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2024-09-18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共8篇)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1

近年来, 由于交通安全事故及意外而导致的下肢创伤患者日益增多。对其伤口若不进行及时治疗处理, 则会引发炎症反应综合征, 严重者会导致死亡[1]。该研究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取旨在研究探讨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 其中5例为单侧胫腓骨开放骨折、9例为足部骨折, 其余62例患者为多发性创伤。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38例, 实验组患者中, 共有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15~76岁, 平均年龄为 (35.56±5.23) 岁;对照组患者中, 共有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16~77岁, 平均年龄为 (34.75±5.8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创伤治疗, 首先为患者清除坏死腐肉及组织, 之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浸泡, 之后以解剖性修复为主,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病情进展给予支持性治疗, 治疗结束后, 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治疗, 以预防感染现象。

实验组则根据损伤控制理念, 对患者分3个阶段治疗。第一阶段:对出血伤口进行止血处理, 及时清理开放性骨折患者创伤;对于出血性休克患者要及时进行血容量补偿;对于闭合性骨折患者, 采用石膏、固定架等进行临时固定;对于肢体严重损坏患者果断进行截肢。第二阶段:对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2]来确定送诊方案, 评分<20分的患者应送往骨科重症病房进行急救, 评分≥20分患者应及时送往ICU病房进行救治, 纠正患者凝血紊乱、代谢酸中毒以及低温症状, 保持患者通气顺畅, 预防“致死三联症”。第三阶段: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稳定后再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从而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X线片检查结果、骨折愈合程度、关节灵活度、负重功能等进行疗效评定。患者X线片检查显示对位良好, 骨折愈合正常、关节活动、负重功能正常为优;患者X线片检查显示下移轻微, 骨折愈合稍有延缓、关节活动、负重功能基本正常位良;骨折未愈合、关节活动、负重功能差为差[3]。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使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低 (P<0.05) 。详见表1。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31.4±4.3) 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48.7±5.4) d, 实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下肢创伤, 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并发出血性休克后, 对患者机体的代谢功能、生理平衡都造成严重损害, 患者容易出现凝血障碍、酸中毒以及低温三联症, 若出现上述三联症状况, 即会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4]。

凝血障碍是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下肢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其中体温是一大因素。低温条件下容易影响患者血小板功能[5], 导致患者凝血因子减少。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患者在长时间低灌注状态下, 细胞能量代谢从需氧代谢状况转化为乏氧代谢, 从而引发患者体内乳酸堆积, 造成酸中毒。有研究表明, 若患者乳酸在受创伤24 h内清除, 其存活率为100%;若患者机体内乳酸在受创伤后48 h内清除, 其存活率低至14%, 由此可见, 乳酸水平直接关乎患者存活率。

患者机体温度低于35℃称为低温, 患者受创伤后降低了机体周围血管收缩反应, 影响机体微循环功能, 而且连续关注冷液体使得患者低温状况加重, 其作为患者受严重创伤后无法避免的一项生理改变, 容易增加患者全身血管阻力、破坏患者凝血功能、引发患者心率失常等严重症状。

因此, 应及早对下肢创伤患者进行合理有效治疗, 做好致死三联症的防治工作。损伤控制的主要目标在于对手术方案确定之前对患者危急严重的损伤进行合理控制处理, 提高患者耐受力, 降低患者死亡率。有研究表明及时控制患者出血对于手术成功率较为关键[6]。

该研究中采用损伤控制理念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治疗的实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4.74%,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73.68%的优良率, 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 实验组为13.16%, 对照组却高达52.63%。损伤控制注意对患者出血的及时控制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

然而, 进行损伤控制外科治疗对医疗资源的要求较高, 不仅需要先进的医疗器械, 而且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这与我国医疗资源现状有一定的矛盾, 亟待解决。但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8]。

参考文献

[1]曾贤梁.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10) :102-103.

[2]唐良华, 宋应梅.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5) :643-644.

[3]郑世成, 高宗强, 樊立宏, 等.损伤控制骨科理论指导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骨科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 (1) :43-47.

[4]Tiansheng S, Xiaobin C, Zhi L, et al.Is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 essenti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bilateral femoral fractures associated or complicated with shock An animal study[J].The Journal of trauma, 2009, 67 (6) :1402-1411.

[5]章银灿, 严世贵, 楼才俊等.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在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5) :420-423.

[6]徐欣.损伤控制在创伤急救骨科的应用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 2012, 11 (12中旬刊) :523-524.

[7]罗育.应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诊治骨科严重多发创伤1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5) :134-135.

