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2024-11-16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共10篇)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10例 (25.0%) 、 (4.68±1.13) d、 (23.55±10.32) h, 观察组分别为1例 (2.5%) 、 (2.00±0.49) d、 (4.56±1.39)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护理

作为一种新的临床外科手术方法,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常规手术比起来具有较多的不同之处。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主要理念就是分期进行危重症的复杂手术, 首先对患者采用简便的方法实施紧急手术, 随后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采用分期手术的方式对致命性创伤进行处理[1]。为了对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龄23~62岁, 平均 (38.61±8.49) 岁。按受伤原因进行划分:42例交通事故伤, 28例跌倒损伤以及10例其他损伤;按照受伤部位进行划分:42例肝脏损伤, 34例脾脏损伤, 40例胃十二指肠损伤, 27例其他损伤。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入院后立即对患者实施补液处理, 并且将手术的准备工作做好, 对患者实施抗休克治疗。对患者实施Ⅰ期手术, 也就是尽可能完善的手术。护士要以医嘱为根据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2]。 (2)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和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医生要对入院后患者的危重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首先要对手术方式进行简化, 从而将患者的出血控制住, 对其危重状态进行纠正, 直到患者苏醒之后, 再开展下一步的手术治疗[3]。

护理干预措施:护士在初始阶段首先应该帮助患者将两条静脉通路建立起来, 这样就能够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药物补给以及补液处理;及时地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 使其能够顺畅地吸氧;对患者的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对患者的尿量以等进行测定, 将保暖和术前准备做好[4];护理人员要在患者的复苏阶段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以及呼吸支持, 保证对患者的氧气供给, 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 将患者中心静脉压维持在稳定的阶段;同时要保证病房具有适宜的温度;对患者身上的各种引流管进行妥善的固定, 使引流管的通畅性得到保证, 要对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引出量进行准确的记录[5]。在确定手术之后,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让患者对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具有充分的了解, 同时要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预防。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进行对比和观察。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疗效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10 (25.0%) 、 (4.68±1.13) d、 (23.55±10.32) h;观察组分别为1 (2.5%) 、 (2.00±0.49) d、 (4.56±1.39) h。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具有较少的DIC发生率、较快的苏醒时间以及较快的体温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护理人员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当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配合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情况, 对威胁患者的主要损伤进行了解。其次, 护理人员要致力于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护理危重患者, 并且可以使有效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由于一些多发性损伤患者常常伴随着严重失血的情况, 再加上患者具有较差的血管条件, 所以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的时候往往比较困难, 然而要想保证药物的供给就必须要将静脉通路开通,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地掌握静脉穿刺技术[6]。最后, 护理人员还要学会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安抚, 最终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缓解。

在本次研究当中,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具有较少的DIC发生率、较快的苏醒时间以及较快的体温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充分地证明了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积极治疗和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 叶向红, 高勇, 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1 (1) :63-66.

[2]刘军.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14 (5) :209-210.

[3]姜定湘, 丁秀红, 陈静琦, 等.危重患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配合[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2:404-406.

[4]莫新少, 游雪梅.1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6 (5) :820-822.

[5]叶敏.严重肝外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 :161-162.

[6]黄春玉, 张建, 陈娟, 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4 (1) :49-50.

结肠损伤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 结肠损伤 急诊 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结肠损伤患者56例,其中男46 例,女10 例;年龄4~72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刀刺伤15例,交通事故伤13例,挤压伤9例,坠落伤8例,钝器击打伤6例,枪伤3例,乙状结肠镜检查伤1例, 直肠异物伤1例。结肠损伤部位:升结肠8例,横结肠14例,降结肠18例,乙状结肠16例;结肠损伤1处18例,2处16例,3处16例,4处6例;结肠全层裂伤48例,浆肌层裂伤6例,其中乙状结肠严重挫伤并横断2例;合并1个脏器伤6例,2个脏器伤26例,3个脏器伤18例,符合多发伤6例,最常见合并伤是小肠、肠系膜、肝脏、脾脏、骨盆和肾脏损伤;合并休克者10例。手术距发病时间2~48小时。

根据以下情况可以做出明确诊断:①详细询问受伤原因、致伤部位,仔细判断作用力大小及作用力方向。②腹部情况:根据腹痛的部位、范围及伴随症状,腹部有无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弱等。③腹腔穿刺:本组56例均行腹腔穿刺,阳性46例,占82.14%,阴性10例,占17.86%。④立位X 线平片及B 超检查:行X线平片检查31例,阳性23例,占74.19%。行B超检查23例,阳性14例,占60.87%。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监测血压、体温、脉搏及腹部体征。

