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

2024-06-20

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精选12篇)

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 篇1

颅脑外伤是指外界暴露间接地或者直接地作用于头部而造成头部损伤,病情复杂多变,受伤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呕吐、头痛、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1,2]。对于颅脑外伤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室感染是一种潜在危险因素。手术室是预防、控制颅脑外伤感染发生的场所,是否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感染,直接关系着病人的预后效果。本文旨在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在降低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感染率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1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5~68(39.2±5.1)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68(39.2±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消毒:术前严格消毒双手、穿戴手术衣和鞋套、严格消毒手术室等。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1)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组成感染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护理经验丰富,均经过严格培训,熟悉手术室预防感染知识;(2)制定手术室防感染程序: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3)严格执行防止感染措施:a:手术前严格消毒双手,穿上经消毒的手术衣,带上口罩、头罩、鞋套等,于手术准备间内由感染控制小组成员检查相关工作的执行情况;b手术前,由感染控制小组成员对手术室仪器、地面、墙壁进行检查,确保手术室的整洁、干净,确保仪器消毒完全,避免细菌滋生;c:术前,确保手术室自净时间大于25min;d:手术后,对使用的各种器具应先去污,彻底地清洁,然后再灭菌或者消毒,对于部分特殊传染疾病者应先消毒,再清洗,然后再消毒灭菌;对于部分进入人体组织器具,务必灭菌;对于部分接触黏膜、皮肤的器具,必须消毒;而在消毒灭菌时,应依据器具性能、材质等合理选用化学方法或者物理方法消毒灭菌;e:手术后,对手术间的手术台、桌面等先采用消毒液清洁,然后用清水清洗,擦干;对于手术地面、墙壁,应先清理干净,再喷洒消毒液,拖洗,擦干;f:手术后,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应由感染控制小组监测,由专门人员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并运送至医疗废物存放点;g:每个月感染控制小组监测手术室的仪器、环境,确保灭菌后的内窥镜、消毒液无任何微生物存在;确保手术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的照射强度应该≥70Uw/cm2;确保手术室空气细菌菌落数≤4cfu/cm2;确保消毒后手术室成员致病性微生物菌落数≤4cfu/cm2。

1.3 临床观察指标

(1)手术室细菌数:于术前10min、术中20min、结束手术时监测手术室细菌数;(2)术后情况:包括术后3d WBC异常数(WBC>10.0×109)、术后发热数、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3)术后感染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个手术时段细菌数的比较

观察组术前10min、术中20min、结束手术时的细菌数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3d WBC异常例数、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不同组别术后感染率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感染3例,对照组感染13例,观察组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医院院内感染在3%~7%间[3],而手术室是院内感染高发区,达到20%~30%[4],其感染危险程度是普通病房的5倍以上,这很可能是由于手术室内的病人身体机能降低,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侵入引起。手术室长期处于运作状态,容易滋生各类细菌,因此如何降低手术室感染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本文观察组提出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通过成立感染控制小组,制定严格的防感染措施,严格检查术前手术室成员防感染执行情况,强调手术前做好手术室检查工作,确保术前手术室、工作人员符合要求;术后注重手术室器具处理工作,依据不同器具的性能、材质等进行针对性消毒或者灭菌,确保下台手术前符合要求;手术后强调做好手术室室内污染物、脏污的清理工作;手术室监测工作能够监控手术室细菌菌落是否超过指标,确保手术室处于低感染状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各个手术时段细菌数、术后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手术感染控制路径在感染控制上效果确切。

综上,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能够有效地减少颅脑外伤手术时手术室细菌数,降低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1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消毒,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对比两组手术细菌数和术后情况。观察组手术室术前10min、术中20min、结束手术时的细菌数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 WBC异常例数、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例(P<0.05)。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能够有效地减少颅脑外伤手术时手术室细菌数,降低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颅脑外伤,感染

参考文献

[1]赵明仙,高丽仙.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20-21.

[2]李志红,季慧芳,段青梅,等.功能训练联合针刺对颅脑外伤吞咽困难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47-348.

[3]刘丽丽.急诊换药室感染控制路径对急诊换药室空气消毒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3):24-26.

[4]王西玲,王宇,殷亚亚,等.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41.

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 篇2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

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私人物品一概不得进入无菌区。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须进入手术室时,应带双层口罩。

2.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衣裤、鞋、帽、戴口罩,头发、内衣领及袖边、裤边不得外露;外出必须穿着外出衣鞋。手术完毕,衣裤、鞋等需放到指定地点。

3.手术室一切物品概不外借,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4.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5.穿好手术衣人员暂时离开洁净区时,应外罩一件背后打结、一次使用的长袍(外出衣),回洁净区前将外出衣脱下,放入污染衣袋内。

(二)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及一切卫生物品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2.每周彻底清洗手术间一次。室内物品全部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3.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器械车、升降台、麻醉桌、无影灯、窗台等。保持地面、桌面、墙壁及手术间各种物品清洁,无尘,无血迹。4.手术完毕及时打扫手术间,桌面、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并行空气消毒。

5.应定期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空气、手、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复查。

6.无菌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由专室或专柜保存,并有明显示灭菌标记及灭菌日期。无菌物品一经开封不得超过24小时。干式无菌持物钳有效时间为4小时,并注明开封日期及时间。7.手术间使用原则为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应在专用手术间进行。手术开始后,各手术台的一切物品不得交叉使用。

8.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使用前必须经两人核查灭菌日期或灭菌标志。

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控制措施 篇3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81-01

手术室感染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威胁健康潜在因素,其中以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最为多见。这不仅与患者身体状况和伤口本身因素有关,更与手术室中各类细菌造成的切口感染有关。手术病人如果被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额外痛苦,延长切口愈合时间,甚至还可能造成整个手术的失败而危机患者的生命。因此,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是手术室护理的重点及恒久目标。我院手术室经加强预防感染的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护理控制措施,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手术室共实施手术1351例,小儿(≤12岁)138例,青少年(12~18岁)164例,成年(18~55岁)686例,老年(≥55岁)363;其中I类手术419例,Ⅱ类手术763例,Ⅲ类手术169例。所有患者术前谈话解释手术原因、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取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并签订手术同意书。常规行血常规、血凝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心肺功能不全、凝血障碍等不适于手术的禁忌证。