[8]余阶洋, 王三亨, 黎辉, 等.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33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3) :3908-3910.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40例,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治愈36例(90%),行再次手术后,发生胰瘘、肠瘘各1例,肝脓肿2例。死亡4例,分别死于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缩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严重颅脑损伤。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与微创外科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使机械、社会、心理、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创伤量总和减少,最大限度的维护患者的利益,临床效果满意,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严重腹部创伤 损伤控制性手术 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91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活动渐多元化,交通运输业及工业不断发达,高能量损伤增多,严重腹部创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情危重,采用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40例,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8~62岁,平均32.3±5.3岁。术前均行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和腹腔穿刺检查确诊。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21例;致伤原因:挤压伤2例,交通意外伤22例,刀刺伤6例,坠落伤4例,其他6例。单个脏器损伤15例,2个或以上脏器损伤25例。创伤距手术时间平均2.7±0.9小时。

方法:应用损伤控制术公认的标准化处理原则,将治疗全程按3个阶段进行划分。首次手术为第1阶段,即采用最简单的措施立即实施开腹探查操作,对污染和出血进行控制;IUC继续复苏为第2阶段,对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最大程度的给予维持,对凝血功能障碍给予纠正,恢复中心体温,并对损伤情况进一步明确观察,行必要的呼吸支持;确定性手术为第3阶段,即恢复生理状况后,对腹腔内胃肠道的连续性及脏器的损伤应用再次手术的方式修复,通常情况下,确定性手术需在首次完成手术的72小时内开展完成。

结 果

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治愈36例(90%),行再次手术后,发生胰瘘、肠瘘各1例,肝脓肿2例。死亡4例,分别死于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缩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严重颅脑损伤。

讨 论

临床外科处理方法中,损伤控制性手术为一种程序或流程,对整体观念较为重视,其观点为救治多发伤和严重创伤的关键并不只依赖解剖关系在手术治疗中恢复,而取决于快速全面纠正严重内环境紊乱,外科手术不是治疗的终结,只属复苏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临床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合并的患者中获得了理想效果,被引起广泛关注2。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想基础为,患者在发生创伤特别是严重多发伤有休克症状并发后,引起机体代谢功能失调,生理功能严重紊乱,机体为生理极限状态,患者出现酸中毒、凝血功能和低体温,创伤并不是起始原因,而是机体内血液动力学、细胞、分子的平衡失调所致,造成进行性代谢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生命处于极限状态,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间存在恶性循环,无法开展确定性的长时间手术。故为使恶性循环打破,即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手段损伤性控制手术,其以对患者的最基本生命状态采用各种暂时性措施进行维持,对各种代谢紊乱通过复苏的方式纠正,使患者对确定性手术耐受的能力提高,最后采用单次或分次的确定性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进行救治。

