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精选12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1
库伯尔斯特曾说过:“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更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 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工作中, 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不被同伴认可, 连交朋友都遭到拒绝, 不好好学习。他们缺少同学、老师的关爱。因此, 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形成健全人格, 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案例:
学生安某, 男, 11岁, 小学六年级。其父母共同经营个体商店, 家里由爷爷操持家务, 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父亲脾气暴躁, 父母亲关系紧张。安某纪律性很差, 爱说脏话, 不按时交作业, 经常搞恶作剧, 欺负小同学, 上课不专心听讲。
案例分析:
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是关键的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教授钟志农说过:“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 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 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 一些父母甚至把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
本案例中, 由于安某父母关系不和, 家里充满责骂、冲突、争吵、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人格发生扭曲, 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 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他经常动手打人, 欺负弱小, 上课捣蛋, 不守纪律, 想以此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以安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心。从低年级起因习惯不好, 同学疏远他, 老师不看重他, 父亲不关心他, 母亲过分溺爱他, 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他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但别人总是不喜欢他, 不注意他, 因此, 他就做怪动作, 说脏话, 捣乱, 尽可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久而久之形成了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等人格特征, 这也属因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找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找到了他的一个优点, 并让他在班上表现自己。然后, 召开班会, 组织大家总结他的表现, 让同学们说他的优点,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夸他像个男子汉, 讲义气, 乐于助人……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 以前, 他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 但怕大家不喜欢自己, 所以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同学们对他的坦诚报以热烈的掌声, 他也勇敢地表示, 以后要做一名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从这件事上, 他懂得了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 从不同角度赏识自己, 找回了自信, 建立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消除顾虑, 找回安全感、爱和归属。我首先与他最信任的朋友取得共识, 让他们经常和他沟通, 消除心理障碍, 找回安全感。同时, 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 让他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 了解父母为了自己而吵架的原因, 并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 促进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然后, 我让他经常去父母的商店, 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 体会父母的关爱。在他生日那天, 让他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用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那晚, 他流泪了, 父母流泪了, 烛光灿烂的夜晚, 他们轻轻地相拥在一起, 他又找回了安全感、爱和归属。第二天, 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说, 他感到了幸福。
反思:
经过一年的努力, 安某彻底变了, 上课时再也不捣乱了, 也不再欺负小同学了, 朋友也多了起来。上课时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有不懂的问题经常去问老师。也能正确面对批评了, 犯了错误后能主动找老师认错, 并积极改正。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演讲、计算机等比赛, 取得优异成绩。
这例事给了我一个启示:每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 都需要大家的关爱与支持。作为老师, 有时候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应该反向思维, 不要把缺点抓住不放, 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自信、安全感、爱和归属。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教育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2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从班主任角度出发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心理自我调节的辅导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心理准备
1.具备同理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理心是指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能体会当事人的私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同理心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辅导关系中关键的特质。如果班主任能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点,那么造成无效心理辅导的情况就会减少。
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教导,如果班主任把心理辅导的关系与一般教导的关系混为一谈,就容易陷入误区,达不到预期效果。同理心要求班主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理解。
2.正向关怀,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正向关怀指教师相信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正向关怀要求班主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在本质上就有一种发展、成长的愿望和动力,这种力量会推动每一个人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班主任应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长处是什么,我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我有没有努力去做。
3.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班主任向学生表达尊重有两种语言方式,即适时表扬和赞赏歧异。“适时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学生的欣赏之意,如“你表达得非常好”,“你很有领悟能力”等。“赞赏歧异”指当学生对你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时,仍然尊重对方,如“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我非常高兴”。
4.重视事情的具体性
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前来求助的学生,难以把自己的困扰表达清楚,往往以含混的方式抱怨“我很悲伤”、“我很苦恼”。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将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由于学生阅历浅,常常把一些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因果推论,如“同学不理我,就是老师不爱理我”等,并坚信这种推论的正确性,由此产生负面体验。当一个学生把自
己的问题和情感产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5.注意即刻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即刻”意为“立刻、现在”。在心理辅导中,一般来说,双方开始都用过去时态交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班主任应较多引导学生做更多现在时的反应,即针对现在发生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6.注意对立性
对立性指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交谈中学生往往提供“双重信息”,如“我真的很爱学习,不过我不想太累”,“我真的想有很多朋友,可我又不想和同学打交道”。有经验的班主任要指出学生的矛盾之处,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困惑,直面眼前的问题。
7.真诚与可靠
有效的心理辅导是真诚、可靠的。因为心理辅导是建立在同理心、坦诚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建立在交谈基础上的平等互助关系。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
在班级心理辅导中,语言交谈占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应当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鼓励学生倾诉,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提问要避免用判断性的提问,如“你父母批评你,是为你好,有什么错?”这样会使学生认为你是站在父母一边的,不能理解他。班主任还要避免用“为什么”提问,而要用“怎么”提问,引导学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一个好的交谈者应该是:
1.善于运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不能以“是”或“不是”来简单回答的问题,常用于谈话的开始,或希望了解更多情况的时候,例如: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能谈一下你在家里的情况吗?
