两项补充性条文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3年1月, 全国共有74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其中有239个项目获得一星, 293个项目获得二星, 210个项目获得三星, 江苏、广东、上海等省项目数量较多, 江苏省获得项目数最多, 共有175个项目[2]。

《太原市绿色建筑标准》于2008年开始运行, 这是当时全国省会城市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 我省于2011年3月颁布《山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 该细则实施以来,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有两批绿色建筑项目通过评审, 截止2013年1月, 我省有10个项目获得一星标识, 18个项目获得二星标识, 但距离经济发达的地区还相差较远。

2 太原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分析

评价绿色建筑是按照绿色建筑等级划分的项数来评判的, 满足的项数越多等级越高, 等级不同的绿色建筑在一般项和优选项上的要求是不同的, 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域的不同, 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对绿色建筑等级划分的项数上只是一种参考, 其他地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下面就太原市标准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2.1 太原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级划分项数要求的对比分析

这两个绿色建筑等级评价标准的整体构架都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各自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项标准, 每项标准分三部分: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 控制项是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 一般项和优选项是推荐标准, 具体两者的评价项数对比统计见表1, 表2。

根据表1可以将这六项标准所占的总项数的比例计算出来, 见表2, 从而得知其每一项的重要性。

根据表1, 表2比较可以看出, 住宅建筑太原市标准的评价项数量比国家标准数量多25项, 公共建筑太原市标准的评价项数量比国家标准数量多12项;太原市有关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地、节能两项所占的比重都比国家的提高了;在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这四项所占的比重都降低了, 而且住宅建筑降低的更多。

%

2.2 太原市绿色建筑评价内容上的对比分析

国家评价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引导性规范, 各省需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在细节上进行整理, 太原市标准则是根据山西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改进, 主要区别在控制项和一般项的评价内容上有增补, 主要变动情况见表3。

由表3统计可知, 太原市标准是针对山西省的地域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而且大部分都属于山西省地方性规范;部分条文进行了补充;对部分评价级别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评价特点。

3 结论与思考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比较可知太原市标准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但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的理论、方法等方面都有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具体如下:

1) 评价标准可将绿色建筑划分为多种评价等级, 采取认证以低门槛的方式鼓励市场进行绿色建筑的实践, 使其在本省内进行绿色建筑的推广的同时满足国标的要求。

2) 对绿色建筑采用的施工方式增加要求, 进行控制, 能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能源浪费, 从而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3) 由于绿色建筑采用各种绿色建筑技术, 成本必然增加[2], 目前山西省经济实力还比较弱, 故推广绿色建筑更应注重应用低成本技术及控制技术增量成本, 因此有必要同星级的绿色建筑评价规定增量成本控制指标。

4 结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方面, 只有不断的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主体因素, 才能真正的做到绿色建筑, 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

摘要:对太原市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等级划分项数和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 指出太原市标准具有地域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但还不够完善, 并就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标识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王建清, 高雪峰.2012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R].2013.

[3]袁继鑫.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4]建科[2008]113号,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S].

东莞家具行业有绿色标准 篇11

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评价结果首次发布,中国家居产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成立……11月8日,以“协同发展,绿色制造”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家居绿色供应链论坛在东莞市厚街镇召开,环境保护部、八大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国际知名展览平台、家居产业供应链上的顶尖企业等多方力量齐聚一堂,探讨家居及其相关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和管理的路径,希望将东莞绿色供应链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

以绿色供应链为抓手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东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许多企业环境管理相对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负责人吴冷表示,随着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东莞作为经济外向型城市,企业必须通过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使用和回收等供应链各个环节提升绿色制造的水平和要求,才能跟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行业和规模企业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整合政府、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社会力量,推动企业上游中小企业改善环境绩效,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环保工作。

东莞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2015年初就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12月成为国内首个获环保部批复的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城市。今年以来,东莞市政府正式把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列入东莞市年度重点工作。“东莞市委、市政府战略性、前瞻性地选择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为抓手,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环境保护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东盟中心)副主任张洁清评价说。

针对国内绿色供应链相关工作一直缺乏有针对性指标,急需标准和评价工具的问题,东盟中心牵头制定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东莞评价指标。该指数从能源绩效、环境绩效以及低碳发展三个方面的水平综合评估企业绿色化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部门通过指数水平可以深入了解本地区各行业的绿色化程度,企业可以依据“东莞指数”开展评价,有效识别在环保、节能以及低碳三方面的状态及存在问题。

在此次论坛上,东盟中心副处长石峰首次发布了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评价结果。此次评估共抽检26家企业,其中家具业19家,鞋业7家。通过东莞指数评价工作,运时通家具集团获得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五星企业称号,迪信家具、华辉家具等6家企业获得四星企业称号。

石峰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工具,东莞指数根据绿色设计、采购等50项指标对企业和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指数评价结果的发布,解决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很多问题,企业关注的重点、改进的方向也更加明晰。

未来数年,东莞还将在广东全省范围率先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绿色供应链推行模式,围绕环境保护的重点构建绿色供应链,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进一步推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