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需对出血行严格控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加压包扎止血及填塞止血等,在抢救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再对感染行有效、快速的控制,赢得ICU复苏的时间,简易关闭腹腔,行ICU复苏,使循环保持稳定,对生理功能紊乱加以纠正,以改善心脏功能。重点措施包括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酸中毒、复温、机械通气、液体复苏等。需在患者转入ICU后,对生命体征行密切观察,对大失血造成的通气障碍和血液动力学紊乱进行纠正,使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体温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同时加强与ICU医师的沟通,协助制定救治方案,对患者再次体检,全面明确损伤情况,防止漏诊事件发生。最后行再次确定性手术治疗,通常在初期手术72小时内完成。操作目的为对忽略的较次要创伤进行探查,将填塞物祛除,重新的初期手术留下的问题进行处理,对腹腔行规范关闭,需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再次手术的时间。再次手术过程中,若填塞物祛除后有继发性出血发生,仍有明显的内脏肿胀,或有不可控制的消化道瘘,肠管发生扩张但未恢复肠蠕动,仍需继续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性手术与微创外科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使机械、社会、心理、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创伤量总和减少,最大限度的维护患者的利益,临床效果满意,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广建,张延龄.损伤控制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06,19(4):198—200.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 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20例, 其中, 男87例, 女33例, 年龄16~72岁, 平均为 (38.3±6.1) 岁。入院时损伤评分 (ISS) 在28~58分, 平均为 (39.5±4.4) 分。致伤原因:62例为交通事故伤, 29例为坠落伤, 11例为刀刺伤, 18例其他。损伤类型:82例为腹部闭合性创伤, 24例为腹部开放性损伤, 16例无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损伤类型等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实施传统救治方式, 患者入院后立即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并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予以心电监护, 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以及呼吸等, 必要时可实施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对于休克患者, 应迅速予以补充血容量, 视病情进行X线、B超以及血常规检查等。并根据患者的伤情等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立即实施一期或者彻底手术治疗, 包括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大血管修补术、血肿清除术、骨折髓内钉固定术或者钢板固定术等。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实施DCS策略。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控制出血以及污染, 并将切口关闭。快速建立有效大静脉通道, 及时予以液体复苏、复温以及器官功能支持。将患者的切口填塞物解除, 并实施确定性修复处理, 将切口关闭。进入ICU进行重症监护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以后, 实施分期手术治疗以及其他后续治疗。52例患者行剖腹探查, 15例患者行开颅减压, 3例行脊柱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10例患者行开胸心肺血管损伤修补术, 33例性胸腔闭式引流术, 40例行四肢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有4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6.67%。其中, 2例患者为肝破裂, 术后发生持续严重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患者为腹部严重开放性损伤, 且存在多处结肠破裂合并腹壁大面积缺损, 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感染性休克而死亡;1例患者因严重骨盆骨折合并腹膜后大血肿, 发生严重休克未成功纠正而死亡。对照组60例患者中, 13例死亡, 病死率为21.67%, 其中, 4例患者为快速失血性休克死亡;4例患者应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 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腹部开放性损伤合并结肠破裂, 发生严重继发性感染未有效控制而死亡;3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观察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9.253, P<0.01)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多伤情复杂、病情危重, 极易发生严重休克, 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等, 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以及代谢性酸中毒“致死性三联征”[1]。因此, 早期有效的抢救处理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DCS概念最先由Stone等提出, 认为严重创伤尤其是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 应先实施初始简化手术以及复苏, 从而改善患者不断恶化的生命体征和生理功能, 然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这与传统救治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2]。传统救治主张先实施解剖学损伤修复, 而DCS更强调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 并及时纠正其内环境紊乱, 从而改善其对于损伤后二次打击的抵抗能力。因手术仅仅是整个救治过程中的一个开端或者一部分, 如实施不恰当的手术或者患者不耐受等, 均可能导致救治无效而死亡。此外, 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危重, 变化较快, 临床抢救工作时间非常紧迫, 不适合立即实施确定性手术[3]。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DSC, 初期予以操作简便、快速有效且对患者创伤小的应急性手术对致命性损伤进行处理, 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 然后进行液体复苏, 纠正代谢紊乱以及严重生理功能损害, 最后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确定性手术。不仅能够及时控制患者的原发性损伤, 还可有效预防发生继发性损伤。因严重创伤可引起低血容量休克, 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导致严重机体代谢功能失调以及生理功能紊乱等, 临床预后较差。实施体液复苏以及控制出血, 采取操作简便、快速有效的方法及时纠正休克并且减少患者的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仅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同时也为后续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及时控制污染, 能够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或者减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改善临床预后。实施重症监护治疗, 纠正“致死性三联征”, 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确定性手术,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 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实施DCS方案后, 病死率仅为6.67%, 略低于黄小兰[4]等的研究报道结果。实施传统救治方案的对照组, 病死率为21.67%,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与卢文春[5]等人研究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在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中引入DCS, 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改善临床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 (DCS) 应用于严重创伤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 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20例,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对照组按照传统急救方法施救, 观察组则实施DCS,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观察组的病死率为1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67% (P<0.05) 。结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工作中介入DCS技术有利于及时控制病情,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改善临床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严重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急救,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杨仁荣, 曹金林, 郑海燕, 等.损伤控制外科新理念在肺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19 (1) :98-100.

[2]Sorrentino TA, Moore EE, Wohlauer MV, et al.Effect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on major abdominal vascular trauma[J].J Surg Res, 2012, 177 (2) :320-325.

[3]Chovanes J, Cannon JW, Nunez TC, et al.The Evolution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J].Surg Clin N Am, 2012, 92 (4) :859-875.