治疗方法:本组56例行急诊I期手术治疗,其中缝合修补32例,结肠切除吻合术24例。1例于术中因合并肝脾破裂大出血,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因小肠、结肠多处破裂合并严重腹膜炎,死于感染性休克。全组除1例伤后48小时入院急诊手术外,其余55例均于24小时内手术。所有病例在术前均采用有效的胃肠减压,术中对53例结肠内积粪积液者行顺行性肠道灌洗(包括所有需行结肠切除吻合术者),对所有结肠有全层裂伤者,均采用生理盐水、0.5%甲硝唑行全腹腔冲洗,于修补处或吻合处放置血浆引流管。术后静脉滴注0.5%甲硝唑或0.4%替硝唑加高效广谱抗生素及营养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治愈54例(96.4%),死亡2例(3.6%),1例因失血性休克于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死亡病例均与手术无关。56例急诊一期手术处理中,切口感染3例,肠瘘1例。

讨 论

结肠损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1]。对结肠损伤的急诊处理方法仍存在争论,多数临床医生倾向于保守治疗[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主张绝大部分结肠损伤可以行急诊I期修补术或肠切除吻合术,尽可能避免行结肠造口术[3]。我们认为结肠损伤行急诊I期修补处理,既减轻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患者也乐于接受。在手术时尽可能地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病情及手术方式、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等,以减少术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组资料显示,急诊I期手术较之II期结肠造口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急诊I期手术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吻合口漏、严重腹腔感染乃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提高急诊I期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需引起足够重视。

早期诊断:结肠损伤的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且单纯性结肠损伤少见,对怀疑损伤者,应予以密切观察,对高度怀疑者可考虑行剖腹探查,避免出现感染性休克后再做出诊断及治疗。

加强术前准备: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急诊术前准备,除常规禁食、胃肠减压外,应予以扩容、输血、抗休克,以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尽早全身使用广谱、高效、足量的抗生素,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

有效的术中肠道灌洗:术者应对结肠内积粪、积气(包括所有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均予以肠道减压,清除肠道内干结粪便,再用生理盐水行顺行结肠灌洗。

恰当的手术方式选择:结肠损伤急诊I期手术方式可采用单纯修补或肠切除吻合术[4]。我们认为结肠损伤急诊I期单纯修补处理的适应证为:①伤后至手术时间不超过10小时;②患者一般情况较好,伤后无休克或休克经治疗后很快纠正;③腹腔污染不重;④结肠损伤范围不大,所属肠系膜无严重挫伤及血液循环障碍。对下列情况可考虑行肠切除吻合术:①肠管破裂达1/2周径;②肠管穿通伤;③不論裂口大小,但肠壁或系膜挫伤严重,血供可能受到影响;④损伤时间长,局部肠管炎症较重。结肠损伤Ⅰ期急诊手术固然值得提倡,但对于结肠损伤严重、腹腔污染重、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有重要脏器严重损伤的患者,应采取II期手术处理,以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可靠的手术技巧:术中保证吻合口或修补处的血供至关重要,是损伤肠管良好愈合的根本。凡需切除吻合者,在吻合前应根据肠系膜血管走行判断切除范围,修剪肠管至断端有良好血供。断端肠管的对系膜缘应多切除一些,一般呈45°角,断端修剪肠脂垂不超过1cm,吻合口应无张力。对有可能发生肠瘘者,在结肠修补或吻合处放置引流管的时间相应延长,一般7天左右,一旦发生肠瘘,能及时发现,可用于引流,便于护理。

参考文献

1 郭有生,周日光,徐以浩.创伤性结肠损伤的处理.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5(3):258-260

2 邓明辉,刘列科.32例创伤性结肠损伤一期手术治疗体会.成都医药,2005,31(1): 29-30

3 白忠学,韩振奎,郭峰,等.外伤性结肠破裂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 1862-1863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重度肝外伤患者20例, 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受伤特征等确诊, 均符合肝外伤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例。对照组男7例, 女3例;年龄14~65岁, 平均 (39.5±4.5) 岁;外伤原因:车祸伤6例, 坠落伤2例, 钝器打击伤2例。观察组男6例, 女4例;年龄15~68岁, 平均 (41.7±5.3) 岁;外伤原因:车祸伤7例, 坠落伤2例, 钝器打击伤1例。两组性别、年龄、外伤原因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20例重度肝外伤患者中, Ⅲ级8例, Ⅳ级6例, Ⅴ级6例, 其中2例患者合并肝后下腔静脉损伤, 1例合并肝右静脉损伤, 2例合并肝左静脉损伤, 5例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损伤。20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已通过审核。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规则性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 对患者行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实施剖腹探查手术, 并对肝裂伤实施清创手术, 局部接受褥式缝扎, 并采用大纱垫或凡士林对肝周与肝裂口进行止血或填塞压迫, 手术部位需实施留置低位多根引流管, 后实施暂时性关腹, 并立即将患者送至ICU病房进行抢救治疗, 治疗3~4 d后, 患者再次实施手术, 以患者的肝外伤等级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Ⅲ级患者将填塞的纱垫取出即可, 并通过大网膜进行填塞缝合, 同时留置引流管后, 实施永久关腹;Ⅳ级患者在去除填塞的纱垫后, 手术患者使用创面深部褥式缝扎联合大网膜、止血纱布等进行填塞, 其中1例患者实施不规则或规则肝切除术, 1例患者实施半肝切除术, 留置引流管, 同时永久关腹;Ⅴ级患者需将填塞的纱垫取出, 其中1例患者实施不规则或规则肝叶切除术, 1例患者实施半肝切除术, 留置引流管后, 进行永久关腹, 但1例患者手术后, 出血无法有效控制, 再次给予纱垫进行填塞, 3~4 d后实施半肝切除术, 留置引流管后实施永久关腹。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肝外伤是一种外科临床多见的腹部损伤, 肝外伤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死亡率超过50%[6]。若患者伴有其他脏器损伤, 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肝外伤临床治疗时需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减少死亡率,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肝外伤多选择手术治疗, 但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不理想。