2护理措施

2.1创建完善的医院管理和监督系统

手术室具有特殊性,室内的环境一定要做到清洁、消毒卫生,手术室的不清洁直接引起病人病情的加剧,因此,要改善手术室不被污染,防治病人被外来病菌的侵害导致的生命危险,要加强手术室的预防管理和监督系统。制定完善的预防管理监督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和要求,规定人员必须标准化操作,奖惩严明,同时设立护士长、监测负责人等,通过领导成员加强手术室的预防,护士每天要做到洗手消毒、室内消毒、穿工作服带工作帽,上班时间服从管理,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医院的院长要做好监督工作,对于手术室的感染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教育工作人员加强医院的卫生管理工作,把好质量关,防治外界的感染侵入到医院,定期组织成员学习预防感染相关知识,并加强实践学习,对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手术室的感染预防意识,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手术室预防感染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病人住院环境的良好。

2.2手术所需物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手术中经常要用手术刀、注射器、消毒液等医疗用品,对于一般性的设备要进行高温消毒,对于特殊的设备进行多次消毒后方能使用。确保设备和器械的干燥无污染。对于一次性的医疗设备和用品要做好用前的检查和测试,检查医疗用品的密封性和保质期,一次性用品要做好安全监测,否则会引起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对于一次性用品的存放要整齐、保持环境的干燥无污染,避免病人接触,减少患者的感染。所有工作完成后要由专人负责检查、做好监督和管理,确保万无一失,医院是病人康复的港湾,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伟大重任,因此要从多方面认真做起,加强医疗设备用品的无污染。

2.3手术前后的护理

2.3.1术前护理:按外科护理常规对即将手术的所有患者进行皮肤准备,包括备皮、清洗;保证患者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增强术后机体抗感染能力;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对不符合手术要求的待临床纠正至合适水平后再进行手术;及时为进入手术间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调整手术最佳位置。

2.3.2术中护理:护士严格执行灭菌技术操作常规,手术区消毒规范、全面;选择与手术相配合的铺单;术中器械的传递在无菌区进行,用过与未用过的器械分开放置,污染的器械纱布等及时撤离手术台;准备湿润的无菌加盖巾,已备手术医生加盖手术切口;对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及时指出并指导更正。所有动作操作轻柔、简洁,以减少空气中细菌飘落到切口和手术器械上,增加感染机率。

2.3.3术后护理:临近手术结束准备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以备手术结束后对伤口的冲洗;切口缝合时进行医学处理,以消除切口内的颗粒物质;用碘伏纱布擦拭切口周围,以减少切口感染的隐患;及时用薄膜贴附切口处皮肤,并用纱布覆盖切口,以防止手术切几出现感染。

3护理效果

手术室、器械消毒灭菌合格;护士无菌操作规范;患者术前准备充足。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仅3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占0.22%。经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反复查找原因,系切口病变区的胶片、引流管更换不合格所致。

4讨论

手术室正确、合理、严格的护理措施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密切,其中感染防控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手术室护士是预防和控制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无菌操作技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是降低手术室护理感染的最大保障。手术室和手术器械的合理分布、灭菌消毒、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的特征性处理防止了病菌的交叉传播与在切口部位的沉着,在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中起了重要作用。患者术前基础营养的补给与相关术前检查,提高了患者手术的耐受力,增强了切口感染的抵抗力。

总之,手术中相应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防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非常重要。我院手术室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以上护理操作规范,一方面提高了手术人员的无菌观念,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減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了手术的安全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风芹.手术室医院感染麻醉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8,(6):19-20.

[2]赖金环.手术室医院感染存在因素及控制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4):700-701.

[3]侯凤珍,董岩.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17):117-118.

[4]付立新.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管理实践,2011,(6):244.

控制手术室感染管理措施 篇4

1 感染相关因素

1.1 手术室的环境

没有严格划分三区 (无菌区, 清洁区, 污染区) , 通道不完善, 没有将洁污通道分开, 清洁卫生制度不健全, 手术间使用不合理。

1.2 影响空气洁净度的因素

未严格执行手术人员准入制度, 人员流动大,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进入手术间, 手术台上移动患者及各种包布的抖动, 手术间门的开放, 手术人员的着装。

1.3 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未分别放置, 术后医疗废物处理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麻醉用物管理不当。

1.4 无菌观念不强

术者未严格执行刷手制度, 术中无菌操作不严, 消毒与灭菌意识不强。

2 质控措施

2.1 手术室严格划分三区

每一区应有明显的标志, 合理使用手术间, 根据不同类别的手术安排手术间, 控制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的范围, 手术间达到空气净化标准, 防止院内感染。手术室必须符合双通道流程, 洁污路线严格分开, 专人负责, 避免交叉感染。

2.2 手术间控制空气感染措施

手术间每日晨清洁卫生, 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无影灯、手术台及室内用具。术后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擦地面, 连台手术之间及每晚常规使用高强度空气消毒剂消毒, 每周一次彻底大扫除后再次消毒。各手术间的固定抹布、拖把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晾干备用。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细菌数应≤200 cfu/m3。

2.3 保持术中空气洁净度的措施

保持术中空气洁净度最关键的措施是控制人员流动与室内物品流动。除严格执行手术人员准入制度、控制参观人员外, 也要控制手术间的人员流动, 尤其严格禁止污染手术间的人员与物品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 避免交叉感染。

2.4 手术人员手的消毒管理

洗手消毒是控制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刷手制度,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手细菌培养监测, 确保手术人员手消毒合格。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擦手, 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5 加强术中无菌操作观念

