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与治疗

2024-07-24

心理辅导与治疗(通用12篇)

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1

关键词:分离性障碍病人,药物治疗,心理效应,心理护理

在分离性障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药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与医疗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药物的心理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1]。因此,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除了促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药理效应外, 如何进一步地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也应有所关注, 并将其作为临床心理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 以护理心理学为基础, 将心理护理贯穿于给药过程中, 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 从而达到心理效应促进。但是, 人是一个特殊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体, 加之许多疾病本身就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心理因素对药物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药物的药理效应是人所共知的, 即对疾病起治疗作用, 但药物还有心理效应, 在治疗分离性障碍期间也有重要的作用。现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观察到的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有关因素及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1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有关因素

1.1 分离性障碍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

如果病人对某个医生或护士比较信任, 那么由他们所给予的治疗药物除了发挥药物的药理效应外, 还能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如1例分离性障碍农村女性病人, 认为有鬼神附体, 表现为哭笑、不吃饭、失眠等症状, 先后2次来院就诊, 分别由主治医师和教授接诊, 他们均开了同样的药物, 但在复诊时病人说:“赵教授你给我开的药效果好, 服药后能吃饭了, 睡得香, 小鬼也没有了, 而第1次由哪个30多岁主治医师王某某, 她给我开的药, 没有效果。”从她的言谈中得知她对那位赵教授很信任, 因而同样的药物得到了不同样的效果, 表明在药物治疗分离性障碍过程中, 随着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 药物的心理效应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1.2 病人对药物的信任程度

临床上病人对药物信任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一些镇静药物常随病人对药物的信任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睡眠效果, 特别是对精神性失眠病人尤为明显。

1.3 药物的广告宣传

药物的产地、价格、外形、包装等亦会影响病人的用药心理, 提高或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一般病人喜欢用广告宣传疗效较好、进口或大城市生产的价格较贵、外形包装精致的药物, 病人对这类药物的信任度较高, 能发挥出药物的心理效应。

2 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 采用领悟、认知等心理护理方法, 同时辅以少量药物治疗, 每天抽出1 h~2 h与病人交谈。对恐惧性心理障碍的病人, 应针对病人自认患有“不治之症”的特点, 采用认知的心理护理方法, 强调“是病非病”的观点, 即承认病人患了病, 但不是器质性疾病, 是心理功能障碍, 是可以治愈的, 从而使其逐渐消除心理障碍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对强迫性心理障碍的病人, 应针对病人喜怒无常、躁狂不能自控的特点, 采用领悟的心理护理方法, 强调科学性, 解放思想, 破除迷信, 从而破除自己头脑中的强迫观念。对抑郁性心理障碍的病人, 应针对病人沮丧、孤独甚至感到遗弃的特点, 采用认知或领悟的心理护理方法, 强调社会的配合、关心, 使病人逐渐消除抑郁情绪, 感到人世间的温暖,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分离性障碍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 无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一旦分离性障碍发生后, 除了心理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病态外, 可使病人获得病人角色, 从而免除某些社会责任, 获得别人照顾或经济补偿。这种“继发性获益”使分离性障碍反复发作而难愈。在心理护理中应强调该疾病是可以认知的, 是可以治愈的功能性疾病, 从而使病人逐渐领悟到自己的心理障碍,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应给予支持帮助, 形成共同关心病人的良好氛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病人产生信任感, 乐于接受心理治疗。 医务人员应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同时应扩大知识面, 包括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知识越多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就越强,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心理护理。

总之, 上述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各种因素, 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除应遵照医嘱正确无误地给病人用药外, 还要向病人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产生的副反应及预防方法;说明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药物配伍禁忌, 并正确引导病人的用药心理, 使他们认识到药物的疗效不能以药物的价格和产地来判断, 而应以药物与疾病是否对症有效做出衡量。通过对病人在药物应用方面的心理护理, 明显地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这可能是心理与生理之间相互影响所致, 即心理因素影响了生理的变化, 同样生理变化也影响了病人心理。

参考文献

[1]赵鹤鸣.药物的心理效应与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1995 (5) :13-14.

[2]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6-58.

[3]杜召云, 成义仁.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40-41.

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2

关健词:创伤 替身 心理剧

在过去超过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剧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受创伤人们最有威力的方法之一,理由很简单,因为对于面对日常困难、不幸、危机和生活灾难的这些人们而言,心理剧直通他们的内心深处。(Zerka Moreno)

心理剧,是一种治疗方式,是随着人们进入他们的内在现实,让他们描述这种内在,并以他们看到的情形去运作,透过戏剧行动,做心理剧的人将长期埋藏的情境带到表面,以释放情绪压力。通过分享、支持与接纳创造一个能够掌控的环境,然后就让心灵的自然疗愈能力与情绪上的自我继续运作。

创伤可以定义为一种亲密联结的破坏(Lindemann,1944),其结果是:信任与信息的丧失、自己与他人联结的丧失、失去做梦与心灵构图的能力,并且也没有办法对内心渴望的目标采取步骤。 因创伤而造成的症状可以造成内在世界的侵蚀,以至于失去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失去对未来乐观的信心,及失去建立及维持个人关系所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创伤是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由于生活事件打破了人的安全感、满足感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心理剧与它附属的方法可以提供如家庭般支持的团体结构,使得彼此得以分享经验,特别是关于失落与剥夺的经验,让个案在同样受到苦难的人的陪伴下获得精神上的治愈(Herman,1992)。

案 例

夏女士,年龄46岁,五官端正,衣着整齐,较为干练,现为单身,经济状况良好。晓晓,夏女士的女儿,年龄23岁,现在外国读大学。

夏女士曾离过一次婚,后又经历过一段八年的恋情,但最终没有结婚。因此她对男人非常失望。三个多月前,偶然的机会她遇到的现在的女友,两人建立的同性恋关系。夏女士之前与女儿的关系还算不错,虽然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女儿还是比较能理解母亲。由于性格和观念上的不一致,母女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不是很多。

近期女儿放假回家,看到家里的阿姨及其对母亲的态度,就感觉到她们之间有某种不正常的关系(指同性恋),女儿警告过母亲,并要求让阿姨搬出去。母亲向女儿解释她们的关系是正常的,是女儿误会了,同时母亲也决定不再继续这种同性恋关系。不久前,母女俩和夏女士的女友一同参加了某课程班的学习,女儿和其女友成了好朋友。可是在女友将离开夏女士家的那天早上,夏女士去女友的房间准备帮她收拾东西,女友又情不自禁地与夏女士发生亲密的行为,恰巧这一幕被刚刚起床的女儿看到。女儿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顿时情绪失控,哭闹不止,摔砸东西。

从那时起到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女儿变得很冷漠,几乎不与母亲说话,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情绪很不稳定,敏感、易激惹,有时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就会让她哭闹不止,大发脾气。女儿说:“这一段时间经常失眠,还总是做恶梦。每天会感到心神不宁又及其无助,即使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也放松不下来,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天看到的一幕总会不经意地在反复在脑海里闪现,让我很痛苦不已。我想不通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我想得好累,什么都不想做,只想一个人呆着,等着开学,赶快逃离这里。我觉得之前自己的憧憬好像一下子被打碎了,连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欺骗自己,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信任和在乎了,任何人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毫无意义……”

母亲担心女儿因此而留下严重心理创伤,影响未来的生活,带女儿一同进行过心理治疗,但效果不佳,于是前来咨询。

诊断:心理创伤

国际上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常用的有2个: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另一个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协会颁发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在这2种诊断标准中都提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个阶段性的诊断,而且诊断也不是创伤后必然发生的单一病族,但这一诊断标准对于我们理解创伤的发生和进程非常重要。 其症状和诊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创伤性事件

(2)再体验

(3)回避

(4)防御性的遗忘或警觉

(5)时间的界定(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1~6个月内)

本案例中,女儿看到母亲的同性恋行为这一创伤性事件所引发的伤害和痛苦已超出了当事人的最大心理承受能力,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已不足以使内心平静下来,当事人在该事件中体会到无助感。创伤事件的片段在当事人脑海中反复闪现,其感受十分痛苦;且当事人会反复做一些与创伤经历有关的噩梦,使其感到不安,这些都是再体验的表现。创伤性事件后,当事人出现失眠,对别人不容易信任,离群索居,避免与他人发生任何形式的情感反应,这是回避的表现。创伤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出现易激惹,睡眠障碍,逃避思考等问题,这是防御性遗忘或警觉的表现。另外当事人的反应出现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内。综上所述,本案例可以诊断为心理创伤。