2.善于从积极方面提问
许多学生常诉说“我不能控制自己”,“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等,此时不妨改变问话的方向,例如:假如你能做的话,那会怎样呢?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新的可能性,引起他们的一系列新的感想和行为,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善于提出以获得结果为目的的问题
例如:你希望做什么?你希望怎么做?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咨询的目的,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没能解决的原因。
4.向学生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任何方法只有经过学生认可后才能够成功。班主任可以用试探的口气,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如果你能注意学习,看看情况会怎样?你是否愿意试一试?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由感。
5.善于释意、注意情绪反应和摘论
释意是指对学生言语的主要内容、主要思想加以整理,再复述反馈给学生。释意不是一成不变地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而是对学生的话加以分析判断,并正确表达出学生的思想观点。这种反馈应当简明扼要,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矛盾搞清楚。注意情绪反应是指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并及时用语言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被人理解的感觉,达到共情的境界。摘论是把当事人的口语叙述、行为表现及情感整理后,以提纲方式向学生表达,经常用于交谈结束时,例如:从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你现在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几种方法
1.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
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①放松学生的情绪。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进来。
②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协调到协调。
③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
④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模仿认同。
⑤善于选择场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2.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卫生讲座式的辅导方法
运用班会进行集体教育。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开展适当的讲座。
3.联合式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
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开家长会,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
4.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式的辅导方法
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通过教师、班主任采用以上诸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①避开、转移: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置于一边,或把消极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保持心境的宁静。
②合理解释:搜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减轻心中的烦恼和困扰。这种心理又称为“酸葡萄”心理。
③克制情绪,理智处理:在感情冲动不能冷静时,要及时反思,理智地处事,避免过激的举动或做后悔的事。如在进入初中以后,对异性初恋的处理。
④宣泄、松弛:将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进行适当的释放,以松弛紧张的肌肉,缓和焦虑情绪。过度伤心时,不妨大笑一场;郁闷时,不妨找个亲人或挚友倾诉。
⑤模仿学习,加入集体行列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榜样,并加入集体活动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如不合群和孤僻性格的学生,可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积极发展自己,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3
一、教育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每位中学生的脑海里都荡漾着色彩斑斓的理想风帆。教师应该教育他们明确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为祖国而学习,为改造世界而奋斗的志向。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重担就不会压倒我们,因为这重担是为了所有的人做出的牺牲。这时候我们体验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利己主义的欢乐。相反,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教师还应适时地教育中学生虚心在老师、父母的教育引导下,学会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他们自身的发展就有了强大的动力,生命就有了灵魂,无论于什么事都会充满着乐观和自信。
二、教育中学生面对现实认识自我
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求认识自己,而且要求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就是坦然地承认和接受现实的自我,不要有任何的自轻、自贱、自憎。有的同学可能生来面容丑陋,或有某方面的生理缺陷,有的可能出生在一个不良环境的家庭,或进不了一所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自憎心理,由此动摇对生活的信心。这是一种不承认不接受现实自我的表现。
接受现实的自我,并不是提倡逆来顺受,安贫乐道,消极地适应生活和环境,而是要求在接纳现实的自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努力奋斗,鼓起和别人竞争的勇气,像艾青在《光的赞歌》里写的那样:“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有一次闪耀。”
三、教育中学生善用集体的力量促使自己的心理健康
调查表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人际关系较差,轻者自身有恐惧、孤立等焦虑感,重者则对他人有怀疑、攻击之举,这些消极情绪会使学生对社会适应不良。而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则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关系,受到他人的接纳,在集体中被欢迎。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运用班集体的力量,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班级团结、友爱、互助、人融事洽的气氛中,会使学生受到良好健康的心理气氛的熏陶和感染。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密切师生关系,为中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还要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这个困惑既包括学习方面的困惑,还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困惑。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极其严肃时,学生的心理话题是不愿意向老师讲的,教师也无法进行疏导。因此只有密切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好朋友,学生遇到心理障碍时才能向教师倾吐,教师才能帮助他们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五、教育中学生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学会自我保健
挫折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遭遇到阻碍或干扰,使他的动机无法满足的一种情境,也包括因为动机无法满足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幸运儿,在生活的道路上很少碰到荆棘和坎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生活领域的扩大,社会责任的增多,在生活和学习的进程中同学们面临的问题、碰到的挫折也自然地会多起来了,如果他们平时没有心理准备,耐挫力不足,往往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束手无策,感到苦闷、彷徨,以致心理失常。如有的同学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便垂头丧气,甚至走上轻生的绝路等。
中学生在遭遇挫折情绪波动时要学会用理智调节情绪,选择一种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减轻或摆脱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的精神紧张,保持心理平衡。控制、调节情绪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宣泄
心里有了委屈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汇报,向至亲好友倾诉,接受他们的批评、劝导和安慰;实在无法排遣痛苦和悲伤,那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2.转移
当遇到使自己生气或伤心的事时,应尽快脱离引起生气或伤心的人和事,或转移话题,或做别的事情,把注意力引向它处,尽快把它忘掉。
3.沉思
遇到伤心、动怒的事,要冷静思考、分析它的前因后果,审时度势,设身处地,把事情看得远一些,想得宽一些,情绪可能就会平静下来。
反思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4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笔者在担任某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期间, 曾与多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做过学习交流, 参阅其他资料, 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有以下特点。
1. 学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还较小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明。
2.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重视不够。
心理辅导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普通学校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担任的, 重点学校相对重视, 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担任。但是由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 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普遍存在不足。
3. 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 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心理辅
