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控制率

2024-06-23

治疗控制率(共11篇)

治疗控制率 篇1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由高血压导致的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2]。我国高血压流行存在着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因此, 研究影响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是很有必要的。Kravitz等[3]认为患者的遵医行为 (即服药依从性) 是医疗实践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的中介。而社区医护人员在为高血压患者诊疗过程中, 往往忽视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以致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本文通过对本所2004年1月-2007年9月间收治的42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集中体检、问卷形式等调查,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的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的因素, 采取有效提高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干预措施, 取得满意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1月-2007年9月期间, 在门诊部就诊的已经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 (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患者428例, 其中男241例, 女187例, 年龄28岁~79岁, 病程1年~40年。

1.2 研究方法

通过集中体检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及岗位状况、文化程度、高血压知识知晓、家族史、生活习惯、家庭经济、医疗费用、服药及相关情况、监测血压情况等。由专人负责调查, 根据患者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类。监督、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对不规则服药的患者,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3 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按每位患者的临床情况、经济能力、药物的反应、患者对服药次数接受情况等, 选择不同档次的药物以确保患者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包通过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所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对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了解普遍较低, 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男女比较P>0.05。

2.2 不同年龄及人文背景的高血压患者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

随年龄的增长, 服药率也同步增加χ2=16.671, P=0.00024。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程度低的服药率要高χ2=13.090, P=0.004, 经济好的比经济差的治疗率及控制率高χ2=7.173, P=0.028。职业方面, 教师的服药率为34.9%, 个体户最差仅为17.1%。有高血压和 (或) 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 服药率χ2=6.774, P=0.009和血压控制率χ2=6.984, P=0.008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见表2。

续表

2.3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分组与治疗率情况

随血压升高、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并发临床疾病, 患者的治疗率增加, χ2=49.291, P<0.001可能与患者对重度高血压的害怕心理、自觉症状和风险意识有关。见表3。

2.4 高血压患者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 见表4。

男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按医嘱服药率χ2=9.494, P=0.002;血压控制率χ2=6.080, P=0.014) , 说明女性比男性重视治疗。

3 讨论

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一亿六千万, 而原发性高血压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 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 高血压的控制率也只有20%~50%[4]。而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体差异很大, 需要对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治疗目标。

本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情特点认识不清, 缺乏相关知识, 以为该病同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 病好就可以停药, 血压正常了, 也可以停药了, 不知道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有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症状, 从而不重视服药。患者服药率随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从事教师职业的患者治疗率要高些;随着高血压危险程度的增加, 治疗率也相应地增加等等结果表明, 在全社会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人口整体健康知识, 为提高高血压治疗和控制奠定基础。

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治病反而“致”病, 是患者不愿意服药和中断服药主要原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患者323例占75.4%, 43.5%认为不需要长期吃药或不愿意长期吃药, 因为服药种类多或每日服药次数多造成服药依从性下降占17.0%;这就要求改善医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 多沟通, 去除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心理障碍。曾报道医患关系良好与否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很大影响, “医生与患者共商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5]。抱怨药费贵是现实社会的焦点问题。因药物费用过高而不能坚持治疗的占30.5%, 尤其是女性, 值得关注。充分考虑患者接受能力和需求的不同, 采用合适的降压药物, 能有效解决不同经济阶层的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问题。本研究142例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使用卡托普利或复方降压片联合尼群地平片, 疗效满意, 血压控制率由5.6%上升到39.7%, 说明了低价格药物同样能控制血压。研究中老年患者由于智力障碍, 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多数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病, 服药品种及次数较多, 造成漏服或拒服, 甚至误服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逐渐趋于老龄社会的国家, 服药行为干预除了加强患者的服药动力, 还要联合社会支持系统, 制作提醒系统, 改变药物包装以及简化剂量等来提高老年人的依从性。

本研究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对患者意识方面的教育, 依据患者潜在的问题, 实施针对性个体化干预, 同时改善医患关系, 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和患者达到良好的沟通, 解除顾虑, 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和控制率均有显著提高, 分别从24.3%和13.1%上升到88.2%和46.1%,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1%) [6]。说明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 从而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健康是有效、可行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并针对服药依从性差, 进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方法选择社区内4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体检、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患者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高血压患者防治常识贫乏, 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族史以及血压升高程度等均与高血压治疗和控制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 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是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结论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 是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 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率,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赵冬, 吴兆苏, 王薇, 等.我国11省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计心血管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29 (10) :612~617

[2]Chalmers J, Macmahon S, Mancia G, et al.199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Hypertension.Guidelines Subcommittee[J].Clin Exp Hypertens, 1999, 17 (2) :151~183

[3]Kravitz RL, Melnukow J.Medical adherence:Time for a change in direction[J].Med Care, 2004, 42 (3) :197~199

[4]Kearney PM, Wjelton M, Reynolds K, et al.Worldwid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a systematic review[J].J Hypertens, 2004, 22 (1) :11~19

[5]戴俊明, 张蓓燕.新华街道部分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0, 3 (5) :378~381

[6]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1) :878

治疗控制率 篇2

隆化县中医院

关于下发《治疗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通知

各治疗室:

为使我院医院感染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操作常规化,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根据2012年新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现将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下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0一二年十月 日

主题词: 治疗室 感染控制 制度 通知

隆化县中医院 2012年10月 日印

(共印32份)治疗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物品定位放置。灭菌物品包外标识清楚、准确,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清洗、灭菌。

一、工作人员操作时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二、医护人员发生特殊感染不得进入治疗室。

