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共8篇)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祁阳县中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 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治疗组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部损伤,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腹部创伤属于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多数患者在出现腹部创伤时会出现严重内脏损伤, 伴有大血管损伤和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的患者极易因大出血而导致死亡, 威胁患者生命[1]。本研究旨在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祁阳县中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 地均符合WHO关于腹部创伤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68例患者中无法表述疼痛的患者19例 (27.9%) , 有强烈腹痛的患者35例 (51.5%) , 影像学检查 (CT、彩超、磁共振等) 结果:44例患者提示腹腔积液 (64.7%) , 43例患者提示肾脏、肝脏、脾脏裂伤 (63.2%) 。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治疗组中男25例, 女9例;年龄29~60岁, 平均 (44.6±1.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 重物砸击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 刀刺伤4例, 挤压伤2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8例;年龄30~59岁, 平均 (45.0±1.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7例, 重物砸击伤6例, 高处坠落伤5例, 刀刺伤3例, 挤压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采用相应手术对其实施确定性修复和机体功能重建。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具体如下: (1) 院前急救。紧急实施液体复苏以及控制出血。急诊医师接诊后对病情迅速做出判断, 实施院前急救时给予血管结扎或纱布填塞联合加压包扎, 在实施液体复苏时注意积极保温, 同时电话通知手术室以及输血科, 做好术前准备, 入院后给予相关实验室检查, 明确伤情后送至手术室治疗。 (2) 损伤控制性手术。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第一步为控制出血, 先实施腹腔填塞, 然后查找出血点, 同时进行止血处理, 如为胰腺、肝脏损伤, 应依据不同部位在遵守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下实施手术。第二步为控制污染, 迅速控制腹腔内流入的胆汁、胰液、尿液、肠内容物等, 耗时的切除和吻合留待再次确定性手术处理, 如患者需要二次手术, 可在手术结束后留置大小适宜的无菌静脉营养袋并固定, 关闭腹腔。 (3)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后续治疗。损伤控制性手术结束后, 将患者送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给予补液、扩容、纠正休克、补充新鲜血浆、去白红细胞悬液、凝血因子等治疗, 纠正低体温以及酸中毒, 给予广谱抗生素、奥美拉唑以及肠外营养支持, 与其他专科医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共同治疗合并伤, 待患者生理功能基本恢复后, 再次实施确定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94.12% (32/34) , 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率为70.59% (24/34) , 死亡10例。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 低于对照组的3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与之俱来的是交通事故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腹部创伤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2]。手术为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主要方法, 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病死率。常规手术治疗严重创伤具有一定效果, 但极易导致患者继发创伤, 且在术后极易出现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患者治疗失败、死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应运而生, 其可避免常规手术中出现的弊端,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3]。该手术为一种程序或是流程, 其较为重视整体观念, 不仅依赖解剖关系在手术治疗中恢复患者受创组织, 而且可有效全面地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病死率。医护人员在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前, 应严格控制患者出血, 如加压包扎止血和填塞止血等;之后再对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感染控制, 获取ICU复苏时间, 稳定患者血液循环, 有效纠正生理功能紊乱, 改善患者心脏功能[4];同时对患者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等症状进行有效纠正;患者转入ICU后,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对于因大出血而出现的通气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进行有效纠正;最后, 依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确定相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文致来.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55-57.
[2] 李正赋.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6) :35-36.
[3] 田浩, 黄宗海.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外伤59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4) :264-265.
[4] 燕重远, 鲁利斌, 苏丰鸣, 等.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7 (27) :53-55.
[5] 周正武, 韩圣瑾, 丁锐, 等.损伤控制手术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1) :79-82.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2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85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88-01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常规方法,目前其普及范围已经达到了基层医院。但是,胆囊切除术中较高的胆管损伤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1]。
为了更好地了解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防治现状和损伤类型,通过对临床统计的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外科治疗,结合不同的损伤类型,分析胆囊切除术中致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寻求更好的预防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临床20例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患者,其中14例发生在急诊手术中,6例发生在择期手术中。20例患者中,4例为肝总管横断伤,6例为胆总管横断伤,左右肝管横断伤2例,胆总管部分横断及撕裂6例,胆总管误扎2例。所有胆管损伤患者中,14例在手术中发现,并且立即进行修复手术。另外6例在手术过后发现,并且6例中有1例术后逐渐出现黄疸,在经过相应治疗后仍然没有好转,在手术过后2周再次手术。
1.2 治疗方法
在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胆道损伤及时修复的14例患者中,均行一期胆道重建。其中胆管断端对端吻合加T管支架引流10例,胆总管壁修补加T管支架引流4例。而对2例误扎胆总管的患者,首先行结扎松解,然后行胆管切开加T管支架引流,以及重新结扎胆囊。另外2例术后出现腹膜炎的症状,再次手术中发现胆道损伤,则对其行胆管空肠Rox-en-y吻合术。
2 结果
通过术后随访以及随诊,6例患者出现胆管狭窄症状,均为急诊手术患者。其中5例患者行胆管断端对端吻合术,1例患者行损伤修补术。