[4]黄小兰, 陈仿.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5) :26-28.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09例,其中男77例,女32例;年龄15~74(34.8±5.6)岁。均符合DCS纳入标准[2]:(1)酸中毒pH<7.30;(2)T<35℃;(3)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16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50s;(4)复苏中循环不稳;(5)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6)大量失血,预计输血量>10单位。满足其中一项时均应采取DCS策略。腹部闭合伤75例,腹部开放伤34例。损伤解剖部位:2处解剖部位损伤51例,3处34例,4处及4处以上24例,其中合并胸外伤、脑外伤及四肢骨折等腹部外创伤37例。

1.2 DCS实施方法 (1)初始简化手术:迅速出血;控制污染;快速简易关腹;(2)术后回EICU复苏:包括纠正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呼吸支持、液体复苏;(3)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

1.3 护理

1.3.1 初始简化手术阶段护理:(1)维持有效循环: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快速补液,另一条以备用药。静脉穿刺困难时,果断行中心静脉置管。(2)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及时充分给氧。(3)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有创动脉测压,连续观察血压变化,为液体复苏提供可靠依据。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尿量及血液乳酸浓度。(4)术中保温:整个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无菌操作原则下为患者保暖。手术室室温>23℃,快速输入的各种液体加温后再输入,术中使用呼吸机吸入气体湿化,加温应保持在40℃左右,术中用37℃的冲洗液。术后运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暖。

1.3.2 复苏阶段的护理:(1)呼吸支持:DCS后由于大量复苏液体的灌注,使患者急性肺损伤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进行正确有效的通气措施,一方面保证了充分的氧供,另一方面减少肺损伤的发生[3]。术后须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充分给予吸氧,定时监测血气分析。若充分给氧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低,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给氧浓度视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而增减,尽可能维持pH值7.4,PaO2 100mm Hg(1mm Hg=0.133kPa),PaCO2 40mm Hg。加强呼吸道管理,适时吸痰,保证气道通畅。(2)液体复苏:目的是恢复终末器官的血流灌注,护士需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根据血压、脉搏、尿量、末稍情况和中心静脉压(CVP)综合评估,维持一定的血容量。CVP维持在5~12cm H2O(1cm H2O=0.098kPa)。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采用大容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3)复温:严重损伤患者普遍存在低体温,是病情危重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术后积极有效的复温至关重要。患者回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前,将室温控制在26~28℃,使用电热毯及热水袋加热床单位,热水袋温度<45℃。患者回EICU后,迅速除去湿的衣物并擦干全身。严密监测体温,每小时记录1次,为及时调整和更改保暖措施提供依据。通过气道复温和液体复温使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输入的液体以43℃为宜,吸入湿润的氧气以42~46℃为宜。(4)凝血功能紊乱的观察和护理:多种因素均可影响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大量输血、输液后的稀释反应引起血小板和第V、Ⅷ因子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代谢的紊乱、低温及酸中毒等均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而增加纤溶[4]。术后及时了解手术经过和各种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并分别进行标记。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和量,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配合处理。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PT和APTT,根据检验结果,遵医嘱合理输入晶体液,并输全血、血液制品及新鲜血浆和血小板,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机制紊乱。(5)代谢性酸中毒的护理:严重创伤后大量出血及广泛的组织间渗液导致全身组织发生严重且持续的低灌注,细胞代谢从有氧状态向无氧状态过渡,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本组患者回EICU后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测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后根据情况定时监测动脉血气,至血气分析各项指标达到正常范围。

1.3.3 确定性手术阶段的护理:(1)心理护理:本组大多数患者为青壮年,由于突然受伤,病情危重,患者进入EICU后,家属不能陪伴,监护病房环境陌生,又面临第2次手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变更体位困难、腹部多根引流管,制约其翻身和活动,易出现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定时翻身,卧气垫床,并在骨突出部位粘贴美皮康,防止压疮发生。指导患者咳嗽及深呼吸,行雾化吸入每天2次。术后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保肝治疗,预防肝功能衰竭。术后遵医嘱常规静脉给予制酸药物,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3)营养支持和护理:患者较长时间不能经口进食,消耗甚大,待患者心、肺、肾内稳态得到稳定,即应考虑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方案。肠内外营养期间密切监测电解质、血氨和血糖的变化。

1.4 观察指标 对进入EICU复苏期前后患者的pH值、T、PT、SPO2进行监测,并收集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9例患者中93例复苏后情况良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数小时至数天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经相应的治疗后痊愈出院。93例患者复苏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复苏前后pHPTTSPO2监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死亡16例,其中重型脑挫裂伤合并脑疝9例;严重肝破裂3例,手术1d后死于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骨盆骨折、腹膜后巨大血肿重度休克合并凝血障碍2例,术后1d内死亡;腹部开放性损伤、大面积腹壁缺损、结肠毁损伤2例,术后3d死于感梁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 论