治疗方法:心理剧

心理剧是由莫雷诺(Moreno)在20世纪代创立的,是一种创造性治疗的一种形式,它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运用演出的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并且使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它旨在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心理剧是一种关系治疗,它经由戏剧表演的过程来治疗人际关系。透过生活中的场景(过去、现在或未来),参与者投身于戏剧表演来体验或重新体验他们的想法、感觉、梦境或人际关系。这个过程包括暖身、操作和分享。其方法论基础包括社会计量、角色理论和团体互动。心理剧的组成部分包括舞台、导演、主角(剧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辅角和团体成员。它可以用于小组、夫妻、家庭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

心理剧技术有空椅技术、角色扮演、角色互换、镜子技术、未来景、替身技术以及辅助的音乐治疗和催眠。本案例中主要运用的是替身技术。替身技术是指:辅角站在主角的身后与主角同台表演,或替主角说话,这个辅角即是替身。替身可以模仿主角的内心思想和感受,并时常表达出潜意识内容。替身帮助主角觉察到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引导主角表达出非语言思想和感受。替身可以发挥整合作用,加强主角与辅角的相互影响,从而帮助主角更清楚地觉察到他们自己。

心理剧将个案放在他们自己的剧、自己的人生故事及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过程当中。主角只要愿意,可以选择替身演出,就像他们在看属于自己的剧一般。他们可以通过角色交换来进出这个场景,也可以选择让导演冻结这个场景,这样,他们可以抽身出来,更清楚地看出究竟在他们的生活交接之处发生了什么事情。心理剧的特色就是,以角色为基础让个案来探索在生命中某一个特定角色中发生的创伤,而同时也保留了在其他生活角色上的力量及复原能力。在心理剧里,有很多种治疗的方法可以用来检视及重建已经被内化的受创关系模式。心理剧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矫正性经验,并对他们的环境再度获得主控感,藉此来对抗创伤受害者内心那种习得性无助。

心理剧的目标是要提供一个机会给那些而在创伤化解过程中卡住的主角来记得、重复和修通来自过去的痛苦事件。这样的一种重新演出的过程被认为是有治疗性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主角对难以招架的失落做情绪上的重新整合以及认知上的处理(重新认识),是自发性得以成长,进而减轻创伤的心理冲击。

治 疗 过 程

治疗过程:本案例家庭治疗,母女求助,妈妈由于自己婚姻情感问题出现同性恋倾向,被女儿回国看见,害怕伤害女儿而求助,效果不佳,转诊接受个体治疗后,和女儿一块接受家庭治疗,运用心理剧开展治疗。

治疗次数:心理剧治疗二次。

暖身

其作用是用来催化创造性的潜能,了解咨询者的心理状态,建立咨询者对咨询师及心理剧的信任感,并由此将咨询者的情绪引导到最佳状态,使主题浮现出来,此时即可以准备演出。

第一次访谈,收集资料、建立信任 时间:8月22日

夏女士单独来访

咨询开始,首先对咨询者进行了五个维度的测试,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来访者的工作和经济状况都不错,主要是人际关系和婚姻情感存在问题。继而,利用箱庭疗法及HTP引导咨询者将现实的状况、内心的想法及压抑的情绪叙述出来。

夏:从小我们家里的气氛就很不融洽,父母经常吵架,这种家庭环境对我影响很大,使得我的性格一直比较强势。毕业工作后,通过姐姐的介绍,我与第一任丈夫结婚。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可以说我们的`婚姻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我只是觉得的他的父母和家庭比较和睦,那种状态是我想要的。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他们家里的为人也不是我认可的。婚后我们经常吵架,在我怀孕的时候,一次吵架吵得特别凶,他居然打了我,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会和他离婚。在我怀孕期间,由于他的不负责任,把我的工作弄丢了,之后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回来。从那之后,我就更恨他。在我女儿九岁时,我们离婚了。经过这段婚姻,我觉得理想中宽容、大度、细心、责任感强、能呵护自己的男人是不存在的。我从此变得更加坚强。

后来认识了第二任“丈夫”(未结婚),也就是我女儿的养父,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八年。他是那种比较豁达、大气的东北男人。他有自己的家庭,我们相恋时他还没有离婚,我们会经常为婚姻的问题吵架,这对各自内心的伤害都很大。我们在一起大概生活了六年左右的时候,他离婚了,可以说是为我离婚的,工作也放弃了。可是他却不和我结婚,原因是他觉得我们这样吵架让他对于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他离婚后,我们又在一起生活了近两年,直到去年,女儿出国上大学,我们才正式分开。我觉得一个男人和你生活八年,他却不能给你一个稳定的婚姻,你还要他干嘛,所以我毅然决定放弃。这样不用在吵架,两人都觉得轻松了。我对男人彻底的失望,他们都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不会包容你。

咨询师:女儿和他的关系怎么样?

夏:女儿和他的关系很好,也比较认可他。分开后,女儿经常会去看他,这一点我并不反对,这毕竟是女儿与他之间的情意。

咨询师:你的女朋友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同性关系是从今年三月分开始的,我们在一起共事,彼此都非常欣赏对方的才华和能力。由于某些原因,我提议让她暂时到我家里住一段。一次我因为和新交的男朋友闹矛盾,特别伤心,就向她哭诉,她便表现出同性相恋的意愿。其实从我内心来讲,我对同性恋是没有概念的。但她很关心我,能够包容我,能够满足我身心的、被保护的需求,我也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

咨询师:你与女儿的关系如何?

夏:我是很要强的人,所以对女儿的要求也比较高,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女儿身上。可是女儿各方面做的都不够好,不上进,我会因为学习方面的问题打女儿。尽管如此,女儿还是知道我为她好。为了让女儿过得舒适,不受委屈,我给她安排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女儿却认为我是在控制她。我与女儿之间的沟通不少,但彼此之间的深入沟通往往很难进行下去。女儿一直希望我能够给她一个完整的家,我尝试过,可是我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男人,很难实现女儿的愿望,我会因此而矛盾和自责。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女儿对自己很关心,她也比较能理解我的辛苦,希望我能过得幸福。可是现在她……(夏女士情绪激动、不住流泪),我害怕这件事会给她造成阴影,影响之后的生活。

第二次:认知改变、情感接纳 时间:208月27日

母女二人来访

起初女儿有些紧张,并表现出不屑的神情。咨询师利用箱庭游戏,消除女儿的紧张和抵触,建立起与咨询师的信任关系。通过与女儿的交流,将积蓄在女儿内心的情绪激发出来。

演出

剧情设计:通过替身的演出和对白,将女儿的困惑、疑问和妈妈的委屈、矛盾、自责等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真实地呈现在主角面前,引发母女的思考。以此改变女儿的认知,使其接纳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接受自己看到的事件只是个偶然,理解母亲、原谅母亲、接受母亲,进而达到治愈创伤的目的。

导演:咨询师;主角:母亲、女儿;辅角:妈妈内心替身、女儿内心替身。(考虑到咨询的保密性,没有观众。)

(演出开始。女儿和妈妈相对而坐,女儿开始说话)

女儿(情绪激动,质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做那样(指同性恋)的选择?

(积蓄在女儿内心的责备、困惑、无助等负面情绪顷刻爆发出来,女儿伤心地哭泣)

妈妈:(一直站在旁边,不想说话,也无话可说。)

(由替身自发地表达妈妈的感受和想法)

妈妈内心替身:我、我并没有做选择,那也不是我的选择,那只是一个特定情景下的偶然。同性恋对我来讲也是个模糊的概念。从我内心来讲,我是不认可同性恋的,我也根本不会选择同性恋。

(此时,母亲表情严肃,点头表示赞同。女儿没有讲话,一直在哭。)

女儿内心替身:那你如何解释我看到的一切?

妈妈内心替身:我说过了那只是个偶然事件,那完全是理智控制范围之外的、被动的行为。起因也是因为我和男友吵架,伤心向她哭诉,才会引起她的误会。事实上我对这件事一直是矛盾的,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母亲略显紧张,眉头紧缩)

女儿内心替身:你为什么不找男人,为什么要喜欢女人?

(女儿情绪激动,流泪)

妈妈内心替身:我没有、也不会喜欢女人,我说了,这件事就是个偶然。我想要选择的当然是男人,我也曾经憧憬过美好的爱情,希望有人关心、疼爱、包容、理解,可是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和情感,我彻底的绝望了,男人都是自私的,他们最爱的只有自己,所以我不再对男人抱有希望。

(母亲目光锐利,表现出较为愤恨的情绪)

女儿内心替身:对男人失望,你就要去找女人吗?

