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员

2024-07-18

心理辅导员(精选12篇)

心理辅导员 篇1

一、高校大学生现状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原先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随着大学生的数量增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越发良莠不齐。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这个具有高可塑性的群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所谓的90后,也就是指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之间的人群。这个时段正赶上国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大多数90后都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他们,独享着父母所有的爱。90后大学生是生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90后所接受的物质文化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生活环境得到优化的同时,社会对90后“叛逆”“个性”“不好管理”等评价似乎也已经成为他们摆脱不掉的群体标签。但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为大学校园吹来一股清风,同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现实挑战[1]。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老师。大学新生通过几年的中学生活,都会对大学无比的向往。因为中学老师为了鼓励中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总会或多或少的把大学夸大成理想中的“乌托邦”,让学生们对大学无比的向往。如果把中学生比作是一根弹簧,那么高考后的他们就犹如一根被拉得很紧突然一下被松了手的弹簧。一时间的空虚,迷茫和不知所措都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不适感。他们会更加渴望开学,渴望进入理想中的“乌托邦”。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着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就会使这些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产生更加强烈的不适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也就会随之而来,消极、悲观、忧郁、颓废,这些“暗色系”的情绪,都会为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埋下种子。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逐步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开始由仅仅注意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到全体学生,辅导目标由单独的治疗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变为辅导目标多方面,撒网式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3]当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逐步要求有专业的从业资格认证。作为高校辅导员,除了应当具有政治思想教育能力外,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发布的24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克服的能力[4]。在国家发布的16号文件中也同样指出了上述内容。文件同时还指出要制定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5]。从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高校辅导员对进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之重。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辅导高效有用呢?这里,我们就需要讨论辅导员所必需的素质条件。在美国,已经开始聘用专业心理学家担任专职心理辅导工作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也开始逐渐由侧重矫治转向为侧重预防。[1]反观国内,大多所采用的是心理测验法,以现状调查、分析和研究居多。[1]与国外的大学生心理辅导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就显得有些“亡羊补牢”了。只研究现状,等出现问题了再去治疗,却没有从源头预防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何我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经查阅我国高校辅导员招聘启示后,不难发现,我国的高校辅导员招聘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先,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没有做硬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归为广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广义上,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与义务[6]。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就突显不出他与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招聘中的规定,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欠缺。

结语

介于心理辅导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应该是经过规范、严格的心理辅导训练的,是应该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顺利展开。具有专业心理辅导能力的辅导员,应该定期为班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在源头上斩断心理问题出现的苗头。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的运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辅导。让大学校园这片净土,回归本色不再遭受恶性事件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赵思鹤.8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

[2]洪健.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

[3]章竞思田秀菊.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队伍规定》,2006.

[5]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6]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心理辅导员 篇2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名: __田至成_____ 身份证号:***417 学

号:___1206026_____ 培训中心: _霍邱电大__ 考试日期:_2012年8月10日

完成时间:_2012年8月20日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姓名:田至成

考试时间:2012年8月10日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却也带给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她们心中的困惑,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从而健康成长。而青春期叛逆是广泛分布于中学生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本文主要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原因,一期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学生 叛逆心里 案例分析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罗时群,17岁,我校九年级二班学生,家中4口人,期在家中为长女,一个弟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生活。她性格乖张,爱打扮,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但该生极为聪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所有的授课教师常为她感到惋惜,但又无可奈何。班主任请求我帮助辅导这位女生,我决定试试。

我接手辅导工作后,对罗时群同学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该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是女孩子,在农村家长心目中自然很难得到重视,并不把她的学下放在心上。这样长期下来,在家中处于无人监管境地,加上与其要好的几个同学不爱学习、喜欢打扮,慢慢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二、案例分析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是不少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她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从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其内心仍然有学习上进的要求;人比较聪明。这些都是可以抓住并改变她的积极因素。

三、辅导方法

针对罗时群的情况,我和她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热情谈心。

我抽出了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热情的与她进行了多次谈话,从而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她告诉了我她对亲情,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抱怨,她觉得家里对她不负责任,不能因为她是女孩就不管不问,家里很多琐事都要自己动手解决。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只能自己默默承担。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要追求衣着时髦;要勤奋学习。鼓励她与同学、老师真诚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

2、尊重、理解,帮其树立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见像这样的女生,要教育她,首先要肯定她,我表扬了她的乐于助人,主动帮助同学干农活;肯定了她在校运会上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勇于拼搏精神。还例举了她的许多优点,真诚地和她进行交流,对她所面临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她出谋划策。以此,来消除她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她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进而是耐心地告诉她: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同时告诉她: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

“心病还需心药医”,罗时群的问题,根源出在她的家庭。我多次通过电话与其父母交流,并在知道其父母返家时到家中进行家访。让他们明白,女孩子一样需要得到关怀、尊重;一样可以成才,为家庭、社会做贡献。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通过努力让罗时群的父母改变了态度和教育方式,甚至让她的父亲保证每周给她打电话,每半年回来看她一次。做好罗时群父母工作后,我又让罗时群明白,在农村,由于传统观念,加上父母文化低,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地方比较普遍,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作为子女同样要体谅父母,父母在外打工,比经常在身边,自己更应该懂事,自己要更加自尊自重。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罗时群逐渐改变了自己,衣着朴素些了,在班级也认真听讲,不和老师对着干,行为不在乖张了。她说她现在又感到生活的美好,有了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她已经走出过去的阴影了,今后的她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五、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持续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从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她们喜欢什么,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心理辅导员的专注与倾听 篇3

专注是辅导员面对当事人时,表现愿意和当事人在一起的态度。具体讲辅导员应注意:

1参与的态度当辅导员与当事人面对面谈话时,首先要保持专注的精神与高度的兴趣,要让当事人感到“我愿意帮助你”。这种关系建立后,才能产生辅导效果。

2开放的姿态与当事人谈话时,避免交叠双手或双脚的姿势,因为它给人拒绝的感觉,而应采取自然而轻松的姿势,让当事人觉得被接纳。

3良好的视线接触辅导员将视线专注于当事人,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信任感。

4上身前倾的姿势上身前倾姿势表示辅导员愿意与当事人一起承担所发生的事情,可以加强双方的沟通。

倾听是指辅导员具有了解、掌握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所传达信息的能力。语言行为是指当事人口头说出来的内容,通常包括当事人的经验、行为以及伴随经验、行为所产生的感受与情绪。这是辅导员通常最直接获得当事人信息的途径。非语言行为包括脸部表情、动作、音调等,通过非语言行为辅导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它比语言行为更自然。当事人在表达情绪时,可能会有隐瞒,甚至故意扭曲事实,当然也有可能不知如何表达,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善于倾听,善于处理当事人所传达的信息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影响专注与倾听的因素

1辅导员的身体状况在一个人疲倦或生病时,往往受制于生理机制,无法集中注意力。

2当事人的吸引力在谈话中,辅导员可能被当事人的容貌、衣着所吸引,而忽略当事人陈述的内容。

3辅导员个人问题辅导员可能会将自己当天所遭遇或所关心的问题带人心理咨询过程中,这使辅导员无法专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

4关心的程度辅导员若不能从当事人整体语言或事情构架来判断,而只注意某些句子、某些事情或某一内容,停留在自己所关心的细节上,便无法专注倾听事情的原委,不能知晓当事人所讲述的全部内容。

浅谈辅导员心理压力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压力调适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学历层次高、奉献精神好的辅导员,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才能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 社会对辅导员的要求与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强度、经济收入等产生矛盾, 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过重的危害

心理压力已对高校辅导员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份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 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使高校教师中有81.7%感到身心劳累不堪。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高校辅导员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心理素质好的高校辅导员会凭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尊敬和爱戴。相反, 心理异常的高校辅导员往往心情郁闷、厌烦学生、喜怒无常、冷漠无情, 此种不良情绪若带到工作中, 势必会影响其授业解惑的发挥, 甚至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通过教学、管理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校而言, 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性。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现状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 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 他们的职业怠倦现象比较普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 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是:

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

由于辅导员工作时间长, 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 从而使辅导员出现情绪暴躁、缺少个性化、成就感降低等心理状态, 往往导致逐渐不热爱本职工作, 对学生失去爱心、耐心、细心, 疏远学生;对学生缺乏宽容, 容易出现过激反应, 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讨厌甚至排斥工作, 责任心不强, 缺乏创新意识, 出现职业倦怠。

2.人际关系失调。

有些辅导员在交往中常出现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情况;缺乏正常的交往技巧, 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偏激、郁闷、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 易于引发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的不良心理。

3.个人心理失衡。

一些辅导员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遇到挫折易于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并诱发不良情绪, 乃至形成嫉妒、妄想等情绪。甚至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的状态, 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 性格反复无常。

4.生理健康失常。

辅导员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时, 神经系统和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逃避, 如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胃蠕动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增多等, 身体各器官进入备战状态。如果压力过多过大或持续过久, 而个体难以承受, 则容易导致身心耗竭状态。如精神缺乏、身体虚弱、抗疾病能力减弱容易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幻听、幻觉等身心疾病。

三、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是节奏快、竞争强的社会, 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新的知识和学问层出不穷, 高校的辅导员在科学、文化发展前沿阵地就更需要学会学习, 要随时赶上社会的步伐。社会竞争激烈, 要成功就必须具有竞争的意识, 也要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的很多辅导员, 是本科毕业或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 角色转变后遇到这样的环境, 很容易使其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大。心理素质较差的高校辅导员就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或者抑郁的不良情绪。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形成辅导员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还有党团建设、奖学金评比、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心理辅导、安全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纪律管理等, 甚至连宿舍卫生评比、院系办公室行政工作也要辅导员来做。工作内容的纷繁复杂和单调重复使得辅导员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

3.个人自身因素

个人自身的因素是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 主要包括自我期望值过高、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感、自我调控水平的差异等。自我发展压力已经成为辅导员当前主要的职业压力之一。由于学校对辅导员培训、提高等支持系统尚不完善, 辅导员会对职业发展的前景有明显的不确定感。另外, 每个辅导员的具体性格多种多样。同样的压力放在不同的辅导员身上, 不同性格的辅导员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由于辅导员自我调控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辅导员面对压力能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并缓解。而有的辅导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差, 缺乏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难以摆脱压力, 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调适

为高校辅导员减压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是社会和学校为其减轻压力, 第二是高校辅导员本身进行自我减压调适。

1.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改善高校辅导员所处的外部环境

(1)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减轻或逐步消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 倾诉是缓解辅导员压力、排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因此, 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心理帮助热线、开办心理咨询门诊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辅导员把心中的郁闷和焦虑宣泄出来, 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 优化校内环境, 合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

首先,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 让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 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 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后, 要规范学生事务, 明确事务性工作的时间、程序、要求等, 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3) 建立定期身体检查制度, 及时发现压力所引发的生理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 高校辅导员长期超负荷工作, 体力严重透支, 由于压力造成精神紧张等因素使高校辅导员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平均寿命下降。这一状况日趋严重, 成为影响学校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政府和各高校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 建立辅导员定期身体检查制度。

(4)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岗前培训, 即在他们上岗前由相关的主管部门和领导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 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要求。第二短期培训加选送培养, 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学平、知识素质和业务能力。第三实践锻炼和理论研究,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

2.正确认识压力, 进行自我调适

(1) 辅导员要有合适的职业心理定位, 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学生成才的喜悦中, 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2) 辅导员要从实际出发, 客观地看待现实, 在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我期望。当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 要学会正确的面对它。辅导员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要适当,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都是有问题的。这就需要看清主观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这样才容易把握自己。要摆脱压力的重负, 辅导员还要正视压力、接受事实, 采取适当的措施, 包括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 反省自己的失误, 及时处理问题, 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等。

