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2024-11-20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精选11篇)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篇1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 , 也被称为艺术心理治疗, 是一种表达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艺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谈话心理疗法, 而是在咨询辅导的过程中借助艺术这种非言语沟通的形式, 帮助来访者提升自我, 找到应对问题的潜力或改善自我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治疗形式, 在这种治疗形式中, 创作绘画或物体及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对于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的心理治疗关系具有核心作用。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和英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可以概括为:艺术治疗是在一位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陪伴下, 让来访者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和投射。来访者不需要预先具备相关艺术经验或技巧, 治疗师主要关注的也不是对来访者的图画或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给出审美性或诊断性的评估。治疗师的全部目的在于促使来访者在一个安全、有推动力的环境下, 运用艺术材料实现其自身的改变和成长。在艺术治疗中, 来访者在由咨询师所营造的支持性环境里, 通过探索和分享其创作的艺术作品, 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或痛苦的实质, 而创作过程为此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解决方法。

二、艺术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治疗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病学的发展。从精神病人被当作人来看待开始, 更多更为道德的治疗方法开始运用到精神病人身上, 人们也逐渐发现, 艺术表达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中是有价值的, 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具有更健康的活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19世纪前半叶, 近代精神病学的创立者之一乔汉·雷尔 (Johann Reil) 在其发表的论文《心理治疗方法应用狂想曲》中概述了一个精神病治疗方案, 其中采用了戏剧、劳作、锻炼和艺术治疗, 这个方案的目的在于揭开并释放患者的隐藏的激情。除此之外, 20世纪初,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通过释梦以及自由联想的方式来进行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其后他的门生荣格也在自己的分析心理学领域, 鼓励病人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意象和梦记录下来。这些学科和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艺术治疗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 玛格丽特·南姆伯格 (Margaret Naumburg) 建立了应用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的模式, 该模式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 她强调分析和动力, 鼓励来访者进行自发的描绘, 并对其所创作的图画加以自由联想和解释, 至此, 艺术治疗正式成为心理治疗领域里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其后的发展中, 艺术治疗受到了存在主义疗法、理性疗法、完形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沟通分析疗法等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影响, 且不断发展至今。目前的艺术治疗形式除了以个人、团体、伴侣和家庭来进行外, 所有的表现性治疗, 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词等形式的治疗都被广泛地应用和讨论, 并被实际应用到广大来访者中。

三、艺术治疗的治疗取向

艺术治疗为来访者和治疗师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 不同艺术治疗师对艺术在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不同的诠释, 归纳起来有两种, 也就是在艺术治疗领域中有两种主要的治疗取向。

1. 艺术创作过程导向的治疗取向。

这种治疗取向认为艺术创作即是治疗, 因为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来访者情绪上的冲突, 并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因此创作过程本身已经具有治疗的作用, 能帮助来访者统合情绪, 自我成长。

2. 心理分析导向的治疗取向。

这种治疗取向认为艺术治疗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诠释与联想的过程。如果把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中, 则在治疗过程中创作的作品以及对作品的一些联想, 对于维持来访者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一致有极大帮助。在这种治疗取向中, 关注的不是作品的本身, 而是对作品的诠释和联想, 通过这些诠释和联想帮助来访者抒发情绪, 更重要的是, 这种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还强调由此反映出来的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 它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但是无论是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和艺术过程导向的治疗模式都是把艺术当作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 通过艺术表达及对此的诠释与联想, 使当事人释放不安的情绪, 传递个人的需求和情感, 经过与治疗师分享和讨论, 获得人格的统合, 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四、艺术治疗的特点

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如下特点。

1. 艺术治疗能弥补谈话辅导治疗的不足, 可辅导治疗

的对象更为广泛, 如智力缺陷、幼儿、青少年、丧失语言功能等人群。通过艺术这种形式的介入, 弥补了谈话辅导治疗的不足, 使治疗的对象更为广泛。同时, 对于一些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整合中的青少年来说, 由于对自我的迷茫, 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深层次问题在哪里, 艺术治疗也可让他们找到问题的焦点, 帮助他们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2.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能否

顺利进行的关键, 艺术治疗的方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可降低来访者的自我防卫, 帮助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来访者在艺术治疗的创作过程中, 所创作出的各种意象表达往往会透露潜意识的内容, 而这些潜意识的素材也恰好可以巧妙地避开了来访者的防卫机制, 有助于来访者和治疗师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3. 艺术治疗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为大众所接受且不会产生伤害。

当来访者宣泄后也有助于其情绪的缓和, 并能帮助来访者整合其情感和意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如果来访者定期参加艺术治疗, 能为来访者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心理支持, 这种心理支持对于来访者情绪的缓和、情感的释放都大有裨益。

4. 当艺术治疗应用在团体治疗的时候, 团员的分享有

助于刺激其他成员的情绪反应, 增强团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增进团体的互动和凝聚力。艺术治疗强调利用来访者对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诠释与联想, 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整理共同去发现来访者的问题, 以及可改变的线索。这种分享和诠释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会起到催化剂的效应, 带动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投入状态, 对辅导的效果产生影响。

五、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启示

艺术治疗通过艺术为桥梁, 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心理咨询疗法, 它突破了语言表达的限制,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另外通过艺术作品和创作的过程, 更易于洞察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艺术治疗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1. 在心理辅导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启示。

高校心理辅导咨询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来访者, 也就是学生希望能在短期内见到咨询效果, 作为咨询师也希望能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他们的问题。但是有部分学生并不是主动求询的, 是由老师推荐过来的, 他们往往会带有抵触情绪, 不愿意主动倾诉, 以致咨询难以进行。另外有部分学生问题盘根错节, 往往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还有一些是口语表达有所欠缺的。遇到这些情况, 艺术治疗就能发挥其优势, 弥补不足。对于前者, 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的介入, 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性,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自主需求, 让学生能放下防卫, 提高了咨询的效率;而对于后者, 艺术治疗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通过艺术创作能进入自己内心, 理清思路, 并能通过诠释和联想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 更好地处理问题。可见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 引入艺术治疗这种方法可以弥补谈话式咨询的不足, 而且艺术治疗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转移学生对咨询本身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达到咨询效果, 这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2.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启示。

把艺术治疗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让艺术治疗与心理活动课相结合, 可发挥艺术治疗其趣味性的特点。首先通过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可以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引导者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的参与, 为学生提供一种信任和支持的心理氛围, 并引导学生探究自我内心世界,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 增强了课堂的互动, 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另外, 在团体艺术治疗的情境下, 学生同时互相支持、集思广益, 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提高课程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在教授自我意识这个知识点时, 就可以利用绘画治疗这种方式, 让学生进行自画像的创作, 从而更好地多角度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在心理健康普及活动中的应用启示。

目前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 目前高校通常会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训练、工作坊、心理游园会等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 往往可以与艺术治疗结合在一起, 把艺术治疗的理念渗透到各类活动中,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 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富创造性,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

总之,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形式中, 都能结合艺术治疗的理念和形式, 让艺术治疗的优势发挥作用。虽然艺术治疗在操作上对咨询师有一定的要求, 但在操作形式以及咨询吸引力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咨询辅导、课堂教学、普及活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启示。

摘要:本文从艺术治疗的起源、定义与发展及艺术治疗的治疗取向谈起, 简单介绍了艺术治疗的特点, 并针对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指出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中的应用启示。

关键词: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参考文献

[1]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2]爱德华兹.美术治疗[M].缪青, 巩丽群, 柳岚心,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3]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3) .

[4]许新赞, 吴丽月.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5) .

[5]赵婉黎, 刘云艳.绘画治疗——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 .