DCS是外科危重患者救治观念上的一大变革,已成为严重

注:与复苏前比较,*P<0.05

注:与复苏前比较,*P<0.05

多发伤救治的新理念。成功的DCS治疗需要医疗、护理的共同努力。因外科危重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护理工作量大,护理工作者需要理解DCS的理念和内涵,并熟悉各个治疗阶段的护理重点[3]。严重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是大量失血,因此控制出血和液体复苏是DCS的首要任务。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5]。迅速实施简化手术,控制出血。简化手术后,患者被送入EICU继续复苏和监护,应重点针对创伤三联征即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进行包括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胃肠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及阻断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级联反应等多方面的生命支持。相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体温的尽早恢复显得更为重要。应从救治起始时开始,包括术中都应重视保温。因为正常的体温是维持有效的凝血及代谢酶链反应的关键,只有中心体温超过35℃,才可能出现正常的凝血功能[6]。临床上常选择乳酸水平<2.5mmol/L、碱剩余>-4mmol/L、中心体温>35℃、PT国际标准化比值<1.25作为复苏的终点[7]。复苏阶段护士应严格监测各项指标并准确记录,为医师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复苏是为了提高二次手术的存活率,但复苏时间难以确定。Johnson等[8]认为,在第1次手术后24~48h的“窗口期”是实施第2次手术的最佳时机,此阶段意在恢复患者的生理潜能,为患者进行再次手术争取机会,因此DCS的合理应用及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受到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和认真护理是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救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时,护士应明确各阶段护理重点,做好术前抢救措施;术后积极复温、监测酸中毒纠正情况、ATAPTT等多项指标,根据监测数据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配合诊疗方案,为减少患者死亡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重点。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DCS救治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3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痊愈出院,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pH、PT、T、SpO2水平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结论 护士应理解DCS的内涵,明确每阶段的护理重点,掌握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腹部创伤,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3.

[2] Moore EE,Burch JM,Franciose RJ,et al.staged physidogic restorationand dam age control surgery[J].World Jsurg,1998,22(12):1184-1190.

[3]彭南海,叶向红,高勇,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1):63-66.

[4]黎燕清,李慧敏,王艳丽.19例严重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17-419.

[5]连叔薏,许若侨,蔡泽玲.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2588-2589.

[6] Morrisja JR,Eddy VA,Blinma NT,et al.The staged celiotomy for trau-ma:issues in unpacking and reconstruction[J].Ann Surg,1993,217(5):576-586.

[7] Joveland JA,Boffard KD.Dam age control in the abdom en and beyond[J].Br J Surg,2004,91(9):1095-1101.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 2例中, 男3 8例, 女4例;年龄17~47岁, 平均 (28.9±8.4) 岁, 均为严重失血性休克。车祸伤22例 (52.4%) , 坠落伤20例 (47.6%) 。腹部外伤伴骨盆骨折22例 (52.4%) , 胸部外伤中腹腔内出血20例 (47.6%) 。发生地点:城乡结合部32例 (76.2%) , 市内10例 (23.8%) 。

1.2 救治情况

入急诊室后立即予吸氧、监护及快速静脉补液治疗, 伤口压迫、填塞止血。血容量的恢复予解冻血浆, 作为主要复苏液与压缩红细胞的比例至少为1∶1, 个别严重患者应用重组凝血因子Ⅶa与首个单位组红细胞和血浆, 同时通知血库启动大量输血方案。该方案同时提供6U血浆、6U红细胞、6包血小板和10U冷沉淀, 对于严重的患者, 可采用新鲜温暖全血作为主要复苏液。晶体液的使用应受到严格控制, 主要用于输注血制品的间隙, 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同时予保温, 控制收缩压在90~100mm Hg之间, 联系胸外科、普外科、骨科医师。损伤控制性复苏应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即开始, 首先复苏治疗应保持血压在9 0 m m H g, 防止在刚刚形成血块的血管出现再出血;其次, 急诊室的复苏后简易手术, 送入EICU, 进行体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 H值动态监测, 予损伤复苏措施, 呼吸支持, 纠正凝血障碍, 扩容抗休克, 纠正酸中毒等。

1.3 救治结果

42例严重多发伤伴大出血患者手术后治愈38例 (90.5%) , 发生并发症10例次, 均经积极治疗痊愈;死亡4例 (9.5%) , 其中2例患者创伤严重, 脑死亡, 家属放弃治疗, 手术后死亡2例, 分别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2 讨论