此外,术后有5例患者反复发生胆道感染,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过后均痊愈,总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人为因素。在本研究中,有3例为单纯性胆囊炎,其胆总管正常,但是在做胆囊切除术的时候,术者却把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从而进行切除和结扎,造成胆管损伤。同时,由于胆囊管与肝总管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嵌顿的结石造成炎症反复发生,从而出现肝总管狭窄的症状和与胆囊管粘连。在本研究中出现了1例这种结石,但是临床医护人员并没有掌握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切除胆囊的时候损伤了胆管。
另外,术中由于胆囊及胆囊三角粘连、炎性水肿、解剖变异、合并肝硬变等,造成出血而又进行盲目止血时,也常常造成胆管损伤[2]。在本研究中,就出现了1例出血盲目缝扎,从而造成胆管损伤的病例。
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第2个原因是解剖因素。术者对胆囊管与胆总管和肝总管的关系辨认不清,错误地将胆总管认为是胆囊管进行了结扎切断,从而造成胆管损伤。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第3个原因是特殊病例因素。比如本研究中,有2例胆囊炎和结石嵌顿过久,胆囊胆总管瘘,使得calot三角解剖位置不清,在胆囊切除术中误伤。
在胆囊切除术中一旦发现胆管损伤,应该及时进行重建修复,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预后。外科治疗中T管支撑引流时间要足够长,对于锐性伤或胆管撕裂伤,需要进行T管支撑引流3~6个月。对于胆总管横断伤,则至少需要0.5~1年的T管支撑。特别是对于高龄、全身情况差、糖尿病等患者,其支撐时间应该更长,否则容易引起胆管狭窄[3]。而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行胆总管端端吻合:吻合的两个管口等大;边缘整齐胆管端端血运丰富;胆管壁和胆管周围无明显炎症;损伤部位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吻合口的上下组织均无张力,吻合口径较原胆管>1/2或1/3。本研究外科治疗中胆肠Roxa-en-r吻合术2例,术后并没有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所以,在胆道手术中,特别是急诊手术中,一旦发生胆道损伤,在手术条件成熟及充分考虑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应该将胆肠吻合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4]。
在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中,胆囊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方法[5],我国目前已经大量普及了胆囊切除术[6]。就实际临床应用来说,胆囊切除术时常导致胆管损伤[7],而导致损伤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人为因素造成的[8]。
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一切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都是可以避免的[9]。为更好地防止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就要求临床医护人员提高业务技能水平[10],全面掌握解剖机理[11],在术中做到耐心、细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患者[12]。在胆囊切除术中,如果确诊了胆管损伤,应该及时进行重建修复,以保证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3]。
[参考文献]
[1] 闫钦龙,张龙生.胆囊切除术致医源性胆管损伤16例的外科治疗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06,21(4):228-229.
[2] 华斌鹏,李绍强,赖佳明,等.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损伤后再手术时机和选择[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8(5):136-137.
[3] 刘晓辉,谢开斌,李桂良,等.胆囊管逆行分离法在急性胆囊炎LC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4):251-253.
[4] 任峰,廖建东,钱正东,等.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防治胆管损伤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9):215-216.
[5] 陈立新,欧阳志.腹腔镜刮吸法与电切法解剖冰冻胆囊三角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7-9.
[6] 曾军.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42-43.
[7] 呼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损伤的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109-110.
[8] 颜俊峰.高频电刀剥离行胆囊切除术76例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9):35.
[9] 刘建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9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2):23-24.
[10] 姚怀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84-185.
[11] 梁义.急诊LC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79-180.
[12] 陈少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4):188.
[13] 孙海宏.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3例诊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2):103.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肝胆创伤患者114例进行观察实验,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实验组包括患者57例, 其中35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 年龄位于18~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1.77±8.26) 岁;病情包括27例肝破裂、7例胆囊破裂、7例肠胃破裂、12例胰腺破裂以及4例其他。对照组患者57例, 其中37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 年龄位于2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13±7.79) 岁;病情包括26例肝破裂、7例胆囊破裂、6例肠胃破裂、13例胰腺破裂以及5例其他。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后均为严重的肝胆创伤, 入院时已经出现低血压、低体温、低血容量及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症状, 生命体征不稳定, 多已经神志不清、意识昏迷。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 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规则性手术进行治疗, 在急诊直接根据病情需要手术切除或修补肝脏或摘除胆囊、修补或切除破损的肠胃或胰腺, 术后关闭腹腔并设置引流, 在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监护。
实验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 在紧急开腹后对出血予以控制, 如使用钳夹、填塞、气囊导管压迫等进行止血;简化手术过程, 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前提下尽快关腹, 减少腹腔脏器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以及不必要的手术操作过程, 对感染予以控制;关腹后实施复苏治疗, 包括呼吸机支持、复温、补液、生命体征维持以及纠正酸中毒等, 尤其注意对代谢酸中毒、低温、凝血障碍三联征的处理, 补液所输入液体需要进行预热;在48h后对患者机体的恢复状况进行评估, 如能够耐受再次手术, 且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患者在3 d内体温恢复到35℃以上、p H超过7.3、乳酸降至2.5 mmol/L以下、碱剩余超过4 mmol/L、凝血酶原时间比值低于1.25) , 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二次手术方案并择期实施。
DSC手术指征标准[3]:手术时间超过90 min;体温低于35℃;输血量超过10 U、PT超过19s、APTT超过60 s;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表现 (包括血乳酸超过5 retool/L、剩余碱不足8 mmol/L、p H低于7.25) ;同时合并有重要血管的损伤或多器官同时受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1.4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严重的肝胆创伤是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 其病情多十分严重, 对患者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容易引起机体的生理功能及代谢功能受损而出现障碍, 在临床上多可见同时出现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的“三联征”, 这3种临床症状可相互影响、彼此诱导而出现恶性循环, 如不能及时将这一进程予以终止, 则可进一步恶化出现不可逆性的机体损伤[4]。