[6]孟配.浅析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6) .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篇2

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

郭托娅

青少年处于转变迅速的成长期,又易受影响和暗示,如果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足够多的发展资产,会让增加他们对自我的掌控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更容易成功。所以,积极心理学倡导教育者关注孩子们所拥有的发展资产,包括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以及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的能力。以上五部分内容具体包括:自身的认知、学习、创造优势,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表达,积极的人际关系,应对逆境的韧性,自决和行动的能力。

我们的文化习惯于找缺陷和找毛病,所以,想让孩子们跳脱开习惯性的批判思维进行自我发现和认同,我们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用一种尽量少使用思维的左脑,而使用具有创造力的主管情绪的右脑,来更多地开发个体未知的资源,更多地积累积极情绪的体验的活动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国外已广泛流行的艺术治疗。

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原始人还没有文字甚至语言之前,就懂得在山洞的岩壁上用图画来描绘所看到的事物或表达对自然及宇宙的看法,在绘画的想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青少年透过自发、创作可以展现最真实最直接的意象与情感,这些创作中蕴含着孩子们的自身优势,对情感的体验,对人际的感受,以及对于可能存在的挑战的态度和对未来自我的设计。如果在活动中先设主题进行创作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便有可能发现自己个性和潜力中的积极因素,发现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的发展资源。

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源于这种基础的能力,它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媒介,以一种非口语的沟通技巧来介入,通过心象思考启发更多的想象及灵感,促进创造力及洞察力的产生,使个体减少防卫,无拘无束地把内心的真实状况表达出来。而对青少年实施的艺术治疗,有非常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开展。以绘画、雕塑等美术创作的形式举例,借鉴一些美术教育者对于实用性美术材料的开发,可以让孩子们用牙刷在纸上涂抹作画,可以让孩子们轮流在长轴画布上集体作画,可以绘制面具展现内外两面的自我,可以用一次性纸碟创作艺术品,可以用彩泥集体创作,可以用纺织颜料绘制衣衫鞋帽,可以用玻璃颜料装饰玻璃杯,可以用石膏绷带创作雕塑作品,可以用丙烯颜料进行墙绘,可以用废弃纸箱创作集体作品,可以用铁丝雕塑……形式可以被开发得极其多样,材料也很容易得到,而且形式和作品往往很新奇,会特别地吸引孩子们。

鉴于艺术治疗的丰富张力以及对青少年积极心理潜在的巨大影响力,本研究准备将艺术治疗置于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针对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各个维度设置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活动,对活动期间青少年的表现和反馈进行记录,完成现场实验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条件:

1.各种绘画的材料:孩子需要各种各类的材料,才很成功地、很尽性地图画、塑造和建构他们心中的意象和情感,因为各种类的材料将提供孩子可能发现和发展他们自己唯一的风格、喜爱和表达模式。

2.舒适的空闲:将团体活动室扩大,保证设置的舒适、坚固,同时允许孩子弄脏弄乱。在活动进行中,孩子需要一个令其满意,没有干扰,且有独处的空间。

3.安全感:不管是奇异的或写实的、退步的或进步的、消极否定的或积极肯定的艺术表达活动,都需被给予接纳。所谓的安全是防止其涂抹其他人或对物品的破坏行为,总之保护孩子面对任何来自外在或心理上的危险,在活动进行中是很重要的。

6.尊重感:允许孩子有自由的选择其所受或不爱的活动、材料和主题、独处或合作的自由。尊重孩于如艺术家一样,且协助他著手目标的完成,尊重其任何作品的呈现和成就。

7.感兴趣的:老师感性的气质,如非干扰的观察、诚挚的倾听和温馨的关怀,这些都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而诱导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创造表现。

8.充满快乐喜悦:让孩子对于其表达和作品都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感觉,真正地热爱其作品和活动就是一种快乐和喜悦。

9.被支持感:时时刻刻给以心神领会与支持性的态度,来了解孩子透过艺术活动的任何创作和挣扎,适时的给以沟通更可以加强其表达上的发展。

二、研究的实施:

艺术治疗的实施分为暖身、创作活动、分享、讨论四个阶段。

(一)活动名称:心灵成长课程

(二)活动目标:提供学生自我探索之机会、增进学生对自我积极心理资源的发现,协助学生情绪觉察与宣泄,以促进心理健康与成长。

(三)活动时间:每周一节课,45分钟。

(四)活动地点:本校团体活动室

(五)对象:初

二、高二各一学期课时,不需任何绘画基础。

(六)研究理念:

1. 艺术治疗的实施,在于透过成员对作品的陈述与老师对作品的观察,以辅导方式帮助成员作进一步自我觉察、统整内在意念与情绪,发现内心积极力量,协助其心理成长。但有些成员并不擅长用语言分享作品与内在世界,老师会以艺术治疗的理念来协助该成员。

2.在心理治疗学派中,目前常采用的是当事人中心、存在主义与完形学派。3.对作品的解读取向多为心理分析治疗学派,而在这部分仍须有更深入的研究。

(七)团体的结构:经常是结构式,偶尔视成员情形决定适合的主题。

(八)团体课程中的伦理与规范:

团体规范:除保密原则之外,亦需告知成员对待他人作品的正确态度(不分析批评、不刺探隐私)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在过程中询问他人有关正在创作的东西、不立即分析评断、在不打扰他人创作的情形下欣赏他人作品)。

(九)艺术治疗活动设计:(部分设计)

第一课

澄清团体目标、团体形成、凝聚团体向心力、熟悉媒材

内容:涂鸦创作

家庭图

讨论与分享

材料:全开书面纸两张、蜡笔一盒

第二课

促进团体动力、加深自我认识、增进自我概念,学习在团体中分享。内容:自由拼贴:“我”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杂志、报纸、胶水、剪刀、刀片、一开牛皮纸、色纸

第三课

探索身体与心灵 内容:画下我的身体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一开牛皮纸、广告颜料、水彩笔、调色盘

第四课

觉察内在自我的不同面貌,探索各种不同面向的自己。

内容:我的俄罗斯娃娃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黏土、色纸

第五课

正视内在追求与渴望的爱。内容:爱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书面纸、粉彩、粉蜡笔

第六课

探索情绪、表达情绪,并学习如何与情绪和平相处、培养基础同理心

内容:情绪你我他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黏土、色纸

第七课

觉察并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成长与启示

内容:放映视频圆的联想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幻灯片、色纸、浆糊、一开牛皮纸、粉彩 第八课

正视心中的焦虑与恐惧,移开绊脚石,化阻力为助力。

内容:我最讨厌的负面事物的正面意义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一开图画纸、水彩笔、综合媒材

第九课

回应在团体中的学习与改变 内容:集体创作--曼陀罗

讨论与分享

准备材料:音乐CD’、广告颜料、水彩笔、全开书面纸、粉彩、粉蜡笔

第十课

将所学内化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内容:色彩魔法画展

准备材料:音乐CD、回馈表

(十)艺术创作媒材

1.在课程中,所选用的媒材与其考量如下:

1)广告原料、粉彩、粉蜡笔

材料属於流动性高的媒材,可以协助心灵意像的捕捉并呈现情绪的流动本质。2)黏土

黏土可以直接与成员的手做接触,让情绪与能量直接表现在作品上。黏土的柔软与可塑性,可以承受较多种类、强度不同的情绪。3)色纸

色纸除了本身的颜色可作为黏土作品的衬底之用外,其本身可以撕、贴、做立体造型呈现,尤其在撕的动作上可以满足较强烈的情绪发泄。

2.媒材的使用上,可以鼓励成员突破固定使用方法的限制,直接用肢体接触媒材,例如用手直接沾颜料作涂抹等,可以将情绪与作品作更亲密、直接的接触与表达。

(十一)活动流程:

1.团体活动室环境布置:每次上课前需将环境作整理,确定成员有足够且舒适的空间可活动,包括场地内的杂物清理、灯光、窗户,准备好音乐。

2.准备材料:本次课程内容需要的媒材、纸张预先准备号。为保持环境整洁,需准备抹布、旧报纸、卫生纸等。

3.气氛营造:课程开始前五分钟开始播放音乐,让先来的同学可以放松身心。4.check-in:主要目的为凝聚团体。利用约十分钟时间让成员聊聊近况与对上次团体的再回馈,一方面了解成员的准备度与参与度,另一方面引到成员进入今天的主题。(在团体初期时,可再提醒成员团体规范)

5.主题活动:进行创作活动,进行时间可视成员进行之速度弹性调整。过程中,成员可以只是完全投入在创作活动中,也可以在不影响他人与自己的创作情形下进行简单的闲聊与对话。

6. 讨论与分享:在进行讨论与分享前,请成员将场地做简单的整理与复原,以清出一适合进行讨论的空间。一开始以自愿方式请一位成员将作品呈现给团体,给一点点时间给团体欣赏其作品,接着开始分享这次的创作过程、内容与对自己的发现,之后,其他成员可以询问有关此作品的疑问,作品的作者可以选择回答与否。团体领导者也适时适当地以问句协助该作品作者做进一步的自我探索。

7.结束:当所有成员都分享完后,团体领导者与成员可针对本次课程做统整与回馈,并鼓励成员将心得做一记录。

(十二)个人思考

1.由于团体课程有不同的主题,可协助个体对做多向度的自我探索。

2.借助艺术媒材可协助个体安全尽兴地发泄情绪。

3.个体透过团体互动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更多的觉察与学习。

4.通过以往的经验,建议使用以下的问句,在成员分享完自己的作品后,团体领导者.0 5..6..7.8.9.10.协助成员进一步自我探索。

“请你跳出来看一看:假设你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个作品,你觉得这个作品给你什么感觉?”

“假设你的作品会说话,你觉得他会说什么?或想跟你说什么?” “你觉得你的作品想透露给你的讯息是什么?”

“是否可以请你将你的作品与你的生活作联结?说说看你的发现或启示。” “从作品中你是否你是否看到自己积极的优势?” “你感觉到在人群中你会体现出怎样与众不同的品质?” ……

当代美国的艺术治疗 篇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她的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迅速延伸到各个发达国家。不过,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无论是在规模、质量等方面,美国仍居于领先地位。1960年美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1961年创建了专业理论杂志《美国艺术治疗杂志》,到现在,这杂志仍是这个领域里的权威杂志。1965年又成立了“美国舞蹈治疗联合协会”。1969年,全国性的专业组织“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ATA)成立,这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治疗发展的里程碑。“AAA”负责协调全国的艺术治疗,组织每年的学术研讨会。从上世纪70年代起,著名的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首先开设了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并授予相应学位。从那以后,很多美国大学都相继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授予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由美国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进行资质核准和授予证书。美国大多数州都允许在获得艺术治疗认证以后,即具有了心理医生和精神医生的资格,可以在医院、心理诊所从事艺术治疗工作。美国目前已有百余个专业的艺术治疗机构。

美国艺术治疗之所以在当代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疾病的主流模式的变化,病因的认知模式的转向以及治疗的主导模式的转向。美国的统计材料表明,20世纪初,每年每1000名死者中,因病死亡28人,主要疾病是与精神因素无直接相关的生理性疾病:肺炎、结核、白喉、伤寒、痢疾等。随着常规医学的发展,1972年,1000名死者中,有9人因病死亡。主要疾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所谓“心身疾病”: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癌症等等。对病因的认知模式,从“生物-生理”模式转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还出现了“心身医学”、“精神神经免疫学”等新兴学科。治疗模式也从对“病”治疗,转向对“人”治疗,开始重视人格的检修和心理干预(在这方面,常规医学常常无能为力,而艺术治疗却大有用武之地)。

而且,疾病模式的转向,是由于物质文化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的自觉的存在意识更强烈和个体需求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可以说,这是人类为争取文明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所以,艺术治疗首先在比较富裕的美国发展起来。

艺术治疗最大的困扰在于其疗效难以确切判断,不过,通过长期的探索、试验,尤其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虚拟场景技术等,以及先进的医疗装备和技术,如CT、脑电图、核磁共振、免疫球蛋白测定等等,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大大地改善,即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其中,运用最广泛、疗效最明确的主要是音乐疗法和绘画疗法。

音乐治疗技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接收与操作(Receptive Music Therapy and Recreative Music Therapy)。接收是指通过聆听音乐来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师用不同的音乐作品,以及不同的音乐作品的组合治疗不同的疾病,即编制“音乐处方”来对症施治。例如,用巴赫的奏鸣曲治疗消化道疾病;用莫扎特的作品治疗内分泌失调等等。在聆听后,治疗师或者引导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引导患者展开想象,并与病人讨论想象内容的意义,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精神病研究中心的博里博士,创立了“意象与音乐指导法”这一系统的技术,简称“GM”疗法。这种技术将治疗过程分为三部分:感应、体验和恢复;用7种音乐模式:积极肯定、死与复活、分析抚慰、疏导宣泄、集体共振、无意识体验和遐思想象来对症施治。GM被认为音乐治疗中较为成熟的技术,已被列入艺术治疗的博士课程。

第二类又称之为“参与方式音乐治疗”。即引导病人去演唱、演奏以及写作音乐作品,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是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不同的病人来选择不同的旋律、节奏和内涵的音乐作品让受治者来演唱和演奏。有时也采用即兴演奏式治疗法,由治疗师指导病人随心所欲地演奏,来达到治疗效果。从理论上讲,这是对音乐原始功能的回归。对一些有音乐创作基础的病人由治疗师给予相应的主题,如“愤怒”、“内疚”、“安详”等等,让病人进行即兴创作。当然,这两类技术常常会合在一起运用。近年来,美国的音乐治疗在临床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疗效。在脑病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应用音乐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引起的步态异常,控制复杂性癫痫的发作频率,改善老年性痴呆的行为模式等等。在婴幼儿与儿童中的应用,也引人注目。如用“共振音乐”使早产儿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趋于正常,提高血氧饱和浓度等。甚至,在减轻银屑病和神经性皮炎类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方面都有明显疗效。另外,音乐治疗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发明了一系列专用于音乐治疗的乐器,如“琴床”,其琴身像床一样,让治疗者躺在上面,被治疗者不但可以听到音乐,而且通过身体的触觉直接感受到优美的振动,增强治疗效果。

绘画疗法在生理性疾病方面难与音乐疗法竞争,但在心理性疾病方面却具有特异的功能。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大多具视觉性,而且,各种创伤性的心理障碍,常被压抑到无意识,形成“情结”,这些“情结”难以用日常语言表述;用绘画这种象征性语言,则能优秀地表达、宣泄和整合,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绘画治疗特别适合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如失聪、弱智、大脑损伤、孤独症、对语言有阻抗等。适合绘画疗法处理而且疗效显著的主要有:饮食障碍(厌食和贪食)、物质滥用(吸毒、酗酒)、分裂性人格障碍、性行为异常等等。尤其是情绪激烈而控制困难的儿童,绘画治疗比起其他治疗方法有较大的优势。