多发伤是同一致伤因素所引起的两个及以上的解剖部位脏器的损伤,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16分判定为严重多发伤。急诊科的创伤患者中大约10%表现为凝血功能下降, 这一小部分严重损伤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构成了创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大部分。他们常常表现为低体温, 酸中毒及低体温引起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不足, 同时合并凝血因子消耗并最终发展为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本文严重多发伤伴大出血临床治愈率高达90.5%, 说明在创伤早期综合治疗的同时, 严格实施损伤控制复苏操作规程, 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减少创伤后并发症。损伤控制骨科已经成为处理创伤危重患者的重要策略, 尤其是对严重腹部及骨科创伤患者。急诊室通过损伤控制性复苏为患者急诊手术争取时间, 维持生命体征, 为手术打下基础, 这些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结合了损伤控制性复苏与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蒋涛, 彭加英, 冯敬.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在严重多发创伤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09, 38 (20) :2542.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60例严重腹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9例, 年龄3~68岁, 平均 (33.8±2.1) 岁, 均符合损伤控制纳入条件 (Moore EE等制定) 。其中闭合伤49例, 开放伤11例。致伤原因:钝器伤2例, 交通意外伤40例, 坠落伤9例, 刀刺伤9例。创伤后30 min~2.5 h到院就诊, 均处于休克状态。创伤为复合伤类型, 包括膀胱破裂2例, 严重肝外伤28例, 肾挫裂伤8例, 脾破裂20例, 肠系膜破裂6例, 膈肌破裂4例, 腹部大血管损伤4例;合并腹部以外损伤:四肢骨折4例, 颅脑损伤6例, 骨盆脊柱骨折6例, 多发肋骨骨折8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试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方案。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手术, 具体操作如下:就静脉通道快速建立, 迅速容量复苏, 经绿色通道, 将患者立即送入手术室, 在短时间内完成简单的剖腹探查操作。对致命性出血进行紧急控制, 创面快速处理, 包括重要血管侧壁修补、结扎活动出血点、腹腔内污染清除、置管外引流。腹腔暂时关闭, 转入ICU, 行复杂救治, 包括复温、输血、补液、对持续低温进行纠正, 并纠正凝血障碍、代谢紊乱等, 取广谱抗生素应用, 对感染进行预防。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对机体情况好转, 确定性手术在48~72 h内开展。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持续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多脏器功能不全率20.0%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和2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患者突发严重创伤后, 有凝血障碍、代谢紊乱、低温等情况出现, 若在此种情况下开展复杂手术, 易使生理内环境紊乱加重, 全身多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综合征, 使复苏难度增加, 但肠道破裂、内脏出血等又需立即处理, 以防损伤加重休克、污染[2]。严重外伤中应用控制损伤性理念, 为创伤外科开辟了新的实践领域[3]。

创伤后早期迅速止血, 简要操作, 可避免病情恶化,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使病例得以充分复苏, 再计划实施二期确定性手术, 对保障救治成功意义重大。在创伤早期, DCS属外科简单对损伤控制的手术, 以纠正低血容量, 控制出血。分析严重腹外伤患者死亡原因, 多为机体在伤后代谢严重耗竭, 若常规对毁损组织切除, 可行组织器官修复重建, 机体代谢易向不可逆损伤转化, 最终生理耗竭, 进而引发死亡[4,5]。但就内脏出血而言, 若未及时处理肠道破损, 易因生理机能枯竭而增加死亡风险。因此, 依据病例创伤情况, 对简单的方法进行选择, 能够使创伤部位得到有效控制, 使二次创伤减轻, 为复苏提供条件, 并为后期确定性处理打下基础[6,7,8,9]。

总结损伤控制手术分期, 一期为剖腹简短探查, 建立静脉通道, 完善术前准备, 对局部伤情可不费时间评估, 经绿色通道, 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 再开展剖腹手术, 参考损伤控制适应证, 在几分钟内做出处理决定;麻醉师、手术师需密切配合, 将坏死组织切除, 行引流管放置, 将腹腔临时关闭[10]。第二步, 为ICU复苏, 开展综合性复苏救治, 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保护, 特别是凝血功能、代谢紊乱、持续低温复苏, 对死亡三联征进一步纠正, 并取广谱抗生素应用;对感染进行控制, 完善营养支持, 增强患者生理储备, 促进机体恢复, 纠正代谢紊乱, 此过程需48~72 h。第三步, 完成二期确定性手术, 一般在首次手术实施后48~72 h进行, 包括对较次要损伤进行探查、去除填塞、处理遗留问题、对腹腔关闭。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的手术持续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多脏器功能不全率20.0%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和2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手术不同于急诊手术和常规手术, 属阶段性修复策略, 为应急分期手术理念, 以确保治愈率和生存率为目标, 对病情危重、全身状况差的患者较适用, 可缩短病程,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保障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严重腹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60例严重腹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持续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多脏器功能不全率20.0%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和2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损伤控制手术不同于急诊手术和常规手术, 属阶段性修复策略, 为应急分期手术理念, 以确保治愈率和生存率为目标, 对病情危重、全身状况差的患者较适用, 可缩短病程,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保障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严重腹外伤,损伤控制手术,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戴睿武, 王雨, 汤礼军.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 2009, 11 (2) :239-241.