肝外伤的死亡率较高, 主要原因是患者肝脏受损后生理机能处于极限状态, 再实施手术治疗会大大超过患者极限, 且手术治疗易出现出血, 因此患者会因机体生理枯竭而死亡[7]。因此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外伤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严格按照保温、出血控制、污染控制以及简易关腹等步骤进行操作, 成为重度肝外伤治疗的首选。损伤控制性手术主要清除失活、损伤肝组织, 保证清除的彻底性, 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 死亡率10%,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李兴江等研究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性手术用于治疗重度肝外伤患者,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保证患者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 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度肝外伤的疗效。方法:收治重度肝外伤患者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规则性肝切除手术治疗, 观察组给予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度肝外伤的临床疗效较佳。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手术,重度肝外伤,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储文军.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脏外伤中的应用价值[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24 (4) :275-277.

[2]张建涛.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肝外伤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 (6) :13-14.

[3]潘敏.外伤性肝破裂缝压填塞包埋止血73例治疗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8 (6) :445-448.

[4]贺修文.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病中应用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8, 27 (5) :352-354.

[5]韩晓风.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胃肠道创伤中的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 2009, 49 (44) :77-79.

[6]黄春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 :49-50.

[7]卢昕.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在严重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1) :13-16.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4

摘 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8年6月100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单纯性骨折48例,骨折合并脱位33例,脊髓损伤19例。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和X线片骨折愈合、复位程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99例患者拍X线片示颈椎骨折脱位愈合复位良好,1例患者棘突钢丝内固定复位欠佳;81例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未受损伤,可自主行走,19例患者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3级恢复,生活可以自理。结论:应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可以降低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关键词 颈椎骨折 颈椎脱位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73

我科2002年6月~2008年6月采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100例,获满意疗效与传统颅骨牵引为主的保守疗法相比,降低了呼吸肌麻痹、循环衰竭、高位截瘫和因长期卧床并发严重肺部、泌尿系感染、皮肤褥疮;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

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75例,女25例;年龄16~72岁,平均38.9岁。其中单纯性骨折48例,骨折合并脱位33例,脊髓损伤19例。骨折部位:C4~5 11例,C5~6 34例,C6~7 38例,其他17例。脊髓损伤应用ASIA92标准[1]损伤分级:A 0例,B 4例,C 5例,D 10例,E 81例。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或运动史,并自述颈部疼痛、双手麻木和四肢运动减弱。

手术方法:①手术入路:根据患者颈椎损伤及其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脊髓受压部位、脊髓损伤阶段而相应选择颈椎前、后路手术减压。51例前路内固定选择颈椎前路自锁钢板,49例后路内固定选择颈椎侧块钢板。②手术时机:选择原则是“越早越好”,但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手术风险大,我们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选择在患者可耐受手术时进行,一般为伤后5~7天。③麻醉方式:最初2例患者我们选择局麻下手术,发现其中1例患者术中因呼吸功能不全而出现呼吸暂停,手术风险很大。后98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

结 果

100例患者手术顺利,历时3~3.5小时,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除第1例患者因当时无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而选择棘突钢丝内固定致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欠佳外,其余患者术后拍X线片示颈椎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脊髓损伤恢复理想。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①放射线检查:X线片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折线。椎体脱位生理性复位22例,功能性复位11例。②感觉检查和评分:在C4~7神经节段内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区域,用针刺测试锐痛觉,用棉絮测试浅触觉。按3个等级评分:缺失为0分、障碍为1分、正常为2分,不能区分锐性和钝性刺激者评0分。③运动检查和评分: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对C5-8神经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肌、肌群进行检查,各关键肌肌力仍用原临床5分法评定。0分:受检肌完全瘫痪;1分:可触感肌力收缩;2分:不需克服地心引力能主动活动关节;3分:对抗地心引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4分:对抗中度阻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5分:正常肌力。④病人对治疗结果的自我评价:临床症状接近或完全缓解、大部分缓解、稍有缓解、无变化或恶化。本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可自主行走81例,生活可自理者19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得到1~3级改善。

讨 论

美国California对1963~1972年356例颈脊髓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出5倍。[2]本组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倍。颈椎损伤的常见原因是车祸、工矿事故和运动性损伤,本组颈椎损伤的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占46%,高处坠落占27%,运动损伤占15%,其他损伤占12%。