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严重肝胆创伤急救期间的治疗效果及意义十分突出, 该术式分为3步实施, 在急救早期紧急实施简化手术对患者出血予以控制、稳定恢复生命体征、终止“三联征”的进一步恶化;简化手术完成后进入复苏阶段, 通过常规治疗尽快恢复患者生理机能并稳定生命体征;当达到手术耐受标准后再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二次手术并择期实施[5]。
该术式早期简化手术的具体手术方式根据不同伤情需要包括[6]:肝脏破裂, 此类患者突出表现为凶猛出血, 需要对入肝血管进行控制, 在将游离的受损肝组织予以彻底清除后, 将肝门血管进行修补、结扎或阻断以将出血控制住, 而对于有肝外胆管合并受损患者, 可以在简单的修补后实施T管引流, 如肠系膜动脉被结扎后引起肠管血供出现障碍可以暂时予以保留以待后期手术中进行处理;腹部有大血管出现破裂, 包括门静脉、腹主动脉以及肠系膜动脉等, 实施侧壁修复;空腔性脏器出血破裂, 如胃肠等多不立即实施修补, 而需在破裂处进行钳闭或结扎, 避免胃肠内容物、尿液及其他污染物质流入腹腔中, 引起二次感染;腹膜后出血, 对患者血压予以监测, 一旦血压出现降低则对腹主动脉予以处理止血。
该文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在肝胆创伤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相应的个性化救治方案, 相比以往传统的切除术, 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并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病死率, 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尤其对于具有开展DCS治疗条件及能力的市级医院, 对于重度的肝胆创伤患者应优先考虑DCS治疗, 而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再次手术, 如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超过本院能力, 亦可在危险期过后、生命体征稳定时进行转院治疗, 既能够挽救患者生命, 又尽量避免延误其病情,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在肝胆外科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DCS) 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胆创伤患者114例进行观察实验,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对照两组, 实验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规则性肝胆切除术,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肝胆创伤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相比以往传统术式方案, 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并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病死率, 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新, 杨德瑞, 宣之东, 等.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在超声介入治疗重症急性胆道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 12 (3) :234-235.
[2]黄文峰, 石鹏, 杨晶, 等.损伤控制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1) :70-72.
[3]Morgan K, Mansker D, Adams DB, et al.Not just for trauma patients: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 in pancreatic surgery[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2010, 14 (5) :768-772.
[4]储文军, 马大喜, 朱建华, 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脏外伤中的应用价值[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24 (4) :275-277.
[5]王涛, 王伟, 王晓飞, 等.56例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5上旬刊) :2382-2382.
外科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综述 篇4
1手术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原则为解除患者脑组织的受压以及处理外出血。首先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观察颅内血块、损伤与中线、四叠体池及脑室的具体关系,早判断,预测术后的状况,合理开展手术为成功抢救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4]。处于急性期的颅脑损伤由于持续增压容易造成脑疝,脑干的长时间受压容易导致其缺血坏死从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重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5]。所以应该在可以进行手术的时候果断给予手术治疗,从而解除脑受压,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死率,根据此原则,有学者提出手术的黄金时间为1h内[6]
1.1清创缝合手术治疗
彻底止血与清创为清创术的主要目的,在早期清除颅内的血肿,最大限度保留脑神经功能,早期的清创治疗是防治颅脑损伤后诱导并发症的关键点[7]。及早给予清创手术可以彻底清除坏死的脑组织、颅内异物、血肿,清创后患者的脑组织搏动出现,使得脑组织不再塌陷,开放性损伤变成了闭合性损伤。
1.2去骨瓣减压手术
对应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规的额颞瓣开颅手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疗许多患者,但是其有着不能充分显露颞极和脑底部、难清除坏死脑组织及血肿及不能有效止血等缺点,所以今年比较推崇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8]。标准的外伤性大骨瓣减压手术可以充分减压、止血方便、利于脑疝的复位有点并且能够顺利地度过术后脑水肿的高危险期,所以即使其有着手术创伤大、术后易诱导并发症等缺点,也频频被用于大骨瓣减压手术。根据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一些事宜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情况:①在血肿清除后,患者的脑组织搏动较差;②在CT的扫描图像显示中线以为大于1 cm或环池消失的患者;③在血肿清除后患者颅内压的缓解情况不理想,并且无其他的残留血肿时候;④术前患者的瞳孔明显扩大,对光反射消失;⑤在术中发现广泛的脑皮质血管栓塞患者。在术后要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防治迟发性血肿[9]。
1.3高压氧治疗
在颅脑损伤中高压氧的治疗是一种疗效短、见效快、并发症少的治疗方式。研究表明利用高压氧治疗可以打破颅脑损伤时的恶性循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为一种难得的有效治疗手段[10]。高压氧的治疗机理主要为提高患者的血氧张力,从而增加血氧含量,明显改善脑缺血缺氧现象,加速病灶清除和组织的修复。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患者苏醒和恢复脑神经功能。目前,许多临床学者认为,在伤后的2~3 h实行高压氧治疗比较合适且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结果[11]。由于临床中颅脑损伤患者多为病情较重,给予的管道比较多,早期不适合搬动,从而增加高压治疗的危险,所以高压氧治疗应在病情稍微稳定时进行。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的外科治疗中,可以采用清创缝合手术治疗和去骨瓣减压手术,以及近年比较流行的高压氧治疗。此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颅脑损伤为一种较大疾病,不能单纯采用某种治疗方式,应采取综合的治疗方式,及时正确地给予患者治疗,从而缓解患者的颅内压机继发性的颅脑损伤。外科治疗后,应给予患者相应的康复等护理,最大限度促进患者的恢复,改善脑细胞的功能。颅脑损伤的治疗在短期的时间内不可能会有很大的突破性进展,但是只要严格地遵循颅脑损伤的治疗原则,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逐步的提升[12]。
参考文献
[1]Cai X,Wang Y,Chen Z,et al.Clincial application of tentorrium cerebella hiatus incision treatment of server and most server brain injuries[J].Clin Traumatol,2009(5):482-485.
