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员(通用8篇)
心理健康辅导员 篇1
心理健康辅导员
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的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心理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员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评价
二、心理健康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心理咨询的理论里面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精神分析都强调安全接纳的环境对人朝向积极方向改变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安全是心理意义上的安全)。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如果心理健康辅导员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接纳的环境那么学生就最有可能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去改变去成长!就像身体自然的发育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理也有自我发育的能力!
首先心理健康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心理健康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心理健康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
其次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台湾有专门用团体动力学的观点建设班集体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也证明了凝聚力强的集体的学生往往获益成长最多。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心理健康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
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以上可见心理健康辅导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这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能力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所以开展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战研修班暨国家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认证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京师博仁董艳菊老师的课程就会对以上心理健康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学习。
导师介绍 董艳菊
◆北京市重点中学心理教研室主任 ◆新加坡教育部特邀访问学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全国十佳心理教育工作者 ◆中学心理高级教师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批教研员
◆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有着丰富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实践经验。
课程详情:
培训时间:2014年7月14—17日(4天)
心理健康辅导员 篇2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剖析
1. 社会角色变换下的适应力较差
进入大学后, 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 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 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 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 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 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 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癖。群体性的这种负面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 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有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及知识水平没有达到正确调节自身的程度, 使得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要求与其行为结果相差甚远, 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抑郁、焦虑、自卑、冷漠等。
2. 网络成瘾, 不能自拔
据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而来自公安部门的统计表明, 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沉湎于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变得更为孤僻, 对社会形成隔离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因长时间上网, 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 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 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会出现混乱, 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3. 学习压力过大
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 大学生认识到知识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感到新知识的匮乏和缺少创新能力对未来前景的不利, 同时由于大学校园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 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优越感, 处于紧张的学习气氛之中, 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表明, 有1/3左右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业压力过大, 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学业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重视, 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加具有进取心, 不少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频频给自己充电, 如近几年出现的考证热、出国热, 甚至有一些人从入学开始就为自己的考研、出国梦想而奋斗, 为自己能转入理想的专业而奋斗。在这种大环境导致的学业压力下, 很多大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变得有些吃不消, 精神上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常焦虑不安, 久而久之就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
4. 自我控制力不足
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空间、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生活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那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同学, 课堂上不专心听课, 或看小说、杂志或戴耳机听音乐, 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 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有些同学因为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对专业缺乏了解不感兴趣而导致学习缺乏热情形成学习动力不足, 有些学生甚至是迫于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 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来到学校读书的, 自然缺乏学习的动力, 当然学生不可避免的接触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也会使其丧失学习的动力。
5. 就业问题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起, 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而且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全球就业形势普遍恶化, 我国的经济形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原本就承受着择业压力的大学生们其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强化。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感到无助和无望, 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困扰、行为混乱等。
6.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 是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 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 他们热切的盼望与人沟通, 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 但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有些同学人际关系不和谐, 孤独感加剧,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害怕与人沟通,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1. 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 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 在知识结构上, 除要求其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多一些心理知识,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 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因为气质类型不同, 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 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2. 学会换位思考, 做好学生的表率
面对学生成长出现的各种问题, 辅导员应该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 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所处的地位、年龄、知识水平、环境等方面分析所发生的事情, 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宽容, 考虑问题也会更周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也更具有合理性,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辅导员的工作艺术就是“敲门的艺术”, 只要辅导员尊重学生, 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 以热心、真诚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期待, 那一扇扇心灵之门就会向辅导员敞开。
3. 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要对一个班级负责, 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这种体制在做好学校咨询工作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情况下,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入学后会建立一个动态的学生信息档案, 在必要情况下, 这套信息档案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咨询的必要补充。高校政治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 对问题学生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高校政治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鲜活的一手材料, 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 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 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 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更新观念, 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 .
[2]赵安珍, 李锋.以人为本教育观与高校学生工作[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4) .
[3]毕建忠.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的必然趋势[J].消费导刊, 2008 (12) .