对于颈椎脊髓损伤后的最佳治疗选择,是根据损伤的类型、节段和脊髓受压的范围、位置来决定手术方法。前路手术融合适用于前方结构为主的损伤,如椎体骨折、椎间盘外伤性突出或过伸性损伤,前者包括压缩性骨折、楔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和泪滴样撕脱性骨折,后者可引起前纵韧带损伤、椎间盘完全性破裂,是一种特殊的前结构损伤。椎体骨性损伤是前路手术的绝对指征。前路手术治疗颈脊髓损伤具有以下优点:①仰卧位手术体位避免摆体位时对颈椎的移动,减少了对颈脊髓的进一步损伤,尤其是对颈椎多发性损伤和严重不稳定的病人;②手术暴露创伤小,并发症少;③植入的骨块愈合快,对脊柱的固定好,能恢复颈椎高度;④前路手术在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同时完成了有效的减压[3]。以后部结构为主的损伤,如小关节脱位、半脱位时的后方韧带、关节囊破裂,可能伴随有脱位的椎板或椎弓根骨折,应进行后路手术融合。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完全性脊髓横断后的恢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手术目的是重建颈椎稳定的功能,尽可能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以及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4]。呼吸衰竭和呼吸道感染常发生在颈脊髓损伤中,20世纪50年代,颈脊髓损伤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00%,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进展和呼吸机的不断革新,生存率逐渐提高。本组中7例行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Folly导尿管、多功能翻身床、空调监护室与功能康复设备的使用,对泌尿系感染、褥疮、中枢性高热和截瘫的预防和护理起到了微小空间的保障作用。本组病例并发症死亡率为0。

参考文献

1 关骅.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医疗康复考察与借鉴.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1):38-41.

2 Heiden Js,Weiss MH,Rosenbery AW,et al.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trauma in southern California. J Neurosurg,1975,43:732.

3 孙正义,夏亚一.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例研究.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5.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中男性51例, 女男性33例;年龄21~62岁, 平均 (35.7±6.2) 岁。开放性创伤39例, 其中利器刺伤25例, 炸伤11例, 枪伤3例;闭合性创伤45例, 其中交通事故伤29例, 高空坠落伤11例, 挤压伤5例。单个脏器损伤31例, 2个脏器损伤28例, ≥3个脏器损伤25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 2组患者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超过3个解剖部位严重创伤, 均需手术处理;或单个部位损伤AIS评分≥4分;或存在严重酸中毒、低血压、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或估计手术时间>3 h;或出血量>4 000 mL, 术前长时间低血压, 估计输血量在10 U以上;或术前心跳呼吸停止并进行过复苏, 生命体征不稳定。

1.3 手术方法

观察组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 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方法如下: (1) 术前处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压, 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2) 损伤控制性手术分为3个步骤, 3个步骤一般在腹部创伤后72 h内完成[3]。第1个步骤为首次手术, 立即给予患者开腹探查, 控制出血与腹腔污染。第2个步骤为复苏, 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给予患者呼吸支持,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恢复其中心体温, 进一步明确患者的腹部损伤情况。第3个步骤为确定性手术, 当患者的生理状况恢复后, 通过确定性手术修复胃肠道的连续性以及腹腔内脏器的损伤。

1.4 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 其中应激性溃疡2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低营养症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9%;对照组有13例出现了并发症, 其中粘连性肠梗阻5例、应激性溃疡3例、低营养症2例、腹壁切口裂开2例、腹腔脓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1.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39例, 死亡3例, 治愈率92.9%;对照组治愈32例, 死亡10例, 治愈率76.2%。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的观念认为严重创伤患者在首次手术即应立即接受确定性修复与重建, 但是这样的手术方式存在较高的死亡率。此后, 经相关研究, 人们逐渐认识到死亡原因并非由于手术失败所致, 而是继发创伤、手术后出现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 此即为创伤三联症[4]。在这种情况下, Rotondo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损伤控制这一概念, 并将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之中。目前,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论不断完善成熟, 使严重创伤患者的处理原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在本研究中, 将84例严重腹部创伤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观察组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 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的步骤包括: (1) 控制出血, 方法主要有填塞或加压包扎止血。 (2) 控制污染, 单个肠管穿孔的处理方法为单层连续缝合修补后外置, 复杂肠管创伤的处理方法为用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远端与近端, 胰腺、十二指肠、胆管创伤的处理方法为置管外引流、填塞; (3) 简易关闭腹腔, 方法可以采用3 L袋在外层做成无菌塑料单覆盖在腹部伤口, 并放置腹腔引流管行负压吸引。第2个步骤为复苏, 复苏的目的在于稳定循环、纠正内环境紊乱、改善心脏功能, 此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纠正休克与通气障碍,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与凝血功能障碍, 最大程度地复温。第3个步骤为再次确定性手术, 其主要目的在于去除填塞物, 重新处理初次手术遗留下来的问题, 探查被忽略的较小的创伤, 最后规范化关闭腹腔。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确定性手术过程中在去除填塞物后, 如果创口出现继发性出血, 或肠管扩张且肠蠕动未恢复, 或内脏明显肿胀, 此时需要继续采用损伤控制处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等优点, 因此该术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 (42例) 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 对照组 (42例) 接受常规手术,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①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手术,严重腹部创伤,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

参考文献

[1]Bansal V, Conroy C, Tominaga GT, et al.The utility of seat belt signs topredict intra-abdominal injury following motor vehicle crashes[J].TrafficInj Prev, 2009, 10 (6) :567-572.