(3) 辅导员应学会与人交往, 善于与人交际, 注意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 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与人交往, 除了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 把握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守信践诺、宽厚待人等人际交往原则外, 还要正确地看待与同事、学生、家长的关系, 主动把自己纳入教师群体中, 勇敢面对问题, 以减轻由复杂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

(4) 辅导员对自己的认识越多、越正确, 越能有效地帮助自己调适工作压力。认识自己就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优缺点, 正确地评价自己, 并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 悦纳自己并发展自己。另外, 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及时有效地对人生目标进行调整, 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五、结语

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 心理压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原因引起的, 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新形势下, 要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必须内外兼修, 双管齐下, 在创建良好的外部职业环境的同时, 提高辅导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使每一个辅导员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王国良.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探析[J].理论导刊, 2007, (3) .

[2]丁敢真, 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

[3]肖晓哲.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2 (3) .

临时心理辅导员 篇5

女:人类各民族向来都有尊师重教的美德,德国前总统科尔曾说过:“在我们的国家,对教师的尊敬超过对银行家、金融家、商业巨子的尊敬,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

在日本,不仅是学生,所有人在公交车或地铁上见到教师都会主动让座。

男:我们中国人也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尊师重教不仅是对教师平时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我们能够更好的接受老师的教育、顺利成长的需要。

女:(指图片)你可能也和他们一样,非常喜爱小学的某位老师,很可能今年教师节还去看过她(他),她(他)曾在你幼小的心灵中成了最完美的人。

男:可是,上了初中后,你却发现,现在的老师不再那么可敬可爱,总是不如小学老师,很可能还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怨恨某个老师。即使从内心来说也很想爱老师,却发现有不少困难,觉得很难了解老师,很难缩短和老师的距离。

齐:同学们,今天,就由我和***担任临时心理辅导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架起沟通的桥梁,走近我们的老师。

男:除休息日外,我们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朝夕相处,难免会与老师产生些矛盾。记得就在上个学期,即将举行运动会了,可女同学4×100米跑的人选还没选定„„ 小品一

女:请同学们先各自思考并在的练习纸上记录下你的回答,然后合同组成员进行交流。同学讨论交流。男:(组织全班的交流)女:同学们,看来和老师沟通、交流,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沟通、交流了,才会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男: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们一起度过的,其中课堂时间又是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老师们在谈论我们的课堂交流的情况时,都说了些什么吧。案例一

女:这样的课,好像在我们班也出现过啊,看了课堂回放,大家有什么想法呢?请同组的同学先交流一下。男:(组织全班交流)

男:同学们,课堂上不沟通或不交流的态度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不负责任和老师劳动的一种极不尊重!!

女:同学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沟通与交流,我们与老师之间也是一样的。是否会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可是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吧。案例二

男:(根据引导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发言。)女:同学们,看来我们真的应该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呢!男:但是,只要有沟通交流,就一定有效吗?你们看,那里有一位班主任老师碰巧在上课时间看到他的一个学生正背着书包准备回去呢。小品二

女:同学们,那对师生因为什么是产生矛盾?是因为学生回家没请假,还是因为讲话口气冲?如果你是那个学生,你能避免这个矛盾吗?请大家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试试看。同学们讨论、演练。并请几组同学重演小品。

男:同学们,人际交流时用的方式方法、语气语调会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而老师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在我们身上倾注了爱,并对我们负有责任,那么我们在和老师交流时,是不是也该礼貌待师、分清场合、并注意分寸呢?

女:课进行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在犯嘀咕了,课前不是给我们发下一张自测表吗?不会是没什么用的吧。下面,就请大家把这张表拿出来吧。

男:有同学知道这张表里的选项是从哪来的吗?

是啊,就是上周对大家进行的调查里摘抄来的。第1个问题里的7个选项就是来自大家所喜欢的老师的特点,第2个问题里的5个选项就来自大家所不喜欢的老师的特点。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大家做这项测试吗?

女:有没有那个同学第1个问题7个选项全能勾上的?又有没有哪个同学第2个问题的5个选项一个勾都没有?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啊

男:同学们,也许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对老师的要求也和小学不一样了。不仅要求老师的专业水品高、品德值得我们崇敬,更希望他们还能像朋友一样关心和理解我们。可是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当然也很难一开始就做到让每个同学都满意啊。人谁没有缺点呢?当我们和老师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闹对立、产生怨恨情绪,又或者默默忍受、一个人生气,还是找个恰当的机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化解矛盾呢? 女:相信老师们也会通情达理,没有沟通解决不了的矛盾。男:之前,你可能与某位老师之间有误解、误会或有点小矛盾,也或者你对某位老师的一些做法不是很赞同,不如,我们就趁此机会一起和老师沟通一下吧。

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建设 篇6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思想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7-02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也最直接。

虽然高校辅导员属于高层次文化群体,群体的心理是基本健康的,这一主流毋庸置疑,但辅导员队伍中存在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矫正,则不仅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甚至会导致个别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行为与教育目标发生矛盾,因此积极改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们设计了2份书面调查问卷,一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信息调查表”,用来统计辅导员老师的基本信息和当前工作状态;另一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信息调查表”,用来调查并统计辅导员老师们的心理压力来源和老师自身的个人能力分析。我们先后对驻济的5高校的在职辅导员进行了问卷及面谈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8份,有效问卷98份。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驻济5所综合院校的各专业的辅导员老师,包括文史、法学、理工、医学等专业的辅导员。笔者认为此次调查应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国高校辅导员在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下,辅导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当下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老师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知识与技能水平;心理咨询师式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生活保姆式的日常学生事务处理;自身对本职工作较低的职业认同感;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困惑等等多种压力所带来的心理焦虑、紧张、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辅导员出现工作厌倦、心力交瘁、迷茫困惑等情绪,具体表现为:

1.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有所欠缺,引发工作焦虑。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时,74.6%的被访者表示“基本了解”,只有不足4%的老师认为自己“精通”。同时,在面谈交流的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辅导员表现出了对工作、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事实上也有很多辅导员老师自觉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学校默默奉献,但个别高校辅导员也表示过,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例如:心理学、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知识对于当前的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是有所欠缺的。有辅导员老师表示,他们的心理焦虑来源于:自己所读专业的限制,自己对所带的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熟悉;有的老师则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以致于当学生遇到生活、学习、心理等问题时,不能迅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有个别年龄较大的辅导员老师,因为年龄、家庭原因,自身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认为自己在解答学生关于社会、经济、思想观念、价值观等问题时,未能达到学生的满意。由此可见,辅导员老师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因知识不全面而导致的工作上的紧张焦虑问题。

2.对个人前途的焦虑导致个部分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情感不够积极。

这一方面突出表现在辅导员工作前途引发辅导员老师的心理焦虑和烦躁,调查中,在问及“您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愿景”的看法时,13.4%答老师回答“非常明确”,而接近40%的老师回答“有点模糊”。在面谈过程中,有老师反映,现阶段各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与使用不够科学,重使用而轻培养。关于“您认为您的工作及社会地位与授课教师和专业技术教师相比较”的看法时,只有3%的辅导员老师回答“非常满意”,67%的辅导员老师选择了“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事实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较,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晋升途径显得有些狭窄,致使辅导员经常为自己的职务晋升而感到焦虑。

3.自我评价偏高,个人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不强,工作中的压力,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自我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的减弱,从而使心理压力加大。

调查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96%的辅导员老师表现出优秀的沟通能力,93%以上的老师具备较高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但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烦琐、重复,同时责任又大、协调难度高,而在“自我调节能力”的回答选项中,71%的老师仅仅表现出“ 具有一般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力并非如自己评价的那样优秀,只有8%的老师表现出“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现代管理学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绪的波动往往会降低人们的沟通能力与适应能力。

调查中还发现,目前各高校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超过57%的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面谈中发现,目前仍有个别辅导员存在沟通不畅,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威信难以树立等问题。

二、优化并解决辅导员老师心理问题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有效性。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由心理学、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组成。当然也包括辅导员老师自身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学科知识、沟通协调、组织能力、适应、调节能力。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和能力内化成辅导员自身所拥有的个人素质,存在于学生工作中的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2.提高辅导员老师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作出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大学生人格的养成除了家庭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外,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大学老师当中,辅导员是与学生的生活交流最多、思想交流最频繁的老师。因此,改善辅导员老师的心理素质,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3.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辅导员老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学习的直接领路人,他们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工作生活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政水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老师就能准确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是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的指导者,辅导员老师的知识大概由如下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思政知识、教育、心理、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广博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各高校应该把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作为长期工作来抓,既要拓宽知识面,使辅导员夯实思想政治基础、拓宽社会人文常识,又要培养适合本职工作的知识才能,适时地组织老师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研讨,让辅导员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思政工作的重心在于高校辅导员对各种时事思政素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然后将其加工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形式,这既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又要求能够具体把握所培养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此,高校党团委应该不定时组织辅导员老师学习时政,利用团队的创造性,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形成主流的价值判断。这样,既降低了单个辅导员老师创新的难度,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解决了单个辅导员教师不易完成的问题。

其次,高校各系部应该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组织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利用党团组织或办公室,注重辅导员老师的个人心理卫生保健。借助学习、讲座等形式,使其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节手段和方法,保持良好和乐观心情。

再次,各院系领导应帮助辅导员老师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评价,努力引导辅导员不断提高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和技巧,不因为轻微的环境变化而使自身的情绪随之波动,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同时指导他们处理好个体与上级、同事、学生间的关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 交流和理解信任,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

3.引导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工作热情。

关于辅导员对前途的担忧,确切的地讲,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辅导员老师们缺乏各种工作能力,而是没有找到自身的能力与辅导员工作的契合点。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具备上述的特点。

首先,辅导员应该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善于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阶段规划,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懂得制定目标,努力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学习,认清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根据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适时、客观地采取不同策略。例如:“职业前期”应该以学习、锻炼为主,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立业期”应该加紧学习并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确立自己的职业优势,争取职务轮换。“职业成熟期”,应该考虑多元发展和创新发展。“职业后期”则应该用心培养新人。职业规划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辅导员力成为教育专家。

另外,高校要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培养计划。一方面要尽量拓宽辅导员老师的知识面,帮助辅导员老师树立坚实的思政立场,培养熟练处理各类学生生活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辅导员适应本职工作的本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协助实施辅导员在本学期内的学习计划,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选择合适的各级课题推荐给辅导员研究并实践,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能力。同时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积极鼓励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位,使其成长为专家型人才。

4.引导辅导员老师正确认识工作中的压力并进行有效减压。

首先,高校各级领导应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权责明细,辅导员老师就会很容易地认可岗位职责,工作热情才会提高,责任压力自然就会得以化解。其次,辅导员老师应该懂得,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培养成熟且优秀的骨干,是减轻学生管理工作压力的另一个有效方法。

其次,辅导员老师学会自身减压。

辅导员老师属于高智商群体,一般能够正确的认识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面谈调查显示,他们主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缓解自身压力。例如通过健身运动、听音乐、进行自我心理暗示等方式减压,一般情况可以达到减压的效果。

最后,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各种能力减压。

其实,通过提升自身各种能力减压是减轻工作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但起效较慢,这是一个长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结果。老师们应通过各类学习、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最后在各种繁忙工作得到的轻松感。

5.通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但同时应该直面人才流动的现实。

一方面,辅导员老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自身处于愉悦的工作环境之中。在日常工作中,深入了解自己,了解并尊重他人。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争取家庭对于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面对的是,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合理人才流动。 在调研中发现,大约有有27.6%的辅导员老师,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有继续攻读学位或向其他岗位分流的想法。新鲜血液的流入,老师在工作中的不断积累经验,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队伍的途径。