导还比较排斥, 不愿进行心理辅导, 对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心理辅导, 愿意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笔者的咨询辅导实际、相关资料和与同行的较多的沟通, 认为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 学习问题。
中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
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3. 青春期问题。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 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心理问题, 比如:早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弱、过分关注自我等, 这些都需要引起广大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其他心理辅导教师的反馈,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反思, 以期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共鸣。
1. 反思心理辅导教师。
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 当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时, 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 我们应该秉承“非指导中心的原则”,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每个前来咨询的中学生, 将问题说完都会问到“老师, 我应该怎么做?”, 这似乎暗示着中学生内心是渴望我们给他们一个具体明确的方法, 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而这也似乎暗示着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协调, 作为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2. 反思中学生。
对于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而言, 正如笔者所提及到的, 大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相关的建议和方法。此刻, 笔者不禁要反思, 当辅导老师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时, 按照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呢?或者能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我们知道短短的一次辅导仅仅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启发与行为上的建议, 真正的改变还在于自己, 而对于其是否会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来做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3. 反思心理辅导形式。
对于心理辅导的形式, 笔者更多的感受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 或是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课, 缺乏甚至不会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因此才出现了其他学科老师能够代替心理咨询老师的现象。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如何做到科学的运用有关咨询技术?又如何改变这种咨询模式?使得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替代心理辅导教师这个专门职业,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4. 反思心理辅导效果。
对于心理辅导效果, 笔者深知不能对此做全盘否定, 因为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那一刻, 他的内心是期望改变现状的, 哪怕只接受了一次心理辅导, 也可以在动机、认知观念上或多或少发生着某些变化。但众所周知,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不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 要想解决好心理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 要想跟进心理辅导效果是很难的, 首先学生不愿再次前来做咨询, 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是心理咨询老师有限, 需要咨询的学生较多, 无法顾及到以往咨询过的学生, 因此无法得到咨询效果的反馈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 我们是否需要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建档?是否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久的跟进工作?是否需要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倘若需要, 我们又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于以上种种反思, 是心理辅导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 应该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更是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的成长。
摘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 概述了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以及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并反思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希望通过反思让广大心理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到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存在的一些缺陷, 并以此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反思
参考文献
[1]胡崇富.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09, (22) :6-7.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篇5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学困生”转化之我姓名:于焕须
考试时间:
摘要:本文从学困生的转化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对策,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学困生 转变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黄运超 性别:男 年龄:12 年级:六年级
二、问题概述和背景资料
1、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五个手指都又长又短。同样一个正常的班集体,所包含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差别的。通常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好坏将学生分成三种等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然而,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作为家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而作为老师,谁也都不愿意自己的班级存在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我们老师与学生本人乃至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转化学困生呢?这一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2、个案简介
黄运超,12岁,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与父母一起生活。平时,爸爸打工为生,妈妈在家务农。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中数倒数第一名。造成他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书写困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上课时,他经常自己摆弄手中的笔、小刀或尺子,或者在座位上发呆,趴在桌子上睡觉。有时也会突发兴趣,举手回答问题,可是却答非所问,经常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哭笑不得。在家里做家庭作业时,经常忘记当天的作业是什么,或者忘记带需要的课本、作业本。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学校补完前一天的作业才能回家,回家时已经很晚了。可刚补完昨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又要推到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运超的作业几乎每天都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教过他的几位教师,为他操碎了心,办法也是软硬兼施,可效果却不佳。
三、健康和医疗历史
他的身体状况一般,属偏瘦偏轻型,脸色苍白有轻微贫血症状。
四、案例调查
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该生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小学均为毕业,思想落伍,对科学知识存在偏执,认为学知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存在上不上学无所谓的错误观点。而黄运超从小受父母思想的影响,才导致学习
上松散、懒惰,对学习漠不关心。他的父亲有赌博的恶习,晚上几乎天天有人在他家玩通宵,导致黄运超同学休息不好,课上打瞌睡。
五、个案处理
针对黄运超同学所面临的问题,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与父母思想的熏陶。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不良家庭教育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黄运超同学从小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脑海中已形成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再加上父母对该生的学习不予关注,缺少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才会导致该生学习困难。所以,我首先与该生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 知识能使人获得财富,知识能使人变得高尚,知识能使人的生活充满阳光,知识能使人获得强大力量,冲破重重困境,最终走向成功的大门;知识能使一 个民族变得优秀,变得强大起来;知识能使一个国家变得繁荣昌盛。学习文化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至于不被社会淘汰。我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心爱你们的孩子,那就正确的引导他学习文化,只有这样才会有美好的将来。听了我的话,黄运超的父母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学习文化的必要性。