(女儿低头,流泪)

妈妈内心替身:我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并不是我的本意。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无论她多么坚强,都会有疲惫、孤独、无助的时候,都会有人的本能需求,都会有最脆弱的一面,这时恰有一个人具有男人身上应该有的宽容、细心、豁达,能给予自己期待已久的关怀,自然就会不由自主。

(母亲向后靠住椅子,双手放在头后,眼中含泪,但勉强抑制。)

女儿内心替身:你是说她身上具有男人应该具有的特质,所以你会选择她是吗?

妈妈内心替身:我没有选择她,我只是觉得她具有我期望中男人应该有的东西,才会一时冲动。

女儿内心替身:这么说你还是喜欢男人的?那你为什么不能和爸爸(指养父)在一起?

(女儿抬起头,目光直视母亲)

妈妈内心替身:一个男人和你一起生活八年,却不给你稳定的婚姻,除了放弃我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母亲望着女儿,表现出委屈和不解,)

女儿内心替身:他不和你结婚是因为你总和她吵架,让他对婚姻没有信心。

妈妈内心替身:我们吵架的原因多是因为婚姻。从开始认识的时候,我就是这个脾气,甚至比现在吵得还凶,那时他怎么没有和我分开,八年了,从三十多到四十多,现在他才觉得不能和我生活在一起,这难道不是自私吗?我会感到被欺骗、被伤害、被轻视。所以我只能放弃这种内心的折磨,不再反复的矛盾挣扎,让心灵彻底的放松。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有美满幸福稳定的婚姻和家庭,可是我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我也觉得无奈。

(此时母亲感到愤怒和委屈有人理解,不停点头)

我知道你希望我给她一个完整的家,我也希望自己有一个避风的港湾,我不止一次地为此而自责,觉得亏欠你的,我努力尝试过,可是却无能为力。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幸福,为了补偿你生命中的缺失,我要尽力给你创造最好的生活,希望你少走弯路,避免受到伤害。即使打你,也是希望你能自强,希望你能更加优秀。

(母亲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女儿内心替身:你不认为给我安排好一切,是对我的控制吗?

妈妈内心替身:因为我这一路走的很艰辛,我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所以我才会尽力为你安排好一切,让你轻松自在的生活,这并不是在控制你,这只是我关心你的方式呀。或许是我的性格强势,让你感觉我是在强迫你、控制你,可是我并没有这样想过。我只是希望我的女儿能过得好。

(母亲变得很严肃,并表现出对替身所言的认可)

女儿内心替身:我知道你爱我,可是我同样也希望你过得好?

妈妈内心替身: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生活就挺好的,我自己有房、有车,想工作可以工作,不想工作可以休息。自己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很轻松,很自在。不再触及感情,我的身心更加健康,不用再受心灵的痛苦。和他在一起时,我们俩都生气,甚至气得心脏出现问题,每天都感觉筋疲力尽。现在分开了,我们都感觉状态不错。我们俩都解脱了,这样挺好的。以后如果遇到我理想的人,我自然会建立家庭。我看到女儿开心、快乐、平平安安,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此时,母亲的头稍抬起,略显自信的神情)

女儿内心替身:如果遇到同样符合你标准的男人和女人,你会怎么选择呢?

妈妈内心替身:我怎么会选择女人呢?我已经解释过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个偶然事件,如果有我理想中的男人出现,我当然会选择和他在一起。

女儿内心替身:我之前那么对你,责怪你、不理你,你不会怪我吗?

(母亲摇头)

妈妈内心替身:天下任何的父母都不会真正地责怪自己的儿女,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快乐。妈妈怎么会责怪女儿,这些天来,我所担心就是你接受不了现实,害怕因为误解给你的心里留下阴影,影响你将来的生活。我一直在责怪自己,让你受到伤害,我也想尽办法打开你的心结,希望你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女儿哭)

女儿内心替身:女儿现在能理解和原谅妈妈吗?

女儿:(点头、流泪)

妈妈:女儿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女儿:(摇头)

(看到女儿摇头,母亲感到很诧异)

妈妈:真的没有了,有就问吧,没事。

女儿:(摇头)

(整个过程中,妈妈虽然没有说话,但一直不住点头,支持替身自发而比较反应内心感受的表达。)

导演:女儿给妈妈一个拥抱吧。

(妈妈和女儿紧紧抱在一起,流泪,许久才分开。)

(至此,演出结束。)

当演出结束后,辅角要做一个特定的行动去掉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是心理剧治疗里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助于“演员”从主角的“剧情”里走出来,避免移情与反移情的伤害。

导演提醒所有的演员,对主角说一句话: “我是×××,我不是你的内心。”

分享

咨询师:请妈妈谈谈自己感受。

妈妈:在进行心理剧治疗之前,女儿已经见过几位咨询师,但每次咨询过后都是哭着离开。咨询师为了解决问题,都会问女儿一些尖锐的问题,女儿会无从回答,而且情绪比较激动,回家后情绪也很难平复,其内心的疑问依然无法解开,因此,女儿拒绝再接受心理治疗。今天来访之前,她也非常抗拒,我告诉她这次不会在问她问题,这次是演剧。

咨询师:那么现在的感觉呢?

妈妈:令我感到很奇怪,这次心理剧结束后,女儿没有问题要问了。而且也不再表现出那么强烈的反抗情绪。

咨询师:晓晓,你现在的感觉如何?

女儿:现在感觉轻松了好多,好像放下了很多东西,突然觉得我计较的好多东西都没有意义了。我理解妈妈的压力和担心。我也担心我走后妈妈会孤独,我只希望妈妈能够照顾好自己。

咨询师:此次心理剧治疗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心理剧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不需要来访者说话,借由替身将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来访者只需要用心观看,便可以从中获得治疗的效果。

随访:成效观察。

咨询结束后,女儿晓晓即将飞往国外继续学业,咨询师及主角的替身特地挑选了礼物,去机场送她。女儿见到送行的朋友非常开心。谈笑间,可以看到女儿的精神状态很好。女儿即将离开的时候,和妈妈紧紧地抱在一起,眼泪止不住留下,她趴在妈妈肩头小声地嘱咐,吻着妈妈的脸颊。进入登机口,女儿任然依依不舍地回头。

女儿走后,妈妈与咨询是进行了简短的谈话。

妈妈:上次咨询回来以后,女儿与我的感情好像比以前更深了。除了关心我,她还能和我进行深入地交流。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现在妈妈健健康康的在我身边,我就要珍惜这种幸福,如果有一天妈妈离开我,我所计较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听后感到很欣慰,女儿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咨询师:(点头)今天看到晓晓的状态很好,她不是急切的想要逃离这里,而是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妈妈,不放心妈妈一个人的生活。这就表示她与您的心结已经打开了,她可以理解妈妈,体谅妈妈。

讨 论

女儿之前见过很多咨询师,治疗效果都不好,是因为每一次向女儿提问,都是对她的又一次伤害,会强化她的错误观念,加深她的心理创伤。而通过替身角色,替代女儿提出了她的所有疑问,女儿可以不用说话就把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妈妈内心替身”的回答恰恰解答了她的疑惑和不解。心理剧将母女二人的内心对白直观的展现在她们面前,女儿通过表演可以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接受现实的合理性,心结自然会打开。由此看来,用心理剧治疗心理创伤是快速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避免对当事人的再次伤害。

心理剧主题的巧妙设置。本案例是由于母亲的同性恋行为对女儿造成了伤害,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改变女儿对同性恋的认识,而是母女关系的处理。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不涉及同性恋的细节问题,只是将其当作“偶然”事件。而重点是要表达母亲的无奈、委屈、自责、担心,让女儿理解母亲行为的合理性。至此,女儿可以完全的包容母亲,理解母亲,原谅母亲,接受母亲的生活方式。“偶然”事件当然也就会被接受。这种观念一旦在女儿的头脑中形成,不仅“偶然”事件可以被接受,即使母亲真的有同性恋的行为也是可以被接受、被理解的。

通过心理剧转变对“同性恋”的认知和看法,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环节,也是特别的地方。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反复强调同性恋是个偶然事件,这一细节的设置,目的是淡化和纠正母亲的同性恋行为。从母亲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确实是有同性恋行为的,但是,辅角(妈妈内心替身)在演出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向女儿解释同性恋是什么,同性恋行为是否正确,而是使用“偶然”将其一笔带过,让母亲感觉自己并不是同性恋,这样就会淡化她的同性恋倾向。所谓无患者治疗,就是不把咨询者当作有心理问题的人来治疗,而是将其视为正常的人,强化其正想观念,淡化错误观念,以此达到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旭阳,桑志琴,费俊峰,石红.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Peter Felic Kellermann , M.K. Hudgins主编.陈信昭,李怡慧,洪启惠译.心理剧与创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Adam Blatner著.张贵杰等译.心理剧导论——历史、理论与基础.台北:心理出版社,.