[2]Asensio J A, Petrone P, Polden G, et al.Has evolution in awareness of guide line for institution of damage control im proves outcom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raumatic open abdomen[J].Arch Surg, 2004, 139 (2) :209.

[3]刘庆文, 周宾径, 秦宏兴, 等.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7) :506-508.

[4]Sagraves S G, Toschlog E A, Rotondo M F.Damage control surgery-the intensivist’s role[J].J Intensive Care Med, 2006, 21 (1) :5-16.

[5]黄瑾.危重腹部外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8) :735-736.

[6]陈明易, 董家鸿.损伤控制理念及其在肝脏外伤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7 (6) :401-402.

[7]谢小勇.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9) :34, 36.

[8]葛明刚, 张伟.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91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12, 27 (1) :81-83.

[9]姚竞智, 王贻东, 徐洪全, 等.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6) :66-67.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肝胆创伤患者114例进行观察实验,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实验组包括患者57例, 其中35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 年龄位于18~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1.77±8.26) 岁;病情包括27例肝破裂、7例胆囊破裂、7例肠胃破裂、12例胰腺破裂以及4例其他。对照组患者57例, 其中37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 年龄位于2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13±7.79) 岁;病情包括26例肝破裂、7例胆囊破裂、6例肠胃破裂、13例胰腺破裂以及5例其他。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后均为严重的肝胆创伤, 入院时已经出现低血压、低体温、低血容量及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症状, 生命体征不稳定, 多已经神志不清、意识昏迷。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 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规则性手术进行治疗, 在急诊直接根据病情需要手术切除或修补肝脏或摘除胆囊、修补或切除破损的肠胃或胰腺, 术后关闭腹腔并设置引流, 在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监护。

实验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 在紧急开腹后对出血予以控制, 如使用钳夹、填塞、气囊导管压迫等进行止血;简化手术过程, 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前提下尽快关腹, 减少腹腔脏器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以及不必要的手术操作过程, 对感染予以控制;关腹后实施复苏治疗, 包括呼吸机支持、复温、补液、生命体征维持以及纠正酸中毒等, 尤其注意对代谢酸中毒、低温、凝血障碍三联征的处理, 补液所输入液体需要进行预热;在48h后对患者机体的恢复状况进行评估, 如能够耐受再次手术, 且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患者在3 d内体温恢复到35℃以上、p H超过7.3、乳酸降至2.5 mmol/L以下、碱剩余超过4 mmol/L、凝血酶原时间比值低于1.25) , 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二次手术方案并择期实施。

DSC手术指征标准[3]:手术时间超过90 min;体温低于35℃;输血量超过10 U、PT超过19s、APTT超过60 s;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表现 (包括血乳酸超过5 retool/L、剩余碱不足8 mmol/L、p H低于7.25) ;同时合并有重要血管的损伤或多器官同时受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1.4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严重的肝胆创伤是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 其病情多十分严重, 对患者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容易引起机体的生理功能及代谢功能受损而出现障碍, 在临床上多可见同时出现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的“三联征”, 这3种临床症状可相互影响、彼此诱导而出现恶性循环, 如不能及时将这一进程予以终止, 则可进一步恶化出现不可逆性的机体损伤[4]。

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严重肝胆创伤急救期间的治疗效果及意义十分突出, 该术式分为3步实施, 在急救早期紧急实施简化手术对患者出血予以控制、稳定恢复生命体征、终止“三联征”的进一步恶化;简化手术完成后进入复苏阶段, 通过常规治疗尽快恢复患者生理机能并稳定生命体征;当达到手术耐受标准后再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二次手术并择期实施[5]。

该术式早期简化手术的具体手术方式根据不同伤情需要包括[6]:肝脏破裂, 此类患者突出表现为凶猛出血, 需要对入肝血管进行控制, 在将游离的受损肝组织予以彻底清除后, 将肝门血管进行修补、结扎或阻断以将出血控制住, 而对于有肝外胆管合并受损患者, 可以在简单的修补后实施T管引流, 如肠系膜动脉被结扎后引起肠管血供出现障碍可以暂时予以保留以待后期手术中进行处理;腹部有大血管出现破裂, 包括门静脉、腹主动脉以及肠系膜动脉等, 实施侧壁修复;空腔性脏器出血破裂, 如胃肠等多不立即实施修补, 而需在破裂处进行钳闭或结扎, 避免胃肠内容物、尿液及其他污染物质流入腹腔中, 引起二次感染;腹膜后出血, 对患者血压予以监测, 一旦血压出现降低则对腹主动脉予以处理止血。