[2]Tataria M, Nance ML, Holmes JH 4th, et al.Pediatric blunt abdominal in-jury:age is irrelevant and delayed operation is not detrimental[J].J Trau-ma, 2007, 63 (3) :608-614.

[3]Ferguson EJ, Oswanski MF, Stombaugh HA, et al.Early definitive closureof abdomen using components separation technique after damage controlsurgery[J].Am Surg, 2011, 77 (4) :74-75.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7~71(平均42.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5例,高空坠落伤8例,重物压砸伤5例,刀刺伤2例。损伤类型中实质性脏器损伤42例,包括肝破裂17例、脾破裂15例、肾脏损伤6例、胰腺损伤4例;空质脏器损伤18例,其中空质脏器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损伤9例。合并损伤类型包括合并骨伤19例,颅脑损伤12例,血气胸8例。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DCO指征:(1)酸中毒p H<7.3;(2)T<35℃;(3)凝血功能紊乱PT>16S;(4)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5)复苏中血液循环不稳定;(6)大量失血,预计输血≥10U,所有患者满足其中一项即可行DCO手术。

1.3 治疗方法

1.3.1 第一阶段

早期简化手术:(1)控制出血:先行腹部填塞,以压迫止血,行血管壁修补术、结扎,暂时阻断血管出血,对于肝脏、脾脏、肾脏、胰腺等损伤,按照DCO原则对不同的部位进行手术。(2)控制污染:冲洗腹腔,迅速控制胃肠内容物的流出,行胃肠造瘘术;(3)暂时关闭腹腔:对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连续缝合皮肤,快速关闭腹腔。

1.3.2 第二阶段

ICU继续复苏:术后所有患者均进入重症监护室,继续纠正患者的低血容量休克,恢复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纠正酸中毒以及低体温;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损伤情况进行进一步明确观察,根据伤情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1.3.3 第三阶段

确定性手术: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分期和分次手术确定性手术,对腹腔内胃肠道的连续性和脏器的损伤应用再次手术的方式进行修补,且确定性手术应在第一次手术后的24~72h内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并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本组60例患者,治愈58例,行再次手术,发生胰瘘2例,肠瘘1例,肝脓肿1例,治愈率为96.7%;死亡2例,1例死于复苏过程中严重休克,1例死于严重腹部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为3.33%。

2.2 复苏前后指标比较

对患者在DCO复苏前后的乳酸水平、p H值、体温及PT进行比较,复苏后较复苏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手术,旨在纠正和预防患者的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致死三联征”。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多存在多个脏器的损伤,实质脏器出血、空腔脏器损伤致内容物流出,患者在就诊时往往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机制功能障碍等。

DCO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外科治疗原则,主要是指在创伤发生以后,为防止伤势的进一步恶化,首先采用简便、有效且损伤小的手术减轻患者的创伤和应激,把外科手术看作整个复苏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结。主要目的就是先保住患者的生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苏,尔后再进行后期治疗。主要包括早期简化手术、ICU继续复苏和确定性手术三个阶段。总之,在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损伤患者的目的就是通过早期的简易手术暂时性控制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因素,在复苏阶段改善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再根据患者病情行确定性手术,对于严重腹部损伤患者来说,损伤性控制手术可减少复杂手术带来的严重创伤,提高手术治愈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死亡率。

摘要: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实行三个阶段(早期简化手术、继续复苏、确定性手术)DCO手术治疗。60例患者治愈58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6.7%,且DCO复苏前后患者的各主要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对严重腹部损伤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腹部创伤,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广建,张延龄.损伤控制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10,19(4):198-200.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 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21~68 (41.08±5.36) 岁;致伤因素:钝器伤9例, 坠落13例, 交通事故26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2例;年龄22~69 (41.23±5.46) 岁;致伤因素:钝器伤10例, 坠落11例, 交通事故2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切口, 形成骨窗, 去除骨瓣后, 对照组采用传统快速减压手术, 即将颅内压监测探头置于骨窗边缘硬膜上切口处后, 清除颅内血肿与死亡脑组织。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选择切除颞叶或额叶非功能区脑组织以控制颅腔压力。最后, 采用人工硬膜实施修补术, 留置引流管, 关颅后结束手术。观察组在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进行控制性减压手术, 具体方法如下:去除骨瓣后, 咬除蝶骨嵴, 给呋塞米予40~80mg静脉推注, 必要时适当增加吸氧浓度。于硬脑膜部位开一小口, 使脑内血肿缓慢放出, 于外侧裂附近硬膜开一弧形切口, 将检测探头置入颅底约2cm, 使外侧裂处的血性脑脊液与血肿得以缓慢放出。当患者颅内压力降至20mm Hg时, 剪开硬脑膜, 以便于完全清除脑内血肿与死亡脑组织。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选择切除颞叶或额叶非功能区脑组织以进一步控制颅腔压力, 当患者待颅内压低于20mm Hg时, 则可采用人工硬膜实施修补术, 缝合硬膜, 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如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死等。采用医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量表) 评价预后情况: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状态;3分:重度残疾;4分:轻度残疾;5分: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 低于对照组的39.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预后情况