绘画疗法一般采用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自发性绘画”和主题性绘画两种方式。前者尤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看作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精神病学诊断中常用的“罗夏墨迹测验”演变而来的。据文献记载,对于高明的医师,在诊断精神障碍方面用绘画作品比用“CT”或“心理测量量表”准确度更高。而病人则能通过绘画来审视自我,修正扭曲的自我,提升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同一性,使精神健康成长。

其他也比较成熟的艺术疗法还有“心理剧”、雕塑疗法、故事疗法等等,皆各有所擅长的领域。目前,最有潜力的艺术治疗是“影视”疗法——利用当代先进的影像艺术来创造高度逼真的各种情境,来获得特定的治疗效果。例如,在帮助患者克服各种恐惧症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艺术治疗方式,也从早期的“一对一”,逐渐采用“集体治疗”,即采取建立“艺术治疗小组”来达到共振的效果。治疗环境由早期的中性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地点,如医院、诊所逐渐发展为进入家庭,进入日常生活环境去进行治疗。

论高校艺术治疗教育 篇4

关键词:艺术治疗,艺术教育,学科体系

用艺术干预受伤心灵, 使患者重燃生活信心的做法并不鲜见,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 相关机构常会通过绘画等艺术手段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救助和治疗, 帮助其释放和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这种方式对儿童心理治疗尤为有效, 而通过美术活动给予他们帮助, 激发儿童本身自我修复与保护机制的运行, 辅助他们重新建立安全感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也是美术教育的宗旨之一, 所以将艺术治疗与高等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实现面向多数人的艺术心理教育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一、艺术治疗及相关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

艺术治疗 (Art-therapy) , 又称艺术心理治疗 (Art-psycho therapy) , 是以艺术 (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诗词、电影、书法等) 为手段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形式, 这种方法因为语言退居二线、线条、色彩、旋律、节奏、律动、造型、表情、神态扮演重要角色而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最早开展艺术治疗的是美国和英国, 目前美国已有百余个专业的艺术治疗机构, 北美、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及亚洲地区的近50个国家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治疗, 各国大多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 (协会) , 美国就有3000多名注册音乐治疗师在各种医疗部门工作, 在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 1974年成立了世界音乐治疗协会。1992年初, 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艺术医学大会标志着“艺术医学已经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1

艺术治疗的高等教育发轫于美国, 1944年和1946年, 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先后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音乐治疗师, 经过近70年的发展, 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 这之后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几所大学开设音乐治疗的课程, 而专业音乐治疗师由美国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 (ATCB) 进行资质评估并授予证书。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首先开设了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英国的艺术治疗教育贯彻到学士到博士阶段, 英国的德比大学、罗汉普顿大学、赫特福德郡大学、玛格丽特皇后大学爱丁堡分校均设有艺术治疗专业, 英国研究生层次的艺术治疗教育包括视觉艺术治疗、舞蹈艺术治疗 (Dance Movement Therapy) 、戏剧艺术治疗 (Drama therapy等专业, 它们都是英国保健卫生署 (NHS) 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联合制定的专业。除此之外, 欧洲很多国家, 乃至现在亚洲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纷纷开设了艺术治疗课程。

中国的艺术治疗发展虽然不如英美等西方国家历史悠久, 却也在不断进步, 不断发展。而在高等教育方面, 中国目前主要是针对音乐治疗展开,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系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 198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座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 1989年中国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治疗专业 (大专层次) 学生, 是国内最早设置的音乐治疗专业, 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而进一步推广的当属中央音乐学院的高天教授, 他于1994年在美国坦普尔大学获音乐治疗硕士学位, 并获得美国注册音乐治疗师资格, 1997回国后创办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治疗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 并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3开始招收本科生, 还开设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音乐心理治疗结构——高天音乐心理健康研究中心。2004年11月, 武汉科技大学成立武汉高校首个专业音乐治疗室, 旨在为患有“心病”的大学生心灵减压, 同年四川音乐学院也开始招收音乐治疗专业本科生, 2006年, 江西中医学院招收音乐治疗本科生, 2007年, 山西长治医学院开设本科音乐学 (音乐治疗) 专业、台湾辅仁大学成立台湾音乐辅助治疗学会, 2008年, 上海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均开始招收本科层次音乐治疗学生。目前, 开设音乐治疗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的高校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锦州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福州中医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近20所高校。另外, 宝岛台湾的台南艺术大学、台北师范学院、新竹师范学院、台中师范学院、台南艺术大学、东吴大学、中正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 以及香港大学也开办了音乐治疗基础课程。2

二、艺术治疗教育发展构想

(一) 大学开设艺术治疗专业和课程的现实意义

艺术专业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 就学率逐年上升, 但就业率面临严峻考验, 尤其是单纯学绘画、音乐表演、舞蹈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所限, 就业渠道狭窄, 就业形势严峻。同时, 当下很多综合院校下属的艺术学院面临专业设置老化、守旧, 培养目标没有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简单照搬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未能与时俱进, 所以综合型大学下属的艺术院校适应走艺术的学科交叉之路, 比如艺术与市场的结合 (比如有院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艺术品收藏与鉴赏专业) 、艺术与医学、心理学的结合等等, 艺术治疗专业的设置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拓展艺术学科和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研究范畴的一门崭新学科。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 主要针对各种精神病, 老年病 (特别是老年痴呆症) 和儿童病症 (包括儿童孤独症、弱智、生理残疾、脑麻痹、学习障碍、语言障碍等) , 对于患不治之症病人的临终关怀、在产科中的无痛分娩、外科、整形科和牙科手术中的减痛、青少年行为管教中心、甚至监狱都有使用, 毕业生可在精神病医院、康复机构、综合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种心理诊所工作就职, 大学增设艺术治疗相关专业或课程是增添学科特色, 拓展学生就业之路和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 艺术疗法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艺术治疗学科的教学课程设置因为种种原因, 每个学校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毋庸置疑地是都重点放在学生基础理论的夯实、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战经验的获取。英国德比大学的艺术治疗专业隶属于文科研究生范畴, 学制两年, 教学目的上希望给学生提供关于艺术疗法实践和监督方面的经验, 以及如何使团队更加紧密地工作的经验, 注重个人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本科层面的专业学习则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筑, 以基础课和理论课居多;第二阶段看重专业知识的把握, 开设有病理学、人际关系学、解剖学、精神分析学、艺术技能、康复方法等等;第三阶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治疗训练, 独立的专业技术训练, 人际关系学实践等。而著名的芝加哥艺术学院, 是全美最早开始艺术治疗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艺术院校, 她开设的课程也同样涉及心理学、咨询技术、心理问题评估方法、团体工作、解剖学、病理学以及自选相关专业方向的实践、儿童艺术治疗或家庭艺术治疗等方面。

中国的艺术治疗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外国大学的先进经验, 但也不可以盲目照搬, 而应遵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从事艺术治疗, 必须对艺术学、心理学和医学知识都有熟稔的把握, 所以高校在艺术治疗专业的教学中应该设置艺术学、心理学和医学的相关课程, 笔者认为艺术治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 基础课程 (人文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 , 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化课、大课程体系中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 可以设置诸如器乐、舞蹈、曲艺、声乐、绘画、表演) 和综合课程 (音乐欣赏、表演基础、艺术概论、音乐社会学、绘画投射、舞蹈基础等课程。

第二, 主体课程 (艺术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 , 这是艺术治疗师的专业课程学习, 关系到专业知识的获取, 必须有艺术技能 (绘画、音乐、戏剧、舞蹈专业技能) 、解剖学、心理学、病理学、劝导和咨询学、营养学、咨询技术、康复方法、精神分析学等课程。