4.Marcia Karp, Paul Holmes, Kate Bradshaw Tuvon著.陈镜如译.心理剧入门手册.台北:心理出版社,.

5.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Eva Leveton著.张贵杰等译.心理剧临床手册.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

7.胡佩诚著.心理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

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治疗;心理健康教育

分类号:B849

1前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彭聃龄,2001),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当人的生理需要达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更多的精神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者幸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并有能力对所在社会做出贡献(俞国良,董研,2012)。可见,满足精神需要不仅能让个体健康地生活,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瑰宝,给人带来美的同时也不乏治愈的功效。黑格尔曾经说过,“声音把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艺术活动是一种灵魂的释放”,“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而“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俞人豪,2004)。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周海宏,2012)。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让人通过声音使一切压抑在内心的苦痛与忧愁不再受到现实的限制而得以释放。可见,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治愈功能的艺术形式。张晓敏(2013)采用团体音乐治疗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发现,音乐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感,能够有效减少由心理压力引起的身心不适,并能提高压力应对能力,有效避免消极应对压力的方式。可见,音乐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的心理作用等对音乐治疗加以简介,最后对通过音乐治疗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提出建议。

2音乐治疗的起源

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教授Bruscia在他的《音乐治疗定义》一书中表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赵宁,2012)。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肯萨斯大学相继在1944年和1946年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训练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音乐治疗从此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80年,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学活动中介绍了“音乐治疗学”,音乐治疗从此被引入中国。

3音乐治疗的形式

音乐治疗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提升个人的社会技能、言语及非言语交流、情绪情感和机体机能以及自信心的临床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目前,音乐治疗主要分为接受式音乐治疗、参与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三种。接受式音乐治疗是指治疗师给来访者播放指定的或者来访者自选的音乐曲目,并指导其进行身心的调整,达到治愈的目的。参与式音乐治疗主要是指通过组织一些具体的音乐活动,治疗师诱导来访者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当中调整不适行为,达到治疗的效果。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主要采取即兴弹唱、即兴创作等方式。接受式音乐治疗具体又分为聆听讨论法和音乐想象法;参与式音乐治疗也称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主要又分为工娱疗法和音乐技能法(侯艳,2013)。

3.1聆听讨论法

聆听讨论法,顾名思义,即聆听治疗师指定的曲目,在此之后治疗师与来访者对音乐曲目进行探讨。二者可以通过讨论的过程来充分地认识音乐作品,讨论的过程中来访者的身心得到改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该方法要求治疗师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广博的人文知识,来访者也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认知能力。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曲目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曲风、旋律、烘托的情感氛围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来访者的感触等。例如:提及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哪个环境之中才会创作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触动来访者情感的释放,让来访者能够将内心打开,减少阻抗现象的产生;也可以通过讨论来访者听完乐曲后的感受以及对乐曲的理解,帮助治疗师充分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在整个过程当中来访者的诉说也能够让来访者将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到最充分的释放,以此达到治疗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认知疗法共同对来访者进行干预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此方法更适合于高中生及更高层次的人群。

3.2音乐想象法

行为主义学派提出了放松训练的治疗方法,就是让来访者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跟随咨询师的言语指引进行自由想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音乐想象法与此方法极为相似,所不同的就是音乐想象法是以音乐为中心,来访者必须跟随音乐的节奏与节拍,进入意境中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的想象,并且要求来访者必须在想象中出现有意义的画面,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当想象结束时与治疗师进行讨论。在操作该方法时应该注意乐曲的选择,必须是经过精心编制的曲目,符合来访者当下的心境,只有这样来访者才能很快进入意境之中,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身心得到放松,在音乐的伴随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当结束想象时,治疗师可以让来访者将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有象征意义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治疗师,通过这一过程,来访者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充分表达出来,将问题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给治疗师,治疗师透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去挖掘来访者深藏在潜意识当中的深层原因。此时可以结合精神分析的方法,将其上升到意识层面,让来访者进行宣泄以巩固治疗效果。音乐想象法更适合于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群,特别是幼儿群体。

nlc202309011414

3.3工娱疗法

工娱疗法可以理解为使用娱乐工具的方法。确实如此,音乐更多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形式,在让人娱乐的同时也让人身心得到舒缓放松,精神得到愉悦,起到治疗的效果。因此,此种方法注重的是组织具体的音乐活动,治疗师诱导来访者进行参与,例如:唱歌比赛、即兴演唱(上台即兴演唱一首歌曲或者根据治疗师给出的一个主题编一首歌曲并演唱出来)、演奏乐器和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唱歌比赛可以让来访者相互作为评委,点评其他来访者的演唱,治疗师观察每一个评委的非言语行为,了解其内心,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改善来访者的不适行为。例如:有的来访者具有社会焦虑障碍,在评价其他人的时候不敢接近人群,不敢进行评价,此活动就能够通过最后大家互相探讨促进其社会行为的改善。也可以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进行治疗,即有人演奏乐器,有人进行演唱,有人进行伴舞,这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默契的配合才能达到很好的演出效果。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了每个人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善其社交行为,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工娱疗法适用性比较广泛,任何人群都可以采取此种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人群,例如社交焦虑、抑郁症群体等,同时也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其他神经症患者。

3.4音乐技能法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音乐技能也不例外。此种方法主要是让来访者学习音乐相关的一项或者多项技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最终既能够习得音乐技能又达到了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不断的人际互动改善来访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同时增进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面认识,最终音乐技能的获得也能够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使其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领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提升幸福感。例如:让来访者学习乐器,使其从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知识基础的人变成一个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人,并在克服障碍时习得以后的生活当中有效应对困难的方法,同时也磨练了意志。抑郁症患者或者抑郁倾向的人群主要是以持续的低落心境为主要特征,如果采取音乐技能法进行治疗,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音乐具有舒缓放松的功效,学习乐器使抑郁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具体的演奏方法,减少对其他事情的关注。治疗师在教授过程当中要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看到来访者身上的优点并且给予相应的反馈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抑郁群体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克服一系列困难,最终习得演奏乐器的方法,并且能够成功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此时心境会发生变化,抑郁情绪会有所减少,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音乐技能法特别适合于缺乏自信心的人群,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4音乐治疗的生理作用

音乐以声音作为载体,通过节奏的变换诱发人的情绪波动,在波动过程中随着音乐的旋律将聆听者带入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以达到治疗作用。大脑是人类心理的高级执行中枢,改善大脑的相应部位的功能,能够促进人类心理的健康。那么,音乐与大脑具有何种紧密的联系呢?随着脑科学的发展,音乐调节大脑的奥秘也逐渐被揭露。Aust,Filip,Koelsch,Grimm和Bajbouj(2013)采用音乐和情绪面孔表情诱发抑郁个体的情绪,并且要求抑郁个体对此时自己的情绪体验从愉悦度、唤醒度等几个角度进行评定,结果抑郁个体的颞上回、后枕叶、右侧脑岛和右侧海马等脑区呈现显著的激活,而前扣带回等脑区则无显著的激活,进而得出以上脑区活动的改善能够促进缓解期抑郁个体的情绪调节。有研究表明,海马在柔和及平静(Trost,Ethofer,Zentner,& Vuilleumier,2012)、欢快(Mueller et al., 2011)、悲伤(Mitterschiffthaler,Fu,Dalton,Andrew,& Williams,2007)的音乐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海马脑区的信号传递在积极和消极的音乐背景下都会改变(Koelsch,Fritz,Cramon,Müller,& Friederici,2006;Eldar,Ganor,Admon,Bleich,& Hendler,2007)。听音乐能够改变杏仁核、腹侧纹状体以及边缘系统的其他组成脑区的活动,使人产生高兴的情绪体验(Altenmüller & Schlaug,2013)。