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及时、有效地减少颅腔内部压力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则, 除此之外, 加强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 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能改善患者的精神情况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外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脑缺血、早期脱水、止血剂的应用等, 都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脑损伤, 从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 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意义。

手术在临床中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方法, 选择合理、科学的降压手术能起到及时降压、控制病情延展的作用[3]。传统快速减压手术是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用术式, 该手术通过开放脑硬膜, 清除血肿与脑内坏死组织, 快速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尽管该手术降压速度较快, 使脑血流得到显著改善, 但该手术极易诱发脑膨出、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4]。控制性减压手术则是通过多次、多处剪开脑硬膜, 而逐步降低颅内压, 在减少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同时为脑部神经与血管功能提供了保障。此外, 控制性减压手术不会导致脑组织发生较大程度的偏移, 避免了脑部血管发生牵拉、扭曲等情况, 对提高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5]。本研究中,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 低于对照组的39.58% (P<0.05) ;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控制性减压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效果满意, 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明显改善预后, 值得进一步采用。

参考文献

[1]张琦玮.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2) :86-87.

[2]孙文栋, 刘振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控制性减压术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31-4733.

[3]徐守仕, 田福.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3) :116-117.

[4]门东海, 许成杰, 梁远生, 等.控制性颅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5, 40 (9) :969-971.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8

关键词:腹部损伤,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腹部创伤属于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多数患者在出现腹部创伤时会出现严重内脏损伤, 伴有大血管损伤和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的患者极易因大出血而导致死亡, 威胁患者生命[1]。本研究旨在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祁阳县中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 地均符合WHO关于腹部创伤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68例患者中无法表述疼痛的患者19例 (27.9%) , 有强烈腹痛的患者35例 (51.5%) , 影像学检查 (CT、彩超、磁共振等) 结果:44例患者提示腹腔积液 (64.7%) , 43例患者提示肾脏、肝脏、脾脏裂伤 (63.2%) 。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治疗组中男25例, 女9例;年龄29~60岁, 平均 (44.6±1.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 重物砸击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 刀刺伤4例, 挤压伤2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8例;年龄30~59岁, 平均 (45.0±1.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7例, 重物砸击伤6例, 高处坠落伤5例, 刀刺伤3例, 挤压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采用相应手术对其实施确定性修复和机体功能重建。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具体如下: (1) 院前急救。紧急实施液体复苏以及控制出血。急诊医师接诊后对病情迅速做出判断, 实施院前急救时给予血管结扎或纱布填塞联合加压包扎, 在实施液体复苏时注意积极保温, 同时电话通知手术室以及输血科, 做好术前准备, 入院后给予相关实验室检查, 明确伤情后送至手术室治疗。 (2) 损伤控制性手术。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第一步为控制出血, 先实施腹腔填塞, 然后查找出血点, 同时进行止血处理, 如为胰腺、肝脏损伤, 应依据不同部位在遵守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下实施手术。第二步为控制污染, 迅速控制腹腔内流入的胆汁、胰液、尿液、肠内容物等, 耗时的切除和吻合留待再次确定性手术处理, 如患者需要二次手术, 可在手术结束后留置大小适宜的无菌静脉营养袋并固定, 关闭腹腔。 (3)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后续治疗。损伤控制性手术结束后, 将患者送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给予补液、扩容、纠正休克、补充新鲜血浆、去白红细胞悬液、凝血因子等治疗, 纠正低体温以及酸中毒, 给予广谱抗生素、奥美拉唑以及肠外营养支持, 与其他专科医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共同治疗合并伤, 待患者生理功能基本恢复后, 再次实施确定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94.12% (32/34) , 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率为70.59% (24/34) , 死亡10例。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 低于对照组的3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与之俱来的是交通事故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腹部创伤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2]。手术为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主要方法, 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病死率。常规手术治疗严重创伤具有一定效果, 但极易导致患者继发创伤, 且在术后极易出现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患者治疗失败、死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应运而生, 其可避免常规手术中出现的弊端,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3]。该手术为一种程序或是流程, 其较为重视整体观念, 不仅依赖解剖关系在手术治疗中恢复患者受创组织, 而且可有效全面地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病死率。医护人员在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前, 应严格控制患者出血, 如加压包扎止血和填塞止血等;之后再对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感染控制, 获取ICU复苏时间, 稳定患者血液循环, 有效纠正生理功能紊乱, 改善患者心脏功能[4];同时对患者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等症状进行有效纠正;患者转入ICU后,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对于因大出血而出现的通气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进行有效纠正;最后, 依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确定相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文致来.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55-57.