手术人员按要求着装。消毒铺巾符合要求, 正确传递器械和物品, 污染或破损物品应立即更换。感染手术也应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术中如果不注意无菌操作, 会增加病原菌种的感染或扩大感染范围, 从而使治疗复杂化。所以, 感染手术也需要实施无菌技术。

2.6 无菌物品的存放

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于无菌敷料室和无菌器械室, 由专人负责。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应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柜中, 不应有过期物品。一次性无菌用物应去除外包装, 分别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架内。无菌物品柜、架距地面≥25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壁≥5 cm, 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使室内空气含菌<200 cfu/m3。

2.7 麻醉用物管理

麻醉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的;不能使用一次性的, 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气灭菌, 不耐高温的浸泡在500~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 min, 清水冲洗晾干, 干燥保存备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8 手术后器械、污物的处理

2.8.1 非感染手术处理

先用1∶200浓度酶洗涤剂浸泡至少2~5 min, 水温控制在30~40℃, 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后擦干, 消毒备用。手术区血迹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吸引气瓶内用配制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 倾倒至专用下水道内。

2.8.2 感染手术的处理

手术器械根据感染细菌种类, 选择合适的消毒液浸泡, 清洗后双层包裹, 高压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一次性敷料用后焚烧, 非一次性敷料用双层黄色袋子包扎, 贴标识后送洗衣房处理。手术间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墙壁等。吸引器瓶根据瓶中液体量放入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手术间消毒后密闭24 h, 经细菌培养合格后方可使用。

摘要:重点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感染因素, 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无菌物品存放和使用后的处理等, 提高整体无菌观念。从感染的相关因素和质控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控制手术室感染的最佳方法是抓好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我院手术室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相关因素,质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烽, 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6, 253.

[2]袁小兰, 周华丽.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69-1371.

[3]邓惠霞.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 :78-79.

[4]高芳, 王丽萍, 郑国贤.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2 (1) :156-157.

[5]黄敏, 余梅.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规范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 :84, 104.

[6]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 :66-67.

手术室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 篇5

医院感染既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医院管理课题,医院感染既损害了健康或造成死亡,又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是严重的危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WHO提出以消毒隔离、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为主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均涉及到护理人员的工作。因此护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探讨无菌物品的管理办法,以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如果不加强无菌物品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临床使用不合格的产品极易引起医院感染,轻者会增加患者痛苦,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及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做好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主要取决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是护理管理中的中心内容,也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手段。能否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往往取决于消毒灭菌工作的落实。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是避免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供应室的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主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对高危科室的监测制度,这样才能达到预防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 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2.1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医院感染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的结果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护士在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对新分配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等知识。教育护士提倡“慎独”精神,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感染管理意识。使全体护士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医院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每做一项护理操作都要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3 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确保预防医院感染各项措施落实 3.1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供应室、腔镜室等,根据各科消毒隔离管理规范要求,从布局、洁、污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布合理。严把消毒灭菌关,加强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100%。制订严格的医用废物处理管理规定,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严防因医疗废弃物流失、泄露而导致传染病传播扩散。

3.2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确保无菌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污染是防止发生感染不可疏漏的环节。在使用高压无菌物品时,首先查看物品名称,有效期、包布是否潮湿、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打开包后再查看指示卡的变色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前首先查看物品名称、生产批号、有效期、包装是否破损;科室使用的各种治疗盒(棉球、纱布)使用前要检查气孔是否关闭,打开后要注明开启时间24h内有效,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包装破损或过期一律不使用,对产品质量有疑亦停止使用,并报告采购部门、供应室及院感科。重视监测和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准确查明和及早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部要协同医院感染办一道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随时抽查和每月的大检查,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例如:护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用后一次性物品及各类管道处理没按要求执行、消毒液浓度不够等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月做好对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监测,上报感染办。感染办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每3个月对紫外线使用过程中的强度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护理部根据感染办反馈的各种监测结果及统计数据,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写出细菌超标原因及整改措施上交到护理部,并要求重新消毒灭菌监测。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部门的忽视或个别人员的失职,将会造成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十一月份院感试题

科室_____

姓名_____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篇6

有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在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居第3位,略低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占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14%~16%[1]。手术部位感染不但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费用,而且提高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室作为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要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严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途径

1.1患者自身菌污染: 病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常存在一些正常的菌群,如果手术前准备不当,消毒不完全或者手术过程中各个脏器中的细菌直接污染手术区域而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有研究表明,呼吸道、口鼻腔及皮肤伤口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会阴部感染多以肠道细菌为主,在手术部位感染中,来自病人自身感染的占多数。

1.2手术环境污染

1.2.1空气传播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手术部位的愈合,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WHO调查表明,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成正比关系,浮游菌总数>7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升高,若空气中浮游菌总数<180cfu/m3时,感染率明显降低。

1.2.2手传播手常与外界接触,容易携带细菌,对手术部位传染比空气传播更直接,更具危险性。"外科洗手"要求除去暂留菌和减少宿生菌至最少,保证工作人员带菌量≤5cfu/m3,但是宿生菌难以除尽,手术过程中由于自身出汗会将工作人员自身皮肤深部的细菌带到手表面,使细菌在手套中生存,若手套破裂则可直接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研究显示,"外科洗手"在100min后仅为40%的合格率,而术中手套破损率为24%,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或器官腔隙感染。

1.2.3器械、敷料传播手术室中所用到的一切物品均是高危险品,必须达到一定的灭菌标准,若未达到标准,手术器械可直接引发手术部位感染。如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感染事件因手消毒液含有非结核性分枝杆菌造成168名孕妇儿童集体感染,感染率达到56.85%。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强化医护人员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意识: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才能自觉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新知识,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并对手术室的监控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监控。

2.2建立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应该制定并整理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应严格落实,使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根据医院感染相关规定,制定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自我防护制度及一次性手术用品管理制度等,来控制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成立4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手术室每月进行各指标检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补救,保证手术室各项工作的进行。随着制度的完善、责任的明确,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