在情绪的研究中,采用音乐作为实验材料与其他刺激材料相比,大脑的海马部位激活程度更高。Mitterschiffthaler等人(2007)采用不同效价的音乐刺激进行研究发现,在悲伤音乐条件下,大脑的海马前部结构发生改变,被试更可能自动地比较悲伤音乐和中性音乐的熟悉度。可见,不同音乐能够激起不同的大脑区域,通过音乐刺激作用大脑不同部位,能够改善其相应的指令,调节行为,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音乐也通过影响血流(Blood & Zatorre,2001;Bernardi,Porta,& Sleight,2006)、血压(Bernardi et al.,2006)和心率(Blood & Zatorre,2001;Bernardi et al.,2006;Khalfa,Roy,Rainvile,Dalla,& Peretz,2008;Roy,Mailhot,Gosselin,Paquette,& Peretz,2009)等生理指标来改善人的生理状况,促进生理的健康。

5音乐治疗的心理作用

音乐治疗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应用最广泛,自闭症儿童以社会交往与语言交流困难障碍为主要特征。自闭症儿童对听觉刺激较其他刺激具有一定的加工优势。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能够对孤独症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Kim,Wigrama和Gold(2009)运用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形式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动机以及人际间的互动进行治疗,在无音乐演奏玩玩具与有音乐演奏玩玩具两种条件下相比,有音乐伴奏条件下自闭症儿童的愉快情绪、动机强度以及人际间的互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Geretsegger,Monika,Holck和Gold(2012)将自闭症儿童随机分成两组,运用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方法对两组儿童进行5个月的治疗。两组儿童或者每周接受一次音乐治疗,或者每周接受三次音乐治疗。最后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以及标准化的自闭症儿童诊断观察计划(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每周三次音乐治疗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社交的能力。

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6年2月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218例肿瘤患者, 男124例, 女94例。鼻咽癌28例, 喉癌18例, 上颌窦癌11例, 食管癌16例, 肺癌21例, 肝癌8例, 恶性淋巴瘤13例, 皮肤癌10例, 宫颈癌24例, 乳腺癌38例, 其他肿瘤31例。

1.2 方法

本组病例经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 对患者进行讲解后, 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对文化程度低或者文盲患者, 则由笔者代填。发放218份, 收回218份。接受集体心理治疗的患者10~12名为一组, 每周1~2次。每次1~1个半小时。

2 放疗患者心理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肿瘤患者放射治疗 (下简称放疗) 时其心理除具有一般依赖性增加, 自尊心增强, 主观感觉异常, 情绪易波动外, 其突出心理特征为恐惧、猜疑、焦虑不安和绝望。

2.1 恐惧心理

本组184例有恐惧心理, 占84.4%。患者由于平时身体健康, 突然得知患癌, 毫无思想准备, 加之周围人的紧张和过分关心, 使其忧心忡忡, 整日惶恐不安, 加重了其心理负担。患者害怕癌症治不好和受病痛折磨, 害怕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难以完成放疗计划, 忧虑放疗效果而出现恐惧、悲观、绝望心理, 失去战胜癌症的信心。表现为愤怒、抗拒和抵触情绪。有的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心理反应。

2.2 猜疑心理

201例 (占92.2%) 患者有不同程度猜疑心理, 在疾病确诊前, 既想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愈后, 又害怕知道真相而对医务人员和亲属的言行、表情特别敏感, 怀疑对自己不讲真实病情;有的抱多疑及侥幸心理, 自认为可能是误诊或癌症尚属早期;有的将放疗反应猜疑为病情恶化或癌转移, 甚至将自己与病情较重的患者不加分析地对照或查阅有关书刊, 造成过度紧张加重心理负担。

2.3 焦虑不安

201例有猜疑心理的患者中, 同时存在焦虑不安心理。患者感觉有极度紧张、恐惧伴有难以忍受的不适感, 有的表现为严重自卑。他们害怕因患癌失去职业、地位, 减少或失去经济来源, 由当初恐惧或侥幸转为自怜和怨恨, 愁闷不已, 情绪极度消沉。

2.4 绝望心理

87例 (占39.9%) 属癌症晚期患者, 肿瘤侵犯神经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或广泛转移呈恶液质, 患者极度痛苦, 而产生绝望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易激动、暴躁、孤独消沉, 丧失治疗信心或拒绝治疗,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5 不同个体心理特征

癌症患者常因年龄、性别、经济状况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患者的中、青年患者其精神极度紧张, 思想包袱沉重, 情绪低落。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念, 求生欲望强烈, 迫切希望早日治愈。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很大程度受经济状况的制约, 因为癌症是一种难治疗、经济耗费大的疾病, 相当长的治疗过程及昂贵的医疗费用, 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和家庭在精神、心理、经济上不堪重负, 曾有41例患者想放弃治疗。女性情感脆弱、思想负担重, 而男性则相对较开朗。

3 肿瘤放疗患者心理护理

3.1 有目的地做好宣教工作

针对放疗前多数患者对肿瘤及放疗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特点, 我们采用广播、办健康宣教栏、咨询等形式宣传肿瘤及放疗常识, 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谈, 讲清肿瘤放疗的必要性, 介绍其原理、方法, 放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使之对放疗有一定的了解,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消除不良心理, 保证放疗计划的顺利进行。

3.2 注意保护性治疗

医疗人员切记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谈话时语言要谨慎, 避免过早泄露诊断结果, 避免或减轻不良刺激及恐惧、猜疑心理。

3.3 根据不同病程, 给与相应的预见性处理

在放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全身或局部反应, 如血象下降、皮肤反应等等。特别是晚期癌性疼痛, 一般药物难以控制而产生精神疑虑和恐惧心理。医技人员应具有预见能力, 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局部预防性照射等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心理负担, 稳定情绪, 增强信心。

3.4 充分发挥放疗的抗癌作用

扎实的基础理论, 娴熟的医疗技能与操作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治疗前应认真核查放疗条件, 操纵治疗机时各种数据和治疗附件的应用应准确无误;严格杜绝治疗摆位过程中的误差, 技术操作要做到稳重、准确、熟练迅速。应不断提高放疗技术人员素质和责任感, 保证放疗精确度, 提高疗效, 使患者增强治愈信心, 消除对放疗的忧虑心理。

3.5 创造良好心理环境与患者建立信赖关系

良好的医德、热情和蔼的工作态度可使患者产生安全和信任感。我们在病区开设音乐康复区, 在不影响治疗和休息的前提下, 利用播音形式宣传肿瘤防治科普知识;播放轻音乐, 使患者精神有新的寄托, 减少忧虑及痛苦。

3.6 有选择的采用五种集体心理治疗方法

"认识癌症":由肿瘤专科医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癌症的有关知识, 是病人了解癌症的基本知识, 改变错误认识, 从而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和心态。"明星座谈":组织癌症病人与抗癌明星座谈, 请明星讲述自己治疗肿瘤、与疾病作斗争、身体康复的经历和经验。明星的现身说法往往会使病人得到很好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冥想放松训练":启发病人通过沉思冥想、放松心身的行为训练方式, 达到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目的。"气功与康复知识讨论":让病人讨论和交流如何通过气功和其他康复方法进行功能锻炼, 一方面逐渐恢复体能, 一方面获得良好的心境。"面对自我":引导患者紧密结合自己的情况, 积极参与讨论, 说出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如生活方式与肿瘤的关系, 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等。

4 讨论

近20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将癌症归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疾病[1]。祖国医学强调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和, 是致病的主要因素[2]。患者心理障碍必然影响放疗效果。我们针对患者不同个性及共性的心理特征, 按照上述心理护理方法, 在放疗前、中、后分别给给予心理护理后, 恐惧心理减轻72例, 消除112例;猜疑、焦虑心理减轻53例, 消除148例;绝望心理减轻32例、消除55例。

心理活动过程是内外因素作用下, 高级神经中枢作出的复杂反应, 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肿瘤放疗患者猜疑心理来源于恐惧, 而恐惧又加重猜疑心理。焦虑不安也是一种心理异常表现, 是一种精神症状。个性心理因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我们根据患者个性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进行暗示诱导、宣教等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和了解放疗;用防癌、抗癌科普知识开展咨询活动, 以帮助患者克服恐癌和疑虑心理, 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勇气。

在制定、执行放疗计划过程中, 严谨认真, 一丝不苟, 以保证计量和摆位准确。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技能取得病人的信任, 增加安全感, 使之乐于接受治疗。

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集体心理治疗,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状态和认知程度会有明显改变, 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可以改善他们的无助、绝望、焦虑和抑郁状态;表现为与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增强。病人对上述方式容易接受, 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又进一步促进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情绪焦虑、抑郁、恐惧和担忧等痛苦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 而且贯穿于生病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695.