[4]宋迎秋, 曾雅丽, 姜峰.变态心理学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定探究[J].中国校医, 2007 (21) .
[5]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探究 篇3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仅担负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其心理健康和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直接相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便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令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学生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41-02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名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担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1]。正确疏导辅导员心理,加强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是构建新世纪大学生健全的必然要素。
一、调解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一)、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高度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群体。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以及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要求辅导员老师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而积极影响身边的学生[2]。
(二)、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表现
国家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我们辅导员的重点是学生,调解辅导员心理问题,帮其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刻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其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最大程度的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体现[3]。
二、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根源
(一)巨大的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不高,他们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缺乏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对未来职业定位和发展没有合适的价值取向。从而带给辅导员一种无所适从、有心无力、身心疲惫的工作状态。
(二)社会认同感较低
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具备较高的职业认同感,这是由于社会形势和教育体制共同决定的。在辅导员队伍考评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社会认同感不强。工资较低,无法最大限度的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微薄的薪水往往会造成辅导员心灵的挫伤从而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
(三)从业心理状态的扭转
随着工作的不断展开,辅导员容易发生心理状态的扭转。这种繁忙琐碎的工作逐渐降低了他们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出现中后期倦怠的状态。
(四)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自我化解、自我舒缓的能力,它是改善内心情绪状态的必要条件。目前辅导员队伍大都缺乏一定的心理调节知识,未曾接受过必要的心理疏导培训,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进而也会造成辅导员工作的额外负担。
三、探索解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道路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首先,推动高校管理层观念的扭转,将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辅导员心理健康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解决。其次,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完善机制,充分认识到保障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的直接联系。明确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趋势和发展,共同审议提出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的文件,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为辅导员队伍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完善辅导员职业考评和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干预及预防机制,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认知提供尽可能宽广的平台[4]。组织参与心理健康调查分析,排除隐患因素,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考试,强化应对能力。
(三)进一步增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责任认同感
结合高效实际情况,满足多元化的辅导员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化辅导员队伍对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细化、量化考核办法,严把入口关和考勤关,切实以辅导员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其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使命感、荣辱感以及责任认同感[5]。
(四)优化辅导员资源配置,解除心理压力
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心理素质为目的。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推动我国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
(五)打造职业化的高精尖辅导员队伍
打造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符合现代化经济建设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是帮助实现职业规划的目的和途径。首先,加强业务培训,增加事例分析讨论的机会这是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辅导员所管理不同学生的特点,鼓励其完善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打造优良的素质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优化人格结构,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我心理阅读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拓展交际面,正确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6]。不断调整和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达到真正提升自我素质的目标。
总之,高职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鉴于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建立健全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2):34-35.
[2]栾贻福. 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分析[J]. 科技信息, 2009(36).
[3]董秀娜, 梁洪振, 孙绫屿. 柔性管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2(34):79-81.
[4]李廷树.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探究[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3):62-64.
[5]田旻佳, 许佳. 崇德尚学德业双修——安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记[J]. 当代贵州, 2011(13).
[6]李红, 庄蕾.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6(12):109-110.