2.3手术室预防感染措施

2.3.1预防手术室直接接触污染手术室中直接接触人体组织、血液、体腔的手术器械、敷料,均为高危医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原则上手术器械、敷料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而不能耐高温,耐高湿的则选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无菌物品的存放,每个器械包表示化学消毒指示卡,贴上胶带,保证灭菌效果,放于无菌敷料间,按灭菌先后顺序放置;物品若超过灭菌效期,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医疗安全,应严格把好进货关、使用关、回收关及销毁关,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按专柜存放,并定期对柜子进行紫外线消毒,用前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商标、有效期、批号、包装的密封性等,如有不合格情况均不可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专人专责制,建立登记制度,按规定正确操作,分类入袋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公害。

2.3.2预防手术室间接污染预防患者自身污染,患者术前沐浴清洗术野皮肤,保持患者自身清洁,有研究表明,在不影响手术及术后固定情况下,可不去除手术部位毛发,若必须剃除保持皮肤无划痕,严格正确准备病人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适当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术野,来配合手术要求;洗手消毒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不能减少洗手的步骤和时间[7]。手消毒所选用的消毒液不能敞口使用,以免药液挥发影响有效浓度,应选(择毒性低,刺激性、过敏性小的消毒剂;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感染手术部位的有效措施,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已灭菌的物品继续无菌,不被污染;术中保持手术室门关闭,通正压气,环境表面整洁,人员数量和流动应最大限度减少。严禁在手术中制作敷料及整理包布;手术室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和紫外线消毒,包括手术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消毒。

2.4手术室的无菌管理: 检测管理检测手术室的微生物含量,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无菌包、手进行微生物培养,每月监测1次。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方法是否科学,则需要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此检测是检查消毒效果的唯一手段。检测方法必须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监督管理主要是应用在无菌操作的监督。手术是集体行为,人数众多,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任何一个成员的松懈或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要人人互相监督,保证在无菌面前人人平等,而护士长作为组织监督的关键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术室各项制度是手术安全与无菌技术的重要保证,经常按照制度进行自查,发现问题集体解决,做到事不清不放过,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未受到教训不放过,利用晨会使全体工作人员吸取教训,进行优劣评价,使制度变成习惯,形成作风,由他律变成自律。

改善管理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 篇7

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 由分管护理的副院长、专职科主任负责。手术室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 主要负责科室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医院感染工作的督促, 每周随机抽查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 不断更新医院感染意识, 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杂志及各项规章制度, 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在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同时, 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管理者首先要经过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 才能正确指导、监督、管理医院感染工作。

2 控制手术室感染的对策

2.1 控制手术室空气感染

手术室应每24 h清洁消毒1次。连台手术之间, 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 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实施感染手术的手术间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台手术术前30 m in打开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 手术开始每过15 m in开机1次, 消毒15 m in, 一直反复开机, 直至手术结束。术中应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术毕须将手术间物品进行整理, 各台面及地面用消毒液湿式打扫 (消毒液含有效氯250~500 m g/L) , 定时开窗通风至少1 h.每天夜班对手术间各台面、无影灯用消毒液彻底进行1次擦拭, 常规开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1 h.空气消毒机的过滤器每3个月~6个月检查清洗1次, 每月用酒精棉球至少擦拭1次紫外线灯管, 每半年监测1次强度, 如发现强度低于60μW/cm2时, 应及时更换灯管。每周对手术间进行1次彻底大清扫, 每周清洁空调过滤板1次, 每月做空气培养及物表培养1次。

2.2 控制手术物品的感染

所有的耐高温、耐湿的医疗用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安全等诸多优点。对于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灭菌。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如过期潮湿或怀疑有污染时要重新灭菌后方可使用。

2.3 控制手术人员的感染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2]。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制度, 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 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执行六步洗手法, 其中外科手消毒由原来常用的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改为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后, 用无菌巾擦干 (一人一用一灭菌) , 然后直接喷洒消毒剂待干。手消毒剂可消除或杀灭手部的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 具有持续抗菌的活性[3]。定期监测, 保证手术室工作人员手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

2.4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2.4.1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的检查

使用前查看一次性灭菌用品, 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包装密闭性良好才能使用。如遇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破裂、字迹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

2.4.2 一次性灭菌用品的贮存

一次性灭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 离地面高度20 cm~25 cm, 离墙5 cm~10 cm, 距天花板50 cm.柜内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 室内空气含菌量≤200 cfu/m3, 温度、湿度适中,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2.4.3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处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 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2.5 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手术室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包括病理性的、损伤性的、药物性的、感染性的和化学性的, 因此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无害化处理非常重要。医疗废弃物必须分类装入有警示标志的防渗漏的专用黄色塑料袋内, 3/4满时扎口密闭, 锐器 (针头、刀片、穿刺针等) 用后放入防渗漏、耐穿刺的利器盒内, 3/4满时闭锁。由专人回收处理, 以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 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时间不超过2 d.如将医疗垃圾流入社会, 其引起的后果及危害非常严重。

2.6 其他

手术室要求结构、布局合理, 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污染手术间[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并有具体的消毒隔离办法与措施, 建立登记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随机抽样, 科室每月定期对手术间、无菌物品贮存间的空气、物体表面、手术前刷手以及医务人员的手、无菌物品进行一次细菌培养, 结果要合格。

虽然医院感染不能被彻底消灭, 但是通过控制感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郑晋华, 康迎秀, 杨翠平.浅谈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4C) :1111-1112.

[2]叶丽兰, 高晓玲.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54.

[3]张富玉, 杨亚敏, 等.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22-1723.