三、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通风,确保室内物品清洁干净。

四、操作前后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桌面台面、治疗车和治疗盘。

五、治疗室的墩布专用并有明显标志。地面每日用浸有消毒液的墩布至少擦拭两次。

六、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照射时间为一小时并有记录。

七、每季度空气培养一次,菌落计数<500cfu/m

八、治疗室护士负责每周冰箱除霜一次,药用冰箱不得放置私人物品。

九、静脉注射止血带做到一人一带,用后浸泡消毒。

十、治疗室护士每日清点并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过期物品需重新消毒后方能使用。

十一、无菌敷料桶开封后有效期为24小时。

十二、输液、注射治疗时应持治疗盘,盘内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一次,抽取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开启的无菌溶液需在2小时内使用,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

十三、注射采用一人一针一管,用后分别放利器盒和感染性废物桶,统一回收焚烧处理。

十四、治疗车物品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治疗控制率 篇3

【关键词】损伤控制;严重腹外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15-02

严重腹部外伤会导致患者生理功能内环境紊乱,合并低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手术治疗势必加重患者继发性损伤,如何有效控制原发性损伤,减少手术带来的继发性损伤是救治严重腹外伤的关键。近几年,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理念被应用于临床手术治疗,并被看作为外科手术的一部分,我院通过观察对49例严重腹外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探讨DCS的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擇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9例严重腹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1.6±4.7)岁;患者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9例,高空坠落伤11例,钝器伤9例。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情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本组研究患者纳入标准为:(1)治疗前体温<35℃;(2)凝血酶原时间(PT)>16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PT)>50s;(3)pH<7.3;(4)预计输血量>10个单位。

1.3 病例排除标准: 排除放弃进一步治疗患者;排除转往其他医院救治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纳入DCS理念,具体方法如下。

简化快速手术。采用腹腔堵塞、出血压压迫止血、血管壁修补、结扎等方式给予患者迅速止血;控制肠内容物等漏出引起的污染;需二次手术患者完成一次手术时给予固定静脉营养袋。

复苏治疗。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补充红细胞悬液、新鲜血浆、凝血因子;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体温;给予营养支持;预防应激性溃疡;配合其他医师治疗合并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确定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给予确定性手术治疗,一般于简化快速手术后22~74h后行确定性手术。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河蟹蟹奴病治疗控制实例 篇4

1 现场调查情况

1.1 病害来源

泗洪县龙集镇东咀村池塘养蟹面积共630×667m2, 发生蟹奴病塘口共有20多户, 近300×667 m2。现场调查发现, 发病塘口的蟹种均为4月初由龙集镇当地同一商贩在山东滨洲零星收购的野生蟹种贩运到本地。发病塘口有的为补放苗种, 部分塘口全部放养该批蟹种。补放带病蟹种的塘口因补放数量多少, 有症状的病蟹占全塘总数10%~30%, 全部放养这批带蟹蟹种的塘口, 有症状的病蟹占70%~90%。病害来源应为购进的野生蟹种自身携带。

1.2 病蟹症状及流行情况

6月18日气温35℃, 水温31℃, 发病河蟹规格在8~35 g不等。据养殖户反映从6月10日左右发现河蟹夜晚上岸, 活动力和摄食均很强, 外观甲壳青绿老成似成蟹体色, 发病塘口河蟹未见死亡。打开蟹脐, 脐内在头胸甲与腹甲交接处簇生直径2~6 mm、厚1~2 mm的扁平略圆的乳白色颗粒, 有管状柄着生于蟹体, 以腹脐与头胸甲连接处最多, 生长牢固, 较难摘除。病蟹无臭味, 煮熟后肉味仍正常。据连续跟踪调查, 补放蟹种的塘口, 有症状的病蟹的比例未见增多, 同池原健康蟹种未被感染。同一河蟹养殖区内未见交叉感染。该病例发病区域较为集中。除龙集镇东咀养殖区外, 县内仅半城镇有一二户发生该病, 其他河蟹养殖区均未发生。可见该病在淡水养殖中不扩散不传播。在泗洪地区6—7月高峰, 8月下旬后逐渐减少。

2 检测诊断情况

2.1 目测检查

外观病蟹甲壳青绿, 似已性成熟的“绿蟹”, 脐部膨松, 在水族箱中观察, 病蟹脐部张开。打开甲壳, 病蟹肝胰腺色泽鲜黄, 目检正常。

2.2 镜检

(1) 白色颗粒内未见明显的虫体结构。 (2) 对白色颗粒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 (3) 实验室用苯扎溴安原液3倍稀释浸泡病蟹20~30min, 一周后检查发现部分病蟹寄生的蟹奴已脱落, 脱落处留有黑色点状疤痕, 尚未脱落的蟹奴外体已不再饱满光亮, 已呈萎缩状, 且易于摘除。经药物浸泡的病蟹公蟹寄生的蟹奴脱落率比母蟹高。又过五六天再次检查病蟹, 发现蟹奴已脱落的病蟹, 在腹脐与头胸甲连接处又生出芝麻粒大小的半透明状的颗粒。

2.3 检测结果

经泗洪县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初步诊断为蟹奴病, 并送样至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治中心经省病防专家检测确诊为蟹奴病。

3 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

泗洪县水生动物疫控中心接到测报员报告后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及全县各测报点测报员于6月23日到发现该病的养殖区, 召集养殖户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诊断, 并提供防控药物, 指导养殖户积极防控。主要用硫酸铜加硫酸锌合剂 (1∶2) 以每667 m2每米水深用0.625 kg硫酸铜和1.25 kg硫酸锌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 同时使用水草保护肽等护草药物, 缓解硫酸铜对水草的损害。按照该方案使用一周后, 病蟹脐部的蟹奴外体脱落并留下了黑色点状疤痕, 用药效果明显, 故半个月后按照上述方案再用药1次, 河蟹的发病率不到10%, 未治愈的病蟹未能正常蜕壳生长。