作者简介:
欧仁辉(1982-),男,湖南宁远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系学工办主任
韩 超(1987-),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系辅导员
杨 凯(1979-),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系党总支书记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小结 篇4
在华东理工为期三天的培训中,主要是针对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的适应性问题的专题讲座。培训结合了众多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的案例分析,对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密切。总之,对刚刚加入辅导员队伍才几个月的我而言,能和那么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同行共同参与这次培训十分荣幸,当然也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培训我更加明白了作为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在适应大学生活中的几个重要任务,包括:学习任务、人际交往任务、生活自理任务、环境认同任务和身心体验任务。这几个任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当中。例如,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同学很可能他和同宿舍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存在问题的,进而也会影响到他的学习。
人的适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
一、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以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的社会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即个体适应自然环境的有效性。这个社会适应能力既是对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适应,也是对各种角色和活动的适应。
在培训的交流过程中,大家普遍感觉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喜欢抱怨但是不想要主动去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处理好现在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
二、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的背景下愉快的参加学校活动并且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包括学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常规适应等多种评价维度。学校适应的本质特征主要是学习活动表现适应性、行为情绪的常规性和人际关系的恰当性。
三、心理适应是个体对环境所作的积极反应并与环境监理平衡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心理适应不良的本质就是自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作用。
要解决学生适应性障碍的对策和影响途径有很多,包括给学生上心理类的课程、让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者体育活动、户外活动等。
作为辅导员要在小的细节方面入手,如母亲节、感恩节或者学生生日,让你的学生知道原来在这个学校里面老师还是记得他的,他不是孤单一个人,在心理上给学生以慰藉。
面对在大学生中间的个案问题如自卑、强迫症时,要注意宽容、平和,也要注意不能过于看重技术,咨询也要讲究艺术。
大学的三年或者四年里面每一个年级都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性任务,作为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为自己设立可行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减少适应性障碍的发生。
在这几天的讲座中,华东政法大学的张海燕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印象。她的讲座澄清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性症、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和无气力症等重要的概念,还介绍了LAC图——一种简单的介入学生无气力症的方式。
一般的心理问题是指持续1-2个月不能化解自己的情绪,内心产生了冲突,体验到了不良的情绪反应,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在最初的事件中。它没有出现异常的行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指在多数的情况下,人会出现短暂的失控,它是由于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的。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比一般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长,痛苦的情绪会持续2-6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是有区别的。一旦出现这种状况辅导员就要引起注意了。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躁狂症等,这些普通的心理咨询是无效的,需要专门的精神医生开具药物来进行治疗。心理障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的原因常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症、无气力症等。
张海燕老师着重强调了针对学生无气力症的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询方法(LAC图),它市一中崭新的独特的咨询方法,适应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它综合了行为治疗、来访者中心等理论方法,重视现在、简单易操作,在短期内即可见效。同时,它可以通过评估行为来增强动机。
无气力症学生的特点有以下七点:(1)有很强的自我不完整、自我不确定感;(2)摆脱竞争、学业的愿望与学业的心理依赖之间的矛盾;(3)作为好学生的自尊心受挫时,丧失对未来思考能力,没有明确的人生剧本,缺少自信、迷失自我;(4)缺乏关爱,没有幽默感;(5)男子汉的意识发生扭曲,拒绝成熟;(6)对母爱有依存心理;(7)有很强的自我不确定感,多采用强迫、退缩的方式。
在大学生中间产生这样的现象的表面诱因可能是入学专业选择的受挫和妥协、被要求独立创作毕业论文、对学习新科目不适应、毕业就职(对成长不安)、对学业不能理解(成绩不良、补考)、对人不安、以往失败的经历等。具体的操作步骤:把自己想做的事列在纸上,分类抄在第一张LAC图上,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评分,按平均分M,从高到低分类抄在第二张LAC,选择最为重要的2个目标,针对目标制定生活行为分析日程表。
心理健康辅导员案例报告 篇5
心理健康辅案例报告(初级)
姓 名: 王宏喆 身份证号: ***404002x 学 号: 1020273405 培训中心: 衡水电大
考试日期: 2011年3月26日 完成时间: 2011年3月20日 阅卷教师: 阅卷教师: 论文成绩: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姓名:王宏喆
考试时间:2011年3月26日
摘要:应班主任蔡老师的要求,七年级的李小明(化名,下同)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和班主任及家长的介绍,我认定他已经网络成瘾。于是我开始了自己平生第一次的心理辅导,经过科学的诊断,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李小明同学的上网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自我约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基本上克服了网络成瘾的坏习惯。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网络成瘾 初中生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李小明的家庭就是这样),上网的条件越来越方便,然而,痴迷电脑游戏的初中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一旦沉迷于电脑游戏,就难以自拔,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伊始,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网络成瘾的七年级学生。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李小明是我校七年级学生,据班主任蔡老师介绍,最近两个多月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变得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好像是每天都若有所思似的。考试成绩下滑很快,以前总是喜欢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的他,现在更多的喜欢独来独往。王老师多次与他及家长沟通,均不见效果。他上网,玩游戏,感到很过瘾,很开心,谁也拦不住,如果不让他玩,他会很难过,每天都不由自主地玩很长时间。蔡老师得知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报着一线希望,将李小明同学的这一心理健康问题交给了我。