2、用爱唤醒学困生沉睡的心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爱学生,学生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沟通,才能接受。密切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学困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往往非常敏感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因此,消除学生情绪上的隔阂和疑惧心理,为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能是学生愿意接近自己,对自己说心里话,学生就会“信其道”。课下,我会主动与黄云超同学聊天,谈生活中的趣事,谈学习上的问题,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做学困生的朋友,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帮助,少一些责备、训斥和白眼,多一些信任、赞扬和期待,设身处地的为学困生着想,帮助他摆脱困境。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公平相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有亲疏之分,不偏心、不袒护一样的关爱他们,全心全意的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守信用,办事要公道。我告诉黄运超同学:在老师眼中,你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老师的好孩子,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更相信你的能力,加油吧!老师会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的!黄运超同学听后,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我看到了他进步的希望。
3.尊重学困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学困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很没自信,有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的心里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会战胜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了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4.赏识——学困生进步的动力
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他,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找到了闪光点,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后进生重树自信,是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让后进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因此,为了让黄运超顺利地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我细心观察他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并给与公开表扬。在我的带领下,许多同学都改变了对黄运超的态度,并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黄运超同学乒乓球打得好,我就让他担任乒乓球组组长,指导其他同学练习乒乓球。黄运超偶尔犯了错误,我也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是把他领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跟他慢慢谈。黄运超渐渐变了,上课不走神了,学习也有进步了。
六、案例反思
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我们要关注信息时代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与合理的、正确的心理疏导。从各角度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大加渲染、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树立了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增强了他们热爱学习的信心。黄运超的事例证实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当然,转化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方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4ISBN 978—7—5062—6673—4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4ISBN 978—7—5062—6673—4
3.《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训练》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4ISBN 978—7—5062—6673—4
学生厌学心理的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篇6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建荣.中学生厌学的个案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7
一、心理健康辅导的定义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 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进而欣赏自己, 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迈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二、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几个方面
(一) 学习心理辅导
中职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各种职业技能, 由于各种原因的作用, 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 它导致的直接后果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的失败, 而是学习自信心、热情的丧失。因此, 学习心理辅导主要就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 让学生从害怕学习改变为自觉地主动学习。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开展学习动机教育、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过度焦虑的调试。
1. 学习动机教育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因或内在动力。通过学习动机教育, 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等动机问题,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从而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
首先, 应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性,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需要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 他们才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 并持之以恒地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
很多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证明, 学习竞争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 使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参加一次考试和竞赛, 参赛者都会精神饱满地准备, 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 感知、记忆、思维及创造力都被调动起来, 就会全力以赴去学习自己渴望掌握的新知识, 这都是竞争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其次, 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 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据调查中职学生学习失败及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 一是相信自己虽然努力学习, 但是由于智力和基础不好, 导致学习失败;二是认为失败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 如运气、机会、学校、家庭等。从来不从自己本身找原因, 使得他们不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或学习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谈心, 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心。
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应让大多数中职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的目的是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是来学习生存技能的。在校的学习是为了不当“啃老族”, 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 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责任, 今天在校的学习是为了明天走向社会积累生存能力和资本, 同时也是提升自身价值的过程, 认真学习不仅是对家长负责, 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 学习中焦虑情绪的调节
大多数中职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是在中学期间学习困难、分数较低未能考入普通高中, 但迫于父母压力不得不选择继续读书。他们在家中敷衍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两边应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对考试或某种课程的学习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 表露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和懒散行为。
心理辅导过程中, 老师应该运用心理学中的知识, 对部分厌学不求上进学生施加适度的学习压力。因为适度的学习压力对他们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是过度的压力会让中职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会对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 在辅导过程中老师要认识到, 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是要消除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焦虑, 而是要消除学习中的过度焦虑。
心理辅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 首先应让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帮助他们认识到对学习的过分担心是有害的、是没有根据的。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老师必须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 通过沟通、谈心,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们目前的焦虑心情, 体会他们内心的苦恼, 帮助他们解除焦虑心理的困惑。
(二)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的过程, 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正常、有效的人际交往是保障心理健康的前提。通过调查发现困扰中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障碍,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数也是人际关系。如何帮助中职学生协调人际关系, 提高交往能力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