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 篇8

1 科内控制感染的对策

1.1 严格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消毒区并有明显标记;推广使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以防接触感染。

进人手术室的要求:进人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经过消毒灭菌的手术专用衣裤、口罩、帽子。医务人员与患者有不同的进出手术室的通道。手术室门口设有对接车、室内车和室外车有明显标识, 严格使用管理, 不得混用。手术室门口走廊为清洁区, 地面铺有洒有消毒液的地毯, 病房平车进入手术室门口, 必须经过洒有消毒液的地毯, 把车轮进行消毒后, 才能进入手术室门口。然后在更换手术室的专车送患者进入手术间手术。

1.2 手术室空气和物体表面控制感染措施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 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严重污染空气, 某些医疗技术的操作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与医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3]。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消毒卫生工作, 即:每日用含有效氯0.5 g/L的消毒剂擦拭无影灯、手术台及室内所有家具等物体表面两次、拖地两次;每日用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 h, 连台手术之间和每晚常规空气消毒照射0.5~1 h, 有值班人员登记并签名。紫外线消毒使用时间累计不超过1000 h。每周用95%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 以保持其清洁度, 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每月一次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测定, 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值应≥90 μW/cm2, 使用中的灯管辐照强度值应≥70 μW/cm2, 低于此值者应更换[4]。每周按每100 m3空间用乳酸12 ml加等量水熏蒸手术室一次。手术间空气和物品表面每月均做一次以上细菌监测, 要求:普通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200 cfu/m3、物表细菌总数≤5 cfu/m3。

1.3 手术物品和消毒剂控制感染措施 无菌物品的有效灭菌提高消毒灭菌质量, 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 可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为此, 对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 对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消毒。每一个消毒包都贴有明显的消毒和灭菌日期, 包内放有3M化学消毒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带, 并分类存放在固定的位置, 使用时认真检查有效日期、灭菌日期及包内外化学消毒指示卡变色状况。对使用的无菌持物钳也采用一用一消毒法,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显微器械等手术用品, 用2%戊二醛浸泡20 min以上可达到消毒要求, 如需灭菌必须浸泡10 h以上, 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并无菌擦干后使用。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 (≥1.5%) 。对手术器械、消毒剂、敷料和其他手术物品抽样作无菌培养, 以控制医院感染。所有消毒剂应作使用前、使用中检测。

1.4 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凡一次性物品均不得重复使用, 并对其消毒无菌效果按产品种类、批号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监测,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定专人专员专柜存放, 柜内清洁干燥。一次性物品使用前查看:遇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破裂、字迹模糊不清的均不可使用。

2 工作人员自我防护

2.1 严格洗手制度

医院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手直接和间接传播, 并且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5], 有报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6]。洗手消毒称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手段”[7]。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 脱手套后也要及时洗手。①外科洗手常用的洗手法为碘伏法, 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5 min, 指甲缝和手表面、肘以及关节以上5 cm处均应洗到, 对碘过敏者, 可用肥皂水刷手10 min、酒精浸泡5 min, 待酒精自然干后穿无菌手术衣、戴灭菌手套, 才能参加手术;②普通洗手用肥皂洗手, 流水冲洗2 min, 搓洗手每个部位约2 min。接触严重污染源时, 先用消毒剂泡手3 min以上再用流水冲洗, 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 定期监测, 手术人员手指带菌数≤5 cfu/cm2。

2.2 重视皮肤和黏膜的防护, 加强呼吸道防护

手术室护士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传染患者, 除操作时应戴双层口罩、手套外, 操作后做终末消毒。我科选用含有效氯2 g/L的消毒剂分别对患者接触过的门把手、桌椅、床、平车等进行擦拭消毒, 并用紫外线灯消毒40 min以防交叉感染。医护人员若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时即用碘伏涂擦伤口, 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成人500 U, 可联合用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进行肝炎血清学检查6个月~1年,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烤干、涂油备用, 用过的敷料送焚烧炉焚烧, 每个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卡检测灭菌效果, 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

2.3 计划免疫

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 根据自身免疫水平, 接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等预防接种, 提高自身免疫水平。

3 加强细菌学监测

专人负责登记, 收集资料, 每月做一次手术间空气细菌培养。每月对手术室熏箱内熏蒸的物品做一次细菌培养。并对手术间、无菌间各种消毒液配制浓度、消毒与浸泡物的合格率做一次监测, 以及参加手术人员洗过的手做一次细菌监测。每月对紫外线灯进行一次强度测定, 定期共同分析细菌监测的结果, 为进一步完善整个监测系统的工作搞好宣传教育, 改善薄弱环节, 制止医院感染发生我们还需做大量工作。

4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净化手术室, 减少感染。我院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和无菌区各设置一条通道 (直通电梯) , 将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联系在一起。在手术室有限的空间内清洗、消毒、灭菌器械, 准备手术敷料包, 不符合消毒隔离要求。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行后, 手术用的敷料直接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包装间包装, 手术器械由污染区送往消毒供应中心经清洗、包装。采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无菌包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 也避免了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手术室仅留存部分备用无菌包, 大部分无菌包存放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存放室。

总之, 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与管理, 使手术感染率降低, 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通过监控, 可以督促各级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真正有效地减少间接感染途径, 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徐达秀, 蔡芳一, 等.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西部医学, 2005, 17 (4) :314-315.

[2]蔡红卫, 万萍.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3, 12 (4) :315-316.

[3]区云英.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54-755.

[4]郭丽娟, 娄燕, 李连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4) :359-360.

[5]钟秀玲, 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07-108.

[6]牛秀成,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90.