[2]Hutchinson PJ,Kirpatrick PJ,RESCUEicp Central Study Team Craniectomy in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 Engl Med,2011,365(4):375.
[3]高华,许燕飞.巴比妥昏迷疗法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及颅内压得影响们.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10-111.
[4]谭海.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与实践,2010,19(4):430-431.
[5]于建华,刘向峰.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12,42(5):41-42.
[6]Rostomily RC,Berger MS,Ojemann GA,rt al.Postoperative deficits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removal of tumors onvolving the dominant hemispher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J].Nrurosurg,2008,7(5):62-68.
[7]张小年,张浩.创伤性颅脑损伤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01-102.
[8]Simard JM,Kahel KT,Walcott BP.Craniectomy in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 Engl J Med,2011,365(4):374-375.
[9]谭翱.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8.
[10]王毅,李宏显,张毅.外伤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7):501-502.
[11]唐晓平,漆建,王传院,等.高压氧治疗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4):36-38.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5
复合伤 (combined injury) 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致伤因素造成解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 且有一处危及生命的伤害, 如热压伤、烧冲伤等。通常将复合伤分为两大类。复合伤伤员中有放射损伤者称为放射复合伤, 如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无放射损伤者, 称为非放射复合伤, 如烧伤复合冲击伤。
如何有效预防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产生, 避免过多应用急诊手术无法延续生命的案例发生。本文就我院外科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手术期患者损伤控制性的手术治疗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旨在寻找更加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26~73岁。其中闭合性损伤17例占所有患者的56.7%, 其中交通意外13例, 高处坠落导致的伤3例, 挤压伤1例。开放性损伤13例占所有患者的43.3%, 其中砍伤10例, 烧伤3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28~72岁, 其中闭合性损伤18例占所有患者的60.0%, 其中交通意外13例, 高处坠伤3例, 挤压伤2例。开放性损伤12例占所有患者的40.0%, 其中砍伤10例, 烧伤2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P>0.05, 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1.2 治疗方法[2]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都给予心电、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保持气道通畅, 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补充患者血容量, 维持血压, 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积极术前准备。观察组患者使用按损伤控制性治疗, 充分考虑手术过程中会导致患者体温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障碍这三大要素。治疗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步清理19例严重肝损伤患者的肝部, 局部褥式缝扎和纱垫填塞:为3例肝损伤深部动脉性出血患者进行止血, 并用纱垫填塞:对于血肿的患者进行深层创面的清理;1例肝脏粉碎性损伤患者, 予以清创性肝切除术;肠也破裂的患者同时行单纯缝合术;十二指肠破裂的患者进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脾破裂的患者进行脾切除术。 (2) 所有患者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对患者进行复苏治疗, 改善他们体温下降、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 密切观察各项体征, 做好护理工作。在手术后的24~72 h后, 伤者病情趋于稳定, 各项体征良好, 体温、凝血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也得到改善后, 将患者及时转回手术室, 进行确定性治疗。 (3) 再次确定性手术。取出先前填塞的纱垫。进行创面的深部治疗, 后再次手术永久关闭腹腔。对照组30例, 患者首先经过快速的补液, 做好上述术前准备, 并且预防休克, 进行急诊手术, 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边抗感染边预防休克, 改善凝血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和体温低的症状。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情况及各项身体体征, 记录死亡病例数, 计算病死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 着重于观察组的术后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 (n) 和百分率 (%)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 (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3 讨论
3.1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患者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有很强的优势[3]。为了使患者体温回升, 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了体外保温、输注温液体的方式。同时运用三腔三套引流管术后持续有效低负压引流的方式, 并且在手术后有效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 继而预防和控制了术后感染。
3.2研究表明[4], 由于再次确定性手术要求与第一次手术的切合面相吻合。所以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后不应超过72 h的时间内就要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因为由于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太长使创面组织粘连从而影响再次手术时的切合面。损伤控制性手术首先要对创面用纱垫进行充填, 这样就很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感染而发炎, 填充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脏器浮肿, 组织粘连影响再次手术的视野范围, 继而导致再次确定性手术的难度和提高手术风险系数。因此只要患者各项体征良好, 应该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后72小时内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观察30例患者均是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后72 h内完成了再次确定性手术。