1. 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 人际交往是保证人的心理正常的主要渠道, 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是可以与交往对象分享快乐, 通过向交往对象倾诉、宣泄心中的忧愁来维持彼此心理的平衡。通过人际交往, 可以从别人眼中较为客观地认识自己, 扬长避短, 完善个性, 适应社会。
2. 帮助学生分析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障碍
心理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助于学生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状况。
(1) 因自卑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是指个人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的体验。有的中职学生常常因为自卑而对自己没信心, 人际交往起来比较吃力, 交谈中害怕说错话, 做事担心丢面子。长此以往, 严重者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 使得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2) 因嫉妒心理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嫉妒心理是指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和怨恨。中职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相处过程中, 嫉妒心理一旦产生, 就很难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 它带有强烈的负面感情色彩, 这种负面的感情色彩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种不和谐, 从而使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3) 因猜疑心理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猜疑心理是指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给予种种不好的猜想和疑虑。在与周围同学进行人际交往中, 一旦进行猜疑, 必定会处处神经过敏, 捕风捉影, 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3. 帮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老师应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原则是交往过程中对于交往对象的付出给予应该、及时、相应的回报, 如真诚原则、尊重原则、接纳原则等。同时, 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 互相尊重, 交往中积极有度。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尊重别人意味着对别人的理解, 有了理解, 就有了交往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缺乏相互的尊重就谈不上理解, 甚至会产生曲解, 不利于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同时还要把握交往的分寸, 即交往适度。
(2) 善解人意, 学会赞赏别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每个人都希望交往对象能够理解自己, 与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在交往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善解人意, 自己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 从而避免矛盾和冲突。
要善于发现其他人的优点, 学会赞赏别人, 出发点不是虚伪的、无谓的奉承, 而是真诚的赞美和欣赏。这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3) 学会先处理心情, 再处理事情的原则。中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 难免会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在情绪中很容易冲动失去理智, 而不理智只会引起争执, 不会有结果, 更不可能有好结果。因为在情绪激动中容易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 这容易让事情变得不可挽回。所以在遇到冲突、生气时, 一定要“先处理心情, 再处理事情”, 凡事都要“不要急着说, 不要抢着说, 而是要想着说”。
(三) 择业心理辅导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生担心找不到好工作, 担心自己的未来没有好的发展, 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危机感, 通常会表现为紧张、不安、烦躁、忧虑、恐惧和困惑。而事实上, 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不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不良择业心理造成的。
1.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面对目前社会就业困难的形势, 大多数中职生往往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努力培养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 以良好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同时, 帮助他们认识到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同时更是履行社会义务、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2. 调整择业的期望值
大部分学生在择业之初都是满怀抱负、充满信心的。但在实际的择业过程中, 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 就会处处碰壁而丧失信心, 他们才会认识到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 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沮丧情绪。
因此, 中职学生应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调整择业期望值, 切合实际选择自己的职业定位, 从小事做起, 从基层做起, 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寻求更好的人生发展。
3. 让他们做好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
中职学生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是一个不断磨炼意志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 中职学校学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 老师要鼓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失败, 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思考应对策略, 培养自己的信心争取求职成功。
4. 做好积极竞争的心理准备
中职生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求职成功, 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面对求职中的挫折, 应该具有积极的心态, 同时要树立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自信心, 掌握竞争的策略, 在招聘单位面前积极地“推销”自己, 以便在求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中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兼有矫正、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 我们在面向整体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活动时, 要求辅导者在制定心理辅导计划时, 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时, 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时, 要创造条件, 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 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 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心理辅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找到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 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玲娟.职业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吕麟.心理健康案例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2.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8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为对象, 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 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提高适应能力, 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心理辅导过程。
2. 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时期, 也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自我意识统一的关键时期。然而, 目前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 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大一新生一进大学校园, 处于“断奶期”, 新环境不适应, 生活不能自理, 学习不能自主, 人际交往不顺畅, 孤独、自卑、焦虑、敌意、恐慌、抑郁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们内心深处迫切希望有人指点迷津, 能早日走出困境。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模拟社会情境, 活动过程中自由、安全的氛围、人本主义的理念、真诚互助的模式, 不仅能够对每一个参与者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能够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协调生活方式等影响深远。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团体心理辅导中, 团体成员通过讨论、交流, 彼此传递、交换有关资料和各自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与技巧, 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通过积极主动地观察、学习、体验, 从而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改善, 有利于进行自我教育。