以王友明养殖户18×667 m2的蟹池为例, 该户蟹种全部放养来自山东滨洲的蟹种, 6月23日, 用地笼起捕的河蟹90%脐内有白色、颗粒囊状蟹奴外体。在该县水生动物疫控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 于6月26日, 18×667 m2池塘平均水深0.8 m按每667m2用0.5 kg硫酸铜和1.0 kg硫酸锌对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大约一周后检查河蟹, 发现有部分河蟹脐部有寄生的蟹奴外体脱落后留下的黑色点状疤痕, 用药效果明显, 没有脱落的蟹奴外体已不再饱满, 且易于摘除。至7月5日, 检查河蟹, 发现有的河蟹脐部又生出小的半透明的颗粒, 不过起捕的河蟹明显蜕壳长大。于7月8日, 第2次用药。至9月5日起捕的河蟹中仍寄生蟹奴的病蟹例不到10%, 未治愈的病蟹未能正常蜕壳生长, 规格仍在10~30 g。

9月5日同时对一面未经药物治疗的塘口调查取样, 该塘口起捕河蟹仍寄生有蟹奴的病蟹比例为11%, 其余蟹也蜕壳长大, 但平均规格明显小于用药的塘口。

4 小结和讨论

从现在调查情况来看, 淡水养殖过程中蟹奴病的病害来源, 为沿海咸淡水交界水域捕获的野生蟹种携带。因此在应加强蟹种的检验检疫, 杜绝蟹种携带致病病原进入养殖环境。

实践证明, 蟹奴病进入淡水养殖水体后, 不会传播扩散, 且可以得到有效防控。一是蟹体寄生的蟹奴在淡水环境中可以自行脱落, 但需要的时间较长, 延缓河蟹的正常蜕壳生长, 河蟹规格偏小。二是蟹奴可以被药物有效杀灭, 药物治疗可以促进蟹奴从蟹体脱落, 使河蟹尽早蜕壳生长。

治疗控制率 篇5

【摘要】目的:观察与护理饮食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7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病例,收集经门诊产检给于营养指导饮食控制后GDM患者,空腹血糖值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值,与未经营养指导GDM患者的血糖值。结果:饮食控制营养指导后的GDM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非指导组,而且饮食控制营养指导后血糖水平低于指导前。结论:饮食控制营养指导对妊娠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饮食控制;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血糖

妊娠糖尿病(GDM)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GDM有害于母婴健康,尤其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严重危害。合理的饮食控制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GDM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对降低围生儿死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GDM与糖耐量异常诊疗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32例(包括9例糖尿病妊娠病例和经75克糖尿病异常23例)及41例糖耐量异常。其中初产妇55例,经产妇18例,年龄23~42岁,平均33.23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2例,占16.21%,不良产史41例,占55.41%;妊娠合并高血压6例,占8.2%;孕妇体重增长过快27例,占36.48%。

1.2 血糖标准:按第三届国际妊娠糖尿病学术研讨会推荐的方法[1],对孕妇于妊娠24~28周进行50克葡萄糖激发试验筛查GDM,血糖≥7.8mmol/L者,一周内做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其诊断标准,空腹5.6mmol/L,1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其中有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GDM,仅一项高于正常值,诊断为糖耐量异常[2]。

1.3 方法:对GDM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并进行饮食控制,热能每妊娠早期热能供给基本不变,妊娠中期每周增加200KJ,主食每日300~400g。含碳水化合物200~250g,蛋白质每月增加25g,妊娠全过程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5kg,妊娠7各月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kg。将GDM患者病例分为单纯控制饮食组和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及早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比较控制饮食前后血糖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X2检验。

2 结果

2.1 32例糖耐量异常及10例GDM患者(75g糖耐试验仅2项稍高的患者)指为单纯控制饮食组,其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下降(表1)

2.2 21例在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均明显下降(表2)。

2.3 饮食控制组于非控制组比较,早餐后2小时糖值下降,空腹血糖值不下降(表3)。

3 讨论

3.1 加强国家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应重视提高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意识及技能,扩大教育途径与范围。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监测血糖已成为可能。自我监测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3]。开展门诊病人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对每个门诊糖尿病病人以及糖尿病病人家属实行一对以的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妊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运动、用药、血糖检测、心理等,发放糖尿病知识小册子,根据病人生活习惯调整饮食及血糖的自我管理。GDM属于高危妊娠,不但要做好孕期筛查及高危追访,而且对孕期需要加强监护与治疗,以解除患者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达最佳效果。

3.2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影响的严重性:妊娠糖尿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负面影响相同与显性糖尿病,易造成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疾病,巨大儿畸形和死胎,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症,低血糖,低血钙及红细胞增多症[4],GDM治疗主要采用饮食调整及胰岛素应用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严重低血糖,不宜采用[5]。

猪喘气病的治疗与预防控制 篇6

1 猪喘气病的诊断要点

该病的病原体是猪肺炎支原体, 该菌会向外分泌出一种丝状蛋白质, 具有粘连附着功能, 附着在支气管、细支气管的纤毛顶端, 引起纤毛上皮细胞发生病变或死亡, 进一步破坏呼吸道黏膜层, 使纤毛发生萎缩或脱落, 影响猪的正常呼吸功能。猪喘气病在任何一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 相对来说, 春冬两季的发病率更高。因为这两季的气候比较潮湿和寒冷, 通风状况差、气温变化也大, 还有饲养水平不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 猪自身的抵抗力也有所下降[1]。