3.3损伤控制性手术要选择最好的手术时机, 只有抓住了手术时机, 才有可能治愈。对于腹部创伤严重的患者, 应该在送往医院途中就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 例如面罩吸氧, 防止患者体温下降, 可以采用静脉输注温液体的方式, 及时做好手术前应该有的检查, 防止不必要的疏忽导致医生对患者不能及时诊断, 不能有效止血前过度的复苏治疗, 从而延误了病情, 使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3.4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开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它不仅提高了手术质量, 而且保住了患者性命, 增强了患者体质, 带给他们健康。手术过程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应急措施, 配合治疗方案, 使患者的病死率降到最低。由于复合伤都是一些重症患者, 送到医院的时候也许已经生命垂危, 所以我们更应该寻求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来挽救他们的生命, 经研究表明, 损伤控制性手术将成为日后急救手术过程中的首选。同时也使医患关系更家亲密, 维持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摘要: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性外科在复合伤中的应用过程胡临床效果, 探讨合理的应用方式。方法 选取我院复合伤中腹部损伤的手术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对照组进行普通手术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死亡三联症”及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进行比较, 同时遵照病房整体护理的全过程。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乳酸清除、凝血功能恢复时间都比较对照组短, 而且观察组死亡例数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外科手术中对于危重患者救治上一个新的理念, 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够明显的提高存活率, 所以将来的应用前景很宽阔, 而且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应极力的推广, 使广大患者减少痛苦, 保住性命, 恢复健康。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外科,复合伤,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东南国防医药, 2006, 19 (3) :55.
[2]李宁.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1) :28-32.
[3]拮, 华积德.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创伤和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5) :321-323.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救治的60例多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实验组采用DCS,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救治。DCS纳入标准[2]:患者均大量失血, 预计输血>10U;体温<35℃;凝血障碍,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16s, 另外有部分患者凝血活酶时间>50s;代谢性酸中毒p H<7.3;手术过程中内脏水肿严重无法关腹。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情况等方面均有可比性。实验组中, 女11例, 男19例, 年龄20~60岁, 平均 (32.6±2.5) 岁, 身体损伤情况:身体多处骨折, 腹内多脏器受伤且腹腔出血, 颅脑损伤并伴随有颅内出血, 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对照组中, 女12例, 男18例, 年龄20~60岁, 平均 (34.3±2.8) 岁, 身体损伤情况:身体多出骨折, 腹内多脏器受伤且腹腔出血, 颅脑损伤并伴随有颅内出血, 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DCS救治, 手术时间<1.5h, 对身体多处骨折的患者, 先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脊椎手术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法和椎板减压法处理, 如果此时有主干肢体大出血现象, 则进行止血和液体复苏, 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二期手术;对于内损伤多脏器受伤且腹腔出血的患者, 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修复, 如太过严重则需要先进行液体复苏, 在第一次手术结束后72h内进行第二次手术, 并在之后的手术中重建胃肠[2];对颅脑损伤并伴随有颅内出血患者, 要先进行止血, 抢在呼吸、心脏停搏之前实施治疗;对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患者的救治首先以止血为主, 并在一次手术中完成。采用传统方式救治对照组患者, 首先给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在患者休克状况下进行手术 (抗休克治疗后, 或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 , 第一次手术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创伤的修复, 手术后患者以抗感染抗休克为主, 在ICU病房继续治疗, 平衡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对两组患者手术进行中和结束时的状况记录后进行分析比较[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量、体温、乳酸、ATT、PT恢复、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 其中: (1) 用率 (%) 来代表计数资料, 行χ2检验; (2) 来代表计量资料, 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结果表明:⑴临床指标比较:实验组的出血量、手术、体温、乳酸、ATT、PT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⑵手术后情况比较:实验组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多发伤具有病情重、蔓延快、救治成功率低等特点, 严重多发伤有可能出现大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多发伤手术原则是损伤控制, 患者的呼吸与循环以维持相对稳定为目的[4]。对伴随有大出血的患者, 应在限制性补液的同时实施紧急手术。手术者应按照先急后缓、先救命后保肢体的原则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如果多处创伤都十分紧急, 应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5]。总之, 手术人员应正确选择和实施治疗方案。
损伤控制一词最初是指一艘船所能承受打击和保持完整性的能力, 源于美国海军部队。1983年由Stone等第一次提出DCS这一概念, 并逐步应用于多发伤救治中, 慢慢地建立起了损伤控制外科三阶段原则: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及确定性分期手术[6]。早期简化手术是指在短时间内用快捷有效的方法, 控制患者出血并对患者进行剖腹检查, 通常在本阶段完成控制出血后, 不做重建手术;复苏阶段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对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和维持血流稳定, 通过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方式来恢复患者的中心体温, 并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在本阶段分期确定性手术通常在第一次手术后进行[7]。由此可见, DCS与传统治疗方式有明显的不同。
我国近年来的DCS从早期针对腹部创伤逐渐发展到骨科、血管外科、颅脑外科等领域, 尤其是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具有很高的价值[8]。不过, 并非所有创伤患者都需要实行DCS, 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和可利用资源等也决定着是否实行DCS。因此, 先做出判断而不是等到伤情恶化再决定是否实施DCS非常重要。此外, 手术者必须要认识到DCS的必要性[9,10]。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的出血量、手术、体温、乳酸、ATT、PT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的DIC发生率, 发生并发症情况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 (P<0.05) ,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损伤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应用对创伤外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DCS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的发生率, 是成功救治严重多发伤技术的灵魂所在。成功的损伤控制治疗需要一个团结有力的医疗团队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急诊创伤外科医生具有丰富经验来进行对DCS并对这种方法有独到的见解, 同时培养一支有特色的现代医学人才团队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田浩, 黄宗海.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外伤59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4) :264-265.