第三, 活动课程 (心理咨询、艺术治疗) , 学校内部针对学生艺术心理咨询技巧技能掌握的课程, 实践性强, 可以开设精神分析学及精神分析法、行为主义理论和行为疗法、认知理论和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理论和治疗方法课程。

第四, 实践课程 (医院、艺术治疗机构实习) , 定期到当地大型医院或者知名艺术治疗机构观摩、学习, 掌握悲伤辅导与治疗技法体验、表达性艺术治疗体验、绘画治疗/投射技法、戏剧系统治疗 (社会剧//心理剧的应用与体验) 、催眠技法的体验与应用。

最后是选修课程 (学术类、兴趣小组) , 主要是与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相关的辅助课程,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心理学、艺术美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绘画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是适宜的。

(三) 师资问题

要成为一位职业艺术治疗师, “专业”是首位的, 除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专业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外, 健康的人格和阳光的心态也是必要的, 所以一名治疗师在大学里需要系统学习艺术技能和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人际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对大学艺术治疗学科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从事绘画治疗教育的老师, 他必须具备专门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 而且还要完整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医学知识, 并将三门学科融会贯通, 掌握专门的绘画治疗的方法和技术;从事音乐治疗教学的老师, 必须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知识、乐器配器知识、音乐鉴赏知识、音乐演奏技能和歌曲的演唱训练等, 学习解剖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理论和行为疗法、认知理论和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理论和治疗方法, 音乐治疗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音乐治疗的起源发展、机能构造、临床应用等知识。

注释

11 .饶宏寺.中医“艺术疗法”[J].甘肃中医.1999 (6) :1.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篇5

关键词:徐渭;梵高;情感;宣泄;艺术治疗

在西方国家中,心理咨询与治疗已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促使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各个学派学者们彼此借鉴,取长补短。既然心理治疗并不排除任何有效的治疗方式,那为何艺术不可呢!艺术实践者们也抱着怀疑与探索的态度进入这一领域。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绘画艺术,是运用构图、线条、色彩、造型等艺术语言来构成某种具有表现性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并析徐渭、梵高这两位中西绘画艺术不同时期的两位大师以窥见艺术在心理治疗方面的价值一二。

一、相似人生际遇历练出的绘画大师

徐渭是晚明时期把水墨大写意花卉画推向巅峰并创立画派的一代巨匠,出身官宦,幼孤,聪慧警敏,八岁能文,十六岁作“辞毁”,二十六岁考取秀才。坎坷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青少年时代,进入中年,从入幕到入狱,晚年时代。

时间轴仪转入十九世纪的欧洲,亦有这样一位画家有着同徐文长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便是文森特·梵·高,一位生前几乎完全没有引起艺术界的注意,但离世之后却成为20世纪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不朽人物之一。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主义开拓者这类的词似乎也跟这位伟大的画家分不开。

二、特殊心理状态下的绘画创作

(一)创伤性情感体验

按照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的观点,幼年时期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发展影響是至关重要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童年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极易在艺术家的其内心留下深刻的情感痕迹,还自觉不自觉的体现在艺术家之后的艺术创作之中的缘由,甚至艺术家以后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源于此。

徐渭二十五岁后的中年阶段家中多变故:兄长辞世,妻子病故,以教书谋生,生活清贫。三十七岁时第四次参加乡试仍未被录取,但其间结交了谢时臣、陈鹤、刘世儒等画家,徐渭开始学画。同年,入胡宗宪幕府当书记,助胡协办抗倭事宜,参加抗倭战役,两作《献白鹿表》,深得明世宗赞赏,被胡视为心腹。但徐渭不拘小节,恃才傲物,招致了不少官场同仁的“畏而怨”。后胡下狱瘐死,徐因惧怕受其牵连曾一度惊狂,及至佯狂疯癫。悲惨的人生经历是他独特画风产生的原因。

梵高对受苦的下层人民满怀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感受力体察入微,当真诚相待的愿望与残酷的资本主义现实矛盾不可调和时,他的精神状态亦会偏离正常轨道之外。

(二)纾解内心的艺术创作

生活的舛途逼迫徐渭和梵高向着自己不喜的方向前行,无论是梵高笔下畸变的人物形象,还是徐渭挥写的简率怪异花卉形象,都是画家内心精神世界的产物,而这种产物透露出他们异于常人的心理“扭曲”状态。

徐渭以花鸟画比兴附会,直抒胸臆,挥写发泄,作品中充满一种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在感叹怀才不遇时,作有《墨葡萄》,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置藤野中”。在表达内心苦恼郁闷时,作的《掏耳图》,以及在讽刺祸国殃民横行一时的权贵时作的《画蟹图》,而徐公这般笔墨上的肆意狂放也是他性格决定的。

梵高的作品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绘画风格,画面多色块的分割、强有力的线条以及带有东方韵味装饰性构图。如名作《向日葵》系列,表现了阳光下向日葵炙热的生命力,《星空》涡流般的背景,引入了一种虚幻而非写实主义的因素。梵高画中还有许多对柏树的描绘,那些犹如深色火焰的柏树满是生机与活力,但似乎又同死亡相关联,人们经常在公墓附近找到柏树。《有柏树的麦田》中所绘之景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房间内所观的窗外景象。整幅画激荡着绿与蓝的冷色调,庄家、树林、远山以及多云的天空都因这汹涌的笔触而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三)艺术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治疗价值不可置否

徐渭的泼墨淋漓,亦或梵高的绚丽灿烂,似乎都在像我们说明,彻底的宣泄有助于病症的缓解,亦能够使被压抑的情感和心里内容被释放,而艺术材料的多种维度正为这种宣泄提供了宽泛的实用方式。各种维度的材料组合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被用来描述内在表征生活的非言语层面,诸如丰富多彩的颜色传递出来的主观感觉体验。

中国晚明的徐渭一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狂疾不已遂为囹圄”,荷兰十九世纪的梵高毕生全部精力都在追求太阳,透过他们的作品总能读到如此相似的怜惜。笔者这里想说的不仅只是对于这两位东西方的绘画大师做出怜惋。回到现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和徐渭、梵高有相似际遇的艺术家们呢,他们会否也经历着相似的苦痛呢,而又有几人能像这两位大师一般用自己的理智与创造力为中西方艺术文化史留下无可替代的一笔呢。我们只有试图通过对徐、梵二人生平及作品的描述和分析来窥探他们内心的艺术世界,借以寻求艺术在作为心理治疗方面的实用价值。

三、结语

毋庸置疑,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源于西方国家的“舶来品”,于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艺术领域的当代学者们责无旁贷。在这里把艺术作为心理治疗的实用价值拿来研究并不是把艺术打回了它原本固有的疆界而是把艺术带回生活,让艺术帮助人类更好的追求与实现和谐统一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参考文献】

[1][美]阿瑟·罗宾斯(Arthur Robbins).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应用[M].孟沛欣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篇6

关键词: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艺术治疗

一、智障儿童及其人际交往

智障儿童是指那些智商低于70-75;在交流、自我照顾、人际、社区等适应性技能方面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明显缺陷的儿童, 他们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感知速度慢, 范围窄, 感知信息容量小, 观察力不精确; (2) 记忆速度慢, 遗忘快, 机械记忆多; (3) 情感不稳定, 体验不深刻; (4) 语言发展晚, 简单贫乏。受这些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智障儿童常在人际交往方面出明显的滞后性。