[2]舒耀荣主编.肿瘤预防与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7-11.

[3]彭慧.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周红[J].浅谈临终患者的护理原则, 2005.5.

[4]李军, 王群.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及临终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8) .

心理咨询与治疗观摩报告 篇5

在周五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课上,同学们演了一场很精彩的短剧,这话剧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一位叫方某的学生从大二起,与同校的一名男生谈恋爱,恋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大三,男方开始表现出很冷漠的态度,不愿意被女友纠缠,并提出分手,表示恋爱关系的终结。可是方某实在是接受不了分手的事实,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是痛苦,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于是,她主动找到心理咨询室,想寻求帮助。接着就是讲述了心理医生通过了解情况后,采取的一系列治疗措施,帮助方某走出失恋的阴影的故事。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医生在通过了解情况后对方某进行引导,采用了合理宣泄法,假使前男友正在自己面前。让方某通过哭泣和诉说把失恋后的苦闷等消极情绪得到宣泄,帮助方某调节心理平衡、情绪稳定,促进方某的理智状态的恢复,并开始做下一步工作。紧接着采用了认知疗法,帮助方某对自我及双方情感进行正确的认识,学会面对现实,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最后,心理医生采用了注意力转移法,建议方某放眼未来,不要吊死在今天这一棵树上,要全面客观的看待今天的这个感情困扰,重新振作起来,寻求内心的积极力量。

在校大学生的感情困扰问题是常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失恋并很难走出情感阴影,这时候的我们不应沉沦在失恋的阴影中,可能会有那么几天心情低落区,颓废、做事没动力等等,可是我们的每一个明天都是美好的,不应在颓废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这最终消耗的是我们自己的青春,与他人无关。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感情,过分的去把所有精力放到一个人身上是不对的,我们应权衡感情的利与弊,毕竟我们还有父母及别的亲朋好友,当我们将视野放广的时候,你也就会发现,身边还有很多亲朋好友是我们要用心爱并且是不会出现太大感情问题的温暖臂弯。

高职生抑郁症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 篇6

一、高职生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人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由心境决定的。抑郁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体验,但是如果有以下几种症状表现时,就属于非正常的情绪体验即抑郁症:

1.情绪表现强烈且持久

在情绪上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觉得心情压抑和苦闷,并伴随着焦虑、烦躁及易怒等情绪反应。

2.自我意识偏差

在认识上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内疚,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丧失了业余爱好,不愿参加娱乐消遣;不愿与他人过多交往,社交时缺乏自信,严重者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还有明显的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3.学习状态不佳

在学习上懒散被动,言语动作迟缓,思维迟钝,反应慢,对学习缺少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4.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

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表现为追求完美,害怕任何挫折和缺点。一旦有一点挫折和缺点,就会把自己看成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解决问题时也不易找到合适的办法。

二、高职生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及心理分析

1.人格特质是形成抑郁症的基础

大多数有抑郁倾向的人多表现出性格内向,感情不外露,社会交往少,给其他人的印象是少言寡语,心事重重。当然,并不是说有以上那些人格特质的人就一定会抑郁,只是说有此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2.外部严重负性事件的刺激或压力易导致抑郁症

外部的负性事件落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这种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事件对于当事人意义的大小和人格特征。在抑郁性质的人格基础上,一旦有严重的负性事件(如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受阻等等)发生,抑郁症状就会显现,加上人格特征的作用,会使得病情迁延不愈。

3.自我调控系统失灵,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按照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高职生正处于获得自我同一感,并进入获得友爱亲密感的交叉阶段。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至于根本不能接纳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种主观无能感,于是开始疏远同学、朋友、老师甚至亲人,自我孤立起来,极易陷入抑郁。

4.高职生的年龄特征也是产生抑郁症不可忽视的因素

高职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大都已具备完全而真实感知社会的能力,但由于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认识上有相当多的概念化成分和片面性。因而他们往往情感脆弱,心理承载能力差,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一旦受挫就极易导致自我调控系统失灵,心理健康亮起红灯。

三、高职生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1.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识观念来改变不良的情绪,它对抑郁治疗有明显效果。其具体治疗程序包括:教会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正确进行自我监督;教会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自行安排行为活动;使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学会辨认特殊的思想和基本的假设;使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在自我改变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信心的活动程序;帮助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掌握松驰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系统、活跃的、能使学生充分合作的调整干预方式,运用语言和行为策略,帮助学生纠正对外界信息的不良反应,积极改善学生的抑郁症状并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2.行为疗法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不仅与适应性、积极的行为减少有关,而且与适应不良行为的增加有关。因此在行为治疗中,还要让有抑郁倾向的高职生学会改变和矫正不恰当的行为。

(1)社交技巧和自信心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着重改善高职生的人际交往缺乏状况,如学会表达自己的主张、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等。帮助抑郁倾向高职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可应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2)模仿学习。其原理主要来自社会学习理论。咨询的最初两周主要进行行为诊断,监察记录每一天的情绪和活动;然后制定咨询计划,多做一些高兴的事,进行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增加社会活动,提高抑郁倾向高职生的活动能力和社交技巧。

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篇7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是社会的新鲜血液, 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正因为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特殊地位与时期,同样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1],我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到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 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 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国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2]:(1)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2)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 但不会持续长久;(3)能正确认识自己, 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 有自己的理想, 对未来充满信心;(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 学习他人长处, 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5)稳定、协调的个性, 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6)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 狭义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 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 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的制约和影响。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 取得事业成功。(7)具备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者为了某种需要, 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8)热爱生活, 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 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音乐治疗,是通过结合音乐来治疗心理问题的新型治疗方式,它是20世纪以来兴起于欧洲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在国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在国外有一类人被称为灵魂歌者,他们便是通过音乐来表达、影响人的情感。音乐治疗,注重的是音乐对人本身的引导作用,有研究表明[3],当音乐的节奏与人的心跳一致时,人体就会分泌大量的荷尔蒙,这些荷尔蒙对于放松人的神经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说它是通过对人本身的引导,让人体自身来治疗自己的一种疗法。那为什么我们不叫它音乐引导,而是音乐治疗呢?我想正如冯友兰老先生所说的一样[4],“正如今天我们还是说‘日出’、‘日落’,虽然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它对于事物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影响。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承载人类的情感,对于人类的心理调节与治疗同样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国外很多人都会利用音乐去治疗癌症病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节人的心理方法,所以音乐国外的医生才会选择用音乐来治疗癌症病人。音乐容易被接受,有效的降低心理防线,便于帮助心理困扰者解决心理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随机收取两百人。

2.2 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问卷《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2.3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以及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

2.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87% 的大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存在心理压力,51% 的调查者在心情不佳时什么都不做,而一部分调查者会采用大声叫喊、大量运动等措施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98% 的调查者认为音乐对于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认为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

结语

音乐治疗是时代的产物,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基本上解决了传统心理干预手段所遇到的问题,更能为人所接受。在大学生中间用音乐治疗来取代传统心理干预手段,这样不但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在大学生中间迅速普及,对于心理困扰的预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摘要: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心理健康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音乐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手段,结合音乐,能够更好的降低人的心理防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且对于心理困扰的预防方面有很大的效率。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大学生认为音乐对于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治疗

参考文献

[1]郑好.论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0.