[2]杨辉勇.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12) :1511-1512.
[3]陈劲松.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学, 2011, 17 (9) :1214-1216.
[4]周文, 伍峻松, 马岳峰.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8) :551-552.
[5]王新波, 朱维铭.腹部创伤时缩小手术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9) :710-712.
[6]彭南海, 叶向红, 高勇, 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 (1) :63-66.
[7]黎燕清, 李慧敏, 王艳丽.19例严重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5) :417-419.
[8]连叔薏, 许若侨, 蔡泽玲.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 :2588-2589.
[9]郑胜利.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6) :671-672.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7
1 损伤控制性手术概论
1.1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的形成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50年代, 战争致使伤员的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加, 当时Pringle、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于是出现分级治疗与Ⅱ期手术这些概念。50~70年代, 因为科技的进步, 使得麻醉学、ICU得以出现和发展, 同时外科手术在水平上也得到了提高, 这就让Ⅰ期确定性的治疗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十几年之后, 人们发现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使病人的存活率得到提高。也就是说, 难度高、耗费时间、复杂的手术不仅救治效果欠佳, 而且还因为使用大量的麻醉药品影响了重症病人的身体内部环境, 更为严重的是, 在手术之后导致的诸如MOF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了病人的死亡数量上升[1]。1983年Stone等对17例严重创伤病人采用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再次确定性手术, 对比后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概念。199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伤治疗小组Rotondo等报告了一组22例严重腹部穿透伤, 由此制定了腹部贯通伤病人“损伤控制”的操作规范。1997年, Rotondo等对过去十余年来采用“损伤控制”原则治疗肝损伤的文献进行回顾后得出结论, 尽管“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 其原则仍逐渐获得认可。如今DCS从早期集中于腹部创伤逐渐发展到骨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颅脑外科、妇科等诸多领域, 特别是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1.2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的理解
DCO是通过采用简便可行、有效而损伤较小的应急救命手术处理致命性创伤;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是符合微创外科发展趋势的, 微创外科的含义不仅仅是较少损伤, 还应包括减少创伤量的总和 (机械、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方面等) , 并以病人的最大利益主导一切外科活动[2], 它更多强调了整体的观念, 通过控制过多的手术操作对机体所造成的二次创伤, 而且通过早期止血和控制污染使机体达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同时通过ICU加强对机体的支持和改善机体内环境, 为最终的确定性手术创造条件[3]。损伤控制性手术或损伤控制性外科是微创的范畴。在当今微创外科时代, DCS更是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腹腔穿刺抽出血液作为开腹手术“金标准”的时代已经过去, 急腹症探查, 可以行腹腔镜探查, 其对术前确诊急腹症病因有视野清楚、探查广泛、诊断治疗一体化等优点;需中转开腹者, 可以选择理想的手术切口, 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创伤小、脏器干扰少[4]。正如黎介寿[5]院士所述, 一个训练有素的外科医师除熟悉本专科的经典、常用术式外, 必须具有对病人进行损伤控制性处理的概念与有效的方法。
1.3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损伤控制性外科
“损伤控制性手术”即“damagecontroloperation”, “损伤控制性外科”即“damagecontrolsurger”。前者是严重创伤病人的一种救治手术方案, 后者可理解为严重外科疾病的一种救治理念, 即根据病人全身情况、病损范围、术者的技术、后续治疗条件等, 为病人设计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Damagecontrol应理解为控制手术本身的损伤而不是控制病变损伤, 应属于宏观的微创外科的范畴。Dos只是复苏过程的一部分, 力争纠正病人紊乱的内环境, 为更有效地治疗创造条件, 理论上符合微创原理[6]。
2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严重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是大失血, 其特征是代谢性酸中毒、低温和凝血障碍三联征, 病人的生理状态呈螺旋式恶化。
2.1 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损伤后大量出血及广泛的组织间渗液导致全身组织发生严重且持续的低灌注, 细胞代谢从有氧状态向无氧状态过渡, 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血液pH<7.25[7]。酸性代谢产物中的主要成分是乳酸。
2.2 低体温
低体温指机体中心温度低于35℃。引起创伤病人低体温是多种原因叠加而致。受伤现场低温环境、身体暴露、失血、低血流状态及麻醉, 使代偿性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 术中大量补液、体腔暴露以及灌注冷液体等情况均可引起机体低温。持续低温可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全身细胞代谢障碍、心排血量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和凝血障碍等。开腹手术时的热量蒸发是造成低温的重要因。
2.3 凝血障碍
已知影响凝血功能的主要因素是体温, 凝血过程中的各种成分、各种酶促反应在低温条件下可被抑制, 使PT和APTT出现异常。大量输液、休克和低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创伤后不久出现高凝状态, 表现为内源性纤溶活性和抗纤溶蛋白Ⅲ的降低。此外, 大量输血输液后的稀释反应引起血小板及第Ⅴ、Ⅶ、Ⅷ因子减少, 与低温呈协同作用, 加剧凝血障碍。
3 损伤控制性手术适应证