交往活动是人参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形式。实践表明, 儿童的许多技能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 如果脱离了正常的交往环境, 一个人的身心可能会出现严重变异的现象, 正常人如是, 对于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 拥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技巧、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智障儿童在身心、认知、语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受这些因素影响,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获得参与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所以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 他们一般存在着交往范围相对比较狭窄, 交往手段不太适当, 不能很好地理解交往的规则, 交往技巧比较贫乏等方面的问题。交往能力的低下与交往机会的欠缺, 又进一步制约了智障儿童的其他智慧发展, 引发恶性循环。因此提升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论是对智障儿童本人和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意义重大。提升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很多, 例如言语指导, 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也是现在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智障儿童的特点之一就是感知觉迟钝、缓慢, 理解能力差。所以单纯采用言语指导的方式, 困难多、收效小。鉴于此, 很多学者都在探索通过艺术治疗的形式来提升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目的不仅使智障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而且还能以智障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得到人际交往方面行为习惯的实质性改善。

二、艺术治疗及其应用

艺术治疗是指有专业艺术治疗师指导的、在与患者的艺术互动中进行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或康复的方法和过程。在国外英文文献中以及国内许多著作中是所有艺术治疗形式的统称。它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治疗方式: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心理剧等。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 艺术治疗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艺术活动能够调动人的全部感官知觉能力, 被治疗者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唱、可以跳, 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使其具有全息沟通的特点。这一特点使艺术治疗对自闭症、智障儿童等无法或者不善于进行语言交流的人具有独特的优势。

(2) 艺术治疗的介质是形象化的, 而智障儿童的特点形象性思维多, 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 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 因而艺术治疗更容易被智障儿童接受。

(3) 艺术活动中气氛安全、自由, 能使被治疗者较适宜地降低防御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 (愤怒、敌意) 并能被社会接受。对于智障儿童这一群体来说, 因为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因素, 在成长过程中一般较容易遭遇挫折, 积累较多的负性情绪。尤其对那些情绪和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在艺术治疗活动中可以无害的进行发泄, 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三、国内外艺术治疗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干预的研究现状

1. 国外智障儿童相关研究的现状

国外关于智障儿童的研究开始较早, 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前的欧洲, 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研究, 一直是人们关的重点, 专家从生物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讨论, 例如: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发展形成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强调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 运用功能分析法, 从个体的需要出发, 采用“ABC”模式, 即“起因 (需要) —行为—结果 (积极或消极强化物) ”塑造正性行为。美国的心理学博士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感觉统合训练方法。采用游戏的方式, 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 让儿童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从而解决注意力不集中, 语言迟缓, 人际关系淡漠等智障儿童常见问题。

2. 国外艺术治疗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干预的研究

1965年美国音乐治疗师开始为智力障碍者服务。1974年, 在澳大利亚的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上, “特殊教育音乐治疗”正式加入该学会并成为该学会的一个分支。音乐治疗有效的方式包括:奥尔夫音乐治、创造性音乐疗法等。此外, 美术治疗也广泛应用于智障领域且已获得相应的疗效。Silver (2000)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采用艺术活动形式促进听力损害、认知损伤患者的认知发展表明, 美术治疗能有效地, 增强智障儿童的机能水平, 提高孤独症患儿与周围环境联系的能力, 帮助后天脑损伤的儿童在感觉、语言或认知能力受损的情况下, 表达情感和想法等。

四、国内艺术治疗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研究的现状

1. 国内智障儿童研究的发展以及现状

目前, 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智障孩子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例如:浙江省桐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程雪江、沈应忠提出应在生活化教学中培养智障生的交往能力;黄浦区阳光学校的余骏做了在同伴学习中培养弱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邱学青对一例孤独症儿童采用了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王梅创立自助交互训练法, 在帮助孤独症儿童稳定情绪, 关注和解读他人心理、适应现实生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2. 国内艺术治疗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干预的研究现状

在艺术治疗领域, 心理学家和艺术家们对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991年开始, 广州和上海的四所弱智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音乐治疗实验,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于1998年开展了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 2000-2003年又开展了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 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此外, 何化均《弱智儿童音乐治疗的实验报告》、宋秀娣《弱智儿童的音乐康复治疗》等, 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注册音乐治疗师彭嘉华在“自闭症论坛”发表的《音乐治疗与弱能儿童的言语发展》对音乐治疗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原理和方法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王和平、杜晓新研究显示置身音乐治疗情景的自闭症儿童会变得温和、快乐, 而且参与社会性活动的动机水平提高。何胜琴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报告了利用绘画治疗的方式对进智障儿童的心理辅导, 受到较好的效果。张红蕾在中国特殊教育网发表《绘画应用于智障儿童的训练中》认为绘画治疗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用于智障儿童的训练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苏琪:《艺术心理学原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2]张鸿懿、马延慧:《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 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

[3]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者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4]张理义、陈春霞著:《智力障碍》,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版

定价艺术中的心理游戏 篇7

当然,房地产定价本身不可能脱离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面,在基本面基础之上可以浮动的区间也正是体现定价艺术的空间。要知道,在地产利润持续下降的今天,看似不大的价格差背后就是利润率的显著差异。

生物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相对差异较为敏感,对绝对数值则不怎么敏感。举例来说,你出差回来带着两个行李箱,你提一下就能说出谁重谁轻,但如果没有公平称,你恐怕很难判断行李箱是否超过航空公司20公斤的重量限制。购房也一样,大部分情况下客户能够辨识两个楼盘的品质差异,但一个应该贵500元一平米还是800元一平米,客户也没有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任意连贯性”理论。该理论说,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什么东西该值多少钱。他们茫然的穿过超市货架,根据种种线索判断价格。买家的主要敏感点是相对差异,而非绝对价格。

正是信息的不对称、客户的非完全理性和价格认知的相对性,使得营销有了用武之地。营销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主动给到客户各种线索,干预客户价格评估过程,引导客户提高对价值的认知。行为经济学的价格相对论和营销中经典的定位理论如出一辙。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不在于你是什么,而在于你在客户的心智认知中是什么。营销中有一句经典“客户不是要买便宜,而是要占便宜”,就是说,比你定什么价更重要的是,客户认为你值什么价。从这个角度看,定价真的是一种艺术,甚至,有时候它也像一个游戏——买卖双方之间的心理游戏。

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影响客户价格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锚定效应”。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锚定,通俗的说,就是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会严重影响客户的价格估值。这在我们的地产营销中,是经常运用的手法。

一种手法是“傍标杆”。2009年上海中粮海景一号的销售,曾以11万的单价创造2小时售罄66套房源,金额21亿的记录。其中一个营销动作,就是通过媒体和业内不断传播临近的新鸿基项目将报价25万的信息,以此来锚定客户心理价格高位,并反衬项目自身的性价比。而当项目处于区域同质化竞争,希望突破地段局限时,往往可以通过对板块的重新界定,改变竞争对手和比较对象,从而抬高身价,比如昆山花桥项目总将自己纳入上海郊区范围,镇江句容碧桂园将“南京东”作为板块属性。更甚者,是类比其他地区的标杆,香港的维多利亚、上海的碧云国际社区也被全国多个项目类比作为标杆。

传播调性也能给客户先入为主的锚定效果。很多时候广告是客户接触项目的第一触点,客户能够通过广告的调性来判定项目的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对项目的价值认同。这一点往往被追求实用的销售总监所忽略。当然,过于拔高传播调性,会造成曲高和寡,甚至一些普通住宅拗出高端造型,反而阻碍了目标客户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形成反效果。