(2) 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准确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氛围。团体成员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大胆地敞开心扉宣泄情绪, 诉说苦闷, 释放压力, 能得到其他成员的关心、帮助、安慰和呵护, 能体验到来自团体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和团体成员的距离越来越近, 关系越来越好, 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同时对他人的信任度也油然而生。团体成员在互相倾诉心声、讨论遇到的困惑、困境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过程中, 他们的情感、行为以及一些态度如恐惧、愤怒、对抗、严厉、怀疑、沮丧、羡慕、嫉妒、敌意等都可以被辨别出来, 团体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可以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消除一些心理压抑的行为, 合理宣泄情感, 在互动中碰撞、交流并得到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 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 抗挫抗压能力增强。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篇9
一、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 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一个良好的人格, 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培养的最终目的和实质要求。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 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 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 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 提出相应的方案,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这样一来, 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 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 可以自我调节,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能够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教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不难, 但是能够教出品德优秀的学生却不容易。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人”, 可见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而进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临困境能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 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能够接受外界的不同情况, 心地善良, 为人正直, 与人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 吸取他人好的一面和抵抗不良因素。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 总是把别人想象得很偏激, 那就难以接受别人的建议, 自以为是, 这样一来对德育工作就是一项重大阻碍。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因次, 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3. 方便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首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 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这一时期心中所想, 通过畅谈心事, 彼此了解, 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这样一来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另外,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之前, 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详细调查, 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班主任通过掌握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辅导方式。班主任在调查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未雨绸缪, 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顺利。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1. 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工作得不到落实。
相关部门不断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给出了文件, 很多教师也是一直高唱要紧抓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说一段文件要求, 对教育工作应付了事, 尤其是高中班主任。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 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 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 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 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 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 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2. 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 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 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 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 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 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 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 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 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1. 确立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作用的重要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 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 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 另外, 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 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 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 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 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 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班主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一旦好转, 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 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也会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班级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 这样一来有利于班主任进行管理和教育。因此,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用心去关心帮助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3.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缺乏心理健康常识, 就无从教育学生。因此班主任在不断研究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班主任, 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辅导,心理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 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与发展。但在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欠缺,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高考这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后, 高职生中许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进而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 最终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 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辅导机制, 以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职生迅速走向成熟和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后, 在他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 并由此形成了他们不同于中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自我意识增强, 但发展不成熟高职生自我意识增强, 首先表现在高职生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经常把自己划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并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要求自己, 以追求自我完善。其次, 高职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评价认识自己, 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尊感、自信心。但由于高职生社会生活知识、能力、经验不足,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缺少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 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难以理解人、尊重人, 常常显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 也有少数高职生缺乏自信、妄自菲薄。当他们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遭到某种挫折时, 便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 甚至导致行为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但带主观片面性高职生由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 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主张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愿沿用别人提供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但高职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发展较慢, 常常因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片面、想当然的境地。