在容易患病的猪群体方面,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品种的猪都有可能被感染, 其中2月龄的猪仔最容易被感染, 其次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 而相对这些容易感染病毒的群体来说, 成年的猪群患病率通常较低或者呈慢性经过。

2 猪喘气病的治疗方法

此病可选用中西结合疗法。猪喘气病的诊断与治疗不只是从西医的角度来看, 还可根据患病猪的病情使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来辅助治疗, 从中医的角度来辨别体质, 虚实、热寒或者有无其他病邪等。猪喘气病的诱发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受到风寒所致, 从中医上讲, 有时即使是受了暑湿而咳嗽气喘的往往也带有风寒, 比如猪舍潮湿、贼风侵袭, 特别是猪舍的地面为水泥地面。气候的突然变化和冷热不均的现象也会诱发猪喘气病, 特别是那些体质较差、抵抗力弱的猪群。此原因染病的猪群主要表现为畏寒颤抖、呼出的气体不温、纯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结膜无色、气喘、寒湿咳嗽、粪便稀烂。湿热具体的表现有双目发红, 小便浑浊、色黄, 粪便干结, 后期粪便稀烂[2]。还有就是天气炎热, 中暑所致, 常常因为猪舍内不通风, 热邪侵肺诱发了气喘, 表现为体热、呼吸不畅、鼻镜干燥、结膜充血、强力咳嗽喜静不喜动, 长久卧地, 初期是粪便干燥, 后期则出现便溏。针对以上两种情况, 除了西医的方法外, 还可以配合中医疗法。可选用杏仁、麻黄、桂枝、甘草。其剂量为麻黄、桂枝各9g, 杏仁6g, 甘草3g组方, 大中猪每天服1剂, 小猪减半。因湿热诱发的应疏风清热, 选用黑芝麻100g, 百部、百合各15g, 麦冬10g, 麻仁6g, 每头猪 (50kg) 1次用量, 小猪减半, 1日2次, 连用3天。而对于暑热应以清肺解热, 止咳祛痰, 可选用贝母、黄连、白芷、郁金、黄芩、大黄、杏仁, 其剂量为黄连12g, 黄芩、大黄、白芷各10g, 贝母9g, 郁金、杏仁各6g组方, 大中猪每天1剂, 小猪减半。1日两次, 连用3天。如果猪体温有升高的, 应该选用敏感抗生素配合氨基比林注射, 但前期可使用尾根放血疗法[3]。另外喘气病除了应及时治疗外, 还应隔离, 猪舍须清洁、通风、温湿度适宜, 多喂富有营养的饲料。

3 猪喘气病的防治策略

(1) 改善空气质量。该病就是通过患病猪与健康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比如通过猪的咳嗽、喷嚏和喘气将含病原体的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 又被健康猪在呼吸的过程中吸入体内, 由此将病传染给健康猪, 所以可以通过加大通风, 降低猪舍内的病原浓度来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 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免疫是控制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重要手段, 有关部门要经常对大型猪场和常发生猪喘气病的猪场进行检查并给猪群接种疫苗, 目前这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 但仍不能避免还有少量猪患病的现象出现。猪喘气病疫苗免疫控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目前还在不断研究之中。

猪养殖业在我国农业中算是较大产业, 也为我国的养殖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所以猪喘气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不断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一大难题。

摘要:当前, 我国猪养殖业的发展形势良好, 为许多农民从事养殖业创造了经济收入, 但是猪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中猪喘气病是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 该病给全世界的养猪者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猪气喘病的根除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所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和减少经济损失是防治的最根本原则。预防该病应以减少临床综合症的发生和经济损失为主要方向。

关键词:猪喘气病,治疗方法,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秦广征, 边东生, 张雪雅, 刘波.??规模猪场猪喘气病的控制试验[J].中国猪业.2010 (04) .

[2]罗建华.不同药物治疗猪喘气病的临床效果比较[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0 (04) .

治疗控制率 篇7

关键词:脑瘫,头部控制障碍,治疗,体会

脑瘫主要指的是从开始受孕到婴儿期,出现了非进行性脑损伤情况以及发育缺陷情况的一种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了运动障碍以及出现了姿势异常的情况[1]。患者往往合并出现智力障碍的情况、出现癫痫的情况、出现交流障碍、出现知觉障碍、出现行为异常以及出现了其他异常的情况。脑瘫患儿的大脑在发育期间受到损伤,致使头部控制出现障碍,导致头后垂、头背屈及斜颈。所以针对头部控制障碍的患者,对其进行跟踪观察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针对患者应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早期诊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我科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100例头部控制障碍的脑瘫患儿采取头部控制训练作为主要的康复治疗,最终临床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头部控制障碍脑瘫患儿100例,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2个月~1岁6个月。分型(按照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分型):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型40例,不随意运动型10例,肌张力低下型30例,混合型20例。致病原因主要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巨大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脑积水、胆红素脑病、低血糖等。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头部控制平均落后正常儿童2~10个月,表现为头后垂、头背屈及斜颈,同时合并出现了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出现了发育落后情况、出现了姿势异常的情况、出现反射异常的情况以及出现了肌力异常以及肌张力异常的情况。患者出现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出现了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以及出现了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情况。

1.3 方法:

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重点应该对患者实施头部控制训练。在小儿运动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完成最早的动作便是对患儿的头部进行控制。并且小儿在做诸多姿势的运动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确保头部直立动作。对于无法有效控制头部的患儿,很难进行上述的系列动作。对于正常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到做抬头动作时,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有效完成。通常来讲的头部控制,主要指的是利用手将患儿的胸部扶紧,将患儿的前后左右进行倾斜,动作要缓慢,以小儿的头部可以保持垂直为作为主要。针对脑瘫患儿而言,想要有效保证患儿做抬头动作,需要要求患儿需要做颈部肌肉训练动作,具体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求患儿取仰卧位,头部取正中位,之后进行相关运动,如果患儿取仰卧位,将头部偏向一方,患儿的颈部做回旋动作,会诱发患儿进行非对称性颈反射动作,保证全身表现出非对称性,从而对正常运动以及姿势的对称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需要利用两肩胛带对患儿的体质量支持,需要被动将上半身轻轻抬起,确保患者的两肩胛带对患者的体质量进行承担,此时应该使患者的下部脊柱向着患者的颈部回旋方做反方向的回旋动作,从而有效诱发患儿上部脊柱出现了翻正反应的情况。一经成功诱发,需要立即进行具体的强化,最后有效确保取正中位之后,进行分节回旋动作,能够有效利于患儿做翻身动作。在此过程中,要求患儿取仰卧位,以及取坐位并保持正中位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患儿表现出颈部紧张性反射太强的情况,要求患儿需要取仰卧位以及坐位,于正中位开始进行训练。在保证姿势的过程中,完全对患者实施保持正中位训练显得至关重要。(2)确保患儿的颈部牢固挺起,要求患儿取仰卧位,将头部转向侧方,选择玩具(色彩鲜艳)放在患者的眼前,距离为10~20 cm。将玩具进行移动,要求患儿追视,同样可以选择响铃逗引患儿。当患儿的头部由侧面转向正中位后,要求保持时间分别为2、5、10 s,逐渐将时间延长,患儿有效完成上述动作后,对患儿进行鼓励。患儿在向两侧进行转动的时间需要均等。(3)要求患儿取坐位,确保患儿的头部保持直立位进行训练,之后将患儿抱坐在膝上,严禁患儿的头部做前屈贴胸动作,确保患儿的头部取直立位。如果患儿的头部出现了向后倾的动作,当患儿的身体呈现弓形而向后部完全时,要求患儿需要将两膝屈曲,两臂做前伸动作,针对患者躯体屈曲紧张情况进行缓解。通过坐姿矫正椅来维持坐位也显得至关重要。(4)要求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进行训练,取垂直正中位,进行头部翻正运动,观察患儿的头部能够有效取头部垂直正中位后,要求患者取坐位或者将患儿垂直竖抱,确保肩胛带以及上部的躯干取正常位,确保倒向千方以及后方。假如使患儿的上部脊柱做伸展动作以及被动使患儿肩胛带做后退动作,能够成功引出。起初需要从小范围开始,之后根据患儿当前的能力将运动范围逐渐进行扩展。如果临床表现出系列反应,需要对患儿不间断进行强化,并且进行有效巩固以及完善。当前后两个方向满足要求后,需要从侧方进行诱发。(5)对患儿实施其他治疗。a.采用药物疗法针对患儿选择脑细胞药物以及扩张血管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节苷脂、丹参[具有过敏史和(或)腹泻者可以选择胞二磷胆碱],具有癫痫的患者可以选择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选择口服的方式。b.对患儿实施运动疗法。主要选择Bobath以及Vojta法。在对患儿实施神经神经发育学疗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婴幼儿脑组织当前正在发育的阶段,并且表现了较强的可塑性以及顺应性,属于学习运动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全部满足早期治疗的诸多要求。即使患儿具有脑损伤,但是仍然可以研究有效方法确保患儿能够保持正常的运动模式。在诸多治疗方法的引导下,使未成熟性逐渐转换为成熟型,针对出现了异常姿势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的情况,可以有效进行抑制。c.汽疗(熏蒸治疗):主要选择具有活血通络以及舒筋活络的中药(丹参、牛膝、桂枝、白芍、苍术、威灵仙、葛根)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形成热气,能够被组织充分吸收,长时间选择此种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发挥松弛肌肉以及解除痉挛的作用。通常情况下,1次/天,30分钟/次。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对患儿进行监督,当患儿临床表现出气促症状以及胸闷症状后,需要即刻停止。d.选择矫形器对患儿的异常姿势进行纠正,使患儿有效恢复相关的运动功能。e.对患儿实施中医针灸,主要通过针刺对患儿的穴位以及特定的部位进行刺激,有效表现出疏通气血、调和阴阳以及促进患儿身心疾病康复的功效。

2 结果

本组100例头部控制障碍的脑瘫患儿,通过患儿家属的有效配合,最终对头部控制能力到达正常小儿水平的患儿包括90例,因为出现了智力发育落后的情况,不能有效达到正常小儿水平的患儿包括10例,但也有较大的提高。

3 讨论

当前,导致我国儿童出现较为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便是患儿出现脑瘫的情况,对此此类患儿如果不能研究有效方法给予治疗,往往会导致患儿出现了终生残疾的情况,不但患儿自身产生了非常大的痛苦,对患儿的家庭以及社会也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儿脑瘫患者,并非于临床无法治疗,最为重要的便是做到早期发现以及早期治疗。需要在出生后的6~9个月对患儿实施康复治疗。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中枢神经正常发育,还能够有效将患儿的异常姿势以及运动进行改善,针对异常反射的情况进行有效抑制,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出现了肌腱挛缩以及关节畸形等诸多的合并症,最终显著将患儿的致残率降低[2],对此对患儿实施早期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是重中之重,头部控制的异常姿势,主要表现为头后垂、头背屈及斜颈等,这些异常姿势可直接影响小儿学习高一级的运动功能,并可导致全身的异常姿势和运动。