和广告相比,现场是更加深入的体验触点,也是影响客户价格估值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售楼处、样板房、景观示范区、销售员服务等现场体验,其实不等于交付标准和未来的居住品质,但确是客户判断项目品质和价格评估的重要依据。最突出的是样板房。开发商会根据项目定位和风格,不惜重金打造样板房,如果客户是完全理性的,他能够明白,他买的是毛坯房,样板房的设计、装修和家装配置和他并没有关系。但是客户都会买样板房的帐,原因就在于样板房的模拟情景空间能够触动客户心理,成为价格游戏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能产生价格锚定效应的营销元素,就是价格本身,即报价。常见有两种报价策略,一种是报高价,开盘时通过折扣将成交价下调,最典型的例子是恒大的“开盘必特价”;另一种是报低价,最大限度吸引客户关注,先把客户“圈”进来,炒热项目,并在客户量大的基础上提高开盘价格。后一种做法最好伴随着市场的上升,否则面临客户流失风险。当然,前一种方法也有风险。这种策略背后的理论依据在通过高报价给予客户一个心理锚,再以折扣给予客户惊喜和压迫感,刺激快速成交。但如果折扣是间断地持续加大,可能会被客户看成开发商心虚的表现,从而进入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论心理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篇8

1 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节奏的加快, 心理社会因素带来的纠葛也越来越多, 心理社会因素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个人心理之间的冲突, 会带来紧张、疲惫、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由此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学认为:不良的心理因素和激烈的情绪变化, 对人的心理产生危害。这是因为:社会上种种事件、个人的种种挫折引起心理上某些变化, 由心理又影响人们的生理某些改变, 即引起生物化学的变化, 从而使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传统医学认为:造成躯体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往往采用药物、手术等;现代医学则认为:造成躯体疾病的致病因素除了生物的因素, 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心理、社会因素。治疗的手段除了必要的药物, 还要用安慰、疏导、支持、行为构建如权威的语言等。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应用, 治病的手段与方法也发生改变。有些疾病需要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 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有时医疗效果不佳, 患者不满意, 其原因之一是医师未认识到心理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不能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即不能应用医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所致。

2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 是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 通过其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手段, 来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识活动、精神障碍, 达到治病的目的。

2.1 心理治疗层次

(1) 医师与患者交往过程中所进行的一般性心理治疗。患者来到医院寻求诊治, 医师有义务去解答患者的疑问、要求。医师应尽量给以帮助, 这一切都将对患者的心理发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 心理活动使其生理活动发展变化达到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生变化。医师的言行举止、表情、姿势、态度和其行为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 例如:如果医师能用耐心、和蔼、有同情心、暖人心田的语言, 权威性的解释和积极的暗示, 将会对患者起治疗作用, 这种作用有时超过药物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疑心病、恐惧症的患者。事实上, 医师应充分地认识到:从一开始接触患者, 实际上心理治疗也随之开始。 (2) 运用某种特殊的心理治疗的手段, 医师应根据来院治疗的患者的某些症状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症状) 及行为障碍, 提供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这方面的方法技术是多种的:有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催眠疗法、森田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这些技术往往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设计, 有一定的程序和适应证。

2.2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原则

2.2.1 鼓励性原则:

患者求医问药, 都希望医师能解除其病痛、早日康复、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所以医师必须坚持鼓励性的原则。医师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患者诉说病史、病情、感受、希望, 要听的认真、耐心, 用同情、理解、支持、安慰的目光、启发或提问, 使患者倾吐蕴藏在内心的郁闷、烦恼、苦衷, 宣泄患者的消极情绪, 同时针对不同的疾病, 做必要的、认真的身体检查, 并配合以对症的药物, 鼓励患者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关怀性原则:

社会主义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是医师必须关心自己的患者。个别医师, 对患者冷漠, 让患者见了生畏, 甚至产生惧怕心理。这样, 新型的医患关系就不能充分体现。医师与患者应随时进行角色移位, 假如自己是患者要找个什么样的医师呢?所以医师与患者应是与同志或朋友一样的友好, 见了患者应象见到亲人、朋友那样的温暖。有的医师定时去患者家询问病情或用电话问候病情, 这都体现了关怀性原则, 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2.2.3 疏导性原则:

医师在耐心听取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后, 即疾病的起因、症状时, 一定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职业、年龄、性别等情况, 恰当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用专业术语时要给患者以解答, 并作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如精神压力。如向患者讲解有关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要患者放松情绪、多做些有益活动, 听音乐、养花, 有条件的跳舞, 不要总在苦闷、压抑中生活, 以消除其焦虑情绪如不安心态, 同时又要告知患者今后预防这一疾病的方法。

2.2.4 保密性原则:

患者的病因有的来自于其内心深处的某些隐私, 患者难以启齿、不愿公开。如告知医师, 医师应该一开始便向患者承诺, 对患者内心的隐私绝对严格保密。这样患者解除了思想顾虑, 肯讲心理话, 配合医师治病。如果不讲心理话, 那就很难“对症下药”。现代疾病许多是由内心郁结而致病的, 所以在疏导中坚持保密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3 心理治疗中对医师的基本要求

3.1 耐心倾听患者陈述, 让患者感到亲切, 这是心理治疗的关键。医师应注意倾听患者的陈述, 表情应和蔼、自然, 语言应温和、耐心, 并且边听边点头示意, 以示关注。使患者感到气氛融洽、心情舒畅,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3.2 同患者一起分析病史材料, 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医师要与患者一起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 尤其寻找心理方面的原因, 找出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原因, 比如不良的情绪容易致病。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 减轻心理压力,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适当地给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如心理治疗, 医师应当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中, 心理咨询工作已经相当普遍, 患者们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已经不可或缺。例如日本已拥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从业人员5 000人, 他们除了大量普及介绍临床心理学的知识以外, 还开展了几种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心理疗法, 如玩沙疗法和关系疗法等。医师运用心理咨询方法, 以解脱患者的心理痛苦, 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光明和希望, 从而坚定康复信心。

3.4 以良好的仪表和态度, 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医师和患者的初次接触便会产生“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对患者影响很大。因此, 要求医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着装仪表、发型神态、姿势、谈吐, 即良好的仪表形象。良好的仪表对患者在心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心理治疗作用, 如果仪表端庄、服饰整洁、态度亲切和蔼、耐心、热心, 会使患者感到亲切, 具有信服感。

3.5 医师要讲究语言技巧, 医务人员的语言美, 关系到患者的病情的减轻或加重的问题, 语言在临床工作中随时运用, 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师要使用美好的语言, 避免使用伤害性的语言, 讲究医师的语言艺术如技巧。医师对患者不能训斥、指责、威胁, 不能在患者面前露难色或于医务人员之间窃窃失语, 免得患者产生猜疑。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4例, 其中男19例, 女25例, 年龄17~59岁, 平均年龄 (38.7±6.2) 岁, 平均病程 (2.6±1.7) 年;观察组患者45例, 其中男20例, 女25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 (40.1±6.9) 岁, 平均病程 (2.8±1.4)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以及5-HT受体激动剂 (5-HT再摄取抑制剂的一类药物) 等。具体的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偏头痛程度而定, 对于有相关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酌情更换其他相同功效的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次数为每周3次到4次, 根据患者的头痛程度来决定。首先, 医师主动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其次, 倾听患者在患病期间的负面情绪, 让患者将负面情绪充分吐露出来,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让患者获得恢复健康的信心。最后, 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对其进行心理暗示, 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避免负面情绪的再次出现。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在1个月后对患者的偏头痛症状进行观察, 从而判断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根据WHO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2]。将患者的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没有其他身体功能的异常情况出现, 生活完全恢复正常评价为痊愈;将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缓解, 头痛次数大幅度减少,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评价为有效;将患者的头痛症状无缓解现象, 头痛次数为减少甚至增加评价为无效。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文中出现的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通过卡方进行检验, 采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发现, 对照组44例患者中治愈16例, 有效14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68.2%;观察组45例患者中治愈27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偏头痛属于神经系统的一种内科疾病, 在临床上十分多见, 发病年龄跨度广, 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偏头痛由于在发病时所产生的痛感非常剧烈, 属于阵痛类型, 因此许多患者都需要承受非常大的痛苦。如果对偏头痛不进行及时的治疗, 那么患者在长期的疼痛折磨下, 身心健康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 偏头痛虽然说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致死, 但仍然是当今神经内科医学领域重点研究的话题。