四、结论

新时期高校心理辅导员工作初探 篇7

一、健全教育体系和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八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学院领导、心理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宿舍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八大群体,指派专门的心理辅导员。

建立《心理健康汇报机制》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形成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网络。心理辅导员、任课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向学院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心理委员要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干部要及时向心理委员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党员、宿舍舍长等信息员要及时向学生干部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辅导员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形成一个由八个群体构成的五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层落实责任,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二、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家庭背景当中的某一方面低于学校平均水平而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根据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理性的弱势群体;第二类则可以称之为心理性的弱势群体;第三类我们称之为经济性的弱势群体。 (1)

生理性的弱势群体,顾名思义,就是在生理上存在着某些缺陷或者残疾的人群。心理性的弱势群体,就是指由于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缺乏而造成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处于劣势的那一部分人群。经济性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家庭经济状况低于学校的整体平均水平,并且不能满足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的那部分人群。学校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交流,给与其特别关爱,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 新生入学后,组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初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筛选出来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与之逐个进行谈话,逐一排查,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不良情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 认真落实心理健康信息双周报和心理月排查制度。部署各班心理健康委员深入班级,认真筛查班内心理有波动的同学,上报到学院,心理辅导员及时找相关同学谈心,及时了解情况,做好疏导工作。

3. 开放“心理辅导员访谈日”。针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如一类学生群体、特困生、单亲家庭学生、恋爱失败学生、自我封闭学生等,做好个别辅导,给与特别关爱。心理辅导员主动邀请学生谈心,并接待学生来访。定期和这些学生进行聊天谈话,尝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定期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该同学的学习情况;定期向其舍友了解该生在宿舍的表现;定期和其家长通电话,通报该同学在学校的表现,并向其家长咨询该生平时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等。

4. 充分发挥手机短信、飞信、qq群的作用。通过以上工具,安慰生病的学生、回复学生的疑问、安抚学生的痛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做到认真回复学生的每一条信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感、信服感。

5. 建立心理辅导员心理信箱。及时查看学生发送的信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学生。针对个别情况,通过回信不能解决的,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和旁敲侧击向班干部、舍友了解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及时化解学生内部的矛盾。

三、召开心理班会,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朋友式关系

为了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避免学生脱离群体,辅导员可创造性地将班级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组织“心理班会”活动,走入学生班级宿舍,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谈心。力求通过这些日常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坚持组织“心理班会”。围绕国家大事、时政要闻、学习生活、公共道德、人际关系、择业就业等内容制定“心理班会方案”,如“谈感恩”、“谈换位思考”、“谈如何做文明公民”等,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心理班会,力求使每位同学都积极融入班级生活中,给每位同学都提供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舞台。

2. 心理辅导员深入学生班级主持召开主题班会。深入每一个班集体,与学生促膝长谈,了解现实,畅谈未来。并针对不同班级存在的缺点,分类别地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

3. 心理辅导员深入班级召开“分享成长故事座谈会”。引导同学们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影响重大的故事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加强大家心灵的交流。

四、丰富教育形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文修养和艺术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充分调节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集体凝聚力的加强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道德品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应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进行自我调适。

1. 邀请校外知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心理辅导员分专题为学生讲述学习、人际关系、爱情、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的专业指导。

2. 播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片,使广大学生系统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及时向学生公布社会上因心理疾病而酿成的悲剧,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座谈,客观地分析悲剧的原因,使广大学生不断审视自己、调整自己,避免类似悲剧的产生。

3. 举办“心理健康影片巡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影片展播,播放比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片,并进行点评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 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使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地支配学习生活时间,熟悉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及政策,掌握就业流程及就业技巧,做好就业前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避免因就业而造成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

5. 举办“心理小贴士”比赛。倡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将自己喜爱的心理健康教育箴言撰写在手工艺品上,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6. 参加“心理剧大赛”。指导学生创作自己身边的大学校园心理剧剧本,自编自演。通过编写、排练、演出心理剧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矛盾,探索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的心理故事,及时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引导广大同学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7. 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每月制作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展板,通过心理故事、名人谈心、歧路人生、情感疗吧等栏目,使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1.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刍议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自我调适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辅导员承载的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灵工程”, 他们会对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引导、在心理上耐心疏导、在学习上精心指导,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的开展工作。辅导员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这不仅关系到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 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只有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才会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 从某种意义来说远远超过某些教师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本身, 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

分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原因, 找准辅导员心理压力的源头, 辅导员才能更好地针对性地自我调适, 增进内心和谐。

(一) 多重角色复合体的负重感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 知识的传授者、学校的代言人、学生的领导者、朋友、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每个角色都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更为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对于辅导员而言, 一种角色就是一份责任, 就意味着一层压力。为了做好这些工作, 很多辅导员都有“上有千根线, 下仅一根针”的感觉, 往往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多种角色的复合使辅导员深感疲惫, 产生负重感。

(二) 角色冲突引发的焦躁感

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 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 就会使辅导员高度紧张和焦虑。如:大多数辅导员对手机铃声过敏, 工作忙的时候甚至出现手机铃声幻听, 感触最深的是“午夜铃声”。因工作需要辅导员24小时开机, 随时待命, 深夜学生出事, 第一时间拨通辅导员电话, 辅导员半夜惊醒之余, 还需要及时解决问题, 甚至连夜赶往学校进行处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了, 家庭问题产生了, 怎能不让辅导员焦虑?另外, 辅导员一来担心学生违纪, 工作成绩会被一票否决;二来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 万一出事就难以向学校和家长交代。长时间心理紧张和焦躁不安, 使他们的身心疾病增加。