[2] 李正赋.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6) :35-36.

[3] 田浩, 黄宗海.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外伤59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4) :264-265.

[4] 燕重远, 鲁利斌, 苏丰鸣, 等.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7 (27) :53-55.

关节镜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 篇9

【关键词】 半月板;关节镜;护理

半月板类似于中医所称的“吞口筋”。它是一种纤维软骨组织,分内、外侧两个半月板,半月板本身血供较差,周边血供良好,中间无血循环,故损伤不易恢复[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疾病,表现为膝关节的肿胀、疼痛、无力和弹响等,后期可导致骨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切开膝关节腔进行半月板的修复或切除,有切口大、创伤大、病程较长的缺点,近年来,关节镜技术逐渐应用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并因其具有直观、精确、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等优点得到了骨科和运动医学科医师的推崇和病人的认同 [2~3]。 但护理也是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不重视护理工作,不仅会大大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而且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是笔者在半月板损伤护理知识学习研究与日常护理工经验的基础上,对目前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进展概况进行了详细阐述与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半月板损伤患者,从中筛选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2例患者资料进入最后的分析及统计,其中男24例,女8例。左侧14例,右侧18例,以青年居多。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大腿根部放置充气止血带。常规关节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其中半月板部分或大部分切除48膝,半月板修补缝合26膝。术后关节腔内注射1%透明玻璃酸钠2mL润滑关节腔,膝关节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固定。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前易出现恐惧、忧虑、紧张等不稳定情绪;也有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对术前、术后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重要性认识不足等情况。因此[3~5],术前应及时评估患者心态,向患者介绍膝关节镜外科手术的方法、优点及半月板的结构和功能,同时给患者观看既往关节镜手术时拍摄的图片和录像资料,让患者了解关节镜手术的基本过程,向患者解释手术切口小,术后痛苦轻,功能恢复快,不影响美观这一特点,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顾虑、恐惧和不安情绪,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并客观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膝关节镜的优缺点,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理解,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 術前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应首先介绍练习股四头肌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练习术后早期将要进行的膝关节功能训练动作,为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并让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

进行全面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影像学检查。

手术前1天开始备皮,无菌包扎,做好各种皮试,术前禁食12h,禁饮6h,并了解有无手术禁忌症,防止术中发生意外。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后返回病房,详细了解术中经过及麻醉的方法。嘱咐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用棉垫绷带加压包扎膝关节,减少关节积血,并将气枕放在患肢下面,抬高患肢48小时,以促进血液回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3.2 手术切口护理 保持创口敷料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应在无菌操作下及时更换,换药1次/d。如术后关节肿胀明显,为术后关节内积血,可进行关节穿刺排出积血。换药后用弹力绷带缠绕患膝,术后第5天可停用。严密观察患者体温情况,手术1~2 d后如体温超过38.5℃,伤口处有针刺样痛,及时告知主管医生,以便及早发现感染并及早处理和控制[6~7]。

3.3 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后无恶心呕吐,应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以免引起胃肠反应。第2天可进含钙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等食物,如牛奶、鱼类、肉类、水果等。保持营养丰富,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由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萎缩,为此有的学者认为康复护理必须从入院后就开始实施,重点是指导和督促患者完成肌力训练[8]。

4.1 股四头肌锻炼 主动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鼓励病人主动地练习,有效地防止了术后肌萎缩发生,增强肌力。第1天教会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20~30次,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可以有效地预防股四头肌萎缩,促进积液的吸收。第2天指导髋、膝、踝、足趾关节屈伸活动,3~6次/日,10~15分钟/次,踝泵运动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术后2~3天就可以使用膝关节功能锻炼机(CPM)练习膝关节的伸曲运动了,每次30~60分钟,每日增加屈膝5~10度,循序渐进,一般7天可达屈膝90~100度。

4.2 行走锻炼 术后3~5天可鼓励病人扶拐行走,拐杖的高度应当与使用者的身高和手臂长相适应,步行时的两拐与健肢呈三角形,形成三点承重,注意预防腋窝的压疮和腋神经损伤。但应加强此期的护理安全措施,预防病人上下床和行走时跌倒。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过早负重,以免加重关节内创伤,引起关节炎症反应、积血积液。伤口无感染情况下,2周可拆线。

4.3 注意事项 对于主动锻炼有困难的患者采用CPM(持续被动关节运动器)进行被动锻炼,以确保治疗效果。CPM训练起始角度为0°,逐渐增大屈曲度,以能忍受为度,每天2次,每次30 min。训练期间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有血液循环障碍时,如趾端皮肤颜色变深或苍白、温度较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应暂停锻炼,进行对症处理,好转后再进行训练。每日训练前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有无不适反应,以判断运动量的大小。训练量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避免训练量过大导致关节水肿和积液。