目前, 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尚处于存在着较多争论的阶段, 对发病机制的判断并不是非常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偏头痛是由血管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 另一些人认为偏头痛是由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而引起的, 因此, 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的争论, 造成了该疾病在治疗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3]。在大多数情况下, 对偏头痛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止痛消炎药物, 可以对偏头痛患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症状频发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 使用药物治疗偏头痛,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偏头痛症状并不会得到显著的改善[4]。特别是许多偏头痛患者在承受着疾病的疼痛的同时, 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对治疗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让患者的头痛症状进一步加重。由此可以看出, 单纯的药物治疗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需要结合更为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 使用了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治疗方法之后, 偏头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6%, 远高于单纯地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时68.2%的总有效率。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 让患者保持了非常健康积极的心态, 对药物治疗有着很大的帮助, 让药物的疗效作用更为彻底, 使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 需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治疗的相关措施。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结合疗法, 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让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大幅的改善, 让患者更好地享受健康的生活。总体来说, 心理治疗对于偏头痛治疗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 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且随着治疗药物的开发, 偏头痛的治疗效果将会在此基础上再次提高。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4例,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45例,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2%,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6%,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偏头痛患者,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治疗的措施, 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治疗,偏头痛,治疗过程,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杰贤, 梁颖茵.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18) :16-17.

[2]梁勇.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137-138.

[3]陈清云, 王杰, 李莉, 等.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5) :3873.

心理协调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能引起另一方肯定积极的反应;反之,当双方心理对抗时,一方的行为很可能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是有效开展班级活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成为了师生关系的一道厚墙。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讲究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一、传递积极心态

维克托·弗兰克尔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心态可以造就幸福的天堂,也可以造就痛苦的地狱。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品味和享受知识带来的欢畅和惬意时,也能感受到种种骄傲与自豪:学生进步了,班级获奖了,教研出成果了……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常常听到学生真诚的话语:“老师,听了您的一番话,我的心情立马由阴转晴,我又有信心搞好学习了,谢谢您!”我从中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感受到为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奉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要以欣赏、期待、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取得一点进步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教师的“顾盼”中饱含着一种强大的师爱,它让学生感受到欣赏、尊重,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在这一刻完成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一刻缩短了。

二、学会耐心倾听

由于师生的心理定势,有些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很少,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一些教师也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刻保持尊严与威信,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营造一种宽松的谈心氛围,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自己的心弦对准学生的心弦。教师应循循善诱,具有亲和力,让学生首先从心理上接纳教师,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并产生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当学生的心锁打开后,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当教师用饱含温暖与支持、鼓励与专注的目光注视着学生时,就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上课看其他书,被英语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之后她见到英语老师时总是躲开,有问题也不愿意去请教。后来我找她谈话,了解到她是看一本介绍超级女声的书,由于课前看得不尽兴,所以课上就忍不住又拿了出来。刚开始时她不愿多讲,我便讲了自己学生时代也曾崇拜过偶像,而后讲了“超女们”如何努力奋斗的故事。听到这,她着实兴奋了起来,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没想到您比我还了解她们啊!您真理解我啊!”她就像找到了知音,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在一旁专注地听着,并时不时给予点评。后来她主动说,其实那天她也知道错了,不该在课上看其他的书,并保证以后不会了。而后我们还就如何对待偶像崇拜进行了交谈,她非常乐意接受我的观点。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她遇到了问题都愿意与我一起探讨。

三、善于鼓励赞扬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人人都需要得到赞美,会心会意的赏识并非虚荣,而是渴望上进、寻求理解、获得支持和鼓励的需要。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给学生甜美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多使用赞扬的话语,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学生会更加努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其实,班主任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同时,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肯定、爱戴。因此,善于鼓励、赞美学生的班主任,最具有人格魅力。

四、巧用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在人际沟通中,身体语言发挥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教师要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为感冒的学生倒杯热茶,为痛哭的学生递张纸巾,为雨天无法回家的学生送件雨衣……在学生情绪低落时,耐心倾听;在学生丧失信心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肯定的微笑。关切的行为、期待的目光、理解的表情无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老师和蔼可亲。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师生间的这种“美妙和谐”的关系,将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发挥,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因此,班主任与班级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产生愉快的情感交流,班主任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中进行班级管理,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喜悦,班级管理自然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张家港,215628。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编辑 / 何 妍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

心理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篇11

一.设计心理学与图形艺术之间的关系

1.设计心理学为图形艺术提供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设计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既使学习到了设计中的原理, 也未能有效的将整体学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成为完整体系。其背后的科学理论依据也一直未建立起来。直到心理学对各个学科的研究, 及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 解决了包含设计在内的多个学科中的理论支撑问题。心理学中的分支———设计心理学对图形艺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设计心理学为图形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设计心理学由于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等可测量、可归纳、可重复等 特征, 将难以把握的图形艺术进行了量化分析, 从而总结出很多图形艺术中的规律、设计制作方法等。使图形艺术走向了理性发展的道路。

3.科学的图形艺术是设计心理学应用的结果

图形艺术的科学性是在设计心理学的指导下实现的。图形艺术中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即信息传递者和被传递者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等因素。能够将两方面因素平衡, 使信息顺利传递, 是设计心理学知识在图形艺术中的运用。缺少了这个平台, 两方面因素互不 理解, 信息传递是无法实现的。

4.科学的图形设计丰富了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范畴

图形艺术的形成吸引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注意, 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参与进来, 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形艺术, 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 为社会和民众广泛服务, 成为设计心理学应用的重要结果。

二.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作用

图形艺术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和恒常性等 规律, 在信息交流、引导行为、解释议题、宣传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优势及特定的作用。

1.图形艺术建立了世界性的图形艺术语言体系

图形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 能够跨越民族、语言、文字等的障碍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创造了无需语言的沟通, 与无国界障碍的交流。即使是较为复杂的议题也可以通过图形读懂 。目前, 各个国家将一些极为重要的图形标志进行了统一, 已经部分实现了世界性图形语言的通用。如交通标志、医疗标志、环保标志、绿色标志、安全食品标志、安全卫生标志、禁止标志等。

2.促进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图形艺术的创作, 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具象思维, 将具象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图形进行阐释说明。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介入可以更好的与感性思维方式 相结合, 有利的引导和扶正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3.提高图形艺术的实用价值

图形艺术信息的传播建立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相对差异性导致了图形艺术设计和接受的双重差异性。而介入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 可以最大化的降低这种差异性。从使用或需要的角度出发, 使双发对图形的理解趋于相对一致, 从而图形艺术的实用性得以加强。

4.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由于部分议题或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够理解, 因此受众在接受这类信息时会存在一定障碍。但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如果在这些领域进行表达, 就可以更好的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计算机软件中 , 对于界面、工具、命令、各种面板等的图形化设计就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受众的理解能力。在多层次作品和图形艺术之间, 受众有能力选择更为有效、更高品质的图形艺术。

综上, 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使用舒适度的关注逐步提升到对视觉舒适度及心理舒适度的关注。图形艺术的功能被更大程度的发掘出来, 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加广泛的被人们所应用。

参考文献

[1][美]NORMAN D A、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23-29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1-33

上一篇:合作困境下一篇:3D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