(三) 大学生的睿智刁难, 使辅导员产生挫败感

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断拓宽, 涉及各领域的具体事务迅猛增长, 致使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 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类信息比之先前呈几何级增加, 使学生有时对某些知识的掌握深入而全面, 思想日益多元化, 个性也多样化。个性张扬、睿智的学生容易自以为是, 喜欢游离于班级之外;有时候会刁难辅导员来彰显个性, 与辅导员针锋相对, 经常以“不是猛龙不过江”气势争辩, 辅导员也会因事发突然和经验不足败下阵来, 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三、确保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

对于辅导员的负重、焦躁、挫败、迷茫和失落, 如果我们听之任之, 很快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甚至产生心理的扭曲, 不但会造成教学的失效, 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 教育管理者应想方设法将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予以消除, 辅导员也应该不断提升自我调适能力, 增进内心和谐。

(一) 构建确保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为健全高校对辅导员的保障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 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 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高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明白辅导员首先是一个普通人, 平时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 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还要考虑到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 制定专门的职称、职务政策, 纳入学校干部培训序列, 强化培训, 合理分流、解决出路;同时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方法的指导, 引导他们变压力为动力。

理论随如此, 但是学校管理因素和大环境的塑造毕竟无法在朝夕间就可以改变, 因此, 在暂时无力改变学校教育制度和工作环境的前提下, 辅导员自身的心理调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辅导员自我调适能力的养成

辅导员要达到有效调适自我, 塑造心理素质过硬的自我, 不仅要保持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增强自我意识, 控制和调整工作、生活节律, 劳逸结合。在激烈中求缓和、紧张中求松弛、宽松中求发展, 这是确保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1. 健康心态的养成

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能够使得我们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 用积极的心态思考人生, 用最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用富有智慧的心态支配人生, 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人生。健康心态的养成, 首先, 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 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这种可贵的品质可以帮助辅导员达到目标, 解除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 扩大对幸福的感受力。其次, 辨证看自己。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 正确地评价自我, 相信自己具有某些优势, 经过努力, 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时可以把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

2. 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的养成

辅导员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 他们经常出入于各职能部门, 因此, 要做好学生工作, 首先要有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首先,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生之间的问题层出不穷, 自身升职竞争普遍存在, 因此, 辅导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努力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次, 掌握与领导沟通的艺术。辅导员一定会遇到突发事件和工作创新问题, 与领导的有效沟通则非常重要, 有效的沟通能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教育改革措施也能更好地实施。辅导员要懂得让领导知情, 与领导携手共担风险, 减少自身压力。

3. 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辅导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应当学会情绪管理。长期置身于压力之下的辅导员其情绪难免波动。管理情绪, 首先, 要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如何?”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 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其次, 要以合宜的方式舒解情绪。舒解情绪的方法很多, 比如找好友诉苦、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舒解情绪, 目的在于让自己好过一点, 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

综上所述, 辅导员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辅导员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 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因此, 让我们共同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让辅导员在像阳光一样的职业上神采飞扬!

参考文献

[1]张瑜玲.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5 (2) .145-147.

[2]陈愉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压力分析及缓解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5) .653-654.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研究 篇9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剖析

1. 社会角色变换下的适应力较差

进入大学后, 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 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 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 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 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 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 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癖。群体性的这种负面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 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有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及知识水平没有达到正确调节自身的程度, 使得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要求与其行为结果相差甚远, 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抑郁、焦虑、自卑、冷漠等。

2. 网络成瘾, 不能自拔

据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而来自公安部门的统计表明, 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沉湎于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变得更为孤僻, 对社会形成隔离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因长时间上网, 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 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 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会出现混乱, 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3. 学习压力过大

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 大学生认识到知识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感到新知识的匮乏和缺少创新能力对未来前景的不利, 同时由于大学校园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 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优越感, 处于紧张的学习气氛之中, 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表明, 有1/3左右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业压力过大, 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学业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重视, 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加具有进取心, 不少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频频给自己充电, 如近几年出现的考证热、出国热, 甚至有一些人从入学开始就为自己的考研、出国梦想而奋斗, 为自己能转入理想的专业而奋斗。在这种大环境导致的学业压力下, 很多大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变得有些吃不消, 精神上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常焦虑不安, 久而久之就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

4. 自我控制力不足

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空间、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生活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那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同学, 课堂上不专心听课, 或看小说、杂志或戴耳机听音乐, 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 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有些同学因为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对专业缺乏了解不感兴趣而导致学习缺乏热情形成学习动力不足, 有些学生甚至是迫于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 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来到学校读书的, 自然缺乏学习的动力, 当然学生不可避免的接触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也会使其丧失学习的动力。

5. 就业问题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起, 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而且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全球就业形势普遍恶化, 我国的经济形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原本就承受着择业压力的大学生们其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强化。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感到无助和无望, 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困扰、行为混乱等。

6.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 是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 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 他们热切的盼望与人沟通, 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 但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有些同学人际关系不和谐, 孤独感加剧,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害怕与人沟通,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1. 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 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 在知识结构上, 除要求其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多一些心理知识,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 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因为气质类型不同, 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 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2. 学会换位思考, 做好学生的表率

面对学生成长出现的各种问题, 辅导员应该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 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所处的地位、年龄、知识水平、环境等方面分析所发生的事情, 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宽容, 考虑问题也会更周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也更具有合理性,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辅导员的工作艺术就是“敲门的艺术”, 只要辅导员尊重学生, 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 以热心、真诚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期待, 那一扇扇心灵之门就会向辅导员敞开。

3. 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要对一个班级负责, 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这种体制在做好学校咨询工作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情况下,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入学后会建立一个动态的学生信息档案, 在必要情况下, 这套信息档案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咨询的必要补充。高校政治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 对问题学生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高校政治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鲜活的一手材料, 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 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 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 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更新观念, 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 .

[2]赵安珍, 李锋.以人为本教育观与高校学生工作[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4) .

[3]毕建忠.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的必然趋势[J].消费导刊, 2008 (12) .