情感丰富, 但情绪波动较大随着校园生活的深入展开和社会性需要的增多, 高职生的情感也日益丰富强烈, 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 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政治性。高职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不断地由弱变强, 但是当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时, 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较大波动, 表现出两极性, 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 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变为狂热, 造成消极后果, 一些高职生也常常因此而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意志水平明显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在大学学习阶段, 多数学生已逐步自觉地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及果断性都有了较大发展。但处于意志形成时期的高职生, 其意志水平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意志的果断性和自制性品质的发展相对滞后。
青春期性意识觉醒, 但比较幼稚高职生的性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为热烈、幼稚、新奇, 同时又有阶段性。高职生性心理矛盾常以隐晦的方式表现并具有相当强的自尊心。有些高职生, 一进大学校园, 没有思想基础和心理准备就开始谈情说爱, 最后往往以失恋而告终, 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高职生追求爱情的日新月异, 滥用感情, 多角恋爱;有的高职生为了追求性刺激, 互相玩弄, 逢场作戏;有的高职生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荒废学业等等。由于高职生的恋爱观尚未成熟, 对异性的追求带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 生理上成熟但对性知识、性道德知之甚少, 部分高职生情感热烈而不能自制, 容易冲动而不思后果, 因此, 在恋爱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心理矛盾的产生。
人生观己具雏形, 但又尚未成型高职生的人生观是其个性意识倾向性中的核心问题, 在高职生的心理结构中, 也处于最高层次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 高职生的思维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所具有的水平, 自我意识也已达到能观察分析自己的程度, 形成人生观的条件基本具备。实际情况表明, 高职生入学之前, 除少数人外, 多半还处于人生观萌芽的阶段, 多数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所迫, 不得不把人生问题的考虑推迟到上大学以后再说。上大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经常在回顾自己, 而且对自己有清晰的看法, 理想人格正在心目中形成, 内在需要与价值观念的联系开始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见识和阅历, 他们在思索人生问题时深感力不从心, 常常显得焦虑不安, 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指点, 期望学校和教师多给予关心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摆脱茫然感。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生的个性心理问题一是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高职生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 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高职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 甘愿沉沦, 听天由命。二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 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 高职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 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 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 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 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 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 可以说高职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高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一是情绪不稳定, 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 冲动性强, 理智性差。二是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 高职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高职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 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 漠不关心,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 置身于外。三是感情容易遭受挫折, 抗挫折能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 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高职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 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高职生稍遇挫折, 就觉得受不了, 产生厌世心理。四是情感严重压抑, 情绪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接受职业教育, 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 高职生的心理压力增大, 常常有身心疲惫感, 觉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高职生,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 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
高职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高职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 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只求能够过得去, 甚至是得过且过。二是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高职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三是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习惯不良。不少高职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 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四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五是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高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教师, 对学习有着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心理辅导方法
高职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高职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疏导渗透法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者通过辅导帮助高职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认识能力, 让受教育者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心理问题, 把学生的心理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教育方法。高职生的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 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 寓教于乐, 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 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方式。一是分而导之, 是指对高职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渗透。根据不同的情况, 分而导之又可分为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分头而导等形式。二是因势利导, 是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争取主动, 在掌握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帮助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 解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正确分析形势, 按照高职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 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解决。三是启发诱导, 是指心理辅导工作者指导高职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心理认识的心理辅导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十分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激发受教育者思考的积极性, 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 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 自觉学习和仿效, 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法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 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 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这样, 可以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 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 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 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 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 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 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 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 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 最常见的是正面典型教育方法和反面典型教育方法。正面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的思想的人或事, 在高职生群体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方法。反面典型是指反映落后的、错误的心理和行为, 在高职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和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 它是相对于正面典型而言的。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 自觉应用反面心理典型开展教育, 防止反面典型自发蔓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反面典型教育方法, 可以使高职生从正面与反面的比较中明确我们所要提倡、肯定的心理行为的正确性, 并对我们所反对和否定的错误心理行为有所警惕, 进行防范和抵制。