以家具行业为试点

将绿色理念广泛传播

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享誉国际的制造业名城。“家具产业是东莞发展早、贡献大的优秀传统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设计制造能力强、产品质量优、产业配套齐、品牌知名度高的产业集群。”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介绍说,2015年东莞家具业总产值达到790亿元,同时每年两届的名家具展,规模超过150万平方米,成为了全球规模第三、全国规模最大和影响力最强的家具展会,年贸易额超过500亿元,对家具业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家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但是家具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家具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从原料制作环节就开始。”业内人士提到,例如制造家具时使用的三合板,一些劣质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常会采用含有甲醛的粘合剂,用这种三合板做成的家具就会释放出甲醛。另外,家具的喷涂工艺中,如果使用不环保的涂料,往往会产生大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就指出,当前国内家居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但是就家居整体状况而言,市场形态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方式,家居产业的绿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部分城市室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也表示,目前国内的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不合格的装饰装修和建筑材料。国内装修装饰材料的标准指标限值、标准实用性与国外存在差距,导致许多装修装饰材料和产品单独检测合格,但是一齐进入房间之后导致甲醛等超标的问题。

在当前环保标准日渐提高,公众消费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大潮流下,家具行业如何转型成为绿色化行业,得到了东莞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这两年,东莞加大VOC整治力度,对涉VOC行业进行大力整顿,家具行业就是重点对象。”东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提到,东莞一方面加大对家具行业的环保整治力度,通过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努力降低行业的污染强度;另一方面考虑到东莞家具行业的行业影响力大,将其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试点行业。

在此背景下,中国家居产业绿色供应链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中国皮革协会等8个与家居业相关的国家级行业协会联合发起,未来将致力于将绿色生产贯彻到家居全产业链,并逐步建立起高标准的绿色产品标识系统。联盟的成立,对于家居行业的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带动相关行业及其他行业进一步开展绿色行动。

“联盟是搭建家居行业交流合作平台,整合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资源,探索家居及其相关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和管理的路径,激发行业和企业协同发展、绿色制造的热情和活力。”喻丽君表示,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加快掀起家具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热潮。

据了解,绿色供应链联盟对于家具行业上下游企业的直接供应、采购成本的降低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可以掐断不合格的原材料供应,让环保领先、技术领先的企业更有话语权。“应该将东莞打造成为国际绿色供应链家具平台。”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会长孙莲英表示,联盟未来会在东莞打造绿色供应链展厅,让东莞及周边的居民能够率先用上绿色产业链标识认证的家居产品。

打造家具行业更高标准

带动行业绿色创新发展

联盟联合了全国从事家居产业上下游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设计机构、科研院校,是一家非独立社团法人组织。发起的8家单位分别是中国家具协会、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其实,联盟的成立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结果。”孙莲英说,家居行业对于绿色供应链已经有很大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时候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而需要与相关产业链融合,协同发展。

未来,联盟将有效整合上下游的行业信息,降低信息成本,形成八大行业的资源共享。此外,还将提供综合信息、标准认证等服务,设计制作联盟的绿色供应链统一标识,分行业对家居产业链中的所有产品制定团体绿色标准。

在成立大会上,联盟宣布把永久会址、秘书处都设在东莞。目前,加入联盟的会员企业有85家。其中,东莞仅家具行业就有10家企业,包括慕思、城市之窗等知名家具品牌。孙莲英表示,以后每年都会在东莞举行研讨会,就联盟一年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行业趋势进行交流。每年发布联盟标准、推荐产品信息等工作也将在东莞进行。

在联盟的条例中,明确了联盟将制定统一的绿色标识,只有通过联盟认证的产品和企业才能使用。孙莲英向媒体表示,联盟制定的行业标准将高于国家标准,对符合联盟标准的企业颁发绿色标识。联盟的绿色标识既能在市民选购产品中起到引导作用,还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钱小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联盟成立以后,不仅将从源头抓起,形成绿色产业链,而且还将进行联盟绿色认证、标准推广,向世界推出中国的绿色产品,打造中国家居产业链的全球顶尖品牌,带动整个家居行业实现绿色创新发展、低碳发展。

联盟也将对企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不符合标准的会员,联盟制定了严格的退出机制。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李玉中透露,联盟设立了黑名单制度,对于加入联盟的会员,若有违联盟制定的标准的情况出现,将被列入黑名单,自动清退出去,以此保障行业内诚信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本月起实施 篇12

作为我国开展绿色建筑检测工作的技术依据,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具有检测内容广、检测工况复杂、检测周期跨度时间长等特点。检测内容广:绿色建筑检测涉及到了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室内照明、可再生能源、楼宇自控等内容, 对应的专业要求涉及到环境工程、电气、暖通空调、给水排水、材料、化工等, 整个检测过程是由多学科和多专业共同配合完成的。

检测工况复杂: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是在建筑运行之后进行的, 整个建筑系统和环境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检测工况复杂多变。如暖通空调系统, 其制冷负荷是随着建筑物的整体负荷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节中;室内环境质量, 由于有人的活动和室内各种装修的不同也处于变化之中。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 检测中碰到建筑中石膏板吊顶已封好, 此时进行屋顶传热系数检测已不具备条件;还有建筑中实际功能房间功能的变化, 如会议室改成了办公室;另外场地环境噪音检测, 建筑建造前已进行了环评阶段的检测, 但建成之后, 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 如建筑周围又新建了一栋建筑或者商场, 此种条件下该如何进行场地环境噪音检测和评价。以上碰到的种种检测工况, 在现有检测标准中都是没有进行规定和说明的。

检测周期跨度时间长: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由于内容多, 并且每项检测内容都有各自的检测条件要求, 如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要求在最冷月进行, 建筑年采暖空调能耗要求进行一个完整的供冷供暖周期的连续测量, 因此整个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周期跨度时间长。

上一篇: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下一篇: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