[4]宋迎秋, 曾雅丽, 姜峰.变态心理学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定探究[J].中国校医, 2007 (21) .

[5]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心理辅导员 篇10

1 当代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的研究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 就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 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 展开心理辅导工作, 继而实现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的高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总结了当代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几方面心理问题, 指出这些心理问题对学生成长的危害性。

1.1 有关学业的心理问题

作为学生, 其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如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等问题。

1.1.1 学习压力过大。

在知识决定命运的今天, 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在未来激烈竞争的职场中的发展而言是很重要的, 很多学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再加上高校的学生大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人才, 在人才聚集的高校里, 极易使很多优秀的学生丧失原有的优越感, 而倍感学习压力的增大。

1.1.2 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学生对未来没有目标规划, 缺乏社会责任感, 没有求知欲, 丧失了学习动力, 非常消极。除此之外,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或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 而被调剂到另外的学校或专业, 就会因对学校或专业不感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学生是因为家长的逼迫而不得不接受某一学校或专业, 这种强迫的学习自然毫无动力。学习没有动力, 就会使学生不集中精力在学习上, 看小说、听音乐, 逃课上网玩游戏等等, 都会成为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绊脚石。

1.2 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 他们热切的盼望与人沟通, 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 但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有些同学人际关系不和谐, 孤独感加剧,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害怕与人沟通,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3 关于情绪和性格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 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开始接触社会中更多的事物, 但同时其社会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还是非常差。很多事情或事物, 如在对努力做好某件事, 却得到了比预期相差甚远的结果等情况下, 都会使学生产生抑郁、失望、沮丧、痛苦、不安、自卑、冷漠等不良情绪, 又不懂得如何自我调节, 继而严重影响了其心理性格的健康成长。

2 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基于上述对当代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 若学生心理出现消极变化, 存在一定问题时, 没有人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来调节其心理状态, 引导其走出心理发展误区, 而是任由其自由发展, 那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切实负起责任, 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笔者提出,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果。

2.1 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 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因为气质类型不同, 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 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因此, 新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内涵, 加强心理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心理辅导所必须要用到的方法和技巧, 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心理辅导。

2.2 学会换位思考, 做好学生的表率

由于当前的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且一直学习成绩优异, 无论是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是天之骄子, 因而其很多想法都很特别, 有个性。因此, 当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时, 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其的优越心理, 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在帮助学生解决校园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时, 辅导员都应该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和理解, 毕竟辅导员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 应该更能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辅导员应该以知心姐姐或者知心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为他们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与学生建立一种介乎老师和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指责和呵斥, 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 甚至僵化。辅导员的工作若处理好了, 便是一种艺术, 一种敲开学生心门的艺术。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和考虑, 给学生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才能更好地获取学生的信任, 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工作效果。

2.3 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高校政治辅导员对一个班级负责, 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这种体制在做好学校咨询工作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情况下,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入学后会建立一个动态的学生信息档案, 在必要情况下, 这套信息档案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咨询的必要补充。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论述了这些问题各自的成因, 指出了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危害性。并就如何加强心理辅导教育, 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效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由此可知,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育环节, 而在这个环节里, 辅导员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此, 作为当代高校的辅导员, 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心理学理论研究, 多贴近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发展动态, 以便及时辅导学生, 引导学生, 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 高校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改进, 教育模式中也越来越注重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道德心理素质。这是因为当前的高校学生是一批较为特殊的群体, 他们具备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但心理素质却不够成熟, 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在教育中应当极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积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引导学生摒弃消极、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转而走向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现本文就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所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 来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果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辅导员,问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宁艳, 刘志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理论观察, 2002 (03)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辅导员 高等学校

[作者简介]张智昱(1971- ),男,山东巨野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华东(1973- ),男,江西九江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蔡续(1973- ),男,四川名山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公共管理、德育。(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91-01

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专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定位比较模糊,导致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在实践中表现出低效性。因此,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首先必须深入地探析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明确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了辅导员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保障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1.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大学的目标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完善人格,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的过程。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延缓偿付期”,对“自我同一性”的追寻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任务,需要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指导。

2.有利于廓清辅导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很多辅导员而言,一谈到心理健康教育,就认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实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多个层次,既指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治疗,也指面向那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正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同时还包括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增强个人有效的生活技能,提供多元的、系统的服务以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支持。

3.有利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人数有限,从整合资源的角度出发,很多高校都构建了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辅导员人数较多,与学生联系紧密,是院系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骨干力量。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辅导员广泛宣传并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班级这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工作开展也只有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效进行。因此,深入探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强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系统功效,使高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得到保障。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表现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是辅导员首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于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辅导员要通过日常工作和主题教育,向全体同学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念,消除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误解和偏见。强调高校心理健教育的发展性功能,让学生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素质、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同时,向广大学生宣传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情,在碰到自己难以独立解决心理困扰的情况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求助平台。再者,通过各种途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对诸如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心理、恋爱和性心理以及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策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首先,辅导员可以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其次,辅导员可以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有针对性地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自我探索性团体辅导活动;学习社交技能,学会信任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能力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理解学习目标、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团体辅导活动;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与特点,提高求职技能的职业团体辅导活动;科学地认识性别差异,认识性的生理和社会功能,促进两性交往的恋爱和性团体辅导活动等。第三,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技巧的辅导员还可以通过面对面、电话、书信和网络等途经为在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发展性的个体心理咨询。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学生会、分团委、年级委等各种途径组织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鼓励和支持。

3.参与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从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来看,如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提高责任感,带领学生骨干,主动走近、关注、鼓励、帮助某些学生群体的话,那么高校出现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概率将明显降低。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群体主要有: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危机状况,特别是有自伤和伤害他人的倾向时,虽然对这种情况的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要应由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但在这一个过程中辅导员还是能在其中做很多重要的工作,如第一时间向总支副书记及学生家长汇报情况,争取宝贵的干预时间;尽可能地把和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同宿舍的室友、玩得好的朋友、男(女)朋友、老乡找到现场,把握发生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可能引发的事件;和上述同学一起采用安抚、鼓励等策略,尽量让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以便了解他的困扰和需要;在发生心理危机学生的家长到来或者转送专业医疗机构之前带领学生骨干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24小时排班陪护,保障发生心理危机学生的人身安全等。