正确且熟练掌握损伤控制性手术适应证是成功应用DCO的关键。李幼生等[8]认为碱缺乏 (BD) 、中心温度 (T) 与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 , T<33℃, BD>12mEq/L或T<35.5℃合并BD>5mEq/L, 如果上述指标达到临界状态, 并且出现非常严重的体温不升、凝血异常、止血失效而不得不采用填塞等之类的间接止血方法以及因内脏的严重水肿使腹腔或者胸腔不能够正常关闭的时候, 就应该使用DCS这种方式。多数作者认为, 当出现三联征中1~2项, 同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 宜考虑施行DCS治疗[9,10]: (1) 多发伤, 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 >35; (2) 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 (3) 躯干高能量钝性伤; (4) 躯干多发性穿透伤; (5) 并发多脏器伤的严重腹部血管伤; (6) 严重战伤[11]; (7) 多体腔出血; (8) 多发伤且均较严重, 难以确定优先处理顺序; (9) 胰、十二指肠严重毁损伤; (10) 肝损伤伴肝后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主干破裂; (11) 严重腹部伤合并颅脑损伤; (12) 骨盆骨折血肿破裂或开放性骨盆骨折; (13) 腹内脏器水肿严重无法常规关闭腹腔; (14) 伤情严重且估计手术时间将≥90min; (15) 复苏输液量≥12000ml或输血量≥5000ml[12], pH≤7.2[13]。
4 DCO的实施步骤
DCO治疗方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初始简化手术、ICU复苏治疗、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及贯穿于以上三阶段的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 一般在腹部创伤后72h内完成[14]。有时可能需增加“计划外再手术”。
4.1 初始简化手术
对所有病人迅速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及诊断, 按顺序对损伤情况详细检查,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压, 控制活动性出血, 并作好术前准备[15]。将手术室室温升高, 预热机体加温装置。术中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控制损伤, 主要包括控制出血、控制污染、简易关腹。 (1) 控制出血:可使用填塞、结扎、钳闭、气囊止血、大血管破裂处分流等法。以腹部创伤为例, 在严重肝伤时填塞止血是一种传统方法, 按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处理, 采用肝周填塞控制出血。肝动脉结扎也是快速有效的止血手段[16];高劲谋等[17]曾报告在42例严重肝伤采用肝周填塞控制出血, 效果肯定。 (2) 控制污染:针对破裂或断裂肠管, 可结扎、钳闭两端而不做修补、吻合或造口;针对胆道、膀胱和输尿管等的损伤则可置管引流而不做修补或吻合。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治疗应将单纯穿孔修补缝合作为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并于术后结合内科规律治疗溃疡[18]。 (3) 简易关腹:如果由于腹腔出血或腹膜后血肿、填塞物、脏器水肿和腹壁紧张等因素可造成腔静脉压迫 (腹内压高于25cmH2O) 和肠间室综合征ACS, 此时应做简单的暂时性关腹, 即仅缝合皮肤或使用输液袋、增强硅胶片等做减张关腹。并需放置腹腔引流管行负压吸引[15]。
4.2 ICU复苏治疗
ICU复苏重点包括液体复苏、机械通气、复温、纠正酸中毒及凝血障碍。术后进行体温、PT、APTT、pH值动态监测。 (1) 复温措施:不暴露病人, 用电热毯、空调调节病床及室温, 输液经过静脉加热器加热; (2) 纠正凝血障碍:快速补充凝血因子, 使PT、AP1Tr恢复; (3) 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 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浆与晶体液体按比例输入; (4) 通气支持:氧气吸入, 保证血氧饱和度>90%。保证组织充分灌注, 纠正酸中毒, 将氧输送 (DO2、VO2) 增加到最大限度, 但脑水肿病人注意脱水。使动脉血气维持在pH7.35~7.45, PaCO35~45mmol/L, HCO22~27mmol/L[19]。ICU治疗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致死三联征的积极处理。
4.3 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
经复苏治疗好转后, 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体温恢复、无凝血功能障碍, 即可考虑再次进入手术室, 移除填塞物和实施确定性的修复和重建手术, 通常在首次手术后24~48h进行。
4.4 损伤控制性体液复苏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应贯穿于创伤病人从院前急救、急诊、手术室的整个过程, 争取在进入ICU前完成复苏任务。其基本原则是迅速识别具有凝血机制异常风险的病人, 通过液体复苏纠正凝血异常、低体温和代谢性酸中毒。具体步骤一般为两步:首先, 以维持收缩压在90mmHg (1mmHg=0.133kPa) 左右为目的。其次, 以血浆为主要复苏液体恢复血管内容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晶体液的输入, 仅使用晶体液配制必要的急救药物或将其作为输血液制品期问保持管道通畅的过渡液。
4.5 计划外再手术
在“损伤控制性手术”中, 通常只在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 体温完全恢复及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后, 方考虑施行再次手术。但在以下3种情况, 可能须行计划外再手术: (1) 进行性出血; (2) 残留消化道损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休克; (3) 腹腔室间隙综合征 (ACS) 。此时手术目的在于控制出血和污染, 必要时须行腹腔减压。
5 DCO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需要实行DCO病人的病情危重, 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但是, 绝大多数的并发症都是可以预测的:腹腔室间隙综合征 (ACS) 、消化性溃疡、静脉血栓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院内感染、腹腔内的感染和瘘、营养衰竭、严重的神经肌肉障碍等。早期发现及预防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6 DCO的展望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重症肝胆创伤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明显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者。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45例, 女16例, 男29例, 年龄分布为21岁~73岁, 平均年龄 (34.7±3.4) 岁;包括30例交通事故致伤, 10例利器损伤, 3例坠落伤, 2例其他原因致伤;入院检查显示, 其中23例为肝破裂, 10例胰破裂, 7例胆损伤, 5例胃肠损伤。观察组45例, 女18例, 男27例, 年龄分布为23岁~71岁, 平均年龄 (35.1±3.9) 岁;包括29例交通事故致伤, 12例利器损伤, 3例坠落伤, 1例其他原因致伤;入院检查显示, 其中21例为肝破裂, 11例胰破裂, 8例胆损伤, 5例胃肠损伤。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肝胆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肝胆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行急诊胆囊摘除手术和肝脏切除术, 手术完成后将腹腔关闭并实施腹腔引流, 之后将患者转至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观察, 并对患者实施常规性复苏。