[2]魏玮.论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刘沛.音乐教育-音乐心理研究的历史视野和前沿课题-理论背景与研究个案[J].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儿童心理与牙体治疗的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100例儿童牙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4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2~10岁, 平均年龄 (6.55±2.64) 岁。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牙体病需进一步治疗。

1.2 分组方法

选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100例儿童牙体病患者。随机平分为A、B2组, 每组50例, 其中A组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2~10岁, 平均年龄 (6.12±2.45) 岁;B组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 性别比为1.4∶1, 年龄介于2~10岁, 平均年龄 (6.66±2.68) 岁。

1.3 试验方法

A组常规治疗, 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 观察2组患儿的就诊配合情况。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础, 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对患儿的语言交谈是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的基础, 通过交谈相互沟通。 (1) 掌握儿童语言并向其介绍器械的操作或用手摸所有器械, 使其对器械有所了解。医院的环境与医护人员服装的白色, 令其十分恐惧, 而不敢坐在治疗椅上, 因此, 诊室除按一般诊室要求进行布置外, 还应注意适合儿童特点进行必要的布置, 诊室墙壁色调可以按一般家庭客厅的色调处理, 墙上可张贴布置一些儿童牙病宣传画和儿童保健知识等,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以缓解患儿的紧张与恐惧心理, 加之医护人员的心理诱导, 主动和患儿接近, 同时耐心倾听患儿自述, 并表示理解, 使患儿产生亲切感, 消除畏惧。 (2) 在治疗过程中适时表扬、鼓励, 并向患儿讲明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对话虽然花费时间, 但对其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影响, 并能明显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如发现特别娇生惯养者, 酌情让其家长陪诊, 借助家长严肃的语言, 通常能使患儿愉快地接受治疗。

注:2组比较,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 当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A组50例患者中, 有20例 (40.00%) ;B组50例患者中, 有42例 (84.00%) ;2组患者就诊配合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心理治疗你在儿童牙体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患儿因病进医院, 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 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 一个人情绪紧张, 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 相继会使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认识过程中处于具体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情绪赋予易变性和冲动性, 意志薄弱, 坚持性差, 自我控制能力不完善, 对刺激耐受力差, 而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具体反应表现怕去医院, 怕打针更怕看牙和拔牙, 甚至看到诊室外的器械、设备均使患儿产生惧怕的心理, 使原有的心理障碍加重, 所以在就诊时出现哭闹, 不肯张口和出现不配合的现象[2]。

本研究选我院2007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100例儿童牙体病患者, 观察心理治疗在儿童牙体治疗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A组50例患者中, 有20例 (40.00%) ;B组50例患者中, 有42例 (84.00%) ;2组患者就诊配合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心理治疗在儿童牙体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果说明心理治疗在儿童牙体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所以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应更进一步掌握心理的技巧,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慰, 以保持他们良好的情绪。有的孩子还不适应, 我们就尽他们谈心, 交流思想, 让他们感到医院里的医生一定能帮助他们战胜疾患, 增加他们的信心, 让他们知道他们最爱的爸爸妈妈都在盼望着他们早日康复, 而这就需要他们自己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且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昕, 张红霞, 梁兰平.儿童牙病治疗中采用心理治疗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 :85.

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 篇9

据调查, 我国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 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而据威海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统计, 户籍在我市的6-18岁青少年269, 855人, 加上未统计在内的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队伍, 按照国家统计的发病比例, 估计我市约有7~9万名儿童青少年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少年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 容易形成情感的“自我中心”。加之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 常常把孩子“圈”在家中, 与其他孩子共处的时间相对较少, 生活环境寂寞单调, 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等性格特点。久而久之, 导致孩子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 社会适应能力差, 缺少协作等性格特点。当意外发生或环境突变时, 由于长期形成的脆弱性格, 使他们承受不了而陷入苦恼, 如不及早干预和预防, 可能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此外, 有些影响心理的因素, 则是由于生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有些青少年在发育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萌动的性欲所困扰, 由于传统文化保守性的影响, 有些家长疏于对他们进行引导, 内向的孩子又不愿与同学交流, 便会苦闷、焦虑, 并影响到学业和人际交往的情绪等。另外, 父母的死亡、离异、失业, 乃至搬家、换学校, 都会导致孩子中断友谊、改变生活习惯、学习不适应等, 使孩子的情绪发生波动。正确对待及时“松绑”。

二、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是时代付与教育的责任

1. 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 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 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 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 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 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 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 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 使孩子四体不勤, 性格冷漠自私, 追求考试名次, 一旦考试失利, 便哭闹不休, 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 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 让他们懂得, 无论将来做什么, 只要对社会有用, 就是成才。

2. 面向全体, 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 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 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 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 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 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 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 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 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 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3. 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 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 困惑会越来越多, 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 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 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 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 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 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 通过心理辅导, 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 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 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 (母) 子 (女) 关系, 培养乐观的进取心, 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引领少年儿童走出童年误区

1. 以真诚的爱打动他们。

那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可能不尽如人意。他们或者自以为是, 自私自利, 或者胆小怕事, 缺乏进取心, 或者意志脆弱, 经受不了挫折。作为少先队组织和广大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认识到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特征, 做到不对他们另眼相看, 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在校表现的优劣来论学生。对待“问题学生”, 以亲切、温暖的话语代替生硬、刻板的说教, 以真诚、无私的关怀代替粗暴、冷漠的训斥,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对于那些特困生家庭的学生, 辅导员要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以师爱打动他们的心, 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育其他学生从学习、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 不允许讥笑、挖苦他们,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

少先队组织以其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大多数队员, 辅导员也不要忘记那些躲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队员, 要尽量鼓舞他们, 既给他们参予的勇气和信心, 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成功的机会, 一次体育竞赛, 一次手工小制作, 一次主题中队会, 一次校外劳动, 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的契机。有一位女同学,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 性格孤僻, 很少与同学交往,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怎样使她融入少先队组织温暖的怀抱呢?中队辅导员经过了解, 得知她手工做的好, 便和队干部商量, 以小队为单位, 在中队举行一次手工制作比赛, 结果这位女同学为她的小队赢得了第一名。她第一次登上讲台为小队领取奖状, 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此后, 她在队干部和队员的关心帮助下, 逐渐变得开朗、活泼, 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3. 协调家庭教育

辅导员通过与家长联系, 了解队员的家庭情况, 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 共同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

首先,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愉快、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 使他们在家里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成功欲, 但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 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 否则会造成孩子过度焦虑等心理疾患。

再次, 家长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 锻炼孩子的多方面能力, 提高孩子的自信, 并在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中,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

少先队组织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利用少先队这块阵地, 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 让明天的太阳更加绚烂多彩。

摘要: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是时代赋与教育的责任。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哪里, 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辅导及治疗, 学校少先队在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此作简要的分析。

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男42例, 女4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36.28±1.57) 岁, 病程1~5年, 平均 (2.36±1.25) 年。全部患者通过临床检查疾病诊断明确, 诊断符合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比较组, 每组44例。研究组中患者龄21~49岁, 病程1~4年;比较组患者年龄19~53岁, 病程1~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比较组选择药物治疗方式, 给予利培酮片服用, 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身体差异而选择药物剂量, 控制药物开始剂量范围在1.0~2.0 mg/d, 每日服药1次, 随后逐渐增加服药剂量, 控制范围在4.0~6.0 mg/d, 每天服用2次。出院后维持剂量控制范围在1.0~4.0 mg/d, 每天服用1~2次。

研究组在使用相同剂量、规格和相同生产厂家的药物, 同时采取心理康复方式治疗。心理康复治疗方法: (1)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早期, 完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及信任, 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全部护理措施均在医护工作者指导下开展。消除患者和家属顾虑和不良情绪, 调整其心理状态, 督促患者家属做好对患者的监护。 (2) 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 每次活动时间保证不少于30 min[2]。医护人员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疾病发生原因、部分诱导因素、临床典型特征、诊断和治疗策略、治疗阶段容易产生的不适反应和并发的疾病类型, 使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大致发展情况、病理机制、转归和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家属通过了解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而逐渐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3) 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由于精神分裂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 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会影响周围人群甚至他人安全, 极易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但是患者并无意识, 往往会对此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厌恶和怀疑心理, 越发加重患者病情, 导致复发率高。家庭成员与社会歧视、就业困难及致残后社会功能下降, 容易产生自悲、丧志与丧失治疗的信心[3]。所以, 采取心理康复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过程中, 应该关注患者自身心理, 站在患者立场和患者进行交谈, 充分了解患者当下生活的态度, 让患者充分表达出情感和内心想法。逐渐帮助患者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 乐意接纳自己, 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看到自己存在的优点, 逐步消除负面心理, 调整精神状态, 提高服药依从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积极性, 学会正确面对疾病, 改变消极悲观心态, 学会乐观看待生活。 (4) 提高患者技能水平。科学合理安排患者进行技能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社交技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培养理解能力等。 (5) 构造有益于患者康复的良好环境。包括建立新的家庭关系良性支持系统与有利患者康复的环境, 减少负面影响[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应用功能评估表 (GAS) 和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对患者进行评价, 两种量表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 其中功能评估表 (GAS)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心理和精神状况越朝正常化发展, 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幅度越大, 适应社会能力增加[5]。在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对其进行随访, 统计分析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AS与SSPI得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74.63±3.42) 分, SSPI得分为 (24.59±3.62) 分, 比较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61.38±3.27) 分, SSPI得分为 (15.82±2.71) 分,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半年内随访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组患者0~3个月复发4例, 3~6个月复发11例, 总共复发15例, 复发率为34.09%;研究组患者0~3个月复发3例, 3~6个月复发2例, 总共复发5例, 复发率为11.36%, 比较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 临床患者主要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较为消极的情绪, 以及认知功能异常, 损害患者精神健康, 会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这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 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迁延不愈、复发率高。现今医学界及心理学界在临床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仍停留在初期阶段, 结合我国精神分裂患者现状, 可以了解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根本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7]。当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治疗方式大多是对患者进行封闭治疗, 让患者与外界隔离, 进而丧失了和外界沟通的机会,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相关研究证实, 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分裂患者消极情绪, 创造和谐家庭环境, 提高服药依从性,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 若家属和周围群体过分责怪和歧视患者, 易增加患者的复发率, 所以应该加强和患者交流, 积极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还有相关专家表示, 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能局限于控制缓解疾病, 而应该充分降低患者自杀率、抑郁率, 确保患者经过诊疗后能够真正适应和融入社会, 最大可能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这才是诊疗最现实的意义[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比较组患者在出院半年之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得知, 联合药物和心理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的具有明显优势, 可以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几率, 提高患者适应社会能力, 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缪从毅, 康波, 王宇峰.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2) :59-61.