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准确把握之上,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辅导员的工作特性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条件。辅导员的配置一般以院系为单位,每个辅导员按年级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育管理活动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始终,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开展纵向和横向的系统研究。而且,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大学规划、经济困难、就业等方面存在困扰的学生,这就为他们开展案例研究提供了方便。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既是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体现,也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有效发挥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是前提。虽然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逐渐重视起来,各级各类培训不少,但培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是:培训缺乏系统性,不同层次的培训在内容上多有重复;培训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讲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技能的训练;培训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专家讲座,使得参加培训的辅导员感到异常枯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效果,还需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下工夫。从内容维度看,应使辅导员着重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常见类型及其应对策略、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操作、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培训的方式来看,应以效果最大化为原则,理论知识以讲述和自学为主,技能类培训可以通过系列性的作坊开展,增强体验性,让辅导员学得会,用得上。

2.完善辅导员考核和激励机制是保障。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充分调动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要完善辅导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辅导员考核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效果、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展情况、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开展情况建立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对那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充分、效果突出的辅导员要进行奖励,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智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162.

[2]张华东.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0):71.

心理辅导员 篇12

一、心理动力学的含义

心理动力学 (psychodynamics) 是强调心理能动性在人的行为活动中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理论体系。心理动力学认为, 人的心理与行为是积极的、能动的心理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人的精神生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其基本动能来自于人的各种需要和内驱力。心理动力学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整个活动, 着重研究人的活动的前因后果, 强调研究人产生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人性假设观点

心理动力学理论对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 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 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 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 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 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 组织可以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3) 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 当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 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 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 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 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 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资源, 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 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 由于动机的驱使, 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 不同的人胜任不同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动力机制建构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动力机制的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人员选拔

传统的辅导员招聘多在以教育背景、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以往的经验来做出聘用的决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 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就是绩效优秀者。基于心理动力的辅导员选拔, 挑选的是具备胜任力和能够取得优异绩效的人, 而不仅仅是能够做这些工作的人。因此, 人和职位匹配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匹配上, 还必须重视内隐特征 (行为风格和行为能力等) 的匹配。这样做的理由是, 处于胜任特征结构表层的知识和技能, 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而处于胜任力结构底层的核心动机、人格特质等, 则难以评估和改进, 但对胜任力却有着重要的贡献。辅导员因其岗位和职业特性, 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因此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各类学生问题。以性格为中心的人格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 并进一步影响到他的工作绩效。更为重要的是, 辅导员的个性、人格魅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以内隐特征测评为重心的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能够对辅导员的各方面素质做出客观、科学、准确、系统的评价, 这对于在辅导员选拔中了解候选人的行为风格和行为能力, 合理地选才和用才很有帮助。研究心理动力学理论, 关注内隐特征与工作或职位的联系, 将行为风格和行为能力与职位的匹配问题引入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中, 将会对我国辅导员选聘的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薪酬设计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薪酬指个人获得的以工资、奖金及金钱或实物形式支付的劳动回报。广义的薪酬包括经济性的报酬和非经济性的报酬。薪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与补贴、股权等具体形式, 支付方式除了货币形式和可间接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之外, 还包括终生雇佣的承诺 (职业保障) 、安全舒适的办公条件、免费的午餐、参与决策的机会、反映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工作内容、学习成长的机会和条件、引人注目的头衔和荣誉、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工作平台等。对于绝大多数薪酬接受者来说, 货币性薪酬实际上只是一种间接性薪酬。他们最终的需求, 可能是为了得到商品、劳务和社会的认同或尊重、进入上流社会、获得友情和爱情等。因此要较为充分地发挥薪酬的激励杠杆作用, 就不仅要了解薪酬接受者对货币的需求, 而且必须了解薪酬接受者追求的最终需求。对于许多高校辅导员来说, 获得经济回报并不是主要目的, 希望得到智力和情感的尊重才是核心需求。学校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政策,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是从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需要出发, 为辅导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为辅导员创造温馨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二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在岗位津贴、培训经费、通信补贴、加班补贴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 使辅导员的整体待遇高于同级别的行政人员。三是积极引导并有效地营造一种工作氛围, 让广大师生理解并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四是积极拓宽辅导员的发展渠道。激励优秀的骨干辅导员向专家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鼓励和支持有志于长期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通过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培训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积极拓宽辅导员非专业化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 一方面可以把部分辅导员作为学校党政干部的重要来源, 把有一定工作资历的辅导员充实到学校党政管理的骨干岗位上, 另一方面可以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提供攻读更高学位或专业学习进修的机会, 为他们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 人员培训

基于心理动力, 应用胜任特征技术设计培训, 是对组织成员进行特定职位的关键胜任力的培养, 培训的目的是增强组织成员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能。学校应建立辅导员胜任力培训的专职师资队伍, 由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等学科背景的专家组成, 并对培训计划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研究,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在此基础上建立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激励机制, 提高辅导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培训的效果。辅导员的胜任力培训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胜任力专题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专题培训,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胜任力专题培训,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胜任力培训等几个方面。除了日常培训和研修培训外, 还要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和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创业导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 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摘要: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 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联密切, 是从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本文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人性假设观,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心理动力机制,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薛艳, 朱宁, 王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3) :12-14.

[2]张玉萍.高职辅导员资源管理机制构建[J].江苏社会科学, 2010, (1) :80-82.

[3]邵汉强, 陈永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途径[J].职教论坛, 2011, (17) :99-101.

上一篇:中考作文技法下一篇:漫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