该文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在肝胆创伤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相应的个性化救治方案, 相比以往传统的切除术, 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并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病死率, 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尤其对于具有开展DCS治疗条件及能力的市级医院, 对于重度的肝胆创伤患者应优先考虑DCS治疗, 而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再次手术, 如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超过本院能力, 亦可在危险期过后、生命体征稳定时进行转院治疗, 既能够挽救患者生命, 又尽量避免延误其病情,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在肝胆外科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DCS) 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胆创伤患者114例进行观察实验,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对照两组, 实验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规则性肝胆切除术,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肝胆创伤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相比以往传统术式方案, 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并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病死率, 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新, 杨德瑞, 宣之东, 等.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在超声介入治疗重症急性胆道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 12 (3) :234-235.

[2]黄文峰, 石鹏, 杨晶, 等.损伤控制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1) :70-72.

[3]Morgan K, Mansker D, Adams DB, et al.Not just for trauma patients: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 in pancreatic surgery[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2010, 14 (5) :768-772.

[4]储文军, 马大喜, 朱建华, 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脏外伤中的应用价值[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24 (4) :275-277.

[5]王涛, 王伟, 王晓飞, 等.56例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5上旬刊) :2382-2382.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 篇8

关键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护理

作为一种新的临床外科手术方法,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常规手术比起来具有较多的不同之处。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主要理念就是分期进行危重症的复杂手术, 首先对患者采用简便的方法实施紧急手术, 随后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采用分期手术的方式对致命性创伤进行处理[1]。为了对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龄23~62岁, 平均 (38.61±8.49) 岁。按受伤原因进行划分:42例交通事故伤, 28例跌倒损伤以及10例其他损伤;按照受伤部位进行划分:42例肝脏损伤, 34例脾脏损伤, 40例胃十二指肠损伤, 27例其他损伤。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入院后立即对患者实施补液处理, 并且将手术的准备工作做好, 对患者实施抗休克治疗。对患者实施Ⅰ期手术, 也就是尽可能完善的手术。护士要以医嘱为根据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2]。 (2)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和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医生要对入院后患者的危重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首先要对手术方式进行简化, 从而将患者的出血控制住, 对其危重状态进行纠正, 直到患者苏醒之后, 再开展下一步的手术治疗[3]。

护理干预措施:护士在初始阶段首先应该帮助患者将两条静脉通路建立起来, 这样就能够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药物补给以及补液处理;及时地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 使其能够顺畅地吸氧;对患者的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对患者的尿量以等进行测定, 将保暖和术前准备做好[4];护理人员要在患者的复苏阶段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以及呼吸支持, 保证对患者的氧气供给, 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 将患者中心静脉压维持在稳定的阶段;同时要保证病房具有适宜的温度;对患者身上的各种引流管进行妥善的固定, 使引流管的通畅性得到保证, 要对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引出量进行准确的记录[5]。在确定手术之后,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让患者对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具有充分的了解, 同时要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预防。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进行对比和观察。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疗效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10 (25.0%) 、 (4.68±1.13) d、 (23.55±10.32) h;观察组分别为1 (2.5%) 、 (2.00±0.49) d、 (4.56±1.39) h。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具有较少的DIC发生率、较快的苏醒时间以及较快的体温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护理人员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当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配合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情况, 对威胁患者的主要损伤进行了解。其次, 护理人员要致力于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护理危重患者, 并且可以使有效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由于一些多发性损伤患者常常伴随着严重失血的情况, 再加上患者具有较差的血管条件, 所以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的时候往往比较困难, 然而要想保证药物的供给就必须要将静脉通路开通,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地掌握静脉穿刺技术[6]。最后, 护理人员还要学会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安抚, 最终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缓解。

在本次研究当中,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具有较少的DIC发生率、较快的苏醒时间以及较快的体温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充分地证明了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积极治疗和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 叶向红, 高勇, 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1 (1) :63-66.

[2]刘军.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14 (5) :209-210.

[3]姜定湘, 丁秀红, 陈静琦, 等.危重患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配合[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2:404-406.

[4]莫新少, 游雪梅.1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6 (5) :820-822.

[5]叶敏.严重肝外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 :161-162.

上一篇:绿色建筑标准下一篇:护理需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