参考文献

[1]李晓杰.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

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控制分析 篇8

1 在中医研究上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

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其中上消者多为口舌干燥,心肺有热,饥渴多饮。中消者多表现为暴饮暴食,其实质为脾胃实热。下消者则表现为肾虚,缺水,尿频等。从历史上看,中医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有了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载。到了元朝,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还是没有许多记述。一直到了近代,才有了对其病理分析及其治疗的论述方案。

《灵枢·五变》有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发生消渴症状的重要因素是五脏虚弱。《素问·奇病论篇》及《圣济总录·消渴门》等古典中医文献中也指出了糖尿病生病越久对周围的神经系统的病变影响就越大[2]。

中医的最大优势在于中药可以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药物依赖性风险,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在降糖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气血、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达到控制并发症的效果。近年来,一种叫做“活血化瘀”的中医疗法开始流行,在糖尿病的并发症控制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糖尿病患者的统计调查结果中,发现在治疗的初始阶段配合中医治疗,可以是超过4/5的早期糖尿病患者的恢复十分理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也降到了原来数量的60%。

中医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自古就有,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中医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认知。中医主要是从人体的脏器官为中心,加强整体的观念。古代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内生燥热、阴津亏虚所引起的,倘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使患者出现长期的气血两虚、血瘀脉滞的状况出现[1]。

2 中医提倡预防为主

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中医上,通常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对血糖的控制,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微血管系统的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机理之一,然而高血糖是微血管系统病变的影响因素,在西医上认为控制血糖是重中之重。中医上主要是利用消渴机理,将活血化瘀作为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糖尿病病发后导致的口渴多饮,古人便称其为消渴病,患者感觉口渴的原因就是气血不畅,出现淤血的现象。随着病情的严重,导致淤血的因素就会增加,在后期,患者一般都会出现舌低出现瘀点的症状。因此,从中医上来说,预防也是控制并发症的首要措施。

《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3]中有提及“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从上述古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是个有效的措施。这一点与我们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方面的认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与运动方式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基本上以不疲劳、不强求为基准。运动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采取散步、快走、太极、游泳等强度适当的运动,大强度的运动以及长期的疲劳积累反倒会使病情加重。患有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的患者要严格限制活动量,可以适当练习太极拳,既可以舒筋活血,又可以陶冶情操,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适宜运动。

糖尿病的并发与个人的情绪也有着一定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忌狂喜狂怒,忌殚精竭虑,凡事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一个愉快的心情可以使气血通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身体的康复。

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是目前现代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就成了更为重要的研究。随着中医从古至今的不断发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的研究经过日积月累,得出了预防为主、调整为辅的经验。经过千年的积累,一般认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主要是以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两千多年前的神医华佗就曾经创造五禽戏,体现了运动对疾病的预防,一千多年前,生活在唐朝的我们的祖先药王孙思邈就层提出过利用饮食来控制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防止是第一位的,相对于糖尿病来说,我们可以拿活血化瘀来举例,一般丹参、威灵仙、桃仁等用于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控制,总的有效率可以达到将近95%[4]。

3 整个机体的综合协调

中医上讲究阴阳协调,只要机体内阴阳和谐,人的身体就不会生病。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伴随有阴虚的病证,还会伴随这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症状,这些都是气血不畅的表现。中医认为,打通体内气血不畅、实现阴阳调和可以对糖尿病并发症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气滞血瘀是病理的最根本原因,在机体上的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人身体的代谢障碍并不是仅仅由并发症所导致的,而是体内代谢的问题。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属于整个循环系统,一旦人体不能达到阴阳平衡,会导致血管系统疾病、新陈代谢紊乱,即各种并发症的并发。根据研究表明,糖尿病因为并发症的死亡患者有百分之六十和血瘀有直接关系,因此,身体代谢系统的整体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配合饮食和运动的预防治疗,达到中医上所说的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来如山倒”的病症,最让人们担心就是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糖尿病并发症并发的人群中,其中眼病患者的发病比率占整个发病群体的50%以上,现阶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上的一个棘手问题。与气滞血瘀一样,眼病这个并发症的控制,也是需要机体的整体调节的。在当代医学的临床上,对于眼病并发症的治疗,基本上都是采用西医方式来完成,绝大多是采用手术治疗,这样的治疗是治标不治本的。从中医角度讲,正是由于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即时是做了手术治疗,也是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并发症控制的过程中,时间证明,中医所强调的机体调节是重中之重[4]。

4 活血化瘀,打通机体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过去的千年里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有过很多的论述,其中主要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阳不调、气阴两伤。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及的“瘀血”与“渴”的概念,让人们更加认识糖尿病的病理和病因,血瘀在糖尿病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血瘀的治疗是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的中医学中通常采用化瘀活络的方法。对于血管系统的病变来说,血瘀就成为病变的核心。在不同阶段的糖尿病中,出现的血瘀机理也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防治。此时,在中医上就应该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以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糖尿病并发症很多,前面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糖尿病并发症,血液方面的基本都是由于血液粘稠度高,从而导致气血瘀滞、组织缺氧、血流不畅、脉络瘀阻。因此可以看出血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在控制并发症的治疗之中,要合理的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样做,不仅可以有助于对血糖的控制,还可以很好的预防及治疗糖尿病的各类并发症。