我找到了小明,请他坐在我身边,倒了杯水给他,与他谈论起了电脑,谈论起了网络。开始他还隐瞒着什么,可是当他看到我的真诚举动,他把心放下来了。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很喜欢电脑,对电脑操作很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更喜欢打电脑游戏,要是在星期六日,他可以一天连续玩十几个小时。父母工作较忙(忙于店里的生意),由奶奶在家带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可以说他在家中就是老大,说一不二。
二、评估与诊断
多次找到李小明同学与其谈论电脑,谈论他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到其家里进行家访,与其同班同学了解情况,并根据自己学习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知识,我暂时确定李小明同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成瘾。为了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案,用下面的方法对李小明同学的网络成瘾程度进行了测试。
以下内容请选择是或否,内容有:
(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并且在下网后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是或否(2)我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是或否(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上网没有成功。是或否(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觉得沮丧、脾气暴躁。是或否(5)我上网花费时间比以前想象的长。是或否(6)为了上网,我甘愿冒风险。是或否(7)我曾向家长、朋友等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是或否(8)我上网是为了逃避或释放一些情绪,如焦虑、孤独、沮丧等。是或否 李小明同学已经选择了六个“是”,所以我诊断为严重的网络成瘾症。
初步分析如下:李小明同学网络成瘾的最初原因是想逃避现实,感到自己不能得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父爱与母爱。他热衷于聊天、玩网络游戏。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游戏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玩游戏,他才能寻找到快乐,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习无精打采,成绩越来越差,爱独来独往。
三、目标及方案
为了消除李小明同学的网络成瘾行为,制定了如下三个不同阶段的方案:
(一)真诚沟通,转变想法或观念。
阶段目标:转变李小明同学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为克服网络成瘾打下思想基础。在真诚的谈话面前,我们就像是两个朋友一样,在谈话中他把从未与别人说过的想法及他的上网经历,发生的事情都坦诚的展露了出来。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发现他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明白其利与弊,有了想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认真学习的轨道上来的想法。
(二)制定契约,约束上网成瘾行为。阶段目标:减少上网次数,控制上网时间。
正是有了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想法,根据心理健康辅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帮着他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内容如下:
我,李小明,同意减少上网和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具体如下:
1、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的时间只能在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一段的时间内。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2、周六周日,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3、任何时间不得去网吧或其他同学家中上网。
4、任何一次上网都必须先征得父母或奶奶的同意。监督执行标准:
1、如果我违反了以上标准,如私自打开电脑或上网时间延长等,则在违反规定的第二天起,连续四天不能上网,还得打扫家里的所有房间。
2、如果我能连续一个星期遵守规定,父母或奶奶就必须给你五元零花钱。
3、如果我能一天不上网,父母或奶奶就发给我一个凭证(事先设计好的不上网凭证),积攒十个凭证,父母或奶奶就得带我去城里玩一次。
我愿意接受老师、同学和父母、奶奶的监督,配合父母、奶奶每天记录我的上网时间。我们(父母和奶奶),愿意每天监督和记录李小明的上网行为,并严格执行以上规定。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李小明同学同意了以上行为契约,家长愿意为此配合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承诺。他们都在行为契约上签了字。
同时我告诉家长,要懂得电脑网络知识,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地的监督。不能只顾提供孩子上网所必须的硬件和费用,还应该即使跟孩子交流,要教育孩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学业,要谨慎上网,少玩网络游戏。要关心孩子的心理。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家长表示认同。
因为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在包含严格奖惩制度并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面前,李小明做的很好,在减少了上网次数与时间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父母的关爱与奖赏,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了。
(三)重新制定契约,引导正确利用电脑和网络。
阶段目标:进一步减少上网次数与时间,并引导李小明正确使用电脑与网络。适当进一步缩短李小明同学的玩游戏和上网的时间,并制定奖惩方法,用契约形式约束其执行,经过耐心谈话与沟通,引导他科学合理的利用电脑和网络,科学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习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
四、效果评估 通过对李小明同学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真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经过制定并执行以上三个阶段方案,李小明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基本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玩电脑及游戏的时间。李小明同学找回了自我,成绩明显提升,上课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和老师同学及父母沟通与来往。心理健康辅导初见成效。
对李小明同学的这一网络成瘾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还没有结束,虽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今后的辅导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相信,李小明同学会早日调整到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来学习。这次成功的“第一次辅导”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信心,为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自己的以后心理健康辅导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帮助更多的心理问题学生,使他们步入正轨,正常生活,正常学习,使他们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3)刘颖等编著《心理健康辅导 团队训练》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4)王志超编著 《中小学心理问题个别辅导》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8(5)灵均 《在网络中生活》 《家庭教育》 2000年第5期。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学习心得 篇6