观察组患者实施肝胆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入院后, 对其进行开腹探查, 并实施腹腔填塞压迫止血, 并通过采用钳夹断裂血管、结扎和补修等方式对出血量进行控制, 及时处理腹腔污染。进行姑息性关腹, 并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 实施术后综合复苏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包括输血、供氧、补液等, 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体温的恢复, 同时对其进行酸中毒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等, 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为再次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实施早期简化手术1 d~3 d后,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恢复情况, 对二次手术方案进行制定和调整。在二次手术时将简易手术中的腹腔填塞物移除, 并对早期简化手术中所忽略的损伤进行检查, 对受损脏器修复并重建。
1.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包括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和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肝胆外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腹部损伤性疾病, 患者由于机体受到严重损伤, 造成其生理环境出现紊乱, 严重时会引起患者生理功能和机体代谢功能严重损伤, 器官出现功能衰竭现象[2]。临床研究指出, 对重症肝胆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时应采用有效措施对原发性损伤进行控制, 防止引起继发性损伤,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部分报道指出, 重症肝胆损伤患者在常规手术后, 由于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过长, 患者极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和体温不升现象, 即“三联”征, 使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不利于术后恢复[4]。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 (P<0.05) , 符合临床研究结论。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技术的逐渐提高, 重症监护室的不断普及和麻醉学的发展,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创伤救治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 患者入院后, 对其实施简化手术, 又被称为应急手术, 以明确损伤情况, 并对出血和重要损伤进行紧急控制。 (2) 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 实施重症复苏手段, 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 以改善机体状况, 为再次手术奠定基础。 (3) 待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和体温恢复正常后, 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二次手术, 对损伤脏器实施修复手术。
相关资料表明,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核心理念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即首先对致命伤进行紧急处理, 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对其他损伤分期处理。相关报道指出, 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5]。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急救开腹治疗, 修复致命损伤, 对出血进行控制, 并对腹腔污染进行处理, 之后即刻结束手术, 以避免腹腔长期暴露增加感染的概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症肝胆损伤患者,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手术疗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结合相关资料, 本次研究认为在对重症肝胆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时, 应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步骤,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以减少热量损失, 避免由于低温导致患者出现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同时, 应急手术过程中, 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止血, 以减少出血量, 最大限度维持免疫系统功能, 保障机体各项机能能够顺利运行。
综上所述,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症肝胆损伤, 能够有效控制脏器损伤程度和出血情况, 有利于维持机体功能稳定, 并可为二次手术奠定基础, 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金福.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32) :78、80.
[2]李加洲.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分析[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4 (20) :93.
[3]张风华, 彭和平, 王宝枝, 等.损伤控制性手术与常规Ⅰ期手术用于肝胆外科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对比[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4) :50-52.
[4]赵剑.损伤控制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 2015, 41 (1) :59-60.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推荐阅读:
损伤控制外科07-29
损伤控制性治疗09-28
损伤控制急救手术包09-18
外科肝胆损伤09-29
颅脑损伤/治疗09-12
治疗皮肤损伤09-27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08-28
胸部损伤临床治疗分析07-21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08-10
吸入性损伤临床治疗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