5 结合中医药有效减少并发症

最近几年来,西药用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少有采用主要治疗的。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西药的效力明显,中药的见效时间慢,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西药。另外,西药控制血糖的效果也很好,深得患者们的青睐。然而,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何况是经过提纯的效果明显的西药。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病症的加剧,西药的效力逐渐减小,降糖效果也就越来越差。这时,患者往往会加大药量和服药的次数,会增加身体代谢的负担,成为恶性循环。并且,在糖尿病后期,胰岛素注入量会逐渐加大,以此来控制血糖的平衡,不仅增加了药物的开销,还加大了肥胖的风险。

利用中医药,就可以让患者减少了西药的摄入量,降低对西药的依赖性,同时,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内部状况。例如,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肾一旦出现病变,整个机体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代谢功能就会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如果使用中医药来辅助控制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肾病发病的进程,有可能还可以防止肾病的发生。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并发症所带来的危害。

临床上显示,糖尿病越来越低龄化,二十多岁得糖尿病的人群数量已经达到了将近一千万。糖尿病所产生的的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困扰和后果。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现阶段利用中医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根据调查表明,在糖尿病发现初期,采用中医治疗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在糖尿病的中后期,中医在其中发挥的效用也很大,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并发症的发病几率,针对不同的并发症有着不同的控制方案。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糖尿病的并发导致这人体代谢的混乱,并且会遍布在多个系统,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有着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甚至危及生命。现在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中医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作者仅以本人工作过程中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控制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此做比较详尽的概述。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中医治疗,控制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蕾,高立华.以饮食控制为主治疗妊娠糖尿病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68-69.

[2]江成林.中医治疗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思路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9.

[3]徐志伟.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分析与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7):32-33.

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该院产科住院的120 例妊娠糖尿病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2 年3 月—2015 年5 月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抽签分组方式,分别分为观察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 对照组:女性年龄为20~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46±2.48)岁,孕周为36~40 周,平均孕周为(37.25±1.58)周,其中35 例为初产妇,25 例为经产妇。 观察组:女性年龄为21~3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48±1.75)岁,孕周为33~40 周,平均孕周为(38.28±0.48)周,其中34 例为初产妇,26 例为经产妇。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之间对比平均年龄、平均孕周、经产例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进行相互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疗方式:采用常规治疗,其中包括给予患者血糖控制和运动指导, 如散步、慢跑、练太极等,且随身备好含糖量食物,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对于通过运动疗法后,若血糖过高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疗方式: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饮食控制治疗,其中主要包括:(1)保证患者每天的热量摄入量维持在1000~1200 KJ,且在孕程中期每月给予其800 KJ热量, 保证患者每日的主食控制在325~400 g之间,含碳水化合物控制在200~250 g之间;(2)根据患者的体重、孕期阶段、基本代谢等计算出患者每日摄入的蛋白量, 正常情况下妊娠前期每日蛋白质量控制在115 g左右, 热量摄入量维持在9.2 MJ左右, 而妊娠后半期每月给予25 g蛋白质量增加量和10.5MJ热量,且每日需进食4~5 餐,保证在妊娠期间体重增长10~12 KG,同时还需注意妊娠七个月后,每周体重不可超过0.5 KG;(3)嘱咐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其可占总摄入量的60%,施行少食多餐制度,严格监测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4)给予患者维生素D、叶酸、铁等微量元素饮食, 且对于过于肥胖患者可在三餐中间各加一餐,防止患者饥饿过度,产生热量不足现象发生,但需将加餐热量控制在20%~25%之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使用统计学的处理,空腹血糖水平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均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之间对比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表明,治疗前,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其可导致产妇出现羊水过多、 并发高血压现象,其不仅对产妇身体造成损害,还可对胎儿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可导致胎儿出现畸胎、死胎等现象,新生儿出生后,则会出现低血糖、低血钙、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红细胞增多症等并发症发生, 若在妊娠期间控制血糖的发展, 可有效的降低以上并发症的出现,所以目前,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为主要目的[2]。

该院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实施饮食疗法,其主要优势在于: (1)饮食疗法可有效的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热量需求,且还可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避免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发育造成影响,在饮食控制治疗过程中,通过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严格限制,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水平[3],(2)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和严格控制患者每日需求量,可有效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妊娠期,提高胎儿分娩成功率;(3)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饮食控制,可将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维持在4.44~6.66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33 mmol/L;(4)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将患者妊娠前期的热量摄入量维持在9.2MJ左右,在妊娠后期逐渐增加至10.5 MJ,从而可增加产妇体内血容量和维持与胎儿的正常发育, 可通过控制患者的每日热量的摄入,防止患者出现酸碱平衡紊乱现象[4];(5) 通过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和适当的蛋白质的摄入, 对患者孕期的生理调整以及胎儿的健康发育均有显著功效, 还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6)补充患者纤维饮食,可防止患者血糖的升高和降低患者体内胆固醇, 改善患者葡萄糖耐受性; (7)适当的给予患者添加维生素D、叶酸、铁等微量元素饮食,能有效增加患者的营养摄入量[5]。

通过该次临床试验发现,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饮食控制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采用饮食控制治疗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其治疗方式值得在产科中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素贞,高雪敏,吴晓凤,等.妊娠糖尿病临床饮食控制的血糖改善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2012,18(1):34-35.

[2]祁金金.饮食控制在妊娠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8):115-116.

[3]马立茹.饮食控制对42例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2):2614.

[4]宋利萍.饮食控制对180例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3):121.