江西省瑞金第三中学钟蔚聪 我参加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认识了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他们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二、懂得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样的重要。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的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三、了解了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做为新一代的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活力与热情,并且对自己的学生要充满信心,相信他们会做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身上的发光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他们的亮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数不胜数,就看班主任怎么从小的细节去寻找了。我们教师应当把一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并且进行放大,让这些孩子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经验,从而对自己的任何方面都充满信心。
我们都知道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那么同样道理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赣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培训
结 业 作 业
县(市、区):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阅 卷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
一、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前,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各种社会矛盾相互纠结, 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也影响着我国高校管理工作。其中的一些不良因素逐渐渗透进高校校园之中, 使得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近几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校园安全形势严峻, 高校学术环境受到污染, 高校教育价值导向迷失, 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不鲜见于各种报刊媒体, 这给当前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何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严峻的现实问题。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 辅导员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 来自于社会的、学生家庭的、学生个体的与高校自身建设的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都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 需要高校辅导员具备更加优秀的心理素质。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有关调查研究发现,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 略好于全国常模。”从近几年来高校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工作实践看,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在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同时, 引进的辅导员素质也向着年轻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都推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高水平开展。但是, 毋容置疑的是, 从当前辅导员工作的现状看, 由于辅导员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 即辅导员管的事情多、涉及到的学生多与工作部门多的“三多”问题和在学校的地位低、职称水平低与待遇低的“三低”问题, 辅导员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不容忽视。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职业兴趣降低、创新热情匮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扩招浪潮风起云涌, 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 辅导员工作压力骤增。尽管各个高校配合扩招也加大了辅导员队伍的引进力度, 但是相对于增长数量更为迅速的学生数量而言, 新增加的辅导员数量可谓是杯水车薪,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工作要求。这种状况的存在, 造成了现有的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 表现为工作时间长, 工作强度大等特点。而且, 当前学生群体的来源地域、知识结构也更加复杂、更趋多样, 使得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宽,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不断拓展, 并日益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于辅导员既要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又要抓学生的日常生活秩序管理工作, 既要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 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几乎是事无巨细, 因此有人形容辅导员是“管家婆”, 辅导员工作就是“管家婆”的工作。辅导员们每天淹没于这些繁琐的工作之中,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长此以往, 职业兴趣降低。人们常说“学生无小事, 事事是责任”, 由于学生工作涉及各个方面, 学生只要在学习学习期间, 辅导员就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动态, 并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 甚至要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使辅导员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之中。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逐渐侵蚀了参加工作时那种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展宏图、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工作热情, 并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职业创新欲枯竭现象随之产生。
2、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焦虑
在实践中, 各高校所招聘的辅导员来自于各个专业, 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是在高校“高进”门槛下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还有一些辅导员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力, 他们应聘辅导员职业的目的也是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寻找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与其他进入高校工作的普通教师一样, 高校辅导员们对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高度都有着较为理想的期望值。但长期以来, 辅导员队伍存在一个地位低、待遇低、出口窄的怪圈。相对于普通教师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低、待遇低, 而且发展出路窄, 作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要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这就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问题产生。“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 他们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 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 社会地位、待遇方面往往与工作职责和实际付出不相称, 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加之许多高校在实践中存在着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 重岗前培训、轻在职培训等错误行为, 更加加剧了辅导员失落和自卑心理状况, 使他们难以安心于辅导员工作, 并千方百计的努力调离辅导员岗位, 造成辅导员队伍建设不稳定的状况产生。
3、成绩难以得到肯定致使他们心理挫败感严重