4.4 出院指导 术后7天患者拆线出院,应指导患者进行院外膝关节耐力训练。耐力训练是指以发展体力,耐力为目的的医疗训练活动。半月板术后康复治疗中常用的耐力训练包括游泳、水疗、骑自行车及中速跑[9]。骑自行车时,车座应抬高以减少患膝的屈曲度,从而减少髌骨间作用力。游泳和中速跑是患者已达到正常肌力和ROM后可选择的体育项目。应避免的是涉及深度下蹲,患肢旋转等活动的高对抗性体育活动。

5 小结

半月板有缓冲震荡、传导载荷、分散应力、稳定关节、调节滑液等方面的作用。半月板的功能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半月板全切除后将引起膝关节力学性质的紊乱,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因此在对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中,尽可能保留半月板显得非常重要。关节镜下操作,创伤小,痛苦少,对膝关节正常生理干扰不大,已逐渐成为诊治半月板损伤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后治疗的重点以促进半月板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术后的康复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术后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关节外科术后治疗重点的转变,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52.

[2] Yasunaga TD, Kimura MD, Kilauhi SD. Histologic change of the meniscus and cartilage tissue after meniscal sutura. Clin Orthop,2001,387(1):232.

[3] 蒲静.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42.

[4] 吴秋容,黄华扬,章莹.1 310例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治疗的康复护理.现代临床护理,2003,2(3):33_34.

[5] 王爱萍,陶新玲,王燕.膝关节镜手术前后的健康指导.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6:458.

[6] 钟梅艳.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广西医学,2004,26(9):1 394_1 395.

[7] 滕燕君.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5):470_471.

[8] 黄合琴,吴新军,尹芝华.半月板损伤术后第1~63天功能训练计划.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3 266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老年重症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 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例数均为30。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 例, 年龄在60~9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3.88±2.33) 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在61~9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1.35±2.46) 岁。根据术前影像学及结合术中诊断及术后病理诊断, 两组患者均符合重症胆管炎患者标准, 出现表情淡漠、嗜睡等精神症状, 体温异常、白细胞总数>20×109/L等, 并排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等。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取PTCD损伤控制策略治疗, 首先给予患者采取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 相关辅助检查后, 急诊超声引导下行PTCD, 穿刺成功率为100%。同时, 给予患者纠正休克, 患者体温、白细胞、总胆红素恢复后, 择期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等。

对照组患者采取急诊开腹手术治疗, 患者采取支持治疗后, 于24h内行急诊手术, 全麻开腹手术, 切口选择肋缘下斜切口, 给予患者实施相应的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总胆红素等手术指标变化。对比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 统计分析, 用±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胆红素动态变化

术后第1d, 治疗组患者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3~7d, 两组患者体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d, 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1、7d,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1d两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7d治疗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老年重症胆管炎临床治疗中应用PTCD损伤控制策略的目的在于控制急性全身炎性反应阶段[2]。通过以上研究表明, 术后3d, 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PTCD损伤控制策略的术后短期内效果均优于开腹手术治疗, 主要原因在于开腹方式治疗带来较大损伤, 造成其短期内体温及白细胞升高[3]。经抗感染等治疗后, 术后第7d, 两组间白细胞差异不明显, 两组患者体温对比无差异 (P>0.05) 。表明在重症胆管炎纠正感染方面, PTCD治疗效果接近开腹行胆道引流的效果。术后3d、7d, 治疗组患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主要原因在于引流管直径较小、引流位置较高, 部分胆汁需在梗阻部位逆流再经穿刺管引流有关[4]。治疗组患者出现胆瘘、出血、肺部感染, 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可见PTCD并发症的危险性相对较低, 经保守治疗均无严重后果[13]。治疗组住院时间多于对照组 (P<0.05) , 主要原因是PTCD组经微创引流时间较长, 行确定性手术时间较晚[4]。

综上所述, PTCD损伤控制策略在治疗急性感染方面, 疗效显著, 术中出血量少,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是死亡率接近急诊开腹手术, 在黄疸减退及住院时间方面, 效果不及急诊开腹手术。因此, 对于老年重症胆管炎患者选择急诊PTCD治疗策略需必须严格控制手术适应症, 掌握精确的操作技术, 合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摘要:目的:比较PTCD损伤控制策略与急诊开腹手术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重症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 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例数均为30。治疗组采取PTCD损伤控制策略治疗, 对照组采取急诊开腹手术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总胆红素等手术指标变化, 对比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死亡率等。结果:术后第1d, 治疗组患者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d, 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7d治疗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CD治疗有利于控制老年重症胆管炎患者急性感染, 达到减黄目的, 其并发症发生率较少, 术中出血量少, 但住院时间较长, 死亡率与急诊开腹手术接近。

关键词:PTCD损伤控制策略,急诊开腹手术,老年重症胆管炎

参考文献

[1]张建都, 王泰岳, 陈剑.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32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3) :512-513.

[2]王高生, 甘磊磊.老年重症胆管炎外科手术51例诊疗体会[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6) :624-625.

[3]李春生, 王勇, 邹奇, 等.80岁以上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个体化治疗体会[J].实用老年医学, 2013, 27 (3) :251-253.

上一篇:焊轨施工下一篇:探讨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