[2]邓金勇.药物治疗与心理康复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8) :39-40.

[3]梁红蕾.阿立哌唑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 (4) :293-294.

[4]焦峰, 孔令军, 郑莉娜.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12) :1597-1598.

[5]马艳玲, 张建芳, 刘海斌.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疗效研究[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综合刊) [C].2015, 12 (2) :89-90.

[6]周立发.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4-15.

[7]冷文君, 覃事彬.心理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6, 9 (2) :149-150.

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11

关键词 分裂症后抑郁 盐酸氟西汀 认知心理治疗

资料与方法

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分裂症后抑郁的诊断标准,并由2名精神科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共同确诊;②汉密尔顿(Hamilton)24项抑郁量表评分≥20分;③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排除药源性抑郁);④年龄16~60岁,初中以上文化,无严重躯体疾病;⑤入组前1周未使用过抗抑郁药。⑥取得患者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按病人就诊的先后顺序抽签入组,氟西汀组、认识组、综合组各入组40例,共120例。

2003年9月~2005年9月收治分裂症后抑郁病人120例。氟西汀组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3±9.93岁;初中文化4例,高中或中专文化25例,大学及以上文化9例。认知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18~53岁,平均29.49±9.70岁;初中文化8例,高中或中专文化20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1例。综合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17~57岁,平均33.12±11.76岁,初中文化5例,高中及中专文化24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1例。经X2检验,三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氟西汀组口服氟西汀从10mg/日开始,最高剂量40mg/日,可根据病情变化每3天增减10mg/日,坚持服药24周以上;认知组接受Beck认知心理治疗,第1~6周为2次/周,第7~12周为1次/周,第13~24周为1次/2周,共治疗24次;认知治疗方法:让病人了解自己的障碍,给病人讲解自动思维和错误的核心信念,让病人学会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区分自动思维和情绪,确认自己的认知错误;综合组同时接受上述两种治疗。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工具和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24项)、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评定疗效。

统计处理:数据用SPSS10.0软件处理,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Hamilton抑郁量表(24项)、(BPRS)量表评分、三组之间Sers、Tess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氟西汀组与综合组药物剂量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均是综合组>氟西汀组>认知组;单用认知治疗和氟西汀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P均<0.01,三组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Hamilton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三组基线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4、8、12、24周后氟西汀组评分均是综合组<氟西汀组<认知组;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说明综合组减分最迅速,认知组减分缓慢。

BPR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BPRS评分结果,三组基线及治疗2周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三组评分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8、12、24周后三组评分结果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Sers评分:口服氟西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疲倦等,治疗前后的Sers评分结果,认知组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最低,氟西汀组评分最高。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

Tess评分:治疗后的Tess评分结果,治疗2、4、8后三组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2、24周后三组评分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氟西汀组与综合组用药剂两比较:氟西汀组和综合组所用氟西汀剂量的比较。4周末、8周末、12周末,经t检验,P<0.01,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24周末结果经t检验,P>0.05,其差异无显著性。

讨 论

本组结果显示,单用氟西汀治疗分裂症后抑郁存在起效缓慢,所需剂量大,出现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用抗抑郁药合并认知治疗对分裂症后抑郁进行干预,能够取得比单用药物治疗更佳疗效,并可以降低氟西汀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更好。对于分裂症后抑郁的病人,认知治疗合并小剂量抗抑郁药物能取得较理想疗效,并可减少抗抑郁药不良反应,是治疗分裂症后抑郁的较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梅,余海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心血管和代谢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3-15.

2 叶萌,房茂胜.SSRI抗抑郁药相关的性功能障碍与治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2):91-93.

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2011年8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56例, 治疗前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基底节脑梗死或脑出血, 发病就诊时间为48h内, 无意识障碍这入选, 将筛选出的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脑血管病常规治疗配合心理治疗组 (治疗组) 28例, 其中男女比例女14例, 男14例, 性别比例男女为1∶1, 年龄33~70岁。平均 (58.7±5.6) 岁, 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24例, 男13例, 女15例, 性别男女比例为1.0∶0.9, 年龄35~72岁, 平均 (58.7±4.7)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病部位, 病损严重程度, 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CT证实[3]。抑郁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片修订本CCDM-II-R的有关标准[4]。

1.3 评定内容和方法

血管病的常规治疗, 稳定血压, 调节血脂, 控制血糖, 加用脑活素,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脑循环, 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 物理疗法, 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的康复治疗, 康复心理治疗, 每周三次, 每次1h, 采用行为—认知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和放松疗法, 并与治疗前后的15周, 45周用Zung简易抑郁量表进行抑郁评分[5]。

1.4 康复心理治疗

1) 行为-认知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评估病人的焦虑水平, 分析造成病人焦虑的原因, 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 争取患者的合作,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卒中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主动的康复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强化其积极治疗的态度和行为,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6]。

2) 人本主义的治疗, 对患者寄予高度同情心, 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 或提供支持、知识、保证等, 同时改善环境, 尽量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因素, 动员家属、朋友等多关心, 体贴, 支持患者, 协助患者尽可能的早期回归社会。

3) 放松疗法, 有时焦虑的产生, 并非由外界刺激, 而是因为自身应对方式不良, 因此及时进行心理调节, 帮助患者认真评估当前的应对方法是否适当, 用患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 并及时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纠正患者不正确认识, 可能使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

1.5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t检验, 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由表1可见, 24例配合心理治疗组的患者15周后焦虑情绪略有改善 (P<0.05) , 而45周后情绪明显好转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的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存在焦虑情绪,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脑卒中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所产生的心因性反应, 二是脑卒中对脑的直接损伤结果, 其中以第一种情况多见。脑卒中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使患者产生无用感和包袱感, 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而焦虑抑郁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将来的预后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对卒中后的焦虑抑郁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认为其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早期康复[7], 使致残率增加, 而康复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因素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以及心理和生理、机体和环境辩证统一的原则, 以达到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的方法。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 人院时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在康复训练开始后, 客观正确地判断功能恢复的预后。宽容的对待患者, 对于患者来说, 漫长的康复训练是痛苦的, 对功能恢复的迫切期望以及肢体活动功能是否可以恢复已使患者较长时间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 护士应理解这种情绪反应, 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耐心听取患者的苦恼和抱怨, 让患者倾诉内心不快。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抑郁患者表现, 针对具体原因给予解决, 必要时通知医生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防止发生自杀心理和行为。对患者采取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能有效的减轻焦虑抑郁,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康复的信心, 使患者重新认识自己,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增强自信心, 早日回归社会[8]。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 1995, 29 (6) :381-383.

[2]Pohjasvaara T, Vataja R, Leppavuori A, et al, Depression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long-term functionaloutcome post-stroke[J].Eur J Neurol, 2001, 8:315-319.

[3]秦绍森, 胡夏生, 文诗广.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学, 2000, 24 (4) :292-293.

[4]张鲁诚, 宋世庆, 王承莲, 等.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02, 80 (6) :375-376.

[5]单培彦, 曹丽丽, 迟兆富,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 2002, 21 (4) :292.

[6]苏占清, 翟黄敏.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初步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 2 (4) :206-208.

[7]苏占清, 康冰, 邵伟波, 等.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的临床研究[J].现代康复, 2001, 5 (2) :20-21.

上一篇:母语影响英语学习下一篇: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