任何一个人在付出艰苦的劳动后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成绩能够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作为辅导员, 付出艰辛的劳动后期望得到学校和学生较好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从目前辅导员工作评价现状看, 存在着诸多问题, 使辅导员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肯定。一方面造成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目前高校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保障体系, 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体制不科学, 尤其是缺乏包含劳动数量与质量等参数在内的综合评价机制, 从而使辅导员感到挫败和沮丧;另一方面,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工作具有周期长、内容复制的特点。辅导员工作不像其他教学活动那样, 通过某种考核的方式就可以立即见到教学成效, 他们的工作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 大多不可能立竿见影。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个体, 学生的情感与认识差异使得他们在对辅导员工作水平进行评价时难以避免个人主观性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 大都会产生一种“众口难调”的感受, 辅导员工作更是如此, 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评价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外部环境看, 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巨大压力。“面对知识更新、需要不断充电的压力, 社会评价要求高的压力,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以及高标准素质要求的压力等, 多辅导员心理的落差与焦虑增大, 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中必须要认真考量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 2007 (7) .
[2]黄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心理健康辅导员 篇8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和教育方法探究
(一)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及其阶段特点
结合本人六年辅导员工作经历,总结自身心理感受,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激情期(热情期)、困惑期、经验期、平稳期、低落期。2011年8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六届辅导员培训,会上同各位专家老师以及来自于全省各高校的辅导员精英们讨论交流经验,受益匪浅。大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经历感同身受,会上的专家也做了这样的分析:辅导员工作入职第一年前期,甚至可以精确到前3至6个月为激情阶段,即心理的热情高涨澎湃期。这是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过度时期,刚刚工作的辅导员,因为角色的互换,从心理上是一个接受全新角色的新鲜时期,终于可以从听之任之的学生阶段过度到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教师阶段,这时他们热情高涨,激情四射,成就感极强,决定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大干一番。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由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琐碎繁杂性,新手上道又没有太多经验,使得在工作中开始碰壁,或是遇到纷繁多样的学生问题使之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亦或者是领导的不满和批评,使之负面情绪不断上升。这时候的心理容易呈现低谷状态,也就是困惑期的到来。接下来大约从第二年开始,开始在挫败中反思总结教训,逐渐把工作重心从机械地做到提高效率上的转移,心理开始由不稳定向平稳转变,总结经验的同时已经能够应对一些负面情绪,具备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从第三年开始,基本处于平稳期,这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重心,具备相应的科学工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基本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这样的时期经历三到五年后,辅导员工作如果没有更大的突破和上升的空间,加之繁杂的日常工作在无休止地重复,其心理情绪开始走向低落时期。这时只有寻找到更好的突破口,走向更高的阶梯方能缓解心理失落的情绪,正面情绪才能再次萌发。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一般属于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负担的加重以及人的精力匮乏,心理状态也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管是从时间的划分还是从心理状态的分析,因人而异。所以应该根据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整,方能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心理过程的成长大致概括成这样几个阶段:
1一般心理素质的强化阶段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和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应具备四方面的心理素质,即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其中,辅导员的人格心理素质在整个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良好的认知品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良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思维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具备这些认知能力方能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并及时果断正确决策。第二,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能以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及周围的人相处,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并帮助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第三,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表现在承担辅导员角色时,能够按照角色要求、社会要求调整自我,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第四,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格其所思、所言、所行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在学生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人格魅力,诚信、正直、善良、热情、廉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2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阶段
高校辅导员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教育-咨询教育-危机预防”三级心理知识素质的形成。第二,具备“发展性、辅导性与防控性”三类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辅导性心理教育能力,即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三是防控性心理教育能力,即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监控、干预的能力。第三,具有敏锐觉察、处理自身与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情商。第四,富有品格向上、举止得体、宽容无私、充满爱心、高度负责、爱岗敬业的人格。
3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实现阶段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动力与归宿,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心理成长密切相关,他关系到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对策
本人精读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经验》材料汇编,其中包括全省54所高校的辅导员建设工作经验。我们提取精华,寻找各个院校在工作中共同法宝,我们发现要在高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我们提炼总结归纳如下:
1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切实做好辅导员的物质保障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基础