治疗控制率 篇10

【摘要】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并对该方法的前景做出展望。 方法 由2006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严重创伤性骨折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均有患者20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为研究组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创伤性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存在严重的多发性骨折甚至粉碎骨折患者的执行骨折修复时,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创伤骨科;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683. 42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40-01

近年来随着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正逐渐用于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骨折修复治疗中。为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从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患者,为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比较其治疗效果间存在的差异,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包含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5.2岁。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其中体温明显降低者22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16例,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者33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有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差异不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我们抽调本院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临床医师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为研究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创伤性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得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均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有数据资料均经T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性检验。当p<0.05时,认为进行比较的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在治疗有效率之间进行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注:其中[1痊愈是指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且未见不良后遗症出现;显效指患者生命得到挽救,留有一定后遗症,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生活基本可自理。无效:指患者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有效包括痊愈和显效。

3讨论 

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胸腹部外伤、脑外伤等复合伤并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时,患者常因难以承受复杂、创伤大、长时间手术[1]。任何疾病在早期治疗时常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早期为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执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时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及时采取控制出血措施是降低严重创伤性骨折死亡率的首要环节[2]。外固定骨架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快速有效等优点。另外,该方法尚具有[3]刚度可调、生物学性能良好,结构简单,便于术后药物的更换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本组研究结果亦表明此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好于创伤性手术治疗。因此,该方法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赖志军, 郭汉明, 邓颂波, 等. 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行扩髓代所髓内钉治疗多发性股骨干骨折[J]. 临床医学 2009 29(4):14-15. 

[2] 胡波, 涂洪波, 吴恩宇, 等. 骨盆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9):692-694. 

[3] 张向东, 杨波, 李恩志. 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多发伤并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7, 28(4):43-45.

治疗控制率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重型颅脑伤患者48例, 皆符合2004年《现代颅脑损伤学》第2版中关于重型颅脑伤的诊断标准[1], 男有25例, 女有23例, 年龄在14~77岁, 中位年龄为 (44.0±2.1) 岁, 按照受伤原因分为摔伤2例, 打击伤2例, 高处坠落伤9例, 车祸伤35例, 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有30例, 单侧瞳孔散大有18例, 其中减速件损伤37例, 加速性损伤11例, 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有24例, 观察组采取控制减压术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的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取控制减压术治疗, 注意在常规开颅并形成骨窗前, 使硬脑膜保持完整;顺利将颅骨去除后, 先选择在硬脑膜的骨窗缘位置, 切出一个小口或者采取穿刺针刺出一个小洞, 其标准为可以刚好将颅内压探头置入, 然后对初始颅内压进行测量;依据患者的血肿特点及血肿部位, 确定硬脑膜切口的位置, 一般针对由于冲击伤导致额颞底部发生硬膜下血肿或者脑挫伤的患者, 采取在颞底部或者额底部, 平行于骨窗缘将硬膜切开, 其余的部位通常可以血肿最厚部位, 多数是出血点作为选择标准, 然后将硬膜切开;硬膜的切口通常尽量满足能够避开外侧裂等静脉丰富的部位, 预防切开硬膜后发生静脉血管嵌顿或者损伤;硬脑膜切口的长度通常在5mm内, 多数参考吸引器头的直径。将硬脑膜顺利切开, 然后迅速把吸引器头往硬膜切口置入, 将挫伤组织或者部分血肿进行缓慢吸除, 逐步降低颅内压, 直至颅内压降至20mm Hg, 且无脑组织膨出迹象, 可完全敞开硬脑膜, 同时悬吊硬脑膜, 需要注意的是敞开硬膜后应迅速对血肿进行清除, 并同步找出出血点, 及时进行止血;在术中应密切留意颅内压的变化, 若颅内压先降后逐步升高, 或者出现脑组织自骨窗膨出现象, 应警惕脑肿胀、脑梗死、迟发血肿的发生;将挫伤脑组织和血肿清除并止血后, 常规进行关颅。若在控制减压的过程中, 颅内压降低达不到20mm Hg内, 可先给予快速静滴甘露醇、过度通气等手段协助降颅压, 若依然下降不理想, 可部分网状切开硬脑膜, 可见无脑膨出迹象, 再切开硬膜, 若可见膨出迹象, 注意随时复查头颅CT。

1.2.2 对照组

采取常规开颅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疗效及并发症数据可使用卡方V1.61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间的比较采取χ2检验, 颅内压的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 各测量值间比较采取t检验, 计量单位为 (以P<0.05认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迟发血肿、脑膨出、脑梗死及病死率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3、5、7天的颅内压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如何有效缓解重型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减轻脑肿胀、预防发生术后脑梗死一直是临床上的重难点, 本研究中采取控制减压治疗重型颅脑伤, 统计发现, 治疗后迟发血肿、脑膨出、脑梗死及病死率皆显著低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 且术后第3、5、7天的颅内压显著对比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降低, 主要是由于传统手术治疗, 由于需要在术中强调尽快进行头颅CT复查, 对骨折及着力部位进行钻孔以确诊, 往往容易发生迟发血肿等, 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 影响预后[2];而控制减压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在术中采取一定的措施, 逐步促使颅内压力降低, 是有别于传统快速直接进行加压的一种开颅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缓延迟血肿发生, 使缺血再灌注带来的损害降低, 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控制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以及术后继发脑梗死, 从而有助于保护脑血管和神经功能不受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3]。

综上所述, 控制减压治疗重型颅脑伤的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对比常规开颅术治疗占有优势, 能够显著降低颅内压,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116-117.

[2]耿风阳, 朱建新, 付强,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8, 12 (3) :223-225.

上一篇:缅甸的风土人情下一篇:细胞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