浅谈洁净手术室感染控制 篇9

1 工作人员的培训及管理

1.1 对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进行培训。

举办关于洁净手术室的专题讲座, 使医护人员对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掌握。要求实习生入科前带教老师要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严格执行并能确保落实洁净手术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 提高手术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

1.2 加强手术室人员的管理。

不断活动的手术室工作人员是洁净手术室灰尘的主要来源, 因此控制工作人员的流动是减少结晶手术室灰尘的最有效方法, 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所以要尽量减少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严格监督和控制手术间人数, 不允许手术参观人员转换手术间, 不能由污染手术室进入无菌手术室。每台手术医师一般不超过4人, 百级手术间参观者不超过1人, 万级手术间参观者不超过3人。

1.3 提高护士的无菌技术操作水平。

严格执行无菌管理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强调慎独精神,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能熟练准确的进行手术配合, 降低手术感染的概率。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无菌技术操作考试, 提高年轻护士的操作能力。

1.4 术中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在室内走动以及出入手术室。

手术常规使用的材料、药品均在手术室柜内分类放置, 减少术中麻醉师、巡回护士外出开关门次数, 手术中避免开启污物门, 维护手术室合理气流组织保证净化效果。不能在手术室内抖动敷料和拍打衣服。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应该在手术结束后再做病例、患者衣物、麻醉物品的整理工作。

1.5 严格的感染监测:

院感科专人负责对手术间的空气、设备表面、手术人员刷洗过的手、无菌物品、等采样细菌培养, 负责并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每周随机抽检1次, 记录相关数据入档, 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1.6

强调每天入室首先观察机组运转情况, 温、湿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出现问题及时反馈。

1.7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服装必须符合规定, 如刷手服污染或潮湿及时更换, 不得套穿个人衣裤, 手术帽应同时遮盖所有头发, 可重复使用的帽子应清洗干净, 所有进入洁净手术间的人必须戴口罩。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勤洗勤换洗工作服, 因工作服穿的时间越长污染也越严重。

1.8

在洁净手术室入口安排专职人员对出入洁净手术室的人员和物品进行监督。

2 物品管理

2.1 设立一次性手术用品库房并由专人管理:

手术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以后再进入洁净手术区域存放, 库管人员应当每天进行表面清洁处理。一次性手术用品应专室、专柜存放,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保持室内清洁干燥。摆放无菌物品禁止遮挡空调回风口。每天由专人负责补充无菌物品, 定期查看无菌物品有效期。

2.2 手术间专柜内无菌物品要合理放置, 按有效期顺序摆放, 合理补充物品, 每天用酒精抹布清洁专柜。

开启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检查有效期和包装密封性。

2.3 无菌敷料器械的消毒管理:

配置无菌敷料间专门放置无菌物品, 分类专柜存放, 无菌敷料和器械按消毒时间顺序放置, 确保先消先用。专人对储柜进行定时清洁。灭菌包内放置高压灭菌爬行卡包外黏贴3M灭菌指示胶带, 写清消毒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和器械名称。无菌物品每周抽检采样做细菌培养。高压灭菌物品有效期为14天, 定期进行大消毒, 彻底检查无菌敷料和器械的有效期。无菌持物钳4h更换1次。

2.4 手术对接车每天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处理, 每天对被套和床单进行高压灭菌消毒。

如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及时更换。

2.5 手术室废弃物的管理:

严格分类和处理, 医疗垃圾用黄色的塑料袋盛放封口 (特殊感染用双层塑料袋) 并贴标签注明手术间和时间。针头、穿刺针、安瓿等锐器用后放入锐器盒内到3/4满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体液收集器防止渗漏, 确保密封, 放入污物间专用的收集箱。可重复使用敷料装入白色垃圾袋封口。生活垃圾使用用黑色垃圾袋盛装。术后垃圾由保洁工及时运走。

2.6 手术器械的管理:

开启无菌器械必须检查是否灭菌、有效期、器械名称、包布有无潮湿和破损。由巡回护士将无菌器械灭菌3M胶条黏贴到护理记录单。等离子、环氧乙烷、腔镜消毒仪消毒的器械保留灭菌指示卡并登记。手术后非感染器械立即清洗及时与供应室交接。感染器械需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交接。

3 洁净手术部环境管理

3.1 每天早晨由值班护士提前开启净化空调系统, 室内温度控制在24℃上下, 湿度40%~50%。

手术中控制手术间工作人员出入和开门次数。巡回护士在放置物品时注意不能遮挡回风口。加强净化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及对微小气候的调试, 严格管理净化装置。

3.2 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医护、患者、污物三通道单向流程原则, 严格区分洁、污流线, 并有明显的标识。

洁净手术室严格的分区和污染物品单向流线的原则, 可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

3.3 术后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拭打扫, 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

每天早晨用消毒液抹布擦拭手术室的手术灯、操作车、手术床、麻醉机器等。术过程中各项护理和治疗操作要轻, 勿在室内抖动各种敷料。术中如有血液、体液溅到仪器或地面, 及时用浸湿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每台手术结束后, 及时清扫垃圾, 用含氯消毒液拖布拖净地板, 然后再开始接台手术。

3.4 每天手术结束后再次对无影灯、手术床、操作台面、吊塔、地面等进行擦拭清洁。

手术结束后空调机组继续运行30min后关机。每周对手术间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

3.5 定期做好空气过滤清洗与更换:

初效过滤器每1~2周清洗或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每3~4个月清洗或更换1次;末端亚高效过滤器每1~2年更换1次;末端高效过滤器2~3年更换1次。手术间墙壁的回风百叶内设初效过滤器, 为保证洁净效果, 应每周取下清洁1次, 用清水冲洗后自然晾干再装入回风口。

3.6 连接台手术必须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 两台手术之间必须清理手术间, 急诊手术间设立在患者通道入口处。

特殊感染手术必须在负压手术间进行, 设室内外两名遂回护士, 严格遵守感染手术处理原则。

3.7

做好监控工作, 每周由主管护士长对物体表面、空气及工作人员手等进行常规检测, 随时分析出现的问题, 及时纠正偏差。

4 讨论

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有明显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过于追求空气净化系统的硬件建设, 感染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应该系统控制、综合管理, 采取全面高效、切实可行的措施, 消除院感的隐患。现代感染控制是一个全过程控制的概念, 要求整个手术过程都要得到控制。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严格人员、物品、环境的管理, 加强监督, 责任到人。通过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的控制与管理, 降低手术室的感染率, 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 篇10

1 规范感染控制

1.1 建立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 建立了手术室感染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 1名主管护士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工作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等。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每月召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及时有效的防患于未然, 有力地保证了手术室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和实施。