本项措施几乎是每个高校辅导队伍稳定的共同法宝。对辅导员的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予以支持,及时研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辅导员工资、福利待遇,实施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实施岗位津贴,对于8小时工作之外的工作量给予岗位补贴,发放加班费。有条件的院校在住房分配等方面向辅导员大力倾斜。在各项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方面给予优厚待遇。物质保障是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基础,只有做好每个辅导员的物质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保证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最大的工作热情去投入到本职工作中。endprint
2高度重视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工作空间
(1)设立学生管理工作基金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划出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经费,用于鼓励辅导员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实现以研究来带动工作,逐步向专家化方向发展。(2)让辅导员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如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等课程。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学水平,让辅导员真正成为既能承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能担任课堂教学的“双师型”人才。加强培训,注重交流,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学院设立培养培训基金,定期输送一些辅导员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或辅导员专业培训会,必要时候也可以输送辅导员出国培训,全面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3)拓宽发展途径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出路。解决出路问题是激励辅导员工作信心的基本保障,也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在职称评定、定岗定级方面给予辅导员一定特权,保证辅导员在不断工作中得到职位、职称的认可。其次,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学院其他各级党政管理岗位,或者作为学院各级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后背干部来培养,以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分析
1心理特点
(1)行为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叛逆,渴望独立,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缺乏团队意识,自我意识及其个性很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心理成熟度与社会实际有较大的偏差,行为貌似成熟,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明显较弱。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情感特点。“90后”多数生活无忧,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空虚甚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愿意张扬个性但缺乏深度,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思维特点。“90后”是在新时期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具有前卫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对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高科技时代使得他们掌握的信息知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空虚、脆弱、冲动、极端的思维特点。(4)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上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大学生富有智商高、好奇心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强等特点。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在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时常常有悖于常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功利性的思想和价值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意识强。
2当今大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1)是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的产物。现代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这些大众传媒途径广泛传播的负面影响随之而来。“90后”由于对互联网过分依赖,使得他们心灵空间封闭,对于某些是非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弱;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得许多媒体为了争夺市场迎合受众,追求利益,导致很多媒体刊登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其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2)是家庭环境的产物。大多数“90后”生活在“6+1”家庭,这类家庭结构中,因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不懂得艰苦奋斗和居安思危,同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伴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磨难。因为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使得“90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系统及培养对策
1高校辅导员的对象互动系统
(1)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内涵。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是指在想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方面特征:第一,辅导员与学生以价值传递为根本。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了解为前提。第三,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尊重为原则。第四,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向。(2)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思维:一是要树立“对话式”思维,二是树立系统性思维,三是要树立发展性思维。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二是实现政治价值传递的原则,三是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原则。第三,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实施方略:一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渠道,推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现实载体建设与虚拟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三是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对策
【心理健康辅导员】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辅导员09-20
心理健康辅导员 个体测试11-26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10-01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学习心得10-07
心理健康个别辅导方案08-27
心理健康辅导主题班会11-18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07-2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08-27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教案07-25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