对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 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 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样, 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11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在班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着手抓了如下两个方面: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因此,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记得在今年的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赛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校道上的啦啦队热情加油,可总分排名竟是年级的尾巴,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沮丧着脸。看到这种情景,我既高兴,又为他们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说明每个同学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此,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找出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商量对策,最后对他们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了,今后继续努力。这时,全班同学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班上,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小小心理輔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一是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二是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两个女孩因一点小事而互相争吵谁也不理谁。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对两个孩子讲一番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体谅的道理,而是先让一个说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两个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表情也越来越不好意思。最后两个孩子都对我说:“老师,我们俩都有错,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这样一来,这两个孩子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辅导的班会课。实践证明,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上课时,我首先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活动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表,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12
一、建立良好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情绪、意志乃至道德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家庭和谐、社会进步。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许多学生把辅导员视为自己的亲人、朋友, 更喜欢把自己的欢喜与烦恼与辅导员分享, 因此, 辅导员应当到学生中多走走看看, 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以兄长般的情、家长般的爱时时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使他们有家的感觉;
注重尊重、平等关系, 建立师生相互尊重、平等的氛围, 要把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作为重要原则。辅导员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 无论是从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立场出发, 还是从减少负性情感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出发, 辅导员都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情感关系。
二、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
在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 有的坚强自信;有的宽容、豁达;有的胆怯自卑;有的意志薄弱等。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注重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 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 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反应。
在处理学生各种事件时, 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中,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因此, 辅导员要掌握分析学生心理, 做到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 且不能简单地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 也只有这样, 辅导员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集体活动,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 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针对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辅导, 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 构建沟通交流平台,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通过开展这些集体活动, 使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 增强了团队意识, 提高了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增强信心, 提高抗挫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平时, 可以通过欣赏与赞美、自我肯定等团体心理游戏, 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 可面向全体学生, 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同时, 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 干部角色轮换做, 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 增强自信心, 激发潜能。辅导员也要注意, 除了给他们机会和信心之外, 还要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 在失败面前, 许多大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 消极、沮丧。辅导员应告诉学生, 有成功就会有失败, 要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 面对挫折应采取积极的心态, 多方面看待问题, 这样才能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五、激励和心理支持, 提高教育效果
激励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动力的最好方式, 激励能使人产生一种内趋力, 向所期望的目标发展。每个大学生都有渴望进步的要求, 在遭受失败, 心理无助时, 如果辅导员采用的是激励的语言、耐心的帮助和心理支持, 那么他就会继续努力, 追求成功。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肯定的手势对于学生都是一次激励或是成功的体验。采用激励机制应该对学生多表扬, 少批评;多理解, 少误解;多宽容, 少计较;多赏识等, 这样做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结语
大学生走出校园, 能否担负起新世纪的历史重任, 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 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和压力,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促成其全面发展, 辅导员学习、帮助并及时有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成长成才、家庭和谐、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师生关系,集体活动,激励
参考文献
[1]冉超凤, 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01) .
[2]翟瑞.心路历程[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01) .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稿10-17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10-16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集11-11
小学生学习障碍心理辅导个案10-29
小学考前心理辅导教案07-18
水口中心小学心理辅导室辅导工作制度10-15
唐南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09-24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方案09-06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案学习调节我的情绪解读07-26
阳朝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方案09-23