1.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防范意识

组织有关预防手术室感染的知识讲座和业务学习, 每月1~2次, 并进行阶段性考试, 考试成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邀请感染专家定期来医院讲课, 积极参加全国组织的手术室感染会议, 了解最新感染知识, 应用于临床。督促医护人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把控制手术室感染工作提升到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认识。使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控制感染的重要性认识有了提高, 职责规章更明确清楚, 操作有了标准, 防范意识加强。

2 手术室环境管理

2.1 合理布局

我院手术室的布局合理, 严格区别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污染手术间, 设立专门的感染手术间,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控制每台手术的参观人数不超过3人, 进入手术室后, 不能随意走动, 不可互窜手术间。

2.2 制度化管理

所有人员均应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 除手术室人员和参加当日手术者外, 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清洁工应每天在手术结束后采用湿式打扫, 第2天手术前1小时继续进行晨间打扫, 并重新进行消毒。每天进行空气消毒, 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消毒40~60 min。

3 手术室无菌技术管理

3.1 加强无菌技术操作的管理

器械室工作人员每天对所有无菌包进行检查核实, 发现过期的物品及敷料器械破损, 潮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从进入手术室开始, 经过手的消毒, 上台后一直到手术结束, 整个过程每一项操作, 每个环节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把无菌质量关。

3.2 加强无菌物品的管理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1]。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 对于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效的低湿灭菌的物品最佳消毒方法。对于显微器械、腹腔镜等高危险度手术用品的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30min, 如需灭菌必须浸泡>10h, 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 所有无菌物品每月采样做细菌培养。

3.3 严格检查一次性医疗用品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加强检查, 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产品商标、灭菌有效期、包装密封性, 如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包装破损、字迹模糊不清等均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专柜保持清洁干燥。

4 环境微生物学监测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2]。对于手术间空气、所用器械、无菌物品进行定期检测。监测工作应常规、定期、定项目地进行。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 监测不合格项目要查找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 及时复查直到达标。

总之, 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与管理, 使手术感染率降低, 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摘要:预防控制手术感染, 减少手术病人感染率, 是确保手术安全, 提高手术室的科学化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必须从管理上、设施上、方法上进一步按要求进行操作管理, 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控制意识, 提出了手术室预防感染的措施与对策, 严格执行各科消毒隔离制度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金福顺, 赵翠兰.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06 (4) :23.

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 篇11

【摘要】临床上口腔颌面部损伤主要有牙及牙槽突损伤、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颧骨及颧弓骨折、上下颌骨骨折、鼻骨骨折等。对于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医治,避免为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及生理功能。对于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在手术治疗中避免患者感染,对感染因素进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损伤 手术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37-02

颌面损伤伴有牙齿的损伤,会将牙齿的碎片折断,并且压岁片还会向邻近的组织扩散,造成人体面部组织的损伤,并将牙齿中的细菌引入到深层组织中,造成人体面部组织感染。颌骨骨折边缘的牙齿偶尔会导致股创感染,导致骨折移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口腔颌面部位于上呼吸道,损伤时会导致面部组织的移位或者出现肿胀,其产生的血块凝固会影响呼吸道的畅通。口腔优势消化道的入口,损伤后会使口腔失去正常的功能,导致人们不能正常的进食,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口腔颌面部损伤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危险因素,因此,要通过预防和控制将这些危险因素规避。

1、手术感染危险因素

影响手术出现感染的因素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为患者自身的因素、手术过程中的因素及其他影响因素。

1.1患者因素

人的口腔中有很多种致病的微生物,在进行口腔诊治的过程中,最容易进行疾病传播的就是患者的唾液与血液。老年人、儿童及体弱的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较低,肥胖患者因为本身的脂肪组织的影响使供血量相对的减少,所以这几类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则会因为发生切口感染引起伤口不愈合。

1.2手术因素

手术中容易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切口的类型、无菌处理、手术用器械管理不当、手术时间较长、空气污染及清创不彻底。

进行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采取的切口主要是污染切口或者是清洁/污染切口,这些伤口都非常容易引起感染;进行手术的医护人员如果对无菌操作意识不够,在手术过程中没有按照无菌手术的要求操作,那么也容易引起患者出现感染;另外,手术中使用的器械,特别是接触患者的口腔及鼻腔的器械没有进行消毒,也会造成患者发生手术感染;在手术时,由于其他的因素引起手术时间的延长,时间越长,在患者手术创面滋生的细菌数量也就越多,损伤组织经过长时间的暴露等其他的因素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都会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在手术中会使用到电钻、电凝等产生的飞沫和烟雾也会造成空气污染而发生患者感染;如果手术中对于伤口的清创不够彻底,遗留异物及止血不彻底等都有可能会成为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1.3其他因素

手术中引起患者感染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对手术室及器械的消毒和灭菌不够彻底而引起感染;没有为患者及时的使用抗菌药物而引发的感染;患者的体温降低从而加大了伤口感染的机率;患者的伤口内有异物从而引起患者发生了感染。以上几种影响因素对于手术中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影响性也是很大的,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的时候,容易导致有异物阻塞在口腔内部,在手术过程中的血凝块、骨头的碎片和牙齿的碎片容易进行呼吸道,发生阻塞的现象,导致患者发生窒息的危险。在进行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的时候,如果颌面发生了骨折,下颌骨体前方的骨折部分就会移动到颌肌群中,导致舌头整体向后移动,导致压迫产生窒息的危险,在颌骨发生骨折的时候,颌骨会受到重力,导致呼吸道的阻塞,发生窒息危险。在进行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的时候,患者容易将血液、唾液等吸入气管中,导致患者出现窒息问题。

2、预防及控制措施

2.1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主要是對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在手术开始时就要对手术室内的环境开启净化管理,对手术间进行清洁,对患者的接送采用对接车,防止来自地面的细菌感染源,手术人员、患者及污染物一定要按照严格的通道进行输送,保证手术室内的环境,避免患者在医院出现感染。

2.2人员管理

对于手术过程中的人员数量一定要尽量的减少,同时降低人员的流动,并且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及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操作的规程严格执行,避免出现人为因素的感染发生。

2.3无菌管理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均要无菌,并且严格控制手术室的门,要保持关闭的状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2.4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患者在手术中出现感染,可以对患者使用预防感染的药物,在手术开始的半小时,可以为患者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在手术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适量的剂量追加。

在手术前要对手术中使用的物品准备齐全,这样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进而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及损伤组织的暴露时间,最终达到减少细菌感染发生的机率。

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有效的情况也可以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的机率。可以为开放性创伤的患者使用3%的过氧化氢冲洗伤口,在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大量的冲洗,同时对于伤口内的异物及坏死的组织进行清理及去除,利用吸引器将产生的烟雾和飞沫及时吸走,降低手术中空气因素引起的伤口感染,并要注意在进行缝合时,一定要保证止血彻底、缝合紧密。

在手术过程中除了要对手术环境及手术人员进行仔细的管理外,同时对于患者的体温也要进行严密的监控,注意在手术结束后保持患者的体温,防止患者由于外界温度的降低而延长了麻醉苏醒期,这对于感染的预防是非常不利的。

在手术后对伤口进行换药及敷料时,也要严格遵守换药的流程,并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严格执行,可以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伤口分泌的物质要进行有效的微生物培养,这样可以根据报告对于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及治疗,保证手术效果。

讨论

出现了口腔颌面部损伤,由于伤口经常会出现污染及异物的引入,所以非常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所以在对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进行及时治疗的同时也要保证预防感染措施有效的进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引起患者发生感染,患者的年纪、病史,手术中切口的类型、无菌处理不当、手术用器械管理不当、手术时间过长、空气污染及清创不彻底等都是引起患者出现感染的因素。感染对于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后期恢复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的机率,是我们进行手术治疗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对手术环境、器械、人员等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控制,减少认为因素造成的感染的发生机率。

从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的年纪、病史对于感染的发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所以在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口腔颌面部手术治疗是一定要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历建英,王淑艳,历凤,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1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篇12

1 手术感染的来源

1.1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原菌, 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 或先落到器械、敷料上等, 而后污染切口。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如大手术、危重患者手术急救需较多人力、物力的多方面密切配合, 人员流动性大, 导致空气的流动性增大而增加手术感染机会。

1.2 工作人员

手术者的手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来源。急诊手术时因抢救的需要, 术者难免会不规范洗手, 术中一旦刺破手套, 手就成为重要菌源;术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头发上的菌尘及暴露皮肤的有菌皮屑落入切口;当抢救大出血患者术中因血液、汗液侵湿手术衣时细菌易穿透;另外麻醉人员在气管插管、各项麻醉穿刺中操作不规范, 均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1.3 手术物品

误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敷料造成严重感染, 术中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破损、过期未被发现亦是感染因素;全麻过程中的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消毒不严均造成感染。

1.4

大手术或急诊手术常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用于快速补液和输血, 输液、输血、麻醉静脉用药时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均可导致感染。手术后污染物、手术后器械敷料、患者的血、脓、分泌物、冲洗液处理不彻底, 会引起手术患者的感染, 也会引起医护人员的感染[1]。

2 控制感染的对策

2.1 健全制度, 强化无菌观念

手术室是一个无菌要求较高的科室, 根据手术室的工作特点,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如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手术室一般规则、参观规则、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灭菌制度等, 并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参观, 必须参观者应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章制度, 禁止手术室工作人员穿手术衣外出。

2.2 手术室空气控制感染对策

手术室须每日及术后进行清洁卫生消毒, 用有效氯消毒液拖擦地板, 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200cfu/m3。手术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 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 避免不必要移动,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严禁在手术间制作敷料或整理包布[2]。

2.3 手术人员手的控制感染对策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 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3.1 外科洗手

术前洗手法为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法, 整个刷手过程不少于5 min, 保持双手高过肘部, 避免污染;双手和前臂刷洗完毕, 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待自然干或无菌擦手巾擦干后, 将消毒液涂擦于手和前臂, 1 min后穿无菌手术衣, 戴灭菌手套才能参加手术[3]。

2.3.2 普通洗手

普通洗手, 是用肥皂或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 时间不少于5 min, 流动水冲洗。在接触严重污染源时, 可先用消毒剂洗手泡3 min以上, 洗后避免擦手巾共用, 最好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定期监测, 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

2.4 手术物品控制感染的对策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能用压力蒸气灭菌, 应首先压力蒸气灭菌, 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安全诸多优点。对于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使用等离子低温灭菌仪灭菌, 确保无菌物品干燥。如发现无菌物品的腔道内有水雾, 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物品在使用前应仔细查看无菌有效期、包装是否密封、有无潮湿、破裂、污染, 如不合格均不能使用。给患者输液、输血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污染。

2.5 手术后污物处理

2.5.1 非感染手术处理

手术器械有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 手术后更换床单、被套、约束带, 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床血迹。污物桶及吸引瓶内污物用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倾到, 手术布类送洗衣房处理, 一次性物品用后有专职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2.5.2 HbsAg阳性手术处理

将手术器械浸泡在0.5%过氧乙酸中30 min, 清水冲洗煮沸30 min擦干上油备用, 布类用黄色编织带装好, 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 手术床用0.2%过氧乙酸擦拭, 地面用0.5%过氧乙酸刷洗, 污物桶及吸引瓶内吸出物用0.5%过氧乙酸浸泡30 min后倾倒处理, 手术室按8 ml/m3用0.2%过氧乙酸喷洒。

2.5.3 特异性手术处理

手术用过的器械及物品双重高压灭菌处理, 手术用敷料、布类及手套焚烧。

我院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并有具体的消毒隔离办法与措施, 建立登记制度。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样, 科室每月定期对手术间和无菌物品储存间空气、物体表面、手术前刷手、医护人员的手、无菌物品、消毒液进行一次细菌培养, 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感染杂志, 2009, (10) :203.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1.

上一篇:加温下一篇:土壤基质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